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43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1

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实验,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除保留了观察实验,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2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实验,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

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除保留了观察实验,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3

1物理学困生的兴趣和情感特点

1.1物理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有获得知识的强烈的渴望,才能带着浓厚的情感去探索知识,是学习的推动力.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它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于知识有完整而清晰的认知.但是物理学困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知识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练习的时候对于知识不能灵活利用,学习物理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让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成绩越来越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较单一的物理教学形式,仍然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会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

1.2严重的自卑心理

物理学困生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佳,造成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于学习物理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他们在学习中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情绪低落,严重自卑甚至抑郁、遇到困难就退缩、认为老师对他们也失去了信心,讨厌、歧视他们.这种自卑心理又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学习上更加被动,厌学情绪高涨.

1.3不合理的归因

还有的学生将自己物理考得不好归结为自己运气不佳,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因在学习中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欠佳.认为运气好才考好的,而不是从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找出自己与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取长补短,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4怕吃苦、学习意志不坚定

高中物理学习是一项枯燥、复杂、艰难的脑力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可能一直都很顺心.而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爱玩、好动、怕吃苦、遇到困难就退缩、学习意志薄弱.他们不能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躲避,如果失败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2物理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2.1激发学困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针对物理学困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情感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改进实验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引入到相关的情境中,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物理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讲牛顿第三定律前,先讲一个故事.张某和李某因为小事发生了争执,李某动手将张某打伤,张某将李某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法官判李某故意伤人罪,让李某赔偿张某医疗费.李某却狡辩说:“他承认自己动手打了张某,可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发作用力等大反向,我打他所用的力和他的身体对我的反击力相等.你却判我向他赔偿医药费,这不公平.”讲完故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看李某说的是否正确,他是不是应该赔偿张某医药费.这就抓住了物理学困生急于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急切心情,引出了新课题.高中物理学习,注重实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引起物理学困生的兴趣.在进行失重与超重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如:利用数码设备,拍摄装有水的塑料瓶自由落体,并在瓶底钻一个小孔,看瓶子在落下的时候水是否会从小孔中流出.或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失重情况下的视频和图片.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光”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进实验进行教学.做一个通过鸡蛋的色彩变幻来解释鸡蛋的反射现象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物理世界的神奇之处,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

2.2教师要正确引导物理学困生,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和引导物理学困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他们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再加上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体会到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学困生,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错误、找出异同、参与实验.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进行分层教学,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3让物理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因为他们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运气不佳.要引导物理学困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就要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当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是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这些不好的习惯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勤奋学习.而当学困生因为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归因为他们努力不够、运气不好,针对不同的物理学困生,进行不同的归因训练引导.

2.4培养物理学困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4

一、目前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现状

高中可以说是教育高中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时期,而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的教学的有效性对于高中学生的理科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说,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关乎对于高中学生在未来高考的理科综合答卷的效果,对于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生物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一些高中学校的生物教学情况不理想,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就是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知识的讲解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过于偏重于课本上的内容,课堂上喜欢墨守陈规的讲述生物方面的知识理论,而对于高中生物内容的复杂性则讲解较少,另外还有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学生的主导地位,采取让学生们死板的学习生物知识.这样做不仅没有充分地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学习热情,而且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无法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让学生学好生物考试方面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使得学生们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持抵触的心态,从而导致生物教学暴露更多问题.

二、合作学习对于生物教学的价值

对于合作学习,合作才是教学的核心,一般就是采取师生或者生生合作的方式作为前提,以团队进行教学,将集体成绩以及个人的成绩相结合,并以此为评价方式,合作学习与高中生物教学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凸显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合作学习能够使得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变得具有综合性,可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性,保证教学的方法除了符合教学的内容方面的要求,也符合学生们对生物的认识.例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结对子”等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某些生物原理的认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能够科学的使学生们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及时解决生物难题;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克服一些教学上的困难,促进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得高中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和期许,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所以说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2.便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生物特点以及原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等方式将不同的生物难题的难点重点以及常见的错误等进行归纳,使学生全体参与总结的过程其中,形成比较浓厚的互相督促学习的氛围.生物教师可以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动力,通过演示视频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生物原理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去加深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同时有利于注重学生培养生物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生物的教学,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互联网进行互相的知识点交流以及反馈,促进生物的学习.

三、高中生物合作化学习的有效措施

合作学习方式属于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开放形式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交流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育领域,突破传统生物教育的禁锢,而且依据高中生物的特点从而将合作特点更好地融入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合作模式在未来的高中生物教育领域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1.利用合作化的方式

合作化有利于高中学生深刻的理解生物概念,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其核心内容就是深刻的记忆高中生物的各种原理与规则.高中生物的记忆点非常多,定义的理解与记忆属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可以对每个生物知识点进行记忆,使他们能够深刻的记忆一些生物理论的基本特点,牢固的掌握容易出错的点.还可以采取合作化的方式及时进行高中生物内容的复习,目前高中生物的复习过程比较低效,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不断重复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合作小团队为主体的课堂,讲究在生物复习中突出“新的内容”,减少学生的乏味感,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动作复习的教学效率.

2.丰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案例教学法生物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事实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互动能力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无论从案例教学的特点还是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学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法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和特点,它形式多样,适用范围较广,不拘泥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所显现出的特点也不同。纵观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来阐述案例教学的特点,一是理论层面,二是实践层面。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张金坤认为中学生物案例教学具有四个典型特征: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质;具有明确的教学宗旨;具有特定的功能;具有灵活的方式方法。高玉娟认为案例教学有这样五个特点: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对象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从实践层面分析,主要是根据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如案例准备、案例实施、案例评价及案例教学反思等几方面来阐释其特点。李响和苏玲丽把案例教学的特点总结为:以案例为媒介、线索,以师生交往互动为基础;通过主动参与,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构、答案的多元化与评价的合理化、综合性;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

由上可知,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已有研究中都提出案例教学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对教师的引导性这一特征涉及较少,若无法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就无法真正有效实施和推广。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1从学生角度

魏敬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提出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并从自身授课中总结出:在生物案例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教师只起鼓励和指导的作用;生物案例不仅有相关的材料或数据,而且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生物案例呈现的数据和材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在案例分析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时,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以获得对探究活动有意义的信息;在进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案例进行拓展、深化的过程中,学生调用的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内容。

张洪丽等人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协作意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教师角度

魏敬旺从教师的发展出发,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张洪丽在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反思时发现案例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师自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可知,高中生物案例教学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往互动能力、实践协作能力,还能使教师成为新课改倡导下的优秀的课堂引导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凡此种种都是对新课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最好呼应。

三、高中生物案例教学实施效果概述

1学业成绩方面

高玉娟等人在高中生物实施案例教学时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别,而孔春生、黄山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发现学生学业成绩有所提升,但不明显。

2能力目标方面

孔春生等人发现实施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交流、探讨,提升交往互动能力。高玉娟、李响等人发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王梧武将案例教学运用到生物科学史的讲授中,发现该方法能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方面

李响在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发现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一定效果。王梧武以生物科学史为载体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表明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综上可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是可行的,虽然在学业成绩提升方面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发展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有志于从事案例教学研究的研究者和一线生物教师付出更多努力。

四、总结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很高,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物学科对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要求,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高中生物教育注入活力,开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新局面,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青梅.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

[2]张金坤.初探中学生物案例教学法[J].教育论丛,2009(10)

[3]高玉娟.新课程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的筛选和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苏玲丽.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6]魏敬旺.浅谈生物案例教学的作用[J].百花园地,2008

[7]张洪丽.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0(65)

[8]张红.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实践,2012(5)

[9]黄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孔春生.中学生物案例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1]王梧武.高二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案例开发及教学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6

关键词:基础知识命题能力图象解题压轴题

高考物理命题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新课标的逐步实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认真分析与研究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特点,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将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及复习起到很好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同时它也是我们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以及高考复习的基础与方向,帮助我们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高考物理命题一些认识和特点。

一、试题难度下降,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

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情况看,基本上没有超纲的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其特点是:试题难度有所下降,高难度题已不多见。教材上的原型题或原型改编题题量有所增加,偏而难的题量减少,活而新的题量增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深入理解。对物理公式要熟悉,掌握它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对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要有全面了解。

二、命题与生活实际、科技生产实践、现代物理相联系:

近几年试卷设计仍然是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题目立意较新颖,尤其是实验题设计新颖,重点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卷还特别重视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三、加强考查实验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高中物理,很多重要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总结依赖于实验。而且实验能力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除了强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外,还强调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知识,用已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从多方面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以及进行物理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甚至产生"做实验不如画实验,画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想法,长期以来,这种做法也往往能够在应试中取得成效,所以比较有市场。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的考查。

四、利用物理图象解题是高考物理命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课本增加的图象很多,它们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又能够起到文字教材不能替代的作用。能否正确挖掘这些图象中的信息与发挥其功能,决定着学生能否正确、快速地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涉及大量的图象问题,从力学到电学、热学、原子物理学,涵盖面相当广泛。运用图象的能力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读图:即从给出的图象中读出有用的信息来补足题中的条件解题;(2)用图:利用特定的图象如υ-t图、U-i图p-V图等来方便、快捷地解题;(3)作图:通过作辅助图帮助理清物理线索来解题。这三点对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层层提高。

五、高考物理命题中压轴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题中有题,即大题中,分为两、三个小题,一般先易后难。2、物理情景交错复杂,物理过程层次多样,覆盖知识点广、跨度大,隐含问题杂,渗透数学问题难。3、区分度大,得分率低。所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综合性试题只要认真地审视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应用相关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几个连续方程,再综合找出各物理量的关系,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会解出相关物理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压轴题主要是通过它,拉开优秀生与中等生、差生的距离,达到选拨优秀人材的目的。然而,从历届高考中,很多优秀考生,也无法解决,能完全解决压轴题的考生甚少甚少。说明它达不到区别优、中、差考生,应该降低压轴题的难度。才能达到它的功效。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立足于基础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第20页

[2]《中小学教材教学》2008年5月(中学理科)第22页

[3]《新课程在教材中的理念》2000年11月第22页作者张文涛

[4]《物理教学》2009年第4期第6页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语文特点;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因此,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语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科的融合,发现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语文特点

课堂教学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语言基于学科的特点要求严谨和科学;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又对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语文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营造课堂氛围上,具体表现为:(1)科学性。生物知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对细胞结构的阐述就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动植物细胞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语言不仅要符合科学的逻辑,更要符合科学的精神,而这与语文表述的逻辑性密切相关。(2)严谨性。生物学科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的语言通常都有深厚的逻辑作为支撑,因此,生物语言在实验的基础上,为知识论证找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论据,以有效地确保了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解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3)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物规律包含着深刻的抽象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热情。(4)情感性。生物学科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这与语文学科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陶冶情操、进而激发其心灵共鸣,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并树立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

二、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常常脱离人文理念,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化单一的困境:(1)课堂导入不够准确,即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往往不能抓住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语言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中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2)教学切入点选择不恰当,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找到生物与语文学科的切入点,就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时机切入语文教学,从而错过了教学的良机,使学生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突破。(3)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忽视学生的情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一)找到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切入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难点突破找到思路。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实验语言,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物品以及观察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在任务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情感的融入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特点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

课堂上的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并通过融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恰当的语言语气中得到情感的安慰和思想的启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自信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其突破心理障碍,树立主动学习,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特点,生物课堂语言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学科语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代玉杰.多元化教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9.

[2]黄日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6(11):32.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8

关键词:类比推理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类比推理指的是对两类或两类研究对象在已知的条件上进行合理推测的一种思维方法,其符合高中生物新课标中关于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证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的要求[1]。类比推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类比推理的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的习题训练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解题思维提供了新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从而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1.类比推理的概念和作用

类比推理指的是将两类或两个在部分属性上相同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并从中推理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应用类比推理首先应找出这两类或两个研究对象之间能够确切地描述出来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再用其中一类或一个研究对象已知的特征去推测另外一类或一个研究对象的特征,并得出猜想。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类比推理所得出的猜想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得出的结论也未必合理,因此,还需对得出的猜想进行最终的检验。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理论知识、概念较抽象,加上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学生通常难以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如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教师可以选择地理知识中“中国—浙江—湖州”的位置关系来进行类比,从而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同时,生物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点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如在“染色体—Dna—基因”关系的理解中,教师可在学生理解知识点后,将其迁移到“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细胞”这一知识点上,这样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

2.类比推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2.1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课堂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理论、知识点过于抽象,或是由于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候,高中生物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经验,或者是其他学科中相似的知识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化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生物理论知识,从而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知识教学的质量[2]。

例如,在进行分子与细胞的教学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难以理解和记忆,生物教师可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扑克牌类比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抽象过程形象化。生物教师可准备两幅扑克牌,先将一样花色的扑克牌进行配对,再按照牌面数字的大小将其整齐地成对排列,最后在每一种牌里面取出一份。教师可在演示扑克牌分离过程的同时向学生讲解:每幅扑克牌表示一整套遗传信息,细胞分裂期间遗传信息已经复制了两幅这样的“扑克牌”,将花色一样的牌配对的过程类似于姐妹染色单体被着丝点连在一起,按牌面大小排列类似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时的特征,每种牌中取一份类似于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时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就有了较形象的记忆,对这一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2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习题训练中的应用

习题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训练方法,在高中生物的习题训练中,有许多习题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学生应尽量拓展解题思路,灵活地进行解答。类比推理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正确地解答习题的方法,并将自己解答过的,以及教材上学习过的习题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个问题的特点,掌握一个问题的解法,并能够做到由此及彼,那么学生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解答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将学生从繁重的习题训练中解放出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3]。

例如,生物习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两种相似的生命现象或结构,高中生物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的含义,包括题目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没有相似点,有几个相似点,有没有不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再比较这两种生命现象或结构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些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可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猜想,将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解答生物习题的时候,认真分析待解答习题的特点,并且将它和已经做过的习题或教材上的例题原型进行类比推理,做到举一反三,以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将习题正确地解答出来。

3.结语

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积累的经验,灵活地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地使用类比推理,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将学生从沉重繁忙的习题训练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肖安庆,李通风.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3,2(1):77-78.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职物理;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对本校有效教学现状的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的策略和理论,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发展的需要,阐述了高职物理有效教学中所需要应用到的策略。这些操作性较强的策略为高职物理有效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导。具体策略如下:

一、物理教师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全体物理教师的优势,提高备课的质量,较快落实教学常规事项,从而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通过集思广益,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整合优化物理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打下基础。集体备课一般是两人一组开展,在设计教学预案、巩固学案、编制单元测试等方面,分工明确、协同配合。集体备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科书

高职教学是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的目标,因此教材的选用应以较强的操作性为重点,不能偏重理论性。在教学前,物理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体系、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的重点及难点,自己首先要建立好知识架构。

2.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有效备课方向

教学目标是物理教学的追求,在备课时要重点关注。高职物理有效教学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展开,这样才能确保物理教师备课的方向性。

3.注重集体备课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教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摒弃教师个人伏案疾书的传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它也体现了资源共享。

4.注重个性,创造性地进行有效备课

集体备课时,物理教师应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用多种方式体现物理课程的特色,突破物理教学的难点,抓住物理教学的重点,每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二、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习者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总和,为了确保有效教学,物理教学要有合理、正确、适当的教学内容。合理筛选教学内容要遵循以下几点:(1)以现代化思想为贯穿课程始末的主线,对课程体系大胆改革,能够将最新内容融合在有效的课程体系中。(2)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按照全新的教育理念,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为有效教学服务。(3)充分利用当前的学科交叉,讲解物理概念时可移植相关学科理论,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点的再创造。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师教学风格、经验、观念,针对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科学系统地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是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与技能的时刻,由于个体差异导致个体的收获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因此,教学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学生,尽量满足所有学生学习进步的要求。

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整个物理教学中必须贯穿对学生的实践素养的熏陶。高职专业培养计划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仅仅依靠实践是不够的。因此,在物理理论教学中,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1.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它能实现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质量及成绩的全面提升,进行德育教学价值及优势的有效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及个性化的发展良好促进。合作学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团队平台。再者,与传统教学比起来,合作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合理的学习环境。在本校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如下的具体合作学习做法:(1)调研授课对象;(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3)实施教学。物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教师科学指导、合理组织,合作学习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小课题研究、项目的设计通常为高职物理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研究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体验的方式,把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升融入汲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教学改革和研究学习相得益彰,实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早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它为适龄青年提供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我的有效途径,而物理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探索其有效教学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JYZD201307)。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B质量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行业现有工作岗位需要并为以后的再教育再发展创造条件。高职课程标准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了规定,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描述[1];高职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课程标准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和核心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标准建设为依据,阐述了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1、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而这些部门的各岗位工作内容均与园林植物学课程密切相关。园林绿化部门的各岗位及技术人员要实现植物配置时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定植生活率,必须要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并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并在园林设计中熟练运用当地常用植物材料;而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的各类岗位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知识,园林植物生长与土壤、气候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植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制定合理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制度,加速园林植物的繁殖[2]。因此,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能进行园林植物生产和应用就成为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园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标准建设。园林植物学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植物的基本构造,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的繁殖习性。本课程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及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识别和园林植物生产与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2、《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本门课程标准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和评价建议,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做了规定(图1),由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的划分和描述,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图1《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2.1学习领域课程定位―确定植物学课程定位、任务与目标

2.1.1课程定位和任务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导课程主要是《土壤肥料》,后续课程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3],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见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任务: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学习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1.2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植物学理论课学习使学生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水平理解植物体的结构特征,掌握各器官的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生殖规律;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种子植物,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植物学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2.2学习领域课程描述―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

《植物学》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第一学期开设,60学时,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表1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一览表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明确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构造发育及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掌握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基本能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花、果实的各种类型。

能掌握植物物候观测和冬态观察的各种方法。

会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鉴定;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外出时能够细致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植物识别。能够准确描述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

能够将待鉴定的植物分类到科。

能够准确识别常见植物200余种。

具备对常见植物的特征及生物学习性、分布及分类的掌控能力;

具备独立识别及编制植物检索表的能力;

具备进行植物根、茎和叶的解剖能力,了解根、茎、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守时、诚信、规范、责任等方面的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2.3学习情境划分―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

《植物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园林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岗位任务来选取。确定课程内容之前教研室任课教师需要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该课程所在的行业对应的行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后续课程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考虑到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根据需要课程内容分了7个教学模块60个课时:细胞和组织识别、种子和幼苗、植物的i养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分类和进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每个模块中都提出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及学时,(见表2)。

表2《植物学》课程内容

学习情境/项目项目/任务学习内容建议学时

细胞与组织识别

(8学时)1-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4

1-2植物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的观察、洋葱细胞有有丝分裂观察2

1-3植物组织结构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等各种组织细胞特征观察2

种子和幼苗(2学时)种子的结构和幼苗类型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和单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结构以及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幼苗类型2

植物营养器官

(14学时)

1-1根的生长和发育根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4

1-2茎的生长和发育茎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6

1-3叶的生长和发育叶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4

植物生殖器官

(14学时)

1-1花的发生与组成花芽的分化、花的组成、花的结构特点、花程式和花图式及花序4

1-2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与构造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花药的寿命2

1-3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与构造胚珠和胚囊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2

1-4开花、传粉与受精各种植物开花、传粉习性以及受精作用的选择性2

1-5种子与果实种子的发育以及各部分的来源、果实的形成、类型以及果实与种子的传播4

植物的分类与进化

(8学时)

1-1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4

1-2植物界基本类群通过调差走访泰州及周边地区的花鸟市场,对常见蕨类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将进行观察。4

被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8学时)

1-1双子叶植物主要科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木兰科、十字花科、山茶科等的识别4

1-2单子叶植物主要科单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百合、禾本科、棕榈科科等的识别4

裸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6学时)裸子植物主要科裸子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识别各科植物的要点和代表植物的特征6

3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

3.1.教学模式建议

采用启发式教学、自学指导法教学、角色转换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针对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室内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做好课堂设计,以问题、任务、项目等驱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主体。

3.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4],本课程主要采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学边做,教师在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3.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操作能力、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为考核要素,以学习阶段、学习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考核。

参考文献

[1]王宝军.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55-58.

[2]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78-79.

[3]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9):110-111.

[12]龚维,张荣京,谢建光,郝刚.以兴趣培养为核心的植物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