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框架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20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1

【关键词】联想法简笔画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57-01

简笔画是一种用笔简约、内涵丰富、作画快速、表现力强的绘画艺术。简笔画这一教学技能也已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适用范围广,文、理科教学皆可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师范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师教育中把教学简笔画作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在实际训练和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甚理想。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简笔画技能,是值得师范院校认真探讨的问题。教师口语、三笔字、教学简笔画是教师三项基本技能。教学简笔画与其他两项基本技能一样,在教师基本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应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巧,熟练运用于将来的教学之中,使他们的简笔画运用让教学产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想像空间、抽象具象结合、促进理解领会、活跃课堂气氛等效果。

如何解决简笔画中难把握的形体结构、线条的起伏变化,一般的简笔画教学法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师双语幼师班、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对简笔画的教学方法作了尝试,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加深记忆,选择好联想的中介物如:几何形、数字、文字笔画、英文字母、乐符……等等的联想对比应用于简笔画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及对形体线条起伏的把握,达到随时随手拈来的效果。

简笔画是一种运用简要的点、线、面等绘画元素来表现物象基本特征的绘画形式。它以删繁就简为原则,把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概括和简化,用笔粗放、洗练、构图简约而内涵丰富,作画快速而形象生动,减其形而不失其神,力求表现鲜明的形象特征。用“线”造型是简笔画最常用的表现方法,线条简要明确而变化丰富,它既是点的延长又是面的压缩,线的穿插与重叠、粗细、曲直、长短、疏密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在进入简笔画新课程学习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联想法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造发明方法。运用联想法,必须思路开阔,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善于调动你记忆中的所有储备。另外,还要善于从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透过相似形象分析,并找到其中隐蔽的相似之处,开展联想。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运用联想法要求我们在平时多看、多想、多在脑中放一些供联想的事物要选择好联想的中介物(即选择好联想的通道)。因为这是记忆的关键,选择得好,会“豁然开朗”,一下子联想到某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或符号,问题就得到解决;选择得不好,有时十分简单的也会“卡壳”,久画不得其形。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因为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先学的简笔画应成为后学简笔画的基础,旧形象积累得越多,新形象联系得越广泛,就越容易产生联想,也就越容易理解和解决新形象问题。

总之,通过联想形与形的组成可绘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房屋、树、水果、家具等简易美丽的画面。

在联想教学法的应用中,我们首先要构建框架,即构建学习框架和联想框架。接着,针对所建立起来的学习框架和联想框架,进行联想比较。

那么,联想法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如何开展呢?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构建框架;第二步,联想比较。

所谓构建框架,是指针对简笔画的课程,根据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重新搭建出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

这个框架主要包括“学习框架”和“联想框架”。

所谓学习框架,是指对于简笔画中点、线、面的基本表现方法,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进行组织和关联,从而构建出的一个新的、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形象结构体系从而构建出的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框架可以按照简笔画课程的知识体系搭建,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规则搭建。引导学生把这些不容易画好,离开摹本就无法画出的简笔画联想为他们所熟知的符号、数字,以便拉进他们与这些简笔画的距离,使学生愿意更加主动地进一步去记忆、描绘这些简笔画。

所谓联想框架,是将生活或学习中,大家熟悉的、常识性的已知事物、符号,同简笔画内容进行一一对应,从而构建出的简单的结构体系。

在这个新构建的框架中,我们将“已知事物”称之为联想主体,联想主体应该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将“简笔画”称之为联想对象。

联想框架,就是通过一些已经明白的、熟悉的几何形、数字、文字笔画、英文字母、乐符……等等,来学习新的、陌生的形象;通过联想主体与联想对象的对应关系,一一进行具体的联想分析和联想比较。这也就是联想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

因此,联想框架是联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所谓联想比较,是指将第一步所建立起来的学习框架与联想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一一对比,应用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形象、浅显易画的道理,通过联想思考,建立起对所画简笔画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通过实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的一个过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联想比较主要是通过联想主体(已知事物象)与联想对象(简笔画)的相互对应来进行的。

首先是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找出各种物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共同和不同的规律与自己熟悉的事物形象联想比较,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方法掌握后,即能触类旁通,对于没画过的物体也能进行表现,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够很快掌握简笔画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可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不同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2

关键词 心智模式 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 高中生 理科班 文科班 迷思概念1 问题的提出1.1 心智模式概述

心智模式(mentalmodel)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早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KennethCraik于1943年提出心智模式的概念;其后,Johnson-Laird、norman、Vosni—adou和Brewer等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任宗浩曾综合概括不同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日常理解事物和推理过程时,在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中所建立对问题情境或外在事物的一种暂时性表征,也可以是人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对外在世界的稳定表征或‘图像’”。Johnson-Laird认为人们使用已有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来建立表征问题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Vosniadou和Brewer也提出心智模式源自和受限于个人原有的概念结构;norman认为人们与目标系统互动时会形成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受目标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心智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建构、修正的,初始的心智模式可以经过模式化转变为完善、概念化的心智模式;发展中的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完善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心智模式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有效推理、预测情境和解决问题。1.2 待研究的问题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经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建立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化学教师如果充分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将有助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已有认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紧密相关、重要却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存在限度的表现,只有充分理解可逆反应的过程才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和移动。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在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选修模块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必修模块,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之一是“能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系统研究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有关心智模式的研究尚较少,而且已报道的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高二学生在经历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对可逆反应具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具有文、理科学习倾向的学生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均是值得深入探研的问题。2 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分类2.1 已有的实证研究概述

一些研究者使用量的、质的或混合研究对学生的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心智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智模式进行分类和探讨,为丰富这一研究主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范例和分析框架。在心智模式的分类上,邓雅文结合学生在测试中作答失误的原因,将初、高中学生对平衡概念的心智模式分为直观模式、语言模式和记忆错误连结模式等6种心智模式。与之不同的是,陈婉茹根据访谈结果将初中生对可逆反应的过程的心智模式分为单向一完全反应模式、单向一双向反应模式、双向一双向完全反应模式、双向一双向反应模式共4种心智模式,根据纸笔测试结果将心智模式分为静止变化模式、单向变化模式、单向一双向变化模式和双向变化模式共4种模式;其中,双向变化模式又分为双向变化非科学模式(双向变化非融贯模式和双向变化瑕疵模式)和双向变化科学模式。在许添丁的研究中,初中生对可逆反应的初始心智模式也类似地分为单向变化模式、单向双向变化模式、双向变化不融贯模式、双向变化瑕疵模式和双向变化科学模式共5种模式。郑玮婷根据纸笔测试的设计和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前的心智模式分为5大类6种子类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的心智模式分为6大类10种子类型。在上述的实证研究中,心智模式的分类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研究主要是从学生的作答中总结和提炼出心智模式类型,心智模式的分类标准显得模糊和随意;各研究未建立能够包括各种心智模式类型的分析框架,仅从某一角度(宏观或微观)来确定学生在该认识角度下对可逆反应某一反应阶段的心智模式,而且并未综合地探讨宏观、微观的心智模式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先从完善心智模式分类标准入手,获得完整的心智模式分析框架。2.2 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

可逆反应根据是否达到化学平衡而分成2个反应阶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列于表1。笔者综合已有的研究,从正反应和逆反应的进程、微粒的运动这2方面定义4种可逆反应基本心智模式,即静止模式、单向模式、双向交替模式和双向模式(表2)。笔者将学生对可逆反应某一反应阶段的过程的认识,归类为这4种基本心智模式;并且将学生对可逆反应某一反应阶段宏观、微观的基本心智模式综合起来,得到学生的综合心智模式。因此,将单向模式、双向交替模式、双向模式3种基本心智模式相互结合,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前的综合心智模式共有9种;将静止模式、单向模式、双向交替模式、双向模式4种基本心智模式相互结合,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的综合心智模式共有12种。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3

关键词:知识构建巩固迁移创造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38-02

作者简介:曹宽荣(1969―),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构建是起点

知识框架的构建从纵向和横向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和体系,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主动思维的习惯。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当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后,学生不再感觉知识繁杂,所有知识框架都能系统地、清晰地存在于记忆中。在平时思考及考试解题时,清晰的知识框架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明确,思维难度有效降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而不再会出现不知所问、答非所问的现象。

以学习“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例,描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再细分,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事或物的细致描写。

有了这个知识框架还不够,对于每一个细小知识点还要讲清各种具体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具体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时有抓手和拐杖。如:

景物描写在文本表述中的作用通常有:1.能表

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某种特点;2.烘托人物的某种

心情;3.衬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4.渲染某种气

氛;5.暗示人物命运;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而描写又隶属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又包括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种主要的方式和描写、抒情这两种辅助的方式。

只有这样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学生在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时,才会全面、深刻。

二、巩固是重点

知识框架形成之后,还需反复巩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相近的知识点混淆,故应反复进行区别比较,才能使之做到心中明晰并有条理地去运用。课堂上遇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辨别知识点、理解并记忆知识点,要让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以分析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达到让学生理解、巩固这个知识点的目的。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所讲知识,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框架去思考,就会比较清晰地明白叙事主人公“我”对故乡的记忆是美丽又虚幻的,而故乡的萧条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与叙事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从而总结出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描

写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为闰土的生活提供典型环境。

在这一课讲清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在很多课文中让这一知识点得到巩固。像《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的片段。学生在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实现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精准解读。

三、迁移是延伸点

有了对教材知识点的充分落实,教师的教学就应渐渐过渡到以学生思考为主,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由少到多,由扶到放,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2012年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青花瓷瓶》的开头是这样的: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

试卷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开头有何作用?

孤立地去看这道阅读理解题,反而不好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联系小说情节: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筹钱给母亲治病,雪天里去当铺当青花瓷瓶。老板在明知是赝品的情况下还是给了小男孩钱,最后母亲下跪道谢。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所积累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知识,文章开头雪景描写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了:开头的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四、创造是发散点

学生有了描写的知识框架,通过阅读训练,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还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描写,使其文笔生动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解力变成创造力。笔者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小作文的练习,比如:运用景物描写去渲染气氛和衬托人物心情。

好心情、好气氛:阳光和煦地照着,暖暖地;杨柳随风轻拂,柔柔地;房屋静默着。

坏心情、坏气氛:阳光肆无忌惮地照着,毒毒地;杨柳横着飞,疯狂地;房屋呆立着。

刚开始,学生会牵强附会地使用景物描写,随着不断大量地进行有意而为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够在作文中顺畅自然地借助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2012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桥在水上》的最后一题:“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样的题目对于已经进行过一定量训练的学生来说恐怕没有任何难度了。多次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去思考,学生对于景物描写就会有自己的创造性。

有学生在《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结尾这样写道:望着窗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近处的参天大树舞动温柔的腰肢,远处小鸟成群结队,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清脆的声音,望着窗外多彩的世界,我会心笑了……有学生在作文的开头用“凄风,冷雨,孤灯”来表现自己悲观失望的情绪,写得很美……这些开头和结尾都能与作者的情感完美结合,恰当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有学生用“春,灿烂”“夏,蓬勃”“秋,丰硕”“冬,蕴孕”这样富有特色的语言作为每一小节开头的中心句,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明了,使人不由赞美小作者精美的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在阅读教学中,以构建知识框架为起点,以运用知识为重点,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悟,以读促写,最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这应该是提高阅读效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4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在英国,是有一名叫做东尼.博赞的教育家发明创造的。思维导图的整体模式是放射性思考模式方法,思维导图的主要部分是放射性结构,它是从中央出发,向周围延伸放射。思维导图的方法是“文图并茂”,通过本身符合人类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一特点,充分的开发人们的大脑,将繁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实现人类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总之,思维导图能够把成线性分布的知识整理成“层架性”的框架图,正是这要是能够应用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新课程高中地理已经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出了规定,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牵扯到了人类活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想学好高中地理,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收集地理信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然后总结和整理地理信息,最后要求能够运用这些地理信息到地理学习过程中去,这是高中地理的学习主要目标。同时针对高中地理选修和必修两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利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恰恰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良好教学成效的取得。思维导图整体上来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具体分析学习来看,它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它有着鲜明的先后主次顺序,主干0分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各个分支之间又各自保持着其自身的独立性,每一个分支又可以放射出狠毒的结构。高中地理对于整体性和局部性要求较高,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整体性和局部性之间的契合点,能够很好的把高中地理零散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框架结构展示出来,但是在运用框架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框架结构本身的灵活性。在进行选择思维框架的时候,老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要充分的把握好学生要求独立成熟的心理特点。在高中地理中巧妙的应用思维导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

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高中地理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准确的定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的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和思维导图的契合点,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思维导图基本模式。比如,在进行地球和大气运动,气候变化和气候分类的学习中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整体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整体学习难度较大这一特点,老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合理的选择框架结构进行教学总结,同时在课后的练习和测试中,老师也可以适当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而在人口,城市,农村和工农业教学知识的学习中,这部分知识整体上比较简单,知识点多为记忆性的东西,所以这部分知识要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不能很好的发挥思维导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逐渐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放射性思维学习和构建框架图,进而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和分支。这样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高中地理知识。使用思维导图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简单的统计和了解,然后把这些疑惑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这样老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能够帮助老师把握好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工作。在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耳,使其协调工作,调查统计,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大大的缩短了学生的做笔记的时间,这样就实现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5

我们常说,得“文综”和数学者得高考,可见文科综合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文综就是不停地背,其实不然。背诵固然是文综的重头戏,但是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背、怎样理解才是我们要学会把握的重点。

政治:

一、看书要看透。选择题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看课本要结合课本所举的例子和下面一段知识点解说,从例子中慢慢理解知识点,而不是单一地“混眼熟”。尤其是经济生活和哲学这两本书,课本和例子看得多了,你就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选择题的准确率自然会慢慢提高。

二、学会整理知识框架。这一点是学好文综的必备武器。针对每本书列出一个大致的体系,结合单元前面的知识体系以及老师给大家整理的思路,比如哲学生活总体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则包括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知识点。老师给的知识框架固然不错,但大家在记录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容易记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三、题型归纳。这项工作基本是在总复习的时候开始进行,高二还是打基础。综合题按单元、按知识分类归纳。我觉得这点大家跟随老师的引导,把握好节奏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

一、看透课本。想必大家也听过老师无数次强调历史要回归课本,有的省份高考历史科目个别选择题会考得特别细,例如浙江省2011年历史高考给了一幅中国地图,问你定窑在哪个省。因此看书要全方面扫荡,看了一课内容之后可以结合课堂笔记,理解主要知识点,这对综合题的解答帮助很大。

二、掌握答题技巧。做历史的综合题,首先要明确材料所给出的背景,然后回想这个时期国内国外各个方面的重大史实。当然啦,这个一般在二轮复习过后老师会给大家指导的。

另外,我不建议大家把第一轮笔记做得非常非常细(即基本等于照抄课本),个人经验——高二的时候我基本是在抄课本,因此看书的时间特别少。高二到高三两年下来,历史课本完完整整都没有看完三遍。高四的时候因为有笔记的铺垫,历史课本倒是看了个六七遍。2010年高考我的历史选择题错了六个,只要考得细一点的题目几乎都错了,而2011年高考选择题做得很好,这充分说明看书的重要性。

从高一到高四,我的地理成绩一直不是特别好,提起地理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平时不懂多问问老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特别值得分享的经验,我就不多赘述了。

其实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从而为自己的高考加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这里预祝大家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相关链接: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6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改革、开放、搞活和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涉及全社会、全体公民的系统的、全面的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进行了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实践,改革的成败得失应该实事求是地、及时地总结一下,以利鉴往开来,为今后的实践提供镜鉴。地方综合性年鉴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从既为“官需”,也为“民需”的接合点上考虑,应及时地对改革作一个集中的阶段性总结。从前几年出版的许多地方的年鉴来看,一般只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块,这也是针对“体改办”这个机构来安排的,仅仅作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分目,其他如“党政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等改革,只是仅仅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有零散的、简单的、面上的一些反映,没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与总结,对于改革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引以为诫的教训,很难一目了然地让读者看出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年鉴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打破一些框框的局限,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呈改革成败的全貌于众多读者眼前,达到资政、存史的目的。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把“体制改革”或者就称之为“改革”单独列出。作为“特载”或者单独作为一个类目,而且要放在年鉴的显要位置表现出来。它所要反映的信息除各项改革实施的原因、过程、经验外,对于需要认真吸取的教训和不足更要一分为

二、认真、客观地记述,作者绝不要自己人为地设置种种思想障碍加以回避。二、便民、利民服务类信息

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与社会普通群体的距离,服务于社会大众是地方综合性年鉴逐步走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这一类信息既包括与普通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化信息,如供电、供水、供气、建设、电信等部门的服务承诺、行业政策、收费标准等等,也包括为特定人群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如投资政策、行政赔偿、司法救助、税收政策、征用地管理等信息,同时也包括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一些特别信息,如前几年许多地方出现的为平息集资款风波而出台的兑付政策、政府机构改革的人员分流政策、企事业单位改制中的人员分流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体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具体编排上,这一类信息既可以分布于各个部门、行业的工作之中,也可适当、合理地相对集中编排,作为“附录”资料来反映,主要是从需求对象来考虑,反映出具体的、实用的信息,而不是空洞的大政策、大道理。三、非公有制经济信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就拿宜兴市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它的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市经济总份额的59%、63%,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作为地方综合性年鉴,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是一个比较急切的任务。如果年鉴缺少全面、系统反映这一重要篇章信息的话,那无疑是对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作出贡献的一种扼杀,就年鉴本身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缺陷。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大都散落在年鉴的许多部类之中,缺乏全面的记述,最多也只是在“工业”或“综合经济管理”部类中设置一个分目或条目,这和社会现存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为此,经济类别中,要变分散为集聚,单独设置“非公有制经济”篇目,系统、全面地反映现实情况。框架结构确定以后,稿件的来源成为这个篇目质量好坏的关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原来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由于机构改革的实施,有的撤销,有的合并,有的转制为企业,对于整个行业中各类非公有制的成份、情况已无法全面掌握。经贸局、工商局、工商联、外经贸局等部门掌握的只是面上的一些情况,这给组稿带来一些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地方综合性年鉴的资料征集,除了以上部门掌握的情况外,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辟新的信息来源渠道,主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系,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考虑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我们在资料的编辑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在掌握好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力求准确、科学、合理,保证其权威性。四、社会热点类信息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7

关键词:weB框架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辅助系统;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70

1引言

近几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市场对it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很多高校开设了大量软件开发类课程。但由于高校师资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限制,很多高校软件开发类课程出现了课程学时不足,实践重视不够,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从而造成满堂灌、理论脱离实际,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要求。从而造成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it技术人才,改变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刻板印象,提高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认可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强,贴近企业需求的课程,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对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weB框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知识综合度高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扩展了学生的就业领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结合weB框架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weB框架技术课程特点

2.1市场需求旺盛

近几年,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更是当前应用研究的热点,并已成功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对传统行业造成冲击的同时,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带动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企i发展的质量具有带动和促进功能。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智联招聘网站以“Java”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近期就有1854个工作岗位,并且很多岗位都是“急招”。招聘网站上绝大部分企业对Java程序员的职责要求都包含以下内容。

(1)熟练掌握JaVa语言;

(2)熟练掌握J2ee开源框架;

(3)熟练掌握JavaScript;

(4)熟悉oracle、mySQL和SQLServer中的一种数据库;

(5)有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上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招聘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Java程序员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同时80%以上的职位要求掌握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框架技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更应加大对weB框架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信息技术人才。

2.2课程综合性强

weB框架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会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它以前期系列课程为基础,是前期系列课程的综合和发展。在理论方面,它源于前期很多课程知。在实践方面,它基于前期实践经验的累积,是对前期课程实践的发展和提高。

weB框架技术需要学生综合多门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编程基本功,将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对基础掌握的程度不同,不同学生对不同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如何推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补齐自身基础知识的缺陷,达到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实践出真知”,编程类课程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教学实际要求,也是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复实践,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检验学习效果。编程类课程讲究精确,知识的掌握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现效果是编程类课程教学的必要过程。

(2)加深知识理解。weB框架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实践过程,在检验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细节,拓展知识面。

(3)适应企业需求。it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动手能力的技术人员,需要技术人员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最基本要求。

3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3.1教学资源及教学文件的修订与编写

“翻转课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视频的制作是当前“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高质量的视频固然重要,但在视频制作中,我们更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改变教师角色的定位,将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互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加强教学组织能力。课堂上加强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间交流讨论和互帮互助,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精心组织,教学效果精确把握。需要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高超的课堂管理能力,提高教师素养,也需要教师“明察秋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体差异有充分的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真正做到学生能听懂,能实现,能内化。

为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前,要精心制作和编写的教学资源文件,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项目任务书)、教学进度安排及项目进度安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的进度,衔接好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应为weB框架结束课程有很多前置课程,所以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前置课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具有综合前置课程的效果。

3.2教学视频的录制和制作

在翻转课堂中,需要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思想,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通过提供合适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外延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视频是吸引学生实现“课外时间”的最大化延伸、引导学生高自主学习的关键,所以,录制质量好的教学视频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保证教学视频的质量,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时需要综合考虑视觉效果、知识主题的突出性、互动策略、时长和学生的自控性等,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

根据weB框架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制作两种类型的视屏:

(1)理论讲解类视频。

理论讲解类视频主要用于对技术特点、技术原理、技术应用方法等进行讲解的视频,这类视频要求说理透彻、内容生动、短小精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课程的重难点。

(2)代码演示类视频。

代码演示类视频主要用于软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开发过程和开发技巧的演示。这类视频要求演示过程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和时间可以适当加长。

视屏作为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脱离了教学的过程管理。如果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自制力,对我们制作的视频也需要提出相应的要求。

(1)理论讲解视频要尽量生动简短。

理论讲解视频需要生动简短,重点突出。课堂教学不仅有交的过程,也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但视频讲解不具备以上功能。所以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要简短,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段时间内掌握讲解的内容,最好控制一个视频在10-15分钟内。二是要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代码演示类视频要过程清楚。

代码演示类视频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完成,录制前要将演示过程了然于胸,录制过程中要求连贯,并辅助必要的笔记。

(3)声音要生动有活力。

制作教学视频时声音一定要有活力,录制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激情,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讲授内容的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

通过增加幽默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不喜欢听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跳过直接进入内容学习。幽默性和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个好心情开始学习。

(5)知识点要明确突出。

每个视频比较短小,尽量每个知识点单独录制一个视频,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更能够抓住重点。

3.3教学辅助系统支持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过程的开展程度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实施结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无组织的散漫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实时指导和过程参与,需要教师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和修正。借助教学辅助系统,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学生的学习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教学辅助系统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全周期的管理,提供素材共享、教学管理、师生互动、巩固练习和教学评价等功能模块。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教学评估的数字化和科学性,为后期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外延了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的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应该综合多方面的数据,从而做出科学、严谨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可以综合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1)学生学习的主评价。

(2)学生自学能力评价。

(3)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4)学习成效评价。

最终的评价结果不能只是单一的教师评价和考试评价,可以通过师生互评,团队互评,生生互u相结合,以真实的数据为基础,从而做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5结论

翻转课堂在weB框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如何有效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仍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一明.mooC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4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3]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01):47.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8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我国众多学者是通过区域的研究去确定一个系统的、标准化、量化的评价标准系统,以期待在全国的范围得到推广,在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宏观目标及方向指导研究只占极少数。总结起来,目前在研究评价标准方面主要有两种范式,即标准范式和框架范式。

一是标准范式。标准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在本文是指制定可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范式操作起来方便,可以直接套用。特点是内容分级,各级内容确立权重系数,最终达成结果量化。我们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一般把评价标准分为三级指标,各个层级因子占有一定的权重系数。如在潘家礼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有96项,各级权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去划分。

二是框架范式。由若干梁和柱连接而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平面结构或空间结构。该标准是重在设定主要框架,方向性极强,但是没有具体权重或系数规定,灵活性极强。但是各级学校在借鉴运用时,要在体育教师对本校校情、学情等因素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去详细设计后,反复“实验——完善”后才能在校内推广使用。面对两种范式我们如何抉择?

首先,各个区域特点有着明显差异。其次,学校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再次,区域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鉴于此,标准范式的套用必然导致学习评价有失公平性。然而,标准范式中注重标准量化,把所有的评价内容量化后较为容易操作,但是也反映出在评价过程中的工具性的一面,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框架范式的评价为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了框架,指明了方向,让地区和学校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他们灵活多样地创造和设计自己的评价标准,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体现了教育价值理性追求。

综上所述,我们在研究评价标准时,在方法上应借鉴标准范式的研究方法,而框架范式在内容灵活性以及标准的设计目标上更加适合不同区域多元学习主体使用。

二、关于评价主体问题

评价主体多元化已经在学界形成共识。在《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评价等组成。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只限于教师,使得评价的公平性、真实性存在偏差,而今把评价主体突然增加,在操作方面会造成一定的难度。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第一,循序渐进地过渡,提高评价实施的适应性。如从一元主体(教师)二元主体(教师和学生)三元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 多元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第二,评价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表格制作、操作方法与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第三,针对不同主体的特点不断完善评价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案例,有这样的表述:“用于每节课对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记录与评价,可由小组长(或者体育小骨干)操作,评价本组同学的课堂行为表现。”小组长参与评价的操作固然会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如果每节课都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那么小组长又如何去完成自己本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若是在课后对本小组学生进行评价,会确保小组长对每个组员都一一记清吗?可见,这样的操作有待斟酌。此外,在每个学段的学生特点有明显差异性,其中年龄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同样也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

三、关于评价类型、方式及方法的表述问题

《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表述为“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这个表述层面看,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这些都统称之为评价方法。但是,在详细的描述中又有如下“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应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指标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由此可见,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以及评语评价也表述为评价方法,这些是前面那些方法中的方法。

王秀香提出要整合多元评价方式,详细表述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文章把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表述为一种评价的方式。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考核、观察、面谈、调查、技能展示、档案袋评价法等。”另外一些百度文库中也发现,按照评价的基准,功能及表达分别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由此可见,无论是《新课标》,还是一些期刊文献对学习评价类型、方式及方法的表述有些模糊不清。笔者试图通过查阅现代汉语字典加深对类型、方式和方法的概念了解,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那么在划分的依据上应该是统一的,可见,多种依据划分只能说是多类,不能统称一类,所以上述中类型有点混乱。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9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nationalasianLanguagesandStudiesinaustralianSchools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

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Language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australianLanguage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veloppementdescomptenceslangagiresdans1education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descommunicationsoralesetcriteslecole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editor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教育综合框架笔记篇10

一、利用特,引领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从心理特点上来讲,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特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海路大通》一课时,导入环节设计为“观看视频《哥伦布传》,你能解答小男孩的问题吗?我们看看小男孩父亲的解答,这个人就是哥伦布,在五百多年前,哥伦布就见解独到,不愿随波逐流,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他的观点又是怎样被证实的呢?我们一起踏入知识的海洋!”视频中的小男孩看到大船一点一点从海平面消失,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为什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并愿意展示的特点,教师暂停视频播放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答案得到共识的基础上回到视频观看生活在五百多年前的哥伦布的解答,以凸显哥伦布,并让学生更愿意了解当时的历史。

历史视频的选择要针对课程设置有所筛选,不能过多、通篇满是,也不要单个视频时间过长,浇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选择对本课知识传授有帮助的视频,注意视频的颜色、长短、插入点等。在历史课中利用特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上课时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

二、建构知识框架,理清事件线索

框架一词是闵斯基研究人工智能时所提出的概念和新创的词语。依照闵斯基的看法:“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记忆结构就是“框架”。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可以把繁杂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使学生头脑里杂乱无章的知识有序地排列起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减轻记忆负担。由于历史课堂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尤其是初二世界史部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偏难,他们对世界史知识了解甚少。在听课过程中,难免出现听不懂、不明白、理解不透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多媒体教学此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建构色彩鲜明的知识框架,利用层层递进、步步出现、前后覆盖理清历史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能参与其中,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喜悦。那如何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呢?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授课内容繁多,学生接受困难的课。第二,确定一条明晰的主线,由主线层层推出相关知识。第三,建构一个色彩简单、明了的框架图表。

例如:第5课《西欧的封建制度》,课本分为四部分内容: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罗马教会、城市的重新兴起和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即便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详略,但是就第一子目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来说,国家的更替就要讲清建立者、建立原因等内容,还要体现出统治者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罗马教会的讲解进行铺垫。而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会有很多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法兰克王国在哪?建立者是谁?为什么会有查理曼帝国?又是谁建立的?等等。这一课人物就有:克洛维、查理・马特、丕平、查理大帝,而围绕着人物展开的事件也是教师要交代清楚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因此建构的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

以政权更替为主线,文字选择清晰的黑色,边框选择明亮的颜色并利用颜色进行归类。建构知识框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做到了重点突出,调理清楚,层次分明,启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享受解题的快乐,才能爱学历史。

三、巧用选号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巧用选号提问就是利用学生侥幸、浅尝的心理,在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以体现参与的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会获得正确的反馈。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言,盲目听信教师,缺少个性,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课堂上容易题往往举手的学生一片,但是难题就寥寥无几,有的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敢举手;有的爱面子、怕错,“举而不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选号提问课件,并结合男女对抗积分的方式,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保障回答问题的广度。兴趣一旦被激起,学生就会争个优胜,采用选号提问课件保障了公正性,每个号码链接的幻灯片可以是图片、小段视频、文字材料等,让学生根据所选到的资料说出相关联的知识点,最少5个知识点,每位学生为了各自荣誉都会认真听讲、课前复习,争取所向披靡。虽然我校是地处郊区的农村校,但由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应该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制作选号提问课件可以让学生通过选号说出由此资料能想到的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题(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既鼓励学生多看又可通过教师的指点、同学的点拨给学生一个重点脉络,帮助学生掌握从网络筛选资料的方法和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有一个相对清晰、准确的历史知识框架。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历史材料,不仅使教学容量大大增加,还能更多、更好地展现多方面、立体的历史。扩大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