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利和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27

网络的利和弊篇1

[关键词]网络;举报;职务犯罪;侦查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攀至42.1%,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沟通娱乐、商务交易的平台,还是表达诉求、行使民利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有影响的网络反腐事件的此起彼伏,网络上的曝光腐败、公开检举揭发信息可谓是铺天盖地。网民通过网络公开举报职务犯罪为迅速、高效查处腐败带来了帮助,但也可能因为举报信息的广为公开,导致被举报人在第一时间采取反侦查行动从而不利于查办工作的进行,甚至有可能使检察机关被动转入舆论漩涡。为此,应当对网络公开举报问题予以充分重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妥善应对,加强引导,使检察机关处理网络公开举报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一、网络公开举报的现状分析

本文所述的“网络公开举报”是指举报人在互联网平台通过发帖、回帖等公开方式曝光、检举揭发职务犯罪的行为。其在当前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从方式看,网络公开举报已成为举报职务犯罪的惯常手段

人民网2009年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从这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网民对不良现象采取网上曝光方式是持认同态度的。笔者为研究网络公开举报问题,特意在“第一调查网”发起《网络公开举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共计396人,结果显示有33.84%的参与者表示在举报职务犯罪时会选择网络公开举报,40.91%的参与者表示要看情况定,只有25.25%的表示“不会”。实际上,浏览天涯社区、人民网强国社区等网站,我们即可发现大量的公开举报帖子,还不泛有实名举报,笔者曾对天涯社区的法律论坛第1页显示的45则发帖进行过一次粗略统计,发现有近10条的发帖是举报腐败问题或与腐败问题有关。特别是随着“高价烟局长”周久耕、“日记门局长”韩峰等网络反腐对象被查办,网民更是受到了激励,热衷于“曝料”、“曝光”,甚至在民间还流传着“上访不如上网”的说法。

(二)从内容看,网络公开举报信息真实与虚假并存

网络举报可以将职务犯罪的细节和证据详细、立体地披露在网上,很多还附有书证、物证的照片,这增加了举报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但是,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放大性、互动性的特点,网民在网上的发言存在不负责任、情绪化的倾向,因此网络言论容易出现失真,甚至有学者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互联网还是谣言的发源地。”另外,影响举报内容真实性的因素还包括举报者的动机和能力,如果举报者动机不纯,出于诬陷、报复、炒作等原因发帖,很可能会虚构事实;同时,举报者举报的一些问题有可能是道听途说,加之职务犯罪本来就是秘密犯罪、智能犯罪,举报者一般难以掌握真凭实据。例如:有举报者在网上举报单位领导将公用房产转为私有,但办案人员与举报人约谈时,发现其对房产情况并不清楚。

(三)从原因看,对官方举报方式的不满意、不信任是举报人选择网络公开举报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检察机关已建立了信函、来访、全国统一的电话和网络等多种举报渠道,可以说既方便又安全,而且每年都进行了举报宣传活动,除此之外,纪委、监察部门也有完备的举报途径。可举报者却仍选择了网络公开举报,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数量庞大的网络公开举报还是说明了举报者对官方举报方式的不满意和不信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人采取网络公开举报方式是因为此种方式“能引起各方重视,得到快速查处”,相比之下,官方的举报方式,由于线索多、侦查任务重、举报内容价值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查处的速度、效率一般不易令举报人满意。2007年,自称为“中国职业举报第一人”的姜焕文在接受《人民法院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理说,任何事情都应当向有关职能部门举报。但是,现在事实上向有关职能部门举报很少有立即进入依法立案查处程序的……网上举报,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也正是如此,网络公开举报与官方方式举报会出现重叠,即既到官方举报又在网络公开举报。笔者的问卷调查也显示,28.28%的参与者表示会仅通过网络公开举报,只有19.44%的为仅通过官方举报方式举报,25.25%的为两者同时进行,18.18%的为先官方后网络公开,8.84%的为先网络公开后通过官方举报。

(四)从举报人看,举报的坚定性和期望查处的迫切性较为明显,有时为赢得关注,甚至会将矛头指向检察机关

举报人不仅会多头举报、重复举报,而且在网上也往往一帖多发,反复发帖,自我顶帖,其举报语言一般会带有浓烈的煽情和鼓动色彩,如使用“无法无天”、“强烈要求”、“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等词语,有的还请求网民帮助转发,有的留下电话恳请媒体与其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举报人为争取舆论关注,给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施加压力,会将矛头对准检察机关,例如有的网络公开举报使用的标题即为“举报×××8年多,×××检察院却不立案处理!是谁充当其保护伞?”,又如有的举报试图引导网民针对检察机关进行跟帖评论,特别提出“请网民分析检察院不查的原因”,这些情况值得引起检察机关予以关注和重视。

(五)从效果看,一些网络公开举报线索得以查实,但更多的举报信息被淹没或不会得到重视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了检察机关通过网络收集举报线索并成功查办的例子,如有检察机关通过在天涯论坛搜集到举报线索,很快挖出某县多名领导干部受贿窝案的事迹。但是,“在网站论坛、博客上的举报线索,绝大部分都被淹没或被版主、管理部门屏蔽过滤掉了,网络反腐事件的查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戏剧性。”究其根源,既有举报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具体性、有效性的问题,也包括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前,纪检机关未及时收集、处置的原因。

二、网络公开举报的利弊分析

网络公开举报是建立在网络技术普及、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产物,其给职务犯罪的查办带来了助力,但其本身是把“双刃剑”,有道是“恃胜失备,反受其害”,网络公开举报问题如果处理不善,很可能带来诸多弊端。

(一)网络公开举报有利于职务犯罪线索的收集和查办的顺利进行

1有利于收集职务犯罪线索。当前,官方渠道收到职务犯罪线索较为匮乏,而网络的公开举报却风起云涌,活跃非凡,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将一些目光转向网络,向网络要线索,要案源,一些检察机关于是纷纷采取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在网上设立官方微博、开通QQ举报等方式从网络收集职务犯罪线索,且取得了成效,例如,据《检察日报》报道,黑龙江东宁近三成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源自网络。

2有利于职务犯罪案件的及时、顺利、公正查处。对于网络公开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调查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6年起,相关腐败案件在经过热议之后到腐败分子得到惩处之间的时间段越来越短。”近些年来,网络具备的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优势,促使网络成为了舆论监督的主战场,举报人通过网络公开举报职务犯罪后,相关信息即已公之于众,甚至可能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依法负责查处职务犯罪的检察机关当然应履行职责,迅速予以查处,网络舆论的强大监督同时也壮大了反腐声势,保障了检察机关办案免受各种不当干扰,更加促进了案件查处的顺利和执法的规范、公正。

(二)网络公开举报可能妨碍职务犯罪的查处

1举报内容公开,使被举报人有所准备,不利于查办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网络公开举报后,任何人都可以获知举报内容,这当然包括被举报人,笔者在研究时发现,少数被举报人还会在举报帖子中以匿名的方式作出回应、评论,对职务犯罪的嫌疑进行稀释,试图引导舆论走向,甚至有的还对举报人进行反攻、对阵痛批,可见被举报人对举报信息是相当敏感和在意的。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举报内容中的“主角”,被举报人很可能在获悉被举报后,第一时间采取毁灭罪证、伪造证据、串供串证的反侦查行为,而且由于准备充分,被举报人到案接受调查时,抗审拒供心理一般都比较坚定。如2011年立案查办的某小学领导干部集体腐败一案,举报人之前在网络上进行了公开举报,犯罪嫌疑人到案前即已将有关账目进行了销毁,并与涉及的证人进行了串证,到案初期,犯罪嫌疑人主观认为检察机关并未掌握证据,表露出了较强的抵抗心理。

2网络公开举报后,特别是被受到广泛关注后,检察机关可能迫于舆论压力,在初查不充分时启动案件,由此不利于案件查办效果的提升和战果的扩大。侦查是一门专业,从线索摸排到初查成案再到正式侦查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执法办案要求越来越严格、规范的当今,初查工作做足,才能保证案件查处的顺利和案件质量的提高。但是网络公开举报后,举报人希望的是“立竿见影”,快速查办,其举报内容如果经过“热炒”则可能演化为舆论焦点,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为赢得主动,很可能迅速启动程序进行立案查办,由于前期工作可能不够充分,查办时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加之证据有限性的影响,执法办案的效果和战果不易扩展。

3网络公开举报,可能演变成涉检网络事件,使检察机关面临被动局面。网络是个相对自由的世界,受控程度低,互动性、夸大性却很高,往往是一件小事经过广泛传播和关注后,特别是在众多网络“推手”、“水军”炒作后,转而成为了焦点新闻。值得注意的是,“网民对涉检案件、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这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网络上公开举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等犯罪,本身就容易吸引网民的眼球,一些举报人还将矛头指向了检察机关,这使其举报信息很具有传播、热议的价值,加之一些网民怀有“仇权”心理,对腐败现象痛恨由来已久,对反腐的力度不甚满意,网络公开举报的内容因此可能引起多方“共鸣”,引发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甚至造成事态升级、失控,演变成涉检网络事件,而一些检察机关目前对涉检网络事件的处理重视不够、经验不足,一旦处置不当,有可能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检察形象。

[参考文献]

[1]袁世杰,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记者摇篮,2007,(8).

[2]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网络的利和弊篇2

网络对个人乃至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全面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更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轻松多彩的娱乐方式为我们度过闲暇时光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为枯燥的生活抹上了一层亮色。当然网络更是社会中真善美的“放大镜”。当陈一冰因痛失金牌而沮丧时,网民纷纷在他的微博留言“你‘银’得很漂亮”“比金牌更灿烂的是笑容”。当北京城被大雨围困时,人们用微博传递路况信息,借网络帮助受困游客。网络,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参与度,传递着温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沉溺于网络世界,生活便变得空虚而苍白。试想,当我们的双腿被束缚在电脑桌前,当我们的双眼被屏幕吸引,奔跑的快乐将与我们无缘,花开花落的美丽也将被忽略在身旁。当最真实的乐趣都因这虚幻世界而错过,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恰如漫画中所描绘的那个目光呆滞,双手被绳子所拴,由手机牵着往前走的男子,没有了行动的自由,更没有了思想的自由,岂不可悲?手机、电脑本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却成为了工具的“俘虏”,令人叹息,引人深思。

不管网络发展如何迅速,不管虚拟世界如何多彩,我们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网络的主宰,不能被网络束缚了手脚,更不能被网络禁锢了头脑。当智慧支配了我们的头脑,当理智指挥着我们的行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我们才能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饕餮大餐”,自由出入其间。我们的生活也将因网络而丰富,因网络而便捷,而我们的心将依然享受自由。

出入网络世界,请把握好自己的内心,用理智去对待,用智慧去感受。相信独立的你,定能让网络发挥积极作用,为自己所用,收获如鱼得水的快乐!

从时代特点入手,指出网络的重要性,由此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阐述网络的积极作用。先从资讯丰富和娱乐方式多样两方面谈网络对个人的作用,后列举两例诠释“网络”传递“真善美”的功能。整齐的句式强化了表达的效果。但只谈“网络”之利,未点“如何权衡”,重心不够明确。

承上,却不直陈网络之弊,而是转向论述沉溺网络之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所给漫画的含意,引发人们对网络“俘虏”这一社会现象的深思。紧扣题意,表明态度。

连用否定句表明不能被网络控制的鲜明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要运用“智慧”“理智”正确对待网络,“自由出入其间”。既照应了标题,又凸显了中心。

收束全文,回应开篇,用第二人称表明积极态度,具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评

这篇文章亮点颇多。首先是审题准确、观点鲜明,文章能紧扣漫画含义与标题内涵,提出应“权衡网络利弊”,凭借“理智和智慧”“自由出入网络”的中心。其次是思路清晰、结构规范,先提出问题“如何权衡网络利弊、自由出入网络”,再对网络的利弊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正确态度,最后强调观点,顺利收束,首尾呼应。再次是语言晓畅、说服力强,此文表达流畅自然,工整的句式运用自如,反问句、感叹句都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而主要不足则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文章重点不够突出,比如第二段文字单谈网络的优点,未对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阐述,无法有力地支撑观点;二是语段衔接不够紧密,如第三段陈述沉溺网络的弊端,与第二段谈网络的优点并不相承,论述的角度不一致;三是文章在详略的安排上也有不妥之处,如第二段详写网络之利,既对现象进行概括,又列举两例,而从全文看,此段对揭示中心作用并不大。

网络的利和弊篇3

镇海区实验小学五(2)班

———杨昕瑜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被创造出来以后,世界的信息技术就开始不断改进,不断推广。如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计算机了,而它的用处不是为了计算,是用来上网的。

这个星期三,我们一起上了一节有关网络的活动课,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探讨了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所以本堂课的主题是《网络的利与弊》。

在上课时,老师给了我们一组资料和数据。从资料中显示,有许多人因长时间面对显示器,过度疲劳而导致了猝死的现象。从数据中我们知道了在3000多万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就达600万。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4%的中小学生有上网经历,有的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形成了“网瘾”。

后来,我们为了进一步探讨主题,还展开了班级精彩的“小小辩论赛”。

现在,我对本堂课做出总结:

网络的利处:

1.网络上充斥着太多的新闻,以前我们在电视报纸上看新闻,现在在网络上看新闻,甚至前一秒发生的事件我们后一秒就能得到消息。

2.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3.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

假如没有网络,我们不会这么及时地了解这些,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缘由始末;假如没有网络,我们还在为现实中的勾心斗角折磨着,很多心事只能放在心里。

弊处:

1.网络上形形的新闻,好坏难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2.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太过便捷。很多人过分依赖网络。

3.网络游戏成为导致青少年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在校学生过分迷恋网络游戏,从而分不清游戏和现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假如没有网络,我们尽可放心观看电视上的新闻节目,在一个真实的前提下评论新闻中的人和事;假如没有网络,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会亲自去做,增强我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假如没有网络,很多青少年可能会把时间更多的用在学习上。

网络的利和弊篇4

但考试又是古今中外都采用的一种严格的知识鉴定方法和选拔手段,谁不想考个好成绩呢?于是,有人动起了歪脑筋――作弊。考试作弊历来被人不齿,作弊者会受到严厉惩处。但现在,居然有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通信设备,帮助心存不轨的人作弊,从中牟取暴利!

高科技作弊

与以往相比,目前的作弊手段更隐蔽,用上了豌豆大小的耳麦、无线眼镜、针孔摄像头、内藏“无线电设备”的纽扣、无线钢笔等无线电通信设施。另外,这种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现象呈现出组织化、网络化趋势,作弊组织人员分工十分明确,设备(购买和安装调试)、试题获取(偷拍、传输、接收)、试题作答(作出答案、传递答案)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种违法违规真相,不要心存侥幸。

更高科技反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哪种无线电作弊方式,都逃不开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法眼。利用无线电的监测、屏蔽和干扰,可以有效地打击这类作弊行为。

无线电监测设备

无线电监测设备有移动监测车、频谱分析仪、便携测向接收机、全频段接收机、全频段手持对讲机、多功能信号源等。一般情况下,无线电监测站进行全频段扫描,查找记录可疑频点并确定范围;然后,利用移动监测车、频谱仪和全频段对讲机,在现场进行信号扫描,缩小包围圈,捕获无线电作弊信号;最后,利用测向接收机定位锁定目标,必要时,可用大功率信号源对作弊信号进行压制干扰。

当然,不法分子还会在设备和技术上变出新花样来,作弊和反作弊的斗争就像猫捉老鼠游戏,将会一直存在。但邪不压正,作弊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考试者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才是正道!

各国如何防范惩戒作弊

韩国

每位监考官配有一台便携式金属探测器,每个考场配一台无线电探测器。

网络特派小组的专家负责监控网络,来防止网络作弊。

作弊的考生,会被取消成绩,而且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将没有资格参加任何相关科目的考试。

英国

引入“间谍”设备反作弊。

美国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考前签保证书,考试用“花卷”(试卷题目一样,但题目顺序甚至选项的顺序被打乱)。・引进电子照片识别系统防止考生替考。

巴西

参与作弊会被定为贿赂罪。

网络的利和弊篇5

年末岁初,各种各样的评选活动又如火如荼地展开,除一些最原始的投票方式外,目前最能代表民意的网络投票也被某些人用到了极致。诚然,互联网是为自由的场所,想要忽略网络选票是不可能的,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个媒体能够像网络这样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然而从网络投票诞生的那天起,网络虚假选票就没一天停止过,而利益、道德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这时变了原有的味道,真实的民意被金钱和鼠标点击走了样。

“最佳类”评奖中的丑闻

2007年1月25日,是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第十三次颁奖。这次评奖分为两项,一是公众票选,一是评委评分。其中,“最佳类”奖项公众票选大约占到票选总额的30%,而评委评分占70%;而“最受欢迎类”奖项则全部由公众票选决定。

按照先前制定的公众投票规则,每个ip地址每天只能给同一候选人投一票。但是,就在颁奖前的1月16日,技术人员却意外在后台系统中看出有些票数极度不正常,随即调查发现有人恶意作弊,通过刷票机来投票,这些每秒钟暴涨的投票,反映到票数上则相当惊人,从网上公布的完全由公众投票决定的“最受欢迎金曲”内地投票表上看到,张舰颖《我用所有报答爱》的票选领先得极为离谱,其他歌手大都在总票数的百分之几左右徘徊,而她的票数竟达到了31.5%。另外,何洁的一首《来自不同的星球》票数也出人意料的高,达到了21.47%。在投票表旁边的网友论坛上,已经有不少网友对作弊一事愤愤不平,称其行为恶劣,发现有网友作弊的行为后,主办方紧急叫停网上投票,他们专门请来了技术专家将通过刷票机投出的作弊票清理干净,主办方的紧急措施也得到了众多歌迷的诚意回应,纷纷留言表示支持。

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是2006年10月29日在杭州揭晓的。本届百花奖设最佳故事片1部、优秀故事片2部、最佳导演1名、最佳男女主角各1名、最佳男女配角各1名、最佳新人1名。当年4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公布了各个奖项的候选名单。为了提高影迷的参与兴趣,举办方增加了网络投票和声讯电话投票,这一举措确实引起了不少网民对百花奖的关注,纷纷到百花奖官方网站为喜爱的偶像投票。不过问题随之而来,不少网民纷纷用作弊的方式帮自己的偶像投票,如“大话一周星驰影迷会”网站,在百花奖宣布可以网上投票后,有影迷了如何多次帮周星驰提高票数的方法,原来同一个ip地址24小时内可以投15次票,该网站不少影迷都照着这个方法去投票,结果发现周星驰的票数有了巨额增长,到5月11日,周星驰入围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网络票数都是第一位。

接到举报后,百花奖评委会为了公正,决定网上投票将不对最终的评选结果产生影响,只能作为人气指数来考虑。最终公布的投票结果只能根据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来综合。

大众评选几乎成游戏

在2004年中国记者节前的一个月,中央电视台的《讲述》栏目推出了第二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的评选,网友和观众可以在央视网站上投票。

此次“记者风云人物”的评选共有25名候选人,分别来自20个新闻单位。截至当年11月5日投票结束,总票数为127056票,有意思的是,前4名就获得了总投票数的70%以上,其中第一名《海峡都市报》记者获得35118票,超过总票数的四分之一,另外,第二至四名也都超过了1万票,相比之下,其他21位候选记者只获得了总票数的三成,而且盾9名记者每人只获得了几百票,仅仅是前4名记者获得票数的零头。据了解,在10月26日,《海峡都市报》那名记者虽已名列第一,但获得的票数也只有3000多票,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夜之间他的票数迅速超过1万张,而这时大多数候选记者的票数还没有超过1000票。在接下来一周的投票过程中,基本上波澜不惊,但11月3日晚上至4日凌晨,也就是离投票截止时间只有1天的时候,半略上杀出个程咬金,《衡阳晚报》一名记者的票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1月3日之前,该记者始终在前10位开外,但就在11月4日凌晨却突然跃至第4名,而且其票数以每分钟近100票的速度在飞涨。就在这名记者的票数向前3名“冲刺”的同时,始终名列第3名的《南方都市报》一名记者的票数也开始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和《衡阳晚报》记者的票数“较劲”,到了11月4日晚上,《南方都市报》记者的票数不但没有被《衡阳晚报》记者赶上,反而超过了原来的第2名,其票数一天之内增加了6000多张。

按照《讲述》栏目的评选规则,本次风云记者的评选是“秉承公开、公正的推介方式,由媒体推荐、观众投票、专家点评的程序产生的”,看来结果本身似乎并不重要,而投票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游戏。

同年12月17日,“铁岭市十佳公安民警”评选活动办公室在铁岭公安网上了评选活动公告,这次评选在网上公开的候选人是25名,全是铁岭公安战线上的精英。他们将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评价,而且网上投票的结果将作为最终名次排列的一项重要条件。当年12月30日17时,网上投票工作结束后不久,即接到群众举报,称这次投票工作存在严重作弊行为。原来,为当选十佳公安民警,有个别警察包下网吧,雇用社会少年上网,进行网上投票,受雇少年按照网吧老板的吩咐进行投票,不能乱选,具体规则是:雇人投票的警察每次必选,而与该警察票数相当的人坚决不能选。剩下的票投给比这名警察票数高出很多或者低很多的候选人。他们的任务就是保住该警察前10名的名次不被别人赶上,所以,填选票非常讲究技巧,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警察坦宵:“花钱雇人网上投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你不这样做,你的得票率就上不去。”

网上投票手段解密

有关业内人士透露,在类似网上投票活动中作弊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初级版:庸人投票]像“铁岭市十佳公安民警”评速,这是最最原始也是最最老实的手段,为了获得更多数量的选票,有人专门雇请学生、无业者等,以提供盒饭和上网费用为酬劳,让他们不停地用各种身份证号集中投票;一些“有职业道德”的作者甚至大量收集同学,亲友,熟人的身份证号专门用来投票,这样的方式在事后非常难以查证。

[中级版:规避限制]根据评选制定的防作弊措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撮避行为,选样的手段确实需要动动脑筋。一位网名叫做“五四青年”的网友就很得意地表示,金鹰奖投票防作井的措施并

不难规避:“我可以按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信,律填写成百上千个号码;每个ip在一定时间内有投票数的限制,我可以在不同的网吧投票,也可以用不同ip地址的服务登陆。”

[高级版:作弊软件]相对于前者,速种手段可谓“高科技”。据有关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有不少专门用于网上投票作弊的计算机软件,虽然在专家眼中只是一种比柱简单的应用程序,但这种软件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影式上符合规定的选票,看上去完全是按照评选要求填写的,实际上完全由机器代劳,不仅投起票来速度比人工要快,连盒饭钱都省掉了!

作弊软件的运用,使网上投票公司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在谷歌输入“投票公司”搜索,可找到相关网页600多万个。有新星投票公司、先锋投票公司、普阳投票公司、狂飙投票公司、票盟投票公司、粉丝投票网等等,这些网上投票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公开选称“提供投票作弊方法一刷票一帮你轻松拿第一”,在网上明目张胆地进行着交易。

一家名为“投票网”的网站声称:“我们拥有专业的点击队伍,无论是ip限制、来路检测、验证码等都可投票,不用点击、确保安全准确!我们的优势:多年从业经验,熟悉网上各种投票作弊原理。我们的王牌:由一支aDSL点击团队组成,保证每个ip独立真实不会被清票!无障碍作弊:全部人工点击,无法抵挡的作弊方式。适合的类型:个人或企业排名、品牌评选等等,低廉的费用:我们会根据投票的类型收费、保证您的收益最大!”

粉丝投票网称:“通过近三年来的精耕细作,悉心答造、凭借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成功参与了超级女生,签约我吧、2006年CCtV十大新人等投票活动,积累了大量投票经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同时建立起了体系完备响应快速的全国范围的投票互动网络。还称“我方将根据对方意见拟定计划为选手保持名次直到比赛结束”。“我们为选手提供专业的策划使您以最少的费用取得满意的名次”。

还有一家网上投票公司透露,该公司通过几大选秀节目收入已经过百万,甚至开出了3万元保证进20强,20万元保证进lo强的报价。

选票作弊防不胜防

为了防止作弊,一些奖项的组织者一直忙于“亡羊补牢”,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第一,应用甄别软件,对同一身份证投票两次以上,或者用假身份证号码投票都视为违规;第二,如果用相同的ip地址投票,最多只能投100张,超过则视为无效;第三,一个小时内如果选票过于集中大大超越估测,也可视作问题选票;第四,为防止投票软件,设奖者在投票页面上加入“验证码”功能。

这些新措施是否行之有效?上海热线宽带网技术专家李健勇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只有最后一项增加“验证码”对于规避作弊是有一定效果的,每次进入投票页面,会随机产生一个验证码,投票人要填写看到的数字才能投票。这个数字是图片文件,因此程序不能识别,这样就使投票软件失效,李健勇介绍这种技术原先被运用于BBS社区注册,防止一些黑客利用注册程序不停注册来攻击网站服务器,不过,如果作弊者不使用程序投票,而用手工作假,此项措施就不起作用。对于其他几个措施。辛健勇认为身份证号码根本不能阻止作弊者,只要按规律设计一个身份证号码自动生成程序,目前组办方一般还没有能力检查身份证与人名的匹配与否,而伪造ip地址也很简单,所以限制相同ip地址投票不能有效阻止有组织、有技术的作弊。至于选票集中的问题,这只能是组委会硬性规定,拿不出确认作弊的技术方面的依据,即使去除假票也没有说服力。

李健勇分析说,由于程序和规则的不严密,网上投票确实容易作弊。使评选可信度大打折扣,而且,任何程序都是有漏洞的,只是看攻击者有无兴趣和时间去破解,所以网上选票作弊防不胜防。

国内著名调查机构“零点调查”董事长袁岳认为,要确保一个调查或评选的公正,必须使评选程序本身不受人为操纵,特别是不受评选对象和利益群体的操纵。李健勇则指出,网上投票评选的最大问题还不是防止外部对程序的“攻击”,而是内部本身的漏洞,现在的投票程序一般都是组织评选方自己开发的,如果内部出现舞弊,程序作假,那更不易揭霹,所以他建议评选应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程序,并按国际流行的方式由第三方实施严密的技术监控,打击内部造假。

投票舞弊点中法律哑穴

对于网上投票作假舞弊行为涉及的法律问,法律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建伟认为,在作假舞弊过程中触犯现有法律规定的,应当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为作假舞弊而实施贿赂犯罪的,应当依照我国的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作弊和炮制假票的行为,造成投票结果无效,并且相应的造成奖项主办部门的经济损失,有关的责任人员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民事责任,但是,对于如今媒体广泛报道的炮制假票现象本身,目前还没有法律专门加以界定,因此,无论对于实际存在的幕后操纵者,实施收买者和具体作假者,现有的法律都奈何不得,可以说,他们点中了我国法律的哑穴,可以说,存在法律上的盲区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多发和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法律责任缺位的时候,作假舞弊者就会有恃无恐。大规模炮制假票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是明显的,相关法律应当及时修补漏洞,追究作假舞弊者的责任,包括在确认具有必要性后通过立法确定严重作弊、大规模炮制假票行为的刑事责任,以达到遏止这一现象的目的。

张建伟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一种基本的良好品德似乎已经成为稀缺资源,那就是“诚信”。当不诚信总是带来利益的时候,就会使人逐渐变得没有道德感,没有道德感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诚信就越来越少,人对人的疑虑就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借助于法律的力量来修复社会风气的颓坏,因为法律具有一定的塑造社会的功能,但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完全依赖于法律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不过是缘木求鱼。

网络不应成为扭曲民意的工具

其实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之初,就曾经发生过多起网络投票作弊事件。最著名的要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网站排名风波了,当时大量关于该中心排名的文章、帖子出现在各个网站上。甚至还揭露了某些网站作弊的方法,这不仅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排名抹上了阴影,更给该中心声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今天,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投票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各行各业只要牵涉到的评选活动,都会添加一个网上投票的部分,这似乎成为一种新气象,应该说,这种评选还是具有激励作用的,有时候也多少能够反映出一些民意。

网络的利和弊篇6

我怎样看待上网

上网是怎样的呢?在这个高新技术科技发达、信息灵通的21世纪中,上网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也在现代人的业余生活中逐渐占有了重要位置,甚至在一些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如果你不会上网,那就别想在这里任职了,这样看来,上网真是让人们“寸步不离”啊。

在我们班,分为了两组同学,一组同学认为:上网的信息量大,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东西,网上也可以随时向最好的老师学习,只需轻轻几点,就像真的老师一样,讲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老师讲的“有过之而无过及”啊,上网自由灵活,随时可以开机学习,既能够让自己保持着高性能的大脑劳动,也可以让自己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来,好像是上网利处大于弊处。

而另一组同学则认为:网上的知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我们青少年又缺乏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等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而且我们青少年正处在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时期,如果上网不当很容易就会导致上瘾,沉迷于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中,一些网络游戏中甚至含有不良信息,这极易导致我们的思想受到侵害,而且我们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比较低,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这样极易诱发各种疾病如:视网膜脱落等等……疾病甚至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从这些事例中,又好像是网络的弊处大于利处。

在我看来,网络既有利处、也有弊处,关键是要看使用者是怎样使用的,如果使用的妥当,网络的利处会充分的体现出来,使你获益匪浅,使你的成绩步步高升,纵使网络有再大的弊处也不会影响到你,相反,如果使用不当,如沉迷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等,那么网络带给你的,就只有弊处了,不仅如此,如果上了瘾,甚至可能会导致违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你则丝毫不会感受到网络带给你的好处。

网络的利和弊篇7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网络的利和弊篇8

网络在我看来,弊端大于利。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是这样。

一些学生如今利用查题的借口,用来上网玩一些比较伤身、容易上瘾的游戏,甚至把一些精力放在在游戏里打高分、聊天等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

我有一位朋友——梦超,他原本学习虽然不是一流的,但也非常棒。但是自从他那一次接触了网络型游戏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满嘴脏话。上课时,经常打哈欠,也不听老师讲课,甚至连作业也不做。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放假时,几乎每分钟都和电脑在一起。

刘旭——一位值得我学习的人,她的学习每次都名列前茅,当我问起她时,她说:我不懂的问题,恰好身边又没有人时,电脑成了我的最好的导师。

网络有利也有弊,要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的利和弊篇9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网络伦理;应对措施

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简而言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广阔的网络人脉关系,所有网民用户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解答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网络资料库的机械化方式,而依靠无数网民的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对提问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

目前,社会各界对人肉搜索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既能帮人们释疑解惑、寻亲找友、弘扬好人好事,又能让一些丑闻恶行无处藏匿。但也有人认为它侵犯了个人隐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使一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2.1关注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

(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网站都设立了这个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网友发动“人肉搜索”帮助灾区群众找到失散的亲人,更是体现出了“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2)方便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自由表达的“民主时代”。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人肉搜索可以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人肉搜索还可以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此外,人肉搜索还将成为网民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特殊群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2.2警惕人肉搜索的弊端与风险

(1)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虽然很多启动人肉搜索的网友都打着正义的旗号,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当事人的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等违法行为接踵而至。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为网络暴民,产生一种网络暴力。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网上进行谴责时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或发表不负责任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此基于正义的道德声讨,其实早已在无形中背离了正义的轨道,异化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人肉搜索权限过分膨胀,导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大量人肉网友在好奇心和窥私心理的鼓动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时还附带公开一些与事件无关的信息。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传播成了消灭隐私的武器,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因公开个人隐私而造成的伦理漏洞现象,引发了网络道德滑坡。

3规范人肉搜索机制,应对网络伦理危机

透过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由网民的集群行为凝聚而成的一种草根力量的庞大和近似恐怖的蔓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网络伦理危机。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不能因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而远离和拒绝网络文化,而应该积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决办法。

3.1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网络的利和弊篇10

小议青少年上网

近几年来,电脑在中国越来越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台,而关于青少年上网的问题,也成为一个焦点。对于上网的利弊,也是众说纷纭。

网络,是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成果。从网络上,我们可以获取许多信息,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网络中的知识应有尽有,为人类提供了方便。通过上网,我们能够了解到国家大事;通过上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们交流;通过上网,我们还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不必因为路程遥远而担心。所以,从这一点看,利用电脑上网是有利的,不管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

可凡事都有个度,上网也是如此,正因为网上的知识太过丰富,才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如果长时间上网,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它就像蜘蛛的网,一旦进入,便会缠住你。实际上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地例子发生了。有的青少年,因为过度上网,导致视力下降;有的因为上网学了许多不良的信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更有甚者为了上网吧,旷课逃学,钱花光了就去偷、枪,最终的下场是害人害己啊!在他们看来,上网有一种快感,可谁又知道,这等于针尖上的舞蹈,危险重重。现在,人们管这种状态叫做“犯网瘾”,它如同烟瘾、酒瘾般令人胆战心惊。

总而言之,上网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因为使用它的就是人啊。电脑是发明出来方便人们的,如果因使用不当而否决它,确实是一种浪费。只有控制好上网的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对于信息有好坏之分,舍次求好,才能发挥网络的最大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