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11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1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2103

1引言

在国民收入增加,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的社会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服务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为每年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表明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受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休闲农业园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农业旅游背景下休闲农园的规划与发展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休闲农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条件,吸收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生态产品、乡村环境等要素,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休闲农园能对农村农业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完善农业结构,改变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休闲农园内,游客可以参加劳作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活动,还可体验各种非物质的农业旅游资源,如美丽的乡村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等,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休闲农园实质上是一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3.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3.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

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3]。

3.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4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4.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4.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

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4.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

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4.4产品特色发展,创新思路

休闲农园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科技创新。要加快休闲农园的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实行项目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在进行休闲农园产品开发时,要立足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通过资源整合、区域带动等方式,开发园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从生产、住宿、餐饮、娱乐等各方面打造特色产品,延长农业产品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性产业,而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形态的休闲农园,则因其独具的特点,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亦存在许多诸如产业功能比较单一、园区的多功能性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随着对休闲农园研究的进一步加深,相信对关于农业旅游背景下的休闲农园的研究将更加完整,休闲农园将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芹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云南农业,2003(1):68~69.

[2]我国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9):7.

[3]王国莉,骆海峰,陈明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14(3):34~36.

[4]董粝.论“旅游富民”战略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2012(12):300.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4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5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观光农园开始在台湾地区出现。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建设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所在县政府及台湾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制年度计划,再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拨给补助经费。1989年4月,“行政院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思路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提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即,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生产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当局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6年修订并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9年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又进一步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提出设立休闲农业区及其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事活动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行政院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获得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台湾农政单位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到目前为止,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1家,几乎遍及全岛。

二、借鉴启示

(一)对行业管理者的启示

1.无论是协会还是政府部门,要树立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信心

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休闲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同时,台湾地理环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面对“入世”挑战,台湾农业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为此,当局加强了农渔村的各种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渔村生产、生活及景观环境,扩大推动农渔村园区计划,构建连贯岛内各地的休闲农业旅游网络,营造便利、舒适的休闲观光环境。

2.政府规范十分必要,而且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进行的规范非常重要,否则产业发展的路子会走偏。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厘米,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鼓励休闲农业多元化

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要多元化。例如,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

4.积极培育民间组织的发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在资源普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础性、促进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间组织自己完成。

5.休闲农业宜区域化发展,走成片开发的道路

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选择一些经营单位较为集中、经营类型较为齐全、产业聚集效应较为突出、市场认知形象较为明确的区域(以乡镇为单位或者跨乡镇的区域)进行综合规划、协调发展、整体宣传,建设特色鲜明、产品丰富、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主题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区域内部,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光碟、休闲农业旅游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打造品牌。

(二)对经营者的启示

1.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经营者要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和乡土原生文化,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以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考察团在台湾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台东县农会看到,农产品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开发,其品味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

一些手工艺,如剪纸、布贴画、扎风筝、草编和泥塑等,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又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3.开发体验型产品

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低技术和无竞争的特点,主要活动包括散步与漫游、野营、钓鱼、观光、划船、节庆旅游、骑马和农游。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为干农家活、参与休闲活动、体验型餐饮、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

(1)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生产性知识讲解。使游客在参与干农家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经营中,要高度重视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

(2)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的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的种类。

(3)开发度假型产品(例如分时度假),为游客提供古朴、舒适的氛围。

(4)在体验型产品中注重文化含量。体验性产品和文化性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体验型产品。它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从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4.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台湾休闲农业的业者,在经营理念上,对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奉为上帝”为“广交朋友”;变单纯推销旅游产品为倡导新的消费理念——拥有不如享有。

(三)对研究人员的启示

1.休闲农业的服务行业彩色甚浓,人的因素第一位

科研院所的研究和人才培训要加强。教育、科技部门应把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为此建议在市属大学尽早设置专业课程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

2.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6

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7年,农业部将以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4部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传统村落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推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大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农耕文化、培育知名品牌,指导各地在创新用地政策、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努力把休闲农业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问: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农业+”的作用,推进业态功能的多样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速很快。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比上年增加了4万多个,增长15%以上。但同时,功能单一、主题不明、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较为普遍。有的盲目复古、简单照搬,缺少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乡土味;有的功能拓展乏力,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采摘园数不胜数,能细看可回味的并不多见。

同质同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通过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草原游、森林康养等多样化模式,做足“农业+”文章,推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旅游”。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创办农业嘉年华、建设休闲农庄等新模式,让市民在农村住下来、游起来,更好地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愉悦。大力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活动,满足市民近距离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展现农耕文明的魅力,塑造乡村文化的特色,满足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的功能,让城市退休老人到乡村居住,感受田园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喜悦。“农业+”要科学地+、健康地+、巧妙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问: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能够产生发展规模效应,如何推动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体量大,但布局分散,造成点与点无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盘棋”思想,处理好点线面关系。只有在抓好点上创建的基础上,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才能促进线面工作;同样,也只有形成“串珠成线、串线成面”的规模效应,点的发展才有根基。

这些年,农业部一直着力打造“3+1+X”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我们要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大力打造“综合体”。以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多层次开发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多维度策划创意创新创造形态,形成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体。大力打造“聚集区”。通过统一管理、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团发展,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农房、院落,连片打造有规模、有特色的农家乐聚集村,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区和产业带。大力打造“金品牌”。继续培育示范县(市、区),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推介一批精品景点线路。鼓励地方创造特色品牌。有重点、多渠道、跨平台构建宣传推介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问:目前社会各界非常看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参与发展的积极性非常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应该怎么看?

答: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坚持以农为本,以农民主体的原则,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渠道。但目前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工商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拓宽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引导更多的现代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其更快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富裕农民。因此,我们要注入“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允许返乡下乡的创业创新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鼓励其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鼓励“互助合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要支持“自主创业”。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积极培育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强化“利益共享”。积极探索建立多方⒂搿⒒セ莨灿的机制,既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排挤农民、损害农民,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非常火爆,但消费者休闲度假体验不好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利用各方资金,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答: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消费方式,市民节假日蜂拥而至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景观。2016年湖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8亿人次,同比增长11%以上,重庆接待人数达1.52亿人次,同比增长近20%。河北馆陶村今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涌进90万游客,是全县总人口数量的3倍。短时间大批量客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带来压力。有的进村道路等级低,车多路窄进不了村;有的缺少垃圾处理设施,游客走了,垃圾遍地。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资本关注,创业创新资金接踵而至。可以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了投资合作、兼并重组、连锁运营的新阶段。面对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引导资金更好地用在补短板上,用在产业提档升级上。要整合财政资金。去年农业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实施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和项目,支持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今年这个项目继续实施,而且增加规模,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同时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要撬动金融资金。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要带动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形成全方位投融资体系,让农村的基础公共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

问:如何加强引导管理,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更加规范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规划引导不够、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从开发层面看,不少业主对休闲农业发展仅凭一腔热情,缺少专业成熟的想法,导致建设立项不科学,造成投资浪费,影响日后发展;从经营层面看,缺乏专门的管理策划团队,有眼光、懂经营、会设计的人才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创意,营销策划单一低效;从服务层面看,住宿、餐饮、导游等一线人员,大多缺少培训直接上岗,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今天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同于过去农民分散搞“农家乐”,一定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其有序规范持续地发展。要从规划引导入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将休闲农业开发纳入城乡发展大系统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要从完善标准入手,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加强统计监测运行分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完善的监测统计制度。要从人才培育入手,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提升服务质量。要从示范带动入手,加大对已认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星级企业等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问: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化?

答:现在仍有个别地方存在开发过度,导致山被挖、湖被填、树被砍、田被占、房被拆等现象。生态环境破坏、特色资源浪费、传统文化遗失,严重背离发展初衷。绿色生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根本特质,也是吸引消费者前来最重要的元素。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很大程度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健康的食品,得益于休闲农业让人们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如果环境受到破坏,乡村休闲将失去生命。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7

通过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要素的要求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保定市的休闲农业与北京、天津、省内其他环京津的城市相比发展较缓,与建设旅游大市的要求差距很大,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起步晚、规模小、硬件不足

与周边城市相比,休闲农业从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充分发挥我市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28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中,以家庭为主的农家乐就有246家,占总数的86.9%,其它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也普遍经营面积小、游乐项目少、设施不完备,来客而留不住客。在经营项目上基本多为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同质化严重,而农事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传统农业发展史等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少。

1.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软件有待提高

目前,全市仅满城县青山绿源荒山开发有限公司的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大酒店集团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管理、服务比较规范;而多数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以餐饮、住宿为主业,以家庭、夫妻为主要管理服务人员的农家乐,各种管理制度很难规范,随意性较大,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

1.3宣传不够,客源不足

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一些新开发的休闲农业景区或乡村自然风光其实更适合短线度假,既不会出现游客“人满为患”的情况,又避免了知名景区交通的拥堵,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了城市游客不知到哪儿游,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又争取不到足够客源的现象。

2对策与建议

根据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为服务城市需求、富裕一方农民、提升保定形象,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加强行业指导

一手抓宣传推介,一手抓政策扶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筹备组建我市的休闲农业协会,指导其与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的对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搞好休闲农业的策划、组织、包装,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门户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和区域性、专业性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的宣传推介保定。要因地制宜,精心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如白洋淀荷花节、狼牙山山花节、顺平桃花节、满城草莓节、神星镇柿子节和阜平红枣节等,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结合不同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特点,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合力打造,使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硬件和软件明显提高,接待能力上一档次。休闲农业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加强与财政、发改、国土、旅游、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财税、融资信贷和土地流转等支持政策,协调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服务到哪里,多部门互动协作,形成发展休闲农业工作的合力。

2.2注重提升内涵

既要鼓励创意设计,又要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强化特色创意,抓好示范基地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商品,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建立特色精品农业区,发挥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功能;建立参与体验农业区,发挥休闲观光功能;建立生态景观型农业区,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建立现代农业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特色作物和高标准现代农业设施,发挥农业的文化科普功能。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发掘,把其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来传承利用,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3优化产业布局

丰富类型和形成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布局上,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现有旅游资源,以农业功能的拓展、农耕文化的传承为思路,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让游客摘点新鲜菜(果),钓点鲜活鱼,吃吃农家饭,睡睡农家炕,参照保定市编制的《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和《古北岳大茂山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环京津和沿京港澳、荣乌、保阜、张石、张涿高速公路等几条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在产业类型上,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形式,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要重视支持农民以自家庭院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园区)参加全国和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创建以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参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

2.4提升休闲农业软硬件水平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设施。要着力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注重规则、规范制定,强化监督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基层建设年)、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推动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等辅助设施。

3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8

1.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各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充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1.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1.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中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1.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中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1.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1.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名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2.1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木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2.2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中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2.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来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目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C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rpport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2.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2.5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又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2.6借船出海,加强国际和地区间交流合作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9

1、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1.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1.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utchartgarde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5、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hm2,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1.6、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1.7、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

1.8、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room,blue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

1.9、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见图1)。

2、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2.1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2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2.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2.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De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2.5、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6、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见图2)。

2.7、运营模式:

2.7.1、注册慈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o一个全资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园工程的全部事务;

2.7.2、成立伊甸园基金会。基金会主要代表伊甸园工程的对外形象,负责与政府、企业、学校和nGo等机构建立联系,帮助伊甸园工程建立一些专项项目(如废物零排放项目),以及寻找伊甸园工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2.8、创意理念及重要项目设置

2.8.1、特色项目

体验类:话剧、研讨会、艺术类、园艺论坛、音乐节和儿童节目。

观赏类:两大温室、三大展览馆。

教育类: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

2.8.2、生态教育

创意建筑: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整体外观如蜂巢的巨型球体,被世人称为:“吹气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奇迹。

2.8.3、展馆设置:

种植10万种以上的植物,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场的所在地;

以主题方式分别设计“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展区共6个“大温室”,分别展示6个不同国家的植物。

3、生态度假型

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3.1、明确用地组合,注重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兼顾景观性、私密性与经济性。

3.2、丰富度假产品,基于花卉田园等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特色度假产品;

3.3、完善配套设施,以建设"花境"绿道为重点,以特色交通体验为特色,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态休闲、鲜花节事为核心驱动,激活相关产业的综合性生态休闲示范区。

3.4、区位:位于四川蒲江县,距成都86km,距双流机场国际机场77km;

3.5、规模:20平方km,2000hm2区域;森林覆盖率60%,湖面133hm2;

3.6、特色:

3.6.1、以湖景旅游为核心结合花卉产业(郁金香、百合花)整合优势,将石象湖打造成为国际复合型度假区;

3.6.2、园区由生态文化主题辐射出国际休闲度假园、国际会议中心、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示范区及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等。

3.7、游客量:年均30万人次

3.8、空间布局

4、主题游乐型

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见图3)。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4.1、花卉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

4.2、运动娱乐导入,花田中设置卡丁车赛场、迷宫等趣味运动。

4.3、特色交通规划,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车行、人行等不同景观道路。

案例:日本芝樱公园

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

4.4、概况: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芝樱数目达120万枚。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4.5、面积:10hm2。

4.6、主题活动:“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

4.7、芝樱花色: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

4.8、建设内容:卡丁赛车场、大地艺术景观等。

4.9、开发启示:独特的赛车体验,多彩的芝樱花田。

独特的赛车体验:世界唯一的芝樱卡丁赛车场,体验芝樱环绕下的赛车感受。

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5、产业博览型

集花卉苗木种植、交易、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5.1、产业资源,必须具备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组培、种植、研发、管理等人才、企业和花卉苗木资源;

5.2、链式开发,基于产业种植基础,从组培、种植、研发延伸拓展到展览、交易、花卉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花卉观光休闲等,以产带旅,以旅促产;

5.3、功能空间,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组合和空间布局上需兼顾产业要求和旅游需求,既不影响生产种植,又能满足游客体验。

案例:上海鲜花港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典范(见图4)。

5.4、核心特色:320万株郁金香花海&36万m2玻璃温室。

5.5、开园时间:2007年。

5.6、占地面积:主景区66hm2。

5.7、投资方: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5.8、所获殊荣: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9、游客量:郁金香画展期日均1万人次,年游客60万人次,门票:100元。

6、空间解析(见图5)

7、旅游产品及游线解析(见图6)

8、农家花乡型

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8.1、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建筑、景观等凸显乡村风貌,营造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貌;

8.2、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并结合花卉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8.3、化农家休闲,注重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以花引客,以闲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见图7)。

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4、概况:距市区15min车程,面积16.8km。

8.5、定位: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6、规模:农家乐26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4家),高档会所及高、中、低档乡村客栈40余家。日均客流20000人(周末35000人以上)。

8.7、周边:城东副中心,万亩部级森林公园、千亩天鹅湖公园。

8.8、五朵金花:

9、经营管理:

(1)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2)规划建设:农村化布局,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采取“农民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将农居改造景观化。

增加湿地、绿地使景观打造生态化。

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

(3)景区管理:5a要求,4a标准,精品提升。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

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4a景区品质。

10、产品打造

10.1、文化主导,主题经营

以文化润色农业、营造环境、提升经营;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五个主题景点。

10.2、多元发展,提升转型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农家乐)向“文化+休闲+商务”(精品乡村商务酒店、高级会所、体育公园等)的中高端多元化产品提升转型。

10.3、节事营销,产业支撑

以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花博会为契机,以花卉产业为支撑,营造四季花卉节事。

10.4、4a标准,品牌塑造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行环境整治、设施改造、经营规范,树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摘自山合水易研究中心,2014-5-13)

休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小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休闲小镇更具象化,可以落实到休闲产业上,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33~333hm2的架构上进行城市化聚集的一种模型。如何成功打造休闲小镇。

1休闲小镇的概念

休闲小镇,是指依靠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是一种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小镇旅游策划综合开发项目。如休闲古镇、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等。

2休闲小镇的三个要素

休e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的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任何一个休闲小镇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核心基础:

2.1核心吸引中心,其中吸引核不一定是观光,有可能是休闲,有可能是娱乐,也有可能是游乐。

2.2休闲聚集中心,不仅让人来,还要让人住在这里,只有住下来才会形成消费。因此以居住为核心的多业态休闲聚集,实际上是休闲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休闲小镇能不能成功,核心取决于休闲业态。

2.3是延伸发展中心,休闲聚集可以延伸出养生、养老、娱乐各种各样的消费结构和各种各样的产业业态。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休闲小镇发展模式”。

3休闲小镇的打造要点

3.1吸引力和游客量是休闲小镇打造的前提

3.1.1吸引力的打造是前提,休闲产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是形**流的必备条件;

3.1.2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决定了休闲小镇的规模。

3.2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

3.2.1休闲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基础。

3.2.2游客的水平、层次、消费模式以及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3.3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

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一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由此形成休闲小镇架构。

4休闲小镇的发展架构“吸引核+聚集核+地产延伸”

休闲小镇是一个景区,有风貌、有特色,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休闲小镇也是消费产业聚集区,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

休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

由此,风情小镇构建的12个重要方面:

4.1风貌吸引力:古镇、艺术、创意、西洋。

4.2广场吸引核;激光水秀、篝火晚会。

4.3餐饮吸引与聚焦:一招吃遍天。

4.4酒吧与夜间聚集:留客的关键。

4.5创意客栈聚集:客栈酒店及公寓房地产。

4.6创意工坊街区:百工坊、百艺坊。

4.7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

4.8街区与商业房地产。

4.9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

4.10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

4.11远客与度假居住第三所。

4.12养老居住。

5休闲小镇规划六要素

5.1规划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产业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是集聚人口,形成就业的关键。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小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5.2规划要点: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

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5.3规划关键: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

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5.4规划落地: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

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休闲小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

5.5规划特色:风貌规划

特色风貌是休闲小镇的吸引力之一,休闲小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城镇的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因素,还是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

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

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5.6规划价值:政府运营模式

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海南省休闲农业;台湾省经验借鉴;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迅猛冲击,导致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逐渐面临着衰退和萎缩。一种能够加快农业转型,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促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休闲农业便成为台湾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休闲农业由于起步较早,经过将近40余年的发展,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与目标、政策与措施、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积极支持

1.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就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休闲农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导,“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台湾休闲农业从“农委会”、“农林厅”,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行动、管理和咨询,并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各种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资金支持。台湾当局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部分资金。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建设,经费一般用于修建通达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

3.服务提升。除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扶持之外,台湾当局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开展培训;二是组团前往发达国家参观考察;三是聘请研究单位帮助农园规划,指导建设。除了出国考察外,其它各项活动均由政府组织和资助。

(二)强调规划,重视研究

1.强调规划。为了防止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建设规划。台湾“农委会”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台湾从省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除了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以外,一般农园和农户自身也有近、中、远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休闲农业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重视研究。休闲农业的综合特征以及多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助与扶持。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会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诸如经营模式研究、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农园规划建置研究等。目前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以及不少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与当地的休闲农企联系密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三)健全法规,规范管理

1.健全法规。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2.规范管理。“农委会”作为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负责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企进行审查评估与考核管理,确保休闲农场、农园或是民俗村落都能够依法运营,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增强盈利能力。

(四)培植专才,创新经营

1.培植专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才培养,致力培植专业团队,从市场定位、价值分析、项目策划、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台湾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其中有5所大学在企业管理系设了休闲农业专业,有十余所大学在旅游系统设立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培养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2.创新经营。把农产品不当农产品看待,而当成体验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创新经营,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促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开发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台湾经验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型经济,在地理气候、土地面积、农业资源和人文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岸三通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两地合作的焦点,台湾的经验结合海南的资源,两地休闲农业合作和发展前途光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借鉴台湾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细化目标、强化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决策部署,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但海南休闲农业以民营企业家、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任由经营者盲目的投资与开发。海南要把加强规划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海南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管理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投资融资、农民参与四个方面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保障、促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体系。

海南目前还没有休闲农业专项法规和行业标准,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损害游客利益。因此,海南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台湾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制规划项目,严格审批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台湾采取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以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两种不同的准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并伴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相应的法规修正,以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海南参考借鉴。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扶持

海南各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休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乡镇企业治乱减负有关政策,从严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银信部门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重点,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额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休闲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海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支持和引导好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安排项目等方面。

(四)突出产品特色,开发精品线路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海南在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全抄。海南休闲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如热带特色、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景观、温泉景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和黎苗风情等特色,以海南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台湾有针对性地开发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如:自驾旅游、青年旅游、校外教学之旅、银发族养生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等。海南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主题和精品线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相互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作为一个教育相对滞后的省份,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限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海南目前仅有海南大学开设“观光农业”专业。因此,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既是相关企业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各大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的项目。海南应当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琼台两岛文化传统背景大体相同,自然资源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休闲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把台湾的发展理念、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特色方面的优势,同海南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可推动两岸休闲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琼台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的政策优势,开发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打造无障碍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当然,海南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突出海南当地特色,不能照搬全抄。

四、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3]彭溢,车轮.台湾“金点子”破解我省休闲农业突围“密码”[n].黑龙江日报,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