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十篇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十篇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34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1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经济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良好趋势,国民产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这种良好的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经济运行上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业率有所下降等。我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一)出口形势不乐观

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现负值,这说明我国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萎缩状态,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比重则达到了13%[1]。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所好转。相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各个国家正在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恢复过来,在出口贸易上对我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要积极寻求出口贸易的新出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需求会出现增加,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与欧盟、韩国、澳洲等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政府要对出口贸易予以扶持,加强出口贸易管理,对外贸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二)投资增速大

从我国的投资形势来看,今年年初的投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各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建筑项目的投资总额增长了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总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2]。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当中,企业在扩大产品的生产小说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各项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

(三)消费能力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巨大消费潜力的合理挖掘,能够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在今年年初推行减税政策和支持产品创新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让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政府的这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消费意识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转向其他需求,这就为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的当前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让财政赤字的金额超过2.18万亿元这一数值。我国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着手,通过调整财政预算的分布,来控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督促我国的各项产业向着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的新型产业转变。为了降低我国的财政赤字,我国要对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采取减税政策,为新兴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其发展负担。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财政预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这不利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方面

我国的信贷行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贷款的利率逐渐降低,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比较低,这是由世界上复杂的金融形势决定的。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要采取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让信贷业务的增速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提高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政府要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的稳定,确保我国货币的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太宽容,就会由于溢出效应造成泡沫经济泛滥,资产价格虚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三)加强投资有效性

在2016年,我国要将投资增长的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加强投资有效性上。首先,我国的财政预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当中,优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债务管理,限制置换债务的数额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债务而产生经济风险。最后,我国政府要放松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限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发展薄弱的环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投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四)扩大房地产需求

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是困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过高的房价给买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抑制了人民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当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员工住房公积金的金额,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税费,刺激人们的购房需求。我国要积极抑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缓解房源紧张的状况。

我国的经济形势与世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有效带动资金流动和行业发展,扩大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J].金融纵横,2015.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2

关键词: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经济发展

1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政策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世界进入了大动荡时期,国际格局进行了相应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有着很大的风险。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如何保持整体的和平以及稳定的态势,缓和内部动荡。第二: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开展区域合作,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第三:传统与非传统的威胁日趋加深,各种不稳定因素纷纷加强,构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世界格局。第四:文明、宗教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与竞争在同一个格局中,使得不断发展。第五:我国的发展与和平是国际形势中的重要组成,这使得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缓步提升。

随着我国安邻、睦邻以及富邻政策的推行,外部安全政策的稳固,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趋于平缓。其中的形势包括周围的热点降低,危机潜藏。各大国仍旧在不断争夺战略的优势,使得安全压力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仍旧存在。当前我国的安全对话相当活跃,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家安全工作相当重要。独立自主作为我国新型的外交政策,期间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以及独立,促进和平发展,构建国际的新形势以及新秩序。

2国际形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1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知

我国在国际中一直坚持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当前的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但是尚未改变多极化的国际形势。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中很难只有一种价值模式就能够统一,这需要由国家来指导。在当前的背景中,国家需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需要发展国家的多边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解决现有的矛盾。当前,我国需要集中精力,将民族的复兴与世界和平结合,高举和平的旗帜。

我国经济当前仍处于常规型的增长模式中,也开始由传统的模式往新的模式发展,但是期间存在一定坎坷。从当前的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因为物价方面,虽然居民的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回落,但是总价格水平仍旧繁重。薄弱的农业基础能够提高农民水平,提升劳动力,加强环保工作。欧美国家处于财政金融危机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扩张政策,增大货币的存量,增强过快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反弹。当然,发展道路中,存在着曲折坎坷,但是前途光明,这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以及问题,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2推行经济外交政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需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卓越的贡献。经济外交这个词语我们常常能够在媒体中看到,这主要指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代表的政府官员以及经济利益进行的相关活动交往,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从事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以外交作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福利,其次是国家为实现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相应经济活动,这需要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中的利益。当前的表现形式需要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相应的访谈,期间涵盖了多边外交。此间,国家关系的亲疏好坏由国家利益决定,当根本利益一致的时候,国家关系会和睦友好,当国家利益有一定的冲突时,国家之间能够出现一定的摩擦。从西方的相关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家需要与他国建立各种关系,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以及权力。在国家利益构成中,需要相互分享利益,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和平的外交手段已然成为各国之间的主流趋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帮助树立大国形象,转变经济外交当时,转变发展战略,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探讨。

2.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竞争核心,当前竞争力的上升能够增强其整体实力,改变世界格局。当前各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力,使得我国在和发达国家的互动中多掌握优势,推动世界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加快建设创新性的国家,转变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源泉,而产业、技术、投资等综合因素都在不断扩张,我国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总体会下降,从新兴的经济体中的依赖会有所上升。此外,我国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因为我国的GD判断总量在不断增长,而国际收支处于一种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能够增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以及总额指标都在持续上涨。

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领域来看,因为经济方式有了相应的调整,涉外部委的职能在进一步扩大,这和国家对外发展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谋而合。当前需要提高外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强中央政策的统筹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总而言之,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转变是综合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很有可能它能够引发一定的深层次的变化,使得我国对于外部的相应行为、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国际制度中的关系变化又能够改变全球地区,尤其是周边的环境,并且也会部分的改变外交的相应内容、战略以及方法、政策、布局。当前,我国的外交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履行自身使命。

3经济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3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以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对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进行探讨研究,从而采取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拉动我国的经济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面,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状态,改变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速度。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速增长、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我国公共型财政政策的优势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的复苏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与我国经济不景气一样,全球贸易化的整体环境还在不断地恶化当中,全球的出口型需求率普遍下降,而我国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外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非常不利,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自从2010年开始以来有着经济复苏速度快的特点,而我国的经济复苏又是严重依赖于我国政府政策效应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又表现出了先快后慢的特点。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国家中一直排在首位,我国的投资力度和消费能力都在飞速的增长当中,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新常态的状态下保持着平稳的趋势运行,并呈现出了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制,生产质量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大好经济形势。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家一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将短期性的增长政策同中长期性的改革、产业结构链调整政策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缓中有序,稳中前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销售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房地产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总体零售额也在上升性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还是有些波动,但是从实际总体趋势来看出口额的降幅还是呈收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9.6%,高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额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生产率的贡献值为60%,城乡收入的差值进一步减少,能耗下降,我国的节能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新增长型的动力系统也在形成过程中,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增长值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铁路行业的效益增长速度高于50%,网上消费额也保持在高速增长趋势之中。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调整,我国的部分物价有了回升趋势,从而带动了服务型产业价格的总体回升。在G20峰会讨论期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同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作为成员国的一员,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状态,要不断拉动我国国内内需,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避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衰退,避免经济风险危机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采取了宽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了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发挥着政府部门的财政职能,逐步减小了城乡差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性发展。

1.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就是要降低政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根据资产边际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增长是依靠于较高的投资率的,所以当政府投资增加后,就会相应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而由政府进行财政性支出,可以保证各级政府的投资,进而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适当发行国债。国家的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财政赤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复苏,而短时间内的政府支持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最快速、最有效的资金渠道就是国家发行国债,所以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得到实施,保证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我国政府将采取适当地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投资,实行赤字政策,从而刺激社会总体需求。

3.提高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税收可以使我国国民的储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政府将国民储蓄水平中增长的那部分税收资金进一步用于民间的投资,加强经济增长的能力,因而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当前我国税收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税收资金流失,近几年来,税收的流失程度大约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也就是每年的税收流失程度大约是每年税收收入金额的8%左右,因此提高对税收部门的监督征管力度非常重要,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运用降低税率等政策防护方式来缓解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困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扩大农民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农村的有效性需求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扩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财政资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直补、粮食直补、农产品生产器具购置的财政补贴,从而稳定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化农村的医疗投入,加快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实现,将农民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中解脱出来,还要进一部分改变农村文化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村道路等基础型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各类工具的消费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破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水平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并帮助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创新性、改革性发展力度,鼓励政府、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程度。

三、结语

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调节性手段,可以在当今经济发展状况低迷的情形下发挥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根据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扩大农民需求,并且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7:78-8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等.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3]晏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1:60-64.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1.形势政策教育现状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最有效地对大学生政治思维和社会品质进行培育和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尽早定位,把握机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我们“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指出应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充分说明了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各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程实践中,尽管有成功经验,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不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要求,缺乏时代性。

(2)“热点追踪”式讲座为主,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

(3)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结合度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导向。。

目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情怀、提升人格品质和情操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多元思维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浙江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重视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形势政策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品格养成的重要性。在形势政策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热点,有选择、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补充知识、拓展视野。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课程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努力将形势政策课打造成为学校另一个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思政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但我们看到,形势政策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结合程度仍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传统课程教学的边缘,成为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持续稳定地推进和发展。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指出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即要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劳动者“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全社会正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创业类课程和培训得以迅速普及并延伸。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在高校各部门和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下,创业教育在大学校园内也在迅速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紧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时政教育课程如何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国家政党方针政策的严肃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更需要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为大学生引航指路,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勤奋坚韧、服务社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大处着眼,小处找手,把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行动落实到实处,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构建以“两创”教育为基础的形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力的拓展和补充。大学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对创业的正确认知和定位、以及作为创业者需要培养和塑造的品质素质可作为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经由“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普及和加强。。本文关键研究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探索出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的方法;如何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素质;如何将参与式的创业培训教学方式应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当中,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性等。

3.1开发和探索提高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参与性的方法途径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创业活动意义和价值,转变“非公不娶”、“非公不嫁”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在树立自身创业价值观的同时带动周边人群的创业激情,探索出一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创业为荣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性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充满理想抱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思维更加感性,充满了激情。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事业创造的成功与否相互关联,更容易受到来自身边的成功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据此,形式政策教育可适时组织、安排初创成功的创业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成功创业的可能性,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3.2开发和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品质

成功的创业者各有各的成功之道,但是必定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思维的培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塑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创业选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形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情操、品质素质的塑造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担当起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发现自身价值、发掘潜质、开发新能力,为毕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丰富了形式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特色性和专业性。

3.3开发和探索创业教育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应用

依据成人学习原理,结合创业教育参与式培训方式,利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活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环节,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实现教学空间最大化、教学时间无限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立场方法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关于形势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①,坚定正确理性信念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把握形势的重大意义

形菔强凸凼挛锓⒄沟幕本状况和一般态势,指客观事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所处的基本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态势。

认清客观形势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强调“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③。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④没有对客观形势的全面、准确的分析,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适时的政策。同时应看到,政策和策略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对革命和建设实践及形势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科学的政策和策略会促进客观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政策和策略会加速客观形势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

(一)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所持阶级立场不同,会直接导致对形势分析的不同,进而会导致政策策略、措施行动的差异。从阶级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如何求得自身解放的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策略。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立场。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列斯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时一个不可忽略的立场和出发点。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政策作用的好坏主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⑤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的“三个有利于”,首要的一条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共十六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重大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天下大势”。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马克思是一个辩证的社会进步论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时展主题。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特别是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课题。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并指出该主题所包含的四个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发展的关键,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

(三)世界发展格局。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经济格局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联系、依赖和斗争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体制障碍的不断清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推进,当今社会已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时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既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有带来严峻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等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经济增长的共同体,彼此联系,利益相关。政治格局即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世界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变为现在的政治多极化格局。多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平等的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中国经济态势。当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顾名思义,即与以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状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依赖科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⑥新形势下,中国面临新挑战和新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此形势下,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将会成为我国坚持并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四、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阶级分析法也是经济分析法在形势分析上的应用。无论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判断形势,还是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必须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因为任何政策在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将阶级分析法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始终贯穿于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证形势分析立场的坚定性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主义国家,历届领导人制定政策和策略时,均坚持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

(二)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分析形势及制定政策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科学政策均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应站在当时的立场,立足当时的形势,反对刻舟求剑的做法。其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并应用于现代形势制定策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分析法的最主要应用。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⑦因此,在分析和研究国家某种现象时,可从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考察每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等,并根据该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期找出规律性的观点运用于形势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

(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分析形势所应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早年就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和了解形势的前提,只有经过长期全面的调查,获得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真实材料,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形势的全貌,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适时的、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⑧“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维新的阶级和维新的工作,那么,他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还尖锐地说:“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你试试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呢?这种空洞的维新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一定会弄出错误。”⑨在1993年与全国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座谈时强调解决问题要依靠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源于对客观形势的调查研究。

(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逻辑方法,没有比较就难以对形势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的同一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和横向比较(将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分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通过对中西方经济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要把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系统分析法是科学分析形势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形势往往是涉及多元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准确了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问题的起因,有效提出解决方案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人们正确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活动所应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广泛传播,有利于当代青年明确形势与政策的关系,清晰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推进、国际关系的优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①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②.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国情的科学分析[J].求实,2014(5).

③⑧⑨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110,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⑥学习河南考察讲话[n].河南日报,2014-05-28.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参考文献:

[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8

一、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有利于我们理解政策的短期变化。当然,政策往往滞后于形势,同时,并非所有政策的变动都要归因于形势的变化,至少长效性制度的建立会超脱于短期形势的变动。

笔者曾经在先前的评论中,将2014年以来的房地产形势归结于存量不足、流量供给过剩下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从目前来看,这种判断将主导整个2015年的房地产市场。一种观点认为,2014年开工量和开发商拿地热情受到抑制后会导致2015年房地产供给受到制约,2015年可能导致供不应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太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1-10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了5.5%,住房新开工面积也下降了9.8%,同时住房销售面积下降了9.5%。这种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2013年全国房地产供销两旺带来的基数效应。在连续多年的开工量、竣工量和销售量后,即使存量仍有不足,但流量过剩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流量过剩的背景下,开发商的有效策略自然是放慢开发速度同时千方百计去库存。同时还要意识到,如果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流量过剩将会长期化并导致存量过剩。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正在不知不觉的越过房地产大开发的顶点(注:并非房价的顶点)。即使考虑到各种改善需求和城镇化带来的新流量需求,情形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在此,要破除那种夸大改善性需求和城镇化对住房市场的支撑的观点。举例来说,一个家庭收入增加后,确实会购买更大面积的住房以改善居住条件,这会增加住房需求,但同时会释放原有的住房进入二手房市场,增加住房供给,这种增加的住房供给可能刚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另外,随着存量的持续增加,固然会因为折旧导致替代折旧量的新开工面积增加,但同时新增需求也可能转向二手房市场,既而会导致新开工面积减少。

一旦当前可能就是房地产开发的顶点,那么传统上那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就不具有可行性。中国房地产业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并无崩盘之虞,但正在失去充当经济增长引擎的功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4%,但是增幅逐月回落。按此趋势,2015年房地产投资和住宅投资的增幅将可能降低到个位数,由于房地产开发的关联效应,必然会对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不利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另外两块――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又受到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约难以再继续扩张。所以,从投资来看,中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也会反过来影响房地产市场。

对当前这种经济形势有一个流行词汇,即新常态,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对于新常态,国内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受制于各种因素,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体已经难以再恢复两位数的增长,个位数的增长将成为常态。GDp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已连续18个季度增长率减速,而且此趋势目前尚未稳住。相对于2010年之前连续两位数的增速,增长速度下降非常明显。按照笔者的估计结果,未来5年,这种增长速度将有可能降低到6%左右(见《中国式增长的减速与转型》,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4期)。由于经济周期和房地产周期的强关联性,新常态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层面,必将传导到房地产业。同时,如前所述,在房地产趋向存量的供求平衡中,房地产市场和整个行业本身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过去那种房地产投资、开工面积、销售面积持续增长并且仅仅是在增长率上有所调整的增长型周期,逐渐会被增长率在正负之间波动的古典型周期所替代。当然,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即使在个位数的经济增长环境下,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包括房价的波动还是会超过非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波动。

二、房地产调控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

从目前已经出台的各种政策来看,我们发现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思路可能已在悄然转变。调控思路或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调控行为或政策。在笔者看来,这种调控思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转变之一是从以前紧盯着房价的政策调控转变到追求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过往的经历来看,紧盯着房价的调控思路已被认为成效不彰,往往在两极摇摆,要么根本压不住,要么市场萧条。结果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还导致了市场参与者的无所适从。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苛责政府,其实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对房地产调控几乎都是教训而没有成功的经验。从宏观上看,传统的通胀目标制的宏观调控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已经逐渐让位于金融稳定,既然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胀目标,那么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也有必要从传统的房价目标转型。从实践来看,从2013年开始,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的房价目标责任制度就出现虎头蛇尾。2014年这个制度几乎已经不再提起。从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某个地区或城市更高的房价涨幅可能反映了其良好的收入增长现实或前景。城市经济学的领军人物Glaeser已经一再指出,“人们可以在住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时,不同市场的房价收入比不同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看到,近一年来,在各种场合“稳定房价”这种过去常见的调控词汇已经很少见。

转变之二是从过去的行政性调控转到更依赖于法制和市场手段。同时,强调长效制度建设成为各方的共识。行政性调控是我国房地产调控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海南的房地产泡沫治理到从2010年开始的“三限”(限购、限贷和限价),都体现了在走投无路之际,行政性调控会成为政府调控中国房市的有力武器。这种调控手段在特殊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受到各方的广泛质疑也非长久之计。2014年下半年除一线城市外,“三限”基本取消,70/90政策也悄然放松。尤其是学界多年呼吁的房产税也强调要立法先行并依法推进,原本要推进房产税试点的杭州、厦门、深圳等地最终没有列入扩大房产税试点等,无不反映了行政性调控思路正逐渐淡出。不过,对于长效制度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措施,目前并没有统一意见。

转变之三是从过去全局性的宏观调控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自。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非常明显的大国,往往一个省级区域无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相当于欧洲一国的规模。传统的房地产调控动辄以“国n条”形式要求地方政府统一实施,这对一个单一制的国家有其政治上的合理性(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中央的授权而非地方民众,如果扩张地方政府自,一来有损中央政府权威,二来担心地方政府在没有地方问责下自行其是会损害民众利益最终损害中央政府利益),但在经济上尤其是针对房地产这种区域性强的产品进行全局性的调控并不合适。笔者曾在《短期供给过剩下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整理过全国325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见《中国房地产》2014年第7期),真正房价可能存在支付问题的集中在不到40个城市,并不是全局性的。从理论上讲,房地产市场的波纹效应有可能出现在经济联系紧密的更大的区域,如长三角或珠三角等,但不大可能出现在经济发展态势和地区差距严重的全局。从过往的实践来看,中央政府的调控事实上也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配合。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损害了全局性调控的成效。因此,在房地产调控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因而成为次优选择。例如,房价调控目标地方责任制的消亡、2014年地方政府在没有得到明文指令下自行取消限购(事实上是中央政府和住建部默许)都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自在扩张。当然,这种地方扩权后如果来自地方的问责机制阙如确实有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三、未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上述行业和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调控思路的影响下,2015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会有何变化呢?笔者将调控政策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政府采取的因应性措施传导到房地产市场,比如财政或货币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传导;二是鉴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政府会采取直接针对房地产业的一些政策调整,如首付比例、按揭贷款利率、二手房税收政策等的调整;三是一些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的一些制度变革,如城镇化战略、土地制度、房地产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四是鉴于房地产的区域属性,由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区域性房地产调控措施,如契税减免或购房补贴或普通住房标准的调整等。

就第一个层面的调控政策而言,笔者预期未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更加宽松。在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多年来一以贯之,但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有所调整,11月开始的降低利率更是助长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从历史数据来看,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以利率为例,政策会有惯性或连续性,即一旦进入降息周期,利率会持续降低。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确实有调整的空间,相对于利率的调整,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很大;就财政政策而言,目前学界对前期的4万亿仍然心有余悸,且现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难有继续扩张的空间,但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仍然是相当优良的。因此,就宏观层面的政策而言,这些政策当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就第二个层面的直接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方面,笔者预期也会宽松。鉴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紧密关系,如果针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趋于宽松,对房地产业的政策也会随之宽松。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稳定住房消费”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与住房消费最相关的信贷政策而言,对消费者的按揭政策主要包括对首套房或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在2014年9月底央行的政策(3成收入,7折利率,还清贷款的二套房比照首套房信贷等)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宽松,但商业银行的落实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买房的信贷政策不应该期待会有更宽松的调整。能在2015年落实这种宽松信贷政策就是很大的进步。随着准备金率的调整和来自央行的压力加大,2015年消费者购房的实际信贷条件估计会有改善;对开发商的贷款政策而言,2012年以来开发商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部分日渐下降,很多中小型开发商和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更多地依赖于信托救急。随着大环境趋于宽松,对开发商的信贷政策估计会有新的调整;至于二手房的税收政策,目前一直有传言说要调整营业税,如果改善性住房需求成为主体,确实有必要调整。实际上,如果要打击住房投资需求,完全可以用资本增值税来替代营业税,没有必要既征收营业税,又征收资本增值税。因为一旦推进不下去会损害税收的严肃性。

对于第三个层面的与房地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些制度或政策调整,笔者认为这些制度或政策很难用“从紧”或“宽松”来形容。本届政府上台后,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对各种制度的建立要求设立“时间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大多数人都有“拖延症”,其实政府也是如此。例如,就土地政策而言,2014年年初国土资源部以促进土地集约和节约使用为目标而出台的“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增加基本建设用地,同时在大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政策(2014年5月22日国土部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可能对2015年包括2015年之后的大城市住房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就房产税而言,现在已基本上被“房地产税”取代,笔者预期2015年不会有任何进展。按照贾康的说法,2015年充其量只能进入到立法程序,其影响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贾康的预言说要到2017年才统一实施,这已经是个很乐观的估计了;作为房地产税征收的一个必备要件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按照公布的时间表,2015年会公布修改后的登记条例,并可能进入登记实施阶段。另外,就房地产界多年呼吁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开始真正破冰,2014年年初,证监会批复中信证券推出首单真正权益型Reits产品。5月21日,国内首个交易所场内房地产投资基金产品“中信启航”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挂牌转让。9月30日,央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便提出了将积极稳妥开展Reits试点工作。住建部在2014年年底初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特大城市Reits试点方向,试点范围初步定于租赁性保障房。可以预期,2015年在不动产投资信托和资产证券化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这将有利于开发商缓解其资金紧张的局面;此外,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预计2015年公积金制度会有新的调整。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内容和形式建设

一、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状及困扰

1、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高校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中美关系、、我国经济形势、“三个代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1)形成了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近年来,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都比较重视,组成了一支强而有力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在各年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收集有关材料,使得时事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基本做到了与时间同步。

(2)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中国在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有益补充。

(3)指导学生正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能够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学会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看待当前形势,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

(4)明确了党的大政方针,明确了政治方向。对于国家政策,关于我国企业改革、、国际关系处理以及社会主义前途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许多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理解的观点也不同。我们的学生不但自己学会了正确的分析当前形势,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国家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

(5)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与社会当中,正确地估量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以前,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对就业过于理想化”的思想,择业时怕吃苦又要求高工资,因而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培养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形势政策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不重视马列课和思想道德课,更不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倾向。但因为形势政策课属于政治教育课,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脱离实际“假、大、空”的说教,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自己上课的15个班做过调查:表示“亲近”的不到10%,处于“淡漠”和“疏远”的则占绝大多数,甚至有不少人“厌恶”此课。

(2)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形势政策课改革需紧密联系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如何很好地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实际,并较圆满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该课的难题。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有其自然的形成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方能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全国每年有许多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绝大多数是问卷调查,问题在于学生填答问卷时的态度和认识水平使问卷调查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更不必说其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年级越高,越是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对问题的研究手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在继续应用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方法的同时,注重个案调查,注意从学生日常言行及“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角度上的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考察行为表现来发现其真实思想状况。

(3)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和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形势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不论是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多大改善,必须长远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所以,形势政策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针对教师素质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脱离教师素质和队伍状况以及当前教学实际状况来谈形势政策课改革成为空谈。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环节的落实

改革形势政策课教学,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学生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同时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要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主渠道,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都必须在认识上,并在实践中重视这一问题,同时,要注重其他渠道,如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在抓住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要注意隐性课程建设,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

三、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课教学的几点设想

1、实行教学内容的同步化

首先,应删除那些“假大空”、甚至“左”的东西。对于一些具体内容应赋予正确的解释。如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学生受到的教育几乎全是要求他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避而不谈索取。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学生对这种教育也往往是“教而远之”。我们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扭转这种倾向。其次,应增加由市场经济价值观引发的一些内容,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等。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主旋律,更要积极主动地清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消极面,如拜金主义、投机心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再次,要注意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四者的统一,绝不能用其余三个品质取代个性心理品质,要树立起个性心理品质是德育的基础的观念。实际上,只有当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德育才是成功的。在政治品质教育方面,也应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设计教学方法的参与化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在此应强调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可以采用提高、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的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辩和讨论来解惑受益。

3、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要有事实报道,又要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邓纯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25).

[2]罗海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篇10

人民币升值问题凸现贸易政策调整的紧迫性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来看,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因素:

人民币汇价的定位

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币的汇率一直采用与美元单一挂钩的政策,美元的相对贬值,同时导致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应贬值。从理论意义上看,人民币汇价的定位,并不在于人民币汇率当前是升值或贬值,而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是否具有合理的形成机制。这里的困难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不是由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而是由我国央行主导的模拟性外汇交易市场来确定。如果要使人民币汇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意味着外汇市场的放开、现行结汇售汇政策的变化、国家外汇储备体系的改革、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重构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大改变。显然,根本改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定位的不满,将在一定时间里困扰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增长缓慢,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贸易增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在华的海外投资企业、特别是在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所推动的。

中国FDi的稳定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FDi累计达到了4900多亿美元。尤其在2002年,中国的FDi超过了美国,排名跃居世界的首位。中国FDi的稳定增长,意味着国际资本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这一稳定增长的态势与有关国家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长期以来,我国对美国一直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由于美、日等国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使我们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会经常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的实质在于:产品以中国大陆为原产地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使国际经济资源向中国大陆的大规模集中,并由此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主要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改变国际经济资源对中国的配置流向,来避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

很显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问题具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鉴于该问题直接起因于贸易,且主要通过贸易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尽快调整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处理开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外经济矛盾,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制约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在笔者看来,以下客观因素直接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入世”后我国必须履行的有关义务

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基本确立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就贸易管理而言,不论是关税政策、进出口政策,还是市场准入、投资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开放的各项政策,都必须基本符合wto的有关原则。其中,尤其是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

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贸易政策,必须服务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内在规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形成基础。不论是贸易政策的制定或调整,确保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总是第一位的。经济开放本身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制定贸易政策,实际就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能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所接受的有关政策体系。

作为贸易大国需要平衡的国际贸易关系

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过早地突现出来。在经济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因此,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当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活动余地。我们认为,伴随我国贸易地位进入世界前列,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不得不花费相当精力应付贸易冲突带来的贸易平衡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贸易政策调整的路径依赖

调整贸易政策意味着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这里的问题是,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增加,是否使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新的协调机制的有效作用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换言之,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或继承性,尤其是贸易政策的改变,如何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要尽可能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方面,有机地融合现有的相关政策体系,是使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贸易政策调整基本取向

关于贸易政策的体制约束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我国今后贸易政策的基本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们看来,加入wto之后,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将会逐渐实现实质性转变,绝非单纯意义的国际组织进入问题。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后,客观上规定了今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wto要求的体制框架――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在整体上能与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接轨。这在本质上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形态是朝着现代市场体制的方向发展。因此,“入世”后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这种转变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从侧重政府宏观外贸战略朝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贸易政策基础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转变。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的改变,即作用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外贸领域向整个流通领域延伸。这意味着贸易政策将更多地注重我国内外市场的融通、内外贸易的统一。贸易政策作用方向的改变,即由过去侧重于贸易限制向贸易促进转变。

关于贸易政策的基点问题

我们认为,尽管从大的调整方向上,新的贸易政策要符合wto的体制框架及其有关原则是明确的。但是,现阶段我国贸易政策的基点,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选择的。这就是:我们到底是按严格履行中国“入世”的有关承诺,还是以符合wto有关原则的基本精神为界,来制定我国今后的贸易政策,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众所周知,一国实施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旨在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本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贸易政策本身具有双重目标,当现实经济中两方面并不发生冲突的时候,贸易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双重目标的同时实现。但如果实施过程中两方面存在摩擦及严重冲突时,就必须对其中的一个目标进行修正,以保证贸易政策的有效实施。在我们看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或是中性的,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此,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贸易政策本身就是政府对贸易自由的干预,它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否则,贸易政策很可能失效或产生扭曲作用,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显然,现阶段贸易政策的调整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不是某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贸易政策既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也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客观要求。在我们看来,现阶段贸易政策的制定,既不能依据单一自由主义的原则,亦不能依据单一的民族主义原则,而是符合国际经济规则的、综合体现本国根本利益的、并具一定国际意义的贸易政策。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发展,有明显的趋同现象。经济全球化正在使各国国内政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对原有的国家主导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国,其经济政策(包括贸易政策)不可能不体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

现阶段的对策思考

尽快建立内外经济融通的综合性贸易管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大型跨国公司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我国传统的贸易壁垒手段,已经无法限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纵深发展。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单一的外贸外经管理体系,必须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制订促进国内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已经相当紧迫。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促进国内优势企业的海外扩展。在这方面,具体可在国外市场进入、国外市场的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等环节予以切实的政策支持,形成系统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企业中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通过企业间自律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可规范国内市场秩序,避免政府干预市场过多之口实;另一方面,又能以民间组织形式协调国内产业或企业的利益,利于减少倾销行为;同时,也为我国将来实施wto的保障措施条款奠定组织基础。

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监控体系

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对完备的有关市场开放的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在公开性、透明度原则基础上,规范国外资本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尽快制定开放经济下宏观市场运行的预警体系,从动态上有效监控我国市场开放的运行。这方面,不论是倾销和反倾销的应对,还是贸易、资本流动的异动监控,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我国的“入世”,客观上使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参考资料:

1.文贯中、郑志海等,《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文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余永定等,《中国“入世”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赵承壁,《国际贸易统一法》,法律出版社,1998

5.林珏,《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6.强永昌,《战后日本贸易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江林,《世界各国(地区)现行贸易政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