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06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互联网上的流媒体(Streamingmedia)技术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音视频(webcasting)已成为互联网领域一个独立的概念和分支。今天的互联网音视频是指内容格式以wmV、Rm、RmVB、FLV以及moV等类型为主,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windowsmediaplayer、Flash、Quicktime及DivX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视听文件。②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点播、直播市场营收规模达到6亿元。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201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未来五年的增长率约为60%。

互联网音视频发展速度缘何如此迅速?这是由于互联网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体现为一种多维的复合传播,因而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这种传播模式特色体现在媒介形态、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方面,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音视频复合传播模式示意图

1.在媒介形态上,互联网音视频融合了网络媒体的时空特性与广电媒体的视听特性。

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介物质属性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中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只要计算机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获取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网络媒体让受众感受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享受与权利。

广播电视作为次于报刊媒体之后出现的电子媒介,第一次将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广播电视媒体兼俱声画结合的视听特征,直观生动的视听传播形式天生具有吸引受众的魔力。

在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新媒体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兼容旧媒体的既有特性。互联网音视频从媒介形态的本质上讲,仍属于网络媒体。但它既具备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融合广电媒体丰富表现形式的视听特性,因此是迄今为止最多维、最复合的媒介形态。

2.在传播主客体上,互联网音视频汇合了“点对面”的覆盖特性和“点对点”的长尾特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主体到客体,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这种传播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着“面”的不断扩大使成本不断降低,收益不断增加。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长尾理论”取代以往的“二八定律”,成为新经济时代的规律。长尾上的不显眼的传播主体,也能对应数量庞大的传播客体。因此,互联网音视频在传播信息时,两头都是个性化的独立个体,基本的传播结构是从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到另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当很多人关注同一个事件时,这些独立的点将自主地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面。

互联网音视频的传播主客体,一方面具备“点对面”的覆盖特性,另一方面更具有“点对点”的长尾特性。前者如新浪网的播客,借助于具备传播强势的门户网站这个“点”,力图使更多的人能看到传播的内容,形成更大的“面”。后者更多表现为散见与整个互联网各式各样的基本网点,例如各种论坛、专业机构网站、影视类网站、个人播客等,相对来讲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受众为各种小范围的共同爱好者,网站信息到受众的传播过程为典型的“点对点”传播。

3.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音视频结合了单向传播的即时特性与互动传播的反馈特性。

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缺少就信息公开发表意见的途径。互联网在传播方式上的“先天优势”就是互动传播,即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受众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反馈。虽然互联网具有互动优势,但由于受众的文化差异、互联网安全等众多原因,使得人们在选择视频节目时依然在使用广播电视而不是互联网。

网络音视频在上传至互联网后,受众可在第一时间内接收视听信息,同时发帖留言,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互联网音视频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电视两者的优势,将互动传播与单向传播的优势结合,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4.在传播内容上,互联网音视频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个人媒介的原创性。

借助于互联网,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空间将大大扩展,任何级别、任何大小的电台、电视台都可实现全球范围覆盖;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将得到弥补,受众可随时点播,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具有专业水准的视听节目,将不局限在电台、电视台的平台上,受众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能获得。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原创空间,尤其是个人播客的出现,使得网络的原创性优势得到了升级。原创的网络视频需要摄制人员亲自赶赴现场,增强了其个性化程度。

在传播内容方面,互联网音视频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制作发展到网民个人制作的大量涌现;在平台形态方面,网络音视频的展现从传统面向用户单向点播平台,转化到用户互动分享为特征的播客形态。因此,互联网音视频既具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具备草根时代所需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互联网音视频还原了人作为个体在大众化信息传播中的本体性,不再被当作无差异的整体,这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互联网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中,不论是信息本身,还是信息的传播者或接收者,都是高度多维而复合的。正是由于这种多维化复合传播,互联网音视频的发展才会在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如此引人瞩目。

注释:

①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2007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7年6月版.p39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2

作为电视人而言,现在重要的似乎不在于揣摩自己的前途,重要的应该是改造自我、创造自己的前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占领互联网,让互联网为电视服务,成为电视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

俗话说"知此知彼"。电视要想保持在传媒中的地位,必须要对互联网和自身的特性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

1、互联网传播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电视传播的本质是视听信号与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如果失去了这一关系,那么作为电视节目基本支持的栏目将不复存在,以时间为标志的电视的运作机制也将消失。当你收看一个电视节目时,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同时也在收看这个节目,这种"一点"电视台对"多点"观众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信息的发送者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毋庸置疑的操纵力量,传媒能决定观众接受什么信息和什么时间接受。观众与电视亦体现出同步性,即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即电视节目是"时不待我"的,错过了节目的播出时间观众就看不到这个节目,在此,消费者是被动的。而互联网在信息传输模式上恰好与广播电视相反,体现出异步性,即通常以存储信息的方式来接收信息,然后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来消费、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消费者也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覆盖范围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电视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电视台只能在某个很小的地域内才能被观众收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台。即使上星电视台,也只能覆盖全国。而互联网是全球性传播,从计算机那小小的监视器屏幕能随时获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2、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形态多样、自由和交互的特性

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多样,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加入声音,还可以进行网上直播。互联网的传播很自由,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记者,创作自己的新闻作品,随后敲一敲键盘便将其发往全世界。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加强了与观众的双向交流沟通。

互联网发展虽然迅猛、势头很强,但杰姆·亚当斯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在中国,一个拥有12亿人口却仅有210万网民的国家要理解传统媒体五年内被击败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这210万网民的分布极不均衡。限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价格昂贵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一台普通的家用电脑的价格也在5000元以上,而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档次低的1000元左右,档次好一点的在3000元左右。电视可以说已经在中国普及了。而电脑还远远没有普及。

2、网络传输受带宽制约

有限的带宽使声音及影像传输仍有秒差、停格、断讯等接收不良的效果,视频信号解析度也远达不到电视播出水平等。另一方面,令人沮丧的响应速度,也降低了网络服务的深度与丰富性,而低像素的显示器使读者的阅读速度比正常速度要慢25%。

3、上网价格仍然偏贵

国家电信部门虽然把上网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就目前的上网价格仍然很贵。要超出收看电视的所付的费用好几倍。4、网上信息的真实性较低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让人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有时人们的这种怀疑是很有必要的。

互联网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普及,这只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媒体出现,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统领媒体世界,它的兴起无疑会给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为广播电视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条件。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机构纷纷上"网"已显示出二者结合传播的新态势。

三、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比起传统传播业来说,才刚起步,发育还不健全,拥有接收者还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还不广泛,但发展速度极快。可以预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电视应及早参与互联网的建设,在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网络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它的优势主要在于:

1.正确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在我国目前还处在群龙无首,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主导、没有主流,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随时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正面的意义是给信息者带来方便,但是它同时也给虚假的信息甚至低级趣味的和邪恶的东西带来了方便。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尽快介入互联网,并以大媒体的诸多优势抢占制高点,成为网上的主力军,以利于端正导向,强化正确舆论的力量。

2.增强信息的价值含量

在互联网上信息,要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含量,即信息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电视台网站的信息符合了这一要求。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后才播出,因此面广、价值高。电视是高投入高产出,节目生产量大,由于版面、频道时段有限,日积月累造成大量节目资源积压,远未产生应有效果,互联网将提供充分展现其价值的机会,这些信息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横空出世,给互联网信息传播世界增添亮丽色彩。

3.人才资源

作为新闻宣传媒体、党的喉舌,电视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事业显赫,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如日冲天,为社会各界所仰视,为广大求职者所青睐。因此,在其机构中云集了一批英才,可以说是目前拥有最多资讯处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地方,这种人才一旦在互联网传播中发生作用,势必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干力量。

4.雄厚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站的建立和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不是一般单位所能承受了得的,而电视台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在目前的企业和传统媒体中,电视的创收能力最强。

5.电视品牌的无形资产

从宏观上看,电视在实施舆论监督、扬善抑恶、传播信息、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深受观众欢迎,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从微观上看,电视台有自己的名牌栏目,这些栏目收视高,品牌效应十分明显,上网后,由于品牌无形资产的作用,它将原有市场带进了网,通过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6.技术设备

由于设备更新快,现逐步采用的数字设备可与互联网直接接通,技术上实现统一,为电视上网带来极大便利条件。电视网站将来最为突出的是视频点播,信息速度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电视视听兼容优势还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电视行业要想进入互联网并立足,从目前形式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电视与网络相互取长补短。

广电媒体的优势是音频、视频传播,其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在实现数字化后,进入互联网是轻而易举之事。因此,广播电视网站的一大特点便是有大量的音频、视频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而在其他网站中要做到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所以电视网站可以开播视频播放。让用户从中除了可以获取丰富的文字、图片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器软件,直接调看上网的视频节目。广电媒体的优势与互联网多媒体形态的结合,可说是相得益彰。

2、取互联网之长补电视之短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可以弥补广播电视传播的许多缺点和不足,故广电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网站恰恰可以综合利用其多项功能,达到所谓"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互动性是网络的特点之一,而手段有电子信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都可以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比如电视台网站可以开设电子信箱,接收观众的意见、建议乃至抱怨不满,然后由相关负责人一一回答。还可以开设聊天室,让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心。这些形式大大拉近了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在观众意见、呼声的参与下,对节目的提高和改进无疑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使电视节目的影响不断地得到扩大。

3、中国广播电视应双管齐下

面对21世纪全球化媒体竞争的严峻局面,中国广播电视应在两方面有大作为:①自身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光缆通信等)使自身传播实力不断得到加强;②与第四媒体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新媒体(其他如光盘等)相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

中国的广播电视机构从1996年起对互联网开始有所认识,并尝试上网。在两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势头、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上目前还不及报刊社,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广电系统的中央三台中,中央电视台起步最早,1996年底就开始进行尝试,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1998年春节到来之前,中央电视台首次利用互联网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宣传报道。在网页中特设了虎年贺岁专辑,下设《春节晚会快讯》、《精彩瞬间回顾》、《98春节晚会节目单》等若干栏目。不仅可以看到文字介绍,也可以看到精彩照片,甚至在除夕(1月27日)下午2点就可以先睹晚会彩排(正式直播在当晚8点)的精彩视频片断,时间总长为23分钟。在晚会进行直播时,电视屏幕上还不时打出网址和电子信箱号,广而告之,这是中央电视台上网后的首次大动作。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著名栏目,如《东方之子》、《实话实说》、《315特别节目》等,也与国内的网络公司合作推上了互联网。

在对互联网的认识方面,倒是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十分敏感,决心较大,行动亦十分积极。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随后,广东省广播电视厅筹划建立了"岭南视听"信息网。在上海,上海广播电台、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均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其中不乏有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而创意出的新形式,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提供网络服务的"上海之窗"精心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网络连环画《滑稽王小毛》。1998年6月1日,还向全球15岁以下儿童发起网上征文活动,题目为《2000年在向我们招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参与建立的《动心九时》网上专栏,每晚21点到22点进行网上直播(其余时间可以调取收听)。上海东方电视台网站是目前国内将电视新闻节目上网的唯一网站。面对如今"广播"(广大听众)变"窄播"(特定听众)的趋势,一些广播网站的服务对象也锁定在特定用户群身上,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与"中国文娱网"合办了《中国歌曲榜》,以时下受欢迎的mp3格式提供上榜的中国流行歌曲。广州两大广播电台的音响节目主持人参与制作的《中国影音世界》网站则提供CD及Hi-Fi信息及热门音乐。国内广播电视机构网站近两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开始时与网络服务公司的合办(其网页挂在网络公司的主页上)而成为有自己独立域名的网站,显示出日益成熟和要将影响力做大的决心。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甚至重新注册了顶级域名:cctv.com,代替了最初的Cn下的域名:cctv.co.cn。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a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它的到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不再那么困难、那么单一、那么枯燥。它开创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有它自身特有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缺点。下面就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泛传播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泛传播的两个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大大的提升了。

众所周知的是,传播各种信息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而且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非常的高。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才能有效且及时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经由互联网渠道广泛的传播出去。方便了每个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即时获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何最新信息。互联网经过最近几年日异月更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植根于几乎每家每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智能手机极其功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莫属,更甚于连六七旬的老人和刚懂人事的孩童也都加入了学习和使用网络的队伍,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

第二、互联网强大的发展速度极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人机交互能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单一性的特点,互动能力又弱,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某些相关知识和理论缺乏充分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结果人民群众必然不能很好的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精神和理论。同时,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解释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理论与现实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些情况在互联网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后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仅仅通过自身携带的手机便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信息。而且,人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助平台对理论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的进行提问得到最为准确的答案。另外,网站管理人员会对网站进行管理和提供相应服务。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两点积极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就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互联网的多元性严重削减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民众的影响能力。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全球媒体网络方面都稍逊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多元性致使人民的价值观念亦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形内容都充斥在网络上,不免掺杂有一些腐坏消极的观点,它们会误导人民对政府部门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那些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在网络上传播的机会,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决,使得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能力进一步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目标的实现。

第二、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信息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方向是可以被媒体加以控制的,

而且媒体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信息的理解,媒体还有权利对哪样信息是否可通过,以怎样的形式和渠道通过进行把关。媒体的这种筛选作用在信息传播的全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那些信息可以进行报道,报道又该取向哪里。但是,媒体所具有的这种信息把控能力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日渐衰微每况愈下了。现在,各种社交app和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似的竞相冒出头来,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方之地,这些都更方便了人民随时随地收发各种信息。这样滥竽充数的消极腐坏的信息自然也有不错的用武之地,所以说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使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有的正面宣传工作难度加大了不少。

三、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应对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首先,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各方面的法规,优化网络生态。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大主流网站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加强对主流网站的管理能力,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再次,丰富互联网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在媒体平台上定期举行演讲、辩论讨论、答疑等等方式方法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优点和缺点相依而生、相伴而行,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法规,最终使广大普通民众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兴.从历史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基本问题[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3).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4

abstract:Fortherapiddevelopmentofmobileinternet,thispaperfirstly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mobileinternet,thensummarizesthemobileinternet'scharacteristicswhicharedifferentfromthetraditionalinternet.accordingtothesecharacteristicsofthemobileinternet,itanalyzesthenewcharacteristicsofinternetpublicopinionunderthesituationofmobileinternet.Finally,thepaperproposeshowtodealwiththesecurityofmobileinternetpublicopinion.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舆情;传播特点

Keywords:mobileinternet;publicopinion;disseminationfeatures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06-03

0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G和4G网络逐渐普及、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降,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涌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信息产业竞争最为激烈、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进而使得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用户也逐渐增多,并且已经超过了使用电脑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而移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新型社交工具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的新闻,并且可以将其快速的在朋友圈及网络上进行传播。由此可以很容易的在瞬间就引发一个社会热点关注话题。因此导致社会舆情热点呈现快速爆发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民日常生活信息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新途径。2007年“厦门pX事件”,网民通过手机短信、现场手机拍摄把信息实时发送到网络上,从而使得全国各地的网民都得知并关注这件事,由此引发了针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危机”。同样的事件也在不断的发生,“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都不同程度的掀起了网络舆情的高潮。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掀起的新型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在当代网络舆情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舆情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其对社会与公众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由于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在舆情形成时不能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可能立即或很快演变成舆情危机,给网络舆情安全和社会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鉴于此,政府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网络社情民意,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网络应用日益广泛的当下,研究移动互联网舆情更具现实意义。

1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可以快速的访问互联网,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等网络连接设备,它们都具有分组数据连接功能。与传统互联网访问设备不同,移动终端更加灵活方便,更加个性化,用户可随身携带。

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机成为最大的上网终端,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时期。

3G网络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在促使更多用户便捷上网的同时,也提升了各项上网体验。各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手机应用则提升了网民的使用动力,尤其基于真实生活需要的手机地图、购物、支付等应用满足了手机网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增加了网民对手机的依赖性。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根据传统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在移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4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发展高潮。届时,我国的手机网民的数量将迅速增加,由此推动的移动网络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将更大。更多的网民会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随时关注和传播信息,网络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等到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相关部门将无法应对,从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的发展之中,它与传统的互联网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性。但是移动互联网有着许传统多互联网无法比拟的特点。

2.1庞大的用户群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8.5%。手机已经正式成为我国互联网最大的上网终端,同时也是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

2.2广域的泛在网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同时也创造了巨大机会。即使是互联网的时代,随时随地、如影随形这件事是不可能想象的,广域的泛在网就让随时随地、如影随形成为可能。这也让大量需要即时的业务和通讯成为可能。今天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被马上发到微博上,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这就是广域泛在网的作用。

2.3高便携性在今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了解最新的信息资讯,可以与自己的亲人好友快速的联系,相互之间分享信息。今天手机远不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

2.4永远在线及占用用户碎片时间智能手机已经做到了可以24小时在线。通信的即时,互联网再好的即时工具也不能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永远在线正在悄悄改变这一格局。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电视时代,使用的时间非常集中,用户时间成为电视争夺的最核心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随地随地携带着智能手机,也可以随地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

2.5应用轻便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输入端的操作。这就决定了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时候,不可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移动互联网舆情的特征一定是以搭载着微博等“速食”信息为主的信息传递过程。

从以上特点推断可得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面貌。用户选择无线上网,是不等于传统互联网的。不能说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同是网络建设与应用,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根本的区别,无线上网可以提供便携设备,但基本设备终端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因此,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舆情态势一定是与传统互联网有所区别的。

3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舆情特点

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使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将其使用率增长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成为网民的主要活动之一;其次,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例如,微博对主要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并联动主流新闻媒体进行传播,极大促进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接触度;最后,各类新闻媒体纷纷发力移动互联网,制作了大量用户体验较好的新闻app,极大地提高了手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阅读频率;并且,新闻类手机客户端的推送效果远高于传统pC客户端,使更多的手机网民被动阅读了大量新闻。

在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移动互联网舆情也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根据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已经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舆情事件研究,我们总结了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以下的特点:

3.1跨时空、跨地域性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地域、固定终端设备的限制。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和传播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使用户能够在移动中实现信息的同步。以3G和4G技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众处理信息不受设备和地理位置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而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台式机的地理位置阻隔。

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也提升了用户上网的速率,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上网体验,使得用户更加依赖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将更加青睐于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来满足自己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进一步的表现出移动互联网终端信息传播的跨时空、跨地域性。

3.2病毒性传播曾经信息的传播是一点到多点,二次传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很容易进行舆论控制。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是病毒性的传播,即从一点传播,很快进行多点发散。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泛在的网络,手机是永远在线的。信息更容易象病毒一样高速度、广泛的、大范围的传播。因为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社会关系,比如自己的好友,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受众更相信信息的可靠性。

因此,当用户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他会迅速地传播给自己身边的好友,同时用户的好友也会传播给自己的好友,这样导致舆情事件搭载着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得以迅速扩散开来,产生与病毒传播相似的信息传播新途径。

3.3泛在性在传统互联网的时代,舆情传播的速度受制于地理位置,所以受众范围相对较小。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情况,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关注网络信息。广域的泛在网使得移动互联网舆情有了泛在性,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的快速交流。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泛在性的最大体现。当某个焦点事件一旦出现,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不同地域的网民的强烈反应和热议。从而导致舆情事件很有可能演变为舆情危机。

3.4动态性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单向的,需要经过采集、加工、储存等线性的生产环节,经由媒体的民众才能够获知。web2.0的典型代表是博客,它实现了用户自产生内容,缩短了信息生产时间,用户可以在网络上快速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在信息水平相对较发达的当下,任何一件焦点事件随时都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事件从发生到传播至网络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信息随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3.5趋同性当下相对较为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某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与传统互联网类似,网络的隐蔽性使得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承担责任。民众对于事件信息的获取都是从网络上获得的,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息,民众受信息者感情倾向的影响,可能出现情感倾向一致化。并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的传播,致使“雪球”越滚越大,少量不同意见的声音会被群众的盲目而淹没,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力量代表了民众的态度,但是这种力量很有可能受到不法分子的操纵,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威胁社会稳定。这也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的体现。

3.6安全性更加复杂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加迅速。与此同时,开放的移动互联网以及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给人们的信息安全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人们的私人信息更容易被暴漏。同时由于其隐蔽性和趋同性,网络舆情很容易被有特定目的人利用以满足个人的私欲。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及其种类繁多的网络应用给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舆情监管部门很难实现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准确监管。近些年从手机等移动终端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充分显示了移动互联网强大的破坏力。

4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舆情应对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2710万,增长13.4%。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9.5%,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随着以3G和4G技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移动终端的网民数将会迎来更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各种终端应用于外界联系和沟通。由此导致的移动互联网舆论将会传播更加快捷和迅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我国社会舆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网民数的增加,网络舆情更容易在移动互联网上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因此当下移动互联网舆论的监管面临着极其严峻迫切的形势,这是当前政府舆情监管部门和相关行业急需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

针对移动互联网信息量巨大、难以实现实时准确监测的特点。舆情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互相协作。由于移动互联网接入业务的供应部门为电信部门,而且电信部门有着所有手机移动终端的准确用户信息,拥有着大量的用户数据,能够实现对用户的通信行为的记录和查询。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能够降低舆情监管部门在监测技术上的实现难度,可以更准确地实现移动互联网舆情的监测。

针对网民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网民的正确引导。移动互联网应用简单,对于使用者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均没有要求,所以网络中许多网民的学历水平可能都不高,这些人更容易受到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谣言等的欺骗,相信这些虚假信息并进行转发和传播,在不知不觉中为不法分子制造舆论危机提供了帮助。因此,政府部门在面对网络上的舆论时,应当在第一时间对舆论进行积极回应,澄清事实。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对虚假信息进行传播。

针对个别不法分子故意在网络上散播谣言,企图蛊惑群众,制造舆论危机的行为,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法制。当下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频发不仅仅与监管不到位有关,还与网络的隐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许多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不负责地散播虚假信息,满足私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对于这种不法行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和完善立法制度,利用法律严惩这些不法分子。只有通过法律约束,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不法分子故意散播谣言、煽动群众的行为。

5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移动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在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途径之外,也给我国网络舆情安全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中国社会舆论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移动互联网舆论监测形势,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时准确地做好应对策略,为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洪小娟,刘雅囡,姜楠.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5-30.

[2]范玉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04:105-106.

[3]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记者,2005(2):23-26.

[4]孙东滨,梅锋.移动互联网对社会舆情的影响[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2(6):6-8.

[5]郭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J].科技传播,2012,17:14,20.

[6]武贵英.网络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3.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5

>>自由与秩序: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法律价值冲突与协调互联网信息在农村中学师生中的传播与渗透移动互联网下的媒体传播与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专题导语探究“互联网+短信”在行业信息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互联网群体传播下的“网红经济”分析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的意义与路径选择互联网的传播力与价值取向互联网中的危机传播新特点重大活动中的互联网传播策略论互联网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全球传播中的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流动与多元:互联网传播中的女性身体审美浅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创意与远景,风投的互联网选择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比较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陈江柳.受众研究的新范式――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J].新闻世界,2010(8).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6]南方都市报.王石为新欢烹红烧肉吃半锅红烧肉会怎样[eB/n].http://.cn/zc/2012/1101/07271193646.shtml.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6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以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对传统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构成了极大威胁。1998年初,美合众国际社Ceo杰姆·亚当斯在一系列会议上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这些变化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

作为电视人而言,现在重要的似乎不在于揣摩自己的前途,重要的应该是改造自我、创造自己的前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占领互联网,让互联网为电视服务,成为电视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

二、正视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

俗话说"知此知彼"。电视要想保持在传媒中的地位,必须要对互联网和自身的特性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

1、互联网传播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电视传播的本质是视听信号与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如果失去了这一关系,那么作为电视节目基本支持的栏目将不复存在,以时间为标志的电视的运作机制也将消失。当你收看一个电视节目时,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同时也在收看这个节目,这种"一点"电视台对"多点"观众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信息的发送者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毋庸置疑的操纵力量,传媒能决定观众接受什么信息和什么时间接受。观众与电视亦体现出同步性,即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即电视节目是"时不待我"的,错过了节目的播出时间观众就看不到这个节目,在此,消费者是被动的。而互联网在信息传输模式上恰好与广播电视相反,体现出异步性,即通常以存储信息的方式来接收信息,然后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来消费、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消费者也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覆盖范围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电视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电视台只能在某个很小的地域内才能被观众收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台。即使上星电视台,也只能覆盖全国。而互联网是全球性传播,从计算机那小小的监视器屏幕能随时获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2、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形态多样、自由和交互的特性

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多样,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加入声音,还可以进行网上直播。互联网的传播很自由,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记者,创作自己的新闻作品,随后敲一敲键盘便将其发往全世界。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加强了与观众的双向交流沟通。

互联网发展虽然迅猛、势头很强,但杰姆·亚当斯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在中国,一个拥有12亿人口却仅有210万网民的国家要理解传统媒体五年内被击败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这210万网民的分布极不均衡。限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价格昂贵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一台普通的家用电脑的价格也在5000元以上,而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档次低的1000元左右,档次好一点的在3000元左右。电视可以说已经在中国普及了。而电脑还远远没有普及。

2、网络传输受带宽制约

有限的带宽使声音及影像传输仍有秒差、停格、断讯等接收不良的效果,视频信号解析度也远达不到电视播出水平等。另一方面,令人沮丧的响应速度,也降低了网络服务的深度与丰富性,而低像素的显示器使读者的阅读速度比正常速度要慢25%。

3、上网价格仍然偏贵

国家电信部门虽然把上网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就目前的上网价格仍然很贵。要超出收看电视的所付的费用好几倍。4、网上信息的真实性较低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让人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有时人们的这种怀疑是很有必要的。

互联网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普及,这只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媒体出现,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统领媒体世界,它的兴起无疑会给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为广播电视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条件。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机构纷纷上"网"已显示出二者结合传播的新态势。

三、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比起传统传播业来说,才刚起步,发育还不健全,拥有接收者还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还不广泛,但发展速度极快。可以预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电视应及早参与互联网的建设,在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网络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它的优势主要在于:

1.正确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在我国目前还处在群龙无首,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主导、没有主流,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随时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正面的意义是给信息者带来方便,但是它同时也给虚假的信息甚至低级趣味的和邪恶的东西带来了方便。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尽快介入互联网,并以大媒体的诸多优势抢占制高点,成为网上的主力军,以利于端正导向,强化正确舆论的力量。

2.增强信息的价值含量

在互联网上信息,要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含量,即信息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电视台网站的信息符合了这一要求。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后才播出,因此面广、价值高。电视是高投入高产出,节目生产量大,由于版面、频道时段有限,日积月累造成大量节目资源积压,远未产生应有效果,互联网将提供充分展现其价值的机会,这些信息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横空出世,给互联网信息传播世界增添亮丽色彩。

3.人才资源

作为新闻宣传媒体、党的喉舌,电视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事业显赫,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如日冲天,为社会各界所仰视,为广大求职者所青睐。因此,在其机构中云集了一批英才,可以说是目前拥有最多资讯处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地方,这种人才一旦在互联网传播中发生作用,势必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干力量。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7

论文摘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繁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空前自由与社会控制相冲撞,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立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治理,给人类原有的社会传播的治理经验,带来了挑战,在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点和重要性之外,更要深刻认识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艰巨性,应对这一传播现象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互联网治理措施,使其朝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弊端与不足

我们在受益于互联网传递信息便捷,有效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种种弊端与不足。在互联网的时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知识过剩。由此,我们由一个缺乏知识的年代进人一个知识泛滥的年代,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杂,人们往往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匿名性

匿名性(anonymity)是互联网重要的情境特点,也是影响网上行为的重要因素,即“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者对于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就是网民可以凭借代号隐匿部分或全部在真实世界的身份和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社会地位乃至气质、人格、自我等等。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在网络世界里,‘我’是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www.133229.com因此,‘我’可以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虑后果。”这一方面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泛滥我们很难找出确切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引起对传播这些信息的人的权威性跟公正性的怀疑。这也导致了互联网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媒介传播来说更不真实、可靠。

(二)互联网传播带有不健康、暴力、色情、淫秽的信息

在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经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信息出现。一是有人主动寻找;二是被迫接受。这会对整个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注意到,在网上诈骗、暴力、色情、恐怖、宜传邪教、等事情在互联网上时有发生,而bbs、讨论区、留言版、论坛等又是“重灾区”,受灾的往往都是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对上网着迷上瘾,难以自拔,这些“垃圾信息”在一点点的毒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污染了互联网络环境,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减小青少年面临网络隐性伤害的危险,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三)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无法鉴别

真实性、可靠性是信息的生命。然而,在网络上传播的超容量信息中,不真实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屡见不鲜。一些网站把媒体上的信息进行加工剪裁,缺乏完备的信息机制,加之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的所有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商业利益驱使,为引起”轰动效应”、提升点击率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上述种种原因使商业网站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有些组织或个人通过联网主机信息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信息,还可以在bbs上、新闻组里、公告板上甚至电子邮件里信息。每个组织的动机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素质或高或低,互联网又可使信息匿名、假名地多渠道随意而不经过审查的快捷,虚假信息的传播就成为极有可能和非常容易之事。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弊端治理研究的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传播法律体制

在现代社会里,党和政府对媒体控制的手段除了规定大众传播的管理体制外,更重要的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把对媒体的管理纳人到法治的轨道。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迅速地暴露出来。网上色情泛滥、黄毒污染、病毒肆虐、黑客横行,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快速度为网络立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立法来管理网络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出台多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以法规形式公布的网络媒体管理办法就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方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对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互联网站的条件及设立程序、上载新闻内容的禁止性条件、网络安全、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等一系列间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络媒体的建设和活动,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思想渗透,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给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执政、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我国的网络媒体管理正在从直接的行政的管理为主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以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网络传播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网络的治理,必然要比单一地用于大众传播、而且基本上属于地域性或全国性传播系统的传统传媒业的治理,复杂得多。网络传播立法,因而具有高难度。当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来约束传播的不正当行为,维护正当的传播信息的合法性。完善现如今网络传播管理不善的弊病,使网络传播走上法制化的进程。是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加合理、规范化,更符合社会的长久发展。

(二)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制度

1登记注册制

要求服务商在从事相关服务时到政府主管机关指定的部门进行真实资料登记,以此明确和强化网络从业者的法律和网络安全责任。实行登记注册制的主要目的是接受管理。如韩国2005年的《维护报纸自由与功能法),规定韩国新闻网站必须向政府主管部门登记。

2实名制

以真实姓名或资料使用互联网,是促进用户自我约束及问贵的有效办法。目前,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网络实名制,但有的是政府行为,有的是服务商为降低风险的自发行为。如美国雅虎规定,网民必须履行注册手续并提供有效电子邮箱,通过邮箱获取注册密码,方可登陆发言。在德国,网民只能在专门博客托管服务网站开设博客,并登记护照号码和实际住址。挪威的官方网站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咨询、报税等,自然而然就需要进行实名注册。日本在部分bbs中保存了网民ip地址信息,预付费手机实行完全实名。目前,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问题,还不能够将个人的身份信息与网上注册信息相衔接来验证注册个人信息的真伪,这给互联网的管理带来了不便。

3许可制

以审查许可的方式,对一些重要网络内容或重点从业者和用户进行某种控制。法国根据提供服务的性质划分为多种许可证,有的须由经济财政工业部部长审查批准,其余的由电信监管机构批准颁发。在韩国,从事网络广播电视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必须履行申报手续取得相应的运营许可资格。新加坡实行分类许可制度,网络从业者依照其性质及提供服务的内容分为需要许可和无须许可两类,凡向主管部门登记,遵循分类许可证规定的义务,都被认为自动取得了执照,登记后的网站应根据《互联网运行准则》,自主判断并管理其网页上的内容。

4分级制

主要是根据一定标准,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以便于网络用户选择适合的网络信息,主要是保护未成年人。在多数国家,一般是从技术范畴,要求服务商对内容进行分级后作出明显标志,或者向用户提供过滤分级软件。负责分级的是电影、文学作品分级办公室,采用的标准是电影和文学相同的分级标准,未成年人不宜的内容绝对不允许出现在网上。

5内容检查制

政府主管机关对网上传播包括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传播的内容进行检查和监管。新加坡、德国对网上有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种族歧视、纳粹类的违法信息监管尤为严格。新加坡不许在网上煽动种族歧视内容,政党大选期间也不允许有攻击性内容。韩国对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传播的内容实行日常监测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澳大利亚于2004年开始监管匿名政治性网站,使互联网上的政治活动受到像传统媒体一样的规范。

(三)加强互联网传播控制技术

互联网是技术的产物,世界各国都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加强管理。对技术研发、使用及人才培养,多数国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一套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跟踪网上有害信息。发达国家安全部门每年都在管理技术方面投人相当大财力、人力,保证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技术管理也不落后。目前广泛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分级技术、过滤技术、防火墙与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识别与鉴别技术、内容侦察与侦察控制技术等等。美国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使美国不仅可以轻松地对本国互联网进行监控,还可以监控其他国家。1998年起,美国商务部将全球互联网资源管理权交给下属机构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艾肯”(icann),负责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域名、ip地址、互联网通信协议的分配与管理等事务。对icann的管理,美国商务部具有绝对主动权。过滤是一种通常做法,就是制订一个封堵用户访问的“互联网网址清单”。如果某网站被列人该“清单”,访问就会被禁止。从技术角度讲,过滤一般使用基于路由器的ip封堵、服务器以及dns重新指向等技术。

(四)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自律

如果说法律与法规是具有强制执行意味的“他律”,那么行业的“自律”则以道德规范、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作为支撑,行业自律是大众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自互联网在我国兴起后,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纷纷成立自律性组织,如1999年4月15日,由20多家主流媒体在北京签订了第一个《中国网络媒体公约》;2002年8月17日,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又有几十家网站通过了《保护网络作品权利信息公约》,这些无疑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为互联网管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制定行业规范

利用网络协会和绝大多数服务商,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的自律规定和规则,如美国电脑伦理协会的“十诫”、日本的《电子网络运营中的伦理纲领》、新加坡的《行业内容操作守则》等,这些规定提供了服务商应当遵守的基本理念、经营基准、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和方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弥补了法律和政策的不足。虽然规定不具备强制性,但对维护互联网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行业自我监管

自律组织往往通过开设举报热线或举报网站等形式,发动公众特别是网民进行监督。公众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传真的方式,向行业组织举报他们认为不合法的网络内容。行业组织在接到投诉后,会评估该内容是否违法,如果认定是非法内容,就通过ip地址确定该信息的来源,并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将问题移交给相应执法机构来处理。对于已认定为违法的内容,行业组织会通知服务商删除。各行业组织基本上都坚持“有举报必处理”原则,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

3促进业界与政府合作

各类网络协会在加强自我管理的同时,还代表会员向政府提供互联网产业和法规方面的政策建议,通过与政府的互动合作促进互联网的共同管理。如,英国互联网监察基金会负责将网上违法信息向政府主管部门举报,协助打击控制色情等违法内容,基金会与包括内政部互联网工作组、全国打击高技术犯罪署等在内的40多个部门和组织建立了联系人制度。

4提供安全浏览服务

网络协会向网民特别是家长和孩子提供普及教育,引导用户正确、安全使用互联网。同时向网络从业者和网络用户提供过滤、分类软件及其相关技术,下达过滤关键词表等。欧盟支持的“国际热线联合会”有25个不同国家的成员组织,针对网上儿童色情和种族歧视等不良信息,向各自国家的服务提供商下达过滤词进行封堵。

(五)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的力量包括每一个公民和组织,但在互联网监管中以网民、家长和学校等为重点。社会监督以无时无处不在、低廉的成本、有利于网民自律等特点,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政府通过开展多方面教育普及活动,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同时设置热线电话,开办监督网站,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互联网管理。民众主要以举报网上违法内容的形式进行监管。政府发动社会监督的手段主要有:

1设立专门机构

新加坡广播局成立志愿者组织互联网家长顾问组(paci),澳大利亚设立专门公众互联网咨询机构互联网警报,为本国公众提供咨询、教育以及研究支持服务。我国在2004年6月,有140多个成员单位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布了《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标志着我国网络媒体在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2给予资金支持

新加坡传媒发展局从2003年2月起设立了s00万美元的互联网公共教育基金,现已培训几万名母亲。欧盟计划2005~2008年《多年度行动计划》中有近一半预算,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安全警惕意识。

3普及监管宣传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8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媒体探讨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99-01

1、互联网技术与媒体发展的现状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字的诞生,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无一都成为媒体的工具,为信息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显然,媒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脚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也一直依赖着先进的技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依托媒体的传播得到高速发展。媒体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信息,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收集更广泛的信息资源,高速的将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传播,是信息传播发展的需求。今天的媒体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媒体也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已经涉及到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体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具有的作用,主要就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传输信息的工具。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它改变了人类对于媒体传统的观点。使媒体借助互联网成为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进行商品贸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借助互联网承担了一个出色传输工具的角色。

2、互联网技术特点与媒体的关系

2.1互联网的应用与媒体传播关系

媒体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依存于先进技术的问世,才促进了媒体的发展和作用,每一次媒体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都是借助于科技的创新和突破。在近代社会,作用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传统媒体是报纸,报纸是利用文字以纸板的形式,将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向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报纸得到最新、最快的信息,它的方便、快捷使报纸至今仍成为主要的媒体之一,使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是人手一报,成为人群喜欢的媒体。当然广播、电视也是人群喜欢的媒体形式。人们非常喜欢新闻联播节目,快速的了解全国的形式,因为新闻联播的时间至少比报纸的传播速度快12小时。尤其是作为媒体的收音机和电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16年美国已有矿石收音机出售。1921年,收音机生产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1922年销售量达10万台。随后收音机便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虽然如今电视得到高速发展,但收音机以它独特的优势,至今仍然占据重要的作用。如今电视已经经过技术的换代进入到数字化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最主要的媒体平台。显然,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是当今社会标准的媒体。最新的媒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成为媒体是由于它无论是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和传播选择都具有优势。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下面来探讨互联网技术影响媒体的具体方式。

(1)互联网的智能化。互联网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媒体,它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一种依靠,因为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器和音箱,既能有选择的看到美丽的画面,又能听到声音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享受,同时它的内存功能又可以储存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又可以便利学习者使用键盘就可以探索科学的秘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把人与人拉的更近,可以把地球变成地球村,因此,借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进行技术科贸易的往来,人类可以随时利用选择的确定,得到政职、经济、贸易、科学等全方位的信息,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把媒体的创新模式变的更加快速、方便、人性化。

(2)互联网参与性。互联网媒体不仅打破了线性的传播模式,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制作模式。互联网以其开放多元的信息空间和兼容的平台,给予用户充分的参与性,信息可以突破传统的按照级别的从上到下的传播秩序。近年来互联网的技术逐渐的完善,同时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使网络市场非常活跃,用户的数量也在逐年的激增,使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2.2web2.0技术的发展与媒体传播关系

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逐渐的发展和深入形成了如今的web2.0技术应用。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的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的引擎结构,实现信息的搜索,而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成为了网站信息的使用者和网站信息的建造者,这样的一个双重的身份结构使得web2.0技术的使用范围在逐渐的变广,受众群体逐渐的拓宽。

对于web2.0的定义有多种,有内涵和技术上的很多解读,但是它的核心还是互联网,它扮演着社交网络的一个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可以创建,同时可以实现共同分亨、相相融合。

3、互联网发展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根据几年的数据调查和综合性的评估,结合多方面的数据统计,除去传统的是那种主要媒体方式的受众,手机的受众将成为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的过程中就逐渐的形成了其第一位的媒体传播方式,而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的受众数量。足可见,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互联网在传统的技术上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改良,如今发展的无线上网业务等,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局限,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的应用功能越来越多样,互联网的特点越来越优势。互联网的受众群体逐渐的扩大,受众的数量在增多,互联网的内容涵盖越来越广泛,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互联网使用对象,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形式多样,信息可以实现及时的上传和互享。

同时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也被开发出来广泛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必然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在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在我国已有数亿的网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交流、贸易、订票,网络和计算机的功能凸显,使互联网和计算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价值的重要支柱,因此,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有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9

我们正向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化的社会转变。新工具、新媒体的发明和出现,对于设计来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作为设计师,作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更应领风气之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设计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工具、新媒体。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的。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乎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篇10

我们正向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化的社会转变。新工具、新媒体的发明和出现,对于设计来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作为设计师,作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更应领风气之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设计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工具、新媒体。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的。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