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4:54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1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制度方法和教育方法四类。行政方法是通过直接的行政系统采用行政手段作用于管理客体的方法。人们常说的精神激励、思想政治工作、行为科学就属于教育方法。管理方法与宏观经济管理不同,企业管理由于范围小、对象少,宜于多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2

【关键词】制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

在我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企业日益重视管理。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促进企业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1]。对于制药企业,由于其高收入、高风险、高技术密集性等特点,使得其若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高市场占有率,必须要重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三大管理环节,因此企业的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及营销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将这三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企业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从这三方面来探讨制药企业中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2]。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到医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制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取得一切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制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3]。其次,人力资源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始动力,因此制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首要的是建立一支工作效率高、素质高的员工队伍[4]。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企业精神、发展目标等直接灌输给每位员工的手段,同时将员工对企业建设性、创新性的意见反馈给企业经营者,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人才招聘、员工培训及有效地绩效管理体系。

1.1人才招聘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对于制药企业的特殊性,对不同的部门的人员招聘,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由具有专业素质的在职人员进行面试,并完善初试、笔试、面试的考核体系,对应聘人员进行考评,以确保所招聘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和思想道德素质。

1.2员工培训

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制药企业中更是有着严格的分工,因此应当根据相应的部门制定与之对应的技能培训内容和形式。对于药品研发人员,通常不仅要制定常规的入职培训,并且要安排好长期的培训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进行Gmp体系的技能培训;对于检验人员,不仅要进行技能培训,更应该重视道德的培养和提升;对于销售人员,在提高其销售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在整个企业中,每位员工都代表这企业的形象,因此对于全体成员,都应定期的开展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1.3绩效管理体系

有效地绩效评估管理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和开发工具,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实现跨越性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支持作用。每位员工都渴望在一个公平、进步和有朝气的气氛中工作,因此制药企业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的情况下,应遵循“对岗、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进行员工考核。根据考评结果择优晋升,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实行弹性工资制。

2、成本管理

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保障[5]。在制药企业中的成本包括研发阶段、生产阶段、质量管理及销售等多方面的环节,尤其是产品的研发阶段,产品生产的成本直接取决于所研发产品的工艺条件,因此也就制约着后续的生成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环节。所以,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将带动企业实现飞跃性的发展。因此,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6]。

2.1降低成本是关键

要有效的降低成本、控制成本,首先要使员工对成本管理有足够的认识,让每位员工都有成本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提高成本利润率,实现资本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

2.2确定目标成本

制药企业应在市场的指导下,充分考察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在掌握原材料、运费及能源具体价格的前提下确定目标成本。在制定制药企业的目标成本时,应推行成本的限额,实行目标考核体系、细化指标、责任到位、完善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按照要求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将成本核算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顺利的实现企业预期的利润。

2.3加强日常成本管理

制药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即研发、采购、生产、检验、管理、销售等,另外也包括生产报废性成本支出等。让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力求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5]。

3、营销管理

营销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市场营销是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为促进其产品销售而进行的全部工作[7]。营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制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活动。在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应加强营销管理,笔者认为应从营销团队、市场监测及营销手段出发,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3

一、选择合适教材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内容多,知识量大,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这对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还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对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教材建设却显不足。一本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不应该只是空洞理论的阐述,更应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在分析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中,传递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经验和信息。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慎重选定。

二、改变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学基础,但中职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而管理学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又是否适合中职生呢?这便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特定企业业务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师生交流由被动听课到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活力。当同学们看到案例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经验欠缺的还是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案例教学都适用并可以有效地运用,特别针对工商企业管理这门抽象性知识学科,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首先,中职生的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足,不具备相关的社会阅历,对企业的机构的运行机制等并不了解;并且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案例篇幅长,阅读量大,远超出中职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案例没有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就无法展开充分地讨论。其次,中职生习惯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大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互动性的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又未经系统培训,根本无法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及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此相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由一名同学担当领导者通过口头语言教全体同学画图,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同学提问,看看有几位同学能画出完全相同的图形游戏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并结合管理知识写一份心得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适合的管理游戏,合理组织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整个游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学生会爱上工商企业管理。

三、加强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中职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水平来看,其仍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使学生都成为了只懂知识但不会应用的“书呆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中职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原理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来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又避免课外实践过多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课外实践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对内容形式的把握来进行课外实践模式的选择。例如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工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让学生切实的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氛围中,通过听讲座来实现对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在讲座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为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四、做好校企联合,构建良好实践基地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伦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78—01

一、伦理管理的特征

(一)自律性

在健全的伦理管理制度约束下,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会以伦理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舆论能触动员工的羞耻感和良知,因而对其行为进行良性诱导和规范。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管理过程中伦理对员工的约束作用远远超越和高于法律。因为法律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最低要求的行为规范,它并不是榜样行为的准则,仅仅遵守法律不可能激发起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可能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追求进步。缺乏伦理管理理念和制度的企业是注定不可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的,是注定不可能创造辉煌成绩的。

(二)社会性

成熟的伦理管理摒弃了一切以企业的利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念,而是追求社会的整体效益最优化。当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时可能会以短期内牺牲企业的自身利益为代价,保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正是当代企业管理者或者说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乎伦理的管理虽然没有把企业的自身利益作为追求的第一目标,但常常能取得令人惊艳的成绩。

(三)人性化

人是企业和社会的主体,尊重个人,关爱个人的思想逐渐成为伦理管理的发展趋势。康德曾经说过,人应该永远把他人看做目的,而永远不要把他人只看作现实目的的手段。单纯的人力资源理论只片面强调经济性和效益性,忽略了伦理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最优组合,从而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只讲经济性和效益性,就可能忽视甚至扼杀员工的文化性,精神性,社会性。这既不利于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进步,更有碍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建立伦理管理制度的方法

(一)制定伦理守则

企业必须在总体战略的高度建立伦理管理守则,从书面上阐明期望员工遵守的规则,在职位说明书中既要明确注明员工的业务要求,同时更要明确指出员工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管理者必须真正重视伦理管理守则,并切实运用它来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让守则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对伦理的投入是企业的长期资本性投资,不能仅以短期的财务上的盈亏来衡量其作用。

(二)强化员工职业道德,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强烈的职业伦理观是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业的基本条件,而健康的伦理观则是执业和为人处世的根本!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员工,为企业整体伦理氛围的建立发挥表率作用。在员工中树立“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理念。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先进的典型事迹教育员工,在员工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氛围,使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每个员工,影响每个员工,改变每个员工。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宣传渠道,把握好舆论的导向。通过内部刊物、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高贵的道德品质。通过宣传网络的立体传播,激励员工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伦理修养,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效果。

(三)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伦理管理,独立进行伦理审计

在企业的管理层设置专门的伦理管理机构,聘请专业的伦理顾问和专家,对员工的伦理进行独立的审查考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和过程进行监督。调查表明,人如果违背了伦理,就会有害怕东窗事发的心理。因此,如果在一个组织中,其行为违背组织伦理,却得以侥幸免于处罚的可能性越小,组织中发生违背组织伦理的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伦理管理机构的设立,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就伦理管理的运作方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例行审计

建立员工伦理档案。按照伦理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例行的审计,定期录入员工伦理信息,更新原有记录,并对档案进行分级,做到记录与等级动态相关。

2、随机审计

不事先通知,随机对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伦理管理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方式更容易获得真实的资料。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几种措施并不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适合于自身的方法,建立一套完备的伦理管理制度,这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型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既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微观把控,也需要对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公司规模扩展等问题进行宏观决策。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对具体目标的财务管理控制,还是对总体目标的风险战略管理都主要依赖与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然而,正如会计具有主观性与灵活性一样,会计活动所得来的财务数据同样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数据进行日常经营判断,但对于财务数据产生过度依赖之后,往往会导致其中的主观色彩影响被放大,严重时可能造成企业错误的决策。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为生存所必须物质条件而开展社会劳动是最基础的工作动机,而受社会、精神、家庭影响则更可能激发高层次的工作动机。企业高层管理通过对企业员工实行目标管理,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来达到优化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

一、目标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化

企业提高管理效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自发配合。运用目标管理可以有效疏通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障碍。公司设立信息沟通部,并对该部门进行细化。除负责企业的市场行情收集,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证券推广与管理之外,更多地负责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的建立。下级员工可以通过该部门进行事务反映,部门汇总员工所反映具体事务,定期向企业高管报送反映记录。部门还可以建立岗职履行情况评分制度,将各部门期间业绩,员工工作迟到、早退记录,旷工、请假记录,下属对领导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以此评估部门管理者是否认真履行了自身职责,其素质与能力是否足以胜任目前所在岗位的工作,是否做好对下级员工的沟通、培训、监督、激励工作等。通过这种方式,将部门管理者视作企业管理的具体实施目标,董事会依据信息沟通部门的考核结论对在岗管理者作出提拔、降职、调度和维持不变的决定。既约束了管理人员的行为,也激发了员工努力工作换取晋升机会的热情。

二、目标管理对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

管理效能是对企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管理能力和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传统的财务指标式企业管理对于管理效能的利用并不充分。这使得企业管理部门往往可以通过把责任推卸到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经营业绩惨淡等问题的方式,埋怨市场竞争压力和研发资本投入的不够,轻而易举地撇开自身管理上的失职。然而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和经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管理上的问题。由于管理层没有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出现了对于市场风险把控的不够,对于竞争对手分析不足,长期缺乏市场考察导致战略目标严重不切实际等问题,最终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管理部门作为恶性循环的起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给予目标管理角度考虑,要优化企业业绩,首先要化的是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可以对以董事会为代表的管理部门采取股权激励制度,对市场和企业市场占有能力进行考察后,制定合理的年度经营业绩标准。根据该标准对管理部门每年的管理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连续多年完成考核目标或大量超额完成考核目标的管理者,应当给予绩效股奖励或股票认购权奖励。对于连续数年考核不达标或低于考核标准过多者,实施降薪或降职甚至解聘惩罚。通过不断优化董事会,优化监事会等高层管理的方式,提升企业自身人员素质和企业凝聚力,进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目标管理对企业管理业绩的改善

管理业绩一般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传统的企业管理一般采用股东权益报酬率(RoiC)法,贴现现金流量计算法等财务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决策,这样的决策只是浮于表面的经营方案选择以及投入产出考核。然而,对于财务数据的创造端,企业生产条件的关注度却并不够。由于缺乏对生产的关注,导致管理层往往只能看到企业众多的业务和投资中,哪些能够带来现金流,哪些属于赔钱项目。却并未实际思考亏本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市场环境所决定还是企业自身原因导致。

在目标管理视角下,企业应当对每一条生产线进行定点定量的数据监测,对成本的核算应尽可能的保证实时与精确。企业还应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加强生产人员的技术熟练度和运用能力。对于经营业绩不好的重要项目,企业更应当设立丰厚的奖励考核制度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对生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控,才能从源头上调整企业财务状况,改善经营业绩。

四、结论

本文利用目标管理理论中以人为本,着眼于实际管理目标的特点,对企业管理在人员、效能、业绩三个方面套用目标管理的思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企业结构改革以及绩效考核制度更新的建议。对着眼财务报表搞管理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纠正。所以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下,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以取得管理业绩上的突破。对企业管理问题的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如何优化对员工专业技术能力的统一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伟军,林有祥,刘绍勤,袁剑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管理理论辨析及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110-113.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国有企业应用探析

现阶段,国有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随着国企改革的发展发生变化,急切要求对以往的企业会计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提高,形成适合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新的方法,从而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发展,保障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并通过管理提升国有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对国有企业会计管理进行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企发展的重要课题。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管理会计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还处在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对探索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管理方法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功能以及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在和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论述。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及职能

管理会计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正确地作出经营决策和提高计划和控制的管理能力,而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客观具有的功能。由于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与会计科学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者规划企业长期、短期的经营目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最优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职能就融于管理的职能之中。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可表述为计划与控制。除此此外,会计的管理功能还有组织、协调、预算、决策、考核等其他职能。

二、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的应用现状及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由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长,所以有关管理会计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应用都比较欠缺,比如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应用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是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比较严重,以保本点分析为例,它是在单一产品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生产单一产品的国有企业少之又少,几乎不存在。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如成本差异分析、回归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等。由于管理会计体系本身存在的缺陷造成其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有的国有企业在某一方面采用了管理会计的成本控制、决策分析等专业方法,但它所覆盖的层面还比较小,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管理会计的专职人员,使一些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只流于形式。管理会计的本质是在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服务的同时也对企业外部进行服务,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债权人关心的是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所以国有企业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增加经营成果,只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而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进行生产预算、决策等经营过程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对管理会计不很重视,更谈不上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因此,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得不到普遍的应用。

(二)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革,即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管理会计可以将最新的、有用的信息及时的传达给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及时调整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其次,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本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通过管理会计预测而得出的经营决策是比较全面的、科学的经营战略,这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对企业的短期经营有利,而且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不全面

国有企业会计管理方法的应用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可靠性差。会计管理是引用了相关学科的不全面的技术,把他人的理论经过简单的修改应用到会计管理中,所以在应用时存在很多缺陷,缺乏有价值的观点。

(二)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可操作性差。

现阶段,我国国企会计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应用国外会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在自己创新实践方面非常的欠缺,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创造自己的会计管理方法,从而没有总结出适合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方法和体系。

(三)管理会计不能满足国企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方式要改变,经营理念要创新,然而企业又要求管理会计要给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及时的企业信息。但是我国会计管理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单一的工业企业为例子进行管理会计的讲述,因此讲解面教窄,从而跟不上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四)会计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会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还较低。国有企业中会计人员总体素质的低下,将导致会计管理出现问题。会计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为企业中会计知识文化水平低,学位低,知识学习不系统、不科学,专业教育接受水平有限。

(五)国有企业领导者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是国有企业管理会计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理念和领导素质的问题。然而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对会计和财务是一窍不通的,更别说会计管理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会计管理在国有企业中不能正常的应用。

四、国有企业会计管理方法的对策

(一)从国有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改变观念

要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国有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管理的的应用水平。所以国有企业领导要加强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转变思想。

(二)会计管理系统研究

在国有企业中应用会计管理方法,不能一味的照搬国外的会计管理方法,而是要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管理会计的体系。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要适应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同时还要和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评价。同时我国要加强会计管理的研究力度,结合国有企业对会计管理进行实践研究,并加强成果的交流,不断开拓管理会计的研究新领域,逐步建立管理会计系统。

(三)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案例研究

会计管理方法是否能在国有企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这取决于研究成果是否进行了及时的转化。理论联系实践的进行会计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并把理论应用到案例分析中,这样就可以掌握会计管理的关键性技术,进而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推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进行会计教育的改革,促进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教学中要解决会计教材问题,现阶段会计教学的教材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等都存在重复现象。所以要进行改革,此外,要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同过实例了解会计管理的知识理论。

(五)实现管理会计职业化

在国有企业中,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实现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师并设有管理会计协会,这些专业组织不仅能够很好的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而且强化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地位。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创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职业和机构。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中会计管理的应用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认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意义,会计管理方法也在国有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为我国国有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不足;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1.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尤其是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多样化的经营发展趋势要求会计管理也要具有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会计制度的建设。

2.会计信息的分析需要对会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会计信息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而且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源,这样的复杂性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影响他们的投资者决策的制定,不利于资金的优化流动。

3.投资者对于企业会计的监督需要进行会计管理改革。了解企业是投资者的权利。他们为了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必须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当前了解的途径却具有单一性,它的渠道是固定的。因此,企业的会计管理需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会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及时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中,导致现代会计管理缺少许多基本知识,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许多的办法与制度,但目前会计管理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显得过于单一,最终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目的。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目前,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要求我们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会计管理的社会环境氛围

企业会计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它影响一系列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国家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于深化会计管理体制的认识,只有他们的观念中存在了企业会计进行改革的意识以后才能保证会计管理体制顺利的进行。同时,国家也要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专业的法律规则,细化《会计法》的细则规定,尤其是对于促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细则化规定。必要的时候对于《会计法》等中的法律责任要加大社会对于它的了解,利用法律惩处责任的威信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于会计管理的规范认识,以此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改革。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从约束的角度出发,企业有责任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这是保证会计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提。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缺点,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最后,要注重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地内部监督。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者思考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三)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我国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信息技术得到许多优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层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依托会计电算化,建立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形成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实行普遍的企业财务管理革命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企业基本管理活动,其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实行普遍的管理革命。要根据企业变革的实践不断丰富和扩展财务管理的理论内涵,以理论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思维方式,树立现代企业大财务观念,面向未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拓宽管理领域,将企业财务管理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扩展、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保证两者职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等管理职能,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目标。广泛采用市场预测、网络计划、价值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国外企业某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大胆吸收、借鉴,并力争不断有所创新,尽快完成企业财务活动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同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正确处理财务活动中的权责关系,落实内部各个层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责任会计”体系。理顺财务关系,硬化财务活动约束,特别是对企业高层决策者、管理者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自我平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必须根据企业财力、物力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实现筹资与用资、积累与消费两个方面的平衡。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积极清理债务,引导商业信用,广开销路,加强销售和资金收回工作,减少相互拖欠。建立滚动式三年或五年财务计划,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加强企业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继续推进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建立内部银行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强化财务活动的考核和督促检查,改进经济核算,堵塞漏洞,结合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状况。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会计的具体管理模式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管理思想与会计手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管理体系是对会计综合管理方面的总体改变,它的改变会对会计管理有关的一切联系方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者根据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方面入手,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按照我国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理顺会计档案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出了加强对于会计的时效分析与公布之外,还要加强对于会计记录的保存,也就是会计档案的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制度性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会计档案的法律制度,加大法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于相关法律的宣传要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对于档案的管理也要规范它的资格,具有档案管理资格的部门才能承担保存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中要建立制度化的案卷目录,重点对于电子介质的档案要注意它的存放安全,不能造成它的数据丢失或者泄密等。

(二)加大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技能

对于会计人员的技能除了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增强他们的处理会计数据的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能力,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管理的第一人,因为会计的档案信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数据作为基础的记录数据资料,因此会计人员要在各方面进行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需要企业、社会制度以及会计人员自身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方面的学习以此保证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素质层次的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加大社会各部门对于会计体制的档案管理监督,提高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

档案管理需要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多个部门之间的互动或者需要企业与有关部门的互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信息保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关系企业关键发展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泄密,其结果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建立监督互动机制,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会计档案的移交、存档等也要进行监督,规范档案移交等手续的程序,时刻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四、结语

在经济时代的发展中,任何形式的制度建设都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实践检验,对于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我们就要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企业的会计管理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制度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缺点,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地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总之我们要以创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构建会计管理理论的建设,转变我们的工作思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促进企业的立体式会计管理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靖.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商情,2013(4)

[2]马葵,李化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企业管理,1997(9)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8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

企业管理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都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需要,且都必须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核心,保证各项管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应具备可测性、可控性、层次性和统一性。因此企业必须形成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方法,从各个方面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第一、形成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企业的各项运营都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需要实现电算化管理,通过电算化管理可以对于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财务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并且通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快速的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信息化管理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形成高水平的会计队伍,这支会计队伍不仅仅需要有现代化的企业会计知识,对于企业管理、生产运营、信息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企业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都能够提出良好的建议,并且对于企业中的各项决策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禁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的管理。

企业的全面预算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行总体预测,具体包括开发预算、销售预算、管理费用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对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范围广泛,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必须实行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编制方法,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最终确定合理的预算范围,并且在编制过程中避免上级直接决定,下层员工没有参与的情况发生。二是全面预算的执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按照预算进行,一旦出现与预算不相符合的情况,需要有企业相关领导确认后方可更改。并且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实力的大小,可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对于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三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反馈。反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于预算和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对比分析,为未来进行更加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好对于预算执行良好的个人和单位的奖励,以及对于表现较差的部门和个人的惩罚工作,提高部门和员工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积极性。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中必须重点突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确定的成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严格检查,深入监督。

第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存在机遇与挑战,并且一直存在着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困境,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时,首先需要确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根绝企业内部经营的需要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对于风险的大小、程度等进行科学、充分的分析,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比较、分析权衡企业的可能收益和可能损失,选择出相对最佳的方案,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同时,在企业做出任何决策前,必须形成一系列的防范和保全措施,即使出现风险,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就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做到必须做到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需要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为了达到这样的工作效果,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处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第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最传统的内容和方法,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企业增值的根本。企业的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安排与使用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在资金管理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企业的资金总量、借款、还款的筹划工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计划,二是旧能的加速资金的运转速度,及时监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率,三是做好资金的安全防范工作等各项工作,确保企业运转的正常资金需求和不间断进行。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合理使用资金的建议和措施,保证和促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9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员工考核;质量意识

前言

成本管理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均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节约一方面关系着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精细化管理以其精、准、细、严四方面特征将目标、信息、执行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障。基于此,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含义、作用和意义出发,通过对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给出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成本节约方法,以期为企业实现自身成本节约目标和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含义

精细化管理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其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被提出,既是社会分工、质量与服务的精细化,也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的精细化[1]。具体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引向深入的管理理念及模式,是以最大限度将管理在企业资源中所占比例予以减少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2]。需要说明的是,精细化管理的重心,即落实管理责任,通过将企业的各项管理责任予以进一步明确,进而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均应根据自身岗位职责和要求展开办公,争取第一次就将其相关工作予以完成,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对精细化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行的核心,在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的把握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正确处理质量与问题间的关系,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为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提供内部保障,同时,通过企业内部高效的对精密协作和配合,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以及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3]。其次,对精细化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战略与目标的分解、细化的落实,进而使企业各部门人员能够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将战略规划落实到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于企业运营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4]。

二、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的关系

(一)精细化管理是成本节约的重要保障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保障。作为第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凭借程序化、数据化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各种手段,将企业内各部门间、部门与人员间以及人员与人员间的工作予以高效协同,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因各部门、人员的交流沟通成本。同时,通过对产品、服务、运营过程进行调整,进而以技术为化依托,以专业化为基础,以数据化为标准和以信息化为手段,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集中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的成本,而且也使得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企业总成本的节约奠定了良好基础[5]。

(二)成本节约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成本节约是精细化管理工作得以持续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可知,虽然其总目标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其实施过程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投入,而无论是人才的招聘、相关设备的引进,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即要想确保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保证一定管理成本的投入。企业通过成本节约一方面能够增加精细化管理的投入,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在成本节约的过程中,促使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断思考在不影响企业收益的基础上提高成本节约效果的管理办法,进而促使其精细化管理思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促使其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由此,便形成了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之间的良性循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成本节约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成本节约意识无疑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首要办法。首先,对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而言,应正确看待精细化管理与企业成本节约的关系,并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工作提升到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以定期组织员工大会或以部门为单位开展成本节约宣传工作的方式来提高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成本节约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精细化管理思想并提高成本节约意识,为达到企业成本节约目标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6]。其次,企业还应围绕成本节约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节约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管理层人员的工作,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达到成本节约的目标。基于此,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构建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工作和成本节约工作实施的健康、适用的企业文化,一方面,突出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成本节约的工作特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当前企业成本节约面临的形势,进而在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岗位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加强对员工节约意识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在增加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同时,使员工养成开源节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成本节约意识[7]。

(二)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制度指导的刚性作用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途径。健全的制度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其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相关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工作:首先,应特别注意企业管理制度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对企业成本进行分析可知,其费用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且成本形成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故企业在对自身管理制度进行构建时,应特别注意管理制度自身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自我检查、自我发现与自我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相关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迅速解决;另一方面,应将各部门与员工的职责和任务目标纳入到企业管理制度当中,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明确本部门以及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成本节约工作中的配合方式、手段以及所要达到的成本节约效果,为成本节约工作在各部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8]。其次,应提高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在对各项经费指标以及岗位员工的行为准则予以制定时,切忌一味地追求成本节约效果而降低经费标准,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应在不影响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考虑降低其成本的办法,进而以制度的形式将相关办法予以表述和落实。例如,以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在确保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信息在中间环节的传递,节约信息成本等。

(三)加强考核,确保成本节约顺利进行

加强考核,确保成本节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员工考核不仅关系着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考核评估的企业成本节约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首先,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员工考核,并加强对成本节约过程的监管力度。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员工考核对企业成本节约和企业发展的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对员工的考核工作,确保员工通过考核明确自身在参与成本节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科学办法,促使员工在提高自身绩效的同时,提高自身成本节约意识,强化成本节约效果。此外,在制定相应的成本节约政策后,还应对部门对于员工成本节约的过程予以实时监控,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将成本节约的监管工作予以有效落实,及时发现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企业成本节约的操作办法和有关行为,并予以及时纠正,为达到企业成本节约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利用,切实落实成本节约责任。将成本节约纳入到员工考核工作中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需要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努力来提高企业成本节约效果。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应进一步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落实自身在企业成本节约工作中的责任。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其应在明确员工考核工作的目的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分析每一位员工的成本节约考核结果,对于通过考核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派发奖金或给予其晋升考核机会等;对于未通过考核的员工,应耐心帮助其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而帮助其改正问题,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提高员工成本节约的工作效果。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应在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看待成本节约工作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并提升自身的成本节约意识,全面分析考核结果,并找出能够进一步提高成本节约效果的方法,在确保成本节约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时,为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成本节约效果

培养并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强化质量意识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主要手段。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管控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总成本的节约和管理效果。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企业为确保和提升其产品(服务)质量而支出的全部费用和产品质量未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承担的全部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其有必要也必须加大对质量成本的管控力度,通过节约质量成本,促使企业成本节约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企业应进一步强其成本节约的质量管理意识。对于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而言,其自身应率先认识到质量意识对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各部门员工质量意识的普及力度。一方面,可通过定期开展质量意识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质量意识、质量成本以及质量成本和公司成本节约关系方面的知识,促使员工尽快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将质量意识的形成与质量成本的节约工作纳入到企业规章制度当中,以制度的形式形成对员工质量意识培养与质量成本节约活动的规范,确保其成本节约的整体效果。其次,构建成本节约的质量监控平台。质量监控平台是确保成本节约效果的关键。对于企业而言,其一方面应提高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其在兼顾质量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为确保其获得良好的成本节约效果,还应加大对成本节约质量监控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力度,以企业长远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加大对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入相应的平台搭建经验和办法,以健全且适用的成本节约质量监控体系为成本节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利用这一监控平台加大对包括质量成本在内的企业各项成本的监管,一旦发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应立即发出警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整体上确保企业成本节约效果。

结论

本文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对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的关系予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以及加强考核和强化质量意识等方面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节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节约效果。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的研究,为节约企业成本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磊.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02(13):151-153.

[2]吴小梅.精细化抓管理、全方位抓落实,节约成本增效益——通过细化管理,有计划地全面抓落实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J].科技创业家,2013,10(14):256.

[3]曹湘玲.谈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5,10(10):146.

[4]王玮.论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对策[J].企业导报,2016,05(23):40.

[5]赵燕俐.精细化管理实施措施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8(21):79.

[6]张宪.抓精细、促管理、创效益──浅谈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2,02(20):437-438.

[7]李娟.谈八钢焦煤集团成本精细化管理[J].冶金财会,2012,10(16):20-21.

企业管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培训质量质量管理方法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47-01

质量管理的方法被公认为有形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在追求实效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有型物体,灵活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追求管理目标的质量提升,下面我们要探讨的是培训质量的提高问题。

一、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必要性

目前,诸多企业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员稳定之后,企业面临着员工年龄偏大,新人员少,新老人员素质差别大;随着老职工退休老经验延续的力量减弱,一些岗位出现操作技术人员短缺;老职工接受新技术慢,换岗后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差。企业中同岗位人员知识结构差异加大。如果企业沿用以往统一计划、学、统一考试等一刀切的培训管理方法,将严重影响企业培训质量。目前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着几个典型的问题:只重培训程序完整,不注重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培训课程的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培训效果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授课质量,

借鉴“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改善企业培训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较有效的方法。

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体系,培训质量也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建立质量体系标准的企业,运用其成熟理念和管理要求同样在提高培训质量方面有所作为。

二、采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企业培训的程序管理标准

企业中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企业生产特性和伴随特点。许多企业培训的系统建设并不完备,培训管理受企业活动影响变动性大,企业培训朝令夕改,缺乏必要的信誉,执行力度减弱,质量无法保证。企业培训要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使培训操作过程制度化,这是企业培训全员参与的保证,同时也是对培训要素监督检查的依据。建立企业培训程序要根据企业特点借鉴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类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培训程序或培训操作制度,所有标准和制度要体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质量的共同目标,体现企业在运行的培训流程。培训的需求调查、培训项目调查、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考评及效果评价等具体内容要连贯和可操作,才能基本保证企业培训的相对独立有效运行。

(二)成立培训质量管理小组

每一个企业培训程序及内容都会跟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调整,培训体现企业需要与企业需要形成共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根据分析企业与培训之间联系密切的环节、改进不同步的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QC小组的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QC活动的科学性与企业培训教研活动的特点很吻合。企业培训机构运用QC小组的活动手段结合企业培训中教研活动的形式能够在不同范围内改进培训存在的问题。

(三)选择培训运行问题环节的攻关课题

培训质量管理小组成功的关键是QC小组活动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要把握培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点。找到问题的关键又取决于于培训考评制度是否健全,它是确认问题的依据,是QC小组制定课题的导向。但并不是所有的在考评中不合格的内容都适合做质量管理小组的攻关课题,一般来讲课题选择要能够使培训某一方面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在活动之前和之后要有明显的差异。

三、采用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问题探讨

(一)培训评审与考核制度如何在企业培训中定位

目前培训评审与考核并不是企业考核部门的权力,可能是地区职能部门统一下发的标准。院校办学和企业办学在培训运作上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考核标准如果一样,考核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企业条件不具备不能改进或是院校条件不具备达不到要求。例如特种作业培训,具有资质的有院校有企业,院校培训会对教材理论性高度重视,按照系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企业会对理论相关的实际问题高度重视开展培训。但特种作业培训评审与考核是由地区安全监督部门统一定标统一考核。由此确定的培训中存在问题,往往是仅仅是企业和院校差异决定的,并不能对培训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员评审在培训评价体系中的问题

学员培训后评审能够反映培训目标值,如同评价产品质量一样,但是人的能力不能表观也不能量化。如何实施培训后对学员的评审,确定培训的质量,这在企业培训中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通常培训结束对学员所学内容进行考试,以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衡量整个培训的内容,用考试的平均成绩表示培训质量。这种评价方法普遍但与企业培训的目标实现不十分符合。企业培训注重员工能力提高和意识的改善,这些都是在培训后与实践结合才能显现出来的。培训效果滞后给企业培训质量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培训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尽量避免选择效果难以评价的题目。

(三)验证培训效果的培训后抽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