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十篇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十篇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39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1

职业安全健康预防文化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算,全球每年有超过230万男女工人因为职业伤害或疾病而丧失工作能力,其中超过35万例死亡案例是由致命事故所致,将近200万例死亡案例源于与工作有关的致命疾病。同时,每年有3亿1300万起非致命性事故与工作有关。而这些事故会导致全球GDp中4%的损失(约2万8000亿美元)。

“体面的劳动”,必须是“安全的劳动”。因此,国际劳工组织(iLo)及其成员国必须成为提倡工作安全健康的领军国家。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创始成员国和理事会常任政府理事。迄今中国政府共批准了25项国际劳工公约,包括4个核心公约,即《同工同酬公约》《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禁止童工劳动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今年“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的主题,目的是倡导世界各国政府、雇主和工人及其组织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设国家预防性安全与健康文化,促进实现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国际劳工组织(iLo)在职业安全健康(oSH)领域的基本原则,都包括在1981年《职业安全健康公约》(155号)(以下简称“第155号公约”)、1985年《职业健康设施公约》(161号)、以及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公约》(187号)(以下简称“第187号公约”)中。

一个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文化,意味着社会各个层面都尊重公民享有在安全健康环境下工作的权利;意味着通过一套明确权力、责任和义务的体系,使政府、雇主以及工人都积极参与到保障安全健康工作环境的努力中来;意味着事前预防原则享有最高的优先权。

中国预防性安全监察实践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四司副司长尚文启,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情况。他指出,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最基础、最源头、最重要的预防性工作,能够促进预防性安全监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一套动态、实时管理安全生产隐患的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平台,企业注册登记信息,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排查治理隐患数据以及考核制度办法。

据尚文启介绍,我国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断深化试点示范,2012年,实现10个示范地区联网共享;2013年,推动全国建设52个示范地区;2014年深化7个地区和3家央企试点;今年,拟在10余个地区扩大试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实践应用,实现了实施差异化监管,预防性安全监察的目标。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通过购买服务,邀请技术专家排查隐患,可发挥技术支持作用。浙江省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徐洪军在会议上分享了浙江省探索开展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做好预防性安全监察工作的经验:一是试点先行,在危化品、矿山等高危行业探索尝试安全生产服务外包工作,逐步由高危企业集聚的开发区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县区延伸;二是抓好指导,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组织领导;三是规范要求,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反向约束倒逼企业主动寻求专业服务,正向激励引导企业、中介机构参与社会化服务;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探索安全生产协作互助、行业协会(商会)自治、保险(金融)业参与管理等多种模式;五是创新举措,构建利于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发建设全省统一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和专家库,严格落实服务过程效果评估制度。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监察司副司长胡海军介绍,煤矿安全监察是一种“事前预防型”的行政执法。煤矿安全监察执法以事前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监察执法的关口前移,积极干预,源头控制。具体做法包括:抓建设项目“三同时”(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监察,抓矿井、采区设计监察,抓科研机构资质和科研过程监察,抓煤矿开拓部署和采掘布局、接续监察,抓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监察,抓监察执法方式方法创新。

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工作必须有计划开展。在研讨会上,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代表分享了监察执法计划的制定与评估经验。四川省安全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代表则提出了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安全监察执法强制措施授权不够;有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尚未纳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监管模式缺乏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监管体系缺乏正激励机制;监察执法保障水平低下,监管力度不统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有待普及和深化等。

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和借鉴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德梅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分析了职业安全健康预防文化体系内劳动监察的角色。劳动监察是一项国家职能(1947年《(工商业)劳动监察公约》(81号),以下简称“第81号公约”),要依照法律保护工人,要能够保护遵章守纪的雇主免受非法雇主侵害。劳动监察具体内容包括职业安全监察、职业健康监察以及其他作业条件监察(工资、工时、女工孕产、使用童工等)。

德梅尔指出,安全监察是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部分。职业安全健康的内涵不断变化,其沿革分为三个阶段:法规,职业安全健康=行为个体根据法律要求而遵守法规的约束;管理,职业安全健康=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文化,职业安全健康=集体责任,建立在领导者有意无意培植的共有价值观之上。相应地,安全监察的角色承担者也在发生调整:从执法人员到执法者、建议者、解决问题的人,再到体系之内合作各方的一部分、鉴定守法情况、体系各方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他认为正如市场使得经济活动多样化,安全监察部门的介入方式也应当多样化,应当赋予企业经营者以自由裁量权,引导企业自主安保的行为,而非扼杀之。根据第81号公约、第155号公约、1988年《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167号)建议书、2011年《关于家庭工人体面劳动的公约》(189号)建议书等,结合国际上的实践案例,他提出了十条建议:关注遵章守纪;制裁“有能力,不作为”者;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创造性地获取资源;构建伙伴关系;干预手段多样化;适当地以赏代罚;要求进行风险评估;转变为市场化心态;不要只记录死亡数据等。

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英格丽・克里斯滕森指出,职业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预防文化不仅是单一的有关组织和工作场所的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文化。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预防原则,文化元素包括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一套有效的劳动/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体系,为中小企业职业安全与健康提供服务,将职业安全健康纳入教育体系等。培养安全健康预防文化,她建议应邀请所有人参加到预防性文化中来,包括非正式经济体、企业的工人等;维持和拓展现有合作关系,但同时要拓展和探索其他合作伙伴,如媒体;使用社交媒体;在关注安全同时,更加注重职业安全健康层面;多项世界范围内措施――事实及审查手段选择和使用等。

另外,英格丽讲到,战略性安全监察在实现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多渠道的信息和情报制定战略性计划;建立起一套重要并且适用的监察手段;根据需要来建立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以及监察手段;监察方法要简单和务实――重点放在高风险领域;鼓励雇主和工人参与;后续跟踪。

在研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总部治理与三方司专家朱常有建议,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监察服务,促进企业合规防控风险能力。劳动监察具有预防职能,在1970年《船员起居舱室(补充条款)公约》(133号)建议书、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129号)、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iLo)“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导则”等条文中都有所体现,是劳动行政体系的重要部分。结合国情,根据第81号公约的相关规定,可以改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监察。他建议:制定《职业安全健康法》,同时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监察条例》;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局,实现监察工作的“三化”(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和工作现代化);执法与服务并重,采用危险识别、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系统性方法,特别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低成本、实用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方法;强化“雇主主体责任”。

另外,他认为执法行动应该是公平、透明、一致性、连贯性、实现“三化”。监察的作用是雇主守法,应激励其守法,促进其守法,确保其守法。

日本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

中日职业健康能力建设提升合作项目首席专家林雅彦,介绍了日本职业安全与健康组织机构,国家政策与体系以及国家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实现情况。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2

1.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工作。职业健康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家庭幸福,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我国已加入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第115号公约),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强职业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因此,各地区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以对劳动者生命健康认真负责的态度,将职业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深刻认识做好职业健康工作的紧迫性。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当前职业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不仅职业病人总量大,而且报告职业病例呈年上升趋势,据卫生部统计,年比年增加32%,年比年增加50%。与此同时,我国职业危害范围广,接触危害劳动者人数众多,群体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引起国内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职业病状况的严峻性,使得加强职业健康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形势更加紧迫。

3.增强做好职业健康工作的责任感。年10月,中央编办印发的《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104号),调整了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了职业卫生监管“防、治、保”(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诊断治疗、职业病人社会保障)三个环节分别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原则,确立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预防环节依法实施监管的主体地位。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辜负广大劳动者的期望。

二、加强职业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4.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相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的主体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职业健康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突出职业危害治理重点,抓好点面结合,夯实职业健康基础工作,逐步建立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5.主要目标。加快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显著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有效缓解及控制职业病高发势头。到年,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与控制效果评价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以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率等主要工作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年)》的要求。

6.主要任务。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年)》为核心,通过行政执法、政策指导、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方式,督促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管理,深化粉尘与高毒物品职业危害治理,加强职业危害监控,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加强职业健康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三、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工作的主体责任

7.建立并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用人单位要明确本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事项和内容,并建立健全从第一责任人、分管责任人、总公司、分公司到厂矿、车间、班组、工种、岗位,特别是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车间、重点班组、重点工种、重点岗位的全员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要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确保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8.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规章制度。用人单位要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建立健全以下13项主要职业健康管理制度:⑴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⑵职业危害告知制度;⑶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制度;⑷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⑸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⑹劳动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⑺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⑻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⑼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⑽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制度;⑾应急管理制度;⑿职业健康奖惩制度;⒀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9.加强职业危害源头控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依照规定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真正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0.依法进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所有工作场所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必须依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的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监管部门申报职业危害项目。已经申报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时,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变更申报;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变更申报。

11.强化日常管理。用人单位要加强作业现场检查,明确每月检查的频次。职业健康管理员要严格按照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制度,加强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警示标识、监测仪器、防护用品、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等的检查巡查,确保工作场所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2.认真排查治理职业危害隐患。用人单位要加强对职业危害隐患的排查治理,将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纳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之中,做到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治理,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对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期限和预案,确保隐患排查到位、整改到位。

13.提高劳动者职业危害防范能力。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特别是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培训考核成绩记入员工教育培训档案。要开展分工种、分岗位、分层次、分类别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使劳动者了解岗位职业危害情况,掌握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14.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组织所有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离岗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的要求,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劳动者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以及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结论、复查建议及治疗结果等相关资料。

15.提高职业危害事故应急能力。用人单位要将职业危害应急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应急工作之中,依法编制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要定期开展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完善职业危害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防护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四、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

16.理顺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各地区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关规划指标应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要按照协调一致的原则,调整理顺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设立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内设机构,配齐满足监督执法需要的工作人员。要加大财政投入,配备适应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需要的车辆、快速检测设备、个体防护用品等技术装备。要加强对职业健康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17.严格监督执法。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执法检查,加大职业危害事故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根据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年度执法计划,明确检查频次、内容、程序、标准及工作要求。要强化执法责任,创新执法手段,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提高监督执法覆盖率。要加强对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和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到年,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严重职业危害事故的查处率达到100%。

18.认真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要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工作。要加强与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探索建立公正、科学的审查和验收机制,增强建设项目审查和验收工作的严谨性和透明度。要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监管执法,加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的力度,确保到年,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率和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

19.稳步推进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可以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制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的地方性实施办法,选择职业危害严重的1-2个行业开展试点,积累经验,推动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工作。要发挥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优势,将安全生产的相关许可与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互为依存,增强其权威性。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发放试点的地区,要在试点范围、发证条件、审查程序、审批发证等方面认真调研,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并及时报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要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工作程序、审定标准、审定条件和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申请、审查、批准、年检、资质续展等工作。要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建设,配备先进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充实精通业务的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逐步发展符合条件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要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整合现有的职业健康技术资源,根据职业健康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特点,依托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用2-3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21.加强职业健康培训。要鼓励和支持现有安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加强教师职业健康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安全培训机构聘请或培养业务能力强、专业对口的职业健康人才,充实师资力量。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明确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要以开展百家石棉矿山及石棉制品企业、千家石英砂加工企业、万家木质家具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业健康培训为契机,推动职业危害严重行业(领域)的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22.积极组建技术专家队伍。要在继续发挥、利用卫生部门职业健康专家队伍的同时,根据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需要,充实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业务娴熟的职业健康专家队伍。要充分发挥技术专家在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科学研发、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为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3.积极推进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安监总煤调〔〕121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调〔〕142号)精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

24.加强职业健康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各地区要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统计分析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地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督检查等信息,并及时、准确地逐级上报。要定期对上述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决策提供服务。

五、突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

25.深化重点行业职业危害治理。要继续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在职业危害严重的石英砂加工、木质家具制造、石棉矿山及石棉制品企业开展职业危害治理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督促指导企业抓住产生职业危害的重点车间、工艺、工种和岗位,革新技术工艺,更新生产装备,加快防尘防毒设施技术改造,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达不到治理要求的木质家具制造企业、石英砂加工企业、石棉矿山及石棉制品企业,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提请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26.根据本地区特点开展重点行业职业危害治理。要以职业危害治理作为推进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在认真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明确的重点行业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将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作为治理重点,明确治理的目标任务、内容范围和方法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治理工作。要加强矿山开采、石材加工、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皮革制鞋、陶瓷制造等行业(领域)的职业危害治理工作,从职业健康管理、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健康监护等方面督促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治理。

27.实施职业危害重点治理工程。要突出抓好矽尘、煤尘、高毒物质、重金属等职业危害治理,开展以防治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尘肺病为重点的粉尘危害重点治理工程,以防治严重职业中毒为重点的苯、甲醛等高毒物质危害重点治理工程和以防范重金属危害为重点的铅、镉等重金属职业危害重点治理工程。

28.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要将职业危害治理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结合起来,坚决淘汰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促进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向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要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工作,帮助用人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完善防护装备,加强个体防护,尽快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水平。要积极开展职业健康先进企业创建活动,用先进典型引导用人单位改进职业健康工作,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六、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协作机制

29.加强职业健康法规建设。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完善有关职业健康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健全职业健康法规体系。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法规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措施,为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提供法律支持。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法制教育,普及职业健康相关法律知识,引导用人单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30.加快制修订职业健康技术标准。要加快研究建立我国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和修订当前急需的职业健康技术标准。各地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集中力量研究制定职业危害工程控制、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等地方性职业卫生技术标准,特别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的职业卫生标准。

31.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法》的宣贯工作,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现场咨询、分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健康基本知识,增强用人单位防治职业危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围。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3

关键词:企业健康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经济成本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17―02

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专门针对企业团体用户开发的健康服务项目,它基于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信息,以实现个人健康目标为目的的个体化健康维护的服务过程;企业健康管理建立在现代生物医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生物的角度来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企业管理是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1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健康资源是附属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源,随着劳动者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动,不直接受管理者的控制。因此,企业要想对健康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员工实施健康管理。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健康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员工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wHo所规定的特征,还要求工作满意。也即员工健康表现为员工的主观满意(工作满意)和客观满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低,越倾向于离开现有岗位或组织。企业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定期为员工体检,重视关心员工健康状况等措施可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和关怀,在工作中有了归属感,提高了精神满足的需求,工作热情高涨,使员工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波特-劳勒期望激励模型指出,工作绩效受到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努力程度、环境制约、员工对所承担角色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员工具备的能够发挥的工作能力强、工作动机意愿好,其工作绩效一般就会高。企业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优化员工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员工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和保障。员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身体、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都会对企业造成缺勤率、事故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对员工健康的动态管理,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避免员工亚健康风险,提高工作能力。

(3)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康的真正成本是不健康的员工无法在工作上发挥最佳表现而造成的生产力下降,而不仅仅是企业员工在疾病上所支出的费用。建立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员工医疗费用等显性成本,以及员工素质下降带来的隐性成本。企业用人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所提高。

(4)减少员工流失。一方面,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岗位空缺和工作流程中断等问题,使相关成本上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流失率的上升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该有长远发展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的企业健康管理,可减少员工流失率,保障人力资本存量,实现力资源规划。

2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

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于员工健康管理存在一些影响:第一,相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雇主与管理者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认识水平有限。第三,小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忽视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

针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设计“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问卷”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访谈提纲”,针对山东潍坊市为调差样本,随机抽取该地区内30家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对象,其中中型企业(200~500人)8家、小型企业(200人以下)22家,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行研究。

由于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投资,投资周期长,投资前期投入大,投资持续周期长,资金流动慢,被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忽视。在中小企业中,成本管理目标局限于降低费用,很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绝对节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所以,可以将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进行一个成本费用的核算,为中小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投资做一个数据性的分析,为中小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进行指导。

首先,明确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企业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五个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档案将员工的纸质病历以及员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输入电脑,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员工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量身定制最为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的最佳方案。

(2)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以员工健康档案为基础,对员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员工健康的因素,制定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计划和政策,有计划的预防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措施可以包括职业病的预防,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企业事故紧急处理体系以及事故处理的培训等等。

(3)员工健康帮助系统。针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体检。配置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健康问题咨询中心、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员工进行健康维护。

(4)健康环境改进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企业环境问题,重新设计工作场所和工作行为方式,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消除危机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危害因素。

(5)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一旦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健康事故,及时评价因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额,尽可能将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调查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各个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处获得一系列关于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数据,将所有数据代入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公式,得到样本企业在健康管理上的人均成本。

健康管理的人均成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的总人数

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组织定期体检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系统的成本(包括企业资料存档和网络资料备份)

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政策的成本+职业病的防护成本+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的成本+建立企业紧急紧急处理体系的成本+事故处理的培训成本

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配备健康管理人员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的成本+举办健康管理讲座等活动的成本

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健康状况建立的休闲场所的成本(比如,阅览室、吸烟室、按摩室、上网室、咖啡室等等)

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用于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成本(包括主观满意和客观满意)

过程如下:

第一,研读与整理文献。经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与整理,本文拟定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因此,文献研读与整理是基础。

第二,发放及回收问卷。将拟定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设计成问卷形式发放给山东省潍坊市内随机的20家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填写后再回收问卷。

第三,处理问卷结果。整理20份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成本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0份。

本研究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是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分析、整理来构建的。表1是问卷收集数据整理结果。

观察表1,可以看到样本企业的健康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评估方面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员工健康档案方面次之,最不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成本,健康帮助方面次之。但是,仍有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零成本。

结合本次调查的访谈问卷,可以做出一定判断:绝大多数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评估方面付出成本是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政策的强制原因和员工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原因;大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档案方面付出成本是性价比高(即付出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员工满意度,社会影响,企业的正面形象等);没有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任何经济成本是减轻成本开支的原因和企业主忽视健康事故评估的原因;小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帮助方面付出成本是对企业内某些人员的关心原因;一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成本是企业主的面子原因。

1:员工健康管理档案的人均成本;

2:员工健康评估的人均成本;

3:员工健康帮助的人均成本;

4:健康环境改进的人均成本;

5:健康事故评估的人均成本。

综合数据,可以看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高,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低,为0。

综上所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项目包括五种: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本文的研究成果是:第一,界定了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第二,构建了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第三,运用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对样本企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到我国目前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人均成本。

本文有很多创新点:首先,本次科研选题具有创新性,把企业健康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找出其相关度;其次,研究内容对企业健康管理成本计算设计比较科学;最后,本次科研的可行性很强,对提高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锦,陈学礼.企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4199422.

[2]moHugh,m;Brotherton,C.Healthisweath――organizationUtopiaormyopial[J].Joumalofmanagerialpsychology,2000,1(8):744770.

[3]Jaffe,D.theHealthycommany.Researchparadigmsforpersonalandorganizationalhealth[R].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washington,1995:1340.

[4]张勉,李树茁.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5156.

[5]钟亚芳.美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研究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9,(12):5556.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4

关键词: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32-05

一、引言

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是人力资本供给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整个社会人口生产性的可行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亟待拥有自己可以依托的健康服务体系,以降低潜在健康风险。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强调健康风险的两大分担机制,即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1]。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主要侧重于医疗保障和医疗公平,目的在于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但农民工往往远离家乡,使自身难以处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作为外来群体,农民工又难以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这就出现了农民工在医疗保险服务方面的真空地带,因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降低农民工的健康风险方面显得不足。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主要在于缓解农民工就医负担重的问题,表现为遭受健康风险冲击的农民工通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筹措资金,进行健康风险规避,此种健康风险分担机制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征[2]。

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工少生病、不生病,健康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最大幅度降低健康风险的冲击,提高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但现有的两大健康风险分担机制尚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现有的理论注重对农民工健康状况、健康需求、健康风险冲击因素以及健康促进的研究,如赵忠、侯振刚基于Grossman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健康需求[3];蒋长流将农民工的健康风险冲击因素归结为农民工弱健康风险意识、低价挤入城市就业市场,以及医疗、保障、信息等方面的因素[4];朱玲认为健康促进活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促使个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因而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5]。但目前对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健康、卫生服务、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等涉及健康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关注均是侧重于单个领域视角,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研究缺乏经济学的解释,而且对完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单纯强调政府或者企业的责任,仅仅发挥单一主体的作用,对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建立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也没有形成统一构想。

本文通过对江苏、浙江近1000位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健康诉求的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剖析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缺失的原因,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三位一体”模式,并阐明了其保障机制。

二、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剖析

目前我国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面临诸多问题:政府的健康服务政策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多数用工组织或机构尚未建立农民工健康档案,缺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和系统的健康教育;农民工健康支出较低、健康保健技能缺乏等。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完整的健康服务,削弱了其对健康风险冲击的防范与应对能力,究其根源在于:

(一)分割型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弱健康人力资本的交互累积效应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是城乡分割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即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的低级劳动力市场和以城市居民为主的高级劳动力市场。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数量众多、整体素质偏低、整体谈判能力低下,造成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竞争地位,而一般工人高级劳动力市场上的状况却恰好相反。面临这种处境,首先,多数农民工被迫流向技术能力要求较低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是健康风险的重灾区;其次,数量多、竞争力低的农民工过度挤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出于获得工作的便利和较高工资的考虑,不得不牺牲健康需求和健康服务,从而把自己更好“推销”出去[6];再次,为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或者把农民工健康风险防护费用变成企业的隐性利润,劳动力需求方可以凭借其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的强谈判优势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差别化的健康服务条件。例如部分企业的职工工伤保险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减少对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及职业健康教育的支出,课题组调查表明:14.5%的农民工表示企业并没有承诺提供安全生产保护措施,20%的农民工表示没有接受到企业的工伤保险服务,52.8%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对其自身的劳动保护程度一般,21.4%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对其劳动保护不够重视,15%农民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受到企业的保护措施。

城乡分割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缺乏,健康服务是健康人力资形成的重要来源,既然二元劳动力市场成为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并不断阻碍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成为二元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强化的结果,这等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弱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相互加强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二)农民工高流动性导致企业健康服务支出的沉没成本效应

农民工健康服务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用工单位的健康投资,但企业进行健康投资的根本前提是企业必须在给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时获得确定性的收益,否则就会徒增企业支出。然而,农民工在对高收入追逐下形成了高流动性,企业在向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时,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根据调查,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要换0.57次工作地点,即几乎每两年就要换一次工作地点。鉴于此,原受雇企业很可能尚未从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的提高中获得必要收益,就因为员工的离职使健康服务投资无法得到补偿。

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在“三位一体”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中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一)确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

鉴于企业缺少向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的激励和约束,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一定制度,从而对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具体可概括为五项制度:

1.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定期检查及评估制度。政府设立专门农民工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定期对企业的农民工健康服务设施、制度运行等健康服务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农民工健康服务运行状况较差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提供方面受到约束。

2.企业自行评估上报制度。由于工会监督在企业整个内部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由企业自行评估上报,并接受政府部门的实时监控,可以排除某些企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供给中的不作为,从而对企业行为形成一种必要的约束。

3.农民工健康改善标准与企业评级制度。企业评级制度的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然后作出综合评级并对社会公布,使之成为社会评价并选择企业的根本依据。其中,针对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状况的农民工健康改善将成为评级标准的重要一条。高工资并不是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农民工健康意识的逐步觉醒,存在有利于农民工健康改善的完整健康服务制度将逐步成为农民工选择企业的参照标准。农民工可以选择那些评级高的企业,而评级低的企业将丧失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这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也是企业健康服务供给的约束之一。

4.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促进改善制度。企业在进行农民工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服务的提供时出于减少成本的考虑,总是尽可能地减少服务范围和力度,因此农民工健康服务促进改善制度就是在政府对企业定期检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合格企业的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的支出按比例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提高其在农民工健康服务方面支出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的农民工健康服务加以改善。

5.企业健康服务正常供给的利益平衡制度。在外部沉没成本效应下,存在企业进行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服务的无效率,因此应当建立一定的利益平衡制度,消除或减少外部不经济,形成企业健康服务的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建立用企业健康服务方面的支出按比例抵减企业应纳税款支出的方式,将其与企业评级制度关联,等级越高,抵减比例越大,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农民工健康服务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企业扩大健康服务支出,增强企业在整个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前的环境下,完善有效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形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政府应该重点做好几点工作,促进完整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尽快建立:

1.继续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内,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承载城镇居民,还要吸纳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目前来看,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供给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行途径,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继续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

2.加快工会制度化建设,将农民工纳入工会服务体系。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有必要成为农民工团体的重要服务机构。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中,工会扮演着信息传递和宣传的中介作用。我国的工会制度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在众多私有企业中,基本不设工会,在国有企业中,工会很难有农民工代表,造成工会与农民工群体的脱离。因此,应该加快工会制度建设,真正发挥工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中的作用。

3.培养农民工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尽快完善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企业的在职健康培训,都需要专业型的健康服务人才。虽然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但是针对农民工健康服务的专业型人才依然十分缺乏,政府应该逐步将农民工健康服务专业知识列入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范围,培养农民工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

4.加快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增强农民工健康风险的分担机制。当前农民工处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空白地带,健康风险分担机制非常脆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应该加快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消除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真空,提高农民工应对健康风险冲击的能力。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受到现有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就业身份锁定效应以及权利弱势的影响,社会和个人都存在忽视农民工健康风险的隐形偏好,对农民工的健康服务供给远远不足,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农民工在劳动力大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却长久处于健康无保障的状态。因此,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健康问题,不断探寻有利于扩大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其应对健康风险冲击能力、提高其自身健康水平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15-25.

[2]马敬东,张亮,张翔,胡洋.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管理中非正式分担机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5):1-4.

[3]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J].经济研究,2005,(10):88.

[4]蒋长流.非公平就业环境中农民工健康负担压力及其缓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6,(5):111-114.

[5]朱玲.农牧人口的健康风险和健康服务[J].管理世界,2005,(2):41-56.

[6]蒋长流.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6,(12):47-49.

[7]杜守祜,陈希勇.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19-122.

[8]王琳.论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J].科学社会主义,2012,(1):111-113.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5

我所于2011年4月25日至4月30日,组织开展了职业病宣传周活动。宣传周期间,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深入到我县多家用人企业、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及检查督导,为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工人讲解《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法律知识。

此次宣传周共发放了《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册300余份,“尘肺病防治知识”宣传单100余份,共出动车辆3次,出动监督人员15人次,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了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劳动者健康权益保护意识,达到了宣传活动预期效果。

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项整治

2011年5月我所组织人员对我县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在此次监督检查中,我所组成由分管所长带队卫生监督一科全员参加的检查小组,对辖区的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机构是否按照资质认证或者批准范围开展工作,所出具的技术报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结论分析是否有针对性,有关档案是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等。

检查发现我县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均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资质认证或者批准范围开展工作,运行有效,人员资质证书齐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健康检查体检表填写不完整、检查项目结果用语不准确等。针对这些问题,我所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2、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优质服务;3、巩固和提高我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做好政府执法部门的技术支撑。

四、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项目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1〕40号)文件精神,实施国家《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工作方案》,根据省卫生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卫监督秘〔2011〕290号)和安徽省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皖职调办发〔2011〕1号)工作要求,我所2011年6月29日至7月20日开展了全县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调查工作。

本次共调查了31家企业,其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8家、小型企业21家,经调查了解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有26家,有职工总数10256人,生产一线工人有8431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有人1136人,其中接触矽尘人数为24人;接触水泥尘为8人;接触其他粉尘为678人;接触其他化学毒物为330人,在调查的31家企业中签订工伤保险的企业有21家,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有25家,2010年度进行职工职业健康体检的企业有6家。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制定了职业病领导组和职业健康监护计划,但多数用人单位组织制度不全,健康档案建立不规范或未建立,大部分单位未进行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

五、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工作实际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和不足之处。一是部分企业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严重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病防治,没有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义务,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二是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不强,个人防护意识不足,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三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临时工,职工安全与卫生意识不够强。四是多数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特别是岗前和离岗时的查体率更低,劳动者的职业病发病的潜在危险高。四是职业卫生管理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6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7〕9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6月8日

(此件公开)

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重大的社会和民生问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72020)》(国办发〔2017〕100号)和《健康甘肃2030规划》,全面加强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鉴定能力有效提升,职业健康体检率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明显提高,重大急性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有效保护了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基本实现了《甘肃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7年)》的总体目标。

(一)职业健康监管职责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省编办印发了《关于明确我省职业健康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甘机编发〔2011〕7号),明确了省安监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等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安监部门在职业健康监管职能划转后,积极加强机构建设,逐步充实监管队伍,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均设置了职业健康监管机构、配备了监管人员,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互协调配合,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职业健康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开展了石棉采选及制品、木质家具制造、金矿开采、水泥制造、石材加工等重点行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一些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严重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依法查处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违法行为,有力推动了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落实。

(三)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稳步加强。认真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管工作,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开展职业健康基础建设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督促用人单位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测、评价,落实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职业健康底子薄、基础差的状况得到改善。

(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及有关配套法规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机构的审查认定工作,截至2017年底,我省有职业性健康体检机构145家,县级覆盖率达到100%;职业病诊断机构29家,除陇南市外,其余13个市州均设立了职业病诊断机构。先后建立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委员会,省、市两级职业病鉴定体系基本建成,顺利运行。

(五)重点职业病和职业健康监测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申报率71%,全省报告职业病主要为职业性尘肺病、急性中毒、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六)职业放射卫生监督检查不断加强。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完善,2012年2017年,省卫生计生委连续4年开展了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和摸底调查工作,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行为。对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和职业病体检及诊断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达100%。

尽管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和投入不够,劳动者对职业病健康危害认识不足,监管体制不顺、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加强技术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职业病报告病例数居高不下,接害人数多,职业病危害涉及行业领域广,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职业性尘肺病病例多发,其中职业性矽肺最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和采煤业;急慢性职业中毒时有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硫化氢中毒集中在采矿业,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涉及到服务业、化工、农林牧渔业等诸多行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72020年)》及《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监管,落实用人单位责任,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立足省情,突出重点,全面提升职业病防治水平,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健全制度,依法防治。逐步完善职业病防治相关制度和职业病控制监管体系,加大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责任,建立用人单位诚信体系。

2.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引导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采取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改善作业场所工作条件,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3.统筹规划,落实责任。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总体统筹、科学规划职业病防治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监管责任,积极形成职业病防治工作信息互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完善体系,提升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和用人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所属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作用。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提升职业病危害识别、检测、评价、控制能力及职业病诊治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职业健康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救治救助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落实,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有效改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有序开展,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职业性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有所下降,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落实。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业健康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0%以上。

职业病防治体系基本健全。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县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配备专职职业病防治人员,培训实现全覆盖。

职业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健全监测网络,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90%。提升职业病报告质量,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90%。初步建立职业病防治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保障。劳动者依法应参加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工伤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社会慈善、商业保险等有效衔接,切实减轻职业病病人负担。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一是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开展全省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摸清职业病危害的地区、行业、岗位、接触人群分布等基础信息。二是实施职业病危害防治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的淘汰、限制名录管理,鼓励企业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三是以职业性尘肺病、化学中毒为重点,各地结合实际,在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树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超标就是隐患的理念,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执法,推动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四是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严格源头控制。五是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中小微型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二)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一是以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用人单位为主体,省、市州、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规划期内本级职业健康监管重点行业及用人单位清单,汇总形成全省清单,做好动态增减管理。二是各地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和职业健康工作开展情况,按照先难后易原则,将规划期重点单位,逐年分解,确定各级的年度监管重点企业名单,开展职业健康监管评估检查专项治理。督促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健康管理13项制度,对存在问题逐项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三是坚持严格执法与服务发展并重,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和各类专项行动,督促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全员培训实效、改造升级落后工艺设备,切实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三)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一是将监管职责部门拓展到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切实解决监管任务量大面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二是加强监管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探索实行职业健康委托执法,着力提升基层监管水平,重点加强县、乡级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能力。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用人单位切实做好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高风险人群的职业健康培训、防护和体检工作,督促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且限期整改后仍无法达标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责令停止作业或者责令停建、关闭。将职业健康纳入安全生产、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黑名单管理、通报曝光和多部门联合惩戒,提高企业和机构违法成本。四是推动将职业健康相关指标融入安全准入及标准化工作,职业健康达标方可通过评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双达标。五是依托各类服务机构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职业健康监管的专业性。组织动员各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协调、参与行业管理,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职业健康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工作。已取得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机构履行法定职责,全面规范开展工作,按规定及时报告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以农民工职业性尘肺病为切入点,简化职业病诊断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水平。加大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力度,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三是科学、合理设置辖区内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性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满足社会职业健康需求,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

(五)完善工伤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督促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管理,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及时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病危害防护等内容;在重点行业中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劳动集体合同制度(包括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督促劳动关系双方认真履行防治责任,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探索建立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与职业病危害程度挂钩浮动制度。二是做好工伤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商业保险等有效衔接,及时让符合条件的职业病患者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及大病保险政策,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性尘肺病等职业病病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三是探索为农民工购买农民工专项互助保险,提高建筑、机械加工等人身意外多发行业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和逐步过渡为鼓励农民工自愿购买。四是倡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为职业病人提供心理辅导和精神关怀等。

(六)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一是逐步推进职业病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有关部门职业病防治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高部门间的信息利用效率,及时交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信息、劳动者职业健康信息和职业病工伤保障等信息数据,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二是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信息管理机制,推动执法工作公开透明。三是不断完善重点职业病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系统收集和规范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提高网络直报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掌握我省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中职业病的发病特点、危害程度和发病趋势。四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职业病防治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

(七)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宣传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二是积极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宣传周(每年4月最后1周),针对相关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组织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观看视频等形式,增强学生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卫生计生、安监、人社、工会等部门,围绕国家每年确定的职业病宣传活动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督促用人单位重视并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宣传教育,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宣传培训效果,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拓展职业健康管理内涵,推动健康企业建设并纳入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有益于职业健康的工作环境。四是加强对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利用现场培训、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等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职业病防治监管执法能力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五是培育多元化教育培训服务主体,鼓励具备职业健康培训能力的安全培训机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及时应对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新问题。

(八)加强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一是围绕重点职业病发病特点,以职业性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性肿瘤等的预防控制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开展职业病防护技术、应急救治技术、危害因素监测技术的科技攻关。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加强信息交流与人员培训,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长效机制。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健康甘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问责的责任体系,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参与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职业病防治合力,定期研究解决职业病防治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将职业病防治年度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考核指标体系,推动防治任务有效落实。

(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与职业健康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承担主管行业领域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以及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对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化学品毒性鉴定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专项调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监督管理。省安监局负责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管,并做好负责行业领域的职业健康监管,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牵头调查处置职业健康事件和事故。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分别负责做好铁路运输、煤矿领域的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监管工作。省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做好职业病防治宣传、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重点产业布局、中长期规划和发展意见制定过程中,科学谋划、统筹考虑职业病严重的企业和重大项目,同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地方政府就近就便监管责任,加强对存在职业病危害项目的指导和约束,推动危害严重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职业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省科技厅负责将职业病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纳入省级重点研究计划。省工信委配合相关部门在有关行业规划、技术改造、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及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中,做好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省民政厅负责将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无法确认劳动关系且符合条件的职业性尘肺病农民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职业性尘肺病农民工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其渡过难关。省财政厅负责落实职业病防治的财政补助政策,保障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省人社厅负责职业病病人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关工作。省政府国资委配合有关部门督促指导省属监管企业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省总工会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反映劳动者职业健康方面的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工伤保险作用。各地政府要根据职业病防治形势,加大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经费投入力度,按照工作计划,分年度、有步骤地用于职业病防治规划中各项主要任务的落实,使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多元化的防治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职业病防治领域。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考核,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严禁滥用、挪用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人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保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场所检测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健康培训等专项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各地区要探索工伤保险基金在职业病预防、诊疗和康复中的作用。

(四)落实法律法规,规范工作行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以及高危粉尘、高毒和医用辐射防护等特殊作业管理规定等,进一步完善重点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切实规范职业病防治行为,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7

[关键词]健康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

健康管理对一个组织而言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紧密联系。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员工的健康管理,提升组织的人力资本收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健康管理与人力资本收益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员工的健康状况会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影响人力资本的收益。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培训投资、开展健康投资与管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收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二手数据分析方式获取资料,并采用访谈法进行验证。

1.以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1)企业主动干预员工健康情况

健康时报有关企业主动干预员工健康情况的调查表明:仅有33.3%的企业会每年定期举办有关促进健康的活动,60%的企业偶尔举办,还有6.7%的企业从未举办过此类活动。

(2)企业需要的健康管理服务调查

健康时报关于“企业需要的健康管理服务”调查表明:需要健康讲座的企业占34.1%;需要健康咨询的企业占51.6%;需要营养指导的企业占9.5%;需要就医指导的企业占10.3%;需要体检报告解读的企业占30.2%;需要全面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占30.2%。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需要全面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仅占30.2%,从此侧面可看出企业实行全面健康管理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而目前,美国大多数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都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务公司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例如,iBm在与matria签约后的第一年,iBm的保健成本降低了4.5%,节约了2520万美元;在matria专攻的慢性病上,医疗开支下降了近14%。

(3)企业每年对健康管理的投资

企业每年愿意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投资的为:每年2万元~5万元的企业占17.5%;每年5万元~10万元的企业占24.6%;每年10万元~30万元的企业占27%;每年投入30万以上的企业31%。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企业对健康管理的投资不足30万元的企业占到69%,这表明企业对健康投资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投入明显不足。

(4)企业每年为每位员工在健康管理方面进行的投资

企业每年愿为每位员工在健康管理全面的投入为:50元~100元的企业占9.5%;100元~300元的企业占36.5%;300元~1000元的企业占38.1%;1000元以上的企业占15.9%。

从上述数据看出:投入1000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6%,1000元以下的企业占到84%,与国外企业对员工健康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有一定差距,美国百事公司会向员工提供100美元,去填写健康风险评估报告,衡量诸如体重、饮食、体育锻炼、压力和血压等因素;美国标准公司则减少了那些“同意参加预防性体检、加强锻炼,并注意饮食健康的员工”所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而美国一家管道元件公司,更是出台了的“员工健康关怀计划”:即一周锻炼3次,可获得7美元奖励;不吸烟,再加3美元。此外,全年无缺勤的员工还可以得到300美元奖励。

2.以员工作为调查对象

(1)中国企业员工的整体健康状态

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中国企业员工中有60%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更为严重,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员工的亚健康超出平均13%以上。

根据中国健康管理中心网对员工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度调查中可以看出45.2%的员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基本满意,而很满意的仅占到13.2%,说明员工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并不高。

(2)中国企业家的健康状况

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管理者的“健康”就是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发挥才干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国企业管理者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2004年4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对国内企业家进行的《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患“肠胃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占30.77%、“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的占23.08%、“吸烟和饮酒过量”的占21.15%。同时,有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28.3%的企业家“记忆力下降”、26.4%的企业家“失眠”。

企业管理者的情绪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据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超过11个小时的企业管理者有87.4%,他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与工作压力大相关的生理与心理症状在不少企业管理者的身上出现,有关症状的比重依次是:“烦躁易怒”、“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和“悲观失望”。

(3)“加班”导致的“过劳”问题

近年来关于公司员工“过劳死”等因工作引起非正常死亡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如东软集团的张东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年仅36岁,一连串的“过劳死”个案背后是令人担忧的“加班现象”,据《环球时报》报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员工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现急剧增加之势,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

从中国人力资源网的调查数据来看,80%以上的企业存在多数员工或部分员工经常加班的现象。其中43.08%的企业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多,员工常常要加班;40.51%的企业存在部分员工常加班的现象;仅有1.03%的企业不存在员工加班的现象。

三、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健康管理的产生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次革命。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应该关注人力资本的健康,而不只是过度利用。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都已经大大超出了员工身体、心理的承受力。企业应在员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制定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组织,还是一个社会单元,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担负起对员工的责任,关爱员工。

企业实施健康管理,能更详细地掌握员工目前的健康状况与存在的健康隐患。可以让员工保持了好的身体状态,减少缺勤。同时通过有意识的预防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的患病几率及流行性疾病的传染几率,减少精英人才损失风险。

2.构建员工健康管理体系

员工健康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构成。其实施步骤为:首先,安排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参加定期的全面体检,重点复查易引发“过劳死”的疾病,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企业健康档案系统。其次,以企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健康分析评估,将员工按健康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例如:制定运动制度(要求员工每天参加企业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如午间操制度)。第三,根据企业健康数据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环境和饮食等问题,如对工作餐进行调整,注重菜品搭配、营养补充等。第四,建立员工健康帮助系统。与相关健康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资讯支持和就医指导服务。最后,在企业内建立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分类,设定健康事故标准,由第三方机构或企业决策层对健康事故进行预防及应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管理的落实与实施。

3.制定有效的健康计划

(1)员工健康计划

员工健康计划是企业通过专门的部门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并对每位员工的健康问题进行指导、跟踪、同时在企业内部改进工作流程、环境等,及时预防、解决员工的健康问题。健康计划的主要步骤是定期体检、健康指导、企业改进。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根据健康档案对员工进行个别的饮食、生活习惯指导,并提供相应的医疗、咨询等帮助员工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企业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对企业的工作环境、饮食等进行改进,以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计划

员工长期处在“高压”之下,对员工自身和企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但却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常见的职业心理困扰,往往是由工作引起的压力反应、情绪抑郁、职业倦怠,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或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在工作中的体现。员工个人面对工作压力时,常常束手无策,甚至采取一些消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最终的结果便是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企业应采取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训、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等多种方法来实施员工心理健康计划。

(3)职业安全健康计划

推行职业安全健康计划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类职业病。iSo9000、Sa8000等体系中均要求企业行为公民化、道德化,其中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企业关爱员工、善待员工。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健康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从多角度的关心员工健康,进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善员工的职业健康环境,从而及早发现隐患,不仅能降低企业医疗支出,节约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企业在推行健康管理时必须有高层的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序运行。员工的健康不可能通过一两项活动或短时间的促进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惠正一:员工健康管理提升公司生产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6-6(9)

[2]黄建始:中华医学杂志[J].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2006,8(15):10-13

[3]RodGoffee.HarvardBusinessReviewonmanagingpeople[m].

HaRVaRDBUS.SC,1999-03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8

公共卫生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和妇幼卫生、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常识、营养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识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报、宣传画、广播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检查评比等。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9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

一、学习态度积极

学习是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责任感强,主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各科学习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对个别学科缺乏兴趣,也能理智地分析原因,并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学好。

二、人际关系和谐

人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的,并且要和别人交往相处,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人坦诚,尊重和关心别人,能够互相帮助,关系和谐。有了矛盾能正确认识,不为人际关系问题终日苦恼。

三、情绪愉快稳定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心胸豁达、乐观,不烦躁,不郁闷,也不喜怒无常。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比较快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四、适应周围环境

人生活的环境常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以积极的态度识别环境中的善恶、美丑、借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抵制。

五、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高中学生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沿末达到成年人水平,但高中学生毕竟有了相当的自制能力,,在遇到困难、学习挫折、身体患病、友情变化时,能正确地分析认识,正确地对待,不引起心理上大的波动。

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仅从一点看心理健康程度。对于某些方面的不足,不能认为是心理不健康,只要积极进行调整,就可以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心里疲劳、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体育活动能消除心理疲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打打球,跑跑步,人的感觉不是更加劳累,而是轻松愉快,体育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锻炼了躯体功能,并能将由学习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一般体力疲劳经过休息之后很容易恢复,而心理疲劳则不容易调节。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而且,在体育活动中,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可暂时抛开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运动的竞争、游戏性质也使其充满乐趣,是调剂身心的好方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强的特点,需要地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四)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随着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使同学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则打破了这种封闭,使得更多的同学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地增强了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了际交往频繁,对加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五)体育活动可以使人正确认识自我

体育活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体育活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与长处,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六)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篇10

动关系,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利,创新完善职工安全健康权益依法维护机制,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如何加强工会劳动保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工会劳动保护的重要性

劳动保护工作直接涉及到职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职工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工会劳动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部分企业劳动保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广大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关系劳动者家庭的幸福和稳定,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责的首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首先,工会劳动保护是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广泛开展群众监督,保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不受侵害,是在安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其次,工会劳动保护的重点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发挥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抓住了劳动者这一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和中心环节,就是遵循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第三,强化企业工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参与,推动企业实现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有利于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有利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第四,当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一些企业工会安全生产监督参与机制不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网络尚需完善,发挥作用不理想,很难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劳

动保护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工会劳动保护带来的机遇,坚持自主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勤于完善提高,才能在推进安全发展中开创工会劳动保护新局面。

二、工会劳动保护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生产经营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法律上、技术上、教育上、管理上和组织制度上所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性的保护措施。我国的劳动保护管理体制包括“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其中“群众监督”是这一体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工会作

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实施“群众监督”的最主要主体,而依法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则是实现“群众监督”的最主要渠道。

企业工会劳动保护,主要包括建立并强化工会劳动保护长效监督机制,全过程参与劳动保护管理和进行劳动保护监督,推动群众性的劳动保护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维护劳动保护权这一职工群众最大、最基本、最重要权益的根本任务。具体要求是:一是在建立并强化工会劳动保护长效监督机制方面,要制定完善各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级网络,建设一支劳动保护专业干部队伍;二是在参与劳动保护管理和进行劳动保护监督方面,要充分利用平等协商机制、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参与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制度等,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安全健康;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作用,开展劳动保护民主管理活动和职工代表巡视检查活动,支持企业行使劳动保护管理权,协助并监督企业在劳动保护方面建章立制、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对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对女职工实行特殊保护等;四是保护职工享有在劳动保护方面的知情权、批评检控权、拒绝违章作业权、紧急避险权,教育职工自觉履行在劳动保护方面遵章守纪、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生产指挥、及时报告险情等义务;五是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职业病危害及伤亡事故调查与处理,监督做好劳动保护后期保障,保护工伤职工和职业病患者的法定权利不被侵犯;六是在推动群众性劳动保护活动向纵深发展方面,要坚持群防群治的方针,创新劳动保护监督手段,丰富劳动保护监督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素质,调动职工预防和整治职业危害的主观能动性,谋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的最大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在劳动保护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任务日益繁重,生产作业环境不断变化,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与新时期企业

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人员对新时期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企业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保护的观念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还存在着必须要监督的被动局面。首先,没有形成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自觉行为。其次,没有形成全员劳动保护的观念。认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是现场作业人员的事情,安全生产由安监部监督,没有树立起全体职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很

大的限制。

(二)职工劳动保护的认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当前的职工劳动保护,还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更深层次的劳动保护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如劳动保护工作标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工作规范、生产劳动环境对生产

劳动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损害以及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等。

(三)劳动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水平。但是,当前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人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业务水平低,且人员极不稳定;(2)岗位不能保证,特别是各企业大力压缩定员,劳动保护专责岗位只能兼职而且是三、四

个岗位职责一人兼,穷于应付,严重影响职工劳动保护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3)一些工会在企业中还存在安置型倾向,年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严重缺乏。

四、解决的对策

工会组织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作为维权的主要任务,增强做好劳动保护的自觉性。切实做好以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于立足企业自身特性,建立

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措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维权。工会劳动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依法维护。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劳动保护以依靠职工保护职工为目标;立足依法维护就是地方工会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基层工会要组织职工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其次,要充分行使《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授予的在劳动保护中的代表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按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条例》、《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条例》、《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察员条例》明确的各项职责,关心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监督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条例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职工进行安全宣传,监督行政解决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问

题,参加安全卫生检查等。

(二)积极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工会组织要积极营造重视安全生产氛围,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一是要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劳动保护的政策法规和企业有关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二是向广大职工宣传在生产中的劳动保护权利,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以“自己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别人”和反对“违章指挥,

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和发动职工寻找身边安全事故隐患,查堵安全漏洞。

(三)协调与处理好工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工

会劳动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同安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目标相一致的,只是职责和运作方式方法不同。在劳动保护工作中处理好与安监部门的关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得到党、政的支持,职能部门的配合,才有人力物力的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才能较为顺畅,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实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目标。要处理好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是系统工程,在管理的机构、职责、制度、规章等方面,工会同安监部门各有侧重,要共同探索新时期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工作思路、内容、方式和途径。

(四)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的培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层次,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对持证的劳动保护专职监督检查员要定期集训,在“专”字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发展;对基层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要做到有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懂理论、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工会劳动保护骨干队伍。努力提高工会劳动保护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将安全生产人员与工会劳动保护专责人员相互交流,提高全局劳动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解决工会劳动保护干部与所要监督检查的专业不对口造成的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

(五)坚持开展企业劳动保护的民主管理活动。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方式,确定职工享有的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待遇。依托职代会行使对企业劳动保护措施予以审查同意或否决的权力,依托职代会生产安全专委会检查、监督职代会关于劳动保护方案的决议和有关提案的执行与处理以及集体合同中有关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托职代会征集提案的渠道,集中反映生产保护、改善作业环境的方案等。建立健全工会参与企业劳动保护

决策的相关制度,积极参与企业制定安全生产、劳动卫生规章制度的活动,努力实现对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源头维护。

(六)认真监督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保证质量、足额发放是企业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安全投入的重要标志。各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应每季度派专人对照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和人员岗位变更情况以及劳动保护用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且要根据劳动强度和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标准,确保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必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网络,开展职业病防治情况的调研和监督检查,积极反映职工对企业劳动卫生的意愿和要求,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依法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的场所和环境。

(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强化基础就是加强工会劳动保护自身建设,夯实安全生产群众基础。创新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维护机制,建立以强化监督为目标的各级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不断完善工会劳动保护网络,努力建设一支懂政策、敢维权、善监督的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同时完善工会劳动保护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工会劳动保护自身建设,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

会劳动保护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实现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维护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历史赋予工会的使命。在企业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人员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发动职工全员注重安全与健康,增动保护的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与水平,组织职工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解决企业劳动保护的实际问题,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就

能够有新的突破,达到更高的档次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