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23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1

本次培训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培训板块,根据自己在机房管理维护以及校园网管理维护的工作需要,我选择了相应的基础班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和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与维护,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操作训练、课堂讲授、参观学习等学习形式,我对机房管理以及校园网维护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简单地学会了运用。点点滴滴,以下是xx此行的一些心得体会:

适应角色转变

自从走出大学的校门,作为一名教坛的新手,一直就在属于“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着。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也少有机会,能够好好坐下来如当初求学般静静地学会聆听。培训第一天,早早起,进入偌大课室,竟有点像慌张失措的小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位置坐下来。广二师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第一节课上,“你们知道爱迪生的请举手!”罗老师说完,台下一片安静,谁都没有举手。罗老师说“你们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愿意举手是吧?”,“谁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请举手!”罗老师又问,台下还是没有人举手,我们却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发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心态本身。来培训的学员都是在职任教的老师,我们习惯了教师的权威的角色,习惯站在讲台上,习惯于俯视的姿势,殊不知,坐在台下,我们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需要仰视,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知不足,促进步

作为一名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女教师,无疑,我是幸运的,工作中大多时候与硬件维修、校园网维护等繁杂的工作接触不多,更多的是教学上的工作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而通过学习,重新认识到自己在维修维护上经验的不足,有太多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不懂,比如:程序操作、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室的建设与维护……课堂上,老师授课讲解与学员实际操作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老师们精心的讲解,专家们的技术讲座,如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滋润心中那片知识的田野。知自己不足,促我成长进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更应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少抱怨,多踏实

11月18日我们一起去了xx市xx一中参观学习。一路上雨天堵车,匆匆忙忙的桂江一中之行却让我受益良多。苏乔红老师是xx一中普通而不平凡的计算机老师。她从xx年起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家赛,而且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一直觉得,做一名计算机老师,又累又苦不说,还很没有认同和归属感。然而她精神的脸上,我看到了积极上进,看到了工作的热情,看到了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计算机老师少有的自豪和荣誉感。她说,“做计算机老师,就是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踏实……”她不是仅仅为我而说,而我心中却有一棵慢慢在发芽的种子,那是工作的责任心。因为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一份不懈,计算机教师这条路上才有那些耀眼的光辉,如我,应学习这一些。

善沟通,多交流

这一次计算机管理员的培训,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由于我们学员来自全省各地,通过培训使自己从原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有了难得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结识了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朋友。学员们自发组织建立公共邮箱和qq群,在上面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互帮互助,氛围和谐而融洽;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收获了友谊,在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留念合影前留下快乐的“茄子”……

在学习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我收获了许多温暖和难得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好机会,一起搭建了计算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

[作者简介]谭玉萍,广西大学校友总会馆员,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34-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科学、技术、生产三个环节日益一体化,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处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的图书馆(包括学校内各学院、系、部的图书资料室),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作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将被日益普及的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所替代;二是现代管理手段的引入和运用,将使传统图书馆电脑化,信息贮存、处理、传递更加科学、方便、快捷、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从传统信息载体单一、信息处理慢、服务周期长、手段单调等束缚中解脱出来,尽快更新观念,转变运行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优质服务。为此,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就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

本文所指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内部各学院、系、部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

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由此可知,要充分挖掘图书馆及图书资料的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所在。新时期的图书馆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终身学习的教育中心,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以上说明,新时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科技知识面广、业务技能精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图书馆及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进入门槛低。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陈旧,认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只是一批借书还书、守书库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安排或招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时,忽略了许多关键的条件要求,结果是使得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极不合理。以前多是照顾安排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教职工配偶或家属,后来对学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大专或本科生。但真正学过图书馆学或情报信息学专业的人员很少,大多没有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正规教育或培训,普遍缺乏相关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相当部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只熟悉传统文献资料的处理和加工,而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浩如烟海的科技、人文信息却束手无策,观念陈旧。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学习、提高迫在眉睫。所以,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是更新知识、增长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竞争日益加剧。国与国的竞争,表面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竞争胜负的关键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全靠营造一种全社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因此,培训教育就成为全社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人才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当然,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制约高校图书资料能否发挥最大功能的关键因素。随着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外部环境、管理手段和服务范围、内容的变化,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也将要随之适应这种全新的要求。当今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终身学习意识、不会学习、不善学习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如何加强培训,实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型,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有更深层的思考。

现代高校师生员工对图书资料乃至各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要求的服务更加周全迅速,如果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加强学习不加强培训,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随之提高,就应付和满足不了读者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知识与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将会激化。因此,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资料以及各类信息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功能将得到极大发挥。

图书资料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有其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的。图书资料管理在未来的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下起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要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要保证有一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适应的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队伍,就必须要加强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适应时展和科技发展,更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终身培训教育的体系并实行终身培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中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涉及有效开展培训活动的程序、计划、内容、教材、技术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成效,是培训的核心。经笔者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中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安排,不能根据不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实际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活动策划、培训教材选用、培训方法手段选择以及培训效果评价等各项工作。第二,培训调控不力,效果评价滞后,结果在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不能根据信息反馈来及时纠正产生的偏差,进行有效的培训调控,也不知道培训最终达到的效果和效益。第三,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差;大部分培训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在教室由讲师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案例,没有提供培训中的实践机会。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培训的组织机构没有得到落实,培训计划自然无法得到执行。第二,缺乏胜任的培

训师资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有实践经验的图书资料管理专家作为老师却缺乏课堂讲授的技巧和艺术,有教学经验的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人员作为老师却缺乏图书资料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只能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培训老师不了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不懂成人学习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注意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因而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使培训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在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培训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以及要达到的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将培训方式、费用、教材等以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使之规范化、程序化。

(2)针对性培训原则。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以增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技术业务能力,使受训者适应和胜任新时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应根据社会需求、高校教学与科研需求、读者群体需求和图书资料管理的需要,力求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3)战略性培训与战术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图书资料管理适应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中要做到战略性与战术性培训相结合。既要有培训的长期项目和计划,又要有中期项目和计划,还要有短期项目和计划。如年培训计划、季培训计划、月培训计划、周培训计划等等。这样才能使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真正做到持续性、终身性。

(4)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原则。要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培训中用实际案例作为支撑以加强理论掌握,在实践培训中用理论指导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5)终身性培训原则。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在不断更新,知识在不断更换。因此,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长期的事业。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将是终身的培训。

四、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培训计划的制订是培训实施的第一个步骤,其质量直接决定培训绩效。培训计划的管理从纵向、横向来看都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制订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的前提首先是确定一个良好的培训目标。良好的培训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具体、可量度和可观察度。由于培训是针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所以一个良好的培训目标就应该能够准确描述受训者接受培训的行为表现。一旦培训目标确定,就可以着手编制培训计划。一个良好的计划应该能够使受训者真正学有所获,而且能激起受训者学习的渴望,愿意并乐意接受培训,从而促进培训过程的良性循环。同时,一个成功的培训计划应该能使广大的受训者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所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制订培训计划是培训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培训计划制订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计划结构的规划、培训课程的编排以及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计划的实施是体现计划执行力的关键,也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为了能够使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卓有成效,在实施培训中要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以便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发展,力图使培训计划得以实现。无论培训计划制订得多么成功,如果实施工作做不到位,仍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培训实施工作的好坏,对培训项目的成败具有关键性影响。根据实际调查,笔者认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中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具体的工作:

(1)确切通知参加培训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的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以上通知要做到人手一份。

(2)安排好培训设备设施,确保培训使用的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保证培训按计划执行。

(3)印发培训指南,将培训目标告诉培训对象,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大致了解培训的内容,知道培训中各个环节及其连续性。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3

安全教育培训:公司安全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安全员、特殊工种和技岗人员(包括新入场和转岗人员)

一、公司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主管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主管培训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搞好安全生产。

二、项目经理

项目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潜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主管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主管培训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搞好安全生产。

三、安全员

公司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安全技术技能培训,潜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主管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及安全生产月期间。主管组织的培训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搞好安全生产。

四、特殊工种、技岗人员。

安全生产常识,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技能培训,潜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

每个工程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3.安全教育培训:内部强化培训在建工程进度安排。

4.培训地点:工程所在地会议室

安全操作技能,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和保护他人意识。搞好安全生产。

五、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措施:

涉及到各科室、目部。各科室及项目部的作用就可以员工培训工作按计划实施,各科室及项目部的作用:员工培训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可以对员工培训工作综合管理,可以使员工培训工作紧密地与公司生产需要相。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4

为贯彻落实《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关于会计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规定,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的直接指导下,湖北汉川市会计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抓住重点内容开展培训,结合人员结构开展培训,针对教学方向开展培训等方式,以提高学员所在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学员业务能力为目标,调动和发挥学员所在单位在培训组织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和授课计划,采取灵活的授课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增强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培训的综合效果。

首先是发挥学员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使学员所在单位与财政部门共同参与培训组织工作,形成双边管理、合力培训的组织管理方式。汉川市财政局针对各系统财务管理现状,将每年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单位、部门的业务培训合二为一,所采取的联合办班、合力培训、双边管理培训方式成为探索该市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新补充,这种继续教育培训也成为加强单位、部门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全面提高财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学员所在单位的积极参与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单方组织管理转变为由财政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双边管理,加强了培训管理的组织约束力,提高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取得了培训组织管理的良好效果。

其次,根据学员所在单位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制定既符合继续教育总体要求,又满足学员所在单位需求的授课计划。如汉川市园林绿化局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力争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先由园林绿化局提出教学内容要求,再由会计局召集任课教师结合当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计划进行研究,最后确定设置了资产清查及核算、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及制度建设、会计基础工作规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等五个课题的授课计划;又如该市教育局培训班围绕近年来教育系统专项检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财务人员急需了解和掌握的财政政策法规及财务知识等制定授课计划,重点就教育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整治“小金库”问题、政府采购及控购制度的执行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培训。以上针对学员单位实际业务需求设置课程的做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员所在单位的工作实际,将所需与所学相结合,提高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提供了借鉴。

再次,以提高培训学员业务能力为目的,采取正确的授课方法,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综合效果。在开班前,汉川市财政局就与园林绿化局共同研究决定把提高学员业务能力确定为教学主要目标。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得当,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培训的综合效果,达到了学员出勤率好、学习效果好、考核效果好、长远效果好的目标,提高了学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员参加培训和单位组织培训的积极性。另外,该市教育局培训班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实际工作案例的做法,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培训机构;教学目标;教师档案库;网络教学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主要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财会理论与实务、计算机、通讯技术、管理科学、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因此,大力抓好各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选拔培训工作,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领导人员、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维护人员和现代化财会管理人员,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目标模糊

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同时,培训层次单一,部分培训部门没有按各自的初、中、高级培训目标进行分类培训。以中级为例,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设备差,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教学大纲执行

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金蝶、用友等教学用财务软件要求计算机配置不能过低,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大都是一些过时的低配置机器,而且内容太杂,不利于财务软件的运行,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中级培训为例,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6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有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不强,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大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会计人员所得到的真正培训知识越来越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5.考试方法不完善

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目前情况下,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

(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本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

(2)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

(3)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跨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

(4)要求各培训点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

(5)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这样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

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大纲要求,分别设定培训目标。会计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为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3.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4.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

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在明确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培训点老师竞聘上岗制度,以提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通过以上几项改进方法,对目前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质量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能够推动基层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提升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对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电算化会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景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6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教学用计算机数量有限。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奥林岛教学用财务软件不宜采用网络计算机,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无一例外都是区域网。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不强。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个别培训点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请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授课,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试方法不完善。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5.统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与计算机和计算机知识普及水平不协调。管理部门给培训点统一配发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在城市基本上已普及,而偏远县城,则差距较大。笔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永寿监考时,大多数学员反映,在培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培训时上机时间又太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更难以理解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而在市区监考时,发现很多学员计算机操作相当熟练,有些学员家中已有计算机,有些单位很早就已使用计算机记账,而且本单位的财务软件版本远远超过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对他们来说,现有的教材与教学用财务软件已不解渴,需要的是更高级别的培训学习。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建议会计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迎接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

2.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3.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4.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为防止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提高考试透明度和公正、合理性,笔者建议改革现有考试办法,培训点专司教学培训工作,由管理部门定期举办考试,考试教室和机房由管理部门统一确定。通过这种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制度,提高考试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做到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7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教学用计算机数量有限。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奥林岛教学用财务软件不宜采用网络计算机,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无一例外都是区域网。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不强。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个别培训点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请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授课,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试方法不完善。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5.统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与计算机和计算机知识普及水平不协调。管理部门给培训点统一配发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在城市基本上已普及,而偏远县城,则差距较大。笔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永寿监考时,大多数学员反映,在培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培训时上机时间又太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更难以理解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而在市区监考时,发现很多学员计算机操作相当熟练,有些学员家中已有计算机,有些单位很早就已使用计算机记账,而且本单位的财务软件版本远远超过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对他们来说,现有的教材与教学用财务软件已不解渴,需要的是更高级别的培训学习。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建议会计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迎接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

   2.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3.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4.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为防止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提高考试透明度和公正、合理性,笔者建议改革现有考试办法,培训点专司教学培训工作,由管理部门定期举办考试,考试教室和机房由管理部门统一确定。通过这种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制度,提高考试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做到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8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培训机构牟利驱动,将培训合格率作为重要指标大中城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部分授权给大中院校办理,但在会计管理部门办公机关的周围,大大小小的会计培训机构星罗棋布,其中不乏代办培训测试一条龙服务的,这些机构属于“公司”,追求利润是其原始驱动力,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少数机构还打出保证过关,不然免费再学,这样保证高通过率既迎合那些“工作忙没时间参训的人员”的需求,也降低了培训成本,如果不真正加强监管,提高“公司”牟利驱动的风险,国家要求的继续教育将成为一纸空文。

(二)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培训能力有限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很难办好继续教育培训,但作为一项工作又不得不办,处于两难境地。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财政部门不能直接办理培训,然而在县级城市一般没有大中院校,持证人员数量不大,社会机构兴趣不大造成现实中要么财政部门继续办理培训,要么委托“属于”财政的会计学会办理。但是县级师资力量薄弱,能够跟踪会计改革更新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的人不多,另一方面成人培训的现场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三)基层单位培训内容单一

一般情况下,省级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规范继续教育的内容,各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培训课程及内容,但实际中各地确定的培训内容各不相同。由于明确规定24小时的学时,加之限于培训的“规模效益”,每年确定的课程不过二三项,相对处于不同行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参训人员而言,内容单一,指导性不强,造成一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给培训的组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会计继续教育缺乏内在动力一些单位不支持,会计人员不愿意,导致会计继续教育缺乏动力。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一个共性,即由企业所有者管理财务。许多属于财会人员的工作都由企业主直接完成,会计人员只需要做些初级工作,企业主不愿意花钱让会计人员带薪参加培训。在规模稍大的企业,财会岗位分工细化,片面知识即可胜任,现有知识即可对付,缺少更新知识的压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更是缺乏知识更新方面的压力。

(五)较高的学习成本对一些会计人员形成压力,特别是乡镇参训人员虽然会计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在各种压力下逐步降低培训收费,但由于教师课酬逐步提高、场地等隐性成本无法降低,加之财政专项经费难以到位,收费还处于会计人员不满意状态。会计管理部门对于会计人员比较集中的乡镇可实行集中办班,但一些在边远乡镇工作的会计人员,其参训成本则相对较高。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一个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税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幅降低收费标准,割裂培训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利益关联。对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监管,开辟顺畅的出局机制,迫使培训机构树立品牌第一、赚钱第二的理念。

(二)社会力量薄弱的县级城市,会计管理机构要集中优秀会计人员,培育本地师资力量选择较强沟通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选派其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更新知识。鼓励会计管理机构的员工参加各种会计考试,坚持学习,敢于走上讲台,培养其成为稳定的会计继续教育资源。

(三)采用菜单式课程,实行小班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会计培训部门可试行分行业分层次的课程设置,既有国家出台的会计制度也有报税等实际操作,并将各项课程列成菜单,有必学和选学两部分,供参训人员自由选择。缩短报名和上课之间的时间,实行小班制,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测试,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四)实行网络培训,改进培训方式网络培训是会计人员培训发展的方向,便于反复学习、异地学习,也大大节省会计管理机构的费用,其学员信息、学习进度、测试成绩都可以动态掌握,方便准确。此外,还可组织人员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请企业财务总监宣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组织规模较大的会计知识竞赛,且这些活动都属于继续教育的内容,在实施中也能得到了许多会计人员的支持。

(五)鼓励自学及参加各种会计类考试,用活用足“视同完成”政策《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通过考试可以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坚持学习考试,其学习的内容很多比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更新更深。因此,会计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主动告知其“视同完成”继续教育课程。此外,还可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前培训的内容,以帮助其备考和继续教育合二为一。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9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训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搭建教育培训优化自我的有效平台,使员工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更新和提高,创新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和学习力的竞争。

笔者通过对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供电企业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做好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培训管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供电企业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应该看到,从供电企业现有的情况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培训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各级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从目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各级管理者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从企业层面上讲:培训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训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员工层面上讲:如果不培训就会被淘汰;未来求职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进而从过去“重工作轻培训”向“工作培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转变。

二是对培训需求缺乏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存在盲目性。目前供电企业每年培训计划通常是由基层单位自行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归纳汇总后即可形成。而制定的培训计划是否实用,是否满足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事实上,由于二级单位各级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单位所制定的培训计划缺乏目标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个别单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差事,闭门造车,形成的培训计划内容空洞乏味。

另外供电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相对陈旧老化,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影响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全员培训率指标不高,造成“工作闲时想起培训,工作忙时忽略培训;闲人培训,忙人不培训”的不良现象;只强调培训计划,不注重培训结果,培训评价形式相对简单;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考核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分析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根源在于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的缺失。因此,必须创建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管理,切实解决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培训难、难培训、收效差”的问题,改进目前培训工作现状。

科学完善培训体系的总体构架是:形成严密的培训管理组织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出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采用科技手段,开发并应用集自动上报、统计、汇总和各种培训数据、网上考试及后台维护等多项功能与一体的,系统、全面和先进的“供电公司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囊括日常培训考核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及考核结果自动系统;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注重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只有全面实施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执行力,创新培训管理,实现培训管理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才能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培训管理质量。

培训管理组织体系

供电企业培训组织大抵由四级构成:第一级由省电力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由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另外设置省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二级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同样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市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二级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同样二级单位也设置市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三级由县区供电分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主管经理担任组长,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三级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第四级就是供电企业的最基层单位——班组,由班长负责本班组成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其中,省、市两级公司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培训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尤为关键;供电企业目前对第三级、第四级的培训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只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保证,分级管理,各负其责,才能使供电企业整体培训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培训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供电企业搞好培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培训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训保证制度,培训计划制度、轮岗培训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等。好的培训管理制度,需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做保证。供电企业目前各个管理层面的制度执行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想

开发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将解决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相对落后,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考核机制相对缺失,培训信息未能共享,考试形式不够先进等诸多问题,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培训管理现代化、培训信息便捷化、培训考试科学化以及资源管理节约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由培训考核板块、培训考试板块、考核结果板块、系统通知板块、课件学习等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容纳了培训计划上报、培训计划调整、计划实施情况、分专业录入全部试题(题库维护)、网上答题自动判卷、计划实施考核情况、冬训考试结果、职工业绩结果考核、由身份证登录,按课件规定时间考核职工网上学习情况等诸多内容。

系统中各个板块数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链接的。各个板块都有更深层次的开发设计需求。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培训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训计划实施后,其培训效果如何,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只做培训,无视效果,培训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十分必要。

所谓培训效果评估,就是对每一次培训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它是衡量企业培训效益、检验培训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将会十分复杂。正确的培训效果评估,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培训效果应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在培训过程中)得到检验。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的效益性则是判断培训工作给供电企业带来的全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培训工作的最终体现。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形成一定形式的培训产品,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说,做好培训成果转化工作也十分重要。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培训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员工培训学习的室内外环境和进行培训学习的教学设备水平;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专职从事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目前我省供电企业的现有情况看,其培训资源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处于比较先进的状态,但是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因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整合培训信息,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从当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现状看,其培训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培训信息存储较为分散,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整合供电企业各级培训信息,认真搞好相关调研,提出合理需求,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网络系统,使供电企业各级培训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运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培训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供电企业主管部门的专职培训管理人员的数量仍然偏少,建议应按照相应专业选配一支责任心强、懂业务、会管理的培训管理队伍,以切实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供电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应对省、市两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的室内外环境、教学设备,特别是员工现场实际模拟操作的工、器具(包括送、变、配等相关专业)进行适当改善和投资,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同时要统筹考虑,使培训资源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

管理会计的培训篇10

关键词:统计教育;提升效能

中图分类号:C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方面特殊地位愈加凸现,同时,对新形势下每一位统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当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日益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数据背景下,提高数据质量,增强统计公信力,是当今社会对统计的基本要求。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基层统计人中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源头数据的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升统计服务效能,培养复合型的统计人才。

一、精心组织,统计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

一是以会代训,全员参与。对乡镇和政府部门统计人员进行以会代训,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再要求他们定期对所管辖的单位进行摸底,动员无证的或需要继续教育的统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所有统计人员业务能力。

二是专业培训,确保合格。对联网直报统计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年定报培训会进行统计教育培训;还可以结合定期法规执法检查,督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并参加统计继续教育,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对基层统计人员坚持采用平时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联网直报企业统计人员从业资格持证率达100%。

三是分批培训,提升能力。对基层业务骨干定期分批参加上级统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班,组织基层统计人员到重点院校聆听统计专家、教授最新的统计理念,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建立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统计队伍。2014年11月泰州市统计局组织53名基层统计人员参加了国家统计局开办的统计系统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赴中国人民大学聆听了许宪春、杜子芳等教授的精彩讲座,并开展了热烈的现场讨论,参训人员受益匪浅,提升了统计人员综合能力。

四是知识竞赛,激发活力。经常性地开展统计业务技能大赛,鼓励统计人员积极参加,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统计人员学习统计专业知识比学赶帮的浓烈氛围,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水平。2014年9月29日泰州市统计局开展了第一届统计业务技能大赛,泰州三市三区共有8支代表队131名选手参加了统计法规、报表审核、统计分析三个项目的竞赛,经大赛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出了45名统计业务能手,极大的激发了统计人员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的热情,受到了良好的统计教育培训效果。

二、加强考核,统计教育培训制度严格化。

一是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分层次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制度,如把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统计综合评比的重要内容,凡统计教育培训没有完成任务的,取消评先资格,对完成任务好的实行奖励。

二是制定严格的考评办法。企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的大小、人数多少制定参加统计教育培训计划,对县市区镇制定教育培训考评办法,内容包括统计从业资格、统计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资格等工作完成情况,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实行奖惩制度。

三是制定严格的督查措施。先对县市区和单位分线分块进行调查,摸清统计教育培训对象的规模,其次根据规模分配任务,第三是成立督查小组到基层进行督查落实,争取得到各单位领导支持,为基层培养出更多的统计专业人才。

三、拓宽思路,统计教育培训创新化

一是培训理念创新,完善培训系统。统计教育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形成以理论水平、业务技术、操作技能为主的培训知识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实用性,形成以脱产培训、现场培训、远程培训为主的培训形式体系;要采取多种方法,注重高效性,形成以课堂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现场实践操作为主的培训方法体系;要规范培训,注重科学性,形成以约束、考评、激励为主的培训管理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培训。

二是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统计教育应以现代培训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培训需求,明确机构建设目标,创新培训工作思路,努力向先进培训管理模式靠近,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机构的制度建设、人员要求、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本机构所承担的培训任务分解为若干培训项目,再分解落实到人,并要求每个人按照培训要求和标准开展工作。要求每次培训都有详细的方案,具体包括目标要求、过程控制、学习考核、效果评估及配套的培训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好的授课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在网上共享等。

三是培训管理制度创“新”。在培训部门内部建立一套既能与当前培训要求相适应又能逐步与先进培训管理模式接轨的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运转灵活、管理规范、制衡有力的管理制度,使培训部门高效运转并不断强化其整体功能。为此我们需要制定《统计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内容涉及办班规范、培训方案设计、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班级管理、教室机房设备管理及使用程序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约机制。

统计是国家决策的基础,培养统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战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统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统计教育,统计教育已成为培养统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定期组织开展统计教育培训,从加强统计人员政治理论、职业道德、依法行政、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入手,不断提升基层统计人员工作能力,增强统计干部和广大统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为全面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提供人才支撑,为提升统计服务效能,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发挥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笑苏.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