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52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1

[关键词] 低文化水平;新生儿;认知;需求;父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036-02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低文化层次住院产妇越来越多,既往的护理宣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1]。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如何及其护理需求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及其护理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2~4 d低文化水平(小学或文盲)3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初中文化及以上产妇为对照。试验组180例,年龄23~34岁,平均(27.32±3.12)岁;初产妇166例,再产妇14例。对照组180例,年龄22~33岁,平均(27.29±3.10)岁;初产妇164例,再产妇16例。两组在年龄及初产妇/再产妇比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采用本研究组设计的“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日常基本护理知识(洗澡、脐部护理、抚触、喂养、大小便次数及观察、皮肤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婴儿早期教育、体重增长正常范围)、新生儿预防接种(卡介苗注射后的注意事项、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和新生儿常见疾病(生理性黄疸观察、鹅口疮的预防、腹泻的观察及处理、肺炎的预防、皮疹护理)4个模块。除产妇一般资料模块外,其余模块中的条目选项分为3级,即了解、部分了解和不了解。

1.2.2 父母对新生儿知识需求调查采用本研究组设计的“父母对新生儿知识需求调查表”,内容同“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表”,需求调查包括:个体指导、集中授课、动作示范、书面材料和网络报刊。

1.2.3 问卷发放及填写方法首先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专人进行初步讲解问卷内容,由新生儿父母共同讨论完成,完成时间规定为30 min,填写选项不得缺失,当场回收。统计结果采用构成比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的认知水平

试验组日常基本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及新生儿预防接种知识了解程度显著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的需求

新生儿日常基本护理及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方面两组大多数选择动作示范,但试验组对动作示范需求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新生儿预防接种方面两组大多数选择书面材料,但试验组选择书面材料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对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其整个成长过程[2]。因此,评估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了解其需求,进行针对性护理宣教至关重要[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施行,广大农村低文化层次产妇大多选择医院内生产,给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4]。因此,本研究调查分析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及其护理需求,对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新生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低文化层次父母对日常基本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及新生儿预防接种知识了解程度显著差于文化层次较高父母,提示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这方面知识更加缺乏,护理宣教应更加全面、细致,根据护理需求调查,对日常基本护理和生长监护方面,应选择动作示范的宣教方法,而对于预防接种方面,可选择书面材料方式。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多选择集中授课配合个体指导[5],从本调查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受欢迎,尤其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父母,更应采用动作示范,可能文化层次与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关[6],提示护理工作应强调变通,做到“因材施教”[7]。在新生儿常见疾病知识方面,无论文化层次高低,对这方面的了解均不够,均想通过集中授课来增强这方面知识,可能与这方面知识太具有专业性有关,因此,在常见疾病知识护理方面,护士应做到更详尽和通俗易懂,以确保新生儿父母更好理解。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能力较差,在护理宣教方面更倾向于动作示范和书面材料。对于新生儿常见疾病知识,无论文化层次高低,认知水平均不高,多要求集中授课。

[参考文献]

[1]游彩玲,何惠玲,吴怀真. 传统“坐月子"习俗对产妇健康影响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35-1137.

[2]叶绿,陈镭. 137例流动人口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87-889.

[3]李玉红,钱小静,谢伦芳,等. 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5):40-42.

[4]茅焕美,李海明,施南峰. 慈溪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知识调查与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0,23(8):16-17.

[5]刘小玮. 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及需求的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7-69.

[6]闫国强. 强化实践指导培养实践能力[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1(1):54-55.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4-01

1998年在全省创建爱婴医院,传统的新生儿室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母婴同室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新生儿从出生后就24小时和母亲在一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中。这就要求孕产妇和家属要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相关护理方法。为探讨孕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科对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至2006年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420例,年龄22-36岁,平均28.5岁,初产妇398例,经产妇22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表对420例孕产妇和家属进行调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审定。

1.2.2调查内容对新生儿生理特点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心跳次数、排便排尿情况、睡眠情况等4个方面;新生儿日常护理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沐浴、眼耳口鼻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啼哭观察、大小便的观察等7项;孕产妇及家属对相关知识需求:包括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日常护理、喂养等3个方面。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见表1-3。

3讨论

3.1调查总结从表1,孕产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认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孕产妇对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和心跳次数等相关知识掌握分别为37.14%和30.24%还不足50%;由表2,孕产妇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人对新生儿的眼口鼻耳的护理、脐部护理和皮肤护理知识缺乏;由表3,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调查可知有90%以上的人对相关知识需求较高。

3.2对策开展一个孕产妇学习班,让孕产妇和家属共同来学习,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到新生儿的喂养等三方面进行讲授。以多媒体、宣传册及模拟演练的形式授课。

3.2.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①呼吸:新生儿新陈的代谢高,需氧量多,呼吸次数为20-40次/分。②心率:新生儿耗氧量高,每次心排出量虽比成人多2-3倍,心率仍较快,每分钟约为120-140次,且受进食、运动、哭闹、发热等因素而波动。③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易溢乳,故食后应抱起轻拍后背,换尿布时应注意,勿将婴儿下肢和臀部抬得过高。④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由于早期摄入量少,排除水分较多而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平均比出生时下降6-9%,一般不超过10%,4天后开始回升,一周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⑤睡眠:新生儿每日睡眠在20小时以上。⑥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⑦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有30-60%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发黄,持续4-10天(早产儿可达3w)消退[1]。如出现早,持久不退或逐渐加深,应建议去看医生。⑧乳腺肿大及假月经:出生数天,新生儿可有乳腺肿大,或乳汁分泌,2-3周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女婴出生1周内,可见阴道流出白带及少数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自止。以上情况皆由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无需处理,也不必紧张。

3.2.2新生儿的日常护理①洗浴:夏天每天至少洗1-2次,一般在晚上10点喂奶前洗,每次排便后可根据情况洗臀,洗浴前室温应在26-28度之间,水温40-45度,以手腕试温较暖即可。采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浴液。洗浴方法:将婴儿身体用肘部托住,手托住婴儿的头颈部,用拇指、食指捏住婴儿两耳,防止水进入耳内。先用小毛巾洗净面部,然后冲湿头发,洗头、颈、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臀部、生殖器。注意洗腹部时不要沾湿脐部。②眼部护理:晨间沐浴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棉球由内至外清洁新生儿双眼。如眼部发红、肿胀、分泌物多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及金霉素眼药膏涂抹双眼,每4小时一次,两药交替使用。③脐部护理:一般新生儿3-7天脐带脱落,如不干燥可上消炎粉。如脐部红肿、分泌物多、有臭味,提示感染[2],应马上就医。④皮肤护理:防止新生儿指甲过长抓伤皮肤,应及时修剪。新生儿哭闹时双脚剧烈运动,易于床被摩擦而破损,可以用纱布包裹保护局部,如有破损可涂1%龙胆紫。新生儿耳后积污可引起溃烂,洗澡时应洗干净。口角处的奶渍及溢奶及时擦净,以免发生口角炎。婴儿衣物应漂洗干净,防止肥皂刺激皮肤。⑤臀部护理:婴儿易发生红臀、溃疡或皮疹,应及时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粉保护。如出现红臀,要暴露臀部,用25瓦的灯泡距离30厘米左右烘烤,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时注意保暖,防烫伤[3]。⑥啼哭的观察:正常婴儿排泄、饥饿、过暖、过冷、受刺激等皆能引起啼哭,如面色正常,哭声响亮,哭久后逐渐变弱,哺乳后立即停止哭声,这是饥饿性啼哭。如出现烦躁而颤抖的尖声哭叫,并有难产或分娩损伤史者,常提示颅脑损伤。如哭声低弱,状伴有面色青灰、呼吸急促、精神萎顿应警惕有心肺功能异常或衰竭的可能。⑦大小便的观察:新生儿出生10-12小时内即可排出墨绿色胎粪,3-4天后大便逐渐变成黄色糊状,每日3-5次。如大便呈黄绿或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则消化不良;如腹胀,便成泡沫状提示糖摄入过多;如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提示进食不足;如大便次数多,溏薄或水样带粘液,脓性,腥臭,提示肠道感染应去看医生。

3.2.3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早开奶,早吸吮,按需喂养。

4小结通过孕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缺乏,并对相关知识有很强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使其身心愉悦,愿意协同完成护理工作,用心记住护士的指导或演示,掌握知识率高,护患关系和谐,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使产妇和新生儿达到了最佳安全性照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母婴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彩侠.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J].安徽卫生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3

【关键词】安全护理;管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6-02

所谓的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利用管理、教育、技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来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以此来规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较为高效、健康、安全的护理环境[1]。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当其在出生后发生危重疾病时,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医疗护理环境,以便于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以及生存质量[2]。本研究将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就必须懂法、知法,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医院在对此类新生儿危重病房的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进行学习。让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防范,将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常护理行为合法、合情以及合理。

2人员的合理配置,强化团队合作

医院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按照动态调整、优化组合、结构合理等原则来对其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比例应占绝大部分,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的质量以及数量,确保她们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护士长可以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对排班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安排。在医疗高峰时段,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以此来避免护理人员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出现。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此类工作具有缺乏新意、重复性强、琐碎、繁忙等特点,同时它有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基于此,在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强化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以此来降低护理工作中的漏洞以及缺陷,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3强化护理人员的学习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技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透析仪、各类监护仪器、人工呼吸机、新生儿辐射台以及新生儿暖箱的相继出现为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危重监护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对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应用,以此来改善危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例如,在对暖箱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如果未对呼吸机螺旋管或有机外罩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医源性感染的情况[4]。此外,在对各类仪器进行使用时,如果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未完全掌握一起的相关性能,那么就有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新生儿危重监护室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章制度,而且还必须强化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各类贵重、精密换壳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性能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对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使其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展,以此来达到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质量。

4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护理人员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待其所患的疾病。在对此类新生儿进行护理时,最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舒适的,对患儿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帮助母婴尽早建立亲子关系。

5建立护理安全小组

医院在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时,可以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方式来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全权负责,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进行管理。每月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对上月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并将其登记在册,同时还必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对辖区内的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潜在的问题就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预防性管理,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伍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2,41(33):3550-3552.

[2]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2-53.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4

关键词:多媒体;健康教育;新生儿

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初为人父母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传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为文字形式,很难真正让家长理解和接受。而采用多媒体方式的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用大量的护理照片、动画、视频录像、示意图等方式,为患儿家属提供一种图文并茂、记忆深刻、生动真实的健康教育方式。这种健康教育方式通俗易懂,能让患儿家属较好地理解一种疾病从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使其在出院后能更好地配合护理,让家长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更加科学、规范。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以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3月对我院niCU630例患儿家长进行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其中早产儿375例,重症呼吸机辅助呼吸4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5例,新生儿肺炎5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44例,新生儿黄疸35例,外科疾病7例。家长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15例,对照组315例。

1.2方法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病房内组成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大多在niCU临床工作的高年资护士,受过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有着丰富的新生儿专科知识和工作经验,能从患儿及家长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思考问题,为宣传教育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1.2.2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主管护士采用《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或口头的方式宣教。观察组除按常规健康教育外,集中多媒体上课,采大量的治疗前后的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录像等资料进行,如最近某种疾病较多,可进行该病种相关知识的宣教;如家长的需要多,则以家长的需求为重点;如新病人多则主要介绍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病房设施的使用,常规检查的目的及配合方法等。每周三下午集中患儿家长在病房示教室,进行多媒体讲课。

1.2.3评价方法每期讲座结束就对两组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对多媒体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疾病知识、家庭护理、喂养方式、用药知识、预防保健、应急知识等。发放问卷630份,回收63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不同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见表1。

3讨论

3.1有利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提高高年资护士应用多媒体讲课,通过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全面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低年资护士可以参与听课,也可以复制相关资料随时学习,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1]。因此,调动了护士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水平。3.2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要求临床护士要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授课技巧,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适应、熟悉和运用多媒体技术[2]。从而使所有的临床护士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3.3增进了护患沟通多媒体健康教育通过非常直观的图片且真实的案例,将家长不理解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记忆、消化和吸收学习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护理健康教育是责任护士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或操作演示,其家长被动地看、听,感到枯燥、单调,效果不理想[3]。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使患儿家长学会了疾病的预防、护理、保健、喂养等知识,而且使护理人员由被动询问者变为主动教育着,形成了护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新型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亲和力,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4]。而且还增强了家长对于护士的信任度,从而使护理治疗工作更加顺利开展,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

3.4增强了患儿家长的保健意识促使家长养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基本的护理技能。同时,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把护理的角色扩展为教育者,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治疗、护理、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增长了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5-6]。

参考文献:

[1]梁丽军,陈玉英,梁卫沽,等.临床带教老师护理教学查房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9(8):24-25.

[2]黄华丽.借助音乐多媒体优化小儿外科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10,12(7):33-36.

[3]CassidyJw.theeffectofdecibellevelofmusicstimuliandgenderonheadcir-umferenceandphysiologicalresponsesofprematureinfantsintheniCU[J].Jmusicther,2009,46(3):180-190.

[4]文金平.病室QQ群在新生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10(2):76.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5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因素;对策

1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

1.1患儿因素

儿科收治的患者包括从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直至学龄期儿童(0~14岁)。他们对疾病的防御功能还在形成中,某些疾病的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疾病,具有症状不明显、体征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且易急骤恶化的特点,加上他们不会诉说自己的病痛,只会哭闹,从而增加了病情观察的难度。

小儿期肝肾功能不成熟,治疗用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用药不当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故在配制输液时要严格地计算剂量,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而一系列的儿科专用仪器,对护生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这都需要护生专心的学习、熟悉。

且目前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当孩子生病时,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家长对护生的操作有很大的抵触,极不情愿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练手”。这也使得护生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成为了他们逐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障碍。

1.2护生因素

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专科知识欠缺。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护生在校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儿科虽然是作为考试科目,但不在毕业考试科目中,学校及学生对儿科的重视相对内外科而言不够,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知识掌握得非常有限,一旦进入临床就显得有些茫然。

护生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在目前综合性医院有儿科设置的不多,很多护生抱着“毕业后我不太可能会去儿科”的心态,动摇了其将来从事儿科护理的信心,从而思想动摇打退堂鼓。且现代护生日趋独生子女化,处于高智低能的依赖心理状态,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关爱之中,很少有机会去照顾别人。一进入临床实习,面对角色的转换,部分护生很难适应,常常缺乏责任心和社会竞争意识,在实习工作中也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护生心理承受压力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儿科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患儿,希望进行护理诊疗操作时能一次成功。但护生因操作少、心情紧张等因素难以保证一次性操作成功,面对家长的谴责,护生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断面影响护生操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1.3带教老师因素

带教老师带教方式陈旧。以往选择带教老师是按资排辈,以老为先,而不是通过考评选出真正具备带教资格的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老护士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低,综合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讲授知识的能力和经验,同时缺乏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一般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使护生只会机械操作,理论知识相对较差。部分带教老师过于死板,任何内容都要求学生照本宣科的完成,无任何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这也使得部分护生对带教老师所教的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护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有限。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内容也日益宽泛。但因带教老师平时工作繁忙,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其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因此对国内外的新技能、新进展了解不够,这就使得部分带教教师知识陈旧。他们教给护生的技术、技能大多得益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较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信服力。

带教老师教学时间与精力不足。儿科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护士编制一般相对不足。带教教师又都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天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工作,整天忙于各项护理工作,造成了带教老师时间及精力严重不足,难以兼顾临床与教学两方面的工作。带教老师常常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授、解释和操作示范,护生常常被指派去打杂跑腿,充当“劳动力”,只做不学的现象,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护生实习带教的效果。

带教老师教学方法欠妥,对护生实习不够重视。有些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只注重传授,而不注意护生是否理解、掌握,不能针对护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有些带教老师则认为护生就是帮助我们临床护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且担心护生在操作中会出差错或觉得他们动作慢,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

2对策

2.1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严格带教老师上岗标准,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对带教老师经常进行各种培训学习,使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本专业的医疗动态、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其自身综合能力,使带教老师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2.2鼓励实习生主动学习护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在儿科带教中,要求每位同学必须随身携带《儿科护理学》,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要胆大心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使学生不再是老师的腿,而成为护理活动的主要实践者。

2.3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护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带教老师可以让护生分管患儿,使护生感觉自己受重视、被需要,逐步树立自信,并在护理工作中形成成就感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角色的转换,享受到为患儿服务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给护生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技术,还要注重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带教,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宝红,徐景芳,历东杰;护生临床带教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6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31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平均胎龄为(37.5±1.2)周,其中早产儿15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30例,新生儿窒息16例。

1.2方法

1.2.1评估护理风险,强化风险意识

在风险管理中,应该根据新生儿病房护理的情况和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变传统护理观念,运用优质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护理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护理风险。同时,还需要评估护理风险,并运用告知制度,由于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存在较多的高风险因素,不可预知性大。所以,为了降低风险,护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将新生儿的病情告知家属,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使较高的护理风险因素透明化和公开化,调整患儿家属的期待,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监控护理质量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宣教制度以及查对制度,为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护理人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丰富自身的综合水平,找出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衣服逐件脱去,不能将全部衣服一次性脱去,沐浴后,要包裹好新生儿,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此外,还应该对新生儿的体温、大小便以及吸允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降低护理风险。

1.2.3坚持人性化管理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的个体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且运用人性化管理方案,工作核心为新生儿健康,不断改进和创新护理观念,满足新生儿护理要求。同时,还需要全面评估新生儿护理风险,并且将可能出现在护理中的风险写下来,制定成专门的护理小册子,给每个护理人员发放一本,让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使护理风险降低,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风险管理运用前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风险管理手段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优于应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1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由于患儿机体内胆红素积累过多引起皮肤或器官黄染,可对患儿健康及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除给予相应的治疗外,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其中,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性为24例,女性为19例,体重介于2500~4000g间,平均体重为(3214±210)g;观察组男性为25例,女性为18例,体重介于2500~4000g间,平均体重为(3223±180)g。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安排母婴同室,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干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早期观察:早期监测新生儿皮肤的黄疸指数,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必要时可采集血液进行胆红素浓度的测定,判断有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观察患儿尿液、粪便颜色,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17]。②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宣讲;给予新生儿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指导其注意观察患儿粪便及尿液的颜色,是否有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情况出现,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③早期、足量喂养促使胎粪排出:初乳可促使胎粪排出,频繁有效的哺乳可增加患儿肠蠕动能力,促使新生儿消化和排泄,若母乳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的时候,可适当增加配方奶粉以增加摄入量,促进患儿肠蠕动,促使胎粪尽快排出,减轻黄疸症状;④游泳护理:在新生儿出生后次日起,每天由专业护士安排新生儿在37度的水温中进行游泳练习,确保水质清洁度,每天1次,每次10分钟,并协助其进行肢体伸展,并鼓励父母参与其中,增强其亲和力。⑤抚触护理:在新生儿进食后1小时对其进行抚触,每天抚触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抚触的时间为10~20分钟,抚触方法为:先温暖新生儿的双手,然后按照顺序对新生儿的头部、腹部、背部进行抚触。⑥光照护理:在新生儿入箱之前调节好箱温,箱温为30~32度左右,并做好消毒工作。在入箱之后护理人员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用黑布和眼罩将其眼睛和会遮住,给予患儿翻身一次,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呕吐、惊厥等异常情况发生,若发生异常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此外护理人员应在听觉以及触觉上给予患儿安慰,减轻其不安情绪,给予患儿补充足够的能量,防止水电解质发生紊乱。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护理后黄疸指数正常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正常时间比较,详见表2。

3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若不及时治疗,患儿体内胆红素累积的越多,其预后越差,可造成高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的智力、健康等产生影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故早期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本次研究以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正常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黄疸程度,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红,童建明.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99-100.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8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对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b)-0173-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并发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新生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产妇顺产20例,剖宫产15例,新生儿体重2700~4500g,平均体重(3778.1±487.2)g;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产妇顺产21例,剖宫产14例,新生儿体重2730~4510g,平均体重(3797.6±491.1)g。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生产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产妇分娩后15~30min鼓励并协助产妇做到“早接触、早吸吮”,以促进乳汁及早分泌,保证新生儿对初乳的摄取。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

1.3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主要是哺乳次数少、乳汁摄入量不足引起的,可对胆红素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造成血清胆红素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5]。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一些患儿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本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

该研究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进行了分组观察。首先,该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做好相关应对措施,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丽千,吴洁英,邝巧莲,等.孕期预防性健康教育对妊高征产妇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60-1562.

[2]金贞爱,赵以坤,金正勇,等.延边地区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07-1809.

[3]廖玲,蔡海燕,李浩,等.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13(10):1404-1405,1407.

[4]应莉,梁伟珍,李卫琴,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30(14):34-36.

[5]张家荣.早期干预护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39-2041.

[6]陶桂霞,李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65-67.

[6]薛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3例早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5-26.

[7]王亚超,李娥,张孟孝,等.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9):1324-1325.

[8]谊,刘庆芝.28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41-42.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9

【摘要】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归纳总结,探讨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方法,制订并完善各项措施,增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医学上把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使得新生儿对病原体普遍易感。此外新生儿无自卫意识,不具备安全防范能力,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一些医疗安全隐患。因此,新生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下面对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安全措施。

一新生儿喂养的安全问题

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且多为生理性的。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乳母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奶时橡胶孔眼过大,致使婴儿吸奶过急;或喂奶后让婴儿平卧,或者过多、过早的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婴儿吐奶。

新生儿溢奶或吐奶有赖于家长的正确喂养,护士应进常巡视病房,适时给予产妇及家属正常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①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李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②用奶瓶喂奶,孔要大小适当,奶不可太烫或太冷,更忌吸入空气;

③喂奶之后不要翻动,应将新生儿抱直,轻拍背部,让吞入胃内的空气排出;

④卧位时,应将新生儿的头部抬高,呈斜坡式或侧卧位

⑤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一旦发生吐奶、呛奶,应及时指导产妇或家属将新生儿抱起翻身扣背,以防新生儿呛奶发生窒息。

二新生儿鼻塞

我们都知道人要维持生命,需要不断从外界吸取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当鼻子被堵塞时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新生儿鼻腔小、鼻道短、鼻粘膜柔软、毛细血管分布丰富,因此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充血和水肿,即引起鼻塞。再由于新生儿经常闭口状态,不会用口呼吸,一旦出现鼻塞后对新生儿影响就更大,一般表现为烦躁、哭闹、吃奶时由于鼻子和口腔同时堵住,导致吃奶差或无法吸吮,严重者可发生青紫呼吸困难,因此新生儿鼻塞是一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有报导如果母亲在孕期服用了降压药利血平后,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出现鼻塞。应对措施:

①注意保暖,调节室温在25--28℃。

②用湿热毛巾敷于鼻子根部,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③热水泡澡,水温稍偏热,39℃---41℃。

④如果是由于分泌物堵塞所引起,可滴一滴母乳到婴儿鼻腔内,待分泌物软化后可自己排出。亦可用一根细棉签沾一点水探入鼻子内轻轻旋转,将鼻腔内分泌物卷住,随着棉签拖出来。

三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沐浴不但能清洁皮肤,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是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一项基本操作。为了确保新生儿沐浴的安全,下面对沐浴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潜在的安全隐患

1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新生儿烫伤或着凉。

2新生儿窒息

2.1新生儿呛水,操作不规范,水流进了眼、口、鼻、耳。

2.2吐奶,吃奶后一小时沐浴或不当,导致呕吐,易误吸。

3新生儿摔伤,易发生在新生儿转运过程及沐浴过程中。

3.1未抱牢新生儿,沐浴露未冲净,沐浴后皮肤打滑。

3.2浴室地面潮湿,地面滑。

4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

4.1查对不认真,抱错新生儿,尤其是实习护士及新上岗的人员。

4.2不了解病情给有禁忌症的新生儿沐浴,导致护患纠纷。

4.3操作不规范使新生儿受惊或哭闹,引起家长不满。

4.4封闭式操作易造成家属的误解。

5增加脐部感染的机会

5.1工作责任心不强,沐浴后忘记脐部消毒

5.2操作不规范,脐部消毒不符合要求

护理对策

护士具有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是保证护理质量、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1]。

1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增强责任心,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沐浴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护理操作常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培训,规范沐浴流程,尤其是新上岗护士,洗头时,用手遮挡面部,切忌流水,不能直接冲洗面部,防止呛水。注意清洁皮肤皱褶处,前囟门勿按压。

3加强责任心,做好沐浴的基础护理工作。

4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注意有无沐浴禁忌症。

5保持室温在26--28℃,水温在37--40℃,沐浴前常规用手感觉水温,沐浴过程中水应先淋到工作人员手再到新生儿皮肤。

6沐浴前后仔细查对新生儿手圈、胸牌、床号、姓名、性别、

7沐浴中严密观察新生儿面色和呼吸等情况,有无皮肤破损感染,脐部有无分泌物、红肿、异味、臀红等。严格脐部消毒。

8注意掌握沐浴的时间和,吃奶1h后沐浴,动作轻柔,防止溢奶或吐奶。

9保持浴池地面清洁干燥,垫防滑垫。

10新生儿转运过程中,使用婴儿床,避免未经带教的实习生独自抱新生儿。

1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洗手,操作者勿带手表和戒指,剪指甲,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浴室每天严密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盆、

12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加强新护士,实习护士培训。

四新生儿游泳

新生儿游泳是一项全新的新生儿保健活动,能使他们得到最自然的运动,并促进其生长及智力发育,游泳能使新生儿肠蠕动增加,有助于肝肠循环,降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游泳潜在安全隐患

1新生儿受溺:游泳圈偏大或充气不足、漏气。

2新生儿烫伤或着凉:①水温过高或过低,新生儿下水前未测水温;②室温偏低。

3增加脐部感染机会:防水护脐贴使用不当。

4增加院内感染机会:观看家属太多,以造成感染。

防范措施

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游泳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责任心,树立护理安全意识。

2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注意有无禁忌证。

3认真检查游泳圈,有无破损、漏气。

4调节好室温,保持在26--28℃。新生儿下水前一定要先测试水温,一般在38--40℃之间

5认真查对新生儿手圈、胸牌、床号、姓名、性别,有专人全程监护。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护脐贴,控制围观家属在1--2人。

7注意掌握游泳时间,每次10分钟。

8游泳期间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和呼吸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游泳。

五新生儿挤压

民间有一种说法,新生儿要挤压,尤其是女婴更要挤压,挤出了奶水将来生孩子喂奶时才有奶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新生宝宝不论男女,在出生后的3~5天内都可出现胀大,并可有黄色乳汁流出,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状况。是由于胎儿通过胎盘接民间有一种说法,新生儿要挤压,尤其是女婴更要挤压,挤出了奶水将来生孩子喂奶时才有奶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新生宝宝不论男女,在出生后的3~5天内都可出现胀大,并可有黄色乳汁流出,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状况。是由于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两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造成的。一种是母亲卵巢分泌的孕酮,与的胀大有关;另一种为垂体催乳素,与分泌乳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分泌的乳量数滴至20毫升不等,增大在出生后8~10天最明显。一般2~3周后自然消失。但个别的时间要长一些,可达3个月之久。

作为母婴同室的护士应该掌握和了解以上医学常识,这样才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用科学知识给予家长正确指导:

切记家长千万不要挤压新生儿的,因为挤压后,能引起皮肤破损,皮肤上的细菌便可乘机侵入乳腺,引起乳腺发炎化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其结果非常严重。即使不发生细菌感染,用力挤压,也有可能损害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这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总之,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期望值较高,在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满就要投诉,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通过分析新生儿安全隐患及原因,实施可预见性的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新生儿质量的管理与完善,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技能培训及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隐患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杜绝发生新生儿护理差错及意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田丹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416.

新生儿护理常识篇10

[关键词]母婴同室;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71-0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于1993年开始实行母婴同室,经过10多年的实践观察,发现母婴同室不仅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还有很多隐患。

1母婴同室在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健康隐患

1.1发生新生儿窒息

根据观察,婴儿刚出生后几天内,还有一些羊水残留于胃肠道内,加上喂奶、喂水量掌握不适当,极易引起呕吐,另外,由于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导致呕吐,若呕吐物处理不及时,而引起呛咳,甚至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导致窒息。因此,婴儿的很重要,要保持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溢出,但大多数产妇和家属并不懂得这一点,也做不好,甚至不少家属为了让婴儿躺个好看的头型,专门让婴儿取平卧位,这就更加重了呕吐时呛咳的危险因素,实行母婴同室以来,一些初为人母的产妇,得子之后的兴奋无可比拟,即便是睡觉,也舍不得让婴儿单独睡,加上缺乏做母亲的经验,睡觉时把孩子搂在怀里或干脆抱着睡,一旦产妇熟睡,新生儿很容易被产妇的身体所压迫,或者因为被服过厚而堵塞新生儿呼吸道,导致新生儿窒息。

1.2发生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生率为3%~11%,在高危新生儿中发生率可达25%~33%,人工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国内报道不一,高者达14%,母乳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少有报道[1]。国内资料表明,新生儿生后6~12h内血糖值最低[2]。

1.3医务人员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管理后,一大部分医护人员思想上有了一种错误认识,即婴儿在母亲身边,母亲是第一监护人,出了问题自然由母亲承担,与医护人员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认识。事实上,产妇和新生儿既然住在医院里,又付了住院费,和医院就有一个合同关系,如果出现意外,家属追究,医院也有一定责任。

1.4传统的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新生儿几乎是由产妇和家属照顾。有些老人总认为孩子怕风、怕凉,把孩子从头到脚全部裹住,一点缝隙都不留,加上被子盖得太多,这就无意中让孩子处在温度较高,空气污浊的环境里,而影响呼吸,有的新生儿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甚至发展成脓疱疮。

1.5母婴安全问题

由于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处县级市,闲杂人员多,加上当地风土人情,产妇分娩后要看望三天,大量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中午、夜间时,产妇和家属都非常疲劳,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看护婴儿警惕性放松,这样就等于没有人看护婴儿,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更谈不上及时处理,曾有媒体报道,医院有丢失婴儿事情发生。

1.6产妇饮食问题

诸多的产妇都是初为人母,有的一味听从传统,只喝小米汤和鸡蛋汤而不吃青菜,有的为了身材苗条,一味地控制饮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产后恢复。

1.7问题

有的剖宫产术后病人害怕进食后会发生腹胀,等排气后才进食,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有的因腹部切口疼痛,活动量明显减少,主动给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次数减少,造成乳胀;有的因婴儿含吮不正确,哺乳方法不当或过度在上使用肥皂等而发生皲裂。

2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母婴同室管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重大责任,产后母婴健康是每个家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衡量产科质量的标准,护理人员要按照护理程序向产妇及家属作健康知识宣教。

2.1一般知识宣教

由于产妇多数初为人母,不同程度地缺乏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此,一方面医务人员要加强与产妇交谈,解释疑问,另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取得产妇信任,加强巡视,要求产妇在产后0.5h内与新生儿皮肤早接触,新生儿早吸吮30min,母婴同室后按需哺乳,不定时,每日哺乳8~12次,间隔不超过3h。介绍生后最初几天新生儿取半侧卧位的意义及原因,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如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等等),让产妇及家属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

2.1.1脐部的观察与护理观察脐部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应立即消毒重新结扎,如果脐部有渗液、红肿,可用75%酒精消毒后撒上抗生素粉,要保持脐部干燥。

2.1.2颜面部及皮肤的观察及护理认真观察婴儿颜面部及口唇是否紫绀,如有应及时处理,观察和鉴别婴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d出现的黄疸,5~7d最重,10~14d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包括: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黄疸出现较早,24h内出现,且呈进行性加重。②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常在生后1~3周缓慢起病,此时生理性黄疸已消退或又出现甚至加重。③新生儿胆管闭锁性黄疸,新生儿尿色深,粪便呈灰色或淡黄,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④有无皮肤感染征象,新生儿感染或败血症可致黄疸或加重黄疸。

2.1.3观察婴儿体温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根据室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1.4观察婴儿大小便婴儿出生1~2d内为黑色胎粪,3d以后可转为黄色软便,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如果婴儿一天大便次数频繁且为稀水样便,考虑肠道感染,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

2.1.5产妇饮食宣教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应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如芝麻、血糯米、枸杞、当归等,只要饮食调配得当,不仅能使产妇的体力迅速恢复,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根据具体情况,在术后6~8h后可适当进汤汁类食物,早期进食有利于早期排气,有利于机体康复。

2.1.6护理哺乳前母亲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洁及,若发生乳胀,哺乳前湿热敷3~5min,并按摩拍打抖动,频繁哺乳、排空,若出现乳汁不足,鼓励产妇树立信心,指导哺乳方法,按需哺乳、夜间哺乳,适当调节饮食,还可扎针灸、服中药等,若发生皲裂,轻者可继续哺乳,哺乳前湿热敷3~5min,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以利于婴儿含吮和大部分乳晕,先在损伤轻的一侧哺乳,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可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2.2专业知识宣教

2.1.1怎样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黄疸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致婴儿死亡。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证实,接受抚触的婴儿,能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其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从而降低高胆红血素症的发生率[3]。提倡尽早喂乳,让母亲尽早接触到自己的宝宝,多餐喂养,尽量让婴儿多吃,促进胎粪的排除;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新生儿进行游泳,游泳可以增加消耗,促进进食,同时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加快新生儿肠道正常细菌的产生,使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进而排除出体外。

2.1.2怎样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发生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而脑组织对能量需要量却很大,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血糖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新生儿生后第1d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且均发生在12h内,尤其以生后2h左右为低血糖好发时间,主要考虑新生儿糖储备来源于母体,出生后来源中断,生后初期摄入不足,体温偏低,糖耗增加,而新生儿糖代谢不稳定,致生后血糖迅速下降,如不能及时补充,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对于低血糖高危儿,如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出生婴儿,在生后早期给予适量糖水,加强保暖,早期喂养,要详细记录新生儿大小便次数,通过观察大小便次数及全身状况,判断摄入奶量是否足够,对早期喂养确实不足的新生儿采取适当的补给严防低血糖发生。

2.3定时对母婴同室进行消毒

加强对陪护人员的管理,限定探视时间和人员数,每天用爱尔施牌消毒片500~1000mg/L空气喷雾消毒和擦地面、擦拭床头柜等物品,0.5h后适当开窗通风,每次30min,以避免空气污浊,减少呼吸道感染,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有关医院感染、新生儿感染方面的知识,使产妇及家属主动配合母婴同室的管理,严禁患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进入母婴同室病房。

2.4提高安全意识

2.4.1为了新生儿的安全,母婴同室之新生儿接送,以母亲身份证及手圈确认辨识,新生儿推回母婴同室交给戴识别证的护理人员,不交给不认识的人。

2.4.2拒绝推销人员进入病房,如发现有推销人员骚扰,立即通知护理人员。

2.4.3第一次将新生儿和母亲实施母婴同室,由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及人处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如呛奶、溢奶、发绀等。

2.4.4勿让新生儿离开母亲视线范围,须随时有人陪伴,避免将新生儿单独留在病房,如暂无人须通知护理人员。

2.4.5护理人员至少每2小时巡视房间一次,房间内备有灭火器及监视系统监控进出之人员。

2.5产后指导

鼓励产妇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h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尽早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4]。

2.6出院指导

保持身体清洁,产妇居室应通风,注意休息,至少3周后进行全部家务劳动,于产后42d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参考文献]

[1]李春涛,盛辉.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三天血糖、体重的监测[J].新生儿杂志,1998,(13):74.

[2]吴明远.214例正常新生儿血糖测定[J].新生儿科杂志,1990,6:266.

[3]陈旭维.探讨早期干预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浙江临床医学,2005,6(6):643-644.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