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19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DemateL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建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资源环境带来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传统的建造方式是粗放式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低碳发展模式,因而,改革建造方式,实现绿色生产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配式建筑是将各类通用预制构件经专有连接技术提升为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装配为主的专用建筑技术体系,其构件的生产、物流和现场作业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化特征,是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和环保,构建“两型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筑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2、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提升建筑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是采用预制构配件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提升了工程建设品质,装配式生产方式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体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2.1市场因素

(1)认识不足

装配式建筑发展,必须意识先行。装配式建筑参与主体较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和社会公众,要想真正发展装配式建筑,这就要求这些参与主体对其有其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理念尚未普及,社会各界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有些地方存在一定的误区,低碳建筑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缺乏市场需求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比较稀缺,其价格比传统建造方式生产的建筑产品价格要昂贵,加之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缺乏认知,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缺乏市场刺激,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进程。

2.2技术因素

(1)模数体系不健全

模数体系是建筑工业化最基本单元和最关键的技术体系,只有实现了模数协调才能进行构件与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生产,从而实现不同的建筑体系和构造体系。模数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形成的模数体系内容还不够完善,模数化协调不足,标准编制的数量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2)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

部品和构配件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装配式建筑生产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对某些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和安装要求精确到毫米级水平,但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含量不足,达不到这种水平。整体上看,我国部品体系的发展相对国外建筑业水平较高的国家还较为落后,相关技术标准缺失。因此,加快建筑部品标准体系建设,形成标准设计、规模生产、模数协调、技术集成的部品体系,是推进住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任务。

(3)施工难度大

装配式建筑由于是在现场进行组装,很多构件体积大,质量重,而为了满足建筑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在施工上有一些难度,与传统建造方式差别较大,建筑企业对于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还未能掌握,造成施工困难,这也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2.3经济因素

(1)科研投入不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需要很多基础性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对建筑业的科研投入远低于其他产业,科研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发,也阻碍了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成本认识存在误区

人们普遍的观念是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传统建筑要高,但是装配式建筑能够提升建筑产品品质,节省使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劳务升级,降低劳动力成本;能够节能资源和能源,环保效益明显。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较高,实际总成本比传统建筑低。另一方面,建筑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上都经历了性能优势阶段――性价比优势阶段――性价双优势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较小,存在短期的成本劣势,导致其难以大面积推广,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2.4政策因素

(1)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约束力较小,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欧美一些建筑产业化发达国家,都是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保障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在我国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推进成效较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导致装配式建筑发展难以大规模展开。

(2)缺少政府激励措施

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必然会为此而支出更多的成本费用,由于缺乏一些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企业往往缺乏动力来参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他们更愿意维持传统的建造方式,这也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将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9个因子:认识不足S1、缺乏市场需求S2、模数体系不健全S3、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S4、施工难度大S5、科研投入不足S6、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S8、缺少政府激励措施S9。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cision-makingandtrialevaluationlaboratoryDemateL)定量揭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确定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3、DemateL模型基本原理

DemateL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学者Gabus和Fontela首次提出的,它是采用矩阵与图论分析分析因素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出各因素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来定量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DemateL应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系统影响因素,设为S1、S1……Sn。

(2)确定直接影响矩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汇总,通过Delphi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X=[xij]m×m),xij=0、1、2、3、5,分别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直接影响程度无影响、影响较弱、影响弱、影响强、影响很强。

(3)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得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Y(Y=[yij]m×m),Y=X/

(4)计算系统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t=[tij]m×m),t=Y(i―Y)-1,其中i为单位阵。

(5)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因素i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分别如下:i=1,2….m;i=1,2….m

(6)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因素i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如下:

e(i)=p(i)+q(i)i=1,2….m;f(i)=p(i)-q(i)i=1,2….m

4、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DemateL分析

4.1数据获取及处理

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依据上述步骤,计算出范化直接影响矩阵,运用运用matLaB7.0软件计算出各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影响因素体系中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4.2结果分析

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成本认识存在误区、科研投入不足,说明了这些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快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科研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被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认识不足、科研投入不足、成本认识存在误区,表明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也同时再次反映了加快科技研发对助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性。中心度较大的因素为成本认识存在误区、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科研投入不足,说明这些因素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应引起着重的关注。原因度较大的因素为模数体系不健全、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施工难度大,说明技术标准深刻影响着其他因素,完善行业标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迫切需要。

5、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而建筑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我国建筑业目前总体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运作阶段,已成为影响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建筑业就必须向低碳转型,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过程,建筑产品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实现全程的减碳行为,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纪华.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00)

摘要院进入二十一世纪,“安全高效、绿色环保”越来越成为衡量建筑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明确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以其迫切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重新走入国内建筑界的视野。在建筑产业化的革命中,预制装配这种建造方式重新进入到工程实践中,因此,针对这种新型建筑技术所对应的建筑作适应性的探讨,是文章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院可持续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院tU111.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78-05

0引言

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时代,“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目标已经成为全社会发展的共识,传统的混凝土全现浇结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必将被新型建筑工业化所取代。过去,由于材料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适应性存在疑虑和误解,但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现阶段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又重新迈出发展的步伐。因此,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笔者希望通过对新时期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总结及其适应性探究,为建筑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性的支持。

1概念解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技术进步为基础,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运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建筑全产业链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并不只是装配化,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叠加,即“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企业管理(生产关系)”。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全部或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安装方法建造而成,具备一定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环节。

2国内外发展状况

17世纪,英法等国家开始了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最初探索,20世纪50年代,二战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大力发展,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并针对预制装配技术研制了成熟的行业规范和技术准则。美国在20世纪初成立了预制混凝土协会(pCi),长期致力于装配式建筑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一直推动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日本的建筑工业化水平世界领先,在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建设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它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筑环境,将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成功引用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防震设计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比之下,国内建筑工业化水平比较落后,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还处于匮乏阶段。我国开展工业化建筑的探索时间并不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各种预制屋面板、空心楼板、屋面梁已经在住宅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全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比例已占所有建筑量的35%),但是进入90年代,我国在预制装配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为零,预制装配逐渐被全现浇结构所取代。直到21世纪,现浇施工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影响、资源浪费、施工危险等弊端逐步显露,中国建筑业界和相关部门才重新开始重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新时期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3.1技术创新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并不是单一技术的创新,而是集成建造技术的系统创新,它包含了主体结构的创新、装饰装修的创新和设施设备系统的创新,并综合体现在建筑设计、工程质量、工期控制、经济效益和环保节能等方面:

3.1.1建筑设计方面

设计理念先进,兼容性强。建筑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可以最大程度实现钢结构、混凝土、新型材料的复合化施工,是一种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生产方式。

结构体系灵活,可变性强。实现支撑结构和填充体系的彻底分离,保证支撑体的耐久性和填充体的可变性,有利于使用者在实际使用时进行改动和调整,一改以往建筑承重墙多、分隔死、开间小、空间无法灵活分割的缺点。

模数控制生产,工业化强。将建筑分离成支撑体系和填充体系,两种体系又各自拆分成不同部品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生产,这种方式有利于标准化的建筑空间和建筑立面的大规模重复性生产建造。

设施设备系统一体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水、空调、新风、暖气、电气等设备管道预设同步进行,从而减少设计缺陷和返工次数,极大提高设计效率,同时保证设备管道的质量控制水平更高,有利于房屋舒适度和洁净度的营造。

实例分析: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五裕地块项目,位于北京市长阳镇,地上部分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产业化楼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项目工业化预制率达到61%,外墙、内墙、阳台、叠合、挑板、防火隔墙、外挂板、楼梯、梯梁、女儿墙等十种构件都采用预制方式;建筑设计采用业内先进的设计理念,如24小时新风负压系统、横向排烟系统等内装部品化集成技术、Si内装分离与线管几成技术等;深化设计阶段更是采用三维手段协同设计,以确保准确快速落实设计方案,并最终保证此预制项目的实施质量。

3.1.2工程质量方面

材料性能和构造水平提高,抗震性强。采用新型轻质材料,在隔声耐火、保温隔热、防腐防潮等方面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同时由于构造水平提高和自重减轻,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显著增强。

工业化生产建造,整体性强。预制手段机械生产的建筑构件,通过一体化的控制方式,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安装,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建筑整体性能。装饰效果优良。预制外墙板使用各种饰面进行预先处理,配合建筑设计预嵌瓷砖、石材、清水模等;预制内墙质量控制更加方便且外观优良,无需经过再粉刷的程序即可做装饰工程,从而保证了质量和效果。

3.1.3生产效率方面

预制构件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现场只须对构件节点进行浇注,这样的施工方式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和施工难度,可同时进行交叉作业,遇到雨雪天气也可不用停工,节约工期,保证施工进度,节省投资,降低施工成本。

实例分析:位于北京回龙观019地块的住宅及商业金融项目2号楼,是北京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验点。在全装配环节,每层楼的用工人数从42人降低到28人,综合测算节省了33%的用工量,其中混浆工这个工种已经完全不再需要,钢筋工的人数降低了53%,最终完成精装修的时间比运用传统工法的楼栋快了一个月。

3.1.4经济效益方面

在西欧、北美和日本,预制装配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建筑方法相比,可节约人工约25%-30%,降低造价约15%-20%。现在国内由于预制装配建筑仍处于摸索阶段,受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预制率较低(仅为15%-20%),其建设成本仍略高于传统现浇建筑。但是,从住宅全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装配式住宅由于其能耗、管理、维修成本的降低,能有效节省消费者后期费用支出。因此,综合来看,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在建筑经济性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实例分析:万科集团在上海所开发的新里程项目、金色里程项目、四季花城项目、金色城市项目以及北京假日风景项目都采用了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根据这五个项目的成本估测数据,可得到建安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工业化增长率。根据此工业化增长率对南京某一处传统住宅(103m2)进行工业化假设,将工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造成本进行对比(详见附表1和附表二)。传统住宅建安总成本为528390元,使用费用50年为306231元;工业化住宅建安总成本为580302元,使用费用50年为254833元。现阶段成本总和两者相近,但是未来工业化住宅经济效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3.1.5环保节能方面

预制装配所产生的噪音、烟尘和垃圾远低于现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工业化的设计和施工节省了大量现场的模板和脚手架,减少了木材使用量,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也保护了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此外预制外墙和屋面板已经将保温隔水等防护层统一处理完毕,避免现场施工易破坏的情况发生,有效实现建筑使用阶段的节能。

实例分析:“小天城项目”位于长沙远大三路与远大城交汇处东北角,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幢以工厂化装配式方式建造的超高层钢结构可持续建筑。小天城的工厂化率超过90%,据项目工程测算,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节能80%,节水85%,节省混凝土60%,建筑垃圾甚至只有传统建造方式的1%。

3.2管理创新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专业化、协作化的工程总承包队伍,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从而可以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使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图1)

4现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适应性分析

综上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平立面规律性强、构件重复率高、多工种一体化施工可行性强、标准化快速生产、整体安全性能佳、综合效益高等突出特点,笔者根据预制装配生产方式在国内的现实应用情况,对其适应性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比对,总结如下:

4.1住宅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住宅是中国社会上需求量最大的建筑物类型,2010年以来全国新建住宅年平均成交量维持在2.25亿平方米水平,这需要一种快速、安全、可靠的生产方式来完成,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运用预制装配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现代住宅趋向工业化的生产,住区楼栋标准化,户型单元模数化,公共交通核心模块化,内外墙部品构件工厂化,还要保证室内大开间和灵活分割的可能性;结构设计上,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实现与现有结构的平稳衔接过渡;设备系统设计上,住宅内部设备管道单一重复,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电气系统、通风系统和供暖系统等都可以使用部品生产和集成技术应用;这些都是住宅类建筑使用预制装配生产方式的有利条件。(图2)

4.2车间厂房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今国内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车间厂房类建筑应用广泛,需求量大,需要体现出工业建筑“快速施工,提高投资回报效率”的特点,很适合用预制装配的方式进行生产建造。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车间厂房类建筑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其跨度、进深和层高都有严格的等级和模数要求,其外立面风格简洁统一,无特殊性要求,非常适合进行模式化的预制部品生产;结构设计上,车间厂房主要采用排架结构体系和门式钢架体系等,其屋架梁、行车梁、天沟、屋面板均适合使用预制手段生产,在现场吊装就位后焊接将其连成整体结构便可快速安装,体现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需求。(图3)

4.3办公酒店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代酒店和办公楼是城市商务区中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建筑环境、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一致的追求。因此,在这种建筑类型上运用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势必能极大促进现代城市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它以现代办公和居住功能为主,其房间开间、进深、层高需求以及外墙、门窗等部品尺寸都相对统一,而且这类建筑后期使用过程中房间大小或格局变动的可能性很大,使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轻质构件通过灵活的分隔方式可以轻松地实现;结构设计上,无论是普通框架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都属于预制装配施工方式的适用范围;设备系统设计上,预制装配技术在设计阶段就已预设完善设备管道,适合实现这类建筑中集成化的中央空调和新风循环系统。(图4)

4.4医院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代医院作为延续生命、保护健康的重要场所,其整体医疗环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需要洁净无污染的就医和治疗环境,预制装配建筑使用的各种新型材料有质量保证,可以确保建筑物安全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符合人类健康与环境再创造的综合利益。因此,在医院类建筑上应用预制装配技术,不仅有利于建筑微环境的营造,更有助于全社会节能环保事业的推进。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医院类建筑以诊室、病房、办公室等集中性的使用功能为主,尺寸固定,便于实现标准化控制;结构设计上,由于没有大跨度空间的特殊要求,普通预制结构体系便可基本满足使用需求;设备系统设计上,集成化的设备管道保证各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有助于营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图5)

4.5学校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学校是师生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需要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与现浇结构完全同等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建筑整体质量更轻,在抗震设防上处于更有利位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也使它的质量监控也更加直观有效,因而适合运用在校园建筑上。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学校类建筑结构简单,以普通课室、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等使用功能为主,空间重复率高,立面构件统一,便于实现标准化的建筑设计。

近年来有一种特殊的学校类型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那就是在灾区或偏远地区建设的低成本学校。这类学校因客观原因的限制,只能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成本完成功能齐备、质量优良的建筑,同时还必须应对后期随时可能出现的功能置换甚至是异地重建状况。使用工业化预制装配技术进行建设,既能节约时间和成本完成设计施工,又能保证房屋质量,更能轻松解决使用功能变化或建造场地变化带来的问题,一举三得。以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为代表的建筑师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他的“轻质建筑”实践便属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种尝试。(图6)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要点;经济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不单单满足于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逐渐在城市建设中加入文化元素,注重内涵,城市的发展品质逐步得到提升,向着绿色环保、智能集约的方向发展,因而现代城市建设对建筑行业要求也相应提升。过去我国城市建筑结构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这种建筑结构不但需要高强度的劳动操作,并且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建筑能耗不但相对较高,并且施工质量也无法精确控制。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开始向着预制装配模式发展。但是受到传统的建筑思想以及居住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预制装配建筑的认识不足,因而无法接受该种建筑结构,因而在我国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阻力较大。

1.预制装式建筑概述

预制装配建筑主要由各类预制件组合装配而成,其预制件有工厂事先加工完成。将预制件运送至施工现场后,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将预制件连接拼装在一起。目前我国常见的预制装配结构主要有预制装配钢结构、预制装箱房屋、预制混凝土结构等。其中预制装配钢结构主要利用钢梁、钢柱等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预制集装箱房屋的基本单元为集装箱,通过预先在工厂进行房屋各模块的生产建造,而后将完成的预制结构模块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继而完成建筑内部装修。

2.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融合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受到现代可持续发展、健康环保、绿色节能等理念的影响,我国建筑产业也逐步转型,在设计施工上都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具备多种传统建筑所不具备的特点:不但建筑品质相较于传统建筑有所提高,并且操作简便,现场无需高强度地现场作业,施工垃圾也大大减少,避免了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减少了材料浪费,并且由于劳动强度降低,因而人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工期大大缩短,工程维护更加便捷。

3.预制装配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构造

(1)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形成基础为框架结构,通过在柱网的横向、纵向设置剪力墙,从而形成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结构强度由于侧向刚度的改善,建筑结构体系侧向位移量的缺陷被有效弥补,竖向荷载由框架承受,水平荷载由剪力墙分担,因而建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目前高层建筑大多使用该结构体系。

(2)钢框架结构。在该结构体系中建筑的承重构件以及抗侧剪力构件主要为设置在建筑横向、纵向的梁柱,钢梁、钢柱的抗弯载能力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抗侧刚度。钢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因而其灵活性较高,且结构体系中的受力、传力较为明确,在多层建筑及抗震要求低的建筑中较为适用。

(3)钢框架―支撑结构。该结构体系的抗侧力能力较高,这是由于其为双重抗侧力结构,为增加框架柱之间的水平荷载支撑力,会设置横向钢支撑,且横向钢支撑不会对竖向荷载造成影响。因而该结构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建筑结构的梁柱截面面积有效减少,但是由于体系机构复杂,因而灵活性较差。

常用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常用的楼屋面板形式包括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楼板等。

4.设计特征及设计要点分析

4.1设计特征

与采用现浇结构建筑的建设流程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工作呈现5个方面的特征:

(1)流程精细化:从施工流程方面分析,预制装配建筑综合性更强,且精细化程度、整体化程度更高,相较于传统建筑设计,其流程增加了前期技术策划和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两个设计阶段。

(2)设计模数化:模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基础,通过建筑模数的控制可以实现建筑、构件、部品之间的统一,从模数化协调到模块化组合,进而使预制装配式建筑迈向标准化设计。

(3)配合一体化: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应与各专业和构配件厂家充分配合,做到主体结构、预制构件、设备管线、装修部品和施工组织的一体化协作,优化设计成果;

(4)成本精准化:预制件的生产加工以预制装配建筑设计为依据,因而建筑设计直接决定了预制件的相关参数。除此之外,在装配率条件相同的基础下,投资成本会受到拆分方案的影响,因此设计也是影响成本的直接因素之一。

(5)技术信息化:Bim是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全生命期决策、管理、建设、运营的技术和方法。建筑设计可采用Bim技术,提高预制构件设计完成度与精确度。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设计工作环节细分为以下5个阶段:技术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构件加工图设计阶段。

4.2设计要点

(1)规划设计

在设计规划中,预制装配建筑应当首先满足建筑的采光、通风、退线等基础性要求,在经济合理、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选择套型模块进行设计。同时对施工现场的组织流程及工序衔接予以考量,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2)预制件设计要点

预制构架是预制装配建筑的基本要件,在预制件的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循模数化、标准化要求。以简洁规整为出发点,减少构件类型,从而降低建筑造价。此外在设计预制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预制件生产的可行性,以便捷生产为目的,提高预制件的可靠性,并便于后期预制件的保护。

(3)构造节点设计要点

节点构造设计也是决定预制装配建筑质量的关键,由于预制件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各个预制件之间的节点也需要预先进行设计,尤其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施工中。各类接缝、节点都影响着建筑整体质量。因而设计过程中应当依照施工所在地气候条件、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建筑的防水要求,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4)专业配合设计要点

预制装配式建筑各专业应协同。预制构件设计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建设成本。给排水专业协同应考虑公共空间竖向管井位置、尺寸及共用的可能性,竖向管线的设置宜相对集中,水平管线的排布应减少交叉。

5.成本分析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花费的全部费用,指项目从前期策划开始到可行性研究,然后进行设计招标、工程招标。具体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在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力为70%~95%;其次是设计阶段,影响力为30%~70%;再次是施工阶段,影响力是5%~30%,影响最小的是竣工阶段。影响力为0~5%。

在施工时,构件运输距离直接影响造价,特别是构件的二次搬运,必定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所以,应该确定离工地较近的厂家。其中外挂墙板的成本与材料种类和实际的施工存在必然关系,在造价控制中应以二者作为重点对象。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中,人工费降低了40%,加上施工工期缩短,使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脚手架用量大量减少,模板的规范统一可显著降低成本。

6.造价控制建议

结构选型是控制预制装配钢结构造价的关键。因而在进行预制装配建筑的设计时需要明确建筑的功能,并以建筑功能作为设计基础,对建筑结构形式予以明确,从经济适用、安全稳定角度出发,依照建筑结构设计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对梁柱截面进行优化,降低结构中钢的使用量。同时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尽量降低模具种类,对构件结构进行规范,增加模具的使用率,从而降低施工成本。现场施工安装构件时,可以采用分段式操作,以流水施工的方式同时进行多道工序的操作,从而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效率;另外选择pK预应力叠合楼板作为屋面板,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性,对造价进行控制。

结语

经济性是预制装配钢构建筑最主要的优势,并且在实践应用中该结构体系诸多优势不断显现,得到了建筑领域的一致认可,因而在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但是人们对于该结构体系还并未了解,因此无法真正看到该结构体系的优势。基于这一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大预制装配钢结构体系的推广,令其逐步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更好地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木结构;铝结构;装配式;穹顶屋面房

1装配式穹顶房屋体系

1.1装配式穹顶房屋体系在日本的发展概述

装配式房屋的研究与生产,国际上由来已久。尤其是日本,现在日本住宅有30%是快速装配式住宅,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生产基地在海外的输入住宅。日本著名的快速装配式房屋的不动产巨商,比如,积水住宅、旭化成住宅等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装配式住宅的老手,他们的装配式房屋可以覆盖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木结构传统三大材的所有材料产品。

随着地球绿色经济的崛起,现在社会有了新的环境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三大材被常年酷用造成了资源不足,对环境的破坏甚为巨大,建筑业已经成为绿色环境制造的众矢之的。而自然界资源最多的铝类的使用,特别是适合于装配式房屋生产和运输的在轻质高强耐火隔热方面有绝对优势的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开始进入对三大材的代用阶段。

以前,对于木穹顶屋面房体系,我们在日本于1998年12月16日取得了“小三角形集合体板块制穹顶”的准专利“实用新案”(登录号3056964号)。开始了在日本本土的装配式穹顶房屋的生产于销售。当时在鹿儿岛地区使用这个实用新案,我们竣工了12栋木头穹顶建筑,以价格便宜和施工简单而大受欢迎。

我们的发明虽然在日本全国掀起了一股装配式穹顶房热,但是,在建筑申请中,我们遇到了麻烦。因为木穹顶房的材料均为木头,不能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所以很多审查严格的地区不能给予项目的批准。这使我们的木穹顶房屋全国推行计划收到了严重阻碍,我们只能在农村等偏僻地区推行这个项目。

1.2铝材、不锈钢穹顶房屋发展的必然性

但是,之后有了转机。2000年6月日本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改,以前不能作为结构材料的铝材被允许在结构材料中使用了。建筑物的结构材料从此再也不仅是钢铁、水泥和木头三大材了。从2000年后半期开始,以铝材及不锈钢为主要结构的房屋开始被允许,而且这几年来,日本国土交通部在告示第409、第410的“基本强度”、“结构计算方法”等处,与一般钢材同样地也对铝合金等做了规定,这样,以铝合金为建筑结构主体房屋的研究就开始盛行起来,日本各地包括著名的筑波大学的生产技术研究所都开始了对铝合金房屋的研究。

当今,日本欧美等海外建筑中,木结构房屋的数量很多,而无论采用怎样的防火技术,木结构房屋的火灾频率还是完全高于地震和其他一些灾难,成为各国城市防灾最为头痛的难题。而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先端研究的不断突破,使得以耐火防火、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来代替木材等传统建筑主材的做法将是未来建筑材料的主流。

我们也一样对既已开发的装配式木穹顶房屋找到了一个新的防火办法和一条新生之路。即:使用和木材重量相近而强度更高、更能防火的屋面材料,从而发展为“铝结构装配式穹顶屋面房体系”的构想。这样的话,因为不再会有防火申请上的阻碍,铝结构装配式穹顶屋面房体系将会在日本再次掀起热潮。另外,因为这次我们还要借助国际上房屋生产的手段来控制价格,准备建筑房屋的材料及费用80%以上将取之于中国,所以,装配式房子的价格将更加便宜,在市场上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2穹顶式结构房屋特性和发展前景分析

2.1穹顶式结构房屋技术原理

现阶段我们的设计主要要依循日本建筑基准法要求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等参考书类来进行的。铝制穹顶形状屋面就像是用20张正三角形板围成正20面体后、再将其12个顶点切掉而成的32面体作为基本形状的。这非常像普通足球的形状,构成面为5角形和6角形的拼图。而这些拼图其实都不是平面,它们的中心其实是突起的,近似为5角锥体和6角锥体。这形成了我们的穹顶。穹顶属于拱形构造,就像中国古代的赵州桥的桥拱,无论受铅直力还是水平力都只是轴力传递,不会形成弯矩,工作效率极好。所以无论对承重还是地震都有非常强的抵御能力,设计也非常简单。另外,构成穹顶构造5角锥和6角锥的基本面,其实是两种3角形铝板,这就是结构板了,无论造成的空间多大,不再需要其他梁或柱的构造材料。这使得整体建筑物的构造非常简洁轻盈,视觉效果非常舒适,同时,耗材不仅非常之少,造价也非常低廉,还是再生可利用的资源,“百年之后”也无建筑物环境污染,图1、图2、图3。

2.2产品技术分析

目前我们在穹顶房屋的技术上,在国际上处于处于领先地步。对于大跨度大空间的解析,一般都必须要采取膜结构的分析,但是使用小三角形集合体板块,将大面积化为许多有限的小单元体,能使用非常简洁的手法计算和设计,化难为易,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另外,在施工方面,对于大空间结构,一般是梁网构造,需要动用很多的脚手架,既不经济又很危险。而我们的构造是装配式的,可以全部在地面组装拼接,然后起吊一次建成,既经济又安全,技术水平明显优越。在材料使用上,大胆直接使用结构材料,大量地节约不必要的装饰赘材。除了使用铝合金外,我们还在开发世界最先端的碳素陶瓷(氧化铝)复合纤维结构材料体系,追求结构材料的轻质高强耐火隔热耐久。

2.3产品新颖性和独特性

在日本做装配式穹顶式结构的厂家并不太多。即使是外表相像的穹顶式房屋,其实结构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一般现代的做法是梁柱结构,靠空间大梁的密布做出外形,然后在梁间布上非结构的不传力的板建成建筑物。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充分利用穹顶拱形受力的良好效率的工作机制,而且耗材巨大,施工危险。而我们的铝板式装配结构,既能充分体现穹顶拱形受力的良好效率的工作机制,又能经济节约,施工安全。而装配式的模式可以在远途运输上、跨国家地区的使用上更有优势。

2.4主要用途和应用范围分析

铝结构装配式穹顶屋面房体系目前主要用于住宅和特色商用店铺以及一些景观建筑。比如,民居、别墅、牧场、系列加油站、系列烤肉店、公园休息处、零售店、街角书店等。也可以用在合适工艺的工厂建筑以及一些特使领域的建筑中。比如,完全可以使用在这次的日本大地震、大海啸以及核辐射等灾难后的难民生活支援中。

2.5经济寿命和所处阶段分析

铝结构装配式穹顶屋面房体系研发生产及海外销售,是一种和传统房地产业互相依存的长期的工作。从大的方面上来说,人类社会将永远需要工业及民用建筑物的工程,永远需要房屋。但是就个例而言,就比如我们现在开发的装配式铝板穹顶房,因为铝合金的耐腐及结构的抗震机能,产品的寿命一般可达100年以上。而碳素陶瓷(氧化铝)复合纤维结构材料板制成的穹顶房体系,因其卓越的轻质高强耐火隔热耐久性能,其寿命将可以超越数百年以上。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

引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而住建部制定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要求,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在50%以上。“产业转型,人才先行”的理念是具有先导意义的,随着建筑装配式产业化的推进,人才的供应量也需要满足要求,但是据统计,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缺口近百万,尤其是装配式构件生产厂、装配式施工企业所需要的基层管理人才非常紧缺,这迫切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加快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

1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装配式人才培养模糊

虽然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装配式人才的培养却是空白的,有些院校还没搞明白装配式建筑,就开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有些院校虽然经过市场和企业调研,但装配式建筑包含诸多知识,想将人才培养做得全面,但是没有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得学生掌握程度不深,这就造成了现有高职类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1]。

1.2装配式课程的建设缺乏配套师资

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具体的施工流程与传统施工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而大多数土建类专业的教师都是传统施工出身,对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还需要进行系统学习,目前高职院校推荐优秀的教师们下施工一线深造,但是老师们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装配式课程建设的需求。

1.3装配式课程教材缺乏,实训场地不足

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的教材目前还是缺乏的,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材料、力学、设计、构件生产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和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同时结合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但也提高了教材撰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参差不齐,有些还是照搬照抄。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比较有限,原有的资源又占据了一定空间,重新规划布局腾出场地,同时建造新的工法楼,购买新的信息化实训设备需要资金和时间的支撑[1]。

2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明确装配式人才需求层次的岗位目标

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的培养需根据装配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岗位目标,当前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分别对深化设计阶段、构件生产阶段、安装施工阶段的人才有强烈的需求,而人社部在不久前的16个新职业,装配式建筑施工员位列其中,而其他岗位如构件制作工、信息管理员、构件质检员等具体的岗位要求也在逐步制定中。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对接企业岗位,培养构件生产、安装施工等方面的人才[2]。

2.2“校企共育,产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实现“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任务对接工作内容、校内实训对接生产现场”的产教对接,通过校企业合作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专项基础能力,即:识图能力、计算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毕业顶岗能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快速适应身份的过渡转变,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实现“近距离顶岗,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2.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构建“进阶式(认知—实训—实习)”教学目标,实践训练可以运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实训等教学手段,建立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运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场施工作业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实地参观预制构件厂的生产以及施工现场的安装、吊装过程,学生可以与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中的经验。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建筑安装企业;分公司;财务管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竞争也日趋激烈,财务管理更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筑安装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市场越来越饱和,不仅受上游房地产业的影响,而且还受政府对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制约,在省外设立分公司将成为建筑安装企业的新一轮的战略目标,其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显得更为重要。

一、前言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的管理。它是一种价值管理,主要利用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等价值指标,运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等手段来组织企业中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并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的经济关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大多可以通过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各项价值指标反映出来,而及时组织资金供应,有效使用资金,严格控制生产耗费,大力增加收入,合理分配收益,又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种与工种之间衔接密切,流程性明显,工程项目周期长,项目多,分包转包现象普遍,并且因对方支付工程款不及时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合理利用现有的资金以及合理筹措资金,从而显得财务管理尤其重要,从计划、决策、执行各环节都需要财务部门介入并贯彻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

分公司是与总公司或本公司相对应一个概念。许多建筑安装企业的业务分布与全国各省,直接从事这些业务的是分公司所设置的分支结构或附属机构。分公司的性质是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公司因日常经营而留下的债权债务,分公司若自身没有偿还能力,未偿还债务的偿还义务则由总公司承担,因此,总公司需对分公司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的管理,这也是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财务管理的三项基本内容。

企业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其他企业的直接投资。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由于其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总公司对其证券投资和对其他企业的投资管理一般禁止或者设立很高的审批权限,因此其投资管理的重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是办公用的固定资产如房子、车子、电脑和经营用固定资产如套丝机、弯管机、挖土机等工程设备。投资管理基本要求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合理性,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主要从预测企业投资规模、确定企业投资结构、分析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投资风险、评价投资方案的收益和风险等方面管理。

筹资管理是筹措和使用资金的管理。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资本来源和筹资方式管理,总公司为了降低集团资金成本,一般都列入其财务管理内容之一,而分公司的筹资管理则侧重于使用资金的管理。建筑安装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资金占用大,时间长的使用特点。如何及时收回工程款,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材料成本,降低存货资金占用,增加存货周转率等成为筹资管理的重中之重。

利润分配管理,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管理、利润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工程销售收入管理是利润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做好工程项目预测和决策,通过绩效考核,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加强工程款回笼力度,减少坏账损失。认真做好利润预测和利润计划,,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

财务管理的三项基本内容互为因果,相互联系,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把几个内容联系来,加以统筹按排。

三、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分公司负责人的选择及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并不是理论上的分公司,实质上都是上交一定管理费,借用总公司资质的全承包的分公司,盈亏都是由分公司负责人承担。分公司负责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财务实力,若出现终止经营,注销时,产生的未偿还的债权债务都由总公司承担,增加了很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一般是组织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为了节约成本,有的身兼几职或是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记账,会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财务管理基础弱,大大影响了分公司的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2.分公司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作为总公司支柱或核心业务的经营者,是企业分权管理的一种常规形式,按照分权程度,可以作为一个车间管理,也可作为一个模拟法人独立经营,而后一种方式是普遍采用,前者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省外分公司因组织机构简单,管理制度不规范,未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授权不明确,有些事关总公司资金或合同的权限未明确。分公司有权限支配或签订重大金额或重大合同。其次,未健立预算管理制度,未能量化分公司的经营目标,未能形成分公司内部责权利体系,因此不能约束和激励分公司的总体经营。再者,会计核算管理不规范,使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3.总公司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一般都是空间上距离总公司较远,如果采用完全下放的会计核算及采用模拟子公司的经营模式,有碍于总公司了解详细信息。现行许多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与总公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此类分公司的性质是全承包形式。因此,总公司只要分公司上交一定的管理费,对于监督机制几乎都未健立,未要求定期报送会计报表,相关的重项目合同及重要材料的采购合同不需备案。总公司领导和财务总监每年只有一次的上门监督检查,检查期间,分公司方面单提供全年度的会计资料和纳税资料,工程质量方面和债权债务关系方面一律不知,此类模式大大增加了总公司独立法人的法律责任。

4.电子信息系统落后

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因考虑经营成本或者没有合适的管理人才,多数情况下未建立集团eRp系统和分公司的eRp系统,因此分公司的工程信息,采购信息,财务信息不能共享,导致总公司与分公司沟通障碍,分公司信息受阻,其管理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加强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财务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公司负责人及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

当今,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性质是带有承包性质的分公司,权限极大。因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选择合适的分公司负责人显得十分必要。设立省外分公司时,提高分公司的选择标准,不仅有建筑施工技术或管理经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而且能提供一定的物质担保,如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分公司成立时注入资金一部到位,不能抽逃资金,签订经营经营合同并提供一定的质量保证金和安全保证金。通过建立约束机制,一旦分公司注销时,出现未偿还的债权债力,可能用担保的物质和保证金支付,大大减少总的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配备素质水平高的会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强,品德高,诚信度高,严格按照总公司和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执行相关财务事项,努力学习工程预算,参与工程竣工结算款项,有利于项目成本控制,与工程部协作催收工程款。分公司超预算权限,超预算开支时,坚持“制度第一,领导第二”的原则,若有严重损害总公司利益时,向总公司财务负责人或总公司负责人汇报。

2.健全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经总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为纲,细化总公司的权责安排。分权管理都必须保证权责明确和权责对等,不能因分权而引起控制弱化,同时应使责权利统一,以保证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力,为了更好的管理资产,实现目标利润,总公司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通过授权控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方式,安排分公司的财务责权得体系。其中授权管理制度主要是授权管理资产和资金支出管理授权,总公司授权管理分公司资产,其对应的责任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使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运营资产创造利润。但分公司的资产处置的权力应受到限制。预算管理制度是总公司对分公司的量化考核依据。分公司通过编定销售、生产、成本及费用、采购等年度预算,把预算分级归口落实到车间,班组直至个人,形成有效的分公司的内部各级责权利体系。总公司可以据此掌握各分公司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情况,进行资金的预算平衡和合理调度。

3.建立总公司对分公司监督考核机制

建筑安装企业省外分公司监督考核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则通过书面监督考核,二则可能通过上门检查。书面监督机制有按总公司要求每月或每季定期上报分公司会计报表,内部各种分析报表,纳税申报表,债权债务明细表及变动表。重要的项目安装合同、重要的材料的采购合同的备案管理。建立预算审计制度,对分公司的预算编制汇总体系的合理性,核算统计各级对统计系统的完备性,预算执行和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上门检查制度,总公司规定每月或每季到分公司办公地点或施工地点定期检查,也可突击检查,随时发现分公司的质量方面,财务方面,经营方面的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等奖惩机制。

4.建立信息系统,达到有效的网上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的管理分公司,由于各分公司的地理位置决定,如果采用直接上门检查,不但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所采集的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不完整。在现代通讯信息发达的时代,总公司应健立电子信息系统,如集团的eRp系统。通过集团的eRp系统,总公司和分公司可以不限时间查阅和分享系统信息,通过分公司的工程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总公司可以及时掌握分公司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司也可通过eRp系统及时更新总公司下达的作任务。建立信息系统,成为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通过信息系统,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总公司可通过网络渠道及时了解分公司的工程项目信息,便于总公司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的采购模块,可以了解分公司的债务单位,使财务管理更全面,更及时,达到有效的网上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家鸿,浅谈建筑企业区域分公司的成本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年第2期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对策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地政策推动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建筑建造方式受到冲击,粗放型建筑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深度依然不足,仍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合力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1]

1相关政策

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过程中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这明确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做了积极引导。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这将继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

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2.1应用原理

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来与建筑构件完成信息连接的。其中,感知层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拥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感知终端来获取建筑构件信息的。网络层又称为管理层,主要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处理、分析及管理。应用层是指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系统的门户网络或者app,项目各方可以通过应用层顺利开展监督、统计、管理等工作。[2]物联网以设计参数为基础,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建筑构件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原材料加工生产、检测检验、运输、存储、安装与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3];全面要素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等要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全方位管理是指对与项目有关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材料生产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建筑使用等所有阶段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从全要素管理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表现在质量溯源、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四个方面。

2.2具体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是以装配式构件生产产业链为主线,使建筑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到准确追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采集构件原材料入库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出库检验、运输过程检验、进场检验、装配过程检验、验收检验等数据,并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互通,保证质量问题可追溯。(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在吊装作业、高空作业方面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搬运、存储、吊装、安装等方面需要得到重点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对人、物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3)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成本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和现场安装施工成本。[4]装配式构配件生产单位、采购单位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物联网的云平台数据对构配件在储存、运输和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对构配件损伤部位进行实时查找与处理,从而降低构配件损耗以及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现场安装成本。(4)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相关部门应将物联网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在一起,实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将各流程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平台的协同管理、信息优化、预警机制等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实时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可明显提高管理的精细度,加快资源调度、减少沟通时间,协调不同参与方协同作业,从而提高项目的进度管理能力。[5]

3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3.1应用成本较高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以大量装配式建筑项目为载体。目前,装配式建筑暂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建造成本较高,规模较小,集聚化程度低,因此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成本较高。[7]

3.2不被广泛认可

应用物联网技术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加上部分建筑企业高度依赖原有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即使部分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也只是采用传统管理手段嫁接物联网设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建筑企业往往采用传统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并用的方式,将物联网当作摆设,这就使得物联网技术难以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同时使用两套管理系统,会造成信息沟通交流复杂化、重复化等问题,进一步导致建筑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缺乏信心。

3.3现有人才匹配度不高

(1)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筑业”“电子技术”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关人才主要来自建筑行业、计算机等行业,在知识结构上有所欠缺,这种情况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一些涉及多学科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人才共同协作,这容易导致沟通交流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技术衔接困难等问题的发生。(2)高校针对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基础课和传统专业课为主,应用课程占比较小。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缺乏实训基地、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高校向装配式建筑行业输出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3)装配式建筑、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制度不健全。这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属于前沿技术,专家稀缺,行业培训机会较少。

3.4融合尚不完全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尚不完全,具体表现在融合深度不够、关键技术存在短板、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足、装配式建筑机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例如,物联网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与存储方面,在数据处理、预警、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不足,且平台缺乏自我优化功能;高端传感器、芯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大攻关力度;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的上下游产业协作程度较低,缺乏物联网行业领军型企业;目前,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体系尚未形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应用规范。[8]

4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优化对策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建筑企业以及相关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对策。

4.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可针对推行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建筑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或差别税率、资金扶持、现金奖励等政策,引导建筑企业积极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对示范试点项目进行经济支持。同时,政府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孵化创新,对攻克物联网、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的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重点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对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进行支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与专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从而实现标准的规范化、系统化。

4.2多措并举,提升市场信心,提高市场认可度

政府投资项目(包括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应积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推广。建筑业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积极建立物联网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其次要落实政策优惠,让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建筑企业在经济上受益;最后要建立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融合发展效果评比,对优秀企业进行资金奖励。

4.3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

教育部门应加快培育具有示范试点的高校,创设跨建筑、信息通讯、电子科技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和培养目标上,教育部要协助大专、中职院校分层次培育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以补足人才缺口。高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创设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实验室,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9]此外,教育部应与高校应联合开展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方面的资格考试,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企业应创新生产及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自我认识,组织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一些标杆企业在示范试点项目中,要及时推广新技术,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技术。

5结语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8

1、轻质混凝土墙板制备工艺

轻质混凝土墙板通常包括加气混凝土墙板、陶粒混凝土墙板和泡沫混凝土墙板。加气混凝土墙板的制备工艺是先将水泥、石灰、砂、铝粉、水按比例计量混合成浆体,然后将浆体注入盛有钢筋网的试模中,经切割、养护而成。陶粒混凝土墙板和泡沫混凝土墙板是将水泥、粗细骨料、发泡剂等搅拌混合成浆体,随后将浆体浇筑到试模中经养护而成。

2、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的制备工艺

(1)根据设计要求将3~5块轻质混凝土板拼成单元式模块;(2)在拼装好的单元式模块内外表面刷防水涂料,使装配式墙板满足外墙防水要求;(3)根据外立面设计要求外刷涂料、粘结瓷砖、干挂石材、挂铝合金幕墙,完成外饰面施工,制备装配式装饰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外墙板。

3、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的测试方法

(1)气密性性能:气密性能试验按GB/t15227的规定进行。(2)水密性:水密性能试验按GB/t15227的规定进行。现场淋水试验参照GB/t21086中附录D的要求进行。(3)抗风压性能:抗风压性能试验按GB/t15227的规定进行。点支承幕墙抗风压性能试验样品与幕墙工程实际结构受力单元状况相同。(4)平面内变形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试验按GB/t18250的规定进行,平面内变形性能检验在抗风压性能检验之后进行。(5)导热系数试验参照GB/t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的试验方法进行。(6)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墙板的隔音试验:参照GB50118-2010附录a进行。(7)燃烧性能试验:参照GB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5464-2010《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和GB/t14402-2007《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进行。

二、装配式轻质外墙板性能分析

1、四性试验结果

选用规格尺寸为1800×3600mm、厚度为180mm,表面贴瓷砖和外刷涂料的墙板各一块组成3600×3600mm的检测单元,并按要求进行填缝密封处理。经检测表明,装配式装饰一体化轻混凝土外墙板气密性能满足4级要求;采用波动加压法在2000pa压力条件下未发生渗漏,水密性能良好;抗风压性能满足4000pa风荷载使用要求;平面变形满足3级指标(1/200)。

2、热工性能

经检测可知B05与B07级的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其导热系数分别为0.12w/(m•K)和0.15w/(m•K),经计算可知B05与B07级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厚度分别为150mm和200mm时均可满足夏热冬暖地区节能设计要求。因此,建议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外墙选用B07级厚度200mm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公共建筑外墙选用容重B05级厚度150mm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

3、隔音性能

隔音测试表明,厚度为180mm表面贴瓷砖的装饰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其平均隔声量为43.7dB,可作为公共建筑外墙使用;厚度230mm表面干挂石材的装饰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其平均隔声量为46.5dB,可作为居住建筑外墙使用。

4、燃烧性能

表2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的燃烧性能

三、工程实例介绍

钢结构与装配式轻质混凝土外墙板系统在广州市番禺沙湾酒厂办公楼工程、何贤医院门诊楼住院部扩建工程、佛山市顺德顺峰山庄钢结构工程等工程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下面对广州市番禺沙湾酒厂办公楼工程进行简要介绍。

沙湾酒厂办公楼改造项目,建筑层数为6层,建筑高度为27m,建筑占地面积为700m2,总建筑面积4000m2。本工程采用钢结构和节能装饰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图2是装配式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制备图,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将轻质混凝土墙板组装起来,然后进行饰面处理。图3是轻质混凝土外墙板的吊装图,采用机械吊装完成轻质混凝土外墙板和门窗的安装。图4和图5分别是沙湾酒厂办公楼施工图和竣工实体图。沙湾酒厂办公楼改造项目中首次采用了装配式装饰一体化轻质混凝土外墙板,使用了模块化施工工艺,仅用350个人工、40个台班即完成现场安装,为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外墙板设计、制造、施工、管理提供典型的工程范例。

四、结语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9

社会效益分析

1.减少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据有关数据,城市垃圾中30%—40%是建筑垃圾,城市噪音的1/3是建筑工地噪音占,全球Co2排放量的7%是由水泥工业产生的。采用现场装配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结构住宅现场湿作业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和水污染大量减少,同时浇捣水泥、现场运输等的噪音也减低了很多。

2.保护生态环境。目前,砖混结构住宅在我国还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我国每年生产粘土砖7000亿块(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其代价是每年毁农田约15万亩,消耗的标准煤约7000万吨;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1/3强),其代价是每年排放温室气体C02约3亿吨,破坏的矿山与排放的废水则难以统计。装配式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结构住宅不使用粘土砖,水泥消耗也大大降低,因此保护了生态环境。

3.钢材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装配式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结构住宅具有绿色、可循环利用性。该结构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后的处理过程中,大部分建筑材料都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可降解性。

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装饰工厂化优势对策

1我国装饰行业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行业,装饰施工技术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发时期深圳特区的建设,以香港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施工技术的涌入带来了崭新的施工理念、方式方法和科学的控制手段、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机具、技术设备,大大推动了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然而我国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流动的手工作坊阶段,传统的人工操作与手工组装方式仍主导着整个装饰施工过程。由于作业手段原始,分工方法混乱而又缺乏专业性,造成我国装饰行业包括整个建筑业几乎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科技含量明显不足。

装饰施工工业性技术滞后的现象与时展严重脱节,缺陷是明显的,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施工工期长;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精度不足;污染环境且严重扰民。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功能型向舒适型转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装饰行业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集约型转变,讲品牌、讲环境、讲质量、讲效率。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工厂化装饰的生产方式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2工厂化装饰的含义及优势分析

2.1工厂化装饰的含义

工厂化装饰是指将装饰工程所需的各种构配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分离,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或若干部件单元,施工现场只是对这些部件单元进行选择集成、组合安装。其核心是以工业化为手段,强调注重个性化。如同汽车制造,各主要部件是由各专业工厂提供的系统集成产品,汽车装配线只是将各种部件进行整合装配,而内饰、无线定位等均可按客户个性需要进行选配。工厂化装饰强调部品的后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要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随着工厂化的推广,由单一材料的组合可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复合集成,路子将更宽。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了组合体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装饰企业对工厂化装饰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大多数仅限于木装修工厂化。木装修工厂化是工厂化装饰的一部分,工厂化装饰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和延伸,它应覆盖装饰工程的所有内容。当然,工厂化装饰并不一定要求装饰公司什么都做,装饰公司可以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总承包任务的的设计者、组织者、总调度,是工厂化装饰的总装车间,是牵头人的角色,主要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而把各单元部件交由各专业公司或厂家进行加工整合。

2.2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

目前,在木装饰、石材饰面、幕墙、整体厨卫、金属饰面、玻璃饰面乃至面砖饰面等方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在技术上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工厂化装饰之中。加上各种高性能的弹性粘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钉销连接方式。只要我们增加现场精度控制、加强施工深化设计。全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3推行工厂化装饰的意义

(1)有利于建筑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建筑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饰工厂化、企业信息化;而住宅产业化就是实现住宅建设的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工厂化装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的工业化又有利于装饰工厂化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我国装饰行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缺乏有序性,产品同质化严重。推行工厂化装饰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使市场份额的分布趋于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有利于提高装饰行业科技含量,进而带动相关科技应用水平,以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家强化规范装饰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使我国装饰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装饰工程质量。工厂化装饰克服了人工制作的随意性和某些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其加工精度和粘结度是人工制作难以达到的。施工质量和精度的提升空间都会大幅提高。以木装修工厂化为例,采用木饰向工厂化装饰能够创造超长无接缝的全新装饰效果,饰面精度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高压无气喷漆将油漆与空气有效分离,饰面光洁,基层木材真空蒸汽干燥,进口设备齿接,30年不起鼓、不开裂、不变形。

(4)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构配件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操作,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部件的集成整合与安装分开,又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劳动功效大幅提高。工厂化装饰是以机械化、专业化、批量化为基础,各环节的工作又可同步进行,可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已证明其工期可缩短1/3以上。

(5)有利于满足个性需要。通过研究开发并不断丰富完善,依据消费者不同品位和个性差异,可实现高科技工厂化生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提供多种材料、式样、颜色和档次产品代用户选择。

(6)有利于解决传统操作所带来的污染和扰民问题。现行装饰采用的饰面板等大都残留有大量甲醛,现场刷漆、刷胶所带来的苯、二甲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释放。手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噪音、垃圾,污染环境扰民严重。而工厂化装饰要求全部使用环保材料且生产时粘合剂用量少,产品后场化,现场只是拼装,施工期间少有锤钉等施工噪音和垃圾,不会有甲醛和油漆等气味,完工后即可使用。

(7)有利于降低成本。采用工厂化生产,材料的边角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率提高,批量化、流水化生产,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机械化操作优势又可使基层与面层、部件与部件的连接方法更为简便经济;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可大幅降低。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证明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

3推行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加强部件的模数化、标准化研究

工厂化装饰要求部品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强,要求部件小型化。这样部品件的加工制作运输、安装均可轻便灵活,而且标准单元的组合灵活机动,可大可小,创造思维的空间被充分扩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增强。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模数化协调”原则和方法,去制定各种部品件的规格尺寸,以满足各类设计需求,使其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到指定的部位,且不同企业生产的部品件可互换。使之形成产品是标准化的,装饰是多样化的。

而目前我国的装饰部品配套性、通用性还很差,只有少量的部品件能满足要求,更多的没有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装饰部品件的定型化、配套化、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研究,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能与建筑部品件相配套,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3.2加强行业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种新的施工方式的出现,最需要的是国家技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行业的激励与舆论支持。国家要制定与推行工厂化装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目标,编制相关发展规划,组织工业化体系的分类研究与攻关,编制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行业术语,推广工厂化装饰的示范工程,建一套完善的工厂化装饰的理论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逐步完善大批量的材料配送体系。

3.3企业要加强工厂化装饰的技术策划

要制定全面实现工厂化装饰的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分析目前推行工厂化装饰所存在的障碍,组织技术攻关。加强信息的搜集,搜集那些能直接或间接用于工厂化装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对实践中所创造的标准模块加以整理与推广。注重设备配置的转化,重点关注工厂化配套所需的大型加工设备的质量和数量,发展新型、快捷、精确的现场装配设备,组织研究装饰单元部件的整体吊装技术,采取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配套设计能力,培训现场组装工人的装配意识,与行业之外的专业厂家合作,建立设计配合、定制供货、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机制。

3.4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相应调整

工厂装饰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以现场测量、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他们完成相关的单元部件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部件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等工作,项目管理也重点转向施工深化设计和供应商配套、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对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转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有关设计、施工方法、工艺以及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之外,更要熟悉和了解相关机电专业的配套,对工厂化产品的性能、规格、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施工配合协调知识等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还要能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创造新的工厂化装饰模块和装配方法。

对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上也应作相应调整。除了要增加开设有关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构造与施工、管理等课程外,还应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机电、模具设计等与工厂化产品相关的生产知识、安装知识、质量检测知识。特别是对装饰构造与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形式及观念上应进行深层次变革,同时加强工厂化装饰理论的课题攻关。

参考文献

1解本政.论建筑装饰企业木制作产品的工厂化的生产[J].装饰名品,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