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法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10

防震减灾法律篇1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将学习《防震减灾法》和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了今年全市各级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这是防震减灾法律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的重要举措。为了把这部法律学习好、贯彻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对学习《防震减灾法》和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地震是群灾之首,我国属多震国家,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世界仅两次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特大地震灾害都发生在我国,去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人数接近7万人。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社会稳定,它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取得防震减灾的实效。

从德阳地震地质情况看,我市从西北向东南跨越了龙门山断裂带、浦江—新津—成都—德阳隐伏断裂带;从中江地震地质情况看,我县地处龙泉山断裂带,从永太-杰兴场-福兴断裂,赵家-中江-泥金场断裂,永兴镇-丰谷井-葫芦溪断裂,观音堂-文星场-回龙场断裂等。“5.12”特大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1996年和2006年德阳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监视防御区,其地震背景在6—7级,这表明德阳是一个受地震严重影响的城市。德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快,抓好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以后的经验教训看,反映出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不全面,部分群众存在麻痹思想;二是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相当薄弱;三是部分农村群众对新建农房的抗震设防意识相对欠缺;四是公众对国家地震预报规定了解不够,容易引发地震谣言和社会动荡;五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应急机制不健全。这些启示和教训迫使我们的政府要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以科学的态度抓好防震减灾法的学习,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学习,做到“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二、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法》自1998年3月1日施行以来,为促进我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防震减灾事业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

《防震减灾法》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法律,此次修订是防震减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民安的具体体现,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体现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减灾、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近1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的经验、教训。完善了防震减灾管理体制与防震减灾规划编制与实施制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地震小区划、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立与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社会参与、条件保障、科技支撑和法律责任,为加强和改进防震减灾工作,促进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整体提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对于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我县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劫难和洗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全力以赴加紧推进,切实抓好《防震减灾法》的贯彻落实,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晨

三、学习《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应把握的重点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共计9章93条,与原法相比新增加了2章:一是防震减灾规划,二是监督管理。原法共48条,修订后为93条,新增加45条。同时,对原法40余条进行了修订、完善,仅个别条款未做修改。

1、学习《防震减灾法》应重点了解和掌握新建的法律制度11个,完善的法律制度16个(辅导老师讲);重点了解政府职能、部门职责、法律责任、社会参与、应急保障等内容;重点了解防震减灾的工作方针及管理制度。

2、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要重点把握地震的概念和什么是“地震三要素”;地震危害和地震分布情况;地震发生后如何科学避震等内容。

防震减灾法律篇2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各类媒体在防震减灾纪念日等重要时段集中强化宣传,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强化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坚持深入、持久的地震防、抗、救知识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防震减灾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有效提高干部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增强各级领导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决策能力,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各自在防震减灾中的地位、职责和义务,并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来形成防震减灾的社会合力。通过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自觉参与推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推进地震监测等基础建设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省防震减灾体系二期工程,协助做好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地震台站征地、建设等工作,确保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完善优化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的保护,保障地震监测台网正常运转。地震部门要不断完善地震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网络资源,健全地震信息报送机制,及时调查核实宏观异常,防止地震谣传,保持社会稳定。加强群策群防,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不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科研和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古田水口震情动态,认真组织开展地震会商。

三、不断加强城乡建设抗震设防

各地在城镇规划中,要重视城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规划应从城镇的配套系统进行规划,增强其抗灾能力,保障安全良性运行;对新建基础设施,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特别是生命线工程更应做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地震、民政、国土、农办、扶贫、移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宣传引导,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管理,确保新建农居和乡村公用设施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或相当于本地基本烈度的能力。建设部门要严把工程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关,落实乡镇的抗震设防主体责任。工程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要认真进行工程基础、主体、竣工验收,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

四、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

各地要把现行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减灾管理体制,把减灾安全责任逐级分解,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认真履行地震监测、综合防御、行政监管等工作职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把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规定落到实处,保证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认真履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严把建设工程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关。

防震减灾法律篇3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

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各个地区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区地震工作机构的重要工作。我国的地震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次多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大都发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就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与能力,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削弱。虽然有些国家曾试用断裂注水等方法使地应力逐步释放,而企图达到削弱地震灾害源强度的目的,但这也仅是在研究过程之中,如若考虑到我国地震的多发性和经济技术能力,类似方法的实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震源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而进行破坏的,人为阻止地震波的传播也是很困难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地震的承灾体主要是构筑物破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坏和引起次生灾害,这些通过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护和减少损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防震减灾法律篇4

1、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公民、法人有保护防汛防台抗旱设施的义务。

2、搞好安全生产工作,预防为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3、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安全、舒适、长寿是当代人民的追求。

4、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洪水管理,中学生防灾减灾挂图an2362-中学生防灾减灾海报an2362-中学生防灾减灾图片an2362-中学生预防地震挂图an2362-中学生防雷防水挂图an2362-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5、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唤起全民防灾意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减轻灾害共创和谐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减少灾害利国利民具体时间是每年的12月4日。

防震减灾法律篇5

一、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势,加强监测预报基础建设

2009年,呼市--xx--xx交界地区被列为全区地震值得注意地区,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面对这种形势,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及周边地区震情的发展,紧紧围绕震情部署和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促进了我市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坚持数据报送与震情会商制度

按照自治区地震局要求,我们对所有的手段都要进行网上报送。每周一、四报日均值,每月报送逐时值月报,确保资料的连续可靠。根据震情形势要求,增加了各种监测手段的观测次数,加大了群测群防的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宏观测报网点的管理。

在震情会商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测震预报台网开展测震预报工作,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坚持周会商、月会商震情分析制度,按时提交年中、年度地震会商报告,并在年度会商报告的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监测预报水平逐步提高。

(二)切实做好短临跟踪工作,认真做好异常的落实分析

根据自治区短临跟踪工作的精神,由我局牵头、xx市、xx市、xx市地震局、xx、xx、xx、xx、xx、xx、xx、xx地震台组成xx交界区短临跟踪组,并共同制定了xx——xx联防协作区地震短临跟踪(三)“三网一员”的建设

根据《xx自治区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网一员建设的通知》(内震防[2006]237号)文件要求,我们紧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重新登记并完善了地震“三网”(灾情速报网、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对全市范围内“三网”人员全部进行了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从观测到信息上报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采取市县两级政府配套补贴的办法,落实了“三网”人员每人每月100元的交通、通讯费。全市九个旗县区都有各自的宏观点,极大的增强了我市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网点的密度,将为我市地震预报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呼市灾情速报网络基本建成,一旦呼市有重大灾情发生,地震灾情报告通过灾情速报网络,以相应的辅助手段在最快的时间内形成,各应急部门也将做出最快、最科学的应急反应。

(四)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实施地震工程防御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去年,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开始启动,通过采取市县两级政府配套补贴的办法,旗县区各选择10户示范户,开展民居抗震设防示范,并制定了农村民居建设抗震设防标准和宣传图册。今年,我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达到了预期的示范作用。

(五)进驻审批服务大厅,规范审批行为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市地震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x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四、存在的问题和2012年主要工作

虽然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防震减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比,全市在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亟待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仍未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仍较薄弱,自我防范、自救互救的能力需要提高;城市规划与城市抗震设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避震减灾方面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汲取唐山、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在做好抗震救灾的同时,实现救灾资金向灾前前移;地震应急尽管近几年来下大力气抓得很紧,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局内部的应急预案、应急操作程序、现场工作方面尚有不少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做好全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首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2012年主要工作如下:

(一)全力做好地震监测和群测群防工作,不断提高地震分析研究水平

1.管理维护好全市现有地震台站和监测网点,加强地震台网监测和日常运行管理,确保地震监测系统正常可靠运行。大力推进地震数字化观测新参数和地震速报新技术应用。加强短临跟踪,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并严格数据报送、资料处理和震情会商制度,加强与周边地区兄弟地(市)的协作、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观测数据共享。

2.群测群防工作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们要在现有地震灾情速报、宏观观测、地震知识宣传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下发展延伸,并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二)完善、落实地震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应急能力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几次震例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经常检查预案的落实情况,加强培训工作,适时进行地震应急演习,针对演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应急预案。在地震来临时当机立断,保证做到职责分明,准备充分,工作有序,在第一时内作出快速反应,力求将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继续认真做好抗震设防宣传工作,强化宣传抗震设防的具体内容,强化宣传抗震设防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各级领导和全体民众对抗震设防重要性的认识,确保防震减灾、抗震设防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逐步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对未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安评的部分业主进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告知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以及不进行安评工作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继续认真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行政职能,切实把注意力和工作方式转到依法行政上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管理防震减灾工作。各旗县区也要加强对新、扩、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评”管理。特别是要对一些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进行执法检查,争取这项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突破。我们还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无故拖延不做和拒不做安评的工程业主,予以通报和处罚,做到依法行政、宽严适度。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对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政府网站上公示。

防震减灾法律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实践,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州政府负责防震减灾的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呢?我认为在当前地震预报尚未过关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地震部门立足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的有效举措。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我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均位于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高裂度区,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和破坏。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加之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临预报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全面提高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的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不能搞单打一,而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争取以下部门的关心支持。一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区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等,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二要争取法制、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开展普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人们的地震法律法规意识;三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资金,保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四要争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五要争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依托他们招募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联合他们适时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进一步拓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六要争取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开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领域。总之,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防震减灾宣传量大面宽,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一)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比较容易系统的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掌握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并具有辐射家庭和全社会的功能。为此,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要在中小学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基地),聘请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学校(基地)主任,制定基地工作章程,区地震部门定期不定期为学校(基地)提供防震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光盘等,依托“基地”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2、要协调教育部门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围绕课堂和课堂学习,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通过他们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二次科普宣传”的能力;3、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招募共青团员(红领巾)义务宣传员,安排他们在重要时段(5.12、7.28、12.4等)配合地震部门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牧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针对农牧村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许多房屋达不到抗震要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地震知识贫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等实际,以“三下乡”为契机,广泛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广大农牧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要依托街道社区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街道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具有人口比较集中、密度大的特点。为此,要逐步在所有街道社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招募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正确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

(四)要依托统战、宗教部门做好防震减灾进宗教活动工作。要针对我区信教群众多,各类宗教场所、活动多的实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寺院活动。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要在依法行政中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地震行政执法是地震部门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检查的对象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区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许多业主由于“成本”因素考虑,不到地震部门办理抗震设防手续和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导致许多新建工程抗震缺位,成为地震危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依法行政中认真做好对每一个业主防震减灾政策的宣传,力争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使业主认识理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六)要注重做好重点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要充分利用每年“5.1”《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发动全区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红领巾)在广场、社区、街头、集市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舆论氛围。

防震减灾法律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

我县地处西海固地震带北端,辖区处在8烈度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要立足于抗大震,防大灾,把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宗旨,努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提高防震减灾的能力,不断开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新局面。

(一)防震减灾纳入议事日程。各乡镇要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领导,靠实责任。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履行好部门承担的防震减灾工作职责。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以逐年递增的方式,列入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员装备和培训及群测群防、应急准备、宣传教育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认真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听取关于震情形势汇报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实施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完善宏观观测点管理,健全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地震宏观测报网的“三网一员”体系,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建立制度,加强管理,保证工作扎实开展。

(五)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形成责任明确、程序规范、监管有力的抗震设防管理机制,促使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标准。

(六)鉴定加固公共建筑设施。对2012年以前建设的城乡中小学校舍、医院、道路桥梁、生命线工程、水库及水利设施等重点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排查。达不到抗震要求的,要分期实行抗震鉴定加固。

(七)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明确各级指挥人员的应急程序,熟知各种情况下的有效处置方式,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同时建立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

(八)修订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对本乡镇、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适时修订,落实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和应急流程。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抓好地震应急基础装备建设。

(九)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成功能齐全、标志明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逐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避难疏散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做到有居民疏散安置方案和伤员救护、疫情防治方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方案,有短缺应急物资调拨和紧急配送渠道,有基本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

(十一)推进地震应急队伍建设。组建地震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发展壮大乡镇、街道、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组织。吸纳社会资金,拓展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投入渠道,强化装备保障。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积极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专业救援能力。

(十二)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将防震减灾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之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对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

(十三)完善地震信息制度。提高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应对地震谣言,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工作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县辖区处在西海固地震断裂带之中,地震形式十分严峻。为此,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职责,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防震减灾法律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有序开展好依法治县工作,特别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干部职工为成员的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工作要点,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贯彻上级精神,明确目标要求,安排部署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听取依法治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从而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各股室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根据我县“法律七进”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开展了法律进村、进学校活动,深入推进我县依法治县工作。以“学法用法年·教风建设年”为抓手,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有关规定,坚定了理想信念;一是通过会前学法活动认真学习了《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利用全国第12个防震减灾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政策法规宣传成果。

积极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加强培训指导寺庙法律“明白人”,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等。

三、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重点学习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局领导参加了各种会议学习和专题法律培训,开展“遵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坚持对宪法和部门业务法规的常态化学习。全面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明确本单位的权力事项清单,对本部门保留的2项行政确认,3项行权审查明确对事对人,实行谁执法谁普法制度,要求执法人员法律家底要清,依法执法,带证执法。把本部门的业务法律知识印制成册成书,发放到乡镇、村社区、学校、卫生院、寺院和企业,精心制作“手提袋式”防震减灾宣传挂历,既有知识性又带使用性,一举两得。

(五)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防震减灾项目建设来保障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2019年先后实施了1:1万城市活断层普查勘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子项目的3个基准台、3个基本台和9个一般台落户,县防震减灾局“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已在实施中。为加大对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推送了1名藏汉双语法律人才,随时准备参加县级或更高级别的法律学习培训和宣讲。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防震减灾法律篇9

关键词:防灾减灾;中学生;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灾害本身造成的灾难,也有人为造成的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人为伤害,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地理二课中,我们开展了防地震演练。实战演练是最好的防灾教育,将我们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过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要求同过训练,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质。

防震减灾法律篇10

1、“防震减灾六进”是指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媒体。这是全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活动的主题。

2、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3、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