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21

能源管理前景篇1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关键词:煤炭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简称epC),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分为效益分享型、节能保证型、合作承包运营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用能单位和能耗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专门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1997年,我国首次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原国家经贸委其它国际组织成立了“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该项目一期在北京、辽宁、山东三地成立了示范性的能源管理公司。2003年,项目二期启动。由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世行项目部,解决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成立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1472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7.8万人。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进国内以后大大促进了国内节能企业的发展,很多节能企业由单纯的制造节能设备转变为节能投资,这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节能企业本身的快速成长,更有很多企业将企业的重点发展放在了合同能源管理上,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引入中国后逐渐地适应了中国的能源环境,在运营上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合理,市场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运用合同能源管理上趋于成熟。

三、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一)煤炭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规模不大,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煤炭企业已开始获得收益

在国内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兖矿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这种节能机制。兖矿集团物业公司泵房和华聚能源公司济二电厂的输煤皮带改造,每年节电10万千瓦时,且仍在运行;科澳铝业公司的济三电厂、南屯电厂、电解铝厂的变频改造等项目也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济三电厂,单台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节电率达36%,全年节电收益为121万元。近年来,兖矿集团一直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09年,兖矿集团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达到每吨3.90千克标准煤,低于山东省能耗限额标准23.52%,位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9年,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在东庞矿运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该矿矸石热电厂1号炉二次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年节电量达48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30余万元。这标志着合同能源管理首次进入河北省。

(二)相当煤炭企业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积极,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

首先,在财务政策上,在合同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节能公司,客户只有使用权。合同期满后,设备才能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财务支出就遇到了难题。例如兖矿的合同能源管理经费最终以设备维检费来实现。其次,大多数的大型国有企业不缺少节能技改的资金,且并不相信节能公司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例如,神华集团组建节能环保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第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节能项目,一般需要节能服务公司提前垫付资金,但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而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面临着项目开发周期长、短期获利能力差、负债率高、项目融资难等困难,他们认为客户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这造成了拥有先进节能技术的大型节能公司不希望与信誉差的小型煤炭企业合作,而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大型煤炭企业更倾向于用自有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式。

四、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前景

(一)国内外节能减排潮流不可逆转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共同致力于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决定。

(二)国家规范政策法规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就规定在税收上给予能源合同管理产业发展的支持,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节能减排指标促使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加强合作

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国家“十二五”的节能目标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煤炭行业作为高能耗行业首当其冲,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而在近年来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的先行者,例如兖矿集团、焦煤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收益体现,将吸引更多的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企业加强紧密合作,以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五、结论

合同能源管理以其节能效率高、客户零风险、节能有保证、投资回收短、并有助于客户改善现金流、提高竞争力等诸多优势在世界范围已得到了认可和推崇,但如何将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引进并运用在我国的煤炭行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虽然现阶段有着很多困难,但从长远看,合同能源管理在煤炭行业的应用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有着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①孙友霞.煤炭企业过程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

能源管理前景篇2

【关键词】战略发展前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如何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适应性?如何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战略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推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只有掌握战略发展前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特点,才能够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为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文章针对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的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底,实施与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中,仅仅只有23%左右的企业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规划,并在规划的过程中针对战略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战略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环节与机制在实施支持与匹配力度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关键业务运行机制以及流程管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2005-2010年,我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的企业中,有43%左右的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关键领域与环节的重要性,超过53%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对于重要领域和环节的资金投入量一直维持在30%作呕。这种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运行机制、关键业务机制与流程重视的现象,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缺乏长效、持久的发展潜力,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辅助功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创新,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需求层次以及绩效产生原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企业对于绩效管理体系规划、设计方面投入相对有限,仅仅为2006年水平的1.3倍左右,这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许多企业尚未创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没有创建具有激发和激励员工作用的环境与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进而为企业创造的效益也非常有限。

三、战略发展前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为了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对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管理,战略性人才对企业非常重要,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开发、整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战略发展的目标以及要求作为前提,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员工的价值,在提高企业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这是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其次,重视岗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基础是岗位分析,这样能够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工作评价以及其他环节提高可靠的支持,因此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岗位分析的重要性,并对岗位的设置现状进行收集与分类,并对岗位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调查与确立,进而为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职责,并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职工,这样才能够认真的贯彻于落实企业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

(2)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关键领域、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创新。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应该加强辨识、分解以及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决实施的关键领域和运行机制,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要求,对自身的运行机制、关键领域的流程进行规划和管理,进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战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表现出许多类似于权宜之计的趋势,缺乏对运行机制以及关键领域的创新,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键领域、内在运行机制等联系起来,并制定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实践系统以及战略目标,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应该以创新动机、创新机制的激发为出发点,并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绩效考核体系与制度的创建,同时以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性与激励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这已经成为战略发展前景下评定企业成长速度以及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运用需求层次理论、价格杠杆以及市场机制等多种驱动与激励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以及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保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的一致性,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前景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能源管理前景篇4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风景名胜区的定义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

二、国外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国外不使用“风景名胜区”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是以国外并无独立的《风景名胜区法》。而其对风景名胜区的立法保护有如下三种形式:

1、将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制定相关的保护区法律;

2、将风景名胜区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制定《国家公园法》;

3、将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规定包含在一些综合性法律中。

三、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尽管并没有一部真正的《风景名胜区法》,但有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规划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风景名胜区条例》、《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等。

四、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制定、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由于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法律规格较低

我国现如今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是以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这部行政法规的位阶较低,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法律效力也较弱,而不能有效制止一些钻法律空子的过度开发行为,这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急需要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2、立法行为滞后

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最初实行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确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现状也日新月异,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却止步不前,仍停留于暂行阶段,风景名胜区的正式立法也未能颁布,导致了我国越法办事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我国现行风景名胜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滞后、缺乏权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则由中央和上级机构负责,这虽然能够解决由我国地域辽阔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但地方政府因缺乏有效监督、各自为政,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地方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风景名胜区健康有利发展的决策。另外,由于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旅游、林业、城建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的职责不清,隶属关系复杂,因此会产生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效率低下。

景区规划失控

风景名胜区系统庞大,涉及到方方面面,其规划必须统筹兼顾、整体统一。但由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现状分散、各谋其政,难以对其统一规划建设。然而在单个景区的规划层面上,由于对景区自身的现状、价值、范围、容量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规划实施中就缺乏整体性、真实性,与周边的环境也不能协调统一。此外,我国还缺乏专为风景名胜区做规划的设计单位,目前的景区规划受制于城市规划,不能满足风景名胜区的特定需要,导致出现不伦不类的景区。

五、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面对如此庞大的风景名胜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因此对于以上提出的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法规,对加强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保护与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对于威胁风景名胜区发展的行为建立限制性政策;对于有利于其保护活动的行为建立鼓励性政策。统筹风景名胜区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使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可依,相关执法部门能够依法办事,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景区的综合效益。

2、健全管理体制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安排要具有机制性,依据景区资源现状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制衡关系,协调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此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区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明确其性质和职责,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管理机构的权限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国务院下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协调景区的建设管理,加强各部门联系、减少摩擦,实现景区的统一管理;建立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指定对景区管理工作的评估标准和制度对其京行评估,赋予公民一定的参与权结合利用新闻媒体等共同实行对景区管理工作的监督。

加强景区规划

我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形成已久,已不适用于如今的景区现状,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景观要素的认识和把握也较为缺乏,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其进行修编。因此,我国要依法建立专门的规划机构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其中包含园林、建筑、生态、城规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规划、协同合作。所制定的规划必须协调景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的矛盾,又必须服从于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相协调。制定规划要注意要下几点原则:

对不可再生和脆弱的景区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协调好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要严格按照我国的《规划法》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严格遵守规划编制的过程步骤。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旦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其内容。

六、结语

随着我国风景名胜区成为了被保护的对象,各相关专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我国景区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完善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使景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效制止违法行为,使风景名胜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利用。随着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景区保护与管理工作也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更多公众的认可,其法律与管理体制也会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S].1985

[2]王德根,陆林,刘昌雪.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3,(3):67-69.

[3]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3,(7).

[4]张听竹.论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J].中国园林,2002,(2):37-40.

能源管理前景篇5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能源管理前景篇6

abstract:thisarticlepresentstheworkinscenicspot,premiseofwhichisplan,coreofwhichisprotection,keyofwhichismanagement.thepaperdiscussedonhowtohandl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sourc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inscenicspot.

关键词:风景资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Keywords:sceneryresources;resourceprotec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50-03

1风景名胜区资源概述

1.1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1.1.1资源“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在我国《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资源既包括一切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机器、消费性商品以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思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可以将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1.1.2风景名胜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其“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始终如一。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2风景名胜区的格局于发展演变

1.2.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从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数十年间,除一些城市风景区、名山和重要古迹由城市建设、园林、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外,全国大多数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没有纳入部级地方各级政府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有许多珍贵灿烂的风景名胜资源所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也一直未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1.2.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1978年国务院在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的管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国家建委提出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实行国家、省、县(市)分级管理。1979年国务院发出国发[1979]70号文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归于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于维护工作。198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单位《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同时,建设部门着手组织起草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和申报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工作。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建设部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经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申报,中国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审定公布了3批共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各地也审定建立了一大批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基本形成了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前景篇7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05-0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还应该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仅仅依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以上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模拟教学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部分,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技巧,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和评价,并做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的特点

(1)主体及地位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缺乏反馈,教师至始至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获得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口授、板书等手段,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和乏味,趣味性不强。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是创设一种接近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3)知识类型不同。目前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中把知识分成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how(技能知识)和Know-who(人力知识)这四类。另一种是波拉尼(michaelpolanyi)最早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也称为可意会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容易通过报告、手册、说明书、邮件等各种形式获得、理解和交流的文档化知识,也称为可编码的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或显性知识,是“二手”的、比较肤浅的。而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所获得的多为技能知识或隐性知识,是有亲身体验的深层次的知识类型。

(4)教学效果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由于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所以对教师也能起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面试、员工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都能够普遍地加以应用。下面以招聘面试为例对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加以详细说明。

1.情景模拟前的准备工作

将学生分为由5~7人组成的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各小组首先选择确定自己的背景企业,并查阅收集该企业的详细相关背景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地点、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产品类型及销路、员工人数、人员流动情况、员工招聘情况等。然后对所选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空缺的职位及其人数,针对所确定的空缺职位进行工作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编制其空缺职位工作说明书。

2.实施情景模拟

(1)模拟招募。首先,各小组确定招募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按照aiDa的原则借助ppt进行员工招募广告的设计,具体包括企业介绍、空缺职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等,还要进行求职申请表和简历的设计制作,对常见问题的回答作相应准备。其次,各小组在模拟情境下分别实施招募广告的,进行企业介绍、空缺岗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回答应聘者的提问,并由应聘者投递简历或填写求职申请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除招募广告小组外,班里其他所有小组同学都模拟应聘者角色。

(2)模拟面试。在实施了模拟招募以后,各小组首先进行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确定下一步接受面试人员名单、面试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和面试流程安排等,并针对本小组拟招聘空缺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结构化面试问卷设计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设计。然后,在模拟情境下各小组分别实施面试方案,由小组成员担任面试考官,由通过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的学生作为接受面试者,按照所设计的结构化面试问卷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进行面试,并确定初步面试结果。

(3)做出合理点评。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情景模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点评时要注意把握好既指出参与者的不足,又要对其进行正面鼓励和引导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引导现场观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议,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只是由教师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学生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较小,而且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情景模拟教学却将理论与实践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很多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在学习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习不再是枯燥、被动地接受,而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释放。

3.学生亲身深刻体验,帮助克服“眼高手低”问题。

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亲身深刻体验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就模拟招聘来说,站在招聘者的角度,很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通过理论学习都认为招聘很简单,但是经过自己亲身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招聘工作其实很复杂;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大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认为接受面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容易紧张,也会手足无措。因此,情景模拟帮助很多学生真正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面对和克服。

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的工作量比较大,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分工,同时各种方案的构思、设计、修改和完善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并齐心协力地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学生是情景模拟活动的主体,如,在模拟招募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企业高层领导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介绍自己的企业和岗位,并回答应聘者临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模拟面试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主考官对应聘者提出各种面试问题,同时,有些学生作为应聘者还要灵活地应对主考官的各种“刁难”,这些环节都充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以后真正应聘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模拟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法相互补充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传统教学方法尽管比较枯燥乏味,但它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和规模效应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目前的教学中是无法摒弃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将部分工作或生活的真实场景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相互补充,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营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场景和氛围

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和氛围下,学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才能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在布置模拟场景时要尽可能与企业实际相同,在着装方面应该尽可能正式一些,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应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并符合实际情况。

3.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进行指导和点评的,在某些演示环节也可以邀请别的一些老师来进行观摩和指导,但由于很多老师毕竟都比较缺乏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点评可能不够到位。如有条件,最好能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指导,参与现场点评,甚至直接参与情景模拟过程,提高整个活动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杨佳、韩进.情景模拟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J],2009.4

2强国民.角色扮演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9.8

能源管理前景篇8

一、研究缘起

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结果是由制度产生出来的,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景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公共景区为了获得开发和保护资金,纷纷转让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中,这些运作可谓好坏参半,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过渡时期公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所谓制度安排是指对某些具体行动或关系实施管制所采取的规则,它包括基础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

黄进曾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公共景区事业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乎公共利益。其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纯粹利用市场或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将会产生严重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为了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各司其职——政府负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管之责,而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之功能,特许经营是一条门路,这样一种混合目标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目标。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经营,企业在政府的监控下开展经营活动。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作一个简单探讨。

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特征

本文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将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定义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公共景区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共景区内某个项目或者整个景区的制度。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对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事务实施管制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它是一项能有效平衡公共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是支配公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

2、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特许人为政府,被特许人为私有企业,特许双方是一种行政许可与被许可的关系。

3、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景区投资者,被许可方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合同是一种行政合同。合同标的是景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特许经营反映在政府规制行为上,是一种“以合同方式进行管制”的方式。

5、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有一定区域、范围、期限和限制的。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认为,特许就是特别允许,要有许多限制条件,对经营的内容、范围、时间等要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景区的规划来办事。景区不是经济开发区,目前景区的乱建项目太多,应在整治的前提下特许。

6、特许企业作为被许可方要交给许可方(政府)一定的费用。

7、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以政府的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它要遵从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不利于公共利益,则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机关对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权,必要时可对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强制或制裁。

三、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功能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确保企业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及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景区进行建设和经营。景区资源经营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和景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公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如下:

1、特许经营能够实现公共景区管理中的政企、事企分开。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监督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营项目(根据待特许的公共景区的特征及双方协议确定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体特许)则由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负责。

2、特许经营制度在选择被特许方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使有资质的企业获得经营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寻租行为,并把没有实力的企业挡在了外面,防止因无力开发保护而给公共景区带来破坏。

3、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可以在公共景区保护的前提下规范管理者(特许者)和开发、经营者(被特许者)的行为,利用法律文件规定双方的资源保护责任和经济收益分配方式,把权利和义务规定的非常详细,以便于操作。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能够较好的兼顾公共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于资源管理部门,这种制度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保障人类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永续拥有和享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以合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经营等业务,同时得到部分使用费和税收,同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景区而言,专业公司的经营,能够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摆脱其经营困境。同时,特许经营也能使游客获益,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兼顾游客利益,提高游客服务质量,这是无论政府垄断资源或者单个企业垄断所不能带来的。

四、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结构

制度安排是一系列子制度系统的集合,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制度环境建设、特许经营主制度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三部分。

产权改革、组织架构、立法建设共同构成景区特许经营的制度前置(或制度环境),景区特许经营要想成功推行,必须先疏通制度环境,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或建设,它是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主制度得以推行的前提。

能源管理前景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治理;凭祥

一、旅游景区治理概述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治理是指权力在特定领域中的运用,即为实现某种目标,管理者运用国家及社会组织的各种权力,对行为主体进行支配、控制、协调和管辖。旅游景区治理是治理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景区治理结构有两个层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景区管理体制、景区的经营机制和景区员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彭德成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化治理)10种模式。这10种模式分别为整体租赁模式、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隶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隶属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兼具旅游行政管理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兼具资源行政管理的复合治理模式、隶属旅游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和隶属资源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科学的景区治理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但现阶段这些正是很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景区的管理组织机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www.133229.com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有些甚至是一级政府。其日常业务既有代表公共利益进行的各项管理,同时也有明显的企业行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导向和管理机构的公共利益导向在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发生了内在的矛盾。另有一些景区管理部门为了本届政府的政绩,违背市场规律,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2.景区管理体制不顺,部分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等)。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不同部门拘泥于眼前的自身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宁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联手共同开发。部门间沟通协调比较困难,造成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另外,景区所隶属部门的目标多重性也制约了景区的持续发展。如风景名胜区隶属建设部门管理,其本身就集保护职能、旅游开发职能、社区管理职能于一身。

3.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混淆,旅游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有些景区收入来源仅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门票和附带商业点的收入。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再加上景区经营权未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景区投资乏力,旅游相关设施不足,致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保护力度也明显弱化。

4.部分景区虽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管理经营机制相当落后,观念比较保守,服务质量差,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鉴于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并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

二、凭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概况

凭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花果飘香,农林资源丰富,以奇峰异石构成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境内河溪众多,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凭祥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地处中越边境,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从1885年中法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和战备支前的第一线。1885年,清代名将冯子材在这里奋起抵抗法国侵略军,“镇南关大捷”闻名中外;190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亲自打响了反清第一炮,“镇南关起义”慷慨悲壮;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曾长期在这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因此,这里革命遗址众多——如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大连城、白玉洞、苏元春提督衙门遗址等。

自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凭祥边贸飞速发展。浦寨、弄怀这两个广西最大的边贸市场被人们誉为国际商贸城,其异国商品、异国服饰、异国面孔等,每天吸引着大量中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观光考察和旅游购物。

浓郁的边关风情、神奇的雄关古隘、厚重的军事历史、秀丽的自然山水组成了凭祥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它们主要分布于友谊关、大连城、平而河、浦寨、大青山等五个景区。但从现状来看,凭祥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相称。

三、现阶段凭祥主要景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对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工作热情高涨,但目前还没进入实质阶段。资金短缺使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举步维艰,景区文物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在现有的开发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分离,严重制约着景区的持续发展,这是凭祥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2.部分景区权属不明,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友谊关、大连城两个景区分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属花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属文化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景区旅游活动归旅游部门管理;友谊关又是国家一级口岸,许多口岸设施分属海关、边防武警管理。而大青山景区则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这种多重归属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建设。

3.部分景区规划与其他规划冲突,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没有考虑区域的旅游发展,致使景区效益难以发挥、开发商的利益难以保障。按照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通关者都需从友谊关关楼(游客进入友谊关景区的主要通道)经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普通通关者与游客的身份难以区别,故而会严重影响开发商的直接收益,使其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这成为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以及深层次开发的又一重大障碍。

4.友谊关景区的旅游功能与口岸交通功能混合。友谊关景区是凭祥的王牌景区,但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仍在使用的边关,作为中国与越南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每天都有很多出入境者从这里通关经过。这种功能合一而管理分治的情况也使景区运作困难重重。

5.景区内地块所属部门交叉。一些景区的部分地块属其他部门(军队、口岸部门等)所辖,大大妨碍了景区的整体规划,也限制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整个景区的长远发展。如友谊关景区内大量地块属于军管区。在大连城、平岗岭“地下长城”等景区景点也有类似问题。

总之,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模式单一是问题的关键。

四、对策思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景区项目推介工作,进一步放开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采取以政府主导加企业集团化的投资经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以及经营权的转让,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凭祥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合理运作,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

(1)友谊关景区、大连城景区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发生冲突,故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为宜。景区所有权归国家,其直接代表者应是凭祥市政府;经营权或者由当地政府、政府部门委托给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或政府部门直属企业,或通过公开对外出让交给民营企业;管理权方面,应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旅游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和负责进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

(2)平而河景区和浦寨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别是中越界河——平而河的自然风光和浦寨国际边贸城。考虑到平而河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浦寨的边贸经济功能,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经营权由国有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

(3)大青山景区是我国最大的亚热带珍稀石山树木园。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便设在这里。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景区经营主体应是隶属于林科院的管理机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互不分离。

2.做好凭祥五大景区周边及内部环境整治工作,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对分布有居民点的景区(如大连城景区),要加强治理景区内村庄的环境,调整居民原有的生产结构,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景区内的居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来(如安排他们在景区内就业或引导他们组建家庭旅馆等),实现居民受益和景区开发的互动,实现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3.针对一些景区内有军管区的情况,尽快与军方协商,把营房等迁出景区,从而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

4.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创新步伐,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组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现代旅游企业;同时要积极引入国内外成功的旅游景区管理经验和模式。

能源管理前景篇10

一、锦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锦州,自古以来就素有“锦绣之州”的美誉,它坐落于辽宁省西南部,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城市。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如今,锦州市已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正朝着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迈进。同时,它也是辽宁省旅游重镇,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锦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深厚。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处,部级森林保护区1处。有人称“天下一绝”的笔架山天桥,是我国aaaa级风景区;也有“辽西佛国”--义县奉国寺;有人称“东北第一名山”的医巫闾山;也有“关外第一佛山”--北普陀山;还有人称“歪脖老母”的青岩寺风景区;更有举世瞩目的世界园林博览会。锦州大大小小的景区景点数也数不完,说也说不尽。那么,景区众多往往就会忽略了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目前,锦州市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锦州旅游企业的发展。随着辽宁省经济的迅猛发展,锦州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管理现有的旅游景区更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特点不鲜明,内容过于雷同

不得不承认锦州市是一个旅游胜地,但大多景区都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没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景区都是大同小异,这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主要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医巫闾山为例,它虽然是以山川而著名,但也更多的融入宗教色彩,几乎每个山峰都会有寺庙,前来游玩的旅客不仅有喜欢山川的也有喜欢宗教的,这应该说是医巫闾山发展的一大优势。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锦州的北普陀山、奉国寺、青岩寺是否都是将山川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呢?如果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都是大同小异的,又如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之下游客数量就会大幅度减少。这不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锦州市的经济的发展。

(二)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础设施是景区的外在形象,而服务体系则是景区的文化内涵。一个景区要有自己的形象和文化,才能突出重围,成为众多景区中的佼佼者。而现在的景区管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大多景区游览设施老化、维修不及时、设施设备不充足、产品质量不合格、山体护栏脱落、餐饮卫生不达标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现。

(三)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

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有大部分景区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而成立的,在景区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经济目标占据主要地位,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性也并不高,保护意识相当淡薄,造成了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四)景区管理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

现在大多景区市场秩序乱,诚信建设不够。像兜售商品,游客往前走还在后面兜售,这种现象在景区经营管理非常严重。这充分体现了,景区管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管理薄弱,不注重景区的全面管理,没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而且景区不注重文化内涵,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口号是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三、改善景区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点

景区不要只想着做第一,现在到处都是“华东第一漂、东北第一名山”等等这些类似的称号,其实争做第一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每个景区都可以去做唯一。唯一更强调特色,更注重文化内涵。例如,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就很好的突出红色之旅这一主题,场馆内部展示都是以辽沈战役为背景,更有全景画馆,复原红色演义战场的场景,可以说是主题鲜明,定位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自身品牌,突出自身文化,才能提高对游客吸引力。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传播红色经典文化。所以,一个景区的定位一定要量体裁衣,要从景区的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让大家记得住。

(二)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干部的培训

目前,许多景区都出现游客与工作人员争执、投诉景区员工、要求赔偿等不良现象。以锦州市笔架山风景区为例,东方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游笔架山竟然成了“逃难”,为了等待游船,上百名游客长时间滞留在笔架山山角下,无法回岸的经历。报道中又指出了该景区在游客的安全、收费和管理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引起该起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景区管理出现漏洞。那么该如何树立景区形象,完善管理体系呢?首先,应对内部管理人员及干部进行岗位培训,提高管理层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对基层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特别要加强景区文化和专业技术的教育,树立服务意识,逐步提高基层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最后,还要建立健全景区员工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位领导及员工的行为。

(三)完善景区环境管理设备,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景区设施设备损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时间使用没有及时维护,造成设施设备老化,很有可能对游客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是游客素质低、故意损坏。这就充分说明,景区的形象是要靠工作人员和游客来共同维护的,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所以,就要求景区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景区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同时,应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示牌、提示语、宣传册等相关软硬件设备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景区的环保意识,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四)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就风景名胜区管理而言,我国仅存的一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于2006年9月颁布,这部条例是在1985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修改。该《条例》对景区的管理机构、规划、保护、利用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这些规定都略微显得有些笼统,并没有对各级政府的权、责进行界定,也没有对景区经营者的选拔、约束和惩罚等细节进行明确规定。这就显得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清楚认识这一点,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景区管理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制约管理人员及游客的不良行为。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