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25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1

一、根据市应急办和《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市供销社为了提高对突发公共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援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经市供销社党委决定成立了突发公共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由市供销社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科长、各公司经理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业务科和安全保卫科,负责全市供销社系统的安全应急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至2010年应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各区县供销社、市供销社所属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所属企业的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购置了部分安全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同时部分县还为政府代贮备了部分救援物资,如长宁县供销社就为县政府贮备了三万多元的麻袋,并在2013年的洪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全市供销社应急预案里就明确规定,在突发重大安全事故时,要在规定的时间报告发生的事故同时求助于110,119,120等指挥中心。同时规定要加强值班和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在发生突发公共重大事件时,能迅速救援,降低损失,确保人民和财产的安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2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机制

一是局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二是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使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保证工作有计划、有预案、有总结。

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和发展规律,广泛听取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完善了《县扶贫和开发局抗震减灾应急预案》等。

三、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加强公众应急知识宣传。利用质量月、“10.17”“安全生产月”发放宣传单,宣传事故预防和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应急处理。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3

根据《关于做好200x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现将局200x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200x年,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狠抓落实,成立教育了局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共完成2356个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基本覆盖了我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教育局保障公共安全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200x年教育系统并未发生自然灾害、校园卫生事件、校园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为200x年“教育年”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一)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各县(市)区、市直各院校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均建立了突发事件等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总体来看,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为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应急准备方面。一是全市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2356件,并切实举行了演练。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积极组织开展防汛抢险、地震应急、火灾逃生、集体中毒等安全事故处置等方面的演练活动。200x年全市教育系统共开展预案演练500余次。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应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普法教育,并相继成立了有关专家咨询机构。三是加大资金物资投入力度。为市直各院校配备灭火器615个,改造d级危房5.2万平方米。总体来看,应急预案、队伍、资金、物资等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预防预警方面。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预警信息。三是认真落实防范措施。通过预防预警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总体来看,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4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局统一部署,我院认真对照文件,将我院可能产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科室如:放射线、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医疗垃圾暂存间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手术室、处置室以及各门诊科室逐一进行自查,并对安全防火,防恐防盗工作也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排查工作梳理如下:

一、防火防盗方面:

各楼层灭火器均在有效期内,所有监控运转正常,保安公安保人员24小时在岗。

二、放射源及污水处理方面

放射线机器运转正常,场所检测未有放射线辐射泄露情况,防护用品齐备,污水处理系统正常

三、院内感染方面:

1、部分科室锐器盒未按标准及时更换,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部分科室紫外线照射灯只做记录,灯管檫拭不及时,灰尘过多会影响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容易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3、医疗垃圾袋转运过程中封口签使用不规范,未起到封口作用,容易被人挑走医疗垃圾造成医疗垃圾外流。

 在这次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科室及责任人进行了现场处罚,并在排查过后全院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专题整顿及培训。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5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请各县、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分别汇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总体情况以及分类别事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员、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

对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从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各选择1—2个典型案例,对防范应对工作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的组织工作

请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汇总编写本县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评估报告,直各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为4个编写组,各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行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在各参加部门报告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报告。分组情况如下:

1.自然灾害组:请民政局牵头,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参加。

2.事故灾难组: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旅游局、科技局、煤业公司、气象局、普者黑机场参加。

3.公共卫生事件组:请卫生局牵头,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4.社会安全事件组:请公安局牵头,发改委、教育局、民宗委、民政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商务局、国资委、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中国银监会银监分局、局参加。

三、有关要求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6

一、考核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和省、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升全县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考核依据和目的

考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文件;《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以及《全县201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等。

考核目的:强化各镇和县各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促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考核范围

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四、考核主要内容

(一)组织体系建设。包括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建设,落实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等情况。

(二)应急值守。包括值班室软硬件建设、值班室人员配备、值班工作制度规范、值班工作基础台帐等情况。

(三)信息报送。包括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准确、及时、全面报送信息,落实领导批示,以及开展应急管理年度总结评估等情况。

(四)预案体系建设。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单位预案、重大活动和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报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应急培训、演练等情况。

(五)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应急队伍、专家队伍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各类应急装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以及日常开展监督检查危险源监控与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

(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包括事发单位、主管部门、辖区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到达事故现场开展先期处置,防止次生、衍生灾害,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等情况。

(七)基层应急管理。包括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制,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应急物资储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信息报送、预警、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建立应急管理网页等情况。

五、考核方式

(一)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工作实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由县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协助。

(二)日常考核实行百分制,加权平均后按40%计入年度考核总分。

(三)年度考核实行百分制,采取统一组织、分组互查、现场抽查、量化打分的方式进行,加权平均后按60%计入年度考核总分。

(四)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对照本考核办法,提前进行自查,自查情况于每年12月15日前书面报送县应急管理办公室。

(五)考核情况由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汇总,考核结果报县政府审定后公布。

六、考核等级

凡综合考核评分在90分以上的单位为应急管理工作优秀单位;凡综合考核评分在60-89分的单位为应急管理工作达标单位;凡综合考核评分在60分以下的单位为应急管理工作不达标单位。

迟报、瞒报、漏报、误报突发事件信息,处置突发事件严重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考评结果一律为目标管理不达标单位。

七、附则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7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8

总则1.1编制目的规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行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保障和防控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把上泸建设成*县南乡交易中心和快速发展地区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环境。1.2编制依据依据《*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1.3分类分级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详见附件7.1):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序、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Ⅳ级(一般)。国家制定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分级标准》见附件7.2),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1.4适用范围本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镇人民政府负责处置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以及配合上级指挥机构对发生在本镇区域内的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指导全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1.5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的各部门相互配合、联动的应急工作责任制。各村(场、居)委会,专项应急工作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是应急指挥工作、牵头工作和参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负责。涉及两个以上村(场)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由镇人民政府协调。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村(场、居)委会,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其社会危害的,应当依法向镇人民政府报告。接到下级单位的报告后,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下级单位提供人力、物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一切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1.6应急预案体系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镇人民政府应对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镇人民政府制定、公布、实施,并报县政府备案。(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由镇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专项应急预案目录和牵头单位见附件7.3。(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由镇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印发,报镇人民政府备案。部门应急预案目录见附件7.4。(4)村(场、居)委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5)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应急预案。(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隶属人民政府备案。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2组织体系2.1领导机构2.1.1成立上泸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镇应急委),作为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1)研究确定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重大决策和工作意见;(2)领导全镇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3)在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根据其类型,决定启动相应的专项预案和应急指挥部;(4)及时向县应急委员会报告在本镇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配合县应急委员会在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5)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向县应急委员会提出启动上一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6)决定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状态的结束;(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2.1.2镇应急委员会由镇长担任主任,镇党委副书记、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人大副主席,分管副镇长、人武部长及党政办主任担任副主任,镇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2.1.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类型,结合现行应急工作体制,镇应急委员会员会下设14个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全镇相应类型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机构。镇应急领导小组的数量,可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适时增减。镇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相应的专项预案,统一组织、指挥相应类型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向镇应急委员会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等。(1)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国土所长、水利站长任副总指挥,镇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各村(场、居)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水利站。(2)镇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国土所长、政府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国土资源所(3)镇森林防火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营林员任副总指挥,镇森林火灾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办。(4)镇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政府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办。(5)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党政办主任、镇煤炭安全员任副总指挥,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镇煤炭安全监督站。(6)镇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综治办主任、党政办副主任、安监员任副总指挥,镇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7)镇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党政办副主任、综治办副主任、安监员任副总指挥,镇火灾事故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8)镇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供电所长、安监员、党政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供电所。(9)镇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党政办副主任、电信所长、移动公司经理、联通公司经理、综治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电信所。(10)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城管队长、党政办副主任、安监员任副总指挥,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城管大队。(11)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卫生院长、党政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卫生院。(12)镇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镇农业办主任、党政办副主任任副总指挥,镇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办。(13)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党政办副主任、卫生院长、农业办主任、工商局长任副总指挥,镇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在镇安监办。(14)镇处置大规模应急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任总指挥,派出所长、人大副主席、人武部长任副总指挥,镇处置大规模应急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办公室设镇综治办。镇各应急领导小组的具体构成人员、成员单位职责等,由各专项预案作出规定。镇各应急领导小组除现已有的非常设机构外,其他一般与有关专项预案同时启动,其日常工作由办公室所在部门承担。各应急领导小组要配合上级相应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发生在本镇区域内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2.2办事机构镇应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称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工作机构,主任由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兼任。在镇党政办公室设立上泸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中心(以下简称镇应急联动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与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镇应急联动中心主任由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镇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执行镇应急委员会的决定和指示;(2)负责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及相关组织管理工作;(3)建立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接受、汇总、分析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重要信息,向镇应急委员会提出处理建议;(4)联系镇应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其履行应急预案中的职责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5)承担组织编制、评估、修订镇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具体工作,组织审核专项应急预案;(6)指导村(场、居)委会总体应急预案和镇政府各有关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7)镇应急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2.3工作机构镇政府有关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镇应急委员会有关决定事项;承担相关应急领导机构办公室的工作;及时向镇应急委员会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助各村(场、居)委会和镇属经济组织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2.4村(场、居)级机构各村(场、居)委会也应当相应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作为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各村(场、居)应急领导小组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其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可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3运行机制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示意图见附件7.6。3.1预测与预警各村(场、居)委会、镇应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镇政府有关单位、各监测机构负责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监测和收集工作,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应急工作监测和主要责任单位分工图见附件7.7。3.1.1预测预警系统各村(场、居)委会、镇应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镇政府有关单位、各监测机构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依托镇政府系统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镇应急中心设立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平台,设在镇党政办,接收各村(场、居)委会、镇应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镇政府有关单位、各监测机构报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3.1.2预警级别和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iii级(较大)、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镇应急中心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分析、判断或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对可能达到一般预警级别的,及时向事件可能发生地通报;对可能达到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预警级别的,按照“统一接警、分项处置”的原则,向镇应急委员会提出建议,由镇应急委员会作出上报或预警决定。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各村(场、居)应急领导小组、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当及时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3.1.3预警期的先期处置工作进入预警期后,镇、村(场、居)可以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宣传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转移容易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重要财产;封锁、撤离或者疏散已受到或即将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并妥善安置;要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3.1.4预警结束可能导致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已经消失,由预警决定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报经本级应急委员会同意后,向社会宣布解除预警。各级应急领导小组作出预警和解除预警决定,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3.2应急处置3.2.1信息报告制度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事发地村(场、居)委会、镇政府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分级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不得瞒报、迟报、谎报和漏报,同时通报有关单位和部门。信息报告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分为以下三种:首次报告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事发地人民政府或先期处置单位应在2个小时之内将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向上一级村(场、居)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对较大、重大或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要立即报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负责现场指挥人员的联系方式、请求支援的情况等。后续报告是指在首次报告后,对事故原因态势、人员伤亡与救护、财产损失、现场指挥与处置、需支援等情况由事发地先期处置单位或现场领导小组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作进一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原因、现场情况、发展趋势、人员伤亡与救护情况、财产损失情况、现场指挥与处置情况、需支援的情况等。总结报告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得到控制或已经结束,由事发地先期处置单位或现场指挥部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如实报告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详细情况。总结报告应当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过程(包括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议、评估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并针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及时汇总上报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信息和情况,同时将镇应急委员会领导同志作出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指示传达给有关单位,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限制。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港澳台侨、外籍人员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3.2.2先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村(场、居)委会和有关单位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镇应急联动中心报告。3.2.3应急响应当镇应急联动中心接到首次报告之后,应当立即将有关信息报送镇应急管理办公室(镇政府办公室)有关领导。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迅速查明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报告县应急委员会。镇应急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对于达到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立即责成镇应急联动中心向县应急联动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间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后三小时,同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按照上级应急机构的指示,进行应急处置,控制事态。对于达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镇应急委员会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启动相关的专项预案和相应应急指挥部。镇应急指挥部根据专项预案,迅速下达应急处置指令,组织、协调、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专业应急队伍及现场指挥部,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对于达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事发地村(场、居)委会通报,由事发地村(场、居)应急委员会迅速启动相关专项预案,由相关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控制事态。3.2.4指挥与协调对于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应应急领导小组至少要有一名组长或副组长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根据专项预案,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主要包括:(1)组织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3)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事发地镇属单位与村(场、居)委会的关系和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5)及时向镇应急委员会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需要镇政府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根据需要现场指挥部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以下几个职能组:综合协调组、应急处置组(抢险救灾、工程抢险、疫情防治、现场处置)、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和医疗救护组、人员疏散组、通信保障组、新闻报道组、善后处理组、疫情处置组、专家技术组等。这样更有利于分工协作,保障应急抢险紧张有序地进行。3.2.5其他情况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或者可能影响到镇外的,应当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当事态难以控制或者有扩大、发展趋势时,镇应急指挥部应当迅速报告镇应急委员会,请求支援。镇应急委员会接报后,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协调、调用增援力量、后备力量给予支援。必要时,镇应急委员会可以向县应急委员会请求支援。当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上升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由镇应急委员会做出决定,按规定程序报市应急委员会,由县应急委员会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3.2.6应急结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镇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报镇应急委员会决定,由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宣布应急状态结束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专项预案的要求,及时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3.3恢复与重建3.3.1善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镇、村(场、居)或镇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迅速采取措施,做好以下善后处置工作:(1)镇民政等相关部门应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并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2)卫生部门或农业部门应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消毒与疫病防治的组织、指导工作。环保、环境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污染物的收集、清理与处理工作。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现场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3)及时归还紧急调集、征用的物资或者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4)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期间,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不变;没有单位的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与适当的补助。(5)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与抚恤。(6)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7)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3.3.2调查和评估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会同事发地村(场、居)委会及时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事件调查,提出调查报告,报镇应急委员会。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事件发生过程;伤亡情况,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者的责任及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提出今后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恢复重建等建议。在本镇发生的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业务部门做好总结调查工作。镇政府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并向镇政府汇报。3.3.3恢复与重建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村(场、居)委会负责。需要镇里援助的,由事发地村(场、居)委会提出请求,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需要县里援助的,按有关规定提出请求。3.4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由镇政府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由镇政府办公室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牵头单位的镇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4应急保障镇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村(场、居)委会,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本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4.1人力保障4.1.1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社会参与、规模适度、协调配合、指挥灵便、反应快速、应急有效的原则,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队伍体系。4.1.2镇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村(场、居)委会及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其装备水平。4.1.3村(场、居)委会和有关单位应当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各类群众性的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政府的要求,以及本单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对发生在本地、本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必要时,为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支援。4.1.4各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协调配合,互联互动,以形成合力。充分依靠和发挥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力量和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民兵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4.1.5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总体情况、编成要素、装备状况、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等,每年年初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镇相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部门作出报告,重大变更应当及时报告。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合理部署和配置,加强协调配合,互联互动,形成合力;配备先进、高效、适应性强的救援装备、器材和通信、交通工具,制定有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方案,并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确保能随时完成抢险救援任务。4.2财力保障4.2.1镇人民政府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由镇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经镇财政所审核后,报镇政府同意,在预备费中列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根据事发地实际情况和村(场、居)委会的请求,镇财政适当给予支持;需要市、县财政支持的,由镇人民政府向市、县人民政府提出请求。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补偿或者救助。4.2.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支出渠道以及拨付和使用的管理等,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在紧急情况下,财政部门应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应急资金及时到位。4.2.3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确保专款专用。4.2.4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4.3物资保障4.3.1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多发地区的村(场、居)委会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制度。4.3.2镇、村(场、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与本地有关企业签订协议,指定有关生产、服务企业作为预备转产、扩产和提供应急所需服务的企业。4.4基本生活保障镇民政所等部门按照镇人民政府的安排,具体负责与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并会同事发地村(场、居)委会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4.5医疗卫生保障4.5.1镇卫生院负责组建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数量、分布、救治能力和专业特长等,并拟订医疗救护保障计划,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疫病预防控制队伍和医疗卫生设备、物资的准备等。4.5.2镇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村(场、居)委会的请求,及时为灾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4.5.3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4.5.4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并按照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救治的不同环节和实际需要组织实施应急救护。医疗急救机构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专科救治工作。4.6交通运输保障4.6.1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镇各应急领导小组应当建立动态数据库,明确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4.7治安维护派出所、综治办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镇派出所应当会同镇综治办拟订治安保障计划,明确应急状态下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各项行动方案。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当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防联防,协助派出所实施治安保卫工作。4.8人员防护4.8.1镇、村(场、居)应当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突发公共事件紧急避难场所;必要时,可以征用机关、团体、学校等场所以及经营性宾馆、招待所、酒店、文化娱乐场所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在上泸镇范围内的紧急避难场所的指定或建立以及临时避难场所的征用工作,由镇应急委员会负责。4.8.2紧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和建设,应当与本地人口数量、结构及分布状况、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城镇规划区的规模和城镇建设过程相适应。4.8.3镇政府有关部门、各村(场、居)委会有关单位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4.9通信与信息保障4.9.1通信保障(1)镇电信所、移动公司、文化广播电视站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对本镇承担应急通信、广播电视保障任务的相关通信企业、广播电视站以及其他的有关单位进行业务协调,优先配置资源,并负责实施应急通信的组织指挥,确保通信畅通。(2)已建或者拟建专用通信网的单位,应当与电信主管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协商,明确应急保障工作中各自的职责,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协同运作。(3)镇各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单位和各村(场、居)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平台应当与镇应急管理办公室相连通,并确定与各参与单位的通讯方式。(4)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镇直单位、应急保障专业队伍以及各村(场、居)应急领导小组,应当确保一部专用固定电话二十四小时有人值守,并明确带班领导。(5)应急救援现场与镇应急指挥部之间应当确保通信畅通;必要时,可紧急调用或者征用其他部门和社会通信设施。5监督管理5.1预案演练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协同相关应急领导小组或镇政府有关单位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各村(场、居)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单位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对演练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总结报告应当包括演练地点、时间、气象条件等背景信息;演练方案和演练情景;参与演练的应急组织;演练目标和演练的范围;演练过程等基本内容。演练的评价包括对存在缺陷的评述和应急预案的完善、应急设施维护与更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2宣传和培训5.2.1镇、村(场、居)和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5.2.2镇中学、中心小学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制定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规划。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开展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有关常识教育;在高初中学生中进行必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教育。5.2.镇、村(场、居)及其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5.3责任与奖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镇、村(场、居)及其单位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的地方和部门,镇人民政府将予以表彰。对落实本预案不力的地方和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履行行政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急体系,全面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出台我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应急资源,统一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本部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推进镇处(街道)村(社区)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原则,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不断提升应急队伍实战水平,结合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完善。涉及重点领域的应急预案要求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常规应急办事机构都应设在本单位的办公室。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市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机构,下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明确为市政府办公室内设机构。市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各地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年,各地人民政府要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工作人员。

(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七)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级实施、逐步完善”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制定实施我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划与技术标准,要依托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部门信息化系统,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平台建设要遵循省政府应急办总体技术要求,确保年年底前实现与省政府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三、大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通过采取规范标准、评估分级、试点示范、奖惩考核等措施,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早”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推动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九)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构建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应急队伍体系。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本单位应急队伍的职责任务,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注重实战、可操作性,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协调联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有效处置。突出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改善技术装备,实现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互补,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十)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本地本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相结合。

(十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市财政要将每年定期举办的应急队伍培训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含政务值班补助)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未列入预算的突发事件所需经费,市财政部门要按照“一事一议”管理办法迅速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鼓励有关单位进行应急装备、设施以及应急管理基础项目的技术开发,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四、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

(十二)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普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市政府应急办要对各地、各部门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建立重大以上隐患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排查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十三)努力完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各地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易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区域,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通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学校要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十四)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各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十五)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主体,按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特殊时期,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应急值守(含政务值班)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十六)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有关单位要迅速组织本单位本行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调动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应急处置过程中征用的公民和法人财产,要及时返还或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十七)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市委党校培训内容。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十八)高度重视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按规定加强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及时准确、主动引导、谁处置谁的原则,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十九)加强总结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制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指标。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调查处理的基础上,对事件处置及防范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二十天内报送市政府。各地各部门在每年1月底前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上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对本年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进行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我市每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及时开展分析评估,掌握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预测发展趋势。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地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范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责任,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确保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市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和落实等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突发事件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作目标

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考核范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考核内容及打分标准

按照年度县市区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指标“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率70%”的要求,对应急管理工作按10项内容100分制考核,分别为:1、机构建设和财政保障:有机构、有编制、有专项经费、有分管领导和专人负责(20分);2、预案建设:各类预案比较齐全,有较完善的预案体系(10分);3、救援队伍建设:有政府救援和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相结合的应急队伍,救援面基本覆盖本地区、各行业(10分);4、应急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库有“十二五”建设规划或初步建立,基本能保障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物资备用(10分);5、应急演练:每年辖区内演练次数不少于6次,做到科学组织、安全有序、严密实施、效果明显(10分);6、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知识宣传:每年应急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内容具体,应急知识宣传资料100000份以上(10分);7、预警和信息报告: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事故及时预警和信息报告,使可能发生的事故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5分);8、值班工作:能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搞好综合协调,不出现较大失误(10分);9、应对突发事件: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及时制止和正确处理,使之损失和灾害降到最低限度,突发事件信息按规定时限要求及时上报(10分);10、规划与总结:对辖区内的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项目能科学规划,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5分)。其中,应急管理工作信息被市级采用一次的加3分,被省级采用一次的加4分,被部级采用一次的加5分,如一条信息同时被采用,按最高分计分;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信息的,按情节轻重扣分,直至扣完为止,并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建议按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