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45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与民主法制建设分别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们共同存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市场经济法制的发展离不开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又为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法制离不开民主法制,民主法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法制,它们共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经济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市场的运行机制、国家政府的管理都要依照法律进行。换言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依靠民主法制建设而运行的。

一、市场经济法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法制建设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的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作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经济交换中的平等互换为主要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交换、买卖都是建立在公平、自主的基础之上,商品的交换没有阶级制约、没有地位的高低,也没有政权的干预。只有在这种公平、自由、民主的环境之下,市场经济才有可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它与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对的,计划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是国家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手段,其政府有关部门掌握其生产要素,所有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由国家掌控。从建国之初,我国就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全部由政府进行掌控,但是在这种计划经济下的我国经济,就形成了“大政府,小市场”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这种计划经济俨然不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所以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从而将我国的经济进行了深化改革。改革后的市场经济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之下,进入市场之后按照市场经济法制正常运行,它是不受国家政权约束的,主要是靠市场法制的约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无可厚非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形成了公平竞争、资源配置优化的经济运行体制。

二、民主法制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已经确立了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18世纪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民主法制建设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政治保障,虽然发展道路崎岖,时至今日民主法制建设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需要不断的吸取经验,满足人民需求,适应我国国情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远期目标是实现民主自治,民主自治的设想是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这种设想是希望人民自己能够管理自己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形态暂时还没有被完善,因此这种民主自治还只能是一种设想,一种远期目标,我国当前的一部分民主政权还依然掌握在上层领导人手里。但是,我国已经踏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民主自治处于一个初期阶段。人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人民参与就是指人民参与到国家政治的治理中来,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又作为国家管理的对象,人民参与要求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个人素质,但是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的主要的弊端就是民主参与的机制尚且不健全,无法做到人人都参与进来,每个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人们的当家作主的意识与参与决策的意识,所以当前国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健全人们的自主管理的意识,提高人们的个人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民参与的民主政治进一步的完善。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程度是衡量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唯一指标。同时人民参与又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另一个体现,在民主政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无论是在法制上还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上,都是体现人民主体的表现。人民参与政治是人民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人民参与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国家的每一个决策都能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意志。

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在计划经济中也曾重点强调过,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并且还出现了践踏民主政治的,因此民主法制建设在计划经济中是无法实行的,只有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实现。

1.民主法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民主法制的建设,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国家政权机关直接掌控的,但是市场经济是通过法律进行调控的,单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看出民主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没有政府的经济,虽然市场经济依靠民主法制,但是也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出现一些弱点或者消极方面时,国家就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进行调控,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国家的调控是根据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而非依靠权利进行宏观调控,这样也就在某些方面失去了自由、平等的原则。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需要以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这种前提只有民主法制能够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如果没有民主法制的保障,就无法实现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那么市场经济也就无法正常运行。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依靠民主法制建设,为市场经济进行规范、监督,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小企业能够自主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能够自由、平等的进行商品交换。同时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经济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经济能够有秩序、协调的进行、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保障。

2.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建国以来我国就走向了民主法制之路,建设文明、和谐的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就为法制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的民主法制遭受到了深刻的打击,所以相对的,在现存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冲破封建制度的桎梏,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摆脱了我国长久以来的封建专制的阶级思想,逐渐的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这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民主法制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相适应,与当前的中国的现状越来越相适应。这与民主政治在计划经济中的反应截然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是从侧面表明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远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民主自治,就是当前工人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利去实现自治,但是我国当前暂且不能实现这一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的是自由平等的交换,是对民主自治的打下的一种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可以看做是经济中的民主自治,通过对经济中的自治对未来政治上的自治打下结实的基础。

四、总结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作用

       目前,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加快法制建设也是我国目前各项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法治的具体构建上,目前却存在两种声音,一个是本土化,另一个是西方化。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无法满足现如今依法治国的需求,因此,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积极影响,另一个就是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在我国,“民本思想”历来有之,例如儒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民本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也不乏一些平等的思想的出现,像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就与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意。这些“民本思想”和平等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的不利的因素掺杂在其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向来就缺乏民主的传统。在我国封建制度下,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并且在封建制度下还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往往被分为三六九等,至于所标榜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在封建等级制度极其严密的封建社会,它的现实性还是很小的。

在我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从汉唐建立以来一直到明清封建制度的结束,它的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法律是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它应当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然而,在中国几乎涵盖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却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这种千年不变的法律制度理所当然的会不适应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我国古代社会,倡导的更多地是道德的约束,而很少提及诉讼的理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还认为打官司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用法律之外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种种思想的影响很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 

二、西方优秀成果的借鉴作用

相对于中国,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民主的传统。其实,“民主”一词最早就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在奴隶社会时期,在雅典就创建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制度,在古罗马帝国,即使是权利比较集中的情况下,也不是由某一个人掌握所有的权利,而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元老院来共同治理古罗马帝国。虽然这种民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传统思想中的民主观念对于后来的法制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相较于中国,在西方,法制建设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到如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在西方,很多法制方面的建设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其中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像是西方的制度在保障人权方面就有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和较为完备的制度。

其实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已经也有相当一段时期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落后的大门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敲开以后,中国就开始踏上了漫漫的学习西方的征程之中,这其中就包括学习西方的法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过程中,我国对于西方的一些法律制度都进行了一些借鉴,如现在企业当中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借鉴了英美法系中的内容。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时候对于法律制度的建设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也更多地借鉴了一些西方法治建设中的优秀成果,这些有意义的借鉴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本土化与西方化的关系

其实无论是单纯的本土化或西方化,都太过于绝对化,为了建设法治社会,要打破地域观念和一些思维定势,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是本土的还是西方的,只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大胆的吸收进来。而对于那些不符合国情,甚至是糟粕的内容我们要大胆舍弃。就像是我国传统法律思想里“重刑轻民”的观点就应当被舍弃,还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封建礼教、三六九等的思想都与我国现如今的发展格格不入,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应当被剔除,而一些精华的部分,像是“民贵君轻”“平等”的思想就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为今天所用。

同样道理,在西方文化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是,借鉴并不等于照搬西方的法制建设套路,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努力把西方几百年的法制建设的精华部分吸收进来,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将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我国目前正处于法制建设的初始阶段,很多东西都需要摸索着学习。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在进行法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带着鉴别的目光去学习,无论是本土的还是西方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建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之路。

参考文献:

[l]曹康泰解振华李飞《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1.1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3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关系研究

引言

所谓法制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条件下,人民拥有绝对的主权,即超越立法者与政府的最高权利。虽然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民主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异,但是民主政府却有别于其他政府的民主形式。民主实际上是由全体公民(原则上直接或间接选出代表)行使权力。民主是保障人民自由的一种方式,它是自由的具体化表现。民主应该是以多数决定,但同时以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是在尊重大多数人意愿的情况下,尽量保障个人和少数人的基本权利。真正的民主国家,是不以国家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准则,而是将政府集中起来的权力分散到各个地区。同时,地方政府即权利的实施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的工作情况的公开化。所谓经济建设,即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一、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运行机制和功能,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法制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建设如果单单依靠法制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培养良好的经济关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法制建设和培养市场经济体系,以法律的稳定性、强制性等特质,保证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法制的建设应该要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法制的建设,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也是一句空话。本文简单谈谈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1.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建设是以法律为界限的法制经济,它实质上要求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及调整经济体系。在计划经济基础下,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关键是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协助和调整,指导性经济计划就拥有法律效力,属于企业跟着政府走,听政府的指令。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分权决策,大多数的个人、公司等多种机构和组织,不但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同时又是独立的实施主体,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使社会资源能在市场配置下达到合理、有效。经济发展、市场调节等必须要遵守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本质上就是法律。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法律就是这只手最为重要的部分,以利益为主体的多元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需要解决运行的法制化。

2.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必须沿着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法律要明确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地位,遵循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本质,禁止及反对一切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经济发展体制的建设,必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不管是转型的企业经济机制将集团推向市场,加速培育市场体制,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改革,还是变化政府职能,全部都是用法律规章制度来重新规范经济发展关系,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有效调整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那么以上问题的改革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效果,经济的发展也就很难顺利进行。

3.建立有效、规范的经济发展秩序,与完善的规章制度密不可分。现阶段,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还只是在初级阶段,不成熟的地方很多,主要为:经济体系制定不完整,各领域与各市场之间结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裂严重;以行政部门对经济的组织与管理导致经济壁垒的问题严重,这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是很多企业没有面对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国际市场还没有完全与我国市场接轨;交易环境差,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关于市场交易的规章制度,这也就直接造成市场行为秩序混乱的出现;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现代化的交易形式与交易机构少。

4.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也有它存在的不足,在建立健全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减少或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不足。也只有健全规范、严厉强制和高度权威的法律,才能对市场经济的信息事后性和自发调节形成分化性,从而有效地调整与限制市场经济发展,使之在市场经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

(二)法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立法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立法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的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确立,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在不断扩展,调整方法也多元化。因而,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带给立法工作更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经济体制的运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与立法工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一些行业的立法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造成有关规章制度和应该要调整的经济关系脱离,使之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其次是对现阶段实行的法律法规整理工作不太重视,导致某些早就不能适应正在变化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没能科学修改或停止,对保障与促进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不利。再次,立法工作不配套,规章制度之间不够协调,基础法规、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匹配之处,还有某些法律制度过于简略和笼统,有些法律条文甚至会有多种意思,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法律的权威性。最后,地方法律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太过强调其法规的从属性,地方法律不能在宪法之外,在与宪法精神不矛盾的情况下,按照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重要问题,作出科学自主的规定。现阶段,地方立法一直缺乏必要的创新,没能发挥好实验性与先行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加快改变新的体制建立与运行过程时无法可依的现状,弥补新体制与旧体制在转化中法律调节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快建立起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主要应该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市场主体的法律规范。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计划的主体。想要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及自负盈亏,就必须从法律上真正确保企业的主体地位。首先使企业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企业运行所使用的部分公有财产需要从整个公有财产中划分开来,明确好企业和国家两者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必须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要使企业成为单独的主体,传统的企业都会有某个行政隶属关系的结构,单位在组织形式上不独立,靠下级行政部门。同时,企业领导人的任用、经费活动都必须由上级行政部门把握。这些措施都需要以立法的形式解决。最后,使企业真正变成决策的主休,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决策权给企业,转变传统法律上给予政府部门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权力。因此,市场主体的法律规范化,出发点是规范一切实行盈利行为的法人及自然人,使企业有资格实施盈利行为,确定好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市场地位,确保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地位平等,这是保障市场经济有效、有序发展的最为基础性的法律。

2.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有效运行的法律。现阶段,市场经济活动鱼龙混杂。目前的市场经济非常需要平等与公平的竞争条件与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应该是以明确企业营利行为的范围和企业营利是否违法为目的,杜绝非法谋利,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时,国家应该运用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引导与宏观调控,以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培育与发展市场的主体,政府行为直接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成长过程,因此,所有的政府行为都应该做到规范。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有一个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在每种涉及国际性的经济、资金、技术活动中,除了要遵守国际法规外,还应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保证我国的利益不被侵犯。

二、强化法制建设,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策略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资源要想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就必须进行结构优化,以改善要素效率为目的,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社会供给的层面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并和社会供给结构相互适应。此时,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经济结构,提升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实际上,经济增长是有规律的,因为经济增长的不同时期其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这导致形成不一样的产业构造,而产业构造是否科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应该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核心

(二)强化法制观念,加强资源管理

从现有分析数据看,我国将来的经济增长将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现阶段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的增长,主要在于提升对资源的管理,需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科学合理评价经济发展与资源及环境的关系,实现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保护资源放在最为主要的位置,并严格实施现有的有关资源的规划,实行好资源的管理。强化对资源的配置调节,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要完善、优化资源开发机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使投入和产出成正比。

(三)强化法制建设,推动制度创新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是加强改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同时建立与经济发展新时期相适应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环境。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决策机制,降低政府行为与决策短期的程度,充分促进国家规划与行为的有效化、长期化。其次,促进科技与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改变供给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最后,创新、改革分配体制,优化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合法的劳动所得,使之缩小收入比例,打破现阶段行业垄断导致的高收入局面,规范、强化收入分配秩序。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种文化的冲击,我国市场经济不良效应逐渐出现,并且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缺失现象极为普遍,甚至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信用缺失的问题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人信用缺失问题

市场经济中个人信用缺失是较为基础性的问题,是市场信用建设不理想的最直观表现。在我国几十年的市场经济体系改革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良效应日渐凸显,部分人表现出较强的金钱观和利益观念,个人信用缺失问题相对突出,如制造假证件、假学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

(二)企业信用发展恶化

据工商部门的统计,近些年,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社会大众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合同履行率明显的提高,但是综合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每年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履行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大。同时,企业信用缺失问题不仅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对市场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限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也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化发展。

(三)政府信用降损

政府部门在社会上本应该承担构建和维护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重要任务和责任,但是近几年由于我国部分政府官员对自身权力的不正当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信用受到群众的质疑,政府信用降损问题相对严重,严重限制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所以新时期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国家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逐步改善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现状,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公证法律制度建设对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基本功能

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明显市场信用缺失问题,要想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就十分有必要借助对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良性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维护市场经济信用。在这一过程中,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应用能够为市场经济信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在保证市场经济信用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公证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信用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证法律制度的基本指引功能

公证的基本指引功能就是在开展公证工作的过程中以公证法律制度的应用对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做出一定的事实判断,并且对其行为实施相应的评价,让市场经济活动主体能够明确认识到弄虚作假的行为会违反法律,因此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公证法律制度的应用就能够对市场经济主体做出适当的指引,保证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在法律的规范下开展,有效避免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作出失信行为,对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二)公证法律制度的保障功能

公证法律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保障功能,具体体现在公证法律制度能够保证公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借助对公证法律制度的应用,在开展公证活动过程中受众的合法利益不会受到侵害。这样在应用公证法律制度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就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公证的信任感,借助公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且也会自觉参照公证法律制度的要求约束自身经济行为,提升社会大众的诚信意识,为市场经济信用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公证法律制度的预防纠纷功能

预防纠纷就是在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公证的过程中以公证法律制度和公证程序作为缓冲,让当事人能够冷静的看待问题,消融当事人的矛盾,进而实现有效解决市场经济纠纷的目的,对新纠纷的预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公证法律制度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经济主体思想的引导,并借助合理组织开展公证工作,让市场经济主体对信用纠纷形成明确的认识,预防纠纷和解决纠纷,维护市场秩序。所以新时期针对当前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情况,应该探索公证法律制度的合理建设和应用措施,充分发挥出公证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为市场经济信用的构建提供全面的支持。

三、逐步完善我国公证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信用的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信用需求相适应,应该针对市场信用缺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理公证法律体制建设措施,保证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信用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市场经济信用水平的提升,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引入诚实信用的思想

公证法律制度是维护信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最重要法律制度之一,而在公证法律体系中,诚信是核心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诚信也是保证公证法律制度作用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对公证法律制度进行形象化的分析,可以将公证人员看做是行使诚信思想的大使、将公证文件看作是保证诚信效力的法律文件,并且在组织机构中最能够对社会诚信加以反映的机构就是公证机构,只有借助公证机构的工作,才能够促进诚信思想得到贯彻落实。换言之,从信用体系的建设角度进行分析,诚信原则既是良好的道德规范,能够对人的思想做出主观上的引导,激发人的主观善意,进而有效避免人做出失信行为。同时,其也是重要的法律手段,能够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对市场上的欺诈、胁迫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降低失信行为的发生几率。在加强公证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实施诚信原则立法,一个较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惩罚当前存在的不正当行为,并反对市场上的非道德行为,以诚信思想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为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同时,将诚实信用思想引入到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工作中,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主体恪守信用、自觉承担信用缺失造成的相关责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综合分析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结合诚实信用原则立法为公证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证法律制度建设进程,为市场经济信用的维护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促进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突出公证法律制度建设的独立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对市场信用的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公证法律制度建设独立性的凸显能够促进其影响作用的良好发展,所以要想在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公证法律制度的公证信用百保障能,就应该注意在构建完善的公证法律制度过程中,凸显法律制度的独立性,让公证真正成为“公证”。一般来说,公证的独立和公证法律制度的独立包含关系层面上的独立,公证的第三方不能是纠纷的当事人,并且也不会与当事人产生利益方面的利害关系。同时,公证机构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公证机构中的公证人员之间不应该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并且必须独立于其他相关行政机关之外,只有法律才能够成为公证机构或者公证人员行使公证工作的上下级,对公证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换言之,基于独立性原则构建公证法律制度,能够以独立的法律对公证活动进行指导,增强纠纷当事人对公证制度的信任感,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对于利益关系方面的独立性来说,在公证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之间必然不存在利害关系,并且公证行为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一旦公证机构或者相关公证人员与外界保持不明确的利益关系,则必然会对公证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公证工作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无法继续维护市场经济信用。可见在加强公证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突出独立性,以独立性为前提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法律制度保障信用作用的发挥。

(三)全面确定法定公证制度

法定公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公证作用的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出公证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维护市场经济信用作用的全面发挥。在加强我国公证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借助对法定公证制度的建设,能够对事前调整的范围进行明确限定,并对不同类型的民事活动进行确定化和法定化处理。对于市场经济中信用纠纷的当事人来说,在法定公证制度的支持下,他们能够事先就信用纠纷可能产生的法律影响进行分析,并向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咨询相关信息,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对自身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降低失信行为发生几率。对于公共利益来说,在事前做出实质上的审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对市场经济信用建设产生不良影响的非法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全面构建,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运动提供重要保障。此外,在法定公证制度的影响下,公证机关所行使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和政府,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获取的法律服务机构,在维护市场经济信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在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缺失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应该全面加强公证法律制度的建设,为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进而借助全新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作者:黎文广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公证处

注释:

王长萌.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15(3).40-41.

李英武.从完善公证法律制度谈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构筑.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15(10).112-113.

吕海霞.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14(27).35-36.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5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引入市场经济这一经济模式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对中国社会道德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道德建设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成为带动经济建设发展的新生长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的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其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也非常的重要。马克思指出,道德作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规范,则意味着一定的经济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和被动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经济的原则,更不是简单市场原则的转换。市场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经济体系,为人们生产和交换物质财富、资源的分配,也提出了人的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道德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受经济基础的某些物质限制。市场经济对道德存在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矛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动机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的无限夸大和增殖,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这方面人们对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之间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以非道德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发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不择手段的商业诈骗、贪婪金钱的追求,企图将社会中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全部都纳入了市场经济中去把它们放在金钱这杆秤上来衡量,最终导致人性本身的物化和异化,导致侧头彻底的追金主义的出现。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包括自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也是自由的交换,在这样的交换形势下就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我们在购买时只能先付款后消费,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我们并不是每次都在购买时直接看到消费的效果,而事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代价很大,所以市场还具有欺诈性。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存在的矛盾现象,客观上是不允许我们单方面的肯定某有一方面或者否定另一方,两者是取长补短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等特点,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发展,都离不开道德上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尽管有政策确保和法律措施,而道德自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和正常的秩序维护,要求人们在社会中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市场经济把人们引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富裕、文明有道德的社会。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的矛盾,也就说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多方面的矛盾也是无时不有,无时存在的,也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地向更高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的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人本性面目的要求,有助于道德建设中自律性的实现。同时,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的经济,也是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的进步,道德建设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反应不是简单的和被动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经济原则、市场原则的简单变换,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二、社会主义市场中加强道德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创举。这种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指导,更需要道德建设方面的进步来维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加强道德建设。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将两手配合好,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可缺少的道德建设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经济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之间的经济较量,实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对比,人才以及劳动者素质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罗国杰教授在他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分为三点:一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该有强烈的动机加强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有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其次,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活动,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加强我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最后,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取长补短。二是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并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身体力行。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就是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相统一,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外化为生活实践的道德行为。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追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邓小平说过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是培养经济人才的迫切需要。最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事物的两重性一样,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也存在着正负两种效应。在正面积极效应上,时间证明了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负面消极效应上,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自发性、滞后性及盲目性等原则,由于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漏缺而无法完全的抑制负面因素的蔓延,就有可能诱发许多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败丑漏的现象。由此可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能否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强以华,魏忠明.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人性基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李玉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前沿,2011

[3]詹霞.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转型[J].生产力研究,2013

[4]《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组,张笃西,田治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来看它也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一些影响。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就成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旨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种种因素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经济诚信建设

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极其丰富的内涵。《说文解字》讲:“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然诺,言行一致。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当前,我国已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融入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必须建立以诚信经营为基础的市场信用监督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国家部门监管、企业主动约束、社会服务保障的信用管理格局。

1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及成因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诚信度明显下滑,社会诚信情况不容乐观。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信用环境持续恶化,诚信危机日益凸显。这不仅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还可能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市场信用的缺失将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第二,信用危机会打破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加运营成本,并且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第三,信用危机不利于政府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客观性;第四,信用恶化还可能打破社会法制基础,个别经济主体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很难通过契约等法律形式约束各自的行业行为;第五,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社会风气不正,也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现阶段,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传统诚信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发展。儒学思想认为,道德诚信出自内心,是一种不计利害、自愿为之的社会行为,是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到达的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为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一个目标,而不是用固定的权利与义务去约束人们社会行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信行为和道德规范属于特殊主义,不是普遍主义。但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所讲求的诚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所有经济主体市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基本道德规范。

②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全部处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社会中的所有资源被集中组织成一个整体,由国家统一部署生产任务,统一生产指令,社会中各单位、部门和各利益主体之间只能通过政府指令来维系生产过程,而不是通过道德诚信或经济利益来维系生产经营。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一部分经济主体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经济主体受经济利益驱使,抛弃原本正确的道理观念,试图以赖账、欺诈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经济诚信度一度下滑。

③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够将诚信行为规范制度化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惩罚体系,不能按规定惩戒失信行为就等于助长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最终导致信义贬值,诚信“无立锥之地”。我国目前关于诚信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对诚信缺失的惩处力度不大,受经济利益驱使,失信者很容易通过钻法律的空子聚敛不义之财,这样一来,信用危机无疑更加严重。

④司法制度有待完善,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导致破坏诚信规范的不法之人更加有恃无恐。司法保障缺失,失信行为不能及时惩处,守信行为得不到鼓励和保护,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⑤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百花齐放”,若此时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在思想观念的选择上给人们提供参考或指导,市场经济也受到冲击,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量人员下岗,加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个别社会群体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扭曲,加剧了信用危机。

2解决诚信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构建“诚信社会”要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首先,树立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加强法制宣传。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若制定了规矩却不按规矩办事,规矩终将成为一纸空谈。而有的社会成员由于对诚信规则缺乏深刻的认识,违反了原则而不自知;有的社会成员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知法犯法,不照章办事,违反原则还振振有词。因此,应该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健全诚信制度,尤其要将市场经济中的诚信原则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提高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通过“法治”手段来缓解诚信危机。需要注意一点,“法治”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借助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社会成员的自律性,将“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以弥补“法治”方式的不足。

其次,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强化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诚实信用成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推力。

二是要把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契机,对全社会进行诚信道德教育,使全社会对诚信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整体的认知,使“信用经济”的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2.2加强和改善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社会大环境

传统的说教和诚信教育远远的滞后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诚信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原有的道德诚信也发生了变异,尤其是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社会信用度和人们的道德理念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全社会没有形成诚信为本的经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宣传诚信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倡导言行一致,全面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秉承诚信原则,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体系,基于本国国情有选择的吸纳整合古今中外的文明理念,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体现个体价值;提倡社会竞争和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把握大局,注重社会责任及整体利益,也要维护好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形成一套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2.3重新树立政府诚信,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示范对于诚信建设往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机构是决定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决策者,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因此,政府机构应该以身作则,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监督信用中介严格照章办事,严禁其违规操作;同时推行政务公开制,做到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公平、公正、公开,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诚信”特征

从宏观上讲,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必须以诚信为本,所有市场主体乃至全社会都有义务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并履行好自身的法律义务,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强调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约束自身行为,并履行各自的义务;现代诚信理念以“信”字为重,它是一种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信用模式,是根据既定的交易规则,为维护日常交易秩序而平等分配给所有市场交易主体的、涵盖法律规范和日常行为规则的所有交易规则之义务。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体系摒弃了以往“朋友(亲友)信之”的时代特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并配套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公民道德体系,形成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民“诚信”思想,有力推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4构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体系

4.1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建立诚信为本的基本秩序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市场主体基于诚信交易原则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交易范围,诚实信用是这一过程中维持彼此信任关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这一博弈规则在制度安排上应该具备一个优势,即市场主体严格照章办事与拒绝履行契约相比更加有利可图,全社会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可以抵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

基于上述论断,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体现几方面内容:一是要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交易关系;二是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如建立健全公正、公开的交换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三是配套建立产品责任及惩戒制度,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应该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2强化全社会道德教育,以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理念约束市场行为,建立诚信社会的精神基础

市场和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首先要营造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氛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从精神文明角度看,文明的社会一定意义上讲是全体社会成员个体文明的集合。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修养,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的自觉意识,是建设诚信社会必要的社会选择。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的运行才会步入正轨。

4.3以科学技术作为构建“信用经济社会”的基石

现阶段,信用缺失已成社会问题。经济社会的某些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政府监管职能有待健全,对某些违规经济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全社会缺少一套严格的经济制度和行为准则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缺失问题屡有发生。例如:制假、贩假者为逃避打击,获得高额利润,制假贩假者的伪造、仿造手段也趋向高明,依靠传统的交易知识和经验来识别假冒和盗版等商品的方法,在如今已显得捉襟见肘。鉴于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鉴别假冒伪劣产品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惩戒,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选择。

4.4加快经济社会法制建设,夯实诚信体系建设的法制基础

较低的失信成本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法制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失信成本的比例,配套建立惩戒制度,依法惩罚或制裁违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以确保市场经济体制健康、稳定运行,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杜伟杰.当前建筑市场下企业如何进行诚信体系备案的实践和思考[J].价值工程,2010(04).

[2]吴晓健.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1).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7

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即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研究,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主要是指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的配置效率。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挂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挂钩模式的探索与分析,其中,挂钩模式的探索分析是重点,学者们探索提出的挂钩模式大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主导型,第二类是市场主导型,第三类的农村集体自主型。此外,针对挂钩政策的实施,还有学者通过分析重庆地票制度这一典型案例,进一步探索出了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研究方向,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针对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状况,所提出的解决对策,虽然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挂钩模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市场和群众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对土地资源配置发挥作用。因此,这一研究方向虽然稳定,但是太过于保守,并不能完全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也有以李健健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了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直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彻底统一,条件并不成熟,很多必备条件尚未具备。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不管完善通向这一目标的条件,将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铺平,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过渡性前提,当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这一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的主要历史背景。其带来的问题是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障碍,也是需要改革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侧重点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1.1从制度层面研究

这里的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利益分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中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认为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主体不明确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付光辉(2011)和吴翔华(2011)[1]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各项全能不完善,主体不明确,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合理以及宅基地使用年限不确定是阻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主要制度。中国和会科学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2009)[2]认为平等是统一城乡建设用地的首要原则,从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取得和供应制度、税费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对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唐燕和许景权重点关注了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机制,杜萌(2014)[3],李建建(2014)[4]和郑云峰(2013)[5]都从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税费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倪树高(2009)[6]等人也从制度与政策方面进行了研究。陈燕从税收一体化的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了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既能够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由原来的“经营者”变为“监管者”,通过土地极差收益中获得税收来保障稳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张合林(2013)[7]等人运用现代土地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分析工具,研究了建设用地市场的演化动力极其发展路径,构建出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框架,并提出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以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2从法律层面研究

部分学者在研究此问题时,关注到了宪法法律上的滞后性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阻碍,例如,蔡继明(2014)[8]认为完善法律制度是建立城乡见识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关键,论证了修改宪法第十条的必要性。郑云峰(2013)也提出了修改土地管理法法规的观点。同时也有学者从立法角度上进行分析,例如,曹笑辉(2014)[9]等人从目标价值与立法价值两个角度对现行土地市场制度与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制度进行了分析,并从基础规范和矫正规范量两方面进行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探索,认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非指某个单一制度,它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转都想要一个综合性的“制度群”来加以规范。

1.3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焦永利(2014)[10]等人对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论证了城市合约理论与全要素效率改进观,运用经过修正的经济学模型展开分析,运用修正后的“效用-福利”模型分析了土地征用制度,运用修正后的土地供需均衡模型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重点运用并推广“佃农模型”,提出了“超大城市非土地要素效率损失假说”并进行了检验。马凯(2006)[11]分析了市场分割的效率,并对市场分割进行了系统的制度性分析,通过对农民和政府的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博弈论理论阐述了其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市场的动机,进而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趋势。

1.4从保护农民权益角度研究

在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倪维秋(2010)[12]等人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从维护农民经济权益,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进行了研究。谭文兵(2014)[13]在其文章《城乡等值化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中运用城乡等值化的理念分析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可采取的对策,他认为,科学便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化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协调发展的长远保障,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培育的有效方式。全坚(2011)[14]等人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强调了农民根本利益的保护和土地所有权的完善要注重平等、公开等原则。

1.5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现象研究

朱艳丽(2014)[15]借鉴部分省份已有的模式对吉林省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分析与构建。戴伟娟(2011)[16]以安徽芜湖、江苏苏州和广东省在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方面的政策为例,对地方上的制度创新或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邹伟(2011)[17]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郊区农民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徐艳红(2014)[18]等人专门研究了内蒙古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杨芷萍(2011)[19]以上海奉贤区为例从制度层面研究了农村建设用地改革问题。徐万刚(2010)[20]则基于“小产权房”乱象透视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现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今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一个非常系统、全面、透彻的分析与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2国外研究综述

2.1对土地产权方面的研究

国外学者在土地产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Ruden(1990)对土地产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土地市场类型、农业生产与发展类型,以及农户组成的类型等是影响土地产权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资金与劳动力,而土地产权越明晰,交易成本就会越低。

ericLichtenberg(2004)]等人通过研究我国(中国)的农地保护政策,进一步提出明确稳定的土地产权有助于推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evapils(2010)研究了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指出了政府征地推动力房地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拉动了GDp增长,与此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权利也遭受到了一定的侵犯,并指出了中国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补偿标准低、土地产权不明确、小产权房问题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农村土地产权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2.2对土地市场方面的研究

在土地市场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土地市场也发育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pavelCiaian(2012)等人对影响土地租赁与买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指出主要的因素包括农地政策、土地市场规则、市场交易成本、契约、用途管制以及社会资本等,并得出结论:其中市场交易成本对土地市场影响最大。

alainDurand-Lasserve(2013)等人指出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存在土地产权不明确的现象,同时由于土地管理不合理,在城市无限度的扩张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并以巴马科为例,基于土地供需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巴马科土地市场与交付方式的系统动态性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正式土地市场与非正式的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ankaLisec(2008)等人提出了农村土地的交易程序模式,为农村土地市场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3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政策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农村土地市场的运作机制、土地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以及农村土地市场政策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东欧国家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农村土地市场,实行土地的私有化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土地市场建立过程,俄罗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建立了农村土地市场:第一个阶段确立了土地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的规定,实行土地税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第二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分配土地,为土地多种经营形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第三个阶段正式确立了农村土地市场体制,实行土地私有化。此外,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逐步建立了土地市场。

3总结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更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城乡建设用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今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一个非常系统、全面、透彻的分析与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3.2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土地市场也发育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相比于中国的建设用地使用程度而言,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3.3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是打破我国二元结构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充分的生存和生活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付光辉,吴翔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度探析[J].土地市场,2011(1)

[2]王小映.平等是首要原则――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选择[J].中国土地管理,2009(4)

[3]杜萌.着力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J].农业经济2014(4)

[4]李建建,戴双兴.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J].经济研究参考,2014(23)

[5]郑云峰,李建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问题探究与对策前瞻[J].宏观经济,2013(1)

[6]倪树高,杨海红.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程[J].浙江经济2009(3)

[7]张合林,贾晶晶.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配套政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5)

[8]蔡继明。完善法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6)

[9]曹笑辉,汪渊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求索,2014(1)

[10]焦永利,叶裕民.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以三个模型为工具[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

[11]马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趋势[J].资源与产业,2006(3)

[12]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称雄统一建设用地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

[13]谭文斌.城乡等值化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

[14]全坚,韦燕飞,严志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6)

[15]朱艳丽.吉林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析[J].行政与法。2014(5)

[16]戴伟娟.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模式比较――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经济制度改革,2011(2)

[17]邹伟,胡礼兵,舞裙.南京市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郊区农民意愿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5)

[18]徐艳红,梁吉,王友凤.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统一建设用市场构建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19]杨芷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方向研究――以上海奉贤区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1(10)

[20]徐万刚,杜兴瑞,李保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于“小产权房”乱象的透析视角[J].社会科学2010(2)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8

【关键词】科技水平;市场竞争;道德建设;法制建设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有了长远的发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市场竞争中道德与法制的缺失,致使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建设和完善道德与法制,才能够使市场经济诚信并公平的发展,进而使个人、组织、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能够按照统一、规范、公平的市场规则进行竞争。

二、市场竞争下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

有以下几种市场竞争不道德行为:投机诈骗、钱权交易、强买强卖、敲诈勒索、伪劣假冒等。投机诈骗是指打着冠冕堂皇旗子的社会闲散人员和不法分子,扰乱经济社会秩序,坑蒙拐骗他人钱财的行为;钱权交易是指使用权利获得金钱和使用金钱获得权利的行为,钱权交易已多样化起来,由送红包到送礼,再到送各式各样价值连城的纪念品等都是钱权交易的方式;强买强卖是指威逼利诱顾客购买其商品,强买强卖商品在全国各地都已见怪不怪了,在夜市地摊上,随处可以见到强买强卖商品的摊贩;敲诈勒索是一种犯罪行为,但仍有不法分子不畏惧法律的制裁,依然顶风作案;伪劣假冒是全国都在打击的行动,但伪劣假冒商品依然层出不穷,三鹿奶粉、地沟油等都是血淋淋的案例,伪劣假冒不仅伤害人民的生命财产,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国家政府应大力开展打假活动。

三、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调整的行为称为道德,倘若人人都具备良好的道德,那么社会将形成良好的风气。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会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人民逐渐形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创新、自强、自尊、自主、自立、效益、时间、公正、务实、开放、公平的竞争的思想道德观念。然而依然有着不易被发觉的市场竞争不道德行为,少数人具有的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致使这部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坑蒙拐骗、以假乱真、伪劣假冒、欺行霸市、偷税减税、走私贩毒、巧取豪夺、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等非法行为和手段赚取利益,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建设市场竞争下的道德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有序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市场竞争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提高立法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创造一个公平、诚信的竞争环境是很有必要的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没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加强社会注意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市场竞争中长期存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与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的战略方针是不匹配的。

四、市场竞争下如何加强道德与法制建设的建议

市场竞争需要同时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也就是说,市场竞争需要法律进行规范,同时需要道德加以规范,二者相互制约与补充,缺一不可。要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建立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换原则,杜绝上文提到的不法行为;还需要树立健康文明的道德观念,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提倡艰苦创业和勤俭持家,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批判的接受,切勿一刀切;急需颁布相应的市场竞争法律,并大力加强执法力度,发挥法制市场的作用。根据我国市场竞争出现的问题,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完善法律条令,加强法制监督力度,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创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前提是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市场竞争需要人人平等、公平、诚信,充分发挥法制对市场调节的作用,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研究理论、经济、政治与市场结构的平衡,大力开展反腐斗争行动,遏制腐败现象的出现,从小抓紧法制社会和公平竞争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的诚信和公平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引起建设市场竞争道德和法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加强市场竞争诚信和公平性的建设,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应宗颖.论代际伦理转型中的道德嬗变――以赫勒的道德观为架构[J].理论与改革,2016,01(05):181-184.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不诚信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诚信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建设诚信体系刻不容缓。文中会介绍建设诚信体系的必要性,重点指出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必要性;建设途径

一、建设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制不是特别完善,助长了不诚信现象

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不诚信现象的出现表示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再加上法律制度弊端,使得不诚信问题更加严重,制定的法律不能有效处理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由于法律制度自身的缺陷,给很多企业的违法行为创造了机会。

(二)执法不严,很难发挥法律的作用

面对企业不诚信的行为应该给与严重的处罚,由于法律体系还不是特别完善,普遍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没有让会计人员意识到制造假账的危害性,减低了企业不诚信的风险。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依旧会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因此加快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

(三)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加大了不诚信的可能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大部分的会计人员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要求、会计核算的原则以及新方法和新理论没有正确的认识,经常在业务活动中出现偏差。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规章以及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财务管理更加重视投资融资、风险控制以及资本结构等内容。要想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健康长久发展,建设会计人员诚信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二、建设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法律法规是基本

市场上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建设的缺失,因此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中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下阶段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不能仅仅依靠担保人来代替处罚。立法之前,需要制定会计诚信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各企业、各管理部门以及每个会计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分清会计与审计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诚信行为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会计技术管理制度要坚持稳定性的原则,过分频繁更换会计管理制度会给企业的不法行为创造机会。国家相关部门要重视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加大执法的力度,一旦发现不诚信的行为,要根据法律发挥给予严肃的处理,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才能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企业受到监督的同时也会受到国家的保护,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诚信体系的法律建设工作不仅要实现执法的公开化,还应该保守企业的经济秘密。

(二)充分发挥会计诚信教育机制的作用,加快建设的步伐

会计人员在诚信体系建立中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诚信体系的目的。通过诚信教育机构来促使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没有诚信意识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很难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会计核算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会计诚信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将诚信教育作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的会计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树立诚信观念,坚持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目前大部分会计教育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诚信教育。面对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将诚信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自觉养成诚信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诚信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观念、文化以及制度的教育,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和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处理好诚信观念、诚信文化以及诚信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加强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监督和管理

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之前要明确建设的目标以及政府的作用,目前市场中很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及时给予严厉的处罚,因此要重视奖惩制度的建立。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违法的经济行为,要根据奖惩制度的规定来予以处理,充分发挥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的双重作用,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对于不同等级的会计人员给予相应的评价,使得真正有实力的会计人员能够赢得社会的重视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诚信意识淡薄、信誉低的会计人员要及时处理,不仅能够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还能净化市场环境。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利用市场的调控职能,清除社会上的失信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重视评价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建立

评价机制是促进会计行业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会计服务中介组织在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应该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建设水平有限,信誉较低,不能为企业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利于诚信体系的建立。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根据企业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给出准确的评价,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建立的评价机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建设除了接受国家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之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内控机制要明确指出会计统计和核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严肃处理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诚信较低的企业解除合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严肃对待不诚信行为。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诚信成为判断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具有诚信的会计人员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建设要满足时展的要求,企业以及会计人员应该对诚信这个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在诚信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失信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给国家以及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通过加强诚信法律、教育机制、内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建设来改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凤敏.小议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立方法[J].商情,2013(37).

[2]丁长伟.浅谈会计诚信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0(18).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篇10

一、信用概念概述

民商法是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之一,我国设定的民商法主要是根据市场运行以及经济发展具体特点进行制定,利用当事人的履行义务的基础上来分析其中的信用。对于与信用的要求中最基本一项是积极实现自身的经济义务,更好的保证民商法信用体系。当事人在进行自身义务的履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事先签订的合同或是已经定下的事情积极履行,因为当事人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就需要更好的实现自己需要执行的义务,并且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承担责任;其次是在双方当事人交易之前,利用合理的渠道对彼此进行信用上的了解与掌握,这样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双方风险,同时这也是当事人的义务之一,根据需要履行的义务给予出正确的评价,保证双方的风险。根据这样的民商法信用体系,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当事人应履行的义务,保证当事人在市场发展中的偿还能力。根据现在的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来讲,对于民商法本身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具体的解释,对于这样的现象,不同的经济学家给予的意见各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民商法建设主要是为了民事经济的发展获取社会的认同是一种信用行为,一部分学家认为这种法律体系主要为了更好的保护民事行为与风险。根据其中比较准确的主流思想进行总结与分析,文章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民事行为的偿还能力进行掌握,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之后做出相关的决策,其中对于民事偿还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民事的行为人的自身资本、实际能力以及平常的各种品德上,这些都是对当事人进行信用风险检测的正常信息,具有根据可寻,同时降低风险的有效方式;一种是间接联系人或是社会等对当事人偿还能力的鉴定,主要是社会或是间接联系人对当事人的一些能力或是偿还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这种评价手段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核实保证民商法完善的基础。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根据以上的方式对当事人信用进行检测,结合民商法自身的发展保证信用建设,降低信用风险。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在进行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很多的信用定义还没有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并且很多信用体系建设因素存在很多的争议,这些问题影响到信用体系的建设。在进行民商法建设中虽然很多方面认为需要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探索与价值分析,但是因为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界定,并且没有固定的观点进行信用建设,其中的很多规则等也存在一些漏洞或是缺陷,很多原因导致其中的发展具有风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方面也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一直限制着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设。近几年虽然对民商法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改善与优化,并且在法律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将其中的信用建设作为最基本的建设原则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对于其中的建设原则是实现的非常少,加之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同的限制条件,市场经济对于其中的信用建设发展等没有进一步的改善与优化,市场发展中的危机不断增加,生产质量问题或是技术问题等一直困扰着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也严重阻碍了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作用

信用体系一致是我国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商法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更是能够很好地保证民事企业等的发展与市场的稳定。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标准是诚实信用,建立诚实信用的信用习题,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明确的界限与标准。营造出一种更加清晰明了、并且公平公正的环境进行交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进行分析,经济角度这种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的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并且及时整理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秩序与活跃度,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讲,这种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的降低各种期间费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的保证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秩序,并且强化群众在生活中的整体水平,更好的提升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对消费者来讲,能够更好的保证稳定的工资与收入,并且利用信用贷款的消费形式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企业发展方向来讲,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能够扩大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经营的范围,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利用信用体系的建设方便资金的筹集,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合理利用资产,减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与债务的发生。政府发展角度来讲,这种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升政府在企业运行上的控制能力,并且能够减少政府中存在的不法现象发生。完善的信用保障系统更好的保障了企业信息的发展与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优秀的发展环境,增加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资金信用关系,能够很好的推动和谐发展的实现。

四、完善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诚信

诚实守信一直是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标准与原则,并且民商法在法律中对诚实守信具有明确的规定,强调对于诚实守信的坚决执行与建设。民商法自身能够很好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加强其中的诚实守信,可以更好的提升民商法的实际操作性与有效性。诚实守信的加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民事活动的划分,在民事活动中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相应的权利,具有明确的责任将对其中涉及的各种信息等进行区分,其次是在地方商法上的保护能够很好的减轻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逐渐降低经济风险,正确引导市场发展方向。最后是在司法建设制度方面,需要更好的进行透明化与公开化,在进行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保证信用体系整体的规范化与合理化,稳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提升诚实信用的建设特点,能够极大的提升信用体系在市场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推动经济政策的实施与保障。与此同时,诚实信用的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提升民商法的执行与操作,更好的实现当事人民事活动的权利与义务,提升民事活动的责任,完善司法制度的改善,增加法律的透明度,同时诚实守信还能加强法律在经济发展中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信用权在民商法中的建设

在进行民商法信用系统建设完善的过程中,信用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用权主要体现设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形成一种新的立法权与人格权,将民商法中的信用权独立出来,利用这样的建设形势能够很好的保证民事企业或是当事人等使用更多的权利,进行更多的经营活动,更好的完善民商法在信用体系上的建设。信用权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好的保护民商法在经济发展中的秩序维护作用,合理调整信用权利与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建设相关的信用体系框架,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权是人们更好融入经济活动的一项有利条件,同时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维护民商法的控制力度以及信用权利,保证民事经济活动等不超出民商法的规定,帮助社会建立更加全面的经济发展制度,信用权是民商法维护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加强其中的信用权,能够更好的建设民商法信用体系,完善相关的制度约束与执行能力,适应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措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

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是保证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其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发展进行制定不同的市场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企业在发展中保证信用的关键,但是因为市场的发展具有不固定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进行建设与完善。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体系的建设与加强,对于企业来讲,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发展经受到经济的影响出现很多变化,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就需要加强对企业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在信用上的承担能力,明确企业的债权人与以及信用度上的协调,防止信用出现波动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债务或是贷款等程序,完善企业中的信用体系主要是为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的维护企业在债务以及义务方面的稳定,影响企业这几个方面的变化的原因主要包含主管因素与客观因素,这两种因素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信用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