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教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02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1

住宅价格企稳将恢复市场中亟需的明确认识,因为损失将不再是预期,而是已知的。主要传染源将被移除。届时,金融机构将进行重组或宣布破产。投资者对其余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的信任将逐渐恢复,贷款发放和证券发行将慢慢回复正常。尽管最近空置单户住宅(它们属于建筑商和投资者)库存已经见顶,但在这些库存真正开始出清之前,住宅价格将在什么水平企稳仍存在疑问。

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于2006年年初见顶,此后,在过去两年间出现了突然、迅速的回落。自2006年夏季以来,数十万房主从单户住宅搬到了出租房,其中许多人是迫于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原因,从而造成约60万套空置单户住宅过剩,主要是投资者拥有的待售住宅。在市场迅速萎缩的影响下,住宅建筑商无意中给“空屋待售”市场增添了额外20万套新建房屋。

在这种库存压力下,住宅价格出现了迅速回落。自2006年初以来,单户住宅的新屋开工率下降了60%,但只是在最近,才降至单户住宅的需求以下。事实上,即将增加的住宅数量急剧下降,加之预计今年美国家庭数量将增加100万户,以及人们对二次置业和房产置换的潜在需求,意味着2008年全年待售空置单户住宅存量将下降40万套左右。

随着新屋开建数量的进一步下降,出清库存的速度可能更快。一旦出清库存的速度达到极限,住宅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企稳,而这远远早于最终出清过剩库存的时间。不过,未来这一阶段将持续多少个月仍然无法确定。

此次危机将产生许多受害者。其中受创尤其严重的,将是当前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主体,在重压之下,该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出现了问题。我们当中那些关注放贷机构保护股东股本权益的人,必将处于一种惊疑的状态。但我希望,人们对于对应机构监督的信赖,更笼统地说是对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根本制衡机制的金融体系自我监管的信赖,将不会受到此次危机的损害。

至少在此次危机的初期阶段,这些问题在银行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多年来银行监管体系一直颇为严密。的确,根据最近的经验,过去20年形成的、设定银行资本金要求方面的经济及监管体系均将进行全面改革。事实上,私人投资者已在要求提高资本金保障和抵押品方面的要求,而在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主办的会议上,与会专家肯定会修改新拟定的《巴塞尔协议ii》(Baselii)国际监管协定。说句题外话,同样受到质疑的,还有从数学意义上讲堪称一流的经济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又一次未能预测出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的开始。

信贷市场体系及其杠杆比率和流动性水平,植根于(投资者)对于对应机构偿付能力的信任。2007年8月9日,当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披露其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方面出现未曾预料到的巨额损失时,严重动摇了这种信任。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按理说应该可以防范此类特大损失。那我们为何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根本问题在于,我们那些已变得十分复杂的模型――既包括风险模型,也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仍过于简单,无法捕捉到驱动全球经济本体的全部主导变量。模型必然提取自现实世界的全部细节。与多样化能够降低风险这一由来已久的观察结果一致,计算机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寻找可交易资产价格之间的负相关性;以及可能帮助投资组合免受一个经济体内大范围波动影响的相关性。在去年8月9日当日及之后,当此类资产价格一致下跌,而非各自走势互相抵消,几乎所有风险资产类别都相继出现了巨额损失。

基于最先进的统计模型的风险管理为何表现得如此糟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用以估计模型结构的基础数据通常同时来自于欣快时期和恐慌时期,也就是说,它们来自于有着重要不同动因的体系。

从历史角度来看,与缓慢但不断积累的欣快情绪所驱动的扩张阶段相比,由恐慌情绪驱动的信贷及商业周期紧缩阶段要短暂得多,也突然得多。过去50年内,仅有七分之一的时间美国经济处于紧缩状态。但是,风险管理必须为这七分之一时期的来临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随着所有资产价格同步下跌,在扩张时期非常明显的资产类别间的负相关性可能完全消失,从而影响通过多样化改善风险/收益平衡的策略。

如果我们能够为周期的各个阶段分别建立适当的模型,并且预测出昭示系统内转折点何时出现的信号,那么风险管理体系将得到明显地改善。一个难题在于,扩张阶段往往会出现的金融市场的可疑行为,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于无视风险定价明显偏低,而是源于这样一种担忧:除非公司投身于当前这轮欣快期,否则它们将无可挽回地丧失市场份额。

风险管理旨在实现经风险因素调整后的股本回报率最大化;通常在这一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本被视为“浪费”。过去,银行将aaa评级引以为豪,有时候还暗示自己在资产负债表上隐藏了准备金(往往确有其事)――以此传递出一种“坚不可摧”意味,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目前,或者说至少在2007年8月9日之前,界定aaa评级的资产和资本金要求(似乎)带来了过高的竞争成本。

我并不是说当前的风险管理或计量经济学预测体系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植根于现实世界。对风险管理模型多样化益处的探究无疑是合理的,运用精密的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也确实加强了预测手段。例如,它要求储蓄应该与投资相当,边际消费倾向应该为正,以及库存不应为负值。此外,这些限制条件消除了半个世纪前不成熟的预测体系中大多数令人头疼的矛盾之处。

不过,这些模型没有完全抓住人类的内在反应――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只是对商业周期和金融模型的补充――它导致情绪在欣快与恐慌之间摇摆,一代又一代地重复这种情形,几乎没有什么学习曲线的证据。目前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和破裂,与18世纪初现代竞争市场开始出来以来的情况如出一辙。诚然,我们往往给这种行为反应戴上非理性的标签。但预测者所关心的,不应在于人类的反应是否理性,而应在于它们是可观察到的和系统性的。

在我看来,这在风险管理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均是一个缺失的重大“解释性变量”。目前的做法是通过“增加因数”,引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所说的“动物精神”(animalspirits)概念。换言之,我们任意改变我们模型等式的结果。不过,增加因数等于默认我们目前使用的模型存在结构性缺陷;它不能充分解决变量缺失的问题。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2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19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5月31日

6、论文答辩阶段:6月1日–6月8日

五、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

1、对次贷危机影响企业程度把握不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涉及金融专业知识词汇需研究查询。

2、有些专业的知识理解不够。

3、对案例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透彻。

对上面存在困难的解决的措施:

1、尽早收集好资料并认真阅读,多了解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

2、与指导老师和同学保持联系,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3、阅读大量相关案例,认真研究其内容;

4、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因果关系。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雪春.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启示[J].经济与金融,2019,1;

2、中国国家发改委网站:

3、鄢红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科学之友.2019(35)

4、张华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02

5、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6、李薇.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当代经济》2019年2月(下)

7、李娅/张倩.aiG被接管对我国保险业的警示[J].保险研究2019.11.

8、陈涛/王健.中国经济的当前特征与面临的挑战2019.2

9、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9.7.17.

10、刘纪学/汪成豪/董纪昌/高鹏.《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1、陈华/赵琳.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

12、JohnKiff/paulmills.moneyfornothingandChecksforFree:RecentDevelopmentsinU.S.aSub-primemortgagemarkets[C].newYork:imFworkingpaper,2019(7)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3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警示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17-02

2007年4月,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还愈演愈烈对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资本市场上相关金融机构股价的下跌和全球股市的下跌,造成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损失。其逐渐增大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超乎预期的打击。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世界各国央行纷纷注资紧急“救火”。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太大,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教训是深刻的,足以对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经济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等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中国金融机构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其实,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还要高。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中国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比如已出现的用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市场现象。也有部分人利用这种假信用从银行大量套取贷款,用作房地产炒作。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但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而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我们越应当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要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再次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再伟大、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会有漏洞,也会有被摧毁的可能。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中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未来的金融业,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教训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更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业原生产品和基础产品的深度发展。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特别是对资本价格泡沫的产生和扩大保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以防患于未然。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债券总额为1075亿美元,占亚洲国家购入总量的47.6%,遭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要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相关对外投资的产品。我们要随时关注次贷危机的发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如果出现严重泡沫,很可能给经济带来全局性、系统性的影响,因此不能让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如果一套住房值100万元时能贷70万元,那么当其上涨到200万元时就能贷140万元,同样道理,一只股票价格从100元上涨到200元时,从银行拿到的质押贷款也会增加。因此,如果楼市、股市价格过快飙升,就会使金融体系的融资量飙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不仅会打击持有者的消费信心,拖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此外,资产价格还会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来看,房地产泡沫催生了这场危机。所以,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通盘考虑,权衡各种利弊影响。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调整,加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策略研究;针对贸易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救济制度。政府部门应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和国际国内流动性变化情况,尽量使用市场和微调手段,避免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过激影响。政府还应及早对流动性的程度给予控制,提前对剩余的流动性提供相应的需求渠道,从而化解流动性过剩可能造成的危害。借鉴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为了减轻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有效而又审慎的措施,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居者有其房”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

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一方面导致房产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在这一点,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中国自2004年9月以来央行频频加息,最新一次加息后,五年期住房贷款利率已达7.83%,购房者贷款压力大大增加。在个人住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有关人士认为,一旦房价出现调头,银行的房贷可能会引起信贷坏账的暴增,如果出现危机,商业银行的开发性贷款和个人贷款都会引起高比例坏账。而央行加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那么在采用连续加息的政策时,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机构,为了尽早回笼资金,发行了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而是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4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中国资产证券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7-0054-03

一、引言

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愈演愈烈,已成为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一场金融风暴。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在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二、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流程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利率比优质贷款产品普遍高2%―3%。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2001―2004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实施了宽松的房贷政策,鼓励人们消费买房,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发展。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就是次级债。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

提供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并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金融机构需要流动性以发放更多的贷款。那么,这些信贷公司就需要把手头的债权卖出去,收回现金才能让业务继续滚动下去。信贷公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进行组合,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2、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担当特设信托机构(SpV)的角色,实现真实出售。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定买卖合同,抵押贷款公司将资产池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出售。

3、完善交易结构,进行信用增级

投资银行把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购买的资产按利息收入的高低和违约率大小,把贷款分为不同级别资产打包出售。投资银行对次级按揭贷款的第一轮证券化设计为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三类。其中优先级证券信用评级达到投资级,可以直接向投资者出售。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缺乏市场的中间级以上mBS,投资银行对其的第二轮证券化设计为抵押债权凭证(CDo)。为使这些高风险债券有所“保障”,投资银行创造性地利用信用违约互换(CDS)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些金融创新方法,投资银行为次级债成功进行了信用增级。

4、信用评级

投资银行从由次级债组成的资产池中选出优质的证券,找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使用历史数据、复杂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游说。评级机构为了获取高额报酬,都为这样一个用镀金盒子包装的次级债评出了最高信用级别aaa。对于剩下的次级债,投资银行又使用信用违约互换。做了信用违约互换的证券,等于有了房子和证券购买者的双重保险,评级机构又对其评了aaa。通过风险评级机构的精致包装,次级按揭贷款证券成功取得了投资者的信赖。

5、安排次级债券销售,向抵押贷款公司支付购买价格

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投资银行负责向投资者销售次级债。精心包装、身份高贵的次级债券吸引了大批基金投资者和对冲基金来购买。投资银行获取次级债证券发行收入,再按资产买卖合同中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抵押贷款公司。

6、次级债证券挂牌上市交易,资产售后管理和服务

次级债券发行完毕后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从而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目的。抵押贷款公司要指定一个资产池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以便到期时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待次级债券到期后,还要向聘用的各类机构支付专业服务费。整个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过程即告结束。

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并且波及到欧美、日本市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住房市场的持续下滑,但从本质上讲,造成次级债危机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1、次级债在设计中存在内在缺陷,使抵押贷款在发放过程中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从次级债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出,一级市场上的按揭贷款提供者直接将资产打包出售,不承担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因此,主观上抵押贷款公司就有可能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惜降低信贷门槛、放宽贷款的审核,忽视风险管理和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状况。这些机构未必不了解其中的风险,但往往被景气中的房地产市场所吸引,缺乏风险控制的动机。

2、美国信贷机构的自我膨胀以及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盲目乐观,使他们在忽略风险的同时放大了收益

事实上,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中。但是,房屋市场不可能永远上涨,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而次级按揭贷款本身就是给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的贷款者提供的按揭服务,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通胀显现、利率上升时,大量违约客户就会出现,危机自然就会产生。

3、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评级掩盖了次级债的风险,造成高回馈、低风险的假象,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受房地产市场火爆带来的利益驱动影响,美国多家信用增级和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在次级债评定过程中,,肆意评估。其不负责任的评级,使本具有很高违约风险的次级债被披上了一层漂亮的外衣,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使最初由次级贷款者的个人违约行为带来的损失演变成了从购房者、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到个人投资者无一幸免的连锁反应。

4、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有关次级房贷的大量真实信息存在于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资产证券化以后,风险转移给了市场,但信息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并不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定价。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这次危机尽管造成美国30多家次级贷款公司停业倒闭,但是并没有导致发放次级贷款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全面破产,这不得不归功于次级贷款的证券化。美国的次级贷款通过证券化将风险分散给了全世界的投资者。

1、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在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非常低

按揭贷款一旦出现大量违约,商业银行将承受所有的信贷风险。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一旦出现经营困境,将可能引发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出了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机制设计上吸取和总结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经验教训,选择银行的优质资产证券化。

美国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其错误在于这种创新金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即证券化资产是抵押贷款公司向那些风险很高、还款能力比较差的人发放的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事实上,成功的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待证券化的资产必须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常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并未出现过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吸取次级债危机的教训,选择银行的优良资产进行证券化。

2、资产证券化后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

对银行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财务风险分散出去,问题贷款的出现仍会导致其社会风险和名誉风险上升。因此,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仍然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注意金融产品副效应的另一面,持续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

3、规范信用评级和担保体系

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仍旧不完善,评级机构的体制和组织形式不符合中立、规范的要求,缺乏经验和专业特长,难以保证信用评级的准确性。评级机构的运作很不规范,信用评级透明度不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难以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因此,当务之急是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为此,有必要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采用科学的评级方法,同时可以考虑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4、加强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尚不完善,试点的证券化产品也仅有一个评级,信息不对称引致投资者难以正确判断投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从长期看,需要加强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监管,发展并提高我国信用评级公司的业务能力。从短期来看,可借鉴美国的“双评级”制度,以弱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风险。

五、结束语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逐渐成熟、融资效率提高的必经之路。虽然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但中国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市场走得过快或者制度没有跟上就否定市场本身。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刚起步,应该大力发展。我们要充分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的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董金玲、刘传哲.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危机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01).

[2]王静、林琦.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J].财经科学,2008,(02).

[3]赵海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我国信贷市场的警示[J].科技创业,2008,(02).

implicationsofUSSubprimemortgageCrisison

China'sassetSecuritization

LiYuan

(internationaltradeSchool,UniversityofForeigntrade,Beijing,266071)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民办高职挑战发展契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如海啸一般迅速席卷全球,金融、房产、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首当其冲,投资量大幅缩水,影响颇大。根据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要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并为其服务,特别是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更是联系紧密,因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民办高职在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前景如何,又如何化解冲击,抓住机遇,趁势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看来意义重大。

一、金融危机给民办高职带来挑战

1、家庭收入减少,致使大面积的学生流失,进而将会引起学校财务紧张等一系列危机。当前,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加重。收入水平的降低和就业岗位的减少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数据显示,欧美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40%,由于欧美出现经济衰退,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有所放缓,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等现象。失业必将导致中国家庭的预期收入减少,而家庭收入的减少则会使民办高校招生和保持在校生规模的减小。对于依靠学生学费维持发展的民办高职而言,没有了学生或者学生规模减小,将直接导致学校财政困难,甚至被迫倒闭。

2、就业压力加大,降低民办高职的吸引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就业需求整体下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必然会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于民办高职而言,形势可谓异常严峻。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在经贸、计算机、机电、涉外等领域,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就业门槛的限制也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长期以来,社会观念普遍认为“公大于私”,“公办好于民办”,再加上是专科层次的高职,在就业市场上,与公办高校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显然处于劣势地位。这些原因必然会使得民办高职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二、金融危机带给民办高职发展契机

虽然,金融危机给民办高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民办高职在金融危机的面前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契机。

1、民办高职更易吸引社会投资和信贷支持。民办高职作为一种民间投资办学形式,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投资其他产业,风险较大,而投资高等教育,则发展前景依旧看好,收入也比较稳定。再加上政府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势必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职也会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国务院提出系列措施的第十条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公司,而往往是这类贷款呆账、坏账较多,风险较大。而教育信贷,则具有偿本付息能力较强、风险较小的特点。金融支持教育有助于金融机构改善自身信贷资产的结构,降低金融风险,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此等利好之事势必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向民办教育提供信贷支持。

2、民办高职办学机制灵活,适应能力强。自主灵活是民办高校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曾经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现任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的江树人认为,民办高校办学的灵活机制表现在,用人制度、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等方面;并且队伍精干、以岗定人,不养闲人;办事效率高。因此,相比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职在气势汹汹的金融危机面前,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民办机制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针对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销对路”专门人才。

3、民办高职可以适应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培训需求。目前,我国仍缺乏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严重限制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含量,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因此,民办高职完全可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积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面向现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面对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民办高职完全可以结合市场需要,积极开展产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服务,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4、金融危机来袭,为民办高职进行校园建设和充实人才队伍提供良好时机。虽然,近几年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比较快,规模也不断扩大,硬件建设有的甚至好于公办高校,但是,从总体上看,民办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无论是在学生宿舍环境、教学设备还是校园美化,相比公办高校,仍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经济不景气,各种资产价格有所回落,建设成本降低,正是民办高校大力补足教学资源、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大好机会。此外,民办高职长期存在着师资尤其是高水平师资短缺的问题。从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多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仅占30%左右;专职教师中以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为主,中青年较少;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又较偏低。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就业需求冷淡的良好时机,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培养自己的专业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加强专业建设,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化解危机,抓住机遇,趁势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刚刚开始。随着危机的逐渐蔓延,对中国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民办高职院校在危机面前,不应退缩而无所作为,而应积极应对,化解危机,抓住机遇,趁势发展。

1、更新观念,强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益。首先,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市场经营理念。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者不仅要学会管理大学,而且要学会经营大学,成为善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准确把握教育使命和教育规律的人。学会用管理现代企业的手段和产业化运作方式来管理学校,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灵活高效的新型运行机制。

其次,民办高职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民办高校是社会力量办学,其性质决定了学校需科学管理,高效运作。当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各种制度还不健全,人治现象还很严重,用人机制也存在家族倾向;分配制度方面总体报酬偏低,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这样,才能在经济危机面前,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2、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办学投入的持续增加。民办高职院校既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也没有像公办高校所享受的银行无息、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单一的资金来源,致使融资渠道不畅,从而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职应当积极利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良好政策环境,坚持多元化办学,增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服务,广泛争取社会的支持,积极寻求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和办学道路。民办高职院校还可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例如,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企业进校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基地(中心);借助企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实行校企链式联盟经营,培养培训行业紧缺人才;吸纳企业资金,联合经营产业等。

3、牢固把握培养目标定位,顺应市场需求。民办高职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民办高职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模式上,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分析,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民办高职在当前经济危机情形下,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找市场“空白点”,抢占人才市场空缺领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从而提高民办高职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4、合理配置人才,建设精良教师队伍。人力资源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哈佛大学的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教师的质量。”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组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重点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鼓励措施,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评聘,对各种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eB/oL].

[2]吴滨如:民办高校信贷可能会更宽松[n].中国教育报,2009-01-05.

[3]梁国胜、林洁:困境下的中国民办高职如何走自强之路[n].中国青年报,2008-11-17.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7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剖析次贷危机成因,深刻反思借鉴教训,研究探索风险管理对策和措施,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步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高潮,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8

摘要:2006年后期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2007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巨大波澜。中国在此次危机中亦受到巨大冲击,此次次贷危机反映出,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制度和信用体系健全的国家仍然会出现住房信贷危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住房信贷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了解如何控制和管理住房信贷的风险已经非常重要。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贷市场;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含义

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被称为面向穷人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9.11”之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至2004年连续13次降低利率。低利率政策降低了购房者的消费成本,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放贷机构为适应市场需要推出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而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在推广这些产品时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环节,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造成贷款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4年开始,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借款人的还款成本不断提高,甚至远远超出其还款能力。逾期还款和贷款违约的现象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无力偿还房贷本息的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必然引起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此外,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市场危机的发生。

二、我国房贷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房贷市场与美国危机前的房贷市场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从目前来看好像对我国房贷市场影响不大,但眼下我国楼市过热是不争的事实。而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几年一直维持低利率政策而我国也不例外,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资产价格暴涨)。我国的宏观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住房需求强劲,另外人民币升值一部分国外热钱流入,投机国内房地产行业,房价持续大幅上涨,银行大规模介入房地产行业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那个资金供给,同时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审查也有放宽的迹象。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然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损失。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出人意料地上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

(二)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加大房贷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都非常不乐观。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整已经在所难免。虽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有所上升,但成交量却明显下降,更多表现出有价无市的现状。这种局面对于银行、开发商而言都是相当严峻的。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的利益链条上银行和开发商已经完全捆绑在一起。银行通过住房贷款来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息收入,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来回收资金,获取高额收益。买房者是最终的承担者。假如市场持续调整,市场成交不理想,购房者持币观望,那么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房产积压在开发商手中,银行的资金回收困难。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当房地产市场整体价格下滑后,贷款购房的居民可能面临负资产的困局,相当部分的人有可能停止还贷,从而引起银行的坏账损失。今年以来,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楼盘交易量出现了萎缩,房价涨幅趋缓甚至下跌,房贷风险有所上升。

(三)我国住房金融创新力度小,抵御风险能力降低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的创新力度没有达到美国那样,住房金融仅限于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住房开发贷款等传统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及,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住房信贷没有划分优级与次级市场,潜在的金融风险并不能很好的监控和防范。这也形成了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一个致命弱点。也就是说,我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质量远没有想像的好,等问题真正爆发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比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力更大。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启示一:住房按揭贷款并非是最安全的资产

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诱使银行不断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以及相伴随的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所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仍不够重视。

启示二:放宽标准将会增加贷款的潜在风险

为了追求自身短期效益,我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住房按揭贷款,许多不符合贷款资格的人获得了贷款;同时,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资金融通,虚构购房者实行假按揭,贷款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放松了对贷款资格的审查。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可能是不足的,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些使得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的能力就可能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四、完善房贷市场,预防次贷危机发生的措施

鉴于我国房贷市场的现状,为了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从以下几点着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一,建立预警机制,控制潜在理性违约风险的发生。当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时候,或者是预测到不远的将来整个宏观经济可能受政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萧条的趋势时,商业银行应减少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严格审查申请住房抵押贷款人的资格,同时应向借款人讲明贷款利率的政策,防止借款人被迫违约风险的发生。

第二,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减少恶意违约风险的发生。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银行很难知道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使得很多信用条件很差的人获得了贷款,大大增加了贷款的恶意违约风险。

第三,完善担保和抵押制度。住房信贷与其他信贷不同,由于个人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发放住房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为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机构对整个危机的缓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散了发放贷款的机构的风险。

第四,银行自身要加强对自身风险的管理。截至2007年国内有91%的购房者是通过贷款买房的,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严格审查贷款人的收入、资产状况,不能经不住利益的诱惑,放低对借款人的要求,防止出现放低首付要求甚至零首付情况的出现。银行的观念要改变,不能总是把住房抵押贷款当作优质资产,房地产行业是具有周期性的行业,其价值是随着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断变化的,在市场繁荣时期,房产的价值会随着不断上升,但一旦市场发生扭转则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自身。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转移风险,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上无法消除风险,只能把风险转移给其他的投资者,鉴于我国的商业移行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房贷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可以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但是一定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选择较为优良的银行资产进行证券化,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9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之时,回顾这次次贷危机,如何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危机重复出现值得探讨。本文结合资产证券化的现状,针对中国目前蓬勃发展的资产证券化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

1

(3)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监管。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虽然资产证券化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但是它却无法消除整体风险,它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未来的风险将日益复杂。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各种证券化产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应当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交易主体进行全面监管。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维护信用,保证支付体系的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首先,作为一种外部力量,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除了主体法律体系外,监管机构还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细则。其次,我们认为

次贷危机的教训篇10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80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最终次级抵押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和拖欠还款比例增加,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如图2所示。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

由于资本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程度不高,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资银行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差收益。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总额分别为49.9亿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次贷资产全部损失,也不会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贷产品投资额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贷的拨备比例约30%,建行约40%。另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投资的次贷相关资产的信用评级均较高。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投资于aa级及以上的资产,而中国银行也在a级以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以后的公司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如表1所示。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不能独善其身,而且还成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市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国股票市场近两年涨幅较大,上证综脂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771.82点,跌幅达71.07%。由于次贷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损失较大,其股票成为资金大规模减持的重点。国外金融股价格大幅下降使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股信心下降。虽然国内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在这次调整中,金融板块调整幅度一直引领大盘的走势。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60%。另外,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内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过比价效应引起内地a股市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