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59

企业合规教育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合理规划

1.前言

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与建设世界一流电力企业密不可分为。改变电力企业的文化结构层次,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者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电力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面向未来的人才,职工的培训也应与时俱进,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把培训目标由一次性上岗培训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性培训,把培训内容由普及型、考核型向提高型、储备型转变,从注重数量的积累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面转变,在注重学历培训的同时特别注意抓好能力培训,由单一型人才培训向复合型人才培训转变,由重视职工的显能培训向重视潜能培训转变,树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崭新培训思路,并不断创新培训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本文就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合理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2.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合理规划

2.1改革管理体制

由于培训和继续教育涉及企业的所有职工,迫切需要从领导管理体制上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改变和克服当前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应把继续教育纳入电力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调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2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依法强化企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健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推进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企业职工专门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把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和成果,作为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电力企业对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

2.3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坚持以社会和电力企业职工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职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继续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电力企业与教育机构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强工作实践环节与培训环节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实现企业与教育机构优势互补。

2.4抓好人员素质建设

要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培养战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一是要抓好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树立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的高度,确立战略管理思想;要充分认识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跨越归根结底是素质跨越的深刻内涵,抓好素质管理;要从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努力推行人本化管理。二是抓好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从规范技术人员的评聘,建立健全技术人员项目攻关计划申报和年终评审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探索优秀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等入手,造就推动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遇,拉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纵深发展。

2.5培养职工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这决定电力企业生产设备和工业生产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换代加快,岗位轮换和职业迭替频繁。因此,只有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一些现代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创新呈现出由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的趋势。尽管技术革命和创新与技术扩散相比,成本较高,见效较慢,但在创新已成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现代电力企业来说,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技术改造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不断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问世,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企业要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职工培训的重要目标,把研究、应用与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3.创新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途径

3.1观念创新

人才工作,说到底是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开发人才的潜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从思想上树立“人事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发展观念,使人才工作更好地为电力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3.2方法创新

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电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为实现教法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造合格师资队伍;狠抓备课环节、增强培训效果;注重教法创新、增强培训吸引力。在培训中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

3.3管理创新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成人教育,主要目的是更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继续教育既是一种社会理念,又是一种社会模式。发展高水平终身教育,提供持久的学习资源,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电力企业要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建立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约束激励每个人的学习行为,强化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求生存、管理求发展、管理求效益的目的。

3.4考核创新

为了克服继续教育中部分教育对象对继续教育“无用论”、“无所谓”、“图过关”等片面认识,调动教育对象培训的积极性,使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培训考试考核中做到两个结合:把平时考核与考试测试相结合,加在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严格考勤管理制度,使参训对象既消除了“难过关”的担忧,又检验了培训的效果;把基本知识的考核与基本技能的测试相结合。通过新知识、新观念的培训,使广大教育对象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知识水平,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推动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打造人人都愿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爱学习,人人都投身于学习的良好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对其员工进行终身的素质教育,集中力量鼓励员工的终身学习。企业职工要保证现有的岗位或获得更高的职位,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有效创建学习型企业。因此,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把员工的当前工作同终生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员工个人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电力企业不断开拓积蓄后劲。

参考文献

企业合规教育篇2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1-02

一、调查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和访谈形式的进行,共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幼教班在读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收回128份,先后走访了咸宁市30多家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调查内容涉及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素质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45%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比较合理,6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不是很合理,2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非常不合理。其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重复较多的问题,没有从考虑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整合性,不能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6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实训实践时间较少;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技能课设置不够。在改进课程设置方面,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要增加英语语音和视听说课时,45%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等其他技能培养。在本校学生就业单位走访座谈中,80%的单位认为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前培养中应加强英语口语课、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等。

(二)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调查结果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专业知识,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综合知识,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自学能力,7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口头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而在幼儿园教师工作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偏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表现在舞蹈、钢琴、美术等基本技能欠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

(三)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素质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

6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进行课堂全程简单的英语教学,7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9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来调动课堂气氛。

(四)关于改进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的调查结果

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7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灵活掌握专业课程和学生选择自修课程设置,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训实习时间,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应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性;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体系;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中专和大专学习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原因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偏差,对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合理,没有把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机整合与衔接,导致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不协调,也没有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在教学组织上缺乏互动协作、资源共享度低。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上存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合理,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重点不明确,考核形式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短板和弊端,这也是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规格的层次不够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只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以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有明显区别,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护理活动。因此,双语幼教专业人才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能够照顾好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还要能够满足幼儿知识学习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幼儿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掌握较为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引导和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日常活动,打破以往死板的课本式英语教学,尽量使幼儿教学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因此,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较为熟练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英语教学技巧。而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仅仅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是很难全部掌握的,这就需要突出工学结合特色,除了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时间到行业进行观摩、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针对需求,突出课程设置科学。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院校多数是把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简单地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课程,导致课程开设重复,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把两个阶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更没有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般通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应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在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同时,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要通过专业和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举办技能比赛活动等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

企业合规教育篇3

摘要: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之下,开展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能够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时间还不长,在学生的管理、教育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结合我国法律的保障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人才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法律规范和校企合作的规范化条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增大,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具有深远意义。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但是连接教学与生产的必要途径,还是连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枢纽。通过完善和优化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分享有效资源,促进校企间的密切配合,一起为教育事业和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构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1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1.1相关法律缺失

目前,校企合作已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展开,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这些法律中只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做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性表述,并没有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合作形式、合作管理以及合作的主要项目等一些重要的细节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规定,仅和校企合作的一般法律法规起相同的作用。通过详细阅读这些法规后发现,这些指导性的法律文件都是用一些具有原则性的词语来规定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事项的。然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做法截然不同,比如在德国这个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西方国家,一般都是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间密切合作,共同商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合作管理等事项,再分别制定一部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也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在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时的责任范围。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还颁布了多种相关法律来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明确规定高校与企业合作期间学校、企业,甚至学生、企业员工的负责事项及相关义务,这就比我国只以一部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实施校企合作更具有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法》中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定不完善,并没有详细规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法律对校企双方承担的后果及权利义务主体的相关规定缺失,致使出现高校想合作而没有法律保障,而企业没有激情参与合作的僵持局面[1]。通过查阅《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得知,这部法律仅规定了国内各企业都有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义务,但并没有详细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权利,以及双方不履行合作义务所要承担的后果,法律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主体权利、义务规定得不明确,是校企合作出现诸多纰漏而不能顺利实施的最主要的弊端。

1.2校企合作内容缺失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以及支持高校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在相关政策法规上明确规定: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高校可以根据高校发展状况,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可兼职担任教师,相关单位以及部门应进一步提供方便。这一条例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有义务向高校提供方便。二是教师和学生实习细节问题,《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事业组织、企业单位应该接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实习,对于上岗实习的学生及教师,企业应该提供一定报酬”。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对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之间长久合作,单单依靠以上两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在职业教育的一系列过程中,在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建设师资队伍、开展学生实训、指导就业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企业不单要保障学生的实习状况,而且也要真正提高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应该追求“互利双赢”的结果[2]。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不但要强调企业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也应该从多方面保障企业的权利,比如企业获得合作院校的合作权利、学生实验不得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学生实验实训应该尽量减少成本等等。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只是强调了企业所需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说明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这对企业是不公平的。

1.3管理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开展的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政府部门实际上主要包括企事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讨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关事项,比如合作备案、合作管理、合作审查、合作监督等。但是首先,政府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管理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根本没有有效的制度规范,例如《驻场老师工作规范》《校企合作注意事项》以及《企业对学生的管理规定》等;其次,在校企合作期间,高校实习生和企业员工产生摩擦或实习生产中出现某些问题,也缺少“管理组”来解决双方纠纷,而“管理组”实际上可由实习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或学校代表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再次,校企合作也缺少监督管理部门对实习生的实际实习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1.4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职业教育是诸多教育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3],因此高校要不断变革其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改变课程安排,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企业是对高校毕业生技能进行客观评价最具说服力的场所,是为高校传达时展信息的最佳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教育法》却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缺少相应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很多法律依据也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没有相应的法律条例作参考,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2关于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保障体系的创新

2.1在校企之间建立新的运营方法

唯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才能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才能保证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人才。宁波市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全新升级,其主要的运行模式则包括: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高等院校的主动寻求参与、相关行业中介的加入以及企业的积极寻求促进校企合作;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建设之外,还借鉴了其他地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相关的法律条出规定,即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大力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并且建立起合适的体系和机制,将校企合作所能产生的效果最大化,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行业内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作用;积极引导同行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展开有效合作;将同行业在资源、操作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成立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校企合作、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所制订的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估。

2.2为校企合作制定专有法律

一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4],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专用法律法规,最大程度地保障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当着眼于具体实践,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关注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不能盲目地对所有问题都使用同一种解决办法来解决和看待。考虑到我国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与相关企业合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制定诸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细则》这样的法律文件,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各自的法律责任,正确对待校企合作体系下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及义务,由专门部门进行监督,从而确保校企合作能够合法开展。法律的制定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到其他法律法规的影响,不与其他的法律条文产生冲突,并且要做到无缝衔接。而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任意性条款和强制性条款的平衡,任意性条款过多会使高等院校和企业操作的自由度过大,会让法规成为摆设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强制性条款过多则会捆住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手脚,双方顾虑太多,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也会使法律失去其价值。教师和学生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单一的法规不可能将所有人员之间的关系理清。企业在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培训时应当和高等院校签署相应的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期限、资历要求以及报酬多少都要明确,以保证在发生纠纷时,有明确的规定可依。

2.3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保障

经费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学校行为或者企业行为,而是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的职责。因此,在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时,各方必须明确各自承担的义务,当然这个义务里面就包含各方需要承担的经费,而且还需要明确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在法律上确定三方经费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三方的行为,同时也是明确三方要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经费问题必须有法律保障,用法律形式把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的法律关系确定下来。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企业、政府很容易因为其他事情忽略了职业教育培训,用法律的形式把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绑在一起,三方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才能很好地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能够保证校企合作的真正进行。

2.4对《职业教育法》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

传统背景下所指定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在现有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的全新要求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新的法律法规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应当对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更新,更新时还应当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制定法律时应当顺应国家总体发展规划部署,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规划,让职业教育紧跟时代的脚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以明确,对于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和场地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并且将这一合作体系下所能蕴含的价值最大化,进而激发各自的参与积极性,让各个行业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益处。

3结语

校企合作机制的产生是实现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利益共享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持续、有效、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聪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2]崔青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新教学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赵丽.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看《职业教育法》的完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5):36-38.

企业合规教育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302-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有五章40条款内容,但只是概括性、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没有强制性责任规定,而且是时间也久远,相对于我们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言,确实应该将修改完善之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姻”,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践者。

二、从法律的层面对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进行思考

1.结合自身实情,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国外校企业合作的理念比较系统、清晰,各国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美国积极倡导社区学院与当地企业“合作教育”,制定一系列法规,推动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制度。其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一系列的法规明确了企业应承担实践教学部分,并配备实践训练师等。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同样重视推进这种合作关系。而在中国,企业作用的发挥,特别是企业如何来履行职责和义务还做得不够。这就要有相关的法律和相应的规章来进一步明确,从而使我们的校企合作能够沿着良性的轨道向前发展。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其除了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外(职业院校的政府拨款占60%,甚至超过综合性大学政府拨款只占50%),就是对校企合作提供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引导效应显著。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一种长效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丁大建说“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值得借鉴”,而中国目前对于学徒制的相关规定几乎还是空白。在学徒制培训制度体系中,加拿大政府通过立法详细规定了由行业所设立的资格体系认证标准及其培训机构的准入资质,同时规定了学徒培训体系中政府、行业、培训机构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我们在贯彻落实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还可以借鉴国内重庆、常州、宁波等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做法和经验,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友好的宣传,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适宜的政策法规。

2.政府以法律制度来规制,充分做到有法可依。《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就是“校企合作如何制度化,要建章立制”。2011年7月20日,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在做客新华网时透露,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依靠校长和企业老总之间关系的问题,教育部拟出台相关法规予以保障,该规范正在制定之中。

政府应该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明晰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规制下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4月印发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其中的条款对企业有限制性规定,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建议对其进行完善。

3.学校以法律制度为主体,充分保障企业的利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尤其我们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充分保障企业的合法合理利益是关键。作为学校一方,更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寻求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比如,可以成立校企合作的专门委员会或者联络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学校业可以和企业进行协商,在公平公正,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起草相关的文件作为协调双方关系的利益保障。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贺亮明提出,可以起草类似一下文件,《联合办学专向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要求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7、8条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和教师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毕竟我们的职业院校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企业职工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加油站,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这更需要我们国家对法律进行完善。

4.企业以法律制度为主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应该明确规定:接受学生实习是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如果企业拒绝接受职业院校合理的实习要求,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法律或者协议当中应当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方的权利义务,指导老师的资格等应作出详细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是一个共生共荣体,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企业合规教育篇5

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基地,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员工培训模式;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云集,产业升级迅速,可以引领区域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再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大,是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最佳区域。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政府的统筹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有效运作的关键。

一、政府统筹存在的问题校企共建只有在各级政府统筹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然而,目前开发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统筹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政府认识不足。认为校企合作属市场行为,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来管。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应排斥职业教育。

2.法规制度不足。法律法规缺失、刚性规范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方面的立法多半是以“决定”、“意见”、“通知”、“办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往往只有规范的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流于形式,效力层次较低。

3.运行操作不足。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4.政策机制不足。经费拨款的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等极为缺失,财政金融的税收,引导企业行业能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的统筹,政府应通过创新法律、制度、政策和机构集群,让行业和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中来。建立起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主导、学校主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共建共管共赢。

二、政府统筹集群建构原则

1.体系完善。以《职业教育法》为总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一是国家立法,即由人大常委会专门的立法机构立法;二是地方立法,发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方的优势,制定适合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法规,促进校企合作。

2.操作性强。法律条款明确、法律权利义务具体、刚性规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

3.激励保障。一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二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为主,从教育附加或企业的职教经费中提出适当比例,专项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中央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等,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互利共赢。对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优先留用、部分淘汰,降低用工成本;学校在合作中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降低培养成本,并能及时把握企业、行业的最新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这样既可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又提高实训管理水平。

5.组织协调。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所在。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长远和眼前利益、短期和持续发展相协调是很难做到的,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沟通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教育。

6.评估监督。建立运行效果评估机构,定期组织内、外部评估,重点评估基地的利用率、服务覆盖面和其他社会效应。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接受监督,确保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评估、监督,才能促进职业学校主动和企业、行业合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三、政府统筹集群建设内容

(一)建构法规制度集群,规范保障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需要法律的支持。要改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1.校企合作。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要由政府确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或框架。一是企业应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的要求相吻合;二是保证学生能真正下到企业一线,上岗操作。

2.经费保障。从法律的层面上规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一是要对公共经费的投入渠道、形式和强制性经费的投入保障做出“刚性”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对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办学经费进行监督的法律责任;二是要对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以及对企业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等问题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刚性”规定;三是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的企业、学校、个人给予资助、奖励。

3.师资建设。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资格标准;二是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建立起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三是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进修提高和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四是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根据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做出规定,实行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

4.劳动准入。建立法律和相关制度,实行培训、鉴定、监察与劳动力市场准入控制并举的制度,加强市场与培训的对接。对进入技术岗位的劳动者,凡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不为其办理用工备案、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调动、外出务工等手续。对企业技能岗位无证人员逐一清理,确定培训考核和鉴定时间,促其尽快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

(二)健全政策机制集群,引导激励基地共建在实训基地共建的过程中,政府是其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通过制定政策对基地建设具有规范、导向、协调和推动作用,从而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

1.建立长效机制。制订《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明确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工作职责;鼓励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明确法律责任;建立预防和妥善处理实习生发生意外伤害等机制。

2.规范管理机制。地方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一是制定严密、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协议须在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制约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二是制定如《校企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操作性文件,以此来进行规范、约束和保障;三是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3.深化合作机制。统筹引导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资助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合作项目;对企业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发生的物耗能耗给予适当资助等。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给予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分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负担。

4.评价考核机制。构建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根据这个标准体系,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到考核中来,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建立教师入企实践的考评机制,激励教职员工参与到企业项目研究中来,发挥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创造性;出台兼职教师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校讲课并给予课酬奖励等。让学校的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企业生产一线具体的工艺、流程中真正融为一体。

(三)建立职能机构集群,协调监督合作运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的统筹,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构。当前我国建立保障机构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机构人员要选择对校企合作起较大作用的人员;二是要使保障机构具有相应职能,对校企合作网络进行组织、管理与监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和咨询。

1.建立开发区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任董事长,分管主任任执行董事长,社会事业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税务局、经济发展局局长担任董事。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区内以及与开发区相关的职业教育资源。董事们利用双重身份随时帮助职业学校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关系,帮助职业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2.实训管理中心。实训中心是管委会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研究制订区内职业培训工作的战略和政策,建立区域职业培训体系,协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收集整理区内职业培训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各种职业培训服务,承担政府主导的培训任务。其工作目标是:依据区域发展要求,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利用政策激励作用,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3.培训工作协调理事会。建立沟通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培训机构、人才中介的信息平台,负责整合协调培训资源,建立区域培训体系;负责制订区域职业培训规划,对有关区域职业培训扶持政策及重要文件提出建议意见;指导区域培训中心工作,审议区域年度紧缺型人才培训目录、项目、培训扶持资助政策和年度培训计划;督促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优质职业培训资源的引进,开展战略性合作,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提升区域职业培训的规模和效益。

企业合规教育篇6

关键词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教育比较 研究

1中美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就美国和中国而言,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所服务,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势必会依附高职教育而发展。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决定了两国校企合作教育上的特殊性。

2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点

2.1名称不同

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两种:“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亚克模式”;而中国称之为为“校企合作”,主要有“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

2.2产生时间不同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源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推行第一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年当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并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中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产生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滑铁卢大学进行合作,采取“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尝试。

2.3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美国政府从国家这一战略层面助推产业和学科高效整合,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颁布了数十部法案,如《史密斯—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伯金斯法》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条款,着重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又于1965年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出台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近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额达3.3亿美元。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这些政策文件对合作教育有诸多的规定,但是很多都只是落实到了纸面上和会议里,具体操作的渠道和机制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宏观的指导多,具体的落实细则少是目前合作教育所面临的瓶颈。打个比方,对于涉及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问题,如何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同

美国企业素有积极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一项相关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约17万家企业成为了美国职业教育项目“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学习项目的合作伙伴,25万多家企业为高中生或者社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实习活动。其参与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动机,主要为社会公益服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降低成本、招募员工等。

从我国的现状看,企业有参与高职教育但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安排了场地和机器设备供他们操作实习,也安排了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等,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明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得到高校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而企业是要讲究效益的,这种公益事业理所当然的要由政府担当,企业是没有义务的。

3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律法规

国外早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美国的《拜一杜法案》为大学与企业界的研发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它保证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能确保合作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助推合作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好该项工作呢?一是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把产、学、究等各个教育的上下游关系给予明确,并且把它们在合作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区分,从法制的层面使合作教育各方利益体的结合日趋稳定,同时,产、学、究等教育合作主体也都能够从中获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这些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颁发能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有关政策。政府部门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校企开展合作教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拨款制度和政府专项基金,使得实施该项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单位能得到有效资助等等。

3.2转变思维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在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中,企业需要提供场地费用、科研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具备熟练技术的教师。但是,如果最终企业没能接收这样的学生,那么企业的投入将更加打折扣。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不现实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史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以企业利益的思维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不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双赢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双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3.3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全面发展

企业合规教育篇7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潘艾华(1966-),女,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管理。(湖北孝感4325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11-03

一、校企合作联盟概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高职院校、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构建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通过资源交换来获取所需资源成为必然,这使得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了对彼此异质资源的依赖性①,同时,也为组织间的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职业院校、企业作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资源方面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校企合作联盟成为双方满足各自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引导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合作双方提供政策咨询、管理服务、财政支持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的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技术优势等为合作企业提供前沿性知识、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并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学生实习就业机会等。企业通过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捐赠仪器设备等来获取管理咨询、技术创新、流程改造、优质员工提供等服务和资源。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互补性为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存在制约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减少校企合作参与方之间的资源共享成本,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②的局面,教育系统成为整个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在政府层面表现为教育部门是整个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带动其他政府部门,例如财政、税务、科技、工商等部门参与;在校企合作层面表现为由职业院校寻找合作企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导致这一状况的机制体制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内部体制机制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与之相对应,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③,从而导致部门分割,也严重影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高职院校目前主要归属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不同部门设置的管理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相互独立,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职权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分散,致使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脱节,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第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外部不协调。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教育部门主导下获得财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合作联席制度,在协调不同部门协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政府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统筹管理还没有落实到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主导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则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规模庞大、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来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相关政策主要致力于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相关组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三个方面,以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而且“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构建校企共同主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任重而道远。

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支持机制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具有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等法规,而且现有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和概括,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只强调了义务,未强调否定性后果,而且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涵盖也不全面。如《职业教育法》只强调了企业参与支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义务,却未同时明确企业应享有的权利,也未对企业不参与支持校企合作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约束。目前,还缺乏全面具体指导校企合作行为的实施性条例规范。总之,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现有的政策多是宽泛的宏观规定,缺少可操作性,这也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企业合规教育篇8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政策上存在的困境以及国外相关的政策法规后。提出关于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制定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尤其重要。目前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主要涉及合作机制、问题对策、国际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分析等方面,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没有进行系统分析。

一、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法规

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也有多种,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企业如何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明确的政策法规出台,现存的政策法规更多的是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

1.政策以鼓励为主。缺少制约性

1991年国发第5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发展行业、企事业单位办学和各方面联合办学,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的优势和力量。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策有具体化趋势

2002年国发l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投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2005年国发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2006年教高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3.税收、教育经费问题在近些年的政策中凸显

2005年国发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1107号《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指出: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期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而从国家或学校取得的补贴收入,应并人企业的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7]4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监督管理,对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骗取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外,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国内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历年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分析来看,这些政策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我国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策性文件较多

目前。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是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性文件较少,而且政策多出自教育管理部门,由企业管理部门出台的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享有更充分的自主权,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些政策很多只是流于形式。

2.缺乏可操作性法规

我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起步较晚。政府相关文件中倡导性政策和宏观指导性意见较多,具体责任义务和措施较少,企业是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措施,很多企业就可以钻空子。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指导准则和手册。

3.缺少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对于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国家尚未形成对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足,保护不够。特别是在税收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机制,不能使企业获得利益,参与人才培养被看作是一种义务,就会使企业缺乏积极性,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4.缺乏监督政策落实的机构

当前关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不少,但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这项工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充分协调。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在与现行制度发生矛盾时,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协调各方利益,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三、国外相关情况

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欧美国家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非常重视,政府制定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比较规范,这对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后,美国提高了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其中有《高等教育法》(1965)和《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68)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资助;1990年《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鼓励工商企业和教育机构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拟订培训项目和课程表。1994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规定企业负责延伸的学习活动,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提供实地工作指导,学校和企业必须一同工作以创造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2006年《卡尔·伯金斯生涯与技术改进法》把职业教育延伸到了工作阶段.支持在学校、学位授予机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使其在一生中获得保持美国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和机会。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上已经得到认可,其中的“一元”就是企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在德国非常规范。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立法确定下来的,其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国家从法律、法规、执法监督等方面,确立了有关各方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各司其职、紧密合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德国除了《职业教育法》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以及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这对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德国和美国都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来保护和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奠定了法制基础。下面是德国和美国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

1.相关的法律相互配套,形成了规范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体系

比如,美国《高等教育法)(1965)和《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68)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资助;1990年《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鼓励工商企业和教育机构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拟订培训项目和课程表。美国颁布的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法规和法案超过了150个。德国除了《职业教育法》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以及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

2.法律规范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操作性很强的细化的规定.便于贯彻执行

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有培训合同不能有哪些内容。学徒的津贴以什么形式支付等细节的规定。确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得到保障。

3.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对已有的法律进行修订或制定作为补充的法律

比如,美国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而后又制定了(1968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76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等。

4.严格对职业教育法的监督管理

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

四、结合我国的情况,构建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企业作为独立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培养人才只是企业实现利益的手段,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这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构建有利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非常重要。通过对美国、德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

1.要制定具体适用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层面,建议完善《职业教育法》,或者制定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新的法律。指导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要对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性质做出明确规定,使之细化、具体化,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责制度。把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纳人企业领导考核内容。对拒不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政府、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职业教育的长效投资机制,积极组织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按照教育机构参加工学结合人数增加政府补贴标准,出台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让企业积极地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真正糅合起来。

3.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最低程度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资格制度为基础,可以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结合。因为企业、行业是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的主体。行业的用人标准直接可以通过资格标准向职业院校传达。

4.制定相关人事法规。完善职业教育管理

企业合规教育篇9

关键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

一、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

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主要路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大力推行产学合作、校企一体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行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

二、产学合作、校企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1.法律体系的欠缺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校企一体化”制度匮乏和不完善的根本

不只困惑着高等职业院校,还让有意向的企业对校企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比如,院校方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还是企业员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新的技术技能的充电站。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在于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鼓励。目前,国家相关的法律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还没有作出明缺的法律规定,实际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根据各种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管理、规范、引导、扶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2.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1996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及其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职业教育法》关于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规定非常笼统,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法》尽管规定了企业有接受院校师生实习的义务,然而并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性措施,使得企业的这种义务流于形式。

3.因地适宜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足

我国目前关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足,保障校企一体化合作有效机制还没建立起来。各地人民政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娘家”,并且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等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地方人民政府理应由本地实质情况制订出有关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来对校企一体化合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人民政府理当校企一体化合作政策法规关系中的主体,是校企一体化合作的行政经管人。通过制订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发挥出人民政府的宏调职能,以提升企业参与校企一体化合作的主动性,适宜的设定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一体化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法律保障的思考

1.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国于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十八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不断创新、成熟的高等职业院校,然而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与十八年前制定《职业教育法》时的社会现状不一样。制定法律首先要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完善。唯有这样,《职业教育法》才能够对现代职业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可持续发展。

2.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让《职业教育法》规定具体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实施细则,建立“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保障体制机制。2009年3月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立法的第一个地方性法律法规。该法为宁波地方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其它地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有借鉴作用。

3.建立“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下的法律保障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在与院校进行合作洽谈时,不限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合作实体可以落地校内,也可以建在校外,学校和企业均可以资金、设施、技术、场地、师资等多种资源进行投入。企业同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生产、经营和办学的全过程,共享办学成果,从共建与合作中得到实惠。学生在生产、经营等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在合作过程强化了专业建设,增强了办学实力,最终实现了共赢局面。这就形成了一种在市场驱动下,由政府主导、以校企为投资主体、学生为主角、投入与共享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模式。

企业合规教育篇10

“集团化”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以规模优势来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目的是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为重点,充分利用校企不同的资源优势,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点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性文件,形成全新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切实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国内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态度,均取决于参与合作的付出与能取得回报的比较。校企合作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投身其中的企业均有明确“回报”需求。如德国“双元制”最大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首先要在企业找到职业,成为企业的员工,然后由企业将学生送到职业学院学习,这个特点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美国合作教育中,企业参与的动力来自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录取优秀新职员、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多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整体而言,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宏观层面而言,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职业学校并未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与前提,也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

1.国家还没有出台较为具体的宏观政策,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少政策指导与制度依据,也难以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

2.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企业过多地考虑了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只关心用工需求,在没有经济利益或相应的税收补偿的前提下,只要劳动力供大与求的现状不改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没有兴趣。

3.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学校,其管理体制多是国家办学的事业单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很多的体制障碍与制度空白,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均是有名无实,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4.学校的管理体制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同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首先是要让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开展,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主动、企业从中受益。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也才能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构建

一方面,要统筹职业教育与企业两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等,鼓励和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构建

校企合作也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开展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只要校企双方的合作能够给自身和对方带来利益,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否则没有利益的一方就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在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的背景下,企业仍是校企合作中的强势一方,其态度决定着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成败。企业在合作中满足了需要、获得了利益,必然会强化与学校的合作需求,学校自然能从中受益。

3.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不开校企深层次合作关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成立有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完整对接。另一方面,学校要聘请企业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师傅作为学校外聘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支付较为优厚的报酬,给予较高的荣誉,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4.校企合作约束机制的构建

健康的校企合作关系应该受到法律、法规和道德等的约束。校企合作关系双方要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合作制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规范合作中各自的行为,在约束对方的同时也时刻规范自身行为。

5.校企合作情感机制的构建

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同样也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实际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校企合作的开展均始于校企双方领导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一方面,要加强双方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如相互参与对方的大中型活动等,通过交流增进彼此感情,在感情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合作必然顺利和愉快。另一方面,要尊重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关心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求他们的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只要双方工作人员有了感情基础,校企合作就有了进一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综上所述,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是基础,可以说校企合作就是近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缩影,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探索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石,而要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需要政府来主导和协调,需要职业学校主动组织,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届的关心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广西轻工业,2008,(06).

[2]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