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32

乡村旅游内涵篇1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品位

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形式在成都市郊区兴起以来,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旅游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结构,成为了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着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难以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中,缺乏文化品位既是根本的缺陷,又是“农家乐”旅游产品低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

1.盲目建设,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凭借和依托,任何对其造成破坏的开发建设都会削弱“农家乐”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但在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在“农家乐”房屋、庭院等的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仅脱离了乡村本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再者,在“农家乐”旅游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对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现象,使“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优势逐步丧失,乡村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农家乐”的文化品位逐步降低,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各地对“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首先,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即使现在有些“农家乐”也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次,“农家乐”旅游活动项目档次低、文化含量少、缺乏特色。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以、麻将主打,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项目开发流于一般,“城市化”、“大众化”气息浓,难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需求。最后,“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农事文化结合不紧密,对农事文化既挖掘不够,又缺乏有形的展示“,农家乐”旅游离“农”字越来越远。

3.以观光形式为主,参与性活动少。目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结构单一,知识性、趣味性差,参与性不强。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旅游者对田园风光的欣赏需求,但由于不具有参与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仅靠这种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的。尽管乡村民俗文化可以很好地开发一些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多数“农家乐”旅游还没有诸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4.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是展示“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一个平台。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树立“农家乐”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但是,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服务设施的修建普遍存在着与乡村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安全、卫生条件还存在不足。厨房、餐具卫生状况差,提供的饮食也几乎是和城里相差无几的食品和菜肴,缺乏乡村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乐”经营者还不具备“服务就是品位”的意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仪态、服务方式不能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大大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对策建议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2]。“农家乐”旅游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位是成正比的。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使“农家乐”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3],更是“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因此,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研究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开展的前提,是支撑“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为此必须做到:(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着眼于“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2)树立精品意识,统筹乡村的发展全局,精心设计“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每个细节,严禁对乡村自然资源盲目开发;(3)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农家乐”房屋建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住房,而要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弘扬农村建筑文化,修建地方特色性建筑;(4)妥善处理因“农家乐”旅游开展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的清新、纯洁、自然,维持乡村环境的长久吸引力。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形成“农家乐”特色、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基础。能否将乡村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出来是决定“农家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农家乐”旅游开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必须首先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品,创立优势品牌,改变目前以麻将、为主要活动项目的低层次发展现状,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要努力展示农事文化,可恢复水车、水磨、鸡公车等一些传统农业工具,还可组织游客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考虑开发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民间礼俗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项目,使游客在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时,感受乡村民俗气氛,提升“农家乐”旅游地在他们心中的文化分量。

3.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心理的日趋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正越来越受欢迎[4]。因此“,农家乐”旅游开发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农家乐”旅游开发参与性项目,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避免与城市旅游活动趋同,诸如乒乓球、篮球、卡拉oK等活动项目最好少开发或不开发。而应该以乡村农事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方面,可开发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农村,感受离他们遥远的农业社会风貌;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方面,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农家乐”旅游。

4.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农家乐”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农家乐”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农家乐”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总之,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前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关键,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保证。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将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后劲,推动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桂“.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151-153.

[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3]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50-53.

乡村旅游内涵篇2

乡村旅游在中国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是一种亘古弥新的产业。在这40年间,乡村旅游不仅在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和谐、生态、可持续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乡村旅游更需要注入时代气息,而善行旅游把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付诸具体实践,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和善行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不仅对乡村旅游具有指导作用,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善行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一)善行旅游内涵

2011年,亚太旅游协会(pata)在成立60周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一词,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国外,善行旅游一般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外部条件。而在国内,善行旅游则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包涵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受益情况等,代表性观点有: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符合时展潮流和消费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等。

由此可见,善行旅游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人为中心,认为善行旅游是在保证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旅游。其中人是践行“善行”的主体,也是“善行”的体验者,而善行旅游则是“善行”实施的最终归宿。

(二)善行旅游特征

1、人与人的关系

善行旅游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奉献与回报的和谐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善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我们要用善行旅游中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善行旅游的本真和谐架构起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人与社会进一步和谐。

二、善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

(一)善行旅游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人与人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共化

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乡民和游客的和谐相处,能够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化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善行旅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能够有效指导乡村旅游。乡民要想实现持续的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资源的开发为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持续、和谐的新型乡村旅游道路。

3、“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平化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公平化以“人与社会关系”理念为指导,以人与社会公正的理论为原则来建立制度化约束,主要表现为:建立公平的乡村分配机制、公正的乡村保障机制、有效的乡村监督和发展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保障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及资源维护的公平性,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展示平台

1、乡村旅游化解利益冲突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当地的乡民、政府、旅游工作者为主要参与者,构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利益综合体。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旅游目标定位不同:当地乡民以维持居住环境的稳定为目标;当地政府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旅游工作者以获得丰厚劳动报酬为目标。善行旅游在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满足各自的自身利益。

2、乡村旅游尊重自然生态

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对生态资源要以原始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两者有效结合以增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对自然、生态和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有效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善行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的真实体现。

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乡村经济单调、落后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崛起。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乡村旅游内涵篇3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满足吃、穿、住、行,扩大到观光、休闲、度假和旅游的新要求,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喧嚣,返璞归真。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由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是指以景区景点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休闲方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看,目前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农事休验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情趣游、农业经贸游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国际上最主要的三种旅游形式之一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国内也渐成时尚,我国也将今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从杭州市来看,乡村旅游在各地发展迅猛。桐庐、临安、富阳等地,都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示范点和示范户的培育,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也不断丰富了其旅游内涵。我县作为旅游资源大县,面对如此发展良机,应抓住机遇,及时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快发展步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着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二、乡村旅游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意义乡村旅游是我县推进旅游转型、促进旅游由湖区向全县辐射的新载体,是丰富我县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式,乡村旅游在我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1、乡村旅游可以丰富千岛湖旅游内涵。千岛湖以一流的山水资源闻名于世,但千岛湖旅游以观光为主,游客来千岛湖旅程一般为一日,内容相对单调。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藏于民间的文化、民俗、景点、人物挖掘出来,让游客一饱千岛湖美丽湖光山色的同时,走进农村,体验淳安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乡村韵味。这样,不仅丰富了千岛湖的旅游产品和内涵,还延长了游客在千岛湖旅游逗留时间,拉长了旅游消费产业链。2、乡村旅游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随着改革的开放,我县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中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增收途径相对缺乏。乡村旅游具有

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挖掘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同时还可以发挥乡民自身的才干,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渐渐把旅游资源、农副物产、土特产品以及富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菜肴、传统的人居环境转变为商品,获得收益,从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3、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新方式。乡村旅游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嫁接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对从业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4、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主创造,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加快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实施。当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尝到甜头,农民自会认识到“泥泞的小道、污染的河流、贫苦的生活,野蛮的习惯,肮脏的环境”是不会吸引游客的,是急需彻底抛弃的,就会主动去保持美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古典的民间建筑风格,传承悠久的民俗特色,而不是盲目开发,盲目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三、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依托千岛湖景区旅游,我县的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发展已悄然兴起,一部分乡镇的农户已占得先机,吃到了我县乡村旅游的“头口水”。1、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1资源丰富。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景人合

一、特色明显。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田园意境为依托的,如屏门上西村、富文青田村;也有古村落景观,如浪川乡芹川村;有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如金峰朱家村赛猪头、抬菩萨;还有丰富历史人物沉淀的,如朱熹、陈硕真、朱元璋等。2交通便捷。目前我县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吃在农家”为主,比较兴旺的几家都在城郊,景色优美,环境清雅,是依托千岛湖镇,凭借相当便利的交通而发展起来的,接受千岛湖镇客流辐射作用明显,比如千岛湖大坞山村、富文青田村、汪宅斋堂村等,到县城时间都是仅需三十分钟。3开发适度。由于我县乡村旅游开发相对较迟,对自然的破坏较少,农村原生态的东西保存较好,乡村淳朴、原始的风味,对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安详的城市人别有吸引力。4市场巨大。以千岛湖品牌为依靠,拥有巨大的客源。据统计,2009年来千岛湖旅游人数达150万人,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随着千岛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县乡村旅游市场将有充分客源保障。2、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开发模式相对单一。一般以纯自然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其他的体验型、度假型较少。表现为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相对缺乏,开发不成熟,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旅游需求。2开发档次不高。表现为接待区分散,“经营户”分散,而且规模较小,以个体经营户占主体,旅游服务素质低,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千岛湖镇大坞山村仅有支部书记一户人家参与“农家乐”,接待游客最多二十五人。3条件相对落后。主要是各乡镇相对分散,道路

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旅游需要,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环保意识也与乡村旅游发发展有一定差距。4监管欠缺。目前的“农家乐”基本上是农民自发、自主行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引导和鼓励欠缺,无规划也无示范,无证营业现象普遍,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开发处于无序状态。

四、促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淳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推进淳安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引导,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2、注重规划,突出特色。统一制订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不同乡镇的特色,防止雷同。要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对我县乡村资源实地考察,提高规划水平和档次,避免我县乡村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无序开发。要注重乡村旅游特色化建设,以特色来打造品牌,如开发屏门上西以景观休闲游、石林以景观和高山避暑游、芹川古居游、千岛湖镇周边以品尝农家土菜为主等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制订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做好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3、政策扶持,强化投入。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来扶持,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强化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村放心店、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区域延伸。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库区建设工程、49100帮扶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局要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育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旅游局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4、农民主体,注重引导。乡村旅游是以三农为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要以农民自愿、自主为基础,有序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引导,明确程序,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标准和基本审批条件,如服务标准、公共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同时提倡优化管理为主,按照“有资源、有条件、有积极性”标准,对重点乡镇、村落、农户重点扶持,以“先上车、后买票”理念,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在手续办理上,各有关部门均要简化程序,从优从快提供办证服务,只收成本费用。鼓励外来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业,并给予优惠政策倾斜。对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因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需兴建、拆建房屋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审批办理宅基地等相关手续;需临时用地的,给予按效益农业方式审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自生产经营年度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乡村旅游经营

所得)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每年一次奖励给企业。对引进乡村旅游项目的,按照县外实际到位资金给予0.5%的奖励。5、加强培训,规范服务。乡村旅游要以农民自主为基础,按照开发有序、服务有质理念,强化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培训。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让更多农民自发参与到这产业中。县旅游局、质监局要建立《淳安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来组织对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培训的对象首先为重点乡镇、部门旅游发展负责人,其次是村干部及有积极性、有条件、有资源的农户。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参观考察,重点对语言、职业道德、服务标准、经营理念等进行的培训。以实施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推行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对按照星级评定标准被评定为

三、

乡村旅游内涵篇4

关键词:大纵湖镇,乡村旅游,旅游产品,开发

大纵湖镇隶属于盐都区,位于盐城市区西南,距市区约37千米,以濒临大纵湖而得名。该镇乡村旅游做了好些年,可市场效应一直不明显,旅游接待量始终达不到期望值。大纵湖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明确的销售目标;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客流量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大纵湖镇最纠结的难题是如何协调好开发与保护这两者关系。因为投资开发的动作小了,设施不配套,形不成规模和影响力,更没有市场号召力;动作大了,又担心破坏环境,影响长久的社会效益。

目前,盐城市旅游工作者与大纵湖村民在积极地开发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希望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在专业的人员规划下得到很好的发展,把大纵湖镇乡村旅游打造成一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地域风情旅游。

一、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分析

(一)大纵湖镇地理优势

大纵湖镇东邻义丰镇,西、南与兴化市的沙沟、中堡交界,北与北龙港镇接壤,呈方形,大纵湖畔的北宋庄为镇政府机关所在地。大纵湖形成于南宋之前,有着享有“苏北第一湖”、“水乡泽国”美誉的大纵湖,它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也是江苏省地势最低洼的地区之一。大纵湖镇还有一项全国之最,现在已入选中国吉尼斯纪录的芦荡迷宫,芦苇在清澈的湖面上,绕来绕去,象一个八卦阵。迷宫内有三条主航道,平均水深1米,总长度7650米。四通八达共有33个汊,66道弯。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进入汊道,在荡里转来转去出不来是个名副其实的迷宫,是个具有特色的水上迷宫。大纵湖镇有3.2万人口,面积10.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水面3.6万亩,水产品年产量17000吨。大纵湖镇有30平方公里的湖荡水面,清澈淳厚的二级水质,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大纵湖镇物种丰富

大纵湖景区内各种植物多达120余种,野生动物50余种,这里的人与自然已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境界。鸟类资源种类繁多,仅春季就有鸟类品种51种,秋季多达66种,其中长尾伯劳、虎纹伯劳、天鹅等均为珍稀鸟种,长期有着海狸鼠、水老鼠、鱼鹰、白鹭等十多种湖荡湿地动物。

大纵湖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草、木本植物的野生种类繁多。大纵湖有着水草茂盛水质肥美的美誉,非常适合水产品的养殖,包括鲢鱼、鳊鱼、螃蟹、龙虾等。这些都是淡水性动物,尤其是螃蟹等水产品极为丰富,“大纵湖牌清水大闸蟹”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其中小银鲫还出口至日本、韩国,而大纵湖醉蟹、清水大闸蟹更是广受游客们的欢迎。

(三)大纵湖镇人文景观突出

大纵湖镇人文荟萃,有着许多相关的历史人物。东汉时的陈琳,也出生在这里。他与阮瑀、孔融、王粲、徐干、应、刘祯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东汗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墓在此,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中书舍人”宋曹的祖居就在我们美丽的大纵湖镇上,另外“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教书堂亦在此,还有相传“二十四孝”中的十八孝王祥,为使病中的老父食到鲜鱼,寒冬腊月卧于冰上,孝感动天,得以偿愿。至今,湖畔仍存有王祥卧冰处的遗址。明朝朱元障的谋臣朱升也隐居在大纵湖畔,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名谏,曾被所借鉴,作出“深挖洞、广积粮、不评霸”的战略决策,朱升的后裔至今还住在这里,并保存着他的画像。大纵湖东北角,还有一座龙兴寺,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从山东潍县任上辞官归隐,在大纵湖畔宋东皋家坐馆,当晚他留下一首《自嘲》诗。1940年,龙兴寺被军五十二师占为伤兵医院。一九四一年,龙兴寺被日伪军用于构筑炮楼等防御工事。

二、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劣势分析

(一)开发者对开发理解不深

大纵湖镇乡村旅游景区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游览观光,而是让景区内的每一件产品都成为焦点,也就是说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出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二)经营者对品牌意识淡薄

目前,大纵湖镇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各自为阵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而品牌不是一种产品就能够打造的。此外,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如果优势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也仅仅只是存在,而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三)组织建设者对特色文化建设不突出

大纵湖镇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大纵湖镇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文化内涵建设是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服务于农民,给农民以话语权,增强其文化认同感,让农民以乡村文化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广泛传播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设。

(四)大纵湖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待提高

对于大纵湖来说,它在有效合理的开发下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开发大纵湖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其次借旅游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要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也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样才有利于缩小城乡的距离。

三、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一)目标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乡村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能体现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预计其再用价值,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逐渐衰落而停业。这就要求笔者对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凭借大纵湖镇的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做细致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大纵湖镇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1、以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为目标

上海、连云港、淮安等三个城市到大纵湖镇乡旅游地自驾路线:

(1)上海到盐城大纵湖自驾车路线:

a.上海—沿江高速—江阴大桥—宁靖盐高速—(大冈出口)—向西穿越大冈集镇区—右拐上宁盐公路北行5分钟至步湖路左拐西行—穿越尚庄集镇区—西行十五分钟至大转盘桥南即达(全程约3-3.5小时)。

B.上海—南通—沿海高速—盐城南(盐城经济开发区下)—转步湖路一直向西途径伍佑镇、冈中镇、尚庄镇直达大纵湖度假区

(2)连云港到盐城大纵湖自驾车路线:

连云港—沿海高速—盐城南(盐城经济开发区下)—转步湖路一直向西—冈中、尚庄—直达大纵湖度假区(至转盘处停车)

(3)淮安到盐城大纵湖自驾车路线:

淮安—盐淮高速—盐徐高速秦南出口下西行达盐兴路向南过北蒋至尚庄镇右转上步湖路西向直达大转盘即至景区。

2、以消费者的年龄层次定位

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大纵湖镇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为主要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休闲度假,追求放松心情,体验乡村气息,接近大自然等旅游需求的旅游形式。大多数年龄在35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并已经游历很多地方,如今希望尝试一些别具一格的旅游,使他们在闲暇之余找到合适的地点放松调节自身。另外一些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的限制,也会选择不需要长途奔波并且轻松惬意的旅游方式,他们通常会去较为近的地方,那里的环境最好是原生态的乡村或自然风景观光区。

3、以消费者收入层次定位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日益增加。但是旅游市场的价格也同样居高不下。人们出去游玩动则几千上万,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对奢侈的行为。而对乡村旅游恰恰满足了中低档收入民的需求。花费最少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放松和休闲,使得身心都得以满足。由此可以看出,大纵湖镇乡村旅游的消费者主要是盐城周边各大小城市的工薪阶层为主。

四、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组合策略

(一)增强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加强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任何文化与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要变中求新。

(二)提高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

对大纵湖镇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做强地方农家特色美食,享受地道野味

据调查,大纵湖镇特色美食丰富,如大蜜制龙虾、大闸蟹、清蒸泥鳅等,尤以龙虾最为出名,大纵湖醉蟹个大黄多、膘肥,一般三、四只一斤,大者重达半斤,配以优质曲酒、米酒、淮盐、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具有外观似活、肉质细嫩、味醇浓郁、醉气惹人、佐酒品鲜、营养丰富、不需烹调、携带方便特色。大纵湖大闸蟹具有绿色、生态、优质、个大、味鲜,五大特色,真正的绿色食品,让大家享受农家乐气息的同时,健康也会得到很大的保证。充分发掘这些大纵湖当地美食,举办相应美食文化节,宣传饮食文化,对吸引旅游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特色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大纵湖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体制,有赖于农民和政府部门的齐心协力,不仅仅只是传承原有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预期效果

(一)促进盐城旅游发展

对盐城市居民而言,到大纵湖镇乡村旅游意味着既是伸向自然,又是伸向传统。他们参加农事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乐,真正的享受到了农家乐风趣,也是他们了解乡土文化、接近自然生态、掌握农业科学的最佳途径。在这样不断沟通学习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城乡文化各自的主体性,去除不必要的劣势,而延伸出城乡文化的相互尊重,使城乡在关联发展中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二)促进大纵湖镇“三农”问题的发展

对大纵湖农民来说,通过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大纵湖镇乡村综合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农民能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增强创业和经营的胆识和能力。

对大纵湖农业来说,有利于盐城都市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内涵,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对于大纵湖农村来说,可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同步建设,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旅助农的农业发展反哺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城乡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机会,解决因农村长期孤立发展造成的观念落后问题。(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2012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YCSKt029。

参考文献:

[1]经济论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策?2011[m].2011年第六期

[2]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2005[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3]付方东.乡村旅游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作用?2006.[m]农村与经济科技

乡村旅游内涵篇5

[关键词]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

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4]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2月

乡村旅游内涵篇6

一、农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

农村旅游作为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新兴旅游形式,具有其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农村旅游属绿色消费,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原初古朴的文化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这也正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2、农村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是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资源依托型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江河湖海、山林土地等天然生产资料和对当地特有资源的利用,因此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农村旅游具有低投资性,旅游者对参与并体验农村真实生产生活的需求,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且越是原汁原味的体验越受欢迎。如,做一天渔民、体验秋收的喜悦、采摘鲜果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均属投资成本较低的直接参与性旅游活动。4、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气候、地质地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是发展农村旅游的优势所在。5、农村旅游具有低消费性,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青睐于价位以中低档且短途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山东的旅游消费虽在增长,但目前经济型消费仍是主流。低消费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程度,产生规模效应。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山东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在山东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作用,而农村旅游在山东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和推动山东农村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农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农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3、发展农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4、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农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山东农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现状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众多的山区、林区,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湿地,山东湖泊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山东农村古文明遗存富集,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泰山民俗、沂蒙山民俗、海洋民俗、黄河民俗等各具特色;山东还是武术、曲艺、杂技之乡。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东农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使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强村、强镇、强县。“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利用休渔期,家家户户搞旅游,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山东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继续领先全国。

四、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在农村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乡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导致地区文化的异化。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同时,由于开发无序,使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

4、农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山东农村旅游的方法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资源。根据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喜好,根据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充分开发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农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补充,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

2、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普通观光需求这种低水平层面上的产品开发现象。

乡村旅游内涵篇7

乡村旅游:三产融合造就美丽家园

中国的农村建设当中有很多是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文化内涵谁挖掘得准,文化内涵谁表达得新,谁就能够成功。成功的乡村旅游不仅仅能够让回归乡村的城里人看到绿水蓝天,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属于乡村的独特魅力,给他们全新的体验,而这就需要发挥文化创意与文化内涵的决定作用。

农村思想阵地:公共文化建设重中之重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公共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文化建设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的,可以说是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文件第十九条所述:要针对农村的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本理念: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乡村旅游内涵篇8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等。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乡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区以外、乡村地域范围以内、以其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地讲,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点睛之笔,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扩大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的进程,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缩小城乡差距。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环大明山旅游带的范围是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为中心的环大明山辐射区域,包括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4个南宁市辖县及位于环带上的部分市域范围。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建设是以大明山景区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环大明山周边四县,以及南宁市区部分处于环大明山旅游带上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资源相辅相成的品位旅游带。

(一)优势

1资源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地处亚热带,生物类型多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再加上广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质、水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著名景点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马山的金伦洞、武鸣的明秀园、宾阳的民居群等。乡村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乡民乡风敦厚纯朴。优良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属于南宁大旅游圈,最远的地区距南宁只有28公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旅游客源呈上升趋势。2005年,南宁市全年接待人境旅游者83317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23.47万人次,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使得“以旅促农”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主题又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肯定。

环大明山旅游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民族政策,加上旅游带又是广西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区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同时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

1形象劣势。旅游地形象决定了其市场吸引力的大小,这种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具有稳定性、可识别性、依托性、文化性、可感知性等特征,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关键因素。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民风旅游的有利环境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没有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环大明山地区各个村落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一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处于缺失状态。

2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会所、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缺乏,产品单一,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综合消费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交通条件制约,虽然旅游带距南宁较近,但乘车时间仍然比较长,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造成环大明山地区的可进人性比较差,各种公共的宣传标语和设施也缺失。

作为广西和南宁重点建设的项目,目前环大明山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形成规模,餐饮、住宿、购物等仍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

(三)机遇

1政策机会。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区内,南宁市政府预计投资44亿元来打造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品牌,对环大明山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方政府对此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节事机会。从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各地商家企业聚集南宁,给南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他节庆活动,如横县每年的茉莉花交易会、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宾阳的炮龙节和上林的油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也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3旅游者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乡村生活。因此,环大明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南宁市区的城市居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威胁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广西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的相似性,乡村旅游在环大明山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竞争激烈,客源也就大部分被分流。

2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乡村旅游的好多项目更新换代的加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游客的需求生产更本论文

多的新型的旅游产品,那么该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环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环大明山旅游带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大世界、下渌村、下水源村、花花大世界、三里洋渡、不孤村等旅游景区。

由表1可看出,乡村旅游虽然推进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投资形式并存、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类型分类的阐述。我国专家学者目前对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根据这种定义,乡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乡村自然观光型、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遗产旅游等。

2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类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带内的民俗旅游资源也相当有特色,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按照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阐述,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型、民俗型、休闲度假型。在目前的开发建设中,因为大部分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开发的初期,所以整个产品的体系依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和民俗型为辅。

(1)观光型。环大明山旅游带主要以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在整个游憩带上的各个村落都有所涉及,其中以上林三里洋渡和武鸣县的花花大世界以及龙山保护区的下水源村最具特色。三里洋渡以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两岸11个村屯、长约1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发展,主要种植葡萄、桃树等水果。下水源村因其地处龙山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怡人,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受。花花大世界园区内有花卉、动植物养殖以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

(2)民俗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民间节庆主要有“三月三”歌圩节、炮龙节、河灯节等。目前已开发的民俗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的形式居多。下渌村已建有戏台、体育设施,种植有龙眼、荔枝等水果。开发农家乐,让游客自己摘果、品果,使游客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旅游,从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种劳动的乐趣。

(3)休闲度假型。目前我国整体的旅游产品仍然处于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过渡时期,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桂林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完善之外,其他地区仍然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环大明山地区由于各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有靠近南宁市的一些地区开发有度假型旅游产品,乡村大世界就是其中一个,它主要以会议培训、农业教育示范及推广等多种功能来倡导健康休闲理念的特色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

四、环大明山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把体验性融入乡村旅游,提高产品竞争力。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是乡村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保障,只有把本地区的特色挖掘出来才能使得环大明山乡村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游客需求的增长,要求参与性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这种体验过程,既有利于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创新乡村的地域文化。作为营销者来说,创造不同的场景来供游客参与,可以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该地旅游的兴趣,进而影响客源的数量。广西其他地区包括环大明山地区的农业种植广泛,但目前仅仅局限于游客摘果、品果,应在这种基础上延伸游客的参与性,可开辟一片空地供游客种植,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农家旅馆中可让客人自己动手烹制菜肴等。如何把这种体验性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各个区域可因地制宜。

(二)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旅游,类型也都大同小异,重复现象比较普遍。乡村性、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避免乡村旅游同质性的关键。环大明山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有:“三月三”歌圩、炮龙节等民俗文化,昆仑关、徐霞客足迹等历史文化,宾阳酸粉、马山黑山羊等饮食文化,以及以龙母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的深层次的挖掘,是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树立旅游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微观层面就是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意象,而这种乡村意想要想要抓住游客的心理,必须对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产品整合既包括地区内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又包含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其一,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例如在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产品虽都有观光的类型,但各县深挖其内涵后,还是有所特色,乡村大世界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园,下渌村突出其壮族风情,下水源村体现户外探险,花花大世界以主题园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三里洋渡竹筏漂流、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不孤村的农场旅游,应把这些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提升本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其二,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比如发挥南宁会展旅游的带动作用,把商务游客通过政府等媒介引入到环大明山地区;或者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区进行区域联盟,借助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来带动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加强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各个部分的关联力度。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核心流程系统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旅游市场激活与营销、旅游者接待与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信息收集与反馈等六大模块。在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中。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关联。作为刚刚起步的一个旅游带,协调发展是必要的。环大明山旅游带应在目前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营销的宣传力度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进而构造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五)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的行业性质限定了从业者需要面对面地服务旅游者,所以旅游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影响整个景区的整体形象。环大明山旅游带已开发的旅游区,接待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的村民组织而成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地应该重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各级有关部门应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

乡村旅游内涵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onRuraltourismDevelopmentfromtheViewofConvertingeconomyDevelopmentway

SUoSheng-an

(Henanpolytechnic,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theconversionofeconomydevelopmentwayhadraisedhigherrequirementaswellasrarechancefor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thenecessityofconvertingdevelopmentwayofruraltourismwasdemonstrated.meanwhile,thekeyproblemsincurrentruraltourismdevelopmentwereanalyzed.anditwassuggestedthat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guidanceofgovernmentandmarketpromotion,between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ruraleconomydevelopment,betweendevelopmentandconservation,betweengeneralityandindividuality,betweenstandardizedserviceandpersonalizedserviceshouldbecorrectlyhandledfromtheviewofconvertingeconomydevelopmentway.

Keywords:economydevelopmentway;ruraltourism;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内涵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贵州省

近年来,以田园风光、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在贵州得到迅速发展,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寨成为旅游者热选的“香饽饽”。尽管发展乡村旅游为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但是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如何规划、合理运营等问题的挑战。如何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应对挑战,加快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贵州农村经济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乡村旅游本身是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是在基本满足了吃穿用等基本需求以后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方式。是适应市场需求推动的产物。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村资源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强化了区域市场结构,使农村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获得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游客给贵州省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贵州省农民可以此为平台,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使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利用贵州农村的各类资源

贵州省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村在农业生产利用之外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原来不是资源的要素变成资源,使已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利用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田园环境、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发挥贵州的地区优势和特色

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就有各自的农村优势和特色。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信息方便,经济实力强,人口集中,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原来的单一型农业向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经营型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特色在于产业化经营基地和丰富的人造景观。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多,气候适中,适合各种种养业的发展,是粮棉油主产区。各种专业化产区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而处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全省97%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它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17.6万平方公里神奇而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观,多年来被前来观光的游客称为“天然公园省”。贵州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屯堡、夜郎、阳明、长征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组成了人所共知的“文化千岛”现象。厚重的文化积淀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也是贵州优于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居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8个村民组286户1298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国土面积1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2亩,田面积558亩,人均耕地0.6亩;该村无村办企业,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和早熟蔬菜为主,其经济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属省级二类贫困村。自2006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该村成立了旅游协会、竹筏协会、农家乐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从以单于的农业生产为主,转型为以乡村旅游为发展目标的产业,实现了种植业、养植业、旅游业多管齐下的立体产业。

5.发展乡村旅游能带动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农民就业不离乡创造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产延伸为三产,农副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依托喀斯特石山区“东方洞穴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自2006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直接和间接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现在大井村的农家乐协会已有8家授牌成为旅游接待点,竹筏协会有9家,并聘请有专职保洁员对景区观光步道、河边步道、洞穴步道、公路沿线等进行卫生保洁,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贵州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当前,贵州省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总体规划,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景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指导,2007年开山修路之后发现破坏了景观,现在正准备弥补。

2.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近年来贵州省在探索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的肯定,但总体上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仍以大井村为例,目前在整个大井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

3.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

贵州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了体验乡村旅游的阻碍因素。仍以大井村为例,融竹、水、洞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井风景区,景区内有99个洞穴群被中法专家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是居家旅游、探险、科考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是由于目前在大小井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

4.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较低层次,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统一的专业培训,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是由当地的农民担任。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不能正确揣摸旅游者的心里,甚至还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他们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笔者与同事到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景区旅游调研时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乡政府雇佣的移村移民大学生,她本人不是学旅游专业的,也没有经过训练,可能是因为当天她已经陪了几批游客累了,讲解时内容刻板、感情淡漠,反映出一种厌倦情绪。

5.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

由于贵州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没有对外进行宣传促销,或者促销力度不够,导致这些景点(区)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不熟悉或从没有听说过,而乡村旅游的营销战略与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深度挖掘,更谈不上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如即便是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井风景区,在营销上都是较为单一以吃为主附带“乡间麻将会所”,缺乏包装和宣传上整体形象的推荐。

三、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1.搞好科学规划,突出乡村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将贵州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多元发展,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乡村旅游的市场领域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通过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通过调查、了解、挖掘、整理,采取公司加农户、政府加市场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进资金,发展多种门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融资体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向政府申请把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获得最基本的资金保障;二是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要依法对风景区内旅游服务经营业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鼓励规范风景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自由竞争,建立特许经营许可证制度,通过招标考核等形式,委托企业经营;三是政府应创造条件,吸收企业和私人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并积极申请扩大安排一定的国债,用于乡村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金融部门应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乡村旅游项目优先贷款。五是各级政府应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投入,实施“一业带百业”工程。

4.健全乡村农民旅游协会,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素质

农民旅游协会是上连旅行社、下连农户个体,能够保障农户利益的中间纽带,因此在重点旅游乡村都应建立规模不一的农民旅游协会,协调平衡参与各方的利益,规范村民行为,确保乡村旅游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以农民为主体的既能从事一般农事耕作,又能为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的“两栖型”人员,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5.创新宣传手段,加大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展览、因特网等以及相关节庆活动对贵州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介绍;同时要建立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扶持重点乡村旅游区(点),在现有农民旅游协会的基础上,建立以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业务的农村新型非盈利中介组织,通过市场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推介的组织、协调,使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从现在的政府主导为主,逐步过渡到政府指导、中介组织为主。

总之,“文化千岛”和“公园省”的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独具优势,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鼓励和帮助更多企业大胆开发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将资源转化为市场,转化为效益,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