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37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经济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001年又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产权明晰的要求,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了技术创新,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在国际日趋激励的经济竞争中,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

纵观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越是完善。因此,就构建知识产权制度,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亦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障了人们依法获得的智力成果权利。而人们不断的发明激情又会创造出来新的高科技智力成果,这就给知识产权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保护客体,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发展过程。

1.知识产权的定义

从法理上说,知识产权是指人们或者组织通过智力劳动创造性地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创造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这种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知识产权在法律上作为一种财产权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与现实的市场经济进程密切相关。

2.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根据知识产权的定义,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就是人们对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通过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可以具体表现为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创造发明、文学著作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名称、标志、图形以及外观设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乃是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保护内容。

三市场经济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1.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内在要求,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依法经营。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产权明晰的要求,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运而生。保护知识产权与保护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同样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要求,必须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打击恶性不良竞争,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离开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就得不到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法律就是直接规范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法律。例如,《专利法》是调整发明创造所有权,确认发明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规定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标法》是确认商标专用权,规定商标注册、使用、转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进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商标的信誉,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著作权法》则是调整著作权关系,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基本准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旨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调整市场主体行为关系,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所以,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仅构成了我国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一般性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要求;而且通过对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规范了市场竞争的秩序,从而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又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表现为新产品的开发,这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能成功。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需要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和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例如,一种软件从研制开发到生产,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才能上市,而作为知识财产的这种科技发明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极易丢失,市场上的盗版软件比比皆是,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无形财产的流通需要法制化、规范化,使得知识产品的流通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首先,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护了为此做出主要投入的个人或组织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其次,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保护发明专利、商标使用、外观等专属权利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了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保障了市场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最后,知识产权制度利用相应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形成了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使其保持创造的积极性,使其技术创新走向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保护知识产权就能保护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就是市场,就是利润,就是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在同行业中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就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如果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就有可能被别人侵权,甚至把自己的成果拱手相让,失去市场优势;如果不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可能招致相应的制裁,影响自身利益。

3.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国际间经济贸易交流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提与条件,而且是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力的法律措施。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拥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和交流的基本条件。在目前世界经贸活动中,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已成为影响经贸合作和交流的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各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巨大差异给国际经贸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建立适应全世界范围要求的知识产权制度。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促使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首先,有没有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到有没有外国技术转让和外国直接投资。其次,制定所有国家都应遵守的经济和贸易交流的规则,可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一些国家设置单边贸易措施暨贸易壁垒。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健全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时在有关吸收外资的法律规定中,对有关知识产权亦作了明确规定。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与交流取得了重大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取决于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知识产权制度,得益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日益完善。

四结语

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分割。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已经基本健全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经过30多年的实践,在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只要一如既往地支持促进创新发展,坚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坚决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人人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就一定能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文章.保护知识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n].人民日报,2000.11.2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2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要求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现实的发展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实践的。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则改变自然界使之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就是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从实践的角度正确解答了这个人学之谜,由此奠定了人学思想的科学基础。

人的价值问题是人的本质体现,把握人的价值有助于更加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人对集体社会所尽的责任义务及贡献,这种价值人们一般叫作人生价值。个人自我价值指社会满足个人群体生存发展需要的情况,即每个人的权利和地位问题。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但在两个方面之中,社会价值是主导方面。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所谓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关系的主人,主宰自身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要能自由支配充分的“自由时间”来全面发展自己,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职业,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自由是一种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状态,如果离开了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自由。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只有人类才有自由与否的问题。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有自由和解放,才能达到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发现自我

人类社会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结合,走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自由感才会真正得到保障。

在市场经济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是倾向于自由、竞争、公平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平等。发展市场经济与人的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平等发展意识的觉醒存在着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所涉及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对人的发展的考察必须以此为基点。市场经济是主体性经济,它能促进人们发挥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发展市场经济,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使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体现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启动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历史进程,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的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莫过于生活的自由。在自由中人们才能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性才能充分的体现。市场经济是一个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系,因为市场经济的第一前提就是造就出无数利益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造就了自由存在的个人。社会成员通过对自身利益的发现,发现了自我的存在。

三、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使人全面自由发展

知识经济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另外一种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比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更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它是在对以往经济形态的继承、发展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使人类的经济形态由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其本身凝聚着深厚的人文情结。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发展,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组成部分也纷纷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可以用“两个层次与三个方面”来形容市场营销。其中,“两个层次”是指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与策略层次,“三个方面”分别指知识营销、传统产业营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新兴知识产业的营销。以上三个方面中,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战略层次的是知识营销,知识营销在新的经济形态中对市场营销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必须遵循知识营销所揭示的规律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层的为传统产业营销的发展和新兴知识产业的营销。以上三方面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整体。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营销观念创新

1、全球营销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经济全球化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现象下,世界各国的企业与产品纷纷走向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产品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化产品,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国际支柱产业。尤其是对于实力较深的跨国公司来讲,由于其具备长远的眼光,而把自身的营销范围放眼于全球市场,通过全球营销观念来对自身的营销活动进行指导。例如,可口可乐公司能够在世界几十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拥有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销售市场,俨然已经发展成为总部在美国的全球跨国公司;空中汽车公司也已经由法国的公司发展成欧洲公司,并且在世界各国拥有销售市场。这些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局限于本国,而是放眼于世界。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人们正在加速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种速度很可能在未来超出人们的想象。这种发展的结果无非在于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国际化。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

2、知识营销观念

此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与知识经济相适应。在知识营销观念的作用下,知识、信息与智力得到高度重视,而传统的紧靠经验进行营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今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以科技革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不仅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而且对企业的管理和营销都影响深远。因此,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充分发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使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提升,与消费者在价值观方面达成一致,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和消费者之间在技术、知识与习惯中形成稳定的关系,最终把顾客转变为本企业的忠实顾客。

3、绿色营销观念

开发绿色产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不仅在新的时代为企业注入了生机,而且这一观念的树立也成为当今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在绿色营销观念中,企业的营销活动应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可再生资源提高重视,加以重新开发利用,达到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传统营销观念中只是把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利益进行统一,而绿色营销观念注重消费者、企业、社会与生态环境四者利益的统一,把对生态环境利益的重视程度提高,认为生态环境利益是其余三项利益得以实现的保障。

(二)营销方式创新

1、产品策略创新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品外延角度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传统的农产品与工业品都属于商品,而且知识、服务、信息与技术也转变成为商品,也就是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对象正在向着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转变;从产品内涵角度看,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便是知识,因此,对产品的知识含量要求提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以物质为基础转变成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使用周期显著减小,对于企业来讲,必须加速对新产品开发的步伐,并且把开发出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在产品的策略创新方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表现:第一,现代靠服务赢得客户的产品逐渐增多。服务经济属于经济形态的范畴,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提升,二是在价格竞争没有明显优势、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中,竞争的关键要素转变为产品附加服务;第二,开展人文营销活动,对产品的知识内涵与文化底蕴进行深入发掘,使消费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第三,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不断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2、价格策略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的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价格策略创新时应该对国际化、弹性化等因素进行考虑,并且成立相应的价格解释体系。第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在对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进行制定时,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从而完成对价格策略的制定。第二,互联网的开放与互动性导致现代市场的开放性,消费者有机会对产品的价格进行对比和筛选。因此,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不仅要考虑知识内涵与形象定位,而且面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格应该尽可能低。第三,使用网上定价的功能。在产品价格方面,消费者可以与企业协商制定,企业也可以按照不同顾客要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第四,要制定价格解释体系,充分解释产品定价的缘由,及时向消费者答疑,最终使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产生认同感。

3、渠道策略创新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革命——网络营销。其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首先,网络营销中,企业产品的销售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用借助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只需根据网络中客户的需求进行直接供货。网络营销模式中,销售环节得以简化,虚拟商场获得发展,使渠道与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生产者要想对消费者进行深入了解,发现潜在客户非常困难,在网络营销渠道中,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双向性沟通的作用,使得产需之间能够进行深层次双向信息对称交流,产销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一要求更加迫切。与传统的多层次渠道的店铺销售相比,将会有更多的生产者直接面向顾客销售。我们通常所见的网络渠道包含直接邮购、自动售货、电子购物等等。此外,渠道策略创新也表现在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会展中心等。传统的商品分销通道愈加短暂,网上交易愈加频繁,企业必须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进行适应。

4、促销策略创新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无纸化促销与知识促销的形式正在逐渐兴起,并最终会成为各种促销方式的主流。由于网络可以对屏幕视觉限制形成冲击,具备多种媒体的优势,因此在广告中,将会由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向互联网转变。此外,多种形式的折扣券、赠品券等也将会发展成由互联网进行传递,而且能够通过营销整合,真正实现一对一营销方式。在知识型促销中,可以把目标产品的知识通过目标市场向消费者传递,促进目标产品的销售,并且使企业的营销网络大幅扩展。

(三)营销组织创新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和自动化可谓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工业社会建立的营销组织会因为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速度、效率等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发生变革,从而逐渐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组织创新主要是完成从传统的等级制度向柔性的营销组织的转变。通过对当前国际柔性组织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建立柔性营销组织主要是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组织。扁平化指的是企业在技术网络的作用下,不仅与内部员工产生直接关联,并且能够和消费者与研究机构之间构筑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网络化指的是促进企业领导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等级制度向非正规网络关系转变,已达到增强员工自信程度、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智能化不仅要求企业内部员工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而且企业还要不断进行系统思考,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虚拟化是凭借信息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临时网络,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为达到目标,应该突破企业界限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寻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但是企业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就会自行解散。此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并且大幅节约费用。这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协调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企业的组织形式与行为必须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进行考虑,充分研究企业营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式以及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的战略。

(四)人才创新

虽然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内容广泛,但是人才创新必不可少,人才创新可谓其他各种创新的基础,没有人才创新,其他创新便无法实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人才已经从经营型的营销专家转变为知识型的营销通才。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强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第二,较高的文化素养;第三,必须具备高度的创新和进取精神;第四,不仅是科技通才,也要是营销专才;第五,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在二十一世纪,营销创新是否可以发展成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与具备这种知识型营销人才息息相关。

结语:

在这种以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形态为代表的时代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政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的现存环境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市场营销行为受这场革命的影响也势必发生变化。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对市场营销进行创新发展,从营销观念、方式、组织以及人才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在二十一世纪获得极强的竞争力,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剑宏,杨伟文.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市场营销[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21(4):46-48.

[2]朱正珂.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20-122.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法;互动适应

中图分类号:DF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25(2000)05-0019-07

一、知识经济需要行政法保障

(一)知识经济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与调节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国家机器以来,任何经济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严格地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需要政府建立起对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保障体系,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干预和推动。主要理由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功能的缺陷又需要政府弥补。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具有协调与适应、供给与需求、刺激技术创新、控制市场成果分配几大基本功能,其核心是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但这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能自动地实现全部国民经济目标。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和框架条件,如产权明确的企业制度、完备的市场竞争制度、相对独立运转灵活的货币银行体系等,而这些基础性条件只有通过政府的作用才能建立起来并不断调整、保持下去。这说明,市场机制必须建立在政府创造和保持必要的制度框架、秩序规则及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以政府的作用为前提。而且,问题不仅如此,即使所需的制度条件充分具备,市场机制的调控功能仍然有力所不能及的领域或者说存在功能缺陷,即“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是:(1)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努力所带来的大量失业;(2)由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垄断;(3)由市场参与者竞争能力不等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差别;(4)由企业转稼成本或收益转移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5)由搭便车所引起的公共产品的短缺问题;(6)由市场微观主体的小决策所造成的结构失衡问题;(7)由技术变动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波动问题;(8)由其他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市场失灵问题等。①

正因为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与调节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功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以管理者、裁判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出现,担负着干预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政府是经济活动秩序的维护者。知识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市场,市场充满竞争,而竞争必须有秩序、规则。政府通过对市场活动进行监督,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为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和必要的管制手段,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2)政府是执行经济活动规则的裁判者。在知识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都应遵循既定的规则,如有“违规”行为,政府有权给违规者以制裁。(3)政府是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从调节方式上看,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从调节对象上看,分为微观调节和宏观调节,其中宏观调节又分为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对市场分配结果进行调节,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协调,促进社会进步。(4)政府是知识经济运行的扶持者与服务者。这主要有:第一,政府提供人力、技术和金融支持,加强通讯平台、电子通讯网、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各种类型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知识扩散网络的发展,促进知识的广泛获取。第二,政府改变过去直接组织企业技术改造的方式,通过加强需求调控,采取政府购买和合同定购等形式,调动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以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必须靠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倡导社会全体成员终身自觉学习,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知识的运用提供基本保证。第四,建立和发展邮政、通讯系统。现代的邮政、通信系统是涉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在科技不断进步、微电子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邮政、通讯系统的情况下,加快加紧这方面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研究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需要政府直接出面或大力支持才能建立起来和有较大发展。第五,政府要投资兴办从事基础研究、前沿学科和有战略意义发明的科研机构,或给予从事该类科研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以财政支持(5)政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者。政府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规划,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中、长期发展计划。这一方面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宏观经济的信息,引导其行为,保障其权益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具体干预调节经济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准则。

(二)政府干预知识经济的行为又需要行政法规范

知识经济与政府干预有着密切的关系,离不开政府干预,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政府干预也存在缺陷,政府在干预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滥用,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又会造成资源配置失调,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为保障政府能有效地干预知识经济,防止政府胡乱干预,以及不履行职责不进行必要的干预,就必需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予以法律规范,将其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这便是行政法应完成的任务。在知识经济的建立和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行政法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1、授予政府宏观调控知识经济的权力和控制政府权力的行使。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不可能是无政府经济,不可能是不受政府一定宏观调控的经济。没有政府一定的宏观调控,市场就会出现混乱,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知识经济就不可能存在。然而,知识经济又是排斥政府高度集中管理和政府过多干预的经济。如果政府对知识经济横加干预,管得过宽,统得过死,就会使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失去活动的自由,丧失积极性,知识经济就难以搞活,也就谈不上正常发展。总之,知识经济既需要政府权力,以保障其正常有序地运行,又需要限制政府权力,以防止政府权力膨胀,窒息其活力。为此,行政法一定要授予政府宏观调控知识经济所必需的权力,同时要控制政府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

2、确定政府权力行使的方式和程序,保障政府正确、合理地行使权力。知识经济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和遵循正当的程序。方式不合理,程序不正当,调控就可能变成滥加干预。如滥设许可,不经正当程序任意罚款,随意责令停产停业等。因此,行政法不仅要设定政府的权力,使政府在法定的权力范围内活动,而且要确定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使政府按法定方式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办事。

3、规定政府违法行使权力的法律责任,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救济机制。知识经济需要政府权力,但又最忌政府权力的滥用。滥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越权,可能是失职,可能是违反法定方式和程序行使权力,可能是基于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行使权力等。因此,行政法对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必须设定法律责任,设定监督和救济机制。法律责任是滥用行政权力者对其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如撤销违法行政行为、责令履行法定职责、赔偿损失等。监督是国家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者进行的制约,如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救济是国家为合法权益被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设定的补救途径。如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要保证政府权力的合法行使,保障知识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以行政法规定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救济机制。

二、知识经济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定位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具体的行政法规范之中,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它是在行政法调控行政权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权干预经济的范围和方式的变化必将引起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具体说来,要保障政府行使行政权干预经济的行为既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又不偏离行政法治的轨道,就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合法干预原则(略)(二)合理公正原则(略)(三)适度干预原则(略)(四)有效激励原则(略)(五)公开原则(略)(六)效率原则(略)

三、知识经济与行政法制度的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行政法制度的创新,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已被广泛运用的行政处罚制度、行政许可制度、行政裁决制度、行政强制制度、行政责任制度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仍有其适用之必要,但要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调整其内容,使之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就行政处罚制度而言,要对那些侵犯知识产权和利用某些技术手段从事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制裁,以维护好知识经济秩序;就行政责任制度而言,不仅要求政府对其越权和滥用权力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要求政府对其不履行宏观调控职责,不为知识经济的发展积极提供指导与服务等失职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指导制度、行政合同制度、行政奖励制度、行政服务制度、行政协调制度、行政扶持制度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有用武之地,亟待加强和完善,这些制度也是现代行政法富有价值且需要深入开拓的领域。

(一)行政指导制度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在其主管的行政事务范围内,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引导行政相对人的活动而实施的,对相对人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非强制性行为。②在现代社会,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日趋增多,干预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除了单纯的行政强制外,还出现了行政指导、行政合同之类的非强制性的积极行政方式,有效地弥补了行政强制的不足。与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政命令不同,行政指导是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柔性行政行为。它主要以示范、劝告、建议、鼓励、指示等非强制性方式,通常还辅之以利益诱导,向行政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此达到行政目的。行政指导“以其柔和的、富含民主的色彩,既体现了政府行为之目的性,又兼顾市场经济之自由性”。③“它既是现代行政法中合作、协商的民主精神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双重缺陷的一种补救方法。”④因此,行政指导这种新的基于相对人同意或协作而发生作用的非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就成为完善和丰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原因,在社会、经济领域常常有一些新情况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加之某些情况下采用单纯的法律手段并不能有效地发挥调整作用,即存在法律低效区域,⑤这时由行政机关主动采取劝告、说服、建议等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非强制性行政指导措施,进行积极有效和灵活机动的干预和调节,乃是必要与明智之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而对公共行政的客观需求。同时,由于政府在掌握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策等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实施行政指导能有效地引导相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有利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合同制度

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履行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经过协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兴起的现实基础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政府职能的扩张与转变,进而带来政府管理方式上的变化。行政合同作为一种柔和的、富有弹性的管理手段,既不象行政命令那样僵硬,容易窒息个人、组织的积极性;又不象民事行为那样自由随便,难以贯彻国家意志。它比行政命令更能为被管理者接受,更有利于公务的推行;同时,它吸收了民事行为的灵活性而舍弃了其随意性。它是双方当事人的自由协商和行政权优益性的有机统一。政府采用行政合同的方式管理经济,既能实现国家公共行政的目的,又不致于破坏经济活动本身的秩序,这是行政合同能够盛行于今世的魅力所在。行政合同作为一新型的行政管理手段因其具有的民主性、柔和性、非强制性,较大程度地代表了平等、独立、民主、责任、宽容的人文精神,能有效地调动政府与公民双方的积极性,有助于减少摩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确保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职能与角色向着宏观管理和间接调控的方向转变,促使政府管理观念与手段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行政领域也开始摸索借助合同方式强化和落实责任,调动和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公共财产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对于经济、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管理,若采取简单、强硬的行政命令手段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而采用行政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适应管理对象的自身特点,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目前,科研合同制度在各国比较盛行,许多国家为完成主要的科研技术开发项目,大都采取由政府牵头参与,通过与科研机构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我国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普遍实用合同制度,采取行政合同的方式实现科研项目的完成。由于合同本身的特点在于发挥双方当事人的积极性,它可以将正确行使行政职能与调动相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统一起来。行政合同作为体现行政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的有效手段,行政主体在追求并实现某一行政目标时,没有采取带有命令性和强制性的传统模式,而是在与相对人互谅互让、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相处、民主协商的方式签订行政合同,既能增加相对人在行政管理中的参与民主,也能提高行政效益。

(三)行政奖励制度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在增加社会公共利益和遵纪守法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者,给予物质、精神鼓励的行为,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和导向作用,是现代行政法的产物和重要内容。⑥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往往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所以对在知识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给予行政奖励尤为必要。这样,可以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和作出更多贡献。目前,我国涉及到科技方面行政奖励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一定的数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等等。但还应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充分发挥行政奖励制度在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行政服务制度

所谓行政服务,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增进社会公共福利、推动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而依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为。就行政机关的本质而言,它应该是服务性的,即为社会公众服务。服务是其宗旨,是其根本性的目的,而支配与强制只是手段,是为了达到服务的目的才使用的,这种关系不能被倒置。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也强调行政活动是为人民服务,但因体制上的原因,无所不包的计划及其不可抗拒性的非常现实,细致地体现了行政活动对公民,特别对企业的支配性和强制性。所谓“服务”,则因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而带来的低效益及生活消费品的贫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活动的抽象的目的和理想化的口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就真正体现它的服务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政府有“提供服务”的职能。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不再应是抽象的口号意义上的,而应成为政府的具体职责。如行政机关不向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提供服务,即为失职,依法享有受益权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对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更应强化,政府应利用其掌握信息、资金、政策等优势,及时、准确地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提供政策优惠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和其他保障性的服务等等,以增强他们创新知识、运用知识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五)行政协调制度行政协调是行政机关基于其职权或职责,为防止或消除社会上人们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促进人们更好地合作而进行的协调处理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能平息各方利益冲突,尊重各方利益并促使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非强制性手段,行政协调的运用是积极有益的。行政机关在市场经济中提供协调,就是要协调经济关系,协调生产布局,以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避免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知识经济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形态,知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知识的传播有多种途径,知识的应用有多种形式,这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有国际间的一些大型的长期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参与,还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培养和资源合理配置等,这都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地协调。就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行政协调的法律仍然十分粗陋,如对于行政机关如何行使行政协调权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这将影响其在现实中的具体操作。因此,要真正发挥行政协调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还需要完备相关的法律规定。

(六)行政扶持制度

所谓行政扶持,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平衡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税收、进出口特许、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或优惠,以促进它们发展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扶持是行政机关根据宏观调控政策而进行的微观调节行为。行政扶持的内容是向扶持对象提供有益其发展的优惠和便利条件,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具体可表现为减免税收,减少国有资产占用费,利用国家建立的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援助,提供低息贷款,在某些权利方面予以特许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全局经济的发展。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行政扶持是一种必要的干预手段,也是行政机关实行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方式,它能有效地弥补不发达的知识经济缺陷和减少市场的扭曲,促进知识经济健康发展。因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理性的战略思考,有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且财力雄厚,信息全面,它对于整个市场的了解、掌握和洞悉比一般市场主体更深刻、长远。而市场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纯粹的市场调节具有强烈的趋向性,一些投资少而收益快的产业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投资大收益慢的产业,如基础研究、前沿学科和有战略意义发明的科研却无人愿意光顾。因此,行政机关在了解、掌握市场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资源配置、资金分配等方面扶持特定的经济组织和科研机构,以鼓励其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学科等研究,这是政府以其自身优势弥补市场的不足,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注:

①华民著。转型经济中的政府〔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17-118.

②⑦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16-217,222

③郭润生、宋功德。论行政指导〔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3.

④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7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5

1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崇,“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多项政策相继出台。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由此,大学生自主创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体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低

多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具有较高的兴趣和愿望,但当其毕业之际,由于现实条件、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却极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2008、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2%、1.0%、1.2%,而欧美国家则达到20%~3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由于大学生自身经营管理知识的局限,管理经验、社会经验等的缺乏,以及资金、人脉等经营资源的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2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分析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股中坚力量。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2.1市场运营知识方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创业者要获得成功一般应具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相关知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密切,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掌握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税务、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

2.2市场机会发现方面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不同的创业者对于市场机会的发现和捕捉具有不同的水平。成功的创业者一般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具有独特的市场视角和市场前瞻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系统的、长期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培养,在市场机会发现、市场需求认知和市场竞争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其自主创业获得成功。

2.3市场运营经验方面

创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运营活动,需要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市场运营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运营经验。具体来看,市场运营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市场运营的直接经验,但在间接经验方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推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学习、研究成功及失败企业的市场运营案例,在汲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自身的间接市场运营经验,这有助于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可知,基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其在毕业以后更有可能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大军的主力和领头羊,能带动和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水平。

3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经营管理活动,是创业者通过捕捉商业机会,投入知识和技能,配置相关资源,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能力的高低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区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学科直接针对市场运营进行专业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系统的市场运作知识,其创业能力应更加强调敏锐的市场特质和更加针对实际的综合技能。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和教学特点,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三部分。

3.1创业素质体系

创业素质体系主要包括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特征和创业思维特质三部分。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敢于冒险、勇于竞争、不懈拼搏、态度乐观,以及理性、诚信、责任心等个体心理特征;个人品质特征主要是指,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事业心,远大的抱负和进取心,以及不懈进取、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精神品格;创业思维特质主要包括:敏感的市场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商业风险警觉意识、牢固的团队意识、合理的怀疑意识、科学的批判意识等,以及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商业意识。

3.2创业知识体系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不能只靠激情、兴趣、冒险精神,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扎实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常为非技术型创业。因而,此类创业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与商品生产、技术研发等相关知识,如材料科学、工程设计、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作为创业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应掌握社会沟通、创新能力提升等相关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政治学等,以及创造学等。经济管理类创业人才还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

3.3创业技能体系

从市场运作角度看,创业技能体系主要包括机会把握技能和运营管理技能两部分。机会把握技能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两种主要能力;运营管理技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四种主要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创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会,为自身创业构建初始优势。进一步而言,创业者还应能熟悉市场运行规律,掌握市场规则,通过强化市场认知和驾驭能力来开发创造市场机会。从运营管理角度看,首先,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身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能力,如对企业人财物资源、企业技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的有效配置。其次,在创业初期构建和谐、高效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创业者组建团队并形成对团队成员的吸引力,强化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十分重要。再次,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分析决策能力也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商业活动,创业者需具备较高的分析决策能力,具体涵盖战略与战术决策、业务决策、人事决策等。此外,创新应变能力对创业是否成功也十分关键。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信息、企业竞争瞬息万变,外界风险处处存在,创业者应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持续创新,通过新理念、新战略、新产品、新市场应对市场竞争风险,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4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系统设置,使得经管类大学生具备了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对自主创业所需的经济、管理、财税、金融、贸易、法律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储备。从创业能力的构成看,其培养重点应集中于创业素质体系和创业能力体系两部分。因而,如何在传授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强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实践技能,成为了经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着重强化以下四方面:

4.1注重创业意识培养,提升大学生创业信心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趣高,而创业实际行动却非常低,形成了巨大反差,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的不足与缺失。所以,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着重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的培养。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创业激情来自于某些特定人物或案例。这些激情消退得很快,当其面临问题决策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将创业想法付诸实施。与创业激情不同,创业意识是促使学生产生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要素。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把自主创业理解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不是因某个创业案例的激励而产生的激情火花,可提升其创业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创业信心也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主动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一方面要提升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案例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习等形式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创业信心。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课教育、创业教育、品德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形成清晰、理性的创业认知,促进创业信心的形成。

4.2强化教师实践教学,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业最终是面向社会的,社会是真正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场所。因而,对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与现实社会全面相对接,培养学生符合现代市场特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能力。一方面,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应进一步强化“面向社会”的目标指向,对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竞争现状。在专业课程和创业类课程设计上,应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将学校和专业的教育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关注市场发展前沿,把握企业竞争的最新动向,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大学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传授者,也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引导者和培育者。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首先从教师入手,通过教师职业培训、教师企业兼职、横向科研课题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和经验,使之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引进、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的管理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4.3创新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具有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必将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中坚力量和活跃群体。针对这一群体,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将创业教育融入系统的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创业过程一般涵盖创业构思、战略决策、资本筹集、企业注册、市场营销、团队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从创意思维拓展、创业知识体系、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等几个层面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归类,针对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在实践教学上,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展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课堂教学,而且必须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为学生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市场进行调研,使其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和商业潜规则;针对创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调查,使学生更理性地理解创业规划;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商业策划、公关促销等活动,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实战能力。

4.4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带动,提升学生创业综合技能

在校园课外科技活动上,应不断创新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实践、竞赛等渠道与平台。如可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班等形式,举办学术报告、创业研讨、创业辩论等活动;通过“创业俱乐部”、“校内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校外科技活动上,应结合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以及各类广告策划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公关大赛、谈判大赛、物流设计大赛、股市期货模拟大赛等。在参赛过程中,提供专业教师的和教师团队的系统指导,力求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创业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事业得到开阔,实现“以比赛求锻炼;以比赛提能力”的目的,促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系统提升。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6

关键词:财产权 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

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本文中,劳动者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有形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出力,其有效的部分物化于有形的产品之中或蕴含于无形的服务或信息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显然,劳动者与劳动力密不可分。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7

关键词:财产权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转贴于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8

关键词:市场秩序基础理论范式

市场秩序理论概述

市场秩序理论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市场秩序的基础理论是指通过对市场秩序的前提、根据及其发展规律等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它是对市场秩序的哲学回答,这些回答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合理化、制度化、现代化和价值性等方面,因为市场经济是否合理、市场经济采用何种秩序模式、市场经济怎样适应生产力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具有怎样的价值和价值合理性等问题,涉及到市场秩序为何存在、怎样存在、存在有何意义等根本问题。市场秩序的应用理论是指在市场秩序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所形成的与形塑良好的市场秩序直接相关的观点和结论。例如,关于具体如何界定和实施产权,如何建立有序的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如何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如何有效地建立诚信和信用制度,如何规范中介组织和市场其他主体的行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都可归为市场秩序的应用理论。市场秩序的基础理论是应用理论的前提和根据,应用理论是基础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并且随着市场秩序的发展,应用理论一旦成为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理论,就可以转化为基础理论。

市场秩序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

范式在哲学上主要指某一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信念和价值等。这些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决定了该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目前,关于市场秩序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式,国内外主要有五种观点。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观点。哈耶克从认识论的角度把西方的理性主义分为以英美为代表的进化论理性主义和以德法为代表的建构论理性主义,他认为在这两种理性传统的影响下,分别形成了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他站在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立场,认为市场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秩序。它是渐进演化,逐渐扩展的。在他看来,市场秩序与计划秩序是势不两立的,因此他反对一切国家计划,包括国家干预、计划经济、福利国家等等。哈耶克的这种研究范式可称为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二元论。

弗莱堡学派的观点。德国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欧肯把秩序分为理想秩序和现实秩序。欧肯的这种分类方法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idealtype)分析方法。马克斯・韦伯认为,在分析某一时代的社会现象时,可以从这些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中综合、概括和抽象出一种模式,以便用它作为分析经验事实的方法。例如,“经济人”(希腊语:homooeconomicus)、教派、科层制等,都属于理想类型。鉴于此,欧肯用“奥尔多秩序”(ordo)来表述其弗莱堡学派的理想类型。在他看来,市场秩序的“理想类型”应是完全竞争、公平自由的秩序,应当用理想秩序观照现实秩序,通过制定秩序政策,使现实秩序不断趋向于理想秩序。弗莱堡学派的这种研究范式可称之为理想主义的观点。

以王根蓓为代表的观点。王根蓓将市场秩序基础理论分为以斯密为代表的将社会―政治―法律为既定的前提,从纯经济世界研究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分析范式;以马克思、康芒斯、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分析范式。通过这一范式,他主张对市场秩序的研究既要研究其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也要研究人与物的利益关系;既要考察其中的经济关系,也要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总之,市场秩序的研究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研究。

以纪宝成教授为代表的观点。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2003)一书中,纪宝成教授把西方的市场秩序思想概括为新古典自发演进观、理性建构观和立宪自发演进观,并提出了自己的市场秩序观,即“构建─演进和谐论”。在这里,作者认为,市场秩序既不是纯粹自身演化的产物,也不完全是国家或其他社会主体理性构建的产物,也不是布坎南式的宪法层次的构建加自发演进的产物,而是相应地制度构建与市场演进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作者认为,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秩序应当以构建为主。

以洪银兴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市场秩序基础理论分为竞争范式和制度范式。作者认为,“从市场经济理论演化分析中可知,不同的理论范式对市场规则有不同的要求。竞争范式要求市场规则以竞争为中心。……制度范式则是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对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证契约的执行,同时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通过这种区分,作者主张应当从规范竞争和健全制度着手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综观以上各种观点,可见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我们认识市场秩序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过于极端,第二种观点不能反映市场秩序的历史变化,第三种观点其论述是否周到,还有待探讨。例如,作者认为斯密是从纯经济的角度研究市场秩序的,这一看法似乎不大准确。第四种观点则基本上是哈耶克观点的重复和综合。第五种观点用于指导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性,但作为对市场秩序的理论分析,似乎过于简单。因为竞争和制度从来都是市场秩序的构成要素,不存在只有竞争或只有制度的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基础理论范式分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历史地看,市场秩序基础理论可分为“神圣力学范式”、“知识进化范式”和“社会发展范式”三种类型。

(一)神圣力学范式的市场秩序理论

这是指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市场秩序理论。它的核心是自然秩序思想。这一思想的简单表述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均衡,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因此,政府除了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外,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政府的角色只是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这种理论通常也被称为自由放任的学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放任并不等于无政府主义,而不如说是一种“小政府主义”。斯密的这种自由放任学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时代,成了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教条。虽然在此期间,在西方经济学家内部,相互之间许多观点并不一致,有时甚至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如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争论等,而且其间还经历了边际革命和马歇尔的新古典综合等重大经济理论变革,但是斯密的自由放任学说,却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斯密的这种学说之所以称为神圣力学范式,是因为在哲学上,它带有中世纪时代遗留下的神学色彩,同时又深受牛顿力学宇宙观的影响。因此,这种范式往往把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神话化,认为它是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绝对真理,是实现一个国家富裕的不二法门。为此,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还与否定这一学说绝对性的德国历史学派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另一方面,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又带有牛顿的力学色彩。而且,为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运行,斯密还将人类社会比拟为时钟。他认为,正如时钟一经时钟师傅造好就自动运行一样,人类社会一经上帝造好,就会通过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实现他人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和谐有序。此后,约翰・穆勒把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引入对市场经济的分析,而马歇尔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的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的一整套分析和论证斯密理论的方法,也都具有力学色彩。

(二)知识进化范式的市场秩序理论

这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市场秩序理论。它的核心是自发秩序思想。前面已经提到,哈耶克把社会秩序分为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他认为市场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秩序,而与计划相对立。哈耶克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认为知识或信息是分立于每个人的头脑的,而且,正如人类文明是不断进化的一样,知识也是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这样,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要想掌握社会生活的全部知识,必然是其理性不及的,因此其对社会生活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无知。在他看来,要想解决人的理性的这种无知性,只有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因为他认为价格和供求本身就是一个有效地传递知识的机制,而竞争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虽然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不可避免的无知,但是一旦他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机制的指引下,通过不断试错和优胜劣汰,他就可以把握市场情况,从而制定个人生活的计划等。相比之下,在国家干预或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因为制定计划的主管者也像任何其他人一样,对社会生活具有不可避免的无知,因此干预或计划必然是无效的。而为了国家干预或计划的有效性,主管者必然会借助于权力,通过建立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来保证干预或计划的上行下达,这必然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可见,“哈耶克论证自由之价值是以其知识观和文明进化观为基础的”,知识和进化这两个范畴是哈耶克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前提,是哈耶克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哈耶克的这种信念和价值观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西方现代经济学在哲学上都是以知识和进化为前提的。一方面,由于认识到知识的这种分立性,现代西方经济学修正了自斯密以来形成的“经济人”假设,把全知全能的“经济人”修正成了理性有限的“经济人”。另一方面,由于认识到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充分性,现代西方经济学修正了神圣力学范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说,把市场看作是不完全竞争的或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在此基础上,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理论,其中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就明显地体现了对哈耶克的继承和发展。在此意义上,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这种理论范式不妨称之为知识进化范式。

(三)社会发展范式的市场秩序理论

这是指以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为代表的市场秩序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考察和对其中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入研究实际上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研究。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基本上等同于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制度或秩序也就等同于市场秩序。不过与前面两个范式根本不同的是,一方面,马克思坚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而不是以物为本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就是国家和社会,所以“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就是说,虽然对市场经济的研究离不开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等定位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生产力问题的研究,但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以交换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对它的研究必须以人为核心,人才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另一方面,马克思坚持从唯物史观而不是经验主义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神圣力学范式和知识进化范式的哲学背景基本上都是西方经验主义哲学。而在马克思看来,“日常经验只能抓住事物诱人的外观,如果根据这种经验来判断,科学的真理就总会是奇谈怪论了”,所以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来研究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秩序都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历史形态,认为它由于内在的不可避免的矛盾最终将走向自我毁灭,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秩序。可见,马克思在整体上对他所处时代的市场秩序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否定既是对市场秩序理论的否定,也是对市场秩序现实存在的否定。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否定,是因为社会和发展是他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因此马克思的市场秩序理论不妨称之为社会发展范式的市场秩序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根蓓.市场新秩序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9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13

1新经济概述

1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的概念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的90年代。人们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称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经济发展为“新经济”。而随着人类知识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对于“新经济”的定义又更加丰富起来,它以知识资源、智力资源等作为经济发展的依据。而目前对于“新经济”的定义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只是一个概述,它将知识、信息、网络、数字等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都称为“新经济”,它既具有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又兼具时展的特性。

12新经济所具有的特征

(1)知识性:经济发展知识性的特点是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主要以对应的知识人才以及知识技术作为载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依靠资源消耗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于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过多的资源消耗不仅仅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通过有效地结合先进知识的优势,带动科技发展,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全面地实现现有资源的使用。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能够使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必需品,以网络作为发展的载体带给经济更加快速发展的可实现性。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滞后的问题,使整个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也发生了改变。让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地位更加平衡。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消费不再仅限于面对面交流而向多种交易模式发展如:B2C、C2C等。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不仅带给我们便利、高效。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由于网络受众群体很多,而网络产品售卖又层次不齐,因此要在网络营销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求我们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需要更加的完善。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量,以及对应的价值体系。

(3)低碳环保: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有效资源的使用,以及能源的消耗来发展经济。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正是因此,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基本点,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科学方式以低消耗、低污染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更多的环保工艺来建立新的低碳环保发展模式。

2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新转变

新的经济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也是发展空间的新扩展。在知识、科技、网络、环保理念的作用力下,使得企业的产品不断地得到提升。同时,对应的信息、知识的更迭也不断地加速,使得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新经济时代带来的还有人们的观念的转变。为了迎合这种发展的趋势,企业的要在新经济时代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营销策略的改革和创新,以市场的发展需求作为企业的发展导向,制定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营销方式。

3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策略选择

31加快电子营销的步伐

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网络科技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怼;チ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也给我们建立新的营销方式带来了便利。由于互联网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因此针对于网络环境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便应用而生。通过互联网信息,企业能够更加快捷便利地收集和了解与消费者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需求方面的调研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地从自身的产品以及服务做出调整。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让消费者的选择面更加广阔。同时,网络的便利性也让产品销售的环节逐渐减少,从而使消费者获益更多。

32提升服务意识

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下不仅给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在生产、营销、管理方面的革新,使得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此情况下,要在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就需要从服务方面着手。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加,服务的优劣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企业自身工作的服务意识,无论是对企业发展还是对市场营销的带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服务培训机构,对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内容进行优化,同建立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将员工服务转变为自觉自发的行为,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带动企业的发展。

33创新营销方式

在新经济发展时代下,企业要发展就要重视自身营销方面的创新。将创新的关注点不能够仅放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上,也需要同时加强对于企业管理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方面。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先进发展观念,加强技术方面的应用,从而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用来投入企业的创新发展工作。有效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获取更多的相关需求和信息,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达到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34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任何一种策略的执行都需要有对应制度的约束,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营销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营销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合理有效的制度不仅能够带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合理的制度管理下,使企业营销关系中的各方达成协调一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35经济环保低碳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化的发展过程。企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制定相关策略时必须加入环保、低碳的理念。从而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

4结论

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从新时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出发,对企业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借助新经济时代的所具有的优势,有效地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市场需要的营销模式。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有关知识篇10

一、技术转让方对技术的合法垄断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通称。它是一种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排他性的独占权。授予专有权不是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而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即国家通过给予知识产权人在使用其智力成果方面享有排他性的权利,以鼓励社会的发明与创造工作。因此,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是阻止他人未经其许可行使相关权利的消极权,其含义是指知识产权人对其创造的知识产品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的知识经验或标记根据法律的规定享有排他的使用权,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允许,都不得使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同一项智力成果,不允许有两个以上的同种权利并存。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有其深刻的经济与法律根源。首先,从知识产权的性质来看,知识产权是国内法律意义上的私权,在市场经济社会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对私权的保护具有至高的政治、法律和经济意义。其次,从知识产权的特点来看,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对象是知识产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非物质性,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人们不能对其进行具体而实际的控制,所以它极易为若干主体同时占有、共同利用。知识产品的这一特点使其极易脱离权利人的控制,使殚精竭虑创作知识产品的人一无所获。因此,对于知识产品的利用,法律常常划分一定的界限要求权利人在特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义务,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第三,美国学者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对知识产品给予专有权保护的理由:知识产品作为信息产品的一种,在生产上代价甚高,而在消费上无对抗性且信息的传递费用相对较小,消费者往往希望变成信息的“搭便车者”。因此,不受管制的市场将在有创造力的思想和创造性的作品上生产出最优值的信息数量,所以这种市场无效率。

因此,为鼓励知识产品的生产而依法授予知识产权人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它以利益驱动机制刺激智力创造活动持续地进行。知识产权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使用除外而存在的,它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是近现代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而且,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并不影响它的可转让许可性,正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许可,才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并成为一种社会财富而被法律所确认和保护。通过技术专有权的授予,极大的补偿了知识产品创造人的劳动消耗,激发了其创造热情,从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食粮,促进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二、技术转让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

所谓市场支配地位,又称市场优势地位或市场控制地位、市场优势地位、经济优势、独占、垄断力、垄断状态等,这些词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反垄断法常用的措词。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竞争法常用的是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市场的企业、市场优势地位等。美国反托拉斯法通常将“市场支配地位”表述为“垄断化”。欧洲法院对“市场支配地位”界定为“一个企业享有的使其能够制止相关市场上的有效竞争的经济力量地位,该地位使其具有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其竞争者、客户以及最终的消费者行为的力量。”我国《反垄断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经营者或者数个经营者作为整体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概括来说,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的一种状态,即企业在特定市场上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支配或者控制力量,如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

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各国大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政策取向出发,各自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多数国家的立法是以市场份额作为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定判断,构成市场支配地位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市场支配地位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二是市场支配地位的存在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三是市场支配地位要存在于一定的范围。

在实践操作中,一般将市场份额和其他因素结合来认定企业是否处于市场支配地位。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采取以行为要素与市场份额结合相结合认定的方式。而企业产品在相关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也是美国和欧盟执法机构考虑最重要的因素。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反垄断机关将认定它由市场支配地位;欧盟则认定占有70%市场份额的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若低于35%,一般不认为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企业,其所具有的经济实力往往取决于所拥有的某项知识产权,如微软所形成的巨大经济力量的原动力即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人所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是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在市场利益上的综合体现,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经济优势,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这种经济优势的保有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这种经济优势如果不被滥用,国家法律并不予以制止。在国际技术转让过程中,技术转让方对自己持有合法技术拥有垄断性,或者将其作为一项契约自由的自利,本身并无可非议,也并不违法。同时,享有技术专有权,也并不意味着就垄断了市场,即使垄断了市场也并不意味着这种垄断就是非法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竞争法并不禁止垄断地位本身,各国竞争法所禁止的是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只要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滥用垄断地位,法律不会干预。

三、技术转让方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如前所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对这种地位加以滥用才构成违法。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知识产权人利用自身的优势排斥、限制竞争,其行为便构成独占地位的滥用,该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该地位,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实质性的限制竞争,违背公共利益,明显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而为反垄断法所禁止的行为。在这里,滥用行为与市场支配地位之间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即企业之所以能够实施滥用行为,就因为其具有了市场支配地位。这种行为将导致使同业竞争者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受损,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遭到破坏。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关键在于“滥用”,关于“滥用”,很难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有关企业实施滥用行为,与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即企业所以能够实施滥用行为,是因为其占有市场支配地位;(2)企业实施滥用行为,不合理的妨碍了其他企业竞争的可能性,损害了市场相对人的合同自由即公平交易权;(3)如果市场上存在有效竞争,其他企业及市场相对人就不会遭受这种损害。可见,滥用行为是与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行为相关的客观概念,该行为能够影响市场结构,由于该企业的存在,市场的竞争程度受到削弱;通过采取与商业交易产品或服务的正常竞争不同的方法,该行为具有阻碍市场中现有竞争程度之维持或发展的效果。

以1996年美国微软在欧盟被诉案和1998年美国微软在美国被诉案为例。在1996年欧美微软案中,美国太阳微型系统公司(太阳公司)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指控微软作为某一类型的软件供应商享有市场支配地位,拒绝提供与微软操作系统兼容的信息、将播放器与操作系统搭售等。1998年,美国政府及20个州在美国对微软提讼,指控微软公司违反谢尔曼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两起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性质基本相似,都是根据反垄断法或竞争法对微软公司的行为进行审查,都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都涉及对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限制问题。微软被裁决认定违法的行为的实质也一样,均为采取反竞争的方法维持其微机操作系统中的近乎垄断的市场支配地位,不断在国际技术转让过程中,对被许可方实施限制,将其他产品与窗口操作系统搭售。它利用享有版权保护的微机操作系统,通过相邻市场的努力,不断捍卫这一系统的市场支配地位,并试图在相邻市场中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反过来强化其操作系统的市场支配地位。

可见,技术转让方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是在技术市场上居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其优势,控制其它企业,迫使其他企业接受不合理的条件等,从而妨碍竞争的进行。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各国在立法上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体现在立法的具体形式和滥用行为的内容上。在立法的形式上,一种是概括式,一种是列举式。美国是概括式的代表,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根据《谢尔曼法》认定此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欧共体条约》则是列举式立法的代表,列举了强制交易、垄断高价、差别待遇、搭售等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反垄断法》采用列举式规定了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几种行为:(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的;(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四)强制交易相对人与其进行交易,或者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五)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在其交易时附带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七)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