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48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1

关键词:网络型病毒;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好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网络型病毒也随着产生,进一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如何对网络型病毒进行防护好与治理成长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

1网络型病毒的体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也相继诞生。计算机病毒的形成主要是人们编写的相关计算机程序,并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完善与进化。随着第一例计算机病毒的爆发,对网络造成了严重的破话,大面积网络的瘫痪与数据盗取给人们的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一种网络型病毒被发现,它具有着以往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特点,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更加严重。网络型病毒也有许多的种类,在没有计算机网络是他们往往潜伏在电子设备中,并不会其进行攻击。网络型病毒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几乎可以隐藏于任何文件或程序中。同时也有的网络型病毒是独立存在的并不隐藏于文件程序之中。但它们都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对用户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破坏并对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盗取或篡改,严重威胁用户的经济安全。由于网络型的种类过于庞大与复杂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加大了人们清理病毒的难度。有些网络型病毒的主要功能则仅是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并不去盗取用和的相关信息。这种类型的病毒通过扫描系统的相关漏洞发起对网络设备发起攻击,使其系统发生瘫痪。大多数网络型病毒主要是相关违法分子为盗取、篡改客户的信息数据使用的程序。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普及,我国也曾发生过多起大规模的网络型病毒爆发事件,并对我国网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网络型病毒的传播形式与分类

2.1网络型病毒的种类

随着网络型病毒的自我完善,对计算机网络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将网络型病毒的种类进行一定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但是由网络型病毒的特殊性,网络病毒的种类界限也相当模糊。在对网络型病毒的种类进行确定过程中,人们在对网络型病毒的种类确定过程中经常根据其使用的平台、传播的形式等对进行分类,不能对网络型病毒进行有效科学的种类确定。在对其种类进行确定时应根据其攻击的方式进行种类的确定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预防,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以这种方式进行种类的确定可将网络型病毒分为木马病毒与蠕虫病毒两大种类。蠕虫种类的病毒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见的网络型病毒,也是破坏最强的。蠕虫病毒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与自我复制,几何可以隐藏与任何软件程序之中。最早的蠕虫病毒的只有在DoS环境中,在屏幕上出现类似蠕虫的东西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攻击。蠕虫病毒利用自身的编程数据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进行自我复制的传播或只将自身的某种功能传播到其他电子网络设备上。同时蠕虫种类的网络型病毒并不用将自己隐藏的其他软件程序中。这种类型的病毒主要有两种运行程序,程序在计算机网络设备上运行就主动的对设备的相关文件进行扫描,通过漏洞与病毒植入者进行联系,盗取被害者的相关信息。曾爆发的“尼姆亚”病毒就属于蠕虫病毒的一种。同时2007年在我国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也属于蠕虫病毒。他们都是通过系统的相关漏洞让计算机网络设备自行对网络进行连接,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网络的共享,为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网络型病毒的另一种类木马病毒,人们都应该十分熟悉。木马病毒的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网络等途径向用户的网络设备中植入木马的服务器部分,然后通过对控制器部分的操作对用户网络设备的信息进行盗取与篡改。木马病毒在用户网络设备上运行时通常在暗中将数据传送出去。木马病毒是不能自己独自运行的,他需要对用户进行一定的吸引与诱惑,可能是一个小游戏或有趣的文件,在用户打开时木马病毒开始进行信息盗取与破坏。

2.2网络型病毒的传播形式

网络型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主要利用信息数据传送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中主要是通过electronicmail(电子邮件)以及网页进行传播。网络型病毒在通过electronicmail传播时通常隐藏在附件之中,在用户对附件进行下载时病毒才会开始运行。也有些发展完善的网络型病毒直接依附在电子邮件之上,在用户打开邮件的一瞬间进行破坏。相关黑客在编写病毒程序过程中经常利用及脚本来编写病毒程序。通过脚本更好的对病毒程序进行完善,使其具有主动传播的能力。Dropper.BingHe2.2C、Dropper.worm.Smibag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传播的网络型病毒。同时在用户浏览网页过程中,一些网页为了更好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都会在网页中加入某段的程序,这段程序正式网络型病毒的主要隐藏目标。用户在浏览网页时如果打开这种程序网络型病毒就会进行破坏。

3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方法

3.1建立依附于文件病毒的处理方法

网络型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出了在电子邮件以及网页传播之外还依附隐藏与相关的文件之中进行传播,在用户点开文件后病毒开始运行并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盗取与破坏。用户应该建立对这种病毒检测杀毒程序,在遇到病毒时可以之间将病毒进行粉碎处理,更好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2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保护技术的提升

随着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如何更好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了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保护技能的提升,可以很高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网络型病毒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对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产生影响,如2007年的熊猫烧香以及尼姆亚的传播都对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破坏。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保护技术的提升可以更好阻碍相关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网络工作站在提升保护技术过程中可以进行反病毒软件的安装使用。积极的对计算机网络工作站的情况进行检测,更好阻碍病毒的传播。同时还可以利用病毒防护卡对病毒的传播进一步的进行阻碍,防止计算机网络受到网络化病毒的攻击,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但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网络型病毒也在不断的完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的对病毒防御卡进行升级优化,使其可以更好的对病毒进行过阻碍防护。计算机网络工作站在防护病毒时还可以利用相关病毒防御芯片,并将其与计算机进行结合更好的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对发展的病毒进行粉碎性处理,使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更好的对网络病毒进行防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型病毒不断的进行优化,网络型病毒以其特殊的传播性与强大的破坏性严重的威胁着计算机网络安全,人们通过对病毒攻击的方式对病毒进行种类的确定,并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渝春,李杰,王成红.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9).

[2]张士波.网络型病毒分析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J].硅谷,2013(01).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2

艺术传播作为人类最早的传播活动,构筑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互联网作为现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变。艺术与互联网的关联使艺术创作获得了全新的思路、题材以及表现形式,艺术传播插上了翅膀,造就了网络艺术传播这一新型传播形态。

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

与传统艺术传播相比,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数量大,接受形式更为多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居世界第一。在中国网民的18类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用户4.1亿,居第三位;网络视频用户3.5亿,居第六位;网络文学用户1.9亿,居第十二位。这表明,中国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规模以及艺术类应用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传播。

除此之外,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的网络受众也初具规模。如网上影视,艾瑞2012年8月的影音播放软件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影音播放软件日均覆盖人数达1.3亿人,影音播放软件有效使用时间达16.5亿小时,综合视频有效浏览时间达15.4亿小时。

网络艺术传播的形式

网络艺术是一种用数字形式表达和传播的艺术形态。从类型上讲,网络艺术包含了数字化的传统艺术作品、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艺术作品。

网络艺术传播的媒介以互联网站(包括连结网站的移动终端应用)为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综合网站或门户网站的艺术频道,影响较大的如新浪、腾讯、CntV、搜狐、网易等网站的文化、娱乐类频道,用户广泛、浏览量大是其主要特点;二是按照艺术门类建立的专业网站,口碑较好的如a8音乐网、豆瓣网、时光网、起点中文网等,专业性强、受众类型集中是其主要特色;三是视频分享和下载网站,如优酷、土豆、迅雷看看等,容量大、用户体验好是其主要优势;四是各类艺术论坛、艺术博客、艺术微博等,互动性强、参与者多是其优势。

综合看来,网络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有:数字化的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是指借助网络媒体传播传统艺术,如将线下创作完成的文学、美术、影视、音乐、戏剧等艺术体裁,经过数字转化、压缩后在网上传播。虽然传播载体有所改变,但其根本属性不变。

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用计算机创作、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具有交互特征的多媒体艺术形式。

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创作与传播的作品的网络传播,包括艺术网站、互动论坛、博客微博、移动终端应用等。

网络艺术传播的特点

与传统的艺术传播相比,网络艺术传播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接受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艺术传播渠道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时空中以树状的结构进行,而是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状信息结构中贯通。

在网络艺术传播活动中,传播的主体包括艺术机构的网站、门户或综合网站的艺术频道、专业性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或网页、艺术博客和微博、艺术论坛等,传播者除艺术家、艺术机构外,大量的是非专业人士和对某一艺术信息感兴趣的网民,构成了多元的艺术传播主体。具体说来,网络艺术传播有三个主要特点:

接受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面对多元传播产生的海量艺术信息,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与传统的读者、观众、听众不同,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通过搜索工具、通过选择网站或栏目主动寻求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信息,以主动行为去追求个性化服务,成为驾驶艺术信息的主人。在海量的艺术信息中,受众可以主动发现和处理信息,可以获取来自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的资讯,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评论和取舍。这种主动控制信息、以个人需要为中心选择信息的行为,凸显了受众鲜明的个性化、主动化特性。

受众角色由接受变为参与。与互联网平等、自由、共享的精神相一致,网络艺术传播亦是以可参与、可互动方式进行的艺术审美过程。在网络中,受众是多重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获取信息,也可以艺术信息,评价艺术作品,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成为主动创造内容的“作者”。传统艺术传播环境中的受众,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常常转变成艺术的传播者甚至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转换惊人地扩大着艺术参与者的数量,如小说作者、歌手、影视短片制作者等。

传播方向由单向变为多向。数字化艺术作品能够无限复制,网络传播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网民在传播活动的末端可以开启新一轮传播,呈现出全新的循环传播态势。无论是小说故事改编、“接龙”,还是影视作品重新剪辑二次创作,都是这种互动传播的产物。艺术作品传播不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灌输,实现了网状交互式传播。

网络艺术传播的发展路径

中国的网络艺术传播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同时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已经愈来愈尖锐地反映出来。促进艺术传播的转型和发展,要创新观念和思路,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弥补权利保护的裂痕,可以从已经获得成功的传播经验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拓展艺术传播的组织范围。拓展的路径,一是整合传播;二是受众加入。

互联网新技术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泛在”的时代。信息传播者泛在,任何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有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活动泛在,没有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不能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土豆网的这一口号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网络传播主体突破了原来的“艺术工作者”的范畴。网络上大批“草根艺术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承担起传播自己作品、鉴赏和评价其他作品的任务,扩大了艺术传播者队伍。活跃在网上的一些艺术爱好者,通过参与论坛讨论、跟帖发帖、上传博客、“编织”微博等方式,无形中成为艺术传播队伍中的一员。

重视传播模式创新,创新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创新的路径:一是用户生产内容;二是融合创新形式;三是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

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模式改变,对艺术传播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主要表现是,传播权共享,传播者就是接受者,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传播。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痞子蔡”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等,是用户产生内容的先驱。按照用户生成内容的路径,艺术产品会越来越丰富。

融合创新也是丰富内容形式的措施。如网络视频,通过网络电视、综合类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及媒介组织网站等方式,以视频直播、在线点播、视频轮播、视频搜索等形式呈现,融合了多种传送手段。在内容建设上,视频网站一方面强化台网联动,与电视台同步推广、播出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并且尝试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与电视合,互换资源,扩展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推动视频网站用户规模和收看时长同时上涨。2012年,我国几家大的视频网站或合并,或联合采购版权,有效压低了影视剧网络版权价格。这些管理创新将行业引入相对理性的竞争阶段。

随着网络传播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导致用户选择的困难,艺术传播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势在必行。网络文学近些年出现用户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整体较低。虽然网络文学以其类型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多元等特点满足了不同阅读口味和爱好的需求,个别作品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影视剧等,但整体上不尽人意。创作者的低门槛、创作的快节奏使得质量难以保证,题材雷同、情节拖沓、文字累赘、个别作品品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长期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这说明,网络艺术传播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非常必要。

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制定艺术版权的保护措施。保护的路径,一是鼓励艺术作品权利人备案公示;二是发展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三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网络艺术传播侵权。

自我保护是首选路径。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版权保护意识较强的艺术作品著作权所有者,一批有艺术作品版权价值评估、艺术作品质押需求的企业,主动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作品著作权登记及著作权合同备案等,通过权威部门对作品进行身份认证,大大减少了纠纷发生后的处理难度,有力地保护了艺术作品著作权所有者的权益。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3

关键词:无标度网络;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特性;复杂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15.0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3)07?0097?04

0引言

电子邮件病毒并非一种新型病毒,只是在其传播方式较为特别,它是通过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一旦某个电子邮件用户感染邮件病毒,用户的地址列表(地址簿)中用户就会可能被感染,尤其对于那些地址列表巨大的电子邮件用户中毒,病毒将会以惊人的速度(以秒计算)在互联网进行传播,波及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

1991年,Kephart和white最早提出计算机病毒生物流行病学的传播模型。2003年,Zou,towsley等人首次提出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理论。2004年,JintaoXiong给出了附件传输链的构造算法和电子邮件病毒检测模型。2006年袁华、陈国青提出了一种扩展的SeiR模型。2007年王长广、王方伟等人用无向图描述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2009年刘俊、邓清华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型,并仿真了传播率、恢复率及网络的平均度对感染密度的影响[1]。

但是,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在建立病毒模型时,考虑病毒传播因素的影响较为狭窄;没有考虑到的非均匀性网络的病毒传播模型;未体现反病毒技术的严重滞后性;没有较好地考虑人的主观行为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模型的具体数学结果。

1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

可以将电子邮件用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逻辑网络称为电子邮件网络,由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研究病毒的传播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应该考虑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的重点正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复杂网络的发展实际上始于图论,erdos和Renyi提出了随机网络模型。1998年6月,watts和Strogatz引入了一种称为wS小世界网络的模型,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近似可以看作服从poisson分布,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真实网络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1999年10月,Barabasi教授及其博士生albert揭示了真实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建立了无标度网络模型[2]。

以gmail邮箱为例,一般用户的地址簿都较小,网络中大部分是这些小地址簿用户;而对于企业用户,如gmail的系统管理员,地址簿能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若这类用户感染了病毒,病毒副本会以巨大的数目传播出去,与普通用户相比,这类用户对网络的破坏性将是致命性的。这样的用户在网络中的比例通常会很小。为反映这种分布不均匀特性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妨定义电子邮件用户的地址簿大小为该用户(节点)的度,从而电子邮件用户之间通过用户地址簿会形成一个逻辑网络。因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电子邮件网络服从幂率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的性质。基于此,利用Barabási和albert提出的算法来构造无标度网络模型来模拟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3]。

2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模型

在internet上,当邮件用户感染某个电子邮件病毒后,该病毒会以附件的形式将其发送给用户地址薄中的所有用户,若这些邻居用户接收到电子邮件病毒附件并激活它,这些用户将迅速成为中毒状态,如此下去,电子邮件病毒就会在整个网络中蔓延开来。通常在恶性电子邮件病毒爆发的早期,与之相应的杀毒技术不会很快出现,即用户没有杀毒技术支持,不能让计算机具有免疫功能。

假设电子邮件网络中的节点只存在中毒和健康两种状态,同时因为反病毒技术的严重滞后性,假设处于中毒状态的节点将永远保持中毒状态。只要中毒状态的电子邮件主机处于联网状态,该主机就存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并且存在着隐蔽性,为了简化模型,假定处于中毒的节点在某时刻往其邻居发送带毒邮件的概率为[p0],其为病毒传播概率。

当健康用户收到带毒邮件后,其打开附件染毒的概率为[pi],其具体值与用户的安全意识和病毒设计的蒙蔽性有关。根据文献[4]分析,电子邮件网络中所有节点打开附件的概率是与随机变量X相关,[X~nμp,σ2p],同时,研究表明,同一用户打开所有附件的概率是恒定的。可事实上,如果用户第一次收到带毒邮件却没有染毒,那么该用户第二次收到类似的邮件时,其被染毒的概率一定比第一次要小。因此,认为用户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不是恒定不变而是逐渐减小的,而且其减小的幅度与其初始概率相关。初始概率越大,其警惕性越低,则越容易被染毒,其减少幅度越小;初始概率越小,其警惕性越高,则越不容易被感染,减少幅度越大。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初始概率[p0]和减小幅度[di]的关系:

[di=1p0+δ]

式中:[δ]为用户警惕性因子,它表示在电子邮件网络中用户对病毒的警惕性程度,即安全意识水平。同时,[1p0]表示打开概率和减少幅度之间呈反比关系,也就是打开概率越大,说明警惕性差,自然减少程度就低,为反比关系。用户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会随着接收类似邮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可以认为,每次都在上次基础上减少[di],由此,可以得到健康用户第k次收到带毒邮件时,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为:

[pk=p01-dik-1,k=0,1,2,3,…]

式中[p0]为初始概率。

3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仿真

3.1病毒感染速率[s]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一节中,可以分析得到,健康用户打开恶意邮件中附件的概率将影响到病毒的传播,同时,中毒用户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带毒邮件的数目t也将影响到病毒的传播速度。在此,可以定义病毒感染速率s的公式如下:

[si=pi×t]

初始[p0]的确定由文献中分析得到了,即与随机变量[X]相关,具体使用[X~n(0.5,0.32)]产生的随机变量,当[X]1]时,[X]取值为1。用户的警惕性因子[δ]取30,因为用户一般具有稍强的安全意识。[t]的取值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的地址簿里的地址数量,第二方面要考虑到当前网络的速度,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经过研究发现,一般用户地址簿常用的联系人在10~100之间,而邮件的发送速度考虑到携带附件和网络拥堵可以取平均值为1封/min。最终,确定取[t]为均值20。

初始化网络,首先建立Ba无标度网络模型,设置初始的孤立点为10,模拟一般局域网办公环境的机器数量且便于计算,接下来加入新的节点,每加入一个节点即引入10条边,[t]=9990,由于电子邮件网络是一个大规模网络,因为最终建立的网络中会达到[n]=10000个节点,这样会使得仿真更接近实际情况。

仿真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假定最初的10个节点都为中毒主机,取不同的[p0],利用打开带毒邮件概率的迭代公式,对每一个[p0]仿真20次并取其平均值,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p0]越大,病毒的传播速度越快,当[p0]=0.1时,病毒传播的速度基本上已经是直线上升。特别是网络中只有约70%的主机被感染,这主要是由于[p0]是由随即变量[X~n(0.5,0.32)]所产生,而且考虑到[p0]是随着用户接收到带毒邮件的次数而变小,因此网络中的节点不会全部被感染。同时,由于属于发散时传播,在大约5min里,网络中的70%主机将会被感染,完成传播过程。

可以看出,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非常的快,造成危害非常大,一旦开始传播,想要控制必须要第一时间及时地截断其传播的途径。

病毒感染速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3.2用户警惕性因子[δ]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用户警惕性因子[δ]表示健康用户在每接收到一次染毒邮件后,其[pk]至少要减少[δ]个百分点。所以,实际上,[δ]表示了电子邮件网络中用户安全意识的平均水平,显然,[δ]越大,网络中的该健康主机的安全意识越高,传播病毒造成的影响越小。选择不同的[δ]值,对每个[δ]进行20次仿真试验,再求得平均值,

[δ]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安全意识的增加对于减少病毒的感染范围有很明显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增大用户警惕性因子[δ]对病毒的传播速度影响并不大,当[δ]取不同值时,病毒完成传播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没有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电子邮件用户的安全意识比网络初期有明显提高,各种警惕性提示也日益全面和增加,而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依然如此快速。可见,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控制,想要单一通过提高用户警惕性是不够的,还要采用其他的防毒措施来减少和减缓病毒的传播,最终达到控制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目的。

3.3网络拓扑结构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影响

为了研究影响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因素,上述的仿真实验都是在无标度网络模型下进行的,实际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应该是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因此,在eR随即图、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这三种结构中分别研究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情况。

假使这三个网络都按照10000个节点来构造,而网络中的平均度6,在这三种拓扑结构下分别进行20次仿真取平均值,拓扑结构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在无标度网络模型中比其他两种网络的传播速度明显要快。该现象与pastor等人基于传统的SiS病毒传播模型进行的对比研究的结果相符,也就是无标度网络更易于传播病毒[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标度网络中节点度分布的不均匀,少量节点的度非常大,导致其具有很强的随机故障的鲁棒性,同时具有很差的恶意攻击的鲁棒性。通过观察具体的仿真过程,可以发现:

(1)电子邮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首先感染节点度大的节点。因为这类节点具有更多的连接,被病毒感染的机会更大。

(2)节点度大的节点在染毒后会成为病毒的重要传播源,加快病毒传播的进程。同样是因为该类节点具有更多的连接,传播速度更快。

4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与防御

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速度如此迅速,破坏范围如此之广,因为实际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都在其产品中加入了对电子邮件安全的支持。在上一节研究电子邮件病毒传播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首先病毒传播速度非常的快,采用延迟处理的方式可以减缓其传播速度,这种方式配合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软件的病毒库,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6]。

另外,由于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速度影响很小,因此不能把电子邮件病毒的防御依赖于对用户的安全意识普及,但是可以想到,鉴于其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范围的影响,如果当电子邮件网络中的所有用户都具有了很强的警惕性,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范围势必会大大缩小,危害也会降到很低,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各类各种途径来进行电子邮件安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由于电子邮件病毒依靠附件传递的这种鲜明特征,也使得其安全普及变得相对容易,其就是注意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附件。

在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分析中,观察看了网络中度较大的节点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随着其度值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对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与防御应该主要针对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进行。

对于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按照其值由大到小进行如下的监控和安全防预措施:安装优秀的电子邮件杀毒软件,延缓该节点邮件的发出,给病毒库的更新提供一个缓冲时间,并第一时间更新病毒库,对节点收到的每一封信件进行查毒,积极的监控该节点,当发现染毒邮件,立即进行删除,阻止其进一步传播,由于度值大的节点的关键性作用,可以对病毒的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该病毒的特征进行病毒库的更新上传,增加其他关键节点发现以及阻止该类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可能,或是使得其尽快发现其染毒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阻断或是减缓病毒的传播。若监控发节点已经染毒,需要立即强制其离线,这样就切断了病毒的重要感染源,能够在病毒传播的早期遏制病毒,保护了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

5结论

由于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病毒不需要搜索目标主机就可以进行传播,给传统的其他计算机病毒相比,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危害也更大。因此对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和防御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邮件病毒的特点,概述了电子邮件病毒的研究现状和背景。提出利用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来模拟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模型。接下来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并分别进行实验,研究了病毒感染速率、用户警惕性因子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电子邮件病毒的影响。得到了无标度网络更易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结论,同时,用户对于电子邮件病毒的警惕性增加只能减少其病毒感染范围,但是不能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

由于无标度网络的传播特性,本文提出了监控和防御电子邮件病毒的思路和方法,利用无标度网络中具有较大度的节点在电子邮件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针对这类节点进行相关的防御和安全部署。该方法目前还处于方案提出阶段,在具体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和细化,在实践中验证其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明江.复杂网络中的病毒传播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汪小帆,李翔,陈关荣,等.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XiaCheng?yi,LiUZhong?xin,CHenZeng?qiang,etal.epidemicspreadingbehaviorinlocal?worldevolvingnetwork[J].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8,18(6):763?768.

[4]paStoR?SatoRRaSR,VeSpiGnania.epidemicspreadinginscale?freenetworks[J].phys.Rev.Letters,2001,86(14):3200?3203.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建模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早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里,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信息技术敏感性比较强,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容易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造成影响。借助建模仿真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对计算机的网络造成影响与破坏,能够为计算机的网络攻防提供有效途径。

1计算机图形分析建模仿真方法

从网络的攻击建模类型来说,其中,攻击图与攻击树等属于较常使用的建模方法。应用这种建模可以攻击计算机的网络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并形成了具体的网络攻击模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的网络里出现的漏洞。攻击树指的是运用树状图形来实现网络的攻击,是一种有效途径,进而实现攻击网络中漏洞的效果。应用计算机网络攻击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以目标作为子节点再根据网络的特点来对网络的攻击方向实施转换,这种攻击树模型能有效解决网络的风险与网络威胁等因素。在研究攻击树的模型过程中,可利用密码机制以算机为节点,分析网络脆弱性指数,并且能够计算成功攻击的概率。

攻击图模型是一种攻击预案集合,其在攻击的过程当中主要利用网络的拓扑信息,相关技术人员在运用攻击图的模型时,大多都是利用手工的形式来展开操作,但这种操作方式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缺乏了定量分析等环节。技术人员对传统攻击图的模型进行高效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可以建立能自动生成贝叶斯的攻击图模型。此攻击图模型能够对任意网络的节点进行评估和推理。此外,建立攻击图的模型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模型相关概率以及大小的情况等来进行具体的检测,再对关键节点提出相关的建议。在这类模型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一借助网络攻击图来分析大规模的网络,极可能使计算机的网络存在很大脆弱性,且图形形式极为复杂,技术人员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理解,若想有效地克服这个缺陷,研究人员所研究的邻接矩阵形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其可视化的程度较高[1]。

2分析防御图形网络防御的建模方法

目前,网络的防御方式种类有很多,常用的则包括攻击检测和攻击预防以及源追踪等方式。随着我国网络防御技术不断更新和运行,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类的防御树和智能图等的建模形式。防御树的建立主要是以攻击树为基础,从而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能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网络攻击较为稳定的图形,随着防御树的不断运行,技术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对网络安全的防御措施进行优化,并针对各类网络攻击行为的变化来选择具体的扩展防御树的方法。计算攻击目标主要是借助条件的概率来进行,并针对网络的攻击,技术人员对攻击类型与特性都应给予广泛关注,做好相应预测、分析等工作,其中,合理应用智能图形可以在较短时间以内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攻击模型与正常模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如果一旦与任何异常现象出现,攻击模型就会出现报警模式,而用户本身可以通过此种警报模式提醒来选择比较科学的措施[2]。

3网络蠕虫病毒建的模仿真方法

3.1网络传染病的研究模型

蠕虫病毒是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一种,这种病毒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和其他传染病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按照网络传染病的研究模型来建立起网络病毒的传播模型,并且这种模型应用到计算机仿真模型当中。病毒传播的类型主要是以Si、iwmm以及SiS的类型呈现,此外,也有许多双因素的模型,此类模型可以使网络病毒的传播像流行病的传播一样扩散,把网络主机区分为了易感主机和已感染主机、移出主机等,并通过不同类型主机数量及时间、感染系数来建立数学解析模型,而仿真结果则可以通过mat-lab数学的分析软件计算和画出模型曲线图。这种病毒模型的传播的扩展性很强,能对上千万的节点网络进行模仿。

3.2数据包的模型

为了能将网络的拖布、协议以及流量等从可扩展网络模型当中反映出来,计算机网络环境细节对蠕虫病毒传播产生影响,以蠕虫病毒数据包传播行作为建模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包蠕虫病毒仿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网络流量、拓扑等结构,从而对蠕虫的传播造成一定影响,并且能够将网络防御策略使用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但是,这种方式的关注级别比较低,然而建立仿真建模过程当中,需消耗很多计算机自身资源,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在一些大规模的网络蠕虫病毒建模的仿真中运用。

3.3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的建立主要包含三种:蠕虫传播感染和扫描引发流量模型以及路由的信息流量变化的模型。从较高的层次来说,计算机网络的蠕虫病毒与传播是利用网络传染病的模型。较低层次充分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分布与协议以及病毒扫描等而引发开了网络流量变化,运用了数据包层次建模,其中不同层次的模型采用了不同仿真机制。传染病模型是基于时间运行,数据包模型则基于事件运行,这两者间通过单独的循环事件计时器来实现了统一协调[3]。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攻防建模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且发展空间比较大。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共享功能,研发更多信息获取的技术,进而保保证获取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数据能够实现精确性与完整性、格式统一的相互合作。借助复杂性的科学理论对网络统计特性与演化特性进行分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确保其网络的安全性十分必要,技术人员更应当对其给予重视,加强对计算机的网络攻防建模分析,促进计算机的网络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春亮,司光亚,王艳正.计算机网络攻防建模仿真研究综述[J].计算机仿真,2013,30(11):1-19.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5

2005年中南地区电视技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摘要:

承载网络技术是目前iptV发展的一个瓶颈,保证海量数据高质量、小延时的传输是承载网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CDn和ip组播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案,为iptV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iptVCDnip组播

随着internet宽带技术的发展,在电视领域也产生了一项新的技术:iptV,即iptV电视,也称作互动电视,它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的设施,以电视机或者电脑作为主要终端,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用户提供电视节目和其它数字多媒体内容的技术。iptV不仅能接收电视广播信号,更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服务,能给用户以更高的视觉享受。

iptV将采集的音视频节目进行压缩编码,以ip包的形式在不同的物理网络中以ip单播或组播的方式从视频服务器播送出去。信源编码和承载网络是其核心关键技术。在编码技术像mpeG-4、H.264已经发展成熟的今天,承载网络现在成为制约iptV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iptV承载的主要节目内容包括视频点播(VoD)及电视频道(tV)节目。为了保证iptV的收看质量与目前的有线电视网收看质量相当,iptV承载网要求能在带宽、频道切换时延、网络QoS等方面提供保证,这些都给iptV的承载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也是目前各大运营商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和ip组播技术是iptV的承载网络的两个核心内容,下面就这个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基本上是采用的混合网络,主干用的是光纤网络,而用户的接入方式基本上是电缆。在这个网络上开展iptV业务,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服务器,要支持上万甚至更多的用户,这样一个服务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多台服务器一起来提供服务。另一个就是网络带宽,若支持上万甚至更多的用户同时在看,要求的网络带宽是非常的大。传统的内容模式是基于中心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只是一个数据传输通道,不能根据不同的内容区分服务质量,缺乏个性化服务,这对于iptV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另外,ip网络的传输特性也决定了这种模式会浪费带宽,加大中心服务器的负载,容易在节目高峰期引起中心服务器过载而使网络瘫痪。所以要有一种新型的内容网络来承载iptV业务,这就是CDn。

CDn全称是ContentDeliverynetwork,即内容传递网络,它是构建在ip网络上的一种分布式的内容分发网,主要是采用中心—边缘的服务器分布方式,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广泛采用各种Cache服务器,将这些Cache服务器分布到用户访问相对集中的地区或网络中,我们称之为边缘服务器,所有的节目都在中心服务器存储,而通过骨干网把内容分发到边缘服务器,而边缘网站基本上离用户比较近,在小区、光纤点底下,实际上用户的服务,直接由边缘路由器提供,以缓解骨干网的带宽压力。在用户访问网站时,利用全局负载均衡技术将用户的访问指向到离用户距离最近的工作正常的边缘服务器上,由边缘服务器直接响应用户的请求。如果该边缘服务器中没有用户要访问的内容,它会根据配置自动到中心服务器去抓取相应的内容并提供给用户。

CDn通常由内容管理平台、内容路由系统和Cache节点网络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内容管理平台主要负责整个CDn系统的管理,特别是内容管理,如内容的注入和、内容的分发、内容的审核、内容的服务等。内容路由系统负责将用户的请求调度到适当的服务器上,内容路由通常通过负载均衡系统来实现,它是CDn的核心所在。Cache节点网络是CDn的业务提供点,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内容提供设备。

目前的CDn有两种技术体制,一个是基于filecopy,另一个是基于媒体交换。基于filecopy的机制是将一部电影或一集电视剧作为一个文件,以整个文件为单位进行内容分发、调度和服务。但在这种机制下,由于各个媒体服务器上存储不同的节目,如果某个服务器上的节目比较受欢迎,那么用户都会选择这个节目,这个服务器很快就会达到负载极限,而其他服务器的负载却很小,这样就造成不同服务器间的负载均衡效果不佳,不仅浪费了系统资源,而且容易使单点网络或者服务器繁忙拥塞以至于网络瘫痪。如果将该节目也分别拷贝到其他几个服务器上以分担个别服务器的负载,但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浪费存储资源,也加重了中心服务器的负载。另一方面,节目切换时间和电视时延和普通电视相比也比较长,让用户难以接受。显然这种机制难以适应iptV业务的需要。基于媒体交换的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以切片为基础进行存储、分发和服务。媒体交换技术是从原有的filecopy技术发展而来,所以原有的CDn的功能和特点同样拥有。采用视频切片技术,将各个切片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有多个服务器共同分担负载,这样在某个节目收视率高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达到各个服务器的负载均衡效果,避免出现单点网络或者服务器的负载过大而造成网络瘫痪。

CDn是一种基于质量和秩序的网络服务模式,采用CDn技术的内容分发方式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可以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减轻骨干网络的传输压力,能解决带宽小、用户多、网点分布不均匀所带来的问题,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扩展性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作为大规模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单依靠CDn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一种高效的传输技术——ip组播技术。

ip组播是利用一种协议将ip数据包从一个源地址传送到多个目的地址,将信息的拷贝发送到一组地址,到达所有想要接收它的接收者处。不同用户如果接收同一个数据流,服务器只需发送一份数据,网络只需在用户的分支点进行复制,在分支点以上的网络只需传送一个数据流,这样就节省网络的带宽及服务器资源。因为tV类节目所有用户收看的都是同一个内容,所以iptV的tV类节目用ip组播技术来传输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ip组播这个概念提出的很早,Deering在1988年就提出了将组播的功能机制增加到数据网ip层的组播实现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称为ip组播,1992年3月第一次建立组播主干网mBone。在ip组播通信模式里,路由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它的状态也是相当的复杂,它必须提供每个群组和每个源的信息状态,随着internet的越来越复杂,这都给组播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多年来ip组播缓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一些设计精巧的组播路由协议(如pim-Dm、pim-Sm等)的出现,再加上多媒体在网络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ip组播的技术和应用开始快速发展。

ietFRFC1112给出了标准ip组播业务的模型,它定义了主机和路由器ip层应有的功能机制和上层所看到的组播业务的形式。主机组(hostgroup)是ip组播概念的核心,多个主机组成主机组,用一个ip组播地址标识,在ipv4中ip组播地址是一个D类ip地址,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并被划分为局部链接组播地址、预留组播地址和管理权限组播地址三类,在组播网中,每个主机组拥有惟一的组播地址。以组地址为目的地址的组播数据以ip数据报的best-effort方式转发到主机组的各个主机。组播路由器承担组播数据的寻路和转发控制功能,这些路由器及链路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控制组播

数据传送的逻辑结构,称为组播转发结构(deliverystructure),这种结构一般是树形的结构,称为转发树,在转发树上的组播路由器接收、复制、转发组播数据。在ip组播通信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组播成员如何加入和退出组播,另一个是如何将组播信息路由到每个接收者那里去。对应这两个问题产生了两个基本的协议:组管理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用于主机与边缘组播路由器之间。组播路由器和实现组播的主机使用iGmp来进行群组成员关系信息的通信。主机使用iGmp消息通知本地的边缘组播路由器它想加入或者退出的组,即通知相应组的组播地址。组播路由器通过iGmp协议来维护一个组播成员列表,并且定期发送消息来查询成员列表中的各个成员是否仍然存在。

组播路由器知道了所在域是否存在组播成员后,就可以通过组播路由协议来决定是否加入到相应组通信中,即是否进入组播的转发树中。此时需要组播路由协议。它运行于组播路由器之间,负责构建转发树和路由组播包。组播路由协议是ip组播协议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

ip组播路由协议的发展分成域内和域间两个阶段。最初的ip组播路由协议将网络看成没有层次结构的平面网络,组播路由算法采用广播方式交互协议消息,因而只能应用在ip网络的路由自治域内,称为域内路由协议,它包括pim-Sm、pim-Dm、DVmRp、CBt等。根据网络中主机的分布,域内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密集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组播成员在网络中密集分布,有足够的带宽,所以密集协议通过扩散技术传播信息至整个网络,它包括DVmRp、moSpF和pim-Dm;第二类称为松散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组播成员在网络中分散分布,没有足够的带宽,松散型模式并不意味群组有很少的成员,只不过它们是分散分布而已,它包括CBt和pim-Sm。域间路由协议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大型的、分层的ip网络中组播路由问题,大型ip网络采用自治域结构形式组织网络,域间路由协议解决了分层结构网络的组播路由问题,它包括mBGp、mSDp、BGmp等。

虽然ip组播在网络传输上有着良好的性能,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组播网中,大量的工作是由路由器来完成的,路由器要动态的维护每个活动组的路由信息,网络内大量的活动都会给路由器带来巨大的负担。另外,ip组播在开放的interne环境中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虽然如此,在网络上开展大型的多媒体业务,如iptV等,组播这种节约带宽、传输快捷的传输技术还是首推的方式。基于ip组播当前面临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将复杂的组播功能放在端系统实现的新思想。这种思想是将组播作为一种叠加的业务,实现为应用层的服务,我们称之为应用层组播(applicationlayermulticast)。

应用层组播的基本思想是屏蔽底层物理网络的拓扑细节,将组成员节点直接自组织成一个逻辑覆盖网络,并在应用层提供组播路由协议来构建和维护该网络,为数据传输提供高效、可靠服务。这个网络是叠加在ip网络之上的,称之为叠加网,主机基于自组织算法建立和维护叠加网。它的节点是组播成员主机,主机上面装有应用层组播软件,两个主机实际的链路是底层的单播ip路径,ip组播的数据沿着物理链路复制和转发,而应用层组播的数据则在主机实现复制和转发,数据报沿着逻辑链路转发,多条逻辑链路可能经过同一条物理链路。

自组织算法是端系统组网的核心功能和机制,自组织算法的主要功能包括:周期性地交换节点状态信息,通报组成员状态;周期性地收集网络逻辑连接的带宽、时延等动态参数;动态地调整叠加网拓扑。

目前实现应用层组播的系统结构主要有三种:对等型、型和服务器型。在对等型结构里,每个组成员节点都是平等的,动态变化且完全分布。节点之间通过一定的算法、协议自组织成控制网络和数据转发树。每个节点仅维护自身参与组的状态信息,所有组播相关功能以软件实体形态集成于参与组播会话的节点中,每个节点完成相同的工作。型是一种基于固定节点配置的覆盖式组播技术,一般由增值服务提供商根据一定策略在internet的某些位置部署应用层节点。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和传输方式也由增值服务商预先确定。终端主机通过接入距自身最近的节点获取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节点类似于组播路由器。服务器型介于对等型和型之间。转发树的主干由一些负载较大的服务器构成,不同于类型,这些服务器不一定来源于iSp,可能是作为普通用户加入的、性能较高的网络终端主机。在服务器型和型应用层组播中存在一些节点,其性能相对较高,所以基于这些节点构建的转发树也比较稳定,可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应用层组播服务。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6

1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在网络传播出现之前,专业媒介组织对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统“单向议程设置”现象普遍存在。

1.1议程设置的主体主要是传统媒体

因为其掌握独有的媒介资源,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的与传播集中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受众。专业媒介组织完全有能力对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排序,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自主性的发挥不过是从常接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去选择。

1.2议程设置的关系主要是传――受支配型

传统媒介环境下,专业组织媒介在传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受众一直处于支配被动地位。网络媒介环境下,当受众被“解放”后,议程设置理论更加难以回答到底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这样的问题。

2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网络媒体一般运用的就是超链接和超文本,这种方式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关系进行点和点之间的链接。这样就能通过网络信息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信息的交换和储存的方式是非常简洁迅速的,它不像原来那种线性的方式去传播,而是网状的交叉的形式去传播的,可以迅速的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想要获取某种新闻的信息也可以用查询的方式进行链接获取。另外,网络媒体还可以编辑给多窗口同时进行链接,这样就会省去很多的时间和麻烦。

3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分析

3.1模式向度上转向网状模式

尽管霍尔的编码――译码模式以后进入双向模式,但该模式免不了具有一种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实现程度仍相当有限,总体上还是一种线性模式。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型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新技术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网络时代属于网状传播模式为主的时代,以往大众传播所建立的都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则是在数字空间展开的发散式的网状传播。多维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网状传播模式。多维网络是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

3.2模式类型上转向表达模式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进入了表达模式,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互动、参与、开放、传者和受者的边界模糊,即时通信、博客、博客、维基、微博、轻薄等社交媒介给传者和受者在展示、分享信息和表达思想方面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

3.3先进的技术支持

对于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国家是给予大力支持的,而且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技术水平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游刃有余的。这样就能把做出来的信息更加抓住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胃口。

3.4把关机制的变化

在传播学文献中,传统把关理论把“把关”界定为“媒介工作中做出选择的过程,尤其决定是否让一个特定的新闻故事通过新闻媒介的门卡进入新闻渠道”。由此,把关机制主要是一种编辑选择机制,众多文献研究中的把关人也主要以编辑角色作为考察对象。网络语境中的信息控制形式则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选择机制之外,还包括导向机制(例如搜索引擎、超链接等)、审查机制(包括过滤、阻挡等)、安全机制(如密码、cookies)、增值机制、成本效应机制、基础设施机制、用户互动机制、规制机制(例如我国对网络谣言的规制)。

3.5模式范式上转向功能/批判模式

目前研究显示出了将功能/批判模式与文化/批判范式逐渐融合起来的努力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边界日益模糊,受众在新技术推动下被赋予更多的传播权力。

3.6分析重心上转向受众传播分析

受众传播分析指受众对信息不仅被动体验或主动解读,而且还对信息积极传播、创造。网络新媒体时代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众多网民在互联网上帖子,上传自己拍摄的图片、视频,或下载、转发、观看别人的图片、视频,这种传播景观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想象,传统的传播模式均遭遇合法性危机的质疑,因此了解网民的传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例如,人们同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多种传播活动。

3.7超越时空的开放性

人类可以第一次在不同的族群、地域、文化背景等群体之间运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新闻。而且人们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和在线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述,还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群体讨论等方式进行。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不受报纸版面的限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更重要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只仅限于看到的人的,而网络的新闻报道,可以被无限的转载和转发,这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是网状的传播。这对新闻的时效性具有很深的价值和意义。

3.8网络媒体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

网络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也是国家极力支持的,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因此,现在网络上就会出现很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的负面的信息。更甚的是,有一些信息虽然是负面的,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有可能导致舆论走向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有些居心叵测的人运用夸大的或者不实的的信息进行渲染后,用煽动的语言发表出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然后在网络里就迅速升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们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失去应有的判断能力,变得盲目。这是网络媒体的弊端,也应该渐渐的完善并且杜绝。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7

关键词: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经济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中国经济也面临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互联网与商业的结合更是对当今社会经济的运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的诞生不仅顺应了网络经济这一新型产业,而且通过自身优势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中,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方式,并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背景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是转型经济的大国和代表性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

1、从经济结构而言,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等。我国目前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从单一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劳动结构也向知识密集化方向转变;

2、从经济发展方式而言,根据投入产出关系可将其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是指经济总量中由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增长,而集约型指的是由于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高代价、高能耗、高污染的野蛮型发展转向突出文明、节能、高附加值的低碳型经济发展;

3、从经济发展理念而言,我国已从过去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而是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企业间的互通、合作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现有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的分析

(一)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的定义

商业传播,是指企业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其产品或服务方面的信息,以达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促进目标消费群体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认可,最终提升其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而网络商业传播模式,则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以商业传播为目的的传播形式。

(二)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强。网络商业传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针对性,传播内容既可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广告目标市场。企业基于自身能力,汇聚互联网资源,以最大的可能性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解决方案。如博客营销满足了使用者的群体归属感,e-mail营销是点到点的传播,而搜索引擎推广则是根据用户需求主动筛选合适对象。通过这些网络传播模式,可以把适当的商业信息在适当的时间发送给适当的人,实现广告的传播价值。从营销角度看,这是一种糅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元辐射模式,它使受众与有价值的信息之间实现了匹配。从传播效果角度看,海量信息创造更多的选择,网络受众掌握主动性,必然会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因此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都试图通过对信息的聚集,完成对信息和需求的高度匹配,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比如,eBay.com拥有一个海量的等待拍卖的商品列表和数目庞大的卖家注册用户,可以实现用户购买需求和可供选择商品的高度匹配;amzone.com拥有海量图书资源,则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图书购买的需求。

2、多元化。美国传播学家尼葛洛庞帝认为,“多媒体”意味着“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平面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版面与空间限制,电波媒体易受到播出时段或播出时间长度的限制,而网络媒体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融为一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网络商业信息的内容极其丰富,一个站点的信息承载量往往大大超过传统印刷宣传品。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商业传播凭借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生动形象地将产品或市场活动的信息展示在受众面前,从而更好地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客户类型及客户需求,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广阔的途径。

3、快捷高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看重信息接收与商业行为的快捷性。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商业传播方式,它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突破了时间、传播形式、互动界限和信息承载量等方面的限制,以其简单快捷的实时传输令所有其它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商业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现刷新,快速更新,快速,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此外,网络传播是爆炸式的,如果所传递的商业信息具备传播亮点,被人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以指数级增长,例如许多门户网、论坛、email、QQ等互联网工具,都是颇具人气的,一则发表的商业信息可能被数以百计的网站引用,进而被成百上千万读者阅读、转载,可见,网络传播的效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着实让人惊叹。

4、合作交互。随着信息的单向传播被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所取代,网络商业传播也更新了交互功能,开始与营销实现一体化操作。它的实时互动性表现为传播者在网上商业信息后,受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上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信息,而传播者也与受众保持随时沟通,根据受众需要实时地变动传播内容,进而随时接收反馈信息和达成购买意向。除了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互动外,受众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密。同类型、同需求的消费者通过网络传播渠道聚集成群,他们形成合力,相互沟通和共享某一产品或品牌的信息,共同磋商与探讨感兴趣的经济话题。此外,网络商业传播不仅是提升产品或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有利武器,还是营销互动沟通的有效方式和桥梁。通过提供交互处理功能的广告,受众可在浏览商业信息的同时,利用搜索工具快速查找所需要的商品,进行在线订货购物,从而满足其方便快捷的消费需求。这一特征对身处网络时代、工作和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广告都不具备这种完善的交互处理功能。

(三)现有网络商业传播的主要模式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建立在电子信息网络基础上,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模式,它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数据交换、付款、订货等工作,加速信息的流通。这种购物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及面谈等购物方式,是一种全新且有效的网络销售模式。目前,在互联网上遍布各种类型的商业中心,提供从鲜花、书籍到计算机、汽车等各种消费商品和服务,都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的形式共七类,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分别为BtoB(企业-企业)、BtoC(企业-消费者)、CtoC(消费者-消费者)。B-B模式是电子商务业务的主体,约占电子商务总交易量90%,它是企业网络采购的一个主要手段,重视的是合作双方关系的建立和程序化的反应,著名的阿里巴巴网站即是此种模式的典型。B-C模式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网络营销,利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如当当、亚马逊等。C-C则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淘宝网就是一个范例。阿里巴巴集团日前公布,淘宝2009年的毛利率为43%,总交易额高达2000亿元,总收入为在线交易总额的0.7%。足见其增长速度惊人。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前景良好,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4万亿元。电子商务无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燃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网络金融

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网络金融指的是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它是目前互联网经济最成功的领域。网络金融的经营形式主要有:

(1)网络银行。网络银行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的交易方式。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将银行现行的大部分业务都电子化,纸币成为电子货币,被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代替,安全性则由密码、数字签名、口令卡等认证方式加以保障。对银行而言,由于网络银行减少了人力、占地等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效率,因此给银行带来了巨大利益。对客户而言,他们只需在家中轻点鼠标,就能从网络银行获得更方便、快速、高质量的服务。艾瑞咨询报告整理分析americanBankersassociation(aBa)数据发现,2009年美国18岁及以上的消费者最喜欢使用的银行服务方式中,网上银行的比重高达25%,位居第一。报告同时指出,美国消费者偏爱网上银行服务方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便捷性,且对网上银行准确性、安全性的顾虑程度正在下降。

(2)网络证券。随着网上证券业务的不断推广,证券市场正在逐渐地从“有形”的市场过渡到“无形”的市场,现在的证券交易营业大厅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而远程终端交易、网上交易将成为未来证券交易方式的主流。客户利用互联网直接通过证券营业部的网站下单,使证券交易中间环节减少,通过计算机的管理规则,可以控制人为主观失误与违规现象。另外,目前运行的网上交易系统大都采用了先进的加密技术处理,多重安全屏障,电脑监控环环相扣,可以确保投资者的权益。

(3)网络保险。网络保险因其独特优势,逐渐被广大投保人所接受,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兴销售渠道。保民浏览保险公司的网站,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填写投保意向书、确定后提交,通过网络银行转账系统或信用卡方式,保费自动转入公司,保单正式生效。经核保后,保险公司同意承保,并向客户确认,则合同订立;客户则可以利用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对整个签订合同、划交保费过程进行查询。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电子商务化程度相对较低,2008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784亿元,其中来自电子商务渠道的部分还不足1%。足见我国的网络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网络广告

目前网络广告的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网络广告发挥的效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由于网络的综合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网络广告可提供丰富多彩的媒体信息,它将声音、视频、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形式整合在一起,对受众产生多渠道的影响,其效果远强于仅提供静态图文信息的报纸、杂志和只提供声音信息的广播。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有:

(1)网络直投。网络直投是最早的网络广告形式,指的是广告主直接购买一个或若干个网站的广告位进行公司或产品宣传。网络直投的具体形式包括网幅广告、网页广告、弹出式广告、链接式广告、网站栏目广告等,信息容纳量大,但价格相对其他网络商业传播形式而言较高。事实上,不同网站所吸引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应针对不同产品的推广优化网络媒体资源组合,如门户网站的优势在于其巨大数量的综合浏览量,而娱乐和服务类网站则凭借其精准的有效人群和相对较低的广告价格,更容易积累自己的忠诚客户。

(2)博客广告。这是指企业通过博客平台推销产品和服务、塑造品牌、树立形象。它通常包括四种形式:在博客网站上刊登广告;以企业或其领导人的名义申请专属博客,发表和企业产品相关的具有较强知识性、专业性的日志;由企业建立企业或行业专题,由博客网站负责版面的设计、注释、链接和其他功能的设置,企业负责内容的提供;个人博客广告,即企业在高点击率的个人博客上投放广告,并且付给博客所有人广告费。

(3)e-mail营销。这是通过电子邮件将商业信息发到目标消费者电子邮箱的一种网络商业传播形式,它成本低,传播针对性强,影响范围广,信息量大,其形式类似于直邮广告。e-mail营销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直接在电子邮件中发送文本或图片格式,也可设置一个URL,链接到广告主公司主页或指定页面;和用户订阅的电子刊物、新闻邮件、免费软件及软件升级等其他资料一起附带发送;通过会员制将网站与会员邮箱绑定,将商业信息连同网站的更新信息一起发送,这种形式的目标对象是固定、忠诚的用户群,从而确保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未经同意发送的垃圾广告邮件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因此,广告主要在真正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发送邮件广告,否则只会浪费时间与金钱,且效果适得其反。

(4)搜索引擎推广。搜索营销是一种革命性的商业传播形式,其营销价值体现在主动而直接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搜索营销包括自然推广、竟价排名、混合竞价推广三种形式,其中以竞价排名为主,即广告主首先购买某网站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当网友在该网站按照广告主购买的关键字进行搜索时,根据购买时出价的高低,广告主的信息就会出现在该关键字搜索结果页面的相应排名位置,出价越高,排名越靠前。此外,通过技术升级,搜索引擎还可提供更多的相关关键词和匹配选择,进而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有效补充。

(四)网络商业传播模式满足经济转型需求

网络商业传播模式是经济转型催生下的产物,是顺应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商业形态。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与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交流模式创新了商业传播手段,更新了信息网络产业形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样的产业形态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者相对于体力劳动者比重不断增大,要求就业人员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文化、技术知识武装自己,进而实现劳动结构的知识密集化;其次,网络商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互动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传播,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地需求,让信息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人性化,更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市场利润空间,实现其经济价值。这样一来,经济发展就告别了高代价、高能耗、高污染的野蛮型路径,而转向文明、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在网络时代,协同竞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各个传播主体与渠道的联合协作,才能顺利进行信息传播,提升信息价值。同时它造成的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企业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能够合理调度各种网络资源为商业传播所用,符合经济理念转型的需求。

三、网络商业传播模式加速经济转型

(一)网络商业传播模式与经济转型的互动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转型越来越依赖网络商业传播,而网络商业传播也为经济转型提供助力,主要表现如下:

1、信息交流方面。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共同组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为经济活动与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的理念和技术拆除了市场进入障碍,因而使活动波及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互联网拥有最丰富的信息库,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对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使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满足信息交流的需要,充分享受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丰富感受。

2、交易模式方面。电子数字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它还更新了金融手段和信用体系,进而催生出了以电子商务为基本形态的网络经济,为交换行为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市场效率。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交易方式不同的现代高新技术交易方式,更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使交易的主导权逐渐从生产企业向消费者转移。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各种商业传播模式并非各自为营,而是相互交融合作,这不仅扩大了市场范围,而且更加有利于人群的细分,有助于挖掘新的市场盈利点,便于新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开发。如当前博客网站与即时通讯工具(如mSn与mYSpaCe)、网络购物(如腾讯的网络购物“拍拍”)合作等,就是扩大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而2010年1月25日,国内三家保险公司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华泰财险作为淘宝网首批合作伙伴在该网站销售保险产品,则是网络保险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一次试水,能否赢利仍有待市场检验。

3、商品输送方面。传统的商品交换网络是集中型的,是以商业中心和批发商为中心的辐射状销售渠道和配送体系。而互联网是分布型的,由无数网络结成星罗棋布式的网络,当各种商品需要在广阔的范围内输送时,就需要依靠高效率的国民运输体系与分配体系来完成。网络交换提高了对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

(二)网络商业传播模式加速经济转型

网络商业传播模式是将实体市场与电子市场相结合的有力手段,它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对社会经济进一步转型为知识型高增值经济而言非常重要。在生产要素市场,网络商业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与营销进程,它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使市场营销的触角延伸到了更为细分的产品市场,极大地带动了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方式的转变。在消费市场,网络商业传播的迅速推广催生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及消费模式,这种全新的信息产品与模式将极大地促进消费市场的增长,进而推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升级。

展望未来,随着网络商业传播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缔造出更多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和新的产业模式,将为商业交往与信息传播的融合与发展注入创新的元素。以高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商业传播将是推动信息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其融合应用于经济生产的流程,能够产生新的商业价值,还能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并不断创新业务内容。同时,网络传播与商业行为将有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合作模式,网络商业传播对社会经济的渗透机制也将逐渐演变为一种协作的创新体系和模式,无处不在的网络媒体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经济朝合作、高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转型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取向与路径选择》.探索[J].2009/05.

[2]龙海泉初蕾.《网络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上海信息化[J].2009/01.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武帅.《淘宝交易额疯赶eBay上市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经营网.2010/03/12.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8

【关键词】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原因分析防御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internet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无形中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无论是日常生活交流还是出门旅游,人们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上升。利用网络全球互联的特性和网络系统自身的漏洞进行广泛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也逐渐成为了现阶段计算机系统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此,了解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机理,同时研究相关的防御策略,对保障计算机系统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1病毒基于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原因分析

1.1网络本身具有的安全问题

地球上数亿的网络用户和上亿台计算机,组建了全球错综复杂的互连网络,但也正是由于internet技术这种大众化的开放性,使得整个网络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internet一直使用的tCp/ip协议本身具有各种安全漏洞,在internet网络使用该协议的网络系统时,会面临着病毒恶意侵入计算机、阻止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盗取用户信息和非法破坏用户计算机数据等潜在威胁和破坏行为的影响。

1.2用户缺乏安全意识

用户对自己在互联网上注册的一些的账号缺乏安全意识同样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中央原因。有的用户在注册账户时设置的用户口令过于简单、有的用户随意将帐号密码透露给陌生网站等情况,这都会给计算机网络带来安全问题,为病毒的传播奠定重要基础。

1.3恶意的人为攻击

有些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人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漏洞来攻击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恶意的破坏,恶意攻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类。主动攻击指的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者利用网络漏洞有选择性的破坏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自身的目的。而被动攻击指互联网用户在正常上网的情况下,重要的网络机密信息被窃取或破译。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得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被泄露,导致用户和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1.4软件本身的漏洞

黑客是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个因素,黑客经常利用网络软件的漏洞和缺陷对其进行攻击。在编写软件是软件设计编程人员为了方便自己在软件中设置了“后门”,这些后门虽然大多难以被发现,但一旦这些“后门”被发现泄露,黑客将会很容易的利用这些“后门”侵入用户计算机进行破坏和一些非法操作。

2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新特性概述

2.1传播介质与攻击对象更加多元化

与传统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式相比,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更多的是通过各类通信端口、网络端口甚至电子邮件迅速进行传播,所攻击的对象也由个人电脑转变为了为所有具备网络协议的各类工作站甚至于大型服务器,进而引起网络拥塞和瘫痪、机密信息失窃等严重后果,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2.2具有更多样化的编写方式和变种

传统的病毒多利用C语言等汇编语言编写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JavasSript和VBScript为代表的各类脚本语言开始广泛应用于病毒的编写,这就使得病毒的变种越来越多,利用反病毒软件对其进行搜索和清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3智能化和隐蔽化成为病毒的重要发展趋势

现阶段,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常常用到隐形技术、反跟踪技术、加密技术、自变异(mutationengine)技术、自我保护技术等等,整个病毒向着智能化和隐蔽化不断发展,这就使得针对某一种病毒技术开发的反病毒措施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研究

3.1校验和法技术

大部分病毒寄生于其它的文档程序,无法所单独存在的。因此,病毒感染文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档案大小增加或档案日期被修改,因此,对病毒的防御措施可考虑从此处着手。在使用文件之前,可将硬盘中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汇总和记录,得出文件的校验和,然后将所得出的校验和写入到别的文件中进行保存,这样在使用文件之后,可将文件的校验和与原来保存的校验和进行比对,进而发现文件是否感染。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考虑将校验和检查程序常驻于内存中,每当应用程序运行时自动与预先内置的校验和相比对。

3.2行为监测技术

大多引导型病毒都会以硬盘的Boot扇区和主引导扇区作为主要的攻击对象,其原因在于当系统启动后会执行int13H功能,来完成系统的各种初始化设置,此时引导型病毒将会启动,并在扇区内放置病毒所需的代码,这样会导致系统加载病毒代码,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又如木马类病毒为了完成信息的窃取,会将自身的代码复制于.exe等常见的可执行文件中,导致用户在执行这类文件时会同时进行病毒的写入或是进行病毒的二次传播。基于此,利用病毒的特有行为特征性来对病毒进行检测,进而防御和消灭病毒的方法称之为行为检测技术。

3.3特征代码技术

特征代码技术最早出现于SCan,CpaV等著名的早期病毒检测工具中,现已发展成为了用来检测已知病毒的最具有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方法。其实现过程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采集计算机病毒样本并抽取病毒的共有特征代码,然后是将特征代码纳入建立好的病毒数据库中,最后是检验待检测文件中是否具有病毒特征代码。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将病毒的特征代码与数据库中的代码一一对应,从而判断文件感染的病毒类型,最后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消灭病毒。

4结语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使得计算机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为了营造一个一个安全绿色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维护人员应投以更多的热情,以认真的态度去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和防御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保障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2013,4(20):190-191.

[2]宋强松.计算机网络病毒机理及防御策略研究[J].网络技术,2013,5(17):67-68.

[3]董迪.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及检测研究[J].计算机系统工程,2011,2(45):147-148.

作者简介

张满满(1980-),女,江苏省徐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就业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9

但在这一年,网络传播却从网络泡沫中涅。它在非常之年凸显出一些非常的功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的空间,也引起了传媒界广泛的关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网络传播正是在非常时期显现出与传统媒介不同的功能和独到的魅力。

美伊战争爆发后,各类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快速详实地报道这场战争。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在这次新闻大战中也不甘落后。各大新闻网站不仅在战争爆发当天就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专题报道,还分别以快讯、短信等各种方式来加快报道速度,吸引了大量关心这场战争的网络用户。

据“电子网络硅谷动力”(enet)就美伊战争中各类媒体的具体表现对网络用户展开的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网络用户中有43.33%首先从电视获得美伊开战的消息;紧随其后的是,有34.70%的网络用户是从网站中获得的消息。此外,有10.27%的网络用户是从广播中得到消息,7.19%的网络用户选择了报纸。

在对“最快捷媒体”的调查中,互联网以52.78%的绝对优势排在了第一,其次是电视的“34.64%”。

在关于“获得战争全面详细报道”的调查中,电视与网络全面领先。有44.26%的网络用户认为从电视中获得的消息最全面,38.32%的网络用户认为来自互联网的报道最详实,报纸和广播分别以10.86%和5.12%的比例排在其后。

然而在战争报道的生动性方面,63.43%的网络用户选择了电视报道,然后才是互联网(27.89%)。

至于“哪类媒体最有利于自己发表对战争的意见”方面,互联网以79.59%的优势拔得头筹,电视(8.25%)、报纸(5.36%)、广播(2.47%)和手机短信(4.33%)则都望尘莫及。

虽然这项调查主要是面向网络用户进行的,调查结果可能有一定的位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媒体在美伊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独特作用。它表明,在重大事件报道的快捷性、全面性方面,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正在给其他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和广播带来巨大冲击。同时,网络媒体作为“最利于公众发表自己意见”的新兴媒体,在各种媒体中遥遥领先,也表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能够互动的媒体正在给个人带来发表意见和信息的自主空间。正如笔者1998年在《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一书中所预示的那样,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将拥有随时新闻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ii

但是由于目前网络带宽的限制,网上的视频交流仍然不畅,网络媒体的报道在生动性方面还远不如电视媒体,在报道的深度上也与报刊有一定的距离。但无论怎样,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第二代宽频互联网问世以后,网络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的快捷性、详尽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将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2003年5月11日星期一,公认为美国最佳日报的《纽约时报》突然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文,公布了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Blair)长期炮制假新闻的大丑闻。这无异于在美国新闻界引爆了一颗原子弹,不仅使同行和世人惊愕不已,而且使这家已有152年历史的美国大报连带整个美国新闻界的声誉遭受重创。6月5日,该报的两位最高业务主管――执行主编豪厄尔・雷恩斯(HowellRaines)和责任主编杰拉尔德・博伊德(GeraldBoyd)双双引咎辞职。《克利夫兰诚实商人报》(ClevelandplainDealer)主编道格拉斯・克利夫顿(DouglasC.Clifton)认为“这是一次灾难性事件”,“在新闻界我们从未见到类似的事情发生过。这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引爆这场美国新闻界和新闻史大丑闻的,并不是《纽约时报》自曝家丑,也不是哪家著名的传统媒体,更不是哪位大牌记者,而是一个小小的个人网站,一位网络的“独行侠”。是他在个人网站中刊登出了传统媒体不敢或不愿的内幕材料,涉及到《纽约时报》内部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这显然是那些对杰森・布莱尔的劣迹已经感到忍无可忍的人士提供的。

这位网络“独行侠”及其个人网站就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悄然崛起的“摆龙客”。即“blogger",也有译作“博客”。本来指的是一种用于即时网络的网络工具,在这种网站上,普通网络用户相互聊天,就像四川人的“摆龙门阵”一样。为此,笔者将它音义结合地试译为“摆龙客”。“战争摆龙客”(warBlog)是在美伊战争中应运而生,使得这场战争得到了更真切、更全面的报道,填补了主流媒体留下的某些报道空白。你只要在互联网搜索引擎“沽狗”(Google)上键入“warBlog”的关键字,就可以找到一大堆“战争摆龙客”的网址。这些摆龙客的网志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社会观点,他们有关这场战争的报道和文章都是未经任何编辑和删节的。其中有些现场报道和新闻照片还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大牌记者顶着巨大压力在摆龙客网页上出来的。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凯文・赛茨(KevinSites)曾在自己的摆龙客网页中,逐日报道了自己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所见所闻。

当今,在美国影响最大的摆龙客是政治摆龙客。他们在网站上谈论的话题几乎无所顾忌,从政治人物的个人隐私到总统竞选,发表的言论也非常随意不受任何拘束。如果将摆龙客们的言论放到一家传统媒体上去,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因此,近年来,摆龙客多次在美国政坛引发地震。

最先披露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丑闻的马特・德拉吉(mattDrudge)就是一名摆龙客。同样,主要是由于摆龙客的推波助澜,美国参议院领袖竟然被迫下台。2002年12月5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特伦特・洛特(trentLott)在为即将退休的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Stromthurmond)举行的生日庆祝会上说,美国人如果在1948年的总统大选中选举了瑟蒙德的话,美国可能会比现在更富足。而瑟蒙德当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种族隔离主义者。

美国的大多数主流媒体都没有在意洛特的这番讲话。但是,摆龙客们却紧紧抓住了这一点,他们在互联网上大做文章,最终使得这件事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仅仅两周以后――2002年12月20日,洛特被迫辞去多数党领袖职务。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

searchCenter)的最新抽样调查表明,人们认为互联网是其获知竞选新闻首要来源的已达13%,是2000年大选同期时的两倍。其中年轻的成年人变化最大,他们中的l/5把互联网看作是竞选新闻的首要来源。iii由此可知,互联网在美国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网络传播之所以在近年来大显身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传播具有各种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诸多独特优势。

现在人们一般熟知的一些主要优势是,网络传播的高速度、大容量、互动性、即时性、生动性、开放性、易检索性,以及跨时间、跨边界、跨媒体等。实际上,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远远不只这些。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网络传播的一些“特异功能”正在逐步展现出来。其中一个正在逐步凸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网络传播可以把人类既有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方式,集合到一个面向全球的传播平台上,实现独特的综合传播功能。

我们知道,人类在漫长的传播历史中先后大体形成了亲身传播(也称面对面传播)、团体传播(也称小组传播、群体传播)、公共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和类型。这几种最常见的人类传播类型,过去都是相互分离甚至隔绝的。各种传播类型往往只能在各自惯有的传播平台上进行。比如说,普通公众可以在人际传播的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相互沟通,却根本无法进行大众传播,即任何个人都无法向大众进行大规模、大批量、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即使要进行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和公共传播也不那么容易。反过来,在大众传播的平台(如报纸、广播、电视)上,也很难进行人际间的直接的面对面传播或小组传播、公共传播等。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凸显出来的独特传播功能在于,它一举打破了各种传播平台之间的壁垒,形成了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综合传播平台。在这个综合传播大平台上,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传播,既可以进行两人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传播,也可以进行个人对群体(小组)即“点对群”传播,还可以进行个人对大众、社会的“点对众”传播,“众对点”(大众传播)传播,“群对点”传播,“群对群”传播,“群对众”传播等。也就是说,人类传播的各种形式都可以打破彼此之间的传统壁垒,借助网络传播这个大平台无障碍地进行,甚至进行得比过去更好。

互联网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综合传播大平台呢?除了其他一些原因以外,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人类已有各种传播类型所不具备的一些带有“二律背反”(或矛盾统一)性质的共生传播“特异功能”。

近年来,广播电台的一些谈话节目特别是午夜谈话节目大受欢迎,是广播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广播谈话节目特别是直播谈话节目,可以满足一些听众在需要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感、与外界沟通的同时,又能隐匿自己的身份。但是,限于播出时限和广播这种音频媒介的特性等多种原因,广播谈话节目很难保证不加删节地全盘播出听众的心声。在报纸和电视上,媒体对受众要的信息进行的选择和“把关”就更多了。

然而,在网络上,人们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隐秘性较强的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论坛等方式进行完全公开的、声形并茂的大众传播。更为独特的是,它还可以在高度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传播。

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性格相对内向的东方人,也有利于在特定条件下既充分表达公众的意见,又保护公众个人的隐私权。网络论坛正是在这方面发挥了独到的表达意见、宣泄情感、反映民意的作用,现在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网络传播这一新媒体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所具有的独特综合传播功能。它使得人类干百年来形成的人际传播行为实现了螺旋式的高层次的回归:人们可以在网络传播这个现代化的综合传播大平台上,越来越自如地进行跨地域、跨时空、跨边界的面对面交流、群体交流;网络传播开始扭转大众传播给人际传播带来的自上而下、缺少选择、缺少反馈、没有互动的传播异化,逐步实现每一个民众都可以参与点对众、众对众、自下而上和平行互动的“民众传播”。真正的“民众传播”――每一位公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社会、对全球进行传播――的时代开始到来。

网络传播的许多独有特性还在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展开,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深入观察、研究和开发。

对外传播领域的工作者应该高度认识网络传播作为人类综合传播平台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的高速、海量、多媒体的功能,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功能,并与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等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对外传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些需要突破地域界限、边界界限、时间界限,需要及时、海量的信息上,互联网是对外传播工作中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媒体,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是“上帝在2l世纪赐予发展中国家的最佳礼品”。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独有的互动性,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某些意见反馈、舆论调查,作为我们及时了解国际舆论动向、进行对外传播决策的参考。如果我们注意在对外传播网页上开发、配套好即时在线翻译软件,便于国外、海外读者阅读,那么互联网将会成为我们传播中国文化、沟通国际舆论、增强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精英间的理解和了解的有效渠道和有力工具。

传统印刷报刊的好处是有利于深度报道和深入探讨时事问题,同时也给读者一种“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值得信赖的感觉,另外印刷报纸也便于读者翻阅检索、随意阅读,不像看电视、上网那样需要正襟危坐。因此,印刷报纸特别是天天与读者见面的日报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是对外传播的日报的新闻报道要办得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让各方面的读者愿意接受,自愿购买;报纸要有自己的言论,言论要有自己的观点,要以理服人。至少目前在海外读者面比较广的华文报纸是朝这方面努力的。

印刷杂志正在沿着分众化的大趋势发展,环顾全球杂志市场,莫不如此。综合性的杂志只能有那么几家,不可能多了。因此,对外传播的杂志,除了少数定位一般受众的以外,多数要进行科学的分众定位,瞄准自己的目标读者,编好自己的杂志。对于读者来说,一本杂志的专门性、资料性也是很重要的。对外传播的杂志要做好这方面的服务,让读者一册在手,不仅有很大的可读性,还有较高的资料性,值得保存、查阅。

图书是进行专题传播和深入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本书可以很深入地传播和探讨一个或几个问题。即使在互联网、电视都很发达的今天,图书的作用仍不可忽视。美国国会关于“9・1l”的调查报告虽然售价不菲,但是一印再印仍供不应求就是一个证明。精心选题,精心挑选作者撰写,精心设计、装帧、印刷,不断出版一些有价值的对外传播图书,也是我们对外传播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仍然是当今及时、生动、形象地传播信息的最普及、最有效的渠道和工具。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要改变依赖外国电视新闻网、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上主要依靠剪辑、改编、转播国外电视新闻的状况。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上,我们现在有能力也应该进行第一手的、独家采访报道,报道的语言、评论的观点,要有我们自己的视角、独自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随西方传媒的大流。

作为传统的大众传媒工作者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综合传播大平台功能,将给传统新闻工作和大众传播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根本性变革,要不断适应变革潮流,引进、融合网络传播的优势,跟上变革的大潮。

[i]引自新浪科技,www.&.com.cnapril8,2003.

[ii]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46页。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主体;文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59-02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媒介工具,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结构。网络媒介的数字性、互动性特征以及网络用户的大量存在成为网络文化兴起的基础,这集中体现为网络小说、网络歌曲、原创网络视频等的流行。这些原创网络文本不囿于网络媒介,部分已经进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2014年春节为例,优酷网的原创视频短剧《万万没想到》就登陆湖南卫视,体现了新媒体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共谋。

原创网络短剧的创作主体是很有分析价值的,以当前流行的短剧《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为例,这些文本是万和天宜公司的产品,内容主要针对现今社会各种荒诞现象进行调侃。该公司是由一群资深媒体广告从业人士组成的新兴公关类影视公司,是国内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先行者。该公司与优酷网合作,其原创网络系列短剧每周在网上更新。《万万没想到》在新浪热门微博排行榜、百度风云榜的搜索排名中均处于前五位,其新浪微博粉丝8万余人。《报告老板》在新浪微博的粉丝也达10万余人。本文将就这些流行短剧的文本特征和传播主体进行考察,梳理这些网络短剧的流行原因。

一、文本特征

(一)极强的可复制性

目前,流行的原创网络短剧,都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甚至部分文本还形成了准类型模式,符合文化工业逻辑的制作要求。以《报告老板》为例,该剧借鉴了电视系列剧的形式,其叙事方式类似于《老友记》、《编辑部的故事》,即每集一个故事,故事之间无情节关联。每一集的内容无外乎客户委托主角拍摄一部电影,四个主角每人提出一套拍摄方案,而拍摄方案几乎无一例外是对以往电影、电视剧的吐槽、重组、颠覆,并夹杂对一些社会新闻的讽刺。

其人物设置为四个具有才华的电影人――公司老板与三个主创员工。这些员工没有明确的人物性格,员工的设置仅仅起到了过渡功能。根据叙事要求,当从一个拍摄方案过渡到另一个方案时,员工提出“我认为这个戏应该这么拍……”,以此实现三段式结构。在三个段落中调用各种文本并对之进行改装、拼接。这种模式被反复使用,受众接受并熟悉这一模式之后,做出积极的反馈。这种模式会成为“类型”,而类型“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有意义的、一致性的、负载价值的经验系统,是观众和电影生产者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和观看体验之后,共同达成的一种默契、合约和双赢”。类型的产生意味着一些符码、情节、主题会重复出现,使文化生产具备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再生产能力,确保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体现了商业社会的产品制作规模。

(二)后现代的叙事策略

这些流行的原创网络短剧往往运用戏仿、拼贴、反讽等后现代策略对其他文本进行解构。例如,《报告老板》的第五集《小四代》就对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亮出了手术刀。《小时代》讲述了四个女生姐妹情深的故事,而《报告老板》将之改装为四个兄弟的故事,本来是姐妹们做出的活动变成由兄弟们从事,非常具有滑稽效果。对于《小时代》中的炫富情节,《报告老板》也没有放过,将原片中顾里、顾源两个富二代“坐奔驰车”、“拿着40万透支信额的信用卡”戏仿为“坐有空调的公交车”、“装10元以上大钞”,借以讽刺炫富现象。

这些网络短剧戏仿的对象呈现多元化的特性,戏仿对象从韩国偶像剧《继承者》到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乃至电影《无间道》等,戏仿对象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角与《无间道》的情节杂糅,喜羊羊与灰太狼被抽掉了动画片中的意义,只保留了符号的的形式。他们顶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称号上演各种情节,可以化身警察与黑社会的卧底,可以组成“喜太组合”参加“我是歌手”,还可以化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重走青春路。经过一些列戏仿、拼贴,传统的符号意义被颠覆,符号穿梭于不同的文本,在文本间旅行,这正是鲍德里亚醉心的符号革命。在解构中狂欢,在颠覆中获得意义与。有网友将之称为电影吐槽夹杂社会新闻的麻辣烫。

(三)制作成本较低

这些原创网络短剧的另一个特征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维持其运行。为了获取最多的受众,大众传媒的文化产品相对制作精良、资金投入较多。而网络短剧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播放,媒介本身的可接近性较强,所以网络短剧的成本相对低廉。反映在文本中表现为场景相对粗糙、选择非明星的演员或群众演员出演、缺乏电脑特效等,带有草根色彩。

二、传播主体分析

这些原创网络短剧的传播主体/创作主体往往是民营的影视公司、网络公司等,如优酷网、搜狐网等。其产品生产遵循谋求商业利润的逻辑,所以传播主体虽然制造精神文化产品,但并不追寻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他们有清晰的受众意识,深谙受众喜欢什么。导演是文本最自信的阐释者。例如,《报告老板》的导演子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每天都在想观众喜欢什么,每条评论都会去看,观众对哪点不满意,或者观众想要的东西在哪,每天都在琢磨这个。”明确地反映出传播主体以受众为中心的特征。

在传统大众传播中,大众往往被认为是被动的,但在网络中,受众更加有主动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建议用‘用户’取代‘受众’一词”。这些受众以青年人、大学生为主体,他们通过微博、贴吧等方式对传播者进行反馈,传播主体又根据这些反馈对文本进行修改、再生产。所以,网络短剧中无厘头的语言、对传统权威的拆解都出于对青年受众欣赏口味的迎合。

这些网络短剧的商业赞助商包括手机淘宝、易信、网络游戏运营商等,所以传播主体往往在文本中植入广告,完成“订单”任务。例如为了植入关于“易信”的广告,创作者特意安排了一段四个主角使用易信通话的片段,还以台词的形式介绍易信的功能――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免费通话。在为网络游戏《剑网3》做广告时,甚至直接让网络游戏制作者郭炜炜直接出镜。这体现了商业资本对传播主体的掣肘。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原创网络短剧的传播主体一方面遵循商业逻辑的支配,另一方面其传播内容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调侃、用后现代策略对其他文本进行解构,显示出文化生产的多元化趋向。传播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毕竟有别于现实社会,原创网络短剧对其他文本进行拆解并揭露出这些文本的荒诞性。而受众在读解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意义与。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互动更加频繁,受众的意见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不同于以往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地位。以往,受众往往处于被忽视、被遮蔽的地位,其话语权相对微弱,这显示了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者与受众地位的变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