慢性病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51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1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一种有效的以社区(行政村)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早发现并发症,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具体指标

1、完成活动的自我管理小组逐年增加。

2、2013年,湖塘镇、雪堰镇、遥观镇、湟里镇、奔牛镇、郑陆镇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50%及以上,其他镇(街道)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30%及以上。

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社区数/辖区社区总数*100%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各镇(街道)卫生院(医院)根据各村卫生室(站)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该村(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建立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每个小组15人左右。

2、开展活动有固定的地点,可选择村卫生室和村委。有黑板、挂图、宣传资料、血压计、腰围尺等基本的配备,确定专业的指导医生,拟定培训知识和技能等。

3、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每2个月开展活动1次。活动前公布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活动结束前,每人制定1项实施自我管理的简单行动计划,下一次活动时介绍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结合医务人员服务,使自我管理措施逐步得到实施。

4、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应教学相长、寓教于乐、以教促行,尽量做到既有知识培训又有理解交流,既有组员互动又有医生点评。小组活动时间每次不少于60分钟,组员平均出勤率不低于80%。

5、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应建立台账,包括人员签到名单、活动记录、宣传资料、活动现场海报、照片或录像等资料。

三、实施步骤

1、统一认识

建立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康行动,契入点离不开群众,对形成全民参与的控制疾病模式,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重大意义。各村(居)委会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相关单位的积极性,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共同推进。

2、组织培训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师资培训,乡镇卫生院对自我管理小组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手册、指南)等。

3、组建队伍

村(居)委会在社区公开区域张贴公告,发邀请函(见附件1),接受报名,推荐组长。并对组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见附件2)。

4、开展小组活动

活动形式采取互动交流或座谈方式,激发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前进行基线问卷调查,6次课程结束后开展终期问卷调查(见附件3),评价患者行为危险因素改变,血压、血糖控制等情况,慢性病自我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

5、总结

做好活动记录(见附件4),及时上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经验交流,以求慢性病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和提升。

四、职责分工

各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负责辖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组织、发动工作,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本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开展活动。

区卫生局:负责全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全区各镇(街道)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工作的相关业务培训指导、效果监测及评估。

各镇(街道)卫生院(医院):由卫生院慢病管理责任人负责该工作,对辖区内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长进行培训,对辖区各村(社区)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并接受区疾控中心的业务督导和考核。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2

【关键字】社区保健慢性病自我管理效果探讨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人员指导下,患者自己承担的预防、治疗的医疗保健活动【1】。慢性病自我管理具有全套的理论体系及严格的操作流程,可在不同慢性疾病、不同患者中广泛推广。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较大,构成也较复杂,其中五分之四的人群均处在疾病稳定期,患者可进行自我疾病管理。我国目前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均在社区及家庭内执行,需要慢性病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有效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2】。2013年我社区通过海报、板报、社区中心健康教育等形式,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的培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共报名慢性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4岁,患者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其中已婚患者78例,未婚患者2例,平均患者慢性病种数为1.5种,研究对象均为参加过任何健康教育培训和课程。将80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太极拳课程【3】。太极拳课程排除太极拳禁忌症患者,由太极拳老师教授24式太极拳,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干预组患者接受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4】。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内容主要为:维持改善力量、运动耐力、柔韧性;指导患者日常合理用药;了解和认识疾病症状的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身体疲劳及睡眠质量;管理自我异常情绪,如何与医护人员交流;有效解决自身疾病问题等。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社区健康中心医生担任课程讲师,按照《慢性病指导者手册》在社区健康中心通过小组的形式为慢性病患者进行讲解。课程模式除了讲解外还可增加患者互动和启发教程,鼓励慢性病患者积极分享个人经验,并且让患者参考阅读《慢性病患者健康幸福生活》。

1.3效果评价

设立健康状况评定表,包括9个项目为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身体状况、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绪状况、自述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状况越好[5]。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自我效能测定表进行自我管效能评定,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性为p

2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全部完成培训课程,且培训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定表和自我管理效能评定无统计学差异。在培训结束后干预组的健康状况评定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一课程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评价比较

干预组对照组

培训前培训后培训前培训后

躯体功能21.22±3.4023.34±4.3221.89±4.3422.67±4.34

躯体疼痛5.65±2.346.03±1.225.89±1.235.67±1.77

总体健康14.99±3.2215.67±3.2315.89±2.345.98±1.33

身体状况4.89±1.125.20±1.214.89±1.234.90±1.30

生命活力12.56±4.7813.89±4.2312.90±3.0913.67±2.34

社会功能5.89±1.006.44±1.695.45±1.235.89±1.66

心理健康17.37±5.6518.30±5.9015.67±4.8916.23±4.34

情绪状况3.99±1.105.12±1.233.78±0.993.52±1.06

自述健康2.34±1.333.09±1.552.55±1.222.77±0.88

症状管理6.3±2.27.8±2.86.7±2.47.1±2.9

疾病共性管理6.7±2.18.3±2.96.5±2.06.9±2.2

3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疾病与病人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教育课程,主要为指导在社区中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病教育课程,患者通过学习自我管理项目长我自我管理所用到的疾病知识、预防技能,重新树立与医护人员交流的技巧,在医疗架构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凭借患者自己对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进行应对和解决。

本次研究未能进行长期评估和持续随访,未能观察到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患者疾病持续性影响及效果,但在短期干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降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影响。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可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劳卫民.由娜.梁伯衡.广州市农村地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初探[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2):1034-1037.

[2]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3]张红叶.李申生.符英英.社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48-2150.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3

方法:

对128例慢性精神病患者进行8个月技能式康复培训,针对患者精神技能培训后,对其结果制定准确的评价方案,以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对12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患者的生活技能均得到了相应提升,其中46例(35.9%)显著进步,61例(47.7%)进步,21例(16.4%)无变化,治疗的有效率是83.6%。

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精神分裂病症患者实施技能康复训练,可以对患者的生活技能进行有效改善,并提升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为使用。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技能康复培训观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18-02

慢性精神分裂是一种由于长期抑郁而导致的临床病症,并且会随着患者的抑郁症状的加重而加重。同时临床中阴性病症较多,所以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现加重现象,从而导致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下降,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脱离,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1]。本文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采用技能康复训练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0例,患者年龄在35~65岁(平均47.9岁),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在25~70岁(平均48.2岁)。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病症的情况,对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对其病症进行有效治疗。

1.2治疗方法。对12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8个月的技能康复培训,并且需要实施相应的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措施。由于患者患病的时间较长,其抑郁状况较为严重,使其自信下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所以对患者实施康复培训之前,需要医护人员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以获得患者的信赖,从而能够顺利的实施相应治疗措施。而技能康复培训主要是包括:每天需要洗脸、刷牙、洗脚两次;每周需要理发、洗澡一次;每天需要参加一次相应的工娱活动;需要保证自己的床褥、衣着整洁干净;每周需要记1-2次的日记等。培训均需要相应的医护人员进行协助。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提升患者进行培训治疗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较好的配合治疗,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1.3诊断标准。对12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其技能恢复状况进行相应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①显著进步:81-100分;②进步:61-80分;③无变化:小于60分。

2结果

对12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患者的生活技能均得到了相应提升,其中46例(35.9%)显著进步,61例(47.7%)进步,21例(16.4%)无变化,治疗的有效率是83.6%。

3结论

3.1慢性精神分裂病特征。精神分裂病症主要体现在患者不能够像常人一样与他人进行交流,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2],并且随着患者出现病症的时间增长,患者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对其以及家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的治疗效果显示较慢。如果在精神分裂患者确诊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容易使患者的病情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旦确诊为精神分裂病症,就需要尽早对其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3]。而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其病症的临床表象主要包括[4]:自身生活出现混乱、和社会脱离。精神病症患者一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很难和社会融合,对于精神分裂状况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疏导方式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改善;而对于精神分裂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控制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需要对患者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从而综合性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改善。

3.2研究分析。大多研究证明[5],对慢性精神分裂病症患者采用技能康复培训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理生活质量,并且对患者实施技能康复培训,可以减轻或者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对其社会能力进行重新塑造。本文研究显示:128例患者中46例(35.9%)显著进步,61例(47.7%)进步,21例(16.4%)无变化,治疗的有效率是83.6%。患者的精神状况均得到了相应改善,其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技能康复培训进行治理,可以对患者的技能进行有效改善,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而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治疗的只要目的就是,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改善,使其能够尽早的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总而言之,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技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消费低,减轻了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技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较好,在家中也可以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还需要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心理方面的辅导,从而促进患者社会或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对于精神分裂病症轻微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心理疏导方面的治疗,而对于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增加药物方面的治疗,从而综合性的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病情。此外,对患者实施技能康复培训的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而在取得相应效果后,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奖励,促进其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李龙飞,韩鹏,成义仁等.抑郁发作患者自测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01):31-33

[2]杜芳,李遵清.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疾病认知心理教育50例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6):35-37

[3]潘淑先,曾波涛,王冠军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应对方式、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2(06):1314-1316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4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组实施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症状量表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陪护式;康复训练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程迁延的、呈反复加重或恶化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作者对恢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陪护式康复训练进行了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选自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5a,持续在我院住院≥2a;(3)年龄25a~40a;(4)临床疗效评定达显著进步,已进入维持治疗阶段;(5)长期代管的患者(家属和单位要求患者在我院长期治疗并签定代管协议书≥3a);(6)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共入组4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康复组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28.70±2.75)a;平均病程(3.17±2.15)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职高4例,高中1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4±2.36)a,平均病程(3.07±1.98)a,其中大专1例,职高5例,高中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入组时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住院治疗,即:药物治疗、工娱疗、心音疗等。康复组联合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

1.2.2陪护式康复训练

由专业护师对康复组患者进行陪护式康复训练,先带教培训5w,被陪护者均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住院患者(即患者陪护患者),要求陪护者与之同住一个病室,一对一陪护,充当家属与护理员的角色。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向康复组患者(其他患者也可旁听)讲解职业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及意义,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情况、家庭护理、预防复发、如何社交等常识,讲课时间2h·d-1,上午、下午各1次,随时接受咨询并提问相关问题,为期1w。(2)职业要求及训练,为期2w:每天统一由专业护师每人培训4例患者,点名分组,每组4例,共5组。由护师进行讲解和具体示范操作并记考勤。具体包括怎样照看输液者(指制止被陪护者要配合治疗);协助护士给不合作或有藏药现象的患者喂药;帮助患者清洁个人卫生;协助卧床患者翻身、按摩活动肢体;帮助患者洗衣服、打饭洗碗;打扫整理其所在病室卫生;每天定时观看新闻、给患者读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精神卫生知识、聊天、关心安慰患者、充当家属的角色。(3)实习期2w:按上述职业要求使康复组患者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完成每天的陪护工作,每组由1名护师负责指导并检查工作情况,具体包括被陪护者个人卫生是否良好;病室的卫生是否良好;是否能按时给被陪护者打饭洗碗,是否每天能积极参加康复训练。(4)实习期满后进入试验研究阶段,即让患者正式“上班”工作。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仍采取每4例患者配备1名护师,逐一指导并监督。每月按工作完成出色与否付给不等额的“工资”,以鼓励并激发竞争意识。

1.2.3临床疗效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临床疗效。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mo末,由3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评定BpRS、SapS、SanS,2名在精神科工作≥10a的护师评定noSte。

1.2.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入组时两组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2.2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BpR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两组BpRS评分结果(略)

表1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2.3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SapS及San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表2两组SapS、SanS评分结果(略)

表2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an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2.4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noSte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表3两组noSie评分结果(略)

表3显示,康复训练6mo末,noSte评分康复组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3讨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问题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各种精神症状的影响,被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其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陪护式康复训练显示,训练6mo末,康复组患者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n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noSte评分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陪护式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等,且安全可行,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1~5],说明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志达,翁永振,侯也之,等.药物处置模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的随防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96

[2]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32

[3]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治疗对社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682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调查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31-03

糖尿病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居第3位,并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治疗糖尿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各国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1]。中国2011年治疗糖尿病费用为170亿美元,占医疗总支出的5.0%,主要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各国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着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预防和开展健康教育等多重任务,作为社区护士,他们的糖尿病知识、防治技能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关系到社区糖尿病的管理效果。我们以问卷形式对283名上海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有病房建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297人。

1.2研究方法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①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设计,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等,总分为50分;②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来源和渠道调查问卷先进行小样本预调查,经过专家修正,间隔3周后再次调查,结果高度相似。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983,问卷题目难度为0.496,具有较高的区别度。共发放问卷297份,回收28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2结果

2.1糖尿病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

283份问卷,得分范围7~37分,平均分(23.8±2.1)分。其中良好(>35分)11人,占3.9%,一般(25~35分)135人,占47.7%;较差(

2.2糖尿病防治知识存量

得分率=题目平均得分/题目分值。除糖尿病运动治疗知识的得分率>50.0%外,其他各项得分率均

2.3糖尿病防治知识缺口

答对率=答对人数/总人数×100.0%。社区护士有8道题目的答对率

2.4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获得渠道和来源

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技能相关知识的来源(可以多选),同事和老师分别占54.9%和56.4%;工作中遇到问题请教,同事占58.6%;对于糖尿病防治关键知识点,来自学校老师占52.6%。

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的渠道,主要是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二级医院,少部分来自三级医院和高校。

3讨论

3.1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较差

社区护士糖尿病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总体较差,不能满足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需求。被调查的283名社区护士中有107人未达到平均分,仅有3.9%的社区护士成绩良好,问卷的平均分也只有23.8分,是总分的一半不到。护士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诊断、病因知之甚少;对于糖尿病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知识了解很少;对“餐后2h血糖应从何时算起”等基础性题目有1/3的护士答不出来;临床护理所涉及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的知晓率仅占3.5%和8.8%,得分率为41.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欠缺的,说明社区护士对糖尿病健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3.2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防治新知的渠道不畅

社区护士接受慢性病等新知识的渠道不畅,导致社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能力和知识滞后。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士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更多的来源于同事间的交流和学生时代老师传授的知识,知识更新滞后。而工作期间,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获得和更新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数在辖区内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高校是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新医学科技的集聚地,但在社区护士的培训和交流上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护士的知识流动与更新,目前仅仅局限在同级水平的横向交流;而纵向、上下流动的渠道不畅,高校和综合医院的高势能知识储量未能有效向社区播散。

3.3社区护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心

造成社区护士糖尿病等慢性病知识和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社区护士专业,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社区护理课程也刚刚起步,不足以培养出具有生物医学、专科护理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合格社区护理人才[3]。其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大部分来源于二、三级医院的转岗护士和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并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工作要求,而对在职社区护士的培训缺乏针对性。第三,糖尿病的专科护士培养[4]在二、三级医院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却很少,极大阻碍了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社区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上的能力缺陷并未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2012年常住人口已达2371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糖尿病的诊断率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慢性病增长速度最快的疾病之一,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面对这样一个增长迅速的疾病群体,担负着慢性病预防和保健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尤为艰巨。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因而护士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她们的健康教育能力[5]。构建适合社区特点的护士培训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让社区护士能够接受到与二、三级医院同质同源的慢性病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最大范围的让社区护士受益,同时也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6):54-107.

[3]赵红梅.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启示[J].护理研究,2007,21(11B):3003-3005

[4]陈敏,金丹.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立的实践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93.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高血压;防治指南;培训;社区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295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全面实施,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成为基层公共卫生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发挥医改效能,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规范社区高血压的防治,提高血压控制率,成为当前急需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以下简称基层《指南》)的颁布,为基层社区开展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实用、可行的技术蓝本和适用的培训教材。2010年我市在社区医生中开展了基层《指南》的全员培训和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教材:采用2009年基层《指南》和省统一下发的基层《指南》培训多媒体,为保证学习质量,全市社区医生人手一册基层《指南》。

1.2方法:

1.2.1实施四级培训:市级师资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专家和市心脑防办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担任,参加省级培训;市举办县级师资班,辖区县级医院心内科专家和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资深人员参加培训;各县(市、区)举办乡镇级师资培训班,辖区各社区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社区医生和慢性病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医生全员培训,力量较薄弱社区的培训由县级师资承担。

1.2.2统一考核评估:全市统一编写基层《指南》考核试卷,培训结束后由各县(市、区)下发,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医生统一考试,得分≥60分为合格。

1.2.3社区实践应用:对照基层《指南》要求,完善社区高血压防治方案,整理、核实和登记社区高血压病人。开展高血压病人的危险分层和管理分级,实施分级管理,统一年终效果评估标准,高血压控制率的统计采用时点达标方法。建立血压测量、病人评估、疾病管理等质量控制方案,开展社区随访管理质量控制工作。

1.2.4随访管理频率要求:实施《指南》社区按分级管理频次要求,未实施社区按省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每季度一次随访管理。

1.2.5血压值尾数偏爱现象调查:随机抽查辖区5个社区100名社区医生的高血压随访管理中的血压测量结果,每名医生抽查2009年10月和2010年10月各10个血压登记数据,发现其中某一尾数值≥35%的为有血压值尾数偏爱现象。

1.3评估指标:①高血压发现率:发现高血压患者数与当地总服务人口数比例。②规范管理率:应用《指南》社区按分级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年度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数的比例;未实施社区按省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完成随访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年度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数的比例。③高血压控制率:指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

1.4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统计数据采用百分率和卡方统计,p

2结果

2.1培训结果:全市参加基层《指南》省级师资培训3人,举办7期市、县级师资培训,累计培训各级师资259名。举办社区医生基层《指南》普及培训班116期。全市3543名社区医生,参加培训3528名,培训覆盖率99.58%。经笔试考核,考试合格3533名,合格率99.72%。

2.2实践应用结果:

2.2.1门诊≥35岁首诊病人血压检测情况:全市116个社区门诊均开展≥35岁首诊病人的测压工作,发现疑似高血压患者进行2次复查,确诊病人列入随访管理,结果见表1。且在高血压随访管理中,血压尾数偏爱发生率由2009年的35%下降至12%。

2.2.2截止2010年底,全市116个社区全部完成对高血压病人的危险分层和管理分级,其中44个社区按基层《指南》要求全面实施对高血压病人的分级管理,占总社区的37.93%。

2.2.32010年全市累计登记高血压病人329835例,平均检出率7.53%,发现率≥8%的乡镇52个,分别比2009年上升12.05%和85.71%,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见表2。

2.2.4全市44个实施《指南》社区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规范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与尚未实施《指南》社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以患病率高、病人数多、病程长等显著特征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和重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1]。社区医生成为高血压防治的骨干力量,如何提高社区医生的高血压的管理能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模式,真正将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关口前移,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2]。2010年我市实施基层《指南》培训结果表明,基层《指南》实用性强,培训效果明显,有助于高血压防治的关口前移,宜作为社区医生的培训通用教材。

2010年绍兴市高血压的发现率由2009年的6.26%上升至7.53%,发现率≥8%的乡镇由2009年的24.14%上升至44.83%。结果表明,通过基层《指南》全员培训,社区医生的管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自觉利用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途径,发现新发和漏检的高血压患者,促进了高血压患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为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奠定了基础。

医改的出台为全面推进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和经费的保证,基层《指南》的出台为社区医生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和技术保障。社区医生利用《指南》提供的多种高血压药物治疗组合方案,为高血压病人进行规范治疗,有效提升了农村高血压病人的规范用药率和血压控制率。2010年我市实施基层《指南》社区的高血压控制率较未实施地区增长13.79%,效果十分显著。

基层医生是社区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更新、管理能力、诊治水平),增加病人的信任度,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关键的关键[3]。基层《指南》在我市的应用实践结果表明,对基层社区医生实施定期和针对性的医学继续教育,使他们熟悉和应用基层《指南》等技术性规范,是提升社区医生的疾病管理水平,促进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广勇,顾东风.心血管病社区人群干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46-47.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7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导致一些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成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作领导小组,设有专(兼)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人员,并分工明确,职其所能,并制订详细工作方案与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理论水平

慢病防治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举办全局职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学习培训,使参训职工在慢病防治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基本技能有新的进步,促进了我局慢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在“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期间,我局通过出版宣传专栏1期、向职工发放三期知识问答、悬挂宣传横幅1幅,大张旗鼓地营造宣传活动氛围,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同时还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达到了促使人们了解慢病防治知识,增加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适于慢病控制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与全社会参与慢病控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普查工作

通过职工体检,全局50岁以上高血压职工1人,70岁以上高血压患职工约有6人,血糖偏高职工大约有10人;每个职工人手一个医保卡,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8

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和收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从今年6月开始,安徽省组织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督察。近日,由安徽省卫生厅组织的摸底性督察首先在该省怀宁县进行。

安徽省此次开展的全省大督察实行分级负责制,督察的方式包括明察和暗访;督察的重点是参合农民投诉举报多的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水平较高或增长过快的医疗机构;督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机制的建立情况、临床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医疗服务与药品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情况等。

(健康报)

湖南:社区医疗收费不得高于一级医院的80%

湖南省物价局和湖南省卫生厅近日联合发文,首次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明确规范,要求其价格不得高于一级医院的80%。

从今年6月1日起,湖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政策规定的免费预防、保健、计生等公益之外,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近20种服务收费制订了统一指导价格。如挂号费一般医师每次1.5元、主治医师2.5元、副主任医师5.5元、主任医师7.5元、急诊留观诊查费每天6元、婴幼儿健康体检每次3元等。

(卫生部)

广西:12种慢性病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

《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常见慢性病门诊治疗基本方案和补偿标准(试行)》已由有关专家制定完成,12种慢性病被纳入门诊治疗和补偿范围。

据了解,从7月1日起,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肺结核等农村常见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将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同时广西各县也可根据各自慢性病发病情况,将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种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但是,慢性病是否能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必须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成立的慢性病诊断小组确诊和审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常见慢性病门诊治疗基本方案和补偿标准(试行)》的出台将有力规范慢性病门诊治疗服务行为,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切实减轻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

(卫生部)

甘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全部农民

从6月1日开始,甘肃将在最后16个县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报销程序。届时,新农合制度将覆盖甘肃全省所有农村人口。

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韩克茵介绍,最后启动的16个新农合试点县区包括陇南市文县等。这些县区是甘肃省2007年4月13日批准加入新农合试点的。这些县区的加入,标志着新农合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人口,参合农民预计达到1780万人。

(新华社)

6.85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公布了我国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进展。

据介绍,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31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1.03%,覆盖农业人口7.99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1.9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6.85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78.78%,参合率为85.70%。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累计受益7418.19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553.40万人次,门诊补偿5822.80万人次,其它补偿122.28万人次,体检919.71万人次。中西部地区累计受益4024.08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376.48万人次,门诊补偿3084.97万人次,其他补偿64.80万人次,体检497.83万人次。

(注:自治区采取半年报制度,以上数据中除全国开展的县数外,其余汇总数据不含自治区)

(医师报)

北京市卫生局举办首期乡村医生岗位培训技能考核

为了真正提高乡村医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督促乡村掌握实用性技能,规范乡村医生的操作手法,在2007年4月15日举办的首期乡村医生岗位培训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北京市卫生局于6月10日组织开展了首次乡村医生岗位培训技能考核。来自13个区县的5380名乡村医生参加本次考核,他们已经完成了2006年40个学时规范化岗位培训学习。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9

1.上海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24;2.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25

[摘要]目的探索镇村一体化管理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转变基层服务模式。方法根据基线调查结果,以年龄、在岗情况确定分组对象,根据培训教育需求调查等结果开展分级培训方案,并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乡村医生经过系统的全科培训后,考核均合格,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对此次培训的设置认为合理的占84.62%,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表示满意;家庭医生助手参与糖尿病、高血压随访后,人次较2012年分别提高19.2%和68.0%。结论具备全科教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的模式是可行的、合理的,并具有一定效率的,可得以推广。

[

关键词]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助手;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2(a)-0038-02

[基金项目]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wRq2011-36。

[作者简介]封蕾(1979-),女,上海浦东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全科带教。

浦东新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首批试点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以来,以设立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处城乡结合地区,已先期在城市化地区以全科团队为基础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地区未能深入开展。经调查发现[1],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医疗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利及经济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更低,慢性病等防控形势不乐观,因此在农村地区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旨在镇村一体化管理下,通过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全科培训,使其顺利成为家庭医生助手,加入全科团队工作模式,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辖区内有30名乡村医生,分属于14个村卫生室。在岗的乡村医生有一部分是退休返聘人员,年龄大岗位稳定性差,到2014年3月辖区内乡村医生为27名。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农村地区面积合计达14.8平方公里,服务人员126886人。

1.2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工作基础

1.2.1以点带面,农村地区全辐射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1名全科医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以区域划分为5个团队,每个团队辐射周围的农村地区,团队内管辖农村地区的全科医生与2~3名乡村医生结对,而乡村医生将作为家庭医生的助手协助其各项工作的开展。

1.2.2建立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镇村一体化管理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中心业务副主任、镇政府社发科科长为副组长新农合专管员、镇初保办主任中心医务科、中心社区服务部全科团队长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助手)的组织框架。

1.2.3确立家庭医生助手准入标准①家庭医生助手必须掌握一定全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乡村医生通过在岗全科系统培训,考核合格者;②热爱基层卫生工作,具有勇于奉献的精神;③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

1.3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运行

1.3.1基线调查以三林及周边北蔡、川沙、合庆地区在岗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以上四个地区所属村卫生室人员分别有31、20、65、54名。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三林、北蔡、川沙、合庆分别回收30、15、63、53,合计161份,回收率为94.7%。

对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在岗情况、目前学历及获得时间、职称情况);工作现状(所在村卫生室基本情况、服务年人次);培训情况、教育需求及个人意愿等方面。

1.3.2分组培训根据调查结果,以年龄、在岗情况确定分组对象,培训前进行全科理论和接诊技能测评。根据培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开展分级培训方案:①《45岁,在职:鼓励参加学历教育,达到大专或以上学历;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服务中心完成3个月的社区实践(内容参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实习大纲)。②年纪偏大(>45岁),在职: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中心相应科室完成2个月社区实践(内容参照乡村医生大专班社区实习大纲)。③执业范围受限的乡村医生(退休返聘):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中心相应科室完成1月社区实践(内容参照乡村医生大专班社区实习大纲)。

1.3.3考核评估培训结束后,对每位乡村医生进行考核,考核总评分=综合评分+考核评分。考核评分包括理论考试(全科理论、慢性病管理)和实践技能(火罐操作、接诊能力及病史书写、家庭病床访视及健康指导);综合评分则包括了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自学能力及其它。对全科理论知识和接诊技能培训后再测评,进行能力提升比较。

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结束同时,乡村医生完成能力评估表及教学质量反馈表。能力评估表包括基本医疗技能和公共卫生技能掌握情况评分;教学质量反馈表涉及对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的评价,此次培训对家庭医生工作的帮助程度、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程度,及培训期间有无参加院外培训等。

1.4统计方法

各类统计表的统计学分析均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并由专人核对数据进行校正,保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2结果

2.1综合考核

经过培训后考核,乡村医生考核总评分均合格,平均分达90.2,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45岁组乡村医生各项技能评分及总评分居高,全科理论知识组间提升最大。执业范围受限组在经验性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接诊技能提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见表1、表2)。

2.2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评价

乡村医生对基本医疗技能掌握认为一般的3.37%,良好的76.92%,很好的19.71%;公共卫生技能方面认为良好的达95.19%,很好的为4.81%;对此次培训的设置认为合理的占84.62%,一般的15.38%;65.38%的乡村医生认为此次培训对家庭医生工作帮助程度是有效的;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的表示满意;有2人次参加院外培训。

2.3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工作成效

由于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形势不乐观,因此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在本地区开展慢性病管理是重点。2013年经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加入全科团队,开展糖尿病随访4591人次,高血压随访23440人次,较2012年分别提高19.2%和68.0%,提高了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率。

3讨论

3.1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合理性

各地区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以来,由于家庭医生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多有引入家庭医生助手,但形式多样,如由社区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转型而来[2],或招入社区志愿者或社会人员等。探索引入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正是看到了乡村医生承担着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服务,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对农村地区的熟悉等优势。而家庭医生助手的服务能力将是协助家庭医生开展责任制服务模式的重要因素,家庭医生助手掌握一定的全科理论与技能是首要条件。

通过乡村医生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评价分析,84.62%的乡村医生认为此次培训设置合理,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表示满意。不仅希望通过培训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希望掌握人际交流咨询技巧、掌握转诊指征、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签约服务的内容、了解和规避可能的医疗风险,并能合理使用农合资金等,这些知识也应在以后的培训中有所加强。

3.2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可行性

基线调查发现,仅有43.5%的乡村医生参加过有关全科医学的培训,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化社区培训。《浦东新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3]明确指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承担乡村医生的日常在岗培训工作,支持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积极鼓励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而在具备全科教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乡村医生转岗为家庭医生助手的全科培训,省时省钱,是比较理想的培训基地。

研究表明经过短期的规范化的社区全科培训,乡村医生均能考核合格,且以1~3月为宜,符合先期调查结果[4]。45周岁以下乡村医生因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强等优点,全科理论知识提升明显,将是家庭医生助手队伍的主力军。执业范围受限的乡村医生多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退休返聘人员,在经验性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工作内容可偏重于协助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运用一定康复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指导等。

3.3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效率性

乡村医生转岗为家庭医生助手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防控,减轻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同时乡村医生有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的支持,其自我认同感也有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对家庭医生助手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数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由于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不仅参与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还要完成乡村医生本职工作,要在绩效上向助手适当倾斜,提高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5]。

本研究将乡村医生、医疗改革、家庭医生责任制三者相结合,推出了乡村医生为“家庭医生助手”的概念,并通过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运行,证明这一模式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地区日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通过系统的全科培训使乡村医生顺利转型为家庭医生的助手,逐步提高服务能力,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清晰的服务、方便的服务以及服务落实到位,不做过场[6]。

[

参考文献]

[1]王正平,唐锦辉,周成武,等.上海某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10):19-21.

[2]朱俭锋.家庭医生制下的社区护士职能模式转变探讨[J].医药前沿,2013(35):73-74.

[3]浦东新区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浦东新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eB/oL].2011[2013-12-05].gov.pudong.gov.cn.

[4]封蕾,施榕,宋徽江,等.浦东新区三林及周边地区乡村医生现状与教育培训调查[J].上海医药,2013,34(20):18-21.

[5]王鹏.从制约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因素谈乡村医生培训[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77-78.

慢性病培训总结篇10

20xx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及卫生部等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精神,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探索创新、大胆尝试,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督导监管,扎实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2、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稳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合理、高效和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根据辖区人口总量和居民健康需求,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又好又快地推进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二是合理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预防保健逐步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三是进一步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调整和改进服务方式,重点做好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的服务。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提高主要慢病的防治效果。一是进一步健全辖区人群健康档案,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慢病防治服务;二是结合糖尿病、高血压两项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认真开展辖区人群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筛查,并做好确诊病例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评价指标和方法,客观、真实评价慢病防治效果。

5、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岗位培训,推行技术支持,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重点做好全科医师、社区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二是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和鼓励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等机构技术人员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医护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四是开展社区卫生管理能力培训,增强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6、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以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设施和基础管理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估评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真实反映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7、拓展思路,探索尝试,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一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管理模式,选择基础

条件较好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二是有步骤、稳妥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试点;三是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四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尝试建立并逐步推进团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五是结合城市惠民医疗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试点并逐步全面推开。

8、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活动的效果。一是根据省卫生厅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二是按照有关评审标准,对已经获得示范称号的中心(站)进行复核评估,促进巩固和提高创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