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税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08

财产税的特征篇1

关键词:财产税;税收结构;实践启示;市场经济体制;组织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08-02

一、关于国际财产课税发展情况的分析

(一)综合财产税与特种财产税的差异

所谓的财产税就是将纳税人的可支配财产作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财产课税的历史是非常长的,最早的财产税是对土地课征,这种模式取决于商品经济征税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的种类及其形式不断得到优化,这极大的开拓了财产课税的应用范围。目前来说,国家税收结构中的财产税并不占据主体地位,其能够起到税种的调节作用,在世界各国广泛进行征税。

总的来说,财产课税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其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都进行了一整套的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财产课税制度。通过对应税财产的形态,可以将财产税具体分为动态财产税及其静态财产税。前者是针对转移及其变动过程中的财产课征进行的征税,涉及到遗产税、赠与税、继承税等。静态财产税是纳税人在某段时间进行的财产课征,其与财产的来源及其变化情况无关,我们也称之为财产占用税。静态财产税的征收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可以将其分为综合财产税及其特种财产税。

综合财产税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财产税,针对纳税人的全部财产进行的综合课征,总的来说,该财产税的应税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纳税人的所有及其支配财产。我们把特种财产税称之为个别财产税,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特定类型财产进行课征的财产税,涉及到土地税、房屋税、车辆税等,综合财产税及其特种财产税具备共性,在税制设计、征管方式、课税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综合财产税是比较普遍的税种,其针对的事纳税人的全部财产,相对于特种财产税,其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综合财产税,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综合财产税的高收入,也就可以延伸出综合财产税的广泛征收范围,在这个层面上,也就可以推测出与它某些性质相反的特种财产税系,这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征管方式、税制设计、课税对象等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性。

综合财产税的课税范围比较广泛,其具备良好的公平性,其收入比较多,其计征方法是比较复杂的,存在较大的偷逃税问题。特种财产税主要以房屋、土地、特定财产作为课税对象,其课税的范围比较狭窄,不容易进行隐匿,其计征方法是比较方便的,发达国家的居民纳税意识强,其征管的方式比较先进,也具备比较严格的征管制度,多进行综合财产税制比如赠予税、遗产税等的开征,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一般进行特种财产税制度的应用。

(二)财产课税的历史流行趋势

财产课税的应用历史悠久,是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财产课税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商品税及其所得税所取代,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是比较小的,发达国家的财政课税收入占据其整体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发展中国家则是百分之五左右。从整体上来看,财政课税具备商品税及其所得税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查缺补漏这两个税种的不足。

财产课税的曾是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时代的变迁,财产课税的历史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财产课税的重要作用依旧没有改变,其对于调节地方财政收入,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调节人们收入水平上依然具备重大的作用,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更好的进行财产课税的分析,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用要求。

(三)财产课税与市场价值计税方式

财产课税需要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并以此为计税依据,进行相关方面的评估,进行财政登记制度的建立,进行税收的征收管理强化,保证其税负的公平性,保证税款的充分征收,以市场价值为计税方式是比较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具备良好的优势,首先税基具备良好的弹性,随着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上涨,税基扩大,也就促进财产税的收入增加。市场价值是对纳税人纳税能力的反映,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性,以市场价值为税基,需要进行财产的评估,其税收征管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国家都进行市场价值的计税方式,进行房地产专门评估机构的建立,进行财产登记制度的实行,保证征收管理的强化,进行税收漏洞的控制。

二、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应用不足

(一)财产课税的经济制约因素

目前来说,制约我国财产课税作用发挥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其税种少、税基狭窄,有些税种,比如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严格制约了财产课税税种的发展。1994年的税制改革将赠予税及其遗产税作为征收范围,实际上,并没有进行有些的开征,其税基面狭窄,征收面不宽,比如居民自住房屋不进行房产税的缴纳,私人财产继承及其赠予都不需要进行国家的纳税,其财产税的税负是比较低的,不能进行其良好作用的发挥。

财产课税的集中收入是比较少的,难以确立其有效地位,类似于地方税种,由地方政府进行征收及其支配,其税种比较少、税基狭窄、税负比较低,税源具备零散性,征管起来比较麻烦,从而导致其较低的财产课税收入,这是财产课税的一项重要性质,需要我们进行辩证分析,并且财产课税的立法方式决定其受制于中央,其税种的设计过于统一性,不具备因地制宜性,地方政府不具备良好的税收自,从而不利于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不利于财产税的有效发展。

(二)国际计税方法的流行方式

其计税依据不具备合理性,具备良好的财产评估制度体系,也不能与相关部门进行有些的协调,其征管的漏洞是比较大的,目前来说,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这是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计税方法。在我国,其以土地面积其房产原值作为计税依据,不能进行土地的级差收益,房产时间价值等的有些反应,不能进行土地的级差收益的有效调节,不同城市、地段进行不同税率的设置,不利于税率档次设置的合理性,其随意性比较大。

如果税率一经确定长期不变,就容易导致财产收入及其房地产增值的脱节,目前来说,我国的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是不健全的,私人财产登记制度并没有有些的法律制约,有些房产、土地等管理部门难以进行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利于税收征管的良好开展。

三、我国财产课税制度完善的具体方案

(一)财产课税制度改革的前沿

针对我国的财产课税制度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对症下药,重视财产税制的改革,进行财产课税收入的提高,完善财政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导致其社会分配出现悬殊问题,从而导致财产税的税源增加,其税基不断扩大,这就说明财产税征收的必要性。

在这种应用条件下,我们必须进行财产税税种的规范及其增加,满足市场经济的推进需要,进行财产课税税种的合理增加,进行相关税种的征收范围的有效调整,保证税目税率的调整,但是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是比较单薄的,其征管水平比较低,因此我国的财产税种需要按照不同财产进行相关个别财产税制的课征,而并非一般财产税。

(二)税法立法与查缺补漏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税收立法的健全,进行税收征管漏洞的堵塞,进行相关财产课税制度的建立及其健全,保证税收法规的健全性及其规范性,落实好不同税种的征收管理,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强化,保证税务稽核及其征管方式的优化,保证税收征管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保证税收漏洞的填补,进行严密性的财产登记制度及其财产评估制度的建立。

在具体财产课税制度设置上,我们需要进行房产税的完善,进行内外有别的房产税制度的改革,针对外资征收房地产税转变为与内资统一的房产税。我们也要进行税基的扩大,房产税是我国财产税的主要税种,随着住宅商品化及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房产不断增加,我们需要进行房产税税基的扩大,进行税率的控制。

在这个方面,我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房产税制度的应用,比如第二套住房的房产税的开征,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我们也要进行房产估价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这需要处理好相关的麻烦问题,目前来说,我国的房产估价制度是不完善的,我们需要制定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估价机构,保证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专职估价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其专门估价人员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更好的进行房产评估方法的研究,保证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房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建立,保证房产税的良好计征,为其提供良好的依据,在房产税应用上,我们需要进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的采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三)财产课税改革步骤的循序渐进

这也需要我们进行土地税的完善,做好土地的占用、取得、转让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改革,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一般土地税的征收,将征收的范围扩大到农村,介于农村普遍的低收益水平,较高的负担,我们可以进行摊派费用的减少,进行相关收费的清理,进行农业税制的改革,保证一般土地税的征收,进行较低税率的应用,从而实现我国土地制度的统一性,保证农村收益分配关系的规范性。

在税率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以参考现行的土地位置标准,进行土地用途标准的参照,保证级差收入的调节,保证土地使用结构的调节,进行土地闲置税及其土地荒芜税等的开征,保证遗产税及其赠予税的开征,保证高收入的调节,进行遗产税及其赠予税的开征,从而保证税制的完善,保证财政收入的增加,保证社会财产的公平分配,保证我国经济权益的保证。

税制模式的应用需要辩证分析,接来下进行总遗产税及其赠予税的分析,这是两种性质存在差异的税种,针对继承人的遗产总额进行遗产税的征收,针对受赠人的财产总额进行赠予税的征收,保证税源的可靠性,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性,保证其简便性,从而符合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其课税对象需要包括动产及其不动产,需要进行超额累进税率的征收,这需要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一旦发现与个人财产管理相关的部门,缺乏税务机关所开列的遗产税及其赠予税完税凭证,将禁止办理相关的转让遗产及其财产的手续,各个部门需要积极的配合税务部门,进行遗产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的查证,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洪锋,樊玲.关于我国财产税税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6.

财产税的特征篇2

关键词:财产课税制度房产税土地税遗产税、赠与税

财产课税制度是一国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税制改革曾对我国财产课税制度作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相对于所得税制、商品税制来说,财产课税制度改革的步子要小得多。目前我国财产课税制度在税种设置、税制设计、组织收入等方面有其明显的不足,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有效、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产课税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各国财产课税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产课税历史悠久,曾是各国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着手建立一套种类齐全、功能完整、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财产课税制度。从财产课税的实践来看,根据应税财产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态财产税和静态财产税。动态财产税是对转移或变动中的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静态财产税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财产进行课税,是财产课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静态财产税依据其征收方式不同,分为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综合财产税,又称为一般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全部财产实行的综合课征。这种财产税的应税范围较广,原则上包括纳税人所有或支配的全部财产。实行综合财产税制度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等。特种财产税,又称个别财产税,是对特定类型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土地税、房屋税、车辆税等。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以土地、房屋和车辆为课税对象的特种财产税制度。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虽同属财产税系,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税制设计、征管方式、课税对象和作用侧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课税范围较广、公平性较强、筹集的收入相对较多,但计征方法比较复杂,偷逃税问题比较突出。后者以土地、房屋和其它特定的财产作为课税对象,课税范围相对较窄,但不宜隐匿虚报,,计征方法相对简便。发达国家由于居民的纳税意识较强,征管手段先进,征管制度严密,多选择综合财产税制度并普遍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欠缺,多实行特种财产税制度。同时,还应看到,过去由于顾虑征管难度较大和税源较少等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但在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征了遗产税和赠与税,并取得了良好的财政效果和社会效果。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逐渐增多。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税收制度不断地变革和完善,财产课税制度自然也不例外。如今,财产课税制度呈现出许多以前所没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财产课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但仍是一国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课税是最古老的税收形式,曾是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课税的主体地位已被所得税和商品税所取代,在全部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发达国家财产课税收入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0%-12%,发展中国家平均仅为5%-6%。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财产课税在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人们收入水平、促使闲置财产投入使用等方面,仍具有所得税和商品税所没有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补充这两个税系的不足,如商品税不能对不动产、继承财产进行课征,所得税无法对未使用资产和未实现的资产收益课税等。因此,财产课税的地位比较稳定,仍然是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财产课税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财产课税具有税源分散广泛、区域性等特点,地方政府易于做到对本地区的税源实施严格监控,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同时财产税收入主要用于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有利于形成“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据oeCD组织1990年的资料,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美国财产税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极为重视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并多把财产税划归地方管理和支配,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而且,随着地方政府权限的扩大,一些国家正逐步下放财产税税种的立法权,增加财产税税种、调整其税率。这不但保证了财产课税仍旧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而且使税源更加广泛。

3.财产课税多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且评估制度健全,并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以达到公平税负、税款的充分征收的目的。从各国财产税的实践来看,财产税的计税依据大体有三种:土地面积、市场价值、其它价值(如帐面价值)。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财产课税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客观地分析,以市场价值为税基有三个优点:一是税基具有弹性,随着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上涨,税基扩大,财产税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二是市场价值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原则。但以市场价值为税基要定期对财产进行评估,税收征管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的国家都设立专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实行严格的财产登记制度,同时税务机关从不同渠道搜集有关财产税、纳税人以及市场的信息,注重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征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

国外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多税种协调配合、功能健全的财产课税制度。发展中国家虽受经济发展条件、税收征管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但大都已开征了多个财产税税种,财产课税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各国在尽可能完善税制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强化财产课税的征收管理,充分发挥财产课税制度的调节功能,作为地方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地位日益巩固。当前,我国财产课税的特点是:税种少,税基窄,以土地面积或帐面价值为计税依据,内外资实行两套税制,财产课税收入未能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这种财产课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分税制和地方税体系的需要,与现行税制改革的“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原则也不相符合。因此,研究和改革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财产课税的税种少,税基窄,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税种严格说来只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和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具有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的特点,在我国的税种分类中大多不将其归为财产税类中(对土地的课税各国一般归为财产税类,为方便比较,以下把这两个税种作为财产税一并分析)。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把遗产税和赠与税列为征收范围,但实际上并未开征。税种少的同时,税基也窄,征收面不宽,比如只对企业拥有的房产征收房产税,而拥有的机器设备不纳税;个人自住房屋不纳房产税;私人财产的继承和赠与都不须向国家纳税等。加之现行的财产税的税负普遍较低,使得财产课税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未能充分发挥组织收入、调节财产水平、公平财富的作用。

2.内外两套财产税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内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税;对外资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费(不由税务机关征收)。两套税制在征收范围、税(费)率、计税(费)依据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种内外有别的税收待遇,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违背了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初衷。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制,因此,研究、出台统一的内外资房地产税制,是完善我国财产税制的重要内容。

3.财产课税集中的收入少,未能确立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我国的财产课税与大多数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样,属于地方税收。但由于税种少、税基窄、税负低、税源零散、征管难度大,使得财产课税收入较少,未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只能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补充部分。加之财产课税的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过于统一,缺少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税收自,导致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反过来制约财产税的正常发展。

4.计税依据不合理,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不够,征管漏洞较大。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作为财产课税的计税依据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计税方法。市场价值反映了土地、房产作为经济资源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土地的级差收益,而且包括土地、房屋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我国当前是以土地的面积和房产的原值或租金作为计税依据,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土地、房产的时间价值。同时,为调节土地的级差收益,采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税率的方法,结果造成税率档次设置不合理,并且随意性大,操作起来缺乏客观标准。另外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收入的大量流失。

三、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1.规范和增加财产税税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财产的私有化程度已有所提高,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应适时增加财产课税税种,适当调整某些税种的征收范围,调整税目税率。由于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征管水平较低等原因,我国的财产税制宜采用按不同财产分别课征的个别财产税制,而不是综合所有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我国财产税制应包括的税种有:房产税、土地税、不动产税、车船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重视财产税制建设,提高财产课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分配悬殊问题也日益显凸出来,这一方面使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增加财产课税收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征收财产税更为必要。因此,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财产税制建设,从增加税种,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入手,适当增加财产课税收入。

3.健全税收立法,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财产课税有关的税收立法要尽早出台,使税收法规健全,规范和指导各税的征收管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完善税务稽核、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堵塞税收漏洞。同时要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有权威的财产评估制度,加强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

5.有关财产课税制度的设计。(1)完善房产税的设想。首先改革内外有别的房产税制度,对外资征收的房地产税改为与内资统一的房产税,内外资一视同仁。其次,扩大税基。房产税是我国财产税制的主要税种,我国现行房产税的征税范围虽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但对城乡居民住宅免税。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将会不断增加,应在一定条件下,对私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房产课税,扩大房产税税基,税率可适当从低。再次,建立和完善房产估价制度。房产估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房产估价刚刚起步,估价制度很不完善。要注意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房产专门估价机构和一支富有实践经验专职估价人员,提高专门估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对房产评估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房产评价方法体系,为房产税的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房产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税务部门,提供相关的税务资料。最后,房产税宜采用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房产税属于地方税种,但中央政府对房产投资规模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在税率的制定上由中央政府确定税率幅度,各地依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房屋等级最后确定税率。这样既保证中央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权,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2)完善土地税的设想。从加强对土地的取得、占用和转让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征收一般土地税,征税范围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收益水平低、负担重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各种摊派、清理各项收费以及改革现行农业税制,在保证农民总体负担水平不变或略有下降的前提下征收一般土地税,且规定较低的税率予以照顾。这既有利于统一我国的土地税制,又有利于规范农村收益分配关系。税率的设计上可在现行按照土地位置标准基础上,同时采用土地用途标准,使前者起到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后者达到调节土地使用结构的目的。其次,扩大契税的征收范围,保护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除要对单位购买房屋、城镇职工征收契税外,对承受出让、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包括外国人、华侨购买房屋、承受出让土地使用权也征收契税。这样有利于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稳定的出让、转让秩序。征收契税同时有利于保护国有土地资源,对目前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竞相降低出让价格,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最后应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从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耕地出发,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极为必要。(3)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高收入。首先应尽早及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完善税制、增加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勤劳致富等方面考虑征收两税都极为必要。从国际惯例来看,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征了两税。我国尽早开征,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保障了我国的经济权益。其次在税制模式上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我国的遗产继承无需经过法院的认定,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同时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短期内无法提高。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国宜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既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收入及时,又简便易行,适用于我国的征管水平并为纳税人所接受。再次,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任何管理与个人财产相关的部门,未有税务机关开列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完税证明或免税凭证,不得办理任何转让遗产的手续。各有关部门有义务为税务机关提供查证遗产的资料和情况。

参考文献:[1]曲顺兰:“国外财产课税的比较与我国财产课税的完善”,《涉外税务》1999年第5期。

[2]彭龙运:“外国财产课税制度”,《中国财政》1999年第6期。

财产税的特征篇3

一、世界各国财产课税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产课税历史悠久,曾是各国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开征并着手建立一套种类齐全、功能完整、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财产课税制度。从财产课税的实践来看,根据应税财产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态财产税和静态财产税。动态财产税是对转移或变动中的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静态财产税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财产进行课税,是财产课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静态财产税依据其征收方式不同,分为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综合财产税,又称为一般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全部财产实行的综合课征。这种财产税的应税范围较广,原则上包括纳税人所有或支配的全部财产。实行综合财产税制度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等。特种财产税,又称个别财产税,是对特定类型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土地税、房屋税、车辆税等。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以土地、房屋和车辆为课税对象的特种财产税制度。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虽同属财产税系,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税制设计、征管方式、课税对象和作用侧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课税范围较广、公平性较强、筹集的收入相对较多,但计征方法比较复杂,偷逃税问题比较突出。后者以土地、房屋和其它特定的财产作为课税对象,课税范围相对较窄,但不宜隐匿虚报,计征方法相对简便。发达国家由于居民的纳税意识较强,征管手段比较先进,征管制度比较严密,多选择综合财产税制度并普遍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欠缺,多实行特种财产税制度。同时,还应看到,过去由于顾虑征管难度较大和税源较少等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但在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征了遗产税和赠与税,并取得了良好的财政效果和社会效果。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逐渐增多。

财产课税制度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呈现出许多以前所没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财产课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但仍是一国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嗡笆亲罟爬系乃笆招问剑歉鞴普杖氲闹饕丛础K孀派缁峋玫姆⒄梗撇嗡暗闹魈宓匚灰驯凰盟昂蜕唐匪八〈谌坎普杖胨嫉谋戎亟闲7⒋锕也撇嗡笆杖朐颊既坎普杖氲?0-12%,发展中国家平均仅为5-6%。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财产课税在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人们收入水平、促使闲置财产投入使用等方面,仍具有所得税和商品税说没有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补充这两个税系的不足,如商品税不能对不动产、继承财产进行课征,所得税对不使用资产和未实现的资产增益无法课税等。因此,财产课税的地位比较稳定,仍然是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财产课税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财产课税具有税源分散广泛、区域性等特点,地方政府易于做到对本地区的税源实施严格监控,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同时财产税收入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有利于形成“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因此,许多实行分税制国家将大多数财产课税归为地方税。在发达国家中,无论是美国、德国等联邦制国家,还是日本、英国等单一制国家,大多数财产课税的税种归地方政府,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据oeCD组织1990年的资料,在地方税收中,美国财产税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极为重视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并多把财产税划归地方管理和支配,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而且,随着地方政府权限的扩大,一些国家正逐步下放财产税税种的立法权,增加财产税税种、调整其税率。这不但保证了财产课税仍旧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而且使税源更加广泛,税收收入额有所增加。

3财产课税多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且评估制度健全,并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以达到公平税负、税款的充分征收的目的。从各国财产税的实践上来看,财产税的计税依据大体有三种:土地面积、市场价值、其它价值(如帐面价值)。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客观地分析,以市场价值为税基有三个优点:一是税基具有弹性,随着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上涨,税基扩大,财产税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二是市场价值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原则。但以市场价值为税基要定期对财产进行评估,税收征管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的国家都设立专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实行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同时税务机关从不同渠道搜集有关财产税、纳税人以及市场的信息,注重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征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

国外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多税种协调配合、功能健全财产课税制度。发展中国家虽受经济发展条件、税收征管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但大都已开征了多个财产税税种,财产课税制度将会逐步完善。各国在尽可能完善税制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强化财产课税的征收管理,充分发挥财产课税制度的调节作用,成为地方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当前,我国财产课税的特点是:税种少,税基窄,以土地面积或帐面价值为计税依据,内外资实行两套税制,财产课税收入未能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显然,这种财产课税制度已经不能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分税制和地方税体系的需要,与现行税制改革的“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原则也不相符合。因此,研究和改革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财产课税的税种少,税基窄,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税种严格说来只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和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具有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的特点,在我国的税种分类中大多不将其归为财产税类中(对土地的课税各国一般归为财产税类,为方便比较,以下把这两个税种作为财产税一并分析)。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把遗产税和赠与税列为征收范围,但实际上并未开征。税种少的同时,税基也窄,征收面不宽,比如只对企业拥有的房产征收房产税,而拥有的机器设备不纳税;个人自住的房屋不纳房产税;私人财产的继承和赠与都不须向国家纳税等。加之现行的财产税的税负普遍较低,使得财产课税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未能充分发挥组织收入、调节财产水平、公平财富的作用。

2、内外两套财产税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内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税;对外资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费(不由税务机关征收)。两套税制在征收范围、税(费)率、计税(费)依据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种内外有别的税收待遇,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违背了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初衷。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制,因此,研究、出台统一的内外资房地产税制,是完善我国财产税制的重要内容。

3、财产课税集中的收入少,未能确立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我国的财产课税与大多数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样,属于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负责征管和支配。但由于税种少、税基窄、税负低、税源零散、征管难度大,使得财产课税收入较少,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只能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补充部分。加之财产课税的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过于统一,缺少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税收自,导致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反过来制约财产税的正常发展。

4、计税依据不合理,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不够,征管漏洞较大。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作为财产课税的计税依据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计税方法。市场价值反映了土地、房产作为经济资源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土地的级差收益,而且包括土地、房屋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我国当前是以土地的面积和房产的原值或租金作为计税依据,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土地、房产的时间价值。同时,为调节土地的级差收益,采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税率的方法,结果造成税率档次设置不合理,并且随意性大,操作起来缺乏客观标准。不仅如此,税率一旦确立,长期不变,造成财产税收入的增长与房地产增值的脱节。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税源的大量流失。

三、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鉴于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的税种设置不全、比重过低、税制不完善、征管方面等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规范和增加财产税税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财产的私有化程度已有所提高,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应适时增加财产课税税种,适当调整某些税种的征收范围,调整税目税率。由于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征管水平较低等原因,我国的财产税制宜采用按不同财产分别课征的个别财产税制,而不是综合所有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我国财产税制应包括的税种有:房产税、土地税、不动产税、车船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提高对财产税制的重视,提高财产课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分配悬殊问题也日益显凸出来,这一方面使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增加财产课税收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征收财产税更为必要。因此,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财产税制建设,从增加税种,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入手,适当增加财产课税收入。

3、健全税收立法,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财产课税有关的税收立法要尽早出台,使税收法规健全,规范和指导各税的征收管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完善税务稽核、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堵塞税收漏洞。同时要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有权威的财产评估制度,加强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

4、有关财产课税制度的设计。(1)完善房产税的设想。首先改革内外有别的房产税制度,对外资征收的房地产税改为与内资统一的房产税,内外资一视同仁。其次,扩大税基。房产税是我国财产税制的主要税种,我国现行房产税的征税范围虽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但对城乡居民住宅免税。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将会不断增加,应在一定条件下,对私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房产课税,扩大房产税税基,税率可适当从低。再次,建立和完善房产估价制度。房产估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房产估价刚刚起步,估价制度很不完善。要注重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房产专门估价机构和一支富有实践经验专职估价人员,提高专门估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对房产评估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房产评价方法体系,为房产税的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房产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税务部门,提供相关的税务资料。最后,房产税宜采用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房产税属于地方税种,但中央政府对房产投资规模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在税率的制定上有中央政府确定税率幅度,各地依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房屋等级最后确定税率。这样既保证中央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权,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

(2)完善土地税的设想。从加强对土地的取得、占用和转让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征收一般土地税,征税范围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收益水平低、负担重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各种摊派、清理各项收费以及改革现行农业税制,在保证农民总体负担水平不变或略有下降的前提下征收一般土地税,且规定较低的税率予以照顾。这既有利于统一我国的土地税制,又有利于规范农村收益分配关系。税率的设计上可在现行按照土地位置标准基础上,同时采用土地用途标准,使前者起到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后者达到调节土地使用结构的目的。其次,扩大契税的征收范围,保护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除要对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房屋,城镇职工征收契税外,对承受出让、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包括外国人、华侨购买房屋、承受出让土地使用权也征收契税。这样有利于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稳定的出让、转让秩序。同时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目前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竞相降低出让价格,征收契税有利于保护国有土地资源。最后应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从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耕地出发,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极为必要。

(3)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高收入。首先尽早及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完善税制、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勤劳致富等方面考虑征收两税都极为必要。从国际惯例来看,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征了两税。我国尽早开征,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保障了我国的经济权益。其次在税制模式上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我国的遗产继承无需经过法院的认定,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同时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短期内无法提高。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国宜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既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收入及时,又简便易行,适用于我国的征管水平并为纳税人所接受。再次,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设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任何管理与个人财产相关的部门,未有税务机关开列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完税证明或免税凭证,不得办理任何转让遗产的手续。各有关部门有义务为税务机关提供查证遗产的资料和情况。

主要参考资料:

1、曲顺兰,《国外财产课税的比较与我国财产课税的完善》,《涉外税务》1999年第5期

2、彭龙运,《外国财产课税制度》,《中国财政》1999年第6期

财产税的特征篇4

各国的土地税制,是一个包括许多税种的复杂体系,既有中央税,也有地方税;既有财产税,也有所得税;既有个人税,也有法人税。此外,还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相联系。总的来说,各国的土地税制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制度。土地包括农业用地、住宅用地、经营用地、林地等。各国的土地税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保有课税;(2)土地有偿转移和增值课税;(3)土地取得和无偿转移课税。

一、土地保育课制的国际比较

土地保有税是一定时期或一定时点上对个人或法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课征的税。课征土地保有税的目的在于平抑地价上涨,确保土地保有的负担公平,降低土地作为资产保有的有利性。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土地保有课税的范围、税种设置、计税依据、税率设计以及征收管理等,差别很大,特别是许多国家的土地税是作为地方税税种,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方之间也不一样。

(一)课税范围

各国对土地税的课税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土地税,把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均包括在土地税之内。(2)狭义的土地税,只是单指对土地的课税。

(二)税种设置

各国对土地保有课税的税种设置,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1.合并在其他财产税中征收

由于土地与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都属于财产的存量,目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这些财产合并在一个税种中征收,合并征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并在一般财产税内征收,一般财产税是对有选择的几类财产综合课征的一种税。如美国、新加坡等的一般财产税,把土地等不动产和动产合并征收。

(2)合并在不动产税内征收。由于土地是一种主要的不动产,如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等,都把土地归入不动产税内征收。加拿大不动产税的税基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和其他不动产。法国不动产税的征收对象分为已建筑土地税和未建筑土地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差饷税相当于不动产税,对拥有土地、房屋、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的所有人课征。

(3)合并在财产净值税内征收。财产净值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净值。财产净值是从财产总额中扣除纳税人债务后的余额。印度、挪威、秘鲁、墨西哥等国,都把土地合并在财产净值税中征收。

(4)合并在房地产税中征收。房地产税是土地税和房屋税的总称。因为房屋往往附着于土地之上,密不可分,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土地与房屋合并在房地产税中征收,如泰国对房屋及其占用的土地征收房地产税;巴西对城镇土地连同上面的房屋建筑物征收城市房地产税。

(5)合并在其他税种中征收。日本的土地保有税由地价税、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等4个税种组成,其中固定资产税和城市规划税2个税种是对土地与其他不动产合并征收的税种。固定资产税,是把土地、房屋及折旧资产等固定资产作为课税对象,其中土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规划税是为了确保城市、特别是城市规划事业所需资金而课征的税。课税对象是位于被指定为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市街化区域内的土地和房屋。法定纳税人是此类土地和房屋的所有者。城市规划税与其他土地保有税的区别在于,它是专门用于城市规划事业或土地规划整理事业开支的目的税。而固定资产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则属于普通税。

2.单独设置土地保有税税种,分别课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把土地保有单列税种征收的国家和地区大约有30个,所用税种名称也多种多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巴西,一直征收土地税,包括对农业土地征收的农村土地税,对城市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征收的城市财产税。印度的州政府对农业耕地征收土地税。我国台湾地区有地价税,还有荒地税、空地税、不在地主税(即土地所有人离开土地所在地达到一定期限),这些税都是带惩罚性质的特殊性土地税,都是以地价税为基础加增若干倍征收的,而非经常性的土地税。泰国对所有土地征收地方发展税。韩国征收综合土地税。新西兰的土地税,是对非农业用地征收,由土地所有者缴纳。日本的土地保有税税种,除合并在其他税种中征收的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规划税外,还有单列税种征收的地价税(国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地方税)。

(三)计税依据

各国土地税的计税依据,基本上可以分为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两种。

从量计征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面积、土地生产物的产量课征。这种从量计征的土地税,因为计征简便,税额确实,在古代曾被普遍采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级差地租的扩大,如果再按土地面积或生产物的产量征收,不但有失公平,且不合理。所以,近代各国已少采用,以从价计征取而代之。

从价计征的土地税,是以土地的价值或价格为课税标准所课征的土地税。1873年首先由加拿大始征,后来各国相继仿行。从价计征的关键是土地的计价。各国的土地计价方法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是根据土地的估价课征,也有少数国家按年度租金价值课征。美国的土地税一般是根据专门机构确定的“估定价”为标准课征。德国的应税财产价值也是根据“估价法”确定。瑞典财产净值税中土地等不动产的净值由官方评估确定。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估价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包括每年公告一次的“公告现值”和每3年公告一次的“公告地价”,税务机关按“公告现值”征收土地增值税,按“公告地价”征收地价税。日本作为国税征收的“地价税”,对土地的价额是以征税期的“时价”计算的。作为市町村征收的“特别土地保有税”(保有部分)的课税标准为该土地的取得价格。

(四)税率设计

各国土地税税率的形式较多,总的来说,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有少数国家对农业土地实行从量定额课征。

美国、德国、日本等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对土地课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美国的税率由各地方政府逐年自行规定。德国对个人和公司分别适用0.5%和0.6%的比例税率。日本的地价税税率为0.3%,特别土地保有税税率为1.4%。新西兰的土地税税率为2%。

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税率:

1.根据土地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采用不同税率,农业用地低于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低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低于营业用地,宗教、社会福利、教育、体育用地低于其他用途的土地。如我国台湾地区地价税税率,分为一般税率和优惠税率两种,对限额内的自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保留地和公有土地均实行优惠税率。公共设施保留地税率为1%,公有土地税率为1.5%。菲律宾、牙买加、利比里亚等国,也按土地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税率。

2.根据土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美国包括土地在内的一般财产税的税率,各州都不一样,一般在3%-10%之间。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等地的税率比其他地区要高。丹麦依土地位置的不同,将税率定为l%——5.5%,首都哥本哈根的税率最高。

3.根据土地开发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不动产税税率,原则上是17%,新开辟地区为11%,但对供应不过滤水的地区为16%,无水道的地区为15%,新开辟区为9%。新加坡为了适应经济开发政策的需要,原将全国地区分为发达地区、半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3类,采用不同的税率,分别为36%、18%和12%。从1984年起修改为全国23%的统一税率。

4.对空地或闲置土地,采用较高税率。

如日本对闲置土地的所有人征收特别土地保有税。奥地利征收闲置土地价值税。我国台湾地区对私有空地(所谓空地是指已完成道路、排水及电力设施,而仍未依规定建筑,或虽已建筑但建筑改良物价值不及所占基地申报地价15%的土地)按该宗土地地价税的3——5倍征收。对空地或闲置土地课征较高税率,目的是为了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税多数采用累进税率,这主要是因为累进税率对限制私人占有土地数量有重要意义,在土地公有情况下,可防止土地盲目占用和浪费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巴西的农村土地税实行22个级次(从0.2%——3.5%不等)的累进税率。泰国的土地发展税税率按土地中间价值大小,课以一定税额,分34个级次。我国台湾地区的地价税税率,按地价总额和土地用途不同,分别适用基本税率、累进税率和特别税率:凡地价总额未超过累进起点地价的,适用10%的基本税率;超过累进起点地价的,按超倍累进税率征收;对某些用途的土地如名胜古迹占地,适用10%的特别税率。韩国综合土地税税率比较复杂,分为一般税率、特别税率和个别税率3类:一般税率适用于法律规定的作为一般课税对象的土地,一般税率和特别税率都设有9个级别,最低级次的税率分别为0.2%和0.3%,最高级次的税率分别为5%和2%;个别税率的应税土地为旱田、水田、果园和森林,税率为0.1%;工厂厂址、牧场、电力公司用地、土地开发公司出售、出租的土地,税率为0.3%;高尔夫球场、别墅、娱乐用高档设施用地的税率为0.5%。

(五)征收管理

土地课税的征收管理权限,多数国家归地方政府,只有少数国家的少数税种作为中央税或中央、地方共享税。土地课税由于作为课税对象的土地其位置固定不变,不会发生税基的地区转移,而且税源分散和纳税面宽等特点,由地方征管便于掌握和控制税源。所以许多实行分税制的国家,都把土地课税归入地方税体系。如美国,土地课税是财产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财产税则是美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把直接涉及土地课税的税种划归地方税体系。日本现行土地税制,除1992年1月1日起开征的地价税属于国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外,其余有关土地保有税种的收入分别归道府县和市町村地方预算,属于道府县的有固定资产税和不动产取得税,属于市町村的有特别土地保有税、都市规划税,土地税在日本地方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涉及土地的征税,实行联邦、州和市3级划分税种分别征收的体制,3级政府都有相应的征收管理权限:土地税(农村土地)归联邦政府征收,收入的80%归当地政府;动产税(城市土地)归市政府征收;不动产转让税归州政府征收。

二、土地有偿转移和增值课税的国际比较

对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增值额课征的税,称作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可分为土地有偿转让增值和土地定期增值两种。前者是土地买卖或交易时的价格超过其原来入账时价格的增值部分;后者是指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土地因地价上涨而形成的增值部分。在土地的增值中,有一部分是土地的自然增值(指这部分土地增值并非是土地所有者私人劳动或投资得到的,而完全是由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的增长而形成的),这部分增值有人主张应该全部归公,以体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并限制土地投机,抑制土地兼并。土地是一种资本资产,对资本资产的增值所课征的税,实质上是属于资本利得税的范畴。

(一)课税范围

土地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包括对土地及建筑物增值的课税,如我国现行的土地增值税和意大利的不动产增值税。另一种是只对土地的增值课税,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增值税和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土地的增值额,一般包括土地转让时发生的增值额和土地非转移定期发生的涨价形成的增值额。德国、英国、日本原先实行过的土地增值税,对以上两种情况下的增值都课税。意大利现行的不动产增值税的课税对象,也包括这两个部分的增值额。我国和日本等国的现行土地增值税只对土地转移时发生的增值课税。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只对纳税人拥有的闲置土地或非营业用地的增值征税。在日本,对个人和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分别课征:对个人的土地转让收入课征的税种,由个人所得税、个人事业税和个人居民税3个税种构成;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税,由法人税、法人事业税和法人居民税3个税种构成。

(二)课征方式

许多国家对土地转让或定期增值的收入,同其他收入一样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课税方式,可分为两种:

1.综合征收。就是把土地增值收入归并到一般财产收益中,统一征收所得税。美国、英国等国的土地转让收入并入个人或法人的综合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加拿大将土地转让收入的四分之三计入所得,进行综合征税。法国对持有期只有2年以内的短期土地转让收入与其他收入一起合并征税;超过5年的长期土地转让收入用五分五乘方式征税。

2.单独征收。就是把土地增值收入从所得税中分离出来,单独课征。日本对个人的土地转让收入的课税,核心是单独计算,分离课税,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在1991年以前,是并入法人的全部事业年度收入课征普通法人税的,在1991年的土地税制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对法人土地转让收入的课征,对超短期土地转让收入按67.5%的税率实行分离课税,不再与其他法人税综合计算,从而使法人企业在其他收入出现赤字时,无法用土地转让收入予以弥补。德国、意大利两国,除非投机买卖,原则上不征税。

(三)计税基础

土地增值税的计税基础是土地的增值额。土地有偿转移的增值额是土地的售价减去其原价(原来购入价或取得使用权的支付价)和各项成本费用以后的余额。我国台湾地区以每年政府公布一次的“土地公告现值”为计税基础,纳税人按公告现值的80%——120%申报纳税。对不发生转移的土地,定期估价一次,按增加价值课税,允许扣除为增值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

(四)税率设计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基本上分为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

1.比例税率。

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实行单一的比例税率。日本、法国等对土地转让收入的税率,因土地持有期长短而设计高低不同的差另比例税率,土地持有期长的实行轻税率,短的实行高税率。如日本,对个人的土地转让,分为长期转让、短期转让和超短期转让3种,“长期转让”是指自获得土地所有权至出让土地的时间超过5年的;“短期转让”是指持有的时间2一5年的;“超短期转让”是指土地拥有期在2年以下的。对这3种长短不同转让收入分别实行10%——20%、40%和50%的不同税率,以抑制土地投机,合理分配土地的增值。日本对法人土地转让收入除征收普通法人税外,另征附加税,如从1973年起,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在普通法人税以外,对拥有期在5年以下的短期转让收入,加征20%的法人税。1987年规定,对土地拥有期2年以下的超短期土地转让收入,加征10%——30%的附加税。1991年,对5年以上的长期转让收入,也实行了加征10%的附加税制度。

2.累进税率。

有些国家和地区按照土地价格增长幅度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当土地转移时,不论土地面积大小,涨价数额多少,一律以超过原价倍数累进课征。如我国台湾地区现行土地增值税税率,按土地涨价倍数实行3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计算为:土地涨价总额超过原规。定地价或前次转移时申报现值但未达100%者,就其涨价总额按税率40%征收;超过100%而未达200%者,就其超过部分按50%的税率征收;超过200%以上者,就其超过部分按60%的税率征收。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对以前转移时申报的土地现值,都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以体现税负公平。意大利的不动产增值税是将房地产从买入到转让时的价格上涨部分作为征税对象,按照价格增长幅度采用累进税制,按3%——30%的税率征收。价格上涨部分是指地价超过基准价格的部分(具体征税标准和税率见表1)。

三、土地取得和无偿转移课税的国际比较

土地取得税是对个人或法人在通过购买、接受赠与或继承财产等方式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分为因购买、交换等有偿转移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和因接受赠与或继承遗产等元偿转移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两种情况。

(一)有偿转移取得土地时的课税

韩国对购置不动产所取得的土地设立不动产购置税,按所购项目价值2%的标准税率课征,或按购置不动产的年度分期付款额的比例征收。

日本的土地取得税制除了赠与税和继承税外,还有不动产取得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取得部分)。不动产取得税是由都道府县对取得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的个人和法人课征的税,不论有偿、无偿包括买卖、交换、赠与、捐赠、实物出资、填地等原始取得或继承取得的土地与房屋,都是不动产取得税的征税对象。土地取得税的免征点是10万日元,征税标准是购买时的价格,标准税率为4%。学校、特定医疗法人、道路等一定用途购置的土地不征税。特别土地保有税(取得部分)由市町村征收,目的是抑制土地投机性取得和促进已取得土地的有效利用,内容包括保有课税和取得课税两个部分。

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都设有“登记许可税”,在土地所有权转移书立登记凭证时,按土地的转让价格计算纳税。有些国家和地区对土地等不动产在产权发生转移变动时,就当事人双方订立的契约,对不动产取得人征收契税或印花税。契税和印花税表面上是对契约征税,实际上是对不动产取得者课征的税收。

(二)无偿转移取得土地时的课税

对土地等财产无偿转移时课征的税,称为财产转移税,包括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广义的遗产税包括对财产继承者继承的财产课征的税和对死者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课征的税,是遗产税的补充税种。遗产税和赠与税的配合方式,各国的做法不同,包括两个税种课征制度的配合和两个税种税率的配合

1.两个税种课征制度的配合。国际上通常有3种方式:(1)单一税制,即在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3种税中,只设立其中一个税种,如新加坡、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在财产转让税制中只有一个遗产税,而没有继承税和赠与税;英国是将一部分生前赠与财产归入遗产额中课征遗产税,不单设赠与税;伊朗、冰岛、马来西亚只设继承税,未征收赠与税;加纳,秘鲁只征收赠与税,不征收遗产税。(2)分设两税,并行征收,这种方式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美国既征遗产税同时又征赠与税;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均实行继承税和赠与税相结合的制度。(3)分设两税,交叉合并课征,即对生前赠与财产除按年或按次课征赠与税外,在财产所有人死亡后,均将生前赠与总额(或受赠总额)并入遗产总额(或继承总额)中一并课税,原先已纳的赠与税额准予扣除,如意大利、新西兰等采用这种方式。

2.税率的配合方式,有两税分设税率和两税合一税率两种做法,如美国联邦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英国的遗产继承税,从1988——1989年度起,税率由超额累进税率改为统一的比例税率;德国按被继承人与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赠与人与被赠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设计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日本对继承税和赠与税分别设计税率表,都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主要参考资料:

(1)尾崎护(日)《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税制》(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2)孙执中主编《战后日本税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财产税的特征篇5

两年前,中国曾掀起了一场遗产税征收与否的大讨论,在富人阶层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截至目前,在中国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关于遗产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休。美国是实行遗产税的代表性国家,该国关于遗产税的征收不但让美国富豪们揪心,也牵动着全世界富人的神经,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遗产税制度变革的风向标。据悉,美国将于2013年实行新的遗产税制度,即将遗产税的起征点再次调低,变成100万美元,夫妇为200万美元,税率却升到55%。

在美国新遗产税法案即将出台之际,曾经的问题再度袭来——中国政府是否会启用遗产税?挑动富人神经的遗产税在中国将如何定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所副教授翟继光。

《中国新时代》:听说美国遗产税制度又将有新的动向,您是否有所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个传闻中的新遗产税法案?

翟继光:这个新的遗产税法案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地把税率提高、起征点降低,而是恢复到以前的水平。2001年的时候,布什总统通过了一个10年期的遗产税减税法案,从2001年起对遗产税实行改革,即税率降低、起征点提高,到明年这个法案将失效。因此,即将实施的新法案实际上是将美国遗产税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即起征点从今年的500万美元恢复到100万美元。

在美国,一直有人提出废除遗产税的议案,但支持遗产税的声音也比较高,因此就没有通过废除的议案,可以说布什时期的减税法案算是对废除议案的一种妥协。

虽然这次因为法案效力即将到期,明年美国的遗产税将恢复到2001年水平,但是,我认为以后美国还是有可能出台新的法案。目前全世界对税的态度是降低税率,因此遗产税作为一种税制也在被降的范围内。美国遗产税的税率还是比较高的,最高达到了55%。美国将起征点叫做综合免税额,目前100万美元的综合免税额在现在这个社会是比较低的,有必要提高。我觉得500万美元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新时代》:据悉,2011年10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某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财产税改革还不可能触及遗产税。您认为导致中国迟迟未能征收遗产税的原因是什么?

翟继光:遗产税征收涉及的事项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当前中国不能征收遗产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不是特别完备。遗产税建立的合法性基础是政府对个人私有财产给予非常完善的保护,公民在去世时留有巨额遗产,这些遗产应当是政府在平时大力保护的结果。但是当前我国关于公民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比较欠缺。

二是即使相关法律制度已经完备,达到了开征遗产税的条件,但是税务机关在操作上也存在难度。征收遗产税,前提是掌握一个人的全部财产信息,但是现在税务机关能够掌握的仅仅是一个人的工资信息,其他财产状况如房产、机动车、股票、银行存款等信息,税务机关都掌握不了,征管水平跟不上。

三是遗产税对经济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原因。遗产税针对的是最富的人,但是目前最富的人流动性比较大。一旦征税,他们就可以离开中国并把财产转移到境外。现在我国一些比较富的人已经将很多财产转移到了境外,如果对他们征税,会导致一个结果,即实际上征收不到多少税,而且很大一部分财产流向境外,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如果将这些财产留在中国,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对国家GDp做出贡献,总之是利大于弊。如果流向海外,则会对国内投资或其他方面的税收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香港在1915年起征遗产税,但在2005年取消了,原因就是考虑到富人转移财产的流动性比较大。香港每年实际征收的遗产税税额较小,并且因为遗产税的征收,很多人在香港不太敢购置不动产或开办公司、存放资产,影响了香港相关经济的发展及税收收入。2005年取消遗产税之后,香港税收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由于新加坡与香港处于博奕状况,若香港没有遗产税,那新加坡在吸引外资投资方面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为了跟香港展开竞争,新加坡于2008年也取消了遗产税。

四是财产评估的公允界定。遗产税征收对象是留下的遗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因为我国当前不动产价格泡沫比较高、波动也大,不同城市相同面积、质量的房子,从使用价值来讲差不多,但是在评估上价值存在巨额差异。比如在一个人北京有两套房,市价评估可能达千万,但如果在小城市,同样的房产可能只有一百多万。遗产评估上的不公平性,将导致纳税人之间的公平性很难衡量。

《中国新时代》:您提到我国关于私有财产保护比较欠缺,导致我国不能实施遗产税。能具体说明一下吗?

翟继光:遗产税针对的主要是不动产。首先,对于不动产,外国实行土地私有制,他们买的是土地的所有权,房子和土地永远是房主自己的。但是我国没有实行土地私有制,业主只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且只有70年。一旦到期,国家就收回了。因此实际上相当于向国家租了70年。从这一点看,没有必要征收遗产税。

其次,关于房屋拆迁,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欠妥。如果地方政府缺钱了,就把房屋拆了,通过旧城改造等实施强制拆迁。这就导致政府没有特别大的必要性通过征收遗产税来筹集财政收入。对于不动产,政府是通过70年不断出租的方式,70年内要想把土地收回来,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同时,遗产税收入往往都是属于中央政府。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征收遗产税的动力也不是很大。

《中国新时代》:就当前现状来看,您认为中国有没有必要征收遗产税?

翟继光:多数国家最初征收遗产税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筹集财政收入。国家因为战争或其他特殊原因临时需要大笔资金时,就会采用遗产税来筹集财政收入,如美国就是为了在战争期间筹集财政收入而开征遗产税的。二是调节贫富差距,把最富的人的财产拿出来用于公共建设,以降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从第一个目的来看,中国没有特别缺乏财政收入的现实需要,因此就没有必要征收遗产税;从第二个目的来看,我认为目前有很多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个人所得税,与其去开征一个新税,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完善现有税制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两个目的来看,中国在短期内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

从长期来看,如果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已经完善,但是国家的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其他制度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开征遗产税可以适当调节贫富差距,这也将给富人提供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中国新时代》:两年前,当出现征收遗产税的传闻时,一些富人纷纷把名下不动产的所有权转让给还在读书甚至尚未成年的子女,出现了很多“娃娃房主”。请问这种提前分割财产的行为是否要纳税?中国有没有赠与税?

翟继光:严格来讲,中国理论上没有赠与税,但是有一个很类似于赠与税的制度。如关于不动产的赠与,即产权人将房产赠与另外一个人,如果产权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满足“三种情形”之一,那么受赠人要缴纳20%的税,即个人所得税,这种税与国外的赠与税非常类似。

这三种情形是: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如果对第三种情况征税,则是针对赠与的财产征税,跟赠与税非常相似。但是财政部、税务总局担心对此征税会引起老百姓和专家学者们的反对,他们会认为虽然不叫赠与税,但是实质就是赠与税,只是改个名字而已,因此财政部对此给予免税待遇。

《中国新时代》:遗产税与赠与税有何区别和联系?

翟继光:遗产税与赠与税本质上是一种税。因为一个人把他的财产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名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生前给,一是死后给,前者产生赠与税,后者产生遗产税。凡是有遗产税的国家,肯定有赠与税,两种税同时存在。一般来讲,以遗产税为主,赠与税为补充,目的是防止避税。如果只有遗产税没有赠与税,财产所有人就可能在去世前将全部财产赠与别人,那样就没有遗产税可征收了。

《中国新时代》:有专家认为,相比房产税来讲,遗产税应该是遏制高房价最有效的手段,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杀手锏。在我国房价高居不下的今天,您对这一说法有何看法?

翟继光:我一直不太主张用税收来调控房价。税并不是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且税也不可能调控房价。因为房价高低主要受供需关系影响,如果房子长期供不应求,房价肯定要涨,与是否征税没有关系。即使征收高额税款,无论买卖任何一方缴税,税负都会转嫁到另一个人身上,如买房人和租客。因此,只要房子供不应求,大家都想买房,那涨价是必然的。

征一种税应该是长期的,不可能因为一个短期的目标而征收,这两年房价高涨,但是过几年如果房价低迷、楼市不景气,难道还要停止征收这种税?而且税一旦开征,就不能经常调整,因此,在现代社会,我认为仅为一个短期目标而开征新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调控房价的手段很多,如很多城市实施的限购政策,目的就是控制房价。因此,我国不能为了调控房价而开征遗产税。

《中国新时代》:有人称遗产税的征收实际上是劫富济贫,您认为征收遗产税是否可以起到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两极分化的作用?

翟继光:遗产税的征收的确有劫富济贫的作用。在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往往是对这个国家1%的人征收,即最富的人,穷人并不交税,因此遗产税能够起到一定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是,我认为,缩小贫富差距主要应体现在第一次分配环节,而税收则是第二次分配环节,因此征收遗产税只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从发达国家实际征收遗产税的现状看,很多最富的人都有不少方法规避遗产税,真正交的遗产税并不是很多。如2009年,台湾前首富王永庆去世时交了119亿元新台币的遗产税,这是历史上的最高额,但与其所有财产相比,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高,在此之前有人缴纳40亿元新台币遗产税就已经很高了。在美国也不会有特别巨额的遗产税。虽然美国遗产税率最高达55%,可能缴纳的遗产税会达到好几百亿美元,但实际没人交这么多,这些最富的人,在去世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了遗产税,因为他们有能力请最好的税务律师帮助他们筹划。

现实生活中,遗产税对于调节贫富差距没有我们想象的作用那么大。有人称,有了遗产税,我们就富不过三代,其实这是夸大了遗产税的作用。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遗产税的征收,会不会影响企业家们创造财富的热情,甚至出现流向海外的情况,从而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翟继光: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有所提及。富人有很多避税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把财富转移到境外,因此每年都会发生美国等发达国家富豪放弃本国国籍的事情,当然有些华人也申请了美国国籍,这些富豪在全球创造了不少财富。但在过世前,才发现美国有很高的遗产税,因此他们又纷纷放弃美国国籍,将财产转移到境外。因此,如果征收遗产税的话,就会导致富人把财产转移到境外。

对于是否影响投资热情,我认为可能在遗产税开征之初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但一旦成为一项制度正式实施时,也不会过分影响富人们投资的积极性,成为其创造财富的障碍。美国已经征收遗产税很多年了,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在征收,我们也没看到影响富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由于缴纳的税款仅占其创造的财富的很小一部分,因此他们创造财富可能考虑其他更多的因素。但是财富转移境外确实使遗产税征收国政府感到头疼,即使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大量财富转移到境外。

《中国新时代》:就您来看,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开征遗产税的成熟时机?

翟继光:我觉得在短时间内,如5年或者新一届领导人任期的10年,可能条件都很难成熟。

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征收遗产税。因为各国的趋势是纷纷降低遗产税。美国的一些议员也在主张废除。将来,可能不会大面积推广遗产税,我认为遗产税是一个走向没落的税制。

但是遗产税在中国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如果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调节贫富差距,可能国家会动用遗产税的手段,毕竟遗产税是一个目前比较公认的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这也是它最主要的功能。

富人何时去世,这不是国家能够把握的,因此每年遗产税收入是高低不平的。如果一年中有几个非常富有的人去世,那可能国家的遗产税收入会比较高,但如果富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比较好,那国家的税收就很少,因此遗产税的功能主要不是取得财政收入,而是调节富人去世后遗留财富的多少。如果将来各种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不太起效,国家有可能动用遗产税的手段。

《中国新时代》:如果将来中国要征收遗产税,您认为该如何确定起征点和税率,以确保富人们比较容易接受?

翟继光:起征点的确定,要考虑当时人均收入及财产状况。一般来讲,要尽量保证让尽可能少的人交纳遗产税。如前几年有人提出要以100万或300万元为起征点,这是非常低的,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普通家庭稍微有点积蓄或有两套房产,就达到交遗产税的标准,那么所涉及的人口就太多了。因此将来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人均拥有的财产状况及一般人去世时名下的财产状况,根据这些标准来确定起征点,尽量让社会中比较少的人交纳遗产税。中国人本来就很多,因此最初开征时考虑向1‰的人征收遗产税比较合适,可以据此来确定起征点。

按照当前状况来看,我认为按1,000万元以上征收遗产税,可能比较合适。因为美国当前是500万美元,即使是调整为比较低的100万美元标准,换成人民币也有600多万元。考虑通胀等各方面因素,可能在1,000万元左右比较合适。

财产税的特征篇6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为纳税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农业特产税。

收购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收购金额和规定的税率缴纳或者代扣代缴农业特产税。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农业特产品,是指农业特产初级产品,以及为保鲜、防腐经过初级加工或简单加工的产品。

第四条对下列农业特产品收入征收农业特产税:

(一)烟叶收入,包括晾晒烟叶、烤烟叶收入;

(二)园艺收入,包括水果、干果、毛茶(红毛茶、绿毛茶、乌龙毛茶和边销茶原料等)、蚕茧(桑蚕茧、柞蚕茧等)、药材、果用瓜(西瓜、香甜瓜等)、花卉、经济林苗木及其他园艺收入;

(三)水产收入,包括水生植物(芦苇、席草、蒲草、莲藕、荸荠、海带、紫菜、石花菜等)、滩涂养殖、海淡水养殖及捕捞品(鱼、虾、蟹、贝、海蛰、龟、鳖、乌贼、墨鱼、鱿鱼等)等水产品收入;

(四)林木收入,包括原木、原竹、生漆、天然橡胶、天然树脂、木本油料及其他林木收入;

(五)牲畜收入,包括牛皮、猪皮、羊皮、羊毛、兔毛、羊绒、驼绒等收入;

(六)食用菌收入,包括黑木耳、银耳、香菇、蘑菇及其他食用菌收入;

(七)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确定的其他农业特产品收入。

第五条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依照本办法所附的**市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表执行。

除全国统一规定的税目、税率外,本市个别税目、税率的调整,由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决定。

第六条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除生产烟叶和牲畜产品外,按规定的生产环节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农业特产税。收购烟叶、毛茶、水产品、原木、原竹、生漆、天然树脂、牲畜产品、黑木耳、银耳、贵重食品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的收购环节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农业特产税。

收购生产环节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的国有、集体收购单位,代销农业特产品的国有、集体单位,发放蚕种、食用菌种的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发放水产品捕捞证的发证机关,为农业特产税的扣缴义务人,分别按规定的生产环节或收购环节的适用税率代扣代缴农业特产税。

第七条农业特产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确定。

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是指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包括价外收入和其他各种补贴性收入,以人民币计算。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难以确定的,由当地征收机关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产量或实际收购量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核定。

对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连续加工的产成品,折算成原产品的实际收入作为计税收入。

对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纳税人,照征农业税,但在计算征收农业特产税时,将农业税扣除。

第八条对农业特产税的减税、免税,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所取得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试验期间准予免税;

(二)对在新开发的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自有收入时起一至三年内准予免税;

(三)对民政部门尚在补助的纳税确有困难的贫困农户,准予减税或者免税;

(四)对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酌情准予减税或者免税。

农业特产税的减税、免税,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区、县财政机关审核,报市财政局批准后方可执行。具体减税、免税的审批程序和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规定。

第九条农业特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品收获的当天;收购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收购农业特产品(即生产者出售)的当天。

第十条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具体缴纳税款期限,由当地征收机关确定。

第十一条农业特产税在农业特产品生产地缴纳。收购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在收购所在地缴纳农业特产税。在收购地发现生产环节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的,收购所在地征收机关和扣缴义务人应该负责补征或代扣代缴生产环节的农业特产税。

第十二条纳税人未如实申报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的,由当地征收机关核定征税。

第十三条农业特产税由本市各级财政机关征收。

第十四条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从***纳税年度起,农业特产税依照本办法计算征收。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征收机关可以根据需要,以农业特产税收入建立税源培植基金,主要用于农业特产品生产,培值税源。

财产税的特征篇7

[关键词]个人住房房产税;财产税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46-03

一、个人住房房产税的概念及特点

个人住房房产税是对个人住房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每年按财产评估值的一定比率征收税款,是国际上常用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之一。各国对房地产的税收课征一般是在房地产的取得、流转、保有三个环节,其中取得环节包括房地产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等;流转主要指房地产转让、赠与、继承等;保有指持续地持有房地产的产权。三环节税赋均衡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其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物业税”“不动产税”或“房地产税”。

对个人住房开征房产税的改革主要是针对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由原来对城镇经营性房屋和出租房屋征税扩大到对居民居住的个人住宅也要征税,其次对住宅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减免税,征收方法等进行改革。这项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个人住房房产税是一种对财富存量的课税,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把其归入财产税,根据国际经验,财产税类的房产税,主要包括对土地价值、房产与土地总体价值或房产课税,它们的特点是均以财产的持有作为课税前提,以财产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房地产制度下,房屋属于财产权人享有的一种权利和财产权利所指向的对象,应归属于财产,因此,在我国应把个人住房房产税归入财产税。

个人住房房产税的税收特点:

1个人住房房产税为个别财产税。财产税按课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财产税与个别财产税。一般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有的一切财产的价值综合课征的税收。不同国家的一般财产税的课征对象不一,但大致包括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机器设备、库存商品等营业性动产;汽车、摩托车、船舶等家用动产;资源开采权、营业性专利权、股权、公司债券、有价证券等无形动产。这种模式从价值层面看较为公平,但从技术层面上要求税收征管制度比较先进,尤其是配套制度的建设较为完备。个别财产税是将个人的某些特定的财产,如房屋、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有选择地进行课征。采用个别财产税制的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个别财产税制与一般财产税制相比,就价值目标而言,个别财产税制的公平性要弱于一般财产税,但就技术层面而言,个别财产税制对征管技术的要求要低于一般财产税,这种税收制度的塑造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公平价值――横向公平。个别财产税的形式主要有对土地课征的土地税,对房屋及有关建筑物课征的房屋税,将土地及土地上建筑物合并课征的不动产税。

2个人住房房产税是对不动产课征的经常税。房地产主要是指已建成并具有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用的不动产,那么物业税只能是对已建成的不动产征收的税收,即在不动产保有阶段设立的税收,而不涉及房地产的建设阶段。

3个人住房房产税是针对住宅房产征收的税种。由于我国居民只拥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开征的个人住房房产税不针对土地征收,只能对地上建筑物征税。

二、我国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我国财产税体系的需要

一个现代化完整的税收体系应当包括商品税类、所得税类及财产税类三大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品税制和所得税制不断完善,但在财产税方面,目前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从世界各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财产税体系中的税种主要有:房产税、遗产税与赠与税。房产税之所以是财产税类中的主要税种,主要是因为房产是私人拥有财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征房产税对于我国财产税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满足房产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在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体系中,对房产交易过程的税收是较重的。以私人出售房产为例,房产一方要按售价5%缴纳营业税,若产生增值,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以及按增值额的大小不等缴纳30%~60%的土地增值税;购买方则要按购买价格的3%~5%缴纳契税,而对房产拥有的税负是较轻的,主要对经营性企业单位征收房产原值12%或房产租金12%的房产税。

这样一种税制结构的设计一方面相当于国家给了土地保有者无息贷款,而流通环节税负繁重使房地产建设成本大幅提高,抑制了土地正常的市场交易,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在保有阶段土地使用税税率较低,房产税按房产原值征收,一般情况下,房产保有时间越长房产原值与现值差距越大,这就决定了保有阶段存在房产税源的流失,使得国家无法对房产保有期间的自然增值部分参与分配,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国家征收房地产税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重流通,轻保有”的税收政策增加了房产所有者出让房产的成本,同时也造成房产在存量市场上的积压,无形中在鼓励土地的囤积及商品房的空置而抑制了土地及二手房市场的正常交易,总体上不利于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房产税的开征在有利于降低房产交易环节税负的同时增加房产拥有的税负,盘活现有房地产存量,促进资源配置格局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规范税费制度的需要

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租、税、费三个经济范畴在理论上的区别非常明显,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其增值价值的一种形式,它体现的是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纯粹的经济关系,地租是整个社会中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初次分配;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社会的二次分配;费是经济生活中对一方为另一方劳动或提供服务的补偿,具有有偿性和对等性,但在实践中,每个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对土地和房地产的开发进行管制并收取相应的租、税、费,由此产生以税代租、以费代税、以税代费的现象。

(1)以税代租。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它的出台是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管理”,既然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因“级差收入”而设,就自然属于地租的范畴。

(2)以费代税。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5条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这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闲置采取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种惩罚性的行为税,其开征并非因提供相应服务而产生,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税而不是费。

(3)以税代费,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实际上是向享受城市建设设施服务的从事生产经营企业、个人征收的一种费。

由于租、税、费体系没有理顺,税务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如计划管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产管理等部门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成本信息和其他收入情况几乎处于监管之外,相应增加了税务机关对房地产税收的征收成本,而纳税人对房地产租、税、费制度的掌握较全面,对在各种情况下政府的行为选择较清楚,理性的纳税人会利用各种手段使自己少缴税。因此,改革现行的房地产税费体制,变复杂的税费制度为较为规范、简化的税制就更具现实意义。

三、我国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可行性

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法律建设日趋完善,使我国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开征具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和法律环境。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2005年3月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明确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费偏轻,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在2005中国财税论坛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提出,“十一五”将大力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其中一项任务即是:逐步出台物业税(房产税)。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开征物业税;2011年在上海、重庆进行房产税试点改革,征税范围涉及住房保有环节;2012年国务院公布《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可见,针对住房保有环节的征税具备较扎实的政策支持。

1住宅商品化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城市住宅长期以来由国家投资建造,以低租金实物分配给职工,住宅非商品化使房屋并非职工所有,从而无法作为财产税的课税范围。近年来以房屋商品化为主旨的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了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将住房作为商品进行生产、流通、消费,以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

2私有财产保护制度逐渐完善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公民的各类私有财产都受到法律保护,同时,2005年《物权法》草案的公布,证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只要公民的财产是合法的,法律都给予保护,这使得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属于自己的物(不动产与动产)和物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这为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提供了丰厚的税基,选择适当时机开征物业税大势所趋。

3征税所需的技术条件渐趋完善

个人住房房产税的顺利开征面临的技术难题主要在于房产价值评估、房产数据缺乏、专业人才匮乏等,而自2003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分3批在北京、深圳、辽宁、重庆、江苏等10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2个县、市、区开展了模拟评税试点工作,在2009年中国财税改革年度论坛上,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小华表示,经过6年多的模拟评税试点实践,按评估值征收物业税从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已初步建立了房地产数据库,开发了若干套各具特色的评税软件,形成了专家支持队伍,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房产税改革思路。2013年2月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开展房产税需要相关的信息系统、人员培训、评估软件和收缴管理等都不存在硬障碍。可见,开征物业税所需的技术条件经过近10年的模拟评税试点实践已日趋完善。

4上海、重庆房产税的试点提供了借鉴

继“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后,国务院同意在部分城市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上海、重庆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政府对房产保有环节正式步入实际征税阶段。重庆房产税试点的征税对象主要面向独栋别墅、房价达到当地均价两倍以上的高档公寓以及在重庆三无人员购买的第二套以上住房,税率在05%~12%之间;上海则选择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为06%和04%,同时给予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住房面积扣除。试点两年以来,各界对试点效果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房产税虽然可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财政收入,但总征收金额太少;试点以来沪、渝两地房价并没有下降,而是呈稳步上涨。但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房产税试点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筹集收入,而是调节市场,影响住房消费,为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提供配套;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认为,房产税试点是在房价高企的时候推出,但推出目的不应定位为调控房价。可见,房产税试点以来虽然褒贬不一,但两市为全国探索房产税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是值得各地借鉴和避免的,房产税改革试点的真正意义在于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住房交易、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制。

四、结语

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开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透视房地产税制设计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恰当地处理税收分配关系,强化税收的聚财功能和调控功能,依照税制优化理论的基础指导,综合考虑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市场行为和土地资源的特点、房地产税收自身的规律、房地产市场的地区特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以及地方政府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公平稳定的房地产税制度,实现税收政策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瑞玲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研究―基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增进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2(4):76-79

财产税的特征篇8

【关键词】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

网游虚拟财产一般指在网络游戏中使用者透过所操作的角色,能够于游戏中所利用与支配的游戏内的武器、装备、宝物、土地、建筑物、宠物,以及其他具有类似特性的游戏内的虚拟物品,甚至角色本身①。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能够通过真实世界中的市场交易活动,而具有了使用者认定的价值。网游虚拟财产与现实财产有很大的不同,有着很明显的特征。网游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可再现性、期限性和易变性。

一、网游虚拟财产征税现状

(一)国内现状

2008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对北京地税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虚拟货币取得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请示》做出批复,明确规定个人利用网络来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加价出售后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应税所得,应该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销售虚拟货币的财产原值为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所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2008年11月,北京市地税局公布了《虚拟货币交易税征收细则》,规定对个人能提供有关财产原值有效凭证的,将以个人销售网络虚拟货币所得,减去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的成本,以二者的差额为税基,按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不能提供相关费用支出凭证的,参照古玩字画拍卖等其他财产转让所得征收办法,暂以全部转让收入计征3%的个人所得税②。虽然有了相关的征税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至今也未见该政策真正得以实施,虚拟货币交易的个人所得税基本仍处于“免税”的事实状态。

不难发现,玩家等非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面临着网络虚拟交易所带来的监管困难及法律、制度规定不到位、缺乏可操性等困境。

(二)国外现状

有的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关注并制定相关的网游虚拟财产拍卖的税收政策。比如美国针对是否对网游虚拟财产进行征税这一问题,考虑以在线拍卖数量是否达到经商标准等适用条件来进行确定;韩国《虚拟物品交易征税法》规定,以网游虚拟财产的半年交易额为标准,分三个等级进行征税。交易额少于6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万元)的卖家免交交易税;交易额在600万韩元至1200万韩元的卖家,需要经过交易中介网站申请商业许可并进行纳税;半年交易额超过12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0万元)的卖家须单独申请商业许可,并进行独立财务报表的提交以及缴纳税金;我国台湾省对网游虚拟财产拍卖的月交易额超过6万台币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我国税务部门可以参考这些思路进行修订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二、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主体不确定

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形式为征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征税主体难以确定。网络账号、店铺等仅仅是无任何现实地域指向的网址,玩家或经营者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地方登录该网址进行交易,其经营行为不具有现实世界的“场所”概念。用户名亦可由其任意设定,用户与网络游戏运营商、第三方交易平台之间都签有保密协议,这就使税务机关难以行使税收管辖权,从而使具体的征税主体难以确定。同时交易主体与其真实身份并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有直接联系也可能因事先设定的保密协议而阻挡税务机关追踪纳税人的身份。虚拟财产交易当事人在进行交易时,不仅可以使用假名,还可以频繁变换网址、改变用户名或同时使用多个账号。此外,玩家等非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还经常采取网上赠送虚拟财产,网下交付实际货币的私下交易方式,致使税务机关无法查找纳税人的下落,亦无从取得正常的交易记录。这些困难,客观上造成纳税主体也难以确定。

(二)税种税目难确定

我国目前还未明确关于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行为的适用税种、税目。我国在执行税收政策过程中,各地税务部门在征收网游虚拟财产以及其他数字化产品或服务流转税时,存在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例如网络游戏点卡的销售途径及付款方式不同,税种税目也不同。对于同一网络游戏运营商,由网吧或依托于银行缴费系统销售游戏点卡,还有以电信实物充值卡销售游戏点卡,按增值税进行申报纳税。若通过电信的电子支付形式销售游戏点卡,则按照营业税进行申报纳税。

(三)纳税地点难确定

传统贸易中,由于纳税人的户籍所在地、营业执照颁发地、税务登记地、生产经营所在地等这些地点比较近或相同,因而容易确定纳税地点。但网游虚拟财产的特点使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能够很容易实现全球化经营,并且由于没有交易场交易十分灵活、隐蔽,这大大增强了纳税地点的流动性、随意性,税务机关要准确确定纳税人的经营地或纳税行为发生地很难。

(四)交易额与财产原值难认定

网游虚拟财产交易从订购、交付到结算均可在网上进行,交易过程中的商谈、合同、订单、结算票据等都以电子形式存在。这种无纸化交易流程,使交易记录没有书面凭证可查;同时,用户还可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保护、掩藏交易信息;或者,对保存的电子交易记录随时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删除。这就使税务部门难以取得准确真实的网游虚拟财产交易信息,计征税款所需的交易金额及财产原值难以确定。此外,玩家、游戏工作室投入时间、精力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取的游戏币、道具等虚拟物品,其成本或原值更加难以认定。由于面临上述困难,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必然举步维艰。

(五)征税成本高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子报税系统和缴税系统,而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虽然总交易额大,但具体每笔的交易额较小,交易频繁,笔数庞大。无论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去申报纳税和缴纳税款,还是税务机关对每笔纳税申报进行人工核定并办理收缴税款手续,都是非常繁重繁杂的工作。这样的纳税过程相对于每笔税款成本过高,乃至会得不偿失。

(六)税务监管难度大

在传统税务稽查上,税务机关一般通过国内银行获取纳税信息。但电子支付系统正不断的完善,人们在消费时逐渐偏向于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支付方式资金的流向变得难以追踪,税务稽查难度加大。

传统的税收制度是基于税务登记、查账征收和定额征收而修订的,但在电子商务时代,传统的操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虚拟性、期限性和易变性等特征让税收征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以电子形式记录的电子凭证可以用电子信息技术不留痕迹地对其进行修改。没有了纸质凭证,税收审计稽查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行追踪审计,这样税务部门得到的信息就是不真实、可靠的。

三、对于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的建议

加强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模式,要根据网游虚拟财产的特征,吸收借鉴国外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先进经验,利用现有征管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采取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税法

我国应明确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构建网游虚拟财产税收法律支撑平台。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表示,在不增加新税种的情况下,将颁布《新税收征管法》建立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征管法律框架。对现行税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网游虚拟财产税收的有关条款。应对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加以确认,保证网游虚拟财产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对我国现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税种补充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这将为我们提供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法律准备。

(二)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上的非实名制给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征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网游虚拟财产出售人逃避纳税提供了条件。基于此,为确保网游虚拟财产交易收入征税落到实处,应该推行网络实名制。一个虚拟账户的开立,必须要有申请人的营业执照号码或身份证号码等表面身份的信息。这样,就能明确交易双方身份,从而实现有效征税,减少偷漏税现象。

(三)网上交易平台代扣代缴

近年来,随着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愈加频繁,5173网、淘宝网、易趣网、阿里巴巴等网站充当网游虚拟财产第三方交易平台,为网民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服务,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这些交易平台来进行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大部分的网游虚拟财产通过这些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让第三方交易平台承担代扣代缴的义务,由交易平台来代扣代缴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税,可以提高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征税的有效性,降低征税的成本,减少偷逃税现象,提高征税有效性。

(四)根据交易模式确定应纳税额及建立虚拟财产价值评估机制

根据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模式,税务部门在明确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可考虑研究、设计专门的征税软件,放置在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或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商的服务器上,获取支付工具或服务器上的交易电子数据作为计税依据,以加强对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管理。

(五)完善电子发票制度

电子发票,是用一系列的电子数据信息反映现实交易的凭证。电子发票可以极大地提高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的效率和降低征税的成本。纳税人可以在线领购、在线开具、在线传递发票。并可以实现在线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克服以往税收征管的滞后性和流动性。网上申报纳税是指利用现代化设计和网络技术,以电子信息方式进行申报和纳税。网上申报纳税不仅可以提高征税的申报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降低税收成本。再者,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申报、税票、税款支付等电子信息在国库、银行、纳税人之间的快速传递,提高了效率。

(六)完善税务监督检查体制

税务机关应当加快网上交易税收监控系统的开发。该监控系统和网络服务商的网络服务器连接后,可实现自动跟踪,进行网上交易记录以及自动计税,并且将交易信息、应纳税额等及时传给税务机关,从而全面高效地掌握网游虚拟财产交易情况,有效约束逃税行为,大量减少逃、漏税现象。纳税人也可实时查出应纳税额,了解缴税情况,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网游产业也会随着不断成长,如何对网游虚拟财产进行征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征管困难,改革和完善税法,从而明确纳税依据、纳税主体和应纳税额,完善电子发票制度,这将有利于实现对网络虚拟财产顺利征税,减少网游虚拟财产税收流失。

注释

①美国学者meechan的定义。

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818号。

参考文献

[1]黄良友.论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征税的难点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12).

[2]黄良友.网络货币交易征税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喻磊,李金惠.试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征税问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恺.网络游戏虚拟物现金交易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J].2011(11).

[5]蒋洁,许颖.先导式虚拟货币交易个税征收机制解读[J].理论月刊.2009(12).

[6]张玲.虚拟财产交易征税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24).

[7]刘汉霞,谭铭.论网游虚拟物品真实交易所获利益的可税性[J].2009(06).

[8]王芳,武长海.我国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的探析[J].税收征纳,2009(1).

[9]孙凤娥.无形商品交易税收问题的再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10]王婷.浅议虚拟货币交易征税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6).

[11]万辉.虚拟货币交易征税法律制度研究[D].2010.

[12]殷新星.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征税问题的简要分析[J].中国商界.2009(5).

财产税的特征篇9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225009)

内容提要:在缺乏相应基础和前提的条件下,地方税系建设应先由基层政府入手。基层政府税系建设必须遵循财政改革的整体性要求,将收支统一起来,基于受益原则进行设计。以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进行收支相统一的财政改革,可为基层政府税系建设和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提供有益范例,并能切实推进基层财政民主化和公共化的实现。

关键词:房地产税整体性受益原则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64-04

一、引言

从理论上讲,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三驾马车的机制构造,即其运行是在多层政府体制中通过政府间支出职责划分、政府间财权划分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机制构造来带动整个财政体制运作的。由此来看,关于地方税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只有置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中才是合适的。讨论地方税系建设问题不能就税收而言税收,只有在弄清和明确了地方税系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中的基本体制定位以后,讨论地方税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才有实际意义。

毋庸讳言,由于我国政府层级划分、政府间支出职责划分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稳定性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下讨论地方税系建设问题是缺乏明确的基础和前提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探讨地方税系建设问题呢?本文认为,在缺乏基本基础和前提的条件下,可先将高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存而不论,而将讨论重点放在基层政府这一层次上。因为三驾马车的机制构造主要涉及高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基层政府的财政具有相对稳定性,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作为最低层次,与民众的直接相关性决定了无论其上如何构造都不能忽视其具有的基础性意义。正是由于其基础性意义,具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作用,所以当下地方税系建设问题的讨论更适合先由基层人手。

由于我国普遍进行了“乡财县管”和财政“省直管县”的改革,乡镇财政事实上已不再具有一级财政的意义,市级财政也正逐步转变为城市财政,从未来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城市财政和县区财政将共同构成我国基层财政的板块,因此,本文将以市县(区)政府为对象讨论基层政府的税系建设问题。

二、基层政府税系建设与基层财政改革的整体性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缺乏整体性,各级政府的财政改革普遍侧重收入层面,支出层面的改革推进缓慢。这种先收入后支出的分离式单兵推进的改革设想,其实践结果是,不仅未能构筑有效的倒逼机制以推进支出改革,公共收入层面的秩序也没有实现根本改观,反而滋生出不少新的问题,公共支出层面的制约机制则不断趋于弱化,致使整个公共分配秩序陷入复杂的混乱局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割裂财政收支联系的单向度改革方案和改革实践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以“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理念为指导,深刻把握财政收支间的密切联系,基于财政改革的整体性要求来设计和部署改革安排,是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逻辑和必然选择。

我国基层财政的改革问题同样需要深刻把握财政收支间的统一关系,必须遵循改革的整体性要求。基于我国基层财政在支出层面改革严重滞后的现实,本文认为,讨论基层政府的税系建设问题必须具有整体观。这种整体观一方面要求必须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体系的构造角度来讨论基层税系的建设,确定其在基层财政收入结构中的地位和与其他公共融资方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必须把基层政府的税系建设问题与基层财政支出问题密切结合起来进行讨论,通过清晰界定和规范限制税收资金的具体用途以彰显税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理念告诉我们,财政收入的获得必须以政府承担的支出职责为限,必须以政府承担的支出职责为据寻求恰当的公共融资方式。税收作为重要的公共融资方式,其具体安排也应受制于相应的公共支出。

由于我国基层社会发达程度较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方式不同于他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现实决定了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的职责相对广泛,因而基层财政所涉及的事项必然较为繁杂。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基于整体性要求的财政改革无疑不宜全面推进,我们认为,可行的选择是,对基层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进行分析归类,以确定不同支出的合理融资方式,而后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分类推进收支相统一的财政改革,同时实行相应的相互独立的专项分类预算制度,以强化硬化收支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从基层政府税系建设角度看,推进收支相统一的基层财政改革,首先必须突破传统中基于税收整体报偿性或公共报偿性的过于宽泛和笼统的思维范式和分析范式,必须对收支对应的组合模式进行分类细化,改革现实中过于粗放的收支对应组合的预算分类和预算管理,应根据“受益原则”,结合基层财政具体支出项目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特性,选择适合税收融资的项目,分类设计与其相适应的专款专用意义上的税收融资方案,而后根据基层财政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当的突破口,逐次推进,从而最终确立基层政府的税系。

三、以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先行试验受益原则下收支相统一的基层财政改革

从我国基层财政的收支现实来看,我们认为基层政府的税系建设宜选择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先行试验收支相统一的财政改革,以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范例,积累经验。

房地产税有静态税和动态税之分,所谓静态房地产税主要是指对各类经济主体持有的或属其实际支配的房地产所课征的税收;所谓动态房地产税是指对房地产转让和交易所课征的税收。本文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称房地产税指涉的都是静态房地产税。

之所以选择房地产税为突破口,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具有可见性和非流动性特点,其税基不易隐匿、税负不易转嫁,具有直接税的性质;相对于所得税和流转税来说,房产税税源充分,税收收入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弹性,受商业周期短期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实际征税遵循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税,财产少者少纳税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可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也决定了其社会经济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第二,从世界各国房地产税实践来看,普遍的做法和经验是根据“受益原则”来设计收支相统一的具体制度安排。房地产税的收入只能用于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务,其税负及与其相对应的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由地方居民自己决定,地方居民有意愿表达权,也可通过迁居外地行使退出权。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体现受益原则的具体对应性较强的收支制度安排,其对行为主体的影响力更直接,受益者相应的敏感度也较高,能有效解决税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有利于我们构筑和硬化财政收支的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从而切实推进基层财政的民主化和公共化。

第三,近些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财政”现象,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房地产领域的税费制度亟待重构。一方面房地产领域收费项目繁多,费税混杂,费税重复,收费远大于税收,大量收费项目以及资金的具体使用缺乏严格管理和监督,致使出现了以费代税、收费挤占税收的问题;另~方面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房地产税收制度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房产税制体系构成中存在着税种重叠、税基狭窄、重流轻存、税收政策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的可持续运转都迫切要求及时纠正房地产领域的政策短期化现象,重构相关的税费制度。近些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完善房地产开发行业管理和改进房屋及土地使用权的交易环节税费方面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这些工作为房地产领域的税费制度重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以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先行试验收支相统一的基层财政改革,必须基于基层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从支持和配合基层财政支出改革及构建新的基层财政收支体系角度,探讨改革方案。房地产税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确定具体的支出项目;二是设计为这些支出项目进行融资的税收方案。由于本文将房地产税限定在静态税,因此,具体支出项目的选择应以房地产拥有者能够直接感受的、其物业享用过程中实际依赖的或与其物业享用密不可分的有利于物业价值维持及提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和相关公共条件的创造为准,这样选择是构造明确具体的受益一支付关系的内在要求。据此,我们认为,可以先选择公共照明、公共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街区环境整治等项目进行安排,而后再逐步扩大到公共治安、环境保护、消防等项目。具体支出项目选定后,必须改革原先的相关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按照对物业业主负责和服务的理念重构相关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相关项目的各项成本要重新测算,以确定各项支出项目的合理耗费,并为有效监控支出行为和评价支出绩效奠定基础。为这些项目设计的房地产税融资方案必须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普遍征税原则和与受益相符的公平原则,并且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其能够适应支出项目的成本变化情况,另外,要能够根据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税收制度,协调好税收与其他收入形式的关系。为切实推进这项改革并为其他收支改革创造范例,应建立专项分类预算管理制度,基层人大负责审批和监督该类预算收支。

四、分类房地产税模式的改革方案

考虑目前基层财政收支现实和基层社会不同主体的可接受性,为避免对基层财政收支产生较大的冲击,提高基层社会各主体的认同,切实转换基层社会的财政理念和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我们认为,房地产税改革宜采用分类房地产税模式,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阶段逐步实施。

(一)分类房地产税模式的选择

对房地产持有阶段征税可以采用综合征税法,即将地产和房产合并按照统一的税基与税率征税,也可以采用分类征税法,即将地产与房产分开,分别按照各自的税基与税率征税。我们认为,我国适合采用分类房地产税模式,这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我国房地产所有制度不同。房产所有制度相对简明清晰,而地产所有制度较为复杂,附于其上的税费较为杂乱,区别处理,有利于分类推进相应的改革;二是对房产与地产征税存在实质性差异。现行的房地产所有制度下,对土地征税本质上是征收租金,税制设计应遵从地租原理,绝对地租部分应实行普遍征收,级差地租部分应按照区块设计不同税率分级征收。而对房产课征的税收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应按照税收原理实行同一的征税办法。三是房产与地产的价格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土地属于自然资源,受供给制约,地价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而房产受使用年限制约,房价随时间推移必会逐步降低。

(二)限于城镇的、以从量征税为特征的近期方案

近期方案主要是设计并开征新的房产税,改革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耕地占用税,改革目标是建立对城镇房产和地产的普遍征税制度。

考虑实际征管条件、纳税人的可接受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设计开征的新房产税适宜先在城镇范围内征收,征税对象为城镇范围内的房产,原则上除国家机关和军队自用的房产外,其他房产不区分住房用途,同一征税,纳税人为房产产权所有人或实际支配者,根据住房的建筑面积,采取从量征税办法,按年课征、分月预缴,具体税额标准由基层政权权力机关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测算相应的公共服务项目综合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决定,具体税额标准可按城镇差别设置或按地块差异采用不同标准。合理扩大地方税收立法权限。新房产税的立法权宜归属省级权力机关,基层权力机关享有税率标准及减免税等方面的部分调整权,其具体管理权应归属基层政府,房产税立法中必须明确其所筹集资金的具体用途。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改革主要是调整目前过多的减免税规定,明确对城镇居民住房用地一律征税。取消耕地占用税主要是考虑税费重复问题,特别是耕地保护主要应依靠相应政府管制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城乡统一的、以从量征税为特征的中期方案

中期方案主要是扩大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取消土地增值税,改革目标是建立对城乡居民住房和用地的普遍征税制度,

扩大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主要是将其延伸到农村地区。考虑农民的纳税意识淡薄和承受能力较低,税额标准应低于城镇并按地块差异采用不同标准,对农业生产用地实行免税制度。取消土地增值税主要是考虑减少税种的重复设置,将其并人所得税体系中。

(四)城乡统一的、以从价征税为特征的长期方案

长期方案主要是改革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计征方法,设计并开征遗赠环节的遗产税,改革目标是建立完整的不动产税制。

改革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计征方法即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房产税从价计征的计税依据为房产评估价值,即评估的房产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后的价格。房产税税率实行差别比例税率,城镇与农村区别对待,具体税率标准要考虑与前期税负的衔接,由基层权力机关根据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和社会承受能力,结合相应公共服务项目成本情况进行决定。为体现受益原则和公平原则,土地使用税实行统一税率,从价计征,计税依据为地产的评估价值,地产评估按周期进行。由于实践中的评估价值一般采用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价值的评估值,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应为扣除房产评估价值后的余值。土地使用税的税率具体由基层权力机关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结合相应公共服务项目成本情况进行确定,并适时调整。

房地产税改革必将深刻影响住宅资本积累,从建立完整的不动产税制角度看,改革应考虑房地产作为遗产存在的事实,由于可通过受赠、继承等无偿方式取得房地产,我国应开征遗产税,将其划归基层政府税系。从税收征管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应选择分遗产税制,为防止财产所有者逃避遗产税,遗产税制中应设计追征制度,即对被继承人死亡前若干年内赠与的财产并人遗产征税。其税率可借鉴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做法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五、配套改革措施

相对于其他税种来说,房地产税纳税主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征税对象范围广泛。为确保房地产税制度的顺利建立,除了在纳税对象及纳税主体等税制要素要给予充分考虑外,还应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一)整合房地产税费

对改为税收融资的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所涉及的现行收费制度立即进行清理整顿,防止税费重复设置引致有关房地产税设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的争论。随着改为房地产税融资的基层财政支出项目不断增加,以往与这些项目相关的收费制度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对于根据受益原则确立的针对特定对象的收费项目,必须将收费项目、标准和程序公开化,规范收费行为,清晰界定税费界限。

关于土地出让金问题,由于其对基层财政和基层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具有系统性和长时段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土地出让金由一次性缴付制直接变为年租制,在缺乏充足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次性缴付一定比例的土地租金,将剩下的租金分配到以后年限中缴付。这一方法只能作为实行年租制前的过渡措施进行运用,必须限制年限。

(二)实行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制度

房地产税制度是根据受益原则设计的,基于房地产业主的受益情况实行普遍征税,理论上是排斥减免税的,其具体设计应减少减免税的规定,防止正式税收制度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和冲击。考虑到基层社会中部分低收人群体的生活状况,为保证房地产税的顺利实施,减轻低收入居民的负担,有必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针对低收入居民的财政补贴制度。

(三)完善房地产登记制度

征收房地产税需要掌握土地和房产方面的大量信息,为保障房地产税的顺利征收,必须完善我国的房地产登记制度。首先,建立统一完整的房地产投资、交易、持有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充分反应房地产的真实信息。其次,实现国土、建设、地税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制度,保证房地产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为我国房地产的价值评估打下良好基础。

财产税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国内税收竞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主体税种;财产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26-03

国内税收竞争是指一国国内上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之间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本级政府经济实力,采用税收或其他手段,来争夺经济资源的各种政府行为的总称。国内税收竞争可以划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一、国内税收竞争现状

(一)国内税收竞争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侵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又被称为纵向税收竞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侵占主要有以下原因:

1.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不相适应。事权与财权不清是中国财政体制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主要缺陷,由于各级政府的事权不清,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边界不明,使得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财权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量上解中央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仍沿用过去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习惯做法,中央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权,而并未明显增加事权。相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大幅度上解中央后,职能、职责范围几乎丝毫未变,而财权大量减少。这样必然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不相适应,中央政府用较少的事权侵占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

2.分税制不健全。中国的分税制其实是由包干财政体制转向分税制的过渡体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从税种数量来看,划给地方的税种数量并不少,但由于税源分散,单个税种的收入有限,收入规模过小,税源缺乏增长机制,有的还日益萎缩,不能随经济发展而增加,不利于地方政府税收体制的建设。从税收权限来看,税收权包括立法权、税收政策制定权、税收征管权和税收分配使用权等。中国现行的税收权限如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仍然集中在中央。这些权限的集中,使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少自己的财力保障。

3.转移支付缺乏力度。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足以起到调节区域财力和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需要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地区往往都是欠发达地区,而中央政府给予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缺乏力度,甚至难以保证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财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财政划转方式使更多的财政收入上解到中央,它不但没能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原本就已悬殊的收入差距得到弥补,反而呈现出加大这种差距的趋势。

(二)国内税收竞争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侵蚀

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也称为横向税收竞争。目前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税收竞争程度,造成了不同地方政府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目前中国实行“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流转税占税收总收入的60%左右,所得税占总收入的25%左右。下面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分析不完善的税收制度必然造成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侵蚀。

1.增值税。增值税实行属地征收,即在销售地征税,税收收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划分,地方政府拥有共享部分税收收入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然而,增值税是可以进行税负转嫁的,纳税人在销售地纳税,但其税负最终由消费地居民负担。因此,如果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在不同区域,就会发生税收由商品消费地向销售地的转移。在中国,中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多数区域是原材料输出地和商品消费地,是东部发达区域的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商品市场,欠发达地区输出原材料价格较低而最终接受产成品的价格却偏高,这就使欠发达地区负担了更多的增值税,而增值税收入大部分却由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获得。因此,中国增值税的征收制度使得税收收入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致使贫省愈贫,富省愈富,区域差距扩大。

2.企业所得税。新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原来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税率和不同税收优惠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筹码,限制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侵蚀。但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跨区域集团依然采用汇总纳税方式。即如果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区域,特别是总机构和二级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机构不在同一区域,必然发生分公司所在地税收向总公司所在地的税收转移。然而总机构往往选择那些拥有大量战略性资源和高级优秀人才的发达地区,而分支机构会选择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地区。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空间上的分离,有利于企业同时利用各自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税后利润的最大化。这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税收收入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地区间的税收竞争加剧。

二、地方政府选择主体税种的必要性――地方政府需要自主财源

1994年税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中央与地方间财政收入划分的问题以及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中的地位。回顾分税制运行的十余年,这次改革确实更有利于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但对地方税体系的建立缺乏总体安排和战略思考,地方财政逐渐处于严重依赖中央财政的状况,地方财政的地位在不断弱化。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地方税收收入在本级财政收入中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但地方财政收入中近40%的部分来自于地方预算外收入和中央补助收入,这说明地方政府本级税收收入主体地位的逐步丧失,地方税的财政收入功能正在被弱化,地方财政收入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经济基础,必将为地方政府经济和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地方税制建设和税源建设的滞后。

1995―2007年全国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体在33.1%~39.2%之间,远远低于国际70%~80%标准水平,这说明地方税收收入规模相对于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偏低,难以保障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需要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另外,地方税收收入仅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30%左右,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职责的行使,特别是在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会加重地方政府运行的压力,引发财政风险。因此,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自主财源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和保证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

三、国内税收竞争下地方主体税种的比较分析与选择

地方税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税基较宽,税源丰富,且具有增长潜力,保证实现财政收入功能;二是税负公平,在收入和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调节性,保证地方经济的竞争活力,促使地方经济良性发展;三是地方征管效率较高,稽征便利,尽量减少税收的行政成本。

1.营业税。从现阶段来看,在地方税收入总规模中占首位的是营业税,约占地方税收收入的50%。营业税从价计征,可操作性强,适合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有稳定充足的税源,具有良好的经济调节功能;课税范围广,几乎涵盖整个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因此,近期来看,营业税仍然是地方主体税种的第一选择。然而,从长远来讲,营业税不适宜成为中国地方主体税种,其主要原因是税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受增值税扩围的影响。如果把现行营业税中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税目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会缩小,相应的税收收入也要减少,不能满足地方主体税种的基本要求。

2.个人所得税。目前地方主体税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属于直接税,其税收负担基本上都由当地居民承担,符合受益原则,并且其主要采用代扣代缴方式,便于地方政府征收管理。但是从个人所得税固有的特点来看,差别税率和隐瞒收入易引起地区间低税竞争,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流到成本低的地方,这必然加剧各地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税收竞争的负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个人所得税也不适宜成为地方主体税种。

3.财产税。大多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实践表明,财产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是实行分税制国家的通例,财产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在75%左右。财产税自身优势决定了财产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动产具有非流动性的特征,对不动产征税的经济影响范围较小,财产税的地区税率差异不会改变该生产要素资源的地区配置。第二,财产税是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有利于调节社会分配不公。第三,对不动产征税,中央政府征收成本高,征管难度大,而作为地方主体税种,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本地利益出发,有效监控税源,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然而,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产税税收收入规模有限,无法通过财产税筹集到必要的财政收入以保证地方财政支出,财产税制短期内也无法彻底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革也严重滞后。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财产税目前还不能成为地方主体税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产税以其自身优势必将成为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最佳选择。

四、财产税成为地方

财产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除了财产税的税收制度尚待完善外,还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地方政府税收权限的有限性。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近十几年来,中国虽然实行了财政分级体制改革,但从总体上来讲,税权仍然高度集中,尤其是税收立法权。中国现行财产课税中各税种的税收立法权均集中于中央,税收的开征停征权、解释权、调整权以及一部分减免税审批权都集中于国务院和财政部,地方政府仅拥有一部分减免税审批权限,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因地制宜调节税目、税率和制定税收激励机制的自,不利于财产税区域性财政职能和调节职能的充分发挥。

从发达国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财产课税的税权向地方倾斜已经成为主流,一些分税制国家可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财产课税的开征、停征、调节范围、负担水平和收入规模,并且对财产课税收入相应享有较大的财权。比如在美国,财产税法由各州制定,可根据本州财政预算情况和税基确定计税依据、税率幅度及减免税等税收要素,这充分体现出财产税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由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与支配,收入划归地方政府用于当地的社区公共服务。

借鉴财产税制成熟国家的经验,中国应该构建一个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赋予地方税权的地方税收体系。赋予地方适当税权有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统一;有利于规范地方收入构成;有利于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具体而言,财产税等地方税可由中央负责制定基本税法,授权省级人大制定实施细则,授权省级人民政府调整税目、税率、税收减免以及征收管理等权限,由各地根据地方经济状况,因地制宜自行决定开征、停征、选择本地区税率及确定适当的起征点或免征额等,以增强税制对地方社会经济的适宜性。

2.财产估价制度的缺位。财产价值的正确评估是财产税的有效征收的关键,因此,准确地评估财产计税价值是确定财产税税基、决定财产税应纳税额的基础。然而,中国对房产等重要财产的价值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估机构的建立、评估方法的确定与选择、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不足,这也成为中国财产税制改革的重大瓶颈。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财产评估制度。

(1)建立健全财产法规和财产登记制度。为配合财产税的改革与完善,一方面,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财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公民与法人合法收入与财产的界定与保护,继续对财产管理予以规范,并从可操作性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对个人和家庭之间的财产转让、继承、受让、捐赠等行为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为财产税制的推行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尤其是私有财产登记制度。如建立财产实名制等,因为财产税的税基是纳税人所有的财产,只有实行财产实名制,才能正确界定纳税人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财产,确保财产税税基的准确,防止纳税人转移税基,同时也为开征新的财产税种建立基本信息库。(2)加快房产评估制度的建立和评估机构的设置。房地产评估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财产价格评估方法的确定。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财产估价理论和方法体系能够为财产税收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为适应征收财产税的需要,评估周期可以固定为三至五年,一个周期内不用再次评估。重点分析影响财产税的典型因素,如评估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房产的坐落位置(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房屋建造时间、城区的人口规模及构成、住房的可获得性、城市就业情况、基础设施发展、气候等等。可根据调查实际情况,测算出各个因素的分摊系数。按照房屋原值乘以一定的系数总和,推算出房屋评估价格。

房地产评估制度必须是由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公正性的专门机构进行的。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财产评估机构,包括两个方面,即政府的财产评估机构和社会民间的财产评估机构,前者注重财产的价格即核心问题的管理,后者主要在财产交易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还应尽快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精通财产估价理论的估价师队伍,并注重资格认定和审查,为财产税制的改革和地方主体税种的完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沈玉平.地方税制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11.

[2]葛夕良.国内税收竞争[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23.

[3]吕民,常世旺.税收竞争与协调:综述与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6).

[4]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5]阳举谋,曾令鹤.地区间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J].涉外税务,2005,(1).

[6]凌千惠,赵惠敏.中国地方税主体税种选择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