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现代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16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1

关键词:农村;建筑规划;建议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的农村发展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农民的住宅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现代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促进农村建筑朝着安全、环保的角度发展,这将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追求的奋斗目标。

1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观念陈旧、缺乏指导

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农民也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步入了小康社会。农民富裕起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家园。以前老旧的房子拆了重新建筑。但是依照他们的眼光以及意识来看,房子往往缺少美感与现代性。们居住的环境氛围大多都是十分封闭的,没有先进的建筑理念作为其建筑房子的指导,导致具有一定的盲目及杂乱无章。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要求都是从实用性与美感这两个方面出发。①要求其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房子需要在一些事故来临之时具有安全感;②房子具有一室的美感,赏心悦目。但是在现在的农村,许多人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两点,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用房子的大小,建筑材料的富丽堂皇和土地面积的庞大来衡量自己家的富裕程度。虽然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震撼感,但是往往这种“粗放型”建筑不具有长期保存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这样还大大浪费了人力、材料与土地,不利于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质量与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建筑房屋往往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参照左邻右舍而进行建设,没有根椐自身的需要对房屋作出合理的建设,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且而不规范的。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甚至他们的房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房屋的稳固性、抗震性、抗寒性或者保温性对于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农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做支撑。更有许多人为了省钱,在建设中“减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把房屋的质量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修修补补的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人都放弃了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劳动,导致了农村里许多房屋空闲无人管理,使得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无法平衡。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措施

2.1制定农村合理的建筑规划

①改变原来农村用地分散的不合理布局,把居住区和生产区区分开来,合理布局建筑用地和道路系统,制定一个有效的建筑计划。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展开合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现代的“建筑美”;②绘制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图,让农民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接轨。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出一些适合其居住氛围的建筑,结合此种方式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房型,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建设出既具有当地风俗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气色的建筑风格;③有建房要求的人去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建筑考察,再通过他们对农村里面其他人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性,而主动实行科学化的房屋建设;④还可以让政府给每个村子派出一些建筑专家,为村民们灌输建筑知识,比如房屋的建设比例应该是多少,房屋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房屋建筑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合理的建筑规划意义重大,这样不仅能够使村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村民的设计建筑理念,还能够改善村民乱用土地,破坏城市建设的情况。

2.2加强农村建筑的防自然灾害建设

一般农村都是建设在郊区,甚至许多都是在山区之上,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沉降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农村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现有大量的低标准建筑与设计的安全要求相差相距甚远,许多建筑达不到规定标准。当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楼房质量有问题,那么人们难逃厄运。2010年的玉树县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级的地震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质量问题。加强建筑的防自然灾害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房屋的结构设计,所有房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施工图纸,由政府建设部门统一对施工图纸进行备案方可进行建设;②把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临时包工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考核、登记、发证等程序,确定他们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资格和施工范围。坚决禁止未经过培训和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承包农村住宅工程;③当地政府建设部门应设置专职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现场验收,做好备案资料;④对危房和低收入家庭应有相应的扶持机制,对设计、审备、监管等费用于以补贴或减免,引导他们建设稳固,安全,耐用的房屋。

2.3加强农村建设的引导工作

引导农民了解住宅空间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层高和住宅的合理间距;引导农民重视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造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装修。引导农民统筹考虑农村长远发展及农民个人的利益与需求。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住宅的功能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居住生活、生产方便和整洁清新的温馨家居环境,农村自建房设计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使我国广大的农村都能建成独具特色、各放异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自建房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能够促进农民思想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使农民的建筑手段更加先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3]。

参考文献:

[1]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胡志莲.四川省东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按照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边查边改、疏堵结合、远近结合、标本兼治。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同时,建立常态化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属地负责,部门指导。各村是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镇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技术指导、政策支持。

(二)突出重点,先查先治。区分轻重缓急,重点排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一房一策”的要求,逐一明确房屋处置类型、整改措施、时限要求和整改责任人,督促限期整改,逐一销号清零,实现闭环管理。

(三)全面排查,集中整治。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房的要求,对辖区内农村房屋安全情况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不留盲区、死角,建立“一房一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做到有患必治、有患必除,干净彻底地消除隐患。

(四)完善机制,长效管理。针对排查整治中发现的问题、暴露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监管漏洞,补齐工作短板,建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长远上消除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实现标本兼治。

三、工作任务

按照全面摸底、分类排查、重点整治、全面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农村房屋,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一)摸底排查。对本村范围内的所有房屋进行摸底排查。摸底排查区分农村自建房和非自建房两种类型,全面摸清房屋基本情况,包括建造年代、结构类型、建造方式等,有关信息录入农村住房档案和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1.重点排查。对用作餐饮饭店、民宿、批发零售、休闲娱乐、学校、养老、医疗、仓储等经营性(含生产性、公益性)的农村自建房开展摸底排查,排点包括使用预制板建设的房屋、经过改建扩建的房屋、人员聚集使用的房屋等,并对各类房屋安全隐患作出初步判断。

2.全面排查。在重点排查的同时,结合实际对农村房屋开展全面摸底排查,排查内容主要包括房屋结构安全、使用安全、地质和周边环境安全等,并对各类房屋安全隐患作出初步判断。力争2021年6月底前完成。

(二)重点整治。要以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开展整治,力争2021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整治到位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1.制定重点整治方案。根据重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情况制定重点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工作措施、技术路线、力量组织、工作经费、时限要求等。

2.组织安全性评估或鉴定。对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由房屋产权人(使用人)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性评估或房屋安全性鉴定,确有安全隐患的,由村两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治工作。

3.落实产权人(使用人)主体责任。对经排查确定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自建房,尤其是用作经营的,由产权人(使用人)自主聘请专业人员或机构在限期内进行整治方案设计并整治。

4.实行销号管理。镇、村二级要建立重点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整治一户、验收一户、销户一户。

(三)全面整治。各村在摸底排查和重点整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未用作经营农村自建房和非自建房制定全面整治计划。全面整治要坚持产权人(使用人)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要将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狠抓落实,确保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取得实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村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负责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具体组织实施,做好进度安排、任务落地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并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上报排查整治结果,报告需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签字,落实“谁排查谁签字、谁管理谁负责”要求。重点整治台账于2021年6月底前报送镇规划办。镇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监管指导、协调配合,特别将应当纳入行业安全监管范围的农村房屋全部纳入,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规划办负责指导农村住房建设,牵头组织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填报农村住房档案和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负责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职责负责农村宅基地管理有关工作。

(三)强化应急保障。制定镇农村房屋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村要加强日常安全巡查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各类农村房屋安全突发事件。对排查整治中因工作不实、统计不准、弄虚作假、虚报乱报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四)强化督促指导。加强对各村的督促指导,强化工作调度和现场督查,对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推诿扯皮、排查不实的,予以通报;对问题严重的,约谈相关负责同志;对工作中失职失责、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严肃问责。从2021年3月起,坚持每月调度各村工作进展情况,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按规定开展实地督导。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3

一、农房确权

(一)调整职能,房管统辖

目前,农村房屋尚未建立统一的权属登记制度,农民持有的房屋权属证书,有的是国土部门发放的宅基地证,有的是辖区政府或建设部门发放的房产证。多家发证和越权发证造成农村房屋权属关系混乱、资料不全。有的地方甚至从未开展过农村房屋权属登记工作。产权界定是产权流转的必要前提。由于农村房屋没有统一的权属证书,从而限制了农村房屋产权进入市场进行合法流转。

房管部门拥有我国最为详备的不动产登记资料,自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在城市进行房地产登记,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标准、程序和操作规则。这些都为房管部门进行农村房屋权属登记奠定了基础。由房管部门对农村房屋进行确权登记,利于城乡一体化管理,改变农村房屋权属关系混乱、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二)先行试点,逐步铺开

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质上就是还权赋能,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把属于农民的权利确定给农民。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对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进行确权登记。作为综合配套改革,成都市选择了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先行试点,抽调房管、国土、农委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小组,专门指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摸索经验基础上,全市逐步推广。

(三)简化要件,方便群众

长期以来,农村房屋修建大多不规范,相关手续也不完善,对于此种事实物权,应当遵照历史。因此,对于2000年《成都市村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前建成的房屋,申请人不能出具房屋建设相关资料的,由申请人书面说明房屋来源情况并具结保证,经房屋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确认并出具证明材料的,也可纳入登记。而对于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其建设相关手续与城市商品房类似,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件办理。

在房屋面积认定上,以符合规划和宅基地使用相关规定为前提,在2000年前修建的房屋,按实际房屋面积进行确权;之后修建的房屋,对未超过批准建房占地面积的,按实际建房面积确认,超过房屋所在地规划部门批准的建房面积,超过部分在房屋产权证的附记栏中予以注明。在房屋面积计算方式上,对散居自建房以滴水为界计算面积,对统一建设的集中居住区房屋等,按国家规定的房屋面积测量标准计算面积。

农村房屋为家庭共同财产,按《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共有房屋应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但由于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无法到场。因此,在确权登记过程中,首先由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指定户主代表,出具户主代表声明书,声明该户主代表可代表全体家庭成员行使相关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民事义务,再以户主代表作为家庭房屋权利人代表,农房确权登记由户主代表户口簿中记载的全体家庭成员申请。此种方式简化了手续,减少了争议。在办件过程中,由村组统一集中申报,并由乡镇、村、组三级签章,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减轻登记人员审核之累,同时也方便了群众,节省了登记成本。

(四)发动群众,遵照民意

在办理农房确权登记过程中,应注意坚持村民自愿原则,自主决定是否申请登记,不作强行要求。参照公司治理机制,设立村议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治理机制,维护农民确权登记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制定相关村规民约,讨论确权方案等事宜,并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方能实施。

对于散居房屋面积的认定采用皮尺丈量方式,由村民交叉丈量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在确权登记前,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农村房屋摸底调查工作,遇到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村内成立调解小组,负责处理本组内部争议。对摸底结果进行公示,包括家庭成员情况、房屋边界、四至、面积等。当事人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在公示结束后,农户需签字确认。

(五)对接系统,规范管理

农房登记系统与城镇房屋登记系统一致,农房登记也必须载入登记簿,发放权属证书。农村房屋档案由房管部门统一管理,采取权字号保管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电子扫描,以便查找。针对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实际,对农房产权登记相关税费进行减免,农房初始登记免收登记费,只收工本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自2008年初开展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中旬,成都14个郊区(市)县共确权颁证160万户左右。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房管部门与国土部门在工作协调上不尽一致。从法律上讲,确权初始登记中,应遵行先地后房原则,但各区(市)县房管部门为了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同时由于国土部门工作滞后,房管部门在土地确权完成之前,先行对房屋进行了确权登记,从而导致房地权属主体不一致。只能事后通过更正登记程序予以纠正。在农村房屋登记确权中,村民议事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亦存在“滥用”之嫌,即乡镇对于不便决定的任何事宜均由村民议事会表决通过。殊不知,对于集体公共、公益事项的表决,村民议事会无疑可一言而决,但对于村民个人财产,如权利人身份农转非后房屋归属问题、非农权利人申请农房继承等问题,就不能通过村民议事会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来表决,否则便会出现集体侵犯个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二、农房抵押

(一)明辨法条,先行先试

按照《担保法》第37条和《物权法》第184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一般认为,农房抵押,抵押物的价值是包含了房屋和宅基地的价值,但按上述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故农房也不得抵押。《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33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1条都规定了房地一体抵押,但这些规定仅适用于城市房屋而非农村房屋。况且,在此阶段,我国立法认可农房所有人转让其房屋。既然农房的转让都为立法所认可,农房所有权人以农房设定抵押权又有何不可呢?按照《物权法》第182条的规定,建筑物及其所占范围的土地使用权需一并抵押。但立法机关对该条的解释是本条规定的建筑物,主要指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显然该规定也不适用农房抵押。现行法虽禁止宅基地使用权单独抵押,但并未禁止宅基地上的农房抵押,况且,现行法认可农村房屋在一定范围内转让,如果一概禁止宅基地上的农房设定抵押,必然会引起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以此出发,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在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农村房屋抵押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房屋抵押的指导性文件,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房屋资本功能得以

体现,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出台文件,规范操作

为推动农村房屋抵押登记工作的深入开展,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关于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总体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成办发[2009]59号),规定抵押人办理农村房屋抵押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合法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使用权类型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证,且征得本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二是承诺设定抵押的房屋在依法偿债后有适当的居住场所。同时还规定,抵押人办理土地性质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房屋抵押时,应将该房屋所占用范围内的宅基地使用权变更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承诺今后不再申请宅基地,并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手续,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土地价款,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的一定比例合理确定。如果借款人无法正常偿还贷款,抵押权人可与抵押人协商以抵押房屋拍卖或变卖所得的价款受偿,也可由农村房屋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或者由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基金收购;协商不成的,抵押当事人可根据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处置抵押的农村房屋时本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该规定的用意非常明显。我国现行法上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而在农房抵押时,要求先行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其意图即在避开宅基地使用权禁止抵押的立法规定。该规定要求抵押人补交一定的土地价款才能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因此,据笔者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做此要求。由于在处置抵押的农房时,农房的交易必然涉及宅基地的处置,无论农房受让人是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还是租赁权,由于宅基地具有集体共有性质,本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农房的权利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一方面有利于优先解决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房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了农村房屋财产属性的体现。

之后,成都市房产管理局下发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抵押登记(暂行)规定》(成房发[2009]202号),规定村民的房屋可用于抵押,应当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抵押的证明材料,删除了宅基地使用权先行转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上列成办发[2009]59号文和成房发[2009]202号文都规定在办理农房抵押时,要求本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房抵押一旦失败后,有可能导致农房所有权的转移,而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86条的规定,“申请村民住房所有权转移登记的,应当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移的证明材料”;另一方面,村民取得宅基地一般是无偿的,带有福利性质,而农房交易价值所包含的宅基地利益应由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取得。

自2008年中旬成都市开展农村房屋抵押登记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年底,除成都市中心五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房管部门办理农村散居房屋抵押融资9000户左右(含灾后重建抵押),抵押面积50多万平方米,融资金额3亿多元。

(三)存在问题

1 抵押登记基础薄弱

正如上述,农房确权登记过程中存在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房管部门在办理农房抵押时,可要求当事人提供土地权属证书,房地权属主体不一致的,可先行通过更正登记程序予以纠正。

2 金融机构顾虑重重

目前,从事农房抵押融资业务的仅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贷款渠道单一的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农民不能如期还款导致抵押失败时,即便在办理抵押登记时,已承诺设定抵押的房屋在依法清偿后有适当的居住场所,在农民无其他住房保障情形下,即便有法院的生效判决,金融机构也不可能执行抵押农房,这在调研中得以证实,如此,金融机构必然会形成坏帐,因此,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接受农房这种抵押物。客观讲,农民还是比较理性的,不会盲目将农房抵押贷款,通常考虑了还贷能力,且比较诚信,取得贷款后,大多会投入一些风险小、有稳定收益的产业,都能如期还清银行的贷款,抵押并不最终导致所有权的转移,风险并非想象中那么大。201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关于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筹集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成办发[2010]8号),其规定,政府应当建立风险基金,用于收购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抵押农村房屋。此文件的出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目前,风险基金筹借的量还需增大,覆盖的区域也要更宽。

3 集体经济组织消失

在实践中,集体经济组织主体虚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主体虚位,但名义上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目前,成都有的地方已不存在集体经济组织这种形式,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一个集中居住区内往往安置有几个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打破了农民以前以地域划分形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那么集中居住区的农房抵押时,如何出具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证明材料呢?事实上,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后,集中居住区一般都参照城市居住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由于集中居住区的集体土地是由该小区内的成员集体共有,因此,可引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制度,由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对农房抵押出具同意证明材料。

(四)制度配套,促进抵押

首先,在推进农房抵押的同时,政府也应加快建立农村公共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农民房屋抵押后的居住问题,允许城市廉租房对农民开放。其次,要加强农房评估,2009年,成都市房产管理局了《成都市农村房地产估价规范》(试行),为确定农村房地产抵押贷款额度提供参考依据。再次,要厘清农房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必须在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建立起一套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最后,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对农房抵押的支持力度,一是强化商业性银行的支农责任,二是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4

   景象。空心村庄影响村容村貌,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宝贵资源,目前在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蔓延之势,成为节约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空心村”现象及其危害

   (一)邓州市“空心村”现象调查

   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邓州市农村人口441470户,1502848人,占人口总数的89.99%,农村居民点用地约2.8万平方千米,占城市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90%以上。农村人均居民用地0.018平方千米,户均居民用地0.07平方千米,远高于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全市578个行政村中,空心村庄闲置面积高达3万5千亩,约占村庄总体面积的六分之一。

   文渠乡耕地8.3万亩,6.6万人,辖21个行政村,301个村民小组。其中李洼村耕地6933.8亩,总人口3789人,人均1.83亩,辖12个自然村庄。实地调查李洼村宅基地利用情况如下表1,李洼村住户1049户,空置159户,空置率为15.16%,户均闲置用地约0.2亩,全村浪费耕地超过300亩。

   (二)“空心村”造成土地闲置与资源浪费,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

   1、占有大量土地资源,加剧人地矛盾。农户建新房不拆旧房,一户多宅,旧宅闲置,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调查结果,空心村庄造成文渠乡全乡闲置土地超过1335亩,平均每个行政村过程63.6亩,数目惊人。

   2、村容村貌改善难以实现。多数村庄新建房屋分布在村子,村内旧房破旧,严重破坏整体布局,造成道路、管网、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无法按规划实施,环境卫生状况恶劣。

   3、安全隐患大,潜伏矛盾多。废旧院落杂草丛生,干旱时节极易发生火灾;旧房屋年久失修,墙体变形,倒塌伤人事故时有发生。

   4、劳动力流失,村庄缺乏活力。李洼村后杨洼组人口706人,常年外出谋生年轻人268人,占37.9%,村中少有年轻人身影,欠缺文化娱乐活动。

   二、“空心村”的成因分析

   (一)乡镇土地管理部门人员不足,规划管理、监督不到位

   乡镇土地管理部门成立比较晚,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乡村规划重形式,轻落实,宅基地审批缺乏监管,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多数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房屋布局混乱,空间规模、整体结构、功能组合都没有科学性。

   (二)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宜居性差

   1、不少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村庄地处河湾滩涂、坑洼,每逢雨季,积水成灾,房屋倒塌;也有一些地处丘岭、山岗,坡路难行,打井饮水困难。

   2、大部分村庄宅基地布局混乱,建房随意性大,间隙狭小,出路狭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3、村庄内道路不畅通,“断头路”多,路边常年堆放杂物、垃圾,缺少桥涵、排水及通讯网络、照明等基础设施。

   4、攀比心理盛行,封建迷信尤存。村民建房盲目攀比,求新求高求大。受“守住老宅,子孙发财”思想影响,搬进新房的农户,宁愿让旧房闲置。

   (三)非农产业渠道增多,人口外流增加

   1、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但由于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粮价不稳,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批年轻人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买房扎根于城市,老家房屋闲置。

   2、高考扩招后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融入城市。仅后杨洼近十年来,已有36人考入大学,6人参军。

   (四)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由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在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年轻夫妇及孩子脱离父母单独生活,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户数增多。

   (五)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次等市民”异地养老无保障

   进城谋生农民即使在城市买房安家,但在孩子入学、就医、购房等方面仍无法得到市民待遇,多数选择在老家建房,以备养老。笔者调查表明90%以上村民有这种考虑。

   三、“空心村”治理对策与措施

   (一)充实人员配备,强化监管力度

   乡镇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人员调配,配备必要的车辆和设备,分片分包到人,搞好村庄长远规划。行政村应建立规划治理小组,村民共同参与,配合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合理规划,落实规划。要利用先进的卫星、网络技术,加强建房监督检查。村民建房要存档备案,签订合同书,杜绝旧房闲置,异地新建。(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庄集聚力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完善村中心

   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照明等设施,提高村民在中心区域建房生活的积极性。

   (三)摸清底子,“撤、合、迁”并举,退“空”还田

   要根据不同自然村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整治对策:

   1、地处河滩、低洼、岗丘以及村庄规模小、人口少的村庄,要整体迁到地势较高,交通方便的地块,原宅基地要重新翻耕,变成耕作的良田。

   2、填“空”为“实”。占地面积较大,人口多,中心闲置地较多的大村,要将村庄内部闲置的废旧房屋,全部推倒平整。把宅基地转让给其他住户,原宅基地户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城镇或外地购房的村民转让旧宅,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

   3、地处集镇、交通要塞的村庄,要统一规划居民住宅区,退还的土地宜开发为工业、商业用地。鼓励村农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运输业、商业等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成立协会,签约合同,奖罚结合

   成立由村委、村民代表参与的村庄治理协会,起草村庄整治十年规划。要求建房户写出书面保证,并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符合建房申请者,由村组优先安排宅基地,乡镇政府减免其宅基地使用费和建筑营业税等,违约收缴建房保证金,用于奖励在旧宅建房的村民。为了鼓励地方政府,在村庄治理中新增耕地经上级部门验收后,可准予减免耕地开垦费,用于村庄治理。

   (五)探索新的农村房屋产权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村域内的房屋使用权自由转让,几乎处于停止状态。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措施,建立和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支持旧宅基有偿转让,乡镇政府收取一定的交易税,作为村庄整治的专项资金。保证土地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保障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鼓励集体、个人从事废旧房屋的开发,建设新的房屋投入市场销售。鼓励村民集资,建设联建房屋,使居民的房屋向高层空间发展,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可以缩减房屋占地面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朝瑞.大力实施“空心村”整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国土资源,2006,(6):17-19.

   [2]邓州市统计年鉴编委会.邓州市统计年鉴(2008年)[m].邓州市统计局,2008:74-80.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5

一、现状

__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__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20__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经调研,__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至20__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2.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2.1%,其它3.08万户,占2.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3、大部分房屋选用的建材质量不合格。在调查的所有砖木结构房屋中,大部分砌墙体用砂浆不符合要求,有的用石灰掺土代替砂浆,有的砂浆配比不符合要求,有一部分房屋选用旧砖、劣质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墙体强度明显降低。有的用旧木材或已经腐朽变质的木材做梁柱,地震时房屋容易产生局部失稳而倒塌。

4、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或施工不太合理。譬如,房屋高度与宽度之比不符合抗震要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与房屋的类别不相匹配,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缺少可靠的连结,整体性差。有的砖混房屋尽管设计了圈梁、构造柱,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符合要求,也达不到抗设防的要求。在被调查的房屋中,还有一部分旧砖木结构或土墙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出现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屋顶塌陷。据调查,这些危房目前大部分还在被利用,或住人或存放物品和牲畜。这类房屋如果遇到中强地震就会墙倒屋塌,将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伤亡。

二、原因

导致目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广大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住宅防震、抗震知识贫乏。他们在建房时往往只考虑美观、气派、宽敞、舒适,而不考虑抗震因素。有的盲目攀比,建设的房屋太高、太宽。有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导致一部分住宅存有安全隐患。

2、我市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他们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不讲求质量。施工工匠没有经正规培训,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3、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制定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法律强制要求。由于某种原因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常把划分的宅基建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有的村镇没有编制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按照防震减灾有关法律对村镇建设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在村镇建设中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没有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使村镇建设存有很大的抗震隐患。

三、对策与措施

为提高我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结合我市实际,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专家参与农村民居设计

组织专家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结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高村镇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采取可行的抗震加固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已建成的建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村镇建设要合理规划

将农村抗震设防管理与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每个乡镇都要制定村镇建设抗震减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在村镇建设中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可将震害损失大大降低。

4、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

一是要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二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三是对施工人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培训形式除采取集中讲授外,还可以实地参观已建成或在建的抗震民居;四是加强对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使新建、改建、扩建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5、推广典型,逐步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可采取“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移民建镇和推动农村房屋建设中抗震设防工作,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总结、筛选、提炼出已有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房屋抗震技术及措施,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__市的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大大提高,农民抗震设防意识明显增强。

6、加强对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突出政府在抗震设防中的管理力度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黄兴柏加两镇“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阐明了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农村住宅中的“改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总结了农村住宅改造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按照定位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操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通过这三个阶段,农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显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又是当前湖南实现“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黄兴、柏加两镇农村现状

当地的村落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形成了一个生态有机的空间布局,以地方条件和居住者需要为基础,使黄兴柏加的住宅具有了亲切宜人的尺度,当地材料也带来了一定特色的立面风格,但在农宅选址时“逐水而居、沿路而住”的观念依然沿袭至今。对河堤安全警戒线、道路退让等考虑不周,常有被河水淹没及车辆撞击的危险。大量的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过大,规划布局凌乱使得农村建筑现状混乱。

层数上则以一层、二层房屋为主,形式有坡屋顶、平屋顶。其中一层房屋多为坡顶,二、三层房屋中,近年新建的也多为坡屋顶。结构多为木结构、砖混结构,也有底层框架结构,材料主要是粘土砖、小青瓦、红瓦等。现有农村住宅单体功能较落后,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格局,造成功能上的混乱及外观上的突兀,各房间的流线无法得到保障,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村镇部分住宅间距不足,日照、通风、采光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也相对缺乏。

总之,黄柏两镇的大部分农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设计人员统一的规划指导,施工前对材料没准确的估计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套用一个固定模式建筑布局,欠缺对建筑立面的考虑,不符合建筑形式审美要求,不仅增加了农民自身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住宅改造

2.1平面设计

2.1.1在平面功能布局上,黄柏两镇的农民根据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已经处理得较为成熟,只是在少数的房间联系上不够到位,改造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上略为浪费,本案在设计中注重节约用地,本方案建筑基地用地仅为139m2左右。节约用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将辅助用房和居住用房联合为一体,共同建设,减少了分离设置时居住用房与辅助用房之间的交通用地;B、平面呈较规整的小进深、长面宽设计,不仅有利于住宅单体的节能,有效地降低造价,同时为组团布置节约用地创造了良好条件;C、平坡结合的屋面及南北方向的退台不仅丰富了立面,又缩短了日照间距。

2.1.2充分考虑现代农村家庭生活行为的需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减少室内的交通面积,较好地体现了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私密性和安全性。本设计力求人流走向流畅,动静、内外、洁污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住户使用方便。现提出三种基本功能空间分区:

a公共活动区:由庭院进入室内,宽敞明亮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首选场所,用餐区把客厅和厨房分开,则就餐时仍可以与客厅互动交流。B私密区:二层设有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储藏室。亲朋好友可在二层起居室进行交谈、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住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主、次卧室。南向卧室设有凹阳台,既可在阳光明媚时沐浴阳光,又可在晴朗的夜晚欣赏星光夜色。而在上楼梯的左侧则布置了一个客房,为亲友探访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同时,还考虑到家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在首层安排一间老人卧室。C储藏区:一层的车库可存放农具、储藏粮食,二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可存放生活用品。

2.2立面设计

在黄柏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质朴亲切的建筑形象、健康温馨的家居环境、轻松优雅的生活氛围,所以立面设计是本案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地的建筑现状情况,我们构思了四种不同程度的改造方式。

2.2.1“移花接木”法

本方式将植物和庭院小品引入建筑中,如植被屋顶、棚架、植物暖房、绿篱围墙、草被、花卉、盆景、乔木、硬地、石桌凳、小水面相关配置等(图1,2),形成了具有一定生态性、休闲性的旅游特色,改造重点部位在入口,改造对象是所有的农宅。

2.2.2“改头换面”法

针对一些重点地段,如农家乐、集镇、进行全方位改造,如平改坡、双重外墙、搭建玻璃暖房等(图3,4),特点是荷载小,施工方便,色泽鲜艳多样,耐久性好,但经济性较差,改造周期长。

2.2.3“犹抱琵琶”法

只对立面的主要部位如大门、窗套、护窗、山墙等进行重点处理(图5,6),改造后的仿传统民居花格窗,垂花窗,使整个住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可以大量使用,但形式需因地制宜,有所变化。

2.2.4“略施粉黛”法

本方式专门针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民宅,将原有小青瓦屋面增添新瓦,使其屋面加厚变匀,外刷灰白色外墙涂料,是一种原生态的民居形式(图7,8),特点是施工方便,价格便宜。

以上四种方式在立面处理上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石材、木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达到了突出农村生活气息,尊重历史文脉,继承传统民居的特点。

2.3院落布局

本设计采用了庭院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模糊空间布局。前庭院休闲活动空间,中间房屋居住空间及后院工作空间。前庭院空间主要提供给居民一个半室外活动空间,较其他室外空间具有私密性。可供休闲、晾晒之用,是个利用率较高的活动场所。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前庭院内设置苗圃,可供农民在院内种植蔬菜、瓜果或其他花草植物。

3几点启示

3.1设计人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让他们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房子提出改造意见,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既符合了改造的目的,又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

3.2集约化的规划布局,在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进行农村规划,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益和效率。

3.3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a在向阳的屋面布置太阳能集热板以解决采暖、热水等问题,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B多户统一布置沼气池,人畜排泄物统一排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形成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保护薪材林木,同时也改善了卫生条件。

3.4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采用石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庭院铺青砖或石材;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突出乡野特点。

3.5防水、防潮在屋面、外墙板缝和厨卫间均作防水,屋面防水为三级防水设防,选用高聚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刚柔结合防水。由于湖南地区一年中潮湿周期较长,所以一层地面使用架空地板,防止地面返潮,同时考虑地面防潮层和墙体防潮层结合处的防潮处理,以达到最好的防潮效果。

总之,新农村住宅改造应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基准点,着意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努力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的怡然栖息之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居寝分离、食寝分离,延伸邻里交流空间;注重增强人与建筑的沟通,使人们在感受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住宅改造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它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人民强烈企盼有一个舒适优美的居住坏境,它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综合了农村经济、生活、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建立全新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时代所需,迫在眉睫。愿以本文抛砖引玉,与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人士共同探讨,开创农村住宅改造及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刘仕清,唐伯固.新湖南50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7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art&engineeringinstituteofGuangxiartsUniversity,nanning530022,China)

摘要:建设新农村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深入实际调查为前提,从宏观、微观的层面,结合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尊重地方习俗、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对川东丘陵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实践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阐述。以期对改善农村住宅环境及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同时为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研究探索提供更多基础资料,逐步完善和丰富这一研究体系。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newvillageisrelatedtothevitalinterestsofthevillagers,anditisalsoanimportantpartof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inChina.takingthein-depthinvestigationasthepremise,fromthemacroandmicrolevel,combinedwith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ofadjustmentof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therespectoftheenvironmentandlocalcustom,thepacewiththetime,thispaperdetailedlyanalyzesandexpoundsthenewruralresidentialdesignpracticeinthehillyregionofeastSichuan.thispaperhopestoimprovetheruralresidentialenvironmentandlivinghabits,improvethequalityoflife,playapositiveroleand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atthesametime,ithopestoprovidemorebasisinformationforthenewruralresidentialconstructioninChina,andimproveandenrichtheresearchsystemstepbystep.

http://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实践研究

Keywords:newvillage;residentialdesign;practic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65-03

作者简介:李春(1979-),男,四川广安人,国家公派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澳大利亚注册景观师;陈建国(1959-),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园林景观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0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在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关键的一环,同时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选取川东地区新农村住宅为设计实践案例,对规划选址、功能布局、材料及装饰细节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1规划及选址

本案例选取的新农村住宅设计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广安市代市镇东方村,该村镇具有典型四川小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并具有浓郁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传统特色。在农村地区新建或改建住宅乃头等大事,几乎每家每户在新建或改建房屋时都会找风水先生进行实地勘察方位并择吉日以求吉利和对建房的重视,这一传统得以延续是因为住宅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和物化的寄托根基。风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多科学合理的方面,诸如选址、朝向等,不仅包含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现代景观学的理论。

本案的选址位于原有老宅基地的基础上,属于典型的小土坡丘陵地形。住宅背靠小山坡,宅前有农田小溪流,住宅的右前方有池塘。有山有水,这样的乡村景观生态美学与风水的要求不谋而合。住宅的朝向最终选取了朝西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山坡位于东南朝向,需因地制宜;其次,经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该地区属于全国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这一因素与四川人个子不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建筑的朝向,可以主动有效增加未成年人每天活动的日照时间,对未成年的成长尤其是骨骼发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由于丘陵地区的农作物无法像平原地区那样高效集约化栽种和收割,因此具有朝西向的院坝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农作物晾晒场所。西向的院坝可以获得最长的日照时间,以保证春耕秋收农忙季节的顺利开展,尤其是以玉米、稻谷等为主要农作物的农村地区。拥有一块空旷向阳且离收仓操作距离最短的院坝,将是一个最为重要且利用率最高的功能场所。

此外,宅基地周围有浓密茂盛的慈竹、洋槐树及部分瓜果如柑橘、葡萄等。为了保持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这些绿化均得到了保留。植物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很好的净化空气,在寒冬季节慈竹还可以作为屏障起到阻挡寒风的作用。而乡村的这些植物都是经过若干年自然生态法则生长的,较少的人工种植栽培干预,能更好地对环境起到自我调节及生态循环的作用。

2住宅功能布局设计

住宅设计均以家庭单位作为设计前提,尤其是农村住宅,家庭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住宅的面积以及功能布局。在传统的川东民居中,房屋布局形式多为三开间左右对称式布局,中间开间为“堂屋”,兼具起居与会客的场所,大体与现今的客厅功能相近。这种三开间有堂屋的布局形式受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的影响,密集的柱子布局有利于民宅房间墙体灵活多变的自由组合布局。

本案总用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平方米,院坝约90平方米,卧室及堂屋面积90平方米,仓储20平方米。共设一间堂屋、三间卧室、一间书房、厨房、餐厅、两卫生间、一间粮仓库房及家畜饲养房。建筑布局上,形成东与南面建筑半围合形式,配合北面的竹林,恰好形成了三面围合的布局形式。功能分区上,东面正房以生活起居等较为温馨干净的活动区域为主,同时外观上能达到充分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和形式美感。而南面偏房以家庭生活服务配套及农作劳动为辅,外观上仅作为补充以打破正房的单调感,以此映衬正房的主体形象。整个住宅设计强调干湿分区、动静分区、人畜分区,同时做到功能布局合理、日常活动路线最优的设计处理,以改变以往农村地区住宅布局不合理以及脏乱差的生活现状。

东面为正房主体,为主要的生活起居区域,强调干净、整洁的居住生活空间。为了强调正房的开间尺寸及高度,延续了传统川东民居的三开间布局,保留了堂屋。同时为了丰富正房的空间层次,在堂屋的设置了凹形门厅空间,将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进行延伸过度。当春天雨季来临的时候可坐于此远眺门前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而夏季则可用于户外遮阳休息,并适当削弱由于住宅朝西导致过多阳光进入室内。该案例住宅以典型的六口之家为设计依据,其中一对老年夫妇,一对年轻夫妇,两名小孩。因此在左右开间依次设置了老人房、主卧、儿童房及书房,每个房间互不影响,堂屋作为中间公共区域可以最短距离到达,方便家庭交流。在卧室布局中,将以往受制于“穿斗式”结构的门窗朝向及房间大小均按照当代人们的起居生活习惯并结合人体工程学进行了改良,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传统建筑的开窗较小,导致这一地区的许多孩子从小视力不佳。通过对窗户位置的调整及适当增大窗户面积等这些积极的改善措施,将有利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视力的改善。

南面偏房设置日常用水及农作劳动相关的功能用房,如餐厅、厨房、厕所、家畜饲养房及临时杂物房,与正房做到干湿分区、人畜分区等处理。作为正房之外的补充用房,偏房在体量和形式美感上均有弱化。厨房的设计对于新农村的环境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和改良厨房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本案所属的村镇暂未安装天然气,大部分农户主要以柴火、电为主。鉴于此,厨房的布局就必须要考虑能容纳柴火的备料堆,以及能使用电能如电饭煲之类的操作台面,同时还需预留天然气灶的操作台。电能与天然气的使用大体与城市居民相同,但柴火则是这一地区独具特色且的方式。柴火主要是农作物桔杆以及枯枝木块等可作为生火的能源,此类能源因为季节性强、属废物利用几乎无经济成本、容易获得、柴灰还可做肥料以及可持续等因素而广受这一地区农户欢迎,同时,利用柴火配合铁锅做出来的菜肴口感更佳。所以柴火是该地区一年中使用最多的能源。但柴火尤其是桔杆之类,体积大且灰尘多,极易造成厨房脏乱。

因此,需在厨房的角落设置专门堆放柴火的备料堆,以解决堆放混乱的问题。此外,还应做好厨房排水的室内标高设计。如柴火备料堆角落要明显高于用水区撒落水区域,出水口处与备料堆设置需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做到干湿分区等。

所以厨房的使用面积要求较大,本设计案例中厨房约有14平方米的空间,方能满足家庭以及不定期举办“坝坝宴席”之用。

餐厅的设计则更多的尊重和延续这一地区传统民居中就餐礼仪对空间的要求。川东农村地区风俗习惯中的餐桌摆放以一米见方的八仙桌配以四条长条凳为布局格局,每方位坐二人,共八人。面对餐厅横梁的北面方位为长辈或客人就座席位,晚辈须坐在其余方位。这一传统餐厅格局要求空间以趋于正方形且独立设置为宜,做到传统习俗中追求的四方体面。

粮仓库房则是农村地区住宅设计考虑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存仓是每户家庭丰收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且使用频率高,面积需求较大。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农具等摆放杂乱的问题,特意设置了20平方米的偏房用于各个季节农作物的存仓及农具摆放,做到井然有序,以期引导和逐步改善杂乱的印象。

南面与东面建筑连接的区域设置了用于晾晒农作物的院坝,作为开敞式公共区域。在农闲时可作为家庭或者邻居及亲朋好友户外活动的场所,也可做停车场使用,农忙时则可作为晾晒农作物的重要场所,此外,这类院坝也是四川农村地区较为流行的“坝坝宴席”的重要举办场地。与西方庭院的草坪相比,或许川东民居这类院坝似乎承载的实用功能毫不逊色。

3材料及装饰细节

该新农村住宅设计沿袭了当地传统的川东民居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延续这种传统做法的工艺已逐渐失传。绝大多数的农村年轻一代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在大城市完成学业后选择了留下。因此,本案仅在外观形态上“取其形”采用了传统民居风格的装饰手法,但建筑结构则使用了砖混结构。

首先,这种砖混结构施工成本较低,且施工效率快;

其次,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在尺度、隔音、防盗、兼顾耐用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已经无法与砖混结构相比,且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功能要求;

第三,由于该地区传统建设工艺的逐渐失传,已经很难找到拥有这类施工技术的工匠;

最后,在经济效益方面,木材价格的不断上扬,在追求批量化、建筑成本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木结构在农村建房中逐渐被淘汰。

住宅的屋顶依然沿袭传统川东民居的双坡屋顶,采用传统的木质檩条上敷设陶制筒瓦。这样有利于春夏雨季的自然排水,同时也减少了平屋顶屋面必须要做防水的施工成本。同时,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坡屋顶屋面与小丘陵环境及地貌更为协调,而不会感觉突兀。另外,将传统的小青瓦改为陶制筒瓦,其优势在于陶制筒瓦的安装更为牢固,质地更为坚硬,可有效解决小青瓦因受到大风大雨或树叶等的影响;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小青瓦由于是黏土烧制而成,对农村地区的耕地有破坏作用,所以国家已经文明规定禁止大面积使用青砖青瓦作为建筑材料,仅特殊建筑可不受此限制。

为了增加光照时间获得更好的自然照明,窗户的设计尺寸较传统窗户有了较大提升。其次,考虑到防盗安全,在窗户外设置了传统“回”字式的防盗外窗,能增强川东民居的形式美感。

4总结

本文关于川东丘陵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前期设计阶段深入对该地区的各方面的实际调查,避免了“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调查的设计缺陷。

其次,在规划选址上尊重地方风俗、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降低经济成本并兼顾美学原则。

第三,功能布局上,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农村生活及劳作习惯为前提,结合与时俱进的理念,通过干湿分区、人畜分区、生活劳作分区等做到布局更优化、使用更合理、环境更优美的原则,而不是纯粹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模式,尤其注重存仓等功能用房的布局。

第四,在材料及细节上,对原有的材料进行合理替换以达到经济效益并符合新时期的材料规范要求,对原来的传统建筑中如开窗及朝向、尺寸等进行优化改良,以达到在沿袭传统美学的同时又能保证适合新时期的功能使用要求。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对这一地区新农村建设包括改善住宅环境及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http://

参考文献:

[1]杨敏.新农村住宅建筑的空间功能设计与规划[J].中外建筑,2013(12).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8

【关键词】苏南地区农民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我国幅员广阔,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对住房的要求已不低于城市,有的甚至超过城市,他们急需住房设计方面的指导。而对于建筑工作者来说,如何经济合理的解决农村住宅设计,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

笔者通过对苏南地区农民住宅的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优缺点,试图得出能够用以指导农民住宅设计的几点原则.笔者调查的农村集中在常熟市大义镇镇区周边,所测绘的成果为附图1.

一.农民住宅现状概述

目前农村住宅的建设受小农经济的制约,呈现分散零乱一户一宅的面貌。建筑外观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模仿,千宅一面,缺少统一规划及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已逐渐引起建设部门的重视,加强了宅基地的管理,规划了一些小集镇,水、电、道路等小区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单体设计也开始向标准化、定型化方向发展。

二.自然条件

江苏省沿江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长江中下游春末夏初是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伴有暴风雨。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建筑必须满足夏季防热,导风入室降温,兼顾冬季防寒;规划上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避免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的要求。

三.传统习惯

常熟的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也遗留有陈旧愚昧的意识.比如说房屋开设的窗户少而小,致使室内昏暗通风采光效果极差。房屋层高和朝向不从使用角度出发,信“风水”先生,认为自家房子必须超过前方或侧方房屋高度,导致户户争高,造成浪费,甚至于因一砖高差引起严重的民事纠纷。

四.施工方式

由于农村住宅是自筹自建,大多存在从众心理,建房时相互模仿,不仅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大致相同,而且建筑结构、基础处理也一模一样,随意套用,忽略了结构的安全性。施工方法采用相互换工、传统的手工操作、泥木匠施工方式,因而也就限制了建筑结构的形式。建筑取材,多为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因地而异,建筑造价低廉。

五.住宅空间

传统的一明两暗的房间布局为大部分住宅所采用.

同时,概括地说,农村住宅主要由室内与室外两部分空间组成。室内部分主要有堂屋、卧室、厨卫、餐室、贮藏室等;外部分自成体系,包括庭院、畜禽舍以及其他辅助设施。

堂屋:具有生活、生产、晾晒与暂贮农作物等多种功能,也常常是交通、联系室内各室的枢纽。多种使用功能决定堂屋面积较大,因此开间尺寸比卧室大得多,常为两开间,进深常与卧室相同,一般在4.5米至6.5米左右。

堂屋大多设在楼下,居卧室一侧或中间。堂屋成为生产与生活的枢纽,不可避免的开较多的门,但应注意留出充裕的使用面积,尽可能的避免人流路线穿破堂屋。可以通过设置过厅,虽然增加一些建筑面积,但使用方便;也可将堂屋内缩形成外廊,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手法。

卧室:与城镇住宅大体相同,其使用面积、开间及进深尺寸根据家具布置、活动占用的空间、人口的多少而定。一般来说,农村有两至三代人同居以及来客留宿的习惯,因而卧室数量要求较多,一般至少三到四间。卧室设在楼上居多,楼下卧室常常是老人或客人居住,设计时可将卧室与堂屋并连或串连布置.

厨房:厨房不仅要满足住户炊事、饮食的需求,还要作为喂养家畜、蒸煮饲料之用,兼作存贮杂物和部分柴草之地,而且还往往能充当起居的作用。农村大部分厨房里设有砖砌柴灶和煤灶。常见厨房布置方式有:独立布置,厨房与楼房分开或毗邻(在调查中发现,采用这种布局的厨房很多是保留下来的老房子的一间,楼房则是新建的)。通常将厨房设在后院的北向,自成一体,可避免烟气影响,卫生条件较好;对烧柴草地区,将厨房作为堆放场地,尤感方便。但分开布置雨天使用不方便,可另设通道加以改善,因占地较大,对于以柴草为主要燃料或者占地面积不受限制地区比较合适。另一种室内布置,厨房与堂屋或贮藏室相连,不受风雨影响,使用上较为方便。相对而言,农村厨房面积比城镇为大,一般要达到15至20平方米。

餐室:餐室是全家人就餐的场所,在独院住宅靠近厨房处设辟一小间,光线不必太亮,可利用间接采光。但也可不必单设,就利用客堂兼作之用。

贮藏室:因农作物及生产工具要有堆放场所,特别是谷物不宜敞开放置,要留出一间小屋做贮藏室,一般利用楼梯踏步下方分隔一间,也可位于堂屋西面的房间。

庭院:主要功能有谷物晾晒、家禽饲养、蔬菜和树木种植、杂物堆放,它是农村住宅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的院落,因独家使用,占地较大,设计时对庭院的面积注意控制,防止占地过多。庭院四周多种植木本植物,绿化环境遮荫。

露台:现在农村住宅楼房已成为主流,露台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作用为晾晒谷物衣物、夏天纳凉。一般由楼房错层获得,平台下多为对保温隔热要求不高的房间如厨房、餐室、贮藏间等,常结合廊道布置,另外利用整个屋面作露台也比较多,此时楼梯间高出屋面,由于农村不重视屋面保温隔热、防水,施工质量差,建议不要采用这种布置。

楼层高度: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住宅层高比较高,一般在3.5米至4.5米。笔者认为农村空旷,无城市小气候“热岛”效应,在3米以内也是可以接受。

六.总结

农村建房量大面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自然资源、风俗习惯等差异很大,建造形式、水平有所不同,千百年来沿用的传统习惯更不易改变。因此,作为设计者要多作了解,在设计中对农村住房的建筑形式、结构、构造要符合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和现有施工水平。建筑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民俗风习和农民的特殊生活习惯。形式要简单美观,又要符合农村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尽可能体现农村风貌——比如在我调查的这个区域,属温带偏热气候,故农村流行建造二层外廊式住宅。这种住宅一般为四开间或五开间,占地较长,居室和居室间全以外廊为交通道,互不穿套,家庭内各种活动均无干扰,各个房间可独立布置,一楼为客堂、老年人卧室或来客的临时卧室、贮藏室等,二楼则全部作为卧室。

同时,目前苏南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新建工业园而拆迁新建了很多的农民小区.对于这些住宅,由于是由专业设计人员完全控制,就没有列入这次的调查范围.

参考文献

[1]朱保良等编著.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2]李学昌主编.20世纪常熟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9

宋庄房屋买卖是一次可贵创新

宋庄画家村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画家与农民的自发性创造,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生事物。经过十几年发展,宋庄画家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诚然,宋庄画家村的房屋买卖是在国家法律对集体土地交易制度的规定还没有完全清晰的时候,农民与画家将农村发展和文化创新结合的自发买卖行为,这种自发行为表面上看,没有现行法律规则的完全清晰明确的认可,是对传统农村房屋不能出售给城市居民的产权规则的突破,如果机械地按照传统的法律规则看,这种房屋买卖行为违法。但是,依我之见,考察宋庄房屋买卖的事件不应该忽视我国正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特殊历史阶段,宋庄画家村的房屋纠纷是旧体制还未改革彻底,新体制还没有成熟到位的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城市与乡村是两个不对等且不能相互沟通的独立经济体,城市与农村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国家用户口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各自分开,实行二元管理,只允许城市居民在城市范围内固定地生活,农村居民在农村范围内固定地生活,城市居民与农村农民之间基本没有流动性,在那种制度环境中,法律规定农村的集体所有土地除国家征收外,不允许进行自由交易,城市居民不能购买农村房产,当然农村农民也不能拥有城市房产,这种法律规定是当时的经济生活状态和经济体制状态的反映。

自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城乡分隔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人力资本的流动使农村居民开始向城市发展,而城市居民也有了到农村发展的机会,封闭静态型资源配置方式被开放动态型资源配置方式替代,这样一种城乡开放交流的生活状态就不是原来的法律规则所能规范的。既然原有法律规则不能规范今天的生产生活要求,就应该允许今天的生产生活要求突破原有的法律规则。宋庄画家村正是今天的生产生活要求突破原有法律规则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当时宋庄的农民房屋的空置率达到百分之五十,而画家急需相对宽松的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工作环境。宋庄农民的房屋供给与画家的工作环境要求相吻合,便产生了宋庄的房屋买卖关系,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房屋买卖关系对于画家和农民都带来了直接的好处。画家在宋庄的集聚满足了画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成就了画家的事业;农民出卖空置房屋,解决了农村农民财产增殖的需要,为宋庄农民提供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机会;当地政府也得到了好处,实现了当地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就这样,宋庄画家村是几方多赢的新生事物。

考察宋庄画家村房屋买卖案例,还需要从这种交易行为的宏观战略效果看。从总体上看,这种微观的自发买卖行为符合宏观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看,宋庄房屋买卖符合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从严重污染环境和消耗能源的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到环境友好,人文资源投入为主的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必须在城乡一体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的过程中产生;从深化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需要看,宋庄画家村的房屋买卖实际上提出了中国保护现有耕地和盘活农村土地相结合的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思路,探索了一种中国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综合管理的新模式;从中国户口制度的改革看,宋庄画家村的建立尝试了整合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村农民的资源整合和生活区域整合,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为户口制度改革打下现实可行的基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结合的需求看,宋庄画家村的房屋买卖符合城乡差别缩小的要求,符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趋势。可以肯定地说,宋庄画家村的房屋买卖从目前看起来是一种个别现象,但是从中国发展的趋势看,象宋庄一样的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房屋买卖将来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宋庄画家村无非是先走了一步。综合上面的分析,宋庄画家村的房屋买卖不仅应该承认合法,而且应该视为是城乡之间的产权交易制度的可贵创新。

房屋升值源于画家人力资本投入

关于宋庄房屋买卖前后房屋价格差距过大的问题,还是应该有一个历史的眼光。当时的情况是,宋庄农民房屋闲置率很高,农民愿意出卖,画家有需要,愿意买,愿意卖和愿意买一拍即合,当时条件下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意思的表达,当时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不如现在这样得到社会呼应,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后来的房屋需求,所以价格可能偏低,但是当时的价格决定程序和整个房屋买卖的交易过程符合市场交易的契约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至于后来的房屋价格上涨,又有其后来的具体原因。宋庄房屋产权交易后的价格升值表面上是房屋需求者增加,是房屋需求资金来源增加的结果,实际上其主要因素不是对房屋需求自身的增加,而是画家人力资本投入形成的文化艺术品的需求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对房屋的需求增加,追根究底是画家人力资本的投入导致的增值。所以房屋价格的升值基本上不是来源于宋庄本身的地理条件或者是房屋本身的居住条件等物质资本的条件,而是人力资本增殖的结果,如果没有画家进入,宋庄的房屋价格不会持续增长。这种人力资本投入导致价值增殖的状况恰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写照。在知识经济时代,土地的投入、物资的投入和货币的投入再多,也不如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投入更能创造社会财富,人力资本投入是指人的知识、能力投入带来资本的增值,按照人力资本产权原则,由画家人力资本投入而形成的房屋价格升值属于画家,不属于农民。

当然,除开画家人力资本投入的增殖外,确实还有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的房价变化。当时宋庄的房屋价格和现在的价格差距确实很大,其中有当时时段与现今时段不同的房屋供求变化,价格差别中过去的价格决定因素与现今的涨价是两个不同时段的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当时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与现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房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决定偏低,现在的房屋价格是需求大于供给,房屋价格偏高,价格决定因素的时段不一样,那么不同时段的房屋价格没有可比性。比如北京上海的房价,在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不一样,难道可以重新收回毁约吗?如果法院判定房屋价格上涨农民就可以毁约,就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否定农村住宅地买卖,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严格的契约规则了。

法律体系需对城乡房屋交易尽快认可并规范

农村房屋现代设计篇10

“川东北80年代传统民居”是指四川东北部,南充、广元、达州、巴中那些农村的、民间的、土木砖木结构的庭院建筑、70年代到80年代修建或者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民间建筑”,它是我国西南地区建筑群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独特到建筑表现形式,能强有力到反映70-80年代当时到生产、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80年代川东北民居主要特点是以土木结构半包四合院结构的大瓦房为主流建筑。房屋成对称结构7间布局,正中为堂屋,堂屋在川东北主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敬奉先人,二是接待宾客。在迎面的墙壁上配对联和画像,正面放一张长条案。余下的大半间屋子摆放茶几、椅凳,是接待宾客喝茶吸烟的所在,也是供接待客人所用。房屋两边为房屋主人卧室。卧室一般摆放有“架子床”和衣柜、梳妆台等。卧室两边一边为厨房,一边为杂物间,主要存储粮食和农用工具所用。两间房屋别名叫“转角屋”这两间房屋一般算整套房屋面积最大。厨房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餐厅,摆有方桌和板凳供家人用餐使用。后半部分为厨房,摆放有案板和灶台。灶台主要以烧柴火为主,并修建有烟囱。灶_后部分为柴火堆放区,灶台上方挂有腊肉。“转角屋”故名思议房屋在此转角。后房屋就朝客厅正前方延伸。这两间房屋主要供来客使用,也是农村的客房。一般里面也配备有床和衣柜。每间房屋进门前有一条宽3米左右的过道,此过道高出院坝40厘米,防治下雨院坝雨水倒流入房间。过道上面是房屋延伸出来的瓦房顶。过道外有一块用清石板铺设好的“院坝”用来凉晒东西等。房屋主体结构用粘性较强黄泥土夯实为墙,房顶为木结构盖青瓦。一般屋后栽有竹子和一些长青树木,房前种植有花草和果树。进出房屋也只能从前面,房屋后面不设置进屋通道。房屋的整体色调为白色,房顶为深灰色。

二、特色民居空间改造

我们在乡村旅游中打造特色民居,我们首先要保留现存民居中最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部分,要根据乡村特色旅游的要求对民间建筑除主题结构外的部分实行人性化设计改建,把以前的80年代土木结构房屋改建成公寓酒店。改建是通过对民居内部辅助结构改建,改建成更为实用又可以保存好建设的原始形态。使该建筑不会被时间侵蚀和损毁。目前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下,有大部分地域型特色民间得到保护和利用,其效果引起广泛关注。改建必须是在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建筑的主题结构就保存下来了,可以节约建筑主题资金;其次可以节约建造建筑主体的时间,投资少,见效快;第三点,就是通过适当的改建,改建成酒店搞好乡村旅游。可以大大的改善农民群体的经济收入。第四点,更好的保护好了川东北特色民居建筑群。特色民居的改建要将以前的家庭式空间改造成分体酒店式公共空间,布局成一个乡村酒店,按酒店式分割空间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

打造80年代特色民居乡村旅游,首先要选择交通相对方便,房屋离乡村主要道路不超过500米,并有大片建筑群。结构安全的房屋,因为2008年5.12地震后有部分房屋成为危房。房屋功能改造,一套完整民居房可以改造成4间卧室,一个起居室、一个厨房和餐厅。80年代川东北卧室面积都比较大,卧室后面改建一个洗手间来完善卧室功能。完善卫生间的洗浴和如厕功能,起居室用堂屋改造完成,可以在房屋上方用农村原木木板制作吊顶,并安装特色吊灯。起居室家具用原木制作成80年代风格简易家居。但是要加装软垫子,供客人能舒适享用。卧室吊顶也用原木薄板吊顶,卧室一般改放成标准间。墙面用乳胶漆做成白色,保持80年代的白色风格。卧室常用家具按酒店标准间配备,并用当地农村生长的原木制作成80年代简易风格。主体定调为:温馨、浪漫、归家、原生态。

三、特色民居空间色彩搭配

内外整体色调主要为:家居原木色、墙体米白色为主体色调。民居色彩搭配主要分内部色调和外部色调。外部色调主要尊守原来陈旧色调,在墙面上进行艺术化的点缀处理。如在大面积的墙上安装按挂特色装饰画。在一些墙角可以用美学、空间构成来设计安装一些农村特色装饰物。在摆放中一定要注意色彩等点缀作用。并在空间装饰物上面安装灯光来烘托装饰感。灯光的颜色主要以“温馨”“家空间”。

四、特色民居周边环境打造

1、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根据房屋所处的地势和适合川东北生长的景观植物和长青植物。不能求大求全求名贵,搞一些不适宜当地栽培和维护的珍惜植物、高大植物。最好利用当前房屋前后保留的原始植物。也绝不能够把门前屋后的耕地毁坏,要保持耕地利用不同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来点缀房屋环境。如冬天田地里面种满小麦,川东北冬天绿绿的像草地。春天的油菜花等。

2、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根据美学特点利用房前屋后的树木、灌木丛耕地协调打造出田园风格的乡村小景。

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的原则,在打造居住环境的同时我们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上下功夫,游客在吃住安顿好后可以体验农作物的采摘。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原生态食品上做文章。

4、生态建园与文化建园结合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生态涵养和园区的文化氛围。没有文化氛围的乡村旅游是没有内涵的。

5、地方特色和整体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的乡村旅游民居集中区,户与户一定要按公司整体协调。不能各自搞一套,最后成了五花八门一团糟。

五、特色民居旅游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