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十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十篇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21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1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小儿身体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注意小儿所处的生活环境问题,很容易让小儿患有呼吸系统上的疾病。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内的部分器官并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的免疫能力有限,患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非常的高。在医院的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哮喘,咳嗽等。通过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提高护理的质量。为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加有效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对目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作者通过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12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一、数据与方案

1.1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总结:

小儿身体状况整体表现较差,由于身体免疫企管部并没有发育成熟,患有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异常的高。常见的儿科呼吸疾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等。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治疗现状,为了更好的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提前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抓住护理的重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文强.浅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62

[2]王玮琦.吴伟宏.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化药物应用.2011(16):113-114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2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护理;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3

【关键词】儿内科 院内感染 临床分析

1 前言

何为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俗称院内感染,本篇文章通过叙述该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控制和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儿内科800例出院病人为调查对象

2.2统计方法

按照年龄、疾病、感染部位等因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科室兼职人员对800例出院病人的医院感染资料的统计,然后对统计图进行横纵向的对比,从而分析医院儿内科的感染的现状。

2.3诊断的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诊断。

3 结果分析

3.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出院病人为800/发生院内感染例58例,感染率为7.25%,6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8.38%。其中女性为28例,男性为30例,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早产儿。

3.2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发生数

通过对58个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感染率相差很大。如中出生-2个月的新生儿感染率最高,出院病人14/感染例数6,感染率为42.85%;其次是3个月-12个月,出院病人21/感染例数7,感染率也高达33.3%。而由于8-14岁已经属于免疫功能十分完善的个体,因此从出院病人507/感染例数28,感染率已经降低到5.52%,而中间两个年龄段2-3岁,4-7岁感染率分别是5.76%和7.77%。所以从以上数据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感染发生率逐渐趋向于平稳地数值。

3.3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情况

而从58例次感染病例,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是最高的,占了47.28%,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疾病分别占据了25.4%和11.23%,还包括口腔,呼吸道黏膜感染以及血液感染等都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常见部位。因此做到防患于未然,才是重中之重。

3.4医院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

血液系统感染疾病的发病率最高,感染率占14.318%,而其他像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各占7.42%和5.91%,而通过X2和p,该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像过敏性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中感染率占有3.53%和7.21%。

4 讨论

4.1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年龄和原发疾病

早产婴儿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竟占到42.85%和33.3%,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分析原因如下,由于小年龄组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再加上自身的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并且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孩,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少、而自母体获得的抗体渐减弱所以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4.2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发生感染的部位

(一)呼吸道疾病感染

儿内科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感染率是最高的,竟高达47.28%.。由于呼吸道感染一般是以空气为媒介,传播微生物气溶胶,通过飞沫、飞沫核以及尘埃三种方式来进行的,而病原体传播又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胃肠道疾病感染

新生儿科内最常遇到的情况是感染引起的呕吐,而感染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来自胃肠道内,也可以源于外部,胃肠道几乎所有的污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肠炎,呕吐为新生儿肠炎的早期症状。而引起新生儿胃肠道感染的病菌包括细菌、真菌等,还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

(三)皮肤黏膜感染

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多在皮肤黏膜,这与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功能较弱,而且皮肤含有的水分比较多,pH值又较高,所以比较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另外护理中如果稍有不慎,有可能损坏到皮肤,并且破坏到皮肤的屏障功能。

5 儿内科院内感染的防护措施及对策

(一)最大程度减少外源性污染

保持病房的整洁、空气清新、而且应该加强陪护管理和针对新生儿特点使病房布局更加合理;要对新生儿的衣物进行清洁处理,而且医护人员要做到勤洗手,并且时常检查感染病房及隔离病房。

(二)加强病区的监控,防止内源性污染

应该注意病区环境的改善,要时常注意控制探视的情况。每天必须要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并且紫外线消毒和地面的清扫。还要控制病房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内源性条件。定期对共工器具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6 结语

只有合理分析大量的临床样本,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蔡幸生,卢道奋,陈声琼,等.儿内科感染性肠炎的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61.

[2]胡必杰.不容忽视的临床难题-医院感染[J].上海护理,2007,9(4):58.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4

1体温-热性惊厥

恒温动物是进化的产物。人的体温在37℃左右,哺乳动物的体温为马38℃、牛39℃、羊40℃,禽类的体温为鹅41℃、鸭42℃、鸡43℃。恒温动物的体温越高,越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人类是动物界中最易感染者。当人类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机体可通过发热来抵抗感染、消灭病原微生物。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温过高可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异常放电,发生惊厥。重者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ep认为,发热是人体的防御反应,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加快抗体的合成,有利于杀灭病原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不应急于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治疗,这不利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学龄前儿童有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应注意及时退热治疗。对热性惊厥较重者,还可模拟动物的休眠,进行“冬眠疗法”,使体温降低、代谢减少,从而保护大脑。

2心率-肺炎合并心衰

小儿肺炎能否合并心力衰竭(心衰)这是现代儿科学争论的一个话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心血管是伴随着呼吸器官而进化的,即先有肺脏的通气、换气,后有心血管的血液运输。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有进化的必然联系。水蚤等体表呼吸的甲壳类,仅有心脏没有血管;虾、蟹等水生鳃呼吸动物血管发达,呈单循环;陆生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复杂,呈双循环。肺炎所致心衰是呼吸系统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临床诊断肺炎合并心衰的主要标准是呼吸>60次/min、心率>180次/min,这是人为划定的界线。在动物界,大象的心率为30次/min,小鼠的心率为600次/min,可见动物的体型与心率成反比。在同一类动物中,小动物比成年动物的心率快。在小儿中,新生儿心率120~140次/min,婴儿110~130次/min,幼儿100~120次/min,学龄前儿童80~100次/min,学龄儿童70~90次/min,可见小儿的心率与年龄成反比。心率增快,可提供较多的血液供应,保证新陈代谢。小儿肺炎时,由于肺脏血氧交换障碍,使机体缺氧,心率代偿性增快,可补偿供氧。ep认为,治疗肺炎合并心衰的关键是改善缺氧,而不是降低心率。

3呼吸-喘息性疾病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直接与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水生动物利用皮肤和鳃进行水呼吸;两栖类的幼体仍然用鳃呼吸,成体则用肺呼吸;爬行动物依靠胸廓的运动进行肺呼吸;鸟类在气囊的辅助下使气体单方向流动;哺乳类动物的肺泡是盲端,气体需双向流动。我们人类的肺脏通气结构有明显的缺陷,肺泡直径宽于小气道直径,使气体流人容易、流出困难;毛细支气管中没有软骨支持,易于狭窄。这是小儿易发生喘息性疾病的原因。

小儿喘息性疾病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其病理特征是小气道的狭窄,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进而通过增加呼吸频率代偿性供氧。喘息性疾病虽都应进行解痉平喘的对症治疗,但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却有所不同。支气管哮喘是过敏原引起的喘息性疾病,这是机体为避免吸人有害气体而采取的一种防御反应,只是防卫过当而伤及自身,治疗本病应以抗感染(抑制炎症反应)为主,疗程较长。毛细支气管炎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所致的喘息性疾病,治疗应以抗病毒感染为主,疗程较短。

4血压-过敏性休克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仅有吞噬细胞,可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鱼类有胸腺和淋巴细胞,可完成特异性免疫反应;禽类有了腔上囊,可产生特异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反应;哺乳动物能产生igm、igG和iga;人类则还有igD和ige等五类免疫球蛋白,使体液免疫反应更加成熟完善。小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正是种系发育的重演。胎儿在胚胎期12周即可合成lgm;新生儿出生后igG含量最高,有时可超过成人水平;而新生儿igD和ige极少,约在5~7岁时才达成人水平。

过敏性休克属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药物或食物等)过敏原、ige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参与的反应,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组织损伤等。小儿出生后lge很少,2~3个月内很少发生过敏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ep认为,过敏反应本是机体对外来异物(过敏原)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只是这种反应过度,而伤害了自身,甚至危及生命。抢救本病的重点是争取时间,阻断反应链。首先注射肾上腺素抗休克,其次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是检出药物或食物致敏原,避免与之接触。本病不仅是医学难题,还涉及法律等社会问题。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5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5)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77

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非常常见,其发病率在儿科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中占首位,特别是在学龄前期的儿童及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对于小儿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其诊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研究。

1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

站在解剖学的角度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与成人的呼吸系统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别,其鼻腔相对来说是比较短小的,并且鼻道狭窄,黏膜下层没有海绵组织,咽部相对来说是垂直、狭窄的,喉部相对比较垂直,支气管、气管的管腔弹力纤维组织存在发育不良的现象,并且其黏膜比较柔弱,难以将废物有效排除,肺脏中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含气量相对较少,而含血量相对较多,这使得其气体交换面积较小,与成人相比,胸廓及肺的回缩能力均较小,并且由于其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导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偏低,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1]。

2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是春冬季节[2-3],在其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病原学监测,这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关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越来越广泛,下面就对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予以简单介绍。

2.1小儿呼吸道的细菌感染

有很多种细菌均能够导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相关的致病细菌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国内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是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革兰阴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并且这种类型的病菌具有非常高的耐药性,这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临床上主要的消灭微生物病原体的方法就是应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性细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导致抗生素的研发速度难以满足实际的抗菌要求,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2.2小儿呼吸道的病毒感染

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种类非常的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有关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我国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有学者在对39例持续喘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的方法,从中检出了12例博卡病毒,这是一种首先由瑞典学者发现的一种细小病毒,能够引发儿童肺炎、支气管炎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将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两者的大部分临床症状相似,其中较常出现的是发热[5]。

另外,有相关的研究中,对342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研究,发现其主要感染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流感病毒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则比较少见,在实际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我国还没有研制出能够安全有效的抵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但是对于该病毒,有学者发现m2-1基因mRna中的pshRna7816对于该病毒所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其中m2nRna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于病毒的复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应,能够有效的提升被病毒感染了的细胞的存活率,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其有望成为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种新型基因治疗类药物,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6]。

2.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属于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保证其治疗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长期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有关儿科哮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研究投入到了儿科哮喘的研究工作中,有研究发现,哮喘患儿中的白三烯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提升。另外,有学者在对280例毛细支气管患儿的长期随访中发现,婴幼儿的支气管炎是很容易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的,导致哮喘发生及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就是:过敏体质,单纯母乳喂养、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BGG是其主要的防护措施[7]。

3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现状

3.1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有研究表明,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主要与血清硒、锌等微量元素以及t细胞亚群等的浓度变化有关,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小儿的血清硒、锌等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体内血清的硒与锌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硒的升高与血锌含量的显著降低[8]。因此,王曾礼[9]认为,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工作中,可以将患儿体内血硒与血锌的比值作为其中一个参考指标。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应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咽拭子进行检查,看其中是否存在支原体活体,以此来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面,应用这种检查方法,与血清学检查的检出率相似,但是在抽血检查的过程中,不需要要求患者空腹,并且检测结果快速、直观,对于患儿及其家长来说,这种检查方式的接受度更高。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其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比较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10]。研究表明,其在患儿体内的升高程度与患儿体内的白细胞数目没有相关性,可以将其应用于药物疗效评价及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工作中[11]。将血清前清蛋白应用于小儿急性呼吸系统的感染的病因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将其应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与疗效观察工作中。

3.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仪器检测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检测中,最为常用的仪器检测方法就是胸片检测,其具有简便、经济、快捷的优点,这是胸部检查过程中的优先选择项目,与胸部透视相比,其显像更加的清楚,能够清楚地看到细微的病变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仅仅是应用X线检查,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怀疑是支气管异物的患儿来说,仅仅依靠X线检查,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对儿童实施X线检查,对其正常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12]。

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内容就是肺功能检测,通过该项检测能够对患儿气道中是否存在阻塞予以客观的反映,并且对于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这是临床中的一种非创伤性的诊断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等疾病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并且其可以为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的评定提供有力依据,特别是在对症程度的评价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13]。由于小儿的依从性比较差,在对其开展肺功能检测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与仪器与成人检测是不同的,儿科肺功能检测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潮式呼吸意义快速胸腹腔挤压法、强迫震荡法、气流阻断法、超声波法、体描仪法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工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14]。

纤维支气管镜检测,由于其纤支镜柔软可以弯曲,具有较大的视野范围,将其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中,能够直接检查到肺部局部出现的微小病变,并且能够对气管及支气管的动力学状况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集诊断功能与治疗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在小儿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不明原因的肺部病灶、咳血、气喘、反复咳嗽的检查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其还能够作为先天性气道异常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发热、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对于肺功能严重损害、近期具有大量咳血、哮喘急性发作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是严禁使用的,这会对患儿的呼吸系统造成交大的损伤[15-16]。

在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明确其发病类型,才能保证相关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对其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予以简单介绍。

4小儿呼吸系统的治疗现状

4.1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

氨溴索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药物,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滞留于肺部及气管中,这会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大难度,常出现难以治愈或者是治愈之后反复发作的情况,盐酸氨溴索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祛痰药物,其能够有效的稀释痰液,并且还能够湿润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对于抑制小儿呼吸系统炎症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17]。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对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脓毒症型脑病、严重喘憋、全身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不退等合并症的重症肺炎患儿,可以适当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是需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一般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不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并且该种药物尽量不要应用于极低体重儿的慢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或者预防工作中。

免疫增敏剂,通过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应用免疫增敏剂来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其治疗效率已经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免疫增敏剂划分为:中草药、化学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生物制剂就是免疫球蛋白,其能够通过调节补体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来诱导靶细胞的凋亡,并通过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进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常用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是斯奇康,其能够通过增强小儿体内UK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活性,促进嗜碱细胞膜的稳定性,并能够有效的诱导感染素的生成,从而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及集体细胞免疫进行调节[18]。

目前临床上报道的相关的中药组分也比较多,如:牛膝多糖、黄蔑多糖、香菇多糖等,其都是活性非常强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提升患儿的免疫能力,以便于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9]。

4.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辅助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主要有:(1)吸入氧气雾化,这是一种将氧气作为驱动气的雾化吸入法,通过氧雾使药物形成微小颗粒,治疗过程中,患儿在吸入药物的同时,还会吸入一定量的氧气,有利于患者肺泡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20]。(2)吸入no,这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其能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其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中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离子、提升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患儿在吸入no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这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的吸入持续时间、吸入最佳浓度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1]。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的常见,并且其种类众多,导致其发病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患儿的自身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对于患儿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其常见的几种呼吸系统疾病,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对于临床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英,胡长青.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1.

[2]何少茹,孙云霞,梁穗新,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18(7):239-242.

[3]靳蓉,卢根,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在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贵州医药,2012,28(19):555-558.

[4]卢根,靳蓉,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16):689-692.

[5]郝素莲,张亮.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26(9):1023-1026.

[6]韦珍爱.41例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21-122.

[7]范木英,杜晓华,余泽明.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5(7):456-459.

[8]赵昱.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25(13):1234-1236.

[9]王曾礼.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呼吸系统疾病(11)(上)[J].新医学,2013,12(11):1024-1028.

[10]邵彩虹,姚静,余琼,等.小儿门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25(19):306-309.

[11]张海英.被动吸烟与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及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30(15):556-558.

[12]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7(13):741-743.

[13]童志杰,邓力,周名秀,等.小儿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8):1145-1148.

[14]杨永弘,刘春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8(6):1026-1028.

[15]程雪艳.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24(7):852-854.

[16]陆权,曾玫.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5(5):101-103.

[17]于翠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37-138.

[18]薛辛东,黄敬孚,宋国维,等.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9):147-149.

[19]谢城.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20(7):303-304.

[20]古力尼沙・依明,拉・提.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常见小儿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疾病[J].临床误诊误治,2013,42(11):1023-1025.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6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86

Hoi的发生率可达到8.0%以上,探视者、医护人员及环境等因素均可引发Hoi。Hoi会给住院患者带来额外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2.9倍左右,还会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或造成医疗纠纷,在医疗护理中应预防及控制Hoi,降低Hoi发生率[1]。儿科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未实现完全发育,免疫机制不够成熟,抵抗能力低下,抵御Hoi的能力较弱,因此患儿发生Hoi的几率远高于成人,儿科也成为了Hoi高发科室,Hoi发生率约为普通科室的2倍。本文分析了优质护理对降低儿科Hoi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儿科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9例住院患儿,患儿家长知晓研究方案,签字同意参与,排除病历不完整,不能遵医嘱者。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27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165例,女114例;12岁20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6例,骨骼或肌肉疾病25例,心血管疾病19例,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5例,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2例,泌尿系统疾病13例,呼吸道疾病48例,消化道疾病21例,中毒12例,损伤31例,神经系统疾病37例。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0例患儿作为优质护理组,男181例,女109例;12岁24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9例,骨骼或肌肉疾病28例,心血管疾病17例,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7例,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6例,泌尿系统疾病16例,呼吸道疾病44例,消化道疾病20例,中毒9例,损伤35例,神经系统疾病39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在儿科医疗工作中运用基础性护理措施,如监测患儿的体征指标,及时送检标本,做好日常巡视及查房工作,了解患儿的睡眠、饮食与康复情况,针对性护理病情危重的患儿,执行无菌消毒制度与隔离制度等。优质护理组运用优质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保证儿科病室采光良好、安静舒适,温度恒定,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定期清洁消毒病房、走廊、门把手、窗台、治疗器械、床头桌及地面,对于病房中的空气,可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做好病区隔离工作,前瞻性监控可能发生Hoi的患儿,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分配床位[2]。设置隔离标志,执行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患儿前应利用消毒液洗手,预防交叉感染。②主动向患儿与患儿家长介绍儿科环境与住院制度,与患儿交流时需根据年龄情况合理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注意揣摩患儿的心理与情绪体验,称呼患儿时尽量用昵称或小名,保证交流过程语言温柔及陈诉的内容清晰易懂。对于低龄患儿,可采用抚摸、手势、眼神、姿态及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采用游戏及绘画等方法告知患儿禁止食用腐败或生冷食物,避免相互交换药品、零食、食物或互串病房。向患儿家长讲解预防Hoi的方法,讲解时应采用规范礼貌的语言,重点宣教饮食卫生、口腔卫生与手卫生知识,矫正容易引起Hoi的不良行为,确保家长可以积极配合Hoi防治工作。限时探视,避免探视人员过多或频繁进入病房。③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患儿的免疫状态、病理状态、生理状态应用抗菌药物,切忌盲目使用或无度滥用广谱类抗生素,以减少抗药菌株,预防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或全身毒性反应。护理时尽量避免暴露患儿的机体组织,实施吸痰或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护理操作时,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并尽快拔管。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儿科Hoi情况与总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优质护理组儿科Hoi的发生率为5.86%,低于对照组的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7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4-0124-02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氧疗,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生命。现在,患者一般不致死于呼吸衰竭,而死于严重感染得不到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机械通气的一些并发症。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为基层医院探索一条抢救呼吸衰竭患者可行性途径迫在眉睫。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自制Cpap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该自制设备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27例,将2006年1-12月患儿14例设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患儿13例设为治疗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进行危重度评分,分值为70~90(76)分。原发病:对照组中,肺出血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2例,新生儿窒息3例,感染性休克DiC1例。治疗组中,肺出血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3例,新生儿窒息2例,感染性休克DiC1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罩吸氧(Fio2为0.5~0.6)下,呼吸困难不能改善,Spo21000g;自主呼吸存在。

1.2治疗方法

1.2.1所有患儿入院后针对原发病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治疗组先采用对照组的给氧方式,失败情况下给予自制Cpap装置治疗。

1.2.2Cpap装置制作及使用的方法

1.2.2.1制作方法取硅胶管(可用止血带)一根,在硅胶管适当的地方剪两小孔,直径为静脉输液针软管一致,孔间距为患者鼻间隔厚度,并在两小孔插入静脉输液针软管,长度根据患者鼻孔需要而定。硅胶管一端接湿化气源,一端接水封瓶,空芯管置于水封瓶液面下,液面下距离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1.2.2.2使用方法(1)预调参数:初调压力4~6cmH2o(水封瓶液面下4~6cm),供气流量>通气量的3倍,6~8ml/kg×呼吸次数/min×3,一般流量为5~7L/min,Fio2可与给予Cpap以前相同,或0.4~0.6[1];(2)调节方法:给予Cpap后根据pao2或Spo2,调节压力及Fio2,压力每次增减1~2cmH2o,Fio2每次增减0.05,目标pao2为50~80mmHg或Spo2为85%~95%。当Cpap为2~3cmH2o时,病情及血气或Spo2正常保持稳定1h以上可撤离Cpap改为头罩;(3)根据病情2~4h吸痰1次,为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引起反流、吸入性肺炎,当压力较高时,应预防性置开放性胃管;(4)监护:所有患儿作生命体征监护及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记录HR、R、Spo2,每2~4小时记录血压,4~6h有条件检查血气。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表现青紫、鼻扇、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增快、呼吸暂停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治疗组经Cpap与对照组同病种预后比较

治疗组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例

呼吸困难表现经Cpap治疗前经Cpap治疗后

消失(正常)好转无效

青紫12651

鼻扇12651

吸气三凹征12651

呼气性8224

呼吸减慢4013

呼吸增快8062

呼吸暂停4310

2.3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因素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共6例,其中死亡4例(66.67%),其中败血感染、感染性休克、DiC1例(16.67%),肺出血1例(16.67%),心脏疾病1例(16.67%),重症肺炎1例(16.67%)。未愈2例(33.33%),重症肺炎1例(16.67%),新生儿窒息1例(16.67%)。

2.4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治疗组未愈及死亡患者与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比较h

组别肺出血心脏疾病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DiC

治疗组(n=6)6.80±0.422.30±0.4136.50±6.3418.50±2.23

对照组(n=12)1.30±0.240.85±0.121.42±0.222.50±0.56

3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急救医学的诊断、治疗技术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使许多危重病儿得以及时挽救,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据全国儿科急救专业组统计,小儿危重症中呼吸系统疾病仍占首位,各种危重症都不同程度累及呼吸系统,呼吸衰竭病死率仍高达25%左右[2]。呼吸衰竭时尤其小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要求早治疗,可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病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促进那些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变的恢复,而原发病不能立即解除的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的对症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通气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的生命。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本质上是自主呼吸前提下给予呼气末正压[3]。2007年1-12月笔者根据Cpap工作的原理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对收住笔者所在科室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尚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于应用抢救,应用结果显示Cpap可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好转治愈率明显提高,同病种未愈及死亡病例传统药物治疗与经Cpap对比,经Cpap明显延长存活时间,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呼吸暂停应用效果最好,此方法对改善因肺内分流所致低氧血症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给氧方法,即不只限于提高吸入氧浓度,而对改善肺换气功能起作用。有学者主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及时应用Cpap,可作为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一种预防措施[4],而一旦确诊RDS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机会。因此自制Cpap是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自制Cpap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呼吸减慢症状改善情况效果差,甚至无效。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和氧合状态,必要时及时气管插管机械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周晓光,肖昕.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14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8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ipratoryintensiveCareUnit,RiCU)收住的病人主要是呼吸系统重症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iLD)、重症哮喘、肺栓塞等。国外教学医院多设立呼吸科,美国部分医院称为呼吸与重症监护科(Divisionofpulmonary&CritCaremedicine);国内仍称为呼吸科或肺科。

1iCU的历史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被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Dandy在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在二次大战前,Dandy在Hopkins建立起第一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20世纪20-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包括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了能够容纳较多病人的抢救单位,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队伍,这是现在iCU的最终尝试。1958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监护病房,其后iCU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

国内iCU起步相对较晚,1980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iCU。1985年总医院呼吸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RiCU。同时期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重症加强医疗病房(SiCU)。

2iCU现状

2.1美国有职业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中,2/3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约90%是呼吸科医生,呼吸内科医生在iCU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2现状iCU划分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综合性在监护病房(Gi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3RiCU的发展

3.1RiCU病房的建立

首先RiCU是iCU,有关病房的规范流程应符合iCU的标准。RiCU主要面向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和重症内科系统疾病,其中感染和合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居多是RiCU的特点,因此病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院内交叉感染的问题。整体设计洁净区、缓冲区、感染区要分开,空气气流走向应从洁净区(工作人员区)依次到缓冲区、感染区,重症感染/携带多耐药细菌患者应相对隔离。不提倡建立过多的大通铺式格局,应有一半以上床位为单间病房,其中开放式单位床单元面积15-25m?,单间病房面积为20-25m?,要贯彻生命到(Safeisiand)的理念,床周围1m内应无障碍物。感染区应保持一定的负压,如有条件建立标准的负压病房。

3.2健全的RiCU医疗规章制度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等。

3.3RiCU病人的收治范围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功能不全,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R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3.4RiCU病房的必备设备每张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R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应配备适合R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R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R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RiCU需配备血气分析系统、电子/纤维气管镜、振荡排痰仪;其他设备:心电图机、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体外起搏器、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3.6RiCU病房的选配设备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输液加温设备;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监测仪;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检测设备;体外膜肺(eCmo);床边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防止下肢DVt发生的反搏处理仪器。

4RiCU未来发展方向RiCU应向miCU(medicalintensiveCareUnit)发展,收治对象应涵盖内科各种合并感染的位置症患者(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但是如果合并感染也应收治。RiCU发展前景美好,但需要我们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387-388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9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纤维支气管镜

近些年来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在儿科患者中有将近75%为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1-2]。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5d~14岁,年龄分布情况:其中<20d10例,20d~1岁55例,1~3岁60例,3~7岁67例,>7岁45例,<3岁130例,占65%,平均年龄4.8岁。对治病因素进行列表,对纤维支气管镜所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

1.2发病原因: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黏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临床表现: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1.4诊断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术前对患儿在6h停止饮水和进食,手术前30min进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mg/kg,地西泮0.2~0.3mg/kg,使患儿保持镇静而且减少了黏液分泌。后应用利多卡因方2%的浓度对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缩血管。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对行气管内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显微镜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到达气道,对整个气道进行细致观察,对胸部的X线以及Ct所指示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的观察[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通入流量为1~4L/min的氧气,同时加强对心率、血压的监护,手术过程中发现异物尽量取出。

2结果

对肺不张及阻塞性肺气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情况:其中诱发原因为支气管异常20例,占32.3%;支气管炎性阻塞、狭窄、不张18例,占29.0%;支气管开口狭窄9例,占14.5%;肉芽肿10例,占16.1%;结核2例,占3.2%;气管软化2例,占3.2%;右叶综合征1例,占1.6%。

3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在对具有呼吸系统幼龄患者,诊断和治疗手段分落后。由于纤维支气管镜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对小儿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分析[5]。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既可以诊断疾病又可以进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配合生物检测、X线、Ct等可有效地确定病变部位,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张的病因比较复杂和多样,经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本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占29%。儿童呼吸系统急症中气管异物为主要因素之一,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占32.3%,本次研究确诊支气管开口狭窄、肉芽肿、结核、气管软化、右叶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占14.5%、16.1%、3.2%、3.2%、1.6%。说明呼吸道疾病中,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比较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镜体细小柔软,可行前后弯曲,在患儿气管及段、亚段支气管中均可插入,视野可在局部范围内扩大,具有较多适应证,检查的阳性率较高,可降低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起到了保障作用。

4参考文献

[1]刘咏梅,曹先斌,刘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8(8):38.

[2]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2):71.

[3]钟礼立,李云,张爱民,等.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4(4):395.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篇10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58-01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于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此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占小儿死亡的首要地位[1],一年四季均易发病,但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临床护理中必须加强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护理,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现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71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在28d-8岁,其中1岁以下的患儿13例,1-3岁34例,3岁以上24例。就诊时间最短6h-14d,患儿一般发病5-7天就诊最为常见。

1.2方法此组患儿经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并配合雾化吸入,加强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措施。

1.3效果评定此组患儿均进行治疗2周后,以《实用儿科学》中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参照评价[2],患儿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无喘憋症状,心率和呼吸恢复至正常范围(心率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此组患儿经治疗和有效的呼吸道综合护理措施后,临床效果见表1。

3临床特点

大多数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一般先干咳后有痰。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点头呼吸、口唇甲床紫绀的临床体征表现。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湿罗音,胸部X线提示肺部有点片状阴影或成片状阴影,检查外周血象提示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病情严重患儿会伴有抽搐、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嗜睡等症状。出现重症合并心力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衰的临床表现[3]:

3.1心率突然增快,幼儿>180次/min,婴儿>160次/min,此症状不能用体温升高及呼吸困难解释。

3.2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呼吸明显增快,频率>60次/min,此症状不能以呼吸系统疾病解释。

3.3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甲床重度紫绀、烦躁不安的症状,经吸氧治疗不能缓解。

3.4心脏出现奔马律或心音低钝,彩超提升心脏增大。

3.5尿少、颜面四肢浮肿、肺部罗音加重,少数出现颈静脉努张。

4护理干预措施

4.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患儿进食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在为患者进行喂哺时应有耐心,母亲应将患儿抱起喂防止发生呛咳。患儿重症不能进食时,可给与静脉输液。及时将患儿口腔内分泌物清除,分泌物粘稠者应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患儿分泌物过多时可应用吸痰器进行吸痰。

4.2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相应症状,对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甲床发绀严重者出现周身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时立即给予吸氧,一般氧流量在0.5-1L/min,氧浓度不能超过40%,注意氧气应湿化,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可以适当调节氧流量,增加给氧浓度。

4.3病情观察观察使用各类药物治疗后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严格控制液体的输液的速度,应控制在10-15滴/min。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开放气道给予人工呼吸,准备好抢救药品。如患儿出现心率加快(小儿大于180次/min,幼儿大于160次/min),呼吸频率大于60次/min并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喘憋加重时在给氧、镇静下都不能得到病情改善,提示心力衰竭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4雾化吸入

4.4.1雾化吸人药液与时间遵医嘱正确用药,一般用生理盐水50ml+干扰素100U+糜蛋白酶4000U+淋舒坦15mg,雾化时间为15-20min,每日2-3次。一般雾化选择在喂奶前或喂奶后1h。

4.4.2雾化方式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雾化方式,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一般采用氧气雾化吸人器进行雾化,对过敏体质的患儿一般采用逐渐调大雾化量的吸入方法进行雾化,对病情重的患儿采用间歇吸入法进行雾化[4]。在使用氧气雾化吸入法治疗时,氧驱动可将药液变成微小的细雾滴状,随患儿吸气末达到终末细支气管以及肺泡处,发挥湿化气道、消炎和稀释痰液的作用,最终分泌物容易排出,从而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范围较广、雾化颗粒小,会给患儿带来柔和、舒适的感觉,易于患儿接受。而超声雾化吸入法,雾化吸入时产生的药液颗粒较大,喷雾速度很快,呈直线型,雾气对面部的刺激较敏感,患儿多数会出现恐惧、烦躁等不舒适的感觉,此种雾化方式不易接受,而且在做完吸入,患儿因刺激易出现吐奶现象,从而加重呼吸困难和喘憋症状,造成治疗无效。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给药过程中,护士应严守患儿身旁。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4.5营养支持在患儿的住院期间会发生体重减轻,由于机体高热增加能量的消耗,而且患病导致小儿进食量减少导致体重下降。除高热时段外,鼓励并提供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如果小儿发生腹痛、腹泻以及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进食。患儿营养支持不足会影响体重的增长,入液量不足会产生肺不张,对机体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患儿进行对进食量进行评估,无法进食或者进食不足患儿可以运用静脉补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4.6出院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关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在肺炎治愈初期,患儿对呼吸道感染非常敏感,容易导致肺炎复发,特别是体质弱,抵抗力差的患儿,应该注意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过度玩耍导致劳累。禁止进入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和接触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复发的征象,如出现感冒、腹泻等症状应到医院就诊,在冬春两季要加强锻炼,适当增减衣服,避免患者受凉。

5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属于临床中难治性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患儿呼吸急促、剧烈咳嗽,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生全身的炎症反应,肺部常会累积肺炎以及肺不张严重时出现胸腔积液。小儿发病常伴有多器官以及系统的损害,主要以心肌受损最为严重。护理人员必须提高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控制疾病发展的正确处理。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改善和调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小平.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2(11):783.

[2]曾玉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