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6:47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50-02

近年来,我国的灾害发生频繁,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目前大部门分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面对灾难,束手无策。汶川地震后,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以此来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民众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学会避灾自救的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要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而防灾减灾教育必须要从中小学校开始。

一、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严峻的灾害形势需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灾害知识的了解层次较低,渠道较少,灾害应对知识欠缺。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每年有3亿人不同程度受灾,年均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从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可看出民众对突发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甚了解。对于自然灾害,人类力量有限,如果提前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容易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于人为灾害,人人都有防范意识,灾害就可避免。

(二)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我国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有限,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知识。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表明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许多学校很少向学生传授预防灾害的知识,学校只是配发了一些安全规则和读本指导学生学习,很少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练和训练,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有一所学校全校2300多名学生仅用1分36秒就逃出了教室,安全逃离,无一伤亡,可见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可以影响到他的家庭和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的作用

在国外,有的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很注重安全课,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孩子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学习和实地操作。每年都有遇到火灾、车祸等如何安全逃生的实地演习。在泰国的普吉岛,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运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灾难发生之前,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上述例子中的小女孩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和周围的人,使大家增强了防范意识,同时也使得海啸发生前兆的知识得到了宣传。

二、我国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我国对防灾减灾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已经慢慢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合理的体系,因此,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校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防灾减灾教育不够重视,他们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地避灾、自救和互救知识。加之有些地区很少发生灾害,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很淡薄,学校教育中也是很少提及。有人在教师中做过调查发现,有80%的教师对日常灾害的发生不知如何应急处理,防灾知识欠缺。

(二)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际的防灾减灾经验

目前,有些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通过课堂指导的方法,但是目前最常用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读本和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等,实地的演练非常少,在城市学校,教师还能够用一些安全演习、模拟情景训练等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方式,农村学校就很难做到,但是有些城市学校的这种演练却很少,在灾难面前,学生们还是觉得手足无措。

(三)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没成体系,防灾减灾专门人才缺乏

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不是在灾难来临时就能急中生智的,这还需要系统规范的教育来完成。据调查,中小学校开设防灾减灾教育课程的寥寥无几,目前每年一次的安全教育日,各地学校突击演练不能解决问题。安全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应急、事后的救援。对于灾害教育,一些常规的如交通安全等日常可以接触到,而且学生自身可以预防,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自然灾害日常不会出现,个人很难预防,对第二个层面即事中应急,我们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但应急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训练,它是一种技能。灾害应急教育应该日常化、规范化,比如火灾需要使用灭火器,学习一次,长时间不练习可能会忘记,因此要通过日常化的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研究院副教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方伟华在防灾减灾教育这方面表示,“现在的状况是,缺乏给中小学生上课的教师,也没有师资培训的实用教材。”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包括教师在内,我国防灾减灾这一块的人才资源需求总量在“十二五”末大约为275万人,缺口很大。

(四)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投入太少,影响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政府已经明文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防灾减灾经费,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即使有很少的一部分,有些学校由于领导缺乏重视很可能就挪作他用,有些学校的领导想搞一些防灾减灾教育的活动,但是学校经费费紧张也是暂时搁浅。一场完整的防灾减灾演练有时候会需要很多道具,为了使中小学生能亲身体会演练,掌握逃生技能,道具必须真实,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和演练的效果。

三、我国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途径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系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及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减灾能力建设。

(一)牢固树立全民防灾减灾教育观,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提高全社会如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使人人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做到在灾害面前临危不惧。教育部门应与人民防空、消防、交警、地震、公安等部门共同携手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防灾减灾教育深入人心。中小学校认真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应急避险教育与演练工作,提高学校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投入,确保资金投入方向

资金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教育专项资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教育投入机制。相应地防灾减灾教育资金监督委员会也要成立,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多方拓宽筹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并支持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

(三)将防灾减灾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目前中小学校的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不足以实现灾害教育的目标,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与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200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防灾减灾的运动,其目的就是想借此促进各国将灾害教育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并改善学校安全,加强对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开设防灾减灾教育课程,规定学时、课时、教师、教案,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灾害自救和逃生能力。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校所在的不同地区、结合各校的特点,安排防灾训练计划,使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四)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

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培养专业人才,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早已纳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澳大利亚政府专门设立灾害管理学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措施使得防灾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稀缺.我们应该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防灾减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可以在大学开设防灾减灾专业,才能系统地学习灾害理论和防灾减灾知识,培养出专业人才,为将来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储备人才,也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师资。

(五)增加中小学生防灾教育的深度,提高防灾演习和训练的灵活性。

我们目前的防灾教育内容还比较浅,而且形式比较单一,总是按照设定好的方案去演练,缺乏训练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而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突发性的事件不可能有固定的路线,所以防灾教育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防灾教育和应急预案的演练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突发性因素,使得教育和演练更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中小学校应该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学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六)建立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

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要建立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每年例行安全检查,国家和国际减灾日期间,教育部门要按照统一主题,积极组织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要制定详细的防灾减灾教育计划,严密地组织防灾减灾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朱景林,余莉,操维琦.关于在教师中开展防灾培训的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灾害教育中小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79-02

灾害作为自然力量的集中展示,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灾难的抗争史。灾害对于社会的波及范围广,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延缓社会和经济发展。仅2016年一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近1.9亿人次受灾,农作物绝收29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1]。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造成5335名学生遇难和失踪[2]。因此,有必要认清灾害,尽可能减小造成的危害。我国公民灾害意识薄弱,防灾素养偏低,灾害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灾害事件带来的影响。联合国减灾十年行动中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列入报告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的关键。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在2006年发起主题为“减灾始于学校”的全球活动,促进政府将防灾减灾融入学校课程并确保学校建筑安全,使学校免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3]。汶川地震后,党中央明确要求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能力。可见国际国内都极其重视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上所发挥的作用。

灾害教育包括国家层面的灾害教育、地方层面灾害教育、学校系统的灾害教育,其中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了解中小学灾害教育活动实施现状,研究者于2016年7―8月期间,通过对参观某灾害纪念场馆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以获取中小学灾害教育活动实施的情况,进而总结存在的一般问题。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校,有助于了解灾害教育活动开展的一般情形。被调查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学校地区、学校开展课程、实施情况等信息。该次问卷共发出100份,收回90份。

1调查现状与问题

1.1灾害教育活动软硬件供需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进行有关灾害教育的相关活动,并且对于灾害教育的期望集中于在面临灾难时能够有效提高生存机会和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仅少部分学生认为灾害教育活动没有意义,因为过于流于形式且没有实质性帮助。整体上看,学生对于灾害教育活动的需求巨大。然而相对于学生旺盛的需求,学校关于灾害教育活动的软硬件是供给不足的。

1.1.1硬件和师资力量缺乏

根据问卷显示有85%的学校开展了灾害教育活动,仅52%的学校有开展灾害教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其中包括教室和操场。57%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进行灾害教育活动。现有的教育政策对中小学灾害教育虽有一定政策引导,但缺乏经费对硬件的投入以及专业力量对师资进行培训。由于我国灾害方面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灾害教育起步晚,国内具备专门培养和培训灾害教育教师能力的大专院校很少,即便中小学有教师能够进行灾害教育,也未设置专门岗位,大多数由地理老师、思想品德老师或教导主任等兼任,其投入时间和专业性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同时灾害教育也并没有作为应试教育的一环,尽管经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后,灾害教育的关注得到上升,但学校更多将其视为“课外教育”或“常识课”。在师范院校以及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也并未将灾害教育作为必须掌握的课程。

1.1.2灾害教育教材缺乏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7%的灾害教育活动中没有教材,43%的学校配备有教材。其中四川省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四川省教育厅的《生活,生命与安全》,且已被纳入灾区学校课程。一部分受访者的灾害教育活动是通过班会的形式,由教师结合政府部门政策文件或结合其自身经验进行口头教育。部分受访者的教材为安全教育读本,对于灾害教育涉及有限。这与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和系统理论研究体系缺乏是息息相关的。

1.2灾害教育活动定位

受访者所在学校举办的灾害教育活动针对方向以地震、火灾和公共安全事件,占比分别为77%,70%和48%。汶川地震后,地震这一灾种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各种灾害教育活动中都被提到了显要位置。火暮桶踩事件贴近日常生活,传播率也较高。洪灾和泥石流作为破坏性强,夏季频发的重要灾种仅占6%和4%显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所在学校举办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主要方式为实操训练和课程培训。灾害教育既要有理性理论亦要有感性知识和亲身体验,72%的受访者参加了实操训练,这表明大多数学校都十分重视实际演练,但仍有约27%左右的学校未开展实操演练。此外调查中也显示实际演练的次数较少,大多数为1年1~2次,而且形式单一,多为集体疏散,能使个人真正提升求生和应急技能的系统性训练较少。同时仅28%的学生接受过课程培训,这与我国灾害教育尚无统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设计等尚待开发与探索是分不开的。

1.3学校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在灾害应急制度建设方面,82%的学校都有防灾减灾预案,92%具有应急标志、逃生线路及应急物资储备,94%有安全日常安全守则或制度。在实际与学校部分主管领导交流中,他们坦言虽然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预案和配备了相应物资,但其专业性、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未经专业机构论证和评估,有时纯粹为了应付检查。制作预案的过程中多参考书籍和网络,是否考虑本校、本地区特殊情况是存在疑问的。这使部分预案成为“纸上谈兵”,其内在逻辑严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都大打折扣。

2启示

2.1开展专业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作为目前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防灾减灾教育的前沿阵地。现阶段国内专业的中小学教师匮乏,较为快速的形式可为通过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培训。国内涉及灾害教学科研的高校、防灾减灾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心,具有丰富应灾经验和资质的nGo都可动员起来参与培训工作,澳大利亚的师资培训就是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开展培训工作,其联邦灾害管理署设专门小组开展教育与培训,地方应急事务学院开设多种应急救援培训课程[4]。此外可以通过适当的国际交流,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访问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

2.2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

学界呼吁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来已久,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系统中,灾害教育更多被归于“素质教育”,直接体现在我国中小学课本中防灾减灾知识的教学篇目不足1%[5]。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指导纲要对灾害教育的学时、活动形式、经费进行规定,灾害教育应进入教育财政性支出并占稳定比例,甚至可以尝试探讨将灾害教育内容纳入高考,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此外对学校应急预案、安全守则等应多给予指导,避免“千校一面”。

2.3开发多样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

目前学校缺乏灾害教育教材,即便有也较为零散,且多以认知灾害为目的的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课程、趣味性与体验式教学。灾害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6]。对于灾害教育来说,主要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促成学生心理机能完善和行为规范。因此需要开发多样化学习资源以及广泛利用社会中的灾害教育资源。在课程课本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灾种的频次,同时避免教条化知识传授,增加趣味性和实际技能培养。此外,学习资源也不一定仅仅局限于课本,无论是视频、动漫、电脑游戏、玩具都可以提升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增长灾害知识。利用多种文化形式例如诗歌表演、音乐、舞蹈、木偶剧等艺术手段都是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传播减灾知识有效形式。学校可以利用灾害遗址、灾害纪念馆、灾害体验馆等场所进行灾害教育,同时也弥补了学校灾害教育场所的不足。通过解说和观摩各类展品获取感性认识是场馆教育进行灾害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浸入式环境解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受众参与度与培养学习兴趣上都能促进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希.2016敏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9亿人次受灾[eB/oL].http:///2017/02/21/aRtipktsUsU0wumJinjYLeuj170221.shtml,2017-05-01.

[2]傅林.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暮笱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

[3]wisner,B.“LetourChildrenteachUs,aReviewoftheRoleofeducationandKnowledgeinDisasterRiskReduction”[m].iSDRSystemthematicCluster/platformonKnowledgeandeducation,2006.

[4]崔静.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eB/oL].http:///20130510/n375526129.shtml,2017-05-01.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灾害教育;拓展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5-02

一、拓展教学的特点和形式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英国对年轻海员在海上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生存技巧的训练,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应用于教学和培训。拓展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1995年拓展训练从香港传人内地,拓展训练也被进一步推广发展,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宗旨和原则始终围绕着利用户外的场所和设施,精心组织活动来完善人格融入团队达到教育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是利用设计修建好的训练场地,使用器械绳索等,展开各种个人和团队组合的课程完成身体、心理训练活动,使个人的心智以及能力得到提升与完善。拓展训练式教学模式有综合活动性、挑战自我、团队意识强、教育与反思讨论相结合等特点,注重自我教育。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常见于体育课,其教学模式可归纳为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五个环节。

二、灾害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灾害教育是地理学、灾害学及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灾害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构成,学生可以向家庭和社会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因此学校灾害教育应该首先发展。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不是主要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和行为的规范,因此要考虑其特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重视灾害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之初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又逐渐厌倦枯燥的理论讲解,调查显示高达80%的同学期望该课程的学习能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等)的实验室,以及与灾害相关场馆(唐山地震博物馆、深圳公共安全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海淀区公共安全馆、中国消防馆、中国科技馆等),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以单一灾害为研究对象,灾害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不强,面向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兼顾一定的本科教学,专业水平要求高;而大部分灾害模拟场馆,主要介绍2~3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缺乏对灾害的综合和系统的介绍,面向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且主要以演示、展示的方式介绍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御措施,参与内容较少,参与的部分也是被动接受,很难让参与者深刻体验认识灾害和增加应对灾害的技巧。

当前学校灾害教育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主要地位,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单纯的防灾演练与场馆演示教育无法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灾害教育应该由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共同完成,而不仅仅依靠一种形式,积极探索包括拓展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势在必行。

三、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的可行性

1.灾害教育和拓展教学追求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灾害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也有别于面向公众的旨在科学传播的灾害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有着自己的要求。灾害教育教学目标侧重四个方面:首先是灾害知识的传播;其次,学生逃生技巧等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包括灾害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三,态度的培养,面对灾害沉着、勇敢的态度有助于冷静地面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处理,面对既成灾害坦然接受、努力减灾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养成对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我们传统教育中并不是特别尊重生命,既不尊重别人的生命,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是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四个方面中,能力、态度以及价值是拓展教学的灵魂,而在拓展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实现灾害知识的传播。

2.拓展教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当前我国的灾害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意识类教育的深化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大,而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是防灾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既是防灾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促使接受教育自觉性形成的基础。而采用拓展式教学,其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不难发现拓展教学强调讨论与反思。面对灾害中的紧急问题,灾害教育要求学生做出快速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教师最后分析总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形成一般规律,这一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逃生能力,又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灾害意识和灾害观。

3.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平时很少接触的略带刺激性的训练科目,如进行模拟地震体验,或者是使用灭火器灭火以及火场逃生等,所以比较兴奋,即使是比较内向的同学也有较为强烈的参加欲望,对于很少经历过灾害的同学来说,大多抱着游戏的心理去参加拓展学习,具有极高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这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4.灾害教学的内容适宜采用拓展教学。拓展训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传统教育认为学习是个体的内部过程,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教师和课堂,而灾害教育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拓展的方式有助于完成灾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模拟地震训练,通过振动台的震动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震级时地面的振动情况,体验在震动状态下自己的心理变化,学习在震动中如何切断电源、火源,训练如何躲避、逃生等;火场逃生训练,通过仿真火以及人造无毒烟,学生学习在火灾时寻找逃生路径并采用正确方式进行逃生,教师在外边了解里面逃生情况,并对学生逃生的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绳训练与翻越障碍物训练,学习结绳方法,利用绳索等简单工具互相协助翻越障碍物;河道溺水自救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河床、河道构造,实践溺水自救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增强互救能力;使用灭火器灭火与用手提水桶灭火训练,学习使用不同灭火工具及方式应对不同火源;利用救生设备或绳索从二楼逃生,练习利用绳索等简易工具从二楼安全转移到地面,学习危险时候建筑物逃生技巧;屏气全力奔跑50米进行模拟地震体验等。

学生通过这些项目探索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挑战自我,并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基本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评价环节,学生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增强忍耐力、随机应变的判断力以及协调能力,这些素养是发生灾害时能成功应对灾害的关键。

四、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面临的问题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灾害教育成为单独的学科时间较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具有拓展训练教育能力与意识的教师人数微乎其微,在当前的迫切需求下,发展灾害教育应注重教师培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国际借鉴、培训提高教师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以此来保证教育效果。

2.场地问题与安全问题。场地的选择对拓展训练是极为重要的,用于灾害教育的场地主要是人工建造场地,将课程知识按照一定要求设计场地,根据使用情况设计改进场地。为了降低拓展教学中的风险,在进行拓展教学时必须具有规范科学的教学要求并严格执行,严格遵循拓展训练的安全原则:双重保护原则、器械备份原则、多次复查原则以及全程监护原则,对于高风险活动遵循自愿参与原则。

3.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过程的参与,模式多样,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应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也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五、讨论

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是高校的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教育尚在探索阶段,在部分领导和教师中存在重视科研轻视科普、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育的误区,经费投入不足,课时无法保证。在师资、场地与设施以及教学创新方面下功夫,明确拓展训练在灾害课程中的定位,可以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对于提升学生防灾素质的作用,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日本防灾安全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1,(7).

[2]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26(1):109-117.

[3]马雪梅,冯维.论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8,(1).

[4]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5]苏筠,伍国凤,朱莉,陈倩.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灾害学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7,(3).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地理教学

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受升学率的影响,没有把灾害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地理教学没有承担起唤起国民灾害意识的作用,没有在提高国民防灾减灾能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今正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行阶段。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不理想,地理教师经常忽视在教学中渗透灾害的内容,地理学科并没有在灾害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优势。本文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的灾害意识薄弱。在以后的教育中,不仅仅在地理教育中,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都要加强对学生灾害意识渗透的教育。(2)初中生的灾害知识欠缺。由于灾害知识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试"指挥棒"的功利导向影响,导致教师及学生对此都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灾害知识欠缺。(3)初中生的灾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以课本为载体的讲授,很少有灾害模拟演习之类的实践性活动,致使学生的灾害技能只是"纸上谈兵"。(4)课堂中讲授灾害形式单一。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教师在课堂中对灾害的讲授很少,即使是讲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5)教师本身的灾害素养较低。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地理教师一般都不具备丰富灾害知识及技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改进策略

2.1融入多媒体技术

心理学证明多方面的感觉刺激比单一感觉刺激效果更好。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在灾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录像,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灾害强大的破坏力,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失,并让学生进行反思。虽然可能整个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都在看视频,教师只是在部分地方做指导,但视频却把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原理、灾害的前兆、灾害发生过程中的逃生方法一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关于灾害方面的知识,并且印象非常深刻。还可以播放一些以灾害为题材的影片,如《2012》、《改变世界的6度》,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比课堂上一板一眼讲授式教学的效果更好。

2.2开展灾害宣传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宣传工作是灾害防御工作的起动点。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每一个人积极参与投身到防灾抗灾工作中来。防灾抗灾是一项全民战略,若没有全社会、全民族的广泛参与,灾害防御和抗灾是不可想象的。初中生,在社会上已属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要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深奥的灾害知识,转化为朴素生动的语言,向街坊四邻、妇孺老幼广为传播,要宣扬唯物论观点,破除灾害天定的迷信论。在学校里,学校可以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每个班级可以创办有自己特色的黑板报。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灾害,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像学生宣传这些时事新闻。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植树节"、"全国城市节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灾害教育,尽量使我国的灾害教育向其它国家的普及教育靠近。

2.3挖掘潜在的灾害地理教学资源

灾害地理教学结合国情、乡情。国情和乡情里包含丰富的灾害知识。国情教育让我们认识我国国土广大,山川壮丽,有多发性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等基本国情,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优势和自然环境的不足,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和为抗灾、减灾所做出的成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坚定与灾害抗争的信念。灾害地理教学结合时事、新闻、热点。每天世界上都上演着各类灾害,多灾多难的中国更是灾害不断:北京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山西王家岭煤矿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区的雪灾、青海地区的地震等等,世界上更是时时有灾害事件的发生。每有重要的灾害新闻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观看和讲解。不必担心它占去了课堂时间,这些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其他任何的说教练习都来得深刻。

2.4加强教师的灾害素养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重要的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灾害教育教学能力,地理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个灾害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现在,针对地理教师的灾害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训很少进行,这很不利于灾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时应全面介绍灾害知识与防御的技能,使其深入了解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危害性以及应对策略与技能等,充分认识灾害意识教育对于全面提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方面,要对地理教师的灾害培训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培训后地理教师应达到以下的要求:对灾害教育有基本的认识;要有灾害教育的意识;要有挖掘学科知识中灾害教育渗透点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灾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可发教育结业证书,以作为教师综合业绩的依据。

本研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学生在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及技能方面水平都较低,地理教师的教学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授灾害内容是必要的。据此,笔者提出一些改进策略,为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廖贤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2]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舒秋贵.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3]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08(02)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灾害防治教育初中地理自然灾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教育减少灾害的损失,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其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灾害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防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且山地居多,气象、地质、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灾害之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分布广,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发生频率高,1998年发生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自然灾害损失的不断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如何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是我国及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减灾目标的实现,减灾任务的落实、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救助技能的普及与推广,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是地理教育向应用学科发展的组成,是贯彻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重要体现[2]。此外,课程标准中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的内容标准,也规定学生应该对其达到相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

二、学生防灾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利用地理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对灾害的表面印象深入到对灾害概念、分布规律、发生机制等深层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地图法,结合地图讲授,有利于学生自我分析,掌握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训练他们的读图能力和地图思维。讲我国的气候类型时,当学生学习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结合地图找到其在我国的分布区,从而可以找到我国的季风分布区也是我国频发水旱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分析完毕,可以结合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这一实例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长江流域正好处于季风气候分布区,因此该地区容易发生洪灾,因此预防洪灾是这一地区的防灾重点。对于长江上游河道的整治,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利用发现法,可以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灾害地理的兴趣。最后,利用板书笔记法加强学生对灾害地理规律性知识的记忆。

(二)学习灾害地理知识,掌握技能、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从而促进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地震灾害时,可以先利用演示法,放一段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地震模拟实验室,感受一下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该种灾害的发生、发展特点,然后利用发现法,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在这种灾害来临时,人类该如何躲避,从中学习到防灾技能。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遇到这些灾害时的逃生方案,并以作业的方式呈现。

(三)帮助学生掌握灾害自救技能。在灾害地理教学中,利用课本、地图结合的讲解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可以促进学生的现象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程度的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交际能力等。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3]。

(四)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贴切、自然、巧妙、潜移默化的灾害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全球的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积极的、长期的、稳定的,它对于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能起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而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4]。

通过搞好灾害防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未来建设者。

三、存在问题

(一)防灾意识低。以本人所在城市为例,乌鲁木齐很多学校防灾意识薄弱,对于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传播比较缺乏,但随着重大灾害的频发,各个学校也逐步引起重视,不断加强中学生的防灾知识的普及。

(二)防灾技能有待提高。学生对防灾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比较低,具有逃生意识,但受到生理年龄和心理素质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确认自己在灾害来临的表现,有具体的防灾技能训练,但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锻炼。

(三)学习态度不够认真,重视程度不够高。学校虽然已经将消防演习和地震演习常态化,但对于学生来说认知不够充分,总认为只是演习,又不是真正灾害来临,所以反应比较慢,个别学生态度不够认真,三三两两,手拉着手,有说有笑,严重影响了演习效果。

(四)有关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很多学生对各种灾害一知半解,获取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全面性;有些是因为没有专门开展知识讲座,老师在传播灾害知识时也是通过各章节渗透的,缺乏系统性;对于学生认为考试考灾害方面的知识少,同时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在的区域不会发生以上灾害,重视程度不够。

(五)获取信息多为图片、视频、缺乏体验。学生获取有关灾害的知识多为讲座、报纸、电视、网络和视频资料,虽然图片信息和视频资料很直观,但缺乏真实感受性,如在地震灾害中会出现纵波和横波,由于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足[5]。

四、建议

(一)重视灾害教育,提升抗灾能力。结合书本知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传授有关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各种灾害自身特点,有效抗灾,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能,教师应意识到灾害教育是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防灾技能也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灾害教育。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特征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的影响等,使得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且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有效地开展灾害教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区多地震灾害,因此对于该地区应加强地震灾害教育,学校应开办地震墙报、宣传地震知识,开展地震知识讲座、进行地震演习,这样对于我们这样的多地震地区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灾减灾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开展灾害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害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动手相结合,从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灾害地理教学。

(四)加强防灾演练教学活动。防灾演练教学活动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灾害教育方式,学校与社会、家长联合,开展防灾演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式活动,增强自身防灾技能,提高灾害教育学习效果。日本在每年的9月1日的国家防灾日,举行全国防灾大演练活动。我国在汶川地震后,也有专家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我国的全民防灾日。学校防灾演习包括课堂的防灾演习和课余的防灾演习。演习可以长期开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身心和活动能力,形成自我的防灾技能。尤其是地震灾害,由于其爆发突然,很那预知,是比较适合用这样形式开展教育的。

(五)建设学校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库。收集灾害地理教科书、灾害地理教学用图,灾害地理教学模型和标本,灾害地理图书资料、开展灾害地理学习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知识,从而运用知识减灾防灾。

参考文献

[1]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

[2]《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3]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东北师范大学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应急宣传和演练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努力提高公众预防和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按照市政府应急办的有关要求,根据《***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任务

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核心,深入开展气象应急知识宣传;以介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普及气象灾害应急知识为重点,认真做好应急预案宣传解读,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气象事件能力为目标,着力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和积极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

二、主要内容

(一)扎实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二)认真做好应急预案解读。介绍和解读《***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帮助公众了解预案制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熟悉各类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公众参与预防和处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广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教。以《如何防御气象灾害应急手册》为基础,结合***本地气象灾害案例,广泛宣传应急气象科普知识,使气象应急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帮助公众了解公共气象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常识和有关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四)积极部署培训演练工作。加大对气象应急信息员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气象应急信息员等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5月份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一次雷雨大风灾害应急演练,从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三、方式方法

(一)运用各种媒介广泛开展。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展板以及挂图、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气象应急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基层单位。

(二)结合有关宣传日组织咨询。紧密结合与气象应急相关的宣传日、纪念日,如“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日”、“全国科普日”等组织开展气象应急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为广大群众解难释疑。

(三)深入推进专题培训和课堂教育。针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信息员队伍、高危从业人员以及应急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实际,定期举办培训班,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不断推进中、小学气象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掌握更多公共气象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强化防灾避险意识。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不丹;地震;安全;行动计划

在历次地震事件中,学校是最易受到危害的。在灾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不丹成立了事务委员会。2012年3月6日,事务委员会成员通过了其指导性文件――《发展中的国家行动计划(学校地震安全和医院地震安全)》,并在2012年4月的第二届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研讨会上递交了行动计划发展历程及草案以及关于教育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书。这一系列的努力促使不丹政府于2013年1月颁布了《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2023)》,旨在减少由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方面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和不丹教育部通过“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GFDRR)共同促进该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出台背景

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境内多山,降水丰富,同时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经常面临山崩、洪水、暴L、火灾等灾害,其中最易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的是地震,因为不丹整个国家都处于或近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断裂带上。而且,地震还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害。当地震来临时,学校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据2009年和2011年联合评估报告(JRaR)显示,2009年的6.1级地震和2011年的6.8级地震导致一百多所学校遭受破坏,学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13人死亡和大量师生受伤,大约损失36.9863亿努(ngultrum,nu)。

不丹政府于2006年的《国家灾难风险管理框架》要求制定灾难预防和应对计划,同时意识到教育部在宣传预防灾害、灾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强制性教育”报告》回顾了影响小学教育成果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家长教育水平因素和诸如学校基础设施质量与地理位置、教学质量以及书籍和其他可用材料等物理因素。此外,该报告还强调,许多学校处于“失修状态”以及“老学校的维修和翻新被忽视”,致使学校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2011年《国家灾难管理条例(试行)》明确指出,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制定自己的灾害管理和应急计划,教育部作为一个重要部门也不例外。

该计划结合了其他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进程方面对各个相关部门提供指导,旨在确保所有的学校在灾害中免受危害。同时,该计划将定期更新并每年对优先领域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估。

二、主要内容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2023)》重点是提高学校在地震来临时的安全性,具体目标为保障师生安全,免受灾害的威胁;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加强应对地震和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师生对应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和意识。

(一)加强地震安全与灾害管理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框架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部长指令,以提高安全性,加强不丹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

(1)审查和更新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指导方针。通过股东大会汇编和分析经验教训,对方针和经验进行整合,修订后的准则涵盖预防措施方面的程序和预算要求;同时指出,教育部应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从建设内容、设备方面制定准则,以识别和减轻危害。采取措施,防止高空坠物,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制定相应的准则并在所有学校推行。

(3)对所有院校的建筑施工采取高标准、严要求。教育部通过对学校建筑需要、工程质量现行标准的审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咨询,提高安全标准,并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能力建设以加强该标准的实施。

(4)教育部发出指令实施灾害管理计划、安全标准、政策指引。教育部回顾活动和正式的指令要求,要求在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

2.加强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任命灾害管理中心负责人。正式指定协调人,在固定的时间协调和促进学校相关的灾害管理活动,确保能力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

(2)加强教育部内的各个灾害管理单位建设。考虑到学校数量及教育部门的重要性,政府在教育部内部建立了小型灾害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需要和灾难管理委员会合作,同时要向教育部长报告,为教育部的项目计划提供一定措施。

(3)建立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学校建立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组成的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权对灾害相关事宜作出决定、提供指导并和其他机构合作,同时对各种学校团体的成立提供指导。

(4)鼓励在校建立各种灾害管理俱乐部。通过此类社团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教育与认知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在学校加强地震安全及应急准备方面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学校和社团关于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1.增强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管理

(1)学校之间建立信息分享网络。为灾害管理中心人员和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这个虚拟网络能够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及共同执行活动方案,为感兴趣的教育人员分享相关信息、谈论常见问题提供平台。

(2)与社区共享信息。学校积极承担宣传和教育公众的责任,通过灾害管理俱乐部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基于团体意识的音乐会、戏剧等宣传活动,宣传防范和减少风险的材料,制定“家庭灾害管理”计划。

2.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1)开展意识教育活动和项目。针对特定受众,如决策者、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联络人、教师和学生开展包括通过当地媒体渠道传播在内的青年计划和宣传活动。同时,一个关键的任务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地震安全和防范意识。

(2)关注世界减灾日。不丹一直关注世界减灾日,同时强调要纪念本国的地震事件,利用这些重要的日子分享地震安全问题和减少风险的信息,使学校反思他们的安全和防范水平。此外,要求不丹各地所有学校进行全国性地震演习及其他持续性的宣传活动。

(3)更新信息和教育材料。为灾害管理委员会、团队、协调人、学校灾害管理俱乐部、教师、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和青少年开发易于使用和理解的信息材料,为其提供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信息、注意事项、家庭防范知识、风险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4)将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结合地震科普知识,将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信息以及灾害风险管理问题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同时,相关的职业机构,例如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高等大专院校的课程还应该包括关于自然灾害应对的信息,以降低灾害风险,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5)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有责任确保学校学生的安全,为了履行这个责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并帮助家庭时赣急计划。

(三)减少和降低风险

对于地震,减少和降低风险包括确保校舍结构合理,建筑物地基稳固,并能承受预期水平的地震震动,家具、装饰装修等进行锚定或支撑,以减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结构性调整

(1)对于新建筑,在建立前,要审查现有的学校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准则,评估建设区域潜在的自然灾害的危险系数,对现有方针进行更新;同时,要提高建筑标准,至关重要的是要建造高性能标准的校舍,特别是注重地震安全;此外,还要审查现行施工验收标准,建立学院建筑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机制,从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监督施工进程,以形成对学校建筑物的独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要求。

(2)对于现有的建筑,首先对现有学校建筑进行包括现有校舍的抗震漏洞和风险水平在内的安全评估,以确定建筑是否需要加固或更换结构甚至迁址;对于需要加固、更换或搬迁的建筑,应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地进行。

2.减轻高空坠物的危害,保险措施全面到位

教育部要制定用于固定、支撑建筑物和减轻坠落物体的相关措施,对其他非结构性危险物(如楼梯、护栏、电动系统和火灾隐患的来源)进行指引并开展非工程措施,同时培训相关的维修人员。

3.探索并制定风险保险

如果需要的话,选择性地对校舍进行投保,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同时,保险也可以成为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四)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加强防备计划,并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1.加强防备计划

(1)制定灾害管理应急预案。教育部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应急计划,明确紧急安排,应急通信协议和责任。为学校层面的应急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

(2)根据应急需求,进行模拟演习。在各个层面进行模拟演习,以帮助教育部门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并逐步落实应急措施。

(3)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一旦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应急安排和程序落实到位,各部门各机构应明确应急安排以及他们的具体职责。

2.加强响应并立即恢复能力

(1)建立明确的指挥和通信系统。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明确的沟通流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教育部应优先采购急救通信设备,让学校自行报告灾害情况并寻求医疗和搜救帮助。

(2)保持物资需要的应急响应。学校应储备基本应急物资,立即回收物资如帐篷、教材等应在Dzongkhag(“宗”,不丹全国划分为四个区,二十个宗,相当于我国的区县)或区域一级进行储存,以确保尽可能早地恢复学校功能。

(3)根据应急需求,做好预准备。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制定并定期测试教育部门应急预案、预准备和程序(指挥控制、人力资源、通信、运输等方面)。

(4)规范各方面的材料和设备要求。教育部应规范学校内的救灾和紧急复原设备和材料,从地区和国家两个层面使其标准化。

(五)能力建设

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准备,教育部门必须在各级单位加强人力和物力投入。开展能力需求评估、实施能力建设方案,以及建设技术、管理和应急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

(1)培养工程师和评估员的能力,评估学校建筑的脆弱性与安全性。教育部应该投资制定标准来进行校舍的脆弱性和安全性评估,尤其注重老社区学校的安全评估,并培训相关工程师。

(2)提高工程师和建筑师降低地震风险的技巧。工程师应该接受培训,掌握降低地震风险的技术,以便在进行脆弱性和安全评估后,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更换或加固校舍的建议。

(3)在地震安全性和减少风险问题上提高认识和能力。开展相关活动,将相关的地震安全性和降低风险的计划和政策纳入教育部的计划和方案。

2.防范和应对的能力建设

(1)各类人员应急管理培训。制定学校层面的计划,教育人员要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成员、联络人,以及各种校组织的成员应接受适当的宣传和技能发展培训,培训包括急救、搜索和救援技术,创伤管理,消防技术。

(2)对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进行全面的灾害管理培训。审查现有的侦察兵项目,为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提供全面的灾害管理和急救员培训,包括准备和响应现有的侦察者项目,制定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

三、主要特点与启示

(一)完善政策框架,建立安全体系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2023)》将学校纳入国家的防灾体系,对现有的学校灾害管理规划、建筑标准等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并提高安全标准,教育部通过颁布正式的政策指令,要求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同时,细化灾害管理机构,鼓励在学校建立各相关组织,形成了“国家-教育部主导、其他部门支持-学校”这一完备的三级体系。

虽然在我国厦门等地已开始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但国家尚未从政策层面将校园纳入防灾避难体系中,未从理论层面对校园如何进行防灾避难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设计标准可以遵循,高校校园的防灾性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不足。因此,应在政策层面将学校纳入防灾避难体系,在制度层面提高学校对灾害的关注度和防灾执行力度。

(二)吸纳多种力量,发挥学校作用

该计划以不丹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契机,得到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的积极帮助及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的资金支持;同时,该计划的各个关键领域内的措施的实施得到财政部、人力资源部门、学校等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在灾害应对方面,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配合。

该计划充分发挥教育部的主导作用,放权于学校教育部门,由学校建立各种灾害防治机构和俱乐部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校校舍安全直接关系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避难场所。因此,学校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应急物资等方面保障师生安全,为社区、师生提供避难场所。

(三)提高防灾意识,增强抗灾能力

对学生、社^的灾害教育是该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学校之间建立的信息分享平台,向师生及其他教育人员分享知识和经验;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灾害信息,提高其防灾意识;强制要求所有学校进行地震演习,提高应变能力;通过组织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和家庭的防灾意识;除此之外,该计划通过能力需求评估和实施能力建设方案,对工程师、评估员、建筑师、青年志愿者等进行综合培训或应急培训,并要求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从而降低风险。

(四)建立监督机制,制定风险保险

教育部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在学校的建设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对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为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活动,选择性地为校舍投保,同时,通过保险这一方式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该计划规定学校教育部门要对国家行动计划与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进行评估审查;审查委员会执行行动计划的年度审查,年度会议对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不足、支持、资源需求等进行评估,并为下一年度的行动计划提供指导。

(五)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针对性与可行性并存

该计划建构的地震安全性框架着眼于五个关键领域,从政策制度层面的保证、防灾意识的教育到风险的降低减少、地震的响应与早期恢复到各种能力的建设,是一种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全方位的实施框架。

该计划分为短期目标(1~5年)、中期目标(5~10年)和长期目标(10年以上)。在每一领域,除了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还预设了实现的期限,方案的负责人针对预设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现有政策进行审查,提高安全标准;对现有建筑和将要建设的学校实施不同的安全防范和检查措施;灾害安全教育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安全教育;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的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能力建设包括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和防范应对的能力建设,提高各类人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8

长期以来,街道党工委始终把社区民防工作放在街道整体工作一盘棋中通盘考虑,集聚力量,整体推进。将社区民防工作列入社区建设考核内容,每年定期听取民防工作汇报,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实行季度例会、半年考核和年底总结。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总指挥,城管主任、人武部领导和党工委副书记为副总指挥,相关科所长和专干为成员的街道民事防护指挥部,下设指挥协调、疏散掩蔽与防护、消除空袭和灾害后果、物质保障、车辆运输、维护治安和动员支前7个指挥组,每个指挥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战时平时指挥程序、战时人口疏散、战时人员掩蔽、消除空袭后果、平时防灾等都得到具体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民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街道、社区由专人负责,各支队伍人员大多由机关干部组成,并在组训时间上予以保证,每年用于民防工作的经费都达到万元以上。去年年初,街道又投入1.3万元,为应急抢险队和消防队装备了服装、各种工具等。街道还为指挥室配置了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器材,为通信情报室配置了计算机、传真机、电话交换机和报警器材等。6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居委会综治干部任队长、物业职工和社区居民任成员的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分抢险、巡防、医疗、消防四个工作组,具体承担应急预警、抢险、医疗救护、消防等应急任务,包括以城管和行政后勤人员为主组成近13人的抢险抢修队伍,以司法、片警和物业保安为主组成的26人的治安消防队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为主组成的14人的医疗救护队伍,从而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社区民防组织及应急队伍体系。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广泛稳定的人员队伍为社区民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建章立制,拟制应急预案,规范完善社区民防工作的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民防预案,是民防工作规范运作的基础。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街道民事防护预案》、《**街道民事防护保障方案》等,并制定了社区民防志愿者活动制度、值班预警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民防演练制度等,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防建设工作机制。在制定预案过程中,我们坚持既体现上级要求,又结合社区实际,抓好预案细化,实现可行性、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统一。比如,我们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就建立了包括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火灾消防等13项具体应急预案。我们还建立起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加强与主管部门联系,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为居民提供灾情信息,督促居民做好防灾工作。各社区能够根据上级预警预报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地点做出灾情预警,并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上报灾害信息、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民的需求。各项制度和工作预案的建立,保证了整个灾情处理流程的有条不紊,提高了社区民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三、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社区民防工作的氛围

社区民防工作应以不断满足居民安全需求、鼓励市民追求安全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因此,我们注意寻找社区民防与生活和工作的结合点,注重发动群众,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社区民防工作的普及性。一是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艺术团、秧歌队、锣鼓队等文体活动队伍,组织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向市民宣传民防知识。充分利用板报、标语、书画展、分发宣传资料以及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出简报等形式,对社区民防工作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以宣传和推广,增强社区和居民群众对民防宣传工作的认同感、向心力。每年在《防空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的一周内,街道民防办都要对市民开展民防知识宣传活动,每年夏季街道民防办都举办一次以民防内容为主题的大型乘凉晚会,通过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提高市民对民防工作的认识和对减灾救灾的重视。多年以来,**电视台、电台、大报和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我街道民防工作的报道达到近20件次。二是拓宽渠道深化教育。坚持民防教育社会化,将防灾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系统,坚持政、校、企、社四结合,实施全方位的减灾教育宣传。在望海社区建立民防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教育计划和教育制度,坚持做到每周组织一次社区干部学习民防知识、每月组织一次社区居民学习活动,并对辖区内的望海小学的学生经常性地开展民防知识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有的放矢开展培训。对社区干部、民防志愿者队伍开展防灾减灾组织指挥知识培训,确保社区指挥员懂组织能指挥;通过民防教育基地对社区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单元;区防办也不定期地委派各类专业人员深入到学校、社区、企业、宾馆,根据不同对象举办了培训班,大力宣传民防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和提高了社区群众的民防意识和安全自救保护意识,受到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欢迎。

四、设计载体,强化应急演练,切实增强社区民防工作的实效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9

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防震减灾“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依据,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一是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进步,年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地震工作人员编制;2009年,制定下发了《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了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全区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是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狠抓“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络不断完善,观测员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已建成7处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地震监测、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完成了区地震监测台,并纳入国家地震观测台网。

三是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全市率先实现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对9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了抗震设防,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安全。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排查,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王村镇苏李村新村被确定为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大街街道和平社区被评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四是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各级各部门和人员集中场所均制定(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组建了200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成区人民广场和政务中心广场2处应急避难场所,遇灾可安置15万人。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进一步深化。以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基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间断、多形式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累计建成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5所,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二、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意识不强。部分部门、单位和群众对地震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我区是平原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还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二是防震减灾设施落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通信、交通等方面设施相对落后,防震减灾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功能和物资储备。三是城区住房风险较高。国内外城市直下型地震经验表明,在地震中沿活断层一线的建筑物破坏最重,甚至许多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设施也未能幸免。我区城区很大部分民居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低,有的房屋就建在断裂带两侧,一旦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四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不到位。农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绝大部分的建筑特别是偏僻农村的建筑未经正规设计与施工,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五是人才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区尚无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群众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区防震减灾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防震减灾宣传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前,建成科学的地震宏观异常综合观测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区地震信息节点,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和救助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专群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抵御和应对6级左右即略高于本区地震基本烈度类型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专防结合,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宏观异常观测系统及信息,努力提高地震宏观观测水平,切实搞好区级信息节点建设,综合利用省市区地震台网监测数据,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水平。

2、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按要求全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改造或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3、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搞好防震减灾责任单位协调配合;抓好地震应急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实战能力。

4、搞好物资储备,灾后恢复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切实抓好日常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灾民在震后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灾区社会秩序3日内基本恢复。

5、抓好普法教育,公众应对震害知识水平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参加“法律五进”活动进行防震减灾教育,把中小学作为普法重点,力争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广泛开展覆盖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全民熟练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到自救互救。

四、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的地震检测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对地震监测数据的一体化汇集、显示、存储、管理、分析,并能通过视频实现与省、市地震部门同步进行震情会商,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报震害预测结果,提出决策建议。做好与公安、交通运输、安监、水务、人防等指挥技术系统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监测、预防、应急常识,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我区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逐步补充地震培训教育设备和教材,完善工作制度,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

制定全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实现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搞好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全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地震宏观观测点或群测骨干点,尽快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和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使群测群防工作走向正规并健康发展。

(四)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建立由公安、医疗、住建、交通运输、消防、供电、通讯、地震等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紧急抢险救灾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训练和演练,保证应急装备和必要的应急经费,建设统一指挥、专业性强、功能健全、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队伍。做好紧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区发改、财政、民政、贸易、粮食等部门做好地震应急所需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保证灾民三天以上所需食品和物资储备。制定相应储备方案、保障制度、震后物资调拨方案和分发办法,有关部门要对救灾粮食、食品和物资存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更换。

(五)抓好工程抗震设防

按照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审批,积极协调发改、住建、规划、国土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2015年前全区达到全面抗御6级地震或本地基本烈度的设防标准,新建工程100%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对重点项目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责成不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建筑单位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对水、电、煤气、热力、通讯、交通、医疗、粮食等生命线工程系统和次生灾害源生产、储存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或震害预测,制定地震应急措施与抢险恢复方案、防范次生灾害源造成社会危害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对策。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成果,建立综合抗震设防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工业经济项目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

(六)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各类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农村建筑工匠,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建设基本抗震设防知识和技术。选取有条件的镇、村进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

(七)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

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现状,集中整治校舍危房,使其尽快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新建、扩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中小学建设标准,确保校舍安全。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时监控校舍安全状况,保障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联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审批(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以及应急保障措施。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和培训制度,组织单位、行业、社区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以“三网一员”为基础,形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情速报网络,建立畅通的灾情速报渠道,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相应装备。做好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以居民社区为核心的灾害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示范点,以点带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狠抓城区、镇政府驻地、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创建全省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典型经验和先进模式。

(九)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相关人员,确定相应职能,安排适当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区地震局按照上级要求增加编制,达到监测、防御、应急有专业科室或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构成50%以上,各镇、街道及部门有专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在职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群测群防测报员的地震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防震减灾队伍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震减灾需求。

加大对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稳定可靠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和预算体制,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抗震设防和城区抗震设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利用“法律五进”等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等阵地不断强化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充分落实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培训,推动执法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行政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复议、行政监督检查等制度,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篇10

1.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全体教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全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推进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工作。2018年5月9日上午10点50分,我校特邀袁严东老师为全体师生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培训。通过本场消防知识培训,我校的全体师生的消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基本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

2.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体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2018年5月9日,组织各班利用班会课时间召开了以“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班会。通过此次主题班队会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还提高了孩子们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平安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为进一步推进校园安全工作,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校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平稳有序开展,2018年5月10日上午,在黄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对校园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确保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4.为增强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安全自救自护能力,2018年5月11日上午,我校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本次活动不仅再次落实了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也提高了学校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意识,真正掌握了在危险中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5.根据xx安全平台的相关活动主题,我校于2018年5月12日开始组织学生及其学生家长共同观看并完成主题活动,借此机会,实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希望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6.同时,我们还通过学校LeD电子屏、学校小xx广播站、学校集体集会教育等形式宣传教育,希望此次活动得到全面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