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49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西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对策

旅游文化外宣是指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具体包括景点简介、景点名称、旅游公示语、导游词、宣传广告等的文本介绍和宣传资料。如何把西安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西安,提升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西安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00年,爱博斯坦、林戊荪等几位学者就联合,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强调了对外宣传中翻译的重要性[1]。好的译文有助于把西安的旅游文化向外传播,差的译文将阻碍外国游客对西安旅游文化的理解。因此,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的质量将对旅游文化对外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西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

项目组成员利用假期对西安主要旅游景点的英文译文进行收集,包括景点简介牌、导示牌、门票价格公示牌、购票须知牌、园区艺术品简介牌、提示牌、草坪提示牌等。在实地的考察中,研究者发现西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名称翻译前后不统一

译者在翻译同一名称时,前后翻译得不一样。“大雁塔”在西安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上被翻译为“BigwildGoosepagoda(Dayanta)”,而在陕西省《公共场所英语英文规范:旅游》中,被翻译成Dayanpagoda。研究者认为因为“雁塔”一词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被分开。因根据历史记载,玄奘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印度雁塔,回国后在公元652年于慈恩寺西院仿建砖塔一座,取名雁塔,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一座小一些的雁塔,故大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荐福寺塔被称为“小雁塔”。根据牛新生提出的“专名译音、通名译意”的策略[2],译为“DaYangtapagoda”,以区别于“XiaoYangtapagoda”,这样可以保留景点名称音形完整性,又能够体现其身份识别和指向功能。“遗址区”在不同的地方翻译不同,一个是“HeritageSite”,另一处却是“RuinsRegional”,这会让外国游客看不明白,产生错误的想法。研究者认为遗址公园应该统一翻译为“Heritagepark”。

(二)语法错误多

①主谓不一致。在大唐芙蓉园景区,有个关于“赤金走龙”的介绍:“原物高2厘米,材料纯金”,译为“itsoriginalheightwas2cmandmadefrompuregold”。这句话中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主谓不一致,madefrom的主语是it,而不是itsoriginalheight.第二是madefrom的用法有误。“madefrom”一般是指“由多种材料构成,一般看不出原材料”,显然用在此处不合适。应改为:“itsoriginalheightwas2cmanditwasmadeofpuregold.”②连动式、介词误用。在大雁塔简介的展板上出现了动词连用和介词错误的问题,例如:1.therewere300monksandpriestslivedinthetemple.这句译文中,be动词和动词连用,lived应改为living。2.in4march1961,thestatecouncildecidedthattheDaYanpagodamustbeprotectedasoneofthemostimportanthistoricalmonuments.在这句译文中,介词部分应为on4thmarch,1961。③逗号误用情况比较严重。在汉语表达中,一段话可以有几个逗号连接句子,在句子结尾用句号。而在英文中,在没有连词或关系代词的情况下不可以直接连接两个句子。这就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汉语的语法结构运用到英语中,而中英文两种语言是两种不同系统的语言,英语注重意合,而汉语注重形合。美国翻译家奈达博士也认为,汉语和英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3]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有一处关于水井的英文介绍。这是一口苦水井,同志们用它洗衣、淘菜,饮用水要到西门附近甜水井拉水。thiswellwasabitterwell,comradesusedittowashclothesandvegetables,Drinkingwatermustbeencarriedfromtianshuijingnearbywestgate.正确的译文应是:thiswellwasabitterwell,whichwasusedtowashclothesandvegetablesbycomradesanddrinkingwatermustbecarriedfromtianshuijingnearbywestgate.

(三)单词拼写错误多

在大雁塔景点简介牌上拼写有几处错误,第三段的“pagoda”被误拼成了“pogoda”;武则天则被翻译成wuZetian。在大唐芙蓉园的景区,“地宫”被翻译成“Undergroundplace”,正确的应为“Undergroundpalace”。类似的错误在秦始皇兵马俑景区也有出现,临潼被翻译成Lintong,应为Lintong。陕西省写成了Shaanxiprovince,正确的应为Shaanxiprovince。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中,有一处关于“世界崩石之最-玄关”的介绍,Gettingthroughdarkpass,you‘llknowthewould。显然,darkpass是专有名词,应为theDarkpass。另外,world被拼写成would,此类错误屡见不鲜。

(四)汉式英语现象严重

在许多景区都有“提供语音导游讲解”的文字,译文就被亦步亦趋地译为“provideaudioGuide”,这样的译文无主句,和汉语字字对应,没有考虑英文的语言习惯,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应改为“audioGuide(is)available”。此外,景区中保护草坪的公示语翻译也是五花八门,如“小草微微笑,请您勿靠近”这一公示语被译作“Grassissmiling,pleasedonotclose”。“花草需爱护”被译为“pleasetakeCareofFlowersandGrass”。公示语的作用就是起到警告、公示的作用,为了突出此功能,“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等标识均可译为“KeepofftheGrass”。公示语具有简洁性,规约性和互文性,所以公示语都应该被译为中西方文化都能接受的译文,简洁且统一。

(五)功能性翻译错误严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没有使用礼貌原则。“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inter-lingual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的语用问题”。[4]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旅游翻译中,特别是公示语翻译中,译者应该遵守“礼貌原则”,从而避免伤害听者和读者。如在景点的购票须知中,老年人应译为“theelderly”或“seniorcitizen”,而不应改译为“theold”。

二应对措施和策略

针对西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译者应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

外宣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外宣的根本是维护并展示国家形象”。[5]因此,译者在外宣翻译时,应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量避免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等低级错误。在翻译工程中,遇到不确定的、不懂不会的应查阅词典、书籍,或向专家、教授请教,确保译文的质量。

(二)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基本功

译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双语语言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遵循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语法规则,避免受到母语的影响,避免出现逗号误用、粘连句等语法错误。如:noodleslikebelt,Guokuilikepot,pepperisadish,wanpendifficulttoseparate,wearingahandkerchief,Coverhalfofthehouse,Didnotstoolstositupandsquat,Shaanxioperatoroar.这些错误都是应该避免的。

(三)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而不能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逐字逐词地翻译成英文。如:免费提供休息场所译成Freeprovideloungeforvisitors;免费提供信息咨询译成Freeprovideoralandwritinginformation;实际上,以上两句的正确译文应该是:免费提供休息场所译为FreeLounge;免费提供信息咨询译为Freeinformation;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遵循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使译文尽量靠近国外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6]

(四)译者应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译者应具备深厚的翻译理论知识,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纽马克“文本中心”论,Vermeer维梅尔的“目的论”、严复的“信”、“达”、“雅”等翻译理论。同时,在翻译时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与意译(LiteraltranslationandFreetranslation),增词法(amplification),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省略法(omission),转换法(Conversion),重复法(Repetition),语序调整(inversion),长句拆译(Division),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等方法。

三结语

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外宣翻译起着桥梁作用。虽然目前西安旅游外宣英译存在着一些问题,幸而很多学者、专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政府出台了关于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陕西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政府也联合语言文字委员会、市外事办等多部门,共同监督、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随着外宣英译文本的质量的提升,西安的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86.

[2]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56.

[3]陈定安.英汉对比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76.

[4]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5.

[5]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674199

[摘要]开架借阅深受读者欢迎,读者可以从书架上直接挑选图书,选择性较大,它比传统的闭架借阅具有更多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图书乱架现象非常严重,图书破损率和丢失率较高,给馆藏图书造成很大损失。

本文对图书馆书库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开架借阅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架借阅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所谓的开架借阅是指抛开图书馆传统封闭的借阅模式,允许读者直接进入图书馆书库,亲自挑选图书的借阅方式。这样既提高了图书借阅率,方便了读者,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又减轻了书库管理员的劳动力,同时还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直接面对馆藏图书的机会,降低了拒借率,大大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1]。开架借阅在方便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的同时,也出现了图书乱架、丢失、污损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概述

(一)开架借阅管理

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工具,必须以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开架借阅则更好地展示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了服务。通过开架借阅,可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提高科技水平,是进一步向读者推荐好书的一种办法。这个办法可以使藏书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方便读者,节省调阅时间。通过开架借阅还可以补救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也便于广大职工对图书馆宣传图书内容的审查和监督。

(二)开架借阅管理的重要性

闭架借阅,读者借一本书,需多次抄写索书号,工作人员也要跑好几次,效率慢且不出成绩,读者也怨声载道,因此借阅率极低。当由闭架借阅改为开架借阅后,读者可以自由选书,像进超市一样方便,工作人员也无须来回跑。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还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借阅率也因此提高了。由于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同,所学专业有限,根本不可能精通全部或大部分专业的图书,加上专业图书复本量少等因素,造成了对读者进行图书推荐的困难,使读者产生不满情绪,有部分读者甚至怀疑书库工作人员有书不借。开架借阅解决了读者借书难的问题,同时也吸引了新的读者。实行开架借阅后,书库大门敞开,吸引着更多的读者进入书库,他们可以对同一类别不同的出版物进行比较选择,还可根据需要就近找到边缘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出版物。如Z类综合性书籍长期闭锁在书库,很少有人查找。开架借阅后,这类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去探求,大大的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范围。

另外,读者在查找所需文献时,往往会意外地发现一些他们从未看到的资料,这样,可以启发读者的阅读需要,使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概述

截止2008年3月全国共有高校系统图书馆1100多家,科研系统图书馆8000多家,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在实行开架借阅管理,都取得不错的效果[2]。在闭架借阅时,每到学生下课借还书时间,总有许多学生围在出纳台前,工作人员常常是机械地找书、还书,遇到读者不满意便是没有效率的劳动。有时读者等的时间长拒借图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人员一上班,就来往于图书与读者之间。每天工作八个多小时,借书还书,整架上架倒架,这些工作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劳动。开架借阅使工作人员从找书的繁忙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读者,开展图书咨询解答、阅读指导等创造性工作,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图书乱架及其成因

图书乱架是指图书没按指定的架位或者指定的位置摆放的现象。造成图书乱架的原因:开架借阅后读者可自由进入书库选择图书,由于借书量的限制,一些读者不能把需要借的图书一次借走,又担心被别人借走,就把图书放在书架底部或书架顶部,以便下次借阅。也有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在某处看到喜欢的书就抓在手里然后继续找书,到了另外一处又看到更喜欢的书,于是就随手把某处的书落在了另外一处,其结果造成乱架现象。这既不利于图书的再借阅,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有些管理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较差,认为整理好了还是会乱,所以不及时整理;不对书库进行巡视、不监督乱放图书的学生;一般图书排架每格书架应预留三分之一空位,但因书架不够,导致图书排列拥挤,使读者很难把书插回原位;有些热门图书,利用率高,经过一段时间,书标磨损、索书号模糊、脱落等,管理员不及时处理,导致乱架。

(二)图书丢失问题及其成因

开架借阅和闭架借阅同时存在图书丢失的问题,但开架丢失机率更大。即使配置了监测仪,还是难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造成图书丢失的原因:有个别读者思想觉悟不高,使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图书占为已有,导致馆藏资源的流失。由于管理员的疏忽、粗心,在办理图书借阅手续时,没有将条形码用扫描仪扫入,就将图书交给读者,个别读者还书时发现自己的借书证上面没有显示归还的图书,就趁机不还,造成图书的丢失。

(三)图书破损及其成因

图书开架借阅后,有一些读者不借的图书乱插乱放,使一些图书插放拥挤变了形,个别读者不爱护图书致使图书染上油迹、墨水、泥渍等,有的还在图书上面乱涂、乱画,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文章就随手撕下。就云大旅游文化学院来说,馆内每月就有10本左右的图书遭到破坏,破损页数约每本2-3页。造成图书污损的原因如下:有一些读者平时喜欢在书上做记号,借了图书馆的书,也一样的在上面划、写;也有个别读者,看到某一章节内容比较重要,或因时间关系没看完,就把图书折页替代书签作记号;还有个别读者在书库看书还将图书当成‘坐垫’,甚至有的读者需要某一章节的内容,懒得借出去复印,就把它随手撕下。

参考文献

[1]石丽珍,任可心,沈玉茹.图书馆事业导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96-398.

[2]王瑛.开架借阅的利弊及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1999,(01):23-24.

[3]傅芝芬.浅淡图书馆开架借阅工作,[J].图书情报.2003,(03):124-125.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旅游宣传资料;文化差异;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语旅游资料被翻译为英文。然而,我国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质量不尽人意,译文往往存在很多问题,这样的“不合格”译文信息传达不够准确,从而无法让国外游客很好地了解中国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

一、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

综观中国旅游翻译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材料、商品广告、街道名称等的译文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段连成在“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中提出:“一是‘外伤’,也可称之为‘硬伤’,一言即可以看出,属于拼音,大小写等校对和文法问题。而‘内伤’,即拼音和文法没有错,表面上过得去,但由于用词不当,使人费解、误解以致反感。”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稍作阐述。

1.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比如“旅游景点”有时候被错误翻译成“senicspot”(应将senic改成scenic),“电子商务”成了“electronBusiness”(此处应将electron改为electronic)。

2.冠词使用不当。英文旅游宣传资料中经常出现冠词使用不当的情况,该用冠词的地方没有冠词,不该用冠词的地方却用了冠词。比如道路名前面不用冠词,但有些地方的宣传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isontheZhonghuaRoad”。

3.时态误用。比如有些景点简介上有“…hasa500hundred-yearhistoryandwasfamousfor…”让国外游客以为这个地方过去很辉煌,可现在却不值得观看。

4.用词不当。有些宣传资料用词不当,从而影响对该景点的宣传效果。比如“白云阁”被译为“whiteCloudattic”attic在英语中指“asmallroomforpreservinggoodsonthetopofabuilding”,而白云阁是指“tower”,所以译为“whiteCloudpavilion”更恰当。

5.中国式英语。如有些高级酒店的菜单上“鱼香肉丝”被译为“fishwithshreddedpork”,结果外国游客在吃饭时都很纳闷鱼在哪里。

6.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比如有些宣传资料里说“ChinesehavethecustomthattheyeatYuanxiaoonLanternFestivalwhichfallsonJanuary15theachyear.”在中国,正月十五是指农历的元月十五,而阳历每一年都是变化的。因此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元宵节就是阳历的元月十五。

二、造成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旅游宣传资料英文翻译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或校订人员不重视。第二,翻译人员对语法知识掌握的不够,语言运用能力不足。第三,不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三、改善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存在问题的建议

为了做好我国旅游景点宣传工作,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规范旅游旅游宣传资料翻译,提高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质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译者应该更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各国的社会习惯。2.各地旅游局应加强旅游宣传工作的管理,整顿各旅游景点,饭店菜单,街道名称的翻译。像拼写错误这样直观的错误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消除。3.由各地主管部门比如旅游局出面,召集一些既熟悉当地旅游资源又擅长英语翻译的专业人士负责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宣传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提高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质量。相信,在每位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内旅游业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连成.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2.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开发过度的问题,加上管理比较粗放,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都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我国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管理模式粗放化

从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来看,一是主要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只是盲目地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只重视开发而不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往往以损害长远利用为代价而进行当前资源的盲目性开发。二是旅游管理模式粗放化严重。在实际旅游管理中,只注重一味地节约管理方面的成本,而没有将旅游的服务基础夯实好,投入明显不足,忽略了游客口碑的广告经济效应。三是旅游团队导游管理模式不健全,导游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经常出现导游以损害游客利益为手段的不良现象,使原本阳光、绿色、文明的旅游天使形象蒙上了灰色的阴影。

(二)基础建设明显滞后,影响旅游快速发展

我国旅游基础建设明显不足,其规划建设具有片面性、局部性、短暂性,缺乏全面性、总体性和长效性,很多设施主要是以依托性为主,而缺乏专门性的基础建设。例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前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景区主要依托原有的公路交通,但是,其公路建设非常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是坑坑洼洼,山路弯曲,山高坡陡,加上这些地方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很多服务意识不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很多人想来又不敢来,来了就不再来。

(三)旅游文化特色不突出,商业化风气太重

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在很多旅游景区都想方设法的想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在时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本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停留在一些比较浅的层面上,存在着盲目跟风,没有与当地旅游资源充分的发掘出来,没有从中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的定位,淡化了景区的个体独特效应。二是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商业化气息太重,掩盖了本来的亮点。如某地方以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为文化旅游主打产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使用现代化的织锦机进行生产,而没有注重到用原生态的织锦机进行作业,让游客看不到手工作业的精细化过程。三是对于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与开发定位欠准确。很多地方在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时,存在相互抄袭、相互模仿的严重现象,使本民族的文化真实魅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掘,更没能很好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仍以中西部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区为例,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土家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民族文化活动演出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土家族语言,使原本具有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等黯然失色。

二、实现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实行精细化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存在的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既要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期发展。二是实行旅游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服务质量放在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同等地位。用一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充分借助游客口碑相传的最佳广告效应,用一流的服务质量招徕更多的游客。三是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中导游的监督管理,提升导游队伍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的职业道德修养,用国家法律和行业自律的方式加大对导游行为的监督力度,尽可能地减少损害游客利益不正当商业行为,维护导游天使阳光、绿色、文明的美好形象。

(二)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石

针对我国基础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全面和长效地规划,加大对专业性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例如应该将旅游交通发展放在首位,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游客想进来,进得来,能够使回头性游客量更多。二是夯实旅游服务基础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对旅游的饮食、住宿、娱乐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让游客具有较高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轻松感。

(三)突出旅游文化亮点,彰显原生态魅力

一是加强对本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深度进行开发利用,注重到与其他地区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量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文化魅力。二是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开发,确保定位准确。在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严防相互抄袭、相互模仿,而应该充分发掘本民族文化活动的真实魅力,并淡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商业化气息,突出原生态亮点。

三、结语

总之,旅游产业是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投入相对较低,具有绿色、环保、人文保护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现在的发展形势良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助推我国旅游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旅游;档案;问题;管理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一种普通的娱乐活动,这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档案作为旅游事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重要历史记录,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资料。但是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大大增加了旅游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旅游档案管理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旅游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统筹规划

从分布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旅游档案的管理部门的分布比较散乱,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大都是各自为政,同时相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本身的职权有限,无法统一规划和安排各个地区的旅游档案工作,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区域的旅游档案规模等实际情况,以至于无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旅游档案资源。比如,多样性的旅游企业性质或者多头管理的旅游资源管理方式等使得旅游企业档案工作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1.2信息化水平低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诸多行业引发了行业变革,且取得了相关业务的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档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具体主要表现在旅游档案的电子数据库不完善、电子旅游档案资源的共享率偏低、电子旅游档案的保存存在问题,尤其是安全防护不足是限制我国旅游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行,加快实现“互联网+旅游档案”的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旅游档案发展的重要手段。

1.3队伍素质偏低

旅游档案开发、利用等工作环节均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备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同样需要具备较高的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受制于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档案工作,使得当前我国旅游档案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不仅表现在高素质专业的复合型档案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也表现在档案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等,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旅游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旅游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注重统筹整体发展

为了确保旅游档案工作有序开展,必须要注重从整体上来进行统筹发展,切实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

(1)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档案相关规章制度。其一,针对政策法规而言,要督促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管理者等相关旅游部门以身作则,做好旅游档案工作,同时要借助政策法规来协调各组织和单位就旅游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相互交流,必要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特色来制定一些适合本地旅游发展的政策发挥,确保旅游档案收集、整理、保存以及应用等环节中可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其二,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旅游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但是要注意结合旅游行业以及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确保所制定旅游档案管理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指导价值。

(2)严格把控编研成果质量。作为旅游档案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高级形式,编研工作对弘扬旅游档案文化,促进知识旅游和文化旅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大力支持旅游档案编研工作,在丰富编研成果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严格把控编研成果的质量。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相应的发展经费主要依赖于我国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但是新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政府部门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资金需求,所以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采用募捐的方式来获取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旅游档案文化商品的建设力度,借助相关音像制品来宣传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带来一定收入。

2.2提升信息化的水平

为了有效地整合、管理和使用旅游档案信息资源,必须要顺应时展趋势,加快搭接“互联网+”这趟信息化高速列车,积极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成果来发展旅游档案,这实际也是践行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其一,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来采集和定位实体旅游档案的相关数据,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和使用,也有助于提高旅游档案的利用率,增强其安全防护性能。其二,可以从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旅游档案利用效率。通过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可以便捷地筛选和收集旅游档案资源,或者查阅和使用旅游档案,同时也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增加旅游档案工作的娱乐性,比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来将那些具有娱乐性的旅游景区风光照片或者微视频等发送到微信公众号,这样有助于增强旅游档案查询服务对公众的吸引力。其三,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实现对旅游档案管理数据的有效整合、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实现对旅游档案的快速查询,从而有助于显著提升旅游档案管理效率。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档案工作人员是旅游档案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直接关乎旅游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除了要求他们具备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同样还要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有效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旅游档案队伍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其一,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有关旅游档案管理的教育培训会议,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其二,积极在社会上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三,将部分工作人员送到高校去进行深造,待学成归来之后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档案工作单位进行普及,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使得旅游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使得其发展的弊端愈发显现,比如当前我国旅游档案工作中存在着统筹规划不足、信息化建o水平低和人员素质差等问题。为了有效地提升旅游档案工作水平,必须要注重统筹整体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及人才队伍素质建设,确保我国旅游档案工作有序开着。

参考文献

[1]袁小玲,张欣.武汉市旅游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2016,(5):33-34.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8

abstract:throughanalyzingtheproblemsexistingindevelopingXi'antaoismculture-orientedtravel,takingtheXi'anBaxiantempleasanexample,thepapertriestoresolvetheproblemsbyusingValueengineeringtoimprovethedevelopmentvalueofXi'antourismresourcesandpromotethewell-developmentofXi'antaoismculture.

关键词:价值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Keywords:Valueengineering;cultural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06-020

引言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业是西安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说,文化旅游是西安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存在,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促进西安文化旅游的良好发展。目前来说,西安的人文景观如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乾陵等著名景点都基本开发的已比较完善、知名度也非常高。但从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的而开发来看,西安道教文化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可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道教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西安,以道教为主要宫观建筑的八仙宫来说,其开发还存在很大空间,八仙宫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目前我国提倡的“和谐”就来自于道教,道教拥有丰富的养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西安地区大力挖掘道教建设,发展道教文化产业旅游将会非常有前景。

在西安道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使用价值工程方法解决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为西安道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作用,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1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2012年3月2号,西安楼观道教区落成,旨在打造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将展示区打造成中国一流道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观光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部级生态示范区,也显示出西安政府对道教文化旅游的重视。

以西安八仙宫为例,其是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现在主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因庵中贡奉的是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的塑像为主,故名“八仙庵”。八仙庵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石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八仙宫内还有大量古今书法作品,修建有“八仙宫道教文化名家书廊”,内有大量书法石刻。西安八仙宫已成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道教协会西安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1.2存在的问题2012年3月,西安楼观道教区的落成,表明了政府对道教文化的重视和开发力度,但是总的来说,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2.1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而且留下了众多的道教宫观、大量的道教活动的遗迹和许多道教故事。但是反映宗教文化的古寺庙、道观等多处于原始开发阶段,基本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没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也没有形成系列化、整体化、高档次高规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1.2.2宣传力度不够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可以说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目前道教文化旅游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加上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导致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也不鲜明,不能吸引人的眼球,也不能很好的宣传道教的文化思想。

1.2.3西安文化旅游的大环境欠佳目前西安城市交通、治安秩序、市场秩序与游客的需求还有差距,最大限度方便散客自助游的接待服务体系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明待客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城市及重要景区周边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氛围还需进一步提高[2]。此外,道教文化景区内旅游专业人才匾乏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互联网+”;贵州;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需求,以游客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满足游客的游前、游中、游后的个性化需求。若想提高旅游信息化的水平,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打造智慧旅游是必然趋势。在2016年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创业创新,拓宽融合领域。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培养起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仍实现了较大的飞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报告表示,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旅游收入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对GDp综合贡献达10.1%。从这样的增速来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如何进行突破,为游客制定个性化旅游规划已成为各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贵州省有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贵州省又是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突破限制实现“后来居上”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贵州省应该适应和配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智慧旅游为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加速地区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提供强大有力的持续支撑。 

二、贵州省发展智慧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根本在于旅游业本身特别是旅游者,由于旅游者行为模式和需求变化而引发的新技术应用是智慧旅游的原动力,同时最新技术应用也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和需求变化,二者相辅相成,使智慧旅游变成了一种“现实”,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其他层面问题都是围绕旅游者需求和行为变化而产生的。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部,靠近四川、云南两个旅游大省,东接湘西凤凰、南有桂林阳朔等旅游胜地。处于各旅游胜地中间的贵州省古称“夜郎”,不但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而且旅游资源富集。然而,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似乎被人们所遗忘。在标准排名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中仅遵义入选,排名第35。在《互联网周刊》的2015年中国智慧旅游景区排行榜前100名中,贵州省仅有黄果树瀑布景区上榜并排名第35名。2015年的中国旅游城市总收入排行榜中,贵州省也仅以贵阳、遵义取得两席之位。对比周边的旅游大省云南、四川等,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较落后。因此,贵州省急需寻找一条新的路径,加快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发展旅游信息化产业。引入基于“互联网+”旅游模式,为旅游产业提供一种新型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处理、整合,避免了旅游资源的浪费。从而,发展“互联网+”智慧旅游十分有必要。 

发展智慧旅游应该具备的条件有: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客源市场广阔,游客数量大;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成熟和完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等等。就贵州省而言,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的贵州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拥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阳至新晃段正式开通运营,贵州铁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乘车时间大大缩短,入黔的游客必将大幅增加,贵州致力于构建的“快进慢游”旅游产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此外,贵州省是全国旅游大数据示范省、大数据发展的前沿地带,已经具备了旅游大数据示范性应用系统工程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将大数据植入旅游产业,正是一种“强强联合”。从政策完善的角度来看,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稳步推进国发2号文件,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之际,贵州省可以通过调整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大力发展智慧旅游,避免景区重复建设,增加旅游供给量,提高旅游供给的质量,更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综上来看,贵州省发展智慧旅游所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 

三、贵州省发展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贵州省积极打造智慧旅游云工程、搭建“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平台以及与贵州移动合作建设多系统智慧旅游平台如“多彩贵州-云上旅游”app,还有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贵州智慧旅游建设及o2o一体化服务的“快行漫游”贵州黄果树智慧旅游公司等都显示出贵州省在稳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根据自身情况做任何规划设计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信息更新维护动力不足,难以同游客实时互动;在线网络缺乏电子商务功能,例如贵州省很多a级以上景区都已建立网站,但很少提供预订功能。此外还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配合机制等问题。 

本文为了进一步挖掘贵州省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梵净山景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与统计。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最美旅游胜地、贵州第一名山,目前在大力打造“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且通过旅发大会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在全省打造智慧旅游的进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认知度低 

调查显示,仅有7.3%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智慧旅游的概念和体验模式,有66.4%的人表示仅了解一些智慧旅游方面的信息,但仅是通过“智慧旅游”的字面意思进行了推测,并不了解它的实质问题和相关发展。智慧旅游还是一个全新命题,人们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主要是因为我省对智慧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如未能传播宣传片、发放宣传册等;未有效利用广告宣传比如利用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牌、车站屏幕滚动广告和高速高铁的宣传栏等进行大力宣传;以及未真正建立起智慧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推广到大众,未能倡导“大众化”的智慧旅游等等导致了信息传达不到位,大众认知度低,真正体验并享受智慧旅游的游客较少,受众面窄。 

2.智慧旅游服务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建设贵州省智慧旅游景区需要改进的方面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吃住行一体化便捷旅游,其比例分别为34.95%、23.18%和19.03%。除此之外,86.85%的被调查者认为智慧旅游应包括的内容是建立景区官方网站并提供旅游攻略、规划旅游路线。有83.74%的人认为应该完善门票、餐饮、住宿、酒店、景区内交通车等网上预订,并实现一卡消费的智慧化服务。有52.61%的人认为应该具备智能语音导游服务等。有比较了解智慧旅游的游客认为,目前能接触到的智慧旅游平台(包括手机app、旅游官方网站等)虽然形式多样化但实际存在信息不统一、不完全、更新慢等现象,以及官方网站难以同游客实时互动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行程的安排。这是因为目前贵州省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构建呼叫中心和建设游客智慧服务中心等方面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信息更新和维护不及时,从而出现景区服务效率低下以及未形成真正方便游客的一体化便捷旅游等问题。  

在购票方式的选择中,约62.28%的游客都是在景区购票处直接购买,通过景点网站及手机app购票的游客分别占11.07%和31.83%,其他游客则是通过旅行社或其他方式购票。网络预订既能确保有门票,还能取得一定的折扣,减少了很多手续,为游客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减轻了景区的工作量,但从数据来看游客并未习惯通过网络预订来智慧化自己的旅行,这说明智慧旅游平台的网络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景区的智慧旅游基本服务还不够完善。此外,还有很多游客反映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所在的山区,手机信号都难以全面覆盖,就更加难以享受景区wiFi全覆盖带来的便利。同时,还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和旅游专线串联度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未根据省情做规划或规划不够具体,大都处于朦胧模糊状态,抓得也不实,缺乏得力的措施保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相比其他旅游大省落后很多,这些问题都给贵州省下一步如何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 

3.各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合作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不同的主体、主体内部之间行之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共同推动。而目前旅游局、直接服务提供者(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商、旅行社、企业和游客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难,配合少的这么一个问题。就管理部门而言,存在职责不清,工作无规范,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再加上贵州省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隶属关系复杂,管理权限交叉,从而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部门内部难以协调统一,严重地影响了景区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建设。就企业而言,存在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还不高、缺乏龙头企业、与政府合作不紧密等等问题。就游客而言,经访问调查,80%以上的游客认为旅行社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且可信度不高,旅游景区的官方信息又太少,并且不知道如何联系景区工作人员询问有关事项、提出改善建议等等。这表明了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主体进行联络沟通,影响了贵州省发展智慧旅游的总体进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四、贵州省发展智慧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贵州目前在打造智慧旅游云工程、搭建“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平台、与贵州移动合作建设多系统平台以及企业参与等方面已经投入较多并取得一定进展。因此,下一步应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首先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确立标准,利用云存储技术建立省级旅游数据中心,为逐步实现智慧旅游云夯实基础,使分步上线应用与平台进行无缝对接,避免以后重复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后应该完善以下3个部分的建设: 

(1)智慧旅游前端应用体系:在酒店预定服务、电子票务、景区信息、政务服务、旅游智慧引导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设专门的部门,根据当地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参考模式以进行标准化建设,出台相关法规制度,让智慧旅游的建设有策可依。另外,还可以推广贵州旅游一卡通,建设一卡通信息服务平台和配套网站、售后服务中心,打造一卡实现全省旅游的消费模式,利用银行自助服务终端,手机短信服务、电话咨询系统等等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2)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实现景点无线网络全覆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客流分析,环境监测,车辆信息汇集;合理进行路径规划,资源调度等等。 

(3)智慧旅游后端支撑体系:建立基础服务系统如呼叫中心,数据挖掘与决策平台,智能信息服务、通信服务等。建立旅游信息资源库如游客资源数据库,GiS数据库等。 

2.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产业政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对旅游业进行倾斜、引导和扶持。发展智慧旅游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不能依赖于某一部门的努力,政府各部门,如旅游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民族宗教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党委宣传部门等部门首先应弄清自己的职责,制定岗位职责表,明确跨部门合作责任,建立管理主体内部的沟通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形成合力,加快旅游科技和旅游服务手段的研发,提高旅游竞争力,促进贵州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网络智能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官方、可靠、及时的旅游信息,给人们提供方便,解决企业和游客之间沟通难的问题。只有各管理部门协调统一,制定出统一的管理方针,其他主体才能有规则可循,实现更频繁更有效的沟通合作。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智慧旅游知名度 

如今全国各省都早已开始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利用app、官方网站等进行宣传已经很普遍,缺乏新意。因此贵州省应该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例如现在贵州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旅游人数明显增多,因而可以通过在高铁上播放有关智慧旅游的宣传片,投放宣传册等方式让人们逐渐熟悉这个模式。还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利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传播智慧旅游的理念、作用。建立“贵州省智慧旅游”微信公众号,成立微博,每日定时推送景区介绍、智慧旅游发展情况,并建成旅游消费打折商务平台,不仅可以宣传景区,提高知名度,还可以促进“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此外,还应该培训景区管理人员及景区导游人员,用智慧的思维、网络信息化的方式引导游客,并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同时,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商品,并与电商相结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互联网+”旅游,提升贵州省智慧旅游的形象,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篇10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