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54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1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爱劳动,从做家务开始

暑假里,让“热爱劳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学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整理房间、叠被子、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吸尘清扫、衣服分类、清洗浴盆、洗手绢、洗袜子、擦鞋子等等,随着对家务劳动的熟悉,再做一些劳动技能较高的事情,如换床单、清洁浴室、操作洗衣机等等。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经过一个暑假,你会发觉自己其实很能干。美舒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2

论文关键词劳资冲突劳资纠纷刑事犯罪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处于人力资源供应相对过剩和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并存的现状,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不断凸显,“强资本、弱劳动”格局也不断凸显,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越发严峻,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劳资纠纷呈现多发态势,很多纠纷也升级成为刑事犯罪,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通过笔者对浙江某市进行调研,对该市近几年的因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进行分析,剖析这类案件的特点及成因,立足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可以更好地缓和劳资关系、解决劳资纠纷,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特点

(一)故意伤害犯罪居多

2009年至2011年,某市移送审查的因劳资纠纷引发刑事案件总计98件,犯罪的主要表现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故意杀人、破坏生产经营、寻衅滋事、放火等,以故意伤害罪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如2011年,因劳资纠纷引发故意伤害事件31件,涉案人数56,引发的刑事案件占总数的82.1%,伤亡人员中约80%为轻伤,约20%造成为重伤甚至死亡。

(二)主要为临时冲动型犯罪

临时冲动型犯罪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事前未预谋,现场因冲动实施犯罪;另一种为当场未实施犯罪,但在短期内实施打击报复的犯罪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为临时冲动型犯罪,有些务工人员认为受到用工单位不合理的处罚或工资纠纷,临时采取过激行为而触犯刑律。涉案者通常没有前科劣迹,多是在劳动纠纷激化时情绪失控而使用暴力,在犯罪后这些人员的悔罪表现很明显,大部分都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交代。在很多案件中,涉案者向用人单位讨要工资,因用人单位不予支付或对支付的工资不满意而产生争执,主要以持刀、持棍和踢打进行作案而造成人员伤亡。

(三)多为同乡间或工友间共同犯罪

劳资纠纷案件极易引发群殴事件,在一些劳资纠纷案件中,受害人亲友、家属数十数百人聚集在公司门口,有时甚至会产生肢体冲突;在有些案件中,数百名务工人员聚集在一起讨要工资,甚至围堵公司,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务工人员处于弱势地位,在处理劳资纠纷时会感到自身力量不足,所以会找老乡、亲友来帮忙,尤其在某个用人单位出现较大规模的劳资纠纷时,务工人员很容易受到煽动,而出现过激行为。如在曹某寻衅滋事案中,由于用人单位老板肖某没有及时支付工资,曹遂聚集10余名同乡到该厂,用铁棍、木棒等物群殴肖某。

(四)案发特征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行业性

案发大部分发生在年底,时间比较集中,特别是因工资结算、讨要工资引发的案件,大部分发生在接近年底的时段。劳资纠纷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大部分产生劳资纠纷的用工单位为私营企业,多数为小企业或手工作坊,以招纳短工为主,管理不规范。通过数据分析,在近三年的劳资纠纷案件中,这类企业平均占92%,劳资纠纷主要发生在这一类企业中。

二、劳资纠纷引发刑事案件的原因

(一)劳资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有些用工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有些管理措施是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制定一些不公平条款,这些都为引发劳资纠纷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通过对某市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统计分析,初中以下占60%,中专或高中占29%,大专以上占11%,而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的涉案人文化程度更低,90%以上为初中以下学历。在农村人口过剩时,涌向城市打工,在劳资关系中处在弱势地位,不能有效地通过法律手段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一旦权利受到损害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而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劳动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地区的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表现为:(1)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不够,规范力量不强,相关劳动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劳资矛盾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并制止,产生矛盾积压甚至激化;(2)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案件中,未及时采取有效方法,不够重视案件的敏感性,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释法说理等工作,未能使当事人积怨及时化解,以至于矛盾进一步激化;(3)当前的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处罚不力,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劳动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在招工签约方面,有些用人单位的劳动协议条款模糊、简单,还有些私营企业为了避免日后遗留法律问题,直接在劳动力黑市招工,不办理任何签约入职手续,为劳资纠纷埋下隐患。如2011年发生的30件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中,绝大部分务工人员未签订劳动合同,以至于无法实现事后合法讨薪。二是在生产管理方面,用人单位实行太过严厉的惩罚制度,特别是罚款制度,得不到员工的普遍认可,极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导致矛盾的激化,也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

(四)司法程序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通常情况下,在发生劳动争议后,需要双方要在两个月内提请仲裁,经仲裁、审理后,一般的案件仲裁和诉讼的时间在四五个月左右,特别复杂的案件甚至要拖到一年。对于务工人员来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采用这个渠道来维权。而且很多的劳资纠纷案件涉及的金额不大,很多甚至只有不到千元的工资。即使务工人员意识到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权,按司法程序来处理劳资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要花费诉讼费及律师费和大量的时间,所得的利益和维权成本不协调。所以在务工人员认为受到不合理劳资待遇时,通常选择和用人方当面解决,以至于出现私下报复泄愤甚至使用暴力的现象。

(五)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无助感促就犯罪心理

转型时期的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出现差距,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得弱势群体产生不满足感和不公平感,这种心理进一步僵化了劳资双方的关系。若企业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那么处于弱势方的劳动者将感到严重的被剥夺感,而这种敌意的内心感受通常需要一种方式来发泄出来,而当前社会也缺乏疏导这种敌意心理的正确方式。加上有些劳动关系没有形成正式的劳动合同,以至于劳动部门处理纠纷时久拖不决,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无助感。在这二种心理的压力下,很多人采取了极端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在文化、法律知识及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着重对该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作为劳务输出的当地政府,要集中并有针对性的对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及专业技能上的培训,特别要组织对该类人员进行有关劳动法的学习和教育,以此提高个人法律知识。再者是劳务输入区域的政府,要为劳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及职工文化学习的环境,提高劳务人员的劳动技能、自护能力、文化素质等。另外,作为用工单位,在加强劳务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也要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培训、彼此交流等的环境。

(二)规范单位用人制度并强化监察力度

用人单位要规范企业用人制度,与务工人员签署劳动合同,并建立能够得到大多员工认可的管理制度,设立与务工人员良好的沟通机制,从而调动务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与劳务人员就劳资问题萌生矛盾。各企业要建立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在企业与员工出现劳资纠纷时,通过工会或职代会进行解决,而且还能协助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作为劳动监察部门,要设立拖欠工资处理事务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监察档案,并不定期的对其在劳动法规及政策上的落实情况进行监察,并及时纠正企业在工资支付等方面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对于存有拖欠工资的企业要对其采取处分、曝光、纳入不诚信企业范畴等办法。

(三)完善的矛盾处理机制

在处理矛盾时,首先要保证处理方法是建立在正确依法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真仔细的向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释法说理等工作,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积怨矛盾。在处理劳资矛盾中,司法机关要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进行教育,对于用人单位要尊重劳务人员,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劳务人员,对于劳务人员要依照劳动法,合情合理的解决问题。在劳资纠纷的案件中,多数劳务人员是由一时冲动造成的犯罪,被判刑后常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轻微的刑事案件,主要以双方谅解、赔礼道歉、认罪悔过或积极赔偿来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双方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来处理;对于造成刑事犯罪的,要依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对于犯罪情节较轻、初犯等的案件要从宽处理。

(四)确保劳动者的合理诉求权益

加强劳动纠纷仲裁委员会的实体建设,并提高仲裁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劳动纠纷仲裁委员会应受理所有涉及劳动纠纷的案件;法律援助中心要及时准确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于家庭困难、无法提供诉讼费用的要及时进行减免,以使该类人员打得起官司,获得个人合法权益;建立一个专门解决劳动纠纷的司法程序,例如专门针对拖欠工薪的劳动纠纷,在审理案件时要求快、求准的基本原则,及时解决案件。同时针对家庭较困难的劳动者,法院可以采用诉讼保全、先予执行和诉前保全等法律手段;检查机关要强化与基层群众直接联系的优势,拓宽联系平台,例如开展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及时准确的掌握社情民意,尽可能的在基层就将劳动纠纷进行化解。另外,基层检察院要加强预测判断、现场指挥、舆论引导、依法处理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3

中国美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但我们即将面临国际品牌的激烈竞争,未来的路将更艰难、更难走。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美业有一批仁人志士,他们正在为中国美业的出路寻求最佳的方法。其中广州市海底劳企业顾问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一个团队,他们历经数年终于建构了感动式服务量化系统,为服务产业提供了最好的产业转型的标本。

海底劳感动式服务从人性根本上入手来植入经济行为,以心灵资本为经营点。这种看不见的营销已经超越了所有传统的营销方法。海底劳首席策划师李劲君先生将其命名为:不在场的营销。不在场的营销是一种“无的营销”,西方哲学里有“不在场形而上学”流派,那么“不在场营销”正是基于这种哲学流派。当然中国的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创立了“道”的哲学体系,这是对“无”的最高研究。我们这里所提及的“不在场营销”就是“道和无”的营销,将营销化于无形,这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海底劳感动式服务已经道破了服务的天机,任何服务产业都必然会进入海底劳感动式服务的时代,只是时间的问题。

“中国美业革命号角”

中国美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海底劳感动式服务的全新时代,整个产业进入系统转型期。广州市海底劳企业顾问管理有限公司以复兴中国美业伟为使命,以提供五星级服务标准体系为己任,全力助推中国美业的全速发展。公司目前正同时为几十家化妆品公司提供年度战略规划服务、招商服务、内训服务、品牌升级服务等。同时公司为数以千计的美容院提供店务托管服务、感动式服务定制服务、区域市场推广服务、连锁经营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等。

海底劳量化版感动式服务系统工程:立足服务――形成制度――沉淀文化――熔铸信仰,为中国美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导航图。西方经济学对于海底劳量化版感动式服务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步,博弈经济理论也因此进入相对博弈经济论的探索阶段。海底劳创始人谭启永先生以及海底劳首席策划师李劲君先生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

“市场的好评”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4

论文关键词劳务派遣劳动者保障

劳务派遣最早起源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涉及劳务派遣单位、实际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三方主体,包含劳务派遣单位和实际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合同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及实际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务关系这三个法律关系。

在这三方主体中,被派遣劳动者面临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双重管制和压榨,是利益博弈中的弱者。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他们往往低学历,甚至很多还是文盲半文盲。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面对这三种相对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互相推诿的用人、用工单位,他们常常陷入维权的迷局:或者四处奔波艰难信访,或者求告无门放弃追索,或者采用极端手段争取权益,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不少隐患。因此,研究劳务派遣中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探讨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我国劳务派遣业近年如快餐业般发展迅猛,对就业压力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但由于立法的粗疏、司法的低效率、行政监管的缺位、用人用工单位作为经济人的趋利性等原因,使得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无序、规模膨胀、责权不清,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多地受到侵害:

(一)职业稳定感差

职业稳定感是安全感的一种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其中包括对安全感的需要。这就是说,安全感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而职业稳定感则是在工作中安全感的一种体现。在劳务派遣关系中,被派遣劳动者先天性地被视作单位的“外人”或“二等公民”,身份遭歧视,待遇被漠视,在单位里缺少应有的尊重,缺乏发展的空间,即使干得再有业绩,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即使是在一线的业务骨干,必要时候也会因隐性携带着的“临时工”的烙印被单位以“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轻易解雇。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奉献了知识才智和青春光阴,但最终等待他们的却是解雇的命运,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随意变更、解除劳动合同、不续签劳动合同的现象,造成部分劳动者无法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无心人尽其才。

(二)同工不同酬

同工同酬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工资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确认的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2008年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第63条明文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从法律上保证被派遣劳动者与企业正式员工从事同样的工作能获得同样的报酬,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现实中“同工同酬”对被派遣劳动者来说仅是一个虚梦。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低于用工单位同岗位正式员工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甚至只有同岗位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甚至更少。据某市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同样从事一线岗位工作,被派遣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仅为用工单位的劳动者的81.52%”。他们的基本工资低,还不能“入围”评先进,不能申请困难补助,也没有节假日福利。“同工不同酬”有违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权的规定,也违背《劳动法》对工资分配的明确规定。

(三)克扣、拖欠工资及各种费用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而在现实情况下,出于“经济人”的逐利特性,不少劳务派遣单位正在洗掠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先是与劳动者签订己方设计好的格式合同,然后设法取得劳动者应获报酬的凭据,再就是一拖再拖,之后又与用工单位互相推脱,让劳动者求助无门。用人、用工单位无故占有大量劳动者的血汗钱后,又改头换面另立门户故伎重演,原单位则销声匿迹或任其破产。如赴海外渔船打渔的众多劳动者就屡屡中招,冒着生命危险远赴海外渔船工作,回国后派遣单位(有很多其实只是小型中介公司)以结算为由扣押了其正常回国手续,不久,就玩起了蒸发;而此时外方船主则更是无迹可寻。部分打渔工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到头来落得一纸判决书或调解书,另外很多连走法律程序最基础的证据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派遣单位领导不断“暴发”。个别打渔工则采取绑架伤人等极端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被派遣到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经常面临包工头们从甲方结算提取巨款后“跑路”的困境。

(四)滥用劳务派遣

在一些行业和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大多数情形下,收益是唯一考量的因素,至于是否是“替代性”“辅助性”、“临时性”的岗位等等都抛之脑后。滥用劳务派遣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逆向派遣,即本着降低成本、控制风险、逃避责任的目的,实际用工单位先决定需要多少员工、什么样的员工,再找到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由其按自己事先设定好的标准招人,由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书,再“定点”派往自己单位。这种借助劳务派遣逃避法律责任、规避法律规定的“高招”被“专家”授课培训后为众多企业竞相效仿。再加上《劳动合同法》对可采用劳务派遣的行业和岗位没有任何限制,导致劳务派遣单位及派遣劳动者的数量急剧增加。劳务派遣已侵入正常劳动领域。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的类型已不仅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

劳务派遣的滥用客观上大面积助推了以上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程度。

二、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具体思路

综观我国劳务派遣之现状,笔者以为,我国劳务派遣的规制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行政监管

1.对劳务派遣法人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同时还应该着重强化劳务派遣单位的实际责任承担能力。因此,应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前的审查,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其派遣计划、人员、劳务、资金等多方因素核定是否准许其从事劳务派遣活动,且许可证应该设定期限,如2年。2年期满前,劳务派遣法人需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年检时加入“工资已支付完毕”的新内容。否则,年检不予过关。

2.劳务派遣法人应按派遣人数建立保障基金,开设工资账户。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账户按派遣人数存入保障金,用以担保支付劳动者的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劳动报酬,保障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劳动者所在用工单位打过来的工资,也直接转入该保障基金账户,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工资的发放。

3.禁止循环派遣、连续派遣。《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法律背景下,若允许到期后双方多次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可确定构成了连续派遣。连续派遣有违《劳动合同法》所确立的劳务派遣制度的本意,笔者以为应对连续派遣和循环派遣进行规制,如果连续两次续订劳动合同,再次续订的(包含用人单位主导下的错时续订:事实劳动关系不间断而书面劳动合同特意间断一个月左右),派遣单位须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以保障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稳定权。

4.明确规定派遣劳动者的知情权,其内容包括劳务派遣所涉及的主体的企业法人信息、用工单位同类岗位的直接雇员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在该知情权基础上,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同工同酬等权利的,经劳动者举报,应追究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的行政责任(如取消其派遣许可证、罚款等)、民事责任(如承担赔偿责任、加倍支付等)以及刑事责任。

(二)法律保障

1.法律责任追究

经过用人、用工单位的双重压榨之后,劳动者要想最终拿到工资,很多时候仍然很难。根据当前的制度设置,劳动者处理被拖欠劳动报酬的救济途径有以下几种:(1)与用人位协商解决;(2)由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调解;(3)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4)向法院提起诉讼。协商和调解较为便捷,但由于基本上受用人单位全程控制,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仲裁和诉讼过程对于劳动者一方来说,则无论从金钱、时间、知识技能上都相当缺乏,更遑论裁决、判决的执行。

用人用工单位拖欠劳动者报酬恶化了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已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2月25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其中规定“恶意欠薪”入罪。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但是,一年多过去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公诉和宣判的案例仍然鲜见。该条款依旧处于“休眠”状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上可操作性差。比如本罪以“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为前置条件,首先“政府有关部门”是那个部门,条文中没有明确。其次,如果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不责令支付,对于行为人如何定罪?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来完成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

当前形势下,在对劳务派遣企业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实施设立行业禁入、提高行政处罚的标准的行政监管的同时,可如醉驾入刑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查办一批克扣拖欠劳动者血汗钱的“暴发户”,对其课以刑责,杀一儆百,有效遏制类似事件之愈演愈烈。民法层面,应该确立以劳务派遣企业为主要责任主体,用工单位承担补充性责任的责任形式;若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62条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失,劳务派遣企业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5

可在时下的校园里,诸如“找个阿姨做值日”“家长代值日”“花钱买值日”等漠视、轻视、无视值日教育职能的情形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消极观念造成社会影响“无可奈何”。“不努力读书,长大了就让你去扫马路”“不想上学就回家做家务吧”……这些时常呈现的负面言行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学校有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值日的热情。二是现实压力致使学校管理“委曲求全”。受校园安全、卫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家长和老师们都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对值日的要求被迫降低。三是认识错位导致学生家长“剑走偏锋”,他们觉得学习才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将卫生值日当成了一种负担,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孩子躲避卫生值日。有的家长认为生活富裕了,在家里都是保姆做卫生,在学校更没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卫生值日劳动,于是“花钱值日”的情形也就悄然出现……

面对如此被弱化、被偏废的“值日”,学校应与学生家庭一道重新认识其教育职能,重塑其校园形象,还原其育人地位,让“值日”重回其理想的状态。

首先,应该不断创新示范模式,激活值日的“感染魅力”。一是完善教师卫生值日方式,教师在自己办公室里有值日任务,在校园里有自己的卫生值日责任区,在班级里也要将学生无力完成的卫生任务划为自己的值日任务,和学生一样在值日时间里认真地完成劳动任务,这自然会“唤醒”学生的值日热情;而如果做这些事情的都是一些外来的家政公司的“阿姨”,教师的值日要求自然会在学生的质疑目光里大打折扣。二是丰富家长参与卫生值日形式,在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时动员一些家长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用他们富有个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卫生值日产生兴趣。三是创新卫生值日评奖活动,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周边社区教育工作者代表一起参与不同内容的校园值日劳动竞赛活动,让这些学生平时最亲切、最信赖、最敬佩、最感激的人在校园里尽情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艺,学生们自然会备受感染和激励,值日动力也会自然滋生。

其次,应该不断优化规范机制,提升值日的“养成实力”。一是值日安排应体现“个性化”,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与同伴的特殊关系,还应顾及值日小组中具有超强组织愿望的人数,尽量让值日活动利于组织协调、便于互帮互助。二是值日管理应追求“精细化”,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应及时树立正面典型;对一时无法适应具体值日工作的学生应耐心指导、及时帮助,让其在适应过程中感受到关心和支持,进而助其对值日产生兴趣和动力;对一些消极行为应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合适的方式促其转变,不可动辄恶语相向,或者用更多更重的值日任务给予所谓的惩罚,令其对值日滋生出厌恶情绪。三是值日评价应突出“激励性”,对于值日中积极的人或事应及时反馈,充分褒奖具体的优异表现,及时提出学习号召;对于消极的人或事应给予主动转变的条件,及时寻找其言行中闪光的一面,在评价中进行强化,促其转变认识、纠正言行。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6

案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国家公务员9名,有157人报名应考。经笔试、面试,前13名报考者参加最后体检,其中4人不合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总分排第八(笔试第四),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招考单位“按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判为“不合格”,不予录用。周在4月2日晚知道自己因身体原因被淘汰后,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找到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录用情况,向干某要看化验单未果,后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对两位人事科干部进行行刺,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周随后被刑事拘留。[1]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一审判处周一超死刑立即执行。

人们在阅读完案例后,对悲剧的发生进行感叹的同时不禁要问: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它和肝炎病之间有何联系?医院的这种体检结果对劳动者身体状况的评价意义是什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为什么录用单位要拒绝录用此类劳动者?

二、医学常识的交代

1963年,blumberg等科学家的医学发现开辟了实验室诊断发现带毒者的途径,使得在例行体检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约60-70%,这其中又有10-15%人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而表现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全国有14亿人口,大部分的民众都受过肝炎病毒的感染。www.133229.com约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患者大约有3千万人。[3]

并非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从医学概念上来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的名称有着不同的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者:过去感染过或现在正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叫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患者:有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等,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这类患者通常应该进行临床的治疗和养护。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临床上常将hbsag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测正常半年以上者(既往从无肝功能异常病史)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权威的医学观点认为,这部分人除不能从事献血、幼托和饮服行业外,可照常工作、学习。大部分不需要临床治疗,但须注意日常的生活保健及个人卫生习惯。[5]

在人员录用程序中,对肝器官的体检主要有两个项目供录用单位选择:1、肝功能测试;2、乙肝五项检查。在检查的功能上,两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主要是看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后者是看乙肝病毒感染状态(过去感染或现症感染)。感染了乙肝病毒,肝功能可以正常,也可以异常。

常规的普通体检只抽血化验肝功能,肝功能异常说明肝细胞被破坏,肝正常的功能受到损害。劳动者的身体机体需要治疗或者得到休息,录用单位是不予录用的,因为在这时劳动者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参加劳动,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来讲,他们需要得到治疗和休息。目前,许多单位除了抽血化验肝功能外,还附加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3、e抗原(hbeag),4、e抗体(抗hbe或hbeab),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6核心抗原(hbcag)。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检查。俗称的“大三阳”就是1、3、5项的检查结果呈阳性,而“小三阳”则是1、4、5呈阳性。[6]

三、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的产生及现状

目前我国规范人员录用关系有两套体系在运行,一是公务员录用制度;另一是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来录用劳动者。一旦劳动者被录用,录用单位[6]与劳动者也分别构成行政人事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不同的录用单位在进行人员录用时,其录用要求及录用程序不尽相同。实践中,虽然各地、各单位在录用体检环节的做法不一致,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面对录用单位设置体检门槛时,面临的处境是共同的:通常福利待遇好、个人发展潜力好的单位,如国家机关、部分事业单位,大型的国企、大部分外企一般都将“乙肝五项”列为必备的体检项。从各地的公务员体检标准来分析,一般地讲,不光是“大三阳”、“小三阳”被判为不合格,只要有抗原呈阳性,就是不合格。[7]这也意味着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是通过严格的体检、考核程序,不通过“关系”、特别招聘程序或者在体检时做假,将难以为这些单位所录用。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的过程中受到误解,并且招致了不公正的待遇。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其hbsag呈阳性,在身体条件上被录用单位判为不合格因而拒用,其参加劳动的资格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大部分携带者在就业遭到拒绝后寻求医疗,却往往被医院告知只要多注意休息和个人保健外,无需治疗和用药,并且可以参加正常工作生活,娶妻生子。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往往对这种矛盾性的现状困惑不解,既然医学专家都认为自己是身体机能正常而且按照医学意见是可以参加工作,却在就业的过程中被录用单位拒绝录用。

依照目前医学研究的现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表面抗原项很难通过用药来转阴,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终身是携带者。对于部分由于母体传播而携带者来说,他们血液中的携带状态就如自己的肤色和性别,是与生俱来并伴之终生的特征了。如果国家机关、大型外企以及其他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一如既往地不改变体检的录用标准,那么携带者终身都不可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如果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效仿并采用这类的体检标准,那么携带者将会是终生就业无门,他们的劳动权和生存权也将无从谈起。

携带者群体中有人对自己是这种现实自认倒霉,虽然心里感到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尽力寻找可能的就业机会,哪怕工作条件与自己的能力极不对等,也只能将就。有人的人生观可能没有这么豁达,在寻医无果的情况下,精神状态无法调整为正常,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家庭也都为之困扰不已。更有人将自己的境遇完全归咎于社会和制度,在屡次受挫的情况下,绝望之下产生报复心理,转而攻击社会。本文开篇所引的周一超案即是其中典型一例。

现实的案例告诉人们,在就业问题上,劳动和行政关系的主体之间出现了某种紧张的对立。旁观的人们即使是用朴素的正义观念也可以看出携带者就业困境现象中的不合理性。现行的法律制度应当做出某种程度的响应,在携带者基本的就业权利保障上,由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欠缺而酿生了许多悲剧和社会问题。权利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8]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必然是主体的权利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对立。

四、现象背后的权利分析

著名法学家罗斯柯。庞德认为:“法学之难者,莫过于权利也。”难,就难在给权利下一个准确、普适的定义。[9]《牛津法律大词典》中“权利”词条的撰写人甚至不无情绪地写到:“权利――这是一个受到相当不友好的对待和被使用过度的词语。”从撰写人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应有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另一方面某些权利又经常性地被滥用。由于权利内容的模糊性,权利的领地被侵犯或者无忌地扩张。也正因为此,权利问题才成为了法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本的劳动权利在转化为现实权利时存在缺损

我国学术界对于劳动权一般采用狭义的界定,即劳动权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所享有的获得劳动就业机会并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10]劳动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1]从权利的主体上来看,劳动权的主体包括1、劳权的主体(由劳动法来调整),2、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的劳动者,如农民、个体劳动者、公务员等。

从权利的内容上来看,劳动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而最基本的方面是就业择业权。就业择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公民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用人单位而参加社会劳动机会的权利。就业权是劳动权利的直接体现,是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是一切民主、政治权利的基础。[12]

法律权利的运行形态表现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由法定权利变为现实权利,中间有一系列环节。就特定的权利主体而言,其所享有的某项法定权利只有在实现时,才能被确认为它是一种真实的现实权利。公民的劳动权是一项应有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亦在第42条做出了明文规定。但是在现实中,法定的劳动权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发生缺损的现象。[13]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公民的身份,依法享有法定的劳动权。而就业权的实现是其他劳动权利实现的前提,就业权无法转化为现实权利,其他劳动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也无法称其享有“劳动权”。乙肝病毒携带者法定的就业权在转化为现实权利的过程中,存在着权利缺损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劳动资格准入上,通过“乙肝五项”体检,设置一定的录用标准,拒绝录用病毒携带者;二、劳动或者人事关系的存续过程中,单位组织体检,若查明为病毒携带者,则解除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

(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劳动权利同其他主体的权利存在冲突

法定权利无法得到现实转化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权力的限制;二、权利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权利的冲突,权力是权利与权利之间妥协的派生物,权力的运用主要还是为了实现权利或者在权利发生冲突时伸张一方权利而剥夺另一方权利。[14]

用人单位享有用人自主权来,可以对众多劳动者进行择优录取。单位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最优的,不予录用。健康的劳动者可以主张,如果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共事,那么自己可能被传染,健康权将遭到威胁。行政主体则做出抽象行政行为,通过制定体检标准来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录用。依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在强势的录用单位面前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

不管是权利主体还是权力主体,在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利进行冲突的过程中,其审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奉行的是一种差别待遇。权利与权力的主体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经过抽血化验得到证实后,其就业权同其他的劳动者就存在差别。而做出这种差别待遇对待的根据来源于其对血液类型的判断,而不是依附于劳动者个体的劳动能力。这种差别待遇的理由已经遭到医学界的普遍批评。权利与权利之间具有平等性,权利在法律的框架下自由行使,出现冲突需要立法或者司法做出价值选择抑止一方伸张一方。但行政权力对权利进行差别性的限制行为是否具有合理合法的正当理由,必须受到宪法赋权的审查。

(三)是合理差别待遇还是平等就业权被侵犯

人客观地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别,由于任何人都具有人格上的尊严需求,在自由人格的形成上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法律对待抽象出来的主体人或者说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作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主体,则应该在法律上是一律平等的。通常在法律上表述为所谓“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舍弃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差异,其出发点在于废除身份和特权制度,要求人们参加自由的竞争,保障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起点上的平等,即“机会上的平等”或者“机会均等”。[15]

形式上的平等旨在反对不合理的差别,而实质上的平等则必然要承认合理的差别。既然现实中客观地存在许多的差别,如果在法律上完全无视这些差别而加以机械的均一化,则反而是不合理的和非现实的。为此,实质上的平等允许在一定的方面和程度上存在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16]

差别待遇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合理的差别与平等之间也并没有矛盾,但是什么样的差别待遇是合理的呢?也即判断差别待遇合理性的标准在何处?从根本上来讲,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和唯一的合理性标准。合理性的评判往往带有具体性,不同事务之间的合理性体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内涵,合理性的标准是一个多样性同意的复合标准体系。行政主体在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利进行差别对待时,选择何种衡量标准才不被认为涉嫌违反平等权原则,先来看看西方法治国家的一些经验:

1、侧重于理论的标准-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法院侧重于理论性确立差别待遇的判断标准。德国法院善于理性思维、注重系统,他们认为合理的差别待遇应该符合以下五个方面:1、禁止恣意。[17]2、立法者的理智决定。[18]3、事物本质。[19]4、正义理念。5、比例原则。包括三个分原则: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20]

2、侧重于实践的标准-以美国为例

与侧重理论性标准的大陆法系不同的是,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法院在实践性的标准上通常会在三种不同的层次或者审查标准中选择一种进行审查。

传统的合理基础标准。宪法并不禁止政府对人们进行分类,因为如果不分类的话,就难以制定法律;宪法禁止的是那种在法律所规定的类别与适用的政府目的之间不具有任何联系的不合理分类。只要立法者的分类和法律目的之间有某种可能的联系存在,而且能够达到法律的目的,就已经具备合理的分类基础,满足了法律平等保护原则的要求。反对者可以主张其它的分类标准,比立法者所采用的标准更能达到法律的目的,但是这种反对不影响这个法律是否符合平等保护原则。因为达到目的可能有不同的手段,只要立法者所选择的手段不是处于武断,即便不是最好的手段,也是在宪法平等原则的容忍范围之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准的适用场合通常是在衡量那些侵犯商业、工业,侵犯由一般法律规定的公共福利分配以及侵犯社会保险利益的立法是否符合宪法时采用。[21]

严格审查标准。它往往要求政府作出说明确实存在政府利益的时来做检验,只是在确定法律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或者涉及疑问的分类时才加以适用。政府必须说明存在“一种确实的政府利益”,并须要说明“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即对于所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施加最可能少的限制”。在这个标准之下,应当考虑是否还有更适当的标准,更少影响个人利益的标准可供选择。[22]

中等标准。以上的审查标准的适用程度要随着歧视的性质和对基本利益干扰的严重性来变化。归纳来讲,具体的判断标准应该是:1、有关社会经济差别待遇中,判断标准是只要手段和目的合理相关即可――传统的合理基础标准;2、差别待遇严重干扰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的行使时,或者涉及的是一种可疑的分类时,则要求手段时必需的,目的是紧迫的――严格审查标准;3、当差别待遇涉及的是一种准可疑分类时――性别和身份等时,则要求手段与目的间具有实质的关联性――中等程度审查标准。

(四)政府体检规章肝器官合格标准的失当性分析

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体检的项目、合格标准及有关办法由录用主管机关根据职位要求具体规定。本条的规定摆放在公务员的考核录用一节当中,授予各有录用公务员需求的主管机关对录用公务员的体检标准进行设置。

1、法规授权立法的不恰当性。

依照我国宪法第89条的规定,国务院的立法权限来自两方面:1、依法律,即为了实施人大及其常委的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实施细则;2、依职权,对属于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纯行政管理事务和技术管理事务的事项,国务院可以自主立法。但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国务院在职权范围内,通常就行政法规涉及的事项,大量地通过法条授权的方式向各部委或者地方政府进行授权。这种做法对法律的统一性构成了相当的威胁,使得法律的体系混乱而失去应有的逻辑性,已经遭到诸多法学家的质疑和批评。[23]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将体检的有关规范授权主管机关立法的相关规定同样也是值得质疑和批评的,各地公务员肝器官体检标准的混乱则是明证。各地公务员的肝器官录用体检没有可供参照的标准选用,对于被授权的机关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资格限定,主管机关依据自己的需要设置项目和标准,加上二十六条中所述的“职位要求”也没有给出合适的定义。授权的结果使得各主管机关在具体操作上,带有恣意性和随意性的色彩,立法权与行政权没有适当分开,权力难免不被滥用。最值得否定的是,公务员录用体检规范的混乱性波及到了公务员录用系统之外,为诸多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效仿。这些单位在进行人员录用时体检标准和项目也是无法可依,在标准的设置上,录用单位有了绝对的控制权,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劳动者的就业权就是在这些恣意的体检标准设置当中被剥夺或者侵犯的。政府的行为通常为公众认为具有当然的正当性、合法合理性,用人单位效仿政府自行设置体检标准并无不当。

2、规章立法的非正当性。

主管机关制定公务员录用体检项目、标准时,抽象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对劳动者的资格作出一定的准入规范。国家要求劳动者参加劳动法律关系和行政人事关系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条件,以法律法规规范的形式对公民的劳动能力给予认可,这便使得劳动能力转化为一种具有法权意义的资格。合理的资格设置包括四个方面:1、年龄标准。不同的岗位可以设置不同的年龄标准,而且下限的标准一般是不得低于16岁。如法官、检察官任职要求23岁以上等。2、体力标准。也即是健康标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限制:a、疾病。各种岗位的职工都不得患有同本岗位所禁忌或者不宜的特定疾病。b、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残疾状况相适应的职业。c、女职工、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法律把这些健康标准规定为限制因素,其立法的出发点是基于对被限制者的保护目的,而且这种限制是同被限制者的特定保障措施并存的。3、智力标准。如精神健全与否、文化条件、以及从业的资格认定。4、行为自由标准。即公民能否自由支配附属于自身的劳动力。[24]

体检的项目和标准的设置有一定的必要性。某些类别的劳动者不具备法权资格从事特定的岗位。具体到在肝器官体检项目的标准设置上,为了更好地保护被限制者的目的,并且结合劳动岗位的要求,可以对劳动者的肝器官作出一定的资格限定。常规的体检化验肝功能来表明劳动者肝器官的机体运转情况,如果肝功指标不合健康要求,此时劳动者不适合参加工作,需要通过休息疗养来使得肝功恢复正常指标。而“乙肝五项”测试用来辩明劳动者乙肝病毒携带的情况,即使是携带者,如果无临床的症状,专家认为他们仍然能够参加正常的劳动、生活,而且大多数的携带者医院都建议无须治疗,只是需要注意生活习惯定期观察。

从域外法的判例经验来评判我国公务员录用程序中肝器官体检上的差别待遇1、差别标准的设立和制定都是由行政机关来行使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未严格区分,权力的行使有较大的恣意性。2、主管机关设定的标准没有参照中华医学会这类权威医学机构中的结论,不符合携带者的劳动能力的本质特点,属于非理智性的决定。3、全国为数众多的携带者已经达到了上亿的数量,以此标准来限制携带者的就业权利,酿生了众多的现实悲剧,正义理念显然遭到了践踏。4、携带者病毒的传染性对其他劳动者健康权的危害可以通过全民疫苗的方法来予以阻断,具有可控制性。政府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保障其他劳动者健康权的目的,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防疫义务,而不是由携带者群体牺牲就业来负担。主管机关的行政决定没有充分衡量各方利益,不符合比例原则,欠缺妥当性。5、由于主管机关的疑问分类涉及到公民的劳动权应使用严格审查标准,如前分析,政府为其“政府利益”施加的对就业权的限制并非是方式上的最佳选择,甚至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歧视和漠视,抽象行政行为违反平等原则。

五、救济途径的设计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的现状需要得到制度的回应和救济。如何来消除社会加予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上的异样对待,保护为数众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们各种应有的权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从解决方案的设计上,应当以一个系统的观念来看待,全方位,多层次地制定策略。

1、来自社会整体救济――间接的方式

公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误解来自于医学常识的缺乏,媒体和医学界一方面应当担负起观念和概念纠偏的职责;另一方面对弱势的携带者群体形成足够的舆论关注,对他们予以声援,用舆论的事态告诉乙肝病毒携带者,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仍然有力量在试图为他们的权益在努力争取。使得携带者在心里上依然对生活和社会抱有信心,而不会走向象周一超那样的不归路。

2、自力自救,诉讼途径的设计――直接的方式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面临就业、录用或者被公司辞退的境况下,可以通过自力自救的方式、以一定的程序来向侵权者主张权利。如果对企业开除、除名或者辞退等行为不服,可以提起劳动仲裁,由各县、市、市辖区的仲裁委员会负责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不服仲裁委的仲裁决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是在公务员录用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行政程序来获得可能的救济。如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当然,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依据是法律和法规,对于规章是参照适用。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如果认为各地制定的体检录用标准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不予适用,那么携带者的劳动权利有可能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通过法律的仲裁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来实现自力救济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法律程序往往耗时费力。从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上来分析,试图由法院的进行司法审查,否定主管机关体检规章的条款效力,只能是作为权利救济的一个努力途径来看待。

3、行政救济――直接而且是最有效的方式

“解铃还需系铃人”,谋求民众幸福,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本是政府应有的职责。各地出台的体检标准应该对携带者的就业困境承担主要的责任。政府的各部门有必要在所发生的系列悲剧中进行制度和职责的反思,并拿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3.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卫生部门应当就乙肝病毒研究上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争取尽早突破这个医学上的难题。其次,在切断传染源和阻断传染上可以将接种疫苗纳入到全国全面的范畴之内,制定相应的强制性方案,确保我国在一个远期目标内,实现全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总量逐年有相应的控制性减少。[25]理智地进行预防,做好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肝炎发生率的有力措施。最后有一点很重要是,加强肝病类药物的审批程序,联合工商管理部门对一些虚假的肝病广告以及做一些误导性的宣传和广告予以查处,在信息的清洁度上做好审查工作。

3.2、人事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应当对这些体检规章条款的合理性进行制度反思,听取医学专家的权威意见,对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体检上的录用标准规范。

3.3、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是管理劳动法律关系的行政机关,建议劳动部制定规章规范用人单位对肝器官体检的审查。用人单位如果确实岗位对劳动者的肝器官有行业上的特殊要求,应当说明理由,并且经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专家意见。这样,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滥用权利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的制止。

4、立法救济

立法救济包括两个渠道。1、重新立法。如周超凡,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在2002年的两会期间联合二十几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合法权益》的提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到立法考虑的范围之内来。2、解决法律冲突。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我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对法规、规章的审查权。审查的方式由以前的主动审查变为被动审查。由法定机关或者公民、组织提出,对认为法规、规章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再分给专门委员会审查。这里要区别两种方式,只有一府两院、中央军委和省级地方可以对违法法规提出审查要求,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公民可以提出要求审查的建议。这里有“要求”、“建议”两种方式的不同规定。但遗憾的是到2001底年,还没有机关和个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法规、规章进行审查的要求和建议。[26]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也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地人事厅公布的体检规章提出审查的和建议。

六、论文后的寄语

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近十年左右被体检隔离出来的类群体在工作、求学、生活、婚姻等诸多方面碰到不公正的待遇,劳动权利的限制只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从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危机的形成和延续的过程来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法学和医学对社会上某些不当的纵容行为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这两个专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做得甚少。笔者在为论文写作而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听到很多令人为之动容的真实故事,情到深处自己也不禁和他们的讲述同时悲切。悲哀的不光是他们的遭遇,也为我们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当运转感到伤痛。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权利的法律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调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完成。真切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关注这个话题,来为这个数量众多的群体给予更为公正的仁爱关怀!

参考文献:

「1请参阅2003年4月7日前后的《都市快报》和《嘉兴日报》、杭州《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等,诸多媒体对此事件做了追踪报道。

「2见/web/jiankangzhilu/yiganyufang.htm,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的新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后,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使其免受乙肝病毒侵害。

「3见“乙肝:1.2亿中国人的话题”,南方周末,2001-07-12,第14版。

「4相关规定见《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第3条。有关行业人员肝炎患者的管理:对饮食行业人员和保育员每年作一次健康检查,……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在参加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凡肝功能异常和/或肝炎病毒学传染性标志阳性者,不得录用。第6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管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系指血液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对这类携带者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外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应与健康人分开。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年11月第13卷第4期。

「5为了与劳动部界定的“用人单位”做一个区分,本文使用“录用单位”来代替以做广义的称谓,以之涵盖所有对人员录用有需求的单位。参见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第五条对“用人单位”的定义。

「6参见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版,p21-24。

「7参见各地录用国家公务员体格检查暂行办法的具体规定。如湖北省的相关规定。

「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p111。

「9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

「10常凯:“劳权本位:劳动法律关系体系构建的基点和核心”,《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11我国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将“公民的劳动权和劳动者的权益”专门列为一章。

「12许建宇著:《劳动法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31。

「13相关论述详见林喆:“权利补偿: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析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中国法学》1999第2期,p51-60。

「14李龙:“法学的品格”,载孙笑侠主编:《返回法的形而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p11。

「15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p108。

「16同上,p115。

「17盛子龙:《西德基本法上平等原则之研究》,载台湾《宪政时代》第13卷第3期,p65。

「1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675。

「19张锟盛:《析论禁止恣意原则》,载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1994年版,p205。

「20同注「17。

「21见「美卡尓威因、帕尓德森:《美国宪法释义》,徐卫东、吴新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280。

「22同「21。

「23可以参见陈伯礼著:授权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p132~135.以及其他立法类的著作。虽然我国不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的制度,但是在国家权力的行使上有一定的分工要求。如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为在某些事项上,有必要给予国务院再授权立法权力,就应当在法律中予以明确予以规定。可行的做法是,在取消国务院的立法授权后,如果某些事项确实需要地方机关来制定法的文件,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直接向地方权力机关授权,而不应该是由国务院来授权。

「24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出版社2000年版,p225~228。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7

关键词:

2011年"七一"前夕,由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深圳广电集团共同主办,区委宣传部、深圳卫视承办,《晶报》协办的"草根之声"--中国劳务工大舞台综艺晚会的现场录制,已于不久前通过深圳卫视正式播出,受到了亿万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场以荟萃草根之声、打造草根之星、成就草根之梦、服务草根阶层为主题的综艺晚会,汇集了声乐、器乐、歌舞、芭蕾、街舞、杂技与魔术等多种形式,演员们均是来自劳务工阶层。在历时120分钟共17个节目中,有14个为原创节目,其中出自宝安区的就有12个。整个综艺晚会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劳务工的感人风采。

笔者曾直接参与部分节目的音乐创作和制作,且目睹劳务工们的排练和演出全过程,深受感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深层思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各种权益,尽量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千方百计改善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使广大农民工能普遍融入当地社会大家庭,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让他们与就业地人民群众共同分享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这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谨就当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积极开展公益性劳务工文化活动,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气氛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农民工是就业地物质文明成果的共同创造者,是经济发达地区必须认真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

农民工(又称劳务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陆续进城就业谋生而逐步形成的庞大群体。这支史无前例的特殊劳务大军,经过30多年的不断流动和聚集,现已规模空前。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农民工总量,至今已超过2亿人之多。仅在深圳市宝安区这个只有40多万当地户籍人口的经济大区,就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务工达500万人。而在深圳市目前实际管理的1200万人口中,除了259万为户籍人口外,其余的近1000万人口均为进城务工的中青年劳务工和临时打工者。

30多年来,一批批不辞劳苦的农民工,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解决家中生活大计和改变原住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告别乡亲父老,投身打工者的洪流,给发达地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更为就业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暂且不说有着大量农民工就业的华东"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只要看看深圳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人均收入,就不难理解广大农民工为就业地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为我国现代建设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诚然,深圳建市30多年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千百万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而广大农民工亦给特区与国家创造了极其丰厚的物质财富和一个又一个的世间奇迹。他们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有权利分享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是需要所在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

二、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公益文化活动平台和空间,尽量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实现文化资源人人共享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并不仅仅体现在GDp的数字增长上,而应更多的关注民生问题,要看社会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实惠和幸福感。怎样做到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基础,以政府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维护社会公平,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广大农民工离乡别井、吃苦耐劳,日夜拼搏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为就业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用辛劳和汗水谱写了经济特区乃至全国发达地区持续发展的光辉篇章。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如何保障占当地居住总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工余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深圳市各级文化部门长期致力于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无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首先创办的"大家乐"舞台和继后每年举办的"劳务工歌手大赛"、"外来青工文化节"、"欢乐在鹏城"、"广场文艺汇演"等系列常设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还是各镇(街道)所组织举办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各类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均为众多农民工送上丰盛的公益性文化大餐。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要满足数百万不同层次农民工长期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所有公共文化体系活动场馆的应有功能,为百万农民工提供各种纯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和空间,大力扶持农民工文艺社团,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打工者文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逐步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

根据文化部《关于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通知》精神,深圳市文化部门早于2006年3月就印发了《深圳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方案》等系列文件,提出将深入开展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向外来劳务工倾斜的力度,全面提高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质量,保障外来劳务工平等、广泛地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服务工程"涉及到外来劳务工的文化服务、娱乐消遣等方方面面。目前已在各大工业区和劳务工聚居的辖区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外来劳务工服务点,实行专人管理,每天定时向外来劳务工提供免费上网、阅读、文艺演出、电影观看、知识讲座等;开展流动文化系列服务,将各种文化资源送到外来劳务工的身边。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民心工程"。我们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积极发挥公共文化的社会职能,全方位地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丰富优质的公益文化服务,以实现文化资源全民共享的目标。

三、繁荣劳务工文艺舞台,不断提高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素质,是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长期性任务,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灵魂,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广大农民工对深圳经济建设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由于深圳人口构成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特别是外来就业和打临时工者占大多数,给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部分暂住就业人员缺乏共同家园意识,导致一些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脏、乱、差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并不鲜见。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宝安宣传、文化部门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的意见》精神,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积极举办以劳务工为主要对象的"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等专题广场文艺调演和"千人集体舞会"、"万人大合唱比赛"以及"周末音乐会";区、街道文化馆、站常年组织以关爱农民工为主要任务的文艺进社区、送戏到工业区、辅导下基层等系列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百万农民工进行寓教于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增强了广大农民工的公民道德规范和共同家园意识,逐步提高他们对这座移民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从2005年开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部门联合主办,宝安及各区宣传、文化部门共同承办、每年一届的"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更是专门为数百万农民工创办的全市常设性劳务工业余文化艺术的大检阅、大展演活动。这个每届历时一个多月的综合性劳务工文化节,调动了深圳群文系统各级文化馆、站所有业务辅导人员的积极性,更牵动了全市许多"三资"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业余文艺爱好者,先后吸引了几百万农民工参与或观看各种文化活动。许多单位把劳务青工文化节作为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要任务来落实,纷纷组织自己的代表队参加所在街道、区以及市级的选拔和比赛;不少企业的农民工自己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反映自己身边现实题材的作品和节目,参加层层的选拔和全市性的大展演,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打工者"的艺术技能和才华,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基层业余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真正实现了农民工参与、创造、享受文化的权利,繁荣了农民工文艺舞台,丰富了百万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精神素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蓬勃开展。

此次"草根这声"--中国劳务工大舞台综艺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充分体现了宝安区对广大劳务工的关心爱护,也发映了草根阶层在宝安、在深圳这块热土上享有的文化权益和幸福感。他们以艺术表演的形式歌颂与践行"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辛苦的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的情怀融入社会"的时代风貌。

实践证明,广泛开展"打工者文艺"活动,是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保障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权益,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好形式。但愿所有经济发达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站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高度,认真关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将爱护农民工的"春风行动"吹遍神州大地,进一步繁荣农民工的文艺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劳务工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亿万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素质,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创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8

一、转变观念,开展人本管理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强生普陀公司自2004年进入劳务工至今,目前在册劳务工共计912人,占公司上岗职工人数的49.32%。他们在为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劳务工队伍的迅速崛起,对他们如何教育管理、培养扶植,使他们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出租汽车驾驶员,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是摆在我们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管理者和劳务工之间各自存在着思想认识上和观念上的问题。

管理者认为:劳务工只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是借用到公司的打工者,每月只要他们将“份子钱”交进公司就行了。对于他们,我们无须投入太多的管理精力。他们的关系隶属于劳务公司,对他们的管理应是劳务公司的事情。所以,无论在政治上、生活上还是在福利上,他们均不能与签劳动合同的正式职工享受相同等的待遇。车队和部门在处理各类问题上,无形地将二者区分为“农民工”和正式工,甚至对他们不屑一顾。认识上的错位导致了心理上的隔阂,由此,许多劳务工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隐形歧视”。

劳务工方面,由于法制意识、业务能力、技术素质、语言沟通、道路生疏等原因,导致了公司服务质量的下降和行车事故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劳务们工感到,自己的关系在劳务公司,来开车的目的是赚钱,公司的许多制度、规章与自己无关。

为改变如此现状,结合公司的实际,对照人本主义心理大师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人性化管理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精神、执行制度等都是从人开始,而又是以人为终结的。统一思想后,我们制定和实施了《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二十一项工作制度》,以“五个一样”为准则,根据劳务工各自和各阶段的需求,做好各项工作。

1、人格上一样尊重:公司要求车队、公司二级管理人员,在接待、处理违纪员工时,要礼貌待人,决不能说粗话脏话,凡听到管理人员说“忌语”的,职工有权反映和举报;防暑降温、防寒保暖、节假日发放福利用品,对劳务工全部发放到位,一个不漏;公司开展各类活动,不得将劳务工排斥在外;评选各类先进,选举职工代表,职工疗休养等,劳务工必须占有相应的比例;在慰问、探望职工家属和生病、住院的职工时,与正式工一视同仁,使劳务工感受到了企业对他们的尊重,较快地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大环境中。

2、工作上一样信任:在营运生产,车队管理等工作中,鼓励劳务工参与好车队管理,有意识地培养、选拔一些劳务工担任班组长,让他们放手抓好班组工作。劳务工在营运中受到表扬,公司及时予以奖励,向家属发一封贺信,为本人拍一张照片,公司授一份奖金,车队贴一张红榜,记一次正积分,在班组作一次通报。对于市、行业等举行的重大活动(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等),同样选派劳务工参加,从而,更激发起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干好工作的信心。

3、业务上一样培训:针对新进劳务工业务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公司与地方劳务公司共同建立了新进员工培训基地,加大对这些新进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同时,成立了新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他们的岗前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安全行车知识、交通法规意识、优质服务标准、业务知识技能、客运管理规定、企业服务纪律、公司相关制度等的学习。还不定期地开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每月末定期召开服务技巧研讨会,针对新职工在营运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请老职工传授服务理念及工作中遇到情况的应对措施,为他们解难答疑,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为加强班组长和骨干的培养,公司选送了一批职工参加工商管理学习,五车队劳务工班组长顾超也被送去eta培训,并顺利进入大学深造。

4、生活上一样关心:针对劳务工借住在市郊偏远聚集地,公司党政工经常前往慰问和探访。尤其在盛夏和寒冬,更是在生活上对他们予以关心和照顾,及时送去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物品。由于远离家庭,文化生活又单调,一些劳务工经常聚在一起。公司发现后,及时予以教育,同时,定期组织他们举行卡拉oK比赛,鼓励、支持他们建立“劳务工业余篮球队”。篮球队运作五年多来,每周训练、比赛三天,还经常参加“新浪”网主办的业余篮球赛。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锻炼了体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现在,36名队员中,除了本公司的劳务工外,其他公司的劳务工也都纷纷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

公司党政工班子连续五年会同基层党政工领导一起,前往郊县对劳务工家庭慰问、家访。通过家访,加强了企业与职工家属间的沟通和了解,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使职工家属更关心、支持企业与职工的发展和进步。被访的职工在其他公司的同乡面前说:我们公司领导那么关心、看得起我,我一定要在强生好好干。

5、荣誉上一样享受:五车队崇明籍驾驶员袁瞿良将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京剧名家尚长荣遗失在车上的钱包及时负责地送还,受到了尚长荣先生的高度赞扬,特地在寄来的烫金笺上写下了“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送给小袁。为此,袁瞿良的事迹被评为公司年度的“十佳”好事,公司将“十佳”好事制作成展示牌到各车队巡展并予以表彰。三车队崇明籍劳务工朱东明经过车队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在营运服务和车队工作中表现出色,担任了班组长,他带领的劳务工班组,成为集团公司向社会推出的“强生劳务工世博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班组”称号和“上海市文明班组”称号。朱东明先后被评为局先进生产者,上海市“安全行车标兵”,上海市文明驾驶员。公司还安排他出国到新、马、泰旅游,不久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目前,我公司劳务工中被评为三、四星级驾驶员的有123名,还有一部分成了班组长、生产骨干。在政治上,公司党政注重培育劳务工为入党积极分子,经过教育培养,一些同志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一些劳务工已加入了党组织。

选举职工代表,公司规定劳务工必须占有一定的名额比例,鼓励劳务工参政议政,参与企业管理。劳务工们感到,这是公司和全体员工赋予他们的政治荣誉和责任,是对他们的充分信任,这一规定,有力地激发了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司制作的劳务工参与管理的VCD专题片,曾获得集团公司三等奖。片子到各基层播放,受到了员工的欢迎和好评。

二、建立机制,搞好维权管理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必须把工作的对象搞清楚,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把职工的需求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重点。为此,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参加职工意外伤害、特殊重病帮困和市总大病重病医疗保险制度

2005年2月1日,一车队一劳务工因交通事故死亡,他因没有加入任何保障机制而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此事对我们震动很大,我们感到,人身安全保障是目前劳务工最大的需求,对劳务工人身权益的保护是我们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年三月,公司为每位新进劳务工办理参加了集团公司帮困互助会。五月,完成了公司全员参加集团公司职工意外伤害、特殊重病帮困互助会工作。七月,所有劳务工全部加入了工会会籍。十二月,工会出资六万元为公司全体员工办理了市总工会的大病重病医疗保险。

这一工作使众多的劳务工受惠于保障的呵护,自2005年5月至今,公司劳务工有214人/次获得保险理赔,共计金额401011元,职工的人身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2、代班互助会制度

驾驶员承包车辆期间,免不了会碰到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如生病、家中有事、车辆事故(故障)等。如因此而将车停下,那一天就要损失三、四百元,时间越长,损失越大。这一点正是劳务工们最担心的。职工有这方面的需求,车队就主动破例吸纳劳务工加入公司的“代班互助会”,他们只要出少量的钱,就可以请互助会派人代为上班,帮助其交纳每天的“份子钱”,这样,大大减轻了他们在营运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效地降低了他们的承包风险,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据统计,公司每月平均发生代班班次为1465班,按劳务工比例计算,公司月均为劳务工安排代班682.25班。

3、“拜师结对”工作制度

新进的劳务工刚开车时最感困惑的莫过于对道路、业务、车辆性能及营运法规知识的不熟。因道路不熟、业务生疏、语言障碍等遭来的投诉接二连三;因对营运法规意识淡薄,被交警、稽查抄报违章、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对车辆性能不了解,操作不当,造成车辆各类故障的比比皆是。所有这些,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打击,有些人甚至来了不到一个星期就选择了逃避。

我们考虑到:为了能使新驾驶员尽快度过不应期,早日适应出租汽车驾驶员这一职业,真正融入出租汽车行业,除了加强日常培训外,传统的“拜师结对”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如果再配以好的管理方法,就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拜师结对工作制度》,首先在各车队选择两对师徒结对试点,公司统一拟定“拜师结对”规定、协议书、考核表,明确师徒的职责和要求,每月要有谈心交流,每季做到小结点评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宋进兰是一位新来的劳务工,刚来时她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经常受到乘客的辱骂,就是不收车钱也要遭来投诉,她感到开出租车比在家种田还苦,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这时她的班组长、市劳模张美容同志看出了她的心思,便主动提出与她结对。自结对起,师傅对她关怀备至,经常找她谈心,共同探讨和交流营运经验和体会,遇到高温上门到她的借住地家访,关心她的生活。工作中,开车迷了方向、遇到乘客不满意,一个电话,马上解决问题。从此,宋进兰工作起来有了底气,碰到什么事情都不担心了。同时,她将张美容传授给她的经验积累、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自己处理一些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久而久之,她的营运服务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收入也大大改善,后来,她成了公司的“三无”(无事故,无违章,无投诉)驾驶员,受到了表彰,被公司安排到香港、澳门旅游。不久,她将自己的丈夫也拉到车队,一同开起了出租车。她说:“拜师结对”真好!如今,宋进兰也带起了徒弟,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师傅。

“拜师结对”制度对树立新职工自信心、稳定员工队伍、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人为本,搞好企业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人是企业管理理论永恒的主题。马斯洛提出人具有生存、保障、友谊、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五大需求,包含了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尊重人、理解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同志曾经说: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做群众工作。我们感到,做群众工作也就是做人的工作,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客观存在着,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做人的工作具有三大任务:一、根本任务:提高人的素质;二、主要任务:调动人的积极性;三、当前的重要任务:做好人心的稳定工作。

劳务工是我们企业的一员,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们以人为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广泛发动员工积极参与,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有生命力,才有现实意义,才会有企业员工队伍稳定的良好局面。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劳务工尊重、理解、培养的同时,每月还利用职工函授教材,通过班组学习开展全员培训,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运用技术比武、业务知识竞赛,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素质;开展劳动竞赛来提升团队意识;表彰、弘扬各类先进以树立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组织职工代表听证、表决、巡视,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搞好厂务公开、干部评议让职工感受民主管理的氛围。所有这些,劳务工都积极参与和融入,使他们有了一种“主人翁”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劳务工为基础的501班组,连续三次荣获“上海市文明班组”称号;劳务工朱东明同志被评为“全国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竞赛’活动先进机动车驾驶员”;强生普陀公司工会被评为城市交通管理局“劳务工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公司荣获城市交通运输处和行业协会“创建文明行业优胜集体”光荣称号;强生普陀公司在上海出租汽车行业中,最先荣获了“上海市服务诚信先进单位”称号和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平安单位”称号。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9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家务小达人”、“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弱势群体文化服务

一、城市弱势群体生存困境

(一)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城镇化战略的需要,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携带儿女为了生计不断涌向城市,无论从生存到精神的人文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我们的面前。目前,当下的外来劳务工,由于文化背景包括学历,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造成他们不仅存在物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在精神文化方面更显得匮乏。

(二)跟随父母背井离乡的流动儿童,从小就被迫承受来自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在城市中,他们已当享有的群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是一类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所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恶劣

儿童的情感支持系统主要来自父母,一般来说,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流动儿童一般家庭比较贫困,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很难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怀其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流动儿童大多得不到正常儿童所能获得的良好成长环境和发挥特长的机会。

2.知识困境

目前,我国体制规定,学籍受户籍,房屋的限制,流动儿童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异常困难,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显得更加匮乏,自身素质也得不到有效提高。此外,由于经济拮据,生存环境相对落后和封闭,流动儿童也不能购买自己想阅读的书籍,只能压抑那份对知识的渴望。

由此看来,外来弱势群体及流动儿童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之中,却很少能享受到都市繁华带来的生活乐趣,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心理健康方面和城市人产生很大差异,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的主人,反而更像是城市的匆匆过客。

二、公共图书馆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举措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应当行使他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中营造尊重,关心外来劳务工及流动儿童的氛围,增进城市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理解,促进它们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

(一)完善服务措施,留住弱势读者

把劳务工请进了图书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把劳务工真正留在图书馆,享受公益服务的优越性,还需要我们必须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

1.免费为农民工提供网络支持。推出为农民工免费网络购票的新举措。

2.提供网络和手机阅读服务。随着只能手机的普及应用,通过手机阅读图书和新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些90后的农民工和儿童对电子数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既增长知识又解决工作时间紧张的问题,根据这一现象,公共图书馆可以和当地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移动信息网络,通过整合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为有手机阅读需求的读者服务,进而实现为该读者群提供零距离高效率的网络服务。

(二)真正走出图书馆,实现零距离接触

我门把外来劳务工请进图书馆来的同时,对于一些在时间上确实有困难的民工的服务以及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援助也不能忽视。

1.技能培训。让外来劳务工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有组织的上门调查,了解民工在生活技能方面的需求,利用他们的休息时间采取主动上门,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并且在外来劳务工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农民工自身互助组织,农民工法律援助组织,农民工社区服务组织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报告会,以及各种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传播多种知识技能,并通过社会捐赠,创设公益课堂,通过志愿者组织各种瓜耐性的文娱活动,使他们对城市不再有太多的陌生感,逐渐融入到城市这个大家庭中。

2.心理援助,让流动儿童有倾诉的渠道和对象。外来劳务工大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足够使时间照顾流动儿童,当他们遇到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或者难题时,往往无人倾诉,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干预是帮助流动儿童成长解决烦恼的良好方式。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心理疏导能够及时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援助,鼓励流动儿童充实力量与自信,勇敢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不再让他们觉得无助与孤独。

三、放眼美好未来,实施援助设想

(一)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运用图书馆合理使用条款,降低对弱势人群的服务门槛,在管内合法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就拿图书馆实施的押金办证制来说,对于这类弱势人群,可降低办证押金或免收押金,这样就能够让更多外来劳务工和流动儿童使用图书。

(二)公共图书馆可以免费或者低费用公共图书馆的音像放映室,活动室等场地,放一些高雅的艺术影像,举办一些有浓厚趣味的艺术展示,以陶冶大家的情操,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当前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进程中,外来劳务工和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其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保障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是社会公平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关怀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提高弱势群体获取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实现当今社会公平公正的现实要求。因此,公共图书馆通过采取各项服务措施,切实为外来劳务工及流动儿童提供文化服务,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和希望的种子,真正把对外来劳务工和流动儿童的服务落到实处,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就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