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34

法治教育实践篇1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材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一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总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能让别人来代替自己。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二

大家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没有严格的规定,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实施了,新的《小学生守则》共有十条,这十条,作为小学生要人人会牢记,并且所有同学都要按照《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去做,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二十条,同样要学,并且要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争做讲文明、讲礼貌,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的好学生。

法制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让人该过自新。要是盗贼、人犯,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那他们还会成为罪犯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变坏真是太容易了,网吧、游戏厅,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你们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现在,便有许多的不良同学:有的同学爱打架或偷别人的钱财。小小的年纪,就粘上了许多恶习。走出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三

上星期上午,学校举办了“法制大会”,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

现在有许多不良青少年总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抢劫,偷窃等。当这些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如:报警等,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我们要理智的拒绝。远离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们在学校读书,要好好努力的学习,锁定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让自己对未来迷茫,将来在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自“法制大会”后,我们要学会学法,守法,用法,创造文明的社会,从小事做起,从学校做起,形成一种文明的行为:思沉学习,目标,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未来的栋梁。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作文2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法治教育实践篇2

关键词:疫情;公共卫生;法治教育

2020年年初,全球爆发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针对疫情防控全国动员,全民参与,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要求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此背景下,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对医学生开展公共卫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故应顺应时势需要,结合疫情防治实践,科学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开展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法治教育。

一、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医学生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健康领域中,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受重视程度相对薄弱。2003年的“非典”事件,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严重不足。时至今日,该局面虽大有改观,但“重医疗、轻预防”的现状仍然存在,即便在医学生中这一观念也并不鲜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原则尚未真正落实。今年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关系到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注意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1]。因此,借助今年肺炎疫情防控的现实大局,可教育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大健康理念,这是提高其公共卫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深化医学生公共卫生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依法管理公共卫生事业、将公共卫生事业纳入法治轨道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基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教育。籍此可以提高人们的公共卫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快将公共卫生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对于医学生而言,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必要的法律知识是今后新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对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科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等也大有裨益。因而,在目前严重的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医学生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法治教育既是提高医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医学生公共卫生法治观念的时代要求。(三)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今年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实行依法、有序防控是战胜肺炎疫情的关键。“只有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和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做到更高水平预测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应对风险,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而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公共卫生法治理念渗透更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今的医学生是将来疫情防控治疗的重要主体和骨干力量。今年的肺炎疫情危机来势汹汹,虽然“危”险重重,但风物长宜放眼量,其对我国下一步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巨大推动亦显而易见。通过密切结合当前肺炎疫情防治实践,在医学生中开展公共卫生法治教育,让其认识到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到依法开展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认识并掌握疫情防控的法治要求,使其在医学阶段即能未雨绸缪,接受并培育公共卫生法治理念和思维,着手进行疫情防控治疗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使他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切身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契“机”。

二、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一)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制度体系,以有效规制相关主体的行为,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制度保障”[3]。因而,公共卫生法治体系也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规范层次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对医学生进行公共卫生法治教育,首先应从宏观上让学生明确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具有宏观认识。在内容介绍上,可着重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公共卫生法律规定,包括《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二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法律规定,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三是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保障救助法律规定,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执业医师法》《社会保险法》《护士条例》等。(二)疫情防控法律措施。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内容介绍侧重于面,疫情防控法律措施侧重在点。对此,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结合肺炎被国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现实实际,具体讲授传染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防控措施,落实公共卫生法治教育中的知法环节,包括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预警、疫情报告、通报和信息公布、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点疫区、限制或禁止人群聚集活动、封闭场所、停工停业停课、卫生检疫、尸体卫生处理、医疗救治、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供应、经费保障、困难救助、一线医务人员卫生防护、医疗保健以及津贴补助、监督管理等。(三)疫情相关法治实践。为抗击肺炎疫情,准确适用法律,实现依法抗疫,面对肺炎疫情这一新情况,我国立法、执法、司法机关都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第1号公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等5部委《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等4部委《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中央政法委等5部委《关于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意见》等,以指导并正确应对相关新情况。在对医学生进行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了解、熟悉并掌握上述规定,从而对肺炎疫情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作出准确的讲解。(四)热点案例讨论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医学生开展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在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案例,比如疫情期间救治湖北退休厅官一家人的李跃华涉嫌非法行医案、广东援鄂医务人员火线入编、被称“一个人害了一座城”的郭某鹏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案等,市场监管总局迄今了20批“联合双打行动”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了3批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陆续了10期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涉肺炎疫情典型案例等。针对社会热点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讲解分析,可以密切贴近现实,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实现抽象的公共卫生法治理论和生动的案例实践有机融合。(五)存在不足与后续改进。得益于举国体制、社会联动和全民配合,我国的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方面从立法层面上,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尚未健全,还没有树立疫情防控系为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的统一立法理念,在生物安全和疫情防控救助费用保障等领域存在立法空白,现有《传染病防治法》等对属地管理权限、野生动物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征收补偿等法律规定比较笼统而欠缺可操作性,不同法律之间存在冲突和不一致等;另一方面从防控实践上,大量存在执法主体繁杂,执法行为不规范、标准不统一,超越执法权限,防控措施不符合法定程序等,诸如此次疫情中出现的封村断路、对外地人员一律劝返、对被隔离居民焊死家门、禁止履行职务的医务人员等进出小区以及野蛮执法、过激执法等隔离防控措施,都不符合依法防控要求。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也曾多次强调,要求依法防控疫情必须主体适格、手段合法、措施适度。后续改进应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法治立法规划,“界定实行强制措施的条件……明确执法主体职责及权限……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严格程序”[4]。因此,该部分内容的教育,可以深化医学生对公共卫生法治现状的认识,增强公共卫生法治理念,并能促进在以后工作中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从而切实保障公众的健康发展权。

三、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相关课程,由教师专题讲授。医学院校通常开设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等公共必修或者选修课程,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还往往开设《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等职业技能课程。借助今年肺炎疫情的时机,对医学生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法治教育,可充分依托上述所开设相关课程,由授课教师予以专门讲授相关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时实际,授课教师可采取线上讲授和线下辅导、讨论等沟通互动相结合,并积极建立、充实、更新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知识点、法律规定、理念宣导、案例援引等资源库,整合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和教材录播课程,开放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踏实推进医学生对此的学法、知法、懂法。(二)根据管理职责,辅导员注重引导。在今年的肺炎疫情形势下,很多高校大学生没能返校上课,而是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开展了线上教学。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此情况下,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管理和联系尤显重要。医学院校相关系部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组织辅导员进行相关疫情防控和法治教育培训,然后由辅导员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积极向所带班级及时介绍疫情进展、讲解推送传染病防护知识、疫情防治要求、措施及理念,举案说法引导学生依法应对疫情等。注重对学生反馈内容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能,强化医学生公共卫生法治观念教育和公共卫生法律知识宣传。(三)借助新兴媒介,推送分享知识点。鉴于大学生基本没能返校学习的实际以及各种新兴媒体手段,要加强线上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医学院校的教务部门、学生工作和宣传部门等应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育过程,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医学院校微信端门户、抖音、快手、公开课以及肺炎防控专题网站等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或新载体,既分享、推送相关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又关注疫情动态和热点新闻与案例,也密切结合院校当地疫情防控新闻或者案例,并积极建立评论、回复等互动渠道,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在线测试等,提高疫情防治法治教育的新颖性、参与性和吸引力,使疫情防治法治宣传不仅入眼入耳,而且入脑入心,从而增强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实效。(四)加强外请互联,专家学者作报告。为增强对医学生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医学院校可通过外请互联的方式,通过邀请校内外公共卫生法治理论学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法院检察院相关法官检察官,对疫情相关理论问题、疫情防控现状及进展情况、涉及疫情相关民事、刑事司法实践等问题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疫情防治法治教育,如此举措可帮助医学生有效加深公共卫生法治教育的理论深度,凸显公共卫生法治的现实举措和实践意义。鉴于疫情形式,该途径在实施中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在小范围内对辅导员、相关教师等特定人员进行现场报告;二是通过网络直播、点播方式对医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三是通过录播方式录制疫情防控法治教育公开课供医学生收看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公共卫生治理研究课题组.防疫常态化下公共卫生治理的思考与建议[J].学习与探索,2020(6):4.

[2]马怀德.疫情防控必须依靠法治运用法治完善法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5):54.

[3]张守文.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发展法学的视角[J].中外法学,2020(3):9.

法治教育实践篇3

【关键词】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作为沟通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作用。

一、有机结合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

灌输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方法。如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鼓动、教育、武装、引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就采取了发表演讲、撰写论文、创办报纸杂志、参加集会等方式手段。灌输式方法也存在弊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出现偏差,完全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任凭教育者的主观意愿而不顾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把教育客体当作一个被动接受思想的“容器”。启发诱导式方法,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启发诱导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启发受教育者运用正确理论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讨论,鼓励受教育者各抒己见,互相启迪,交换思想,统一看法,共同得出正确结论;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坚信真理,运用典型,激励受教育者与之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也是如此。只灌输,不启发诱导,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又否定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唯物辨证的转化过程。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方法相并举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最大效益。

二、做好受众的教育层次分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由于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经历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传递的信息的接受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层次分类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因人利导。坚持层次分类法要求:首先,在教育目标上,要根据人们的不同思想状况,分层次分类别具体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坚持分层次分类别教育方法就要把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加以区别,承认多元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层次顺序。再次,在方式上,要依据各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不同阶层人员的需要结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刻认识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演变,仔细研究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及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心态、愿望和观念出现的差异,根据不同阶层社会成员认识特点和愿望,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不同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切忌千层一律,万类一法。循序渐进法,是指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法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和方法,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对此作过有益的探讨。解决思想问题,必须按照思想发展的规律,耐心细致地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谈心、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等方法,使其逐渐觉悟。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不切实际地过急过高要求受教育者,缺乏长期耐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准备,期望一次教育就解决所有思想问题,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层次分类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方法要求,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助益,协同推进。

三、特殊与一般统筹结合

特殊教育是对一部分人进行的单独教育,它与一般教育相对应。特殊教育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思想问题而采取不同解决办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通常用于帮助思想问题比较突出的人员,以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在一个单位,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如家庭情况、年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思想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加以解决问题。具体方式有个别谈心,群众帮助等。进行特殊教育,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对象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决问题。一般教育是对广大群众采取的教育活动。它通常用于解决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可能存在着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问题,需要采取一般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具体措施有上大课、专题讨论、分期分批轮训等。以下儿种情况特别需要进行集中的一般教育:历史的转折关头或国内进行重大改革时期;国内或国际的重要形势教育;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或路线、方针、政策发生普遍偏差;国内出现普遍的错误思想倾向,或群众中产生共同的思想问题;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等。进行一般教育,要切实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相辅相成:特殊教育是一般教育的深刻化、细致化,一般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特殊教育和一般教育相统一的方法,使之交叉并行。

法治教育实践篇4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婆术

“产婆术”也叫“助产法”或“苏格拉底法”,它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对确定的知识或结论进行质疑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将学生脑海中即成的知识或结语引向一种矛盾的状态。如果被即成的知识或结论经受的住质疑,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它将会更容易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如果即成的知识或结论,经受不住质疑,被发现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那它将会被更为完善的结论或知识所取代,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说理发、强制法、压服发、说理和压制兼备法以及心理辅导发。但是,笔者在从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发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应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工作方法。

一、高职辅导员应用“产婆术”的适宜性

高职院校中,辅导把“产婆术”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宜性。首先,在语言接受与表达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开发,已经足以达到接受“产婆术”的思想教育方法。因为,“产婆术”是一种通过语言对即成知识或结论进行质疑的方法,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语言表达或语言接受能力方面,都要求具有同等或相似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行平等地进行沟通和辩论,因此,相对于儿童,“产婆术”是一种更适宜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次,高职生在理性能力方面,可以满足运用“产婆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德及是知识,可以看出对美德教育的方法——“产婆术”,在性质上,它也是理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年龄基本上是在18到22岁左右,基本上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因此,高职生在理性发展方面,其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很好地满足辅导员运用“产婆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最后,在实践理性方面,高职学生也能够满足辅导员运用“产婆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职生就读于高职,在知识条件、家庭背景、未来定位上,对其自身价值而言,其价值都是最大化的。同时,相对于理论学习,高职生更喜欢从做中学、学习过硬的职业技术。此外,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地进行思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上在实践理性上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二、实践“产婆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应该采取以何种方式、采取何种策略,把“产婆术”应用于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

当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要把握的就是学生思想中的矛盾。辅导员一开始不应该就反对或者排斥学生的观点,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顺着学生的思维,然后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两难的处境之中,在观点上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其次,高职辅导员,在运用“产婆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敏锐地洞察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中的漏洞。只有辅导员敏锐地抓住了学生思维上的漏洞,才能够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引发学生就这一漏洞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自我的思考,才能够通过自己得出明辨是非观念、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尊重,解决了自我思维上的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再次,辅导员应该让学生通过辩论、在辩论中找到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不能把与学生观点相反的即成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运用“产婆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进行辩论,特别是让师生之间对于是非善恶的辩论。高职辅导员,运用“产婆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经常地和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就行辩论,让学生通过辩论、于辩论中自己发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这样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中上的问题,纠正自己思想中恶的观念,主动地把自己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和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最后,辅导员在运用“产婆术”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要主导好整个讨论的话题,使其讨论的主题围绕一个主线进行,而不能像头脑风暴法那样,任由学生的思绪漫天乱飞。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进入某一个主道,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与自己意料中的结语一样或者类似。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产婆术”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辅导员应该保持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心态,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承认自己的无知,能够接纳一下不确定或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观点,只有这样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荣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职业教育根本[J].教育与职业,2012(5).

[2]魏立娜,黄曦.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法治教育实践篇5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困境局面,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说教、强硬灌输,轻视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改变这种不良局面的长效机制,应该是改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型:把社会实践法贯彻到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各项具体思想政治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系统地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切实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他们的情绪,研究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通过实践,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以达到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我们只有把社会实践法作为一种根本方法贯彻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走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迎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片艳阳天。

二、社会实践是体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特点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不仅仅是指教育技巧,而且也是对客观对象的驾驭。而不论是把握教育技巧还是驾驭客观对象,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具体来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发展。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动体现。和其他许多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显得尤为突出。它的一切原理、规律、方针和措施,都来源于对实践的分析和研究;反过来,它的一切理论又都是直接为实践服务的,都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认定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必须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富有价值的思想信息,才能概括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研究出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对社会实践的忽视及实践上的偏差,导致教育实效低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低谷,加强社会实践是当务之急。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理性思维、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人。要结合多种教育因素与方式,并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与教育意向渗透到这些教育因素与方式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法,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将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地渗透到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离开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正是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把单纯传授结论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的体验式教育方法。这就是说,我们通过各种交往活动、实践活动,努力满足各个受教育者个性、兴趣、爱好、品德发展的需求。真正使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让教育对象在参与中受教育,真正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利于受教育者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并最终实现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总之,以上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特点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证据。实践出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实践,它的所有观点和结论都应建立在实践的根基上。要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论据资料,只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理想效果,只有开展社会实践。

三、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实践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践主体的要求,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到从感知实践向参与实践发展;从注重思想进步向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从“单向结合”向“多向结合”发展;从无序实践向有序实践发展。下面我们就从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来谈谈社会实践方法的创新。

1.要从“单向结合”向“多向结合”发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过去往往比较注重大学生向实践学习,向工农学习,从实践当中和工农身上吸取思想的营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变成了比较重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向工农学习、受教育的一面,忽视了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工农和实践服务、作贡献的一面。现在,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都是主人翁,都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每一方都应主动与对方结合,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虚心向工农和实践学习,受教育,长才干;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为工农和实践服务,大力宣传和实践马克思生义理论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增进和实现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的利益作出实际贡献。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技术攻关管理、法律咨询、休学创业、“产学研工程”、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把科研、教育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法治教育实践篇6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把育人为本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同r,该做法也是教育部门认为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十分有必要检讨和反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有益于探索和研究出创新方式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式的重要行为。

一、实践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实践育人考评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系统的影响,我国的高校仍然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课学习的培养,而忽视了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正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对于评价理论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同时,由于受到实际资金的限制以及工作时间的制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均采用了在冬季和夏季放假期间自己与社会单位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实际中很难查到实习生是否在该单位实践,因此,广大高校难以形成科学、统一的评估机制。不完善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学历评估的实用性能就会降低,对于考研和毕业就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不承认实践的重要性,自然就会拒绝去主动实践。即使是被动的,这种做法也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显著降低,对于红色延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和培养教育活动就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二)政策、资金难以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提升与社会公众的政策、教育投入、资金人才等支持是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教育育人实践的政策,但由于具体的特定政策和财政方面支持的缺失,这些政策实施得不是特别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的相关单位没有可行的政策,一些法律法规和政府执行政策的时效性和激励措施不完善对于培训单位的发展来说也是一定的阻碍。政府对于学生的教育政策投资基金和思想教育的倾斜力度是有限的,即使培训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效果却不是非常好。因此,在培训机构缺乏来自政府和财政方面政策的支持时,就会使得对实践教学文化的支持被严格限定,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结果与理想之间会产生非常大的差距。

(三)内容单一,形式僵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比较枯燥单一,不能与时俱进,难以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这种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当然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实践育人的形式也比较简单,僵化。许多高校没有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来社会教育的有效载体,而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实践仅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因此,如果这种形式没有在内容和教学上的创新实践,不能使得学生能够自我主动接受教育,这不仅难以达到的目标教育,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理念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种种行为就会难以接受和认可。

二、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来说,大学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高校是创新理念发展的源泉,要从根本上牢固人民群众的实践教育的理念,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改变以往只靠课堂模式教学的同时,以教学和实践这两个课堂教学为依托,将实践作为基础,以促进协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学生理论整合为目的形成学习的体系结构。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了解孩子的身体精神健康和学习状况,获得家长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共同推动改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政府还应该设置专门的经费来对教育进行扶持,将教育经费纳入预算当中。根据社会实际的生产量确定对教育进行资金支持的标准,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发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现今的大学教育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双重引导。所以,提升教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实活动的效率,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融合。为教师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责任心。教师主要教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过相关政策的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选择以及自主调整。同时,教师要时刻本着以育人为核心,将其如内容直接与教师评价相挂钩,来确保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式的创新

现在的学校应该注意教育活动的实际能力,教育除去思想教育方面收入了培训内容,改革评估方式,确立以及改善实践部门教育的评价。首先,改革实践的教育体制。实践教育体制的达标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育人,来保证可实施的程序来完成规范达标,不单单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生活实践,将知识与情感体会完美融合,实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教学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学。

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和实践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协调和安排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有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的是对道德修养的完善,有的是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通过培训不断进行提高。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效果,才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曼,张猛,杜娜.当代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

法治教育实践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创新;实践

做任何事情都有艺术和技巧,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也同样需要艺术和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的形成是由很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教育者的劳动是富有创造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主要体现,教育者不断掌握方法艺术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内涵

(一)方法艺术的内涵

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艺术在现代主要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技巧或技法。方法与艺术都具有“工具”的属性,但艺术要靠一定的方法和形式来表现,两者在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方法艺术。方法艺术就是指一切方法的巧妙运用,是在方法充当中介因素的过程中对方法灵活地运用所体现出来的技巧。方法艺术是方法的一般性与技巧性的统一,是主体方法素质高度修养的综合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形成的一切技法的总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要求在现代化背景下,正确把握时代新特点,勇敢面对思想意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更高层次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操作艺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方法艺术客观存在并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其目的是为了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更加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反应出发,激发形式上的审美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传统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来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并且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重要基础。个人的知识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这两部分经验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形成与运用的重要基础。要想达到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程度,需要准确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需要不断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才能得以升华。

传统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基础,在学习和吸收传统经验和成果之后才能更深刻领会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艺术性体现,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努力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在坚持和继承中不断完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方法艺术中的沟通艺术、语言艺术、疏导艺术等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创造出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现实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创新的源泉就是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实践。

(一)当代社会改革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传输途径和手段的多样化,可以达到超越时空,使大量生动的事例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的效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手段。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通过网络服务和咨询渠道,创造出了一系列便捷快速、覆盖面广、生动活泼、便于群众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和新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途径、新的载体和新的发展机遇。

(二)当代社会改革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我国正在深化体制改革,我国仍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交流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与时展相适应,这也将极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发展。随着人们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也在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加之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人们思想观念也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当代社会改革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当代社会的伟大改革实践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使我们的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平和相处到竞争激烈。而且在改革开放和日益交流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因循守旧到开拓创新,从崇尚权威向民主自立转变。环境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支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有了更良好的发展氛围,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具有了创新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周运诗,罗志峰等.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与管理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勇泽,罗凤,徐新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1)

[3]张建辉.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看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04)

法治教育实践篇8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为“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其核心应为“法治”。“法治”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家就已经主张以法治国。到如今“法治”就是指在民主的前提下,尊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则为公民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国家法律价值的取向、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广泛地进入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自课堂的授课,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括法治教育,但并没有重点突出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开设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但缺少实践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很难运用于实践中。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对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法治实践进行提升,让他们更能参与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依法治校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相关联,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就更加能保证依法治校的实现。同样,只有将依法治校进行好,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给他们对法治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只有将法治意识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让人民群众投身于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实现。而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分辨对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质基本就体现了未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层次。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更好地实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二是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两条路径能给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是传授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拥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的知法、懂法、用法,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打基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思想觉悟中。其次,这两种路径过于偏向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但容易与我国社会实际相脱节。再者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时候还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授业解惑来进行,对其他的路径并未十分重视。虽然也有实践活动,但并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并不能体现法治素质,而提升方法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提升的方法可以有参与社会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的环境也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虽然依法治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提升其法治素质的优良环境,也可以起示范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并不能单独的起到示范、熏陶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这需要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法治建设的作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组织育人为目标,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统一起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完善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制度设计的科学管理有序,让学生体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追求和制度导向。这些重要部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推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尤其对完善现有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二,这需要学校更认真地做好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力求体现法治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素养。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搞好各项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使各项法律规定和制度在政策取向上彼此呼应、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之中。“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积极推动破解学校安全、学生权益保护等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引领,利用各方面力量,建立以法治为基本原则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积极构建在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学校纠纷,保障学生安全和权益的体制机制”。通过这些工作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一方面,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本身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要通过科学的法治实践推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法治素养形成的过程也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以让工作持续推进,以让成效不断深化,进而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中营造法治育人的良好格局。第三,这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德育与法治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要把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融入日常教育各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健全法治教育考核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道德引领,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增强大学生厉行法治的道德底蕴。第四,这需要更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形式,注重实践育人,关注社会现实,帮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建设过程中提升法治素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在了解国情、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法治素养本身既需要知识的普及,也需要实践的灌溉。要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建设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社团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使青年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法治精神的直观感受,特别是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过程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正义。还要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的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法治典型,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阐释遵纪守法的社会意义。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培育彰显法治精神、体现法治力量的文化品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体现法治精神,设计法制的载体,带给学生对法治精神的深入认识和敬畏,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第五,通过严格依法治校来给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进行示范。学校是大学生积淀知识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融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相当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的状态。民主型校园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出完整的社会人格和坚定的法治信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十四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第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提升,离不开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团在每年的“法制宣传口”开展“法制宣传周”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就宣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关,还要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相连;就宣传形式而言,不仅仅限于展板宣传,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编排法治小品或话剧。此外,还可以借助专题的假期社会实践,由大学生担当主角,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在宣传的同时提升自身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假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前期地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向市民宣传介绍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肩负起依法治国的使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状相结合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学,在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社会热门的事例、案例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贴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会与社会相脱轨,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精神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四是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水平带动对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一方面靠自我实践,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提升自己学生法治素养能力的高低,一位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也会影响其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

[2]潘建.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修养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法治教育实践篇9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片面。

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辩证统一。但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现实的个人”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片面化。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甚至抹杀现实的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自由性”;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目的性”。而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一些思想观念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又出现了一股“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甚至是只关注个体价值的某些方面,忽视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的“社会人”而倾向于“经济人”、“工具人”。在这两种片面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其实效性减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克服“社会至上”的片面价值观,也要避免“个人至上”的片面价值观,确立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的关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

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起点、背景、空间和归宿。脱离了与大学生戚戚相关的现实生活,将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得不到适时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滞后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变化的状况十分突出,导致大学生面临双重人格的诱发。“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以理论政策的宣讲为主,对大学生关心的学习、就业以及效率与公平、共同富裕等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不多或者不够深入,而大学生许多思想困惑正是产生于这些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必然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更谈不上从“内化”到“外化”的顺畅。这样不仅使得这些教育内容难以被理解,而且很难在具体的行为中得到实践。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与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接受特点相匹配的教育方法,才能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有效方法。但当前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法为主。有学者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约有46.4%的大学生出于应付考试等目的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且只是强记硬背;10.6%的大学生虽然按时来到教室但并不听课,考前突击;另有2.6%的学生则直接选择逃课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多的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大学生的实践体验。灌输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不仅中国如此,国外同样通过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理论传授和灌输实施其思想政治教育。但不同的是灌输过程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各有侧重:“国外侧重柔性,即不直接说‘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而是主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让教育对象自己做出判断,做出选择。”不容置疑,强制的理论灌输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灌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如果仍然沿用强制灌输、单向注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和抵制心理。改变这种一味灌输的做法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和主体性特征

“实践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即实践是处理、建构和变革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社会生成、发展及统一的基础。”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实践,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但我国教育长时间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足,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处事,更好地适应社会,特别是由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引入,使得其成为直接面向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活动是创业素质形成的重要现实条件和外部环境,创业素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极强社会属性的社会品质。人的创新潜质存在于人的主体性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特有的也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首先,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价值、目的和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和动机是由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诱发的,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探索和把握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不仅如此,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得以持续产生。最后,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与信息的反馈,促使学生不断进行主动学习与自我评价,推动着学生主体性的再生。同时,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业教育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开创型个性、促进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个体。这些个体必然是具有自主意识和鲜明个性的高度自主性的个人。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保证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且不断开发着大学生的主体性。

三、创业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相同、内容相互贯通、终极目标指向一致,而且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主体性特征,这使得创业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有着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价值的协同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内含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形态。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在高校和社会营造广泛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动力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和途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强化创业理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树立通过开拓个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远大理想,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实现。同时,一大批创业人才的出现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日益突出的就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与和谐发展。创业文化和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随着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必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显著提高,从而使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创业教育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开创型个性、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个体。所以,创业教育将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2.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

一方面,大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其相应的需求推动下进行的,都与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只有与大学生需求及利益实现有着明确相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提供的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是大学生理性认识的感性依据,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佐证、注解的意义。有些内容经过适时、正确的引导,会升华为教育者所期望的大学生具有的思想观念。创业教育不仅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而且着眼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许多思想上的困惑与疑问,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创业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贴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真切地观照、反映、联系、关心、促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使大学生的思想在具体现实的理想信念中升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在创业教育中都有具体的内容相对应。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道德规范;成功创业都要历经艰辛、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主义是有机的统一;心理品质是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得到不断地磨练和提高;通过创业教育引进企业参与,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渠道,在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调动和激发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业教育的介入将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以贴近于大学生生活。

3.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法治教育实践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是现阶段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个性化和思想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形势的变革,机遇和挑战并存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目前面对的挑战一方面来源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大程度上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大学生张扬的个性。这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加强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成为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二)应对大众媒体和网络负面宣传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信息速度发展迅猛,网络信息爆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基于这一便利条件,一些大众传媒和网络,为了吸引眼球,把焦点放在一些负面新闻上,这对于当代大学生造成很大的思想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通过媒体、网络迅速传播。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采取有效方法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通过探寻新的教育方法与之抗衡。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新时期工作方法的创新。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主题教育法的创新

主题教育法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主题教育法指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的主题教育法,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所以必须在继承主题教育法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新时期辅导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一定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样的形式为载体。“实现教育主题和形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即通过创新主题教育内容、形式以及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来实现主题教育法的创新,打造主题教育的品牌和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网络教育法的创新

网络教育法的创新包括:一、网络信息获取方法的创新。即在认知性方法上创新,把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二、网络教育指导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历来主张贯彻疏导方针或原则”。由此,通过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从而促使网络受教育者正确观念的形成。三、“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的创新”。通过网络监控方法的创新,实现网络的有效监控价值。这些网络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基于对网络利弊的认识和加强对辅导员网络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规避网络教育风险来完成的。

(三)实践教育法的创新。

“实践教育法是指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真实的生活,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这是一个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实践教育法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双向实践理念”和实践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这要求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多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切实的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认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