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成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44

城市管理成效篇1

论文关键词:小学寄宿制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该校领导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加踏实地抓好寄宿制工作,使学生在校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城市管理成效篇2

一、我镇城市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围绕“环境创新”战略,城管工作取得较大成就,城区环境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城市发展即将面临的质和量的飞跃,城市管理的弊端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1、城区弱势群体人数和外来人口比例比较高,城管意识教育不到位。镇内有33个居民委员会。常住户口约2.8万户,人口达7.8万人。另外,外来人员超过2万余人。下岗、无业包括两劳人员超过4千人。随着城区建设与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这些外来居民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与大城市居民相比,本身就没有城市意识,更谈不上环境意识。而镇内的流动人口多、两劳人员多、失业人口多。无业、下岗及两劳人员目前设摊或破墙经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疏堵矛盾较为突出,要彻底取缔占道和跨门经营难度较大,因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

2.城市建设功能布局尚不完善,引起的管理矛盾突出。江湾镇是个老城区,房屋建筑面积390.76万平方米,其中民居建筑面积265.667万平方米,辖区道路达33条,全长28公里。由于历史原因,道路多而且大多比较狭窄,沿街道路上旧房多、私房密集,而且沿街单位破墙开店比较严重。江湾镇的道路住宅区、河汊、铁路交错,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集中开发。许多区域是低层次的规划建设,建成前店后工场,上面居住下面开店,小店小工场的现象比较多,给城市综合管理与整治带来了难度。

3、城管系统下属的执法队、市容队、协管队、保洁公司等各支队伍还未形成合力,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对各支城管队伍的管理尚未真正建立统一性和有序性。缺乏整体性,同步性,尚未形成一盘棋的格局,难以规范城市管理行为。镇里诸如公安街、仁德路等市容道路并未走出“反复整治反复回潮”的怪圈,总体形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段。

4、城管执法环境差,不少居民缺乏对城管工作的正确认识,他们的逆反心理较重,便体现出认同感低、支持率低的现状。

5、城市管理工作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还未真正落实到位、队员还缺乏责任心,对执法队等城管队伍尚未真正落实管理责任,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另外,在奖优罚劣、形成激励机制上还待完善。

二、实施长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把握好综合化、市场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有序、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机制,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敢于打破旧的模式。城市管理是最具地方特色、能体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一项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我镇城市建设和改造日益加快,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城市管理好,必须解决观念问题。首先,要积极贯彻邓小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思想,更新观念,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勇于改革,敢于打破城市管理的旧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城市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2、重视宣传教育,形成有利于城市长效管理的宣传导向。xx同志指出“清洁、卫生、美观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标志”,要抓好城区城市管理,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全体市民的城管意识。对破坏市容环境的行为就是违法,社会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辨别。这就需要我们从宣传上加以把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城市长效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首先是要加强对镇城管系统下属各支专业管理队伍人员的教育,提高服务质量、行政执法能力及水平,逐步达到规范管理,依法治理。其次是加强市民的城管意识教育,使他们能理解、支持专业管理队伍的辛勤劳动,自觉参与、配合城区综合管理,“扭转多数人制造脏乱差,少数人治理脏乱差”的被动局面。

3、以人为本,建立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我们说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正视社会在设置所需领域的要求,创造条件为市民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服务,让城市处于有序的管理状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具有突发性、快节性、持久性的特点。只有一流的队伍,才能树立一流的形象;只有一流的形象,才能抓一流的管理;只有一流的管理,才能创一流的地区。

4、科学规划,加快城市市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解决城市整治中堵与疏的问题。坚持“疏堵结合”方针,实现活而有序的市场秩序。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网格化管理,努力形成管理合力。

网格化管理要求镇城管部门下属各部门和队伍齐抓共管,解决热点、难点、结点问题。城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肩负着长期繁重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增强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当前,如果没有部门互动、联动,不执行网格化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队孤军奋战,难以取胜,更难以实现长效。必须将执法队、管理所、协管队、保洁公司等队伍有机整合在一起,协同作战。此外:公安、工商、建设、卫生、交通、环保、等部门和单位是我们坚强的力量,镇城管科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上下一心,左右联手,在解决难点、结点问题上下功夫。

二、积极依靠人民群众。

与社区互动促进管理,有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城管信息员队伍,发挥信息员作用,以管理互动、联动为载体,促市容保畅通,实现管理良性互动、良性循环,达到城市管理共建共创联动效果。

三、加强内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深入千家万户继续加大城管宣传,积极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城管网络建设,利用活动载体,新闻媒体,加强自身宣传,展示城管形象,提高宣传效果。另一方面要按照区域管理原则,到社区群众家中,广泛听取意见,寻找改进措施。能整治的立即整治,能做好的及时做好,当前暂时难以做到的,说明情况,需要群众支持的请求帮助,多一份理解和配合,少一份指责和怒骂。把宣传工作、思想工作、人性化管理融为一体。在城市管理中打一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人民战争。

四、认真落实管理责任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有序管理与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形成激励机制

按照“责任+落实+长效=满意”的要求,坚持归口管理、属地区域管理的原则。一是落实干部责任制。要发挥各级干部,各支队伍的主要领导在管理中指导作用,增强协调和创新能力,提高带领队伍和开展城市管理的实际工作水平。各支队伍的主要领导肩上要有“担子”(责任),管理要有“着子”(措施),自身要有“样子”(表率)。管理区域、管理路段要包干,重点部位、重点项目要定人定岗。真正形成谁责任谁包干,谁管理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

谋划长效措施,也要求制定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序措施。客观分析现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稳步推进长效管理进程,一步一个脚印,一项一项管理,一仗一仗打赢,真正做到整治一片,规范一片,真正形成“整治、管理、巩固、长效”的良性循环,让“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并巩固到位。镇城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以期真正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五、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采取积极疏导的办法,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对以摊点经营为生的下岗、无助人员,要积极引导、合理疏导,对家庭经济状态良好,外来人员不服从管理的经营人员先耐心说服教育,如无效果则坚决依法处置。对门外出摊、占用公共设施的现象抓反复、反复抓。按照路段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切实有效地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要采取措施,疏导一批、取缔一批,力求在整治中加以规范。体现出城市管理的有序性。

六、要继续加强协调及以建促管的政策措施,提高城市的环境面貌。

①继续加强道路优化工作。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江湾镇重点道路的优化工程,促使全镇的道路面貌更上一层楼。

②对辖区内部分单位破墙开店的现象进行调查,展开全面梳理工作,加强协调力度,力争做到能关则关。

③对沿街老违章逐步拆除。要做好这些违章协调疏导工作,做到逐步拆除并严格控制新违章。

七、全力做好信访工作,创建稳定和谐社会

城市管理成效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大会会议精神,加快适应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按照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幸福新家园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大城管”理念,通过对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定性定量考核,科学、合理、规范评价城市管理绩效,形成权责明确、监管到位、奖惩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转变,努力构建具有吴色的城市管理体系。

二、组织机构

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要强化对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城管局)具体组织实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核定拨付经费,落实奖惩措施。今年3月底前,各镇(区)、街道主要领导要牵头成立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各地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要有专门的办公地点,配有专人负责,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凡涉及城市管理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明确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要落实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镇(区)、街道要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建设,主要承担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案件的派遣、协调、推进、督查等职能,同时接收辖区内社会公众反映的城市管理各类问题,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三、考核对象

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工作考核划分成两个层面进行:

(一)对各镇(区)、街道的考核;

(二)对区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卫生局、环保局、旅游局、行政服务中心、供销社、工商分局、规划分局、交巡警大队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的考核。

四、考核内容和方法

(一)对各镇(区)、街道的考核。对各镇(区)、街道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主要由业务考核、数字城管考评和社会评价三部分构成。

1.业务考核,占总分的66%。包括组织网络、日常管理、行政执法以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区城管局督查中队负责定期对各镇(区)、街道的市容市貌、景观照明与市政设施、环卫作业、街巷新村保洁、户外广告等日常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出的问题以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限期整改,检查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2.数字城管考评,占总分的30%。主要以区数字城管系统平台的考评数据为依据,按照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计算。包括各镇(区)、街道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数字化城管问题的按期结案率、群众回访满意率,一次完成率指标以及主动承揽工作加分,其中,结案率由按时结案数、延期结案数和超时结案数加权确定,权重比为1:0.6:0.3;回访满意率由结案案件第一受理部门对结案案件有效回访数据确定;返工数由未通过核查而发回专业部门重新处置的案件数确定;工作主动性加分是对积极主动承揽或协调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部门加分。

3.社会评价,占总分的4%。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市民群众代表等组成市容公众监督员对各镇(区)、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每季度将考核情况汇总,并对排名情况进行通报;每半年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现场检查考核;每年年终对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年度考核总得分=季度考核平均得分×50%+年度综合考评得分×50%。对各镇(区)、街道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详见附表。

(二)对区各职能部门(单位)的考核。由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考核内容以各部门(单位)的数字城管绩效考核情况、《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交办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权重比为5:3:2。数字城管绩效考评以区数字城管系统平台的考评数据为依据,每季度考核通报一次;对《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交办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每年组织一次。

五、考核结果运用

(一)对各镇(区)、街道和区各职能部门(单位)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由区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定期报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考核结果与文明城市建设、区(镇)重点工作及全区作风效能建设年度考评挂钩。

城市管理成效篇4

一、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主要经验

(一)建设经验――资源整合逐步向行业监管领域拓展

在建设上,杭州数字城管坚持走资源整合之路,在做强数字城管主平台基础上,逐步向行业监管领域拓展延伸。杭州数字城管没有单独组网,而是借助政务外网,实现了与数字城管各处置部门的互联互通;同时基于统一的数字城管网络数据库,实现了与公安视频监控、桥梁在线监测、地下水资源在线监测、城区防汛决策、环卫GpS、固废监管、综合统计、四化抄告等多个行业监管系统的“串珠成链”,建成了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打通了“信息孤岛”,提高了资源使用率,大大提高了政府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二)运行经验――全国数字城管领域首创“市场化采集”

市场采集、保质带量的发现机制,协同互动、分层交办的管理网络,效率为先、严格考核的制度设计,标准引领、法规定向的保障体系,以及快速回应、破难解困的城管服务等,是杭州数字城管保持快速、高效、良性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市场采集、保质带量的发现机制

发现问题是数字城管的首道关。要确保问题的全面、及时、公正和准确发现,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尽可能降低政府的成本投入,根据建设“效能型政府”的要求,杭州数字城管在问题发现上坚持政府“掌舵”,而将街面问题的采集这一“划桨”的具体事务交由市场化招聘的信息采集公司去完成,并通过合同设定和科学考评强化对采集公司的管控。从上线之初的“保量促质”、中期的“量质并举”以至目前的“保质带量”、落实“举手之劳”(信息采集员代为解决细小的城管问题)等,体现了较强的管理应变性和政策层递性,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管理有机更新的现实需求。“市场化采集”也是杭州在全国数字城管领域的首创。

第二,协同互动、分层交办的管理网络

将“监督”和“指挥”职能剥离开来,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数字城管的要求。如此既保证了各自独立,又能够提高效率。杭州数字城管按“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属地管理,按责处置”的模式,搭建了市、区两级数字城管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以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受理大厅为“监督轴”、市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为“指挥轴”的“新两轴”,各城区政府设立二级协同指挥中心。市、区两级“协同平台”采取相关部门派驻的形式,将全市815家单位联接为可以实施扁平化管理的闭合网络,对数字城管问题实行分层交办,横向交由相关责任主体,纵向交由城区政府落实,强化了部门协同,增强了城市管理合力。

第三,效率为先、严格考核的制度设计

为不断提升运行实效,杭州市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运行考核的倒逼机制。推行并完善了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以及时解决率作为评价城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数字城管运行绩效的唯一指标,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城区政府的城管目标考核(占20―40%的权重),纳入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考评指标之一,纳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对年度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考核排末位的,启动问责制。二是建立了配套的协调处置机制。坚持“问题处置在先,责任追究在后”,全面实施“代整治”,积极推行“备货制”,设立了“代整治”和“备货制”专项基金,建立了数字城管情况向市委市政府直报制度,确保问题的第一时间解决。

从图1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实施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后,杭州数字城管运行成效逐年提升效果。

第四,标准引领、法规定向的保障体系

根据城市管理动态性、差异化的要求,杭州数字城管出台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并逐年调整和完善,强化了刚性执行,减少“自由裁量权”。2008年8月,杭州还以“政府令”颁布实施《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对数字城管的实施职责、规划和建设、监督和考核以及法律职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开创全国数字城管的立法先河,加快了数字城管的立法进程。此外,还落实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等。

第五,快速回应、破难解困的城管服务

随着杭州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破难解惑的任务日益艰巨,广大市民对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诉求也与日俱增。加强对这些“难题”和“诉求”的回应,开展各种公众所盼、发展所需的城管服务活动,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根本宗旨,建立了全时段、广覆盖、多层次的回应机制。一是开通“12319”城建城管热线,建立全天候回应机制。通过与数字城管的并轨联动,实行全天候受理服务,全面受理城建、城管十二类问题以及停车服务诱导方面的咨询和投诉。二是开展近距离服务活动。会同相关部门,经常性地开展数字城管与12319联合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面对面地释疑解困,帮助广大市民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普查,落实管理长效。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共开展各类专项普查300余次,为行业专项整治提供了及时、准确、翔实的数据信息,并将专项整治内容逐步纳入日常采集,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四是破解城市难题。围绕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停车新政”的实施,建设了停车收费管理服务和道路停车服务诱导平台,提供多种手段帮助市民实时查询泊位信息,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停车资源,缓解停车、行路“两难”,同时还合理缓解了“清洁难”问题。

(三)拓展经验――加速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形成

五年多来,杭州数字城管逐步建成为一个可延、可控、可深化、可连通的平台系统,推进了资源整合共享,加速了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的形成,在城市综合管理中发挥了作用。一是管理内容不断拓展。随着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调整和提高,杭州数字城管在管理时间、区域和内容上不断拓展延伸。城市管理事件(动态的“事”,即人的行为和自然因素)、部件(静态的“物”,即所谓的“城市家具”)由原先的122类问题增至201类,全面覆盖了城市街面、立面、水面、桥面等的“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管理问题。二是管理区域不断拓展。根据全市数字城管推进“三年计划”,坚持“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基于杭州市主平台,利用同一套硬件、软件和网络体系,全面建成了包含所属十五个区、县(市)在内的市辖城域统一平台,并探索建立了对应的运行模式,即:在主城区建立“一级监督,分级指挥”的“主城模式”,在副城区建立“一级监督、自行指挥、市级保障的“副城模式”。同时提出向区域内各中心镇覆盖的“三年计划”,萧山的临浦镇和余杭的余杭镇数字城管已上线运行,开创了依托区平台,建立两级监督、一级指挥、按责处置、区镇联动的适应城镇实际的数字城管运行新模式。目前,全市数字城管覆盖面积已达404.19平方公里。

二、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启示

(一)开辟民主参与新途径,逐步消解了城市管理方面的“政府失灵”问题

通过对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研究,不难发现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模式是其最大的亮点。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一方面实现了数字城管监督与指挥职能的剥离,而将其中的监督职能交由通过市场化招聘的“社会第三方”――信息采集公司去完成,以市民的眼光巡查发现街面问题且都做到有案可查,从而直接将问题的发现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之更为阳光、公正、客观,开辟了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的新途径,实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对公共事务的互动合作管理;另一方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特性,使各采集公司这一“市场主体”在数字城管工作中奋发作为,积极参与竞争,不仅成为街面城管问题发现的最主要力量,而且不断向城市摸底调查、行业监管、重大节会保障等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延伸,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参与解决了很多政府想管也管不了、管得了效率也不高的事情,使政府得以在众多繁琐的复杂事务中“华丽转身”,不事“划桨”而专事“掌舵”,逐步消解了城市管理方面的“政府失灵”问题。

(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开拓了数字城管发展的广阔空间

杭州数字城管积极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型,几年来不断拓展参与社会管理领域,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市容、市政、公用、环卫等街面问题发现到破解停车、行路“两难”,从城市日常“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管理到渣土乱倒、广告整治、重大节会保障等突击治理,从防汛抗台、防雪抗冻等应急管理到古井保护、夜市设置、“盲流”管理等城市摸底,从高考考场外秩序、夜间噪音扰民、“文明工地”管理到“背街小巷”、庭院改善、截污纳管等民生工程管理,等等,涵盖城管、交通、环保、教育、绿化等多个行业的管理需求,涉及百姓的就业、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全面、及时、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成为了城市实施综合管理的一个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而且还有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趋势,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通过展示民主、效能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实现数字城管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

是否具备丰厚的社会资本,是影响政府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促进因素。从实践层面看,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一个政府积累的社会资本越多,绩效就越高;反过来,一个政府的绩效越高,便越能促进社会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杭州数字城管在实施中,始终坚持以“市民利益无小事”为宗旨,建立了多渠道的问题解决和为民服务机制,通过“三进四问”(进基层、进广场、进社区;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服务、开通“12319”全天候受理热线、邀请市民代表亲临体验等途径,架设与市民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社会公众对数字城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提升。据杭州统计局连续三年对5000名市民的问卷调查,市民对“数字城管”保持了较高满意度,2010年达到了98.4%。

(四)坚持新型城市化、城市网格化的“双轮驱动”,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型城市化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体制加快转轨、社会阶层加快转换、发展方式迅速转变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其核心是城乡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它并不单是以城市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的大小作为城市化的唯一标志,而是以要素互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全面流动为标志,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型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杭州数字城管是适应本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并在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中不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在2008―2010的三年间,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平台统一,梯度管理”的拓展原则,覆盖区域由起初的四个主城区拓展为覆盖市域内全部十五个区、县(市),并逐步向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和中心镇延伸,既消除了各区、县(市)发展数字城管的资金和技术顾虑,又满足了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诉求,促进了城乡一体和社会和谐。

城市网格化是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根据城市区、街道、社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城市地面建筑、道路、水域分布实际情况,按照方便管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将城市所辖区域划分成许多个网格单元,对每个单元网格内的城市管理对象实施责任制管理和监控。数字城管将城市管理区域划分为从区、街道、社区到单元网格的4个逐层包含的管理层面,由此,城市管理就建立起一个分层的、精确的、立体的、透明和可控的管理空间,即网格空间,实现管理空域、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部门和社会参与者的整体融合。在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过程与空间数据和行为属性通过网格做到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反映问题,快速处理问题。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城市管理可能遇到的所有事件都将能够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范畴,具有极大的延展性和动态包容性;另一方面,所有相关的城管职能部门,均能从网上获得归属自己管理的信息,具有一网多用和资源共享的优点。目前,杭州主城区有10074个单元网格,建立了200余万个部件数据库。网格的划分,构成了实施精确城市管理的基础条件。网格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管理责任的精确化,即网格内的每个城市管理对象(事件、部件)的责任主体和属性要素都十分明晰,可据可查,为实现数字城管问题准确和及时处置提供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理论参考,2010(2):9-11.

[2]牛文元,李倩倩.可持续发展,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14-20.

[3]张勇进.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创新[J].行政论坛,2008(3):83-86.

[4]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76-79.

资讯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

――北京成立城市照明协会

城市管理成效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管理

在近此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绿化也随之获得巨大进步。城市的绿化管理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与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指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也因此成为政府对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与城市规模日益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也不断出现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而对现代城市进行园林绿化管理要应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市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目前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起先进的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新模式,使这项城市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有效适应城市化的推进与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就是通过对城市内的园林和绿地进行统筹规划和开发,达到科学合理的分布,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应通过正确行使管理权力,做到园林绿化等公共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并实现科学管理。

1我国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

1.1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长期性

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起步较晚,缺乏可借鉴的学习对象和管理案例,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长期性。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与质量对城市的环境产生直接性影响,而城市绿化的水平与质量又与城市建设所进行的规划设计有直接关系。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占有恰当的位置。所谓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有:市内道路的绿化带、居住区的绿化、公园中的绿地等项。城市绿化的规划只有具备了科学性与长期性,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这也是进行城市绿化管理的宗旨。

1.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我国国内的很多城市尚未在绿化管理部门中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也尚未被列入到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考核之中,甚至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很少体现。虽然我国的制度上制定了政务公开的内容,但是地具体实行中、信息公开的内容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做保证。政府在实行管理行为过程缺少监督机制,也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1.3城市园林绿化意识的普遍缺乏

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的供应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城市的政府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幅度地减少城市的绿化面积,这种缺乏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导致了城市绿化在幅落后于城市发展的要求。部分城市为节约城市绿化的成本,减少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景观,而以草坪来裤填补,虽然增加了绿化覆盖率,但却没有有效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

2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2.1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要按照具体城市发展的具体特点和具体规划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所受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程度等社会因素。所以在对城市的具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

2.2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合理规划

进行城市绿化管理,应有效提高现有的城市绿地使用率,并与城市的工业布局、居民区、商业区和道路分布等相结合,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做出全面规划。

2.3均衡分布,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重视效果,注重美观。在绿化规划时,必须注意绿化景观的点、面结合,均匀分布,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以小为主,中小结合,做到景观体现完整性和系统,实现园林绿地的最大功效。

2.4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任务,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布局时要讲究近期安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结合,可以构建市内小型绿化系统、市内环绿化网、市外环绿化网三级绿化系统,随着城市的建设,逐级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目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视园林绿化的跟进,避免绿地不足带来的漏洞,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

2.5注重生态原理

城市园林绿化的宗旨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果,因此绿化规划必须重视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最终做到园林绿化能够满足城市居民游览休息的需要,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需要,满足城市工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市发展艺术风貌的要求。

2.6运用科学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管理方法多种多样,其具有目标性、主观性和非程序化的特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有两

种:德尔菲法和多阶段决策方法。

2.7科学规划,从严控制绿化建设用地及配套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必须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制定出详细的绿地用地指标,选定用地范围,进而安排建立起城市的整体园林绿化系统,用于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具体来说,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规划层面应考虑以下因素: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地域气候、土壤、水文、地形等生态条件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等条件,综合考虑城市绿化的发展方向与步骤;

(2)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维护现有绿地基础上推动城市普遍绿化,与规划、建设部门相协调,使绿化建设与工业布局、居住区规划及公共建筑分布等城建工作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3)均衡分布,建设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分布要符合点、面结合的特征。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使各类绿地组合为完整的系统,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设计程序,包括:初步设计出含人均公共绿地、防护林带、绿化覆盖率等在内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依据城市环境整治目标逐项计算出新增绿地面积;汇同相关主管部门编制出科学的绿化规划;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城市建设的宏观视角科学绘制出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图,近、远期园林绿化规划图与设想图。

2.8依靠群众,园林绿化管理全民化

园林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群众宣传讲授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爱护绿地成果、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与习惯,形成全民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积极氛围,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促进绿化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吴毓仪.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探讨[J].才智,2008(9).

城市管理成效篇6

关键词: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品牌;市民服务;市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塑造城市品牌

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够将管理细节加以沉淀,继而形成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城市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城市管理以及相应的服务成为一种城市品牌,使得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以及城市管理部门的威望得以塑造和提升,使得城市获得更为稳定持续的发展,城市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2.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质量与水平

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做到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注重细节,稳步推进。要求城市的管理要做到在程度上有所加深,要达到较高的境界,使得城市管理的成效尤其是行政方面的工作要让市民信服,从而更好地启发自觉性;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就要求城市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要不断拓展,做到都要管,做到勇于承担责任;在质量上要有所提高,就要求城市管理要获得明显的效果,要满足市民需求。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城市管理来说也是如此,提升城市管理自身的执行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的细节之处做得如何。

3.有助于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不段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这就需要城市管理注重有效细节,其实并非所有细节都能够具有服务增值的功能,只有真正有效的细节才会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其自身很多细节都是与城市居民自身的利益相关的,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居民在需求方面的细节性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其能够有效满足有效的细节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提供有效性、细节性的管理服务,从而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细节性需求。

二、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缺乏预见性

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缺少科学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科学、完善往往会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此外,城市规划不够科学,仅仅依靠精细化管理是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比如商业网络布局不够合理,就会使得流动摊贩逐渐增多。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内陷”的问题,其中涉及多个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城市道路建设面临较大的隐患,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但前我国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尤其是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很多设施出现系统不够完善以及总量不足等问题,比如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存在严重明显的欠账,自身的设计标准偏低,缺乏应有的排涝能力,从而容易在汛期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

2.城市精细化管理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尤其是执法手段相对滞后,从而就会在取证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方式依旧是停留在粗放式、运动式管理层面,缺少先进以及完善的城市管理手段。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依旧是认为只要城市够清洁、够整齐就可以,从而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出现不必要的摩擦,甚至出现暴力抗法的状况。

3.城市管理队伍素质层次不齐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队伍出现严重的断层状况,就城市管理队伍整体状况来说,老龄化状况较为严重,因为当前城市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任务重,在社会上的地位偏低,很难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当前很多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意或者是不情愿加入到城市管理队伍中来,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缺乏人才的支撑。

三、完善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积极打造专业化队伍,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对于城市管理工作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人才。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行为、观念、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因此就需要有追求高品质、高效率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加以引领。可以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队伍素|,尤其是要通过培训等多重方式提升城市执法队伍人员的素质,使得其自身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整体业务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提供人才保障。

2.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做进一步创新与探索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城市规划为引领,以城市建设为依据的城市设施配套机制。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建设是否科学。要从源头入手,重视和城市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市配套设施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市容管理机制与体制进行及时完善。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与标准,要将管理目标以及相关的任务细化到具体单位以及具体责任人,积极构建起相关的考核管理体系。此外,还应当充分运用相应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来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3.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前瞻性与可持续性

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要做到有前瞻性有预见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关乎长远发展,应当将目标定得更远,要突出基础设施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可持续性作用。另外,还应当对城市规划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循序推进而不是盲目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文化,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有效塑造城市品牌。但是当前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应当进行仔细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成效篇7

一、“*”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时期,*市城市管理工作以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契机,不断健全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市7区5市均建立了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及执法队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逐步向基层延伸,街道办事处(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市容环境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格局逐渐形成;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和*进行了“大城管”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整合和优化了城管职能,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城市管理的地方性规章体系初步建立,《*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市城市容貌标准(试行)》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和施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序开展,依法管理得到加强,各类违章得到及时纠处,全市城管部门共查处违法案件229859起;坚持堵与疏、教育与处罚、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积极开辟各类摊点疏导点、公共信息栏;广泛开展城市管理法规宣传,不断巩固城市管理长效化机制,各市、区均探索建立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城市长效管理模式;为迎接apeC财长会议、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的召开,以“洁净家园、美化城市”为主题的市容环境整治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市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采取分层次培训、开展各种达标创优竞赛活动、加强效能督察、实行执法巡查、认真办理群众投诉等措施,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部门形象;城市管理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用于治理城市“牛皮癣”的“语音追呼系统”、城管110指挥中心、执法车辆GpS卫星定位等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市的城市管理工作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城市管理工作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还未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尚未根本理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城管执法的保障机制亟待解决;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还不普遍;城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经过“*”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时期既是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黄金发展期,又是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凸显期,*市的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市已进入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至2005年,*市已率先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制定的实现小康社会的4大类18项25条指标,成为江苏小康建设的先行军。“*”时期是*市在巩固小康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市将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为目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

2.大力推进“和谐*”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市将着力从建设法治*、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市民素质、创立和谐社区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水平的提升。

3.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外向型是*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以5个部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已引进三资企业16800多家,其中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01家,*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9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每年接待境外游客150多万、国内游客3600多万。特别是中国、新加坡政府合作项目*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给*接轨国际、走向世界打开了便捷之门。*正在加速走向国际化。

4.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城市化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至2005年底,*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3.5%,人口约为1000万(其中户籍人口607万,暂住人口近400万)。*的城市发展框架正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10个左右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新态势,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5.城市管理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苏发〔2005〕31号)明确了城市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是同等重要的工作,确定了下一步的方向、原则和任务。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苏发〔2005〕35号)提出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省、市党委、政府均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社会环境整体改善。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抓环境也是抓生产力的氛围逐渐浓厚。

三、“*”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时期,*市的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特点、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保证*城市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城市管理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市容环境质量要求作为城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感情上亲民,在观念上爱民,在措施上为民,在程序上便民,在工作结果上利民,即要把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城管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加快建章立制步伐,形成较为完备的城管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公正、规范、透明、统一的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既定程序开展工作,在行政处罚中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做到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在执法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热情服务,在服务中稳步提高,达到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的和谐统一。

2.坚持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与市民参与相结合。发挥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研究和服务、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能。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城市区域内的社会资源,在管理方式上合理授权与分权,使市场运作机制深入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拓展政务公开渠道,丰富政务公开内容。充分尊重市民群众城市管理的知情权,畅通参与渠道,发展协作管理,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权利的实现。优化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市民协同管理城市的合力。

3.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可以迅速改观城市形象,革除长期形成的城市积弊。加强日常控制以实现长效管理是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式、主动式管理,具有低成本、高效益、可持久的特点。在当前*城市发展进程快,建设步伐大,城市管理欠帐多的情况下,仍然要定期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坚持堵疏结合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要落实市容环境的日常控制措施,探索精细化管理方式,推动粗放式、经验型、突击化的城市管理向精细型、科学化和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的转变,从而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4.坚持保持特色与提高水平相结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至今仍保留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形成了“素、雅、淡”的建筑风格和“黑、白、灰”的建筑色调。要在保持地方特色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大胆吸收国内外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制订具有*特色、基本符合现代要求的*城市管理标准。要区别不同区域、路段的不同管理环境,根据古城与新城、景观大道与小街小巷、新建住宅小区与老新村、城镇和乡村等的不同基础和条件,分步骤地实施标准,分门别类地进行规范、指导和考核。

5.坚持发挥传统手段与创新科技手段相结合。城市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必须坚持扬弃的态度,慎重评估和区别对待传统城市管理方法手段,并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数字城管信息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培养城管工作人员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建立健全城管科技管理体制,将引进创新科学技术手段贯穿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科技建设、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同步进行,进一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城管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紧密融合,打造城管工作的整体科技优势,优化城管工作科学运行机制。

四、全面构建城市管理六大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经过“*”的发展,*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要进一步推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高效轨道,必须全面构建城市管理新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标准、责任、服务、监督和保障新体系,这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一)大力构建城市管理目标体系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和所具有的基础条件,“*”时期,*城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城市管理谋划、组织和领导,优化整合城市管理职能、资源,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城管”,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快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建设,加强城管队伍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提高城管执法日常巡查、动态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对市容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和综合管理力度,全面改观城乡环境面貌,有效发挥和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努力把*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创业、休闲、会展的姑苏新天堂。

1.创造具有*特色的宜居环境。城市管理工作要围绕把*建设为“园林城市、山水之都”总目标,实现城市“洁化、美化、亮化和序化”,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整洁、便利、舒适、文明和有序的城市环境。城市洁化就是主次干道环境卫生实现全天候保洁,街巷新村定时保洁全覆盖,路面和公共场地平齐、整洁,基本无垃圾,建筑物和构筑物立面完好、整洁、美观,市政设施标志明显、外形完好。城市美化就是市容街景协调和谐,凸显古城风貌,绿化整齐、丰满、丰富,河道清洁、水质清晰,店招店牌和户外广告位置适当,内容、规格、色彩与街景协调,店招店牌完好率达98%以上。城市亮化就是户外广告亮化率达80%以上,霓虹灯、电子屏占户外广告总量的20%以上。城市序化就是市区基本消除乱搭建、乱涂贴、乱拉挂、乱堆放、乱设摊、乱占道现象。

2.形成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镇)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改革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明确、运转协调、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组成的*市城市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城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部署城市管理的中长期和年度目标任务,开展对城市管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检查和考核。按照国发〔2002〕17号文件和全省关于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落实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健全市、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按照居住人口万分之三的比例配置城管执法人员,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加强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分步到位。全面建立街道(镇)城管执法中队,延伸城管执法触角,实现城管执法对街道(镇)、新城和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全覆盖。在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分别建立市容环境管理员队伍,同时,逐步缩编现有城管协管员队伍。推动各市、区、街道(镇)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管理机制,定期专题研究城市管理有关问题,定期督查和做好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协调解决社区环境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将城市管理标准、环境整治、城管执法、市容环境创建活动、宣传教育等工作覆盖到镇、村,形成农村环境质量与城市容貌标准同步提高的局面。

3.提升市民群众文明环境素养。立足于培养市民群众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形成完善的全市城市管理宣传教育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城市管理宣传。以与报纸、电台和电视等媒体合作的专版、专栏、专题为部门宣传的主阵地,全面宣传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政策法规,及时反映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工作成效。围绕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做到主题宣传重点突出,日常宣传保持力度。利用网络媒体超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播速度,加强“*城管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完善,通过网络即时城管信息,增强城市管理工作政务公开度和透明度,以实现与市民互动、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以中小学生、新*人为宣教侧重点,持续开展“城管进社区、进校园”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城市管理法规知识社区巡展、城管与辖区学校共创共建、帮困助学及校内专题讲座、校外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片社区影响整个社会。结合“美丽家园、和谐城管”主题组织社会宣传,在市民中开展公益海报广告设计、公益漫画、DV和flash创作及征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走近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构建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1.健全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密切关注城市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立法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合法的对策,推进完善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健全城市管理立法内容,增强城市管理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提请人大制定《*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户外广告管理、景观河道(湖泊)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健全政府规章,修改《*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完善《*市市区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办法(试行)》和制定相关实施意见等法规规章。

2.推进城市管理队伍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在全省建设系统开展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苏建法〔2005〕283号),拟组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各市、区分别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根据辖区居住人口、管辖范围、行政区划等实际情况,大队下设若干中队,每个中队配置与工作相适应的城管执法队员。城管执法大队均应建制齐全,并设有法制、督查、案件处理等工作机构。各中队要有固定办公场所,人均办公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并配备相应的通讯、执法车辆、办案设备、执法作业机械等装备。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支队设政委、大队设教导员、中队设指导员。建立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明确中长期教育培训要求和阶段性目标,结合岗位要求,确定每个城管执法队员和市容环境管理员必须掌握的岗位知识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并记入全面、统一的个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理论武装、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着力增强城管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推行城管队伍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督查,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实行城管执法队员和市容环境管理员末位淘汰制度与选拔晋升制度。

3、实行市容环境标准化管理。以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为主要抓手,夯实城市管理基础,大力推进市容环境标准化管理。首先,按照示范路、达标路、一般道路的不同要求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的落实。在2007年底前,市区全面实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各市在示范路和达标路全面推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各建制镇积极推进,局部试点;第二步,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各市、区全面实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各建制镇在示范路和达标路推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第三步,至2010年前,各市、区和各建制镇的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并进入长效管理。

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创建市容管理示范路的通知》(苏建城〔2006〕250号)要求,全面开展市容管理示范路和达标路创建活动。在2007年底前,市区至少建成2条江苏省市容管理示范路,各市、区都创建成功2条以上市级市容管理示范路,市区市容管理达标路应达到城市管理主要街道的四分之三,各市主要街道达到三分之二,各建制镇主要街道逐步改造整治,力求全面达标。2008~2009年,在巩固的基础上,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各市、区根据自身实际,争取再创建一批江苏省市容管理示范路,市区主要街道市容管理达标路达90%以上,各市主要街道达80%以上,各建制镇根据自身实际、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争创江苏省市容管理示范路,并全面开展市容管理达标路创建活动。2010年,市区主要街道市容管理达标路达95%以上,各市主要街道达90%以上,各建制镇镇区主要街道60%以上达到达标路标准。通过对城市管理主要街道分示范路、达标路和一般道路三个层面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使城市管理城乡统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大力构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

1.健全长效管理责任链。完善城市管理责任体系,理顺条块关系,使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职责更清晰,责任更明确。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和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的良好协同关系。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镇)在城市管理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上的关系,强化街道(镇)、社区(村)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把城市管理的人权、事权、财权下放到街道(镇),增强街道(镇)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红旗街道(镇)”等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协调各区把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街道(镇)、社区(村),使日常管理长效化、制度化,夯实管理基础。通过构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主次干道、窗口地区、街巷小区、车站码头、城市出入口等直接关系到城市容貌环境的管理。

2.落实城管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梳理和明确执法依据,列出“权力清单”,确定执法程序和标准,制定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公开城管执法的全部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形成比较健全的阳光操作制度。结合岗位职责,探索城管执法责任制的实现形式,建立责任追究的启动机制、联动机制和通报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城管执法活动,提高城管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确保实现依法行政。

3.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目标管理制度。以提高市民群众对市容环境的满意度为目标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组织机构建设、市容市貌管理、街巷新村环境管理、执法与队伍管理、信息与宣传工作等方面,设立不同阶段目标,并制定量化考核标准,签定目标责任书,引导城管部门各目标责任主体采取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对照标准,制定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工作。设立统一的考评领导机构,并完善日巡查、月通报、季讲评、年评比制度,变考评城管工作以印象为主为定量分析为主,对每个责任主体每季度均具体评分,通过综合季度评分,得出其年度总得分,依据得分实施奖惩。

(四)大力构建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1.规范城市公共资源管理,提供为民优质服务。户外广告(店招店牌)代表着城市形象,也是城管部门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管理要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总量控制、有偿使用”的原则,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比较健全的服务、管理、执法和资源开发工作机制。制订体现*特色的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建立户外广告设置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联合审批制度,进一步确立和贯彻户外广告设置的总体原则、风格特色以及区域设置规划;加大户外广告设置安全的监管,调整市、区两级户外广告行政审批权限,实现户外广告管理重心适度下移,完善审批、验收、发证、执法等程序,切实提高户外广告服务效率;加大公益广告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公益广告总量占户外广告总量比例达到12%,重要地区达到20%;积极鼓励引导广大企业推广和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户外广告的亮化美化水平;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街景改造,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合理开发户外广告资源,并定期组织户外广告设施和阵地使用权的公开拍卖活动。同时,各市、区城市管理部门还应根据各自的实际,在环卫保洁、植绿护绿、路灯照明、市政设施养护等方面为民提供优质服务。

2.建立快速便捷的市民群众投诉处理机制。市民群众投诉是帮助城管部门发现市容环境问题的有效补充,投诉的处理直接体现为民服务。要设立专人、专室和专线,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向社会公布投诉处理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排查调处机制、工作责任制和督查工作制度,认真处理来信、来电、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要强化城管110与公安110的联动机制,提升城管110接、处警的科技装备水平,增强城管110应急处理能力,完善24小时值勤制度,做到及时受理群众举报、30分钟内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

3.集中治理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抓住市民群众反应强烈、整治后能给市民群众带来实惠的市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市容环境专项整治。专项整治的重点一是市容管理主要街道。根据城市市容管理主要街道改造建设情况和街景容貌状况,按需要分期分批对城市市容管理主要街道进行集中治理,清洁立面、清除垃圾、规范户外广告(店招店牌)、查处违章等。通过5年时间,城市市容管理主要街道集中治理面达80%以上。二是集中治理背街小巷。按照打造小巷精品、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品位的思路,全面开展“洁齐美”街巷创建活动。用3~5年时间,对城区1000余条街巷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分档,制定整治方案,实施改造工程,提升街巷功能,保持其风貌特色,挖掘历史街巷的文化内涵底蕴,改善居民群众生活环境条件。制定和规范市区统一的街巷新村环境保洁市场化运作准入制度、作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监督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市场化运作实践更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持续开展“洁净家园、美化城市”活动。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进行“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有效治理村落、街巷、庭院环境,逐步完善硬件设施,落实管理责任,做到整体环境硬化、绿化、净化、美化。

(五)大力构建城市管理监督体系

1.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原则,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多措并举,争取在“*”期间,建成符合城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一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力度。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反腐倡廉党课教育制度,把反腐倡廉理论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类培训教学计划,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以及环境整治建设工程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制度、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更好地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约束从政行为。三是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工程招投标、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以及干部录用、提拔和交流的监督。

2.以提高市民群众满意度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城管部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深入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建立健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强化行政监察,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完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加大效能督察力度,逐步扩大督察范围,提高效能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3.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定期开展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专门收集、分析、评价和处理市民群众意见建议。从社会各界聘请城市管理政风行风监督员,定期组织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视察活动,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政风行风监督员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保持与各类新闻媒体的经常性沟通,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同时,充分利用、城管110、市长(局长)信箱、专家咨询、企业(商家)座谈会等途径,随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六)大力构建城市管理保障体系

1.建立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情况和城市化发展需要,建立城市管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将环境整治、执法装备、执法办案及人员报酬等城市管理经费投入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保持城市管理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各级城管部门应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制定城管人均经费保障标准,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作为各级财政部门将城管部门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的基本依据。市、区均应设立城市管理专项奖励经费,进一步强化检查、监督、考核、评比职能,并建立以奖代拨机制,加大以奖代拨力度。全市城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等损害城管形象的行为。

城市管理成效篇8

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加速的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追求的目标。由于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设城市森林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对于林业建设的认识也在转变,2003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专家组就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1]的林业建设新理念。2007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又撰文提出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从以林木产品为主体的传统林业到以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林业,是一次大的跨越,其中既有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也有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变。

城市林业建设基于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需求,同时要与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体系保持一致。现代林业建设“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是其他两项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林业产业体系则是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动力;林业生态文化建立在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体系之上,但它却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保障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城市林业建设以生态林为主体,以林业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态素养,提升城市林业的品质。

1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城市林业与非城市区域的林业有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处于城市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特殊的生态体系之中。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式及途径被人为改变,失去了原有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处于非平衡态[2],本身是不稳定的。作为开放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主要依靠系统外部输入,超出城市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废弃物需要输出,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管理者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调控能力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处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城市林业,其建设过程同样也面临许多复杂的人为影响因素,城市林业建设成效如何,取决于人们拟定的建设目标、方法和建设模式。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人们对城市森林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体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分类归纳,对城市林业建设及其管理体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城市林业建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的本质: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3]。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城市林业的建设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城市林业的投入、生产、管理、受益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多个主体、多个客体,各要素之间又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必须使城市林业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城市林业建设的本质就是构建和维护好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城市森林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城市的绿地、森林,也包括城市森林的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系统性”决定了城市林业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城市林业建设需要一个管理体系,由若干个与之相关的部门在不同阶段、不同范围内担当主体作用,共同完成城市林业的建设,这其中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

(2)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持续性。城市林业的持续性源于林业自身的特点,植被的生长周期长,对其进行资源投入以及管理、研究工作具有长期性,林业生态功效的发挥具有持续性;另一方面,城市生态体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系统,城市林业需要与之共同发展,因此对城市林业的建设和管理也必然是长期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城市林业的持续性可知,城市林业建设并不是政府某个阶段的行为,而应该转变为以相关部门的职能、制度和管理程序为基础,国家政策法规为保障,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共同维护,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格局,进而形成完整的城市林业建设体系,而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必须适合于这种建设模式。

(3)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高效性。城市林业的高效性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都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城市建设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城市林业也应采取集约内涵式发展,重视质量和功效,重视宏观控制和科技优先,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城市林业理解成多搞几块绿地、多种几棵树。高效性对城市林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节能、节水、可循环利用、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特别是城市绿地规划、树种选育、城市林业价值评估指标等都要更加科学合理,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实现高效林业,城市林业管理体系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作为支持和导向。

(4)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多样性。城市森林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林业形式的多样性。城市林业需要在统一规划下,因地制宜地在城市各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通过合理布局,使得防护林、景观林、经济林等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森林植被的生态、社会、经济效能,满足城市不同功能区对城市森林的需求,实现城市林业的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由于这种多样性,使得城市林业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才能够促进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同步发展。2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成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处于城市林业建设的核心位置,实现城市林业建设的持续性、高效性、系统性、多样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是通过建立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公共管理平台,将原来关系较为松散的部门联合办公模式转变为信息共享、决策联动、紧密耦合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体系高效运作。

2.1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

一切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管理。对城市林业的建设发展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依靠来自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现代信息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方法,它是集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数字林业信息平台。除了能够实现城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自动化管理外,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作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公共政务管理平台,为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高各方在城市林业建设方面的参与程度。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开放系统,按照管理的客体不同可分成几个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系统、组织系统、投资系统、工程建设系统、法规系统、监督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需要借助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及时沟通、科学决策、效益最佳的目标。#p#分页标题#e#

要建立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准确把握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城市林业建设的系统性决定了其管理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是在城市林业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实现反馈控制。其控制过程的一般步骤是:①收集资料,确定问题;②系统分析;③提出决策方案;④实施方案计划。各种信息在这个控制过程里被收集、处理、输出、反馈,再处理、再输出……,通过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管理中的反馈控制得以实现[3],最终使实际结果达到最优。

2.2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职能配置与管理制度

如果将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看作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硬件”,那么配置城市林业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以及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则是一种“软环境”的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总是与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相联系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的内容和重点也会有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政府部门逐步实施电子政务管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林业建设的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流程、组织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各城市林业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一般需要通过下列步骤:①对城市林业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原有业务流程进行调查,掌握这些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信息流程;②改进工作流程,建立与各部门新的工作流程相适应的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程序模块;③推导出城市林业建设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应担负的职能,必要时建立新的人事及组织结构,使组织内部的沟通有助于组织进行有效的决策,同时兼顾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效率;④通过评估反馈信息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规范城市林业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确立城市林业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还须遵循一系列优化原则,如:减少工作的离散性,合并工作中为实现同一功能而设置的不同环节;尽可能使一个部门完成相对独立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将决策权交给执行相应职能的部门;平行展开的工作职能安排给不同部门[4]等。按照上述程序和原则可以确定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国土、城建、城管等城市林业建设相关部门的共有职能和专业职能。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根据各地区城市林业建设的目标做进一步规划、协调。采用大部门联合办公形式的,需要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目的与基本职能配置的关系,明确“合”的部分与“分”的部分。一个完善的系统要正常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是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出现,城市林业管理法规、制度同样也是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体现。城市林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制度要求履行其工作职能,这些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城市森林绿地的调查及监测制度、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规划审批制度、城市林业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城市林业建设项目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公众监督制度等。

城市管理成效篇9

关键词:喀什“十二五”城市管理策略

abstract:fromthedomesticandforeignadvancedmanagementexperiences,putsforwardthemodernizationofthecityKaShenShitobuildthewesternpearlofthefirstfiveyearplanofurbanmanagementstrategyis"highlight,scientificinnovation,firsttryfirst,thesampleguide"

Keywords:kashi"1025"citymanage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自身的需求也在变化,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城市要求也不一样,城市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城市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它们之间协调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现代化,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可以定义为: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辐射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城市管理内容复杂,从静态讲,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各类基础设施,从动态讲,它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功能管理、规划管理是龙头,建设管理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速城市化阶段,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是重点,再城市化和深度城市化阶段,功能管理和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是重点。喀什市未来10年是高速城市化阶段,而“十二五”期间,更是“打基础,拉框架”,“先行先试”“科学创新”阶段,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生态环境三大城市管理板块中针对形成各自板块的子项在喀什市5年发展历程上要科学强力推动管理重点,形成“重点突出,样板引路”的城市管理格局,瞄准国内外创新城市,按照“科学、管理、精细、高效”(2000年深圳市提出的八字方针)

本文产生的背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新疆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尤其对于喀什来说,更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喀什市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喀什素有“东有深圳、西有喀什”的构想。这个构想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日渐清晰。这次会议决定,将喀什列为经济开发区,并明确将赋予其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其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窗口和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个特殊的经济开发区,将依托沿海内地及乌鲁木齐-昌吉、天山北坡、天山南麓经济带先进生产力要素,辐射全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广泛集聚优势,加快超常规发展。国家明确深圳对口援建喀什市,在这令人振奋的大好形式下,我市委托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喀什市的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总规)进行修编,目前规划大纲已基本形成。总规体现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使命:经济特区和西部明珠

1、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会议精神和国家领导人、自治区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将喀什定性为国家经济特区和“西部明珠”。喀什特区的特殊使命一是落实国家向西开放和沿边开发政策的战略地;二是助推喀什跨越式发展,提升综合影响力的发展引擎;三是承载喀什开放探索的重要实验区。

(二)战略与途径:打造西部开放窗口

2、城市总体战略定位是:以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地区长治久安为导向,以“欧亚大陆国际之城、中国内陆开放之窗、和谐发展首善之区、历史人文魅力之都”为目标,努力将喀什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的“西部明珠”。将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为:西部边疆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面向中亚、南亚和西亚的出口加工基地,以及本地优势转换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

3、战略原则与途径:深圳经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强调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的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4战略重点:两个引擎

综合引擎-城市。提升城市生产和生活,提升喀什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加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的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引擎-特区。特区作为喀什的发展引擎,将助推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成为南疆地区新的增长级,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要素,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就是政府最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大形势下,对喀什市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是基础性、战略性、关联性和源头性的无形资源,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与手段,就能弥补城市有形空间、有形资源的不足,就能提高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效能,降低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成本。

2005年9月13日,总理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今后着力抓好的七个重点工作之一。市委书记李鸿忠要求深圳的城市管理瞄准欧美、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市长对深圳的城市管理提出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建设效益深圳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开发无形资源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也正是喀什市也要努力学习以及做到的。

二、现代城市管理的定义、目的、任务、模式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大型复合系统,经济密集、产业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口密集、环境密集,人流、物流活跃,为了保持城市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人口再生产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环境再生产的生态性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管理的对象。通过对三类基础设施的前置性、综合性管理与服务,为城市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它们之间协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这就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现代城市管理内容复杂,从静态讲,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各类基础设施,从动态讲,它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功能管理,规划管理是龙头,建设管理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速城市化阶段,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是重点,再城市化和深度城市化阶段,功能管理、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是重点。

创新城市管理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城市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外城市管理主要有政府包揽型、政府公共管理型、政府分级管理型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型四种模式。

1、政府包揽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计划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实行政府独家垄断,公用企业事业化,公用产品计划化,公用服务福利化,公用资源配置行政化,公共品严重短缺,职工躺在事业怀抱,企业躺在财政怀抱,市政设施效率低下,市政建设长期欠账,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仅能满足市民最低生活需求,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分散管理,这种模式盛行于前国家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

2、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由政府供给和管理,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准公用设施和服务由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政府在公共品供给和管理上,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法定,管理边界清晰,以法律管理和标准管理为主,管理成本低、效益高,属长效型管理。

3、政府分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联邦制分级分权架构,对大型公用设施实施“条条”管理,如联邦政府管理州际公用设施,州政府管理市际公用设施,市政府管理区际公用设施,层层监控、专业化管理。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品与服务由“块块”负责,综合执法、属地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管理负担,使政府从琐碎的微观管理中解脱,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管理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效果的监督,有利于调动市、区、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4、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市场和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政府调控范围内,政府通过利率、价格、税收、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发展方向,社会化供给方式包括公办民营、公商合营、私营、专营、Bot等方式,公共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和价格听证制度,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品市场,城市政府以有限财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

三、创新城市管理要找准城市管理的“病灶”

目前,制约我国城市管理效能的“病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管理观念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生态主导,缺乏规划意识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并存,城市管理容易受利益驱使,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向建设低头。由于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拉链工程”、违法建筑、乱摆卖、乱张贴、乱停乱靠现象不断产生。

2、城市管理体制落后。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关系不顺,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综合症。财权在“条条”,事权在“块块”,“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建、管、养一体,等、靠、要并存,僵化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发挥。

3、城市管理机制落后。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府保护,培养了公用事业单位的优越感和依赖感,市政单位事业性质所形成的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公用企事业单位丧失了激励约束机制,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管理不善靠财政补贴,经营不善靠涨价,人头费挤占养护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兼而有之。

4、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上,缺乏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城市管理的指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不健全或功能难以发挥。

5、城市管理评价标准落后。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和专业化评价机构,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由于缺少群众广泛参与,使检查评比运动化、形式化,使中心区与边缘区、重点部位与非重点部位、主要路段与非主要路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检查前与检查后,在城市管理效果上形成强烈反差。

喀什城市管理的现状

一、消除目前城市管理中的模糊认识。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理念

1、首先要对城市管理有清楚的认识。什么是城市管理呢、我们把城市管理定义为有限的城市公共管理,城市管理是指各城市管理主体在特定城市或其中一部分区域内,针对其管理客体(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全局性的公共行为和公共事物)依据一系列法规和程序,在各种资源和时间约束条件下,为实现一系列具体目标所进行的管理。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味的和谐发展。城市管理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控制与保障类、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与环境保护类、教科文卫个人发展服务类、综合调控改革类、市场环境整治类、经济管理类、城市政府内部管理和其他政府管理。

当前在城市管理中应解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城市经济发展了,再去抓城市管理的“先后论”,认为城市管理就是打扫街道、杀鼠灭蝇,而看不到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片面论”,认为多数城市都是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要用于上新的项目,铺新的摊子,难于用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城市管理中去的“困难论”,有的城市比较注重城市管理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城市管理的“软件”,忽视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认为目前城市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旦抓城市管理,则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难免论”,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城市发展的变动性,换了一届党委、政府后,把原来制定过的城市规划束之高阁,另提新口号,另挥“大手笔”,另写“大文章”,使城市规划管理缺乏稳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保护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许多“建设性破坏”等等。1、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总有人把抓城市管理和抓生产力对立起来,认为抓城市管理是花钱,影响生产,只有抓生产力才是挣钱。其实,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走出一条建管并重,建管渗透,整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路子。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3、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世界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市场手段,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

4、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宏观管理系统、中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宏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中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拓展,微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树立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城市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关系,做到宏观管理超前,中观管理规范,微观管理精细。市管理必须有系统观念,必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局部、个别、具体的问题,从而确保城市实现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系统的整体优化,使其从总体上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树立管治的理念。管治理念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化,主张在城市管理中,寻找计划与市场、集权与分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国家与社会的最佳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城市管理,消除城市管理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各类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中国原有单一的、纵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树立多元、分散、网状的城市管治理念,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加快城市管理的国际化进程都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6、树立法制观念。以法治城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标志,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法制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市民的法制观念已在不断增强,因此,加强现代城市管理必须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城。7、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要求,以使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得到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地统一。谀、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一)制定既适合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是搞好现代城市管理的前提。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要把握好城市的发展定位,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或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研究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经济特点,以及区域内城市间的功能定位,总之,对城市发展进行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的战略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二)认真研究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它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城市公共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建设与管理。而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城市管理模式,它把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改造与保护、风气良好、法制完备、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科技发达、设施先进、管理有序、服务优质以及市民素质的状况都列入城市管理的范畴,作为重要指标来评价和考核城市政府的政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城市的自身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中城市已由原来单纯的行政管理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变,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逐步分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从具体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本身的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三)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网络。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二是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三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市政、环卫、园林行业原先的管理、养护职能相应分离,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养护企业,主要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管理部门则要以社会和环境效益为目的。政府主管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定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来进行实效管理。养护企业注重服务质量,不断开拓新业务,通过挖潜降本,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确保养护资金的投入和年度财政拨款指标及时到位。与此同时,要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现代城市管理网络。要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应建立以居民住宅区为主要载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区服务网络。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动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迅速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为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选择。目前,城市管理政出多门,互相制约,互相扯皮,权责不清,奖罚不明,有利的大家争,无利的互相推。由于各城市城管办没有完整的综合管理职能,不具备综合管理的主体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管理的权威性,影响了城市综合管理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国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实施综合执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组建综合执法机构,撤销相应行政机关的缉查队伍,由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相应行政机关的处罚权,可以有效地克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重复检查和多重处罚,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现代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法制管理轨道。(五)不断拓展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途径。建立融资平台。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可以通过一下的几种途径加以实现:一是建立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植地方税源,厚积地方财力,利用地方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随着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的增加,使城市政府能用更多的财力投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去。二是采取灵活的资金筹措办法。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成片土地开发为主,辅以政府投入、收取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改善城市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盘活存量资产、以有限的增量去优化和激活存量资产。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为投资主体的各类投资,城市已形成了庞大的存量国有资产,要寻找盘活国有资产的新路子,通过建造――经营――转让方式,向外资出让部分路桥专营权,筹资建设其他基础设施,这种融资方式,盘活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存量,通过路桥经营权的转让引进资金,使存量的国有资产变为建设资金。四是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要搞好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一家对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使用和管理的投资公司。五是采取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地方、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

三、“十二五”期间建言喀什应该重点抓好三件事

对于喀什市在“十二五”期间城市管理中必须要做的工作是纷繁芜杂的,但是我们要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必须抓住促进喀什经济快速发展的契合点,首先我们要抓住十二五规划以及喀什总体规划的重中之重,找到发展突破口。

(一)成立旅游发展公司,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借鉴学习利用美国城市凤凰城的经验,凤凰城是美国境内最干燥的地区,地处沙漠腹地,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中年少雨,夏季干燥炎热,和喀什的气候类似,但却能补短扬长,当地政府巧打“阳光牌”使凤凰城成为闻名全球的高尔夫度假和冬季避寒的胜地。州、市政府共同指导组建了“大凤凰城游客服务中心”其工作侧重于附近十几个城市镇的旅游推广,非盈利性质的游客服务中心具有运作成本低,活动开展灵活和易受各种社会团体认可等优势,它能有效的优化资源优势,带来旅游公共服务的多样化。由于游客服务中心的非政府性质,也有利于突破旅游资源的行政属地限制,形成区域大旅游的格局。

(二)、吸引物流龙头企业,促导产业集群,建设商贸物流基地。

亚利桑那州是美国公认的利用产业集群战略促导地方经济发展的典范,该州的商务部承担着当地产业集群规划,引导和培育的工作。在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过程中,政府首先将吸引行业领军企业落户作为工作重点。,为吸引龙头企业,政府往往针对土地,税收以及配套措施设施等方面为特殊企业或项目制定个性化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公司的所得税、和公司所雇员工的个人所得税,补贴部分公司员工培训和技术改造费用等。为引导集群产业发展,政府还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例如将建立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使众多的中小区业和大公司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积极投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政府、企业、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在集群中结成一种新型的网络关系,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改进的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品牌等集体财富以推动当地企业以集群方式集聚和发展。

(三)不断拓展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途径。建立融资平台。

要搞好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一家对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使用和管理的投资公司。

参考文献

[1]唐华.美国城市管理――以凤凰城为例.涿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立勋.世界先进城市管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杨宝强.浅谈如何加强城管执法干部队伍先进性建设中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城市管理成效篇10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城市管理部门亟需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完善工作职能,转变执法方式。本文基于福建省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现状,就如何做好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对策建议,借助《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平台,以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

一、龙岩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摊点众多,占道经营严重

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各类流动摊点主要集中在医院、中小学校、居民小区、车站、商场、广场、市场周边等人流和车流较大的地段;经营工具主要有板车、机动车、手推车、挑担摆卖,特点是数量多、流动性大,不易管控,不仅严重阻塞交通、影响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污染环境,有损城市形象。中心城区各主要街道沿街商户占道经营极为普遍。一到夜晚,各主要街道聚满了夜市摊点和大排档,噪音扰民,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环境卫生。更有一些摊贩强买强卖,坑蒙市民,甚至以暴力手段阻挠执法。对此,龙岩市城管执法局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查处。

(二)小广告大量存在,集贸市场规划不合理

龙岩市中心城区有36条主次干道,沿街商户的橱窗、卷帘门、电线杆等处乱张贴乱涂写,背街小巷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入口处,乱张贴乱涂写更是随处可见,不仅清理难度大,而且清理后很难巩固,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0万,只有16个规模不大的市场。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市场摊位早已饱和,市场周边的“马路市场”随之形成。

当初,设置便民服务摊点为的是方便市民生活。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大大小小的钥匙摊、修鞋摊很快形成了规模,分布在城区路口,增加了治理难度。除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城中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滞后于时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据调查,龙岩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区域内现有“城中村”74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能否认,近年来,随着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建设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脏、乱、差”是其主要特征,被市民们称为“举头不见天、鸟瞰不见路、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的地段。

二、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服务性、强制性等特点,是一种导向性非常强的工作。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深度转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愈发突出,给城市管理执法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机制原因

随着城管执法职能的不断增加,执法内容涉及城市管理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有责无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造成城管执法力度减弱,严重束缚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

(二)规划滞后、重建轻管等政策原因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决策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政策制定多倾向于城市空间拓展,造成城市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在具体的城市管理层面,软件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相关管理规范、标准滞后于城市建设,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统一集中行使部分城市管理行政职能后,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城市管理职权的行使仍然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城管部门缺乏强制执法权,导致执法行动失去应有的时效性和威慑力,造成“执法难、难执法”。

三、龙岩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要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落实到城管执法的每个环节,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增强取证意识、程序意识,从立案、调查、取证、制作执法笔录、听证到结案等环节,必须依照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法定时限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形成全面、系统、相互衔接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出台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在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督,提高违法成本,确立城市管理法治的公平性、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和长期有效性,推动城市管理走上常态化、法治化轨道。

执法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不仅要看法律效果,还要看社会效果。改进执法方式既要坚持严格执法又要做到文明执法,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一是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力求执法效果最大化;二是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城管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城管执法人员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倾听市民意见,构建市容管理多元化格局

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治理模式,引导、鼓励、支持全社会参与,形成多种层次、多元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体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格局。为此,城管执法部门要进行换位思考,努力做到管理、服务、执法有机统一。比如,龙岩市城管局根据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实际,合理规划一级路段、二级路段和三级路段,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收到了一定效果,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了服务合作关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按照“先划好格子后下棋”的思路,预先高标准规划城区基础设施如便民市场、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引导商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段有序经营;采取多种形式,畅通城管执法部门与公众沟通渠道,广泛听取公众对中心城区市容整治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通过向社会公布城管服务热线、建立12319服务平台、设立短信投诉号码、开通城管投诉邮箱,多种形式扩展公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渠道,发挥城管执法部门与公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与管理对象的交流对话机制,开展“结对子”、“心连心”等活动。执法人员面对面听取商户意见建议,提高广大商户的参与意识,明显改善了城管执法的困境,降低了执法难度。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管理互动格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了依据,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多元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将市场竞争激励机制、社会组织先进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服务,把适合由市场决定、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承接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福建省政府的有关文件明确了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规范实施办法等,将一般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5类服务确定为购买项目,为政府购买市容保障服务、开展区域保序试点,提供了政策支持。龙岩市城管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推进城市道路管理市场化,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按照国家城市道路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在列入管理的保序市场化运作路段和区域,广泛进行前期宣传教育、有序疏导、集中整治,在此基础上交由专业服务公司,采取定人、定岗、定责,全天候管控的办法,提高市容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把城市新增道路环卫保洁作业全部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确定市场化专业作业公司,探索多种类型的环卫市场化作业模式,全面提升作业水平;三是将城区道路刹嘈愀娴那謇碜饕迪蛏缁峁开招标,扩展小广告清理市场化的作业区域,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高清理作业水平;四是试点推行大型户外广告市场化,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完善户外广告有偿出让办法和工作程序,积极推进与城投等专业公司在户外广告市场化方面的合作;五是积极探索开展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工作。数字城管的信息采集工作实施市场化招标,聘用专业公司,为城市管理工作挑毛病找根源,提高市容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和及时解决率。

(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提高市容管理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必须对市民的需求及时作出负责任的反应。在市容管理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要优化决策和执法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向市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目前,龙岩市数字城管平台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区域,涉及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相关职能部门33个。龙岩市城管执法部门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初步构筑了良好有效的“大城管”格局,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职能,成立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指挥、综合协调和综合调度;进一步理顺了市、区两级之间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明确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并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通过建立“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监督、协调和指挥机制,确保了数字城管系统运转流畅监控指挥中心与各相关业务部门信息对称、同步;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监控指挥中心的整体联动效应,建立全市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各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城市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