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经济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46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1

昌黎县地处渤海之滨,是河北省的重点渔业大县,曾以水质清新、无污染而著称,有长达52.1公里海岸线。近年来,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捕捞过度,昌黎县渔业资源呈现严重衰退趋势。渔业生态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最脆弱的鱼类产卵场和仔幼鱼的索饵场的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甚至遭到破坏。为改善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海洋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海洋牧场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1基础情况昌黎县海洋牧场示范区位于秦皇岛市昌黎新开口渔港南海域,距新开口岸边12~13海里。昌黎海洋牧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3个部分,核心区重点用于资源的恢复与养护,缓冲区和试验区用于经营和收获等生产活动[1]。从开始建设到2011年,海洋牧场面积总计5278.78亩(每亩667平方米),投放人工渔礁面积2986亩。海洋牧场坐标拐点为,119°31′36.48〃e,39°31′3.900〃n,119°31′41.34〃e,39°32′4.260〃n,119°32′36.12〃e,39°32′1.200〃n,119°32′28.68〃e,39°30′58.02〃n。昌黎县海洋牧场主要集中在昌黎县新开口东南沿海12米等深线海域,底质为沙质、沙泥质和部分礁石,海水透明度一般为4米,最高时5~6米。水质清新,适于观察和发现海底生物、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生物量相对丰富,为生物种群密集的海区,是大型经济鱼类重要的索饵繁殖场所和海参、魁蚶、杂色蛤、梭子蟹,鲆鲽类等重要经济品种的生活区。渔礁区海流较缓,涨潮时平均流速0.06米/秒,落潮时平均流速0.18米/秒。2礁石投放海洋牧场投礁区礁体材料综合考虑经济实惠、安全耐用、多空间与表面积、制造与投放方便等因素,同时要求礁体结构具有稳定性,能适应不同底质、潮流、波浪状况[2]。昌黎碣石山属燕山山脉,花岗岩储量丰富,耐盐碱,运输方便,价格便宜,是人工鱼礁礁体的首选材料。另外为探索不同礁体的投放效果,同时进行了构件礁的制作与投放。这种人造渔礁,阳光能够透入,有利于生物繁殖生长,能促进鱼类聚集和增殖鱼类资源。昌黎县海洋牧场建设单位分3批进行人工鱼礁的投放,总投放面积2986亩,累计投放礁石46946立方米。第1批投礁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共投放花岗岩石材24943立方米,每个礁体650立方米,礁体高度3米。第2批投放花岗岩石块11000立方米,制作1.6×1.6×1.8米的水泥预制件80个。第3批于2011年投放石头礁11006立方米,投放80×40米钢筋水泥结构的构件礁2152空方。3投放苗种为调整渔业结构,增加繁殖群体,提高生物种类多样性,保护传统渔业种类资源,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海底森林”,投放对虾苗、牙鲆苗、海参苗等具有本地特色苗种,并引进和移植龙须菜、江篱和大叶藻等大型藻类进行投放。这些藻类不仅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而且可以降低海水富营养化,大大减少赤潮的发生,同时会吸引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聚集栖息到这里。另外,龙须菜的一些下脚料还会给海参、鲍鱼等提供饵料。昌黎县海洋牧场建设单位于2010年5月第1批投放日本对虾8000万尾,牙鲆鱼苗20万尾,龙须菜苗种500千克;第2批投放投放牙鲆20万尾,海参苗30万尾,魁蚶苗种15万;第3批2011年投海参苗30万尾,牙鲆苗20万尾,移植和放养龙须菜、江蓠和大叶藻等大型藻类400万株。4管理制定规章制度,雇佣专人看护,限制捕捞工具,严防电、炸、毒、偷等行为发生。设立专门机构对人工鱼礁礁区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人工鱼礁礁体状况和礁区资源环境进行监测。定期由潜水员潜入海底观测礁区生物生长情况、摄食活动、分布密度等情况,及时清除敌害,定期测量体长、水温等数据,并进行记录,便于对投放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同时根据各种经济鱼类的生长情况在礁区进行适当采捕,采捕收益用于海洋牧场的日常看护费用。5取得的效果经济效益。昌黎新开口人工渔礁建设从2009年12月起步,2010年4月完成礁体投放。2011年8月经过潜水观察,在石礁和礁区海底已有大量的硅藻附着,礁区已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藻床已初具规模,多种鱼类已在礁区附近“安营扎寨”,使礁区成了海洋生物休养生息的场所。由于水泥预制件礁体投放的较晚,藻类附着物较少,没形成太大的规模,但在海底潜水观察可见大量海参、牙鲆鱼栖息在礁体附近。由于2011年昌黎海域海水发生石油污染、赤潮等其他非正常原因,造成项目区鱼获物的产量较低,鱼、虾、蟹全年地笼网的捕获量在10吨左右,产值近20万元。预计按正常年份计算,海参年产60吨,至2011年底牧场投放的海参价值近1000万元。2010~2011年累计经济价值1020万元。社会效益。创造长期岗位50个,短期岗位200个,有利于当地渔民就地转产转业。2010~2011年累计社会效益500万元左右。生态效益。根据国外成熟的人工渔礁研究理论,每平方米人工渔礁的生态贡献至少600~3000元。考虑到昌黎海洋牧场建礁时间因素,昌黎新开口海洋牧场面积5278.78亩,人工渔礁区面积2986亩。人工渔礁区以每平米600美元的生态效益计算,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至少累计创造生态效益12.3亿元人民币。6结语发展海洋牧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从渔猎时展到人工控制的“放牧”养殖时代。在陆地上,人类最初也是以打猎为生,后来才发展到家畜放牧养殖,现今“家畜放牧”时代将从陆上向海洋扩展[3]。因此,海洋牧场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海洋渔业的出路。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昌黎县这片“蓝色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2

“渔陷”重围

“出海去撒网、归来鱼满仓”的渔歌,对中国渔民来说,已成渐行渐远的记忆。现今,从辽宁到山东,从江浙再到两广,沿海各地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中国近海渔业已深陷困境。

以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为例,这个以盛产大黄鱼而驰名的渔场,如今已经难觅大黄鱼的踪影,由于过度捕捞,舟山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迫使当地渔民的捕捞越走越远。渤海渔场的遭遇类似。10年前,这里随便一捞就能捞上100多种鱼类;10年后,很多鱼种已经渐渐消失。而在海南,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

不仅如此,“掠夺式”的捕捞让鱼子鱼孙都“难逃一劫”。海洋专家周遒麟说,将东海现有的渔船都动员起来进行捕捞,只需两周,就可将整个东海渔业资源捕捞一空。

而中国近海快速的工业化发展亦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无法生存。国家海洋局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管辖海域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即严重污染海域),较上一年增加了62%,其中黄海和东海的污染水域增加最多。

在这种背景下,让开发与保护并存,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样本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曾表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首先要有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利用科技突破来驱动,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海洋发展模式。

事实上,一些渔业企业已经开始了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在2011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上,一家渔业公司作为16家“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军者”典范企业之一,成为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给这家企业掌门人发来亲笔信,称他们是“真正的全球公民企业展现出来的楷模典范”。

这家企业便是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

獐子岛原本是一个岛屿的名字,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距离大连陆地有100多公里,地处北纬39度。这里的海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水清洁,水温、流速、盐度、饵料等条件非常适合海参、鲍鱼、虾夷、扇贝等海洋珍品的生长,是海上的“天然粮仓”。今天的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从1958年的獐子岛镇集体经济发展而来,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小镇上的15000名居民就是公司的大股东。

大海是獐子岛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他们对海洋生态很早就有深刻认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就提出“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理念,开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努力:镇上没有大的工业企业;岛上居民污水实行专业定点排放;居民不养家禽,生活垃圾经过压缩后被转移到岛外掩埋;岛上30多年前就实行封山育林;风力发电、海水集中供暖、太阳能路灯等低碳环保项目在岛上都已实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獐子岛无所不用其极。每天出海作业的船和海上监控的船必须同时清理海上垃圾,企业对此进行有偿回收;獐子岛的作业船要全部换成玻璃钢的,企业正在陆续更换掉高能耗的木船和金属船;中科院北黄海海上监测系统设在獐子岛,用科技的力量监控和保护生态环境;他们请世界知名第三方检验机构SGS做虾夷、扇贝的碳标签认证,计算一只扇贝的一生中,吸收和排放多少碳……

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厚刚表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企业应有的担当,应尽的责任。我们不能说胸怀全球,但起码要善待脚下的这片土地,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子孙,也要对得起当下的消费者。我们决不能做破坏生态的事,这是我们的底线。”

对可持续理念的坚守,让獐子岛放弃了很多利益,但仍实现了可观的商业效益和良好口碑。200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2009年15亿元,2010年22.6亿元,2011年的目标是30亿元。由于獐子岛的理念得到了全球客户的认可,近几年,收入每年递增30%以上,利润增长达到50%。

变“吃海”为“养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在海洋资源不够丰富的时候,“养海”则成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971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marineRanching)的构想。所谓海洋牧场,就是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

海洋牧场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1977―1987年,日本用十年时间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在近海建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养)和吸引自然鱼群,使得鱼群在海洋中也能像草原里的羊群那样,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

不只是日本,世界海洋发达国家都一直在探索研究海洋牧场建设,美国、挪威、西班牙、法国、韩国等均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

中科院院士、已故的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多年前就提出“牧养”理论,他把水产业发展趋向分为三个阶段:捕捞、农耕(养殖)和牧养。而随着水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牧养已经成为势在必行之举。

中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源于獐子岛。上世纪80年代初,黄海海域的长山列岛引进了先进的虾夷扇贝的繁育增养殖技术,尝试底播增殖,将人工培育的虾夷扇贝品种放养到海底,获得成功。1987年,这项技术在长山列岛所辖的獐子岛开始了规模化推广,獐子岛建成了虾夷扇贝苗种场,培育的苗种在獐子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底播。随着这一技术在獐子岛的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獐子岛开始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按照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要求,他们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进行海底绿化,发展生态化、可持续的海洋养殖产业。

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獐子岛集团基本已经建立起规模化、世界级、标准的海洋牧场。目前,獐子岛海洋牧场已经开发的海洋面积突破2000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大连市区的面积。

“‘海洋牧场’更加注重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在这里,各类海洋生物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张秀梅说,人工鱼礁在海底形成突起物,从而形成上升水流,带来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能促进浮游生物增多,进一步满足鱼虾类的生存需要,这样能量一级级传递,就可以完成一个食物链条;这些礁体还可以吸引大量的海洋生物自然附着,大量的藻类、贝类可以迅速增殖,保护了珍稀的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海洋牧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可持续发展,这就要保证生态生命的可持续,投入养海是必须的。”吴厚刚一直在企业推行他的可持续的“耕海养海”理念,他称,这是对大自然的“孝敬”。

如今,变“吃海”为“养海”的理念已越来越得到重视。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沿海沿湖地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增殖放流的支持力度。广东、海南、辽宁等省积极开展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渔礁和人工殖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632070

座落在渤海湾的秦皇岛市依燕山山脉而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秦皇岛市,贯彻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秦皇岛市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的危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现状,力求构建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以期为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

秦皇岛市拥有162.7km总长的海岸线和2114km2(0~20m等深线)的海域面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有鲳鱼、鲈鱼、对虾、扇贝等。现有资料显示,秦皇岛市目前有捕捞作业渔场1万km2,其中能够进行水产养殖的浅海5.33万hm2,另有0.33万hm2滩涂适合渔业发展。近年来,秦皇岛市将水产养殖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建设和谐“海洋牧场”方面,已打造示范区近0.567万hm2,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4年,在秦皇岛市,作为水产养殖支柱的扇贝养殖规模达38846hm2,工厂化海水养殖达到813560立方水体。全年渔业总产量达35万吨,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水产品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居河北省首位。上述数据显示,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业经过快速发展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关注水产养殖热潮,更应注意其带来的负效应,那就是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与污染,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6月,秦皇岛市周边海域的海水突然呈浑浊的黄色,这一异常导致全市3.75万hm2浅海的水产养殖业受损,真实的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从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发展过程来看,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规模扩大致使海洋不堪重负,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如2014年,据相关部门监测,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的流行病害发病情况几乎贯穿全年,即使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也有流行病害报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另外,环境污染带来的赤潮频发,水产养殖种质退化等问题也威胁着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水产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亟需构建。

2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1水产养殖产生的营养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当前世界上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为投放饵料养殖,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也是如此。但是,饵料投喂在满足养殖动物需求的同时,也有部分饵料因多种原因未被使用而沉积在水中。这使得饵料投放后产生的无用废料成为污染海洋环境的罪魁祸首。有研究发现,在养殖鲑鱼时,只有81%左右的饲料能被鲑鱼吃掉,其余的饲料则变为废弃物留在水中;同样,在养殖对虾时,其饵料的实用率同鲑鱼养殖接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饵料的极大浪费。另外,养殖动物在消化饲料后排放的粪便也构成了海洋污染物之一。由此可见,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营养物,即未食用的饲料、排泄的粪便、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有机物被随意排出到临近水域后,造成海水水体变质,富营养化情况突出,从而造成海水污染,而这一污染又造成了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变成了恶性循环。

2.2水产养殖所用的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药物已成为养殖常态,正如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的,养殖户为达到治病增产的目的,在养殖中使用的药物多达20多种。这些经常使用的药物多数为化学合成的药物,一部分在投入水中后进入养殖动物体内,另一大部分则直接遗留在水中,长此以往,对海洋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养殖户对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不仅杀死水产养殖中的病虫害,而且对海水中的一些有益菌也会造成伤害,导致海洋生态失衡。

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很多都是很难逆转的。比较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往往会给海洋环境带来持续的、多方位的影响。如广东等地沿海曾出现过为治理虾的流行病而投放硫酸铜,致使硫酸铜中的铜金属元素污染长期存在的典型案例。

2.3水产养殖造成的底泥富营养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毫无疑问,水产养殖区底泥中的C、n、p等的含量和耗氧量是偏高的,从养殖区底泥中,经常能找到养殖动物未食用的饲料残渣以及化学药品等物质,这些污染物沉积在水产养殖区底泥中,造成微生物的异常活跃,耗氧量随之增多。正是在这种缺氧状况中,脱氮和反硫化反应突出,从而促使nH3和H2S这些毒物得以产生,并加速藻类的生长,促使养殖区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这种情况在使用深海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的过程中最为常见。在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底泥富营养化也比较突出。从《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可见,秦皇岛市海水中被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秦皇岛市海洋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底泥富营养化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3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路径

3.1多元立体综合性养殖方法

考虑到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可通过多元综合化养殖的方式构建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具体而言,是利用某些养殖动物的生物特性,将其进行共同养殖,实现种间协调促进。这种养殖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共同养殖的动物之间不能互相捕食;养殖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比例;养殖动物之间在饲料与环境要求上互补,可循环利用。如,将对虾与鱼类、对虾与贝类进行混合养殖,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借助不同物种间存在的相互作用,进行水产养殖体系的优化,可以增加水体容量,降低其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作用。如,通过扇贝与藻类的间养不仅可以增产增收,还能净化水体环境;又如,将扇贝与海带进行间养,二者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病害发生率却显著降低。秦皇岛市的扇贝养殖规模大,养殖户众多,可以考虑这种方式,通过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3.2构建工厂化的海洋牧场

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其海洋渔业的整体规划中已引入了“海洋牧业”这一概念,政府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向海洋定期投礁的方式,进行增殖放流,着手打造优质的“海洋牧场,”对本市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海洋牧场”是建立水产养殖生态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向与途径。但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养殖动物的遗传性污染与流行病高发的难题,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建议秦皇岛市应减少散户浅海筏式养殖,可通过发展“工厂化”的海洋牧业养殖方式,采用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开发养殖新设施,将工厂集约化养殖与海洋牧业完美融合,扬长避短,打造精品,从而实现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实行短期养殖及养殖区域互换的养殖方式

在秦皇岛市网箱养殖的相关实验中,与长期养殖相比,营养盐、硫化物等有害物因养殖时间短、沉积不多,所以短期水产养殖对养殖区域的水体污染更小。因此,实行短期养殖不失为一个解决海洋污染的新途径。同时,海洋区域具有自我修复与净化功能,为减少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可尝试进行养殖区域经常更换的养殖方式,给养殖海域自我修复与净化的时间,从而减少污染的发生。

3.4发展生物修复技术,改造水产养殖生态

面对水产养殖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选用生物技术这种污染进行水体净化与原位修复,无疑是确保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构建的最佳途径。生物净化与修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海洋微生物或部分水草等水生植物的成长发育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水产养殖实践中,有研究者建议在水产养殖区域内通过投放光合菌等微生物来净化水质,实现有害物质的改造,帮助养殖动物生长,抑制流行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人工微生物已成为发展生物修复技术的首选。

4结语

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看,虽然养殖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养殖产业也因污染环境的负效应而受人诟病。因此,打造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生态循环模式下的水产养殖路径进行了设想,水产品的养殖必须建立在安全质优环保的基础上才是人民群众与政府需要的产业发展方式,在这方面,秦皇岛市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利强,李顺才.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4

abstract:thispaperusedecologicaleconomicstodiscusstheprinciplesandmeasuresoftheadjust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ionstructure,toprovidepolicyadviceandtheoreticalreferenceforlocaleconomicdevelopment,guidetheefficientandadequateuseoflandresourcesinruralareasofLiaoningprovince,adjustagriculturalplantingstructure,andincreasetheirincome.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对策与建议;合理化;辽宁省

Keywords:agriculturalstructure;adjustmentprincipl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rationalization;Liaoning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42-01

0引言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储备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但辽宁省却属于高产低效型的农业省份,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财政负担沉重。因此,研究辽宁省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调整辽宁省产业结构,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品质优质化的高效益农业生产格局,发挥辽宁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辽宁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本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是对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农业产业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辽宁省的生产结构调整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面向全国市场,考虑国际市场。既要适应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研究和预测未来的潜在市场需求趋势。要立足多样、多层次、优质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

1.2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安康市盆地、浅山和高山各区域的经济、自然和生态条件,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生产基础、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的优势,综合考虑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建立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骨干产业。

1.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选用和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1.4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逐步形成工农互动,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1.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农村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

1.6突出重点的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选择优势农业产业,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2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2.1推动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仅在于一级结构的调整,还要包括二级、三级等内部结构的协调。

2.2种植业结构合理化辽宁省的种植业结构长期以来受“以粮为主”的思想影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值一直以来占主要地位,近几年来的结构调整也只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种植业结构还是二元经济的模式。所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绿肥作物,实现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粮食生产对品种结构要进行调整,应压缩小麦、玉米,扩大水稻、薯类、豆类的种植,除大宗产品外,要发展名特优产品,如黑米、糯玉米等。经济作物生产要有辽宁省的地域特色,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

2.3畜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首先,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与市场联结起来,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速了畜牧业的商品化、场化进程。其次,通过产业化建立畜牧业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一体化的经营形式,通过合同或契约,将农民与其他参与主体,结成了较稳定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工企业通过提价让利、生产资料赊销、无偿服务等方式,将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等实现的多次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第三,产业化有利于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第四,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畜牧产业化以建立高效畜牧体系为中心,延长了产业链,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2.4林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产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重点搞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加快林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的改革。加快林种树种、林龄结构调整,减少一般用材林面积,增加防护林、特用林面积,增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大力发展红松、云冷杉和珍贵阔叶树种,减少中幼林龄比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抓好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项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中草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2.5渔业结构合理化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在充分发挥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国家提出的“快速发展增养殖,稳定近海捕捞,经济扩大远洋,狠抓流通加工,强化法制管理”的发展方针,积极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转变。以科技为动力、以加强质量管理为手段,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政策引导,调整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结构;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建立健全海洋渔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渔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霞浦县;蓝色产业链;区位优势;发展模式

一、蓝色产业链理论基础

(一)蓝色产业链基本概念

近年来,高效且有序发展蓝色产业,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促进当地经济较好较快发展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所谓蓝色产业链,是以海洋为基础,以海洋依托,充分利用当地的海洋资源、人才和科技优势,打破传统,相应延伸沿海岸带,加强沿海地区之间的协作、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协作,进而形成以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为主体的,以港口物流业、海产品零售业、滨海旅游业和涉海电子商务产业等产业为布局的蓝色产业链条。蓝色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与支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向相关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效应,通过不断延伸蓝色产业链,使有限的海洋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

(二)国内外蓝色产业链发展研究状况

伍长南(2007)从港口资源开发、港口物流产业、临港工业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产业等详细阐述了蓝色产业集群发展机遇,并分析了各沿海城市蓝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同时深入分析各地的发展重点及对策。[1]朱坚真(2010)在《海洋经济学》书中从海洋渔业、海洋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来论述蓝色产业经济的结构,认为合理开发蓝色产业可有效解决陆地资源的稀缺性,形成综合性的蓝色产业链。[2]孙吉亭(2011)在针对蓝色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总结了这种蓝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蓝色经济产业化面临的形势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和发展模式。[3]冯瑞(2011)深入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港口的发展问题,在对沿海港口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预测港口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出其发展战略。[4]林强(2010)专门研究了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必要性,强调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区域一体化,构建全新的政策体系,发挥海洋资源优势。[5]

Kambizmokhtari主张用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海洋产业链,加大近海处理设施的使用频率,直至完全替代传统的产业链运作平台。他认为海洋港口运输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通过轮船运输游客以及货物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6]Joanwoodward从经济产业的角度进行海洋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探讨几大产业的不同结构产生的不同经济效益,进而寻求最佳组合。[7]meporter认为蓝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满足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共同类别等四个条件,然后中国目前的蓝色产业还不符合这些条件,所以只有通过全球产业链资源的集成才能弥补中国高科技产业缺失的要素。[8]Sarkis推崇蓝色经济的绿色循环性,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完善,环境问题却日渐严重,倡导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刻不容缓。[9]

二、霞浦县发展蓝色产业链必要性分析

2014年霞浦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台水中心获批为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近年来随着蓝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霞浦县地区生产总值连年增加,因此发展蓝色产业链的必要性愈发凸显。由于霞浦县农林牧渔产业作为其蓝色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蓝色产业链的诸多数据无法统计,因此以农林牧渔产值作为蓝色产业链产值的主要指标进行趋势性研究,从而了解霞浦县蓝色产业链对整个地区是否存在显著影响。

表12005-2014年霞浦县农林牧渔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

年份霞浦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霞浦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528.1055.00

200630.0057.50

200733.5466.80

200835.4573.95

200936.9681.44

201045.3093.87

201154.90117.20

201271.00137.00

201383.78153.00

201488.51166.35

资料来源:霞浦县发展和改革局

用X表示霞浦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Y表示霞浦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图1霞浦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霞浦县农林牧渔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且其线性关系较为密切,即正线性相关关系。

表2关于霞浦县农林牧渔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eviews统计分析表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X1.7760540.08051122.059700.0000

C10.069144.4389022.2683860.0530

R-squared0.983826meandependentvar100.2110

adjustedR-squared0.981805S.D.dependentvar40.64735

S.e.ofregression5.482935akaikeinfocriterion6.418015

Sumsquaredresid240.5006Schwarzcriterion6.478532

Loglikelihood-30.09007Hannan-Quinncriter.6.351628

F-statistic486.6303Durbin-watsonstat0.993318

prob(F-statistic)0.000000

由农林牧渔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eviews统计分析表的最小二乘法结果可知,p=0,则霞浦县农牧渔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正向显著影响。

由图1与表2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在剔除农林牧渔产业非相关影响因素后,霞浦县蓝色产业链对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霞浦蓝色产业链生产总值对地区生产总值有其必要性。

表3对霞浦的展望

对霞浦县展望人数(人)比率(%)

顺应时代潮流,自由发展1610

蓝色产业链是霞浦的特色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政府应当给予支持9956

应当与时俱进,作出顺应政策和现状的适时调整4325

其他179

合计175100

根据对霞浦县居民开展的175份问卷调查显示,56%的当地居民认为“蓝色产业链是霞浦的特色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政府应当给予支持”,人们对霞浦县大力发展蓝色产业链充满期望,对蓝色产业链的大力支持是众望所拟,可见发展蓝色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三、霞浦县蓝色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霞浦县海岸线长达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占宁德市的近一半,居全省各县市首位,海岸线为其港口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霞浦天然深水岸线长约42公里,拥有港口港湾195个,沿岸许多地方具备建港条件。霞浦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港口物流地位,实现临海物流产业发展。霞浦县建立著名的三沙港,实现了滨海旅游业、物流业、零售业等产业集聚,以港口带动物流服务,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区位优势日渐显著

霞浦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海域最近距离为14海里,距离温州、福州的陆路交通里程均为160公里,霞浦往福州、温州仅1个多小时车程,这是连接沿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2014年霞浦全县公路运输周转量40203.93万吨公里,增长20.86%,水路运输周转量66278.87万吨公里,增长18.71%,可见霞浦交通工具利用率较高,有发展蓝色产业链的基础设施。贯穿霞浦的温福铁路和福宁高速公路,对蓝色产业的开发起着交通纽带作用,与港口物流相辅相成,凸显霞浦战略地位,不断带动霞浦经济突破新的增长点。

(三)水产养殖区域面积较大

霞浦县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陆地总面积的19.9倍,占全省海域面积的21.76%,广阔的海域面积衍生了蓝色产业。霞浦所拥有的海域面积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二,浅海、滩涂69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0.17%和23.76%,适合水产养殖的0―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达265万亩,是海产养殖大县。霞浦县的水产养殖区域是由滩涂至浅海推进的,浅海海域广阔,开发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高。

(四)养殖与捕捞业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运作模式

霞浦作为著名的海洋大县,捕捞量和水产养殖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全县海洋捕捞年产量12万吨,水产养殖年产量24.3万吨。霞浦县2014年海带养殖面积就达7万多亩,预计产量12万多吨,产值可达9亿元人民币。该县10个沿海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大面积规模种养,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大陆沿海县(市)第二位。[10]广阔的浅海区域,温和的气候条件,为霞浦的水产品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霞浦传统渔业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对于养殖或捕捞都有固定的模式运作,总体而言传统产业基础夯实。但海洋捕捞多以渔民自发谋生为主,难以形成诸如渔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渔业资源统一管理进程缓慢。

(五)滨海旅游效益呈现稳步增长

据霞浦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显示,霞浦县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191.6万人次、旅游收入14.3亿元,分别增长20.2%和20.17%,可见霞浦旅游效益呈现稳步增长。霞浦现已开发的滨海旅游包括海之家休闲会所、大京海滩别墅度假村、高罗海滨度假村和杨家溪水乡渔村等,包含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垂钓捕鱼和沙滩摄影等休闲项目,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光,如杨家溪水乡渔村年平均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未来霞浦滨海旅游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六)政府免税政策实施力度大

近年来,为成功刺激海带的出口,霞浦一直维持着海带的免税政策,其对于海带等产业实施扶持政策,并不断改善海带产品加工流程,改造海带加工场所。海带等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免税,促进了海带出口及外销至省外,扩大了销售范围。霞浦享有原中央苏区政策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且与台湾地区贸易频繁,专门在霞浦设立的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进一步降低了对台湾贸易的推广难度,有利于打造一大批水产品龙头企业。

四、蓝色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霞浦作为渔业大县,水产品加工却仍以粗加工为主,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缺乏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许多产品原料副产物无法进行综合开发,水产加工业落后。当地企业在加工设备改造方面缺乏政策支持,产品深加工较少,产品附加值低。霞浦蓝色产业仍以海带、紫菜等传统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缺乏多样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区分品质高低,传统产业难以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应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技术,扶持。

(二)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

霞浦县尚无完善的多层次物流体系,货物配送由部分物流公司负责,面对生产供应链化和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零散的物流企业不足以支撑未来霞浦县海产品经济的快速增长。霞浦水产品流通速度和物流配送效率低,水产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配送速度慢。霞浦县港口资源丰富,却无标准化的物流中心,缺乏现代港口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与航运服务管理中心,不能为当地政府制定渔业政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使得大型港口设施得不到广泛应用。

(三)零售产品品牌知名度低

霞浦县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最美滩涂”等地理名片,但霞浦县所零售的水产品品牌化程度低,缺乏具有霞浦地方特色的全国知名的优质海产品品牌,无法对对品牌特色进行口碑式宣传。市场上流通的海带、紫菜等因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化经营,而难以提高其市场地位,从而无法快速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而零售型企业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专业化、多元化的销售途径不多,缺乏多样化的销售市场,且营销观念滞后。

(四)旅游产业不发达且宣传力度不大

从旅游设施与环境出发,霞浦县旅游设施相对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全方位的规划,相比同等级的发达地区仍有差距。除了酒店数量及设施、海滨景点交通的落后,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从宣传角度出发,其宣传手段、渠道单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方式少。霞浦县除了常规宣传和协办海峡(霞浦)摄影展,其余大型旅游宣传活动较少,特别是线上的宣传渠道少,旅游市场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五)电商技术基础薄弱

电子商务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务活动,而霞浦县网络覆盖面仍不完全,企业自身电子商务网站不专业,交互式的第三方支付通道不健全,缺乏数据挖掘手段,对互联网巨大优势的运用程度小。企业不仅电子商务意识薄弱,相应电商人才也较为缺乏。由于霞浦县经济发展并不发达,信息化程度低,人们对于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吸收缺乏重视。在如今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挖掘行业发展潜力的主要研究对象,海洋渔业如果无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就不能挖掘出更多的商业前景。

(六)自由贸易园区缺乏政策支持

福建厦门与福州的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彰显了福建较为发达的两个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优势。而霞浦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产品丰富的优势却没有展现出来,没有受到各方的重视。同时,经济资本投资力度小,外资投资并不活跃。霞浦县2014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霞浦县全县项目投资主要集中于地产业行业投资,海洋渔业投资占比极少。而蓝色自贸区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等投入,就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

(七)涉海金融产业政策不全

由于海洋养殖业的资金投入大,资金循环周期长,养殖户经常碰到流动资金困难等资金难题,而政府在养殖项目贷款等方面所提供的专项贷款的灵活性、实惠性和贷款规模却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霞浦蓝色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企业要发展壮大,融资过程必不可少。霞浦县蓝色产业链中的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常常需要提供资产抵押或资信证明,贷款的资金来源不足。海洋经济受气候影响,自然灾害是无法人文估测的,涉海贸易商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且风险大,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冒险为企业提供贷款,这严重阻碍了蓝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

五、探索适合霞浦县蓝色产业链发展的模式

(一)特色经济型发展模式

特色经济型发展模式,是以地区的特色产业为主体,结合各个产业的特点合理分配相关资源,进而形成产业优势。霞浦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园区和滨海旅游业作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打造蓝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霞浦县在浅海区域种植海带、紫菜等水产品,利用这些藻类产品的海水净化功能,提高相关海域的水质质量。而在景观优美的滩涂发展滨海旅游,将发展第一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促进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政府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定期进行休渔季节执法监管,防止鱼群等资源的过度开发,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生态农业这种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更好地延伸了蓝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2.建立新型工业园区。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构建了两岸贸易交流的新平台,霞浦的外向经济得到推动式发展。霞浦企业通过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获得了多样化的销售市场,增加了霞浦海产品的销售范围与渠道,进而加大对台湾等地的海产品出口,而从台湾地区进口的海产品又可以满足霞浦迅速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新型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带动了霞浦经济持续增长,也增加了霞浦产业发展的特色。

3.塑造滨海旅游业特色。霞浦县重点构造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通过建立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打造滩涂摄影旅游带,从而塑造“中国最美滩涂”的地理名片。霞浦县的特色在于走霞浦滨海旅游的品牌路线,实现生态观光,以原产地为基础从产业链角度进行旅游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二)农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霞浦县以农业为主导发展经济,截至2014年,霞浦县已创建“闽台合作精致农业园区”12个,其中11个为“闽台合作精致农业种植区”,1个是“闽台合作精致农业示范园”。霞浦县去年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通过扶持休闲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并建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不断招商引资,带动当地企业发展。

1.开发休闲渔业运作模式。休闲渔业是一种鱼类养殖等传统渔业与渔区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体验,霞浦海之家休闲会所就是一种集垂钓、娱乐、旅游和住宿的休闲旅游会所,有专门垂钓与烹饪的区域。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霞浦发展的重点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农户增收,也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实现渔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霞浦县正在不断开发这类发展模式,对传统渔业进行延伸,制定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休闲渔业。

2.培育水产养殖业龙头企业。霞浦县培育了一批水产养殖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霞浦县凯源食品有限公司、霞浦东吾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霞浦企业在改造其先进的水产养殖设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实现高质量与高投资回报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地养殖业龙头企业,占据着充足的资源、技术、资金,有着区域主导带动作用,以自身发展带动其他企业业绩增长,通过对许多家庭农户水产品的收购,也实现农民增收。

3.建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社。霞浦县建立了溢洋、农丰、万家福等一系列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推行“社员+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合作社发展项目得到了开发与推广。建立专业的蓝色产业链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资金链、物流链、信息流,对于霞浦的蓝色产业链发展是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产业集群型发展模式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群是某一类特定产业的企业根据横向合作和竞争关系以及纵向专业化分工,大规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结合当地文化环境而形成的具有集聚性的产业组织。[11]

霞浦县在特定区域打造多种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效应,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县域经济的实力。

1.打造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霞浦县着力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实施海上风力发电工程项目,从而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霞浦光照充足、滩涂面积大,发展光伏产业及风力发电有着天然优势,各企业在基地中以光伏产业或风力发电为主导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2.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大量具有紧密性的小企业在固定生产区域中,由于其生产产品相似性高,相互合作必不可少,在霞浦已经形成企业在区域内的集群。例如霞浦县永兴水产工贸有限公司,作为宁德市龙头企业,通过与周围多数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完成海带等水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流程,提高订单完成效率,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

3.临海船舶产业集群。霞浦以大型深水港口为依托,在临海地区建造船舶修造基地,东冲港区已经引进福建五星环球造船重工有限公司投资修造船舶,船舶修造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临海船舶产业在投资浪潮中不断发展,马来西亚善美公司与厦门金创公司合资30亿元创办溪南船舶工业园,申望(福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投资3.86亿元在盐田兴建2万吨船厂,这都激发了中小企业投资热情,有助于企业在一定的区域获取经济效益。

(四)区位优势型发展模式

霞浦县距离台湾近,地处宁德市这样的闽东苏区,更能够立足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蓝色产业链。同时,霞浦县也充分组合生产要素,利用劳动力和资金要素,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1.与台湾贸易往来密切。霞浦作为海西经济区优势县域,与台湾隔海相望,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126海里,西洋岛与台湾西引岛仅距10海里,霞浦与台湾向来通商通航,台缘特殊。霞浦企业通过发达的立体交通网,通过水路运输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与台湾进行货物贸易。霞浦建立台湾渔民创业园,两岸在技术、资金、市场、人力方面加强合作,深化霞浦对台合作,进一步加速闽台区域合作。

2.享有闽东苏区政策优势。2014年,国家加大对振兴闽东苏区经济的扶持力度,提出振兴闽东苏区经济支持政策参照西部地区支持政策执行。霞浦县处于闽东苏区发展相对落后的沿海地区,但霞浦县有丰厚的水产品资源,结合政策优势,水产品交易可以更加自由便利,资金流也会更加活跃通畅。

3.生产要素组合合理。霞浦处于劳动力丰富的农村地区,在发展蓝色产业链的同时,带动了村中较多的剩余劳动力,也为返乡创业的村民提供就业平台。2014年7月份人民银行霞浦县支行为资金紧缺而潜力巨大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1300万元贷款授信,这使得玻璃钢插竿新技术得到大规模引进实施。同时银行自身业务也在加速发展,从2014年7月24日开业至10月初,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霞浦县村镇银行达到存款近9000万元、贷款近8000万元的规模,预计到年末存贷款总量均可突破亿元。[10]最后要加一部分结论,说明哪些模式适合解决什么问题,必须与上文相呼应,给人对症下药感觉,而不是简单的模式罗列。说明在资金与劳动力组合方面,霞浦县已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这种资金与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组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在蓝色产业链中的合理组合。

(五)结论

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作为霞浦县新型发展模式的探索,可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有利于蓝色产业链的升级;农业主导型发展模式,可以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保证农民实现增收,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激情型发展模式,可以凝聚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实现更好的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区位优势型发展模式,能深化与台湾等地区的合作,强化霞浦贸易自由化,从而更好的组合生产要素。各种蓝色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各自适合霞浦县情的特色所在,能够解决不同的霞浦发展问题,发挥蓝色产业链最大的效益。(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管理学系)

本文为2014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的成果(项目编号:201410395055)

参考文献:

[1]伍长南.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朱坚真.海洋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吉亭.蓝色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冯瑞.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

[5]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

[6]Kambizmokhtari.apreliminaryresearchonriskmanagementformarineindustryapplications.[J].2012:29-34

[7]Joanwoodward.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andpracti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24-26.

[8]m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otion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

[9]SarkisJ.astrtegicdecisionframeworkfor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3(11):397-409

[10]朔.“中国海带之乡”福建霞浦海带产品首次出口台湾[eB/oL].H〗ttp:///tw/2015/02-11/7056354.shtml,2015-02-11.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6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成都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养猪;饲养成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8-0253-01

在养猪过程中过分地降低成本或增加成本,结果都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养猪业陷入窘境。为了摆脱养猪过程中亏损的境况而实现盈利,现就饲养成本及其回报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业的快速、良好、健康发展[1-2]。

1饲养成本

1.1品种

品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直接决定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与本地猪相比,大约克、长白猪等好品种的经济效益可提高10%~12%,饲养周期可缩短5个月左右。此外,母猪的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因品种和杂交组合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我国地方猪种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比国外引进猪种高[3-8]。

1.2饲料

饲料成本一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60%~70%,对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要合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可收集优质饲草粉碎喂猪,或利用优质秸秆发酵饲喂),并根据不同生理阶段调整饲料配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降低饲料成本[3-7]。

1.3管理成本

一是综合利用和产、购、销服务。猪场可与水库、渔塘、果园或其他经济作物相结合,进行立体经营。要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以降低成本[3-7]。二是提倡自繁自养。据陈欣等[1]报道,一头重110kg的肥猪的售价为1540元,而仔猪成本就500元,占收入的32.5%。若自繁自养则可以使成本降低15%。饲养一头母猪成本为4000~4500元/年,可繁育仔猪15~20头,仔猪成本220~280元/头。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猪场或养殖大户最好自繁自养[8]。三是合理的饲养规模。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劳动力和物质消耗,加快猪栏年周转,提高投产比例。经营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对生产不利,具体应视人力、财力、物力而定。条件许可时,要尽量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3-7]。

2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2.1把握价格规律和生产规律

(1)国家调控政策可对活猪价格波动造成影响,但猪价与肉价成正比。生猪价格的变化,受猪粮比价、猪肉供求关系制约。正确估测市场价格周期,对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多年来,我国养猪业呈现波浪式发展,据王野等[2]分析,基本遵循“猪少价高,利大多养,猪多价低,利小少养”的轨迹变化。当猪价低、利润少时,可投资或扩大养殖规模;而在盈利高峰时,应逐步缩小甚至临时停止养猪生产[3-9]。

(2)设施、设备的影响。据调查,1个年出栏300头的规模猪场,其建设成本为20万元。猪只成本约为700元/头,规模越大则成本越高。养殖企业投资使用期较短,受市场需求影响很大,建成之后,若使用寿命短,则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因此,要依据实际,从小到大滚动发展[8]。

(3)选用适宜的配合饲料,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减少饲料成本。降低饲料成本的措施:一是用当地优质副产品、廉价饲料,代替部分粮食饲料;二是提高使用配合饲料的技术,充分发挥饲料应有的效能;三是将自产的优质牧草与精饲料合理搭配;四是自制合乎要求的全价(相对)配合饲料[8-10]。

2.2降低人工成本

在成本核算中,见物不见人,不算劳动力帐是商品猪经营上的一个大漏洞。在降低人工成本上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利用部分机械、生产设备(如水泵、手推车等)抽水冲洗猪栏、运送饲料等,以节省人力。二是依靠社会劳动力,临时的工作如出售商品猪、处理猪粪肥或其他的一些杂碎工作,以节省固定工人。三是合理安排日工作量,减少雇用人员,提高工效。四是加快肉猪周转速度,增加年出栏商品猪数量,节省人工费[8]。

2.3减少利息支出

减少利息支出的办法:一是尽量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同样的资金,1年中出栏100头商品猪的利息是出栏200头商品猪的1倍;二是尽可能使用低息贷款;三是对饲料的储备、利用要通盘计划,如果饲料供应及时,且质量有保证,则养殖户无需多备饲料,以减少流动资金使用量,从而节省利息[8]。

3参考文献

[1]陈欣,王洪刚.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10):18-19.

[2]王野,赵长志,姜海洋.浅谈如何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J].吉林畜牧兽医,2010(10):23-24.

[3]黄洋春.怎样提高养猪综合效益[J].中国农村科技,2005(7):29-30.

[4]黄洋春.怎样提高养猪综合效益[J].中国畜禽种业,2005(5):20-21.

[5]梁皓仪.如何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养猪成本提高饲养效益[J].北方牧业,2009(21):18.

[6]林自欣.降低饲养成本上的几个概念误区[J].今日畜牧兽医,2010(6):31-32.

[7]曲红伟,陶军.生猪的饲养成本误区[J].养殖技术顾问,2010(12):219.

[8]陈珊瑚.降低养猪成本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5):226.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8

论文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及提出的背景

1.1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

低碳经济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控制而推行的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观点称为“方法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这种观点称为“形态论”。第三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圣克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种观点称为“革命论”。

1.2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并对大自然进行肆意掠夺,导致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疾病蔓延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这不得不让全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有一天,冰川没有棱角、四季不分明、天地混沌、高速公路断裂、建筑倒塌、国家淹没、疾病肆虐、万种生灵化为须由,这些可能将不只是在《2012》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场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温室气体以当前的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排放将会引起21世纪进一步变暖并会诱发全球气候系统中的许多变化。预计未来20年将以每1年大约升高0.2℃的速度变暖即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温胶的浓度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也会以每10年大约0.1℃的速度进一步变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广泛影响。气象观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溶化。2006年,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150毫米而2005年这个数字仅为50毫米。根据国际极地年组织委员会2010年2月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南极地区,地球南部海洋的海水温度更高了,浮冰的企鹅即将没有立足之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阿基姆.斯坦纳说,冰川消融是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从1993年至今得18年间,图瓦卢附近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mm。按照这个数据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毫米图瓦卢至少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这对图瓦卢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的图瓦卢将不再有任何一块土地露出海面上。由于气温的上升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的消亡时间也屈指可数,2009年10月马尔代夫内阁召开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并签署了一份“SoS”(紧急求救)文件,凸现了全球变暖这个世界性的课题,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摄氏度,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9-88毫米杂志铺。如果海平面升高100毫米,中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公里被淹没,7000万人口需要内迁;孟加拉将缩小12%;印度尼西亚则高达40%;美国将有48各州6.5万平方公里被淹没;当今世界引以为傲的标志,圣彼得堡、悉尼歌剧院、华尔街、硅谷都将不复存在……

为了拯救“病重”的地球母亲,也为了人类的自我救赎,各国政府实行各项政策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篇文章中,英国首先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气候变化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空前重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都体现了每一个国家的国际责任。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建议,“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2010年9月全球气候变暖,温家宝在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课题,应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各国都努力的发展低碳经济,认为节能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应承担的绿色使命。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同样也决定我国能否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2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2.1“公地悲剧”理论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哈定在1968年提出,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的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纠其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如果这块牧场是私人所有,那么牧地的所有者可以购买恰当数量的牛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地悲剧可以与现代的低碳经济联系到一起。现在我们做两种假设,第一种,环境由私人所有,按照这样的假设,某人将拥有环境的所有权并可以决定可以排放多少废气量。第二种假设是环境共同拥有,排放废弃物不受到任何限制。以二氧化碳为例,计算其排放量:Q=(e*a-B)*R*44/12其中Q―二氧化碳排放量(t);e―能源消费总量(mJ);a―单位能源含碳量(t-c/mJ);B―固碳量(t);R―氧化率。假设a、B、R的值是固定不变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与能源消费总量存在正相关关系,e大时,Q值就大;e小时,Q值就小。当环境由某人所有时,他就能限制能源的消费总量,那么,这确实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量的减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所有者可以消耗恰当的能源来保证经济的发展。但当“环境”是共同所有,那么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消耗大量能源,最终也只能以悲剧结束。

2.2低碳重复博弈理论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承担减排责任

不承担减排责任

承担减排责任

10,10

1,8

不承担减排责任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9

关键词:蓝色粮仓策略选择农村合作社保障措施

海洋作为资源的宝库,是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蓝色粮仓既不与人争粮,也不与人争地,而且还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安全、健康、优质、丰富的动植物蛋白。因此,既缓解了我国的粮食紧张局势,而且有利于扩大我国粮食安全体系。

一、建设“蓝色粮仓”策略选择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蓝色粮仓建设的推进,必须要优化策略选择,遵循现代科学原理,加快海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策略进行,全面推进“蓝色粮仓”的建设与发展。

(一)空间拓展战略

现代蓝色粮仓的建设必须要依靠于科技的不断创新,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掘海洋资源,拓展海洋业的发展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将地区近海渔业拓展到深海区域。比如青岛市主要以中小的民营企业为主,所以整体装备以及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较差,为此,多数渔业都是在近海作业,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后,企业加大了科技投入,对渔船进行改造后进行远洋渔业,拓宽作业范围。

其次,做好渔业人员的培训。在以渔业经济为主的城市,渔业从业人员相应较多,要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渔场探寻能力,突出从业人员捕捞经验,充分发挥地区人才优势,有效地带动本地区的渔业的发展。

(二)资源利用提升战略

海洋渔业的发展,在保证环境安全和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优化整体海洋渔业结构,实现海洋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渔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积极调整养殖结构,根据我国海洋资源的结构特征,开发潜在的新品种,培育和引入价值较高的优良生物,提高海洋生物品种的质量,合理增加海洋品种数量,建设品质海洋基区与保护区,推进海洋渔业实现新的跳跃式发展。

其次,加强海洋渔业的标准化改造,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降低资源的消耗率,采用现代新的养殖工艺和技术取代落后的养殖技术,增加海洋渔业产出率,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实现资源的交叉利用,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增加,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且可以保证产业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利用率。

二、建设“蓝色粮仓”保障措施

“蓝色粮仓”的建设,必须要基础于我国渔业发展实际,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优化投资融资机制,强化我国海产品市场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性,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

首先,要科学制定养殖水域规则,结合蓝色粮仓建设的发展需求,以政府政策为指导,解决渔业混乱局面,扭转近海建设的无序化,实现海洋业市场的标准化、有序化进行。

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渔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财政支持政策。

(二)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

为了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缓解食品供给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必须要强化海产品市场的建设,强调以下方面:

首先,要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整顿管理,改变传统形式下的“散、杂、乱、差”状态,完善海洋渔业市场功能,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保证海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提高渔业发展安全,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优化我国的海域资源结构和整体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其次,要积极调整养殖结构,根据我国海洋资源的结构特征,开发潜在的新品种,培育和引入价值较高的优良生物,提高海洋生物品种的质量,合理增加海洋品种数量,建设品质海洋基区与保护区,推进海洋渔业实现新的跳跃式发展。

再次,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要鼓励一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规范化的建设工作中,实现海洋渔业的生产、加工、批发以及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加海洋渔业产出率,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保证资源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的产业链发展。

(三)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要积极引导支持农企共建,扶持龙头企业按不同产品,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在不改变分散承包基础上,推进连片养殖,实现现代化的规模化经营与发展,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大粮仓建设。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设“蓝色粮仓”有利于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缓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策略,运用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加大海洋渔业的建设与投入,优化海洋资源结构,与先进地区的远洋渔业加强合作,带动我国地区远洋渔业的发展,拓宽渔业经营范围,实现渔业的国际化发展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晓.蓝色粮仓:建设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潜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0-44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篇10

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对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县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不时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不只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长期任务。

县不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近年来。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香蕉、瓜菜、民营橡胶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以哈密瓜、木瓜、西瓜、金钱树、花卉等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规模。目前,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收获面积49.9万亩,总产量15.8万吨,瓜菜种植面积32万亩,香蕉种植面积15万亩,民营橡胶26万亩,大棚密瓜3.5万亩,木瓜3.5万亩,热带花卉1万亩。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8.9亿元,同比增长28.53%海洋与渔业和畜牧业继续稳步发展。水产品总产量3.4万吨,同比增长4.3%总产值3.17亿元,同比增长4.1%畜禽肉类总产量2.2万吨,同比增长5%禽蛋产量1609吨,同比增长10%畜牧业总产值5亿元,比去年增长15%农民收入不时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805元,同比增长15.6%

必需清醒看到县农民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当前我县正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仍然单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实现农产品出岛出口、进超市进宾馆任务十分艰巨。必需深刻认识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继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农民增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要决策安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沿海,加快发展山区,以沿海带山区,山海互动,两翼推进,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思路,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沿海与山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范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把乐东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1建设绿色优质瓜果菜基地。实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行动计划。大幅度提高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建设一批高标准香蕉生产基地,做精品香蕉产业。县财政从县新增财力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优质绿色瓜果菜。山区镇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巩固民营橡胶产业的基础上,扩大反季节瓜菜、香蕉、木瓜等热带特色农业,从而使瓜、果、菜种植由沿海向少数民族山区推进,呈现出沿海、山区并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好局面,促进少数民族山区群众增收,促进全县农民收入平衡发展。沿海镇在巩固以香蕉、反季节瓜菜等种植业的基础上,扩大大棚哈密瓜、金钱树等设施农业规模,推进农业产业规范化、精品化。今年,全县新建2个万亩现代农业生产基地,10个1000亩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个规范化示范园区,优质精致瓜果菜占瓜果菜出岛总量的85%以上。重点建设九所镇熟田洋、新丰洋,利国镇荷秦洋,黄流镇抱孔洋,佛罗丹村田洋,尖峰山道田洋豆类(豇豆、四季豆为主)和抱由保定田洋、大安田洋、志仲成栋志强田洋、万冲国强田洋以茄子、青瓜为主的优质瓜菜生产基地,黄流、尖峰、抱由、千家香蕉规范化生产基地,九所、黄流、利国、抱由、大安、千家等镇的芒果、龙眼、木瓜等水果基地。

2建设大棚哈密瓜等设施农业基地。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和利用中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哈密瓜等设施农业建设。热带花卉1.5万亩,其他1.0万亩,使设施农业产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充分发挥南繁优势。规划建设南繁育制种试验基地和打造国家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10万亩,重点推进九所新丰洋10000亩规范化制种田,扩大商品种子生产能力,推进种子产业化。配合支持省农业科学院利国瓜菜良种良苗中心建设,继续深化淡水鱼苗良种场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良种良苗。

4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县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加快推进尖峰岭至卧龙岭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推动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热带森林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5建设无规定疫病畜牧基地。落实国家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发展专业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实施良种扩繁计划,增加畜禽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建设规模化良种繁育场。建设畜禽养殖小区3个,生猪规模规范养殖场6个,力争新增生猪出栏3万头,禽出栏10万只,牛出栏3000头,羊出栏1.5万头。加快品改步伐,重点做好利国家禽品改中心、抱由种猪场、九所种畜场和县畜科所改扩建工作,使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畜禽种苗自给。兴建黄流老母鸭养殖基地和五指山猪保种繁育基地,扶持山区养猪专业村、专业大户。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加入养殖小区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

6建设橡胶等经济作物提高单产基地。县热作部门大力挖掘大宗作物增产潜力。加强橡胶良种基地建设,扩大橡胶生产规模,提高橡胶管理技能和割胶新技术水平,建设橡胶生产管理示范胶园100个和技术培训基地50个,橡胶单产提高15%县热作、扶贫部门安排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农作物技术推广,建设1家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7发展外海捕捞渔业和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发展壮大捕捞规模。新增淡水养殖产量达500万吨。

8建设经济林业基地。加快发展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热带经济林为主的商品林业。投入资金390万元,建设佛罗镇昌厚村年供300万株的林木育苗基地。推进木材、纸浆、竹藤及林化产品加工。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资金2066万元。完善我县的水利灌溉设施,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2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300亩,新增节水能力586.5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78.1公斤。投入资金2072万元,实施长茅西干渠防渗加固工程项目,建设防渗加固渠道8公里,维修渠道24.6公里,恢复灌溉面积近90000亩,解决三曲沟水厂供水水源问题。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资金2920万元,建设南万、三益、抱套和蚂蝗塘等4宗小㈠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550亩,维护水库下游防洪区耕地7900亩和5300人口的生命财富平安。落实防汛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台风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和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10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等资金1883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投入资金1599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重点整治佛罗镇白新田洋1.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11加强渔港建设。加快以岭头渔港为重点的中心渔港。提升渔港配套功能,建成捕捞、加工、销售、补给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带动海洋渔业经济和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

12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及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抓紧做好九所至抱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继续推进农网完善工程,计划投资3.32亿元,重点解决导线老化、线径偏小、供电半径偏长,以及变压器容量小和高耗能变压器等问题。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县农业、农综等部门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力度。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建设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农机社会化组织示范点,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建设农机专业示范村5个。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14发展壮大农业技术创新力量。继续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合作建立的乐东香蕉枯萎病防控及热带经济作物土传病害防控研究所、中山大学乐东生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建设。加快科研技术效果在乐东的应用和推广。与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加快推进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示范园区建设,引进8家高等级的科研机构落户我县,进一步提升我县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15加快科技效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鼓励支持基层农技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扩大农技110服务网络。农业生产、市场经营、防灾减灾、价格行情等农业信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县、镇两级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水稻、芒果、香蕉、畜禽等优良品种和瓜菜嫁接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无土栽培、地膜、微滴灌节水、沼气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40个,良种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推广面积80万亩。

16提升气象服务农业能力。县气象部门要完善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测及信息制度。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及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增加和调整电视播报天气节目的频次和滚动字幕。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合作,将气象信息通过短信业务。加强完善气象装备保证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分别在佛罗设施农业基地和尖峰岭至卧龙岭为环形线的部级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2个乡镇气象自动站,装置13个气象电子显示屏。完善镇、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人工增雨作业。加强农村气象防灾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17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000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85%人均收入增加360元/每年,有效整合县农业、科技与信息产业、就业、扶贫、热作、科协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完成对农技人员、110服务技术人员、农业种养骨干、农机平安驾驶培训等技术培训1万人次;实施“农业科技普及工程”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科技下乡120余场次;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培训工程”举办橡胶栽培管理、槟榔栽培管理、生猪饲养和罗非鱼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培养一批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农产品运销队伍和农产品交易流通经纪人。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实施科学战略合作和科技110平台服务。充分利用产学研等试验基地,热作产业主产区及其辐射区举办作物科学栽培、技术应用等培训班。通过培训不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全县农民务工收入可达1.7亿元。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

18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县财政、发展与改革、农业等部门要落实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山区特色专业合作社20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给予贷款贴息以及品牌创建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县农村信用联社、城乡信用协会等金融部门要积极搭建金融信贷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今年向省推荐新增3家省级龙头企业,评选10家县级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组织合作社理事长赴台湾考察,推动合作社新增30家,其中,山区新增专业合作社10家。

19加快农产品加工建设。县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热作等部门争取农业产业化资金。重点扶持万冲、大安等镇天然橡胶加工企业1家,发展畜禽精深加工产品,引进现代化畜禽加工企业1家,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产品,培育果蔬加工企业2家,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九所新区、莺歌海镇或岭头渔港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厂1家。

20加快农产品预冷系统和农产品市场建设。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形式支持发展冷藏保鲜骨干企业。兼顾发展一批田头冷库,大幅度提高冷藏保鲜能力,带动农产品分选分级、包装和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重点建设1家大中型冷库,发展3家田头冷库,力争新增库容3000吨,大幅度降低瓜果菜在运销中的损耗率。县农业、供销、发展与改革、商务等部门要加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建立健全农贸市场体系,重点建设昌发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琼辉景棠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抱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九所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

21加大山区扶贫力度。

促进务工转移增收。继续加大对山区种苗发展资金的扶持,加大对山区农民技能水平提升和扶贫力度。用好今年第一批扶贫项目资金和老区项目资金,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促使农民增收致富。

22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建设。县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落实县政府与省工商局签订的共建“商标富农”工程示范县合作备忘录。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维护和农产品商标注册进行扶持和奖励。共建期间胜利注册的农产品商标由县政府一次性给予2000元补贴;胜利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由县政府一次性给予1万元补贴;注册的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由县政府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注册的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的由县政府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力争实现农产品注册商标总量新增20件。其中,农产品著名商标4件,农产品地理标志及证明商标1件。加强农产品促销活动,落实2010年“冬交会”订单,谋划办好今年西安“乐东香蕉”推介会、组织参与海南瓜菜促销等系列有影响力的促销活动,提高乐东品牌农业效益。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建设。

23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建设。组建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佛罗、九所开展3G田头质量监管试点工作。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督力度。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行动。做好农资的平安配送工作。建设县水产动物疫病防治站,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预防和治疗。县农业、供销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经销网点,每个镇创办12个放心农资连锁店,建立农资平安配送中心。要积极发展购销、产品配送、农资超市、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延伸和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营销空间,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24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县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能力建设,落实村级兽医员配置机制。对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

25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县农业、科技与信息产业、林业、农技等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管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110作用,打响农产品生态、绿色品牌。推广太阳能灭虫灯10000亩,新建1个植物医院流动服务站、1个专业化防治队伍、1个统防统治示范点,扩大统防统治范围,确保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六)推进循环经济。

26加快发展农村沼气和循环利用。县发展改革、农技部门安排沼气建设专项资金875万元。投入资金111万元,新建养殖小区5个,实现节本增收300万元。积极发展“猪—沼—作物”生态循环模式,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利用。

七)完善政策扶持。

27减轻农民各种负担。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减少农民的教育支出。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规范,农民参保率达97%以上,减少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切实做好医疗救助、农村低收入农民补贴工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平安制度,扩大农村养老平安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28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县财政、农业、林业、渔业、移民、农综、畜牧等部门要落实农机、农作物良种、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退耕还林等各项惠农补贴力度。减少中间环节和行政成本。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提高补贴规范,扩大补贴种类和范围,对发展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各项补贴达2亿元以上。

29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扶贫、林业、农综、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公共财政投入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策性金融支农惠农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联社贴息贷款和“城乡信用协会”三农”担保公司等信用融资平台,解决财政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力争提供贷款额度2亿元以上。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农民增收。县农村信用社要搞好小额信贷服务,力争为“三农”提供1亿元信贷支持。积极推进橡胶、生猪、香蕉等大宗农产品险种的平安试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30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县农业部门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监管。调动农民造林、护林、创收的积极性。

四、保证措施

一)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县委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农民增收存在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党政一把手全面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各镇、县农业部门要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典型经验和有效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