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网络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16

生物网络课程篇1

关键词: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68-01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许燕(197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及免疫学。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及免疫”课程是医药服务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探索和实践了“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本文就网络课程的构建、设计、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线课程学习是“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重点和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涵盖了整门课程30章内容,点击章节标题,就会出现本章节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课程首页,我们设置了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等多个教学模块。通过课程介绍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难点等。通过网上授课计划,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微生物及免疫”知识框架和随时随地学习,我们准备了全面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动画、教学录像和教学图片,可实现在线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进度布置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接受知识的一个互动过程,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我们开通了交流论坛和在线答疑。在交流论坛模块,学生可利用发帖等即时或异步通讯工具与教师交流问题,同时教师也可发帖进行专题讨论,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利用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提问,与同学、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二、“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设计

以网络课程负责人为核心,课程团队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建设,精心准备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以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编写教学材料,努力体现知识内容的经典性和前沿性,吸引学生经常进入网络课程学习。“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是针对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助产、药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网络辅助课程。我们以2014级护理专业(7)~(10)班、2013级康复专业、2013级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应用对象,通过网络课程的使用,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而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论坛、答疑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建设,“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框架,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课程考核、作业与考试、交流论坛、在线答疑等栏目。该课程自2014年9月开课以来,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开展,推动了网络技术与“微生物及免疫”课程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本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

综上所述,“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生物网络课程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网络教学;网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2-02

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Biochemistrynetworkteaching

Resources//XieYing,XUChongli,wenGang,GeYakun,YanGmei

abstractthesignificanceofnetworkteachingresourcesconstruc-tion,selectionandintegrationofnetworkteachingresourcescontent,

themethodsofnetworkteachingresourcesconstruction,theapplica-tionofnetworkteachingresources,etcareelaborated,combinedwithbiochemistrynetworkteachingresourceconstruction,conceptforteachersandstudentscommonconstructednetworkteachingresourcehasbeenputforward,obtainedgoodresultsinteachingpractice.

Keywordsbiochemistry;networkteaching;networkteachingresources

1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教学被更多地引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许多高校为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开发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1-6]。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发展,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为高校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网络教学媒体的特点来看,其最大优势就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支持。从学生的特点来看,除了生物类专业外,非生物类的一些专业也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而网络教学的开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从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来看,内容多,难度大,并且课时有限。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配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发建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3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o的内容

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基本教学资源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信息、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等内容,由教师总体设计,开课之前上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运用规范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图表、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表达课程内容,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果。如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动画表达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认识与理解。

课件内容上要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穿插一些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件的制作应系统充实,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考虑教师授课需要,也考虑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还能根据学科发展每学期进行补充完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网络平台下的课外教学资源库课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是突出主题,追踪前沿,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按照生物化学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分类、编辑、整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平台,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资源。课外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生物化学研究进展、应用实例、生物领域科学家生平介绍和科学探索故事、生物化学相关网站、相关期刊介绍、考研试题、生物化学精品课和公开视频课网站链接等内容,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建立在线答疑、交流系统实现网络交互式教学的途径有讨论板、电子邮件等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设专题论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回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得到教师或同学的回应,有机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表达,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促进协作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并提交。

4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支撑平台的选择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选择支撑平台。为了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利用吉林化工学院引入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为支撑,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建设网络课程,开展答疑、讨论、作业等互动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建立符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体系,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制订具体计划,按照网络课程的规范与要求,精心设计与建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使用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大家共享。如教师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后提交到教学平台,完成主题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5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成功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进行长期的课程内容循环建设,组织教学互动活动,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建立习题库,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从习题库中抽取适当习题在习题模块中。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后,进入生物化学课程空间,查看课程教学资源,在网上完成作业,进行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在网上复习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还可以把自己查到的有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后台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上网的学习情况、习题完成情况、讨论参加情况、资料上传情况等进行基本的教学统计,分析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依据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实时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效果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素材,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科视野。师生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资料,使得师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时间,只要硬件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平台学习、交流、完成作业、复习课程内容,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开放的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建主义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使网络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在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资源信息的筛选、分析、加工、再利用等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认知工具,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昆.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64-66.

[2]江忠宏,王清.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学理论,2013(2):201-202.

[3]谢泉峰,段怡.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内容与基本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69-71.

[4]孟清.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3):42-43.

生物网络课程篇3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08-03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神经生理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模拟人类大脑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处理、记忆信息的一门学科。具体来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医学、生物学家们对人脑神经的结构、组成以及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的认识越来越充分,有学者提出以数学和物理方法对人脑神经网络进行抽象,并建立简化的模型,用以进行信息处理,这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1]。

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各种待处理的对象(数据、特征、字符、抽象的模式等等)都可用神经元处理单元表示。这些神经元主要可以分为输入神经元、隐含神经元和输出神经元三大类。其作用各不相同,作为输入神经元的处理单元用来与外界产生连接,接收外界的信号输入;隐含神经元处于中间层,为信息处理的不可见层;输出神经元主要实现结果的输出。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连接的权重反映了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中蕴含着信息的表示和处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是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风格,具有非程序化、较强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并行分布式等特点,其实现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变换和动力学行为,涉及数学、生物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非线性动力学等多个学科[1]。作为一门活跃的边缘叉学科,在处理信息方面,相比于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具有非线性适应性,成功地应用于神经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组合优化、预测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学科。人类的基因中蕴含着大量有用信息,利用神经网络可以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识别与分类,进而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如利用神经网络分析疾病与基因序列的关系,基于神经网络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基因表达谱数据的分析,蛋白质互作位点的预测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

因此,在生物信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中开设人工神经网络课程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已经提出上百种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模型的核心思想、推导过程、实际应用等等。本文主要根据人工神经网络在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神经网络作为一门偏于理论分析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首先讲解模型的起源,接下来介绍模型的核心思想,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数学公式推导,面对满黑板的公式,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去认真学习相应的模型。所以,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的模型理论基础、核心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是人工神经网络教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导课的时候要生动,以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内容中去。布卢姆说过:“最大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求知的兴趣。”只有在这种动机下的学习,才会提高自身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例如,在讲解hopfield神经网络的时候,通过举例对苹果、橘子的质地、形状、重量等特征的描述,运用“0,1”进行量化描述,然后应用神经网络就可以进行有效地分类;对于旅行商tSp问题,也可以通过hopfield神经网络寻找到最优路径。那么,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就需要大家来一起揭开hopfield神经网络的神秘面纱。其次,由于神经网络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与数学方法,学生往往会有畏惧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帮学生澄清思想误区,现在很多用于数据分析与计算的软件,如matlab工具箱、R软件里面都有很成熟的人工神经网络软件包,所以,学生只需要理解其工作原理、核心思想,学会使用现成的人工神经网络软件包处理数据,在熟练应用程序包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改进,并且与其他的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第三,在讲授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内容的时候,要摒弃传统的呆板式的推导过程,以往的神经网络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分析,通常是一连串的公式推导,公式中又涉及大量的符号,计算起来复杂又烦琐,学生会觉得索然无趣,厌学情绪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出特定的问题环境,将所学内容与本专业相结合起来,多讲应用,启发和诱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等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除了在理论课堂上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还应该安排若干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实验为主,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操作思考,观察,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自己动手处理一些问题后,很自然地就会对人工神经网络产生一种亲切感,并能强烈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对于同一问题,可以让学生选取不同的网络模型,设置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网络模型程序,并且给予改进,根据得出的结果来评价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好坏,以及模型改进的效果。作为授课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在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人工神经网络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生物信息专业的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知识,进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除了在实验课堂上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外,课后作业也尽量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给出,比如,可以让学生选取相应的网络模型处理本专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数据的分类、聚类等等,其中,数据来源可以不同,类型也可自由选取,最后给出相应的模型参数设置、方法的改进、实验结果,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询文献进行学习,并安排学生作报告。这样,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了解神经网络的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又能提高英语的读写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做科研报告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其他基本条件的建设

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4],这就要求人工神经网络的授课教师要熟练掌握生物信息相关专业的知识,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得到充分保证,才能给学生以全面透彻的指导。学院应该本着自主培养与重点引进的原则,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授课教师要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物问题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到人工神经网络在本专业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提高编程技巧和数据库应用能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教师。同时,人工神经网络课程的实验,高度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因此,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必不可少,由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用的数据都是海量的,神经网络训练起来所需时间太长,不能用普通的电脑完成,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处理,学校有关部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机房,购买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软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完成课程内容。

最后,人工神经网络涉及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学等专业知识,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并渗透到授课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网络时能将各专业联系起来,更好地解决生物信息学中的问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工神经网络课程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计算机、生物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朱大奇,史慧.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朱伟,史定华,王翼飞.人工神经网络在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中的应用[J].自然杂志,2003,(3):167-171.

[3]赵俊,李晓红.趣味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89-2090.

生物网络课程篇4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认识;实践;网络课程

网络环境时空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交互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从各个维度进行自主学习的构建,因此自主学习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学者认为作为自主学习理论重要基础的“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支持。”[1]但从我国近十年来,在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系统开展的网络教育情况看,尽管发展迅速,但因网络课程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上仍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致使网络学习处于辅和边缘化的境地。为此除从技术和形式设计改正完善外,还需通过传统与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分析网络课程内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的比较

网络环境的不断提升和网络使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弱化,一种超市至于客户的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将成为趋势(犹其对成人教育已是如此)。因此在实践上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识,以及从客观(网络学习平台)和主观(学生)两方面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进展,及其自然地交汇于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开发。笔者认为网络资源对于自主学习的合适性,可以形成学生与网络资源之间必要的张力,是网络自主学习的基础。网络资源是以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各个资源群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网络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基于实践比较传统和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差异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以下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进行比较。

1.1课程内容的呈现

传统课程的组织形式适应于讲授法,奥苏贝尔(ausubel)的意义接受学习说为讲授法提供了一种心理学和逻辑学上的理论依据。认为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讲授教学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物理学课程的意义学习离不开经过“先前的经验物理实验物理概念与规律运用”四个阶段。其中先前的经验是新知识建构的“锚点”和“支架”;物理实验是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形成学生物理思想和能力的载体。因此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由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由之路,为此物理学家彭桓武曾说“物理是不能自学的。”[2]但传统课程内容的表述抽象,通常以图片加文字说明提供实验,使大学物理课大多演变成的数学的推导和逻辑的演绎,成为迄今大学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课程形式的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物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有:①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具体有文本、图片、动画、影视和虚拟现实等;②呈现方式可控化。具体有物理过程可控、观察内容可控等;③交互的实时化。具体有教学资源实时交互、科学计算和模拟研究平台等[3]。

1.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体系构成

传统物理课程为了内容和体系的完整、精练、严谨,一般剔除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技叶”(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错误、矛盾和争论)和知识形成的前后过程,形成以演绎为主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将物理学与其历史的剥离,掩盖了直觉、顿悟、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取消了猜测、机遇、偶然性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这种注重知识逻辑的课程体系,使得物理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现实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不匹配,因此现有物理教育有远离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探索的倾向。传统物理课程的处理方式适应于时空封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它着重于教师的教,一般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和它具有的巨大信息存储空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构成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种种限制,方便了学习内容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主要有:①利用网络巨大的存储空间,可使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包容性。如可以包容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人文因素、更多地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讨论物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的问题等;②利用超文本等技术,使教材结构形成有机的整体。如通常教材体系中,通过光电效应教学和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子的粒子性,而对于光子能量的进一步提高可能产生的效应没有提及。即使对于光电效应的讨论也只是偏于一寓,不能讨论“一个电子能否同时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子?”等问题。网络课程则可通过超文本等技术,形成知识链。此外,网络的可实时更新,方便网络课程不断完善。

1.3课程实践与技能的训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物理的实验和测量。当前物理实验已发展成为既与物理理论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物理研究的学科。它们的关系是“理论实验理论……”,理论为实验提供指导,实验对理论进行鉴别。因此虽然常规的物理实验能够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方法、技能仍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物理理论的发展离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越来越远,常规的物理实验已不能满足物理学习的需要。而建设现代物理实验的投入大,重复操作的成本高,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从实验安全性看,有些实验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宜直接操作。从物理实验研究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操控和网上协作实验应是具备的能力之一,如在医学上远程遥控手术。网络与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使网络实验成为可能,且具有低成本性、可重复性、安全性和可协同性等特征,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必要的课程实践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1.4课程教学的交互性

学习理论的研究一再证明,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物理学习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学习者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表达物理思想的能力和协作精神。传统课程教学通常在课堂内进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习者表现出接受的、被动的和不善合作的学习心态,影响了进行讨论式、协作式等研究性和开放性课程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如实验)变成个别同学活动,其余人观看的情景。表达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才能产生互动。网络课程可以融课程学习与交流于一体,避免了因面对面引起的心理尴尬,自然地抹平了学习者交流的心理障碍,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网络互动多元和多向的特征,可以在师生及互联网范围内任何相关人员进入广泛的交流和互动。网络课程开放性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习者互动的动机,实现向现实教学活动迁移。美国学者穆尔(moore.mitchel,1983)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距离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质量来衡量,师生互动增强了,人际关系就会密切,师生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穆尔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已得到美国的萨巴(Farhad.Saba)和希勒(Rick.Shearer)的实验验证。

1.5课程的个性化构建

传统课程教学重视“重点”和“难点”,物理教育也不例外。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都可以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物理学发展的经验,使我们有理由对“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式,保持谨慎的态度。通常的重、难点确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或教学大纲);一个是教师自己的经验。而在物理学史的中很容易找到,物理研究的“重点”会因某个物理事件或现象产生“漂移”,甚至改变。如光的本性的研究重点,经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反复,最后发现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6岁的爱因斯坦在思考追光问题时,大概当时的教师或专家,没人认为是必要的;伦琴的X光发现完全出于偶然。而对于“难点”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了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压抑学习者的个性和创造性。网络平台构建的物理课程可以在横向(广度)和纵向(难度)不受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能够自主地组织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的学习。

上述关于网络课程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传统课程及其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不仅不具备传统学校教育实的人文环境,而且网络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有:①网络课程的设计,受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之偏颇的现象;②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可能淹没网络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制力和信息获取能力;③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需要学习者心理的接受与适应;④至于《大学物理》课程,虚拟仿真物理实验是设计者自己对理解的物理现象的模拟,有助于对现有理论的学习,但不具备实际实验的可探索性。虚拟实验的模型化,使它不可能具有真实实验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偶然现象,因此做了虚拟实验,并不等于真正做了实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有计划的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其在此过程中营造的人文环境。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管理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个性化认知方式的形成。因此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在学校教育上需要探讨它们的优势互补。

2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有学者给出了如下通则:具有良好的导航结构;各页面之间的字体、字型、色彩要有一定变化;根据需要选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限制单个网页内的文本长度(文中认为文本信息尽可能在一屏显示);课程内容设计要保持全面的开放性[4]。这个通则给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性要求。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表明,网络课程也具有两重性,需要通过设计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令人遗憾的是网络课程明显地还受着传统教材的制约。从实践情况分析,网络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2.1思考两种课程的互补与兼容。虽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及其组织方式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网络学习不可能取代传统课程形式。实践证明没有单纯通过网络课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具体某门课程时,往往会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切换”。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有互补和兼容意识,既重视网络课程特点的体现,使学习者学其所必须,同时兼顾不同课程形式的互补。如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后,可以回到传统教材精读,在阅读传统教材感到抽象难懂时,又可回到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或虚拟操作。

2.2注重网络课程的独立性。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系统构建相对于传统教材应具有独立,以体现网络课程的特点。主要有:①在内容上可以比教材丰富和详尽。如可以避免传统物理教材在推导物理规律时,只写出关键几步,或用“显而易见”、“不难得出”等词带过的情况;②在结构上可以使知识的系统性与专题性并重。如在按一定的知识逻辑构建网络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不同位置出现的同一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该物理知识的内涵的变化。建立相关的不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构建知识体系;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实现教材的开放性。

2.3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者存在的学习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不可能预先设置,交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主的网络答疑将遇到重复低效和难以应付的尴尬,因此应重视智能化网络答疑系统的建立,以提高网络答疑的快捷性和有效性。为此答疑系统不仅应具有数字字典(如物理手册)、课程论坛等功能,还应有对课程论坛所发贴子进行筛选等智能化功能,经处理后或添加为数字字典,使数字字典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或专门建立问题库。

2.4提供网络课程选择的多样性。学习的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网络课程在结构上应具备层次性,在内容上应具备资料性,在呈现上应具备多样性……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的选择,自主的组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3、结语

网络、多媒体技术、传播理论和远距教育理论已给我们绘就了未来网络学习的蓝图,随着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必然会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在学校教学上达到统一。笔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不是自主学习简单的迁移,也不是自主学习与网络的叠加,这如同微观粒子的二象性不是“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叠加一样,其具有独特的内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给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产生和成长的空间,为此我们需要从学习环节中最基本的课程建设做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

[2]彭桓武.当代物理学的前沿发展与普物教学[J].物理通报,1991(11):8.

生物网络课程篇5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植物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植物学网络课程的建设能解决本校植物学教学资源的不足,适合本院系开展拓展教学,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本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植物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植物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建设植物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页关键词】省级期刊征稿写作辅导写作网

【正文】

前言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植物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植物学网络课程的建设能解决本校植物学教学资源的不足,适合本院系开展拓展教学,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本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植物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植物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植物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植物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许多高校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但是,很多课程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课程未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更新以适应教学的发展的需要。一些网络课程只是简单地将平时的教学课件放在网络上,一些网络课程则是把课本电子化。这些固化的课件普遍存在更新修改困难、平台的开发性不好,再作一定修改的时候很可能要重新再做,从而造成了太多重复的开发工作。网络课程的优点最突出在于它能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但现在的网络课程并未实现这方面的优势。因而在建设植物学网络课程的时候,先从如何实现网络课程最基本的优势入手,考虑到更新与持续开发,从而使课程的知识内容能得到不断更新和调整,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1.网络课程建设前期准备关于网络课程的界定,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①。在前期的准备中,课程建设重点在于整体的策划。没有全盘的考虑,做起来就像一盘散沙。最后做出来就不像一个完整的课程,持续性开发更难实现。因此,前期要决定整个课程的架构,开发过程的流程要决定好,更重要的要注意开发的持续性。另一个重要的准备在于素材的收集。在植物学的课程中,表现力最好的素材是图片,无论是形态解剖学或是系统分类学,通过观察图片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植物学图片的选择的好坏对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兼顾开发持续性的需要,收集回来的图片素材都需要先作整理,之后才能被使用,而且经过整理,图片查找、利用也方便,有利于后续的开发需要。建立素材文件夹安放收集的图片素材。按照图片内容将图片分类。关于根的图片就放在“根”的文件夹里。此外在每个目录下最好再建“已处理的图片”和“未处理的图片”的文件夹。把马上能用的图片和需要再修改的图片分开,二次开发对图片的处理就有的放矢了。

【文章来源】/article/35/14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生物网络课程篇6

一、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我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各个专业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同学反映此课程内容较多又抽象,大家普遍认为医学细胞生物学非常难,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掌握此课程有很多困难,而且大一新生要改变高中的学习习惯及模式,去适应大学更为自主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有效更换学习模式,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教学内容,课下要花大量时间自主地学习相关内容及完善知识层面。而能够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运用目前发达的信息技术的课程网络模块。我校课程中心的建立为各个课程建立网络课堂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为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平台,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评价。我们医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积极参与课程网络的建设,在新疆医科大學2017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得立项,得到学校的立项支持,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完成课程网络的建设工作。

二、课程网络建设内容

课程网络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硬件,开发建设课程网络平台,促进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将传统课程上线面向广大师生予以开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我们教研室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学校课程中心为载体,树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行课堂讲授为主、线上课程为辅的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让学生们能有效利用课程网络,我们在课程网站建设中做到了分类明确,内容充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师资队伍简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留学生教育、教学录像、教学资料、第二课堂及互动栏目等十大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具体的分类及详细介绍[1]。

三、课程网络的应用效果

医学细胞生物学建设的课程网络在我校点击率排名较高,丰富的内容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程网络里学习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在线做习题练习,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统一安排同学们进行无纸化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时进行,无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平时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抽象,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学生仅靠教师一周一次理论课的讲授,很难全部掌握所接触的知识。我校已经实行民汉合班上课,个别少数民族同学还存在语言问题,同学们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很难顾及到全部同学。课程网络中有教师制作的各类微课课件,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内容,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微课继续学习,这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平台,微课的推出,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是答疑解惑、知识拓展,都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就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的课程网络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微信进入课程学习,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这也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2]。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还要将课程网站的建设作为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课程网络建设要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途径,课程网络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抓牢网络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线下的同步教学可以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纳菲沙·卡德尔,希林古丽·吾守尔,许瑞.“医学细胞生物学”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8期:252 

生物网络课程篇7

abstract:Basedonthemodernteachingconception,oneoftheimportantreformtasksistheconstructionofnetworkteachingresources.inthispaper,fromtheactuality,suchasthecombinationofon-lineteachingresourcesandstudying-researching,wefocusonthathowtoreformtheteachingconception,toenrichtutorialmaterialsandteachingways,anddiscusshow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invirtueofcollege-physics-networkmethod.

关键词:网络教学;课程学习;交互作用

Keywords:networkteaching;coursesstudying;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3-01

0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模式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极具鲜明专业特色的高校,主要以石油主干专业等理工科为主。《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的重要部分。

1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物理自主学习模式是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发展趋势[1-5]。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物理学习质量也就成为高校物理教学研究的又一新问题。由于网络学习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为他们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养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在确保高效传承系统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渗透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具体特点,确立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大学物理拓展到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逐步转变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模式。

2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一些学生认为与专业关联程度不大,主动学习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是为求得能顺利通过考试;有的为应付课堂学习;有的为考试拿高分以便获得奖学金。总体说来学习动力不足,仅仅应付课堂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钻研精神。简而言之,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此项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好处于一个自我学习能力差的阶段。由于缺乏强制性管理而使每个人的学习质量不同。同时由于是非专业课程,一般不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能够像在小班那样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安排,通常《大学物理》会安排的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少,每次课堂信息量都很大,另外由于一些数学辅助知识缺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加之学生普遍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学生钻研、思考程度也不是很高。

为解决目前的现状,探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补充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类网络物理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物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到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中,设计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策略,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展网络互动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业、论文、调研报告、应用物理知识的创新设想、发明设计等成果通过网络交互;让同学们相互探讨,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物理课程的一项常规作业并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讨论与提交;将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设想的数量和质量、回答别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一项依据;同时学生网络互动的讨论使得大家讨论问题不局限于时间与地点,有利于互相学习。

3结束语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顺应了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如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倡导在课内、课外各个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既能体现信息时代的先进性,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也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可持续、广泛学习提供了培养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学生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时间给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合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不失为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夏飞莱.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3):34.

[2]曹丽华,谭振江,郭强.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97.

[3]黄清龙,万雄,罗自树.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4):135.

生物网络课程篇8

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文章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优势互补和有效整合的几点意见,希望能够为高校医学微生物学探索出一种高效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有效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高校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网络课程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加大对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投入,旨在将网络课程和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优势互补,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课程。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类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我教研室的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自2007年创建以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现已成为我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本文深入探究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试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1医学微生物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在一定的空间内,由教师通过讲台、粉笔和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知识的传授。工业革命以后,这种教学模式曾经使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使广大群体受到教育,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求,即便在今天也是中小学校和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1]。高校医学微生物学因其知识点庞杂,学生要记忆的内容繁多,需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系统学习。传统课堂教学在高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其掌握的知识组织学生复习旧课、学习和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口授、丰富的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再次,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讲授,除了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以其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传统课堂教学是“传授-接受”的单向教学,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另外,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按照相同的进度,教授相同的内容,以相同的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网络课程最初始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开放课程(oCw)运动,早在2002年mit就把自己大量的课程放在网络上供人们免费学习[2]。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中,我国高校也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等网络课程项目。在信息爆炸、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高校医学微生物学除了教授学生最基础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创新。网络课程因其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其具体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生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可存放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观看和下载文本或影音资料。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感染过程、所致疾病等图片或视频多媒体资料,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信息不可能全部在传统课堂上供学生观看、学习,而网络课程可以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②网络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不同,网络课程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都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查找学习相关的资料。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网络课程的试卷库中进行自测考试。因此,网络课程将学生由完全被动听课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习过程更多地转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③网络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而网络课程的多样性则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除了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视频外,网络课程还会提供与每一节课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诸如临床案例、发展前沿、讨论交流和答疑室等板块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医学专业学生的求知欲,扩展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然而,网络课程教学并非完美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部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自己学习的时间,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其次,教师与学生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无法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变化,造成学习氛围淡薄。

3医学微生物学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的优化整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各有千秋,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必要吸收这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学模式。①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学习课堂内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前导入、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后总结作为授课重点;课堂教学后,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完成课后思考题,还可在答疑室板块中提出疑问,教师在线上及时解答。这样将两种授课模式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又能避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答疑室和论坛发帖等板块营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医学发展前沿或临床案例在网络课程论坛中讨论帖,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穿插于课前导入或课后总结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感情,还可帮助学生掌握深入探索的基本方法。③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期末考试,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在网络课程题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客观题或主观题,进行组卷,设定考试时间。学生在线上进行自测,答卷完毕后学生可根据标准答案纠正自己的错误答案,巩固知识点。学生期末考核成绩除了纸质试卷的卷面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还可将网络课程的自测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和论坛发帖的参与情况等一并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师出题、阅卷和计分的工作量,还可督促学生随时进行自测,巩固所学知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客观面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网络课程所展现出的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高效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王媛雷迎峰黎志东杨敬寇甜甜丁天兵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生物网络课程篇9

[关键词]动物学应用能力开放式教学特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6-0150-03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学课堂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模式,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困境。ppt课堂教学仍是封闭的45分钟课堂教学,在教学过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氛围沉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学模式的协同创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实现途径就是教师主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课堂教学

动物学是高校生物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内容庞大、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目前,教师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已采用ppt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灵活性。可见,ppt辅助教学既让课堂现代化,也让教学轻松化,成为“双赢选择”。但有些教师严重依赖“ppt”,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复杂且枯燥,上课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没有新意与挑战,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不利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对传统封闭式“ppt依赖”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精选网络资源,优化动物学教学内容

近年来,生物学学科、教育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及网络资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开放、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学习,使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与科学前沿、日常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信息技术为学生课内外、校内外与网上网下学习活动创造了多样化学习平台。教师务必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研究,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许多专业团队拍摄了大量与动物学学科密切相关的纪录片、教育片、电影或新闻等,可见与动物学学科相关的网络资源很丰富。当前学生亦热衷于利用网络资源作为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动物学教学大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抓取动物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及时把动物学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借助网络视频资源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前沿及动向,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课外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是一种学习情境的创设过程,“学”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网络资源与课程内容,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合理地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有机地结合动物学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呢?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上课前,让学生带着探究性问题有的放矢地观看视频资料,并自主完成相关问题。

例如,学生通过观看《水母入侵》纪录片,开展网络探究式自主学习,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带着自己的收获与疑惑进入课堂。因此,该节理论课不只是对腔肠动物的结构与生理特点的学习,而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腔肠动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结构及生活史,且进一步了解当今环境污染与腔肠的繁殖、生存等存在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明确“腔肠动物门”学习的现实意义及相关发展前沿。

(三)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许多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学的课时大幅精简,导致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更加突出。教学手段的调整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巧妙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授课过程整合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时空观,化小为大,化动为静,化虚为实,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适应当前内容多课时少的教学现状。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枯燥繁杂的理论学习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应用价值的,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

例如在“腔肠动物门”这一章课堂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学生观看视频《水母入侵》纪录片及对相关问题解答的情况。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资料《水母入侵》的探究性问题,展开重点内容,并通过重点内容的学习来解决这些课前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授课不是单一或呆板地灌输理论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生动活泼地解决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过程。网络资源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不仅符合动物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也符合人类认知与记忆的规律。网络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高等学校许多学科包括动物学的教学中,均可通过不同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精选网络资源拓展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使封闭的课堂教学成为开放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利用网络资源开放与延伸课堂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网络资源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设计作用,优化与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设计教案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增加多媒体素材使文字理论向实际应用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水平;同时应体现科学前沿,关注热点。这些改革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远大理想的树立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

教材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性的,都有相关答案,且给出了相关信息,而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直接答案,还缺少有关信息。

因此,教师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快捷通道,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放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课外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

动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密切联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须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走出“象牙塔”,亲临其境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相关实践项目,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相关调查方案或调查成果,并进一步将实践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或网络教学平台中展示与交流。

例如,教师在讲授“鱼纲”中鱼类分类之前,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梅州市梅江区市场内经济鱼类或观赏鱼类进行调查,并尝试查阅相关资料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ppt进行交流。课堂上,随机抽查一两个团队,让其代表上台来分析其调查结果。教师在旁边指导与补充,并引导其他学生对所演示的ppt进行分析。在鱼类分类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将学生的鱼类调查项目结合到鱼类分类的教学内容中去,营造活跃的探究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真谛。此外,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阅文献、提出具体调查方案、实地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论文、汇报及交流等环节的实践与锻炼,不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布置实践项目,而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向教师提交学习成果;同时,实践项目须密切联系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因地制宜,难度适中。可见,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的实现提供了快捷通道。教学实践表明,开放课堂,使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日常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充满探究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

三、结语

几年来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尝试新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我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荣获了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与课堂教学优秀奖。教学模式改革突破多媒体教学困境,一方面通过融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密切联系生活与生产,让学生走出“象牙塔”,锻炼了其应用实践能力。该开放式特色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和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66,85.

[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熊丙奇.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n].科学时报,2009-10-20.

[4]温雪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34-37.

[5]马纲.现代教育技术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72-74.

[6]张锋.从课件到积件: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思维[J].生物学教学,2004(3):55-56.

[7]李冰,谢百治.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00(7):37-41.

[8]郑清梅.延伸动物学实验课堂,营造创新思维场所[J].生物学杂志,2010(5):106-107,102.

[9]陈文利,黄广慧,陈昆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8-60.

[10][英]德波诺.何道宽,等译.思维的训练[m].北京:三联书店,1987:32.

[收稿时间]2014-12-07

生物网络课程篇10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物联网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主要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恰如其分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及通信技术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真正统一,被认为是促进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技术之一[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无论是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自身角度出发,在相关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都是相当必要的。国内许多院校大多将此课程作为只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我校在2012年就为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该课程。本文结合我校的物流特色,提出了面向物流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课程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巨大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防部和各军事部门、美国英特尔公司等信息产业界巨头纷纷开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设立或启动了相应的行动计划。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了研究工作。我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启动于世纪之交。1999年,无线传感器网络首次正式出现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是该领域提出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已积极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有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从2002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审批了和wSn相关的多个课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也部署了与wSn相关的课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特点,属于前沿课题,涉及知识面广、难度大、发展快,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包括:

(1)课程属交叉学科,教学内容跨度大、难度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当今信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多的关键技术有待发现和研究,因此课程教授的内容跨度非常大,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硬件设计、网络协议、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安全、时间同步、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仿真开发技术和应用层技术等。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成为该课程的最大难点。同时,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相关的前期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主动性与钻研能力。

(2)课程属前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与传统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本身属于前沿技术,其相关技术、相关标准等仍不统一。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机构仍对其展开研究,陆续有新硬件、新协议、新算法、新系统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密切相关。

不同的应用背景对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不同,其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必然有很大差异。所以传感器网络不像传统网络一样有统一的通信协议平台。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应用来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并设计其软硬件平台及通信协议,这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不同于传统网络的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不用应用背景下提取出共性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找出差异,是教学的难点。

(4)实验教学难以开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仿真平台、开发环境的多样化,给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何选择实验平台,屏蔽平台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同分理解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不给学生造成思维的混乱,是教师实验教学的难点。

2.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且不加思考。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围绕一个项目,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实现既定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教师设置物流应用的大背景,学生以物流应用中某一个具体环节作为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择物流应用中的不同环节,将课程所授知识融入项目完成过程,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环节,将整个综合性大项目拆解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均可对应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如在讲解时间同步技术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项目背景提出相应的同步需求,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探索学习。该项目过程不仅可以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项目教学法的模式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5],要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本文提出了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教学,将该课程的教学分成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图层次性的阶段教学模式

(1)感知阶段。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广泛,许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课之初应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家庭环境作为应用场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让学生通过感知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地缓解对这门课的畏难心理,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2)启发阶段。

通过感知阶段的应用,教师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提取共性问题,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深入浅出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可根据教师所授的内容,将需要完成的项目系统进行拆解分析,为项目的完成打下理论基础。

(3)调研阶段。

为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对项目背景及项目完成涉及的知识难点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内容,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并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交流,如项目需求专题、硬件设计专题、网络协议专题、应用开发平台专题等。

(4)验证阶段。

为了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选择相应的实验平台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安排相关的应用实验。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比如通过定位仿真技术验证定位算法的效果),还可以以单列学分的形式安排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验课。由于教学对象为本科学生,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功能的验证、应用层的开发体会上,而不是底层开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机制和原理,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知识。

(5)提升阶段。

提升阶段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对自己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说明,并将各个小组的项目进行整合,构建的物流应用系统。同时,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以讨论交流的方式针对自己或其他小组完成的项目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意见及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安排和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力求全面且突出重点地合理分配课时。根据实际授课经验,精心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时,安排,同时考虑到理论课程的学时限制,对具体授课内容及学时的安排如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3学时;传感器的基本知识,3学时;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基础,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8学时;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8学时;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12学时;项目专题交流,6学时。

由于教育体系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仍以成绩提高为动力,因此,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考核评分环节依旧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如课堂的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情况、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维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评分方式:总成绩的20%是平时成绩,20%是实验成绩,20%是项目成绩,40%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4.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当今科研领域的前沿课题颇具发展潜力,随着我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它逐步进入教学课堂。本文根据我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研究与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模式、教学安排和考核评分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应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层次,并将上述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效果看,该模式充分考虑了本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学研究、团结互助的品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维,徐勇军,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晓荣,孙君,齐丽娜,等.物联网与泛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28.

[4]王鹏,商庆华.关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