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54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1

   公安部10月8日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交通规则严格了对驾驶员的管理。最新交通法规扣分细则也更为严格,闯红灯交通违法记分将由3分提高到6分,不挂号牌或遮挡号牌的一次就将扣光12分。

   最新交通法规中关于校车驾驶人管理的内容自之日起施行,其他规定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3新交通规则提高了违法成本,记分项也由38项增加至52项。

   【文章导航】

   一、交通违法的处理

   二、扣12分的情形

   三、扣6分的情形

   四、扣3分的情形

   五、扣1分的情形

   【相关阅读】2013年薪交通法规调整的内容

   【正文内容】

   新交通法规2013具体扣分细则如下:

   一、交通违法的处理:

   1、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

   2、酒驾,5年内不得再考取驾照。

   3、不系安全带,记3分,罚100元。

   4、副驾不系安全带,记1分,罚50元。

   5、行驶途中拨打手机,记3分,罚100元。

   6、行驶途中抽烟,记1分,罚100元。

   7、有意遮挡号牌,记12分,顶额处罚。

   8、超速驾驶,记6分。

   从2012年7月起,7种摄录违法(非现场处罚)罚款+记分:(是摄录罚款)1、闯红灯,罚款200元.。2、不按导向车道行驶,罚款200元。3、违反禁止标线行驶,罚款100元。4、超速行车,罚款200元。5、机动车走非机动车车道,罚款100元。6、逆行,罚款200元。7、违停车,罚款200元。

   二、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

   1、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2、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3、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4、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5、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或者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

   6、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

   7、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8、驾驶营运客车在高速公路车道内停车的;

   9、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以及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

   10、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11、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

   三、下述非现场处罚交通违法记6分:

   1、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

   2、高速公路行车道停车

   3、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遇交通拥堵占用应急车道行驶

   四、下述非现场处罚交通违法记3分:

   1、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

   2、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50%。

   3、高速公路上驾驶机动车低于规定最低时速。

   4、禁止驶入高速公路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

   5、违反禁令标志和禁止标线指示。

   6、不按规定超车和让行、逆行。

   五、下述非现场处罚交通违法记1分: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2

中国城市苦噪音久也。分析噪音之来源,大小车辆恐怕是罪魁祸首。几乎任何一个临街的窗户,都免不了交通噪音的侵袭。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期,或者车站学校商贸中心等地,噪音的分贝几可直逼机场。

每有朋友从美欧日澳过来,总是对此莫名惊诧。大约在真正的汽车发达国家,尽管交通密度可能更高,车载喇叭却很少用到。一位来自美国小城的朋友,曾经在中国西部某城市包车出行。饱受喇叭之苦的他,因为无奈和无聊,一路计算司机鸣笛的次数。结果在不到80公里的路上,他居然数到630余次!

一个更为尴尬的现实是,多数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多数居民集中居住区,其实都是交管部门明文规定的“禁鸣区”。禁鸣标志四处可见,可是汽车喇叭依旧此起彼伏,“声声不息”。原因无他,除了驾驶员不守规矩外,更在于鸣笛行为很难受到处理。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到各地实施条例,都规定有对违规鸣笛的处罚,一般不仅要罚款,还要扣分。

从现实来看,这些规定几乎等于白纸一张,很少有驾驶员因违规鸣笛而受罚。原因很简单,法律经济学上有一公式:违法成本=处罚力度×发现几率。违规鸣笛尽管处罚力度不低,但因发现几率太低,导致违法成本基本为零。毕竟就当前的执法力量和取证技术而言,交警很难有效管理违规鸣笛问题。喇叭声音虽然刺耳,其源头却淹没在汹涌车流之中,一则不容易准确识别,二则很难取证固定,以致即使发生在交警眼皮底下,违规者都可能大摇大摆扬长而去。于是乎除了偶尔的集中整治,多数乱鸣喇叭者都可逍遥法外,甚至不少驾驶员已经忘记还有禁鸣的规定。

希望依靠交警执法遏制乱鸣喇叭的做法,虽然逻辑上非常圆满,实际上却几乎行不通。法条上斩钉截铁的禁令,除了反衬执法的无力之外,真实的威慑效果相当有限。治理交通噪音,还得另谋它途。

我暑假时曾去妻子单位楼下等她下班,趁机仔细观察喇叭噪音的具体来源。几天下来,一个初步结论是:大约一半左右的喇叭声来自出租车或公交车。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出租车为提高载客效率,加之司机技术好路况熟,所以总是喜欢抢道,难免要经常鸣笛提醒路人或其他车辆。公交车仗着身份特殊且体量庞大,似乎向来蛮横,而且多数靠边行驶,又要经常停车上下客,因此最容易与非机动车或行人抢道,鸣笛也就在所难免。

既然交通噪音主要来自出租车、公交车,治噪的关键就应针对两者。交警执法已被证明操作性太差;另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强制出租车和公交车改装喇叭,降低其音量甚至必要时取消喇叭。毕竟,这两种车辆主要在市区行驶,多数地方都属禁鸣区,也有严格的限速规定,必须使用喇叭的情况并不多。兼之作为营运车辆,必须定期接受安全检查,改装喇叭的执行和监督成本较低,可以确保令行禁止,不致出现漏网之鱼。如此一来,虽然仍然不能杜绝其他车辆违规鸣笛,但是因为噪音的最大来源被堵,城市环境当有显著改善。

其实仔细一想,类似做法在人类文明中不乏先例。最为典型的就是古代太监制度,姑且不论其是否人道,至少就避免宫闱的目标而言,显然是最为成功的手段。无独有偶,当今一些国家——比如韩国,依然对犯采取“化学”惩罚,虽然手段没有那么血腥,但是结果都一样,只不过因为目的更加正当,居然大受欢迎。依此类推,养狗到了一定尺寸,必须套上口嚼才可上街;一些城市解决流浪猫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人为……由此可见,事后惩罚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药。某些时候,一些釜底抽薪的预防手段,可能才是更加有效的方法。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3

违反规定的将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项在设有禁停标志、标线的路段,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设有隔离设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横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五项路边停车应当紧靠路右侧,机动车驾驶人不得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对违反规定的将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在*大桥至常发食宿店公路内不得擅自摆摊设点,(不得修摩托、洗摩托、买卖商品等行为)。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的,责令清除,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确实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规定交纳占道费和公共设施保证金。使用期满前应自行清除。拒不拆除也不办理延期手续的依法,并处拆除费用2至3倍的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

2、《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因建设确实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交纳占道费和公共设施保证金。经批准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期满前自行清除。确需延期的,应当在使用期满前30日内到原批准机关办理手续。

3、《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违反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的,责令清除,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拒不拆除也不办理延期手续的依法,并处拆除费用2至3倍的罚款。

三、禁止向街道、公路排放生产生活污水。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三十六条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

(一)设置电杆、变压器、地下管线及其他类似设施。

(二)设置棚屋、摊点、维修场及其他类似临时设施。

(三)堆放垃圾、建筑材料及其他类似堆积物。

(四)挖掘、采矿、取土、引水灌溉、排放污水、种植作物、烧窑、制坯、沤肥及其他类似作业。

(五)任何违章利用、侵占、损坏路产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章、第五十四条对违反本《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分别情况给予处罚:

(一)对尚未造成路产损失的,责令限期移出,同时恢复原状并处以罚款。

(二)对造成路产损失的,应当责令限期拆除、修复路产、赔偿损失并处以罚款。

四、农用车、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车厢不得载客。对违反规定的将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五十条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货运机动车需要附载作业人员的,应当设置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九十二条对违反规定载客的将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经乡人民政府与运输公司协商,鼠街村所属车辆,可到农客站(原供销社仓库)停放。逢街天乡属所有机动车及各地赶集车辆也可到农客站停放。到农客站完全建成后,适当收取管理费。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4

今年寒假,我就和我们班同学一起去宣传交通文明,从而切身感受到了马路上交通的混乱。

现象一.横穿道路不走人行横道。

经过一上午的观察,有许多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便乱穿,或者在汽车已经临近时急匆匆过马路,然而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举动。人行横道是行人享有“先行权”的安全地带。在这个地带,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一般都要减慢,驾驶员也比较注意行人的动态。相反,在没划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横过道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现象二.非机动车闯红灯

闯红灯司空见惯,今天我们统计了一下,在1小时内有40多辆非机动车闯红灯。可在生活中有时甚至我们自己也难免要闯上一闯。是为了赶时间吗?不是。是不知道这种规定吗?不是。是自己想闯红灯吗?也不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闯红灯呢?冥冥之中有好多的理由,但细一想,没有一个是明确的,这是否就牵扯到人的素质、人的本性上了呢?

据了解,2004年5月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非机动车有闯红灯等行为的,可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拒绝接受罚款处理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为了简化程序便于执行,我市交管部门还决定,交警可对非机动车、行人和乘车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当场处理并当场代收罚款,取代以往的先扣车,被处理人去银行交完罚款再取车的做法。不过,由于一些市民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骑车走路违法被交警拦下后,都不肯轻易接受处罚,要么借口没带钱,要么把车一扔扬长而去。在一线警力尤其是路口警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民警往往没有时间和违法的行人、骑车人理论,只能“抓大放小”,重点保畅。虽然对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教育和处罚一直是交警的正常工作,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难管更难罚”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我国在某些方面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像新加坡这个国家,二十世纪70年代才建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它由一个杂乱不堪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的花园,这个奇迹就归功于严厉的法律!在新加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一旦违反法律,例如在公共场所吸烟,就会受到重罚。法律用它的惩罚性来维护它的尊严!就像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一般,有一句话叫“治乱用重典”,这在某个层面上是会给予我们一些警示。但人的一些行为习惯,特别是一些固有的生活习惯,传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行人闯红灯,靠协管员的劝阻是改变不了的,靠“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是改变不了的,更别说现在还没有几个行人因闯红灯而受到处罚!假设说,某个人闯了红灯,被罚款500元,甚至1000元,那我想这个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并不推崇用重典,但是,对于一项规则、一项制度,我们既然制定了,就要想方设法去遵守、去维护。道路交通法规定行人不能闯红灯,那就应当做到使人不闯红灯。如果一个行人因为闯红灯而受到的处罚远远大于他闯红灯所带给他的“利益”,那么,他自己就会约束自己,强迫自己接受这种规定,毕竟这种规定对他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强制,如果能够施行十年或者几十年,就能“强制地”帮助人们养成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到那个时候,遵守交通规则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行为,不会有人为闯红灯罚款1000元而说东道西,因为那个时候,这条法律已经不称其为法律了。

现象三.非机动车要避让转弯车辆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5

一、“非现场执法模式”定义及分析

1997年4月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首先开发出“冲红灯自动拍照仪”并使用。在深圳取得实践成功经验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参观、,1997年7月公安部对此专门发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推广使用交通监控系统查处交通违章做法的通知》(公交管[1997]141号),在各主要城市推广;1997年12月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将其列为“九五”期间交通管理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要求在省会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1998年2月公安部再次发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路口闯红灯监控技术通知》(公交管[1998]23号),要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98年年底全部使用这项技术。时至今日,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已设立了这项技术。深圳在此基础上还陆续开发出了逆行、超速、车辆号牌识别等多项技术于道路交通管理,执勤民警也逐渐使用摄像机、照相机来查处违法行为。

运用这些技术的执法模式民警传统的查处违法行为模式相比显然有别,因此准确地与交通概括它的名称对于开展执法研究、后勤保障、规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而全国几乎都以其设备的功能作为名称,称之为“监控设备”、“眼”、“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系统”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些名称尚不能完全概括、描述这种新型交通管理执法的定义,同时缺乏一定的前瞻,应当从其执法的模式来归纳定义较为准确。

从执法模式来看,传统的交通管理执法模式为交通民警在道路上发现交通违法行为时,应当予以纠正,并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对应当给予处罚的,再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罚决定(见公安部46号令《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第四条及《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相关规定),这里首先是交通民警要在现场主动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并直接与违法行为人接触,再依程序做出处理,按此程序规定只可能从现场做起,否则谈不上“予以纠正”,其次是整个过程必须依靠民警来完成。而新型执法模式与传统执法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违法一旦发生即可以形成视听资料记录在案,行为人并不是在违法现场马上得知自己已被记录,而是在经视听资料经审查无误成为行政处罚证据后才按程序接受调查并接受处罚;此外,从证据的特点来看,视听资料的突出特点是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案件事实,这是其他证据无可代替、比拟的,但视听资料保存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如果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有人对视听资料进行拼接、剪辑或伪造,视听资料就会出现失真或虚假。因此对视听资料应认真审查,方可用做定案的依据。这就决定了这个审查过程不可能在违法现场完成。据此,可初步归纳定义为: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模式,是指利用摄录器材、设备等方式收集视听资料,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记录并依法处罚的一种新型执法模式。

非现场执法模式特点:1、取证手段多样性,收集方式是利用科技监控设备、摄(录)像器材、经查证属实的群众举报资料等多种方式;2、确认违法行为的主要证据为视听资料,当审查确认后成为行政处罚证据时,按证据分类属于物证、原始证据、直接证据、本证,具有客观准确性、便利高效性的优点,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违法事实,这是其他证据所无法代替、比拟的;3、违法行为在现场被制作记录成为视听资料,经审查成为证据后方通知当事人接受处理。

二、“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视听资料是行政诉讼证据之一;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视听资料是民事诉讼证据之一;1997年《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第(七)项规定视听资料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以上三法都有视听资料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的规定。

目前我市主要是依据《深圳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条款来进行执法,但尚无系统、完整地施行“非现场执法”的法律依据,因此,非现场执法模式亦要遵循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第一是以事实为根据,采用录像或照片记录违法行为,经确认后作为证据。第二是执罚有据,确认的违法行为具有应受交通管理处罚的特征,可以依法处罚。第三是量裁适当,被记录的违法行为与处罚依据、标准一一对应,不应有量裁不当的情形。第四是程序合法,整个过程皆按《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主要的法律依据有:

(一)法律:《行政处罚法》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

(二)法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四章“执行程序与监督”;

(三)规章:《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

(四)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五)公安部文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推广使用交通监控系统查处交通违章做法的通知》(公交管[1997]141号)、《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路口闯红灯监控技术通知》(公交管[1998]23号)。

三、“非现场执法模式”的作用。

(一)依法从严管理交通的功效。

搞好道路交通管理,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严格执法,而且要把“从严管理”贯彻始终。在交通执法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执法怪圈,就是时紧时松,交通秩序一乱,上就指责交通民警不管,不执法,上级机关也要求交通管理机关开展秩序整顿,严格执法。而交通民警执法一严,对违法行为见了就纠,见了就罚,社会上就又指责交通民警滥扣滥罚。有的被查处后干扰民警正常执法。民警中出现了畏难情绪,执法就又松了。执法松了,违法又多了,秩序又乱了。循环往复,形成了这种局面。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交通法规失去了严肃性,而非现场执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局面,由于非现场执法在查处违法的时候并不和违法当事人直接接触,一旦当事人违法即被记录,事后给予处罚,同时处罚程序的设计和机保存的证据保证了处罚的公正性、准确性、公开性,因此可以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执法不准确、随意性大,客观原因造成的管控不力的毛病,彻底改变传统的机动车年检与秩序、事故管理脱节的弊端,从而达到严格执法,从严管理交通的作用。

(二)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水平的功效。

提高科技的应用水平,是解决交通畅通的重要环节。深圳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了,关键看怎么在实际当中应用和发挥作用。科技如果不为实战应用服务,未免变为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因此在现有的道路情况下,不但要加大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科学地规划交通,科学地组织交通,而且还要科学地管理交通。非现场执法中的信息采集主要是运用科技设备,运行平台是计算机,其查处种类多少和范围大小将主要取决于交通管理科技应用水平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现场执法能够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水平

(三)不断地研究调整交通管理工作的功效。

交通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政策问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交通管理对策。根据交管工作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怎么样调整工作模式,思考研究交通的因素,影响交通的原因,影响交通的环节,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使措施更贴近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我市的非现场执法模式从单一“冲红灯自动拍照”到“逆行、超速拍照”再到“机动车号牌识别系统”的不断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可以预期,非现场执法的技术手段将不断推陈出新,方法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的功效。

城市交通的参与者是人,人直接影响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以人为基础的,非现场执法的存在可以达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根据交通心的观点,在交通管理中,由于非现场执法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违法就受到处罚,使每名驾驶员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其在看不到警察的时候也能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行约束,让交通参与者不得不守法,久而久之,逐步提高了自觉守法的意识,变被动的“遵从”为自觉主动地“遵守”;同时,由于群众的举报成功与否也要取决于群众自身对于交通规则的熟悉程度,可以带动全社会交通参与者都来关心和遵守交通法规。这样双管齐下,能形成良好的交通氛围,起到强制性地增强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和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的功效。

(五)保护民警合法执法权益的功效。

这一举措,最直接地优点就是减少了执勤民警与违法行为人的直接接触。同时在接受处罚时,由于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公开,当事人对此较少争议,容易接受处罚,避免了少数违法人在直接面对路面执勤民警时容易产生的对抗心理,从而能够保护民警合法执法权益。

(六)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效率的功效。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交通管理管控范围。通过将各种监测设备设置在交通秩序较乱、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相当于24小时全天候有警力值守,对保障交通秩序良好,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交通管理的时空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展;其次是实施非现场执法由于采用科技手段和接受群众举报,在查获违法行为方式上绝大多数不需要路面执勤民警,即使需要也仅是操作设备,这样既减轻了巡逻民警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推进勤务改革成为可能,也将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查找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整顿的措施,并从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大地挖掘其工作潜力,使整顿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推行警务公开“阳光作业”的功效

由于实现了对违法行为的“查”与“处”的分离,增强“透明度”,坚持“重事实、重依据”的原则,实现了违法处罚“阳光作业”,也加大了执法的力度。由设备或者举报人对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后,只有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才处罚,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现时观看证据进行确认后再进行处罚,从而减少了争议。

四、“非现场执法模式”在我市的运用及评价

1997年,我局开始利用监控系统查处路口、路段“冲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曝光,有效地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道路通行能力有所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999年,我局各大队也相继与局信息中心联网。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进行了修改。为全面实施非现场执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本市交通管理开始步入数字化执法的,大批先进的违法行为监控设备也投入运行,实现了对闯红灯、超速等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采集和监控。截止2002年6月底,全市交通监控镜头达到163个,覆盖了市区各主要路段,交通违法监测仪达到547处,已安装监测仪的路口已基本涵盖市区灯控路口,用于违章信息录入处理的计算机近80台,个别也大队配备了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用于执法。近几年非现场执法的相关统计数据见下表:

表1查获交通违法行为数统计表单位:宗

全局查获总数监控中心查获数及百分比其他部门查获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681784219008(32%)462776(68%)

2000年915369290000(32%)625369(68%)

2001年855759291861(34%)563898(66%)

2002年(1-6月)449500195672(44%)253828(56%)

从上表可得知,我局通过非现场模式利用监控设备查获、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局加大技术投入、拓宽非现场执法管控范围有直接的关系;

表2交通违法行为处罚数统计表单位:宗

全局处罚总数监控中心处罚数及百分比其他部门处罚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598819166446(28%)432433(72%)

2000年829511220395(27%)609116(73%)

2001年773831227150(29%)546681(71%)

2002年(1-6月)383460140871(37%)242589(63%)

从上表可知,与传统执法模式相比也占了全局执罚总数的相当大部分,平均在35%左右,考虑到目前全局大约有10名民警用监控设备在非现场执法,而有近900名路面民警执勤,这个比率相当不易,从工作效率充分说明了其发展前景;

表3交通违法行为收取罚金数统计表单位:人民币元

全局收取罚金总数监控中心收取罚金及百分比其他部门收取罚金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10898318635907697(33%)73075487(67%)

2000年11917616347697227(40%)71478936(60%)

2001年17692719479033917(45%)97893277(55%)

2002年(1-6月)9521006854984999(58%)40225069(42%)

从上表可得知,从收取罚金来看,非现场执法收取的数额逐渐占了重要比例,因为罚款额度与违法程度、危害性呈正比,所以也可以得出非现场执法处罚的皆为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的结论,说明查处的力度较严;

表4不服非现场执法处罚行政复议、诉讼统计表单位:宗

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

1999年无无

2000年无无

2001年2无

2002年(1-6月)61(已撤诉)

从上表可得知,不服非现场模式执罚而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的案件相对于查处总数来说是非常少的,说明争议较少。

五、“非现场执法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由于这项机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程序、实体乃至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一)依据较少是不争的现实。具体表现为无规定或缺少前瞻。如确认违法当事人和车主的,由于非现场执法取证所得只能确认车辆违法的事实,具体驾驶员不详,对此《深圳特区道路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车辆被监控设备或者交通警察记录有交通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罚驾驶员,无法确认驾驶员或者驾驶员逾期不接受处理的,可以依据本条例相关条款对车主实施罚款处罚。此规定是2000年条例修改时新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第七十五条也有类似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前来接受处理的当事人即使是违法时的驾驶员也会矢口否认,只承认自己是车主,从而使相应吊证的处罚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如扣分、复考)无从执行。另一方面是非现场执法模式中群众举报查实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样无法确认驾驶员时便无法操作,因为即使是车主前来也不能依据此条款进行罚款处罚。

(二)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车辆的转让、买卖、抵押等行为将造成车辆登记车主的变化,但往往许多车辆并未办理“过户”和“转籍”手续,处罚的决定和执行存在一定困难。

(三)在违法车辆信息的录入和处罚这两个关键性环节,尚不能离开人工操作,这样工作量较大,效率也有待提高。相信随着软件的开发成功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断完善,操作起来将更加方便和快捷。

(四)运作机制有待理顺。《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七条已规定了公民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奖励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实施,因此有必要建立起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发挥非现场执法的作用。

六、完善“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思考

(一)、立法保障

针对较为单薄、散乱的现状,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法制,严格执法,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共同经验之一。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尤其要重视按照立法程序,把非现场执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同步纳入法制轨道,主要工作是做好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准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现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之中,有望今年出台,与之配套的国务院实施办法将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步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产生重大,因此我们必须提早动手,通过人大、媒体呼吁《道路交通法》做相关规定,并按程序提请市人大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之后,尽快修订《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完善程序。使非现场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完备的法规可依,在完善立法的同时要强化执法,坚决杜绝随意执法以及在执法活动中受利益驱动等不良现象。用法制的手段来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规范化,从而促使全的交通法制意识产生的变化。

(二)、执法模式的确立

1、视听资料的采集方式

确立三种方式:监控设备(包括监测和监控设备)、民警执法和群众举报。一是利用监测设备。监测采用视频检测、视频抓拍,主要用于监测机动车遇停止信号通过路口的违法行为以及机动车超速、走单行线、公交车道、紧急停车带以及不按规定进出环路进出口等行为。二是利用电视监控系统。我局分别在局指挥调度中心及各交通大队分指挥中心装备电视监控系统,运用电视监控镜头对道路上禁行车辆进入管制区域、在高速公路、快速路上乱停车等违章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违章信息进行录相。三是值勤民警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人工采集信息。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专用设备,供民警在值勤过程中,对道路上不宜直接纠正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如违法停车等进行现场摄录或拍照并粘贴《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通知单》的方式人工采集信息。四是广泛发动群众拿摄像机、相机检举违法行为,出台奖励措施,对举报属实的予以采纳,确认为处罚的证据,并按一定额度给予举报奖励。

2、信息的方式

非现场执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是违法人一般不知道自己的违法行为已经被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所查获,为保证违法人及时主动接受处理,必须将录入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公诸社会,方便驾驶员查询。

一是上网。在互联网开办的公安交通管理网站(域名为stc.gov.cn)上设置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栏目,内容包括全市驾驶员、机动车的违法信息。通过与我局综合信息系统的接口,每天定时更新。群众查询时只需输入驾驶证档案编号、对应的驾驶员姓名或者车牌号及车属单位,即可获得本人或车辆违法情况的详细信息,包括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计分、总积分、是否已接受处理、到哪里处理等。

二是幕墙、电子显示触摸屏。局各办公场所对外窗口设置与局综合信息系统联网的电子幕墙、电子显示触摸屏方便群众查询,无法上网的驾驶员或车主通过触摸屏相关的页面,只要输入自己的驾驶证档案编号或车牌号,即可立即查到自己有无交通违法行为情况的详细信息。

三是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每天公布一批违法车辆牌号,同时提醒驾驶员及时查询自己是否有交通违法行为尚未接受处理。

四是提供声讯查询。我局各执法单位的电话均应向社会公布,群众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知道自己是否违法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不知道电话号码时还可拨打“122”,由我局“122”报警服务台负责转接。同时,还可拨打“96999”电话信息台进行查询。

五是在办理驾驶员年审、机动车年度检验时依法暂不予以办理,告知其接受处理后方可恢复。

3、“非现场执法模式”所确定违法行为处理的程序

主要是处理违法行为流程与法律、规章规定的程序的衔接。做到整个执法过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

4、“非现场执法模式”队伍建设

(1)规范管理制度,我局监控中心和局、大队违例办应当由过去的单纯办理执法手续,转变成为信息综合处理、执法业务综合集成、执法手续办理、指导的重要部门和窗口。

(2)增强非现场执法队伍的力量,一方面是逐年增配处理人员,增加经费投入,改善队伍的装备。这样就可以精简机关,充实基层,优化内部结构,把节省下来的警力充实到基层实战岗位,解决基层警力薄弱,管理不力的状况。

(3)推行目标管理考评,把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以非现场执法模式推动勤务制度改革,将非现场执法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调动民警自觉运用非现场执法手段处罚违章的积极性,使非现场执法逐步成为路面交通管理的主要执法手段之一。形成由点(岗台)静态管理交通向线、面结合,动静结合,纠处违法行为、巡逻执法为主转变,扩大交通管理覆盖面,延长控制时间,消灭管理上的“薄弱点”、“空白点”。

5、“非现场执法模式”设备的运用

将监控设备合理布局、虚实结合、灵活运用,发挥技术优势,突出热点,时刻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

6、尽快建立社会违法行为举报制度。

交通肇事举报已有国家规定,对于社会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奖励在《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七条有规定,但至今尚未见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出台,也无实例。目前辽宁鞍山和河南焦作已有先例。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当地交警经过认真,决定在全市发起“拿起相机,抓拍违章”活动,出台奖励措施,动员全市广大摄影爱好者参与交通管理,在业余时间拿起相机抓拍违法车辆。措施规定,对发生在城区的机动车违法现象,任何公民都可以“抓拍”,然后将记录照片(或录像带)送交焦作交警支队,经过交警部门甄别,交警部门将给予照片提供者每起违法价值30元的物质奖励。如果一名群众在一个月之内抓拍二十起以上的,交警部门将奖励抓拍者一部近万元的照相机,据当地交警部门统计,从2002年4月24日至5月15日20余天的时间内,交警部门就接待了98位“业余交警”,经过对他们提供的照片进行鉴别,已对其中的66人进行了奖励。根据这些违法“证据”,焦作交警已对52起严重违法的“特权车”驾驶员实施了严厉处罚。

由此可见,我市有必要建立起社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建议以规范性文件,对举报资料、奖励办法、举报程序等予以规范,从而达到密切警民关系,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打击交通违法的目的。

七、“非现场执法模式”运用的前瞻。

手段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丰富了交通管理的手段,增强了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效率,有力地推动了交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管理观念的更新。交通管理手段已经从简单劳动型向科学智能型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可以预测,随着科技水平运用于交通管理的增多,非现场执法模式的内容必将更加丰富。

目前已运用于深圳边境口岸和四川宜宾市的区域性车辆自动识别系统(aVim,automaticVehicleidentificationmanagement)就是个可以用来进行非现场执法的很好例子,它是itS的具体应用和交通管理数字化执法的最好切入点,其将每一台合法车辆的基础信息储存在tag卡中,形成“车辆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分布于道路内的基站读取、接受动态信息,与终端数据库数据交换,从而精确检查车辆信息,判断其运行轨迹、速度、数量,可以实现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的功能,还可以监控出车辆是否有违法行为,进而实施处罚,这也是典型的非现场执法。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6

一些自认为有“特权”的人,演绎着一起起――

“特权车”的霸行

“特权车”的危害在哪里?曾留学法国的张光地博士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2月17日下午5时左右,重庆进入交通高峰时间。张先生从沙坪坝开车前往南坪,在一个路口,由于通行不畅,有几辆车借道非机动车道右转弯。路口的交警只是回头看看,并没有干涉。张先生心想,可能是高峰时间交警特别开恩吧,于是跟着前边的一辆普桑也上了非机动车道,身后还跟了好几辆其他车辆。普桑从容不迫地按着喇叭提示着过往的路人避让,正当他也要转弯时,交警却横眉怒目地把他拦了下来。

“驾照!”警察说。张先生只好交出驾照。

“为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吧。两分两百块。”说着,警察开始摆弄手中的小poS机。

“前边的车不是都过去了吗?您怎么没管呀?”张很不理解。

正在僵持间,忽然被张堵在后面的车不耐烦地按起了喇叭,声音很大,而且持续不断。张惊讶极了:“谁这么大胆,违反了交规还敢向警察按喇叭?”

但令张更惊讶的是,警察非但没对窗户里探出的那个戴着墨镜的女子发怒,反而立即显得很懊恼和无奈,没好气地对张说:“赶快靠边,别影响别人”。

张先生被这种蔑视激怒了:“大家都违反了交规,凭什么只处罚我,还要我给别人让路呢?”气愤之下,张干脆熄火下车,并站到了路边,看后面那个女人和警察怎么办。

于是,车越堵越多,后面的长龙越来越壮观。这时,一个协警过来了,悄悄地对张先生说:“你没有看到堵在你身后的那几辆车都是挂的‘渝o・a’牌照?”

张先生顿时恍然大悟。

但令他不解的是,挂着“渝o・a”牌照的车怎会如此多?在这次违规的六七辆车中,仅仅只有张先生一辆是“社会车辆”。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警车闯关冲卡、欺压群众的事件,平日里一些警车抢行、占道或肇事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正是有了类似“渝o・a”号牌这样的“特别通行证”,本来用于方便公务的正当权力被滥用,一些人特权思想膨胀,不是执行紧急公务,也驾驶“o”牌车乱鸣警笛、乱闪警灯,随意影响交通秩序,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向特权车“开刀”

市委书记在一次会上指出,“特权车”耍特权,堵塞交通,老百姓深恶痛绝。他进而指出,有的“特权车”带着老婆孩子去兜风,明明不是执行特殊任务,也在那里“噢噢”叫个不停,横行霸道,横冲直撞,真到了有特事需要办的时候,你“噢噢”叫别人就不听你的了。“特权车”更应该模范地遵守交通规则。

遵守交通规则,这是一句不能再普通的话。但就是有些人做不到。

6月15日,上午9时45分,渝中区两路口。

一辆车牌号为“渝o・a11”的车,从文化宫方向驶来。检查人员示意其靠边停车。司机是个着装民警,他打开车窗。检查人员行礼后指出,司机未系安全带,将会遭到100元的罚款、记扣1分的处罚。随即,开出了交通违法处罚通知书。

这是重庆市公安局百日专项整治警务用车行动第一天发生的一幕。而在当天,仅在上午9点30分到11点整,由督察和交警等部门联合成立的6个检查组,分别在3个流动检查岗对84辆警车进行抽样检查,其中就有19辆警车有违法或违规行为,占总数的23%。

从6月1日到10日,重庆市公安局共检查车辆326辆,暂扣违规警车40辆,暂扣“渝o・a”牌照车辆16辆,当场收缴11副警车牌照和19副“渝o・a”牌照,其中17副“渝o・a”牌照因提供不出任何手续被当场销毁。行动中还现场拆除收缴长排警灯20个,警报器15个,并对喷涂警车颜色的非警用车辆当场改喷。

重庆市开始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故意耍横的特权车“开刀”了。

此次整顿的特殊车辆还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使用的特殊车辆;政法部门使用的警车;抢险救灾、急救部门使用的特殊车辆,等等。

结合此次整顿行动,重庆市公安局表示,将取消“渝o・a”警务用车专用号段,所有非制式警务用车都将使用普通号牌,而警务用车违规同样将被处罚。“如果交通违规,还将会遭到公安系统内部的严厉处罚。”督察处有关人士告诉笔者,“比如,将遭内部通报批评,写检讨,并扣3-6个月的安全奖金及相应的年终奖。甚至,将面临‘脱衣走人’的最严厉处罚。”

重庆是全国第三个对特权车“开刀”的直辖市,但力度前所未有。

事实上,重庆市公安局早在4月3日就公布,我市警方将大规模减少“渝o・a”号头警用公务车。

时间过去两个多月后,整顿特殊车辆的力度还在加大。根据书记批示,警方决定此类特殊牌照退役,并最快在6月内终结“渝o・a”牌照。随后,我市其他部门、行业,也将展开大规模整顿特殊车辆的行动。

法学博士李易教授说:“‘特殊’车牌被取消后,将有利于交警公平公正执法、密切警民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也是社会法制进步的表现。法治的根本要义在于公权受到最大限度的约束,私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尊重。因此,取消‘特殊’车牌,也是对社会公众私权的一种保护。”

我市向“特权车”开刀的行动在深入,然而,“开刀”过后――

“根治”的关键何在?

包括警车在内的特殊公务用车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时至今日,之所以冒出这么多“特权车”,根子在哪里?在自视“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

想必大家对前年山西警察打死北京警察的案件仍然记忆犹新:一北京警察着便装开普通车去山西,十字路口堵车了,后面一同样着便装开普通车的山西警察猛按喇叭,双方当即发生激烈争吵。随后,山西警察不解气,召集一帮社会青年,跟踪到北京警察住的宾馆,一阵乱战,北京警察被打死。

意味深长的是,事故调查处理后,有人说:只怪当事人都没开警车,也没穿警服,事发时双方又没亮明身份,造成了误会,酿成了惨祸。

说话者本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这是偶然事故(警察平时是穿警服驾警车的)。可仔细分析可以想到,红灯亮了,山西警察在后面猛按喇叭,北京警察下车一看是个平民(非警车也未着警服),心中气盛,于是拉开山西警察的车门一顿大骂。请注意,那北京警察尽管没驾警车,但他的心理定势里依然觉得自己是警察,在他眼里,强弱自现:我是警察,你是平民。反过来,山西警察的心理也一样:我是警察,竟然遭一个外地平民洗刷,必须出气。于是他找来刑满释放人员殴打北京警察,结果……

此案说明:在有的警察心里,特权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即使他没驾警车没穿警服。

由此可见,消除特权思想是根治“特权车”的关键之一。那么,另一关键就是建立“刚性制度”了。

我们对一个社会顽症的治理往往容易以“运动式”的“风暴”开场,以舞文弄墨“建章建制”的文戏收场。而问题往往出在“建章建制”大而无当,不具可操作性。久而久之,顽症便慢慢死灰复燃。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7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感觉到近几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虽大力加强管理,但系统整体作用仍未能完全发挥出来,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的势头,原因之一是违法行为查处模式长期以来以交通民警现场查处的模式为主,在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执法者水平高低不同的现实条件下,难免力不从心。本文所探讨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就是要冀望于充分发挥交通管理系统性、综合性的内在特点,建立和完善交通管理执法体系,形成开放的、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执法格局,以期能推动交通管理工作新的飞跃。本文将对所获得的材科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真实反映“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使研究提出的工作思路和措施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有辅助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一、“非现场执法模式”定义及分析

1997年4月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首先开发出“冲红灯自动拍照仪”并使用。在深圳取得实践成功经验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参观、学习,1997年7月公安部对此专门发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推广使用交通监控系统查处交通违章做法的通知》(公交管[1997]141号),在各主要城市推广;1997年12月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将其列为“九五”期间交通管理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要求在省会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1998年2月公安部再次发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路口闯红灯监控技术通知》(公交管[1998]23号),要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98年年底全部使用这项技术。时至今日,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已设立了这项技术。深圳在此基础上还陆续开发出了逆行、超速、车辆号牌识别等多项技术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执勤民警也逐渐使用摄像机、照相机来查处违法行为。

运用这些技术的执法模式民警传统的查处违法行为模式相比显然有别,因此准确地与交通概括它的名称对于开展执法研究、后勤保障、规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而目前全国几乎都以其设备的功能作为名称,称之为“监控设备”、“电子眼”、“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系统”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些名称尚不能完全概括、描述这种新型交通管理执法的定义,同时缺乏一定的前瞻,应当从其执法的模式来归纳定义较为准确。

从执法模式来看,传统的交通管理执法模式为交通民警在道路上发现交通违法行为时,应当予以纠正,并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对应当给予处罚的,再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罚决定(见公安部46号令《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第四条及《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相关规定),这里首先是交通民警要在现场主动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并直接与违法行为人接触,再依程序做出处理,按此程序规定只可能从现场做起,否则谈不上“予以纠正”,其次是整个过程必须依靠民警来完成。而新型执法模式与传统执法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违法一旦发生即可以形成视听资料记录在案,行为人并不是在违法现场马上得知自己已被记录,而是在经视听资料经审查无误成为行政处罚证据后才按程序接受调查并接受处罚;此外,从证据的特点来看,视听资料的突出特点是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案件事实,这是其他证据无可代替、比拟的,但视听资料保存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如果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有人对视听资料进行拼接、剪辑或伪造,视听资料就会出现失真或虚假。因此对视听资料应认真审查,方可用做定案的依据。这就决定了这个审查过程不可能在违法现场完成。据此,可初步归纳定义为: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模式,是指利用摄录器材、设备等方式收集视听资料,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记录并依法处罚的一种新型执法模式。

非现场执法模式特点:1、取证手段多样性,收集方式是利用科技监控设备、摄(录)像器材、经查证属实的群众举报资料等多种方式;2、确认违法行为的主要证据为视听资料,当审查确认后成为行政处罚证据时,按证据分类属于物证、原始证据、直接证据、本证,具有客观准确性、便利高效性的优点,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违法事实,这是其他证据所无法代替、比拟的;3、违法行为在现场被制作记录成为视听资料,经审查成为证据后方通知当事人接受处理。

二、“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视听资料是行政诉讼证据之一;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视听资料是民事诉讼证据之一;1997年《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第(七)项规定视听资料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以上三法都有视听资料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的规定。

目前我市主要是依据《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条款来进行执法,但尚无系统、完整地施行“非现场执法”的法律依据,因此,非现场执法模式亦要遵循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第一是以事实为根据,采用录像或照片记录违法行为,经确认后作为证据。第二是执罚有据,确认的违法行为具有应受交通管理处罚的特征,可以依法处罚。第三是量裁适当,被记录的违法行为与处罚依据、标准一一对应,不应有量裁不当的情形。第四是程序合法,整个过程皆按《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主要的法律依据有:

(一)法律:《行政处罚法》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

(二)法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四章“执行程序与监督”;

(三)规章:《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

(四)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五)公安部文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推广使用交通监控系统查处交通违章做法的通知》(公交管[1997]141号)、《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路口闯红灯监控技术通知》(公交管[1998]23号)。

三、“非现场执法模式”的作用。

(一)依法从严管理交通的功效。

搞好道路交通管理,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严格执法,而且要把“从严管理”贯彻始终。在交通执法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执法怪圈,就是时紧时松,交通秩序一乱,社会上就指责交通民警不管,不执法,上级机关也要求交通管理机关开展秩序整顿,严格执法。而交通民警执法一严,对违法行为见了就纠,见了就罚,社会上就又指责交通民警滥扣滥罚。有的被查处后干扰民警正常执法。民警中出现了畏难情绪,执法就又松了。执法松了,违法又多了,秩序又乱了。循环往复,形成了这种局面。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交通法规失去了严肃性,而非现场执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局面,由于非现场执法在查处违法的时候并不和违法当事人直接接触,一旦当事人违法即被记录,事后给予处罚,同时处罚程序的设计和计算机保存的证据保证了处罚的公正性、准确性、公开性,因此可以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执法不准确、随意性大,客观原因造成的管控不力的毛病,彻底改变传统的机动车年检与秩序、事故管理脱节的弊端,从而达到严格执法,从严管理交通的作用。

(二)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水平的功效。

提高科技的应用水平,是解决交通畅通的重要环节。深圳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了,关键看怎么在实际当中应用和发挥作用。科技如果不为实战应用服务,未免变为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因此在现有的道路情况下,不但要加大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科学地规划交通,科学地组织交通,而且还要科学地管理交通。非现场执法中的信息采集主要是运用科技设备,运行平台是计算机网络,其查处种类多少和范围大小将主要取决于交通管理科技应用水平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现场执法能够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水平

(三)不断地研究调整交通管理工作方法的功效。

交通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政策问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交通管理对策。根据交管工作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怎么样调整工作模式,思考研究影响交通的因素,影响交通的原因,影响交通的环节,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使措施更贴近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我市的非现场执法模式从单一“冲红灯自动拍照”到“逆行、超速拍照”再到“机动车号牌识别系统”的不断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可以预期,非现场执法的技术手段将不断推陈出新,方法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的功效。

城市交通的参与者是人,人直接影响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以人为基础的,非现场执法的存在可以达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根据交通心理学的观点,在交通管理中,由于非现场执法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违法就受到处罚,使每名驾驶员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其在看不到警察的时候也能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行约束,让交通参与者不得不守法,久而久之,逐步提高了自觉守法的意识,变被动的“遵从”为自觉主动地“遵守”;同时,由于群众的举报成功与否也要取决于群众自身对于交通规则的熟悉程度,可以带动全社会交通参与者都来关心和遵守交通法规。这样双管齐下,能形成良好的交通氛围,起到强制性地增强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和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的功效。

(五)保护民警合法执法权益的功效。

这一举措,最直接地优点就是减少了执勤民警与违法行为人的直接接触。同时在接受处罚时,由于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公开,当事人对此较少争议,容易接受处罚,避免了少数违法人在直接面对路面执勤民警时容易产生的对抗心理,从而能够保护民警合法执法权益。

(六)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效率的功效。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交通管理管控范围。通过将各种监测设备设置在交通秩序较乱、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相当于24小时全天候有警力值守,对保障交通秩序良好,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交通管理的时空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展;其次是实施非现场执法由于采用科技手段和接受群众举报,在查获违法行为方式上绝大多数不需要路面执勤民警,即使需要也仅是操作设备,这样既减轻了巡逻民警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推进勤务改革成为可能,也将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查找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整顿的措施,并从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大地挖掘其工作潜力,使整顿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推行警务公开“阳光作业”的功效

由于实现了对违法行为的“查”与“处”的分离,增强“透明度”,坚持“重事实、重依据”的原则,实现了违法处罚“阳光作业”,也加大了执法的力度。由设备或者举报人对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后,只有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才处罚,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现时观看证据进行确认后再进行处罚,从而减少了争议。

四、“非现场执法模式”在我市的运用及评价

1997年,我局开始利用监控系统查处路口、路段“冲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曝光,有效地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道路通行能力有所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999年,我局各大队也相继与局信息中心联网。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进行了修改。为全面实施非现场执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本市交通管理开始步入数字化执法的时代,大批先进的违法行为监控设备也投入运行,实现了对闯红灯、超速等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采集和监控。截止2002年6月底,全市交通监控镜头达到163个,覆盖了市区各主要路段,交通违法监测仪达到547处,已安装监测仪的路口已基本涵盖市区灯控路口,用于违章信息录入处理的计算机近80台,个别也大队配备了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用于执法。近几年非现场执法的相关统计数据见下表:

表1查获交通违法行为数统计表单位:宗

全局查获总数监控中心查获数及百分比其他部门查获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681784219008(32%)462776(68%)

2000年915369290000(32%)625369(68%)

2001年855759291861(34%)563898(66%)

2002年(1-6月)449500195672(44%)253828(56%)

从上表可得知,我局通过非现场模式利用监控设备查获、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局加大技术投入、拓宽非现场执法管控范围有直接的关系;

表2交通违法行为处罚数统计表单位:宗

全局处罚总数监控中心处罚数及百分比其他部门处罚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598819166446(28%)432433(72%)

2000年829511220395(27%)609116(73%)

2001年773831227150(29%)546681(71%)

2002年(1-6月)383460140871(37%)242589(63%)

从上表可知,与传统执法模式相比也占了全局执罚总数的相当大部分,平均在35%左右,考虑到目前全局大约有10名民警用监控设备在非现场执法,而有近900名路面民警执勤,这个比率相当不易,从工作效率充分说明了其发展前景;

表3交通违法行为收取罚金数统计表单位:人民币元

全局收取罚金总数监控中心收取罚金及百分比其他部门收取罚金总数及百分比

1999年10898318635907697(33%)73075487(67%)

2000年11917616347697227(40%)71478936(60%)

2001年17692719479033917(45%)97893277(55%)

2002年(1-6月)9521006854984999(58%)40225069(42%)

从上表可得知,从收取罚金来看,非现场执法收取的数额逐渐占了重要比例,因为罚款额度与违法程度、危害性呈正比,所以也可以得出非现场执法处罚的皆为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的结论,说明查处的力度较严;

表4不服非现场执法处罚行政复议、诉讼统计表单位:宗

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

1999年无无

2000年无无

2001年2无

2002年(1-6月)61(已撤诉)

从上表可得知,不服非现场模式执罚而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的案件相对于查处总数来说是非常少的,说明争议较少。

五、“非现场执法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由于这项机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程序、实体乃至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一)法律依据较少是不争的现实。具体表现为无规定或缺少前瞻。如确认违法当事人和车主的问题,由于非现场执法取证所得只能确认车辆违法的事实,具体驾驶员不详,对此《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车辆被监控设备或者交通警察记录有交通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罚驾驶员,无法确认驾驶员或者驾驶员逾期不接受处理的,可以依据本条例相关条款对车主实施罚款处罚。此规定是2000年条例修改时新增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第七十五条也有类似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前来接受处理的当事人即使是违法时的驾驶员也会矢口否认,只承认自己是车主,从而使相应吊证的处罚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如扣分、复考)无从执行。另一方面是非现场执法模式中群众举报查实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样无法确认驾驶员时便无法操作,因为即使是车主前来也不能依据此条款进行罚款处罚。

(二)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车辆的转让、买卖、抵押等行为将造成车辆登记车主的变化,但往往许多车辆并未办理“过户”和“转籍”手续,处罚的决定和执行存在一定困难。

(三)在违法车辆信息的录入和处罚这两个关键性环节,尚不能离开人工操作,这样工作量较大,效率也有待提高。相信随着软件的开发成功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断完善,操作起来将更加方便和快捷。

(四)运作机制有待理顺。《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七条已规定了公民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奖励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实施,因此有必要建立起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发挥非现场执法的作用。

六、完善“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思考

(一)、立法保障

针对较为单薄、散乱的现状,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法制,严格执法,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共同经验之一。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尤其要重视按照立法程序,把非现场执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同步纳入法制轨道,主要工作是做好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准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现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之中,有望今年出台,与之配套的国务院实施办法将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步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提早动手,通过人大、媒体呼吁《道路交通法》做相关规定,并按程序提请市人大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之后,尽快修订《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完善程序。使非现场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科学,完备的法规可依,在完善立法的同时要强化执法,坚决杜绝随意执法以及在执法活动中受利益驱动等不良现象。用法制的手段来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规范化,从而促使全社会的交通法制意识产生的变化。

(二)、执法模式的确立

1、视听资料的采集方式

确立三种方式:监控设备(包括监测和监控设备)、民警执法和群众举报。一是利用监测设备。监测采用视频检测、视频抓拍,主要用于监测机动车遇停止信号通过路口的违法行为以及机动车超速、走单行线、公交车道、紧急停车带以及不按规定进出环路进出口等行为。二是利用电视监控系统。我局分别在局指挥调度中心及各交通大队分指挥中心装备电视监控系统,运用电视监控镜头对道路上禁行车辆进入管制区域、在高速公路、快速路上乱停车等违章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违章信息进行录相。三是值勤民警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人工采集信息。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专用设备,供民警在值勤过程中,对道路上不宜直接纠正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如违法停车等进行现场摄录或拍照并粘贴《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通知单》的方式人工采集信息。四是广泛发动群众拿摄像机、相机检举违法行为,出台奖励措施,对举报属实的予以采纳,确认为处罚的证据,并按一定额度给予举报奖励。

2、信息的方式

非现场执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是违法人一般不知道自己的违法行为已经被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所查获,为保证违法人及时主动接受处理,必须将录入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公诸社会,方便驾驶员查询。

一是上网。在互联网开办的公安交通管理网站(域名为www.stc.gov.cn)上设置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栏目,内容包括全市驾驶员、机动车的违法信息。通过与我局综合信息系统的接口,每天定时更新。群众查询时只需输入驾驶证档案编号、对应的驾驶员姓名或者车牌号及车属单位,即可获得本人或车辆违法情况的详细信息,包括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计分、总积分、是否已接受处理、到哪里处理等。

二是电子幕墙、电子显示触摸屏。局各办公场所对外窗口设置与局综合信息系统联网的电子幕墙、电子显示触摸屏方便群众查询,无法上网的驾驶员或车主通过触摸屏相关的页面,只要输入自己的驾驶证档案编号或车牌号,即可立即查到自己有无交通违法行为情况的详细信息。

三是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每天公布一批违法车辆牌号,同时提醒驾驶员及时查询自己是否有交通违法行为尚未接受处理。

四是提供声讯查询。我局各执法单位的电话均应向社会公布,群众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知道自己是否违法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不知道电话号码时还可拨打“122”,由我局“122”报警服务台负责转接。同时,还可拨打“96999”电话信息台进行查询。

五是在办理驾驶员年审、机动车年度检验时依法暂不予以办理,告知其接受处理后方可恢复。

3、“非现场执法模式”所确定违法行为处理的程序

主要是处理违法行为流程与法律、规章规定的程序的衔接。做到整个执法过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

4、“非现场执法模式”队伍建设

(1)规范管理制度,我局监控中心和局、大队违例办应当由过去的单纯办理执法手续,转变成为信息综合分析处理、执法业务综合集成、执法手续办理、指导的重要部门和窗口。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8

20xx年最新C1扣分细则

1、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周期(即记分周期)为12个月,满分为12分,从机动车驾驶证初次领取之日起计算,如此类推不断地循环。驾驶证的清分时间是驾驶证上的发证日期,每年在发证日期那天系统自动清分。从驾驶证的初次领证日期起算,一年为一个记分周期,如此类推不断地循环。

2、交通违法行为记分周期一般为12个月,总分为12分,根据违法情节依次可扣12分、6分、3分、2分、1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被扣0.5分的。

3、一年内如果扣分比较少,则到了下个周期,自动清零,重新从12分算起。通常周期内扣满12分的驾驶员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学习活动,有的地区对于本周期内扣分达到9分以上也要参加学习。对于违法情况特别严重的,往往给予暂扣驾照或者吊销驾照处理。

4、被记满12分的,则需要到驾驶证核发地车管所或到违法行为地车管所参加学习并考试科目一(一个记分周期连续两次记满12分的增驾科目三后考试)合格后,方能将分数清零。否则你的驾驶证无法正常使用

5、第一次记满12分至24分(不含)驾驶人只需参加科目一考试合格即可清除交通违法记分,两次及以上记满12分或同一周期累计24分(含)以上驾驶人,每次须考科目一和科目三后由交管部门归档清分。其中,驾驶人初领证日期至转年同日前一天为一个交通违法记分周期,如驾驶人初领证日期为20xx年4月1日,那一个交通违法记分周期为20xx年4月1日至20xx年3月31日。

6、从20xx年7月起,未申领机动车环保标志的车辆禁止上路。机动车黄绿标需粘贴于机动车前挡风玻璃内侧右上方,便于查验,禁止转让、转借、涂改、伪造。凡未贴标车辆上路行驶一经查处,将罚款200元,但不做扣分处理。

相关阅读

什么是驾照实习期

从你领取到驾照的第一天开始,顺延十二个月

20xxc1驾照实习期什么情况会注销驾照

根据公安部123号令(俗称最严新交规),机动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有记满12分记录的,注销其实习的准驾车型驾驶资格。被注销的驾驶资格不属于最高准驾车型的,还应当按照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注销其最高准驾车型驾驶资格。

解读:在实习期的12个月内,如果扣满12分,那么,你驾照将注销,需要重新报考驾校,申领驾照。

误区一

很多人说扣满了12分,只要考科目一就可以了,其实这不是针对于实习期的学员来的。

根据公安部123号令(交规太长,只提炼出了主体意思),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人在十五日内必须参加七天的理论学习;然后在二十日内参加科目一的考试;考试合格,记分予以清除,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拒不参加学习,也不接受考试的,停止使用驾驶证。

非实习期的驾驶人,如果在一个记分周期内有两次以上达到12分或者累积记分达到24分以上的,还需要参加科目三考试。

误区二

实习期扣6分以上但未达到12分的,实习期需要延长一年。

这是针对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驾驶证的驾驶人的实习规定。他们还有一个规定:如果在延长的实习期内再次扣6分以上但未达到12分的,注销驾照。

注销驾照和吊销驾照的区别

这两者区别挺多的,小编进行了精简,大家想了解得更细致,可以找百度一下。

注销驾照:可以理解成,没有造成重大事故,如超过驾驶证有效期一年未换证、实习期扣12分等。注销后再次申请驾照,没有时间限制。

吊销驾照:发生重大的事故,如酒驾,进行的行政处罚,而且吊销后需要在两年内不能重新申领。

c1驾照实习期高速驾驶

需要持有相应驾驶证或更高等级驾驶证三年以上的人陪同。

否则罚款200元。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9

北京明确严查不合规网约车:非京牌网约车不能在京运营

去年12月21日,市交通委涉及出租车、网约车改革的重要文件。按照规定,在本市申请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车辆应当符合提供载客运输服务基本条件,经本市公安部门年检合格,已购买营业性车辆的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和乘客意外伤害险,具备本市车辆号牌的5座三厢小客车或7座乘用车等条件。

北京交通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夜查处在新政过渡期内,遇到外地车在京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依法按《无照经营取缔办法》处理。

北京明确严查不合规网约车:网约车应在允许停车地点等候

2017年1月6日正式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中规定,驾驶员应在允许停车地点等候订单,不应巡游揽客、站点候客,这就意味着符合规定的网约车可以去机场和火车站,但不能在排队区等候乘客。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王兆荣介绍,过渡期主要会加强对网约车在“四站一场”揽客的管理,其中,维护火车站、机场的运营秩序尤为重要。不过,据北京市交通委综合运输处处长吴反修介绍,春运期间,北京南站会开辟特殊的空间方便网约车停放。机场方面对网约车也持欢迎态度,但是,网约车应注意避免随意占道。

此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首汽约车正和机场、火车站等相关部门协调停车位,以便在此驻车调度,从而避免在排队区候客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

北京明确严查不合规网约车:非京籍网约车司机昨晚被查

昨晚9点,北京站西落客区内,北京交通执法总队第一执法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杨泉正在对一名违规网约车司机进行处罚。该司机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虽然开着北京牌照的汽车,但并非北京籍司机。昨天晚上,他在丽泽桥通过网约车平台接了两名客人到北京站,没想到被执法人员逮个正着,“我以为5个月的过渡期还可以接着开网约车,平台也没有通知我,平时我也有正式工作,以后我应该不会再开网约车了。”杨泉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名网约车司机违反了网约车规范中对于司机必须为北京市户籍人员的规定,执法人员对其处以2万元以内的处罚,并暂扣了其车辆。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交通执法总队获悉,为了有效维护春运期间出租汽车运营市场秩序,总队于17日晚出动全部执法力量会同公交保卫总队,在全市37个重点地区,特别是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首都机场等重点场站,对出租汽车拒载、议价、多收费、交他人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和“克隆出租车”、“巡游黑车”以及非京牌“网约黑车”非法运营开展夜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非京牌“网约黑车”是指不符合北京新政的非法运营车辆。此次夜查是北京网约车新政落地后,首次官方明确宣布严查非京牌“网约黑车”。

 

看了“北京明确严查不合规网约车”还看了:

1.2016-2017北京网约车新规

2.北京市网约车最新细则消息

3.2016-2017北京市网约车新政

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10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成立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任组长、县交警大队大队长、县运管所所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一)县打非领导小组职责:负责规范客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研究确定行动方案;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落实工作部署,负责宣传报道,收集、总结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协调解决专项整治行动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交通运输部门职责:摸清非法违法营运车辆的活动情况,列出非法违法营运车辆名单,依法处罚,对逾期不接受处理或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及时抄告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督促运输企业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客运参营人员的培训教育,规范经营行为,做好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杜绝出现拒载、宰客、甩客、乱收费等现现象的发生。

(三)公安部门职责:负责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中指挥车辆停靠接受检查;维护整治期间交通及治安秩序,对妨碍、阻扰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或者围堵行政机关,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的,依法严肃处理;严厉打击暴力抗法恶势力、非法违法道路运输生产经营团伙幕后组织者;日常巡逻中挡获的非法营运车辆及时移交交通部门处理。

三、整治范围和重点

打非办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打击非法违法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按照先治标、后治本、重实效的原则,选择非法违法行为最突出、危害性最大的客运线路、区域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道路运输生产经营行为。

集中整治时间:2016年3月10日至3月20日,不期10天。

整治范围:1、县漳扎镇片区龙康桥到中旅大酒店全长近10公里,呈带状分布,宾馆、酒店,购物点、景区、演艺场所等均分布在此区域;

2、县城周边人口集散地、学校、医院、十字路口、侨兴等重点区域;汽车客运站场及非法从事客运经营的车辆。

3、县至成都的非法营运车辆可在反修桥和甘海子设点进行检查。

4、县城周边人口较为集中、流动较为频繁的对合法营运冲击大的乡镇。

5、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人口密度较大的影响正常运输秩序的区域。

(二)整治重点线路(以培育、保护正常客运线路为主)

1.国省干线沿线公路运输秩序。

2.已开通班线客运、公共交通、农村客运的客运线路。

3.合法经营者反映强烈的客运线路。

(三)整治重点对象

1.打击非法违法从事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农村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的“黑车”。

2.打击非法经营的牵头者和组织者,例如一些非法营运车辆私自组织的“联营组”。特别是要打击欺行霸市、带黑社会性质的非法营运和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团伙。

3.打击客运车辆抢客、甩客、宰客、倒客,擅自更换客运车辆,驾驶员疲劳驾驶、超速、超载,不按规定时间、线路行驶,罢运、阻塞公路和车站等行为。

4.打击使用伪造机动车号牌和营运证牌的“黑车”。

5.严肃查处执法人员,充当“黑车”保护伞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主体,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细化方案,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要建立“一牵头,三联动”打击非法违法道路运输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完善联动机制,建立专项整治行动联系会议、违规车辆公示、异地车辆违规抄告制度,推动此项工作长期化、常态化。要将公交车、农村客运车作为公共服务事业进行扶持,解决老百姓安全出行问题。集中整治期间由公安、运政各抽4人,组成两个整治小组,分别负责县城与漳扎的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小组要根据各时间段客流量运动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二)注重打击实效

参与部门要紧密配合,统一行动,公安交警与交通运管要拧成一股绳,突出打击,在取得实效上下工夫。要严格依法行政,严禁野蛮执法、粗暴执法,严禁乱罚款。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按照“事前收集证据、事发现场取证、事后依法处理”的程序开展工作。整治前,要摸清“黑车”牌号、主要活动区域及载客规律等基本情况;整治中,采取集中统一行动,做到“稳、准、快”,保证所取证据真实准确、程序合法;事后处理,定性非法违法经营事实清楚,引用法律条款准确,处罚额度合法适当。违法者要求听证的,处罚单位必须依法组织听证。

(三)做好疏堵结合

对非法违法经营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的,要以“堵”为主、以“疏”为辅;对非法违法经营农村客运的,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要为出租车、农村客运、城市公共交通设置专用停靠站点、专用候车区,社会车辆停车场的设置和规划尽量远离车站,通过运输市场经济和政府体制干预手段,扶持发展农村客运和公共交通,缩小非法违法运输车辆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违法营运车辆。

(四)加强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