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十篇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十篇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2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1

【关键词】医学英语文本翻译翻译策略

【abstract】theextensiveinsource,variousinformandcomplicatedincontentofmedicalenglishhaveleadtranslatorstoavarietyofproblems.thispaperfirsthasgivenareasonableclassificationtothemedicalenglishtext,andthenchoosetheappropriateenglishtranslationstrategiesfordifferenttypes.therefore,toachievetheeffectandpurposeof“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

【Keywords】medicalenglish;translation;translationstrategies

医学英语通常是指医务人员和相关医疗部门对于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应用和服务等,包括在医学实践中所用的专业术语。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医学英语的翻译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医学领域中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持续上升,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专业医学文本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要求医学英语翻译人员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医学英语文本的分类

从类型来看,医学英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人名地名类。在西方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对医疗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医学专家,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医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常常会以主要研究者的姓名来命名,或者以科研成果诞生地的地名来命名,例如,addison’sanemia艾迪生贫血(恶性贫血)。

2.动物名类。这一类型的医学英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某种病毒或疾病是动物极易感染上,并且可以传染给人类,例如birdflu禽流感;(2)人类群体中存在的类似某种动物畸形病症,例如chickenbreast鸡胸;(3)用某一种特定动物所具有的唯一独特的特征对医学上的特殊现象命名,例如frogbreathing蛙式呼吸(舌咽式呼吸)以及seagullmurmur海鸥鸣性杂音等。

3.植物名类。这一类型的医学英语同样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1)以某种植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形态、颜色等特征来表示某种疾病所造成的病症表现,例如bananasign香蕉状弯曲征;(2)用某种植物的名称对其产生的疾病进行命名,例如betelcancer槟榔癌(萎叶性颊癌);(3)直接使用植物的名称对药物进行命名,例如pollenpini松花粉。

4.色彩类。表示色彩的不同词语在医学英语中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此外,生理现象的异常与否同样可以通过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得到区分表示,例如redbloodcell红细胞、blacktongue黑舌症等。

5.形状类。在医学英语中,常会出现表示形状的词语或词根来表现相关事物的状态,例如triangularmuscle三角肌;cricoidcartilage环状软骨,ballooncell气球样细胞以及basketcell篮状细胞等。

6.量词类。这一类型的医学英语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1)英文序数词,例如firstcranialnerve,secondcranialnerve...twelfthcranialnerve是对十二根脑神经的命名或对牙齿的命名及对视区的命名;(2)阿拉伯数字,例如对染色体进行编号;(3)罗马数字,例如糖尿病的i型和ii型;(4)通过英语字母或拉丁、希腊字母来表示顺序,例如在中文中,不同肝炎类型表达使用甲、乙、丙、丁、戊的顺序,而在英语中,肝炎类型则按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表达,如Hepatitisa,HepatitisB,HepatitisC,HepatitisD等。此外,一些表示数量的词缀,例如mono-,bi-,tri-也会出现在医学英语中。

7.指代类。在医学英语中,还常会出现使用一种事物来指代某种器官或病症,例如appendix阑尾、kidneystone肾结石以及bowleg弓形腿等等。

二、医学英语文本的翻译策略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医学翻译实践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医学翻译应当“信”,即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文本原有的含义,医学信息相比于其他信息而言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的特殊性,如果随意扭曲或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则会产生及其严重的结果,因此,对于翻译者而言,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准确清楚的表达出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更不能随意更改或扭曲原文信息。

2.对于医学翻译来说,其译文文本应当语言通顺、自然明达,用目的语忠实表达原文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保持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也要保持译文的自然,不能生搬硬套原文格式,产生含义晦涩和歧义;

3.医学翻译也应当体现“雅”的标准,也就是说要在文体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实现严谨、专业、规范,既要符合医学专业性的要求,也要根据文体的特点的不同的,参照其对应的结构和文体规范进行翻译。

因此,在医学英语的文本翻译策略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要采取最佳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对医学英语文本翻译的“信、达、雅”效果。

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英语文本,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反映原文本的内容同时又不违背汉语语言规则,例如rosespot玫瑰疹、caninemadness狂犬病、redbloodcell、红血球细胞、roundworm圆虫等,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极易出现形式主义的死译,要避免类似于把bananasign(香蕉弯曲症)译为“香蕉症”的情况。对于人名地名类的英语文本通常使用音译法,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原文本的意义内涵,例如Cushing’ssyn-drome库欣综合征、Curietherapy居里疗法(镭疗法)、argentinehemorrhagicfevervirus阿根廷出血热等。对于难以通过译入语来表达准确含义的英语文本,通常采用意译的方法,来避免误解或者歧义的出现,如penicillin音译“盘尼西林”,意译“青霉素”;vitamin音译为“维他命”,意译为“维生素”。对于文本中含有表现其直接特征的字母的英文文本,通常采用象形译法来保留其特征,例如,保留其形态特征:大写字母“t”翻译为汉字“丁”,如t-bandage丁字带;“i”翻译为“工”,如i-shaped工字型的;“Z”翻译为“乙”,如Z-iron乙字铁;U-shapedplastercast翻译为“U字形石膏托”等。保留其样式特征:spiralfracture螺旋形骨折;coronaryartery冠状动脉;splay-foot八字脚(splay的意思为“张开”);spicabondage人字带(spica的意思为“穗状花序”);pica-roon十字刀(picaroon的意思为“海盗”)等。

在对医学英语的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词汇层面的翻译事项之外,在医学英语的语法特点以及语义特征方面也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医学英语文本的语法特点在于,在时态方面与普通英语的翻译习惯不同。首先,在特殊情况下,被动语态是经常使用的;其次,在时间方面,为了防止误读而导致的医学事故等问题,很少使用一般过去时,以一般现在时居多;最后,往往是出于医学论证的需要,如建议和要求等,这些都是虚拟语气,其作用是提醒患者和医学从业人员。在语义层面,由于医学的严谨性,决定了句子与句子的连接也要求非常严谨和连贯。在文章的结构上体现紧凑性,多使用排比句,使语气更加严肃和强烈,增强其说服力。

三、结语

医学英语文本与一般英语文本既有广泛的联系既有本质的区别,即它既包含一般英语文本中的词汇及语法,也有其本身所独有的专业术语、用法和文体特征,因此,翻译者要对医学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准确地把握。译者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医学术语的形成及运用,并通过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医学英语文本合理的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赵英男.浅谈医学英语的翻译技巧[J].才智,2015.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2

早在二千余年前,《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确立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本章通过对人类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医学整体模式以其丰富的内涵而独具前瞻性,其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至今仍具先进性,是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型中追求的目标。重新审视中医医学模式的科学价值与特色,对探索如何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模式中医整体模式

模式作为一种学术术语,在不同学科领域有其不同的内涵,它既可是思想体系,又可是思维方法,具体在医学领域里称之为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势和目标[1]。中医无医学模式一词,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即明确提出“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同于医学模式[2]。

1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3~5]

医学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归天”,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本质认识的不断提高,开始认识到世界并非神灵创造,人类疾病也非神灵所为,逐渐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如中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整体观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思想为特色,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脏腑经络理论”“七情致病”等为核心的中医整体医学观,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中医医学模式”属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范畴。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瓦特发明了蒸气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顿时,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机械唯物主义。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心脏是水泵,血管是水管,四肢活动是杠杆,饮食是给机器补充燃料,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操纵盘,等等。法国医生拉马特利编著《人是机器》一书,认为人是一架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倾向,这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从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创立了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动摇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工业化、都市化导致的传染病问题日益突出,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基认识了一些使人致病的细菌;与此同时,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生物学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抛开人的社会属性,而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体,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3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这个问题,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说得很清楚了,而现代医学直到今天才刚刚认识到。)于是,20世纪70年代,wto提出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现代整体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医学模式变化发展的趋势上看,它在迂回曲折中朝着科学、理性和综合方向发展。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是向科学方向发展。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则是向整体医学模式方向发展。

2中医医学模式的特色

《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确立了中医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医学模式构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反映了中医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特色地体现在: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天)3者处于和谐状态,谓之“天人合一”。同时更强调人体本身(形)与神志功能(神)要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谓之“形神合一”。如此,人就是健康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②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健康的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医称之为“正气”,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正邪这对矛盾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控,正能胜邪,则维持着健康状态,即《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打乱了天人、形神的和谐状态,人体就会患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中医学认为,生命运动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相互运动变化的过程,健康意味着人体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谓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处于失衡状态,即阴阳失调,人体就会患病。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上,自古秉承“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祖训,道理就在于此。③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机制即“阴阳失调”而治疗。在此前提下,治和防如何处理呢?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贬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贫富贵贱,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卒始,八正九候。”如此则“诊必副矣。”

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中医医学模式在内容上较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丰富和全面,包含了作为完整的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各个基本方面,对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中西医学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指导意义。

首先,从研究对象[6]上讲,虽然都把具有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把人作为医学模式的核心。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侧重于生物物质形态(空间结构)及由此形态负载的功能研究;中医学自古以来就秉承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它所治疗的对象是打乱了天人、形神的和谐状态的“阴阳失调”的人,防治疾病一贯重视人的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而且,中医学理解的“生命”,比“生物”更深刻,中医研讨人的生命活动机制,侧重于功能过程,涉及健康、疾病的深层本质。它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取代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以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代替以单纯防治疾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是一种从人们生前到死后持续性照顾,而非断续性的只在患病期间治疗的医学模式。

其次,从医学模式的基本特征[7]上讲,两种模式都强调人的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一直把人置于天地之间,放于社会之内,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中的一员。《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形神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以分析其机能状态,并结合其所在的环境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个性化治疗,这也是中医学精髓所在。

再次,从考察视角上看,中医学从综合角度考察疾病,重视人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贯穿认识和治疗疾病全过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维结构中考察。对“环境”的认识[7],中医医学模式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两大环境及其统一,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标明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显然,“环境”比“社会”更全面。

3小结

本文通过对人类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医学整体模式以其丰富和全面的内涵而独具前瞻性,其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至今仍具先进性,是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型中追求的目标。重新审视中医医学模式的科学价值与特色,对探索如何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冀中,高德馨,张洪涛,等.医学模式[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3.

[2]薛崇成,杨秋莉.中医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心理学[J].亚太传统医药,2006,1:32.

[3]张桂芝,董兆举.医学模式演进与哲学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07.

[4]户明和.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医药发展前景[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3):41.

[5]孙之镐.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医学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1.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医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8―0156―02

1.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意义

1.1马克思主义于医学发展的理论意义

传统“生物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因此,医学发展需关注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人文关怀则愈发重要。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着眼于全体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去探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生物医学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医学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有一定相容性。

1.2马克思主义于医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自古以来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深的医学造诣,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尚品德与正确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延伸,它所蕴含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对当代医学发展、培养医学生道德情操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马克思主义于医疗实践的指导意义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找到了“异化”思想,得出“科技异化”的论断,认为“工具理性”的膨胀侵蚀了“价值理性”的土壤。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得益于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医疗手段的物质载体,医疗设备所内涵的“工具理性”直接影响到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在倡导价值理性回归的同时,必然注意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生过分依赖于检验数据,往往注重仪器和药品的使用,相对忽视了代表人类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显而易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医疗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2.当前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研究

2.1当前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

首先,毋庸讳言的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概括性极强。从全书内容的结构来看,它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分别开设,05方案相对减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更加侧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概述,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授课中涉及的概念之繁多、观点之深刻、运算之缜密,无一不是需要学生深入领会的内容。但根据05方案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通过大致50学时去讲授20余万字的教材内容。有限的学时数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做到详略得当,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

再者,基于以上两点问题,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但是,受到专业限制,医学院校很少或基本不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等本科专业院系,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与同等级综合类院校竞争缺乏比较优势。此外,医学类院校往往授课任务繁重,开设医学专业课程较多,人文、社科类所占比重较低,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重医学轻人文”也是制约两课教学的关键因素。

2.2当前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现状

首先,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具有理科背景的生源占绝大多数,人文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受以往学习经历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先天的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学习相去甚远的教条学问,致使在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欠佳。

其次,从医学生的重视程度来看,文、史、哲、艺术类课程很难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医学专业教育课业繁重,且对学生要求严格,在长期医学知识体系浸润下,难免造成学生重理轻文,认为实用主义至上的认识偏差。

再者,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他们对人文素质、哲学思维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隐性层面,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仍是学历层次、实践经验。概括来说,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亟待优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一纸政令,它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

3.增强教学实效的初步探索

3.1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首先,由于医学生知识结构文理失衡,所以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强医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仅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来说,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也必须着重强调。随着医疗人才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一般本科院校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较考研压力更为强烈,有针对性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突破考研政治瓶颈,符合学生切身需要。

其次,受医学专业的影响,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认识偏差,认为哲学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因此,在马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旁征博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带领学生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弥补他们对哲学认识的不足。

再次,结合医学特点,充分利用医学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方法论指导自身学习和实践,从医学生职业发展的维度去探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途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物质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它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拓展和延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另外,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新闻载体受猎奇心理和市场驱动,过激言论频见报端,必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站在思想的最前沿,把握学生脉搏,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

3.2完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教学则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等诸多方式去实现。

首先,发挥课堂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结合学生需要,调动学生热情,尊重学生观点,激发学生潜能,营造互动氛围,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实效。

其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目的无外乎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开展唱红歌、赛诗会等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信念。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理性看待社会现实。广泛开展“三下乡”、公益事业志愿者、贫困灾区救助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感悟去领会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第三,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结合医学特色,开展疾病防控宣传、社区义诊、医疗现状社会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推动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发展。但是,实践教学势必受到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和校方支持,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保障实践教学的充分开展。

再次,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已不仅局限于课堂内外。利用新媒体工具,发挥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建立QQ、微信、微博等虚拟平台,实现师生无时空限制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突破,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3重视校园文化的关键性。

校园文化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层面的文化因素。首先,从人文设施的物质层面来看,它需要一定的硬件作为基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是构成“人文”内涵的主要因素,与之对应的校园文化物质设施需包括“馆藏丰富且空间充足的图书馆;具有悠久历史或传承校园精神的标志建筑;覆盖广泛设备先进的综合文体场馆、环境优雅使用便捷的休闲娱乐场地”等。其次,从师生的主体意识层面来看,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人文素质修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应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挑战权威的积极心态,敢于张扬个性,在辨证的求索中去探寻真理,获取真知。最后,从校园人文关怀的层面来看,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高校,应具备蓬勃向上的朝气,自由温馨的和气,求真务实的正气,攻坚克难的底气。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则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统一于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和怎样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符合时展要求的医学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起始点,着力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亚洲.“两课”教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28-29.

〔2〕姚红,李英,张丽红.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路径探求〔J〕.学术论坛,2013,(05):13-15.

〔3〕张晋.刍议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失范及重建〔J〕.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2009,(02):124-125.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必仁且智>,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回春录·序》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明末清初喻昌著《医门法律>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汉书·董仲舒传>。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通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没有理想的追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5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新晨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

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6

关键词:兽医;人文;技能;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就一直很重视我国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而且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中国在短短的10年内成功消灭了肆虐我国几千年的重大疫病―牛瘟,研制和改进了许多疫苗,为防制传染病提供了有效手段;运用兽医生物技术建立了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和抗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查明了160多种畜禽中毒病,对部分中毒病提出了防治措施等。兽医工作者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兽医工作者的这种重要性,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兽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兽医教育事业。

1我国兽医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具有兽医专业教育能力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全国普遍建立了畜牧兽医站,开展家畜疾病防治工作,各农业类大中专院校均设置兽医专业教育,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兽医教育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兽医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高。

尤其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兽医事业的发展,尽快与世界发达地区兽医水平接轨,同时改变目前我国兽医从业现状乱、差、水平低等现状,于2009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在吉林、河南、广西、重庆、宁夏等5个省(区、市)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这种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执业医师、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一样,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列被称为四大国考。目的是评价兽医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作为培养兽医的动物医学学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努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

然而,现行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没有涉及兽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这正是做兽医的基础,没有深厚的兽医人文素质底蕴,就成不了一名好兽医,就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独特的兽医诊疗技能。兽医队伍的整体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要培养他们人文精神、博爱情怀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等,只有喜欢动物、了解动物,才能热爱兽医这个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习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知识,此外,动物福利、兽医法规、兽医伦理学等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代兽医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意识,具有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与追求[1]。

所以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要从技能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开展。

2兽医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

兽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职业,传统概念上人们对兽医往往局限于“赤脚兽医”的认识上。但现代兽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兽医,其工作范畴和工作任务也已经从单一地为动物农业生产服务走进人类家庭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走向共患病防治、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动物进出境检疫、小动物疾病防治和为动物农业生产服务的全面发展阶段。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牢固的专业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

兽医专业技术培养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了专业技术教育效果的好坏。课堂授课+实验操作一直以来是各个大学兽医专业的主要教学形式,但考虑到对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操作技术方面的需求,许多学院开始开拓一些实习基地或实习场所,以增加兽医学生的实操机会。有人与企业联合开办培训班,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2]。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为例,谈一谈在兽医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创新和尝试。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针对目前兽医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对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1以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作为辅助教学大纲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通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能力,2012年的9月起,开始在兽医外科学、家畜产科学、临床诊断学等临床科目上采用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作为辅助教学大纲,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培养,提高兽医专业学生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2.2积极建设动物医院,拓展学生实习基地兽医作为一门实践学科,需要从业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当前兽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了彻底改革这一观念和弊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先后筹建了“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中心医院”和“兴农动物医院”,作为学生的试验和实习基地,配备了必要的设备:X光机、B超机、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常规仪、尿常规仪等。医院的师资力量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能够对家畜、家禽及小动物的常见病、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动物医院作为一个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媒介,兽医专业学生通过诊断和治疗各类动物疾病、动物疾病预防、宠物美容等实际工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疾病诊治,很好地培养了本科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这样的两个动物医院每年可容纳60名本科生在这里实习、临床实践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大大提高了兽医专业学生培养水平。

2.3培养和支持学生申请教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紧跟前沿科学,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老师带队,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申请、立项、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发表,真正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究论证的教育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这对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技能有重要的意义。

2.4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操作水平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有利于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校内还积极组织了各类比赛,如“养鸡知识大赛”、“宠物雌雄鉴别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也为学生在将来毕业时进行的技能鉴定考试打下了基础。

3兽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积极正向、相对稳定、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兽医本身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兽医的素质也有高有底,他们每个人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及对待动物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些兽医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之中;有些兽医为了赚钱,经销一些假药劣药;有的兽医随便抬高降低治疗费用,破坏行业秩序;有些兽医不珍惜动物的生命,肆意处死动物;有些兽医不懂得动物福利的概念等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水平很差的表现。

兽医的人文培养就是要对兽医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道德修养、气度气质等进行培养,让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能明辨是非,让他们有慈善之心,让他们有很高的情操等。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兽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开展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健康素质“五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3.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爱家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树立教师一身正气,培养和陶冶学生,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充实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3.2开放式办学,产学结合,提升能力学校和社会双向介入,校内校外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长期与正大集团、天康公司、生泰尔公司等产学联合,邀请他们的技术专家、科研人才来学院作专题报告,宣传他们的企业文化、产品研发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畜牧禽类养殖、新品种研发和培育等;输送在校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就业,提供到外地实习锻炼的机会;吸引企业在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科研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3.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社会意识学院利用实际的病例诊疗分析,让学生体会:正确认识和诊断动物所患疾病是一切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正确使用药剂和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基石和法宝,责任感和博爱之心是兽医事业的基本素养和必备条件,教育学生踏实勤奋、科学严谨,努力适应社会,要求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诊疗对象是动物,服务对象是畜主,工作就是服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3.4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展诸如志愿者服务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演讲与自我推介等活动,围绕专业领域生态环境、人文教育、就业、科研、工作及社会热点等问题,引领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行个人职涯规划、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规范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责任感与价值观,通过开设写作课、历史课、地理课、演讲课、心理课、公关课、设计课等,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其见长。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7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论文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字,而不得使用模糊词语来描述事实;尽可能使用抽象的概括,而不得使用形象的比喻;尽可能使用生硬的客观陈述语句,而不得使用情感性的感叹语句。总之,科研论文似乎越远离道德情感因素,越远离情感语言,就越能表现其客观真理性。

既然科学是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服务的,科研论文是科学家科研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交流的载体,那么,科研论文应该具有人的属性而不仅仅是理性。同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精英,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都应该不仅表现在理性层面,而且表现在感情层面,是两者的统一。科学家对于知识的追求首先表现出对于科学的崇高的敬仰和纯洁的热爱。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编辑中,不应该回避道德情感因素,恰恰相反,应该提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Rs原则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遵守。近年来,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上述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目的明确、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符合3Rs原则、饲养管理标准化、掌握比较多的实验知识和动物心理学知识。上述基本原则的制订对于规范动物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每年有好几百万只因医学实验而受害的动物,怎样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实验行为,减轻对于动物的折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动物的残酷行为会使人变得残暴,而对动物的关爱也会使人变得崇高而更富有人性。因此对于动物的态度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性问题。

2对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地方还进行了人体冷冻试验,以寻找解决德军在苏联所遇到的寒冷气候问题的途径。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无论对于临床医学或是实战的需要都是直接、真实、普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残忍和非人道的。冰冻试验在纳粹医生拉施尔(SigmundRancher)领导下进行,是最为残忍的人体试验项目之一,其试验结果由拉施尔直接向希特勒报告。试验要求确定把人的体温降低到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并寻找使冻僵者重新苏醒的最好方法。纳粹医生将活人放到大水桶里进行这种冰冻试验,或者在零度以下把人捆绑在担架上放到室外进行冷冻。试验对象多是年轻健康的犹太人和俄国人。纳粹医生先把一个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降低情况的绝缘管插人受试者的直肠,然后把受试者扔进装满冷水的大桶,开始降温直到冰冻。当体温降低到摄氏250C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失去了知觉。苏醒试验则是把冻僵了的受试者再放到温水中慢慢地加热。这个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缓慢加热是关键,因为许多被冻僵的人由于快速加热而发生颤动。更可恶的是,希特勒向拉施尔建议,用妇女的体温来复苏被冰冻的男人。

他们还使用黄疽病毒在集中营中进行流行病学试验;将集中营中的人们的衣服剥光,然后进行芥子气试验;利用集中营中的囚犯进行海水溺水试验;在集中营中进行感染蜂窝织炎的试验;在集中营中故意将囚犯的骨头折断以进行骨头移植试验;还将囚犯带到德国空军基地,进行高原反应试验,以测定人类耐受力极限数据,有70一80人被当做试验对象,测得了人类耐受力的极限数据;完成了犹太人骨架的收集,并在斯特拉斯堡的Reich大学进行组装。为此,有112位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以制作骨架展品;实施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在奥斯威辛和Birkenau集中营中,他们使用X射线、毒气等方法,将犹太人(无论男女)、波兰和俄国战俘灭掉……这时,德国科研人员已经失去了人性。

1947年,审判纳粹医生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了一项关于人体试验的十点声明,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典”,它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指受试者具有合法的同意能力;应处于能行使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而没有任何暴力、欺诈、欺骗、威胁、哄骗以及其他隐蔽形式的拘禁或胁迫等因素的干预;应该对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有充分知晓和领悟,使其能够做出理解和明智的决定”。

知情同意是对受试者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尊重,是对受试者个人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在科研领域中,自主地开展对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科学家的自由。但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人体试验应以受试者的人权作为不可逾越的终极界限: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只有实现了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才能取得大众对生物医学科学的支持和拥护,医学也才能实现其人道主义救助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因此,正如邱仁宗教授在2005年西安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培训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中必须做到以下八要素:说明研究的目的时间和程序;说明受试者可能有的风险和不适;说明研究给受试者或别人可能带来的好处;说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保护受试者的隐私;说明如何补偿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说明该研究负责人的背景及联系方式;说明参加和退出都是自愿的。

3对科研人员的尊敬

人具有人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或者参与者,都应尊重学术的民主与思想的自由,不得巧取豪夺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得民意,不得以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勾当。关于对于科研人员的尊重,美国柏克利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指出: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共同完成的。他们兢兢业业,坚持不渝。有些科研人员富有直观洞察力,有些科研人员善于创造,有些科研人员精力充沛,有些科研人员则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周密细致,有的具有灵巧的双手,仅仅依靠极其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发现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有的则发明或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的精密设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很诚实,真正做了他们记录上记载的那些观察,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不重复这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8

[摘要]在体液环境中,酶元的激活,即对酶分子链上各活性基团相对位置的调整之精度是纳米数量级的。如此之精度在液相环境内只有通过液晶排序才能实现。针刺影响内分泌的实质是“脏腑之气(内分泌)由先天之精气(基因)化生”。当前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基因组功能的检测,面对天文数字的碱基对之排列组合,借助针灸等可影响内分泌的中医手段,可人为地引发各基因组合进入活动状态,将可能加快揭示生命之谜的进程。

[主题词]针灸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人;经络FromLiquidCrystalBodyLiquidmodelofmeridianstoGenemappingRegulationo

facupointsLuLiusha(no.119,ShaoshanZhongLu,ChangshaCity,Hunanprovince410007)

[abstract]intheenvironmentofbodyliquid,activatingofzymogen,i,e.regulationofrelati

vepositionofactivegroupsintheenzymemolecularchainesisofprecisionofnanometernumbe

rgrade.Suchprecisioncancarriedoutonlybyliquidcrystalsequenceinliquidpha

seenvironment.theessenceofacupunctureinfluencingendocrinesis“thevitalenergyofZangandFuorgans(endocrines)isproducedbycongenitalvitalessenceandenergy(gene)”.atpresent,themostdificultprobleminthehumangenomeplanisdetectionof

genomefunctions,becauseofcomplicatedarrangementandcombinationofenormousbas

epairs.acupunctureandothertCmmethodswhichcanaffectendocrinecaninduceartificially

combinationofgenegoingintoactivativestate.

[Keywords]Researchacupmox;GeneexpressionRegulation;Genome,Human;meridians

1提出经络液晶体液模型之意义

经过长期的研究[1,2],业已形成“经络是生命期间处于胆甾相溶致液晶态的体液”这一经络的物质构成模型。这是一个处于临界浓度附近[3]的液晶体系,故生命一结束,胆甾相液晶就相变到凝胶态,此时作为溶致液晶溶剂的水就部分地溃流出来,这就是动植物尸体的腐烂。而且这一现象亦出现于生命行将崩溃之际―――这就是阴阳离决的暴脱症。虽说体液溶致液晶体中的基质与组织液这一溶质与溶剂谁阴谁阳一句话尚说不清,但中医之“阴阳离决”的描述非常形象。在实验室中,溶致液晶的液晶与凝胶之相变过程是可逆的,但由于体液处于临界相变状态,以及基质中的胶原纤维(犹如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的作用,在临床上局部溃烂的过程就是不可逆的了,治愈的标志是以长出新组织来取代已坏死的组织。这说明,作为细胞生存的生理环境的体液,对生命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键的影响。这就是在经络物质模型层次对生命的某些生理过程之解析。

然而对经络的探究,不能停留在对经络外在表象的观察和现象的解释之程度。还需从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出发,努力地把中医医理中的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体阴阳,转化成一个全信息的、具有明确的物质作用途径的,限定于对酶的生理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在体液范围内的这么一个有限状态空间的问题,这就是有关经络的数学模型。即物质模型属实体模型,而数学模型是功能模型。一旦介入功能这一境地,我们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大问题:生命是运动的过程,不是解剖意义上的“静态”的东西。而以脏腑内分泌(脏腑之气)的“动”,来抓经络对酶活性调节(经络之气)的“动”,即从脏腑之气对阴阳平衡的影响(数学模型)来研究经络,就是有关经络功能的测试实验。这就意味着,将从信息和控制的角度、从导致经络功能产生的化学信使(脏腑内分泌)及左右这类行为的经络稳态调控机制(经络之气)的起点出发,就是要深入到“先天之精气”的程度,才可能真正地提高人类对中医之谜的解析水平。虽然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进化到了自我意识的地步,但作为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的经络,却仍旧保持着它将有机世界由非生命状态引入生命领域中时的那种倔强的个性―――生命现象是由于氨基酸、原始蛋白质、核酸等形成液晶态后才有可能产生的[4]。要创建经络的数学模型,就必须引入“神经司传导”这一概念,因为经络之气与内脏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譬如,对家兔“后三里”穴实施针刺引起肠蠕动的传导途径以通过交感神经的可能性极大。而针刺通过内分泌影响神经功能的另一例就是针刺麻醉:将已出现针刺镇痛效果的动物的脑脊液抽出,注入另一未被针麻的动物的脑室内,可使该动物的痛阈升高。笔者以为,在生理层次上将经络与神经相结合的切入点就是结缔组织鞘[5],即中医所称的腠理。在这里,神经递质释放会引起体液液晶体敏锐的重排序活动,导致相应的酶被激活或灭活;反之,体液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重排序活动对酶活性的改变引发的反应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又可激发出相应的神经冲动。

正是由于神经冲动的起源与体液液晶体排序活动导致的酶活性变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人身上,就会出现“久居兰室,不闻其香”的嗅觉效应:当气味分子使鼻腔粘膜液晶体进入新的稳态后,就会出现对该气味的嗅觉惰性。人类视觉对色温的适应性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从数学模型的要求看,对经络之谜揭示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

2“抗药性”对我们的提示

在动、植物体中,存在着生理效应相同的甾体。甾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就激活了相应的基因片断。复制出的酶等蛋白质再透出细胞膜、进入体液中,由经络之气对其构型进行精确的“微调”后,才具备相应的生理活性。回头对比中药:甾体原料能从植物中找来,再通过一系列的侧链的重整、降解,形成激素产品;用中药炮制眼光看,就是“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激素有生理作用特异性选择,中药则说是性味入脏归经。由于在几乎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合,按上述观点,并非定要中药的有效成分直接抵达某一目标器官,而是中药作用于体细胞分泌出相应的活性物质,再通过经络系统去作用于某目标脏腑,以调出所谓的“脏腑之气”,因为酶的生理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从甾体与生命不可分离之角度,提出动、植物药材中含有甾体,但矿物药呢?还有针灸,“善用针者……从左治右,从右治左”就与内分泌有关。很显然,针刺本身并没向体内输入新的物质,可甾体却是全身性分泌的,而且其量还不少,胆甾醇是所有动物甾醇和甾体激素的母体物质。笔者认为,循经感传中对沿途体液中酶活性的调控,使这些酶与循经营气(包括甾族母体)的接触反应,使经络成为生命工厂中重要的流水作业线。中医治疗中一个重要现象是:在临床上不论对什么人,同样的取穴或中药,均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人体对中医的治疗手段无抗药性,因为抗药性只能通过基因来产生。生命体的基因不可能对其自身的主要激素产生免疫性,故临床上只用了百来年的抗生素所面临的窘境在5千年的中医实践史中却没出现过。对于“基因”这一概念,中医说,这就是“先天之精气”!

虽说在中医治疗手段与激素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但任何物质都不会比天然激素更能为其受体所接受,而中药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如果说人体中确实存在“原气”的话,在功能上就应是对生命活动影响重大的内分泌。尽管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学术界尚颇有争议,但经过炮制的中药可激活脏腑之气、可“入脏归经”已实用了数千年。按中医的论点,中医治疗强调扶正气,通过调动人体的“原气”来治病。其中这“原气”就是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这与基因决定内分泌之表述又有多么惊人地相似。

人体对中医治疗手段没有“抗药性”,确是揭开中医“黑箱”的一大突破口。而且经络为在溶融状态下的体液中精确地进行构型繁杂的蛋白质分子活性基团间的定向的受控反应提供了理想的介质。加上腠理(结缔组织鞘)对经络之气在神经传导上的接力,这就意味“阴阳平衡”是在经络稳态调节机制提供的基准生理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内脏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脏腑机能等调节效应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由酶促反应作用于神经末梢―神经冲动(包括神经节、脊髓、延髓等)―在另一末梢引发其它酶促反应的相当复杂的生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各脏腑(指生理功能系统)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生命,但各脏腑间关系之逻辑却表征着生命的性质。这就意味着经络(体液液晶排序调控酶活性)调节、神经(反射)调节、脏腑(内分泌,中医谓之气化)调节在生命活动中构成了生理内平衡的稳定的三支点。它为有关经络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针灸对新世纪的医学新贡献

在新世纪伊始,在有关针灸经络的杂志上撰文大谈基因、内分泌及经络对体液环境中酶活性的调控,目的何在呢?笔者以为,中医提倡“防病为先”,更关心维持健康的生理条件。而这生理条件之基础,就是活细胞生存的体液内环境―――经络。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我们的中医急需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的加盟。反过来,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亦离不开古老中医的鼎力支持。就拿当今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来说,历经5千年沧桑淀积的中医理论及其临床手段,有可能对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人类基因组功能的测试,主要表现在对应某类生理现象的不同组合碱基对上进行蛋白质复制的内分泌之上。而且,人类的许多病痛究其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人类自身的内分泌过程,譬如骨质增生、体液凝胶化(风湿)等生理现象,都是病痛发生的重要起因。在基因的层次,加紧对导致这类生理现象根源的研究,即究竟在这类过程中相应都激活了哪些遗传位点,是根治病痛的一条新思路。

在这方面,利用人体对针刺、中药等中医治疗手段没有“抗药性”这一优势,就可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成组地激活相应的碱基对序列,以揭开生命活动中致病因素之奥秘。其观察指标是,在针刺、中药等治疗手段的作用下,究竟有哪些对应的基因组合被激活。建立起这样的病证症状―基因位点、治疗手段―基因位点、免疫措施―基因位点等一一对应的组合基因数据库,对于探清致病病源基因组合和祛病治疗中被激活的基因组合间的关系,以及从健康保健角度出发的免疫基因级表达方式的研究,无疑是中医科学史上的一个新台阶。

把这一问题反过来看,又会发现:存在于23对共46条染色体中的人类基因大约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眼下人类基因组计划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生命活动中这数以亿计的碱基对的排列、组合表达之生理意义进行精确的解析。在这里,若引入中医理论合理地进行组方、配穴,人为地、有目的地引发成组的遗传位点进入活动状态,并将这些数据与中医理论及临床现象相对照,就能最终在巨型计算机上建立相应的基因位点组合,生理意义数据库实现实时处理,以极大地提升人类揭示基因秘密的水平,其对医学临床的贡献更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引用中医理论及手段加速对人类基因组解秘,对于中医本身无疑是一大创新。从数学的眼光看,若不对人类本身那天文数字的碱基对各片断的排列、组合之生理意义的测试实验进行科学的设计与管理,这一庞大的实验几乎会成为耗资巨大、毫无意义的“发散”过程。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人为地激发相应碱基对组合进入活动状态的测试,却是绝对“收敛”的!鉴于中医手段对基因的直接作用及“是药三分毒”之古训,针灸这一手段对于人类基因组功能之解密无疑是一条更安全的捷径,而测试的最终结果,就是针刺作用激发内分泌对生理活动直接影响的、在基因级表达的、可用计算机逻辑进行分析处理的“数据”组合,这一结果,就是有关经络的数学模型。而这一数学模型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就是寻找阻断致病基因的表达途径,或对抗病基因(免疫)的激活,或对康复因子(生物药剂)的克隆。可以说,这样的现代生物学最新研究手段与思想一旦与古老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4参考文献

1卢六沙.经络实质探析.中国针灸,1996;16(4):20

2卢六沙.经络运行气血辨.中国针灸,1997;17(7):423

3张绍光,张绍明.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自然杂志,1990;13(5):270

4贺崇寅.经络之谜今始解.自然杂志,1990;13(6):323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9

【关键词】肠鸣音;功能性胃肠病;听诊;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00-02

肠鸣音(bowelsound)是指肠蠕动时,推动肠管内气体、液体和食糜流动而发出的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他是反映肠蠕动功能的表现体征。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eases,FCiDs)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客观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但是,目前临床医师对肠鸣音体征异常与肠动力异常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肠鸣音听诊在功能性胃肠病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文就此重要性深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资料与方法

分析、研究肠鸣音不同异常体征,与不同类型功能性胃肠病及其鉴别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性。以下就肠鸣音正常、活跃、亢进、减弱、消失五种不同类型的临床意义,探讨肠鸣音听诊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性。

1.1肠鸣音正常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

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饥饿、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

1.2肠鸣音活跃

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可达每分钟10次以上,但音调不太响亮、高亢。

临床意义:肠鸣音活跃,见于胃肠道大出血、急性胃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等频繁腹泻的疾病、服泻药后。

1.3肠鸣音亢进

肠蠕动显著增强时,肠鸣音达每分钟可达15次以上,且多数音调特别响亮、高亢,有时会出现仿佛气流冲击水面而发出的“气过水声”,甚至呈“金属音”。

临床意义:肠鸣音亢进见于肠梗阻;“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此类患者积气、积液增多,肠壁极度扩张变薄,与亢进的肠鸣音产生共鸣时可在腹部可听到高亢的金属性音调。如肠梗阻持续存在,肠壁肌肉劳损,肠壁蠕动减弱时,肠鸣音减弱。

1.4肠鸣音减弱

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音调低落,数分钟才听到1次甚至根本听不到,称肠鸣音减弱。

临床意义:肠鸣音减弱,见于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钾)、胃肠动力低下等。

1.5肠鸣音消失

腹部持续听诊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且右下腹重点听诊、手指轻叩轻弹仍听不到肠鸣音,称为肠鸣音消失。

临床意义:肠鸣音消失,是腹腔有炎症、损伤、出血等情况的不祥征兆。常见于肠郁张、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讨论

2.1肠鸣音听诊异常的病理基础

肠鸣音听诊异常的产生与多种病理改变有关。如肠动力异常、脏器敏感性增高、神经调节障碍、炎症、分泌障碍、心理因素和应激反应等。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暖气、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常根据肠鸣音听诊异常的部位及声音来判断病变的大体部位和性质。

2.2肠鸣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用传统的听诊器听诊肠鸣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经验差异性,所得数据的时效性、精确性不够理想。针对此问题,“人体肠鸣音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制已见报端,它将成为临床医师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一大利器。但在实现“自动化”之前,重视肠鸣音的听诊器动态听诊仍然极其重要,因为他是引导临床医师对功能性胃肠病类别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避免医疗延误的有效手段。

2.3功能性胃肠病的预防

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会诱发基础病变的食物,及时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是基础,也是预防的关键。

2.4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

2.4.1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医患互信,营养支持,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等。

2.4.2西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是根据病理基础、症状、体征、环境因数、个体差异等情况酌情而定。其中肠鸣音听诊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数。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类药物:

促动力药:主要用于肠鸣音减弱的功能性胃肠病,可缓解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常用药物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莫利。莫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有明显促进胃排空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是目前临床治疗FGiDs最常用药物之一。吗丁啉可致高泌乳素血症。西沙必利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而胃复安易发生椎体外系统症状与血浆催乳素水平升高,且可导致患者月经不调。

胃肠解痉药:主要是一些m-胆碱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胆碱神经介质与受体的结合而松弛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缓解疼痛。常用解痉药有颠茄、山莨菪碱(654-2)、普鲁本辛。其中普鲁本辛能选择性地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作用较强,较持久。

内脏感觉过敏的药物治疗:通过抑制内脏感觉反射、神经元兴奋性、动力干预来降低内脏敏感度。常用药物主要有5-Ht类制剂(恩丹西酮、阿洛司琼、格雷司、替加色罗、舒马曲坦),抗抑郁药(丙咪嗪、多虑平、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西酞普兰)。

2.4.3中药治疗活血药大多具有提高肠管张力的作用,而理气药大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对与胃肠运动功能亢进的气滞作痛,多用理气药为宜;对于胃肠运动功能降低的瘀血作痛,宜用行气化瘀药为宜。“食疗有姜蒜,保健有理疗,急攻有大黄”,中药治疗潜力无限。

2.4.4心理治疗近年,与心身病概念相关的情感综合征逐渐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焦虑、抑郁、癔症和应激性社会心理诱发的功能性胃肠病等。对此须给于必要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精神)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催眠术等。

3.小结

肠鸣音听诊,可以有效引导临床对功能性胃肠病类别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用药方向和具体药物的选择,树立循证医学意识、规范诊疗常规,避免医疗延误,在医疗实践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金燕.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疾病的再认识.2004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论文集,2004,专题报道:15-17.

[2]张和华等.人体肠鸣音检测系统研制及肠鸣音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第三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9,生物医学工程.

动物医学对人类的意义篇10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