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28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1

本研究所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主要基于3个理论,分别是“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理论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基础。

1.1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就矿产资源而言,“资源”强调的是自然属性,是矿产资源储量,是实物量;“资产”强调的是经济属性,是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实物量的货币化,例如矿业权;“资本”是流动的资产,其实质是矿业权的资本化,具体形式有出让、转让、抵押、信托或股份合作等,如矿业权出让、转让的合同价款。在现实中,资源、资产、资本三者是递进关系,有转化的条件。资源价值核算和产权明晰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也迫切需要从矿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的角度作出回答,从单一的矿产资源一级出让市场向一、二级市场并重转变,提出全面反映资源三位一体属性的指标体系,为矿场资源市场监测预警经济运行提供数据基础,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景气监测提供支撑和服务。

1.2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在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矿产资源管理围绕“找出、管住、用好”的要求,形成综合全面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找出、管住、用好”分别对应了“状态、响应和压力”。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作为反应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的工具,不仅要反应矿产资源的各个环节的情况,还要对矿政审批管理成效有反馈作用,服务于支撑决策。矿产资源从基础地质到找矿勘探,再到开采以及矿山环境都有很强的系统性。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矿产资源统计涉及“矿产地质勘探、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矿产开采、矿产执法”五个方面,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的特点。此外,还有矿山环境和生态补偿这个的环节。总结起来,矿产资源统计包含的环节主要是六个:探、储、批、采(用)、查、补。

1.3“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来建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并运用于环境政策和报告的概念框架。pSR概念模型按照“原因-效应-反应”的思路,阐释人类活动给自然界施加压力,改变了环境和资源的状态,进而通过决策、行为等发生响应,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因此具有“正效应”,即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实施投资(图1.pSR模型可以用于选择资源环境相关的指标,用于组建指标体系,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指标,以便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经济、环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主要与生产消费相关,用于描述那些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资源环境状态指标反映资源环境的现存总量以及在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资源保护(反应)指标主要是针对环境状况由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当局所采取的进一步行动,例如环境支出、环境相关的税收和补贴等。

1.4三个理论的应用“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的前提是矿产资源为国有,单位、个人依法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管理主要围绕探矿权和采矿权来实现,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矿业权的相关统计是矿产资源统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矿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实务与流程,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的层级。矿产主管部门内部职能分工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确定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这就决定了该统计指标体系在应用上是为矿产资源管理而服务。图2描述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中的对应情况,地质勘查、开发利用两个类别描述了“压力”,矿产储量反应了“状态”,行政管理和地质环境则体现了“响应”。以这3个部分构成的模型,可以作为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

2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和描述矿产资源现状、管理、利用等情况,为矿政管理、矿业规划、矿产资源利用和矿产资源监督等提供决策服务,评价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贡献和环境影响程度,监测、分析宏观调控战略目标执行效果,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等。指标体系所涵盖的统计范围主要有:①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新发现、新查明情况;②矿产资源现有储量情况,即矿产资源的“家底”;③矿业权审批和发放情况;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⑤矿产资源违法查处情况;⑥矿山环境和地质环境监测。

3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选取

3.1指标体系的内容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会恶化当地的环境,还应包括矿山地质恢复治理方面的指标。因此,根据管理体系和目标,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采审批和利用、矿山环境管理三大子体系。

3.2指标体系的层级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三级。如表1,第一层级为统计内容的大类,根据实际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分为3类,分别是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矿山和地质环境。第二层级为各项统计内容,例如地质勘查投入情况、矿产开采、矿产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灾情等。第三层级即为各项内容里的一级指标。在实际矿政管理中,统计指标与管理职能分工紧密结合,矿政管理分为6类,分别是地质勘查、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监管和执法、矿山和地质环境。

3.3指标的选取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依照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功能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根据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分类和选取统计指标(表1)。先将指标按照资源现状、资源利用、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监管和保护等类别,再根据实际业务管理分类将各类别指标细分。表1中列出了实际管理工作中矿产资源专业统计中各大类的统计内容和详情。

4统计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文根据矿政审批管理的实务工作流程和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通过梳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全部来自在国家统计局审批和备案的《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数据通过矿产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权威途径面向社会公开。总的来看,所选的指标覆盖了矿产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监管等主要环节,基本能反应矿业领域的大多数方面情况。1)资源现状和保障:即矿政管理中的“探”和“储”,反映我国矿产资源拥有水平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矿种已有储量情况、新发现矿产地及新查明资源量、地质勘查投入,以及地质勘查完成情况等。2)资源利用:即矿政管理中的“采”,反映所有矿种的开采利用情况,主要包括矿山数量、矿产开采从业人员、矿石产量、开发利用工业总产值、利税等生产和经济指标。3)资源管理:即矿政管理中的“批”,反映我国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许可证发证情况、许可证登记面积、许可证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生产能力等指标。4)资源市场(用):反映我国矿业权一级和二级市场情况,主要包括一级市场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个数、价款和二级市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个数、价款等指标。还有反映矿产品市场行情的价格。5)资源监管:即矿政管理中的“查”,反映矿产违法案件查处和处罚情况,包括立案数量和结案数量、查处情况和矿产资源行政复议情况。6)资源和环境保护:即矿政管理中的“补”,反映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矿山环境受矿业开发的影响程度、治理的投入力度和治理效果,以及地下水监测、地质公园建设等情况。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地灾的防治、矿产资源开发损坏的土地、以及对损坏土地的恢复和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5一些结论和建议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机构;人员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其中,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则为常见的措施之一。针对此类现状,笔者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剖析和研究,以盼能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前期发展过程中此类系统性管理多应用于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由于投资费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类系统管理的应用较少。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此类信息系统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的竞争现象。最终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随着此类应用系统费用的降低,当前各类企业对于此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较为普遍。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发展中,整体态势良好,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比如,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薪酬体系管理、人才储备管理、系统设置管理。针对此类涉及的内容,下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组织机构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管理项目较多,管理内容之一即为组织机构的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以及机构的稳定性,针对整体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一定的组织机构划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组织机构主要从企业整体到部门进行划分。以此形成完整的框架式体系,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2人员培训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项目特点等现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整体的从业人员作业程序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也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也涉及了人员培训管理模块。

2.3薪酬体系管理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盈利为其主要的经营目的。企业员工在作业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为获取薪酬。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薪酬体系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模块之一。通过薪酬体系管理,能有效管控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内部数据分析进行盈利的评判。

2.4人才储备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招聘为企业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当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人才储备管理进行人员的招聘管理。以此保障企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机构稳定性。

2.5系统设置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中涉及较多的管理模块。应用此类管理模块时又涉及较多的数据删除和录入行为。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稳定性,必须设定一定的权限管理问题,因此,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之一为系统设置管理。通过系统设置管理,赋予对应管理员一定的操作权限,从而进行系统信息的维护以及管理。

3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企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发展中常见的策略方式。此类现状下,关于其实际的应用意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其应用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方向为企业发展、组织机构管理、经营决策、人才管理等。

3.1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整地囊括了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根据信息系统的管理现状制订了一定的发展目标,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2强化企业组织机构管理

组织机构管理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组织机构的稳定即为企业本身的稳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管理数据针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分析,有效强化了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促进了企业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有效保障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增强了企业从业人员的归属感。

3.3确保人才梯队的建立

针对内部人才的管理以及人才储备的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此类现状下,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有效保障了企业发展中的人才梯队建立。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完善了人才梯队建立中的不足支出,积极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质量,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3.4优化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类现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明确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优化企业经营中的决策,提升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实际收益。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性。

4结束语

当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实际收益都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在此现状下,企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保障企业的人才梯队建立。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落实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龙,李牧远,黄海娟,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6(36).

[2]钟文标.特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J].当代石油石化,2017,25(01).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3

abstract:the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Bm(oSa-CBm)isastandardframeworkforachievingthesystemofCBm.itisabasistocarryoutequipmenthealthmanagement.thispaperdescribestheframeworkofoSa-CBm.BasedonoSa-CBm,thepaperconstructsthegeneralarchitectureofequipmenthealthmanagement.thegeneralarchitecturemainlyincludesbasicfacilitiesarchitecture,resourcesmanagementarchitecture,operationlogicarchitecture,andapplicationrepresentationarchitecture.Furthermore,thepaperanalysesthebusinesssystemofequipmenthealthmanagementbasedonoSa-CBm.thegeneralarchitectureandthebusinesssystemareimportantforachievingscientificequipmenthealthmanagement.

关键词:健康管理;oSa-CBm;系统架构;业务体系

Keywords:healthmanagement;oSa-CBm;systemarchitecture;business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75-03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维修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设备健康管理需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信息获取、互联互通和信息应用[1],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管控设备状态和实施维修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设备健康管理,是通过感知并充分使用状态监测信息,融合维修、使用和环境信息,结合规范的设备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对维修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优化,对影响设备健康状态和剩余寿命的技术、管理和人为因素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活动[2,3]。在CBm开放系统结构(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Bm,oSa-CBm)的基础上,设备健康管理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关注设备状态监测和维修,而且强调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管理。

1oSa-CBm层次结构

oSa-CBm是一个指导实现CBm系统的标准框架,由美国海军出资组建的工业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和验证,小组成员遍布工业、商业和军事等领域,例如,Boeing,Caterpillar,Rockwellautomation和RockwellScientificCompany等。另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应用研究实验室和机械信息管理开放系统联盟(machineryinformationmanagementopenSystemalliance,mimoSa)也为此做出了贡献。

oSa-CBm将CBm系统分成七个层次[3]:

①数据获取层(DataacquisitionLayer)。数据获取层基本上是一个服务器,存储着经过校准的数字传感器的数据记录。该层为CBm系统提供了访问数字传感器数据的接口。

②数据处理层(DatamanipulationLayer)。数据处理层的输出包括过滤后的传感器数据、频谱、实际的传感器信号和其它CBm特征量。该层接受来自数据获取层或其他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和数据,使用专门的CBm特征提取算法进行单个或多个信道的信号转换。

③状态监测层(ConditionmonitorLayer)。状态监测层接受来自数据获取层、数据处理层和其它状态监测层的数据,主要作用是将特征值与期望值或运行阈值进行比较,输出到状态指示器上,也可以根据事先规定的阈值发出警报。

④健康评估层(HealthassessmentLayer)。健康评估层接受来自不同的状态监测器或其它健康评估模块的数据,当被监测的系统、子系统或设备部件退化时,确定它们是否健康,并对故障状态提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建议。

⑤预测层(prognosticsLayer)。预测层根据设备当前的健康状态预测设备未来的健康状态,或估计在给定计划使用剖面下的设备剩余使用寿命(RUL,ResidualUsefulLife)。

⑥决策支持层(DecisionSupportLayer)。决策支持层接受来自健康评估层和预测层的数据,给出活动建议和方案选择,包括相关的维修活动时间表。

⑦表达层(presentationLayer)。表达层是显示健康评估、预测评估或决策支持建议以及报警的人机界面,具备报告异常状态将在什么时间出现的能力。

2基于oSa-CBm的设备健康管理架构体系

根据设备健康管理的要求,基于oSa-CBm的设备健康管理总体架构由资源管理架构、业务逻辑架构、应用表现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等组成[3,4,5]。

2.1基础设施架构

在oSa-CBm的支撑下,基础设施架构把自动感知技术(传感器、RFiD)、监测与控制技术(pLC\DCS\SCaDaD\状态监测)、制造执行技术(meS)集成在一起,直接服务于资源管理架构、应用表现架构和业务逻辑架构。基础设施架构提供了支持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运行的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为应用表现架构提供软件应用系统以及系统和数据的交互界面,还提供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以及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

2.2资源管理架构

设备健康管理的有形资源包括各级各类设备管理力量、设备维修力量和设备操作力量,以及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备件等。无形资源包括知识、经验、标准、方法、技术等等。在资源管理架构中,信息系统一方面将有形资源以数据的形式采集、存储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将无形资源转化、存储到模型库、方法库、标准库、知识库中。资源管理架构中主要包括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以及实现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存取和管理的各种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等。

2.3业务逻辑架构

设备健康管理涉及状态监控、健康评估、维修决策支持、规划及控制等许多业务,这些业务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业务逻辑架构是描述驱动设备健康管理活动的主要业务架构,由设备健康管理各种业务的功能、流程、规则、策略等组成。业务逻辑架构也包含描述业务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含这些业务对象在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中的使用。

2.4应用表现架构

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应用表现架构将业务逻辑架构和资源管理架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图形、多媒体等丰富的形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处理的结果。应用表现架构是各项数据、信息流、信息对象以及数据交换界面的综合描述,清楚地表述了在各种应用中的数据以及数据在各应用间的交互。应用表现架构能够展现: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及结果、各种图形的显现。

3基于oSa-CBm的设备健康管理业务体系

在oSa-CBm的支撑下,一个完整的设备健康管理业务体系包括[1,6]:以全员全程为主线的健康管理基础体系、以闭环管理为保证的日常维护保养体系、以寿命预测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和以状态维修为主导的多元维修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3.1健康管理基础体系

设备健康管理基础体系以全员全程为主线,需要从仅仅依靠专家或维修人员转变为全员关注设备健康、促进设备健康;从偏重某个环节管理转变为注重全过程管理。全员即强调全体人员(特别是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共同参与,互相协作,各负其责。全员健康管理,不是将设备管理责任平均化,而是以设备健康为中心,全体人员协调配合确保设备健康状态良好。当然,全员健康管理以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人员为主,设备使用人员或操作人员为辅。全程即要求设备健康管理贯穿从接装到退役报废为止的整个过程。如果将外延进一步扩大,还应该考虑设备的“优生优育”,即在设备的设计研制阶段就将影响设备健康的因素考虑在内。全程健康管理应根据企业和设备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3.2日常维护保养体系

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体系以闭环管理为保证,是基于各项标准信息库的闭环管理,将点检的主体行为向前与设备清扫相连接,向后与设备自主与维护相连接,形成彻底的一体化自主维护闭环;自主维护闭环从“记录分析”节点导出,传递到专业的“诊断”和“修理”,形成专业维护闭环;专业维护闭环从“诊断”节点导出,引申出“他机类比点检”和“主动维护”,又形成“预防维修”闭环。以闭环管理为保证的日常维护保养体系均有相应的基准作为行为依据,同时有管理流程作为执行的逻辑顺序保证。

3.3设备运行预警体系

设备运行预警体系以寿命预测为核心,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与维修决策建立在状态监测数据、历史工况数据和试验验证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剩余寿命预测,可保证设备在某一任务期间不出现故障,避免重大事故发生;通过建立设备的维修决策优化模型,可使维修人员在多个约束条件下确定最佳维修策略,既可控制定期维修中的“早修”,又可防止“失修”,同时减少维修任务,降低维修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企业引入状态监测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获得的状态信息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维修决策,以支持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问题作出快速决策,节省大量人工分析与计算时间,摆脱对维修经验的完全依赖性。

3.4多元维修管理体系

设备多元维修管理体系以状态维修为主导,以定期维修、事后维修等维修保障模式为补充。随着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逐步引入基于状态的维修方式,利用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获取设备的状态和故障信息,以判断设备异常,预测故障发展趋势,并在故障发生前,根据设备状态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维修。将企业的主要维修类型与维修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维修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需要大力推行先进科学的状态维修方式,为实现设备健康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oSa-CBm为实现设备健康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企业借助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加强设备管控,实时掌握设备健康状态,全面跟踪记录设备维护维修过程;能够为设备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分析;能够实现备件库存预警机制,降低备件库存及其备件成本;能够优化设备维修活动、加强辅助维修决策。

参考文献:

[1]韩水华,傅元略.企业设备资产综合管控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夏良华.复杂装备状态维修及健康管理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07.

[3]满强.装备健康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10.

[4]李文娟,马存宝,贺尔铭.综合飞行器健康管理系统组成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航空工程进展.2011,2(3):330-334.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指导性意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之间竞争的要素也变得越来越多,管理能力、资金状况、人才和技术水平是主要的几点要素。很早之前马克思就说过,人才是活的生产力,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长期发展的关键。但从目前的很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有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刻分析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以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高

观念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最难改变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很难摒弃陈旧的观念,一味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而对人员管理带来的效益却视而不见,这种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没有详细规划,尤其人力资源方面更是疏于管理,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且缺乏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不多,尤其是员工的培训工作,由于投入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培训体系,大多数的培训基本上是被动性的,致使员工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很难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一人多岗,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一块工作,这种不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三)没有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缺乏人才招聘的长期计划,基本上是缺人就招聘,不缺人不招聘,这种情况弊端很多,尤其是临时缺人又很难及时招聘到人才的情况,导致公司的人才储备较差,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公司的长远发展。此外,很多企业对人才的招聘持有偏见,他们只认可高学历、名校学生,而将学历相对较低、能力较强的人才排除在外,而很多高学历的学生理论较强、实践能力较差,很难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为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太完善,还不太规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没有健全的岗位和培训体系,导致很多员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具备上岗能力,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没有严格按照员工的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成果来进行考评,而是一视同仁,这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完善的薪酬体系,经常会出现不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等情况的发生,同样也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应该改变以往的落后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同公司的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并及时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做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规划,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能够及时应对突况,公司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济投入,尤其是人才培训等方面,不能吝啬。此外,还应该重视企业的经营业务,缩减劳动负荷较大、产值较低的工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对于没有成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应该尽快成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于已经成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应该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施行一人一岗,专门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不断完善人才招聘制度

不断完善公司的人才招聘制度,施行公平和公开的人才招聘方式,要有长远的人才招聘计划,不断拓宽招聘渠道,避免任人唯亲等情况的发生。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安排招聘计划,招聘中要严格按照员工的能力、综合素质来考核,不能只看学历和学校,选拔能力较强、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健全岗位和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绩效考评体系,要有科学的考核指标、标准,考核的结果要和薪酬挂钩,这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于特殊的工作要有特殊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能够调动大家做困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惩罚机制,对于经常犯错的或者工作结果较差的员工给予适当惩罚,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工作能力和效果。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得宽,王昌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8,(1).

[2]张福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

[3]王芬.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5

【关键字】物联网无线移动终端公网通信资源

一、引言

无线公网通信监控系统旨在实现南网公网资源的可视化管理,以南网公网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定制开发系统各大功能模块,通过指标统计具体化、Sim卡管理流程化及故障告警类别化的三大核心功能,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子化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二、现状分析

公网通信资源管理对象主要是三大运营商的无线通信卡。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无线通信卡早已广泛应用于南网多种业务:计量自动化终端、配网自动化终端、自助服务终端、作业表单pDa终端、电压监测终端、快速复电终端等。

然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业务也越来越多,仅仅依靠eXCeL表、oaK邮箱、各类业务子应用系统以及三大运营商来进行公网通信资源的卡台账、工作流程、流量监控的粗放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2.1无线公网通信现状

广州供电局各业务终端通过无线上网卡与移动运营商进行数据交互,但对于终端的通信资源的管理及移动数据通信状态的监控还是一片空白,终端的使用部门和维护部门无法实时、准确地了解到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状态,终端掉线、网络不通及使用的流量过大而导致的欠费问题长期困扰着使用部门和终端厂家。

如图1所示,计量自动化终端设备与电力系统的主站通信网络图:计量终端通过GpRS与基站BSS通信,发送GpRS信号,在SGSn处完成GpRS附着,建立起GpRSpDp会话信息,完成GpRS网络通信链路建立的过程。当附着成功之后,电力终端设备开始与电力系统的主站传输数据无线公网。

整个过程涉及到移动基站à移动无线公网GpRS核心网à计费BoSS,对于电力系统,GpRS无线公网是一个网络通信黑盒子,无法确切的了解到电力数据在无线公网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的定位无线公网传输过程的故障点,对于电力终端的关键环节以及GpRS网络状态,目前也没有比较好的手段合理、高效、及时的进行监测。(图1)

2.2面临的问题

在终端通信状态监测方面,前期在南方电网多个供电局已做过深入的调研,对需求已有比较深入详细的了解。根据反馈的结果,目前终端厂家反应的电力终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终端所用的电话卡数据异常,导致终端到主站之间的数据链接无法建立;

2、终端数据流量超过套餐额度,导致停机或通信费用异常增加;

3、由于网络原因导致终端无法发起数据链接时无法及时告警及得到相应处理。

对终端通信资源管理,需要一套适合电力行业的管理规范,同时也需要搭建一套完整的管理平台系统。

三、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结构分为三层:数据采集层、数据适配层、数据展现层。

1、数据采集层的主要功能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流量生成信令和数据话单,并将话单上传至数据适配层。

2、数据适配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接收到的话单进行数据格式转换,转换后再进行统计,最后将统计的结果保存在数据库中。

3、数据展现层由:拓扑监控、指标统计、资源管理、故障工单、个人桌面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组成。

3.1拓扑监控

拓扑监控模块包括:告警管理、信令告警、并网状态告警、运行状态超流量告警以及运行状态无流量告警等功能。

告警管理功能是呈现所有告警的详细列表,提供用户灵活查询告警信息。

信令告警、并网状态告警、运行状态告警的呈现是将产生告警的终端以地图方式由粗到细分层次的展现。首先呈现的是广东省地图,当某个地市存在告警时,地图上会以红色闪烁方式提示。点击某个地市即可进入该地市详细行政区域地图,告警终端将按照区域呈现闪烁提示。最后,点击行政区域地图板直接进入详细的GiS地图,GiS地图将每个终端的具体经纬度坐标呈现在GiS地图上。

3.2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卡台账管理、卡资源管理、卡缴费清单、业务主站管理以及卡状态检测管理等功能。

卡台账管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呈现卡的所有信息,其中包括卡基础信息和卡状态信息。提供基于地市、区域、业务类型、部门、状态进行组合查询,并对单张卡可进行流量统计及GiS地图定位。

3.3指标统计

指标统计模块包括:全省流量统计、区域流量统计、卡平均流量统计、非正常业务流量统计、卡增减趋势统计、信令成功率统计、业务流量占比统计、已领卡在线率统计及已投运卡在线率统计。

3.4故障工单

故障工单模块包括:故障单管理,现阶段故障工单仅限于在本系统内不同用户之间进行工单流转,工单流程包括工单发起、工单处理以及工单归档。新建工单内容主要包括:工单名称、故障严重程度、故障类型、时间、联系人、故障描述等信息。

3.5个人桌面

个人桌面模块包括:我的主页、待办事项、工单统计、修改密码以及个人信息。

我的主页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定在登入首界面中显示的具体图形报表。

待办事项功能是对故障工单待提交、待处理和待归档的操作界面。

工单统计功能是记录本用户已处理的工单数量以及处理所有工单所花费的时间。

修改密码功能是对本用户的登入密码进行修改。个人信息功能是修改本用户的登入名称、用户名称、联系电话和邮箱等信息。

四、结束语

无线公网通信监控系统是多功能公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以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为核心原则,通过指标统计具体化、Sim卡管理流程化及故障告警类别化的三大核心功能,实现了对公网通信资源“统一管理、综合监控、集中呈现”的系统管理。系统以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为目标,通过流量智能过滤、GpRS隧道协议解码、分布式数据处理、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多种专业技术,突破业务专网的分隔,实现全路径跨多业务专网的完整“端到端”管理。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6

1简介

随着系统集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日趋网络化。尤其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人们对嵌入式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提供基本的语音、数据通信等基本功能外,还需要事例复杂的多媒体应用。这就要求嵌入式系统在满足必要的实时性前提下,提供更高的计算性能和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在这些系统一般都带有电池部件并通过它向整个系统供电。满足高性能要求的代价是更大的能量消耗,这就必须缩短电池的供电时间。大量研究证明,系统处于空闲的时间占整个运行时间的相当大一部分。电源管理就是为了减少系统在空闲时间的能量消耗,使嵌入式系统的有效能量供给率最大化,从而延长电池的供电时间。

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在硬件领域,低功耗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仅仅利用低功耗硬件电路仍旧不够,进一步的,在系统设计技术中,提出了“动态电源管理Dpm(Dynamicpowermanagement)”的概念。在Dpm中,普通的方法是把系统中不在使用的组件关闭或者进入低功耗模式(待机模式),另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态可变电压DVS和动态可变频率DFS。通过在运行时态动态地调节CpU频率或者电压。可以在满足瞬时性能的前提下,使得有效能量供给率最大化。

硬件上提供的低功耗机制,需要软件实现上来发挥它的效能。理想的条件下,是希望在系统中,以“功率监控(power-aware)”的方法,管理不同的系统资源(硬件和软件上的资源),这样才能满足嵌入式系统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要求。据研究显示,系统范围内能量的骤降,完全因为系统任务的工作负荷急剧增加和外设的频繁利用。必然地,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就成了唯一理想的来实现软件上的Dpm。这是因为:①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决策不同应用任务的运行,可以收集任务相关的实时限制信息和性能需求信息;②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直接控制底层的硬件,利用硬件提供的Dpm技术或者机制。

本文主要根据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提出一个系统级的Dpm构架。

2Dpm构架需求

Dpm构架是结构化的规则和机制来整合系统不同组件的Dpm技术或者相关算法,使之能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着眼系统的电源管理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系统的某一组件。

①Dpm构架应具有灵活性。由于嵌入式系统没有一个开放式的统一标准,因此Dpm系统构架应具有灵活性,使之能在不同平台中得到应用。Dpm系统尽管作为操作系统的一个独立模块,但是应该和操作系统透明,上层的应用通过Dpm间接对硬件提供的电源管理机制进行控制,无须考虑底层的硬件细节。

②Dpm构架需要收集系统的资源利用信息。Dpm系统通过收集上层应用的信息和设备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进行整个系统范围内的电源管理。

③Dpm应支持普通任务和功能监控任务并发管理机制。理想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应用都希望功率监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能耗。然而,实际中,应用开发来自不同的厂商,大多数是对硬件透明的,因此实现每一个任务的功率监控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少数关键程序,由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者开发。因为他们熟悉硬件的特性,可以实现功率监控,所以,在Dpm系统中,应用采取某种机制实现两种混合任务的电源管理。

④Dpm对外设管理应具有透明性。外设状态的变化应该做到和上层应用的Dpm策略无关,不会因为外设状态的变化,而影响上层所采用的Dpm策略的变化。

⑤Dpm构架应支持硬件提供的电源管理机制和技术。比如DVS、DFS,系统的不同电源模式(活动、睡眠、冬眼),外设的时钟管理,外设的自动睡眠技术等等。

3Dpm构架描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Dpm不是DVS算法,也不是功率监控的操作系统,更不是类似aCpi的电源管理控制机制。它其实是一个操作系统模块,负责管理运行时态的电源管理。Dpm策略管理者和应用程序通过简单的api和该模块交互。尽管没有aCpi应用广泛,Dpm架构却可以对设备和设备驱动进行管理,这样就适合对高整合的SoC处理器进行有效的电源管理。

本文提出的Dpm是以策略框架(policyframework)为中心的软件结构。其中包含几个重要的概念:操作点(operationgpoint)、操作状态(operationgstate)、策略(policy)、约束(constraint)。

(1)操作点

在给定时间点上,系统运行在某个特定操作点上。操作点封装了最小的、相互关联的、物理的离散参数集合。一般来说,参数主要是CpU的频率、电压、电源管理模式、总线频率和不同外设状态等。一旦确定了操作点,也就确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等级和与之关联的能耗等级。操作点由系统的设计者定义,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参数间的相关性和合理性。比如,在某种特定电源管理模式下,CpU的最高核心电压被限制,而在核心电压的限制下,可变频CpU的工作频率不能超过一个最大值。对于支持多操作点的嵌入式系统,当某个事件发生时,系统会从有一个操作点切换到另一个操作点。这样就需要定义一种机制,来管理不同操作点的切换。对于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操作点类型和设备管理中详细描述。在策略框架结构中,操作点是最底层的抽象对象。

在omap1612中包含两个内核:aRm926eJS和C5510(DSp)。aRm内核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无线通信协议栈和应用程序的运行;DSp内核负责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其中,ULpD(Ultralow-power-Device)模块提供了芯片级的电源管理机制,包括时钟、电压、省电模式的管理。UpLD分为三个不同的工作模式—DeepSleep、BigSleep和awake,分别对应不同的能耗等级。tC(trafficController)负责管理相关存储器接口。

(2)操作状态

如果把操作点比喻为点的话,操作状态就是一个面。在多操作点的系统下,操作状态与操作点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引入操作状态的动机主要有两个考虑。

①为了利用DVS和DFS,需要实时监控系统的工作负荷,但是工作负荷是一个连续值,而操作点却是离散的。极端的情况下,可以为不同的工作负荷定主不同的操作点:但是,由于硬件上改变频率和电压都存在延迟和多余的能量消耗,如果频繁地改变操作点,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需要对工作负荷的范围进行划分。在实际情况下,系统的工作负荷和操作系统的状态紧密相磁。一般可以把操作系统看作一个状态机,操作系统通过事件的触发,在没的状态音间切换。简单地,可以把操作系统的状态与操作状态一一对应。由于处于“空闲”和“调度”,对应不同的工作量范围,映射不同的操作点。当然可以对“调度”状态再进行划分。

②作为功率监控的任务,它可以配置特定一个或者多个操作点,但是为了维持底层硬件细节对任务的透明性,通过设置操作状态来间接指定操作点,体现了Dpm构架的灵活性。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Dpm构架中引入了“任务状态(taskstate)”的概念。对于功率监控的任务来说,可以在自己的代码空间中,根据任务本身的运行状况设置该任务自己的任务状态,而任务状态作为特定的操作状态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登记到Dpm中。当在操作系统任务上下文调度切换的时候,根据任务状态,直接调用Dpm的相关例程,应用新的操作状态;对于普通的任务,在“任务状态”操作中配置参数“noState”。“no State”表示没有特定的任务状态,即不改变系统当前的操作点.那么,该任务的运行在上下文切换时,能保持原有的操作状态。

由于要同时管理普通任务和功率监控任务,在上下文切换设置操作状态的最低点必然会出现DVS算法和应用频率监控任务状态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操作状态优先级机制。在实现中,功率监控的任务状态对应的操作状态优先级高于DVS算法配置的操作状态。这样,在上述矛质出现的时候,优先应用功率监控任务配置的操作状态。

根据操作系统运行的状态,简单地定义了五种操作状态——空闲、任务-、任务+、任务、睡眠,并且给出了操作状态之间的状态迁移,如图1所示。特别地,当操作系统处于中断状态时,并不为其定义特定的操作状态,而是通过把中断处理例程的任务状态定义为“no State”来实现。

   (3)策略和策略管理者

Dpm最高级的抽象对象是策略。定义一个策略就是定义每个操作状态所映射的操作点。在系统中,对某个电源管理方案必须至少定义一个策略,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定期义多策略。在多策略电源方案中,需要策略管理器来协调不同的策略。策略管理器可以从操作系统、用户调用、运行程序、物理设备收集信息从而作出策略决策。策略管理器的位置(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所收集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应的操作,需要系统的Dpm设计者来定义和实现。

(4)设备管理和同等操作点类

在Dpm架构中,策略管理者不会直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底层的设备驱动来管理设备的能耗。在某个操作状态下,映射一类可以在该状态下能被系统接受的操作点。在该状态下,当某个睡眠的设备需要被唤醒的时候,通过驱动对Dpm声明约束(constraints),接着Dpm在这一类的操作点中选择另外一个操作点,使得该操作点下,该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选择的机制可以在策略中定义。简单的方法是选择该类中合法的(满足约束条件)能耗最低的操作点,或者是特别指不定期某个操作点。

4 Dpm模块实现

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nucleus微内核中实现了Dpm模块,采用的平台是基于ti omap1612的tDSCDma无线终端参考设计(32mB DDRam,176×220 16bpptFt液晶显示屏,USB和其它外设)。图2是整合Dpm的操作系统结构。

在Dpm模块中,整合了策略管理、功率监控调度器(power-awarescheduler)、工作负荷监控器、操作状态管理器、操作点管理、约束管理六个子模块。其中,功率监控调度器和工作负荷监控器嵌入到内核的上下文切换中,工作负荷监控器通过计算操作系统处于空闲调度的时间和采样周期的比值来表征CpU的工作负荷,然后把这个值传递给功率监控调度器,通过内部整合“动态减慢因子”DVS算法,预测下一任务的工作负荷,并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操作状态。其它四个模块分别对构架中的抽象对象操作点、约束、操作状态、策略进行管理。特别地,策略管理的核心是策略管理者,它以一个独立线程的形式运行在内核空间。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7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构建与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在市场化改革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并提升人力资源的潜能,是一个关乎企业战略成败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从一项事务性、辅的管理活动转变成为一个战略性、导向性的管理系统。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企业需要构建与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创新,特别是机制创新以激活人才队伍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人力资源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使命和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方向、方针与政策等。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管理和文化管理三大领域。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它职能的基础。组织管理是在企业流程设计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岗位配置、人员配置(定编、定岗、定员)以及在新的企业发展阶段和新的经营环境下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和变革等,广义的组织管理还包括对企业基本制度的安排,即法人治理机制,其涉及到对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安排。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其涉及到对企业现有文化的分析和创建,构建一个包括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表象文化等多层次、相互影响的文化体系,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企业文化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和重塑等。总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下图):

1主要内容

1.1工作分析体系:核心是职位分析与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完善素质模型。

1.2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规划则包括员工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规划。根据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制定在未来3—5年内的公司人力资源平衡计划,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

1.3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反馈与面谈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实现组织与员工个人共同发展。

1.4薪酬和福利管理体系: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管理制度,使公司的薪酬和福利富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1.5培训开发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依据企业任职资格标准对各类人员所需要知识,技能的要求,设计课程,同时实施中,结合企业阶段战略和策略需要,解决企业真正的短板问题,使员工的个人潜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工作分析是平台,人力资源规划是方向,绩效管理是关键,薪酬福利是动力,培训开发及生涯规划是保证。

2具体实施

2.1工作分析体系

职位分析旨在客观准确的对职位相关要素进行描述,是针对职位的,通常包括该职位的主要工作职责、工作主要内容、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职权、在履行工作时与其他职位发生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环境等内容,这是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任何一个新入职者都可以通过职位分析来了解这个职位。工作分析的结果就是编制《岗位说明书》。

任职资格是对能胜任职位者所具备特征进行客观描述,是针对任职者的,通常包括任职者基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性格等)、工作经验要求、工作技能、任职前需要的培训以及可能的特殊要求(例如本地户籍要求)等内容。通过任职资格的描述,企业就可以把人和职位进行合理的匹配。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的建立的重点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分析企业的发展要求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与一般业绩人员的行为特点的对比提取企业需要的胜任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建立测评系统,开展潜能评价并将结果应用于以有效开发与利用核心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这为包括招聘、培训、考核等环节提供了基础。

2.2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8

战略管理会计就是以战略管理为服务对象而建立的数量化体系,它有两个涵义,一是数量化体系,二是为战略管理服务。所谓数量化体系是指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建立企业的数量化,使与管理相关的事项都做到心中有数。所谓为战略管理服务是指数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战略管理为基础,数量化指标的建立和监控是为战略管理服务的,战略管理需要什么数据,数量化体系中就要建立什么指标,提供什么样的指标,一切以战略管理的需要为准。所以,要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架构,首先要分析战略管理的基本架构,为数量化体系的建立确定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与之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基本架构。一、战略管理基本架构企业管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主要解决做正确的事这个问题;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固然是重要的,如果未能做正确的事,则企业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企业要成功,既要保证选择正确的事,又要按正确的方法来做事。也就是说,企业既要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又要有支持这种战略规划的管理机制。战略管理就是将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融为一体的一种管理思想,它首先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然后,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来建立和调整管理机制,形成以战略规划为统帅,完全支持战略规划,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机制。战略规划统帅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支持战略规划。1.战略规划: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确定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2.战略导向治理结构设计: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使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战略相适应。3.战略导向流程再造:以战略规划为统帅,构建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4.战略导向组织再造:以战略规划为基础,并结合流程再造的要求,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5.战略导向岗位设计: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之后,对企业的岗位重新进行设计,根据战略规划的需要来确定各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6.业绩评价设计:在治理结构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岗位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每个组织和每个岗位的数量化业绩评价指标,发挥业绩评价的导向作用。7.战略导向激励机制设计:以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以业绩为主要付酬因素的激励机制体系,使各个组织和各个岗位所得报酬与它们的贡献相一致。二、与战略管理相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总体设计战略管理基本架构为我们构建为之服务的数量化体系提供了基本思路。为了建立与这配合的数量化体系,我们对这一管理模式作如下调整:1.将战略规划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源,也就是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二是战略选择,包括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及支持上述战略的战略投资项目。2.将公司治理、公司组织、业务流程和岗位设计归结为内部过程,也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过程。3.业绩评价反映的是各管理主体的产出,也就是各管理主体将资源通过内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4.激励机制就是以各管理主体的贡献为基础,以数量化业绩评价为基础的分配机制。所以,企业是通过内部过程将资源转换为产出(业绩)的机制。根据这一模式,与战略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数量化体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种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表现出来。2.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战略选择表现出来。3.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内部过程表现出来。4.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管理主体的业绩表现出来。5.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激励机制表现出来。三、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当前企业经营与前途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变量,它包括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一)外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按照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层级不同,外部战略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和企业战略环境,它们各自的含义如下:一般战略环境:无论其产业分布如何,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重大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产业特性,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产业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是比一般战略环境更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它的特点是对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但对产业外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企业只要处于某一产业内,基本上难以避免产业环境的影响。企业战略环境:对特定企业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特定企业最直接的外部战略环境。一般来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特别战略环境因素。1.一般战略环境数量化指标(1)宏观经济环境:包括Gnp的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工资/物价控制;可任意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和市场总需求状况。(2)政治环境:包括政府的稳定性;特殊经济政策;反托拉斯立法;环保立法;外贸立法;就业立法。(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生活方式;就业预期;保护消费者运动;结婚率;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分析;人口迁移;文化及亚文化。(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研究开发支出;科技研究重点;专利保护;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品化。2.产业环境数量化体系产业战略环境往往决定该产业的竞争方式和利润前景,对于那些毫无吸引力的产业,最好的公司也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相反,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弱小的公司也能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产业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产业经济特性: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生产力过剩或紧缺;产业盈利水平;进入退出障碍;产品标准化程度;技术变革迅速;资本条件;垂直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产品革新速度。(2)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与技术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制造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分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技能相关的成功因素;其他成功因素。(3)产业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产业变革驱动因素:产业长期增长率变化;产品使用方式变化;产品革新;技术创新;营销革新;厂商进入或退出;技术扩散;产业全球化;成本和效率变化;购买者偏好变化;社会关注焦点转移、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变化。3.企业战略环境(1)特定市场竞争结构:现有竞争者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2)主要竞争者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术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制造相关性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分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能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其他关键成功因素状况。(3)主要竞争者核心竞争力:用指标将主要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4.外部战略环境综合评价将三层次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外部机会和挑战,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二)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内部战略环境主要是企业内部资源,表示企业能有什么。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就是要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将这些资源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1.实物资源(1)生产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场所的数量、质量和状态。(2)经营设备:主要经营设备的数量、质量和状态。(3)能源:控制能源和数量、质量和状态。(4)矿产资源:控制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状态。2.财务资源(1)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2)再筹资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3.技术资源(1)专利技术: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2)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3)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4.人力资源(1)全部人力资源:全部人力资源数量、全部人力资源质量结。(2)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数量、核心人力资源质量结构。5.社会资源(1)企业知名度:业内知名度;大众知名度。(2)企业美誉度:业内美誉度;大众美誉度。(3)企业重要度:行业排名名次;地区排名名次。6.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将五方面的内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内部优势和劣势,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将外部机会与挑战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起来,进行Swot分析,做出环境因素的综合数量化评价。四、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一)公司战略选择1.公司愿景: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以定量指标将公司愿景表现出来。2.公司目标:用数量化指标体系将公司目标体系表现出来,形成目标指标体系。3.公司产业组合:用数量化指标将各产业在公司全部产业中的地位表现出来,如营业收入比例、利润比例和资产比例等。(二)业务单元战略选择1.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战略目标表现出来。2.竞争战略: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竞争战略用数量化指标表现出来。3.核心竞争力: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三)职能战略1.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文化战略目标表现出来。2.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营销战略目标表现出来。3.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品牌战略目标表现出来。4.企业产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产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5.企业技术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技术战略目标表现出来。6.企业物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物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7.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表现出来。8.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财务战略目标表现出来。9.企业成本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成本战略目标表现出来。五、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一)公司治理数量化体系1.股东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公司的产权结构表现出来。2.经营者综合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3.董事会数量化体系:董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董事会开会次数;董事会成员到会率;董事会表决率;董事会决策正确率;董事会提案通过率;董事会规范运作指数。4.监事会数量化体系:监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监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会成员到会率;监事会表决率;监事会决策正确率;监事会提案通过率;监事会规范运作指数。5.经理班子数量化体系:经理班子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经理班子开会次数;经理班子成员到会率;经理班子决策正确率;经理班子提案通过率;经理班子规范运作指数。(二)公司组织数量化体系1.管理层次:组织层级;领导层级。2.管理幅度:高层管理幅度;中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3.副职配置:高层副职指数;中层副职指数;基层副职指数。4.功能作业分解:功能分解率;作业分解率。5.关键功能设置:关键功能指数;关键作业指数。6.集权程度:企业整体集权指数;单位(部门)集权指数。7.专业化程度:单位(部门)专业化指数;岗位专业化指数。8.规范化程度:功能规范化指数;作业规范化指数。(三)业务流程数量化体系1.价值链(1)价值链宽广度:企业价值链宽度(企业产业种类数量);企业价值链长度指数(某一产业中企业价值链基本功能数与产业链基本功能数之比)。(2)价值链成本结构:基本功能成本结构;支持功能成本结构;全价值链成本结构。(3)价值链资产结构:基本功能资产结构;支持功能资产结构;全价值链资产结构。(4)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结构;支持功能人力资源结构;全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2.基本流程(1)原材料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2)生产制造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产品基础数据、工艺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制造质量稳定性;制造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3)产成品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工作质量稳定性;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4)营销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5)服务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3.支持流程(1)战略规划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2)行政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3)企业文化建设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4)会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5)财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6)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7)采购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比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8)技术开发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9)设备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10)安全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四)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1.岗位调查分析数量化体系岗位各类工时消耗;岗位劳动强度;岗位工作环境相关数据(空气流速、噪音等级、粉尘等级、有毒物质等级、高空等级等等);员工要求相关数据(学历、资历、身体状况等等)。2.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作业工时定额率;作业消耗定额率;作业标准化率;作业结果数量化率;作业信息化率;岗位丰富化指数。3.岗位评价数量化体系在岗位评价中,将劳动业绩、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一般分为五个方面22个指标。(1)劳动技能: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品种与质量要求的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2)劳动业绩:质量业绩;产量业绩;看管业绩;安全业绩;消耗业绩;管理业绩。(3)劳动强度: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班制。(4)劳动环境:粉尘危害程度;高温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5)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采用人员流向指标。人员流向属于心理因素,它是由于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对职工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而形成人员流动的趋势。(6)岗位系数:以每个岗位为对象,按上述五个方面22个指标分别做出评价之后,将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就是岗位系数,它既表示岗位的主要性,也表示岗位的难度和复杂性。六、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一)高层业绩评价1.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营结果用数量化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很显然,不同的公司战略,会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管理结果数量化实际上是通过企业整体预算来实现的,预算值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实际值。2.管理过程数量化:通过数量化的指标,将企业整体状况表现出来。根据企业整体管理的内容,整体管理过程指标包括总体战略管理过程指标、企来治理过程指标和组织管理过程指标。(二)中层业绩评价1.单位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用数量化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结果表现出来。事实上,管理结果的数量化是通过单位预算实现的,单位预算中的预算值就是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管理结果的实际值。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同一单位在不同战略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2.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就是通过一些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状况表现出来,不同的单位其管理过程的组成内容不同,对这些过程进行数量化的指标也会不同。一般来说,要根据单位的战略选择,对于重要的管理过程采用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动态监控。(三)普通员工业绩评价1.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就是用一些数量化指标将各个岗位的作业结果反映出来。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数量化指标要与岗位功能相匹配:数量化指标要体现岗位功能,让指标促使岗位功能的实现,不能设置影响岗位功能发挥的数量化指标。(2)全面考虑突出重点。对岗位业绩的评价要考虑到员工作业的各个方面,但又必须突出重点,以岗位功能确定主要数量化指标和辅助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每个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都应该包括作业数量指标、作业质量指标和作业消耗指标三个方面,而作业数量指标和作业质量指标是主要指标,作业消耗指标是辅助指标。(3)分类设置。由于基本作业、辅助作业的创新作业是不同性质的作业,基本作业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这些作业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岗位的功能就完成越好;辅助作业是与岗位的功能相关但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辅助作业虽然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但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创新作业是员工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所以,对上述三类作业要分别设置数量化指标。2.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就是以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岗位作业过程。我们提出岗位作业过程要素计分的办法,即对岗位作业过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计分。计分的具体办法如下:(1)设定一个总分值,一般定为100分。(2)根据每项作业要求的重要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它们之和是设定的总分,即100分。(3)评价人员定期按如下公式计算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C=(100-D÷t)×100%式中,C表示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D表示评价期扣分总数,t表示评价期的天数。七、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一)企业激励机制总体状况薪酬总额;人均薪酬额;薪酬水平(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薪酬分配比率(薪酬总额占增值总额的比例);薪酬弹性率(弹性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薪酬长期率(长期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人次数;非金钱激励员工比率。(二)经营者激励数量化体系经营者薪酬总额;经营者人均薪酬额;经营者薪酬水平(经营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经营者薪酬比率(经营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经营者薪酬弹性率(经营者弹性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经营者薪酬长期率(经营者长期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三)管理者激励数量化体系管理者薪酬总额;管理者人均薪酬额;管理者薪酬水平(管理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管理者薪酬比率(管理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管理者薪酬弹性率(管理者弹性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管理者薪酬长期率(管理者长期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管理者人次数;非金钱激励管理者比率。(四)员工激励数量化体系普通员工薪酬总额;普通员工人均薪酬额;普通员工薪酬水平(普通员工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普通员工薪酬比率(普通员工薪酬总额占全部薪酬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弹性率(普通员工弹性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长期率(普通员工长期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人次数;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比率。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管理;故障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15-02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极大地普及。这使得教学设备日益呈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2][4]。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给院校教学带来显著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学设备的管理保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教学设备的故障处理方面,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不仅费时费力,有时甚至无法找到故障根源,这种隐患已经威胁到教学设备保障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效率[1][3]。

计算机故障管理技术是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机械电子、航天航空、计算机等领域的故障处理修复手段。它可以通过植入目标设备的大量故障管理功能部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一定故障诊断处理算法,实现对目标设备故障的自动侦测,自动诊断和修复报警。该技术的应用将给教学设备管理的故障处理带来很大便利。本文对故障管理技术在教学设备管理保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计算机故障管理技术概述

本文将设备中应用计算机故障管理技术构建的故障处理修复组件统称为故障管理系统。故障管理系统有如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

从图1中可见故障管理系统由感受器,诊断器,执行器三类部件组成。

感受器是负责监控目标设备各元件运行状态的部件的统称。它可以是设备中监控硬件状态的实体传感器,也可以是记录软件运行情况的一些状态数据结构。传感器和状态数据结构采集的运行状态将作为故障诊断的依据。

诊断器一般是具备故障诊断能力的软件模块。诊断器可根据感受器提供的软硬件现场数据等初始条件,结合一定的推演算法,诊断目标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存在哪些故障。推演算法往往基于故障在系统中的扩散机理构建,可从感受器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出发,结合故障扩散机理,推演出故障根源[5]。

执行器为响应诊断器故障诊断结果的元件。执行器可根据诊断器给出的故障诊断结果,向用户发出故障预警或自动隔离、修复故障元件[5]。

2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的特点分析

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呈现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的特点。以我校为例,每个教室均配置一个中央控制器,中控器可通过RS232串口及其他接口与讲台控制面板、电源箱、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投影仪、投影幕布、ip电话、视频监控系统等教室内设备通信;所有强电设备供电由电源箱控制,并根据中控的指令接通或断路。教员可通过讲台控制面板实现“一键上课”打开所有设备,“一键下课”关闭所有设备,单独控制投影仪,投影幕布,电脑主机,调节功放音量等功能。同时中控器又和外部网络相连,可进行远程“一键上下课”,远程操作教室设备,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远程监控教室上课情况等。

分析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的特点,可得到如下结论。

故障扩散的广度较大。因为多媒体教学设备集成化,网络化的特点。一旦某些部件出现故障,往往波及面很广。例如,中控器或电源箱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整个教室设备的瘫痪;交换机故障可能导致所有教室的监控系统失灵等。

故障扩散的深度较小。教学设备拓扑结构较为明晰,故障机理较为简单;此外,虽然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网络化,但各个节点(教室)具有同质化的特点。有利于诊断器故障推演算法的构建。

感受器来源广泛。不仅包括分布于各个设备中的电位,温度等传感器[1][4],系统软件中的状态数据结构,还应包括教室使用者和监控人员的报告[4]。教室使用者通过讲台面板获得的现场操作情况和监控人员通过远程监控获得教室使用状况均是故障诊断的重要依据。

故障处理以向管理员预警,由管理员人工处理为主。教室设备一般较为昂贵,采用基于冗余备份的自动故障接管不太现实。同时由于涉及强电设备较多,很难实现自动修复。因此,采用故障管理系统向管理员报告故障设备,再由管理员人工修复的模式较为合适[3-4]。

3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探讨

根据前文所述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的特点,基于我院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提出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感受器包括:电源箱外部电力输入端和各设备电力输出端的电位传感器[1];电源箱、中控、功放、投影仪等设备核心元件的温度传感器[1][4];中控与各设备串口通信的通信记录采集设备;设备操作者的故障现象报告接口(故障现象报告接口程序,列举若干故障现象选项,供操作人员选择)等。各教室主机中均安装故障报告程序,负责汇总感受器获得的状态数据,并通过互联网向故障监控主机实时发送这些数据。通过以上组件,即可及时获取教学设备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及状态数据。

诊断器实现为一个软件模块,安装于故障监控主机中,故障监控主机应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接收感受器发送的状态数据包。诊断器采用的故障推演算法基于实际设备的故障扩散机理设计,而故障扩散机理则取决于设备的拓扑结构。根据前文所述教学设备故障扩散大广度,浅深度的特点,为形式化地表示故障扩散机理,将可能出现的多种故障及其引发的异常现象抽象为若干个节点,故障与外在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有向线段结合若干符号表示,这就获得了一张表示故障扩散机理的逻辑关系图。当诊断器得知异常现象发生时,即可根据此逻辑关系图推演故障源所在。

根据前文所述,执行器处理故障的方式应以向管理员预警,由管理员人工处理为主。因此执行器在获得诊断器给出的故障诊断结果后,可通过一些报警信号装置提示设备管理人员,并生成详细的故障诊断报告,向管理人员说明故障情况。

4小结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高故障发生率和高成本为教学设备管理带来很大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管理的难点和特点,将传统工程领域的计算机故障管理技术引入到教学设备管理中来,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故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完善感受器的部署,该系统甚至可以预测故障的发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在故障发生时,系统能及时告警,向管理人员提供故障情况的参考信息。通过该系统,管理人员还可远程监控教学设备运行的基本情况。总之,故障管理技术的应用可极大便利教学设备的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永皓.公共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的排查与解决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

[2]刘雯静.多媒体教学设备综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

[3]吴俊鸿.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故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篇10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疲劳风险疲劳风险管理系统

疲劳是指由于长期熬夜、工作繁重、过度刺激、疾病或者压力所造成的部分或全部丧失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状态。这一状态通常可以通过休息、睡眠或者治疗得到缓解。疲劳风险是指由于员工疲劳而可能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失误增加、发生安全事故进而造成财产、环境甚至生命损失的可能性。疲劳风险管理系统(FatigueRiskmanagementSystems,FRmS)是指通过建立评价系统,即时评估并发现员工疲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员工疲劳状态,进而防范疲劳风险的管理系统。

一直以来,很多执行24/7工作时间的行业、企业,都在关注员工疲劳给工作效率甚至工作安全带来的威胁。如何及时发现并衡量员工疲劳?如何改善由于员工疲劳导致的低效率?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企业管理者,也是企业股东和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话题。

一、疲劳风险管理系统概念的演进

严格来讲,关于疲劳风险管理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学命题。它的演进伴随着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发展。

自电灯的发明在各个行业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运用之后,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工作安排成为可能,也使得由于长时间工作所导致的职场疲劳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20世纪初的劳工运动最终实现了对限定工作时间的制度化约定,并逐渐得到法律体系的认可和保护。这可以算作是疲劳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端。自此之后,职场疲劳与劳工报酬和权利问题相互交织,成为20世纪工业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量,并最终在大多数行业和职位都形成了限制工作时间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一基于限制工作时间的疲劳管理制度也存在缺陷,它仅仅控制了系统的输入变量(如限制了工作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对系统的输出变量进行应有的评价(如实际的疲劳状态;由于疲劳造成的事故损失等)。

随着生理学关于人体生物钟以及睡眠活动研究的兴起和不断深入,基于限制工作时间的疲劳管理制度缺陷日渐明显。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体生物钟对于人体生理及心理系统的极大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证明了在人体生物钟的作用之下,疲劳状态的缓解并不完全取决于睡眠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人体生物钟控制下的工作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等,这些影响员工疲劳的重要因素没有在目前的工作时间管理制度中得到反映。由此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是,某一员工并没有违反连续工作时间的制度规定,但身体却处于严重的疲劳状态。对企业来说,若员工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则会产生员工士气低下、生产效率降低、安全事故多发等不良影响。对员工个人来说,这一状态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更会损害其心理健康并进而影响其家庭生活,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这在倒班工人(shiftworkers)的生存状况中体现尤为明显。

如何准确的捕捉到员工的疲劳状态,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企业管理人员,也成为吸引众多学者的热门研究领域。而FRmS直至最近才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科学概念,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各种研究活动中没有统一的术语。在近30年的研究过程中,不同术语用于描述针对疲劳进行的管理活动,包括警觉性保证(alertnessassurance)、警觉管理(alertnessmanagement)、人本管理(Human-Centeredmanagement)以及疲劳管理(Fatiguemanagement)等等。直到最近5年,较为完善统一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疲劳风险管理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并一举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二、资源型企业应用疲劳风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FRmS首先在交通运输、航空以及核设施操作管理等行业实现了广泛应用。美国联邦铁路安全法案(theFederalRailSafetyact)对执行FRmS进行了强制要求。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eaSa)已经要求在欧洲的航线必须执行FRmS。2011年9月,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召集了首次“疲劳风险管理制度”研讨会暨论坛。会议讨论制定了新的“疲劳风险管理制度”作为目前“飞行和执勤时间限制”的替代做法。

2010年4月,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api)出版了美国国家标准anSi/api755-2010《炼油和石油化工人员疲劳风险管理体系/FatigueRiskmanagementSystemsforpersonnelintheRefiningandpetrochemicalindustries》,该标准适用于炼油、化工、化学工业和LnG接收站的设备运行操作人员。

我国资源型企业非常重视其生产活动对环境以及职工健康的影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HSe管理系统,但对疲劳所导致的风险仍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殊不知FRmS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最初就是在资源型企业进行的。早在上世纪末,哈佛大学的moore-ede和Czeisler,C.a.以及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Coleman等人受邀在大盐湖矿产和化工公司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开展当年,这家公司的生产率提高了22%,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大量减少,员工流动率显著下降。同时健康调查也显示,员工由于胃肠道症状而就医的比例大幅下降。在研究项目结束后,这家公司的生产率仍持续提高,从而证明了上述改进并非“霍桑效应”。

由于资源型企业所从事劳动活动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疲劳管理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并且处于产业链条不同位置的资源型企业所面临的疲劳诱因极具复杂性。具体来说,处于产业链上游领域的资源型企业,如资源勘探、测绘等企业,一线员工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野外作业,工作场所往往地处偏僻且不固定,工作环境恶劣。野外作业时,食物摄取较为单一,容易造成营养失衡,这些都是导致身体疲劳的直接因素。另外,野外作业期间远离家庭与社交网络,极易产生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造成隐性疲劳的状况。处于产业链中游领域的资源型企业,如资源开发、开采等企业,劳动操作较为简单、劳动强度较大、劳动场所噪音干扰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员工身体疲劳的主要因素。处于产业链下游领域的资源型企业,如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天然气储运等企业,大型设备的运行监控执行24/7工作时间,工作时人员较少、工作环境过于安静、舒适,在人体生物钟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反应延迟、困倦等疲劳症状。

总的来说,我国资源型企业亟需引入FRmS。同时由于疲劳诱因的差异性,企业需要采用的具体疲劳测量及管理方法也应不同。

三、资源型企业疲劳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

资源型企业FRmS应以疲劳评价系统为核心,同时建议辅以培训竞赛、风险评估以及医学辅助等支撑模块。

1、疲劳评价系统

疲劳评价系统主要是对可能产生疲劳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这些因素既包括与工作活动直接相关的,也包括与工作活动间接相关的。具体内容见表1。

表1简要列示了疲劳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内容,这些指标贯穿了整个工作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基本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注意根据作业的实际状况补充相关指标。在所列示的指标中,工作时间的测定指标易于量化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获得;工作疲劳敏感度、工作环境等指标难以量化,一般要通过层级评价体现其与疲劳风险的关联度;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指标则需要依靠员工报告获得。

另外,不同类型的资源型企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差别。如对工作环境是否封闭的评价中,并不应局限于工作活动范围的封闭。例如,石油天然气管输调度室,其工作环境是较为密闭的中央控制机房,这属于一种封闭环境。而海上平台作业或者物探小组的野外作业,这些工作活动范围较大,但是缺乏与亲人朋友的接触,也属于一种封闭环境。因此,在指标运用中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2、系统支撑模块

核心模块的运行离不开相关辅助模块的支撑。FRmS系统支撑模块主要由风险评估、医疗辅助和培训竞赛三部分组成。

风险评估是在动态监测疲劳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是否进行干预的疲劳风险控制过程。它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辨识潜在的危害;评估现有疲劳风险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做出是否进行干预的判断。疲劳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且按详略程度分成不同的层次。最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应该在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测定的方式进行,具体测定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疲劳的产生、累积过程以及这一疲劳状态对员工作业效率的影响。资源型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活动,并制定具体的预防性措施。

医疗辅助是对疲劳评价系统提供科学支撑的模块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定期开展体能检查;由医务工作者针对员工反馈的疲劳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疗方案拟定、实施。条件允许时,还应建立对慢性病(尤其是睡眠失调)的跟踪管理。

培训竞赛是推广执行FRmS并不断完善强化疲劳评价系统的模块设计。通过这一模块的活动,员工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工作中的疲劳风险;了解人体生物钟理论的科学原理;主动报告疲劳状态;掌握减缓疲劳以及科学睡眠的方法策略等等。

3、FRmS各模块运行关系

管理系统的成功运行其实是信息充分沟通和共享、不断反馈交换的结果。FRmS各模块的运行也不例外,其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疲劳评价系统与风险评估模块的关系最为紧密。通过动态监测及信息反馈,风险评估模块保障了疲劳评价系统的有效运行。医学辅助模块主要对疲劳评价系统所识别出的员工疲劳问题进行治疗干预,从而实现对整个FRmS的科学支持。培训竞赛模块希望通过对疲劳风险及管理知识的普及,深化企业及员工对于疲劳风险管理的重视。因为相较于传统的管理系统,FRmS更依赖员工的参与,疲劳状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员工的主动报告。

四、结论

目前,通过建立疲劳风险管理系统来有效监控和防范员工疲劳风险,已成为一个广泛的国际共识。国外的相关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积极推广,我国的FRmS研究推广才刚刚起步。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资源型企业的FRmS,希望能够引起资源型企业对疲劳管理问题的重视,并对FRmS在资源型企业的应用有所裨益。

(注: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JZ18);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Z08048)的资助。)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moore-ede,m.C..thetwenty-FourHourSociety:UnderstandingHumanLimitsinaworldthatneverStops[D].Boston:addison-wesley,1993.

[3]Czeisler,C.a.,weitzman,e.D.,moore-ede,m.C.,Zimmerman,J.C.,Kronauer,&R.S..HumanSleep:itsDurationandorganizationDependonitsCircadianphase[J].Science,1980(210).

[4]philippaGandera,LaurenceHartleyb,Davidpowellc,philippeCabond,edwardHitchcocke,annmillsf,Stephenpopking,Fatigueriskmanagement:organizationalfactorsattheregulatoryandindustry/companylevel[J].accidentanalysis&prevention,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