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05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1

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关系着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4]。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研究生导师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强烈而持久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承担教育他人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导师的育人动机;他们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他们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其能成为满足将来社会需求的好医生,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的言谈举止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他们愉快有效地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提高研究生导师文化素养的方法

2.1严格遴选导师条件

近年来高等院校研究生不断扩招,有些大学的研究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学生人数。为保证有足够的师资,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但对于导师的遴选,一定不能因为数量缺乏而降低标准,必须在学位、职称、临床经验、科研成果、论文质量、研究经费等方面严格要求,保证每一位导师都名副其实,具有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因为导师遴选的高标准,则会不断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和水平,优秀的后备力量是导师队伍优化的有力保障。

2.2加强岗位培训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校教师素养训练,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加强对导师的岗位培训。通过举办导师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教学名师进行教学方法讲座,推荐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并进行考核,举行各级教学比赛,使导师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文化素养。

2.3自觉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现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生的任务不仅是治疗疾病,还要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及心理干预等各方面工作,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每日繁忙的医疗工作结束后,专业书籍的阅读必不可少,同时也要自觉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5]。读书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读书、读好书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2.4注重师德修养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培养

0.引言

所谓信息技术素养,是指教师对信息教学技术的综合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它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的掌握和运用技巧的掌握,还包括教师能否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化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化学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还能够使他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精神和专业探究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1.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社会必然性

教育部于2000年了一项通知,决定将小平同志提出的计算机教育改为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符合时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通知的,开启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而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的培养,则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化学教师是所有任课教师中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最强的,因此,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促进化学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授课水平作用很大,这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应用,把教育的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去。要实现这些远大的目标,化学教师们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高质量学生的重任,因此,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作用大小。

2.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内在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首先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改善教与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加入到学生教育体系中,但是它仍然存在着学科脱节的问题。化学教学中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化学知识一起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评价指标,在许多化学教师看来,信息技术只是辅知识,这对于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且传播速度也很惊人,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在限于课堂学习和阅读报纸,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师已经的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着,朝着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标奋进。在这种大背景下,化学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拓展自身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措施

3.1明确的化学教学教研目标,目标尽可能的详细

第一,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具有明确的化学教学教研目标,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方向,才能按照计划来进行教学教研,才能够针对化学教研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所以,制定化学教学教研目标的时候,要确保目标是详细、具体、切合实际的,不能使空泛的大目标,要确保目标能够促进化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第二,任何具体的计划实行,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化学的教学教研目标实行,也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制定详细的、可行的化学教学教育计划,教师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教研,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2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网络资源共享

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帮促下,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学生进行自主获取知识,与同伴交流讨论的学习模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就应该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提高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经常进行任务驱动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就要求教师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具备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化学这门学科尤其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所以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而现代学校普遍缺乏计算机设备的情况下,就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加大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营造一个有利于化学教师素质培养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化学教师对相关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专门要求专业人员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对化学老师进行考核,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3.3摒弃化学教学教研活动单一性,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其多样化

掌握信息技术下的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化学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提下,能够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教研的单一性,促进化学教学的多样化。在讲解化学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上、在组织学生进行对外化学技能联系上,都应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这是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较高的表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有效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过硬的优秀化学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普遍承认,所以,他们同时也是专业素质较高的化学教师。因此,应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可以开展专门的示范课堂和示范化学实验,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让所有的化学老师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学习优秀化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重难点知识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技巧等。还要发挥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的带头作用,尤其是让年轻化学教师掌握实验室操作的技巧和方法,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第二,注意发挥公开课的作用。

公开课教师通常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而化学公开课尤其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很多新任的化学教师,讲课和实验的技巧还不成熟。所以,学校应该多举行公开课的评论大赛,让年轻化学教师多参与公开课,让全校老师对其进行点评,快速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同时,公开课应该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讲解上的功效,提升年轻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从网络中搜取更多的知识。

第三,发挥化学教师的集体作用

任何集体的力量都多于个人,所以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年轻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掌握备课的技巧和方法。

4.结语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能够真正的发挥化学教师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教师的素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化学家努力。

参考文献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3

【关键词】化学说课教研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科研提升,“化学说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甚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招聘化学教师、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什么是化学说课

化学说课就是化学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面对同行,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教学辅助手段阐述化学课程或某一具体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课者一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究进一步改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

2.为什么要说课

2.1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和这样“教”的合理性、可行性、高效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老师熟悉新课标,具备课程意识,把握新课改精神和标准,以及拥有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规律知识等,才能应用自如、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这样就势必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深入探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

2.2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

在一般的教研活动中,通常形式就是首先听教师上课,然后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由于缺少了上课教师“说课”这一重要环节,上课教师往往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由于千差万别的课堂走向和听课者视角和水平的各异,其教学构思和想法未必被听课者理解和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课堂评价者之间出现断层和差异。通过说课,授课教师运用语言的媒介作用让听课者明确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自己教材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将课堂设计的全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让听课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必将有助于听课者对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有一个的整体理解和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实效更显著。另外,同行通过倾听教师的阐述,从“根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说课人就能够更好地发现课堂设计中的优缺点,将可能的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对课堂不断聚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自我修正,使教学设计能够更深入、更细致、更科学。

2.3有利于对课堂多向度的观察。

说课是针对不可完全预知的学情,说课教师可能有好几个设想和猜想,教师斡旋于其中,像一个将军,排兵布阵,这就使得课堂的走向有了多种可能,有了丰富内涵,有了许多选择,有了诸多悬念,有了蓬勃生机。这就是个体说课中的多向度。另外,通过“说”,展示说课教师的设想,通过“评”,又使同行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使自己设计得到同行的认同,同时获得指正,收获信心,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成功之处和亮点,从说课中得到启迪和借鉴。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碰撞,撞出火花,达成共识,取长补短、优劣互补。说课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评课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从而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

3.说课说什么

说课,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师备课之后,由执教者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向听课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因而说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说教材。

所谓“说教材”是指说出本节课内容和结构、重点和难点,编者意图及本节课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和作用等等。例如,“物质的量”在苏教版中是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编者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初中简单计算基础上,引入为了使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所以物质的量的概念以及它与质量和微粒数的相关计算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物质的量作为桥梁在整个化学计算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后面化学知识学习尤其是化学计算奠定重要基础。

3.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课堂设计提出了三维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下的说课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如何从这三个维度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说课时要做到用词恰当,表述具体。

3.3说教法和学法。

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每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例如,苏教版中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采用的主要方法:①学生实验教学法②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③分析归纳根据物质性质不同而采取的相应物质提纯方法和操作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实验动手能力。

3.4说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包括:教学程序、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1)关于教学程序设计。依据教学三维目标,为强化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不把教学课题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以及有关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2)关于教与学的两种活动的设计。要说如何将教和学有机结合的安排和构想及其理论依据。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

(3)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应说上课形式、典型环节、范例的设计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3.5说程序。

(1)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2)要说清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3.6说板书。

说出板书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4.如何把课说好

说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个人素质能力相关,还需要教师作充分准备,要想说好一节课,我想至少作以下几方面准备:

4.1要“钻”,主要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钻研课标,钻研考试说明。明确教材结构,课标要求,考试说明要求,把握好教学定位。

4.2要“解”,在钻的基础上,解读常见的问题或遇到的问题,解析学情,确定教学指导思想与基本教学法。

4.3要“定”,把握教材结构,课标要求、考试说明,确定教学方法后应根据说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敲定说课讲稿。

4.4是“说”,说课讲稿定了之后,我们可以试讲,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说课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综上所述,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通过“说课”这一平台,让教师们有机会经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专业活动,从活动中发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交流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使教师从教学经验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4

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作为财富与资源的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成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它将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引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随着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尔”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变革带来的是对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撞击,是对教师角色的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网络时代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课题界定

⒈关于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媒体计算机在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讯,实现软、硬件及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环境总是与一定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本课题所指的网络环境为后者。

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

我们所研究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②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应该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发展与应用。③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教师的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④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因此,教师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教师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对信息的修养。

⒊关于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其中当然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⒋关于本课题

这里,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方针,以终身化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以自主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网络环境为新的视点,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新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综述

⑴在美国,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其实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由于图书检索技能包含许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而计算机则是高效、快速的现代信息处理工具,所以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自从信息素养概念在美国教育界被普遍认可后,它的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5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师德、文化素质、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量基础教育师资靠地方师范院校来培养。这个意义上,地方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应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和战略定位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使体育教育专业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质上是教师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教师教育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除了一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无论是从基础教育改革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来看,体育教师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比专业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所以,应从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着手,建立融师范性、学科性、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的师资的培养,学生除了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之外,作为教师,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针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以及改革发展趋势,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程体系,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校内外一体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科学板块,特别是有利于跨学科和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在通识教育中适当增加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文学科特别是大学语文、体育美学和艺术欣赏类的人文科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以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师资为目标,构建了融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并举”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要强化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关联的选修课,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加大实习改革力度,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使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实行无缝对接。

(三)全面推进体育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体现出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不太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狭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学课程过多,通过增设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余地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关注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好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学科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1.推进体育专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上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淡化“专业”意识,避免对“专”的误解,我们培养目的不是专项运动员,而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实际上,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并不需要单一的“专项”体育师资,而需要相对“博”,学科知识和专项上的“博”和“通”。其实,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篮球专项的老师上其他球类或田径课程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要加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课(基础理论和术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与社会特别是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意通过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学科教育和当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课,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属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既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又有人体结构、运动生理所包含的美学原理;体育实践教学如术科技能和体育竞赛,更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多方面展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体育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宗旨通识教育的目的。

2.强化体育专业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技能理解为术科教育,应把术科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健美心灵、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专项教育中动作的要领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体育术科除了动作的要领,还有潜能的挖掘、个体极限的发挥、战术战略的运用,这既体现了综合智力的运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协作关系、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科学的学问。术科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规则和规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术科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应注意挖掘和渗透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让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培养和丰富未来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师德水平。现代教育认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养不亚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全人格。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心态,体现为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是培养意志力和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专业教育应渗透这样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

3.增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和美有着不解之缘,多方面展示了人体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为人们审美体验的对象。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气魄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体育,既是具像化的人体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体育专业教育中,人体解剖和运动生理学,术科教育中的艺术体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这些专业理论和术科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和体育科学所包含的美,以及体育美的丰富表现形态如形式美、运动美、精神美、社会美,“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影响和提高大学生心灵境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新世纪以来,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07-01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在教师在整个的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的专业成长过程。下面笔者根据所查阅的国内外有关此方面问题的文献及自己仅有的一点体会,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做出如下概括。

(1)博而精的知识结构;(2)深刻的道德影响力;(3)不断完善的职业能力;(4)专门的组织;(5)专业的培训;(6)统一的培养与评价标准。

2教师专业化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专业素养是人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具有行业标准和特殊要求,必须纳入到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野中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育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师专业素养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现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从教师道德、知识、能力修养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力求“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身:(1)履行教师的道德誓言;(2)丰富教师专业知识;(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3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建构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用“一体三维”来概括。所谓“一体三维”,指教师是具有求真向善趋美人格的主体。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关键在于人类所拥有的内在智慧与情操,所谓“三维”是充实和体现教师生命主体和人格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

(1)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是教师获取职位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高中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如下。

第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物理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的前提。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该占有广阔的知识而不限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具体来说,应包括:对现代物理科学的了解、文理知识的渗透、基本生活常识的掌握。物理教师应了解与物理学科有关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吸收当代物理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发展。

第二,系统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物理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学,如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占最大份量的内容;理论物理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主要包括相对论,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②物理学方法论的知识。只有当物理教师深刻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后,才能较成功地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知识的能力。③物理学史的研究。在物理学史中,有物理、科热爱,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有物理学家发奋读书,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生动故事。这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物理史料,是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这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教育法理论知识。

(2)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育专业能力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多种本领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根据教育实践的要求,我们可将高中物理教师的主那也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物理教师的特殊能力。

首先,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能力。教师的其他所有能力都离不开基础能力,教师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智慧能力、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

其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它包括各科教师都具备的、适应各科教师各种教学活动要求的基本的或一般的职业能力,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以及物理学科教师剧本一般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的特殊的专业能力,即做好演示实验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

第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选择的、认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西方学者多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二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内在驱动力。其特质为: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三是教师的职业良心。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具体包括:忠诚于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的敬业精神;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开阔的胸怀,满腔的热情,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微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传统美德;有和蔼、诚信、公正、谦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8.

[2]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16.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中职院校向高职升格院校的不断增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问题逐渐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学校升格初期的核心任务。也是当前学校发展的重点之重。如何在中职院校向高职升格后,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的问题及策略的研究,便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升格初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解决的对策。为了加强升格初期高职院校相关制度的管理建设,来注重培训保障制度与学习培训机制建设,重点突出绩效考核的合理化、科学化等策略,为新升格初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做进一步研究,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总结与创新。

一、高职院校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现状

目前,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中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改革等这对于目前国内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高职教师素质缺失、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薄弱因素,因此,通过对中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方面进行研究,重点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以及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该研究中出现了教师能力要求也具有差异性等问题,通过相关研究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制定策略措施,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探析中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途径使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从全国范围内,中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后,教师素养的提升是我们共同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章的提出和研究是有着重大意义和实际作用,主要围绕“中职向高职转型升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如何提升与发展”等最基本的问题展开,以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加强高职院校升格初期教师素养师资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升格初期中职与高职学生管理的差异性

随着学校中高职院校的转型,中职学生阶段年龄层次上大致属于青少年阶段,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相对处于萌芽时期,自控能力相对不足,沟通能力的欠缺等,所以需要加强推行新型的管理规章制度,维护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以及教师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学校升格后,逐渐形成的高校化人才管理培养理念模式。面对中高职学生群体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中职升格初期不仅是教师的管理,更是从学生管理方面入手,从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来缩小中高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实现学校升格初期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二)加强新升格后高职院校教师素养的时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模式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注重理论素养、技术、道德、能力、意识素养等来提升教学能力发展,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来适应新升格后高等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三)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从教师发展的必要性而言,教师通过从中职院校向高职教师的角色的转换,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将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高职教师。从学生的发展层面,教师素养的提升促使他们最为直接的教育教学对象,来塑造其良好个性发展,获得更专业、更有益的知识与技能素养。从学校的发展用妫学校发展的核心前提是高质量的师资水平,高职教师素养的提升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基础,也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才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从社会的发展,通过学校高质量师资对人才的培养,使社会吸纳到一批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得到人才保证,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皆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三、升格初期高职院校教师素养提升队伍建设问题

(一)升格期选拔任用机制不合理

根据在该校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分析,一方面教师师资队伍年轻化、单一化、老龄化,趋势明显,专业结构复杂等因素导致整体教学服务水平的相对较低。若新升格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缺乏合理、有效的优化措施,队伍素质继续保持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障,就升格期而言,很难完成由中职学生管理转向高职大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升格初期招聘缺乏岗位的专业性,为了保证师资新升格初期高职院校大多教师资历都是从中小学,幼儿园对调至而来,因此,缺乏对当前高专院校学生科学的管理经验。由于缺乏此经历和工作经验,工作起来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加之中职教师队伍整体学历不高,研究生学历相对较少,本、专科学历占比例较多,因此对目前情况新升格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的状况看,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升格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虽然新升格高职院校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也相对建立健全了一些制度,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在施行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出现专业不相符合的现象等问题。

(三)升格期专业定位的不明确性

教师工作职责的定位。角色定位是在其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是保证对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贵校及部分院校没有明确教师工作的角色定位。尤其是新升格初期,学校很多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没有健全,同时,学校又处于大量的扩招阶段,这势必严重影响到新升格离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的发展。

四、升格初期师资专业发展提升的策略

(一)升格初期完善选拔任用

新升格高职院校处于中职学校转型为高职学校的磨合期,在此背景下,进行划分校系二级管理体系,完成教学、行政岗位的合理布局,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和完善学校的选拨任用机制改革。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标准,来把握高职高专特点,确定岗位需求,展现出新升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升格初期完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

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适用人才为根本。因此,学校需搭建好这个平台,构建教育教学的师资以及学校的软文化实力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具有一定良好职业道德,学习合作创新能力的教师,完善和保障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的角色定位

目前,针对转型升格期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重点围绕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及变化过程进行描述,然而很少从教师专业特长作为研究出发点进行,尤其在价值认同的视域下,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角色定位的成长机制。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的新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以及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学管理机制的驱动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知识的储备,来实现教师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对升格初期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专业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业化的趋势,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体制改革,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多样化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应如何让教师积极实践创新、主动投身教学、提升行为的自发性、赋予其应有的自和承担教师以外更多角色。因此,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专业特点的发展才能得以提升和体现,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强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叶澜,白益民等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张宁.自主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提升

一、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人才培养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而言,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管理能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道德品质。教师团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如果教师不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那么就很难保证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些学生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就会“吃亏”。而且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如果这些学生的质量达不到标准,那么长此以往就会给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活到老学到老”是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在这个竞争激烈是环境中,如果一味地依靠“啃老本”,那么很容易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自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能够快速而理想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也就是说,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是实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终身学习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策略

要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和潜在的价值,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相关工作顺利地开展;二是要严格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考核制度,利用制度来迫使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当然这些制度要尽可能地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切忌好高骛远。

(一)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只有让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体会到提升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后,他们才能从思想和行为上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做出努力。在此期间,高职院校也要为这些教师安排培训,为他们提供机会。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过程很有必要。一方面,制度能够让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过程更具规范性,避免教师走弯路;另一方面合理的考核制度也能够激发教师对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过程的兴趣,将学习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为了能够激励护理专业教师积极地参与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培训,学校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促进教师向信息化人才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教师信息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从多方面角度来评价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鼓励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职院校要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实现“工学一体化”。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根据护理专业教师的实际需要,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向这些护理专业教师传授实际经验,让他们在不断接触和学习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加强信息交流,建立高效师资流动运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机制,保持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素养

1.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各门外国语言学习的热潮,而我国的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学把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要深刻反思作为客体的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作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抓住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这个关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1]

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体现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保证;信息素养指教师获取信息并内化传播给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确保熟练地掌握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信息并加以综合创新;人文素养指教师自身具备的道德情操、文化底蕴,主要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深入考察探究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有关问题。

2.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2.1有利于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

大学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元化,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再加上大学生急于体验社会生活,将大部分时间用到社会实践上,很少去关注读书、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当然这跟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观念联系密切,大学语文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僵化。所以,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用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带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2.2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大学为全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场所,学生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汲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掌握更扎实的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的前提下,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比较倾向于选择教学方法灵活、知识广博、授课内容深刻、热爱和尊重学生、有亲和力、通过课程学习或课下交往能够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教师。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要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2.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从两个方面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可以带动一大批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将渊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改变教学观念,带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开拓一片新天地。

3.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素养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3.1专业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保证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才能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严峻的形势,积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3.1.1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图书,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要根据时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备课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加新的学术思想,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1.2增强专业理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文学的创作、研究以及批评等文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首先,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依据基本的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明确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完整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全面、系统地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把握好文艺学这三个分支的关系,并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全面、系统地习得专业理论的精髓;再次,文学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学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专业理论;最后,增加人文社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

3.1.3强化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一颗对学科学术研究保有热情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学科影响广泛的研究活动,使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此外,教师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提升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2]

3.2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给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繁杂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拥有辨别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3.2.1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自我研修,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相辅相成,建构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

3.2.2增强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获得、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通过自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合理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2.3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在主动提升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同时要做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合法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强化自律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遵照国家的法律要求,正确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3.3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基础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才能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

3.3.1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外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坚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操,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传授给学生真知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做到言传身教,如此,才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合格大学生。

3.3.2拥有渊博的知识

文学是审美的、诗意的、艺术的,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大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相当的、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提高学生识别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3.3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在做好备课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方式,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注重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温馨、默契的课堂气氛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默契和谐、丰富多彩。[4]

4.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作为传授人文学科知识的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新时代下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信息素养。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时代感悟,润物细无声,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明泉.略论高校教师素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78-81.

[2]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27-30.

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师学校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新型教师的要求,所以加强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高师学校也应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更好的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高师学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1加强学生音乐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为了适应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只有保证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教育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素质以及综合技能。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以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的。因为专业素质反应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使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专业素质的培养会推动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专业技能,为综合技能的发展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加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才会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教学理念一直在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把专业知识教学与师范性教学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师范性教学。因为高师学校就是以培养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为目标,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适应以后的教师岗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下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不重视师范性教学。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范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可以学以致用,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很好的练习发声技巧以及可以很好的演唱歌曲,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够把发声技巧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甚至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节声乐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把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背诵,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把它讲授出来,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胜任音乐教师一职的。

(2)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利益的趋势,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目的是可以利用好的专业技巧教一些私人学生,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基础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大的作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片面性。高师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是关键的,其次才是音乐技巧。所以高师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去传授音乐知识,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能力去胜任教师一职。

(3)音乐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独特。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模式新颖独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课程不能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老师讲解把理论知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快速更新的教育体系的。

3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师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定适合音乐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为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科学素质,不能使学生单方面的发展音乐,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把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与音乐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多。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强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强大的新型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又怎么可能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中的内涵呢。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对音乐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高师学校应该重新调整音乐课程,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课程上,应该设立师范性教学课程,例如开设教学模拟课程、音乐制作、音乐舞台剧等一系列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应该开设音乐选修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置这些课程时,应该建立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效果差的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所以要想完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如果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对音乐教学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所以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才会重视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总结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建立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完善新时期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谢征.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2).

[2]黄小惠.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J].音乐探索,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