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29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活动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增强,逐步成为推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之一,伴随而来的金融危机、金融欺诈犯罪和金融机构破产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日益增多,这给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既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遏制金融投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随着国际间金融博弈与信息科学联系的不断加深和相互作用,为克服金融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作为情报科学新的重要分支,也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此外,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技情报研究的内容来看,科技情报研究涵盖了多项信息和数据,其中金融情报研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情报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情报研究必然要围绕着金融情报做文章。由此可见,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金融研究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

由于金融情报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质量。为此,只有认清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努力做好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才能为科技情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3.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考虑到金融情报研究占有重要比重,只有认识到金融研究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才能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

二、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

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来看,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不理想,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过对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了解,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受传统情报观及其意识的影响,国内不少金融界人士甚至主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同志,对情报概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排斥,导致了对金融情报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理解。正是由于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难以取得积极效果。

2.现有金融情报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功能作用存在局限性

由于我国决策层对金融情报功能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片面性,目前国内初步建立起来的金融情报监测服务体系,仅主要针对反洗钱和反恐等少数几个特殊领域,其中反洗钱的金融情报运行与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建设效果不明显,对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支持不是十分到位,制约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

3.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滞后

据笔者了解,至今我国对金融情报新兴学科尚无开展一定规模、有组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也没有安排相应的立项和资金资助。金融情报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一样,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如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滞后,必然影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开展。

4.国内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高层人员基本上来自近年回国的海外学者,或者是由研究金融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的人士转行过来,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金融情报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所以,努力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培养专业的金融情报研究人才,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金融情报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开展金融情报研究,不但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了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1.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

在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研究作为科技情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研究的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成效。为此,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提高金融研究质量,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成了衡量科技情报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对金融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应将其作为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2.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必要措施

科技情报研究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金融研究以其专业性著称,要想做好金融研究工作,就要注重金融情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将金融研究工作融入到科技情报研究中来,实现多种科技情报研究手段的运用,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更好地为金融研究服务,促进金融研究的发展。所以,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对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十分重要,金融研究成为了促进科技情报研究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

3.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科技情报研究作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金融研究的开展,对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不但保证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还满足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积极开展金融研究,对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对金融研究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四、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情报研究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结合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做好金融情报研究,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为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

金融情报研究既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金融领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只有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和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才能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

2.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情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认识到其服务属性,努力构建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才能发挥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保证金融研究取得实效,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

在金融情报研究过程中,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质量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只有认识到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提高金融情报研究质量。

4.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着力培养金融情报专业人才

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撑,从目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抢先着手,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重点培养专业性人才,更好地为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服务。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2

一、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

据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论坛的报告成果,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进行的一项工作,而且极其需要制定企业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金融行业的科技人员而言,其绩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与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分离,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行业产品的研发效率较低。第三,对于绩效管理的结果缺乏有效利用,对科技人员的职业生涯未能进行很好规划,从而降低了科技人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提高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水平,加强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增强科技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对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金融行业的普遍做法是将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的结果作为奖金评优、薪酬福利的依据,或者作为一种监督、控制科技人员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没有将绩效管理与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科技人员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的绩效管理很容易使科技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绩效信息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从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报告来看,绩效考评提出的问题较少、成绩较多,各个科技人员的绩效结果没有多大差异,绩效信息偏少,以偏概全,很难反映出科技人员的整体绩效,与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差距。绩效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绩效信息的准确性,如果失去准确性,绩效信息就无法起到绩效管理的重任。

第三,科技人员对绩效管理不理解。目前,金融行业的绩效管理大多与科技人员的薪酬挂钩,这就导致绩效管理的目标最终是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这样很容易使科技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绩效管理是对他们的控制和监视,是砸他们的饭碗,而不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绩效结果而努力。

三、加强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近年来中央政府一再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经济强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单单要靠政府国家强有力的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不仅需要从科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更需要高度重视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建设经济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潜力,在全社会培育经济强国的氛围,在浓厚的氛围中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建设经济强国中,金融行业科技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要从加强金融行业的人才做起,可以从学校教育开始,增加更多金融方面的课程,培养更多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另外,可以通过组织全国性的金融行业研讨会,让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才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学习。对于金融企业的员工,要加强企业员工对金融更深层次的培训、学习。只有我们的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壮大了,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强国的建设。因此,政府定要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

二是要健全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好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因此要健全我国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评价的设立不单单是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及基础之上,应充分挖掘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本质,从本质上进行理论的推演,一是设立符合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内容的指标,并能通过其评价指标对金融科技人员进行准确的考核及评价;二是建立某些指标不仅仅要从表面上内容差异,而且要从实质上反映金融科技人员不同绩效内容的指标,避免重复、繁杂的指标出现;三是要深层分析金融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在设立绩效评价体系时依据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全面充分的体现在考核指标上。

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据研究显示,组织气氛、组织制度、保障条件和组织支持是影响科技人员绩效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组织气氛对于科技人员的绩效影响最为显著。组织气氛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单位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组织成员能够优势互补、有进取心并具备创新能力;互帮互助,能够与其他成员分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等;因此,良好的组织气氛的营造能搞提高科技人员的绩效结果,并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3

【关键词】碳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清洁发展机制(CDm);节能减排

一、碳金融发展现状

碳金融又称碳融资,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其中CDm是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其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发展中国家项目合作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组织申请加入清洁发展机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把这个减排量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的交易,碳金融也主要是依托于CDm的金融活动。

近几年,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达到1200亿美元。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认为,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36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了1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目前中国在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CeRs)供应量方面已占领先地位。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数据,截止到2011年8月15日,我国共有1522个项目注册成功,占全部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45.37%,这些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将达到320871334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部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63.82%。

随着CDm项目的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人力、物力、组织和制度基础,对碳排量的计算、检测及实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排放权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它们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战略投资方,学习借鉴国外做法经验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并在能源监测统计、汇报审计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基础。相关部委和各地方也在能源统计、审核监控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审核等制度。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意义

从2003―2008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上报数(表1)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的低碳项目的上报数在逐年上升,二者在上报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15.27%,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数量较多。从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来看,减排的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减排类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从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参与到CDm项目中,其中部分通过与国外合作(双边模式)共同开发,也有部分是以单边模式(主要指项目业主自己承担前期开发成本和风险,将项目注册成功后再寻找买家)独立开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潜力较大,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鉴于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所提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指从事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低碳技术领域的企业。

三、碳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助推作用

(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经营特征,加之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碳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CDm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减少的碳排量还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售,获得收益。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也为CDm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以及设计各种碳金融理财产品等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绿色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在CDm机制下,中国企业或组织参与CDm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得到的主要是减排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技术,而并不是减排设备的制造技术,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自身的低碳技术,这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规定,以环境和能源技术为中心,加快节能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开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例如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如煤矿甲烷回收技术等。表2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及估计年减排量情况,可以看出,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减排项目类型在我国CDm项目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估计其年减排量也占到了总减排量的67%左右。

(三)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社会环境保护责任。对其而言,除了提供低碳技术和产品、进行碳交易外,还应该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以降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2011年6月26日,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表3)在北京,共有41家机构入选,其中有数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榜中。这些机构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s)的方式来抵消自身在运营企业或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

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入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11,率先完成广东省首个资源碳中和(碳补偿)项目。该碳中和项目是由万信达公司委托广州东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完成的。东润在检测、计算万信达2009年生产和商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通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5000吨资源减排量来抵消万信达2009年所产生的碳排放。万信达公司作为it及媒介产品包装行业的领军者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科技型中小企参与CDm项目,离不开有效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金以及企业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以下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到CDm项目中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或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前期费用,因此建议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的扶持政策。例如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惠,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引导其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在2009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了4.05亿英镑的资金计划,用以支持其发展世界领先的低碳能源产业和绿色制造业。这笔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开发和部署低碳技术,如风能、海洋能,并帮助吸引和保护英国低碳产业供应链上的投资。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大型的CDm项目及CeRs交易审批程序复杂,并且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我国申请CDm项目首先需向国家发改委审批;然后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oe)的认证;最后由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和签发。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CDm项目还缺乏认知,也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给企业带来的商机。鉴于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专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提供咨询和指导,以辅助其完成审批和交易过程。

3.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履行节能减排政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也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为能源节约、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等CDm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等服务。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的节能减排贷款超过了1000笔,金额近500亿元,可以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870多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000多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0多万吨。但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则。因此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申请CDm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相应的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双边模式)各参与方的运作模式图(图1),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外投资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层面

1.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

大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复杂,且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小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和规则比较简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批准和建设,但由于小型项目所产生的认证减排量在规模上往往难以吸引购买者,因此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捆绑项目所得的CeRs可作为一个总体来销售,增加了其对潜在购买者的吸引力。同时,对小型项目进行捆绑,还可进一步降低小型CDm项目的交易成本。小型CDm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最大规模不大于15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二是每年节能量不大于150亿瓦时的提高能源效率项目;三是每年直接排放低于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其他项目,此类项目可以包括能源项目、燃料转换、工序以及废物管理等。

2.合理控制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的开发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CDm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检测或核实风险问题,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风险演变成最终的损失,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及成本大小选择CDm项目,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合理预测风险并加以控制。

3.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共享碳交易信息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就必须与相关企业结成广泛的联盟,以分享碳交易信息和先进的低碳技术。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了解自身低碳技术水平和潜在优势的同时,分享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信息,了解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走向,还可以分享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成功的经验;通过联合行动,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互动机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面临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转向主要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迫切任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以获取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该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为企业融得资金,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彭欣,刘玉慧.清洁发展机制下中国企业市场机遇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4]宣晓伟.碳排放权交易应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1-08-08(8).

[5]王刘芳.银监会:中国7家银行试水碳金融[n].北京日报,2011-07-04.

[6]叶国兴,李丕东,陈帅.捆绑小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8(9).

[7]广东省首个自愿碳抵消项目完成[eB/oL].省略/news_info.asp?Classid=72&id=81.

[8]孟昊,刘懿.构建滨海新区以CDm为基础的碳金融发展模式[J].港口经济,2011(2).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4

关键词:价值网;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

科技金融的诞生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当今社会,金融产业的发展已经深深的与科技产业相结合,科技为金融企业的繁荣和创新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信息,由科技编织的价值网已经是促进科技金融平台运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科技金融平台存在的问题,对价值网基础上的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科技金融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科技金融平台政策缺乏协调管理

我国金融平台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政策。尽管现阶段已经出现了各种针对科技资本、市场政策、科技贷款政策等的政策条例,却依然无法完善的将不同的科技平台运行内容进行协调统一,其中依然会存在不用的科技金融平台政策互相抵触的现象。

(二)科技金融平台缺乏有效策略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金融平台上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为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提供了足够的资本,然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这些资金却存在着资金空转现象。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依然是掌握大量贷款资金的主体,而且民间的小额贷款公司也造成了滥发贷款的现象,这些情况使得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营情况不甚理想[1]。并且由于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策略,导致市场中需要资金注入的中小型企业获得不了足够的资金,这与科技金融平台资金空转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亟待解决的。

(三)缺乏主体运营科技金融平台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金融平台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数量也非常多,但是由于缺乏主体运营的科技金融平台,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中的资金无法实现合理的资金引导和配置,这种情况下对科技金融平台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基于价值网构建科技金融平台的研究

(一)价值网对科技金融平台的影响

价值网(Valuenet)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业务模式,价值网的构建主要是基于金融行业中的客户群体、平台供应商、金融企业之间相互流通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其中很多信息都是具备各种分析价值的重要数据,这种实时更新和丰富的动态网络被人们称为价值网。价值网可以为金融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业务链条,让金融客户可以从中选择更具价值的金融服务机构。所有参与到价值网中的供应商和金融企业都可以随时的更新科技金融平台中的服务信息,丰富了金融平台的各种功能。而且,价值网的作用发挥使所有组织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些组织间形成了可以交互、进化、扩展等特性,推动了平台的空间拓展,实现了更大的价值创造,扩大了资源价值的影响范围[2]。

(二)基于价值网的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

1.价值增值机制。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主要是为了产生更多的价值,因此增加价值应该是科技金融平台运行过程中主要考虑建设的内容。价值增值主要依靠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各种信息渠道、有力的资金支持,在科技金融平台上,采用以上三种支持手段来对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规范建设和管理应用。金融平台上的流动运行过程是价值增加的主要开发过程,这一阶段中,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将流入科技金融平台的资金通过运营主体投入到下方各个需求生产领域中,在这些需求生产领域中资金将会发挥重大作用,促进生产活动产生信息流动、无形资产转移、专利技术流动等各种方面带来的价值增值效果。这些价值增值效果最终对社会上的各个方面会起到积极影响作用,从而反作用于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发展。

2.优化平台运作,促进参与者建设。科技金融平台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优化策略中需要重视平台参与者发挥的建设作用。首先,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要求参与者将信誉和信用作为基本运行理念。金融机构的良好运行是与信誉分不开的,融资信用是金融机构能够立足于行业前端的重要依据,只有重视建设科技金融平台的信用机制,才能够在各种风险投资机构中占领高地,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3]。金融机构建立起信誉,可以与客户群体建立良好的的感情基础,被客户群体所依赖,这样就能够为科技金融平台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促进金融投资的资金数量的提升。其次,金融机构在建设科技金融平台时要充分的利用价值网作用,根据项目的前景来规划投资策略。价值网为金融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投资项目资源,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在掌握市场经济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价值网中的有效信息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筛选,抓住优秀的投资项目,快速的注入资金,为优化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投资策略。

3.加强科技金融平台生态化运营主体建设。加强生态化科技平台运营主体建设是提高科技金融平台运行的有效策略机制,可以推动科技金融平台中空转资金的合理配置,改善运行平台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结束语

随着金融经济全球化,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优化是必然趋势,本文对当今的科技金融平台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价值网基础提出了未来应该建立的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发挥出科技金融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骆付婷.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5:16-21.

[2]王勇,冯立.多案例背景下的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运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08:26-31+36.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5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2—0104—03

一、引言

科技创新通常会遇到资金筹集、资源整合、技术定价、项目遴选、信息甄别、委托等诸多方面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的创新。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连接各种要素市场的纽带,是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融通创新所需的资金,还具有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价格发现等功能,能够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因此,科技创新只有得到金融支持,才能迅速产业化,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河南省相关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的相关优惠措施,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利用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融资、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但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普遍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活力被扼杀,发展潜力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因此,只有积极研究并解决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才能促进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

二、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金融生态环境滞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环境欠缺等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

首先,河南省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增长了2.5倍,每年递增20%。而河南的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虽然科研立项增多了,但是自筹项目增加了,每项资金支持减少了,总体经费增长缓慢。由于经费问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投产难。河南省高校的纵向科研合作大多停留在学术会议层面,缺乏更深层的科研合作,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科技成果呈现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其次,科技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科技投入机制主要涉及投资主体和投资从何而来两个问题。科技投资主体一般来讲是多元的,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的主体。目前就中原经济区整体来说,政府财政投入虽然达不到全国水平,但仍然是科技投资的主要力量。这种体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作为科技投资的主体,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地方政府组织融资和操办项目,直接决定发展哪些产业、对什么项目进行投入,容易造成各地产业结构同质化。二是政府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不利于分散风险。例如,高新技术发展处在前沿领域,开发和应用风险大、失败率高。即使是在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美国,成功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大公司的也仅占5%—10%,而完全失败的达到30%。政府直接投入虽然规模大,但如果失败损失也大。三是政府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投资效率较低。资金的来源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科技投入的主体是政府,科技人员的眼睛就不是盯着市场而是盯着政府,就难以把科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引导到科技创新和满足市场需求上,必然导致科技投资效率低下。

(二)金融生态环境滞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不够健全

与沿海发达省份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滞后,在多层次的金融主体培育、金融市场活跃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业仍然是制约河南省发展最突出的“短板”。金融体系或金融生态环境相对于经济滞后发展,不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对金融资源的大量需要。这表现为:首先,金融体系结构失衡。中原经济区的金融结构以银行体系为主,国有银行比重过大,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缺乏。其次,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多层次资本市场应该包括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滞后表现为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容量小,股票、债券的发行规模较小,无论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额,河南省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截至2012年3月,河南省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有63家,居全国第13位,远远落后于河南省经济总量第五的名次,不能适应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且后备上市资源中高新技术企业匮乏。河南省企业债券规模太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需要…。再次,创业投资起步晚、利用程度低,制约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河南创业投资观念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产权交易不活跃,且主要是老国有资产的处置,缺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缺乏新型产业产权交易,大企业并购能力薄弱,退出渠道不畅,缺少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和人才,国有控股创投企业与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不符等,河南创业投资发展缓慢。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小,区位特色不突出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农业大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也是全国农业现代化重要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应该作为金融支持的突出重点,支持的手段要更多、支持的力度要更大、支持的政策应更给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因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农业科研创新往往转化周期长、风险大,而金融机构要追求利益、减小风险,所以一些银行不愿意涉及农业科研创新融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种单一;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手段有待丰富;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中原经济区作为经济低洼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更显紧迫。

(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软环境薄弱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这些软环境的缺失和不健全,会严重影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表现为:第一,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起步晚,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资金需求规模大、风险高和预期收益高,也使得其更偏好资本市场导向的融资模式。科技保险可以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保障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和补偿科技创新面临的风险。中原经济区这方面的工作启动较晚,2010年4月20日,河南保监局和河南省科技厅向各省辖市科技局、中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联合转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但地方性的政策保障滞后,并且风险补偿的额度有限。第二,金融立法滞后,金融信用支撑严重缺失。一方面,部分个人、企业信用缺乏,导致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金融依法维权不到位,金融资产防范失去保障。在依法执行判决清收的过程中,由于司法判决中向政府倾斜、执行力度不到位、司法执行费用较高等,往往最后清收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判决执行率偏低、执行时间过长的问题。第三,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金融服务能力较差。现有的评估和会计审计机构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司法部门指定,存在垄断经营行为,缺乏竞争,收取费用过高;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中介机构受到利益驱使,容易出现评估作价不实、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由此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情况掌握不准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总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不能满足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需要。

三、对策与建议

缺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针对上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软环境等方面完善和创新金融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一)增加政府在基础领域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首先,要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除了提高整体研发经费,使研发经费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保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尽早到位,在增加科研立项数量同时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对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明星企业、优势企业、特色企业开辟特殊的通道以外,还要建立科技研发奖惩机制,对于长期没有进行科研开发的企业在贷款、项目审批上进行限制,对于积极进行科研开发的企业优先贷款、优先立项,力争使3/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成为历史;建立中原经济区发展种子基金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初期种子的科技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或增加贷款贴息。其次,尽快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改革,建立健全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求的科技投入机制,使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个人,实现投资结构多样化。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引导企业和个人成为科技投资的主体。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性领域,起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多方面拓展投资渠道。比如发挥政策的功能,规范金融机构的信贷,促使金融机构将支持科技创新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并将金融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效果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实力雄厚、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国际和国内知名银行,争取设立一家专业的科技银行,为中原经济区相关的科技创新融资,打造中原经济区科技融资中心。鼓励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的对接,建立健全多渠道、全方位的经费投入体系。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扩宽被列为今年改革重点工作的首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民间资本效率高于国有资本,进入一些垄断领域将会对保证经济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原经济区应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有所作为。

(二)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融资体系

首先,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相对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有其突出优势,表现为金融机构内部层级少,分支机构掌握实际的信贷权力,信贷审批形式灵活、周期短、效率高。其次,完善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传统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一方面,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既鼓励成熟的、较为稳定的企业在主板上市,也支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另一方面,鼓励已上市的企业通过增发手段再融资,进行并购重组。对中小企业可采取核心企业担保模式,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方式破解其融资困境。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再次,发展本土的创投机构。创业投资及其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创业投资发展时间短,目前还没形成健全的支持体系。要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其更快聚集,尽早形成规模优势,可选择有可能发展创业投资基地的若干区域,例如郑州、洛阳等,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创业投资热点地区尽早形成,最终带动全省创业投资事业快速发展。最后,抓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外部金融资源。把握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国内外VC/pe机构越来越重视中部及内地城市并迅速涌向河南的机会,争取更多的外部金融资源。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彰显区位特色

首先,应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同时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等。其次,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再次,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完善农业信贷支持体系,有效缓解农业科技活动贷款的问题;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筹建政策性银行,扶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加快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并开设科技创新保险产品。最后,借鉴他山之石,服务中原经济区农业。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验,我们可以根据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学习,彰显区位特色。

(四)健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相关保障和服务,加强软环境建设

首先,完善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政策,提高补偿额度。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企业风险担保机构。一方面我们应该借助政策性金融的机制,通过设立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或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建立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公司,并采用无形资产抵押方式。无形资产为科技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采用无形资产抵押的方式融资能够让科技型企业降低担保成本,让信用担保公司获得预期的超额收益,实现正博弈。另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完善商业化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把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其次,加强金融立法,包括金融诚信、金融评估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等,并提高执法部门独立运作的能力,强化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金融案件的侦破、审判、执行工作,确保债权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秩序。再次,整顿金融中介机构,督促其提升服务质量,保障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法院要在金融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强化中介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估价,妥善审理违法违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纠纷案件,正确认定投资咨询机构、保荐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努力推动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对接途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欣欣向荣,利用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势,使传统金融加入了互联网基因。科技创业企业特别是在种子期和初创期,由于其本身高风险、低资产、管理不成熟,以及我国现有融资模式的缺陷,使其往往很难取得足额的发展资金,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市场在这方面的缺位。由此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内在机理,以及对接的实现途径十分有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其手段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应用工具是互联网,核心是强调大数据征信和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逐步发展的,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到移动支付、网上理财、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逐步深入到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及衍生出的p2b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其中主要是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和众筹模式可以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

二、科技创业企业融资困境产生原因

由于科技创业公司本身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无法提供担保,且无法通过银行严格的内控制度,也很难通过一般企业较常用的银行信贷筹得资金。科技创业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风险、低管理水平的特征,加上征信成本过高,申贷手续繁琐,很难满足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条件。并且对于刚起步的科技创业公司当然也能难达到通过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的要求。另外,而在我国,专门为科技创业公司公司服务的科技银行还很少,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且缺乏协同推动机制,尚不能对科技创业企业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内在机理

首先,可以弥补创业初期资金漏洞。科技创业公司在初创期是其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也是最难融得资金的时候。互联网金融比传统融资方式的门栏低,且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弥补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漏洞。其次,互联网金融程序简单、流程短、成本低合适初创的科技创业公司。由于网络的便捷高效灵活特性均优于传统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相比较传统金融来说,不但在成本上大幅降低,而且简化了繁琐的融资程序,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传统金融行业下一对一的信息交换转变为了互联网金融下多对多的信息交换,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中介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实现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作为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会有风险的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进行完善,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征信系统、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增强监管以及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来对双方形成制约,保证互联网金融服务科技创业企业的良好环境。

(二)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社会上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各类的孵化器,利用各种资源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孵化服务,但是传统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可以引入众筹等新融资模式,也可以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和风险资本信息的高效匹配,从而为科技创业企业带来融资新思路。

可以借鉴国内36氪与蚂蚁金服合作股权众筹平台。36氪作为全国最大的创业生态服务平_,吸引和培育着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并且36氪可以在前期对项目进行筛选,降低一般用户投资的风险,保证众筹行业的平稳发展。股权众筹平台是一个连接优质科创公司和普通投资者的桥梁,36氪是前者丰富的资源库,蚂蚁金服就是后者庞大的资源库,将平台接入支付宝后,支付宝数以亿计的用户都会成为平台的潜在客户,影响可谓巨大。

“协同工场”是以“互联网+金融+高校科研”这样一种模式成立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协同工场”采用“领投+跟投”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者作为领头人,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尽职调查和风险的评估,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并进行投资,再带动一般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入。“协同工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连接科创企业和投资方的桥梁而已,更是一个能为科创企业带来全方位服务的创业服务生态系统。

(三)创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跳脱出传统对资产质押的重视,与互联网的结合,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能够对企业供应链信息更好的整合,同时更为准确的评估风险的存在,从而降低了对科技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资产要求,开始打开中小企业这片供应链金融的蓝海。

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和风控平台创始人表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这样一个融合的模式,能够更好的在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扶持科创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四)创新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

科创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动力,是我国知识产权的主要来源,但是,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搭建起知识产权与融资之间的桥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此背景之下,知商金融依托汇桔网成立了首家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广大科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服务,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汇桔网在知识产权领域有着交易、评估的丰富经验以及有着强大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能够为知商金融提供技术和客户的支持。知商金融慢慢在培养自己的一个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来获得融资,而且提供给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服务,进一步的将提供科创企业所必须的财务、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扶持有知识产权的科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芸,朱瑞博.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02:31-35.

[2]郑志来.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与中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研究[J].互联网金融,2015,02:52-56.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7

关键词:金工实习;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G659-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金工实习是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大纲要求,完成车工、钳工、铸工和数控加工等各工种的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零件常用加工方法及所用主要设备结构的基本原理。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观点。现今,数控加工是机械制造中的先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和高柔性化的自动化加工方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因而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中除了传统的热加工和冷加工外还应增设数控加工的相应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新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本文对金工实习中数控加工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研究。

一、数控加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要求

对于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等工种,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际动手所要用到的设备或者仪器都相对数控而言比较简单一些。数控机床本身技术先进,操作相对繁琐,而学生要想实际操作并使用数控机床完成一些简单零件的加工就必须得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以及操作方法,才能动手操作机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不能简单的照搬普通工种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二、数控加工实习要分阶段分层次教学

现在的数控教学方案基本上的阶段有数控设备基本概念的介绍,数控设备的上机操作,加工程序的讲解,手工数据输入和机床自动加工等阶段。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完成熟悉机床、编制加工程序、了解自动加工。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执行,便于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的主要对象是工科类学生以及某些与工科专业息息相关的近工科类专业,常常分为两大类:机械类学生和近机械类学生。对于机械类学生将来要从事机械制造、动力工程、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作,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更深,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到这样的知识――先进制造技术是如何完成零件设计、编制工艺、编制程序、计算机仿真、数控机床加工的过程。近机械类学生的要求可能就不会有这么高,将来也可能只是从事与之相近的工作,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设备介绍,数控机床上机操作,加工程序仿真讲解,程序人工输入,标准零件加工,因而我们要分层次教学。

(一)数控设备基本概念的介绍

在介绍基本概念的阶段要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传动原理、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等相关概念。更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如传动原理图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数控设备的上机操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控制面板、认识机床结构、开关机以及对刀操作等。对于机械类学生要深入讲解机床的组成和特点,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对于近机械类学生以了解为主可以多讲一些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和分类以及发展方向。

(三)手工数据输入和机床自动加工

以标准零件加工为导向完成一个完整的零件加工流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对于机械类学生经过实际教学试行可以先安排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把表现比较优秀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选为组长,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完成试切对刀、标准零件的程序输入、程序校验、试切加工、零件检验。把试切出来的产品由老师检验合格之后安排每个同学都加工一个标准零件。在整个流程当中老师要参与到每个步骤,负责讲解清楚,手把手教会学生。在标准零件加工完成之后,对于机械类学生可以安排一些自主项目:比如给一个简单零件的图形要求学生自己合理安排加工工艺,正确编制程序,然后拿给老师检验程序。在指导老师确认程序无误之后由学生上机操作完成零件加工;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图形,按照他们自己的零件图形编制程序,由指导老师确定程序无误后上机操作完成零件加工。

近机械类学生和机械类学生相比层次不同,对于近机械类学生以了解为主,能完成标准零件的加工,熟悉加工过程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近机械类学生在实习中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夹具、刀具的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加工仿真以及各种加工错误检测功能。先对学生进行仿真软件的学习,用仿真软件完成标准零件的加工流程。在仿真软件加工没问题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分组上机操作。这种先仿真再上机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近机械类学生对机床不够理解的短板。分组操作中要注重培养近机械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

三、提升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

数控加工指导教师一般都由专职教师直接担任,理论知识方面都是可以胜任指导教学工作的。但是担任数控加工指导教师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指导老师动手能力差,对机床维护保养工作不过关等问题。学校鼓励指导老师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可以加强一些动手能力、培养工程素养。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附近的一些有资质的工厂去进行数控加工方面的业务学习。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提高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取得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等级证书,达到双师型要求。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融入数控技术教学是时代需求,通过金工实习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铭,加有维.基于研究型大学金工实习中数控教学改革的思路[J].时代教育,2014(01).

[2]姚琢.高等工科院校金工实习中教师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3).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8

关键词:金融;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268-01

一、文献评述

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最早的是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技术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国内关于金融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李悦(2008)分析研究了金融在不同产业阶段对科技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发现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产业阶段的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张小凤(2010)则认为在不同产业阶段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金支持,而金融市场则可以提供资金,帮助分散风险,因此创新活动的展开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秦军(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系统全面地论证了金融支持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在政策金融领域方面,龚天宇(2011)通过分析比较间接平台、政府主导和直接合作这三种模式,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模式改良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王宏起、徐玉莲(2012)则从二者的协同关系入手,通过实证分析科技创新与金融的双向关系。针对此现状,徐玉莲和王玉冬(2013)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和协同发展管理模型对二者的协同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国内研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文献大多进行片面研究,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开讨论,这难免忽略了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的整体作用,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二、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一个完整有效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具有多层次化,包括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子系统组成。金融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帮助企业预测并分担创新风险,对创新过程中的企业信息起到揭示作用。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都要经历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金融市场能够为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在研发期、种子期和创业期,研发初始成果尚未投入市场,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研发的升级,金融市场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成长期,金融市场为研发的初始成果的升级提供所需的资金;在成熟期和饱和期,面临不断增加的成本和市场上产品的普及,金融市场为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和产品的进一步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进入衰退期后,企业产品开始落后并逐渐被淘汰,此时金融市场则为企业的重新转型,即“二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总之,科技创新主体无法靠其内部资源来满足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并完成产业产品的创新升级,而金融支持是创新主体不断成长壮大所需的必要的条件。另外,金融支持体系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还表现在,使得科技创新的主要活动者——企业,在融通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资金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各投资机构的监督与约束,从而促使企业将所得到的资源以最大效率地应用于创新活动中去,并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政策思考

研究表明,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是指自身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系统。因此应积极完善金融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区域性金融政策,从整体上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通过完善对科技创新的保险服务,降低科技创新投资风险,吸引资金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以摆脱科技创新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严成樑,龚六堂.熊彼特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9,03:1163-1196.

[2]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①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35-40+85.

[3]张小凤.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现状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0,11:85-86+90.

[4]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01:79-88.

[5]龚天宇.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模式研究——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05:84-88.

[6]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129-138.

[7]徐玉莲,王玉冬.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运行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0:25-29.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本市场;银行信贷;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82-05

onthereviewandtheprospectofthecoupl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withfinance

BaiJuan

(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Qingdao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061,China)

abstract:Science&technologyandfinancehavebecomethetwolargestpowersystemsofcontemporarysociety;andscholarsathomeandabroadhavelaunchedaseriesofresearchontheinteractiverelationship.inChina,wehavealatestartmainlyonthepromotingeffectofgovernmentfunds,bankcredit,riskinvestment,capitalmarketandguaranteetoscienceandtechnology.thecoupl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withfinanceiscrucialforthesustainablegrowthofChinaeconomy,sowesuggestusingthegametheorytosolvethecoupl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withfinance.

Keywords:theinnovationofscience&technology;capitalmarket;bankcredit;riskinvestment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对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对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研发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

无论是重商学派还是亚当・斯密及约翰・穆勒都充分肯定了银行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JaShumpeter1912年的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学家RFHarrod、eDomar和RmSolow开始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提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揭示了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四种服务,分别是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以及评估技术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早期的研究都是论述金融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很少涉及科技对金融的反作用以及科技与金融的耦合关系。

针对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moon和Schwartz在2000年肯定了科技创新活动和金融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创新的失败又会影响金融系统,导致通货膨胀或信用膨胀。刘玉忠从正面论述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提出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发展可以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指出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得高回报的引擎,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分散科技创新的高风险[1]。陈迅、陈军认为现代金融业的工具创新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金融的支持,现代金融业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来创造发展空间,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进而提出金融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科技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2]。由此可见,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两大动力系统,金融和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科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而金融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本动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必将促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

综上所述,科技与金融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为: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分担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科技为金融提供技术支持,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金融带来了高额的回报。科技与金融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问题尤为必要。

二、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研究

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只是对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过去几十年形成了一套带有计划体制烙印的资本和科技融合方式,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基本构架。分析1991-1999年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高[3]。这种情况可能源于缺乏完整的科技产业信贷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对科技产业的投向,而且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支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与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低风险的目标相悖,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新兴的融资方式又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对我国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省际差异情况和耦合协调度等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和资源利用上的低效率,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体制创新不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起到很好的提振经济的作用。

从我国各个地区来看,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程度差异较大。江苏创新型经济已初步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良性”耦合,无论是产业扶持政策还是科技人才政策都得到了逐步落实,而且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同时风险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而甘肃科技与金融合作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仍需完善。广东的研发投入较多,但是科技活动的首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较少。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的支持下发展较快,而且金融的科技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其高科技企业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金融服务系统的技术化水平也比较低。湖南创业投资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刚刚起步,存在较大的改进余地。武汉已基本形成了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但在后危机时代,武汉科技金融服务面临不少困难[4]。还有部分学者针对我国辽宁、湖北、大连、无锡、嘉兴、河源高新区等多个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各地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成效上差异较大,总体上不够理想。

三、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途径的研究

1.政府财政资金

目前国家对科技创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总体不足。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殊的参与主体,只能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决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创新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高效的制度安排才能产生真正的原始创新。二是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银行的设立提供有效的政策条件和保障措施,鼓励科技银行进行创新。三是制定有利于科技企业融资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补偿激励杠杆作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和中介费补贴。同时,政府资金投入方向应该从单个企业向公共平台建设转变,重点构建基础平台、企业信息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交易平台,促进企业资产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变[4]。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到产权交易所进行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设立科技创新企业非公开股权交易系统,探索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通过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财政担保资金的效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最终构建一个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科技金融多元化、多层次的扶持政策[5]。

2.银行信贷资金

目前科技创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倾向于银行信贷资金。然而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存在无形资产占比高、风险高、信用缺失等问题,银行又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把握能力不足,导致银行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但是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一是逐步培养专业化的行业客户经理,确立客户经理制,针对需要发展的产业领域,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队伍,从而提高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二是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科技专家网上业务咨询平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对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评估评价以及判断能力,对科技信贷进行外部评审,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为金融部门决策提供重要技术参考。三是鼓励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确立“服务科技创新”的市场定位,联手风险投资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也为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共同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6]。四是借助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资产调查、市场调查、资信评级等,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入担保机构,分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五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融资服务,通过开展银政合作、银投合作和银保合作,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3.风险投资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具有支撑作用。张剑平、杜湖湘提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实现“知识―技术―经济”的转化,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程昆、刘仁和刘英以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采用中国1994-2003年的数据),分析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8]。龙勇和杨晓燕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和创新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委托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于其他企业,导致技术创新投资不足[9]。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环境是我国科技与资本结合的三大障碍,他们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相对收益率、风险投资与风险创业活动的安全感以及风险资本的顺畅退出,进而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林林、徐翔宇提出转变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式,建立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以银行资本、保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背景的金融支持体系,使风险投资从政府资金为主向民间资本为主的资金筹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而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风险投资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对投资风险的判断能力,通过培养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风险投资人才能力的同时,使其承担与能力相对称的风险与收益[10]。

4.资本市场

陈凤娣和吴有根对资本市场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1]。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主要有发行债券与股票融资。我国对发行债券的安全性有较严格的要求,比如资产质量、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信用等级等,科技企业较少能达到公开发行债券的要求。针对现状,为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平台,为挂牌企业带来知名度的提升;规范财务管理,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建立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债券品种,发挥中国国际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到海外上市,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劣势,需要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5.担保机构

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担保机构对于减少投资方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担保机构规模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而且担保公司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不明确,担保行业法律法规建设落后,缺乏对担保公司运作程序的监管,导致担保机构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要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业务,积极开发更多适合科技研发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技开发中的出现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范和保护体系。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我国学者还在保险机构、民间资金、社区银行、中介机构、评价机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四、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的展望

我国关于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借鉴性的成果,初步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初步阐述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对科技与金融耦合存在障碍的认识和就此提出的一些具体解决方法和对策。虽然近年来国家、各个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重要性,但是能够使科技与金融实现真正耦合的却很少。已有的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地从表面论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情况,很少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二是研究更多地提出了金融推动科技发展的策略,但是对于科技如何促进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科技与金融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三是对于耦合路径的研究较少,路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企业和金融供给方的利益;目前运用博弈论解决科技与金融耦合路径问题的研究很少且不够深入。

后续研究应把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与博弈论相结合,分析阻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因素,为科技与金融结合提供新思路。通过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使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使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开辟新的途径。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6-11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2):67-72.

崔毅,赵韵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36-37.

张育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与模式[J].经济学家,2001(4):127-128.

顾峰.国内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4-6.

张剑平,杜湖湘.关于转型期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角色定位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4(2):100-101.

吴纬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58-59.

龙勇,杨晓燕.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16-20.

金融科技的研究篇10

关键词科技金融;实践误区;金融普惠;普惠性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86-07

一、问题提出

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文统称《规划》),绘制了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版图。根据规划指导,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在2020年跻身世界前15位,正式加入“创新型国家俱乐部”;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由当前的55.3%提增至60%。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框限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革新和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科技金融(SCi-teCHFinance)问题。在《规划》中也鲜明指出,“要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自此,构建合理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正式成为部级的战略规划。不难发现,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双重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提升产业科技内涵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核心要义,如何围绕经济结构部署创新链条,并围绕创新链条辅之以金融服务,探索科技和金融的最优结合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技金融正式进入中国理论界的视野应当追溯到1993年[1],在历经一个较为充分的发展阶段后,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在实践中有着怎样的阻力,又应当如何解决?在科技金融实践中是否存在某些误区,以至于学理界对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响应实践的需要?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否存在帕累托优化路径?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归纳出当前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与实践误区,尝试为政学业三界厘清问题导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改进路径,为下一阶段的中国金融结构体系改革优化提供经验与政策启示。

二、理论文献轨迹述评

有关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的阐述,具有早期代表性的研究当属Schumpeter(1912)[2]的信用创造论,该理论认为,具备复合功能的银行机构可以对那些运用新生产技术的企业进行有效甄别和支持,并由此促进了科技创新。Hicks(1969)[3]甚至认为,工业革命的贡献不应主要归功于技术创新的结果,而应突出金融革命的核心地位。KingandLevine(1993)[4]的研究则展示了科技与金融融合创生的可能路径,即金融体系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评估企业家、归集资本、平滑风险以及预估技术的收益等服务,从而缩短了技术革新的周期并提高了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多层次、有递进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5]。

相比之下,国内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则存在一定的滞后。在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6])之前,“科技金融”概念尚未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严格界定,亦没有形成独立性的科学内涵。学者对科技金融的定义多停留在“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进而在“金融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的含义上使用[7]。直至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才正式系统地描摹出科技金融应具备的轮廓框架:科技金融对于科技研究开发及其后续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所衍生的各种金融问题,也包括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是理论、政策、工具和服务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之上,洪银兴(2012)[8]进一步拓宽了科技金融的视野范畴,认为科技型企业所内生出的特殊“科技”属性(无形资产为主、产权交易不活跃、难定价等)决定了适配这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和特殊性。传统金融结构在对接科技企业时极易产生金融渗漏。由此,财政性和政策性资本注入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进程的推移,商业银行机构同资本市场一道,也逐步适应了科技企业的特征模式,并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构成。

前述文献已从不同角度在科技金融的领域内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可在某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针对科技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风险特质,应当形成以创业投资为主体,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科技金融体系,并在政府支持和中介服务的框架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对接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9]。中国现有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长期存在[10],形成了银行机构的科技信贷是科技金融体系下的主要力量的思维范式。然而,银行机构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具有着明显的“嫌贫爱富”行为偏好[11],在面对处于孵化技术、科技创新试验推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政府引导政策性金融来解决这种市场失灵问题成为科技金融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银行机构的风险厌恶、资产抵押偏好和政府调节的滞后性决定了这种间接的科技金融模式极有可能存在效率沉降乃至导向偏误。因此,以天使投资为代表的具有主动性和专业性的直接融资模式颇受学者的青睐,洪银兴(2012)认为,面对大数量级且呈分散状态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项目仅依靠资本市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集中性的孵化器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可以有效地促成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当然,这仍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牵线搭台”。尽管目前的科技金融体系面临着显著的进步,但依旧免除不了低效化的症结。吴翌琳和谷彬(2013)[12]的研究发现,虽然现有的科技企业的资本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政府资金、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等),但这些创新资本之间更多地呈现出了拮抗的特质,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这也说明中国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仍旧存在桎梏,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中寻找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中国科技金融的实践误区与偏差

(一)实践上的误区:科技金融的核心调节手段拘泥在市场机制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倚赖市场“无形的手”来对资源进行调节分配成为诸多学者的期盼与共识。在科技金融格局中,同样坚定倡导由市场决定的金融来接洽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理性趋利偏好来考察,基于科学技术创新所内生出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自身更新换代需要创新支持的角度,由市场决定的金融应当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融合,并演变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力军。然而,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极高的风险特质决定了把市场配置作为科技金融的导航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的泥淖之中①。科技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介入。但必须承认的是,不同阶段的风险释放特征以及金融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不同类别的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的阶段性选择的巨大差异[13](见图1)。

在科学技术思想蝶化成为技术孵化的初级阶段,即图1中所描述的“科学范畴”和“技术范畴”阶段,是对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而在现实中,上述这两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却最为匮乏。在这个阶段,创新收益几乎为零,且超出了传统金融资本所能承受的风险边界,理性的市场性金融更偏好于“商品服务范畴”阶段。在科技创新和孵化过程中的企业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获取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创意设想―科学研究”阶段,其距离市场也最远,回报率极低的事实也导致了市场性金融对其产生了明显的行为排斥,而该阶段恰恰是科学技术研发的奠基阶段。因此,现今主流理论所强调的由市场主导的科技金融模式,使得金融资源都汇聚在了商品服务阶段,并在该阶段中形成了资金需求度低和资金供给量大同时存在的异象,降低了金融资源的运作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具备十分明显的社会正向收益,在该模式下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具体的个人和企业,这种正外部性现象本身就是市场机制缺陷所造成的“失灵”,因此想要简单通过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修复并扭转科学技术研发初始阶段的资金匮乏之像,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融资对象的误区:科技企业本质把握偏移

在现有的科技金融理论体系中,对科技企业的把握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大量的科技企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较小,也构成了现有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认知基础。以至于在对科技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时,容易将原有的“小企业融资”理论简单地挪移到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上来,使得科技金融在构架和塑造时陷入了原有的路径依赖之中,脱离了科技企业的风险和生命周期特征。更何况,传统的理论范式框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小企业风险高―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实践悖论[14],这种融资理论范式的效应就更值得存疑。第二,传统的科技金融的关注对象出现了损漏,仅将融资支持的对象集中在市场“经济主体”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金融支持上,甚至出现了真空和断层的现象。应当说,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意设想、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型企业生产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但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忽略。当然,强制性地要求经济理性的金融资源投入到非经济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的高风险研究中确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运作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因此,寻找一种替代性的金融体系(机制),用以接洽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研发行为,成为当今实践条件下科技金融的一大重要内容。

(三)融资机构(市场)的偏差:金融机构机制失灵、资本市场循环梗塞

1.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失灵

现有的商业银行机构对于科技企业的本质把握失当,使得科技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屡遭困境。传统银行机构的授信模式并不能契合科技企业的重要特征(无形资产突出等),加之科技企业初创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等难以在市场上寻求到合理的定价模式。因此,银行机构只能拘泥于原有的固定资产抵押技术,而这却恰恰是科技型企业的弱项所在,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固定资产的科技企业难以在银行机构信贷市场上通过传统方法来取得(足够的)资本金。即便银行机构开发出了以“三品”、“三表”和“三流”为主的具备一定创新价值的“软”信息技术贷款②,但仍可将其归类为流动性贷款,这种仍旧拘泥在“本量利”分析模式下的审贷流程,很少有基于项目投资前景提供的中长期信贷服务,并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科技企业的特异于一般类型中小微企业的“四高”模式(高科技、高投入、高增长和高风险)。这样的信贷结构特征对于时常面临支付脉冲的传统小微企业而言尚可,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大量资本注入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并无裨益。

进一步地,银行业大小银行机构的差异构成了现有的“企业融资―银行机构”格局的认知基础。在面对中小型的科技企业时,传统的“小银行优势”理论也被简单地挪移到该融资领域中来,强调小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适配度更高。这种理论导向忽略了科技金融的融资对象和传统金融融资对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具体来说,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阶段前移至了“种子期”和“初创期”,在该生命周期内,绝大部分的投资行为毫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已成常态③。那么银行机构想要很好地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其融资思路必须从传统的“逐利目标”向“社会责任”的方向转移。然而,这对小型的银行机构而言是难以企及的。特别的,银行机构是可以吸收社会居民存款的特殊金融机构,其对所面临的风险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有着更低的风险容忍度阀值,更不用说小型金融机构囿于经济规模制约,在风险冲击下是否能够有效管控。如不以利润为导向的话,在现今的经济市场环境中,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想要延续生存周期则显得十分困难;从客观来看,希冀小银行机构承担带动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能倚赖国家的政策引导,但对于营利性机构而言,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大型银行机构多有着国家信誉链条的嵌入,其在经济实践中更能响应国家号召,也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容纳能力[15],能够更好的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不难发现,原有银企融资范式的沉珂,明显阻滞了科技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

2.资本市场融资退出机制缺失

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暂不论诸如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同样是存有规避风险之倾向,并对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言形成了玻璃门阻隔,就投资资本循环周转方式而言,真正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其测度的手段一方面在于金融支持的对象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在于金融本身流动的绩效状况。具体而言,能够有效测量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观测点,可能不在于科技金融嵌入科学技术创新研发链条的效率水平,而在于金融资本投入之后能够顺利获利并退出的程度。单纯考虑“融入”的绩效而忽略了“退出”的贡献,就类同一个只“进”不“出”的生命系统,是难以长久运行的。在传统的资本市场融资理论与实践中,这本就是一个被忽略的内容,更不用说在新兴的科技资本市场上构建一个资本循环渠道畅通的机制了,在现有的经济实践中,鲜有资本从种子期、初创期进入并顺利退出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科技企业成长期乃至成熟期进入的资本,实质上是落入了“嫌贫爱富”的囹圄之中,对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研究这种类型的资本退出渠道已不是提高科技金融融资效率的重点内容,过多地研究科技企业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本运转状况甚至还会将我们的科技金融工作引入困局。

(四)科技金融的融资链条断截:“为金融服务的金融”环节缺失

从金融结构、资本市场的体量来看,中国的金融总量历经了高速的增长,直接为科技创新研发而服务的金融正面临稳定的增长。然而,“为金融服务的金融”却出现了极大的损漏,成为科技金融链条中“缺失的一环”。具体而言,第一,为了适配科技企业的融资特征,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定和估价成为松释其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然而,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而又必须经过查册、登记等相关程序。以广州市为例,其相关的评估机构十分缺乏,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无法在当地进行,而需要在北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进行无形资产相关文件的查验和评估,毫无疑问,这极大地延缓了授信进度。第二,由于科技企业的运行特征较之原有的小微企业而言存在极大的行为、经营模式差异,想要准确把握科技企业的周期运转模式和风险变化,并为金融资源流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离不开第三方的咨询服务支持,以此帮助金融资源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准确“瞄定”。然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专注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智力密集型知识服务管理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空白之中,限制了科技金融的发展触角。第三,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从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的变动趋势以及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及其趋势来看,简单的资金支持功能呈现淡化,依靠金融结构所派生出的其他金融服务的价值链条作用正在凸显,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辅助经营”功能已经逐步成为诸多科技型企业的期盼,此时的科技型企业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资金投入,而更加注重是否能够获得全方位式的配套支持,但可惜的是,现有的金融服务链条仍旧处在单一化的资金支持上。第四,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种子期阶段,承担“创意设想―科学研究”任务的大多为高校、科研院所,在当这类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后,还要走出“象牙塔”跟企业、实践相结合,这种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则可看成是“惊险的一跃”,如若缺少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帮助高校、科研院所顺利评估、定价、协商并让渡知识产权,那么这种科研技术创新链条则会出现断裂,最终变成“纸张上的创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技企业在取得优良的科研技术成果后,如果通过中介机制反作用于高校、科研机构,促使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有效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也缺乏典型的经验可谈。在此境况下,不单耗费社会资源,还使得企业科技创新缺少源头活水,那么科技金融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了。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侧面“为科技金融服务的金融”仍有缺失,这也制约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空间。

四、科技金融发展的新导向:普惠性科技金融

从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境况来分析,金融服务的广度(Breadthofneeds)和深度(Depthofengagement)都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科技金融行业“盈利导向”的盛行导致金融覆盖行为的排斥性特征显现,优质且大数量级的资本汇聚在科技企业的成长、成熟阶段,而使得真正对资金有着渴求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对金融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这个情况加剧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的扭曲与失衡,也对现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本文认为,针对科技金融的发展态势,应逐步对其引导并塑成具有显著“普惠特征”的科技金融体系。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立足于机会平等的原则,在政策性导引下健全金融体系,在合理的成本负担框架下为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被排斥在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之外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16],这与中国的科技金融的导向是具备良好“通约性”特征的④。易言之,科技型企业在承袭了传统小微企业的无抵押物、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症结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技术风险高、本量利财务指标法失效、无形资产突出、资金需求时间(规模)标准高企等特征,使得这类企业在融资市场上步履艰难。而科技金融的出现旨在将这类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科技企业重新覆盖起来,保障科技企业创新研发领域的金融权利,实现科技企业与金融产业链的全方位嵌合。不难发现,科技金融的内涵主旨中有着明显的“普惠特质”。但是,也正是由于普惠性金融与科技金融乃至其融合体“普惠性科技金融”与传统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加之科技金融体系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使得科技金融在逐步镶嵌普惠金融特征时应当总结和厘清相关问题。

第一,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坚持盈利目的导向。从理论上看,普惠科技金融体系的受益对象是所有的科技型企业,而这类企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之低,已然超出传统金融所能接受的可控边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意愿趋向于零。换句话说,当超过一定的风险水平时,传统的市场金融体系会放弃这类项目融资机遇。在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扩展过程中,受益的是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投资,优化的是整体社会的科技创新福利,而相应的经济成本由商业性的金融来背负是不切合经济伦理的。在此情况下,普惠性科技金融极强的外部性特征将严重框限自身的发展。因此,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的引导力量成为这类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不仅依靠市场的“理性导航”。本文认为,当下的科技金融亟须转变思维方式,创造一种不同于市场金融的金融模式,肩负供给侧结构调整转型之重任,聚焦长远回报,甘愿承担科技创新及其技术孵化过程中所衍生的高风险。同时,与科技创新研发的正向外溢相适配的,需要有特殊的、非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安排。就中国而言,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种模式下的“政府金融”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政策导向,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部分公共性责任,不再简单地以经营利润来作为金融运行的准绳,由政府来承担科技创新体系的资本融通支撑,具有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研发战略目标,推动具有正外溢性特征产业的发展及进行超偏好的风险平滑管理。

第二,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在经济实践中,科技金融主要将金融融通的功能集中在发展阶段处在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上,对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却少有关注,这造成了科技创新研发链条的断裂。普惠性科技金融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上,这种有重点的全面普惠才是真正的普惠性,那种讲求真正平等、全面的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最终又会落回偏爱成长期、成熟期的窠臼之中。在金融资源面临约束线的条件下,对企业所有生命周期提供泛化性的金融覆盖其实是背离了普惠性的宗旨理念的。因此,应当引导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激励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型企业的阶段向创新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孵化新技术阶段位移,最终促进科技知识的孵化和实现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融资目标。

第三,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经济主体(企业)的普惠。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开发工作,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从而受到政府乃至市场金融的忽略,以至于这类处在创新链条上游的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技金融支持。应当转变原有的思维观念,将这类研究机构视同为(类)经济主体,对其创新研发活动给予更大的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的支持,从而扩大科技金融的普惠覆盖面积。

第四,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普惠。李苍舒(2015)通过对中国既有的普惠性金融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普惠金融的构成中,金融可获性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使用状况,而金融服务的质量所具备的权重最低。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研究也发现,科技金融更多的集中在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上,但围绕科技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乃至质量水平,却着墨不多。应当说,无论是普惠性金融还是科技金融,都有着重资金融通、轻金融服务的症结,当着两种金融模式进行融合创生时,更有可能出现“重硬轻软”偏好的叠加强化。如上述,需要强调的是,普惠性科技金融,更应当注重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链条化,通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担保、评级、律师咨询、会计审计、等)来促使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协同和再生产,比简单的资金支持更为有效。

第五,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局限于资金需求侧作为受益对象。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要构成,但政策性金融在科技金融道路上过分地“孤军深入”时,又会引起金融运转低效甚至衍生腐败的苛责。想要降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效率沉降,则必须重视市场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市场性金融参与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的积极性?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了如何将科技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研发市场中,却忽略了这种金融资本应该如何“全身而退”的路径。其考量的重点都集中在了科技企业的经济福利上,对资金供给方的受益(退出机制)却语焉不详,这种资本有去无回的境况必然折损了市场性金融进取的积极性。本文以为,为市场性金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疏导退出机制,实现市场性金融的循环再造,从而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⑤,才能提高市场性金融的运作效率。如此演绎,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显著受益;另一方面,是科技金融介入后获得了相应收益。从而实现了科技金融供需两侧的“琴瑟和鸣”。

[注释]

①市场金融是厌恶风险、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偏好于排他性地占有收益;而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却具备了“九死一生”的高风险和强烈正外部性特征的领域范畴。市场金融在此情景下难以获得全部收益并同时涤除风险可能,由此带来了“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起的石头”的悖论。

②“三品”即人品、产品和抵押品;“三表”即水表、电表和税表;“三流”:人流、物流和现金流等符合经营特征的非财务性指标。

③根据美国布茨・阿伦和汉密尔顿咨询公司的调研总结,一般而言,新产品设想到成果产业化之间存在着高强度的筛选机制:产品设想能够进入经营效益分析阶段的,通过率约为35%,按照盈利原则进入研究设计阶段的,占总产品设想数目的30%,当跨越到了生产阶段后,仅有5%的产品能够通过实验性生产并形成最终产品,但到最后能被市场所承认的,占比不足2.5%。

④在库恩(1962)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指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不可相互解释特征。在本文中,“可通约性”解释为普惠性金融本就具备科技金融改革目标的内质,或者说科技金融改革中,存在着与普惠性金融的共同区间。

⑤或说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市场金融进行补偿和激励。当然,这种回馈可以是非经济性、间接的。

[参考文献]

[1]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49-52.

[2]Schumpeter,Josepha.thetheoryofeconomy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2.

[3]Hicks.atheoryofeconomichisto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69.

[4]King,RG.,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2):513-542.

[5]JeongH,townsendRm.SourcesoftFpgrowth:occupationalchoiceandfinancialdeepening[J].economictheory,2007(32):179-221.

[6]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Carlotaperez.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FinancialCapital:theDynamicsofBubblesandGoldenages[m].London:elgar,2002.

[8]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9]陆岷峰,张玉洁.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0-94.

[10]Demirgüc-kunta,Feyene,LevineR.theevolvingimportanceofBanksandSecuritiesmarkets[J].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11,27(3):476-490.

[11]李华民,吴非.谁在为小微企业融资?――一个经济解释[J].财贸经济,2015(5):48-58.

[12]吴翌琳,谷彬.科技与资本“联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109-112.

[13]杨雨清,李华民.基于风险功能视角的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禀赋[J].南方金融,2013(9):27-31.

[14]韩亚欣,何敏,李华民.大银行何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基于某大银行支行的案例分析[J].金融论坛,2016(1):72-80.

[15]李政,吴非,杨雨清.适配小微企业的银行融资调整[J].金融理论探索,2016(4):51-57.

[16]李苍舒.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及前景[J].金融评论,2015(6):109-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