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56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1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在高校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是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当时,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当今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为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人民政府在接管、接收公、私立高校时,废除了原有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反动的政治教育,取消了“国民党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重视对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延安的抗大、陕北公学均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基本政策知识课程。新中国初期,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就成为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重要措施。

1949年上半年,燕京大学自动添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马列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社会史、历史哲学、共产党宣言和联共党史等新课。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以“废除反动课程(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为各院系课程的实施原则;同时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为文学院与法学院的共同必修课程,前两门为各大学专科学校各院系共同必修课。这个规定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文法学院的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七个系的课目进行改造,各学科添加不少与学科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课程,这“是用新民主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代替国民党反动统治时充满唯心论、机械论,以及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反动课程的重大措施。”[2]

1949年11月17日,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华北地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的方针,明确指出: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学习。这确立了政治理论课在新中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949年12月和1950年6月先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再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型骨干,高校要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议通过的并由教育部于1950年8月14日颁布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列为高等学校任务的首条。教会学校亦不例外。1950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天主教、基督教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会学校应遵守政府法令设政治课为必修课。之前,即5月19日,教育部颁发了经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规定政治课约占本科各系全部课程的15%。同时强调,在文化业务课中,也应贯彻革命的思想与政治教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这些规定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予以法制化。

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校课程改革讨论会,针对当时存在的“把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起来”和认为“只有政治课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错误的或片面的看法,进一步明确政治课与业务课的关系,强调政治课是各系科的基本课程,要着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9月10日,教育部就政治课问题向华北各高校发出指示:(一)“各系拟定教学计划时,应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业务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消“政治课”的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目,并“应将上述三课目同其他业务科统一计划”。(二)将“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改为各该课目的教学研究指导组,由教务长负责计划、组织、督导检查”。从此,在我国各高校,各门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目列入整个教学计划,成为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引人注目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启动,并且已在部分省份展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应试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滞后于形势发展,不能很好地为政治教学服务,严重阻碍了政治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急需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方法。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这一背景下,时代特征鲜明、思想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师理应站在新课改的前列,从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做起,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前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为基础,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受益不深。因此,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要求设计课时教案,重视每课时学生学习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结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思路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会讲解得有条有序,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是最具号召力的旗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关,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休戚相关。正如党的十六中全会指出的:“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形成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务必要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最后,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极力挖掘爱国题材,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较低。所以,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搬硬套”的现象,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答法、读书法和自教自讲法等。同时,积极运用教具及现代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实课堂内容。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辨是非、激励情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理论的认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果课堂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实际问题和实践的结合,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的“书痴”、“书虫”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其次,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授课。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不忘教育教学的灵魂理念――教书育人,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克服课堂教育教学中的浮躁现象,以帮助学生真正有所发展、回归课堂为真谛。我们要积极探索,继续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31-02问题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高度契合。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起点,也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新的生长点。

一、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

“问题意识”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对于问题式教学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柏拉图、孔子等则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法无定法,道有常道”,设计切中要害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深刻揭示出了探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四、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创新策略的难点处理

第一,如何设计出既体现课程重点难点又关怀学生实际的真问题,形成问题链。解决难点的关键在于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直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找到“新”问题、“真”问题、“大”问题,积极回应问题。反复推敲“问题链”的提炼、设计和解答等重要环节,以“问题链”引导教学,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罗列,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

第二,如何实现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引领性。通过问题设计和教学组织,整合出问题引领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方案,合理设计“问题探究式”教学组织和运行体系,形成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链为导线的系统教学特征,牵一发而动全身,打破传统教育路径的禁锢,突破改革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大椿.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2]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上.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12.9]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是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应当立足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中学思想政治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吸收了当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关于课程整合模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课程整合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整合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改革,开展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网络研究性学习,不断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和教育性,不断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信息道德)为目标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整合、如何整合的问题上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这必然也反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中来,具体表现在:

课程整合的形式化、表面化。整合即溶合,课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简单相加。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整合尚未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整合的途径、方式上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由于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因而在整合实践中少数教师主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知识。

3.整合条件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改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关键。许多一线教师为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总结了很多的经验。然而改革是全方位的,仅仅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都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强调内容上与形式上的统一,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我们必须调整和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符合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高中学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1、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政治课德育的针对性。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政治课教学内容。

5.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系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关系到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教研人员和部分教师的努力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很大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十分落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课程整合的基础层次。首先,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具有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教师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其次,对硬件技术要求不高,无须完善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支持。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在课程整合中起步最早,开展范围最广,效率高、适应性强,己经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得到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防止简单翻版教材或过于追求画面精美却忽略其教学价值的倾向。如何制作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力,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并能够真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课件,就成政治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网络教学以网络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校网络软硬件设施及教师的计算机素养都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除了要有与www互联的校园局域网络平台外,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

网络政治课教学,除了上述网络课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的教学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的方针,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强调德育的渗透性。在网络氛围下进行政治课教学,可以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如图像以及视频画面可以尽量采用德育方面的材料,联网进行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10-02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制定该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该“计划”再次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而言,其教学效能的提升必定在其应然的维度中有所体现。

一、“讲效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经济维度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率是指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使用。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一味强调载体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诉求。因此,表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严重不足,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其中不乏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者在教学载体设计上别出心裁,却收效甚微。长此下去,必定会加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成本,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灵魂的铸成。

分析其中缘由,一方面是工作格局的原因,高校的学工部、团委、思政部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部门之间存在工作壁垒,并没有形成优化教育资源的“大思政”格局。各自为政的工作思路必定带来教育资源配置的浪费以及教育活动的冲突与重复。因此,整合学校资源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操作等环节均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学设计往往体现在教学理念更新上,教学实施操作则往往表现为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来选择教的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奥苏贝尔也指出:“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设计教学是提升教学效能的前提。”[1]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必须“讲效率”。

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的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应该是“一言堂”式的单向灌输,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而非任意被填充的容器,没有思想交流碰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注定走向孤独与失败。教师往往看重的是每节课应该讲什么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在这每节课上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变化和收获。所以,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督促教学方法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避免任课教师唱“独角戏”。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努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建设成为学生与教师思想交流碰撞的精神家园。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要求必须是新的教学方法,西方教育学视野中的的确确有很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然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固然刻板单调乏味却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进的教学方法。经过几个教学周期的实践总结可以发现,教学载体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参照。例如,以史料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文献档案研究、红赏析、历史博物馆参观;以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时事热点评析、庆七一唱红歌、逻辑立场辩论、情景短剧拍摄、社会调查报告;以奉献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义务劳动和爱心福利院等等。结合不同的教学载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务必突出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永远都是载体,教学内容才是主旨。然而,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应该是衡量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重要尺度。

二、“重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政治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基本领域,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实践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从尊重和把握学生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入手,打破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藩篱,摆脱工作框架。”[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长见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然而,实践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组织始终不能替代实践教学活动本身的价值。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因为要完成学分而不得不参与实践教学,但是学习收获却并不如预期中那么理想。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是检验教学设计实际效果的唯一标准,不能只重开头而不顾结尾,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只能是虎头蛇尾,流于形式而败于效果。因此,在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时,绝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更要重视考查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其思想意识有无发生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重要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始终贯彻这一思想,并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使其深刻[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向性和政治倾向性,这一特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应该体现在实践层面。课堂理论的讲授不是目的,课堂之外的实践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这些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实践精神的课程,也是具有伟大历史使命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具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效果就是整个学习周期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而长期效果往往体现在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中是否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尽管长期效果客观上很难继续跟踪观察,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不仅要重效果还要显效益,对于这一点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使命上所有从事这一领域的教育者都应该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必须重效果。

三、“显效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社会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效益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从这一伟大而崇高的教育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最具有社会效益的课程。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不在于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讲授,而在于它对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培育。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自“05方案”以来,教材版本反复更替优化发展,而教育最终目标始终没有变,依然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出著名的论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掌握群众,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就在于掌握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另一个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于其教学环境,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这也正是其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趣在于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用这个理论武器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党的十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全面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始终在探索中前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初衷绝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而忽略它所承载着的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在提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明天的战斗力。总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必须符合显效益的维度要求。

参考文献:

[1]罗英.“先学后教”学理分析及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12):4-6.

[2]尹冬梅.思政课改――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7-9.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o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顶层设计

1.1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

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2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创新实践的基本原则

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实践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员实践教学和教员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员讲授与学员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政治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1.3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创新实践的目标

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实践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员、教员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员好用学员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政治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员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员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2构建科学的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2.1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

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统筹专家资源建立教学改革智库,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鼓励政治理论授课教员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2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改革实践,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探索。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学员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建设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2.3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实施卓越政治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员理论骨干培养。鼓励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员理论学习小组的引导,每个理论学习小组配备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员担任指导教员。引导和鼓励学员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员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政治理论课教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3建设有利于形成教学合力的政治理论课体系

3.1加强机构建设,统筹规划好教研室建设

研究制订政治教研室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课程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课程,使之成为建设好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门课程要整合资源,推动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直属于学院领导领导的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统一负责政治理论各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3.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

体系创新计划有关经费纳入政治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高院要加大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院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进步动力,保障政治理论教员的劳动成果。优化政治理论课专修室、教员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3-03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1]。梅滋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2]从20世纪50年代欧美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以来,把科学研究引入到高校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必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3]。党的十报告更是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也是重要突破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是以理服人,提高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以理服人,需要把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放在研究性教学的设计和建构上,驱动师生双方去“研究”,把“理”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大学生成长实际的基础上。研究性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理论是什么”,而是设计、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理论是什么’”,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的研究性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由认知理论达到认同理论,并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基于上述认识,沿着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本文从理论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考评体系重构四个方面设计和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创新和借鉴。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先决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既要体现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现实性和普遍性;既要面向学科发展和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前瞻问题,又要面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庞大复杂,必须通过研究,才能凝练出有效的讲授专题和学习主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长和作用的基点。

(一)突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什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回答的首要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诉求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应该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健康成长的方面。重点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针对特定时代和特定事件所做的特定结论。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弘扬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重在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把理论教育、价值教育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凝练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绝不是教条,确实是帮助他们的方法论,并且有意识地去运用,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集中了学科优秀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是教学的根本。但是,其学科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的语言表述不利于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育部和教材编写专家一直强调通过研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转化,既积极保留现有教材的精髓,又赋予新的讲学内容和知识架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时代性,保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切近实际,具有前瞻性和真实性。就当前阶段来讲,其一,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该积极研究十报告精神和中国梦如何进教学内容、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二,在全球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又要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和发展状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

(三)尊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切近大学生成长实际,才能触动大学生的场域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与中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90后尤其是95后更渴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尤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选择自主成长策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必须进行个性化的目标定向――切合大学生实际,建构开放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自我归因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规划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5]。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超越课堂时限设计教学任务和师生角色

研究性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论者和激励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教授和灌输的对象,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讨论者、协商者、表达者、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师生的角色定位。课前,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凝练和教学环节的预期,教师是研究者、设计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讨论者;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是讲授者,同时是组织者和评论者,学生是协商者和表达者;课后,围绕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总结和意义提升,教师是指导者和激励者,学生是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自我建构,从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后的教学任务在下一次课堂教学刚刚开始后,教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精彩展示和意义建构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二)合理配置“教”和“学”的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几乎是教师独占了课堂时间,学生的场域意识缺乏,抬头率很低,更不用说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课堂时间既定分配,通过“教”和“学”时间的合理配置,给学生的参与、协商和表达留出合适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才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探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度复合式运用

目前,可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征,不是方法越多就越管用,而应遵循适度原则,即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研究建构式、问题式、体验式和社会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式及手段的相互融合在研究性教学目标达成中的功能和定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组合,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研究性教学进行的策略性条件。研究性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基于来自课程前沿和实践的真实问题,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一)引智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即教问题构建。知识、创造始于问题,研究性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强制灌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疏离。怎么才能够把学生引入自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入口和牵引就是问题情景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课程:比如学科中的理论难点问题,现实社会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焦点问题,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回答的问题。把学生引向问题情境中,不仅是对书本知识,更是对现实问题自觉地去设问,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思想的改变成为一种自然流淌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了思维方法和理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健康成长。

(二)建构协商情景

问题的创设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的开端,过程的建构是实施的中间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场所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网络信息、文字、经典原著、书籍、期刊、音像、多媒体课件等,通过观点的交锋和交流,团队的协作和支持,ppt的制作和表述,主动、自由和愉悦地建构新思想和新观念。具体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商情景创设应该基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包括启发设计、组织设计、参与设计、鼓励设计和点评设计等策略。从操作环节讲,需要强化“问题导入”、“案例解读”、“学术链接”和“学生主题讲评”等环节的情景创设。

(三)达致意义情景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研究性学习强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情景设置,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实现知识向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化。因此,意义情景的建构,不仅包括理论和思想的转变设计,还包括学生如何去践行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建构和协商,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如何践行”,自觉清除原来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建构起新的思想观念,自觉通过思想情感的体验达到思想的转变和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四、重构教学考评体系

重构教学考评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的导向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考评体系重构需要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旨,实现考评的三结合:把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把结果考查与过程考查相结合,从“一考定成绩”转向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

具体讲:第一,试题类型由“知识考核型”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型。增加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比重,降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比重,取消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考核学生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第二,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以检验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为主旨,平时考核方式转向适度多元化,注重各种“课堂互动”的组合方式,如辩论、讨论、小组主题讲评等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度、深度和活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应对能力、抗摔打的耐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大对学生守纪律和秩序感的考察,引导学生做有纪律、有秩序的公民,有利于实现“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

上述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建构和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实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征,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有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从认知理论走向认同理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早日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祥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Jonetheodoremerz.aHistoryofeuropeanScien-tificthoughtinthenineteenthCentury[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1965:16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cn.2010-03-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收稿日期:2013-09-23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0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在于围绕土木工程建设活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德育人才并举的市场需要,将德育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打造工程造价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培养工程设计、施工预算、工程造价咨询以及招投标等相关工作中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为一体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工程造价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以及编制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结算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以及工程造价咨询、招标、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中介机构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欠缺

工程造价专业属于理论和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和教学团队支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念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不适用等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过程不明确,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团队的资源开发不足,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充分,校企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影响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目标体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殊认识过程。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这种教学过程更加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和成长。教师要积累教学素材,完善教学过程。

1.2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标准模糊

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目标任务是“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将立德树人积极融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然而在教育理念灌输的同时,思政教育靠的是个人修养和个人境界,并没有达到“普及”的效果。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依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缺少能够将“课程思政”贯彻到底、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标准。目前,职业教育的思政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和指导意见有待学校层面进一步指导和引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1.3打造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常新

促使“课程思政”教学落地实施,就要在原有的教学团队基础上更新和完善,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适应课程框架,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多样化使用教育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线上线下基础教学为发力点,从实际需求出发,挖掘生活、工作中的思政素材,强调“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落实课堂就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发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完善教学设计,以最新时事、最新资讯落实教学工作,线上线下同步更新、同步实施,课内、课外实时开展“关注榜样人、梳理感人事、传播正能量”的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为主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思政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团队,体现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思政建设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学习指导,发挥团队教学的力量,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与改进工作,将众人力量使用到课程建设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统一。

2高职教育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任务

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和凸显教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蕴含德育思想、凸显工匠精神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率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通过课程拓展,优化课堂教学安排,秉承“常学常新”的教学要求,形成师生共识、思政教育效果突出、育人质量凸显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率先培养一批具有思政影响力、教学效果显著的的个人和团队,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形成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工程造价专业服务于工程建设领域,围绕“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价值体系,打造专属职业的工程目标,行业发展趋势正在倡导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工程造价是建筑行业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起点,必须完善本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才能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3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3.1打造工程造价专业“思政教学案例库”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学设计完整规范,能够体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高阶性、素质目标的价值引领性;通过课程案例良好呈现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载价值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例如,工程造价因预算问题导致的偷工减料,招投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暗箱操作,都与造价人员对生命、环境、自然和公平正义的意识紧密相关。思政案例要求能够多维度、多角度反映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各个工程案例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精神的认知能力。

3.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课程思政教学强调的新方法不只是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凸显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不要求做到“新颖”,明确适合教学对象即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信息化手段的融入会多样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信息化手段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用新的视角开拓学生的天地,体现教与学的融合性、同步性以及实时性。比如,目前多数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反映文化基础课太枯燥,学习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这不是说教师教学的方法除了问题,而是教学方法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不够有新意,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传达给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是通过表面现象去寻找答案,没有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或思考深层次的答案。如果在教师能力提升中,站在学生的角度选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加之在教学内容中教会学生追根溯源的探寻问题本质,赋予教学内容发展源头和时代价值,善于借助方法或手段,帮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打造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课程教育理念:第一,针对疫情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招投标工作,引导学生进入电子招投标的学习与实践;第二,交流互动,探讨“利益诚可贵,诚信价更高”—失信被执行人能参与招投标吗?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完成学生对“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3.3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考核涉及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课程的目标责任制,细化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时更新研究解决课程重点问题,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4结语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更好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对应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培养德与智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一定的探索,率先采取了建设专业的课程建设案例库,将思政教育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旨在为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等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各专业要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到各学科、各课程,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在职业教育中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1]张天航,张鹏,郑元勋,张晓田,雷延峰.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0(19):172-174.

[2]杨友涛.浅析课程思政视阈下专业教程教学改革的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6):54-55.

[3]胡丽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路径优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3):110-113.

[4]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精神,自2006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所有专业开设,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教学需要。如何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变革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多媒体教学,彻底否定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过去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

2.教材形式的多样型和灵活性。

首先,在教材来源上,网络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可以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可以是教师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后下载的学习资料,还可以是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专门机构开发的教材;其次,在教材表现形式上,既有以单纯文字形式表现的文本性文件,又有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集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再次,网络教材既有稳定的一面,又能充分反映时代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科的最新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多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的几种模式

1.多媒体课件直传式网络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借助网络技术,将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信息或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教材通过网络进行传送和播放,学生则借助于信息终端设备(计算机、学习机等)定时或有选择地观看。运用该模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材内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平台上开发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辅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这种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预先在计算机上把所授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课件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授课内容、材料阅读或案例评析及课后思考等环节,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

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长处有效整合,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结构,在校园网上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例如精品课程、教师课堂授课使用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由学习者根据需要,通过点播视频、多媒体信息或选择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又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信息传输方式或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两种。在线式与直传式教学类似,只不过是非实时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时间;离线式则是学习者将网上提供的教学信息下载下来,在非上网时间进行学习。

三、推进多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英应用的几点措施

1.建立先进的教学环境。

先进的教学环境设施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需要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等;要重视购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教学音像资料和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资源环境支持;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影音资料库、图片资料库、教学课件库、备课素材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库必须经常、及时地进行扩充、完善、维护和更新,以保证教学所需资源的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开展教师网络技术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当前,因为年龄关系,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无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无法用先进、鲜活的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熟练掌握网络技能、掌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开发设计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

网络教学离不开网络课件的开发,这就需要组织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项目管理人员、课程制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组成的高效的、相互协作的多媒体课程开发队伍,在教学模式上,以讲授为主,辅以文字、图片演示,结合讨论、资料阅读(或案例分析)及课后思考自测等内容为佳。要制作这样高质量的课件,学校应组织协调成立由任课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队伍,共同开发、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力求整个教学课件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达到直观、具体生动的学习效果,以适应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