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0

现代渔业科技篇1

关键词: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基本建设

一、引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渔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现代农业形态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渔业自身特点‘”。正确把握现代渔业建设的内涵,可从技术特征角度认识,也可从产业特性方面理解「2]。

从技术特征上,林学钦认为,“现代渔业是科技先导型渔业。在生产活动中,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和现代装备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观念进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增长”〔3]。赵明森认为,“现代渔业建设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武装提升传统渔业,用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经营渔业,不断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引。王学光认为,“发达的渔业生产力是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5]。

从产业特性上歹农业部原副部长范小建认为,“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认为,“加强现代渔业建设就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从上述学者、领导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渔业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快慢,取决于支撑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物质装备一一基本建设力度的强弱。渔业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动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六五”末的35%左右提升至“十五”末的53%,与此同时,水产品年总产量由705.2万吨增加至4419.9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由12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提升至401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8%)‘6]l7]。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就必须要充分认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的需求。

二、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框架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是以现代化物质装备为基础的,迫切需要基本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现代化实验用房建设渔业科学研究实验对象是生活在水体中的水生经济动植物,实验环境复杂且不易控。对比其他行业,渔业科学研究对实验条件要求更为严格。表现在实验用房方面:一是需较大的业务用房建设规模。按照实验人员情况、工艺技术流程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科研辅助用房、科研设施用房以及公共设施用房配套需求,如学术交流中心、水生实验动物用房等,需加大实验用房建设力度,扩大建设规模;二是确定合理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实验室(如按命名权限不同,划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按实验目的不同,划分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按学科群划分为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台站等)功能定位以及承担课题情况,充分考虑建设前瞻性、国际化等要素,通过专题研究,确定各类实验用房合理建设标准。

(二)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

科学仪器设备是现代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实验条件,受配置的数量和精密度两项指标影响。数量决定研究工作效率,精密度决定研究工作深度。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仪器设备配置提出了更为苛刻要求,如水产生物科学研究已进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的基因组时代,要求所配置的仪器设备须具有高通量、高自动化特征。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快速发展,一要根据需求,提高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比例;二要在加强对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推进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加配置数量。

(三)实验基地配套建设

提高渔业生产力,服务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根本目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验基地是渔业科研中试实验、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加快渔业科技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由于受灾地区大部分水产实验基地设施未达到防寒抗寒标准,很多水产养殖动物被冻伤、冻死,甚至一些珍贵的水产种质资源也因此而丢失,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实验基地建设中还需权衡建设标准与建设成本关系,设置一定的安全阑值,确保实验设施能够抵御一定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保障实验基地内水产生物的保存安全。

(四)可移动设施购置

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数据为我国国际渔业权益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81的形势下,以及受《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以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签署和生效的影响,远洋渔业可能是我国下一个重要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不仅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更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考察船是开展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仅有两艘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远不能满足远洋渔业发展需要。尽快立项建设一批渔业科学考察船,加快我国现代化渔业科学考察船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此外,为加强内陆渔业资源环境考察与观测,也迫切需求配备一定规模的内陆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以及采样车、采样艇等设施。

三、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渔业基本建设的加强需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社会各方面资金,本文仅就中央投资部分进行讨论。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我国渔业科技基本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渔业投资规模与建设规模增长快“十五”以来,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61.56亿元,完成了一大批渔业发展急需的实验用房和试验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和研究手段。以农业部所属公益性的部级水产科研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十五”以来共落实基本建设投资约5.6亿元,完成业务用房建设7.76万扩,试验设施建设3.58万耐,仪器设备购置2901台套。渔业基本建设资金的投人以及渔业科研设施的建设,为快速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渔业基本建设支撑行业发展能力增强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一2010)》中,规划建设的6个部级渔业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已基本完成,相关质检中心仪器设备配置达到一流水平,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在大菱坪药残、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我国水产品国际声誉;在支撑水产良种选育方面,《全国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规划》,规划建设了一批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为水产原种的保存、优良品种选育搭建了平台,提升了我国水产业发展质量;在渔业资源监测与环境研究方面,完成了“南锋号”科学调查船建造以及5个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建设,加强了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条件建设,提升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在水生动物疫病研究方面,建设了1个病原库、3个流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定数量的县级防疫站,支撑了我国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提高了对我国部分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研究能力。

与此同时,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还面临着如下几方面挑战:(一)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10年来,在国家加大“三农”投人的大背景下,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从2003年的8.54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16亿元l9j。虽然2009年开始加大了渔政渔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但到2010年渔业投资也仅9.68亿元,略高于2003年投资规模,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却在下降。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渔业基本建设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渔业基本建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基本建设环节、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而对渔业发展与渔业基本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需求方面,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渔业的发展。

(三)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快速推进渔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尽早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是发挥渔业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关键。据统计,2009年底渔业基本建设结余资金约0.79亿元,积累资金占已下达投资16.2%。因此,进一步提升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有限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又一重大挑战。

四、完善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对策建议(一)重视并加大对渔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渔业基本建设资金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中物质装备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人的新形势下,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仅没有获得同步增长,甚至绝对数也呈阶段性下滑趋势。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从水产良种选育、渔用饲料研究、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机械研究与加工、水产品市场完善、水产品冷藏与加工研究、水产品物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平安渔业建设等多方面人手,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投人力度。此外,为落实好、利用好国务院提出的,要编制有关领域发展建设规划,并将批准的建设规划作为投资决策重要依据‘’01的有关规定,我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尽早制定渔业相关专项建设规划,并争取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投资部门批复,逐步完善渔业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不断增强现代渔业发展后劲。

《二)开展渔业基本建设专项课题研究一是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与基本建设相结合,设立相关科研专题,通过分析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特点以及趋势,明晰新形势下我国渔业科研单位对基本建设的需求,为相关政府机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如科学调查船体系应如何布局等;二是加快修订完善渔业工程建设标准。相关标准的缺失或数据的滞后,对现代渔业发展极为不利。如:目前渔业科研用房建设标准主要依据是《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1】708号)。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科研等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仍参考该标准建设科研用房,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渔业建设需要。另据查询,在我国渔业工程建设领域中,当前只有渔港工程部分单项制定了专门建设标准,而在其他渔业工程建设领域或无建设标准或仅在行业标准中简单涉及,渔业工程中许多建设标准当前只能借鉴大农业,甚至工业建设标准,不符合渔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按照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实施项目,执行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以及施工安全制”,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并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通过自查、专项检查、重大项目稽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并及时纠偏;重视项目验收,严格审查财务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档案管理等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开展项目后评价,及时进行投资成效分析;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能,健全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衡机制,保证基本建设的廉政;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队伍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为高效规范执行项目做好智力支撑。通过对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确保渔业基本建设资金安全使用以及投资效益尽早发挥,保障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l]大力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全面支撑现代渔业建设一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产,2007,(3).

[2]史磊高强.现代渔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J].渔业经济研究,2009,(3)=7一10.

[3]林学钦.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化论述[J].厦门科技,2003,(2):18一21.

[4]赵明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J].渔业经济研究,2006,(3)=5一9.

[5]王学光.现代渔业建设的一己之见[J].中国水产,20l0,(3)=28一29.

[6]杨宁生.科技创新与渔业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oo6,(3)=8一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李健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现代渔业建设[J].中国水产.2008,(l2)=6一9.

现代渔业科技篇2

关键词:现代渔业;基本特征;发展途径;保障措施;湖北省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

生态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等相互关系的变化状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是生态渔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评价生态化渔业的指标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种数;水质类型;无公害养殖面积、产量;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

3现代渔业的发展途径

“十一五”中后期,国家相继批准和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个规划;湖北省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行动。这些重大规划和行动从时间和进程的安排上重叠于“十二五”规划,从内容和战略上包含了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3.1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按照稳步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突出发展流通业的战略思路,深入开展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稳步发展养殖业。完成从数量型渔业到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期间,达到养殖产量保持4%~5%的年均增长速度,养殖产值达到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既要特别重视名特新品种在渔业价值提升中的作用,又要重新审视大宗淡水鱼类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加快发展加工业。大力加强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业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t,实现转化加工水产品40%的目标。要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扩张,适当引导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达到5家加工企业进入全省“四个一批”的行列[4]。三是突出发展流通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依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北省水产品向省外输出和出口。达到输出水产品占生产量30%左右的目标。

3.2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按照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小农经济型向集约化经营型转变的整体思路,加快湖北省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开展池塘生态改造行动、江河湖库增殖放流行动、水产亲本升级换代与良种推广行动、标准饲料规范化使用行动、疾病灾害预防控制行动等生态健康安全养殖行动。同时,探索和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品便捷服务运转、鲜活水产品快速流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形成持续有效的内生增长动力。基本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格局,达到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加快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时期,按照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思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涵盖产业链环节、产学研结合、政府参与的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统一组织建设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含展示中心)—试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等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5]。主要开展以大宗淡水鱼类与名特新品种为对象的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和完善水产推广体系与推广机制,加速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和改善渔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和改进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创业行动;加强科技110、信息网络、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4加强渔业区域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渔业将在“优势水产品板块”、“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等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长江渔业经济带中武汉城市圈渔业、鄂西生态渔业等区域化渔业建设;同时开展重点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建设,兼顾山岗、丘陵地带特色渔业建设。努力形成湖北省“一带两圈,辐射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大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渔业、有机渔业为主体,特色渔业与优势渔业互为补充的现代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大板块。

3.5开展生态渔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湖北省渔业的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放流增殖,适当控制大湖大库的养殖强度。在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推行按照水体承载力安排生产的制度,适当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坚定开展大江大河的禁渔区、禁渔期行动,适当扩大江河支流与大湖大库的“两禁”试验和江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引进、移植、放流等活动。

3.6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

渔业组织具有提高渔民地位、保护渔民利益、获取市场信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整和渔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渔业产业化、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民素质等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渔民开展养殖水面使用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按照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创建加工和投入品流通企业;培植购销大户牵头组建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企业;加强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使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等组织的渔民占到渔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

3.7推进渔业机电化、信息化建设

渔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电化和信息化。机电化、信息化是渔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渔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电动机械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的装配和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清淤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多种层次的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互联网上渔业用户的普及率。跟随国家推进“物联网”的信息化进程,开展渔业领域遥感、遥测、遥控等为基础内容的远程智能化经营管理试点与示范。

3.8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现代渔业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操作管理水平;大力加强“三品一标”的认定和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复查和保持工作,提高覆盖水平;加强渔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监测检测工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三品一标”的创建行动、优质名牌产品的创新行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中心的建设行动、县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建设行动和水产品市场监管行动。

4保障措施

4.1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资本投入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财政支持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池塘生态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水产良种选育和良种推广的投入;加强对水产科研项目及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标准化示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江河湖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行动的投入;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监测检测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打造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外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现代渔业。

4.2建立健全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二是加强现代渔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充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科技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及其网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病害防控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循环渔业的发展;加强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升安全、和谐渔业水平[6]。

4.3制定和落实强农、惠渔政策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针对湖北省渔业转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重点是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政策、促进水面经营权流转政策、促进渔业经营主体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政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装备政策及促进渔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4.4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渔业的本质是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但更加强调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调控和管理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现代渔业的新特点、新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升政策制定水平,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从大社会、大市场、全方位的角度做好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流通、产业与市场、投资与积累等的安排和部署;加强重大项目设计、规划、审定、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5参考文献

[1]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崔利锋.新时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6(1):36-38.

[3]赵珍.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4]杨云彦,秦尊文.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J].中国城市经济,2004(9):28-31.

现代渔业科技篇3

关键词:渔业;机构;水产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17-1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渔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渔业生产正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渔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它与科技进步的要求和渔业发展的新形势齐头并进,为发展现代渔业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水产技术推广的意义

当前世界各国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有五种,即以政府农(渔)业部门为基础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以协会和宗教组织为基础的非政府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以大学为基础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政府与渔民组织共同合作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附属性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有所加强,有效发挥了水产技术推广的整体作用。

水产技术推广狭义上说是指以服务式与行政式水产技术推广为主要方式,广义是指以行为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教育式水产技术推广为主要方式,其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渔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的。

水产技术推广系统是联系渔业科研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纽带,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为科技信息的流通是通过推广系统来实现,必须通过推广这一环节,它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实现科技兴渔和渔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科研成果的完善和再创新,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在原有成果基础上熟化了的推广成果,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骨干力量。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对促进渔业增效和增加渔民收入作用巨大。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水产技术成果转化的组织保证。推广体系改革是我国渔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是加入wto后应对渔业国际竞争的需要。它能保证日新月异的渔业新成果,落实“绿箱政策”的主要途径之一。推广体系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针对当前境况和渔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改革。

2政府主导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为形成期,上世纪6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低谷期,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全面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创新改革期。

政府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是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形成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水产技术推广;现行水产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包括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和民间组织加农户。

政府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在推广体系上没有形成完善的职能,造成推广体系管理体制不健全,促使基层推广机构和编制出现了极度的萎缩。并且在推广经费上严重短缺,致使各种公益性职能难以实施,当然就连锁地使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以致于出现了各种服务效果的不明显,另外,由于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问题出现在于如何解决,因此,这要求政府水产技术应进行推广体系改革。要以政府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地位,推广服务职能的拓展,逐步将技物结合,要积极探索按市场化方式操作,将产后加工、运销等经营分离,将推广服务领域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要科学设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做到改革和精简乡镇一级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稳定和调整地(市)、县级渔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过分强调单一模式,充分利用研究所的人才、技术、设备,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优化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保证水产技术推广经费供给,提高推广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落实推广经费。

3构建和发展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新型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坚持以政府推广力量为主的原则,重视农(渔)民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强化服务观念的原则,引导农(渔)民在市场的大潮中逐步发展,维持一支精干的政府推广队伍,使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型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政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企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渔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群众团体。

新型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推广途径主要有直接推广、通过科技园区进行推广、联合技术推广。

发展新型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社会公益性职能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大力加快政府推广机构改革,通过依法稳定和改革,大力支持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实行民主管理,不断增强其凝聚力,更好更快地为农(渔)民提供技术服务。以现代化管理、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大学水产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要建立部级水产技术推广协调机构,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促进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有效联合,为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提供外部保障条件。政府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水产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探索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进行反思以重新认识渔业科技的供求关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渔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渔业科技篇4

1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现状

1.1云南省渔业发展状况云南省境内有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气候多样,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发展淡水渔业的优越条件。文章选取了衡量一个地区渔业发展最有代表性的4个指标,即水产品产量、水产养殖面积、渔业经济总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来分析云南省渔业发展状况(表1)。单就云南省而言,近几年渔业发展较好,4个指标都基本处于增长的趋势,并且大部分指标在西部8个省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中都是处于靠前的位置,仅次于四川省。

1.2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现状

1.2.1机构及人员情况全省仅有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一家专门的渔业科研机构,无专门的水产院校,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水产养殖专业,云南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开展了渔业相关科研工作。涉及渔业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一个是依托云南大学的“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另外一个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共3人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5人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其中渔业企业有1人入选。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263个,其中地市级站16个,县(市)级站113个,乡(镇)级站133个,经费拨付形式基本为财政全额拨款,仅有1家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差额拨款。水产技术推广人员11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3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95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00人[2]。

1.2.2财政支撑渔业发展现状2012年,全社会投入渔业发展资金3.34亿元,比2011年增加1.85亿元,增幅达125%。中央财政扶持云南省渔业发展的经费达到2267万元,其中渔政执法船艇建设经费902万元、渔业资源养护经费480万元、养殖生态环境修复经费200万元、渔业燃油价格补贴经费445万元。地方财政安排渔业项目经费1000万元,其中水产技术推广经费800万元,渔业资源保护经费200万元[3]。

1.2.3专利及获奖情况根据中国专利数据库统计,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渔业领域共申请专利95项,其中获得授权53项。申请人和发明人主要为渔业科研院所、省市级水产站和省内高校中从事渔业的科技工作者。近两年,有几家渔业企业也成功地为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申请到了几项专利。近几年,云南省在土著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澜沧江土著鱼巨魾国内外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光唇裂腹鱼、后背鲈鲤国内首次人工繁殖成功,金沙鲈鲤和昆明裂腹鱼省内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短须裂腹鱼和岩原鲤人工繁殖规模化等,还有一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如“鱇浪白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土著丝尾鳠池塘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云南罗非鱼产业开发试验及推广”、“云南省土著鱼类繁育及推广养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10余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个人贡献奖2人,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9项。这些科研成果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推动云南土著鱼类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2.4渔业技术推广状况近几年,云南省各级水产部门主要推广了电站库区网箱养鱼技术、池塘高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示范工程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对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12年,由云南省相关水产部门承担的云南土著鱼类繁育及推广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累计繁育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大头鲤、云南裂腹鱼等11种土著鱼类3956万尾,在池塘、网箱、小水库和稻田推广养殖410.5hm2,增加产量2930多t,增加产值9900万元[3]。该项目同时也获得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2年,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共开展渔民技术培训1120期,培训渔民人数85620人[2]。

1.2.5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近年来,云南省结合渔业发展目标,围绕罗非鱼、鲟鱼、鳟鱼等重点品种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养殖设施设备建设完善为重点,加快渔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2012年,省级共安排经费建设各类基地共49个,其中罗非鱼基地县15个、冷水鱼基地县10个、大宗淡水鱼基地县13个、特色渔业基地5个、水产良种基地6个,全年新增万吨级水产养殖基地县19个[3]。根据农业部网站相关数据统计,自农业部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认定工作以来,云南省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0个,其中2013年创建26个。

2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经济基础薄弱云南渔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在农、牧、渔3个产业中是最小的,2012年云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在农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3个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63%,高于全国的52.2%[2]。从养殖水域上看,云南省水库养殖面积最大但是产量最低,总产量的增加还是依靠传统的池塘、湖泊养殖产量的增加来实现,表明云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从云南省设施渔业发展来看,云南省多采用网箱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较少,网箱养殖中深水网箱养殖较少,传统网箱养殖较为普遍。云南省渔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八省中排名较为靠后,表明渔业产业发展对渔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综上分析表明,云南省渔业仍属于高度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

2.2渔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2.2.1缺乏规划的系统指导与支持根据不同时期渔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发展规划和渔业科技规划,为中国渔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和支持。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2007年,农业部了《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2011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这些规划在渔业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云南省相关部门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部分市、县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但是全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却未制定。没有规划,很多支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性政策就无法出台。

2.2.2渔业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渔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在创新和信息方面缺乏共享和沟通,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合作,政府调控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了渔业科研和推广应用之间脱节与重复并存,三个部门资源配置的整合力度较低。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活。全省绝大部分渔业科研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待遇偏低,而国家现行的事业单位利益分配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渔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2.3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云南省渔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对渔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尽管对渔业发展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业其他产业相比仍显不足。2012年,中央和省级支农资金达到103.63亿元,而支持渔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仅为支农资金的0.3%[3]。在财政资金使用安排上,并未安排专门的渔业科研经费。近几年,由于水电资源的大力开发,很多电力企业在库区鱼类增殖技术研究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因此在土著鱼增殖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而渔业领域的其他方面就鲜有成果,表明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性非常强。所以加大渔业科技投入,尤其是渔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势在必行。

2.4渔业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创新成果少云南省从事渔业研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较少,尤其是渔业教学机构仅有一两家,能培养高层次渔业科技人才的机构更是基本没有,目前从事云南省渔业科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都是省外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培养的,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人才培养能力的缺失导致渔业基础性研究所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云南省渔业基础性薄弱。从近几年渔业领域的获奖成果可看出,所获奖项多为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推广项目,而在渔业生物技术、疫病防控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成果较少,且重大获奖成果基本没有。

2.5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由于云南省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全省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立足于基层的工作,而由于全省渔业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省市两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拥有全省绝大多数渔业科技人员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渔民接触较多的县、乡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且学历层次低,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因而技术力量薄弱。另外,由于受到人员编制限制,还有部分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属于综合站,即不仅承担着水产技术推广的工作,还要承担渔政执法管理等其他工作,部分机构多数时间用于应付行政工作,水产推广有名无实。以上原因均导致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成效不明显。

3推动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渔业产业发展渔业产业经济发展既是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渔业科技发展的目的。发展云南省渔业经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充分挖掘渔业生产潜力,提高宜鱼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电站库区养殖。其次,加快发展渔业加工业,促进加工业由粗加工逐渐向精深加工转变。第三,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扶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和渔业中介组织。第四,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宽渔业信息传播领域,提高渔业信息传播速度。

3.2优化渔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尽快制定全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要优化财政支持渔业科技创新的结构,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渔业发展的领域。财政资金可向渔业基础性研究项目、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项目倾斜。在税收方面,要加大税收减免的惠及面和力度。如,对渔业企业购进“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允许按照一定的比例扣除所负担的税负,对开展的技术转让收入和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实行减税或免税,对参与渔业科技创新的渔民和渔业中介组织也实行免征所得税或增值税[4]等。在金融方面,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活跃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建立健全渔业保险制度,降低渔业科技投资的风险。

3.3加大对渔业科技的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在保持现有各项渔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要适当的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向渔业倾斜,在对渔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中,要适当增加渔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的比重。其次,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渔业科技融资渠道,除了继续鼓励渔业企业和社会其他资金投入渔业科技创新之外,也要使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增加商业银行对渔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其他资金为补充、金融机构为支持的渔业科技投入体系。最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来吸引省外优秀的人才来滇工作,增加对本省渔业科技人员、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经费。

3.4建立健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主要从技术、基地、人才、机构等方面加强建设并完善。在技术方面,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的渔业科技力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对渔业生物、渔业信息、动物营养、鱼病防控、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技术的攻关,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健康养殖、渔机装备、饲料开发、加工贮运、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加强与省外渔业单位的交流,积极引进渔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管理方式和技术推广体系等。在基地方面,加强渔业科普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试点的建设工作,做好渔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渔业科技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在人才方面,要加强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水产学科建设,尽快弥补本土水产科技人才培养的弱势;引进必要的科技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吸引他们来滇工作,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在渔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对基层渔业科技人员和渔民要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的自,努力营造渔业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现代渔业科技篇5

摘要:

海洋渔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特色和优势产业,在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增加渔民收入、拉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海洋渔业;海洋牧场;发展对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海底改造、增殖放流、藻场建设等举措,可使海域变得更加生态健康、美丽富饶,可以丰富海上“蓝色粮仓”,能够在渔业产业发展中实现生态健康、环境优良、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科技支撑需要加强、管理模式需要转变等矛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挑战与机遇并存。1.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渔港建设布局存在短板弱项,渔港要素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信息化程度不高。木质老旧渔船存量大,“小改大、木改钢”的任务依然繁重。现代海洋牧场监测监控体系尚未形成,先进设备投入不足,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2.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传统落后的养殖技术还在继续沿用,单一品种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的比率较低。三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用于开发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的海珍品数量不足、质量较差。高科技管理人才相对匮乏,高科技设施设备投入不够。养殖产品大面积死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底播产品收获时对海底生态破坏等问题有待解决。浮筏养殖成本高,作业强度大,生态破坏问题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3.管理模式需要转变。粗放式管理还普遍应用,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体系还未形成。新一轮海域渔业资源调查刚开始,本地底数还在沿用80年代数据,缺乏针对性。休闲渔业起步较晚,休闲渔业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亟需建立。

二、应对措施与建议

为解决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瓶颈,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科技支撑、规制保障”的原则,以强化基础、创新发展、法制引领为动力,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1.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落实《大连市“十三五”重点渔港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快推进渔港建设,最大限度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渔业北斗导航系统作用,为海洋牧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以标准化玻璃钢渔船示范推广为突破口,继续实施渔船升级改造工程,逐步淘汰老旧渔船。进一步优化海洋牧场环境监测站位和监测指标,增加监测频次,加强海洋牧场的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开展海洋牧场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定期评价,科学合理建设海洋牧场。

2.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强科学养殖技术培训,使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取代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养殖、混合化养殖和立体化养殖,挖掘海洋牧场最大潜力。引导鼓励养殖企业科技创新,拉长海洋牧场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在国内外渔业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部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作用,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资金扶持力度,吸引更好更多的渔业科技人才投身海洋牧场建设。组织开展养殖高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先进养殖设备,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成本高、养殖效益低、破坏海洋生态等问题。

3.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管理体系。针对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的海洋牧场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海洋牧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全市渔业海域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大连海域本底渔业资源状况,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最新的、最权威的和科学的管理依据。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渔业最新的规章制度,结合大连实际,加强立法调研,尽快完善地方性渔业规章制度,以制度求规范,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三、建设思路和重点任务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要以建设海洋强市为总体目标,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和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全力打造海洋“蓝色粮仓”。重点建设东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和渤海四个生态型海洋牧场区。

1.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北至长海县与金普新区、庄河市、普兰店区海域交界,西到长海县广鹿岛,南至海洋岛、獐子岛外的机轮拖网禁渔线所围合的海域。建设藻场及以底播贝类、刺参、鲍鱼等海珍品,以及深水鱼类资源养护等底播生产、资源保护、运输加工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参、贝、鱼、藻综合型牧场区。海面分浮筏生态养殖区、网箱生态养殖区、休闲渔业区和保留区,海底分底播养殖区和人工鱼礁区。

2.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东至庄河市栗子房镇,西至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除外长山列岛核心区以外的黄海北部海域。建设以滩涂贝类、鱼类及刺参增养殖为主,赶海采贝、亲海玩海、休闲娱乐为辅的参、贝、鱼海洋牧场区。重点发展港圈围海养殖、底播增养殖、海岛立体养殖、人工鱼礁及深水生态养殖。

3.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东至金州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西至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南至机轮拖网禁渔线的所有大连南部近岸海域。建设藻场、海珍品生息场、人工鱼礁海钓场等以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为主,主要发展休闲观光、垂钓、娱乐潜水、滨海旅游、酒店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体验型海洋牧场区。重点发展大李家深水大网箱生态养殖、金石滩休闲观光渔业、市区南部海域游艇垂钓及度假休闲观光渔业、龙王塘现代化渔港码头和旅顺鲍鱼、海胆、扇贝和藻类等高值生物产业带。

现代渔业科技篇6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1.14万吨,河蟹总产量达0.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亿元,其中渔业一产产值1.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9元,渔业生产成为我镇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为渔农民就业创业、丰富和改善群众生活,提高人均收入和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渔业一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值已达1.6亿元,并培育了渔网织造、船舶制造修理、渔具生产等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蟹虾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河蟹、小龙虾、中华鳖、鳙鱼等特色品种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渔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水产品数量11个居全县前列;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22000亩,省级河蟹进出口基地10000亩,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及出口量大幅度提高。

(三)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从无到有,增加到2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家。全镇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达到63个。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渔民经纪人协会和合作社纷纷建立并发挥作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渔农户的连结更加紧密,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了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渔民生产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河蟹及中华鳖等,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品种,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水产品流通更趋活跃,市场供应丰富,产业链不断拉伸。

(四)科技不断进步。

加强了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了渔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的平台,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新的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型人才。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工作,取得了一批新的推广成果。项目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知名品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广应用,广泛开展了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渔民。

(五)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实施了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围网区小区化建设改造,配套了先进的排灌设备,新建机泵站6座,总装机容量1340千瓦,维修机泵站3座,总投资共1400余万元。较为彻底的解决了渔业生产中的排灌问题。实施土方30余万方,改善了养殖区的基础性进出水渠建设3万米;设施渔业建设步伐加快,以上源水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厂化育种养殖设,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年产中华鳖苗种30万公斤,成为苏北地区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中华鳖育种基地。

二、前景展望

(一)有利条件

1、区位特色优。

地处洪泽湖西岸,泗洪县城东南,三面环水,地势低洼,是典型的内陆湿地地貌和气候。呈半岛状伸入洪泽湖中,生物种类多样性,种群优势明显,距离245省道30公里,距330省道10公里;距离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也只有120公里,大交通的建设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物流通道。随着泗洪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设立,为我镇水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资源条件好。

湖区水域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内陆水域面积1.1万亩,湖泊养殖面积4.5万亩;盛产河蟹、中华鳖、小龙虾、青虾等名贵水产品;更有莲子、芡实、银鱼、白鱼、秀丽白虾和洪泽湖多种名优淡水鱼类等多种湖珍产品。水产技术人才资源较好,养殖经验丰富,和省内许多高校及水产科研院所有着广泛和深层次的联系,可以为渔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市场需求旺。

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食物结构优化、收入水平上升;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化,将对优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会持续增长,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水产品消费的缺口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这对优质水产品养殖大镇的是重大利好;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不断催化渔业的高端高质化,将为优质水产品的创造更好养殖生产和精深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4、发展空间大。

拥有洪泽湖浅水湖滩水域面积约15万亩。发展水产养殖的空间很大,加之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发展渔业的区间优势凸显,加之渔业的生态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等的多功能性,赋予了渔业更多的发展内涵;对发展相对滞后的二三产业,提升的空间很大;随着渔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为渔业提供进一步拓展的潜力和机遇。

5、惠民政策多。

国家和我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渔惠渔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对“三农”的扶持不断加大,渔业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必将为现代渔业建设增添发展后劲。

(二)制约因素

1、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我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淮河上游,安徽境内的排污对洪泽湖渔业水域污染加剧。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得不到根本转变;洪泽湖固有的水位问题,和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渔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渔业生产经营成本呈上升趋势。

2、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强。

一些生产经营者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很难从经验型的传统渔业中转变过来,没有不变不行的忧患意识,对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缺乏紧迫性和主动性。渔业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自身发展和调节能力亟待加强。

3、支撑渔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薄弱,池塘老化、病(灾)害多发,装备落后,服务功能较弱、市场监管乏力、信息化水平低等。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时期泗洪精神为动力,积极创建市级渔业现代园区。大力推进渔业经营产业化、产业基地化、基地规模化、规模标准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以及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水面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注重渔业新技术承载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旅游抓渔业,抓住渔业促旅游,注重发挥渔业的多功能性。全面提高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注重渔民增收。加快建设高效设施渔业、以质量品牌、科技兴渔和休闲观光渔业来拉动的特色旅游,推动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闯出一条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的富有特点的渔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为“大湖湿地,水韵泗洪”画龙点睛,为泗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进项目承接和建设工作,做好项目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速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渔业产业化发展。

(2)用现代渔业理念,统筹渔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养殖品种结构

统筹镇域经济发展,统筹生态渔业、高效渔业、旅游渔业的关系,促进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3)大力推进“碳汇”渔业,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渔业产业深度开发;积极配合以“渔文化”为主线的旅游开发。

树立低碳意识,发展低碳渔业、低碳渔区,加强节能减排的推进,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特色低碳旅游的名片。

(4)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是渔业发展生命线的理念。

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打造“平安渔业”。

(三)发展目标

全镇渔业经济跃上新的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与信息服务,防疫与水生动物测报等公益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性收入有较大提高,市级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区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年均增长6%;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5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全镇所有养殖面积均达到高效渔业建设面积的标准。水产品出口量达到3000吨,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要有新的突破,积极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2个,着力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渔业产品出口额达到2500万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四、产业布局

(一)沿路优质河蟹示范区。

包括溧河村、二河村、洪胜村、駢台村四个单位。以沿青临线改造和新丝路森林温泉度假村建设为契机,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改造2000亩老化池塘,科学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养殖区环境治理,对养殖区塘口所有设施进行整齐划一,统一规划改造。应用新技术,规划建设具有渔家休闲观光特色的优质高效养殖基地。

(二)沿堤旅游渔业示范区。

主要以居委会沿东大堤的养殖区和大堤外的洪泽湖浅滩水域,面积约1.2万亩水面。充分发挥湖区浅滩水资源优势,和王沙岛旅游线路的开发。重点发展虾蟹、鳙鱼的生态养殖和芦苇,篙草,莲子、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栽植,壮大发展规模,形成资源再生形的生态观光渔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特色渔业及休闲观光渔业,发展湖鲜特色餐饮,使之成为泗洪渔业的“靓丽名片”。

(三)沿河优质品种先导区。

主要包括沿汴河以南的小街居委会和溧河村的6500亩养殖塘口。充分发挥其水域资源、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原水产养殖场和特种水产养殖场,养殖户技术经验较为丰富),稳定常规优质大宗水产品种、地方品种养殖(以大规格河蟹和青虾为主);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扩大以虾蟹为重点的出口创汇渔业,承接沿湖优质河蟹出口基地建设,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引进鳜鱼、泥鳅、匙吻鲟及虾类等新品种和优质品种进行养殖示范,将其建成现代渔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四)沿湖出口创汇区。

主要包括沿南防洪堤外的洪泽湖水域,含居委会,洪胜村、小街居委会、二河村、溧河村的外湖网围水面。发挥水面和人力资源优势,优化水草和水生动物资源,稳定常规优质大宗河蟹品种,扩大以虾蟹为重点的出口创汇渔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建设“三品一标”基地和江苏省重点河蟹出口基地高效渔业基地。对接洪泽湖湿地的旅游辐射,实行小区化管理,规划河道和区域形状,培植水生植物观光带,和连家船旅游,优化养殖区的生态环境,多渠道发展休闲渔业。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水生资源保护,以iSo9000和HaCCp标准进行管理,确保出口水产品的质量,保证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五)沿镇区设施渔业集聚区。

利用徐圩居委会和洪胜村的现有的设施渔业规模,和上源水产及楠景水产的技术资金等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中华鳖,鳄龟、河魨等名贵高档水产品工厂化养殖,以及河蟹的预冷水暂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满足城市高端消费需求;创新休闲观光渔业发展模式,完善和配套建设休闲服务设施,打造成高起点高标准的集生产、科普培训、餐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设施渔业基地。到“十二五”末,规模达到50000平方米。

(六)兴建苗种培育示范区。

在原泗洪县鱼种场的区域附近和駢台村现有的养殖塘口以及北防洪堤外的养殖水面建成一个面积达到1500亩的优质水产苗种基地,专门从事河蟹,青虾及各种淡水鱼类苗种的培育,以保证我镇水产品的品质,组建水产产中服务的行业协会和苗种生产合作组织,保证生产投入品的质量。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基础性的源头支撑。

五、重点工程

(一)生态健康高效养殖工程

1、苗种培育建设。

加强苗种选育、繁殖、推广,强化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在已有的一家省级中华鳖良种场的基础上,再创建一家河蟹良种场。面积1500亩。年产量400吨,实现主导养殖品种的良种全覆盖。并辐射洪泽湖周边地区。

2、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建成具有特色的集水产品养殖加工、渔网渔船制造、休闲观光渔业、和生态高效、出口创汇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3、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

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和病害测报等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环境、投入品、产品的监测与监控预警,配置水产品快速检测设备,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产业化提升工程

1、水产品加工发展。

利用资源优势,拓展精深加工、淡水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工规模,新培育省级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加强沿汴河渔网,渔船制造的整合,改造和产品的提升。

2、水产品市场建设。

重建螃蟹市场,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建立渔业生产、科技、市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促进水产品流通。加强水产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水产品市场现代化升级,完善市场信息分析、传递与服务网络。

3、渔业组织化水平建设。

积极优化重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渔民参合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扶持发展重点合作经济组织10个。

4、休闲观光渔业建设。

利用渔区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与渔业生产、渔产品、渔业民俗、渔业经营活动相结合,拓展渔业功能,建设休闲渔村、休闲园区,提升旅游品质,重点建设10家“渔家乐”。积极创造条件,筹建一个“渔文化”设施馆所。

5、出口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8000亩江苏省河蟹出口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利用楠景水产和绿康大闸蟹的现有基础,改造出口养殖池塘的质量标准,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出口基地15000亩。

(三)科技支撑工程

1、产业技术体系创建。

建立创建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升级改造。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苗种培育、水产养殖、加工技术、渔具生产、渔船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果。

2、渔业科技项目承接与推广。

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承接省市科技项目,完善项目申报和管理机制,积极用项目的开展来提升产业水平。示范推广优质特色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和微管增氧技术应用等;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使规模基地和生产大户全覆盖。

3、鱼池标准化建设。

按照规划合理、塘口规则、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环境美化的标准,积极应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开发的规模化鱼池(基地);按照“标准化鱼池建设”标准,对全镇现有的老旧鱼池全部改造一遍、养殖模式优化一遍、场容场貌整新一遍,提升传统规模养殖场所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对外形象。

4、渔港建设。

重点建设中心渔港、在提高渔业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渔港打造成休闲景点,对应螃蟹市场的建设,中转王沙岛的旅游开发,对接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1、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制订与实施建设方案,建立与新型推广服务相一致的快速高效反应网络,加强必备的推广服务手段,健全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建设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基地,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手段和社会化服务次序。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和技术培训,加强对台风、大雨暴雪、寒潮冰冻等气象灾害及蓝藻等水质性灾害的防范。

2、渔业信息化建设。

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强渔业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建立渔业技术、商务和专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加快渔业信息化进程。

六、保障措施

实现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渔业发展理念。由注重速度、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并重转变,由注重一产发展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善于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渔业。二是建立渔业合作化机制。引导企业、渔民和其它组织在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多领域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并强化龙头企业。鼓励渔业科技人员创新合作形式,将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桥梁纽带、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渔业行政管理的有效补充。

(二)强化科技支撑。

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发展。一是加强渔业科技攻关。在良种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水产生物技术应用、测报监管、防疫检疫等重点领域取得实用的经验成果,为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友好型渔业提供技术储备。二是强化渔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镇农业中心为骨干的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渔业技术服务框架。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办法,打造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团队,培养与渔业建设相适应的科技推广队伍、管理和生产队伍。

现代渔业科技篇7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渔业科技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快乐美意”为你整理了这篇水产业发展中心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总结和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十三五”期间,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扎实做好项目建设、渔技推广、品牌创建,稳步有序推进了东平县渔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规划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抓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站位。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党组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周一例会等形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章党规等内容,不断提高中心党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廉洁纪律。

(二)抓转型,打造东平湖大水面生态渔业。投资430万元分别于4月23日—30日、6月17日向东平湖放流1217.28万尾优质鱼苗,扩大东平湖天然鱼类种群规模、改善水质环境、加快渔业资源恢复、促进渔民增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以草净水项目,对大湖原网箱网围底片4万余亩区域疯长的菹草集中打捞,并在腾空水底种植莲藕、菱角、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极大改善了东平湖水生经济植物品质。投资450万元,在东平湖周边实施渔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大数据分析及业务呈现平台、水质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将东平湖管理从传统的靠“肉眼”“驾船”模式中解放出来。9月以来,东平县委县政府开展东平湖(大清河)流域作业渔船综合整治,健全完善渔船作业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渔船进湖作业,实施渔船逐步退出机制,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扫清障碍。

(三)抓创新,推动湖周池塘提质增效。以水产良种培育为抓手建设各种鱼苗繁育基地,培育名优特水产品种,目前黄河鲤水产种质资源场、青草鲢鳙鱼联合育种推广基地、黑鲈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黑鲈繁育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反季节鲈鱼苗种繁育基地,可年产鲈鱼苗水花10亿尾,寸片种9000万尾,成鱼100万斤,年产值达3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在旭丰家庭农场实施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建设10栋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车间及配套设施,将周边水域改造成水源净化区。投资2000万元在州城街道打造11250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带动了全县现代渔业、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目前,山东绿洲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平县旭丰生态家庭农场获批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荣获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四)抓招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先进地区和行业龙头,引进中林森旅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东平湖增殖放流、捕捞生产、水产品交易中心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平湖整体渔业生产试运营,把东平湖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让一湖秀水造福东平人民。挖深东平县水产资源优势,引入山东广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东平湖水生物提炼营养基,构建原材料(菱角、芡实)加工生产基地在东平、品牌营销和科研在北京的企业运作模式。引进生产台湾烤肠企业落户县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安装完毕,本月即可投入运营。

(五)抓协同,搭建东平水产发展桥梁。中心发起建立东平县渔业协会。该协会以“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维护权益、促进发展”为宗旨,目前已吸收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典型养殖户共58家入会。在理事单位、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协会平台,以科学技术推广普及、促进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调整、打造精品渔业为目标,着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推广示范、普及、咨询、培训等活动,在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规范标准化生产管理、确保养殖增效渔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十三五工作总结

水产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平均6.1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平均达到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6万吨,捕捞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6亿元

一是渔业重点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东平湖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项目、新湖金岸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休闲渔业建设项目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平台项目、渔业精准扶贫项目、东平湖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东平湖生态渔业观光平台项目、稳步有序推进。

二是东平湖综合整治成效显著。2017年初在东平湖综合整治指挥部领导下,对东平湖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拉网式集中整治,腾空水面12万亩,拆除网箱6.7万架、网围8万余亩,调出销售湖内存鱼3000多万斤,实现“人放天养”“还湖于自然”的目的,全面控制住了投饵养殖,东平湖水质进一步改善。

三是渔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在全省前沿。乌鳢河蟹、大青虾、黄河鲤、甲鱼等品种成为我县水产养殖主导品种,重点推广了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引进鲈鱼、翘嘴红鲍、罗非鱼、黄河鲤鱼等名优品种。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与县政府于2017年签订政产研服用战略合作书,为东平水产业发展注入技术活力。

四是渔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打响区域优质品牌,鼓励和引导渔业市场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共认证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乌鳢等无公害水产品8个,东平湖大青虾、东平湖鲤鱼被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荣获第二批、第三批泰安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省级高效渔业示范园区6个,“三品一标”水产品面积认证率达到全县渔业生产面积的87.7%(无公害产品1.86万亩,地理标志25万亩)。

五是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省专家顾问团指导一县乡渔业科技推广机构主抓一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主推一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动”的渔业科技服务网络。目前,全县水产专业技术人员达50余人,渔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600余人。沿湖乡镇渔业生产基地集中区建立了渔用药物销售点,饲料加工及饲料营销网络遍布渔业生产区,运销服务组织逐步规范。

六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向好。扎实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及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组织渔业执法大检查,对养殖生产单位、养殖场户进行集中执法检查。严格把关,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将全县的养殖典型场户、标准化养殖基地、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纳入省水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库。各级各类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确保了上市水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

七是渔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全面落实禁渔区、禁渔期(4月1日至7月31日)和捕捞许可证制度,深入加强“平安渔业建设”,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稠网密箔、绞网等违法作业行为,坚决查处“三无”“三证不齐”渔业船舶,严查渔业船舶非法载客载货货物行为。根据《关于东平县县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发〔2019〕1号)精神,渔政管理行政职能划归县农业农村局。

八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全县渔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各季度战役暨“专家查隐患”集中行动,确保全年无安全事故。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红线意识,普及渔业安全知识。

三、“十四五”工作谋划

(一)基本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和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体思路,以党建为统领,以打造东平湖大水面生态渔业为着眼点,围绕“科技推动,示范引领”两个主线,聚焦“产供销”三个要素,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品牌渔业、健康渔业和平安渔业建设。

(二)指导原则

1.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巩固提升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突出资源优势挖潜,拓展发展空间规模。注重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宜渔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3.突出质量安全管理,构建渔业保障体系。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4.突出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科技兴渔”战略,集中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联合攻关,针对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水产品总产

量达到7.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7万吨,捕捞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以项目为着眼点,以推广先进技术为重点,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培植龙头企业和品牌,打造水产苗种繁育工程、池塘升级改造工程、资源增殖工程、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东平湖鱼品牌培树工程;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产学研技术支撑体系、现代加工营销物流体系,壮大富民水产产业。

(四)重点工作

1.实施“人放天养”工程,发展东平湖生态渔业。借助中林森旅公司的资本、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在东平湖内进行增殖放流,捕大留小、生态养殖,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努力走出一条“用资本激活资源,靠科技点水成金,以产业带动农户”的发展路子。

2.实施“池塘精养”工程,壮大湖周水产养殖。一是改造提升池塘。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完善池塘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水产养殖基地,提高池塘生产能力。二是提升装备水平。加强“三机配套”建设,推广先进高效的渔业养殖机械、水质监测处理设备和设施应用率,提高养殖效益。三是改良养殖品种。积极对接市场,及时调整品种,大力引进市场俏、效益好的新品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和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好名优品种的专养、主养和套养模式的结合推广,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四是开展股份合作。接纳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水产业,群众将池塘水面有序流转,以资本、要素的形式入股经营,分红利、拿回报,实现增收。

3.实施“品牌培树”工程,打响东平湖水产品品牌。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叫响“吃黄河鲤鱼、品东平刀鱼”口号,在高速路口、重要街道投放广告牌,通过举办县、市、省级美食节,充分利用好手中东平湖大鲤鱼、小龙虾、东平湖乌鳢、东平湖甲鱼、东平湖莲藕等现有资源,鼓励养殖大户、合作社等各类组织争创品牌,加大微信、电商、展销会等宣传推介力度,尽快提升渔业品牌知名度,拓展渔业市场,把东平湖水产品牌做大做强。

4.实施“链条拉长”工程,提高水产产业化水平。一是建设优势主导水产品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各有关乡镇应当结合各自实际,突出抓好1-2个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建设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既可引导扶持现有加工企业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还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三是搞活水产品流通。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网络,力争占领东平周边150公里之内的水产品市场。组织水产企业、营销户加强与大中城市农产品连锁配送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供销合作关系。鼓励支持营销大户在大中城市建立水产营销窗口,打响水产品牌,让东平湖水产品走向全国。四是建立水产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逐步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五是发展休闲渔业。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办一批环境优良、设施齐全、休闲娱乐、生活体验的垂钓基地和渔家村庄,大力发展观赏渔业和旅游渔业,不断拓展渔业功能,使之成为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重点项目

1.东平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向东平湖投放优质水产苗种600-1000万尾。

2.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联合育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建生产车间2002.38m2,新建繁育池1296m2,新建玻璃钢催产孵化设施5套及其配套基础附属设施;购置青、草、鲢、鳙鱼和黄河鲤亲鱼各100组。

3.东平县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车间10栋,每栋占地2000m2,内置陆基圆形池20个、室内水处理系统2套及配套设施;在东平湖建设东平湖生态修复试验区,试验区水域面积约2.6万亩,用脉冲栅栏和大湖面隔开。

四、2021年工作安排

1.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立项和正实施渔业项目,严把资金使用关,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把项目落到实处,确保群众受益。对上争取新型渔业项目,壮大渔业经济。

2.继续坚持渔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继续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发和引进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增强渔业发展后劲,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3.积极打造品牌渔业

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培植在我市有一定市场的东平湖大鲤鱼、乌鳢、甲鱼、刀鱼、大青虾、莲藕等产品成为全省知名品牌,要狠抓产品质量,加大包装和宣传力度,搞好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完善品牌创建机制,努力提高我县水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大力推进我县渔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依托中林森旅东平湖合作项目,积极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能力。集中连片打造示范园区,提高养殖场所集聚效应,全面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现代渔业科技篇9

关键词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1-0316-01

为进一步挖掘济源市渔业发展潜力,尽快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1-4],笔者对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

1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

1.1水域资源丰富

济源市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河流17条,其中黄河、沁河穿境而过。有黄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坛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域面积1.12万hm2,可开发利用水面及滩涂面积6666.7hm2。河流库区沟岔纵横,水质清澈,有自然鱼类黄河鲤鱼、鲫鱼、花白鲢、翘嘴红鲌、鲶鱼、淡水青虾等124种,多数水域适宜鱼类生长。

1.2渔业生产基础良好

济源市水产养殖品种除草、鲢、鳙、鲤、鲫、鲂等常规品种外,还有鲟鱼、大鲵等名贵鱼种。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和水库、坑塘散养,另外还有利用山涧溪流的名特优品种养殖。池塘养殖以鲤鱼为主,平均产量约为45t/hm2;网箱养殖(24m2):鲤鱼每箱3~4t,花鲢每箱1.5t左右。水库坑塘散养产量不等,大鲵、鲟鱼等名特优养殖属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仍属小规模,目前多数未达到商品产量。

目前济源市网箱养殖13500箱,利用坑塘养殖面积155hm2(其中精养渔塘100hm2),大鲵养殖2992m2,2011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万t,较2010年增长16.7%,实现产值1.4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0006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341元高665元。目前济源市水产养殖行业成立了7家公司4个合作社,黄河水产养殖公司和黄河大峪峡水产养殖公司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大奎岭、张岭鲤鱼、鳙鱼、鲫鱼产品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张岭草鱼、鳙鱼正在申报有机水产品认证。

1.3发展潜力大

一是开发空间大。济源市渔业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利用率不足1/5,开发空间很大。二是消费空间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快,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据预测,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济源市的实际水产品需求量将更大,渔业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间大。水产养殖业较传统种植业效益好、收入高。据调查,精养鱼池实现产值45万元/hm2,利润9万元/hm2,较粮食作物产值3万元/hm2增加42万元/hm2,利润增加7.5万元/hm2,增幅500%。济源市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提升空间较大。在品种选择上,以鲤鱼、鲢鱼为主,名优品种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四是市场需求潜力大。济源市北部与山西晋城毗邻、西部与山西运城接壤,南与洛阳相临,区位优越,70%以上的水产品运往山西、陕西、洛阳等地,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2济源市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全面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济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学规划,科学养殖技术未很好地普及,粗放养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渔业刚刚起步。全市约有6666.67hm2的水面及滩涂可以开发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资源利用率低。

2.2水产品品牌优势不强,深加工能力差

济源市水产品大多以鲜活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规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响,无包装,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知名度、销量及效益,价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不到引领、带动作用。

3济源市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济源市水利资源优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济源市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水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和资金,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水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市财政水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金,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建设资金,扩大水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投入水产业,全面推进济源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2搞好规划,拓展养殖空间

目前济源市的水产养殖主要是以水库网箱养殖、坑塘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为加快济源市渔业发展水平,济源市应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

3.3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济源市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王屋山农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以休闲垂钓、观光、餐饮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

3.4强化服务,促进科学发展

强化服务,促进渔业科学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4参考文献

[1]辽宁锦州市现代渔业建设成效凸显[J].科学养鱼,2012(2):47.

[2]汪宏伟.宁夏中卫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渔业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11(17):10.

现代渔业科技篇10

关键词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30-01

1规划背景

《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于2016年实施,而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正位于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养殖区――宁洛高速公路池塘精养区中。因此,对兴华水产养殖场进行发展规划,符合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重点。

随着近几年兴华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养殖场快速发展,提升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蒙城县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养殖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因此,养殖场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特别是目前国家对水产养殖场的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通过规划推动养殖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目标和意义

目标: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利用5年时间把该渔场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最具特色、效益最显著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蒙城县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本养殖场的区域优势,提高渔业综合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树立优势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品牌效益;③有利于带动蒙城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丰富渔场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3规划依据与期限

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的依据是《亳州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亳州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

4功能定位

4.1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兴华水产养殖场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资金、渔业技术的投入,把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能够体现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亳州市绿色水产品、特色水产品、渔业新技术的展示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的示范基地,对于蒙城、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渔业生产都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本渔场的辐射示范功能。

4.2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2年,兴华水产养殖场按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要求,积极进行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2012年12月被评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5年以来,本场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在市级示范场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发展[2],把功能定位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争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3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兴华水产养殖场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以垂钓、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渔业,展现了现代渔业所具有的休闲功能。可把本渔场的休闲渔业发展功能定位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创建申报发展。渔业的休闲功能主要体现在垂钓、餐饮、观光等产业,赋予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与适应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与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5发展布局和重点

5.1产业布局

蒙城h兴华水产养殖场现有面积14.67hm2,在规划期内规范建设、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增加效益。规划期内总体布局形成“231”发展格局,即二区并驾、三大体系和一个功能区。二区并驾:指渔业生产区和休闲渔业区协同发展,并驾齐驱。三大体系:指渔业养殖技术体系、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和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共同支撑渔场发展。一个功能区:即餐饮服务功能区,形成年接待能力1.5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功能。

5.1.1两区建设。

(1)渔业生产区。渔业生产区以养殖生态甲鱼、鳜鱼为主。甲鱼的品种为黄河鳖,黄河鳖为当地传统野生品种,易于养殖,价格较高,供不应求;鳜鱼的品种也应以当地的野生品种斑鳜为主,市场价格较高。大宗淡水鱼精养塘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利用增氧机、投饵机、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休闲垂钓提供优质商品鱼[3]。

(2)休闲渔业区。以餐饮、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和水产品的品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餐饮服务菜谱上应以本养殖场生产的生态甲鱼、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垂钓鱼因是本场自主生产,应以水产品市场价格出售,以低于其他休闲渔业场所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本渔场的休闲渔业除餐饮、垂钓外,可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观赏鱼养殖,把本场建设成蒙城县观赏鱼养殖基地,使观赏鱼养殖也成为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餐饮服务、垂钓及观赏鱼养殖为休闲渔业主体的兴华水产养殖场可建成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5.1.2三大体系。

(1)渔业养殖技术体系。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产学研联合,制定各类鱼种的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科学养殖,规范生产[4-5],将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养殖水平高、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渔场。

(2)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为提高养殖效益,大规模的甲鱼养殖生产必须有自己的甲鱼繁育场所。因此,养殖场必须形成自己的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

(3)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兴华水产养殖场以生产生态甲鱼(纯种黄河鳖)为主,目前水产品市场上黄河鳖属于紧俏商品,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建立好以甲鱼、鳜鱼为销售主体的市场销售体系,随着养殖场休闲渔业的发展,观赏鱼的销售也将纳入养殖场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5.1.3一个功能区。完善现有餐饮服务功能,形成年接待服务1.5万人次的接待功能,满足渔场周边居民及来场购销、休闲、垂钓人员的餐饮需求。

5.2发展重点

在2017―2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养殖场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渔业为辅,主辅同步,稳步发展。

5.2.1渔业生产。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甲鱼养殖、鳜鱼养殖为主。利用早期养殖的性成熟的甲鱼自然产卵,集中人工孵化,生产甲鱼苗种,除用于本场养殖外,还可以出售苗种。甲鱼产卵孵化技术成熟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甲鱼苗种生产,并将其列入养殖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5.2.2休闲渔业。在近期规划内,休闲渔业以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小规模开展观赏鱼养殖,待养殖技术成熟、销售市场形成后,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这将是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6参考文献

[1]沈蔚,车斌.上海青浦区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6(6):42-49.

[2]王健,郁蔚文,田昌凤,等.浅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设计思路[J].科学养鱼,2013(7):82-83.

[3]邢化峰.安徽亳州: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J].环境经济,200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