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十篇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十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40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1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完全是为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量身打造的。在客观上弥补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获得一个较大的成就,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一定的努力。首先要保证课程设置合理,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其次,要帮助学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获得一定的深化,加强专业性;第三,整体的课程要不留瑕疵,在学习结束之后,要给学生一种“融汇贯通”的感觉。本文就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对于现阶段的课程设置来说,整体的体系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性质是中职学校,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直接与日后的工作接轨,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目前较多的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分为基础和专业两大模块,基础模块的公共部分包括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专业部分中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英语、操作系统、素描、色彩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包括图像处理、计算机绘图、Flash、3Dmax、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然要加强计算机平面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二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在毕业之后良好的应用。

(二)课程发展情况

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无论是房屋的装修还是店铺的招牌设计,都需要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来辅助。因此,必须让这个专业有一个较好的前途,同时有效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学校来说,采用老旧教材的学校不再少数,有些学校地处偏僻,信息不是很发达,因此教材并没有及时的更新;有些学校因为生源短缺,认为即使更新教材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综合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建设不达标。

二、课程建设细则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的最大优势就是设置的任何一项专业都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成就,同时在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根据这样的大方向,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同时正确的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之后才能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课程设置,不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偏差。本文认为,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培养不是同规格的“批量生产”,必须面向企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素养、懂艺术、会设计、能制作”的平面设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并且让众多的平面设计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独有的贡献。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原有的束缚,让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在日后的发展中,成就个人事业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1.专业技能模块。在专业技能方面,是决定学生日后发展的重点环节,必须慎重进行。过于高深的课程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异常艰难,过于简单的课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育工作者慎重考虑后,认为应该以pS、CorelDraw、3Dmax为专业核心课程,增设包装印刷设计、inDesign等课程,引进企业项目为教学项目,实训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分岗位、分任务完成项目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上述的课程设计,在发挥学生本身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技能模块必须与社会的发展脚步相吻合,充分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

2.拓展知识模块。针对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专业过硬的要求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条件,学生必须向企业展现出较为丰富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程度的青睐。鉴于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拓展知识模块,这一模块能够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学校教育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自我约束力。通过以上措施,相信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在其它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结合之后,获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本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深化与改革工作。但总体的效果依然需要加强,同时要注意不能单纯的赶进度,循序渐进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姚秋波.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与学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2

平面设计教学方法兴趣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计算机、掌握软件,努力与现代信息社会接轨,在这种需求下,计算机课程已被列为学生的必选课程。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领域来说,计算机课程中平面设计课程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让中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一技之长,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呢?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目标式案例教学法

目标式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使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准备大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有计划、有意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以photoshop为例,在讲到钢笔工具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先“纸上谈兵”在本子上画出卡通企鹅头像图,在讲到图层的概念及应用时,让学生准备好用记号笔画上不同的图像透明活页纸,然后调整活页纸的顺序,得出活页纸的顺序不同时最终图像效果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photoshop图层的概念及其强大的功能,真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感觉到学习平面设计的乐趣,又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巧。

二、实践教学法

对于中职生来说,《平面设计》的教学应特别注重实践操作,教会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孰能生巧”,只有多练勤练才能做好。

1.任务分解式驱动法

任务分解式驱动法,是指教师在学习内容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比如,讲述通道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启动软件,打开“通道”面板,总结“RGB”“红”“绿”“蓝”4个通道。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光学成像原理的三原色等,这时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直到学生能够完成“RGB”“红”“绿”“蓝”4个通道的特性操作。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海报设计是平面设计综合应用,也是一个综合知识点的温故。教师将设计要点强调后,学生自己发挥设计创新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自己的“海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将所有作品收集起来,让学生自己上教师机讲评,在成果展示与讲评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而且其他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优秀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小班化”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本组成员包括技能操作优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或掌握一个新技能时往往是盲目的。因此,他们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换句话说,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条件下,一位老师既要指导实践操作,又要讲解理论,同时还要完成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仅十分的短暂,而且教学活动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大班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利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这时就要发挥“小班化”作用,也就是本组优者帮助差者,充分发挥对对帮扶的作用,优者就是教师角色。反过来也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辅导,强化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它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己主体性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的欣慰。

四、以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我市举行“天翼杯”技能大赛,少部分学生参加了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的强化集训,这部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信。故此,我在平面设计的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立了班级“先锋杯”技能大赛,每一月举行一次,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班级奖励,这样只能少部分学生参加的大赛,普及到了人人都是选手,各个都是高手的竞赛学习氛围之中,使得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形成了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级体。例如,在一次童年照片的设计(photoshop中的字体设计为主题)处理竞赛中,好多学生争先恐后报名,积极参加竞赛,让一部分后进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多样化中追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是关键。实现有效性的金钥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有信心,体会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3

关键词信息化导学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ofsoftwaredevelopmentindustry,hasledtothedevelopmentoftheteachingresearchofcomputerbasiccours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currentuniversitycomputerbasiccourseteachinginthepopularizationofeducation,professionaleducationandtechnicaleducation,cannoteffectivelymeettheactualneedsofthe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thereareteachingcontentsandcurriculumsystemconfigurationisnotreasonable,lackofteachersandteachingmeansasingleproblem,thereformandinnovationofbasiccomputercoursesteachingininformationtechnologyteachingundertheplatformofinformationnetwork,tocarryoutclassroomteaching,theguidanceorganizationtypeteachingmethod,constructionoflearningandteaching,integratedteachingmode,improvethesystemconstructionofcomputerbasiccourseteaching,promotestudentsabilityintheteachingofcoursesintheapplicationofpracticeinproduction,improvetheabilityandqualityofstudentsusingcomputerknowledgetodealwithpracticalproblems.

Keywordsguidanceofinformationplatform;basiccomputercourse;teachingreform

0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问题;策略;质量水平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作为各个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计算机专业随着新型的技术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

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一)目前相关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进步,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实际的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会实际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深刻。其次,在计算机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在不断落实素质性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定位也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也一转变也就明确了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性。但是计算机教学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也问题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以下就此来分析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相关操作设备的投入力度不足

这一问题是在我国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实际的理论操作十分重要,而实际操作就是要以计算机的相关设备为主要的支撑,资金水平投入的力度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设备的更新,一些计算机操作设备还比较老化。这一现象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这也就直接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这一方面得到很好的改善。

2.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不够

计算机课程教学缺少相关的创新性,这也是近些年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之一。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循规蹈矩,不注重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第一,这种问题的出现受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教学模式的影响,第二,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与课程的框架,难以进行课程创新方面的突破。第三,大学生本身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氛围的培养。这些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相关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不强的现象的出现,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改善。

3.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实际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其应用领域广泛,运用过程较精细。所以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更好的联系实际,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并未很好的联系实际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传授为主,不能很好的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让课程与实际的运用领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问题也就导致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果较差,不能为相关领域提供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所以,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课程必须要进行的改革,增强课程与实际的联系性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支持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突破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设备支持。这一问题的解决,相关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相关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向政府或教育部申请设备投入的资金,以雄厚的资金支持,以更好的提高设备问题的改善。其次,学校相关管理单位以及后勤部门也要保障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与管理,及时发现计算机设备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管理,对于过于老化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淘汰更新。最后,校级管理单位还要制定相关的规范条例,规范学生的行为,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设备的操作的行为,让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操作更规范,减少对设备损坏的问题的发生。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做起,才能更好的进行设备设施的完善建设。

2.提高课程学的创新性水平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创新性体现在不同的方面。首先,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分组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学习,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其次,课程教学的模式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打破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固有式,让学生发挥主导性作用,让课程学习更具有自主性。最后,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提高创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课程的兴趣不断提升。

3.增强实际的信息获取的能力,课程应紧密联系实际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教师自身要多关注生活实际过程中计算机的具体应用,以及计算机在各领域运用过程中的实际发展,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带到课堂过程中,让学生及时发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内容,从而进一步培养实用性人才。另外,相关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实地实习,增加计算机学生与相关计算机领域的更好的接触。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蒋维,赵涛.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

[2]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包玉林.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计算机选修课;教学;优化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深入渗透了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了推进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也受到了各大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全面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要求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但就各院校计算机选修课的开展情况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以教育信息化为思路,探讨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的优化途径,改善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教育信息化概述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推行新型教育计划,开始走多元化人才培养,凸显高校办学思想与特色,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自然、人文等学科互融,提升基础知识、理论、技能比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等现代化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工程”,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计划、组织下,借助于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信息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的全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但我国教育信息化仍亟待推进,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力。

2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纵观当前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开设情况,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据调查,高校计算机各类课程占据所有选修课约11%~32%,由此可见,计算机选修课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十分受欢迎。但是,就高校授课质量回馈而言,大学生对于计算机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不十分理想,无论是缺课率,还是缺考率都在选修课中占据较高的水平,在高校网络开展的公开课人气排名中,计算机课程也鲜有前列者。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并不理想,计算机选修课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主要是由于如下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2.1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调查,对于计算机知识而言,大学生最希望获取如下两大部分:一是最前沿的技术与发展动向,此部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其未来发展给予帮助;二是实用性应用与操作知识,包括flash设计、photoshop的使用、网络知识等。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课程内容仍依赖于书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过多帮助。

2.2教学方式单一化

虽然多数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高校教职工、教务处等对于选修课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难以提供诸如网络设施、机房等的支持,但这样的环境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培养、技术演示等都不可或缺,因而导致多媒体成为屏幕教科书,计算机课程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示课。

2.3考核方式落后

当前,计算机选修课考核仍多采用笔试为主、论文为辅的模式,很多都未将实际操作纳入考核标准中,这导致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计算机课程成为理论课程,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无法使其施展自己的真实水平,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的途径

3.1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方案

如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资源建设、整合依然有待加强。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师要求必须全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二级考试,确保其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如教师教案应当打破传统的ppt模式,可利用软件,如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Flash,Dreamweaver等进行教案制作,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单调、乏味的ppt,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教学质量。

3.2利用多媒体设施,规范机房教学模式

高校应加快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增设机房等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所需设施,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用计算机技能。例如,计算机选修课授课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凌波教学系统”等进行授课。教学时通过“凌波教学系统”的屏幕进行广播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思考和学习,还可依据教师下发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并提交作业,有困惑时还可与老师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时间,学校实践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上机环境,方便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实践,为学生的兴趣发展与计算机能力拓展提供支持。

3.3依托校园网,构建互动式学习网站

借助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构建计算机选修课互动学习网站,为教师、学生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全面覆盖了课程建设、学习、社区学习、课程管理等多项功能,教师可利用其进行课程循环建设,进行活动式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可利用该平台登录课程网站,开展互动学习,进行学习话题讨论、也可查找资料及学习记录,进入社区进行心得分享和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答疑互动板块,教师可通过该平台答疑,每周对答疑时间进行公布等,学生可互相答疑,也可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学生讨论。

3.4依托考试软件,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

计算机这门学科是一项实践应用、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因此,考核时必须将实践操作作为指标,对于传统单一化笔试而言,无法真正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以衡量,因此,学校可以加快引进计算机考试系统,促进理论、实践考试的一体化、规范化,弥补传统考核系统的缺陷。通过全过程机考,分别从客观题、操作题两大方面着手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题目可从题库中进行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分,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笔试评分过程,将教师从中解放出来,也保障了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6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激励元素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教育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文件精神,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以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并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模式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电脑游戏化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典型应用,已经被推广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电脑游戏创造了一种娱乐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动机诱导功能[1],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改进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乏味的现状,指导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展创新性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研究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所以下面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及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大学里开设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面向不同专业且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其抽象思维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也各不相同[3]。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教学一般采取多媒体教学,但课堂表现方式大多单一[4],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软件控制学生机,演示教学内容,这种采用传统课程讲授与实验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教学的组织和实验的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互动不足,难以建立良好的激励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竞争标准单一、敲代码乏味枯燥、代码调试困难等原因而显得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受到场地、身份、教师的精力等多方面原因,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是主要形式,难以建立相互协作的团队,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流程等基础知识一般能掌握,但是对有一定难度的抽象算法存在理解上的困难[5]。(2)游戏化教学现状游戏化的概念从2002年提出后经过约十年的发展逐步流行[6]。游戏化的实质是通过游戏元素和游戏激励机制的使用,让过程变得有趣以激发人们的参与动机[7]。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游戏化也开始应用到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将程序设计的知识点融进游戏过程[8],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9]。在游戏化教学中,通过游戏元素和课程知识的结合,让学习者参加一些包含游戏元素的活动,如金币、闯关、勋章、积分榜等[10-11],和老师评分相比,游戏中的同伴互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13]。整合在线学习平台,游戏化教学已经逐步用于mooC平台等教学中[12-14],在激发学习者参与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平台人气[15]。随着游戏化教学的推进,有效的游戏化元素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16],比如游戏角色、游戏道具、游戏任务和激励评价的设计也得到了关注[9]。综上,现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而游戏化模式可以利用良好的互动和激励机制提升这种积极性,从而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为了探索游戏化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高效应用,本研究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影响因素,以期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些许参考。

2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下面阐述研究的具体开展过程。2.1问卷设计。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调查问卷。除关于填表人的性别、学过的计算机语言和玩电脑游戏的频率等个人基本信息外,其它问题项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核心部分,即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第三部分为开放式回答的建议部分。2.2描述性统计。数据收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收集问卷162份,线上收集问卷105份,一共收集问卷267份,排除回答问题数据缺失的问卷,最终纳入数据分析的问卷249份。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1中可知,大部分学生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且大部分学生有玩电脑游戏的经历。2.3影响因素调查分析。(1)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分析了解学生对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是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基础,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如图a图所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过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乏味且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由图b可知,学生认为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缺乏趣味性占的比例最大。由图c可知,授课方式有趣被认为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本文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创建的要旨。(2)电脑游戏的吸引力分析为了更好地将电脑游戏思想用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本研究设计了见表2的两个问题来了解哪类电脑游戏更具吸引力。从游戏类型来看,团队竞技类游戏最具有吸引力,较具吸引力的是闯关类游戏和角色扮演类游戏,答题类游戏具有较小的吸引力。从游戏激励元素吸引力调查的情况来看,排名最有吸引力,其次是虚拟物品奖励和等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3)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及态度调查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来调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情况及态度。由图2的对比分析可知,偶尔听过游戏化教学的学生人数占的比较最多,完全不了解游戏化教学的学生也占了较大的比例,总的来说学生对游戏化教学的了解较少。由图3的对比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从没用过游戏化教学方法,总的来说目前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很少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为了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态度,本研究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由图4可知,大部分学生赞同将游戏化教学思想融进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从图5可知,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将游戏化思想运用到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4)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建议分析本研究设置了开放性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经整理过后的词云分析如图6所示,其中游戏设计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游戏要注重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游戏设计的简单性等是学生关注较多的要点。本研究也设置了开放性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激励制度的建议,经整理过后的词云分析如图7所示,其中,设置奖励制度还是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学生还希望设置创新性的奖励,比如积分兑换、适当的物资奖励、学分奖励等等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3结束语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7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具体做法,即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综合性课程设计。

关键词:实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紧跟学科前沿,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我院长期跟踪、研究了aCm和ieee联合推出的教学计划和美国CC2001教程,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十多所一流大学和著名军事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据此制订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2本科教学计划。我们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这四个层次之间点面结合、融会贯通、配合紧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以计算机硬件方向为例,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设“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原理”和“数字系统设计工程”两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在“计算机控制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和“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形成从电子器件到功能单元、再到部件、最后到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依次推进,最终让学生深入而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原理与技术。

这种创新性的实验体系科学、可行,有效保证了实验建设具有先进的水平和显著的效果,为后续实验内容、实验平台、实验组织管理等方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采用项目团队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课程设计的作用,我们率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了综合性课程设计并单独设课,见表1。这些综合性课程设计穿插在系列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开展,实验内容结合了我们的科研方向,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图1实验课程体系的层次

表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

2教学科研结合,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我院在坚持依照教学大纲施训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结合我院科研实践和成果,设置了9门综合课程设计并逐步开设一批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学到较新的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课程,作为“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的后续课程,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掌握计算机部件级的逻辑功能设计,通过数字闹钟、八位运算器、交通灯、乒乓球游戏、流水算术逻辑部件、串行收发器等课程实验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较先进的设计手段掌握数字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工具和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课程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HDL语言描述电路,并使用HDL语言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八位机,通过逻辑模拟和综合,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测试和验证。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原理和组成,掌握计算机部件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对以agent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扩展,以机器人为主线,将人工智能的各个论题处理成机器人任务,学生通过构建机器人并编程完成任务,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论题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当的成就感。目前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典型实验内容如表2所示。在学校“十一五”实验教学经费的支持下,我们将继续丰富和拓展更深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表2“人工智能导论”实验教学内容

3依托学科优势,完善实验支撑体系

经过“十五”的建设,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在实验教学硬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建设并完善了专门的基础教学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下分“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三个分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度,方便老师与学生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依托“211”工程和“985”建设,利用“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专业科研环境支撑创新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验教学软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充分贯彻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宗旨,将一些科研成果,如银河系列巨型机系统等直接服务于课程实验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开发调动老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主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自主研制配套的软硬件实验平台。

在不断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材建设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我院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自编实验教材和讲义十余部,例如《收音机安装指南》、《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系统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和《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并有多部高水平教材已经正式出版。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和课程体系相配套、结合自身科研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完整实验教材体系。

在硬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成功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见图2。该平台可以满足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数字系统设计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在软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自主设计研发了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见图3。该系统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原理和有关协议进行参数可配置的、直观的、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使原来静态的板书式文字教学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交互式演示性教学,在提高学生对网络原理理性认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

图3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

4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ta(教学助理)和研究生教辅组成。从2004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中聘请ta。此外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所有研究生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辅导,课程辅导成绩合格方可毕业,研究生教辅力量成为实验教学队伍的有力补充。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了学院实验辅导力量,促进了实验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5注重全面发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十五”期间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院“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获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我院毕业学生业务能力强,能够适应军队和国家建设要求,受到用人单位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

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60余次,参加人员近700人次,有415人次获奖,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奖项有:8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14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18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43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二等奖。本科生组队参加主要由研究生参加的全国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获团体银奖。

6致谢

感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方法和途径”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资助。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3-02

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变化之中。天水师范学院历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时调整上,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调整,但是始终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操作,并没有反应出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形势的变化。

当我们对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到了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用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有了显著提高[1]。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更深的层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一、新形势下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近年来,大部分大一新生在中小学阶段已学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体上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太大,相同起点的教学难度大而效果不理想。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在重复中小学已经进行的信息基础课程。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定位要理性和科学,要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明确学生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知识。在“白皮书”里明确提出:建议开设一门具有大学水准的基础性课程(故名“大学计算机基础”)。该门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或单独设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还可以涉及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1]

2、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起点教学,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学效果差。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将电子课件和操作演示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介绍有限,甚至不提及。既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知识讲解内容枯燥,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

4、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现有的考核方式还是纸质试卷笔试为主的方法,考核实际操作的上机考试占的比重较少,而且缺乏客观、有效、准确、公正的上机考试方法,所以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应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组织教学,全面改革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1、课程设置

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的实际,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64课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文理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64课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科开设。

2、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技能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完成,重点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内容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范围之外的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数据库应用等)、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多个模块,由各个专业按照本专业特点选择开设。

把课程划分为教学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部分12个模块,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32学时,各模块及学时安排如下:

教学模块理论课

学时数实验课

学时数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8学时2学时

模块2:计算机硬件技术6学时

模块3:操作系统4学时

模块4:数据库技术4学时

模块5:多媒体技术4学时

模块6:计算机网络技术6学时

第二部分:计算机应用技能模块7:操作系统8学时

模块8:文字处理软件10学时

模块9:电子表格软件6学时

模块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模块11:数据库管理系统6学时

模块12:网页制作和internet使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3、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天水师范学院的生源来自全国20个省、区,大部分来自本省,但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所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大不一样。这样的差别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学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谭浩强教授曾经指出:“计算机的应用是分层次的,同样,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3]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4]。分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因此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核,对于达到一定考核要求的可以免修对应的课程,然后依据考核成绩把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为不同的层次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及安排考核。

(2)、重点加强实验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的,这样造成了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两部分。理论部分只讲授理论知识而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实验部分不是现有在机房练习的这种教学模式,而是把课堂搬到机房去,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这样在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两者先后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计算机基础课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5]。

采用案例教学法,按照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把实验课教学划分为多个具体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完成所有的教学案例,并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马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教学案例的内容,有的放矢,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4、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考核采用模块化考核。不同的模块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侧重点,所以也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1)平时作业考核: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布置平时作业(包括纸质作业和实验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由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作业成绩,并把每次的作业成绩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

(2)大作业考核:模块10和模块12由学生自学掌握,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考核。模块10要求做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学课件并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模块12要求做一个个人网站放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上交大作业,由教师批改后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公布成绩,并把优秀作业放在平台上展示。

(3)模块化考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的6个模块合并在一起,在学期末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模块7、8、9、11在每个模块教学一结束就考试,考试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考试系统”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每次考核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在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再进行实验课综合上机操作考核,考核成绩也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总之,考核方式要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考核,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改革是所有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而上机考试平台建设是考核方式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才能保证有效的考核,进而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三、结束语

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历次的改革对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认识不够,一直没有解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研究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建设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彻底改革考核方式,推进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欣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模式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3]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9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专业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们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没有到开设、由点到面,从仅仅面向少数理工科开设,逐渐发展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都必须要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数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怎样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质,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动手能力与应用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检索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自己拥有电脑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而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的计算机了解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很熟。有的学生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在远离网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单一,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办公自动化(windows简介、计算机发展史、网络简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内容。近些年来,我们对文理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所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一定改善。课程设置如表1。

随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如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法、经、教、史、文、理、工、管、农、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需求结合、更没有做到与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结合那将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状态。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

三、综合性大学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的需求。如艺术、建筑、经济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差别很大。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针对文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有区别的对待,更要根据不同的各个学科以及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科专业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较多,有些艺术类专业会比较注重多媒体图像的处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该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加细化教学计划,更加贴近专业,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例如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中,侧重于过程控制设计、数学建模、算法分析设计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为掌握算法开发及设计、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交互式环境数值和计算的计算语言打下基础;对于机械、建筑、集成电路等专业侧重计算机辅助CaD、Cam、oLiD、woRK等二维、三维制图等工具软件的介绍。在专业实践中将制图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农学、化学、制药、生物专业侧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试验过程、结果求证的编程问题;对于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要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的排序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对于法学、哲学、管理等专业要侧重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网络检索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教育、文史类的专业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针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重点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大纲。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后,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充实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但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深入了解。教师在花时间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础上,还应该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课程教学、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等资源。开放实验室,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自觉参与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切实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得到提高,取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学平台

网络的应用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的教学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极大的补充。本课程的网站上传相应的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满足了各专业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开放校园网是实现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助课形式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最清楚,如何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能切合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或实验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重点、有代表性地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小成果。进行示范,起到由点带面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教学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05-02

围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导向为推动的高等职业教育主题,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着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思路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建设,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条件。

目前我院有三门课程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有关,其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课程、面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课程,因面向专业不同,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但三门课程均涉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验教学,因此可共享实验教学平台,原先均安排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开展,因设备陈旧、管理不便等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开展不顺利,建设一个可共享的、开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迫在眉睫。

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作为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对加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室的建设旨在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维修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室中来,以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便于接受理论知识;以直观的方法加深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认识。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对深化课程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能、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技能已经成为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拓宽职业能力训练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专业实验横向结合,建设宽专业技能基础实验平台势在必行。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实验实训室开设的实验均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契机,开发出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对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2实验教学平台的组成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三个子平台:硬件实验平台、在线模拟选购平台及软件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

2.1硬件实验教学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硬件部分的实验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合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采用以“软”代“硬”的方式模拟硬件实验环境,采用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损坏,减少实验室维护工作量;另一种是传统的方式,以实际的计算机组建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基于真实的计算机环境完成计算机的硬件实验。经过对比论证,最终还是采用的第二种传统的方式作为我院课程的实施平台。与第一种方式相比,学生能够实际触摸到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通过拆装过程,能够更直观的认识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外观和性能参数,认识计算机主板主要器件的分布情况,掌握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安装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当然,在建设实验平台时也重点考虑了如何尽量避免学生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损坏问题。一是在组建实验室时选择我院其他实验室淘汰的计算机进行建设,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节约成本;二是计算机在拆装后不再通电,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一个纯硬件拆装的实验室;三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强调各部件的正确的拆装方法及常见的注意点。

2.2在线模拟选购平台

此平台只为计算机硬件选购模块服务,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中关村在线模拟装机或泡泡网的在线模拟装机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凸显出的优势主要有,使用方便快捷,硬件品种齐全,价格实时更新,可作为实际购买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去实体店进行市场调研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组成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硬件拆装时了解的一些旧部件的参数形成对比,掌握各部件的速度、容量、处理能力及相互之间的兼容性等指标。

2.3软件实验教学平台

此平台在课程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基础平台,安装Vmware虚拟机软件实施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模块可直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实现,例如常见应用软件的安装、系统的测试与优化等,但有些实验模块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例如CmoS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GHoSt备份与还原、修改注册表等,会造成计算机系统数据丢失或无法正常开机,不但影响了其他实验环节的开展,还增加了实验室的维护难度及成本。基于公共实验室搭建软件实验教学平台,因每台计算机实施硬盘还原技术,为保证系统不易被破坏,但部分需要中途重新启动计算机的实验又无法正常实现,在此基础上安装Vmware虚拟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虚拟机是指在物理计算机上使用虚拟化技术模拟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逻辑计算机,虽然这些计算机是通过虚拟及软件模拟创建的,但是它们能够实现物理计算机的功能,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科研等领域广受欢迎。

立足于我院现有的实验条件,运用虚拟机技术建设软件实验教学平台,既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实验室的投入成本,又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虚拟机技术已在我院的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在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平台的特点

3.1共享性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具有典型的共享性。此平台目前除了为我院的三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的课程服务外,其中软件实验教学平台还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提供了实验操作环境。

3.2开放性

建设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们的实验平台只做到时间及内容上开放,时间上的开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上的开放明确了学生实验的目标及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实验操作环境,不仅能够满足目前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对培养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此平台主要解决了课程实验教学部分的问题,下一步的要对课程资源库进行完善,基于计算机网络,建设一个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以及实验成果研究为一体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金忠.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时代教育,2007(6):26.

[2]杨爱梅.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0(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