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46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

知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资源与动力,思想政治素养也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关键和基础性教育。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应将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可以透过政治的角度看待事物和观察事物,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的思维模式。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我国转变以往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而实现全面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应用意识

所谓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倾向,运用政治的眼光通过政治的角度进而对所观察的事物有全新的理解和解释。不仅要运用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探索创新。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应用意识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未发挥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真正价值,致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将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想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二、教师应遵循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准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就应注重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加强教师引导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教育工作,进而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遵循以下准则:第一,在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中要遵守难易适中的准则,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差异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差异,合理的布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和教学方案。第二,在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水平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引导教育要遵守由浅入深的准则,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思想政治中的困难,还要以鼓励、激励等积极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避免造成学生出现畏学不自信等消极现象发生。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学生的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学习范畴,不能进行盲目的更改和加深。教师应积极构建愉快、宽松、自由的思想政治课堂,减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注重思想政治概念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识离生活很近,就在生活当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通常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同时将概念转化为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工作,重点从教材的应用因素着手,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挖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潜能。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带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

为了促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首要就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出促进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发散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素质,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具有价值的思想政治小故事,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应用的认识。

(三)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应用意识相结合

主观题的趣味性较强,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欲望,还能在主观题的学习中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因此,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透过思想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入手,深入探讨了教师在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中应遵守的准则,进而提出一系列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因此,更加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一套自己的思想政治思维方式,还能够有效的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发散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婷,王超.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J].求实,2010(1).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2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

当今时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特征不断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出新的挑战。科学化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和趋势,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研究的方法论立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近十多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方法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升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从环境、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而从学科研究角度,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单一的问题,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多元化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哲学思辨研究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流方法,经验文献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量化和质性研究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体现明显不足[1]。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本上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方法,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等现象”[2]。应该说,以逻辑思辨研究为代表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宏观把握及知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确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早期,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言,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成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现实问题的需要。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整体质量,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不足。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不仅数量不多且多以问卷调查为主,很少有学者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1]。即便是问卷调查法的使用,也往往忽略了现实因素对选择结果的影响。不可否认,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客观性,对于分析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也有一定效果。这一方法从传统物理学经改造后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可由少数被调查者推论整体,进而探讨一个变量与另几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但问卷调查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它以个体面临选择而决策时能够完全自知选择特性为逻辑前提,把个体对问卷的理性选择完全等同于行为选择,由此所得出的决策也建立在个体“完全自知”基础之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需求并非总是完全自知的,个体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并总会受到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3](p15)。这些影响绝大部分来自潜意识,而传统研究方法基本上回避了对这些潜意识因素的考虑。为弥补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的这一不足,通过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机制,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认知层面的微观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领域发展新的突破点。当前,随着哲学社会科学所关涉领域的不断拓展,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跨学科研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涉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研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体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也是在借鉴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叉学科,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应有的多元性和综合性。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社会发展现实和日趋多元、多变、内隐和复杂的个体思想道德现状,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在一门学科领域内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有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以更加开放的研究态度,积极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多样整合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兴起

脑科学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当前多个学科研究的焦点,其研究成果正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自然科学前沿研究领域。作为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代后期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一般仅从行为来推断心理活动不同,认知神经科学运用神经影像技术来研究脑的功能,旨在脑神经的层面上研究意识的形成和机理等有关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看来,主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认知活动并不是纯粹“不可见”的意识,而是有着其所赖以存在的、“可见”的客观物质基础,有着反映其存在的客观反映物。借助神经影像等先进的无创性技术手段,认知神经科学可通过观察人在思维或感知时所激活的脑区,探索用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来理解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将行为、认知与脑机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十多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英国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曾对认知神经科学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其中包括了种族歧视、个性特征、暴力倾向、政治取向和自尊心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研究内容[4]。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人的思想这一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影响、锻炼,培育受教育者的脑活动,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事实上是存在于认知主体的意识之外。对大脑学习的探讨多是将其作为黑箱,通过各种外在措施的具体应用,求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外显的影响,进而推测人的行为动机或预测行动方向。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无从精确探查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内在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工具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广阔的研究视野。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对个体施以任务刺激,体现外界干预,探究学习者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神经连接情况、脑功能区变化等的微观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主题,变更信息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一步从认知主体的脑电特征推论出不同内容和特征的信息可能引发的不同效果[3](p19)。在以上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变化、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等,进而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或实践问题。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测量人脑特定区域的生理变化获得准确而科学的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研究层次,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采用瞬间效果实验法而非传统的实验法。瞬时效果实验法关注个体在接受信息时,大脑对社会性信息即时处理和加工的结果,研究者能够以“可见”的形式揭示个体认知活动所赖以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脑生理解剖基础或神经相关物[5]。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可以真实地显现人的脑血流、血氧、葡萄糖代谢和受体、脑电、脑磁信号等指标的细微变化,获得全脑的功能及结构信息、时间和空间变化信息等,为研究者提供有关认知过程的脑功能体现的直观图像,进而了解脑的高级活动情况。这些信息的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刺激信息本身的形式和特征有关,同时也与个人态度、刻板印象和主观意愿等有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的瞬时效果研究强调对结果进行多层面综合分析。不仅要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相对固定的联系,且要与影响效果的社会背景维度和神经机制、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等方面内容连接起来[3](p21)。可以说,在对信息的微观加工机制研究方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体现出现有任何其他研究方法都难以企及的优势。认知神经科学不仅得益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展,更依赖于观测人脑活动的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脑成像技术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时间精度脑生理电设备。基于脑电或脑磁信号的脑生理功能成像,记录脑电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由于受颅骨、头皮阻抗等的影响,这类设备时间分辨率高,但空间分辨率低,主要有自发脑电活动(eeG)设备、事件相关电位(eRp)设备等。另一类是高空间精度的神经影像设备。基于脑代谢或脑血流变化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磁感应变化。这类设备的特点是空间分辨率表现良好,但全脑扫描速度慢,时间分辨率较低,主要有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设备、脑磁图记录(meG)设备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设备等。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鄄Ri)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测量脑活动的技术,也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形象地展现人类大脑在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活动中不同功能区的活跃情况,使成为观察大脑活动,解释脑和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原理在于:大脑在认知活动中不同功能区具有不同的脑血流量和血氧含量,这种差别能够引起磁场变化。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脑区活动的差异,可以探查出大脑各个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状态导致的这种磁共振信号微小变化,进而可以高分辨率地记录大脑在各类认知活动中不同功能区的活跃情况。与一般的知识性认知研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侧重于人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领域相关问题的脑机制研究,探究其形成的认知规律。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指导教育政策制定,开发教育干预计划,优化脑的可塑性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已有学者将这一研究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随机两组设计”方法。选定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如理想问题的脑结构与脑成长。除了对研究者感兴趣的理想这一变量进行操纵以外,对其他的变量一般都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问题,分别设计出大量的具体判断问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前后关于理想问题的两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调查,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比较。通过脑电设备的监控,比较大学生群体在方案执行前与方案执行后对相应脑区干预的变化,进而分析认知主体对理想等相应问题的大脑活跃规律与思想理论问题思考过程的关系。随着实验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手段交叉使用的合理化发展,该实验还可以扩展至不同类别的研究群体和不同内容的具体研究主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问题与不足

一般认为,范式是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范式存在并非是简单地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为普遍的认识,并为研究对象提供假说、理论等新的方式和视角,同时还要提供可模仿、可重复测量的先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都还不够高,一些习惯于传统思辨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学者对这一实证研究方法还持怀疑的态度。从研究本身来说,也还没有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同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本身也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从这一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范式存在还任重道远。这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实验室研究成果与现实生活世界还有一定距离。目前的神经科学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研究,研究过程在精心设计的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开展。这种研究方法把人看作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尽量排除可能会影响和制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以逻辑语言的形式,遵循严密的实验程序设计,阐释和说明复杂的人类心理心智。在实验过程中,人体需要静止在一个专门设备的固定空间内,让人的心智面对有限的若干刺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将其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际互动,实验室环境将人类心理从其所生存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存在人为地抽离个体生活时空情境的问题,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通过人为控制不易实现。要把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体现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还有一段距离。其次,研究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现有研究工具和手段相对于人脑的加工机制而言依然是浅层的,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中。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两种技术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还不是非常高,多道脑电图和脑磁图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然而其空间分辨能力却仅为厘米级。这些技术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已经成为制约当前脑与意识研究的瓶颈[6]。因此,大力发展新的技术,特别是具有更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新的成像技术,切实弥补目前研究中的鸿沟,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工具仅能探测出研究对象心理与生理某一方面的变化,不同的设备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如fmRi是依靠脑血液流量变化引发的感应磁场,而eRp则依靠脑神经元放电产生的微弱电位差。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互相替代。从发展来看,多种脑成像技术的整合使用是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神经活动无法充分地解释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精神现象作为物质大脑所呈现的一种属性,仅是一种间接研究对象。脑认知成像技术观察到的是伴随着心理现象而发生的脑神经生理活动,研究所能够揭示的仅仅是心理现象与脑神经活动的相关关系。一般认为,凭借这些脑神经活动往往很难区分复杂而丰富的精神活动的特异性,无法判定这些脑部区域的活动是否为进行相应认知功能的必要条件[7]。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长于探讨瞬间加工,可为中长期效果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证据和视角,但却不足以充分解释这些效果形成中的个人复杂动因。除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外,多种科学方法的更新引入并给以综合分析,才可以真正从方法论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与进步[3](p187)。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代表着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向。这一研究范式借助于实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微观层面的探索,摆脱了传统研究主观性强的问题。尽管这种探索仅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也不够成体系,但毕竟为我们从微观层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现象提供了一条途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辟了一个极为宽泛的研究领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刘建军,朱建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李彪,郑满宁.传播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具、方法和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庆国,王小毅.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管理世界,2006,(10).

[5]沈汪兵,刘昌,陈晶晶.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6]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3

案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中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原则的空泛。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部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二)比较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各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具体方法运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实践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协同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承担起培育和谐主体的职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了解人的需要,掌握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从满足人们正当的需要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促进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命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旨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构建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同体,从社会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从而使人的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体现其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且应该是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其核心内容,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正如邓小平曾说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机制的选择,甚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都应从教育对象本身着手,了解其思想政治品德实际发展水平,尊重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地位,坚持以教育对象为本;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组织、领导、疏导、激励、转变、示范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以受教育者自身和谐发展为本。同时,社会也应该关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把对人的关怀扩展到教育主体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和谐,更是人们精神方面的和谐。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明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而自觉地去努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提供思想保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理论学习,是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党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渗透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深刻认识党中央所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和谐社会不但要安稳,有次序,而且不能关闭和死板,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发明性得到充沛的发挥。马克思曾说过“:大家斗争所争夺的全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已然人的全部行动都根源于利益,社会活力的源泉也在于大家对利益的寻求,那就要充沛发挥思维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思维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家知道社会成员利益不一样存在和利益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必定性和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树立并不能消灭利益不一样本身,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原有的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式,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发明性和聪明才智得以充沛激起和施展。思维政治教育也要引导大家知道到利益不一样和分解过度会严峻挫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一个社会只要让大家取得的利益发生不一样,不一样利益的寻求者之间才会有一种竞赛,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和活力。可是,一个社会的利益不一样和利益分解过度,则会影响社会的安稳和和谐开展。咱们应当尽快地树立起公正的、合理的、能够鼓励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机制,也要倡议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杰出社会风尚,尽力推进大家构成对等和睦、和谐的人际环境。只要这样,才干激起各行各业大家的发明活力,使全部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力气得到尊敬、发明活力得到支撑、发明才干得到发挥、发明效果得到必定,让全部劳作、常识、技能和本钱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全部发明社会财富的源泉充沛利用起来。

其次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稳定是社会开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开展。因而,保持稳定就变成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条件。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呈现了一些新的对立和疑问,不一样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一样的利益需求,和谐大家之间的利益对立就变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看到,从根本上处理大家之间的利益对立,是一个杂乱而又长时间的工作,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开展,从而在根本上对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操控功能,强化其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开展中的确保效果。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彼此支持、彼此关怀、彼此信任的。社会和谐最本质的需求,即是人与人的和谐,因为大家的阅历、社会地位、实践经验和常识水平的不一样,对利益和事物的知道不一样,性情、喜好、兴趣等特性有区别,就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不同和构成对立,使人心情不酣畅,影响联合。这就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调整,培育行善积德的道德情感和情绪,变成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很强亲和力的人,培育大家先人后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化解对立、维护联合、统筹兼顾,倡议“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稳固和开展联合互助、对等和睦、共同前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引导人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团结的社会,是社会凝聚力极强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这对于促进党的建设、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谐社会的理想将变成现实。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功能,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做到积极参与,积极行动起来,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4,(10).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5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在党中央的重视下新世纪以来,大部分大学都纷纷建立校园网,落实“数字校园”的规模建设,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了学校的网络质量不高、建设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全面发展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在初级阶段往往不能及时帮助师生解惑,并不能跟上社会网络的步伐。

(二)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由于学校和社会的网络监视严重滞后,导致学校的网络信息虽然丰富多彩、资源浩如烟海,但是很难控制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的存在,甚至包括了涉及、反动、奢靡生活的无限推崇的有害内容,这往往误导了学生形成不正当的行为、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而滋生了学生的不安定心理因素、追求享乐的不上进心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育方式多样、不统一,缺乏互动交流。虽然所有的学习网站都开通了校长、书记等各种信箱,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对学生可以产生一定的崇尚平等、自主创新的思想模式形成。然而,事实上此种信箱仅仅添加了过滤设置,同学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且在问题的传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差和平等性,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流,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达到实质性的作用。

(四)虚拟化的网络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和心理健康。网络的虚拟化造就了学生只需与电脑的数字交流,缺乏了现实而真实的人际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学生的交际方式,并产生了人际互动障碍。甚至更为严重者,随着过于沉迷网络学生会产生心理变异,从而会患上网络封闭症、电脑狂躁症等网络心理疾病。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致使学生容易养成冷漠、压抑的情绪和歪曲的道德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前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牢固确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在网络的推动下,加强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中结合马列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做到注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形成和积淀。

(二)建立一只强大的网络建设队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各种不健康信息的鱼龙混杂都会时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规范,所以对于网络发达的学校,必须要建立一只强大的网络建设后勤队伍,要具备及时掌握当前信息流量、精通网络过滤和监控技术的人才,并利用网络平台正确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和教育引导,另外这只网络建设队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学校信息传播和教育阵地的窗口:校园网站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环节,加强网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理念的今天,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目前,两者还未能在实践层面达到有机结合起到应有教育效果。因此,以融合和创新的思维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挖掘并充分利用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教育价值与功用,对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有很多互相融合之处。[1]但从高校实践角度来说,两者联系还不甚紧密,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还没有有效结合,存在较多问题。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分离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涵括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道德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尤其体现了创业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有机结合。[2]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都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偏重于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实践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诚信教育、素质教育等比重不高,不注重创业者个人品质(毅力、勇气、细心、美德)的培养和磨砺。高校在开展日常思政教育、主题教育、两课教育、网络(易班)教育等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中,也较少涉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纪律、法制等)在教授过程中也较少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2、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复制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的理论“灌输式”法,脱离与实际的结合,由于大部分学生未参与过创新创业的实践,因此单纯的理论教育会造成“没感觉、没听懂、没兴趣”的情况产生,没有形成“教育-实践-再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实践体系,这样的教育成了空洞的说理教育和教条,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信服力及缺乏自身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

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配角”的身份存在,在整个创业教育环节中以点缀的形式出现。缺乏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确的创业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或是思想政治教师缺少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导致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的主要原因。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在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灵魂的地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创业教育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使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落实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行动力,体现时代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实现创业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价值。

(一)以创业教育为依托,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是实现两者结合的主要渠道

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熏陶、导向和塑造的功能,把校园文化纳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能进入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可通过开展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业论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咨询活动月等各类活动,构建浓厚的创业就业文化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们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为培育专门人才提供必要的载体和平台,同时战略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开展主题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创业和就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创业目的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生存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发展成长融入到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去。(3)鼓励开展社团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学生组织当中,鼓励学生建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方面社团,以一定的经费场地师资为支持,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相关活动,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

(二)以创业教育为依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两者结合的重要保障

高校落实开展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具体执行者一般包括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教师,一线辅导员和企业特聘教师,五类教师职责明确,协同作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优良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实现二者结合的重要保障。(1)选拔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热心于辅导学生创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和大学生创业需求,将所见所闻带回课堂,言传身教,让学生端正思想,尽早树立创业意识,提早确定创业方向;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发挥他们职场引路人的作用,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梯队建设,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组织教师参加部级、省部级的创业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证书培训,实行执证上岗制度,同时,组织所有辅导员教师参与专门化技能培训并定期考核。一线创业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心态,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具备创业指导资格,思想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的组织保障,也是创业教育顺利推进的基本需求。

(三)以创业教育为依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两者结合的重要方式

高校开展创业指导系列课程是推进创业教育的主要环节,相对于“居庙堂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来说,创业教育课程显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和内在需求。(1)高校应整合校内资源,教育、学生、团委、科研、科技园等职能部门协作策划,社科、思政、管理等学科全力支持,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操作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三大原则,建立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思想为统领,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创业教育为主线,教育目标清晰明确、教育对象逐层提升、教育手段丰富生动,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成立创业教育科研室,定期举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和学生不同个性特征,编写出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教材。科学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内容上,既要注意区别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特点、规律、作用、原则、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又要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寻求有机整合。(3)注重教学改革,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创业就业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为抓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命运社会需求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知晓创业流程、制定科学可行的创业规划,激励学生勇于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敢于竞争、敢于拼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初次创业成功率。

(四)以创业教育为依托,开展多样社会实践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有力抓手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两课”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主要项目,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有意识的将“两课”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门,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带着两课教师设计的“知”的思考,在创业过程中开展“行”的实践,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得到解答,使学生感悟人生坚定信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一课堂的教学课时,开设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在校内外广泛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查、模拟创业、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真实创业体验等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观体验生活,锻炼创业技能,受教育、磨意志、明事理、长才干,全面了解社会发展和创业现状,修正创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李兵.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时代教育,2010(5)

[2]王春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8)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研究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明确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孤立的、与其他人没有丝毫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交往等,这些交往通常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如学业沟通、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娱乐消费、情感生活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占据其日常生活的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情”的教育,而是“有情”教育;不是“无境”的教育,而是“有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通过正式组织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忽略发挥那些间接、潜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活动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不断创新,变得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关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了过去以课堂、教材为全部教育内容,一味进行理论灌输,“无情无境”的枯燥教学形式,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积极参与,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人际关系网中通过人际交往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思想政治信息总是通过人际关系载体进行传递和反馈[3]。人际交往是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也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使大学生感到被人尊重、被人接受、被人关心、被人理解,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且通过人际互动可以传递更多直接的思想政治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规模地横向传播和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效果。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与学生有代沟,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其症结就在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研究不够,对学生想什么、做什么了解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就是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从学生日常的交往活动入手,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通过与环境要素的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人际交往的环境中。这一方式采用间接渗透的生活辅导方法,寓教育内容于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创设的路径探析

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情感态度、价值选择,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使大学生在复杂的交往活动中作出正确选择,必须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境创设,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1.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初入学时大都十七八岁,从年龄上看刚刚进入成年期,处于人的身心全面成熟、趋于稳定的关键期,也是人逐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过渡期。作为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分界,大学生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开始一个人与社会各种成员打交道的生活,开始着手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个人的名义进行一系列活动,并承担着与此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另外,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经验不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自身心理素质较差,交往缺乏技巧。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往往受到限制,表现得差强人意,沟通交流的结果不理想,这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士或经验丰富者来指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以培养和服务学生为己任,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把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人际交往课程,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辅导员开班会,举行专题学习与模拟培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大学生接受必要的课程辅导,了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少些阻碍、多些自信。

2.加强底线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自身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痛苦、迷茫以及他人的不理解,有时还要接受严峻的考验,进行义与利的选择。大学生一旦不能坚定立场,面对义与利时犹豫不决,或在他人的不良示范影响下作出错误选择,甚至与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同流合污,最后会误入歧途,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学业,甚至可能断送自己的未来。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还显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往人们注重道义,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利益,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影响着大学校园,利益二字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吸收,开始信奉“利益至上”的处事原则。目前,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利”字当头,把对自己有无好处看做与人交往的衡量标准,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创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底线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底线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把握好与人交往的界限,明辨是非、善恶,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在关键时刻能够作出正确选择,不要越过底线,否则后悔莫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应牢记交友的底线标准,切忌功利化,远离伪善小人,多与高尚真诚的人交往。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应积极践行这一价值准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诚信和友善是人际交往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要诚,信必行;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交往情境创设要注重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在交往活动中自觉遵循与践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大学生要把理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以诚待人,不开空头支票,要做到言必信,切莫形式化,那种不以真诚的心而以谋利为意图,接近他人换取利益的行为都是可耻、遭人唾弃的,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人则是崇高和值得推崇的。在与人交往时,牢记友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仅要入脑,还要入心,更要在平时细小处践行,切莫虚伪、冷漠,在亲和待人、友爱他人的同时也能温暖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2]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7—18.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6.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每一个毕业生的命运,还关系到他背后家庭的期盼与幸福,以及学校教育成果的好坏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畸形价值观和心理状态,这都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的。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应积极地去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缺乏综合分析。据调查统计,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比较看重物质条件、工作薪酬,热衷于投身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规模大的企业,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工作定位,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只等待就业信息到来,较少主动收集整理各个渠道的就业信息。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只看重工作性质是否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这种死板的就业观念大大缩小了就业的范围。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判断目前人才供过于求的就业状态,只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上就业思想误区多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都有所了解。但缺乏一个全面的、完善的、深入的分析,因而没有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二)课程内容上着重是对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求职技巧和方法的传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较弱,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切身需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其次,没有开展深入基层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没有增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就业政策的改变与多样化的就业方式产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方法不够丰富,目前我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其次,创新性不够,社会实践少。再次,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不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直接面对大学生指导教育,其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完成,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当前各高校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措施。且这支队伍中要推行辅导员为主、优秀学生为辅的教育格局。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把辅导员当作是管理自己的教师,并不是很愿意积极地与其进行真心的思想交流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充当就业指导的角色,指导效果会更明显。

(二)就业指导向实践延伸。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但是多数高校的指导工作却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很多大学生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理论指导,还反映出需要参与社会实践的期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指导大学生就业所需技巧,宣传就业政策,还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做好以学习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引导大学生参加基层的劳动,锻炼大学生的生活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倡导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服务观念。第三:要积极推动勤工助学项目。高校的勤工助学项目除了学校提供的岗位以外,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和事业单位合作的模式,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是诚信教育。诚信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道德品质,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其次是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再次心理健康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具备的心理基础。最后是基层就业教育,我校应该抓住国家良好政策的机会,积极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立足从基层做起。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父母对孩子的就业选择又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第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开通家长QQ群等方式去联系众多大学生家长,让学校和家长能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努力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加强社会的形势教育。比如从社会热点、焦点入手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第三,加强就业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与就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炜婷.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n].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陈思源.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1(9).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9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41-02

我党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教育工作的进步也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导,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许多有利条件。在当代社会,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这是个经常被论及的话题。发展意味着突破与创新,这本身就具有“现代性”意涵。大量的历史实践也都证实,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极具现实意义。我国政治经济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在上升趋势的背后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等问题。现代化社会的根本是人的现代性,思想工作正是研究个体的一门学科,其目艘彩谴俳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当下着重探讨思政教育现代性意义十分重大。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

(一)主体多元性。西方的现代性思想将主体简单地视为个人,传统的社会主义强调个体代表着国家、集体以及人民,但是我国现代性的思想则不同于以上两者,它强调主体应当具备鲜明的层次感。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唯一不变的,而是多元化的。多元性的主体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在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需要认可并坚持国家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也需要坚持作为教育对象的社会、个人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将个体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教师更多的是“引路人”角色;另一方面,除了国家要发挥教育的功效,每个团体、家庭、学校都应当主动承担教育的责任。

(二)本质多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具有多层性的特点。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而只有当人在精神层次、道德层面、物质存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地称之为全面发展,否则个体的发展就是片面化的。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推崇中立、淡化教育阶级化色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肯定教育阶级性的同时,也不可过度极端化,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也有共性的、非意识形态的地方。因此不可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意识形态的教育,这是片面化的理解。从伦理层面来看,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合作的,双方地位应当是平等的。

(三)发展多向性。在发展问题上,现代性强调发展不是单线的,而应当是多线且多向性的。这个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1)思政教育现代性的构建过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这是被历史实践证实的;(2)教育现代性在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理论不断完善:首先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该理论来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应该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观点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现代性正是对西方观点的批判。因此中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应将西方的价值观作为主导,而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开展教育工作。

(四)动态平衡性。动态平衡性强调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批判和吸纳西方现代性理论、继承传统现代性理论优势并结合当下中国发展实际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这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思政教育的工作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着手,而这两方面都会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取舍问题:当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西方文化中精华部分,真正做到洋为中用,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不同的文化,不能盲目地照搬,也不能盲目地否定。

(五)叙事多样性。现代性强调叙事工作应当从多方面开展,既要包括宏大的叙事内容,也要包括其它方面的叙事。其中宏大叙事包括了科学理论、规律性理论、社会正义等观点的叙述,其它方面则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平凡小事。只有从多个方面来叙事,才能完整地展现真实的世界,使叙事更加有生命力。叙事多样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在于:(1)教育工作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对人民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对公民理解能力、实践工作以及制度化建设都有所忽略。(2)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应当多样化。我国将思政教育视为独立课程,很少与其它的学科、实践活动相联系,使得教育没有真正融入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存在的问题

(一)客体化倾向严重。思想政治工作是个体间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党性与人性的相统一。主体是现代性的根本,个体的理论水平不仅衡量着个体发展的情况,更是代表了整个社会是否取得进步。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呼唤主体性的声音,而在当下的中国,主体性的呼喊声音无疑是最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渗透到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制定、教学模式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个体自我教育。与主体性相反的是,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客体化倾向。客体化倾向表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过多地依赖传统经学、神道主义、礼教等客观思想,阻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主体性黄昏”的问题,这都是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难题。

(二)忽略教育的启蒙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政教育工作都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工作只是统治阶级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正是因为很多人抱有这样的思想,导致他们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启蒙作用,甚至有的人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启蒙是对立的,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误解,原因在于:第一,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政治学命题,更是教育学的命题。作为教育的一种,其自身的启蒙功能自然不可忽视。但是即使从政治学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能找出其启蒙功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启蒙了青少年,使他们接受了民族意识,使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第二,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启蒙功能,这不仅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教育目标、理念等多方面也有体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哲学、文学学科教育同样也肩负着启蒙思想的重要使命,但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直接、更加体系化,对个体的启蒙作用更大。

(三)教育方式的非现代化。现代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当依托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载体。很多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载体已经不适应现代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全部抛弃,这种观点错误的地方在于现代化教学载体是判断现代性的标准,但绝非唯一标准,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可以对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途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的指导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儒家学说引导,西学东渐的影响,直到今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逐渐完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育工作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体西用学说、资产阶级思想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不同时期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现代性的思政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具有现代性的气质。其次,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完整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断优化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中国的思政教育不能以西方所提倡的“人权”“民主”作为主导思想,而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二)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消化,真正做到为我所用。近现代以来,中国对待中西方文化一直存在“破”与“立”两个观点,存在着“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等不同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学习中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为构建现代性的社会提供帮助。因此思政教育的工作也应当批判地继承不同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合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完善教育工作。

(三)以中国实际为根本。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展开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上层建筑,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实践为支撑。从认识和实践角度分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便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其成果又指导着革命的开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因此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何谓思政教育?何谓现代性?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备受瞩目。学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通常比较笼统,且观点比较陈旧。本篇文章中,笔者尝试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性的构造方法三方面对思政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可以起到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基,闫立超.启蒙的合法性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J].宁夏党校学报,2010,(06).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引言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强调以文载道,因此“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再者,语文教学对我国大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高校语文教学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日益弱化的境地。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使用技能培育,忽视培养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软文化”。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将语文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深入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我国语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从哲学上看,大学语文是一种存在形式,即技能型传递的语言文字形式。大学语文又是一种意识存在,它不仅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还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多是民族的精髓,对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大学语文教学题材中所凝聚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提升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高校语文教学培育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语文在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直观的方式、感观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语文教学侧重“实践”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优点是潜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两者的结合起到十分重要的相互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高校语文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定位不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经过对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学定位不准确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尽管教育部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的定位。

语文教育教学定位的偏差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很大的限制性。大学语文定位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很多学校的高校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目前我国有67%的大学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上,但是高校语文教学边缘化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70%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进行并列设置,并且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冲突,大学语文的放弃率往往最高,为92%。学校的管理层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是语文定位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造成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出现了偏向性错误。

(二)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55%的学校存在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隔离的现象,这些学校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自我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这种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能发挥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育,在对优秀题材和故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是影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大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对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也不具有优势。即使对某些凝聚优秀传统思想的素材进行讲述,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听,然后逐步淡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同一目标,实现高校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并共同发展。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对语文教育的定位,提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两者紧密结合,从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发挥高校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二)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文学作品是对客观世界表象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典型的描绘,深化大学生对人类现实生活状态的认识及反思,教育大学生尊重社会客观现实,少走弯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励志功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励志情感,增强大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和观点的认同感。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翁的励志精神的歌颂,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

第三,挖掘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要问题,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舒缓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会经常出现对压力、不幸、灾难、挫折等负面因素的理性思考,作品中渗透出的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增强对读者的心理暗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例如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以课堂为主,选取优秀的语文读物。一般情况下,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题。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年轻一代学生求学时的各种艰辛,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等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珍惜眼前美好的读书环境。在该文中作者还采用了与太学生对比的方法,以此来说明通过主观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日后的成功,整篇文章用词简单,但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刻道理却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多次借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生活在唐代鼎盛时期的李白,其诗词大多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这对培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可以利用作文的形式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文写作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将自我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融会贯通,敞开心扉,抒发感慨。

采用情感渗透方法,增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高校语文教学过程是多个情感主体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高校语文教学的情感色彩非常明显,课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不仅将知识传递给对方,更要将情感传递给对方,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乐观进取的精神、爱国的情怀和团结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白珩.谈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教育,2013(04):4-46.

[2]陈琼.新课标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耦合――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J].学园,2014(06):45-46.

[3]杜娟.在大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承载德育教育的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23-24.

[4]疏勤.刍议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J].语文建设,2014(11):2-3.

[5]米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J].语文建设,2014(14):45-47.

[6]任朋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4(17):5-7.

[7]赵自力.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兼论外语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J].平原大学学报,2007(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