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0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生物成绩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并且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例如,要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获取具体而又明确的知识;通过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原理、目标、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了和科学态度。但是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的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探寻新方法,不断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做好实验前的教学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验教学前做好教学准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做好教学准备。

首先,教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有些教师过分重视教材,认为原封不动的照搬教材是最正确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这种教学观念是不对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确定合适的实验内容,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深入分析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始终以学生的水平来衡量知识的难易程度,而不是仅从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安排好实验步骤,不断对教案进行优化。实验课之前还要准备好所需的药品、仪器和其他需要的教学用具等,只有一切准备完善,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预习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明确重点和难点。在实验课开始之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这样学生熟悉这些东西,在课堂上就会容易理解教师的实验操作,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能够根据自己所确定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地听课。教师要提前把实验教学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上的进行预习。学生对实验教学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一定程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准备工作充足,能够使实验教学过程按照原先制定的教学步骤顺利进行,能够使课堂教学秩序良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主体部分,是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关键。在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演示,然后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为不同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不同,所以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实验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演示实验,教材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完成。一般情况下,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探究实验的比重。在高中生物教材上,很多实验都是验证实验,也就是提前知道了结果,通过实验过程去验证。这样的实验通常对学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或者是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的成分,使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最后,教师可以增加实验的开放性。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验证问题。过去实验过程全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按照要求操作,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地位被动。实验设计让学生参与,或者部分让学生参与,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能够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情境教学。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真实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渗透现代化生物意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中,生物知识的应用无所不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问题,提高生物学科的应用性。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时,由于理论性较强,需要彻底理解整个过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水果放在冰箱中可长时间保存?酸奶是怎么制作的?橘子腐烂后为什么会有白酒味?这样,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生物学科中,学生兴趣就会浓厚,教学效果便会良好。

再如,学习“厌氧呼吸”一课时,教师也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为什么需要在密封条件下制酒?长跑后为什么会感到腰酸背痛?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可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创设实验情境

鉴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当学生成功完成一项实验之后,就会获得成就感、喜悦感。而学生将会自觉地将积极的情绪转到知识点中,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提高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在教材中,实验分散于不同的单元,如果能将实验内容与知识点系统结合,将让学生对知识和实验产生重新认识。因此,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加以适当地指导,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将“影响酶的活性实验”“酶的专一性”“酶的高效性”“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等实验,按照一定顺序优化、整合,便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研究,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另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可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以下四大步骤:

1.合理分析实验类型,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实验重点与难点,体现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引导学生阐述实验目标、实验原理,满足实验要求与实验步骤,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和结论,提高实验的缜密性。

3.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比例,也可通过播放实验视频、ppt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动手操作,提高能力水平。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形成可相互转化、相互关联的问题组,表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与调节”一课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复习,列好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任务,测量自己在不同时间的腋下、口腔等温度,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联想空间:人们夏天出汗多,还是冬天出汗多?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会打冷战?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与现象,阐述各种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设计问题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度”的尺寸,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则学生不屑一顾,难以满足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如果创设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则难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高,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挫败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3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二、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三、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面对着广泛的内容,应该如何选题呢?

1.最好的教学法一—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周围有关物理现象的关注,激发对物理的情感倾向。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在课程教学的课堂里,学科知识本身的丰富性会带来学生思维的多相性,各种各样不同领域的问题涌向教师,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与共同面对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4.设置悬念——延伸教学

我国的章回体小说都做了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时,作者往往要来一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读者产生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悬念心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四、拓展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五、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4

1生本教学理念下的师生观

1.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既然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那么知识和方法的得到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解释和展示.

物理问题的探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自己与其他学生、与老师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是主人翁,这样的学习方式,即使学习存有疑惑,也会主动地寻求帮助,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等着老师把知识和方法灌输给自己.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组内合作、组间交流,每个组的探究方式、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在开放式的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最后的知识、结论和探究方法实现动态平衡.

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引导学生“踊跃展示”,这是学生自己汇报探究成果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的环节,这里的成果是自己探究得到的,是自主学习后的创造性成果,不再是教师要我学的、要求我记住并会用的知识.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或“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师主宰式知识展示模式,改成让学生自己展示成果,学生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实际上就将方法和自我体验进行了解释,介绍的不仅仅是成果,还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1)教师的讲授要少、要精

教师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和学生在关系、情感上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物理知识探究进程,面对学生的物理课堂出现的不良行为,物理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所以不能满堂灌,学生的探究需要时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限时讲授”,其目的在于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因为学习是从未知走向已知的摸索式、螺旋式前进过程,没有时间的保证,探究无法真正施展.

“限时讲授”是教师预设课堂教学的过程,旨在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催化学生自主探究后知识的生成,学生到底能够生成什么样的问题?多少时间能够探究得到知识?存在不确定性.精心的预设能不能生成在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轨迹上,有没有意外产生?存在着不确定性.不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却在摸索和探究的过程体验中不断地成长,其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2)重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其他二维教学目标有促进和影响作用,健康的心态和正向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物理本身就抽象,有很多学生之所有物理学习兴趣低下,主要在于教师、家长和社会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困生就是因为考试成绩始终不是很理想,导致习得性无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课堂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成果中有价值的部分并予以肯定,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维错误的成因,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分析

2.1整合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从我们身边以及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一些有很好利用价值的物理课程资源,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实际事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真正做到因人、因材施教.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抽象认识的水平上,仅仅只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行一下简单的记忆,而是建立起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进行“向心力的应用”教学时,可设置的物理情景:据报道,某日傍晚,一辆大客车满载乘客在高速公路上疾驶,在经过一个弯道时发生了侧翻,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假如你是一位交警来调查造成这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时,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调查?为了防止此类严重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你能否提出一下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通过真实情境所获得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会很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演示实验激趣、质疑

实验能够给学生呈现出非常直观的物理现象,有些源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有些现象超出学生的预期,为此学生会质疑,促进物理问题的生成,再由学生或师生经过讨论研究,共同从日常生活素材中发现的,学生就会觉得:原来物理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研究距我们很近,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的事情.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物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进行“变压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根长导线和一只小灯泡接成闭合电路,然后将导线一圈一圈地绕在一只通入交流电源的变压器的铁芯上,发现小灯泡逐渐变亮,这样就制作成功:一种“没有直接使用电源就可以使电路中的小灯泡发光”的电路来创设物理情境,学生就萌发出:“为什么电路中没有接入电源而小灯泡就发光了呢?”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兴趣强烈,要一探到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现象、能量关系来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分析、归纳出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遵循的物理规律.这样通过一个很小的实验引导学生经过不断地探究,自然就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同时进行探究的质量也大大提高,物理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物理知识的运用更为灵活.

2.3引导学生反思并创新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回顾我们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什么学生的主动性缺乏?

因为我们的实验通常在一种“理想化”状态下开展的,这样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从而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成为实验的旁观者,学生动手能力差.在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将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学;实践意义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进行推测,提出假设

本教学设计从教师有目的的给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与生产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较――直接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特点。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人体消化的速度相当快。人体内每小时可以水解500吨淀粉,相同质量的淀粉,在有足够的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几天。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怎样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点拨启发,设计方案,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我们在无机化学当中学过催化剂,怎样能确定哪种催化剂的效率更高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比较相同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确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的,催化剂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

教师引导:化学反应速度怎样才能确定呢?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反应物的消耗速度或者产物的生成速度比较可以看出来。

材料: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点评。先让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经教师分析比较,最终筛选出下列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探究――分组实验。

实验设计引导: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然后通过产物――o2的产生速度,即气泡的产生量、带火星的卫生香的复燃速度,或者试管温度的变化――最终确定酶与无机催化剂效率高低。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总要的实验设计原则的渗透。

学生按实验设计步骤分组实验。并思考问题: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2.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的引导,从提问、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学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实践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给出生产实践资料,学生在分析中,深化学生认识,加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的探究思想。

资料: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是利用了酶的这个特性,比如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废旧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关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利用专用酶处理相等量的塑料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地圆学说的提出是哥伦布航行美洲的认识依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是电力广泛运用的理论基础。因此,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像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构建;生命课堂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课程教学的维度,可以以课本中谈到的一些内容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话题,或者是引入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拓展。这会让学生更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这门学科,会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也会让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来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在生物课程的讲授中构建生命课堂不仅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与理论支撑,这种教学方式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范畴,会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与认识科学,形成对于生命的更立体的认识。

一、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物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展开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课本中谈到的很多生物学技术以及一些技术在医学或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使用问题等,这些内容中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而在这些内容的探讨中往往可以一定程度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并不全面,学生的认知层面也还没有到达可以完全理解生活的意义的阶段。而课本中的一些内容,以及以这些内容为延伸所产生的一些探讨话题,则能够很大程度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与看待生命,进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多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在这些案例的分析中来让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生命繁殖的相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延伸的一个话题展开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讨论“试管婴儿”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今年已经快30岁了,她像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若干年后的今天,体外受精方式产生的婴儿已超100万,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这些技术背后可能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如“代孕”生子后产生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捐精者后代中的兄妹恋情,以及冷冻胚胎在父母离异后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时其实也是对于生命认知的一种拓宽,是对于自身的认知范畴的一种延伸。教师要善于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于知识背后涵盖的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讨展开研究,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的有效方式。

二、让学生懂得平等的对待生命

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平等对待生命,这是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一种构建。不少学生都缺乏这样的意识,一些错误观念的留存会让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可能短期来看还没有太明显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却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带来一定程度的障碍。在构建生命课堂时教师一定要对于这一点加以重视,要透过一些典型内容的教学来让学生对于生命对待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意识,这一点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在给学生讲到“基因工程”时我们谈到了这样的话题:遗传学在为人类攻克医学难题时也会在道德、伦理、法律方面带来严重问题。一旦个人遗传密码被破译或者记录在案,那些有基因缺陷的人将遭到歧视。比如:美国某铁路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种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募人员的基础,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应该立即禁止。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材料中的公司的不当做法,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生对于生命平等的基本认知。这种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正确的思想意识才会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道德观念。

三、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这对于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有着非常正面的教学意义。很多高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素质教育真正在实践上还并没有充分得到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可以结合教学评价来加以实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标准要更多元,要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策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甚至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这都是极不合适的评价模式。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比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路上是否有创新,对于问题研究是否深入,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这些都应当在评价标准中。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生命课堂构建时应当有的一个教学标准。在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比较学生(如依据能力划分学生等级,突出谁最聪明或最有能力)。在这种评价下的学生产生不可取的动机信念的行为与日俱增,沉湎于消极逃避的行为。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而生命课堂所要构建的评价要降低“比较”的功能,突出评价所产生的“帮助”的功能,让评价传递的信息是强调自我提高、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辅助和积极正面的引导。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评价策略,以积极正面的评价来发挥评价内容“帮助”的功能,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法制。总之,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关于生命的话题,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对于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构建有效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晁丽强.高中生物分层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陆丽萍.苏州蚕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9

[3]呼小明.新课程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何国华.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本)设置有学生探究性活动88个,其中实验性课题24个。实验内容大幅度增加和实验课程目标的提升,是新课标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创新意识的树立。

高中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体现新课改的价值和理念,在生物新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但是,我省实施新课改以来,各地学校并未能积极执行新课标要求。受应试教育及《大纲》长期影响,实验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其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迎难而上,积极实施新课改要求下的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广泛了解,深入调查,结合我市几所学校教学实践,梳理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实验仪器、试剂缺乏”、“实验难度过大”“教学课时不足”、“教师精力和能力有限”、“与考试评价相关性不大”等,在实验教学未能正常开展的原因中占很大的比例。总体强调客观原因较多,少量涉及主观原因。通过实验本身内容的分析以及与老师们的座谈,再到学校实地考察,确实是有许多因素影响实验开设。

1.各层面对新课标要求下实验教学未引起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社会各层面对新课改如何实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更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多老师认为,在现有高考指挥棒下,新课改只能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按照课标开展实验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2.硬件配置不足直接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且没有保障,部分学校根本没有生物园地、实验室、实验设备;更多的学校则因实验设备、仪器、实验试剂缺乏无法正常开展相关生物学实验。如选修模块中的pCR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课在目前绝大部分高中根本无法开设。

3.课时紧张,无法开展实验活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更加紧张。科学科目内容多,节数少,即便是基础知识的学习都很困难,也就根本谈不上专门实验课时安排。因此,时间问题成为生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新课标下实验内容考查比重日益增大,生物教师大多采取课堂讲实验,课后让学生背实验、做练习的恶性实验教学。

4.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应当配备专职实验员进行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很少有学校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大多不过是兼职,只是起到保管员的作用。

事实上,实验教学任务最终还是落在科任教师身上。但是,大部分学校的生物教师本身也配置不足。他们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准备生物实验及探究活动。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多教师都选择了牺牲实验教学。

5.学生实验技能较差。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虽然对生物学实验普遍感兴趣,但是实验技能却普遍较差。这大大牵制了高中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探究能力较差。教师虽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但难以开展,不能有效组织教学。

6.教学评价手段不科学。由于现实社会舆论、价值取向及评价依据单一,教师都在为考而教。教师普遍认为:反正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只是“纸上谈兵”,“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各地学校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客观原因较多,解决相关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1.着眼未来,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实验教学投入。进入21世纪,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课程改革的方向。

以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新课标下实验教学较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中生物实验软硬件的提升,学生不仅参与基础的生物学观察和验证性实验,还要自己动手进行开放式探究,使学生在亲自设计、操作、探索等过程中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因此,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投入必须加大力度。从家长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各级政府必须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上加大投入、配置和协调力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生时期就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实验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和意识。新课改实验教学中,硬件配置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并非教学目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虽然需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并非新课改的目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过程,培养质疑、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培养科学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素质。

3.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创新教法,重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新课改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改变原有“说教式”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创新教法,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等。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索,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酶活性的可能因素:如温度、pH、其他化学物质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虽然探究式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但是,限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中学生的探究只是用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去思考,去进行各种探究演练,从中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理念,其探究过程更重于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验及探究的目的重在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积极学习;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能力;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验与探究过程,领悟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具体经验和科学方法训练,收获研究中的态度和实践的体验。

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在每一次宝贵的实验活动中,教师都要合理计划,周密组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能积极参与,落实到位。

当然,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4.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实验探究活动。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如“某些植物激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等,只有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实际生活,才能很好的完成。

教师也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供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书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5.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实验教学。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如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大了课堂容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之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尽快实施新评价制度,促进实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继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评价体制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相信在新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下,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将会得到深入的开展,实验教学水平和效果将会有新的提高。

综上所述,虽然广大生物学科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新课改目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学习理解,虽然他们有种种困惑并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问题有待解决,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以探究学习为重要模式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生物教师要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搞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和实施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任重道远,不是简单的思想认识转变和改头换面式的教改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学校、社会、政府部门通力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齐抓共管,形成一个有别于应试教育的和谐、轻松的、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才真正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有条件下,广大生物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这一重大变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生活化;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育的目标一直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授予,即重视知识目标。教育除了应该让学生受到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但是要让学生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一切为了升学而教学,严重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和比较问题,通过调查、实验以及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将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们学会解决和解答生活中有关生物方面的疑难问题,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物新课标的教材图文并茂,大大丰富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每一个章节开始处都会以美丽的图片、名人名言或者动人的诗篇来引导我们进入生命科学的学习,使我们感叹生命的魅力和奥秘。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知识,又有我们未知的前沿科学,这些方面的研究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生活化设计方式,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专栏、与生物有关职业等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新课标的教材特点之一,就是每节内容前都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探讨。问题探讨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比如:必修1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时,教材给出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图片,并结合以下问题:①、你能说出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吗?②、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吗?③、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呢?通过这一问题探讨学生从生活中熟知的蛋白质入手进入学习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以及蛋白质的功能这些生物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学会鉴定食物中得蛋白质。教师还可以结合三聚氰胺事件,叫大家讨论蛋白质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相应的食品安全事件。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教学过程被简化为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忽视了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新的教学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新的教学观,课堂教学形式要实现生活化。合作教学不仅指师生合作,通过对话交流互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师生间建立平等互助的生活关系。合作教学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必修2的课题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广,必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每个小组成员调查周围熟悉的4-10个家庭(或家系)中遗传病的情况,可以是色盲或高度近视这种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为了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数据要在班级和年纪进行汇总,小组再进行发病率的计算,遗传方式的判断。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既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就要重视评价主体的交互作用,关注评价过程的动态情境性。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来给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而且评定时也不是只凭一次观察或一次考试来完成,应该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来全面地评价学生,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生活化。评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物课堂生活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的生物课堂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以生活化的问题、运用及问题的解决来评价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评价学生的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的达成。

总之,生物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它至高无上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生物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国秀.贴近生活紧扣热点,体现课标核心导向[J].中学生物学.2012(8):35

[2]王富平.素质教学评价引论[m].西安:西安出出版社,2003

[3]张明.在购案中生物新课程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矛盾与困惑[J].中学生物学.2012(3):61-62

[4](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编译:杜殿坤.《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7-18

[5]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教育出版社,2005:195-196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9

本课题的研究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代表,提炼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基本观点。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本课题是我校生物教研组首次承担的重大课题,对插图、模型、生物学概念三个方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本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本课题研究中,根据我校课程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对原课题设置的研究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厚度,拓展了宽度:新增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提高,课题研究思路和导向与原申报书中进行了有机整合,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插图的研究、生物学概念的研究、模型制作用于教学上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原则:让新的教学理念全部走进课堂;让新的教学思路贯穿于课堂;让新的教学成果完全来自课堂;让新的教学方法完全用于课堂。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学生的思维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处理新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方面面,先重在于研,后重在于教,有研有教,才有教学成果的转化。课题组成员从研究中丰富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完善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体系,使自己在研究中得到了进化和发展,真正体验到了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最精彩和最精华的课堂教学,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就自然成为教学理论。有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才表现出生机和活力。课题研究是中、高级教师继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延续,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互为认同,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决定教学出路,缺乏研究能力或者是照本宣科的教师,其课堂往往贫乏、空洞,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体现在每一次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热烈讨论,使我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教学中,人人都能得心应手处理新教材,人人都能在课堂上用好45分钟,进一步向高效课堂迈进。

二、课题组人员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业务素养、应对新课标教材的处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科教学研究的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力图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能正确处理教材,实施概念教学、插图的教学,使青年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过渡。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教材的相关理论,正确区别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成共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课程改革,而探究性学习则定位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服务于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基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生物学科的科学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注重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理念用于插图、概念教学、模型教学、实验教学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生物学概念,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概念教学中,加强了“一条龙”的教学:概念的认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活化—概念的灵活应用,注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抓好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

根据原课题申请书中设置的方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材中,对同一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教法,在不同的班级(实验班级2个,普通班级2个),新课完成后,立刻用10分钟时间,用同一检测试题进行测试,比较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别,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见表1:

注:(1)传统教法:以教师讲述、谈话为主,未利用教具、自制模型。

(2)探究教法:充分利用教具、自制模型配合贯穿,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动手,以亲自体验为主。

通过上述比较,满分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平均分四项指标,探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要好,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验研究中,进一步本文由收集整理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扬弃”,保留其优点,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本教学研究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方式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克服过去学生对生物知识死记硬背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构建以探

转贴于

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找出被动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教法的班级只选择了2个,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经过课题组研究成员的讨论,增加了对插图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尤其与图片的有机结合,强化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突破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符合新课标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概念教学在新课标教材中的作用,这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在插图的实验教学方面

对人教版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全部插图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分类标准,研究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各类插图与必修一、二、三教学内容的关系,提出插图的教学策略。以必修一教材中“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为典型代表,提炼出插图的识图、释图方法:仔细观察,抓住重点,辨别结构,记住名称,找出差异,知其功能,总结规律。教学中贯穿着探究、合作、讨论,并设置出插图的一般教学模式及教学中设问的一般规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是什么?注重识图、释图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高度统一,处理好预习、新课教学及复习课中识图、释图的区别。

同时,在插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形态美、认识生命科学家的崇高美(体会科学无国界和科学家贡献全人类的博大胸怀)以及生命的结构美。

2.在模型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中,由于球棍模型中的原子有杂化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利于观察,教材中要用到与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步的有机化学知识,高一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共价键)感到极为困惑,氨基酸的平面模型也可以根据需要变成空间结构。在此内容的教学中,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重点、难点突破的7个对策(指导学生构建氨基酸模型→原子间的化学键介绍→课本后习题改为课堂练习题→加强通式的理解和记忆→用模型解决蛋白质结构中脱水缩合的问题→图文转换处理蛋白质的功能→突破主题)。

3.在生物学概念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中,通过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9个具有从属关系一般概念,进行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概念的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通过教材中的8幅插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学生成功实现了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从而突破了本章节中核心概念“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教学。

审视新教材,在无图不成书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处处闪耀着生命的迹象。生物的形体美,是大自然中的恩赐,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给予了她美丽。走进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就仿佛贴近了生命,体验生命之美,感悟生命之伟大而艰辛,让学生贴切地理解生命之生。

4.在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

在课题组人员的研究中,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因素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问,敢于发现新知识,成为教学研究的亮点。

由注入式满堂灌改为学习探究,尝试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教师的权威地位下降,成为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伙伴,教师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充分展示和表达,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略,并将在课堂教学中的成果提炼出来,在重要的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每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都体现了成果的重要性而被其他专家认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创造

转贴于

性较强的特点。

五、阶段成果的投稿及发表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投稿于4种期刊: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杂志;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部级杂志;广西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学教学参考》省级杂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科学论坛》省级杂志。

在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收集中,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被相关杂志社的审稿专家予以认可,对投稿中的原文未作重大修改,保持了作者真实的课堂教学思想,展示了课堂教学中的精华。这说明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教师是怎么进行研究的,在课堂上就应该怎么去讲,教学论文也应该按这样的方式去写。因此,课堂教学是研究成果诞生的摇篮,是成果的发源地,是教学理论来源的主战场。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及继续研究的设想

1.课题命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课题研究的范围太大,太泛,针对性不强,什么子课题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故此,对人教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的研究为主。人教版的主体结构中,分别对挂图、核心概念、生物学实验三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小而细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更加具有说服力,课题的厚度和宽度都得到了更好的拓展,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2.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事实,还应该增加对学生的书面采访和个人学习情况的访谈,说服力会更强;学生识图、释图能力加强了,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被弱化,未能反映出来;研究方面的证据收集薄弱;由于研究时间过短,研究的内容只集中在必修一,未见必修二、必修三的典型代表。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10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意义与前提

1.意义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所谓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2.前提

(1)师生合作无需强制

师生实验合作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在非常融洽的、和谐的、愉快的和饶有兴趣的课堂气氛中完成。这里涉及一个启发、讨论、交流的过程,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强迫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虽然是知识的占有者,但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使学生感悟知识、领悟技能、掌握技巧;而学生也不再被视为一种按某种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迫只能适得其反。

(2)师生合作注重沟通

师生在实验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师应该“授之以渔”,而并非“授之以鱼”。这无疑给执教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体性特点,揭示学生在掌握物理公式、定律、解答物理习题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研究物理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知道学生的内心需求,就必须把学生当做朋友,尽力与其沟通。否则,无法深入学生,无法取得学生的配合。

(3)师生合作需要包容

人无完人,我们提倡的师生实验合作教学不仅仅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自始至终,教师要站在欣赏的角度、用赞赏的目光来对待学生,把学生在实验中的迷茫、困惑、沮丧和喜悦当成自己的事,与学生一同体验,包容学生在实验中的意外与错误,可能会给学生以激励,使其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更可让学生认可你,增强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方法

1.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

物理实验是为了辅助对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我和学生们共同决定一起去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对此我在做实验的前一天和学生确定了此实验的课题最重要的是我们事先要提前制订实验方案,然后集体讨论最好最可行的实验方案。以下就是四位同学所设计的实验的方案。

(1)甲同学用了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如图所示。

(2)乙同学只用了一只弹簧测力计,其余和甲一样的。

(3)丙同学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如图所示。

(4)丁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互成夹角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学生和我整整花了三节课去收集大家的方案,经大家的一致商讨最后确定了以上的四个可行的方案。然后我们就实验的准确性、简单性,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分组讨论,选择了甲的方案。我罗列了其他三个方案的缺点:乙的方案中弹簧测力计的比甲多用一次而更增加了实验的误差。而丙和丁都在可控性上比甲逊色,最好的是甲的。

2.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

(1)仪器的安装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2)操作与记录

①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②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3)作图及分析

③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④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误差范围内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3.师生共同探讨实验现象

在做此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非常积极合作探讨观察到实验的现象。两个力的合力总是以他们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每次都非常的靠近。我们采用的是全员参与实验:学生每人都用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到现象,然后小组长统计得出共同的实验现象。

4.师生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我们还是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我自己也拿出一张纸写下实验结论。同学们都独立地写下结论再统计得出共同的实验的结论:互成夹角的两个力的合力总是以他们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总之,要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适应当前教改的新形势,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加强师生合作教学,关键是以学生为本,变教学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当然,这也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自我加压,加强学习,摸索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使新世纪的教育成为时代的主导,社会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