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14

城乡规划治理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环境卫生、容貌秩序治理为抓手,以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四级联动、三级管理,坚持综合治理与产业园区发展、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创建卫生城镇、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家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五年治理,实现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抢抓机遇,有力推进。抓住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增长的机遇,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逐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和群众愿望。

2.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坚持规划先导,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功能设施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专项治理与长效治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高素质相结合,推动综合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富有实效、特色鲜明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推进城镇、公路沿线、旅游干线等区域的环境治理工作,以线带面逐步深入。

4.以人为本,共享成果。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发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大力解决城乡环境中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使各阶层人民群众共享治理成果。

二、工作目标

2013年。80%以上的村庄达到“四化”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环境噪声全面达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率达20%,特别增强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回收利用水平。

2014年。巩固并增强在城镇空气、环境噪声、水质、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治理能力。进一步开展农村风貌塑造,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广电和商业设施,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015年。继续增强对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健全分类回收机制,提高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风貌塑造,实现城镇和乡村容貌整洁、特色鲜明。实现“十二五”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治理“五乱”。

“五乱”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通过集中治理,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形象。

1.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在中心城区、县城推行数字化城管,实现环境治理无盲区。坚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重点治理城镇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和公路(水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清除卫生死角。坚持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前后组织集中行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

2.维护公共秩序。进一步做好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市场使用率,搞好市场周边环境治理,取缔占道经营的固定摊点、流动商贩,查处店外经营、露天烧烤等行为。加强街巷临时摊点摊位管理,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经营,谁经营谁负责环境卫生。制定公园广场的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洗车场、维修站、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管理。

3.确保道路畅通。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和改善公路通行环境,科学合理分流城市过境车辆。加大对乱停乱放的治理力度,规范车辆停放制度。加强停车场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建设,加大对摩托车、出租车、货运车等车辆整治力度,取缔各种非法营运车辆。

4.养护市政设施。大力改造市政道路,及时维修、消除破损的市政道路,到2015年底,实现中心城区和各县城道路全部黑化,乡镇道路全部硬化。加强亮化工作,实施好主干道、旅游景点和重点街道路灯亮化和建筑物光彩项目。加大园林景观投入,2015年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各项指标要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公共绿地和公共健身场所。

5.创建文明工地。建立完善文明施工管理标准,落实建设工地出入口硬化和冲洗设备,健全保洁、工地围挡、施工降尘、运输车辆清洗、监控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实行建设砂石、渣土规范处置保证金制度和运输核准制度,砂石、渣土运输规范化率达到98%以上,杜绝施工现场噪音扰民。2015年中心城区、县城建筑工地要全面运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治理的监管效率。

6.规范户外广告。建立户外广告抄告制度,增设公共张贴栏,严厉打击乱粘乱贴行为,确保广告张贴规范。完善城区户外广告审批制度,提高设置广告标准,大型户外广告要实行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合审批。城区不再新增屋顶广告,破损和到期的屋顶广告要全部拆除。

(二)治理大气环境。

开展扬尘治理,加大建筑工地、市政工地、拆迁(待建)工地监管力度,加大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整治,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防尘措施,强力推进施工工地标准化管理。加大道路冲洗除尘力度,推广使用粉尘抑制剂,确保城区道路、主要出入口道路无扬尘。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中心城区在年7月底前完成,区县在2015年底前完成。开展秸秆禁烧,成立联合执法队伍。积极开展规范化、文明化执法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三)治理水域环境。

大力实施河道全程截污,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截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全市河流、沟渠排污口治理;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调配工程。深化河湖治理,加快东坡湖治理,推进通惠河治理,加强区县水环境治理,确保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较上年明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率达20%。

(四)强化设施建设。

强化城乡治污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卫设备配置,夯实治理基础。

1.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中心城区、各县城要根据城市发展水平,规划设置农贸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已建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应进入城镇总体规划。加强公共厕所建设,主要街道两侧及市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节约型公共厕所。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各区县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

2.加强环卫设备配置。根据实际需要,配足垃圾收集筒(箱)和垃圾收集、转运车辆等环卫设备。

3.加大园林绿化力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对绿化设施的清洗、维护管理,努力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园林绿化项目,加快实施四个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建设,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充分呈现单位、小区内部的绿化设施。实施“屋顶增绿”工程,号召市民充分利用居住空间,在阳台、楼顶广泛开展绿化活动,丰富绿化层次感。实施绿化示范工程,实施“两宋荣光”眉州大道绿化示范工程,全面提升绿化景观水平。启动全市健康绿道建设规划,建成城区100公里的城市健康绿道系统。各县城建成区整体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5%,绿地率不低于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乡镇绿地比例按中心镇镇区12%、一般镇镇区10%建设,规模一般不小于2.5公顷。

(五)突出风貌塑造。

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风貌塑造。

1.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现实情况,对在建和拟建项目严格执行风貌塑造规划。坚持原址保留、适度发展、引导迁建等整体规划策略,科学设计项目,合理选择投入方式,避免建设浪费。

2.整治建筑立面。突出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主干道、主要街区,全面整治街道建筑外墙立面、交通路口、广告、店招店牌、地名牌、指路标志牌等,规范设置防护栏、雨棚,拆除违章搭建,拆墙透绿,做到立面清洁卫生、色彩相对统一和风貌总体协调。市、区县规划部门对所有新报建项目建筑物造型、立面效果等严格审批,不符合规划的,不予审批。

3.打造特色街区。中心城区继续抓好十条示范街的打造,各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打造一至两条示范街道。通过路面铺设、完善路灯设施、提高绿化面积、规范店招店牌和灯箱广告等,凸显地方特色。

4.完善公益设施。规范建设城镇给排水、电力、照明、电信、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定期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规范利用城镇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合理布局,保持整洁、醒目和完好;按相关标准设置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保持整洁美观,确保使用安全。城镇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齐备、正位。

5.规范小区管理。禁止在建筑物屋顶加层或搭建各种棚屋,不得擅自增建临时设施。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应保持完好;空调挂机、门窗防护栏及外表面挂设的线缆应统一设计、规范布置;不得擅自破墙开店或改变原有建筑性质,不得擅自在建筑外墙或构筑物外表面设置广告、灯箱或其他附着物。墙壁面保持无污损或砖石脱落现象,墙面玻璃和玻璃幕墙应保持完整,外墙色彩、材质,门窗尺寸和造型风格等应当相互协调;门牌号、标识牌等其他墙面附属物应悬挂端正、布置整齐、无破损现象。

6.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开拓性地塑造各具浓郁地方文化和鲜明个性的城乡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规范设置城镇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保持整洁、完好。

(六)抓好示范带动。

打造治理工作先进典型,作为提升城乡品牌形象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抓手,促进全市治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继续推进“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以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命名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市年度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的4个示范镇和45个示范村建设,争创优秀示范工程。积极申报新的“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争取档次有提高,数量有增长。

(七)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保持新闻媒体、网络常态化宣传。丰富社会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板报、专栏、标语、宣传车、专题片、公益广告、文艺表演等形式对环境治理知识、重要意义、工作动态等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挖掘一批典型,宣传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的情况,积极宣传报道一批在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中涌现出的环卫工人、城管、公安、交通、街道办事处、社区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积极发动群众为治理工作建言献策,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八)狠抓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区县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化区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从市到区县、到乡镇、到村组,都要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实行环境治理“十佳、较差”乡镇考评制度,每季度评选“十佳、较差”乡镇,对评选出的十佳乡镇每个奖励5万元。严格实施“一次提醒、二次曝光、三次问责”制度、约谈制度、意见征询制度、暗访提醒曝光及问责制度、区县交叉暗访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门前三包、院内四自”等制度,确保全市环境治理扎实有力推进。创新自治机制,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头,严格对照任务抓落实。主体责任部门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明晰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主动作为、相互协调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治理成效。

(二)明确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群众在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群众参与考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注重提升市(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卫生习惯的养成。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库”,把问题整改情况和群众对治理工作的知晓率、满意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三)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管理队伍、执法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要配备好管理人员,努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水平。要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准入与执业的管理。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管理与保洁分离、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等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城乡规划治理篇2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先导性的公共政策。直辖以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覆盖面显著扩大,规划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管理和监督显著强化,规划实施总体良好,规划意识大大提高,重视规划、关注规划、服从规划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城乡规划引导下,全市城镇化快步推进,城镇体系趋向合理、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山城、江城特色更加凸现,直辖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规划实施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人才短缺、投入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十一五”期间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好中央宏观调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乡新格局,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内容;进一步打好“直辖牌”,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新兴直辖市城市形象,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肩负的新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保障机制和地方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单纯注重城镇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注重人的物质需求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镇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使规划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较为完善、适当超前、符合**实际的规划编制体系;

——形成“集中统一、城乡一体、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方式多样、主体明确、措施有力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

——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较完备、人才队伍较合理、投入机制稳定的城乡规划保障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远郊区县(自治县、市)都应设立规划委员会。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运作效率。发挥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问题、城乡发展重大政策的宏观决策咨询作用,统筹协调区县(自治县、市)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要优化组成结构,充实专业力量。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专家及社会人士比例不低于1/3。

(五)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各项涉及城乡空间利用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严禁擅自肢解、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考虑全市域城乡空间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村镇居民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分级管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责规定,做好本区域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

(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履行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序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健全和完善。其他城镇化进程较快、规划工作任务较重的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单独设立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对主城区的镇(乡)规划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远郊区县(自治县、市)的特大镇(乡)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明确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工作人员,其他镇(乡)要配备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三、依法严格规划管理,大力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力度

(七)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未批准或未纳入建设用地的区域,不得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获批准的,不得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或提供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八)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调整程序。严格各类城乡规划的法定分级审批制度,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规范城乡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自治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等强制性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必须组织论证,进行公示,调整成果须按法定程序重新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非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成果要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形式取代。实行投资审批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实行投资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时,须附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供应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工建设;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内容;竣工后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土地、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目标责任书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监察部门认真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要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措施,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

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人民政府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调整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重大项目选址、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督察,纠正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督察报告。

(十一)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要积极协助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预警网络,畅通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渠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依法、从重查处随意侵占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安全等违法建设行为。

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土地、建设、市政、环保等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纠正、查处有关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确定的职能职责,严格查处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乱搭乱建行为;房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配合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四、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十二)健全**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坚持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并重,深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安全、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内容,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动态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三)推进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按照构建“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拱卫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市域内中西部、渝东北和渝东南三大城镇发展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结合成渝经济带、川渝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优化各类城镇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实施维护。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主城区分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动态维护机制。

(十五)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限相适应的滚动编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内容作出具体的空间安排。区县(自治县、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时全面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和报备案工作。

(十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必须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保护地区、重要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编制,逐步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注意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2007年年底前,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完成规划区内全部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七)加强建制镇规划编制。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制镇规划编制步伐。合理确定建制镇规模,强化以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市政环卫为主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建制镇规划编制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紧凑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中心镇规划的修编,2010年前完成全市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6月底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序引导公共财政投入。遵循《**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提出的原则,认真总结“千百工程”村级规划编制经验,2010年前完成全市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十九)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独特风貌景观的重要手段。要爱护和珍惜**特殊的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巴渝文化,努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要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加快重点地区设计导则制定。认真开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段城市设计及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村落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指导。“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生态保护、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城镇安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加强城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有序引导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协调,切实履行好审查职责。

五、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二十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市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人员、办事结果、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扩大公众的规划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重大规划和重要地区规划方案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类重要城乡规划成果经政府批准后必须予以公布,确保决策之前有咨询、决策之中有公示、决策之后有公布。

(二十二)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重要规划的编制要严格实行方案公开征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行业管理,严格规划编制资质审查,完善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技术运用和规划决策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十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测绘法》和《**市测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测绘管理体制,将本地区的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地方财政预算。针对不同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适用功能,制定相应的覆盖和更新策略。2010年前,要实现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全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城镇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建制镇以上规划建成区,并建立多元多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六、强化保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城乡规划工作负总责,对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镇(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城乡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规划水平。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安排城乡规划知识的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城乡规划知识,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二十六)强化分工协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强化协调、形成合力。要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觉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共同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各类规划,保证各类规划的落实。

(二十七)健全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完善《**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建立涵盖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全过程,适应**市情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制定各类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与规划法规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十八)加强规划研究。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拓宽规划视野。围绕国家和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推进“和谐**”建设、三大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步、生态敏感区保护控制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新思路。近期要针对规划政策、规划方法、法规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宽领域开展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许可管理、实施监督、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及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城乡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城乡规划治理篇3

为贯彻落实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20*年度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要意义,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开展培训工作的目的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作为专项的行政效能监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已成为解决当前城乡规划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展此次培训工作,主要是使各地能更好地掌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相关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加强各地规划建设部门和监察部门的相互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做好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切实取得成效,防止走过场。

二、培训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省级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有关人员以及地(市)、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有关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城乡规划法规政策、行政管理知识、行政监察政策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内容等。

三、有关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总体部署,有计划的切实组织好本地区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在组织各地(市)县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的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要带头参加培训。要把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与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考核相结合,确保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要进一步组织好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培训工作。

城乡规划治理篇4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建设的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的强化,我乡提前谋划,紧跟步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顾问,镇长任组长,人大主席、联工委主任(常务)任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为成员的文明乡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集镇区和村庄的环境治理,均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员,确保工作推进有力、有序、有效。同时,成立了文明乡镇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环境整治的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已投入16余万元,对省道S324线树木进行补种、刷白,绿化、美化街道;投入了41万元,打造了高标准的S324线文明良田小景点;投入15万元在沙洲村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三是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与镇区内各个经营业主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成立文明镇集镇管理所,每年投入经费5万元,聘请专职城管人员4名,加强对集镇环境卫生的管理;投入环卫经费10万元,聘请保洁员4名,负责集镇区的卫生保洁。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内涵和意义领会有偏差,认为城乡环境治理主要是城镇环境卫生的治理,农村的环境卫生可以暂时搁置,因此,造成农村和集镇环境卫生治理的不同步和不协调;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不积极配合,也缺乏参与的热情,加之农村群众固有的一些不良生产生活陋习暂时难以改变,广大群众在环境卫生上的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缺少配套的环境规划。现在的城镇建设和村庄布局,都有总体规划和专门规划。但是,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却没有一个相应的环境规划。因此,造成集镇区差、乱、脏现象严重,集镇区卫生的治理只能靠突击的执法检查和集中的清理行动;村庄里堆积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却无人过问。

3.环境治理的机制不健全。目前,城乡的环境共同治理缺乏一个可协调各方行动的机构,县、乡、村三级的环境治理措施基本上是脱节的,在三个层面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缺乏一个联动机制,造成环境治理措施不严,效果不佳。此外,乡镇一级政府没有执法权,造成城镇管理经费投入有限,执法力度不严。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城乡环境共治,需要的是城乡居民的共同参与。在现阶段,环境治理仅仅是政府主导,单纯的行政行为,缺乏群众的参与,很难有长期和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该在全县范围内加强舆论宣传,广发宣传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营造人人参与环境管理的良好氛围。

2.制订环境规划,提前谋划布局。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建设过程中环境的治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还是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与之配套的环境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环境规划,环境的治理才能循步骤和按计划推进,实现在建设前考虑环境的布局,在建设中坚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后完善环境的管理。

城乡规划治理篇5

(一)“五乱”现象依然突出

“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的“五乱”现象经过前段时间的整治,虽然有所好转,但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并且反弹还比较严重。

(二)设施建设依然落后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我县投入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3000余万元,购置了巡查车、垃圾箱、高枝锯等设施。应该说投入比以前大大增加,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停车位严重不足。由于县城老城区规划缺乏前瞻性,没有考虑到*的车辆会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停车场地预留不足,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二是市场建设、管理落后。市场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备、管理比较混乱,没有一家能达到部颁或这次整治标准要求。三是河流、道路的保洁设施缺乏,往往都是有重大活动才清理、打扫一次。四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目前,县城只有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站,污水处理厂也还在建设之中,这与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差距很大。

(三)管理体制依然不顺

虽然我县成立了城市执法监察大队,但其实质还是规划建设局的下属单位,并且执法主体依然是各职能部门,权责不相对应,存在着先天不足,再加之后天努力不够,因而群众对城市管理意见比较大。

(四)认识还不到位

一是干部认识还不到位。7月17日,奇葆书记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但是,我们的许多干部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有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倾向,没有下深水,没有动真格,致使效果不理想。二是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的引导、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还没有让群众深刻理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没有让群众树立起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没有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没有让群众看到党委、政府治理环境的坚定决心。因此,群众的参与意识没有增强,不良习惯没有改变,文明素质没有提高,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现象。

(五)长效机制还没形成

虽然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体制机制上探索、总结还不够,对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学习还不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这也是环境治理不深入、不达标、效果不巩固的重要原因。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要任务

主要有整治的具体内容和建立长效机制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整治的具体内容

1.彻底解决“五乱”问题

“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是一个地方“脏、乱、差”的典型表现,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是省委、省政府要求做好的首要工作。奇葆书记说,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身边的环境都熟视无睹,管理不好,连打扫卫生都不愿做或者做不好,还想做什么大事,还能做好什么大事?他认为搞不好一个地方的城乡环境,就谈不上做一个称职合格的地方官。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奇葆书记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整治“五乱”现象作为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我县“五乱”问题前段时间虽经整治,但不彻底,并且反弹严重。因此,全县要集中力量、全面动员、全面覆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针对“五乱”现象的专项整治活动。国庆之前要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这是整治工作的第一仗,张市长把它称之为“洗脸工程”。如果脸都洗不干净,何谈其他!因此,我们一定要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下真工夫,把*的脸面洗干净。一是要解决“垃圾乱扔问题”。所有垃圾要有规范的收集设施、要有专门的运收人员、要有合理的处理渠道;二是要解决“广告乱贴”问题。彻底清理建筑墙壁、街道地面上的各类非法小广告,治理广告乱贴乱画的顽症;三是要解决“摊位乱摆”的问题。集中力量治理乱设乱摆、占道经营、跨门经营等问题,清理整顿各类占道摊点等;四是解决“车辆乱停”的问题。要完善交通标识、标线等,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对占道停车、阻碍交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五是要解决“工地乱象”问题。要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治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2.搞好三个集中整治

一是集中整治乡容村貌。要治理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要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村社道路硬化;要实施庭院环境绿化美化,抓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大力推广普及沼气利用。

二是集中整治交通沿线。8月份是省上确定的“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治理月”,要努力实现违法停车得到有效遏制,城乡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点)进一步得到合理规划和设置,停车秩序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信号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率明显提高,全县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的目标。工作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加快停车站、点建设;二是解决场镇占道经营问题;三是抓好公路沿线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四是抓好交通沿线的垃圾收运处理、植树绿化、公厕建设、废弃建筑和设施清理。

三是集中整治重点部位。要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和秩序,集中力量治理“脏、乱、差”的问题;要整治“裙房卡口”,加大改造力度,实现道路畅通;要对集贸市场实行标准化改造、规范化管理,做到无垃圾积存、无污水溢流、无占道经营;要治理背街小巷,集中解决道路不畅通、路灯不亮、卫生状况差等问题,不留死角,全面治理。

三个集中整治的难度比较大,因为问题比较突出,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容易忽略,容易反弹。这项工作除建设周期的原因年底不能完成外,其他方面的整治工作今年底要务必要完成。

3.建好五大设施

交通管理设施、环卫设施、治污设施、商贸设施、园林绿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设施是城乡环境实现清洁、整齐、优美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条件,但现状是情况差、问题多、难度大。我们要下大力气上一批解决五个方面问题的项目,为我县城乡环境清洁、整齐、优美打下长久坚实的基础。

一是做好规划。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涉及当前和以后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在空间范围内合理布局的问题,为了实现“立足当前、兼顾以后、合理布局、功能齐备”的要求,首先要做好规划。这个规划要把省、市的要求、本地的现状、未来的需要结合起来,要与我们正进行的城市总规修编和38个乡镇总规修编结合起来。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多操一点心,要对县城和乡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加强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沟通,做一个实事求是、适度超前的规划,避免盲目乱建。

二是多元化投入。交通管理设施、环卫设施、治污设施、商贸设施、园林绿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设施建设投入是很大的。全部靠财政投入显然不行,大家要开拓思路,多想办法。对我们而言,重点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产业重建资金、生态建设资金,都与环境建设有关,尤其是要利用灾后重建中期评估优化项目的机会,把与灾后重建有联系的项目挤进去;第二,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治污、环卫和环境保护是扩大内需支持的重点,要搞好项目编制工作,极力争取中央资金;第三,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一些民间机构、社会人士也有投资环境设施的意愿,我们要积极争取。第四,引入经营理念,通过市场运作吸引资金。可以通过“经营城市”的一些方式来筹集资金。比如,最近政府就将出台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办法,从而加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促进环境改善。

三是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五个方面的建设,要由一批项目作支撑。我们一定要按照“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力争两年时间完成这五个方面的设施建设,使*城乡保持清洁、整齐、优美的能力走到全省同类县市的前列。城乡环境方面的项目属于公共性质的项目,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4.讲品味、重特色,提升城乡建管水平

奇葆书记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更艰巨的任务是要提升形象和品味,形成特色风貌。他认为我省城乡建设普遍缺乏特色和风格,城市千城一面的农村版、山寨版;农村普通存在的夹皮沟、军营式、火柴盒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城乡建设规划重视不够,编制水平不高,执行不严,农村规划覆盖面低造成的。他把改变这种状况,转变规划观念,抓风貌改造视为城乡建设的一场革命。他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奇葆书记的指示精神,搞好统筹规划,用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在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从规划到建设,从单体到整体,从现在到未来,从农村到城镇,都要通过“四注意、四提升”即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来解决城市无品味、无特色、农村版、山寨版的问题,解决农村夹皮沟、军营式、火柴盒的现状。

灾后重建我们得到了国家、港澳台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获得的建设资金超过了新中国建立来国家投入的总和。几十亿的巨大投入,最后整得乱糟糟的,怎么去向国家和关心、支持我们的爱心人士交待。因此,我们务必要深刻理解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建管水平。一是突出重点。两年之内中心城区、3个区域重点镇和交通沿线要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抓规划的编制。县已聘请了沿海地区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总规和乡镇总规进行修编。在灾后重建和其他一些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也一定要找一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规划是关键,规划不具有特色、品味、风貌和美感,建设出来的东西也肯定不具有特色、品味、风貌和美感。规划难、执行规划更难。相关部门、单位一定要坚持原则,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就不能打折扣。要以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抓好规划,执行好规划。三是要注重政策引导。用政策去引导,顺势而行,远比运用单纯的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来的顺畅和容易。环境综合整治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城乡建设管理也是涉及每一位老百姓的事情,要集思广益,要让群众来参与,让群众来监督,因势利导的做好工作。

(二)建立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机构、三支队伍和七项制度。

1.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或城乡环境综合管理执法局

除城乡规划与建设外,城市环境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全部由该局负责,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保证城乡环境整洁、卫生、整齐、优美。就是要消除多头管理、职能分割、执法职能分设、有利就干、有难就躲的弊端,确保城市管理的统一性、协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2.建立三支队伍

一是职能化的管理队伍。综合管理执法人员要具有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执法能力。就是环境治理要真正做出档次,给人民群众一种舒适、美好的感受。

二是专业化技术队伍。对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要达到科学的状态,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队伍。

三是保洁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保洁公司,走市场化保洁的路子。

3.建立七项制度。

一是目标考核制度。要把城乡环境整治和长期保持作为党委政府十分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制定专门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二是投入保障制度。财政投入纳入预算,随财政税收增长而增长,做到经济越发达,城乡越优美,人民越高兴。同时,要制定政策支持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参与者,尤其是具有长期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和企业。

三是公共资源经营管理制度。凡是为获得经济利益而使用城乡公共资源的,都应该有偿使用。把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经营好,是解决投入问题的好办法。

四是宣传教育制度。目前,我县“公共环境清洁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比较差,要建立有力度的宣传教育制度,把“讲清洁、爱卫生、守秩序、有礼貌”的意识,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机关、深入学校、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村社、深入景区。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这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要使一个农村县城向现代化中等城市转变,要使大量农民向市民转变。我们要把社会转型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要突出抓好教育引导,让人人爱护公共秩序和清洁卫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五是督查问责制。省、市对整治工作要求很严格,主要是:明查暗访、突击式现场会、曝光谈话、问责处分。为此,我们的督查要先行、问责要从严,通过我们自己的督查问责推进工作,避免在全省、全市被督查问责。小范围丢脸的负面影响肯定小于大范围的丢脸。因此,督查问责工作要早、要严,要全覆盖。

六是社会民意调查测评制度。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效果最终要由群众说了算。

七是曝光制度。就是要对反面典型及时曝光。通过曝光揭丑来提效能、促整治。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1年底,县城区、80%乡镇、60%村庄达到《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力争通过3年时间,使全县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两个加快”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工作计划

1.2009年8月20日前各专项工作组、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制定完毕。

2.2009年8月底前各专项工作组实施规划、项目计划、资金计划制定完毕。

3.2009年10月1日前完成“五乱整治”任务,“七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4.2009年年底前完成“三个集中整治”、“三支队伍一个机构建设”、“七项制度制定”任务。

5.2010年年底前完成“五个方面设施建设”和“一个机构建立”任务。

6.2011年8月底前中心城区、3个区域重点镇完成风貌工程,其余2012年底前完成。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鉴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实效性和长期性,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以杨震书记和我为组长,国际、王飚同志为副组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整治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各方面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环境保护整治、宣传教育、乡村环境整治、卫生整治、工业企业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城乡容貌整治、商贸秩序整治、督导9个专项工作组和一个专门综合协调整治工作的办公室。9个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全权负责专项整治组的工作,县上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到各个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工作。按照8月14日县委常委会要求,各工作组在本周之内要组建好班子,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明确,迅速展开工作,并在本周之内制定出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要明确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人员经费怎么落实、什么时间完成、组内如何督查考核等内容。各乡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解决好机构、人员、经费三大问题,亲自抓点作示范,以党政主要领导的领导作用、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全面推进整治工作。

(二)强化督查问责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要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设立举报电话、明查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要实行规范化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机关单位、公职人员,以及凡是财政供养的人员,都要积极参加,做出表率。对机关、公职人员在整治中的表现,监督考核要从严。要自始至终注重实际效果,以群众的评价为最高标准,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三)强化宣传引导

城乡规划治理篇6

一、科学规划,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水平

在《蓬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基础上,近年来蓬安相继编制完成了《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6.6)、《“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商业运作策划》(2006.4)、《蓬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12.)及《蓬安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8)等一系列相关规划。

1、《蓬安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规划区总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5万人。控规的编制明确了蓬安县城风貌定位――山水园林精品城市,为更好地引导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2、2006年蓬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的建设目标。历时三年,2009年蓬安成功创建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题定位为“中国最浪漫的休闲家园”。如今,景区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游安全体系日益健全,旅游环境广受社会好评,旅游商品多种多样,景区区文化内涵日益丰富。诞生了大型历史歌舞剧“相如长歌”、蚌舞、水龙舞、草龙舞、板凳龙舞、嘉陵江船工号子等一大批特色精品节目;对财神楼、濂溪祠、万寿宫、红军街、周子茶楼、古码头等一大批历史遗存进行了修复和修缮,使它们得以重现昔日的辉煌。新开发打造出了桑梓广场、画圣广场、博弈台、百牛渡江等一大批新兴景点。现正按照《相如故城及漫滩湿地公园旅游规划策划》确定的规划项目逐步分期实施。目前南门城楼已经确定恢复重建方案,正在进行拆迁和招标工作;《蓬安县锦屏镇老街风貌整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计划整治以明清时代砖木结构的老街长度达到1.8公里。

3、为对城市新发展区域的土地开发进行有效和详细的规划控制,目前蓬安正在编制《城东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将城东新区定位为田园都市―蓬安东部新城。编制的重点一是完成城东新区13条支路、抚琴大道东延线、绕城大道东段及北段等交通道路的道路设计,从而构成“三横三纵”和绕城环线的县城交通骨架。二是完成清溪河(县城规划区段)及两岸的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是强调景观性、亲民性和生态性,设计目标是打通水岸和城市间的视觉通廊,将水岸景观引入城市沿轴线布置绿色景观廊道。

4、完成了罗家、巨龙、兴旺、徐家、金溪5个中心镇和中坝村、沈家坝、长梁村、桃花村等一批场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目的是要提高村庄规划和布局水平,提倡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二、强化管理,提高城乡综合管理水平

良好的城乡环境,井然有序的城乡管理,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一个城市面貌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强化城乡管理上,蓬安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规范了城乡垃圾收运处理,重点对城镇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及辖区公路、河道、堰塘、桥梁、铁路周边、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进行了治理。全面完成了全县21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建设,指导村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和卫生填埋等形式,建立了日常保洁、清运机制,配置完善了相应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各类生产、生活垃圾。引进了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大型洒水车等现代化机具,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保洁作业机械化,提高了环卫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

2、规范了城乡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重点对广告乱贴乱画“牛皮癣”顽症进行了治理。按照有关规定,完善了户外广告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立面装饰、户外广告、商店招牌及内部陈设进行了规范引导。在人口流动区域等处设置了一批广告栏、广告橱窗,引导广告规范。

3、规范了城乡车辆停放,重点对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危及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治理。实施了“畅通工程”,建设“平安畅通县”,创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完善了交通标识、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新规划设置了部分车辆停放区域,严格管理车辆停放秩序。禁止在盲道和无障碍设施上停放车辆,为残疾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严格要求停车位设计不低于0.8个/户。

4、规范了建筑工地管理,重点对施工现场嗓音扰民、扬尘污染及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问题进行了治理。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强化了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长效管理。运输建材与建筑垃圾的车辆要求必须采取加盖密闭等措施,对随意撒漏和倾倒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加强了城乡规划督查,查处和治理了一批违法违规建设。

5、规范了城乡居民集中居住管理,重点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治理。积极探索“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和改造模式,2010年完成了县城两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规划方案设计,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三、改善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蓬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多“欠账”,因此,蓬安县委、县政府以此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契机,痛下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力投入,为蓬安城乡建设工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全面实施城乡风貌整治,展现相如故里文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蓬安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城控规确定的县城风貌定位,在全县的范围内实施风貌打造。三年来,共投入约4亿元,完成了抚琴大道、相如大道、政府街、悦庆街和建设南路的风貌整治和绿化工程,对在外交通沿线上和中心场镇的民房实施统一风格的风貌整治,通过风貌改造形成了具有相如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按照“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的要求,积极改造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对县城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建筑进行了立面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

2、加快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对已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加强了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了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县城新垃圾场正在抓紧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投入使用,目的是要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正有序推进。实施了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分期启动了木桥河治理工程。

3、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在全县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村、生态家园、各类型生态小区及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抓墙透绿”、“屋顶添绿”和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

四、组织保障有力,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蓬安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各部门都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纳入全局工作统筹安排。建立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认真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包街道,县级部门包街道,乡镇干部包村社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三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考评、联动和问责问效督查机制,着力保障环境治理成果。建设、环保、城管、卫生、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了发挥其主体和职能作用,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不相互推诿,克服了财力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等诸多不利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城乡风貌有了较大转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年来蓬安先后获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最美古镇”、“50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四川十大魅力风情名镇”等殊荣,现正积极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

城乡规划治理篇7

今天,我们在*市固始县召开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现场会。这是继20*年5月新县、固始县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现场会。会议将在学习推广*市、固始县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固始县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我们对固始县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城乡风貌异彩纷呈,大家看了很受鼓舞。刚才,*市规划局长罗荣国同志、固始县政府县长方波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听了深受启发。

*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凝聚村镇规划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县成立了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市政府下发文件,连续三年把村镇规划编制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实施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提供资金保障。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县区财政各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同时动员市、县(区)直单位对口帮扶村镇规划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保证了村镇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市、县(区)和乡镇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市和县分别举办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培训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顺利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标准,提高村镇规划编制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力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媒体村镇规划编制招标公告,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了17家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各县区把规划、国土、房管、水利等部门的设计人员进行整合培训,全力投入村镇规划编制。全市共投入规划设计人员320多人。二是严把规划质量关。为防止“另起炉灶”,拆旧村、建新村的简单化倾向,坚持严把“五关”,即:调查摸底关、征求意见关、方案编制关、技术评审关和依法报批关,有效保证了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三是规划建设特色村镇。强调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分别规划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村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建设商贸型、工矿型、文化型、旅游型、沿边型、生态型等不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四是严格规划审批。各县区成立了由规划、建设、发改、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分别由市和县区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凡达不到规定标准和规范深度要求的不予通过评审。邀请省、市规划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15个乡镇、30个村庄优秀成果。

(三)规范管理,保证村镇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规范村镇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村镇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市中心城区内村镇建设,由市规划局统一审批;乡镇人民政府所地和沿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侧的村镇建设由县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其它村庄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由市规划局、监察局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县区乡村检查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有效防止乡村领导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现象。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市和县区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市、县规划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能,及时查处村镇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了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示范带动,打造村镇规划建设亮点

全市确定了5种类型20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示范点。去年示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16亿元,这些示范点已成了村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就地整理型。平桥区洋河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和往流镇、淮滨县邓湾乡、商城县上石桥镇积极开发新街区,整治老街区,改善了乡镇整体形象。潢川县付店镇新胜村、商城县上石桥镇黄楼村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整体迁建型。淮滨县邓湾乡徐门村通过淮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平桥区邢集镇桑园村利用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固始县段集镇小畈村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三是“城中村”改造型。新县新集镇坚持改旧村、建新村、出新貌,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金水新村。光山县城关镇上官岗村、潢川县老城区爱国村等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实现了农民生活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四是产业支撑型。罗山县青山镇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固始县三河尖乡发展柳编业,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村等发展茶产业,增强了村镇经济实力,提升了村镇整体形象;五是交通带动型。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小庙村、潢川县仁和镇亚港村发挥交通优势,推进物流市场和农民新村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协调力度,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支农项目、支农资金向完成规划的村镇集中捆绑投放,防止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创新村镇建设投资机制。全面放开村镇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通过以地换路、以地换城,盘活了村镇存量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精英“回归”投资村镇建设,房地产投资热点已从中心城区、县城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三是引导农民自主建设家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按需要分配给村组居民;鼓励村组对集体土地、房屋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鼓励群众依照规划“自修门前路,自通院前水,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调动了广大群众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固始县统筹城乡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经验突出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一)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县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完善领导机构,为村镇规划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政委和指挥长的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出台了《固始县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一方面,做好村镇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与时序。明确2020年县城建设“双50”目标,并明确“东引、西聚、北控、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四轴、两心、五片区”和“两环、八线、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理清了城镇发展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村镇规模、区位和地理环境条件,分类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各专业工作组深入试点村镇,配合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1个乡镇、1*年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保证村镇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审议审查、公示和效能监察机制,规范村镇建设程序。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加强规划监察执法,从制度上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依据规划,积极开展镇容村貌整治。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隔夜楼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沿县城、乡镇周边和沿铁道、国道、省道的100多个村庄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提升了村镇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市、小城镇、村庄“三头并举”方针,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乡集镇和村庄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仅20*年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17条,新增道路21.7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120多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35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功能园区和市场建设。城南新区行政中心正进行主体施工,13家单位已建成或正加快建设;香樟苑、水云居等大型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将有效改善市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信合集美建材市场等5个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逐步形成豫东南区域物流中心。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推进陈淋子史河湾试验区建设,提升沿边城镇竞争力;加快段集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固始南部次中心;打好“中国柳编之乡”品牌,把三河尖建成淮河上游商贸重镇;推动胡族、黎集、方集、往流、郭陆滩、陈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往流镇以镇带村联动发展,建成淮河明珠花园和移民新村,并同时启动6个村庄规划与建设;方集镇小畈村筹措200万元,建设了规划先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村,受到省委徐书记充分肯定;黎集镇南园村、张老埠乡薜桥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127个。

(三)科学引导“三个集中”,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个集中”,有效破解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解决村镇建设用地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三项整治”和“五统一”管理,建立了符合法律规定且适合县情的多元化有偿供地模式,通过国有土地年租制、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或入股、国有土地置换、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整治空心村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潜和市场化运化,实现了占补平衡,充实了土地储备,满足了城镇建设需要,十年间累计实现土地资产收益7亿元。二是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创业,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方面实施“金桥工程”,让更多的人出去创业,一方面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外出的人回来发展。5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近40亿元,他们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或进行城镇基础与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0多亿元,提供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劳务大军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中坚力量。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解决城镇经济支撑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达到8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10家。全县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三河尖乡为主产区的柳编产业集群,产品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两个水暖城为依托的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9000万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水暖洁具生产销售基地;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周边4乡镇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利税近5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通过“三个集中”促进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县乡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县已建成农村沼气示范户11036户,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总结*经验,研究“固始现象”,我觉得至少可以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固始县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市县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立足市情、县情谋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思路新则出路广,才能开创出城乡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二是创新激发活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力量,*市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常设办公室,创新领导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保证了责任目标的落实。固始县通过规划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创造了具有标本意义的“固始模式”。三是人气成就事业。来到*、固始,除了山水美景,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气,开拓创新的锐进之气,乐于奉献的浩然之气,描绘了*经验、“固始现象”的多姿多彩。

二、从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视察*时明确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总理在参加*人大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央领导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提出的新的希望与目标。我们一定要悉心领会并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实现新跨越的现实任务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方面,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村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导对村镇规划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单个项目轻统筹安排、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由于村镇规划滞后,导致无序建设严重,环境状况欠佳。二是政策保障不到位。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经费不落实,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对各部门涉农项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个别地方缺乏统筹城乡的思路,忽视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正视工作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实现跨越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从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审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二是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千亿元,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使其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力。

(三)从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的地位作用

一是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中央明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方针,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充分认识“村容整洁”在全面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性。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容整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创业,农村同样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直接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抓乡风文明,应该从农民看得见、得实惠的环境改善抓起才能见实效;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容治理是农村民主建设的一种实践。村庄规划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主体、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过程。

三是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村镇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的村镇规划,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作用。只有依据规划安排村镇建设与治理,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其次,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庄合理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整体发展和各项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严格实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村镇规划的实施,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又要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注重长期和整体效果;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三、统筹城乡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2007年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按照厅党组“贯彻省委精神更加自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指导更加有针对性、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以村镇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注重发展特色,强化服务协调,扎实稳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计划

一是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2007年全面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每个省辖市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镇全部完成。要贯彻执行建设部印发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空间布局与职能分工,推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计划。认真贯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区分山区、丘岭地区、平原地区及河流滩区、采矿塌陷区等情况,综合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塑造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2007年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各类村庄治理试点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同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2007年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完成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及传统习俗,合理规划宅基地和公共用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注重传统与现念相结合,外观与内部功能结构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免费为农民设计安全经济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三)狠抓落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

思路已经理清,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抓好处于郑开大道等重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并与区域功能相衔接,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突出重点乡镇。以国家和省级重点镇为基础,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农民在路、水、气、电等方面的困难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指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确保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等基本需求,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注重发展特色。一是村镇规划设计要有特色。立足各个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特点,积极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与传统特点,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设计,体现聚形相宜、错落有致的新农村风貌。二是发展村镇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服务和乡村旅游等,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为村镇建设与村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三是搞好特色治理。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保持了乡村原本具有的生态优势。注重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对具有特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彰显乡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殊自然人文价值的特色村镇。拟于适当时机召开村镇“特色规划和治理”现场会,推广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整理、整体迁建、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对基础条件较好且经济实力强的村镇、村庄,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公共环卫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修缮、粉刷破旧房舍,搞好小环境美化,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整修村庄道路、沟渠,建设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体现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出现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行实施现象。

坚持试点先行。一是积极做好各类省级试点工作。深入鹤壁、济源、巩义、义马、新郑、武钢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积极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合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指导省委省政府“十县百镇千村”试点,帮助做好驻爱滋病村对口帮扶工作。二是切实抓好建设系统的试点工作。以600个康居示范村为重点,抓好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试点,总结推广各类典型经验。三是指导市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使一部分试点村率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服务协调。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一是继续开展规划、设计技术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推广《*省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和整治及建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开展规划设计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三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办法,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民住房设计与建设、监理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指导农民住宅建设,对村庄各项建设把好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过程的监督关,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建设的安全。

城乡规划治理篇8

关键字: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现状;完善

前言

所谓城乡污染转移指的是在城市所产生的生活和工业垃圾、污染产品以及设备被源源不断的转移到城市周边地区或农村,并将城市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至农村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压力,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的行为。近几年来,由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大,导致农民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并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想改善我国环境水平,就要加强对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规划与完善,以此促进我国城乡环境治理的平衡发展。

一、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现状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制定的力度,也开始重视起城乡污染转移法律法规的作用,但由于法律体系尚未完善,在减少城乡污染转移对环境的破坏方面缺乏还是一定的适应性,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1、我国应对城乡转移法律的现状

在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建立的过程中,我国对于污染防治工作也在加大管理力度。1984年9月27日国务院《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第4条规定“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街道企业生产”明确禁止了污染的转移。2000年国务院发文通告各省各地“严禁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严重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进一步规范了污染转移的制度。在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通过,该规定第22条指出:“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着力防止农业环境污染。不得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2004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了规范。其中第4跳、第22条以及第38条都明确规定禁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进行转移。其中第22条还规定,在特别保护区域范围内,明令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贮存设施和场所。除此之外,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到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即相关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

2、城乡污染转移法规不足

随着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情况的加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也越来越困难,加之农村地区一直处以弱势的地位,我国农村的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地区政府和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相关的规范制度也尚未完善,导致我国环境规划与治理难以向前发展。

尽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环境资源数以公有财产,但实际上对环境进行开发和经营的主体却是企业或组织,相互之间的利益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平衡,并且开发与经营主体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较轻,其能够对农村环境资源进行免费的开发与使用,却无需为区域内的环境负责,这也是我国农村为何大量增加污染设施和企业的主要原因。如《固废法》第38条中对于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城乡地区出现垃圾倾倒、焚烧以及填埋等处理方式,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此外,由于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责在于城市和重点源的污染防治,对于农村环境的治理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也显得力度不够,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根本无法适应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政府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也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保护农村资源环境,农村公用品都是由基层政府或村民自己凑资而成,但自从农业税取消之后,农村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消减,导致农村环境治理与维护工作被迫搁浅。

二、完善城乡污染转移的法律控制

我国城乡污染转移问题的法律控制之所以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于一些责任及规范细节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完善各项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和机制,从而进一步规范城乡污染转移的法律控制制度。

1、完善城乡环境规划制度

我国对于农村环境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甚完善,加之农村环境的复杂,与城市环境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对接,更是让城乡污染转移工作难上加难。政府在治理污染转移工作使往往从城市或农村的单一角度进行规划,缺乏整体性。要想加强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完善,首先就要完善环境规划制度,做到从局部开展工作,先完善农村环境规划相关制度,再与城市环境规划进行协调规划,形成整体与系统的协调规划模式。使环境规划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城乡污染,减少环境管理的压力,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环境问题的平等与统一,减少城乡环境规划制度出现失衡情况,保证城乡环境治理均衡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不断完善。

2、健全环境标准及审批准入制度

城乡实际环境状况与环境污染治理标准之间存在关联,为了进一步做好城乡污染转移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所存关系,对城乡污染转移治理标准进行审查和限制,禁止各类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生产设备、产品以及工艺进入城乡地区,维持城乡环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需要不断完善城乡污染转移审批准入制度,使城乡各类污染能够得到良好的安置和处理,确保城乡污染控制标准达到一致。由于我国城乡环境治理偏向于二元结构,导致城市污染排放大量的转移到农村地区,加大了环境治理难度。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城乡污染转移审批准入制度,确保城市污染控制与农村污染控制保持平衡,为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

3、明确城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需要生态立法,在推行生态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城市与农村共同的污染防止理念,对城乡环境保护与污染转移进行一体化对待,规划污染转移问题。实际上农村环境保护总量控制往往跟不上城市的控制力度,很多农村地区并没有被纳入地区污染控制的范围,由此可见,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尚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考虑,。因此在制定城乡污染转移法律时应当做好城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完善。只有污染物总量控制,才能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实时监测地区污染总体数量,使环境自净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而减少污染超过环境容量,有效控制城乡污染转移。

4、建立污染的集中管理制度

对于城乡污染转移应当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从根本上推行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制定。要想产生规模效应,就要充分发挥农村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优势,彻底落实污染控制工作,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做好城乡污染转移控制。尽管我国目前尚在推行污染集中处理制度,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度依赖地方政府的管理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并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成效。我们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立法强制实施污染物集中处理制度,将污染物集中处理的范围、义务主体以及处理形式等内容进行严格规范,保证污染的集中处理管理制度能够深入城乡环境保护工作中,并辅助城乡污染转移法律为我国环境保护建设事业提供助推力。

5、建立城乡污染转移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指的是环境污染者对于受害地区居民或受害者的一种物质补偿,这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双方利益,并减轻环境保护工作的负担,要构建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就要先明确对于污染物转移问题所进行的生态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以及补偿条件和具体权利义务等方面。国家建立城乡污染转移生态补偿制度要具体到城乡地区的污染转移工作中,让污染者有效保障受害者的合法利益,对于开发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在进行转移的同时也要补偿给受害者所带来的损失,尽可能的在最大限度内为受到城乡污染转移的受害者提供基本环境权益保障。

三、城乡污染转移执法的完善

就城乡污染转移执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城乡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以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建设一支合格的执法队伍,全面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为城乡污染转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1、建立综合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政府治理责任

相关政府部门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将城乡污染转移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当中,并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制度,加强城乡污染转移治理,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中建立环境质量考核标准,将城乡污染转移工作切实安排到位。此外,还需要落实政府问责制度,将城乡污染转移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日常考核当中,以此建立全面的综合考核体系,增强部门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从而不断完善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制度,减少破坏环境治理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工作障碍等。

2、健全城乡环境执法规制,提高环境执法力度

一方面要做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城乡污染转移法律之间的冲突域矛盾工作,使相关负责部门能够意识和明确自身职能,在明确分工后才能够实现部门协调,从而更好地落实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制定工作,保证城乡污染转移法律完善工作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程序性立法,在完善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基础上确保程序性立法能够实行。由于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侧重城市污染治理,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力度稍显薄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城乡污染转移的法制建设难以向前发展,政府各职能部门一定要强自身岗位的职责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并不断提升立法水平,进一步加强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可执行性。

3、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管水平

政府在城乡污染转移执法方面,一定要考虑到执法过程事件造成的影响。一般而言,城乡污染转移行为往往会造成跨省份、跨地区等污染,但目前我国的基层法院环境法庭受理与审判难度较大,尚未建立起以省为单位的环境法院,同时执法队伍的执法力度也十分薄弱,难以对城乡污染转移案件做出及时的裁决。因此,在城乡污染转移案件的管辖方面,应当单独设立省地区的环境法院,同时建设一支素质高、技术强、设备齐等的专业执法队伍。政府加大执法队伍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环境执法队伍水平。如加强队伍内外监督机制,内部监督由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来实现,外部监督则通过公众媒体和公众舆论来进行,做到城乡污染转移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我国环境保护以及治理工作,除了要做好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的完善,还要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健全城乡环境执法规制,不断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改善和控制城乡污染转移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我国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娟,李红梅.我国城乡污染转移立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26.

[2]张小红,樊晶晶.城乡污染转移的原因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12(32):119-119.

[3]唐钊.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规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86-10088.

[4]蒋培,林燕.城乡污染转移的法律控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2).

[5]张燕,陈胜,索一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47-450.

[6]王学渊,周翼翔.经济增长背景下浙江省城乡工业污染转移特征及动因[J].技术经济,2012(10):98-105.

城乡规划治理篇9

抓规划,绘就美好蓝图

党的十吹响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拥有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靓丽名片的武胜县,如何深化环境综合治理,让武胜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以启动嘉陵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省级循环经济县为契机,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和常态管理,大力实施‘环境质量、园林绿化、城乡容貌、环境设施、文明素质’五大工程,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该县住建局负责人说。

该县结合《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总体规划》,在科学编制《全县“十二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了《城乡风貌塑造规划》、《农村水源污染治理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要求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编制完成本单位的相关规划,严格以规划为引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重行动,营造优美环境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武胜县城仁和片区改造工程正在火热进行中,昔日的“城中村”即将变为“城中城”。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以“治理五乱、实施五同、实现五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家园”工程,集中治理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和公路、水路、河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20__年共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700余吨,纠正占道经营3200余起,拆除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等1200余个,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在广大农村,建成美观实用的垃圾池1200余个、清洁房160余个,按照“户收集、村保洁、乡清运、县处理”管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以“整治环境,你我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七进”活动,普及文明卫生常识,群众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城乡环境重在治理,更重在建设。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武胜县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更换人行道路面铺装,立面改造临街建筑,增加街道绿化带,打通断头公路,对背街小巷实施亮化、洁化、美化、序化,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深入推进“生态武胜、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改水改厕、清理卫生死角、实施环境风貌塑造,共建共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生活。目前,已建成的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吸引许多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建机制,倡导全民参与

9月2日早上7时,武胜县城蔬菜批发商老夏已经把门市前散落的菜叶等垃圾清扫完毕。“谁污染谁治理,这是应该的。”他告诉记者,这是门前“五包”内容之一。

“治理不是目的,自觉才是根本。”长期蹲守在农贸市场的城管队员吴英坦言,环境综合治理“贵在坚持,难在常态。”为此,该县着力在倡导全民参与和健全机制上下工夫,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全部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农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督促村民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节假日里,通过“千名志愿者进社区”和“万人大扫除”等活动营造声势,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城乡规划治理篇10

试论各学科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藏书老镇区项目设计札记

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研究回顾

徐宿连大叉手传统建筑技艺特色

金其铭对江苏农村聚落地理的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的苏南乡村研究

江苏文化遗产解读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南京江宁区金花村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实践回顾

南京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溧阳市村庄环境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

美丽中国: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

乡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探索

地理学对江苏乡村研究的溯源与发展思考

快速乡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保护与发展

对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的反思和展望

政府统筹、村民主导的新农村改造规划

“生活圈”视角下的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村·屋·人——常州市乡村人居环境初探

华北村庄环境改善实践——以邢台市为例

苏州西山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当代语境下的乡村调查—“2012江苏乡村调查”

城乡发展一体化视角下的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研究

基于村庄空间演变内生动力的村庄布点规划探索

论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本质与系统

法国乡村建设政策与实践——以法兰西岛大区为例

从慢城到慢村——一种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

镇江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解析

省域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选取方法初探

诗画江南——常州市村庄整治规划之“特色”思考

精心规划建设让城乡差别化互补协调发展

修得起,回得去——浙江省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

江苏省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模式及经费筹措机制研究

南通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样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

村庄环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为例

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太湖流域水网密集地区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村落空间的生长与自我修复——基于溧水诸家村的调查与思考

驿路要冲,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桥村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礼社古村落养老旅游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应用

原乡·新生——以无锡阳山镇为例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村庄整治中的传统特色延续与规划引导——无锡村庄整治规划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