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4:37

基础护理知识篇1

   1.少尿期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2)预防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一切处置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

   (3)如行腹膜透析或血透治疗,按腹透、血透护理常规。

   2.多尿期

   (1)嘱患者多饮水或按医嘱及时补液和补充钾、钠等,防止脱水、低钾和低钠血症的发生。

基础护理知识篇2

关键词: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以及整体管理质量的高低[1]。因此,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并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就此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探索有效、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方法,以便更好的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

1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由于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职业素养不高。现今医院,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不具有钻研业务的精神,不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觉悟,相关护理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护理知识不平衡,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特色,并且护理人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依从性太强,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需要,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繁琐枯燥,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太差。有少数护理人员不具备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出现危险[2]。

1.2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措施不到位目前有很多医院的基础护理工作基本是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完成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措施跟不上患者的需求。资料显示,某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有1例患者,该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基础护理不到位,患者的全身多处出现压疮,并且这些压疮护理人员均未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所在科室也未就该表现进行讨论分析,更没上报护理部,基础护理措施相当不到位,给患者的康复带了很大困难。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危重病患者及长期卧病在床人数的增多,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的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临床护理人员资源的短缺,一部分护理人员还要忙于治疗及常规的护理工作,因此,患者的生活护理基本上需要依靠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来完成,基础护理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3]。

1.3护理人员思想意识淡薄现代社会,由于护理人员备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护士仅片面追求经济实惠而缺乏职业道德,不具备现代新型的护理意识,日常护理工作中,常常淡化基础护理工作,临床经常出现重视临床治疗而轻视基础护理的现象,大部分护理人员仅以完成临床治疗、保障安全为工作重心,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基础护理是否落实,对于治疗疾病是无足轻重的,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缺乏积极有效的心态。因此,基础护理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4]。

1.4护理人员不具有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抱有歧视态度,这些患者认为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只注重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只重视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不高,因此,对于患者健康教育的是不利的。另外,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这些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很多医院缺乏对护士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满足对患者进行完整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便开展了健康教育,这种健康教育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并未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患者的体质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5]。

2应对措施

2.1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高职称以上护理人员开展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培养,且对专科护士实行分管制,由带教老师竞争上岗;另外,需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一部分护理人员到别的有名的医院学习。医院应每个月组织一次全院的护理知识讲座,采用多媒体等不同授课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培养护士的讲说能力,并注意突出护理人员的专业特涨,要鼓励护理专家潜心科研。每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质量的自查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及考核制度,并细化护理人员的考核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随着各项考核制度的建立,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6]。

2.2定期加强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由于基础护理工作内容的繁多,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护士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通过每月的护理查房,并结合病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分析讨论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人员应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各项基础护理技术知识讲座并加以考核,以期提高护士的基础操作技能[7]。

2.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护理部的检查、查房结果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曾度等来评估基础护理质量,并将每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作为下一步护理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并结合自己科室制定相关改进措施,使存在问题得到不断改进,进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8]。

2.4积极开展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应对患者病情的复杂、严重程度及护理工作繁忙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开展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能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其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9]。

综上所述,基础护理作为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护理手段,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通过探讨基础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规范护理操作,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员,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舫.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30-331.

[2]黄永红,黄继菊,胡玉兰.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7(13):53-54.

[3]张蓉.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9):391.

[4]张会然.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增刊):10-11.

[5]刘春香,熊靖.护理质量控制中的难点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56-2175.

[6]杜美芳,刘润兵.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包头医学,2009,33(4):243-244.

[7]孙秀花.循证护理对冠心病pC1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30(8):112-113.

基础护理知识篇3

【关键词】微课《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基础护理知识篇4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基础护理护理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如果离开了最传统最基本的护理基础护理,而谈护理学的未来,就好比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是不存在的[1]。基层医院因人员配备不足、知识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致使基础护理质量较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不高。现针对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我院编制床位120张,其中内科床位76张,外科床位31张,妇产科床位13张。全院护理人员22名,均女性。年龄21~49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9名,护士7名。学历:本科1名,专科13名,中专8名。床位与护士比:内科1:0.08,外科1:0.16,妇产科1:0.08。

1.2基础护理质量状况

1.2.1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护士操作时,完全不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表现为不解释、不沟通、不洗手、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该标识留置时间的不标识,忽略了许多操作细节。

1.2.2六洁三无不到位大部分护士认为病人的六洁三无是应该由家属或陪护人员来完成,治疗才是护士必须完成的工作,把生活护理看成无关紧要的事,使得病人出现口腔有异味、头发无梳理、胡须过长、手指和脚趾有污迹无修剪、皮肤护理不到位,甚至发生压疮。

1.2.3病情观察不及时、无重点护士不能对各级护理病人进行按时观察,对病人的了解程度不够,不能观察其重点,不能预见其潜在问题的发生,延误治疗,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

1.2.4健康教育未落实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了为患者作了什么什么样的健康宣教,可一问病人或家属,有60%的说不知道,再加上护士知识面较窄,表述不够系统、通俗、深入浅出,以致患者及家属根本不了解自我保健及护理知识,而出现饮食乱吃、婴儿乱喂、药物乱服等现象。

1.2.5管道护理不到位病人的引流袋和吸氧管未每日更换,尿管的定时关闭、腹腔引流管的及时挤压、倾倒引流液、记录引流量等工作全交给家属或陪护来完成。

1.2.6基础护理质量的考核不真实护士长对护理质量的考核不严格、不全面、不认真,没时间深入到病房,护理质

量考核全是想象打分后交与护理部,致使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是高分,基础护理落实是低分。

1.2.7患者满意度低护理部组织现场询问分析,每个科室随机抽查20例,逐项询问,满意度只有60%―70%,这离《四川省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的评价指标85%以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对基础护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护士错误地认为基础护理缺乏技术性;有的认为基础护理不属于护士职责范围;基础护理可有可无,对疾病的转归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无足轻重;基础护理不是硬指标,做不做无所谓。由于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护理工作中重技术操作轻基础护理,只强调客观原因,不积极想办法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而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

2.2护士缺编影响基础护理质量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的工作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日益递增,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和新仪器的使用等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加上护理人员流失,床护比例失调,导致医院护士数量严重不足。人力不足,忙于应付治疗等硬性指标的完成,影响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医院招收了许多聘用护士,由于人事关系、福利待遇等缺乏稳定性,其工作热情较在编人员差。另外由于护理纠纷时有发生,举证倒置致使临床护理文书进一步繁多,护士们常常因为一个字、一句话而绞尽脑汁,浪费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医院的后勤支持系统薄弱,临床护士还有一部分时间用来领物、缴费结账、各种医疗保险的宣教、登记、统计、核实报销等非护理性工作,使护士从事基础护理时间及精力锐减;加之有些科室患者多、周转率快,护士的精力只能应付治疗性工作,根本没有精力来从事基础护理。因此,护理的整体质量较低。

2.3基础护理质量监控不足护士长是护理单元的管理者,护士长的管理是整个护理管理的关键环节。护士长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在病房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上。但实际上护士长担任着一个正班,还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琐碎的行政事务管理,负责科室经济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同时由于后勤工作不到位,护士长时常奔忙于病房外,去联系请领、维修物品,根本无暇顾及病房管理和亲自指导护理病人,这样便影响了基础护理质量的提高。

2.4护理人员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过硬目前我院有4名护士是接班工作的,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护理学习,长期处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加上进修学习机会少,导致基础护理知识相当的差;另外一些虽是正规学习毕业的,工作时间稍长一点已是如此;年轻护士的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加上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知识又不全面,在为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表述不准确,不全面、不通俗,以致患者及家属对诊疗情况了解不透,甚至在个别问题上产生误解而引发矛盾。

3对策

3.1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在《卫生部关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2010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这说明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护士每天要接触的工作,它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和患者治疗的效果。基础护理的内容,不论是配合、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处置,还是由护士单独完成的护理,它是护士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做的常规,但是有的护士缺乏应有的工作动力,被动地执行医嘱,认为基础护理多做少做,无所谓或随意简化。认为基础护理就是铺床、各种注射、输液等护理操作,这是不够全面的。基础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早日康复。基础护理既包括了一些护士应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也包括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基本需要所提供的护理;既包括生理护理,又包括心理护理;既包括危重期的护理,又包括恢复期的护理;说明基础护理的面很广,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也说明只有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担负这项工作。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与病情轻重也不相同,要使千差万别的患者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3]。

3.2补充护士人数,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除了扩大招聘护士人数、补充护理人力资源外,还应合理使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推广弹性排班制,做到按需排班、劳逸结合。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后勤支持系统,使护士摆脱非专业性护理工作,保证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直接护理。根据《卫生部关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20107号)文件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护理书写,简化护理文书,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增进护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3.3充分发挥护士长的智能作用和建立健全基础护理工作制度要使护士长专心从事病房管理,必须解决临床护士缺编问题,把护士长从正班中解脱出来;改善后勤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管理,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为临床一线服务的重要性,并能主动按时送物,维修到科室,减少护士长做事物性工作的时间;护士长将病区的财务、药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落实给科内护士,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这样护士长可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及护士的工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找出护理的薄弱点,进行具体的指导,充分发挥护士长真正的智能作用。

护士长应根据护士职称、工作年限、技术能力分层上

岗,按能级原则分配并落实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职能,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必须协同并督查基础护理执行情况。建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登记本,将各项基础护理包括床单位、卧位、导管、饮食、生活照护、诊疗项目等六大类基础护理细化制定成表格,由当天的基护班的护理人员完成,责护组长指导、检查完成情况并考评,护士长每周检查2~3次。护士长、护理部基础护理督查组通过该数椐反映日常基础护理工作量,使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做到有据可查,强化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4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规范化训练教育,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对护士的考核内容及细则要求,以基础护理在病人身上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定期抽查考核每班护士工作质量,做到基本操作随时查,专科技术重点查,将成绩计入个人档案,作为年终考核和晋级的依据;抓住每位护士的特点,发挥其特长,采用互补的办法,以老护士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本功帮带年轻护士,同时又以年轻护士特有的朝气、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带动影响老护士,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4];充分发挥护理学继续教育的作用,鼓励全院护士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从而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总之,基础护理是涉及到患者安危的重要工作,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陷,一个合格的护士在工作中应自觉地高质量完成全部工作内容,而不应把基础护理与任务区别对待。要认真履行基础职责,完成大量的细而又细,微而又微的“小事”,完成与治疗息息相关的生活护理,使患者身心维持在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基础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位置;《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10(5),19

[2]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7号――文件12010.01.19

基础护理知识篇6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效果分析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疾病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变异性。为此,这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护理学逐渐由理论教学转移到临床实践上。然而,尽管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理论学习同样不可忽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护理学临床实践阶段中,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往往存在着不牢固的情况。由此可见,基础阶段的教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原本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由原本的“掌握”修改为“在基础学习中进行部分操作”。

1实践方法与过程

1.1实践对象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和并分析出结果,从学校中抽取护理学专业大一的学生共63名和大三的学生65名作为实践对象。可以肯定的是,这两批学生都是通过我国高等教育录取考试来到我校学习。这也就是说,排除了两批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时,两批学生由同一批老师教学,这也就排除了教师水平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1.2实践方法与结果

首先,采用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按照学校的教授进度和教学方案,将护理学中的基础课程课程分为3个时间段来学习。第一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年,该学年学生处于适应期,学生学的都是护理学最基本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大三的学生在该学年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而大一的学生则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基本的临床实习。第二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二学年,该阶段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因为有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积累,所以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大三学年的学生也是按照此方案来进行。第三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三学年,在阶段学生要进行相应的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大三的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适应,很多理论知识掌握的较为死板,无法实际的运用,并且有时会犯下低级错误;而大一的学生虽然掌握的护理知识尚不完整,但是对于临床实践较为熟悉,懂得灵活运用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能够得到3个结论和启示。首先,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在上述的试验中,我们对大三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结果很明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全的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第三学年开始临床实践,使得学生感到实践陌生,在加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学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频频出错,再加上就业等压力无时无刻侵扰着学生,使得学生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而对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入少量的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将基础知识记得更加牢固,这样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喜欢先将全部的基础知识授予学生,然后在让其实践,但效果不佳,反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培训,使得学生不再将知识学死,不再将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更加重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阶段性学习能够实现基础课程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完美衔接。通过上述的实验可以得出,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表现在经验不足,错误频出上。同时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练习,所以学生很容易将基础知识忘记或者生搬硬套,不知道灵活变通。而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对实践不会感到陌生,在变学习基础知识边实践中,懂得如何应用所学,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变通。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较长的时间来适应临床实践,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最后,阶段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的情感。通过实践可以得知,没有经过阶段性学习的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开始临床实践,由于缺少经验,使得错误频出,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职业产生了怀疑,对职业的情感也有所下降。而经过了阶段性学习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由于有了类似的经历,所以更显得从容不迫,在是将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职业情感。

3小结

总而言之,护理学基础课程阶段性学习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加职业情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欣,康晓风,李箐等.临床阶段性学习对学生基础护理知识和职业情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47-149.

[2]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5(5):498-500.

[3]李丽萍,丁禾,刘玲.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39-1940.

基础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基层护理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基本工作,日常护理工作的主体,直接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和技术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治疗需要,是使病人达到治疗目的、减轻病痛、促进康复的主要手段[1]。目前,各医院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存在许多问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针对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收到一些成效,现分析如下:

1原因

1.1护理人员的主观原因护士缺乏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足够认识,护理伦理道德观念不强。丁炎明的研究表明[2],临床护士对生活护理认知上的误区和对人的整体观,护理过程系统观及整体护理观认识上的不足,护理管理上忽视了对生活护理工作的落实,因而导致医院基础护理质量滑坡。

1.2护理人员的编制按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床护之比为1:0.4,而对所调查的医院只有1:0.25,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紧缺,大量的基础治疗工作和杂务性工作已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状态,没有余力进行整体护理,病人基本病情观察、部分基础护理不得不由其家属代为完成,由此造成了基础护理不到位。

1.3病人的危重度和配合程度通常危重病人越多,对基础护理质量的要求越高,工作量越大。由于社区及农村医疗条件的限制,基层医院收住的肿瘤晚期、慢性病急性发作以及终年疾病缠身的老年病人就比较多,再则目前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造成就医时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基础护理的难度。

1.4管理、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基层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往往受社会环境制约,护士内部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多劳多得难以体现,护士长不能以能级原则合理设计护理人员组织结构,不能有效发挥管理职能,护士间缺乏竞争意识,因后勤保障系统的不完善,又使得护士长忙于繁琐杂务,抓护理质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从而严重影响基础护理的到位。护士长也因护士分管病人多,突发事情等,对基础护理质量的控制略有放松。

2对策

2.1加强护士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提高对专业作用及专业角色的认识,转变观念及态度,充分地发挥在基础护理中的职能作用。医院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施教。基础护理是护士特有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具体体现,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知识及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才能做好[3]。对三年内护士重点在院内接受再教育,要求基本功训练与专科技术训练相结合,以“三基”为基本功,按计划完成科室轮转直到定科。三年以上护士及护师,以自学为主,鼓励参加大专、本科的学习,对有培养前途的护理骨干,选派到上一级医院进行进修、培训,重点是熟练掌握专科知识。从而缩小基层医院同上级医院之间护理上的差距。

2.2科学合理的排班:按编制要求逐年增加了护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实行弹性排班,并按能级管理原则进行,二年内护士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晨间护理,责任护士参与并指导护理工作,加强合作共同承担基础护理,同时也锻炼和巩固了年轻护士各项基础护理操作的能力。

2.3加强护、患沟通: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对于长期患病的慢性病病人,晚期肿瘤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争取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有助于护士管理病人和开展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住院病人满意度测评从原来的90%提升到现在的95%。

2.4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一是加强护士长管理知识和管理专业知识的再学习,采取外出进修、参观学习、参加管理培训班等方式,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护理管理步入科学化管理。二是护士长进行目标管理,制订切合实际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定期按标准检查、督促、指导,采取考核、奖惩和分配相结合,使每一项护理渗透、贯穿、落实到每个护士全程工作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是不断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使护士长和护士从大量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

参考文献

[1]佘爱珍.基础护理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

[2]丁炎明.护士对生活护理认识现状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0-122.

基础护理知识篇8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基础护理知识篇9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对口高职;护理

课题项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501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2]。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普专对口高职学生可通过自己已经学到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对护理学专科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进行意义构建,并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中得到完善与提升;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及查阅最新的临床进展和研究文献,帮助学生完成每个知识板块的意义构建,成为促进者。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对口高职学生,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将2014级两个对口高职班作为对照组,采取与普专护理相似的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基础护理教学法,而将2015级四个对口高职班作为试验组,采取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

1.2研究方法

在新型教学法中要求教师事先将所涉及班级分为n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小组长,教师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将下一次上课学习单元任务进行概括介绍,并辐射相关知识链接及拓展,分配给每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要完成该知识版块的理论课上的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课中的实验讲演。在每个主题的汇报讲演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课堂主题汇报理论框架或者必要知识点由教学大纲控制,实验讲演汇报由教学视频控制,每位学生在汇报前需要准备自己试讲的资料,如果在准备中有所困难,应该由团队协作和老师指导完成。

1.3考核方法

1.3.1平时学习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成绩比例共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

(1)采用考勤和对课堂情况观察的方式考核学生上课出勤率、上课纪律、布置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情况,成绩比例分配为10%。

(2)采用观察与记录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进行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为10%。

1.3.2实践活动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成绩共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讲演训练两大方面。

1.3.3期末笔试考核

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采用纸质闭卷考试进行考核。

2结果

研究过程中,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试验后,试验组《基础护理》成绩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并且在假定对照组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上课的兴趣性、学生自我感觉综合素质提升度均为2.5分情况下,请试验组同学对新型教学教学方法进行评分,评分控制在0-5分,以对照组教学法为对比基准,得出以下结果: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生对四个维度的评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法评分,表示学生高度认可这一教学法,并且在综合素质提升度这一栏尤其明显。

3讨论

3.1新型教学法有利于对口高职护理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回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知识,并结合自身实习或临床工作对基础护理操作的领悟,查阅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查阅文献、课堂讲授、沟通协作以及动手能力。并且,此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使基础护理学课堂讲授训练、实验技能讲演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最终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基础护理学课程学习质量。

3.2新型教学法促使学生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该课程要求学生对基础护理课程内容有总体认识与熟悉,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医学基础知识及内、外、妇、儿专科护理知识,并对临床护理基础操作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具有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和对本课程有兴趣、有学习的意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夯实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锻炼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正确的护理理论指导下,应用护理程序独立完成护理技术操作,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信息的整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及人际沟通等能力,为学生再次实习或就业夯实基础。

在研究中,也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知识探索范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然而,过分关注,会使这种理论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之中[4],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引导其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同时,因学生毕竟是大专在读,无论是学习自觉性及文献查新能力上都有限,因此,在同学试讲过程中,其余同学容易走神,在后续的调查中,也发现了此种现象。对于学生试讲,其余听课的同学因为其是学生,容易开小差,因此,如何在试讲中提高学生整体听课效率是此种方法中一个重要难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