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19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1

[关键词]企业智能管理智能企业决策智能化实时企业

时代的快速变化来源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的巨变,除了信息爆炸外,最重要的改变是距离和时间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网络革命大大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信息获得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极大降低,距离和时间不再成为障碍,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两大潮流:全球一体化和快速变化。笔者认为:企业应对快速变化必须依赖于企业智能管理。

在环境快速变化中,企业将面临三点重要的变化:需求快速变化、科技快速变化、竞争方式的变化。要应对上述三类变化,企业智能管理都是强有力的武器,其核心是决策智能化,而机遇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机遇与决策之间存在这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本文在确定企业智能管理、智能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智能企业与机遇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智能管理、智能企业、机遇管理基本范畴

1.企业智能管理

“智能管理”概念最早由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提出(涂序彦,1988),他认为:“智能管理是人工智能与管理学科、知识工程与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软件工程与信息工程等新兴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技术、新学科。它研究如何提高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及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实现技术。”

涂教授是我国人工智能和系统控制方面的权威,他的上述定义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角度出发,以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核心内容。我们这里探讨的智能管理思想,是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探讨企业智能管理模型为主要内容。

黄津孚教授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手段,为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要有预定目标,管理的任务是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管理的手段是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各项职能。

到此我们可以给出企业智能管理的定义:企业智能管理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以现有管理模块(如信息管理、生产管理)为基础,以智能计划、智能执行、智能控制为手段,以智能决策为依据,智能化地配置企业资源,建立并维持企业运营秩序,实现企业管理中“机要素”(各类硬件和软件总称)之间高效整合,并与企业中人要素实现“人机协调”的管理体系。

2.智能企业

智能企业就是全面运用智能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中“机要素”智能化高效整合,并实现“人机协调”的企业。

信息管理中经常谈到“人机协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人机协调”含义有所不同。信息管理中的人机协调更多的是研究技术上的问题,这里的人机协调强调的是管理问题,必须在技术、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员工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实现协调才符合人机协调原则。

二、智能企业与机遇管理

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企业智能管理与智能企业的概念,在第二部分中探讨机遇管理与智能企业的关系,并通过这种探讨揭示出机遇管理对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智能管理与机遇管理的关系是以“决策”为纽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强调了智能管理的核心是智能决策,智能管理必须以智能决策为依据。而机遇管理与决策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我们先来探讨机遇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1.决策理论简述

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巴纳德(ChesterirvingBarnard)最早将决策的概念引入了管理理论,奠定了现代决策学的基础。之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通过把决策概念作为管理的统一概念来阐明管理的过程及组织本质和结构,开创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决策理论。西蒙认为:决策是决策者对行动目标或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并非所有的管理决策都是相同的。对决策活动的分类也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决策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分类:

(1)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3)时间敏感性决策和知识敏感性决策。

(4)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2.机遇与决策的关系

从前一部分决策理论的简述可以看出,决策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决定干什么(寻找目标),二是决定怎么干(实现目标的方案);决策的最终结果是选择。无论哪一类决策,其最基本的选择原则都是“可行性”与“有利性”,即选择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都必须是对决策者“有利的”且必须是“可行的”(至少决策者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以“有利性”和“可行性”为基本原则,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选择过程。

机遇是目标、能力、资源、需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耦合状态,机遇特别强调对社会主体实现目标的“有利性”,而机遇之所以要强调能力、资源、目标等要素的耦合,就是要保证这种“有利性”的“可行性”。每一个社会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进行的实际上都是对机遇的挖掘,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因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对“有利性”和“可行性”的选择过程,而机遇就是“有利性”和“可行性”高度耦合的结果。反过来,我们寻找机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因为在确定机遇的过程中,必须对目标及其可行性(能力、资源、环境、需求各方面耦合状况)做充分考虑,这就是“对行动目标或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全过程”。

但是,机遇与决策并不能混同起来,它们的区别如下:

(1)决策强调的是过程,机遇强调的是结果(状态)。诚如西蒙定义所讲,决策是一个全过程。对过程的研究往往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如果过程是正确的(甚至是完美的),那么结果也会是理想的,反之,结果的错误和风险来源于过程(即方法)的错误和风险。机遇的本质是一种“有利的”并“可行的”而不稳定的耦合状态,对机遇的研究是为了给决策提供更好的信息和评价标准。

(2)对过程的研究强调的是方法,对结果的研究强调的是机制。如同第一点所说,大多数决策理论将决策分为各种类型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方法,决策方法论是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而对机遇的研究更加注重的是机遇产生的机制,掌握了机遇产生的机制就能够有效地识别、利用,甚至营造机遇。因此,决策理论和机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有很大不同。

虽然机遇与决策有着各自的范畴,但是它们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决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过程。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机遇理论作为新兴的管理理论探讨的是主观如何认识和把握“机遇”这种客观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决策理论和机遇管理理论有着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在企业环境中,一切的管理活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决策问题,“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机遇管理的实践最终也是要通过决策而发挥作用。实际上,机遇管理的理论大大丰富了决策理论,机遇的思想为决策提供了全新的判别标准。可以说:机遇管理理论极大丰富了决策理论,机遇管理的成功实践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决策智能化与机遇管理

智能企业追求的核心是决策智能化,因为智能化的决策能够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速度)。决策的科学性来源于两点:第一,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真实性、适用性、经济性;第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机遇管理在信息的五大特性都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为企业智能化决策提供了一个方法上的有力武器。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本身的难点在于首先必须找到好的备选方案(alternatives)。确定备选方案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不可能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方法,但是机遇管理理论为千变万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不变的模型。决策是一个复杂的主观思维过程,如果要实现决策智能化,必须赋予计算机一个“思维模型”,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机遇管理理论正是为决策提供了一个可以编码的“思维模型”,请参考下图的企业决策智能化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按照决策的不同种类,决策智能化有两类思路。对于程序性的、业务性的、时间敏感性的、确定性的或风险可计算性的决策,决策智能化追求的目标是完全智能化(或我们俗称的全自动的)。由于这类决策往往对时间较为敏感,而且是程序性的,重复出现的,具有一定固定规则或有处理经验的,因此这类决策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智能化决策。在这类决策中,机遇挖掘的目标是在既有的程序、规则、模型中挖掘出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利用实时的智能控制系统提升现有决策的控制精度和效率。这类决策的智能化依赖于实时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并将整理好的信息在分析型智能系统(如分析型eRp)中进行实时分析。

对于非程序性的、战略性的、知识敏感性的、不确定性的决策,目前还必须依赖于决策者的个体知识、能力和经验。但是,决策智能化对于这类决策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它给出了很多分析性工具,这类工具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决策者的指示进行定制分析,例如现在很多新一代商务智能软件都具备定制分析与自我学习功能。在此基础上,如果成功地将机遇管理理论整合进智能分析系统,构建战略机遇挖掘与评价模型,那么决策智能化水平将会提升一大步。这类决策以及战略性机遇的挖掘依赖于对海量历史信息的利用,新出现的知识管理系统正在逐步融入新一代商务智能体系。

参考文献:

[1]H・a・Simon:管理决策新科学.李柱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涂序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3]涂序彦王枞郭燕慧:大系统控制论.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4]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修订第五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王茁顾洁: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StuartJ.Russell,peternorvig.artificialintelligence-amodernapproach,secondedition.nJ:pearsoneducationLtd.,2003

[7]RebeccaGraves.Businessintelligencetools:theSmartwaytoachieveCompliance.DmReview,Dec2005

[8]JerryKurtyka.aSystemstheoryofBusinessintelligence.DmReview,Dec2005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2

资产管理:人工智能颠覆式利器出鞘。基础金融资产以其数据性,可追溯性等特点,天然匹配人工智能以“海量数据”为本的科技属性;同时,新闻、政策、社交网络等非金融咨询或以成为指导投资的重要因子。纵观全球范围,以公募基金、券商及保险资管为代表的资管机构,陆续在两大领域展开前瞻探索:1)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量化交易;2)人工智能构建下的知识图谱。

财富管理:智能投顾的春天将至。2014年至今,智能投顾席卷全球从硅谷到华尔街,从美国到中国。其本质上是在扑捉长尾客群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及资产规模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量身定制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的过程。相较于传统面向高净值头部人群的“财富管理”机构,其巨大的产业魅力,或将打破长尾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要么“刚性兑付理财产品”、要么“高风险权益类产品”的双极困局。大量创新型企业的涌现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局,充分诠释了“智能投顾”即将对整个“财富管理”领域的变革,弯道超车机遇或就在眼前。

他山之石:全球先行者的启示。据atKearney统计,美国智能投顾规模已从2012年的几乎为0增长至2016年的2000亿美元;并预计至2020年,美国智能投顾市场渗透率可达5.6%,规模将达2.2万亿。同时,自2014年起,以Vanguard(先锋)、CharlesSchwab(嘉信)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入局智能投顾,并以其在用户数据、金融产品等领域的优势迅速崛起;同时,2008年至今,创新企业新增数及融资总额屡创新高。种种迹象说明即便在金融市场如此成熟的美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投顾”绝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概念”。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0月,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下,全社会掀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热潮。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投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技术的融合而不断探索创新,引发人们对未来智能出行的无限遐想;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量引进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人们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快递企业引进快递包裹智能分拣系统,让人们体会到网上购物的便捷。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生产力的变革。当人工智能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时,职业教育作为劳动者这一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之一,不可避免地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命题。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突破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

1.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会进一步加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部分岗位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将加剧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推动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减少用工需求,从而加大毕业生就业难度。二是企业中不需要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岗位、简单重复机械操作的职业以及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工种,由于容易实施人工智能,企业会逐渐采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生产,减少对毕业生的需求。三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同样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会计、医生、银行职员等。四是职业教育目前本身就面临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难题。一方面,企业大量缺乏高级技能人才。中华全国总工会李守镇2017年曾疾呼,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另一方面,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因找不到满意工作而选择待业。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被替代的从业人员短期内获得体面就业的难度较大,与未就业毕业生叠加,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

2.治理体系不完善问题会进一步显现。职业教育是一类“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社会组织系统,高度分化又高度聚合,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将面临现实环境和虚拟世界同时并存的挑战。

一是重构治理结构存在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产生众多数据空间,管理方式上更强调让数据“多跑路”,组织结构期待扁平化。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校还存在强有力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调配依赖关系,管理体制自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人工智能新时代,改变这种均衡状态,调整治理结构,重构治理逻辑,面临挑战。二是变革治理方式面临考验。当前,人工智能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治理方式上强调靠数据来说话,强调以大数据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但在职业教育领域,与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治理结构共存的、依靠既有传统经验进行治理的方式还依然大量存在,变革相对低效、传统保守的治理方式面临诸多考验。三是界定治理范围,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存在阻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协同的复杂系统,现实空间治理边界和虚拟空间治理边界并存。这需要职业教育重新审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治理范围。增强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性,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的约束、激励、保障等机制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

3.教育教学变革压力会进一步增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各类经验、成果层出不穷。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一是人工智能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新要求。平等沟通、分享互动是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此精神的不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更加注重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分享等获得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他们容易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现在还广泛存在的被动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压力也与日俱增。二是各种新的信息化媒介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不断迎合新一代青年的“口味”,推出其最容易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使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调动其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面临变革压力。三是大数据挖掘、数据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全方位评价教学、考查学生提供了途径。如何通过新技术运用,使职业教育告别“批量生产”,走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对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4.人才培养格局突破难度会进一步增加。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技能和素质,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职业院校如何在既有体制机制下,培养出能够从事创新型工作,综合素质、技能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格局的普遍提升,需要突破重重难关。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1.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纵观人类社会历经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事实还客观存在,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代际差距。然而在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我国始终处于第一方阵,部分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新时代,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我国已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齐头并进的态势,只要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2.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不断深入的。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做出了积极应对,走在了前列。例如,汽车维修专业。为胜任未来智能汽车维修的需要,一些职业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未来智能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场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创新提供新理念。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诸如“学徒制”“订单班”“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典模式,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课程、企业实践等,即通过“标准生产线”,被塑造成为“合格产品”。为此,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过分强调“工具属性”而广受诟病。人工智能时代,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学生得以从简单的训练中脱离出来,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生产工艺,投入到创造性、创新性活动中去,职业教育因此得以回归教育的本质——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转变培养理念,拥抱人工智能

首先要勇于投身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思维重构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抓紧谋划和布局,力求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导权,我国也理应积极投入,抢占先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引发经济结构的重构与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面对这种新形势,一定要主动作为,而不能被动引领,要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具体来说:一是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提升、能力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打通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让社会各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享受到职业教育,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应有的贡献。二是树立职业教育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被淘汰的落后产业从业人员和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简单、重复性操作工作人员,以及随着城镇化而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都有再就业培训的需要。职业教育应承担起社会化职业培训的重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树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人工智能时代,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已经突破单一学科或单一知识体系。因此,职业教育应树立共享理念,突破原有共享边界,甚至是放眼全世界,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二)提升培养格局,对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发生改变,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基本配置”,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格局,突破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有格局。

一是从单一型到复合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将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私人定制”方向发展,更强调客户体验,“小订单、多批次”将成为主流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流程、价值链的整合方面将发生剧烈变革,产业更加趋向知识密集型。由此,职业教育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从共性到个性,提升人才个性化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岗位、新业态不断涌现,学习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也不再以就业为终极目标,而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从共性培养到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创造力的释放和潜能的开发,更好地对接人工智能。三是从“工具属性”向“个性发展”,回归到教育本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助于职业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格局。

(三)调整专业布局,适应人工智能

职业院校由于经费、资源等原因,目前较少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滞后于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应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贴合自身实际,提前谋划,调整专业布局,满足人工智能发展需要。

一是突破瓶颈障碍,设置新专业。人工智能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职业院校要充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各类障碍藩篱,提前谋划专业布局,增设新兴专业。二是适应人工智能,改造原有专业。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无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相关的专业应在职业院校专业体系布局中占据重要席位。考虑到新设置专业面临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需要巨大的资源和经费投入,职业院校可以通过重构已有专业,对贴近人工智能的专业进行改造,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降低人才培养周期的不利影响。三是探索设置交叉培养专业,适应人工智能未来需要。为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对人才知识、技能、创新等并重的复合型需要,探索建立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智能控制等交叉培养的专业,力求与人工智能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四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加快,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端在结构层次、质量水平上协同。

(四)深化产教融合,融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想引领发展潮流,在人才培养中抢占高地,就必须提高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真正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而实现人才精准有效供给,唯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

一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融合。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是建立在关键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本质上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生正式的学历教育与非正式的企业培训相融合,为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二是实现知识、技术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职业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着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能够实现科技成果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也需要进行体验和推广,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很多本身就可以运用到教学实践、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使用、反馈数据更好地促进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三是实现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聘互通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格局的提升,对教师“复合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实践,成为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的工程师,通过培训后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受聘到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五)创新课程教学,发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4

关键词:智能广告;广告产业;广告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来临,而广告行业自然也面临着变革。一方面,媒体行业积极寻求智能化的步伐,催生了智能广告这一具有广阔前景与极大潜能的产业;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媒体的智能化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被机器学习能力与算法迭代加持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广告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广告行业智能化的变革中,传统广告行业不断地瓦解与重构,广告的运作模式与分发策略,相较以往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机遇与风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将从智能广告发展溯源、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智能广告发展溯源

计算广告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被提出,其核心是一种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广告投放机制。它在基于大量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实时高效的计算,对用户进行场景画像,找到最优匹配的广告内容并定向投放给目标用户群体,由此能够将广告收益大幅拉升。这一广告投放机制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谷歌公司在2019年第一季度基于数字计算广告的营收就达到了373亿美元。计算广告在其诞生之后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迭代升级。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与广告行业进一步融合,以计算广告为基础的智能广告应运而生。在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广告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智能广告”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耦合生产、精准投放与互动反馈从而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生活信息需求的品牌传播活动”[2]。智能广告在原先计算广告的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即时性内容生产与创造、精准化个性化内容分发、依据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优化等能力,对于整个广告产业链有了更加全面的渗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广告是对计算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二、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出现了改变,“对产业运作形态、产业链生态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3]。

(一)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的深度参与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广告,智能广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创意策划与内容创作进行了深度的参与,智能广告的内容生产大部分由特定算法负责,相较于人类设计师,负责智能广告内容生产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自我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与最新市场动向相结合。例如,天猫的广告ai设计师“鲁班”,在2017年的“双11”活动期间,这一人工智能设计师共生成了4.1亿张海报。如果以每张海报花费20分钟的时间计算,将同等数量的海报由人类设计师来完成,总共将会耗时近300年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智能广告在生产效率与内容时效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广告的内容呈现方式上,智能广告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呈现。由于广告内容的生产效率与数量脱离了人力的限制,使得智能广告能够依托用户画像等技术为基础,为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创作并加以针对性地投放。以前文提到的天猫ai设计师“鲁班“为例,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的手机打开淘宝,app首页所出现的广告海报均不相同;SaatchiLa的人工智能“沃森”,在为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型进行推广营销时,广告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显现出了相同的特征。该公司在Facebook上开始了一项运动———“thousandsofwaystoSayYes”(成千上万种说Yes的方式),并且最终基于100多个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生成了100余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广告。综合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对于内容生产的介入,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进入了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由此生产出的海量广告产品推动了广告个性化的呈现方式。

(二)基于用户画像的分众化传播策略

智能广告时代,广告的智能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的转变,自然也促使广告的传播策略发生转变,而广告生产与传播重心也发生了较大的偏移。在广告的传播策略方面,传统的广告传播策略往往是基于广告理论、市场及消费者调查而进行制定的,由此所形成的传播策略针对的受众往往较为宽泛,投放策略较为粗放,所获取的传播效果也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智能广告的投放策略主要是基于用户画像,再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划分,筛选出合适的广告受众之后再进行广告投放。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信息流广告,这一形式的广告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如国外的推特、Youtube,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当中。此外,智能广告在传播时会选择与内容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这一传播策略使得智能广告对受众的心理把握得更为精准,使得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如前文提到的信息流广告,往往都与潜在受众所浏览的信息、咨询等相融合,“并且通过用户的刷新行为不断变化,更易于用户接受”[4]。智能广告在广告投放效果监测方面也同样与传统广告有着较大的不同,智能广告经过分发之后,可以实时根据后台的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监测。同时,智能广告在投放的同时往往会保留手中的反馈渠道,如Youtube在进行智能广告投放时所使用的反馈机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程度,对投放给自己的广告进行意见反馈,这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对广告的传播策略进行实时调整,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投放策略。

(三)日趋完善的智能广告产业链

由于智能广告所取得的投放效果更为优异,因此广告主对智能广告的投放兴趣与投放预算正在逐渐增加,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的广告产业链发生格局转变。目前,国内正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智能广告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主体“包括智能广告技术公司、智能广告媒体、智能广告监测公司、智能广告数据管理公司、智能广告交易平台等”[5]。由于智能广告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受众数据与用户标签,受众数据成为广告运营机构的核心资源,而拥有大量数据计算、分析、处理能力的智能广告技术公司在产业链中占据了较为核心的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广告的创意与内容则逐步成为了数据优化与算法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的创意策划人才、资源正在逐步向幕后隐退,传统的广告设计公司在未来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三、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消费者个人层面

1.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风险

广告受众关切程度最高的一个潜在风险是自身的个人资料与隐私信息是否会遭到智能广告公司的滥用与泄露。由于大数据已成为众多智能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助长了不当利用个人隐私信息的不良动机。由于智能广告的核心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智能广告公司所抓取的数据中必然含有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因此用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广告公司的数据使用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处理用户隐私所带来的信息伦理问题,在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解决。

2.非理性消费风险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而智能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信息内容深度融合,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把握更为精准,让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而“广告的功能性美丽则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隐秘与欲望,产生购物的冲动”[6]。这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智能广告的操纵,从而导致非理性购买行为。

(二)行业生态层面

1.数据孤岛导致的行业信息不平衡风险

一个良性的广告产业生态,往往是建立在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这一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数据自身所带有的隐私性,加之数据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往往蕴含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也使得公司之间对于数据的共享意愿处于较低的状态,同时也促使了“数据孤岛”的出现,如何避免数据垄断的出现,如何在数据共享与公司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这需要整个行业的进一步思考。

2.广告内容工业化生产导致的广告文化属性下滑的风险

广告除了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外,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而智能广告的核心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使得广告的文化价值可能会被忽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如何使ai理解人类的情感与文化需求、如何保证机器生产的广告内容不只是冰冷的掘金机器,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语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7]。广告行业的智能化已然是大势所趋,通过智能化的广告生产与运作,能够推动广告行业形成新的行业生态,提升广告产业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智能广告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与风险相互并存,而如何应对这些潜在风险,需要业界与学界进一步合作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姜智彬,马欣.领域、困境与对策:人工智能重构下的广告运作[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3):56-63.

[3]李名亮.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1):76-84.

[4]唐英,黄丹旎.新《广告法》语境下微信信息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J].当代传播,2020(1):86-88.

[5]廖秉宜.优化与重构:中国智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7(4):97-101+110.

[6]蔡立媛,龚智伟.人工智能时代广告的“时空侵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2):70-76.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5

当前,由发达国家发轫,全球正在进入“工业革命4.0”时代。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和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正以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姿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加快形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新格局。

而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不仅搭建起了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端平台,作为国家战略的有力践行者,高交会不仅专注于为全球智能制造成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更结合“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自主推出了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展台或展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智造”。

契机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获悉,第十八届高交会的先进制造展上,首次推出了独立的“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专区”,重点展示先进制造行业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意在吸引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顶尖企业参展,再掀“中国智造”的展示及采购高潮,助力中国新兴产业大跨步发展。

众所周知,当前深圳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已经向“中国智造”转变,并由以外来加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满足内需为主导、兼顾出口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国内经济不断增长,国内智能装备产品需求日益扩大的前提下,不少深圳装备制造业企业正进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并逐步登上国内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制高点。

深圳万为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拥有国内最大尺寸的3D打印机,还自主研发了1:1原标准尺寸、工业应用级打印的系统、软件、硬件、材料等创新科技,在高交会的先进制造展区将展出万为第三代大型工业级3D打印技术。万为智造总经理陈名乔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我们企业发展仅有五六年的时间,但万为的3D打印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他希望能引导行业改变以往缓慢增长的市场氛围,并带动市场向经济性与实用性方向创新发展。

再看随北京展团首次参加高交会的北京二郎神科技有限公司,其创新力同样令行业侧目。二郎神科技公司创始人毛一年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尽管此次二郎神无人机只带来了原型设计,但希望通过展示其领先的视觉辅助控制、智能拍照、智能交互等功能,借助高交会这个对外展示核心技术和能力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创业型科技企业正在绽放出“智造”光芒。

挑战

除却创新企业在全球产业调整期迎来的发展机遇,作为多年参与高交会的制造企业,汉王每年都在通过多款新品首发或展示,彰显其应对产业转型挑战时的自身创新力,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向“智造型”企业转型的新样板。

汉王董事长徐冬坚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到,从“制造”升级为“智造”,无论对国家还是汉王而言,都是一个长期战略。传统中国制造业的模式是依靠人力、物力、原材料等资源驱动,而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是要改变这一切。

如何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汉王这家专注于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民族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徐冬坚表示,“汉王始终会坚持通过核心科技创新使中国‘封闭式创新’变成‘开放创新’。”不仅如此,汉王还在不断将“中国创造”的力量带到美国等全球领先国家。在徐冬坚看来,中国的制造业、实体经济、核心科技在未来几年或将迎来黄金时代,甚至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更多的投资领域与业务机遇。

期待

除却专门展示智能硬件及应用制造的展区展台,其实本届高交会的各个展区都有对“中国智造”的展现及诠释。本次随福建展团参展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通过对高精度永磁定位系统以及多相机光学定位追踪系统的项目展示,既彰显了泉州的“智造”能力,更代表国家科研院所在这个国际化高新科技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上发出呼吁。

“中国的科技创新已取得极大进步,但在一些基础工业方面,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部件,比如传感器等技术上仍有先天性落后。”在中科院海西研究所研究员戴厚德看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技术被“困囿”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里,鲜有企业向其中投入力量。

对此,深圳大学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教授欧阳康也深有体会。此番他主导的“智能电动车”项目也来到高交会,就是希望通过展示其创新开发的轮毂电机技术,对外展现中国院校的自主研发“智造”实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企业或资本的瞩目。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6

关键词: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发展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国内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模式为主的图书馆服务策略逐渐发生了改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知识服务模式所替代。智慧图书馆便是这种数据时代下的产物。

1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知识共享性,智慧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各自独立的文献信息、读者以及图书馆管理员有机融合起来,而后将知识进行串联,前台与后台有效连接,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二是服务高效性,传统纸质图书馆服务效率比较低,而智慧图书馆则能够高效、灵敏的整合一切知识信息资源,反应速度非常快,因此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三是使用便捷性,智慧图书馆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不是针对某部分人群,如果读者有需求,只需要简单的查询就可获得相应的结果,非常便利。

2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实信息社会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纸质文献资源,但是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商的参与下,图书馆提供的这种服务逐渐被取代,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展开了图书馆在未来是否会消亡的讨论。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参与,似乎为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现阶段,很多新型信息服务商都在研发或者已经应用了一站式知识发展服务形式,这种服务形式已经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甚至会成为信息服务未来发展主流。智慧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服务形式,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知识发展服务,比如利用Summon、worldcatLocal等系统就能够为读者提供知识与资源发现服务。但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些系统要想发挥这样的服务功能,资源、数据的语义索引必须能够与数据产生关联。现阶段,在结构化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关联数据、本体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知识发现服务能够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信息数据都属于非结构化或者是半结构化类型,因此如何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知识发现服务,是智慧图书馆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3新时期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拥有着前所有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如何能够在大量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深度剖析和迅速传送,这需要智慧图书馆具有高水平的服务技术,但目前还难以达到这一程度。除此之外,智慧图书馆为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来更换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我国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经费并不多,难以达到这一标准。面对众多挑战,智慧图书馆如何应对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具体如下所示:

3.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管理数据化

首先,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会产生许多工作日志,这些业务数据包括工作人员何时到岗、何时离岗、服务对象、服务记录、服务内容、服务工作量、服务效果、绩效评估等,这些图书馆工作人员行为数据将为图书馆内部管理提供有效支持,也给考核评优、竞岗选拔提供了事实数据。其次,读者行为日志及资源使用日志的数据分析也为读者及资源管理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前端管理总是优于事后处理,有了这些数据的协助,管理变得更加客观高效。数据协管、管理数据化是大数据时代必经之路,充分利用数据,发挥其管理的价值,将对图书馆高效而优质的服务提供有力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用数据的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合理合法利用和传播数据。

3.2利用数据技术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模式中,图书馆是资源的聚集地,读者通过查找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是利用图书馆的最普遍方式,在这"人找数据"过程中,用户常受到如何找的困惑。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是数据中心,工作重心应转移至研究读者数据,建设以读者为核心的个性化图书馆,这一过程应注重加强户研究与交互数据的利用,并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提升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开展跟踪服务、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和宣传推广服务,建立用户模型,针对不同用户提供针对,改进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应借助聚类分类、语义网络、情感分析、词频统计、趋势预测等数据处理方式,以用户为中心,跟踪用户需求和爱好倾向,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切入用户的应用中,以数据为桥梁,与读者交友并合作,推荐和引导相关资源供用户使用,从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人找数据"模式转化为数据时代的以人为中心"数据找人"模式,不断提升资源的能见度,进而提升图书馆的能见度。

3.3从资源整合到智慧传播来实现智慧服务

所谓智能服务,就是能够自动辨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并且主动、高效、安全、绿色的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大数据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选择多样化使得图书馆出现了新的服务瓶颈,迫切需要能够通过对用户特征数据的分析,智能地辨识用户当前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引导用户能够便利地获取和完成具有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把握机遇放眼未来,图书馆应从服务科学、服务社会经济角度,深入发掘文献情报工作潜力,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资源整合、数据整合、知识整合和服务整合,站在用户角度,强调按需和主动特征,深化知识能力,发现数据价值,创造更多基于海量知识的智能成果,促进智慧传播,完成从资源管理到智能服务的飞跃。

3.4加强馆际互借,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

任何一家图书馆都不能将所有的文献资源都收集起来,因此单个图书馆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但是应用大数据之后,各个智慧图书馆可以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将各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集中起来,共同为读者服务,这样不仅文献资源数量得以增加,服务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下,智慧图书馆已经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知识需求的转变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产生一种挑战,却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新的热点,从而实现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中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7

只有当承载着“移动计算”、“网格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嵌入式软硬件平台真正成熟和普及后,“普及计算”才能成为现实,所以,目前“嵌入式计算时代”应该才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也注定了时展的下一步必然是“嵌入式”。当pC和互联网变革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后,下一步必将变革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交互方式。随着RFiD(射频识别)、wSn(无线传感网络)等嵌入式技术的应用,人们与周边物体间、物体与物体间的实时通信和自由交流变成现实,互联网随之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物体将以与人同等的“用户”身份融入了互联网,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物联网”。

这样,嵌入式技术将把人类及其生活、生产设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高度统一和高度紧密联系到一起,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真正开始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国际嵌入式产业发展形势

在新一轮汽车、通信、信息电器、医疗、航空航天等行业智能化装备的巨大需求拉动下,全球嵌入式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带动it发展新的增长点;嵌入式系统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嵌入式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对未来工业革命将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inteL、微软、iBm、oracle、amD等跨国巨头无一例外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嵌入式产业上来,纷纷制定嵌入式发展战略,大举进攻嵌入式市场,旨在将通用it领域的统治地位扩张到嵌入式领域来。欧盟则制定了“嵌入式智能系统高技术研究计划(aRtemiS)”,把嵌入式技术上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进行发展。

在亚太地区,政府计划成为推动嵌入式系统市场发展的动力,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大国,日本的嵌入式系统产业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自实施普及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e-Japan计划”提前完成后,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实现“泛在网络”的“UJapan计划”。韩国则提出了类似于泛在网络的“传感网络”概念,并制定了名为“u―Korea”的传感网络发展计划,其中的“it839计划”更具体地推进传感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

嵌入式系统产业:中国企业的契机

以CpU为代表的硬件技术和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两大核心技术。在通用计算机行业,几乎都是被“wintel联盟”所垄断,但嵌入式系统的兴起和发展给我国民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嵌入式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嵌入式系统工业是以行业应用为中心的芯片设计、操作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行业涉及面广,领域差异大,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是难以垄断的高度分散产业,很难有厂商能够占据绝对控制地位。这使得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弱势在嵌入式硬件方面变得相对不明显,同时在基础软件方面开源Linux给我国发展自主操作系统提供了机会,这相当于让我国的嵌入式厂商与国际厂商在核心技术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同时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嵌入式市场和最多的人才资源,所以高度分散的、以应用为中心的嵌入式产业给我国企业提供了追赶世界的最好机遇。

ip+SoC: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契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错过了发展硬件的机遇;八、九十年代由于没有自己的硬件系统作为依托,又没能形成自己的软件体系。二十一世纪初由于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分工,“ip+SoC”的新兴产业模式为我国在芯片产业上提供了突破口。

目前国际上微处理器根据应用的领域不同分为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和专用嵌入式微处理器。

通用微处理器追求高性能,主要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系统,已属于垄断行业,而嵌入式处理器主要用于配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专用程序,应用极其广泛,传统的wintel体系难以适应其简易化、个性化、人性化等多种需求,嵌入式系统成为市场主流,其巨大市场和技术需求推动了以ip核为基础的SoC产业的迅猛发展。

相对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知识产权保有量低,单纯依靠原始创新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非常困难。但中国拥有众多的代工厂,为推广国家ip核标准和复用提供了资源保证。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可以依托国际先进的ip核技术,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大规模、复杂化的集成电路设计。

因此利用商业化ip核面向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来设计大规模的复杂系统成为中国芯片设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机遇,抓住ip核设计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SoC设计为突破口,可以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

Linux:我国基础软件的契机

基础软件指以操作系统为核心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和office等重大应用软件的技术体系,操作系统是软件产业的基础和龙头,它能左右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软件产业最大的利润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产业主要是在应用软件方面,在基础软件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我国软件产业基本属于下游产业。这种现状不仅使中国软件企业利润低、受制于人,而且给我国国家信息安全留下极大隐患。所以我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基础软件,逐步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最终使我国成为一个软件强国。

近年来,以Linux为典范的开源软件的兴起为我国自主创新建立起自己的基础软件体系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和条件,它打破了私有软件对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垄断,首先支持了中国基础软件,圆了我国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梦想,其次使我国企业在软件开发中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企业竞争力。

在微软垄断的桌面领域,Linux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在嵌入式领域,Linux已被众多行业视为首选,甚至专家预测Linux最终将在嵌入式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所以,Linux为我国民族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不仅能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基础软件体系,改变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而且在嵌入式领

域如果充分利用我国最大的市场优势,我国民族软件产业在与国外力量的较量中可以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软件业应该抓住机会,在国家创新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推广基于开放源代码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实现我国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契机

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我国才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获得更大收益,才能解决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同时这也是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后由oem到oDm升级的一个重要过程。

但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尤其是在集成电路芯片、基础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方面,基本上依赖于外国。

在制造业电子百强中,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的排头兵。可见嵌入式系统产业在中国电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仅在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在很多传统的制造领域,嵌入式系统产业都扮演了提升整个产业升级的灵魂作用。

所以当今嵌入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如果我国企业不希望一直扮演照单制造的角色,就需要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发展嵌入式系统核心技术使原来生产的低附加值的设备变成智能化的高附加值的设备,这个关键的核心技术可放在软件里,也可以放在芯片里,它们都是驱动硬件系统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整个制造、“oem制造基地”的被动局面。

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

嵌入式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产业链纽带

由全球嵌入式产业发展形势和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可知,我国“自主创新”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与嵌入式产业的发展可谓不谋而合。

嵌入式产业作为当前先进信息技术的载体,其生命力和目标所在也正是“嵌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而新型工业化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质上讲是提高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低级的传统工业品提升到高级的自主创新工业品,“嵌入式”信息技术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

嵌入式产业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产生巨大的产业效应,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嵌入式产业本身也将迎来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机会。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更是从“现代产业体系”即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高度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出了要求,嵌入式产业的“嵌入性”和先进性使其天生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和融合剂、活化剂。

因此,我国产业发展战略无论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还是嵌入式产业来说,既是目标也是机遇,抓住全球嵌入式产业发展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最大的内需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整个产业有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自适应产业链大系统。

这个系统从嵌入式产业的角度来看囊括了提业政策和支持的政府职能部门、嵌入式产业本身的纵向生态链、嵌入式产业与行业应用结合的横向生态链和提供嵌入式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已初见端倪但尚未成熟,目前首要工作应是把握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建设以面向应用、自主创新为特点的嵌入式产业链,使其充分发挥在产业链大系统中纽带作用。

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

嵌入式时代为我国民族产业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来打造自主自适应的嵌入式产业链:从硬件到软件从上游到下游包括芯片设计一芯片生产一嵌入式产品一操作系统一数据库及中间件一应用软件。

目前这条产业链仍面临脱节危机,最大的断点在于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这两个关键环节,这是计算机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也是我国最需要自主创新的环节。

中国it业要自强,不能只靠贴牌生产,更要注重自主创新的基础研发,只有掌握芯片设计制造、操作系统研发等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改变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贸易、技术等方面不对等的地位,同时赢取更大商业利益。

毫无疑问,人才在嵌入式产业自主创新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但我国的大部分it人才都集中在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应用软件领域,甚至众多企业和人才都在热烈追捧印度外包模式,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8

从受众群来分类,笔记本电脑是消费类产品,而特种计算机是工业类产品。正是这两类不同的产品形成了我国计算机的整体产业。特种计算机是可以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的计算机,能够在高低温、振动、电磁干扰、潮湿等多种环境下正常工作,比如说工业应用环境温度可以用在负20~65度。特种计算机是典型的工业与信息化代表产品,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是这个产品的社会责任。

特种计算机与我们生产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它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环保、煤矿、医疗、工业、石化、能源、铁路等领域。因此,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将为它带来新的市场增长机遇。特种计算机于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中国当时是100%进口。上个世纪90年代它在中国台湾、德国成长非常快。在中国,本世纪的特种计算机产品制造有60%以上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研祥集团是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领军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它的核心企业研祥智能曾上过《福布斯》杂志封面。同时,研祥智能也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我们认为,特种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体积更小,能耗更低,性能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稳定性、可靠性更高。在这个产品领域,每五年左右会发展成全面的技术升级。

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其中,特种计算机将作为关键技术产品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其中也将出现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要求从“制造”发展为“智造”。中国进入wto后,贸易壁垒被消除,但是技术壁垒越来越多,那就需要我们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这对于后进入的中国企业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跟联想一样,都是在激烈竞争当中成长起来的。

适逢计算机产业发展遇困,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之际,我们要抓紧调整产业结构、在技术创新上狠下功夫。这背后的机遇是,国家正在做拉动经济的投资,相关产业的增长对特种计算机、工业计算机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

研祥集团副总裁陈英

浪尖:整合资源提升设计能力

一个设计在开始出图的时候,可能看起来会很漂亮,但最终的产品可能跟这个图的差异很大。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源协调得不到位。因此,从设计到加工整个过程的控制非常重要。

如果对后面的加工不了解,当中会遇到很多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在做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好这个。

在产品设计这一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造型、市场、界面、工艺、质量这几个方面把我们的产品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之前我们觉得一个造型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非常重要,但事实上,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检验得出一个结论:界面也同样的重要。

工艺也非常重要,例如我们看到的苹果的产品和索尼的产品。大家闭上眼睛想想,苹果的外形并不是非常耀眼的,它是通过什么去表达它的产品呢?实际上是通过材质,材质对于它来说起码占了80%的表现力。因此,我们需要和材料供应厂商密切配合。因为不管是数码产品还是手提电脑,对材料的要求和对新材料的应用非常重要。

说到设计创新,不得不强调一下。之前我们的设计一般是将国外的成功产品进行小的模仿创新。但是会很容易让人看出效仿痕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寨版。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9

联手谷歌押注ai布局高端市场

2017年4月中旬,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外宣布,未来4年,联想集团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投资超过12亿美元(约82亿元人民币)。至2021年3月份,联想集团每年研发开支将到达15亿美元左右,且上述款项将占总研发预算的20%以上。

同时,杨元庆表示,联想集团将与谷歌、亚马逊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从智慧手机和其他新业务中所获得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50%的目标,而现在此部分营收比例占30%。

就在宣布巨额投入人工智能的前一天,联想正式在国内thinkpadX1Carbon2017笔记本电脑。悉知,thinkpad是联想旗下最重要的pC品牌,联想有意借该品牌巩固其全球pC行业老大的地位,同时进一步扩大在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更为重要的是,联想欲借人工智能大潮,酝酿更多的智能终端,从而挖掘更多利润空间。

传统业务低迷希冀新拐点

此前,杨元庆曾谈及联想手机业务的未来、集团三大业务板块时,曾提到联想未来的第三波战略。第一波是pC业务,在这个领域,联想未来的愿景和战略是设备+云。第二波是智能手机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为联想构建新的增长和利润引擎,这部分要实现盈利尚需时间。第三波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经历新一轮的变革,更多智能终端将出现。然而从这几年的现实情况来看,联想的手机市场业务持续下降,个人电脑业务也远低于预期的发展。

手机业务

在线上营销方面,2012年4月,小米手机采用在线预售的策略,开始进行互联网营销。很快,华为立刻意识到这一移动互联网在线销售机遇,后来居上;而联想手机则反应滞后,到2015年手机业务销售跌出国内排行榜前10名。

在线下营销方面,2016年,oppo和vivo凭借线下渠道的多年布局一跃而跻身前三。而在商业模式和市场布局上,两家公司基本相同,现在即使在很偏远的乡镇也能看到oppo和vivo的身影。反观联想的店面数量,远不及oppo和vivo。联想的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14.1%,骤降到2016年的1.6%。

电脑业务

今年4月初,杨元庆表示,个人电脑业务是联想的核心业务,是联想碗里的饭,联想要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和良好的盈利能力。然而现在看来,碗里的个人电脑业务最后能保持住多少还很难说。

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惠普pC出货量为1314万台,联想出货量为1232万台;惠普全球市场份额为21.8%,联想为20.4%。个人电脑业务一直是联想的核心业务,然而联想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个人电脑业务占总业务的66%,较201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个人电脑业务收入同比下跌11%至296.46亿美元。

入场厮杀Bat分羹任重道远

其实,2016年年底,联想才开始发力布局人工智能。而国际科技巨头如iBm、谷歌、英特尔甚至亚马逊、微软很早就在布局人工智能;甚至国内Bat也早已从四五年前开始陆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动作,并不乏新成果落地。而从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时间点上看,联想在布局上已经晚于Bat不少时间,要想排位靠前,势必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百度

百度是我国最早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公司。2013年年初,李彦宏就提出设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当年4月,百度设立了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之后,人工智能就渐渐成为百度的战略发展方向,到如今,百度在人工智能的投入与布局已经初现成果。

2016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百度成功入选;2016年11月,百度大脑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除百度大脑外,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还包括:无人车驾驶、度秘、百度aR和百度医疗大脑。

阿里巴巴

依托阿里云和电商大数据,阿里巴巴也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发力。2016年8月初,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人工智能et。et目前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此外,阿里还有“电商大脑”和“阿里小蜜”。

腾讯

腾讯相对较晚,2016年9月末,腾讯ai实验室成立,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有超过30位顶尖科学家入职,其中超过90%拥有博士学历。下一步,将围绕内容、社交、游戏三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专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虽然,同Bat相比联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但未来每年将有15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用于三个技术方向的研究:第一,将aR作为未来的显示和应用平台;第二,对话式的人机交互;第三,针对后台设备的数据中心技术平台。据悉,其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室、智能医疗及其他领域已经开始有所动作,最终联想能否杀入人工智能排位赛的前列,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的历史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ai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制造人工大脑的可行性。

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按照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1951年,西洋跳棋程序和际象棋程序相继诞生。经过接近10年的发展后,国际象棋程序已经可以挑战具有相当水平的业余爱好者,而人工智能游戏也被看做衡量人工智能进展的标准之一。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说服与会者接受“人工智能”一词作为本领域的名称。后来,这次会议也被大家看做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到了70年代,人工智能开始遭到批评,研究经费也被转移到目标明确的特定项目上。1973年lighthill针对英国ai研究状况的报告,批评了ai在实现其“宏伟目标”上的完全失败,也影响到了项目资金的流向。人工智能遭遇了6年左右的低谷。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篇10

在3月6日的两会记者交流会上,雷军详述了这三个提案。雷军的建议,不仅与小米公司的发展密切相关,更是通过小米的实践,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案例。

人工智能:势必影响人类社会

在“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提案中,雷军建议从5个方面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分别是:1)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2)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3)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4)积极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5)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

雷军表示:“很多预见在10年之内,人工智能会在很多领域超过人的能力。所以我的建议是把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因为我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势必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这一届的政府我觉得对于技术创新高度重视,在过去几年里面推动力是非常大的。主要是三个大的事情:第一,互联网+的行动纲要;第二,大数据的国家战略;第三,中国制造2025。在这三个领域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都讲得特别详细,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我觉得在双创如火如荼的今天,如果把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的话,将极大地推动整个产业进步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次属于中国人的时代机遇,然后能够迎头赶上:“在全球范围除了美国以外,我觉得中国在人工智能现有的基础是最好的,所以我就提出了要把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

目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雷军认为是在中国在做人工智能的都是互联网的巨头,新兴的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创业公司,中小的创业企业还没有真正参与。“参与的难度在哪呢?我讲一个最基础的条件,首先要有Gpo服务器,今天深入学习的算法都是机遇Gpo服务器,一台机器30万人民币,一个集群几十台,至少要买一千万的设备。而且因为现在全球人工智能都火了,听说买服务器还得排队。我认为至少做人工智能云迫在眉睫,做完以后让更多创业公司能参与人工智能浪潮。”

新零售:用电商的方式干实体零售

在“大力发展新零售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的提案中,雷军建议从3个方面激发新零售和实体经济,分别是:1)简政放权与减政放权并重,为“新零售”提供效率保障;2)加大农村市场扶持力度,通过“新零售”实现“消费扶贫”;3)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为“新零售”创造宽松环境。

“去年年初我们阿里、京东都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线上零售和线下零售相融合,用互联网电商的模式和技术来帮助实体零售店改善用户体验,提高销售效率,从而推动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推动消费升级,这是新零售的核心。”

雷军认为,新零售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互联网得到实体零售,小米经过过去一年的大量实践,取得不少经验。“我们去年实践了一下,开了50几家店,小米之家。用互联网方式做完以后我觉得在线下零售店完全有可能接近线上的效率,小米之家的效率接近电商。这样可以在网上网下同一个产品一个价,我觉得如果这套模式可行,将极大帮助零售网络在互联网的今天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新零售会极大地帮助实体零售和流动环节往前发展。”

大家一提到实体零售就觉得成本高,层层加价,加价率太高,商店没人。其实进入了怪循环,成本高大家不赚钱就要加价,加价零售店的人就更少,陷入这样的怪圈。“小米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希望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做新国货。通过传统渠道是达不成目标的,所以我们创业之初用了电商的模式,发展到今天以后,我们觉得应该电商有电商的优势,线下零售店有零售店的优势,就是怎么提高零售店的效率,让它不需要那么高成本完成销售。同时零售店的体验和服务的功能也非常得重要,就是怎么结合的问题。”

他表示,用电商的方式干实体零售,是有机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的。“怎么在我们商店里面能有更优质的,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是我们整个零售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带一路:椭中国品牌在世界立足

在“推动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提案中,雷军认为现在正在面临“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他建议从3个方面来促进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发展,分别是:1)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机制化,推动多层次沟通长效化,使之成为政策沟通的重要载体;2)为推进与沿线各国合作共建,将互联网、物联网作为基础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3)建议中国政府驻外机构设立“一带一路特派员”职能,在重点城市培育孵化器,实现“走出去”战略升级版。

雷军表示:“中国在过去这些年里面变成了制造大国,正在变成制造强国,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之中,中国有能力为全球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然后在更多地方打出中国品牌,这跟小米的创办初衷是一样的。在今天世界全球化符合各地利益,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合作,还有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我自己身处的手机行业也深感经济全球化对我们业务的推动。”

他觉得“一带一路”其实离我们每个企业都非常近:“我的建议是怎么能够扎实推进,除了政治层面以外,怎么在经贸合作方面合作,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在去年四季度的时候,拿印度市场来说,整个手机市场前五名,除了第一名是三星,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都是中国公司。不仅仅是印度,我们的周边国家,像印尼、俄罗斯、越南等,中国品牌在各个市场里面都推进的速度非常快。我觉得‘一带一路’的政策要想进一步落实,核心就是推动各个产业怎么能够快速地拓展周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