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05

有机合成专业篇1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做法;建议;安徽灵璧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88-01

近年来,灵璧县农机部门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具体、可靠的全方位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有机闲、无机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023个,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个。

1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灵璧县农机局先后培育发展了丁李村李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三桥村长品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单营村怀聪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苏圩村计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艳阳村邵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西集村许杰农机合作社和红旗村春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等7个村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固定资产总额达605万元,配套设施面积达20万平方米。合作社现有正式成员71人,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201台(套),年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到4600hm2,受益农户2700余户,年服务总收入达215万余元。

2发展农机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2.1创造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政府的重视;二是切实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纳入农机工作日程;三是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导向,适当向农机合作组织倾斜,积极提供政策导向,协调解决在合作社成立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农机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2认真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试点工作

在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灵璧县农机局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培育了韦集镇丁李村李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李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是韦集镇丁李村李清带领,由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利用原有的机械设备投资入股,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的合作经济组织。该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29日,现有成员17人,拥有各类拖拉机20台,专用联合收割机8台,旋耕机、铧式犁、播种机等配套机具齐全。合作社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为出发点,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以农田作业为主,兼营农机维修、供应、储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副产品初加工等与农机直接相关的服务。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并建立健全了社长职责、社员职责、机务管理、安全生产、财务管理等五项规章制度。同时,农机局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布置装修了韦集镇丁李村李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办公室,添置了办公桌椅,增加了机械设备,进一步壮大了合作社实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面的发展,使示范点显示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支持和配合,从而推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3培育发展农机大户

农机大户是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几年来,农机局利用购机补贴的机会拉动、培育发展了一批农机大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农机化作业服务,更好地发展了大中型动力机械和与其配套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及旋耕播种机械,建立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扶持培育了朱兰军、李召军、陈利等一批头脑灵活,善于经营,有一定影响力、带动力的农机大户、专业户,年农机作业收入超过农田收入的1~3倍。现在,全县农机大户已发展到895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发展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议

几年来,灵璧县农机局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发展速度和体系形成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应进一步开拓进取,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3.1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

安排一定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经费,用于扶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以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以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3.2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

借鉴和汲取其他地方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统一的管理制度,使政府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有章可循。

有机合成专业篇2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及作用决定其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方向

1、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整合农机资源的基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闲置不用,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这是因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可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使用农机具的收益;还可以扩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2、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以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只是其中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3、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首先,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其次,合作社还可以组织社员开展现场示范、现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再次,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4、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在新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一直都比较缓慢,由于个体农民使用单机作业,机械化的程度长期停留在某个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水平上,主要农产品如水稻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能够为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合作社推广和应用了新机具、新技术,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5、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有中央、自治区、市、区四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体农民的投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等。在各种投入渠道中,中央等各级财政的投入是一种补贴,带有引导和奖励的性质,即使以后补贴额增加,补贴范围扩大,也不可能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受企业盈利目的制约,投入的数量有限,范围更是狭小;银行信贷的投入仅仅是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而个体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他们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投入的主体。

首先,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来就是由农机大户和一般农户组成,它整合了农民的资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使得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成为可能。

其次,合作社整合机械资源、优化装备机构,拓展服务领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再次,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利用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渠道;同时,合作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投入趋势,又可以利用更多的中央等各级财政的补贴资金,有利于逐步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说,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农机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多种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比个体农机户,企业农机队、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作业专业公司、农机专业大户都更有生命力和优越性,更能适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将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组织形式。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思想上、技术上、经济上、工作环境上都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农机化的必要条件。

二、培育农机化专业合作社任重道远

有机合成专业篇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将广大农机拥有者、使用者紧密联结起来,既根据农民需求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解决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同时,又使得农机经营者能够有组织地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不断开拓农业服务新领域,努力增强农业服务功能,增加服务收入。实践证明,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

利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安全监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层层落实。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情况,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新问题,加强工作督导,不断取得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效。

2.1坚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机手为主体,以服务社员为宗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最大程度地维护社员利益,不断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尊重农机户意愿,自愿加入、退出自由。

2.2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示范带动坚持合作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切忌急于求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要以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为主,做到引导不强迫、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要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在促进发展中逐步规范,在规范的同时,保护好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2.3坚持必要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机部门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使农民办社有动力有后劲,从而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4坚持构建完善运行发展机制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完善放在与增加装备设施投入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软件“”硬件“两手抓、通过规范建设、有效管理,提高发展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持续发展。

3.具体措施

3.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列为优先对象,不限数量,实行多购多补。有条件的可以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累加补贴,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机装备。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对符合建设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用于农机场院、机库棚建设,购置维修设备及教育培训补助等。三是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业开发建设项目,为农机合作社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等,要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和实施。

3.2强化指导服务要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的指导、服务。重点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要做好信息引导和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农机作业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信息,不断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支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3.3拓宽服务领域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规范文本,规范作业形式和服务行为,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不断创新跨区作业模式,打造跨区作业品牌。大力推行农机订单作业模式,积极推进耕、播、收、运农机“一条龙”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机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闲置土地或经营农民土地,发展机械化农场。在开展农田作业服务的同时,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经营,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3.4典型示范带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法规文件,认真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示范合作社。对典型在精神上鼓励,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业务上指导。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评比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营造氛围,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有机合成专业篇4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机制;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4.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044

引言

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就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以及生产经营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进行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助形式的经济组织。它主要就是通过提供相关的农机服务来当作主要的发展业务的一种农民服务组织,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快,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建立和出现,但是,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1.1初步形成立体化格局,多元化经营

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政策推行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创办主体也由原来的单一性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逐渐涌现了村集体组织、农机企业、农机大户、乡镇农技机构等各种组织与个人一起创办的新局面。根据调查表明,某市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办数量已经达到14个,其中农机大户有7个,集体组织有3个,农机能人有4个。

1.2作业模式已经基本实现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创办和服务过程中,各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逐渐实现了统一作业订单、统一收费标准和质量标准、统一调节农机具、统一处理各种作业纠纷、统一提供保障等的“五统一”的主要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和改善了农机规模作业c分散农户经营之间的矛盾,有效的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中间的运转环节,降低了农机具的中转成本,提高了机手作业的经济收入,并且更多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某市统一实行机播、机耕、机收等为主的合作社,已经占有全市整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87%以上。

1.3全程的经营服务,扩展了农机作业领域

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范围是不受限制的。农机合作社在做好农田机械化作业和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出击,最大限度的拓展农机作业的服务领域,大力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例如,某市在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它充分发挥着当地的交通运输优势,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成立了农业项目开发队、农机运输队,通过一定数量的农用机械,避开春秋农忙季节,为当地农民运输水果、蔬菜、粮食等产品,其服务范围和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2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民间创办的热性和积极性不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当前农村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很多都是通过村干部发起、乡镇农科站辅助进行的,农机大户创办的数量很少,其创办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某市的固定资产约为6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40多家,但是,由他们主动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却是极为有限。同时,还有很多农机大户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方面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认识和创办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

2.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当前,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发展时间较短、创办资金有限、规划用地有限、对相关扶持政策缺乏了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不能独立建设办公场所、维修间、油料间、配件间以及机库场院等基础设施[2]。尤其是那些由农机大户带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办公条件,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大约都是通过亲情约束、口头相传等实施形式,还没有形成和建立规范化、现代化、企业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2.3作业范围较为有限

当前,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作业范围和内容包括当地农田作业、农机维修、粮食运输等几种服务内容,在配件供应、跨区作业、农机代管等服务内容和其他农机有关的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相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3]。

3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对农机人员的培训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是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对县级以下的各个农机部门进行实践引导、集中培训、典型参观等,从而组织相关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定期派遣相关机关人员到基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去,深入、全面的探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创办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4];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相关人员到其他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借鉴其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秀发展经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思维、意识、实践工作等的共同促进和提升。

3.2加大对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政策是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要加大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才能有效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序发展,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过程中提升合作社的建设层次[5]。我国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具有多个方面,不仅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内容的政策,同时还有一些满足合作社发展实际的保证政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规模无论大小,都需要建立与其经营服务内容相匹配的办公场所、维修间、油料间、配件间以及机库场院等基础设施,所以,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使用土地和建设方面需要有相对应的扶持政策。此外,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到财务交割、人员管理、道路交通等与其他各部门相关的内容,只有建立相配套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突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3.3加强财政投入

面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和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财政部门每年应该划拨一些专项资金,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机库场院、办公场所、维修间、油料间、配件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每个机库场院建设补助2~4万元,不断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计建设。

3.4将品牌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坚持早规划、快建设的原则,以长远的发展目光,建立相对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建设,促进其发展的多元化,通过“一条龙”形式的农机服务,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打造地区品牌特色,让合作社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6]。只有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品牌知名度,才能有效提升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5实现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的有机结合

充分根据农机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挥农机合作社在使用培训、新技术推广、跟踪质量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分析探究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措施,实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赢。将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农机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同时,还有利于开阔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视野,提高其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所以,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应该提高合作意识,加强“企业共建”活动的指导、组织、宣传等工作,积极创建有利条件,有效推进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互助。此外,还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农机企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各种手段的操控,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有序发展。

4结论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要提高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和发展的重视力度,加强对农机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财政的投入,加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的将合作社品牌做大做强,提高合作社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⒖嘉南

[1]顺新.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0):200.

[2]邓超平,陈伟才.如何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15(2):29-31,54.

[3]牟锦毅.统一认识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J].四川农机,2011(6):5-7.

[4]于洪涛,梁旗新.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机化,2012(1):38-39.

有机合成专业篇5

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下的大力发展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模式是创新及教学体制改革,针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达到培养目标,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探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实现各自利益索取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和具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基本上国外也是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早已成为国外经济强国的基本培养模式,在欧美等国家早已推广,如美国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日本的通过实习职业训练制度培养模式,澳洲的以taFe为主要培养模式,英国是工学结合的学徒制的创新模式。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培养,永远离不开校外实践、培训,离不开校外基地(合作企业)的参与,在具体实施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地区其教育方式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认知不同,教育培养方式有所区别,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我国已经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政府在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力度随着国务院出台的大力推进职业化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化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办学,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及吸取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不能离开与企业合作,确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之后国务院又出台新政策,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我国职业化教育,要求在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做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里包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2006、2007年又相继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2010—2020年要求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国家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法规,使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

纵观我国职业化教育建设,国家提出建立高职院校职业化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和周边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开展教学研究,并推广校企合作的示范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办学研究,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校企合作产生了几种形式,如企业寻求高职院校为自己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联系企业进行培养以及院校;企业紧密结合做到软硬件资源无障碍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共同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面临着毕业人数多,但是计算机行业技术知识更新快,一方面就业缺口大,另外一方面高职计算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严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填补就业缺口。造成这个局面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有就业专业需求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没有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与当前就业需求保持同步。急需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能否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也早已成为解决就业与需求的关键。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软硬件技术更新快,实践操作需要及时培训跟上,属于学完就有可能被淘汰的前沿专业领域。计算机领域就是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引进校外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生产实践操作经验,所以说校企合作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更加重要,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化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发展为我国现有高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已经推广开,不过,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力度及政策引导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高职院校的教学本质就是开展校企合作,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单位、企业的认可,但是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认可并不代表参与实施,需要地方及上下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在高职校企合作中政府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只有产生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开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也是非常重视与企业合作,但是部分企业在支持力度上有多方面原因不予配合,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走形式、虎头蛇尾,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所以说校企合作是多方面合作的教学模式,一头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如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内的合作,需要跨行业开展,比如建筑类专业需要建筑CaD制图、室内装潢设计的photoshop、3DStudiomax等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可以去实践学习,所以说跨行业的校企合作是可行的,这是对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是政府、学校、企业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回报比,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效果让校企合作成为部分企业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没有深入,学校只是单独去找某个企业去参与某—个专业的合作,没有做到与这个专业在企业的行业部门参与进来,没有做到从某—个领域整体协调合作。没有产业协会的参与,造成合作企业单一,合作关系不稳固,不能形成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不易形成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繁多,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培养目标,就需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推行一套全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新的教学课程、考试、实践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从每个校企合作的参与方的角度解决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合作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企业调查,结合校内、企业专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说了不算,只有企业是最能了解当前计算机专业需求方向。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就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需要去企业调查、分析以及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当调整,把计算机行业的最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具体课程设计就需要企业参与并提出要求,针对培养目标、教材、硬件资源及教师的结构提出相应的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所需。

学校方面则通过校内专职教师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培养方案制定,同时加入企业调查数据、企业专家的指导意见,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课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进入计算机专业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汲取企业专家的合理意见,建立计算机专业岗位群培养计算机专业软件编程、技能操作多方位发展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跨行业就业就需要计算机专业既有能维护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能力,还需要能及时掌握其他行业软件的操作维护能力。还能简单的维护解决企业内网出现的问题,在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中,计算机人才就需要有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企业人力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需求上,可以根据需求标准进行适当教学调整,针对系统调试、硬件安装的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习惯软件编程、设计的进行软件开发教学。做到让学生强的地方更强,弱的地方不弱,做到专业课必须达标、公共课做到不挂科的层次教学。及时学习开展一些当前最新的课程,如网络交易安全、手机支付安全、网络诈骗等使用课程,让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合理、全面。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包括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取,如程序员证、操作员证、以及微软认证等。

改革授课方式,改变之前的章节式教学,变成项目式教学,通过—个个的实例进行教学,让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实例完成。项目式教学法让所学的知识点围绕怎样解决实力问题,能让学生合理地把计算机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为将来工作能做出好的项目。

项目式教学主要采用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方法,课堂上将—个大的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实例,然后—个个的完成小的项目,最后一总结把所有项目汇总,这就解决了—个大的问题。通过分解项目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知道哪部分需要提高自己,哪部分自己已经熟练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让教学离开教室走向校外,如参加竞赛,学校提供资金、资源、教师组成代表队,并对优秀选手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一些行业计算机类的创业大赛,制定创业目标,让学生学习开设网店从B2B转向C2C,融入到真实商品交易环境中去。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有机合成专业篇6

关键词:产业升级;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59-03

Researchontrainingmodelofcomputerspecialtyadaptedtotheindustrialupgrading

wangQiankun

(wuxiCityCollegeoftechnology,wuxi,Jiangsu214153,China)

abstract:withtheupgradingofindustrial,thedemandfortalentsischanging.takewuxiCityCollegeoftechnologyasanexample,thetargetofthecomputerspecialty'strainingmodel,adjustingstructureofspecialties,modularcurriculum,theconstructionofteachersandoptimization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reresearchedinordertoformanewtalenttrainingmodelwhichcanadapttotheupgradingindustrial.

Keywords:industrialupgrading;vocationalcolleges;computerspecialty;trainingmodel

0引言

根据“十二五”《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无锡市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计算机类的有电子信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无锡市的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急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对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1无锡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十二五”期间《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将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1]。因此,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新一轮无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

根据无锡市的产业集群规划,电子信息业将成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又包括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

2产业升级下无锡市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

2012年,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紧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出台了《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了《2013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研究报告与目录内容显示:①行业需求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与云计算、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行业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5%、+80%,+64%、+58%,位居前列;②随着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这些新兴产业对具有合适技术专长与就业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③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市场分工愈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咨询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开始紧俏。当网络营销成为新趋势,熟悉行业业务、又具有营销素养的商务服务型人才成为新一类企业紧缺型人才。

3无锡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形势分析

据调查,目前无锡市范围内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专业方向涉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但是这些专业设置比较常规与传统,没有和原学校的特色专业交叉融合,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而且各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缺乏互补性,布局不合理,热门专业方向争相开设,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与浪费,短缺专业方向却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缺乏依旧受到冷落。一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专业(如物联网与云计算专业)始终紧缺,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或很少有与其相关的专业。

正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之前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时对市场分析不够,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人才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就业人才的市场适应性较差。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趋势下,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产业升级有效而全面的对接。因此,为适应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培养无锡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形成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4基于产业升级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院为例)

4.1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包含计算机专业(动漫、软件)、会计专业、商贸专业等,这些专业各有特色。为培养适应当前无锡市因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我们适当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布局,构建计算机专业群,包括: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数据处理及信息维护,web与手机端开发人才;②数字媒体专业,主要培养平面设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影视动漫人才;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中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网络营销等)所需。

4.2依据产业升级需求,明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优化,我校已初步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通过对产业升级后的一些相关企业行业所需计算机类高职人才类型的调查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如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逐渐饱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3]。特别是产业升级后,市场分工更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以及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跨岗位甚至跨职业能力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根据专业群确定的三个专业方向,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多层次”培养方式,即在培养适应大多数计算机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型人才基础上,重点培养产业升级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需的生产维护和售后技术服务型人才,加强培养高端计算机企业所需的辅助研发型人才(图1)。

4.3构建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中包含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虽然表面上分属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在起始阶段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课程才会逐渐分化。因此,我们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专业需求的变化,形成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4]。

专业通用课程模块,集合了计算机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入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培养从事计算机类企业基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基础核心模块”和“提升核心模块”组成,属于深一层次的学习,包含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重在培养从事各计算机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开发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从事计算机行业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关注产业升级后相关产业的技术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方式将技术发展的内容引入专业教学,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常规教学有效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各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模块组合与取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能否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前提。构建能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的师资建设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企业支撑等,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引进新教师时要考虑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做好青年教师的“双师型”梯队培养计划;可聘请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让教师到高新企业兼职,形成适应产学紧密合作的“互通、互融、共建、共管”的师资队伍模式。

4.5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产业升级的根本之路,能更好地强化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有效跟踪新技术,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与企业相适应的主动性,进而使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等更贴近产业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学生在校实训过程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而对于实训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5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第一,在区域产业升级时,密切关注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和产业发展动态,淘汰旧专业,开办新兴专业,同时考虑到相关专业、衍生专业,以保证一定区域内各类人才的“生态平衡”,有利用于高职学校及时形成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协调发展,从而使专业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以及时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职学校毕业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并与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有效对接[5]。

第三,在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开发的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并能在市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能使学生具有多方面就业能力,从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深度推动校企合作,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产业升级中的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紧密结合,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和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也有利于学校形成更可行、更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无锡区域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校进行了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构建了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师资队伍,完善了校企合作方式。专业集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融合性和合理性等。

参考文献:

[1]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计划[n].锡政办发,2011-10-25:

〔2011〕288号

[2]阙明坤.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以江

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1-12

[3]张学军.试论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新课程(教师版),

2007.9:53-53

[4]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1

有机合成专业篇7

一、当前我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现状

根据今年7月份的调查,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47个,其中已经依法登记的合作组织1个,其他农机服务队46个,主要为机耕、机收和抗旱服务队,均没有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注册,为机主组成的服务联合体,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大部分农机服务队机具使用率不高,发挥的效益较差。

按照专业分类,全市有机收服务队1个,机耕服务队9个,抗旱服务队36个,其它类1个。全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成员712人,拥有机具714台套,资产总额331.6万元,服务农户数4813户,作业(服务)面积4.425万亩,成员总收入639万元,经营纯收入146万元,为农户节支增收520万元。

市纳溪区仙山竹艺专业合作社,是我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6月30日。该合作社以竹编业为主,目前有社员410户,拥有起篾机、破竹机等机械420台套,年产竹席85万张,销售收入310万元。近期,纳溪区农机局和区供销社赠送了该专业合作组织价值0.5万元的新型竹编机具,并建立机械化竹编示范点,培训竹编机械操作人员。同时,农机部门提出对合作社社员购买竹编机械给予150—200元的补贴扶持,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

泸县腾飞农机专业服务队于2007年6月28日成立,主要由泸县境内从事抗旱、机耕、机收、维修作业的农机专业户和农机经营组织自愿组成,目前已有队员47名。该服务队主要在农机专业户和政府部门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成员提供相关作业的技术指导、作业信息,统一组织作业(包括跨区作业),规范作业价格。值得一提的是,泸县腾飞机收队在全市积极联系水稻机收作业和到省内外跨区作业,打破了川南丘陵地区不适合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传统观念,翻开了农民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展机收作业的新篇章。

二、我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制约农机专服组织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30元,主要来自打工收入,重点用于修房造屋和日常生活开销,对于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已经购买了农机具的群众,主要为自己的生产服务,对外创收作业较少。对于小企业主成立的协会,则因为资金、土地等原因发展缓慢。纳溪区龙车镇米业加工协会,2004年由6家大米加工企业主组成,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受资金贷款限制和场地的影响,企业效益逐年下滑。因此,我市农机专合组织受经济条件制约,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最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不佳,规范化运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二)管理不规范,组织作用不强

我市的农机服务组织绝大部分是由机手自发组织起来的服务队或协会,一般不需要成员投入现金入会,成员带机就可加入组织,并且对自己的机具拥有绝对的使用权。由于刚起步,组织章程还不够完善,很多成员认为对自己没有利益的时候,不服从组织调配安排,各自为政,有的甚至恶意竞争,组织作用没有得以发挥。

(三)思想不解放,机具难以发挥效益

据2007年年报统计显示,我市共增加小型耕整机1402台,增加联合收割机38台,增加比例是很高的一年,这跟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农民购买农机具后,怎样组织起来充分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机手增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生姜合作社,目前拥有8台耕整机,8套移动喷灌机具,3台机动喷雾机。但是,这些机具从未对外作业收费,合作社成员却可以无偿使用这些机具,坏了就交给合作社维修。这种管理模式使机具损毁严重,经常闲置在合作社,也没人保养管理,发挥不出效益。

三、发展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思路

(一)发展原则和目标

发展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行”的方针,不断完善组织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农机专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建立起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和机手的意愿,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通过加快农机专服组织的发展,推动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从2009年起,用3—5年时间,拟在我市初步建立起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行为社会化的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建立起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发展机制。到2010年,力争全市组建经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10个,其中市局重点联系3个,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规模。

(二)措施建议

1、解放思想,努力扶持专服组织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本着只要是对农民群众有益,只要能促进农机专合组织的发展,我们就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专项扶持资金数额,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合作知识、内部管理、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乡镇农机站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人员全部收归区、县农机局管理,以派驻人员身份到乡镇工作。这些人员最了解自己负责范围的农机具情况,如果让他们组织机手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熟悉业务,还可以让农机具充分发挥效益,为机手增收。

2、制定涉农建设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具体办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哪些涉农建设项目、多大投入规模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具备哪些条件、应当遵循怎样的程序才能获得建设项目,等等,都需要国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仍然采用目前通常的做法——招标方式确定承建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都不可能获得涉农项目的建设。

3、加大金融、国土支持力度

各级金融机构应当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小额信贷额度的基础上,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尤其对适合农机业主的10万元以内的机具,给予无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允许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成员之间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活动。建议银监会进一步研究具体的扶持政策。

按《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具备确定的住所,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征用土地,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一般都有农民承包,且绝大部分为耕地,要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手续非常繁琐。因此国土部门应当在政策上出台具体措施予以支持。

有机合成专业篇8

关键词:梁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31-1

1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2011年梁山县拥有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社员290户,服务农户3.7万余户,从业人员390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共755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24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8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6台,资产总额4654万元,机库房面积1.06万平方米。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

2.1组织结构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一些合作社组织结构规范性不够,但基本上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能够召开社员大会。由于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认识的客观实际情况,“三会”的开展情况及一些程序的履行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2创办形式

大户联合型合作社1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4%;能人带动型合作社10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0%;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合作社3个、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1个,分别占合作社总数的12%、4%。

2.3合作方式

劳动合作型合作社5个,占合作社总数的20%;劳动资本合作型合作社1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2%;农机合作与土地经营结合型合作社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

2.4服务内容

以粮食作物收获、耕作为主,兼有种植和植保。依托农机维修中心的亨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

2.5服务模式

以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为主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96%、84%。

2.6效益情况

2011年总收入为900多万元,但各合作社经营效益参差不齐,差别较大。

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3.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县局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年工作的突破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列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2加强引导,强化管理

今年来,县农机局就先后出台了《梁山县2012年度农机化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的通报》和《关于学习〈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一系列文件,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农机专业合作社寻找不足,缩小差距,在规模上、质量上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3.3注重扶持,壮大规模

对农机大户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优先安排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从而壮大农机规模,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积极为农机大户搜集信息、提供服务,定期走访,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机大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协调解决。

3.4典型带动,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和能人的感召凝聚作用,形成较大规模的农机服务联合体,逐步规范运作,使之成为紧密型的稳固的合作服务组织。以点带面,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

3.5成效显著

入社农机户在农机合作社的领导下,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参加机收作业的农机手、农机户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安全、技术(操作、维修及保养)等内容。提高农机手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有的合作社组织入社农机户把农机具集中起来,统一进行保养维护。在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梁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步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之路。

4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4.1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重视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太小,县级财政困难,无法拿出资金扶持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上级扶持资金分配到地方也就很单薄了,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推动作用不明显,且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摸索起步发展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诱惑力不强。

4.2作业项目单一,服务领域狭窄

梁山县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常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深耕犁、常规播种机等,主要从事机耕、机播和机收工作,而只有联合收割机实现了跨区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作业量小,收入较低。并且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新型农业机械,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经济作物机械信心不足,投资新领域(如畜牧业、水产业)怕担跨行业风险。导致农田机械作业市场单一化,效益相对比较低。

4.3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

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和复杂的种植模式,使大型机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业效率,收益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机作业的效率与节本增效的潜能难以发挥出来。

5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5.1进一步争取落实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

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尤其在保证农机用油优惠政策等方面急广大农机户之所急。

5.2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

5.3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

有机合成专业篇9

区政协

近年来随着全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自20__年国家实行农机补贴以来,在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全区农民购买、使用农机具的热情逐年高涨,五年间全区使用国家和本市农机补贴资金1643万元,年均递增23.5%,20__年6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机化示范区之一。今年全区使用国家和本市农机补贴资金620万元。五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共补贴农机具2553台套,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全区农机化装备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60台,与之配套的农机具4290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4.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达到77.6千瓦。如何把这些机械有序地组织好、利用好,使其更有组织、更快捷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对此我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认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这种民间服务组织整合农机资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农机服务组织大致分两个形式:

一是以户为主体的服务组织:①一般农机户:是指拥有1-2台拖拉机及相应配套的农机具,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下,能够在满足自有农田作业需求的基础上,为周围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他们大多以提供单项作业服务为主,目前全区有一般农机户9907个,这些农机户拥有的农机是占全区总量的78.2%。②农机大户:是从一般农机户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经营个体,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过购买多种农业机械,雇佣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耕、耙、播、收、运输等农机作业服务,其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目前我区共有这样的农机大户125户,这些农机大户拥有的农机具占全区总量的15.6%。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区目前共有7个,分为两种类型:①农机户入股合营型:这类合作社以农机大户为主,吸纳多个农机专业户以劳力、技术、资金和农业机械等入股而形成。他们是学兵农机专业合作社、维春农机专业合作社、远拓农机专业合作社、孝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凤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大良镇学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大户唐学兵为龙头,联合周边四个村的农机户,以农机具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机固定资产达到232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台,联合收割机10台,秸秆还田机15台,播种机10台,旋耕机12台,激光平地机1台,“三夏”、“三秋”雇佣15名机手进行作业,年作业面积可达到2万亩以上,主要为周边乡镇提供粮食生产一条龙作业服务,年纯收入28万元。②村户联合型,是由村委会牵头,依托村集体原有服务队,将全体村民组织起来成立的股份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村集体以农机具、资金、房产等入股,村民以土地或自有农机具入股而形成。这种形式发挥了集体与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区域化种植的实现,同时通过为村民在耕、种、收等几个主要环节上提供服务,增强了集体服务功能,改善了干群关系。如石各庄镇敖南村的德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统一管理,将全村326户农民吸收为社员,实现了全村4000多亩土地作物品种的机械化作业统一管理。

这些农机服务组织活跃于田间地头,形成了农户生产经营离不开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服务既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又是新技术的使用者、传播者,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是缓解了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生产后顾之忧。随着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城区二三产业转移,这就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的开展扩大了我区农民使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范围,使他们能够用较少的费用、时间和精力打理所承包的土地,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

二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精量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等,使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玉米收获机从无到有,近两年迅速增加,目前玉米收获机保有量155台,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夏玉米免耕覆盖精量播种57.2万亩,机械化水平达95%,全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25万亩,占粮耕地面积的40%。

三是扩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带动了农机流通和销售、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软低层次,滞后了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其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在全区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中,个体经营的农机户较多,处于一种松散自发的状态,且多数农机具严重老化,难以按照农机化作业标准完成服务,这就造成了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

二是作业服务领域有限。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偏小,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仍局限在粮食作业的机械化生产上,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上的扩展。根据20__年的抽样调查,100个农机户中,均为小麦和玉米的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环节的服务,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而且大多数农机户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

三是运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由于我区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队伍中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真正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且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低,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三、几点建议

提升全区农机化服务的组织水平,是农民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而提升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从体制上、机制上改变农业服务小而散服务能力不高的关键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07年7月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们要依法推动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

1、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纳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内容中,各级领导要重视,乡镇政府有人抓,职能部门加强指导。

有机合成专业篇10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50—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农机化发展的新兴形式,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省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吉林省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1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

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农机数量多、品种全、联合作业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机械、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机的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现代化农机具对耕地和农作物有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种植的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粮食增产,逐步通过土地承包、托管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2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多数是农机大户和具有多年农机操作经验的农机手,对农机化操作技术、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等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在生产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往往成为当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首批使用者,再利用其自身的示范作用,配合农机管理部门,带动更多的人使用新机具、新技术。

1.3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农机具数量多、技术人员多,规模化作业提高了机具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同时农机作业量相对稳定,提高了单个农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还可以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增加收入,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民之间双赢。

1.4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民互助合作的“粘合剂”,是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一方面向农机主管部门反映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要求,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互相传播。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还存在差距,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定位;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管理粗放,成本较高,业务单一,经营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土地流转量较小,土地不能集中连片,限制了农机化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融资困难,场院、库棚建设受到土地等因素的制约。

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2.1加强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农机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议、培训班、发放资料等形式学习国家农机政策和农机理论、操作技能、维修技术等专业知识,多组织合作社成员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并使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2.2科学规划,形成合力

要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理论研究,搞好合作社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能人、社会资金参与合作社建设。农机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范围,使更多的合作社提高经营质量,尽快上档升级。

2.3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

利用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积极争取财政、农业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解决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进一步争取落实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农机部门将积极争取政府在规划、建设用地、机耕道建设、水、电、燃油供应、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夯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投放力度,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现代农机合作社倾斜,实行优先补贴、多购多补。

2.4健全农机合作社管理机制

帮助合作社建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落实好财务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企业的观念进行管理,核算好成本,建立好组织机构,不断扩大作业规模,增加作业项目。一是管理机制。按照农机合作社的不同特点、不同经营模式和规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指导其建立起一套完整、完善、规范的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运行机制,防止资产流失。二是使用机制。开展农机作业的农机合作社都要达到有场地、有机库、有相对稳定的作业区域和一定数量的“订单”作业面积的基本要求,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利益机制。现代农机合作社应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在按股分红时,应留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自身发展壮大和应对市场风险,务求使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四是组建机制。农机合作社组建应由单纯依靠农民向依靠龙头企业上转变,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为农民搞好全程农机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传武.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荆红玲.对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当代农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