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处罚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11

安全处罚制度篇1

1.1为了强化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车间、各部门。

二、内容和程序

2.1对认真执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公司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车间、班组、个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适当奖励:

2.1.1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

2.1.2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

2.1.3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

2.1.4对抢险救灾有功者。

2.1.5积极参加公司、车间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被评为先进车间、班组、个人。

2.1.6被评为上级各级部门的安全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2.1.7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

2.2奖励程序

2.2.1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由车间(部门)汇总材料上报生产部,经审核后报告诉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过。

2.2.1先进班组由生产部提出意见,交公司安全生产小组讨论,审核通过。

2.2.2对2.1条有关人员和单位的奖励,由车间和班组提出,经生产部审查,报公司领导批准。

2.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惩罚:

2.3.1事故责任者。

2.3.2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

2.3.3违章违纪,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

2.3.4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

2.3.5事故发生后,不采取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

2.3.6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者。

2.3.7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

2.3.8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

2.3.9擅自挪用消防器材、损坏消防器材者。

2.4惩罚类型

2.4.1经济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罚款20-500元、赔偿损失的3-5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没收押金等。

2.4.2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警告、辞退警告、降职、降级、留用查看、辞退、开除。

2.4.3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者,追究法律责任。

2.5处罚程序

2.5.1经济处罚由安全检查小组提出,报主管安全生产副厂长批准后执行。

2.5.2行政处罚由有关部门提出,按告诉有关规定参照任命程序,报有关领导批准后执行。

三、违章处罚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行为)、污染环境、影响他人身心健康的现象(行为)以及违反公司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都属违章处罚范畴,对违章行为的处罚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

3.1现场管理

3.1.1车间(部门)接到《整改通知书》,无故逾期不整改的,对责任部门罚款100-200元/次;

3.1.2违章指挥造成严重后果的,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按事故管理规定处罚;

3.1.3不听从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和他人劝告,违章蛮干或违章操作造成后果者,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按事故管理规定处罚;

3.1.4在生产岗位上,违反劳动纪律(如睡岗、脱岗、酒后上岗以及做与生产岗位无关的事情等),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车间扣50元,对责任人罚款50-100元;

3.1.5不按时巡检、不按时填写记录报表、不按规定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包括班前、班后安全会或讲话等),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车间扣50元,对责任人罚款50-100元;

3.1.6生产作业人员不穿戴、不使用或不正确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工具,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车间扣50元,对责任人罚款50-100元;

3.1.7在生产作业场所私拉乱接电源线或使用非生产电器,对责任人罚100元;

3.1.8特种施工作业未履行作业手续,对施工单位处以罚款500元;

3.1.9不具备相关作业操作资质的人员从事作业操作,除限制操作外,对当事人罚100-200元;

3.1.10生产出现异常情况时,车辆、人员不听指挥,擅自闯入禁区者,对责任人罚款200元;

3.1.11在检修施工现场或生产区域内,随意高空抛物,对责任人罚款100元/次。施工器具摆放影响安全通道的,

对责任单位罚款100元/次;在检修有毒介质装置时,首次打开设备人孔、阀门等作业时,未按贮存有毒介质进行设防的,对责任单位罚款100元/次;

3.1.12各种作业票的审批人、监护人、作业人以及现场安全负责人,必须由本人在作业票上签字认可,不得代签。发生代签处以罚款50元/次;审批人、监护人、作业人以及现场安全负责人未履行职责,擅离职守且未酿成事故时,对责任人罚款100元/次,酿成事故时,按事故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3.2防火安全管理

3.2.1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工业动火手续或未按动火措施进行动火作业,按情节轻重对现场有关责任人罚款100-200元;

3.2.2易燃易爆岗位内不按规定堆放可燃物,按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罚款100元/次;

3.2.3按规定对消防设施、器材和标志进行检查和维护。未按规定执行的,对责任人罚款50元;

3.2.4损坏、擅自挪用、拆除消防设施,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按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罚款100-200元;

3.2.5严禁在装置区内任何部位吸烟,违者罚款200元/次,如发现烟头,对烟头所在的责任区分管车间每个烟头扣一分;

3.2.6严禁携带火种或引火物进入生产区,违者罚款100元;

3.2.7进入防爆区的人员,必须关闭手机,违者罚款50元;

3.2.8机动车辆进入装置区域内必须有排烟防火帽,畜力车不准进入装置区,违者罚款200500元/次;

3.2.9禁止穿带铁掌和带钉子的鞋进入装置区域,违者罚款200元/次。

3.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特种设备:是指锅炉、压力容器、防爆电器等(以下简称特种设备)。

3.3.1特种设备未设专人管理,不建立台帐,管理混乱,给予管理人员罚款50元;

3.3.2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给予主管部门领导和办事人员各罚款100元/次;

3.4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3.4.1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配发给员工劳动防护用品。未按标准配发的,对有关部门罚款100-200元;

3.4.2采购和使用未经审核、批准的厂家生产的劳动防护用品者,对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按采购数量原值的10%20%罚款;

3.4.3集体使用的护品护具,使用车间应设专柜存放并有专人负责;

3.4.4暑期按照管理局下达的标准为员工发放防暑降温饮品,并做好发放记录。未按标准发放的,除补发外,按不足标准部分的10%对有关人员进行罚款;采购未取得准入证厂家的产品,按第2条处罚。

3.5安全培训教育管理

3.5.1新入厂的员工,凡未经三级教育上岗的人员,一经发现,对有关责任人罚款50元;

3.5.2特种作业人员凡未经培训或复审取证上岗的,一经发现,对有关责任人罚款50元;

3.5.3对转、换工种人员,应重新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凡未经重新培训上岗,一经发现,对有关责任人罚款50元;

3.5.4使用的临时工和其他临时进入企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有培训教育记录,如发现未经培训教育的人员上岗,对有关责任人罚款100-200元。

3.6环境管理

3.6.1排污系统管理未按规定加强巡检,出现污染物跑冒等情况,对相关责任人罚款50-200员;

3.6.2未按规范堆存废渣,随意丢弃、倾倒固体废物或未采取措施,造成污染环境的,发现一次对相关责任人罚款50-100元;

3.6.3出现污染物异常排放未及时汇报的或采取措施不及时,对相关责任人罚款100元;

3.6.4检维修前未进行污染物排放预报、未制定有效环保措施、制定的环保措施未经生产办批准或措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对相关责任人罚款100元;未按环保管理规定进行检修,或预报措施未有效落实的,发现一次对相关责任人罚款100元;对外来施工队伍,有私排乱放现象,发现一次罚款200元;

3.7连带责任的处罚

3.7.1如发生重大以上责任事故,对有关责任人按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罚;

3.7.2在同一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有严重违章行为,现场的其他人员不劝阻、制止不力,对负有连带责任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罚款。

3.7.3对污染环境、损害员工健康的行为经研究后按有关规定处罚。

3.8处罚实施

3.8.1由主管生产领导签发《经济处罚单》,车间(部门)或个人罚款上交生产部或由生产部通知财务部门从被罚部门或个人的工资(或奖金)中扣除。

3.8.2事故、违章罚款资金纳入安全生产奖励资金管理,要公开管理,任何人不得挪用。

四、附则

4.1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相关规定不一致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安全处罚制度篇2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自由裁量权必要性

一、立法上关于治安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具体体现

(1)对罚与不罚的裁量权。《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不同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该法第19条又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情节特别轻微等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罚”。

(2)对处罚种类的自由裁量权。治安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等。

(3)对处罚幅度的裁量。在罚款数额方面,规定了200、500、1000、5000等不同的幅度。在行政拘留方面,规定了5日、10日、15日等不同的档次。根据不同的违法行为、情节,公安机关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对处罚幅度进行自由选择。

二、对治安处罚中自由裁量权规制的必要性

法律法规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使自由裁量成为必要,正是由于这一点,立法不得不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承认自由裁量权的合理存在,并力图通过自由裁量权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但目前我国的法治现实却向我们警示了治安处罚自由裁量权确有必要进行规制和监督,这是因为:

(一)公安机关本身的性质及运行方式。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担。负着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中治安管理是重中之重,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自由裁量在公安工作中运用频繁,对其加以规范对于整个公安行政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二)公安执法与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相对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安行政执法行为均与社会的公共安全、秩序紧密相关,其内容及结果通常直接涉及执法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且公安行政具有强制执行权,其执法行为的社会影响大。因此,对执法中的行政裁量权进行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公安机关滥用权力、玩忽职守甚至警匪勾结的情形也同样屡见不鲜,“孙志刚”案向我们表明,治安管理法制建设的滞后性,尤其是对行政裁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正在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秩序的脆弱性,行政裁量的理性价值正在受到无情的践踏与破坏。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行政裁量权的严格控制与监督。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没有适度的扩权,等于放纵破坏治安。而没有警察权的控制,放纵的不仅仅是破坏治安,更是对公权力运行规则的损害。”

三、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监督

(一)细化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权

通过立法对治安处罚裁量权的实施规则、程序进行更为细化分割的制度构建。不再采取过去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求公安机关根据涉案人员的情节是否严重,选择在不同的处罚标准下实施程度裁量权。通过对行政裁量权的运行范围予以切割分化,大大限制了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的裁量权,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处罚的任意性和不公平。

(二)严格遵循行政均衡原则

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补偿与对违法行为人的权益剥夺基本相当。这便要求在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行政均衡原则要求,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裁量时得全面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作出最佳的选择判断”,从而实现行政实体裁量上的自我约束。

(三)从程序正义原则上进行控制

对程序正义原则的遵循,正是为了防止公安机关随意拖延或规避法定职责,避免由于其过度的主观随意性而采取不必要的手段、方式、程度来加重公民的义务。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正当的行政程序实质上是对个人自由提供的一种重要保障,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核心要求”,“它能在警察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相互信赖、和谐、互动的空间”。

(四)治安处罚中的司法监督控制

这主要是司法机关介入治安处罚中来,实现司法对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权的全面监督与控制,对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审查机制的逐步完善。

总之,对治安处罚中的行政裁量权的运用和控制,除了需要一个全面的规范的机制外,还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法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处罚的公正性,才能和谐的处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卫,林晓东.治安警察权:扩张与限制.

[2]周佑勇.行政裁量的均衡原则[j].法学研究,2004(4).

[3]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安全处罚制度篇3

为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加大对严重“三违”和隐患的问责力度,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五自”管理的主导作用,规范“两种”行为,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对标管理,按照“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原则,对隐患和“三违”实施问责追究,形成安全管理强势,实现安全生产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源头控制向转变,推进大路南矿安全、高效、和谐发展。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级考核

(一)大路南矿安检科牵头,各科室配合分别对副科级以上的管理干部领导进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二)大路南矿要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矿员工及科级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工作。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项目

(一)安全管理效果(工伤或级别事故)。

(二)上级部门查处的重大隐患、反弹隐患、搁置隐患、“三违”和管理缺陷。

(三)入井次数、抓“三违”、查处隐患及管理缺陷情况。

(四)按时参加相关工作会议,并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

(五)认真落实值班、带班制度。

(六)分管人员遵章守纪和安全效果。

(七)按时完成上级管理人员交办任务。

四、安全责任划分

(一)单位行政正职是本单位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存在的重大隐患、严重“三违”和事故承担领导责任。

(二)矿长是本单位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并对本单位存在的重大隐患、严重“三违”、事故承担安全教育领导责任。

(三)分管副职(含生产、机电、技术负责人)对分管业务范围的重大隐患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对分管人员出现的严重“三违”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四)职工违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管责任队组的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现场存在隐患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管业务的领导承担主要责任。

(五)安全副职对本单位的重大隐患、严重“三违”、工伤事故承担监督检查责任。在上级检查中,发现没有备案的重大隐患,要追究分管专业领导的责任,安全副职承担连带责任,罚款额度是分管副职的二分之一;如果被上级查到严重“三违”,安全副职承担连带责任,罚款额度与分管副职相同。

(六)在上级同一次检查中,如果有两个及以上专业出现重大隐患或严重“三违”,在追究分管副职和安全副职的基础上,再追究单位正职的责任,罚款额度是分管副职的二分之一。

(七)矿季度内或隐患整改期外没有贯彻好隐患“零反弹”安全理念,导致类似一般(a类)及以上隐患重复出现的,分管专业副职承担领导责任,安全副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八)大路南矿专业科室对所分管业务范围的重大隐患、事故承担业务保安责任;安检科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罚款额度是分管科室的二分之一。

(九)大路南矿安全包保组对被包保单位发生的事故、重大隐患、严重“三违”、管理缺陷及思想隐患承担连带责任,罚款额度是分管部室的二分之一。

(十)单位自行排查出来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已制定整改计划或安全技术措施,并报上级部门的不予追究处罚。但是,没有按照计划落实整改的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五、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

(一)强化“五自”管理的主导作用,各单位要对查出的每一个“三违”或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剖析和查明,建立相关台帐,把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区队、班组和个人,实施事前问责;特别是对问题整改不及时、落实不到位的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采取曝光、缴纳罚款、停职、降级等手段严肃问责。

(二)延深安全触角,查找隐患存在的人为原因,变治理行为“三违”为治理隐患“三违”,实现安全生产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源头控制的转变。

(三)按照“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过错责任和“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原则,所有“三违”和隐患都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自下而上逐级核查各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责任倒查。

(四)责任倒查着重查找责任人的履职行为是否存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得力、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要突出问题存在的主观因素。

(五)大路南矿安全生产部室每个副科级及以上管理人员查处“三违”或干部不履职行为不低于1人次/月,鼓励其他人员反“三违”、查隐患。

(六)大路南矿应制定本单位反“三违”具体办法,强化“三违”整治工作。

(七)大路南矿各职能部门每月底前自行汇总本月检查情况,按“三违”行为标准进行分级,安检科监督,各矿职能部门负责对本矿自行检查的情况整理汇总。

六、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处罚办法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根据各级各类人员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和效果,对失职人员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强力推进安全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

(一)责任追究方式分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在责任追究的惩戒处理中,三种惩戒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运用。

(二)发生工亡事故,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罚按照事故调查组的处理意见执行。

(三)大路南矿发生一级非伤亡事故、多人受伤事故和重大未遂事故负有责任的,以及安全工作中出现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工作失职的大路南矿级干部及有关人员,必须严按照该考核制度给予处分或处理。

(四)隐患方面的责任追究,按照《大路南矿一般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将隐患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两大类,其中一般隐患又分为a(较大)、B(较轻)两类。

1、大路南矿以上单位查出的一般隐患(B类),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各100元,罚队长200元。

2、大路南矿及以上单位查出的一般隐患(a类)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各200元,罚队长400元,罚分管部室责任人2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100元。

3.大路南矿查出的重大隐患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各500元,罚队长800元,罚分管副职和分管部室责任人各6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300元。

4、大路南矿以上单位查出的重大隐患,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各1000元,罚队长1500元,罚分管副职和分管部室责任人各8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500元。

5、在上级检查中出现两条及以上重大隐患的,罚责任单位安全副职和安监部门负责人各1000元。

6、由于管理干部和员工思想重视不够出现隐患反弹的,按照处罚标准逐次加倍处理。

7、大路南矿查出的重大隐患,责令停止生产建设的或停止设备使用的,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各1000元,罚队长、和分管业务部室责任人各1500元,罚单位正职、分管副职和分管部室责任人各8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500元/处。

8、大路南矿以上单位查出的重大隐患,责令停止生产的或停止设备使用的,每条罚责任单位当班班组长和直接责任人1500元,罚队长、和分管业务部室责任人各25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800元/处,罚单位正职、分管副职和大路南矿职能部室责任人各1000元;罚责任单位安全副职500元/处。

9、完善隐患处理闭合机制,不能按期整改隐患,又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并罚责任人2000元。

10、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大路南矿各科室要认真履行隐患整改监督复查职责,在上级部门复查隐患时出现没有闭合的隐患,罚分管业务部室负责人1000元/条,罚分管人员各500元/条;罚责任单位正职、分管副职、安全副职各1500元/条,罚直接责任人和分管业务部室责任人各2000元/条,罚安监部门负责人1000元/条。

11、在大路南矿及以上单位的安全检查中出现重大隐患(含管理缺陷),在正式会议上通报批评的,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分管副职分别罚款2000元;罚职能部室分管负责人1000元。

(五)按照“五定”管理的原则,加强安全教育和现场安全管理,养成精细管理和按章作业的习惯。

1、大路南矿及以上人员查出的不安全行为(尚够不成“三违”)或内业资料出现错误的,罚责任人100元/处。

2、大路南矿查出的一般“三违”行为,罚直接责任人、责任人班组长、跟班队长、支书各200元;罚当班安检员100元。

3、大路南矿查处严重“三违”行为,对“三违”人员和班组长各罚款500元;罚跟班队长、队长、各300元;罚当班安检员200元。

4、大路南矿及以上单位查出的“三违”行为,每人次罚直接责任人800元;罚班组长、和队长各500元;罚责任单位分管副职、安检科责任人和矿包保人各400元;罚当班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人300元。

5、没有认真践行“用心做事”文化理念,不能及时接听上级电话以及没有及时查看大路南矿文件造成耽误工作的,罚款100元/次。

6、违反大路南矿值班制度的,对责任人罚款500元/次;发现饮酒的给予免职处理。

7、各级管理人员要提升对安全规章制度和上级领导安排工作的执行力,不能在期限内完成领导者交办的任务又没有事先申报原因的,对责任人罚款200元。

8、对拒不执行上级下达停产整顿指令的,对单位主要责任人罚款5000元,安全副职没有主动上报的同等处罚。

9、没有严格执行隐患自述旬报和执行安全评估评价制度的,对直接责任人罚款200—500元/次。

10、年度内出现“三违”现象人员和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取消评先资格。

11、“三违”人员取消当月安全奖,季度安全奖下浮1/3,年度安全奖下浮1/12。

(六)为了给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创建文明卫生的本质安全型矿井,要认真做文明生产工作。

1、大路南矿安检科和各科室室管理人员查出井下材料摆放不整齐或者人行道有淤泥、积水或杂物,对队长和跟班队领导各罚款50元/处。

2、大路南矿领导检查发现作业环境中有脏、乱、差现象,对单位分管副职和区队正职及跟班队领导分别罚款100元/处。

3、在大路南矿及以上单位的检查中有脏、乱、差现象,对单位正职、分管副职和区队正职及跟班队领导分别罚款200元/处;罚大路南矿职能科室分管责任人100元/处。

4、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或不能正常使用的,对单位分管副职、职能部室责任人和区队正职分别罚款500元/处。

(七)对安全责任追究人员的经济处罚,由大路南矿安全科或职能部室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大路南矿领导审核后交责任单位,受罚人员在3日内到大路南矿财务部缴纳现金,否则,给予加倍处理,超过6日仍未缴纳罚款的,责令停职检查。

七、安全生产责任制奖励办法

(一)大路南矿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结果,对大路南矿矿级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奖励;各单位制定各级人员的考核办法。

(二)按照安全管理、“双基”建设、质量标准化、安全培训四个项目进行季度排名,奖励项目第一名的单位正职和分管副职各1500元,奖励其他相关副职各800元;奖励项目第二名的单位正职(含主持工作的副职)和分管副职各800元,奖励其他相关副职各400元。

(三)管理人员月度超额完成反“三违”目标或主动采取措施直接预防事故发生的,奖励500—2000元;管理人员没有完成反“三违”或不履职目标的,给予通报批评。

(四)在大路南矿上级单位组织的会议中受到通报或点名表扬的,分别奖励单位负责人、分管副职和大路南矿业务科室科长及分管专业负责人2000元。

(五)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大路南矿组织召开现场会的,奖励单位正职和分管副职各2000元,奖励其他直接相关副职各1000元。

安全处罚制度篇4

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所曾镒秀

劳动教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这项制度自1955年创建以来,在保卫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教育挽救违法犯罪人员、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劳动教养制度的运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根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总体要求,本文就劳动教养制度的属性及改革完善的思路,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抛砖引玉,推动劳动教养制度的理论创新,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一、关于劳动教养处罚性的探讨

劳动教养处罚的性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是因为这一制度既具有行政处罚的特征,又包含着刑事处罚的特点,是亦此亦彼的处罚措施。

第一、劳动教养兼备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双重属性。首先,劳动教养属于行政处罚性质。一是因为劳动教养处罚的决定,是由同级人民政府设在公安机关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办公室代表政府行使的行政权力。二是对劳动教养处罚决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对于复议裁决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三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1年11月1日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其次,劳动教养具有刑事处罚特点。一是中国的《行政处罚法》没有将劳动教养纳入行政处罚体系。二是劳动教养处罚必须由劳动教养管理所强制收容,限制活动范围.剥夺人身自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比刑事处罚体系中的管制、拘役还要严厉。

第二,劳动教养教育改[!]造的双重属性中惩罚性是前提。劳动教养处罚的出发点是强制性的教育人改造人,这一点是不容小视的。有人以1982年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为依据,认为劳动教养不具有惩罚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劳动教养处罚针对的是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即危害程度是在治安管理处罚行为以上刑罚惩罚犯罪行为以下的盲区。正因为这一思想的指导,劳动教养制度才得以确立和发展。行为人也因为自己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而受到国家的非难和惩罚,形成了行为—责任—惩罚的逻辑体系。因此,实施劳动教养的出发点是强制性的惩罚和改造。

第三,劳动教养限制人身自由的属性与刑事处罚相同。劳动教养处罚剥夺人身自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必要时还可以延长一年,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在刑罚体系中,有期徒刑的严厉性就在于它对人身自由的剥夺。而剥夺自由本身所特有的痛苦程度其本质上不在于执行场所和处遇环境的不同。相反,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下,国家和行刑机构应不断提高和改善被剥夺自由者的改造条件,创造有利于被改造者顺利回归社会的条件。剥夺人身自由的痛苦渊源于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本能,剥夺自由所形成的被剥夺自由者本人身心上的压力是其惩罚性的本质属性。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劳动教养还是刑事处罚所带来的剥夺自由的痛苦都是一致的,因此它们所具有的惩罚性的严厉性也是相同的。

第四,劳动教养处罚决定权的行使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自1955年创建以来,至今仍然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适用的对象是用治安管理处罚不十分有效,又没有触犯《刑法》的不法分子。违法事实的调查与审查以及作出劳动教养决定的主体实际上都是公安机关。劳动教养处罚决定权相对集中,这样运作的好处在于提高社会的管理效率,但这样运作的结果也存在程序方面的公平性问题,所以理论界普遍认为,应对决定劳动教养处罚的程序进行改革,实行劳动教养处罚的调查、审查和最后决定权的分离与制衡,形成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从而优先保证程序的公平。

二、关于劳动教养规范性的探讨

劳动教养制度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规范性法律。现在实施劳动教养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三部。一是1957年8月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二是1979年12月5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三是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而实践中作出劳动教养决定所依据的主要是《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但这部法规是由公安部制定经国务院“原则同意”转发实施的,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存在着法理上的一些问题。

第一、《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效力应重视。劳动教养被规定为行政处罚措施,但是国家行政处罚法没有将劳动教养纳入行政处罚范畴。《行政处罚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第二款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是由公安部制定经国务院转发的,属于行政法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行政法规只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无权设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处罚的。而且《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是在《行政处罚法》的实施以前生效的,根据后法优于前法原则,该试行办法应自动失效。

第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生效欠规范。该试行办法由公安部制定经国务院转发而成为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生效。但是国务院在转发该通知时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该办法,只是“原则同意”。也就是说根据该通知的精神,公安部所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还有很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应在以后的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应该说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安部也未对该试行办法作任何的修改并报国务院同意。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是否完全被国务院批准而产生效力。

第三,《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法理依据不足。《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一条载明,该办法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劳动教养工作的具体经验制定。《办法》是由公安部制定经国务院转发,《决定》是由国务院制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者都是对劳动教养有关问题作出的规定。首先,从法理上推论《办法》应是对于《决定》的解释。但是法律解释必须按照原有的立法思路,根据原有的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作出缩小或扩大的解释,而在实际上《办法》和《决定》之间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从立法思路来看《办法》仅规定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而《决定》还规定了劳动教养是一种安置就业的办法。最后,从适用对象上看《办法》包括结伙杀人、抢劫、、放火等犯罪团伙中不够刑事处分的,而《决定》不仅没有此方面的规定,而且还包括有劳动能力受到开除无生活出路的人,在《办法》中则未将此种人包括在适用对象中。总之两者之间象这类的差别不胜枚举。可以看出,《办法》既不是对《决定》的缩小解释也不是对《决定》的扩大解释,实质上是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对《决定》的全面修改。但是如前文所述,《办法》是由公安部制定国务院转发的属于行政法规,《决定》是由国务院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公布的具有“法律”的性质。《办法》与《决定》两者间立法主体不同且低于《决定》的立法主体,《办法》的立法主体是无权对由国务院制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进行修改的。因此可以说,由公安部所制定经国务院转发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效力缺乏法理依据。

三、关于劳动教养科学性的探讨

一般学者认为,适用劳动教养处罚的科学性在于,对处在适用治安管理处罚畸轻又不够实施刑事处罚这两者之间重罪不犯、罪错不断的违法者,只有使用严厉的制裁措施,才有利于打击其嚣张气焰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这样一来,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就形成了相互衔接的三级制裁体系,即治安管理处罚—劳动教养处罚—刑事处罚,把劳动教养界定为刑法规范和治安处罚之间的调整对象。笔者认为这种三级制裁体系相互衔接的理念构建不科学,必须予以屏弃。

第一,体系衔接不严密。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和实施劳动教养的处罚都是行政处罚,两者的区别是同一处罚内部的不同处罚方法。如果将两者进行衔接并与刑事处罚相比较,从而涵盖对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体系在逻辑上不能够成立。治安管理处罚和劳动教养处罚是行政处罚的组成部分,属于下阶位的概念,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相并列,属于上阶位的概念,将不同层次的三种处罚方法视为相互衔接的制裁体系极不科学,必须摆脱调整对象界定误区建立新的界定标准,以体现保卫社会与保障人权双重价值的统一。

第二,构建依据不充分。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上看,与治安管理处罚进行衔接的是刑事处罚而不是劳动教养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据本条例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根据违法性严厉程度的标准进行划分,与《条例》进行衔接的是《刑法》而不是《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否则,如果按照三级划分体系的理论,《条例》在表述适用对象时就应这样规定,“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不够劳动教养处罚的,应当适用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本条例”,而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应表述为“对于违法行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过轻,又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本办法进行处罚”。事实上三部法规都没有类似的规定。另外,从对违法行为处罚严厉程度的衔接来看,与《刑法》进行衔接的是《条例》。《条例》规定的最严厉的处罚措施是一日以上1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刑法》规定的最轻微的刑事处罚是管制,即限制人身自由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其次是拘役,剥夺人身自由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两种处罚的严厉程度相互衔接相互配合。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的处罚是剥夺自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必要时还可以延长一年,其上限比刑罚种类的拘役和管制要严厉得多,其下限与治安管理处罚的上限又不相协调。因此,认为劳动教养处罚科学性的依据是违法行为处于治安管理处罚行为之上,又不够刑事处罚,从而形成三级处罚体系的理论没有充足的依据。

第三,裁量运作不规范。《条例》与《刑法》相互配套共同规制违法行为,其本身是不会放纵违法行为的。对于“重罪不犯,罪错不断”的违法者,其中有很多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但在实践中,由于有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办案单位的具体办案人员往往出于便利省事思想或多方面的因素适用了劳动教养,而没有根据《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严格依照法律定罪量刑”。比如对于小偷小摸的行为,如果是多次作案,应以其累计数额计算,同时盗窃次数超过三次也算数额巨大。这样一来罪错不断的行为怎么会不构成犯罪?对于斗殴行为来说,斗殴的次数与斗殴的严重程度都能说明情节的严重性,多次斗殴的行为同样构成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罪。其次,我国刑法虽然规定了很多定量的因素,比如要求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或者后果严重,但实际上,司法解释对于定量因素标准的界定都很宽泛。而且如果一次行为的危害程度达不到定量因素的标准,对于多次实施的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也认为是达到定量的最低标准。此外,还有很多的定量因素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应由实际的办案部门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既然法律将自由裁量的权利赋予司法部门,司法机关就应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主观罪错等因素综合判断,而不应仅以一次行为的结果作为依据,更不能为了省事或其它因素而草率结案。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治安管理处罚仍不能有效惩治的违法者,应首先构成刑罚打击的对象,而不能随意决定劳动教养。

四、关于劳动教养制度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推进,国家正在酝酿制定完备的劳动教养法典。如何定位劳动教养制度对于建立和完善刑事执行体系、促进劳动教养法治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为劳动教养处罚的依据,不仅与我国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的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矛盾。因此建议劳动教养立法要进一步加大劳动教养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力度,在立法改革上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性质定位问题。劳动教养应定位于教育改造矫治措施,不能单纯地以劳动作为处罚和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实际执行劳动教养时,对于行为人的强制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惩罚的性质,我国的法律传统历来强调劳动的教育作用与改造作用,劳动既是惩罚的手段又是改造的方法在我国的刑事执行体系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劳动教养制度应该立足于教育改造和矫治,而不仅仅是惩罚,在劳动改造的同时,还应兼用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根据行为人的不同罪错心理利用现代化研制的技术,采取更为科学的教育手段。

第二,适用对象问题。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应是具有人身危险性或人格缺陷的违法者。这些违法行为所体现的人身危险和对社会潜在性的危害非常巨大,如果国家不对这一类人采取适当的教育、矫正措施,就不能有效的防御社会,切实保护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

第三,处罚期限问题。劳动教养处罚时间的长短应与行为人人身危害性的大小相适应。在对行为人作出劳动教养决定时,应着重考虑违法行为所体现的人身危险性,并与能够有效矫治违法者变态心理和人格缺陷实际所需的时间相适应,最大限度的防止裁量随意性以及自由裁量权力的滥用,不能单纯地以违法者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为决定劳动教养的定性因素。

第四,决定程序问题。劳动教养决定程序应以公平性为前提。对于违法者实施劳动教养同时意味着对普通公民人身自由的严厉剥夺。在劳动教养的决定过程中,程序的正义比管理的效率更为重要。因此,决定劳动教养程序应实行权力资源的分离,使不同机关进行相互监督,以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笔者认为,应由人民法院作为劳动教养的决定机关,公安机关作为案件事实调查与审查的机构,坚持以程序的公平为前提,才能有效保证劳动教养的实际效果。

以上议论的几个问题,由于笔者对劳动教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甚少,认识水平浅薄,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只是“一孔之见”,不一定准确,旨在探讨和研究劳动教养制度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促进中国劳动教养在法治化、民主化与人权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的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努力耕耘。

本文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

安全处罚制度篇5

论文关键词自由裁量权必要性滥用控制

一、概述

治安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首先要解决到底何为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自由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这是在普遍且客观存在于行政机关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并且他们的职权是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如此逻辑,治安管理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则是公安机关在查处治安违法行为中在已规定的范围或幅度内酌定选择治安案件调查处理行为方式和作出公安行政处罚或措施决定的权力。

二、治安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一)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发展,社会治安情况也出现了新局面

许多新问题新案例直接导致了公安机关在治安行政处罚权的实施中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也就相应地要求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案件的实际特殊情形,加上自己的合理判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灵活便捷处理,这就是自由裁量的体现。

(二)高效率也是行政活动保持生命力的需要

授予治安行政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力,能够使其在遇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时及时高效地处理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自由裁量权的恰当适用能够起到提高治安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并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的作用。治安机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量多复杂,因此自由裁量权的合理存在和恰当适用是提高公安机关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现实要求。

(三)从法律本身而言

纸上的法律只能做出一些制度性原则性的较固定规定,人们已经制定出的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法律发展完善的速度不可能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完全一致,法律发展与完善的脚步永远也追不上社会的变化发展。因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它总是会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内在局限性,而且法律的局限性是客观真实且势必长期存在的,这也就使得自由裁量权在行政活动中有存在的必要性。

治安行政执法活动要求执法人员和机关遇到现实问题时,必须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法律要求的正义精神,并结合理性的判断因事制宜地加以灵活处理,切实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这是治安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要求原则之一。这一工作原则就要求治安机关必须拥有一定幅度的自由裁量权。给予行政机关以自由活动的幅度,在问题中可以做出有选择的措施,有利于行政机关根据不同人不同的事件做出有针对性的正确管理。

三、治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目前,治安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的适用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治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滥用自由裁量权是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恰当不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最突出的问题。滥用治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行政执法人员与当事人可能存在着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等亲密友好关系,也可能是与当事人发生过冲突,互相有敌对关系,这些都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此外,由于行政执法人员当中个体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素质等种种因素存在差异,个别道德素质差、法律观念不强、违背工作纪律的工作人员往往也会导致自由裁量权被滥用。

(二)治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这里的显失公正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治安处罚时明显违反行政法所规定的公正、合理和比例原则的具体要求,而是造成明显的不公正、不合理。即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不恰当地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治安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超过了法律允许存在“误差”的合理范围。治安行政处罚的显失公正,实质是对自由裁量权的误用和乱用。

(三)治安执法人员拖延履行职责

由于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公安机关及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期限的规定不明确,因而何时履行法定职责,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自由裁量。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任务恪守职责,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职责,而不是因为任何不正当理由而任意拖延其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这严重违背了行政法对治安管理活动要求的效率原则,。

在现实的治安行政管理活动中,治安行政处罚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遭遇的问题很多,但是最频繁最典型的问题还是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下面则主要针对治安行政处罚中自由裁量权滥用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性措施作出探讨。

四、治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措施

滥用治安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在生活中通常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十分随便随意,常常是相同情况不同处理,不同情况相同对待,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敌对情绪,造成广大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配合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正常执法活动,这使得社会生活中行政违法行为数量增加,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仅如此,滥用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极易滋生腐败,助长特权思想,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虽然说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问题,在客观生活中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处于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刻阶段。不过,正是因为行政处罚活动中自由裁量权容易被滥用,所以必须对这种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对治安行政处罚中自由裁量权的控制,笔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主观方面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1.在思想文化方面

对所有在职的治安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行政知识水平和行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想要真正较好地控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问题,必须要有应对各种各样行政处罚问题的能力,要有足够的能力能妥善处理好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能力的拥有与提高只能通过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治安行政执法的主体通过主观上不断地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才能有效地将客观上正确行使治安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

2.在道德素质方面

对所有的行政工作人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所有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平正义等法律精神,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纪律精神,使他们树立公平执法和国家公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的观念。此外,还要增强所有行政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培养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精神。让他们必须明确他们被赋予的这些权力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的,他们应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于社会。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来就是国家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二)从客观方面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1.建立和完善治安管理执法活动中的回避制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中虽然已经规定了回避制,但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良好,而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应用并不理想。该制度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如果与该活动有利害关系,就应当回避。

2.建立和完善治安行政执法责任制

对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的治安管理处罚活动,应有相应的记录,对于存在瑕疵和错误的处罚行为要由该执法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这种责任的承担应强调现实可操作性。

3.强化司法审查制度

将使用自由裁量权处理的治安行政处罚行为纳入司法轨道。在具体实施中即要求治安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告知相对人拥有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诉讼等权利,使被执法人的权利具有可救济性,并且应当确立司法途径的解决才是最终解决的管理原则。

4.建立和完善治安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一方面要强调监督主体的多样性,要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代表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监督主体不仅要包括党和国家机关,还要包括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等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主体。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监督的力度。对被发现滥用治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工作人员严厉惩罚,对认真履行监督义务作出有效监督活动的人员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

5.完善立法

在立法层面,要严格控制法律条文中的“弹性”规定,立法者应综合考虑治安行政执法活动所可能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从而尽可能具体、准确地作出明文规定,以降低法律条文规定内容的可浮动性。

安全处罚制度篇6

文秘部落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现将安全工作奖罚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附:《公司安全工作奖罚规定》文秘部落

主题词:安全奖罚规定通知

报:省公司

抄送:党委委员,公司领导,安环办⑵,存档。

公司综合管理部

2005年3月23日印发

公司安全工作奖罚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杜绝死亡、重伤事故及各类重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一般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社区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依照《安全生产法》及上级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坚持重奖重罚。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考核目标实现后给予重奖;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单位和个人,无论造成事故与否均给予重罚及行政处分。第三条

根据上级下达年度轻伤控制指标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风险程度分配到所属单位,作为单位年度轻伤控制目标值,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兑现。见附表一。第二章

奖励第四条当季全公司无死亡事故、无各类重大事故,经理、党委书记、主管副经理各奖励2000元,其他公司领导、安环办正副主任(含主任助理及专职安全人员)各奖励1500元;对直接参加安全管理的安委会成员及安委办成员奖励1000~1300元。第五条按季考核兑现单位对实现安环目标的领导及安全员给予奖励,标准见表二。(一)

当季未发生死亡、重伤及各类重大事故的单位及治安案件,并达到表一所列考核指标的,则按表二的奖励数额兑现。(二)

表一各项考核未实现的,每项扣个人当月奖金15~20%。第六条在生产、工作或公益事业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奖励600元以上。(一)

突发性事故(事件)发生后,积极进行抢救,减少事故(事件)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有功人员;(二)

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功人员;(三)

积极提出安防环保合理化建议,经采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四)

在工业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管理、环境保护、治安管理、安全培训及教育方面有显著成绩者。第七条单位年内无死亡事故、无重伤各类重大事故,轻伤事故低于控制指标,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和人员年终给予1~2倍季度奖励。第八条公司不定期开展安环活动,在活动中取得名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三章处罚第九条

年内死亡或重伤事故每超过控制指标一人次,经理、党委书记、主管副经理各罚款2000元;其他公司领导、安环办正副主任(含主任助理、专职安全人员)各罚款1500元;同时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安委会及安委办成员各罚款1000元(重伤人次减半处罚)。第十条

年度超过轻伤控制指标1人次的单位罚款1000元;季度超过轻伤控制指标1人次对单位罚款600元。对责任人罚款300~600元。第十一条公司所属各单位若发生重伤以上伤亡事故(含治安案件),取消当季奖励资格,并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发生死亡(以人次计算)按表三的数额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处罚。发生重伤(以人次计算),按表三的1/2对责任单位及个人罚款。同时承担地方政府的罚款。第十二条 重大交通事故、设备事故、质量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爆炸、医疗、治安等事故发生后,根据责任轻重,具体按表四处罚。第十三条凡是下列情形之一者,对单位或个人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一)

未制定安全生产考核及奖罚细则的,不按期进行安全检查或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的。(二)

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或拖延执行隐患整改通知书和安全指令书的。(三)

发生事故后(含各类重大未遂事故及治安案件)不积极配合调查的单位及个人,或隐瞒不报,或不及时组织分析处理上报的。(四)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五)

每发现一次采购及发放不合格劳动保护用品,或不按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的单位和个人。(六)

未经许可擅自拆除,无故停运职业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同时承担地方政府罚款)。(七)

不按规定进行劳动卫生和环境监测的。第十四条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有关人员,不虚心按受批评教育和处罚,且态度不好者,除按本规定相应条款处罚外,并责令停工5天进行安全教育,停工期间每天发生活费20元。对拒不参加学习的,年内累计二次以上违规人员责令解聘。第四章

执行第十五条按季考核兑现控制指标之内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按以下条款执行:(一)附表二所列单位按季填报安全考核申报表报生产自救办审核。(二)

安环办会同有关部门考核后,报主管副经理审定,由安环办下达奖励通知单,经人力资源部核准后,随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三)

安全处罚制度篇7

一、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所谓消防行政强制执行,指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履行公安消防部门做出的消防行政处罚决定所规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或者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

二、我国当前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

根据《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组成的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制度框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公安机关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制度。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强制执行权主要是行政拘留。对于警告、没收产品等处罚,虽然由公安消防机关执行即可,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强制执行。

(一)人民法院对消防行政处罚的执行

根据规定,人民法院对消防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讼又不履行的,在受理消防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后,经过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可以依据消防行政机关做出的法律文书实施强制执行。

1、对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的强制执行

根据《消防法》的规定,对多种违反消防法的行为可以处以“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的处罚,简称“三停”。“三停”的处罚如果不能落实到位,极易导致火患。河南洛阳东都商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案例。

但“三停”应由哪个部门执行,理论上和实践中确有不同看法。《消防法》第70条第四、五款规定“当事人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强制执行。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意见,并由公安机关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公安机关等部门实施。”如何理解本条里的“公安消防机构执行”是问题的关键。单纯从字面出发,将条文中的“执行”理解为“强制执行”,是不符合立法惯例和立法技巧,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实上,结合条文的法律背景不难看出,“由公安消防机构执行”指的是经过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后,公安消防机构实施作出并送达正式的处罚决定文书等事务,属于处罚程序的一部分,而并非对强制执行主体的规定。公安部颁布的《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当事人逾期不执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的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决定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有关场所、部位、设施或者设备予以查封,使被处罚的单位或者场所停止生产、经营、使用或者施工。”此条规定则说明消防机构对逾期不执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的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决定的,无法强制执行,应该对有关场所、部位、设施或者设备予以查封,使被处罚的单位或者场所停止生产、经营、使用或者施工。

2、对罚款的强制执行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罚款的强制执行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公安消防机构对罚款处罚具有间接强制执行的权力,即对于执行相对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金,直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罚款和执行罚的全部金额。这在学理上称为执行罚,是一种间接强制方法。

3、强制执行的执行审查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公安消防部门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应当提交完备的强制执行申请材料,包括据以执行的消防行政法律文书,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依据以及主要的证据材料;申请强制执行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即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法院受理消防强制执行的申请后,要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指审查申请的手续是否完备,执行依据是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是否超过申请执行的期限,申请执行的主体是否合格,是否属于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等。实质审查指人民法院对公安消防监督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主要审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主体是否合法,是否在法定职权内履行职责,是否存在越权、、不履行职责的问题等。

(二)公安机关对消防行政处罚的执行

从我国现行制度框架来看,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即法院的非诉讼行政执行,是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由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主要限于两种情况:一是需要及时执行或现场执行比较多、而在时间上不容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如交通、治安和海关管理方面的强制执行;二是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为的强制执行。消防行政强制执行中,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实施行政拘留。对于警告、没收产品等处罚,由公安消防机关执行即可,但不属于强制执行的范畴。

1、实施警告的处罚。警告对于行政相对人尚未形成必须履行的义务,可以直接由公安消防部门实施,无须强制执行。

2、没收产品的处罚。根据《消防法》规定,对生产、销售未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消防产品的,可以处以没收产品的处罚。因在执法中的扣押物品行为属于查处违法行为时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且需要及时进行和现场进行,实际上保障了公安消防监督部门执行到位,无须申请强制执行。

3、实施行政拘留的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但此时不是由公安消防机构实施,而是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消防机构移送有相应职能权限的公安部门执行。

三、当前消防行政强制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消防行政强制执行中出现了若干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强制执行权的配置无法适应消防行政监督领域的现实需求。随着消防行政执法力度的加大,消防强制执行案件不断增多,由于大多数强制执行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且受到申请时间限制,而法院在人力物力还是时间上都得不到保证,使许多地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形同虚设,既大大降低了消防执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又容易形成各种火灾隐患。下面对目前在消防行政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强制执行权配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执法效果

如前所述,根据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原则和现行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大多数强制执行尤其是“三停”等整改火灾隐患的处罚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公安消防机构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要在行政相对人三个月的诉讼期满后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于对火灾隐患的治理具有高度紧迫性,等到此时再采取停产停业等强制措施未必能有效防止灾害的发生。如有些小型装修装饰在三个月内工程就已经结束,却尚未到强制执行期限,等三个月期满后再执行“停止施工”就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这段时间内还隐藏着巨大的火灾危险。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既影响了执法效果,又增加了安全风险。故有学者认为,此种时限要求可能导致行政处罚的执行变得毫无意义,并无限放大了火灾的危险性。

(二)法院在消防强制执行中效率不高、措施不足、受理不全

当前需要申请强制执行的消防案件中,在制度设计和执行权的行使等方面存有下列问题:

一方面,很多行政机关因没有法定强制执行权限而不得不诉诸于法院,大量的申请执行案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法院对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通常只是采用形式审查,而不是进行实质审查,使得很多申请执行案件的审查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使得法院强制执行的“司法审查”价值落空。具体到消防行政强制执行领域,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该领域又具有较高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得法院在执行中措施不足,执行不力,一些罚款、没收或者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处罚在法院久拖不决,难以得到及时执行。如法院在执行中对一些“停产停业”没有明确时限要求,致使执行对象在没有有效整改火灾隐患的情况下又很快擅自开业,造成消防监督无效的后果。又如,由于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等消防行政处罚涉及到行政相对人存续管理、财产处置、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案件执行比较困难,并且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执行期间若发生火灾事故,可能会导致被追究责任的风险,有的法院甚至明文规定对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不予受理。

(三)部分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目前关于消防强制执行的一些规定不够明确和完善。如前述消防法51条第二款如何理解和操作,就在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混乱和困惑。由于公安消防部门和人民法院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一些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无法执行。如人民法院对“三停”的执行,有的认为其无实际给付内容不应受理,有的则认为,“三停”根据《消防法》的规定应由公安消防机关自行执行。此外,对于公安消防部门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如何行使职权也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于执行机构、执行程序、执行措施、执行费用、执行监督等均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导致实践中执行程序不规范,执行手段不充分,具体作法较为“混乱”,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大大制约了执法和执行的效果。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大打折扣甚至落空。近年来的执法实践显示,公安消防机构对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大部分没有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四、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我国的非诉讼行政执行制度

我国的非诉讼行政执行对于制约行政权力滥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因此需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完善消防强制执行制度。

具体到消防行政领域,由于涉及公共安全,需要及时处理消防违法行为、及时执行整改措施,法院先审后执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有力打击消防违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维护公安安全的需要。消防行政执法主要分为查处消防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两个方面。火灾隐患的认定、处理依据的是国家消防技能标准和技术规范,标准和规范的使用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执法人员来操作,消防违法行为也是与整改火灾隐患密切联系的,同样需要专业知识。而这方面法院执行部门具有天然的劣势。近年来,公安消防机构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探索出一些火灾隐患督促整改的工作机制,但却因为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权力和现行执行效率的低下而使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此外,由于该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特点和当前法院非诉讼行政执行的客观现实,法院的合法性审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失去了法院强制执行本身的程序价值。所以,在消防行政强制执行领域打造全新的更加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化解火灾风险,提高强制执行的效率和实效成为当务之急。

(二)赋予公安消防机关强制执行权能

破解消防监督执法“执行难”的困局,推动消防执法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或者修法重新配置消防行政强制执行权限,赋予公安消防机构对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罚款等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权。目前正在制定起草中的《行政强制法》尚未颁布实施,根据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和我国行政法制度,如果法律明文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的,可以不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消防法》对部分条文进行修改,赋予公安消防机关执行权能,并对原有的存在歧义的51条进行明确和修订,防止再度出现因为各机关理解不一致引起执行中的矛盾和混乱。

(三)建立公安消防机关强制执行制度

根据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实行行政执行模式,必须明确规定各种行政执行主体、强化行政执行方法、详细规定其应遵守的执行程序。这实际上是现代行政法原理在行政执行领域的具体要求。同时,对于确保行政执行实效性的手段必须规范化、专业化、合法化。因此,在行政机关内部应设立专门负责的机关和专业人员来承担行政执行的具体实施。对强制方法的依据和限度也应该明确作出规定。尤其应明确规定执行期间的限制、终止执行事由等内容,建立健全声明异议和保全性诉讼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在确保行政效率性的同时,基于信赖保护的原理,最大限度地维护私人权益。

(四)建立健全相应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作为消防监督管理者,公安消防机构在强制执行中行使着社会管理和执行国家法律的公权力,理应受到内外部监督,才能保证执行权在合法合理的轨道上运行,避免损害执行相对人及其他相关人的合法权利。因此,建立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不仅能够保障执行的合法合理性、执行的质量水平、执行队伍的工作作风,而且能树立更加公正透明的执法形象,取信于民,消除社会和理论界对于行政机关强制执行公正性的疑虑。在内部监督方面,应当坚持裁执分离的原则,并设立专门的法制部门,对案件执行的情况综合运用抽查卷宗、暗访考察、考核评估等方式进行事中审查把关,事后复查考评;设立相关的全程教育督导制度和执行过错责任制,保证警钟长鸣,有权必有责。在外部监督方面,进一步推进执行公开,对执行的法规、程序流程等公之于众,公开投诉方式,受理和审查对于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投诉控告,并依法依纪处理,防止出现执行过错,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总之,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改革现有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赋予公安消防机构强制执行权是消除执行积弊,强力推进公安消防监督事业的必要路径。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执行程序和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不但能大大提高行政执行效率,促进火灾隐患的整改,也能有效保证执行权力不被滥用,从而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强大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李国敏,吴国林.浅论消防行政强制执行[J].来源于中国期刊网。

安全处罚制度篇8

一、劳动教养措施产生的背景、性质和作用。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1月29日经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作了补充规定。公安部在实行过程中在内容上也先后作了补充和修改,但基本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制定劳动教养措施的根据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性质是对违反法纪,罪行轻微,但不宜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劳动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安置就业的一种方法;劳教的对象是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劳动教 养的批准机关是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管理、教育、改造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

劳动教养措施始于1957年。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义未了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

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与此同时,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首先依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任务和原则,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令。如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政权建设、社会治安,财政金融,生产建设,文教科卫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包括劳动教养措施的实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维护国家法纪,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虽然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备。尤其是当时还处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期,在群众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政策而不是法律,整个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较小,民事、刑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法律还未能建立起来。加上劳动教养措施从实行到1976年经历了我国法制过程的法制停顿时期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时期。不可避免的痕迹和创伤,势必给现在的法制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劳动教养措施的利弊,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理由

(一)经济、政治、法制形势发生了变化。

1957年以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是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民事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基本法律,同时制定了相当数量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使  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有了法律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反之就会制约影响经济的发展。劳动教养措施实行45年来,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制度的变化,自身却没有多大变化,势必对现在政治、经济、法制造成不利影响。

1、劳动教养措施制定的根据是54宪法第一百条规定: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而我国宪法从54年到现在经过三次修改,82宪法之后又经过三次修正案,已删去54宪法第一百条的内容,修改为“制裁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宪法的内容变了,劳教措施的存在失去了的宪法依据,况且劳教是对违法违纪,不宜刑事处罚的人进行强制教育改造的措施,劳教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因此不符合新宪法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规定。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该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   罚的种类中没有明确包括劳动教养措施,因此劳教措施在设定,实施等方面,不受行政处罚法制约,所以劳教措施的实施没有依据。

(二)劳教的对象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劳教措施也应改变。如:

1、《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对罪行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反革命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实行劳动教养。然而新宪法和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改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对长期拒绝劳动…… ”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不服从工作的分配和就业和转业的安置的……实行劳动教养“。现在由于经济体制,国企改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允许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双向选择,不让国家分配和安置,自谋出路,所以涉及劳动问题的劳教对象,已不适应改革的变化。

3、劳动教养容强劳和收审统一。由于收容审查存在很多弊端。在制定、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已被取消。

(三)劳动教养的实质是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存在着实体上不合理和程序上无保障的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1、劳动教养规定的期限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的对象是危害社会治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人。治安处罚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从《刑法》规定的处罚对象是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刑罚主刑有五种,其中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不收监,在居住地执行,接受监督;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劳动教养处罚的对象是违法违纪,构成犯罪,但罪行轻微,不宜刑事处罚的行为,也就是说劳教对象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和治安处罚对象的行为相等或稍大,比犯罪刑罚危害程度要轻要小,但劳教的期限是1年至3年甚至可待延长一年,限制剥夺自由的时间却长于犯罪刑罚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起点刑期,虽说性质不同,但实际上劳教也剥夺人身自由,受到的处罚比犯罪还要重,不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劳教人员是不公平的。根据这种情况会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被劳教人员宁可严重犯罪接受刑法处罚,刑期可能比劳教期限短,而不愿被劳教,从而加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公安执法机关,为了加重对违法犯罪人的处罚,报劳教而不报送公诉、审判处以刑罚,从性质上混淆了罪与非罪,不利于打击犯罪,同样也影响到执法的公正;

2、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劳教人员逃跑、重新犯罪与劳改犯逃跑、重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相同——从重处罚。劳改犯脱逃按脱逃罪追究刑事责任,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先加后减”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五年以内再犯罪的是累犯,从重处罚,劳教人员逃跑的,延长劳教期限,解教后三年内,逃跑五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

3、劳教对象的责任年令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而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8种严重犯罪时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劳教人员的责任年龄要低于犯罪的责任年龄。将面临着1-3年的劳动期限。

4、《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劳教措施作为普遍适用的法制规定,应该做到人人平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劳动形式,劳动观念的改变,劳教对象只适用城市而不适用农村是不公平的。

5、劳动教养措施没有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的法定情节规定,不利于区别对待,“罪刑相适应”,不利于劳教人员的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由于他人胁迫或诱骗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刑法也规定了涉及年龄,生理缺陷,残疾人,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方面的法定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情节。劳教的性质重于治安处罚,轻于刑事犯罪处罚,没有法定的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规定,是不合理的。

6、劳动教养的措施介与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之间,在其他法律规定中作为单处措施,甚至在实际中又作为并处措施,成了“不管部”的万能措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成为滥用劳教的根据。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卖淫、嫖宿暗娼、制定、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相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处15日以下拘留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刑法规定,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重的可以单处劳教,对违反刑法的行为,在免刑  罚的同时即可予以行政处罚-劳教。同样可以限制,剥夺1-3年的人身自由,笔者接触到一个案例,一个无证经营中巴车的被告人,因违章两次治安拘留,这次又因不服管理,阻扰交警执行职务,被治安拘留拘留15天。交管部门认为被告人屡教不改,性质严重遂又在其拘留期满后对其实行劳教一年的处罚,这样重复处罚,满足了公安机关的打击心理,却加重了处罚,实际上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影响。

7、宪法规定只要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18岁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劳改的罪犯按照有关方面的解释劳改犯有选举权其被选举权在劳改期间暂时不能使用,这是犯罪方面的特殊规定。然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教期间,劳动教养人员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劳教同劳改一样对待,混淆了不同性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区别对待,使劳教人员的政治权利不完全,实质上是剥夺了政治权利。

8、劳动教养期限长于3年,超过了治安处罚和刑罚管制,拘役的期限以及有期徒刑的最低刑期,是一种比较重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虽然三者之间处罚对象的性质不同,但实质是相同,都是剥夺行为人一定时间人身自由的处罚。刑法、民法有刑诉法、民诉法规定的审理辩护、陈述、合议、判决、上诉、申诉等程序,来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并经公诉机关当事人、辩护人、人的多方质证,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目前仲裁,交通事故都相继采用听证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做到公开、公正。劳动教养的处罚是公安机关一家决定,没有公开审理、辩护、陈述等程序,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没有程序法作保证,虽规定不服劳动教养的决定可以申请复查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复查程序简单不足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提起行政诉讼,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所以劳动教养措施,没有程序做保证是草率的,不严肃的,容易出现  冤、假、错案,扩大打击面,加深和扩大人民内部矛盾。

(四)劳动教养措施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劳动教养的对象不光适用中国人也适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在国际上司法制度没有劳动教养的措施。当前我国已加入wto;经济贸易同世界接轨,司法制度是经济贸易的保证,也应逐步同国际司法制度接轨。因此改革司法制度,取消劳动教养措施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权的国际化维护人权也是我国法制的目的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劳教措施的弊端有碍人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劳教场所是国家财政拨款,管理人员属行政事业编制,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国家负担,不利于当前的体制和人事改革。由于劳教所在生产上是企业管理,列地方计划,在实际上存在着劳教人员当作免费劳动力,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改造的现象,加上劳教场所的环境,管理措施不尽完善,个别劳动教养人员把劳教所当作犯罪见习所,解教后重新犯罪率比较高,已成为社会治安一个重大隐患。

综上所述,劳动教养措施,引起司法制度的混乱,不利于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扩大了打击面,加深了社会矛盾,已成了法制建设的桎梏,应该象收审免予起诉一样,予以取消。

三、取消劳动教养措施后的对策和建议。

(一)搞好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取消劳教的中间环节,对轻微犯罪行为不宜判处刑罚,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的行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给予刑事处罚。可以适当增加行政处罚的,内容包罗过去劳教措施中必要处罚内容,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增加对个别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延长行政拘留的期限,建议最长期限为30天,对屡犯行为给予从重处罚。以解决取消劳教措施后打击不力的问题。《行政处罚法》是行政处罚的程序法,在进行行政处罚时要严格遵照执行,建议将行政拘留的处罚纳入行政处罚法的听证程序,切实维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利,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政。

(二)做好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善后工作。劳教场所可以改做治安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所,可改善上述场所面积不足,人满为患的状况,劳教管理人员进行分流,充实到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或者治安刑侦第一线,减少编制,节约开支,减轻国家负担。

安全处罚制度篇9

收容教育是指公安机关不经法庭调查审判,便可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六个月至两年的强制教育、劳动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这一制度肇始于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其规定:对卖淫嫖娼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强制教育,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1993年国务院了《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该《办法》对收容教育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中第二条规定:收容教育,是指对卖淫、嫖娼人员集中进行法律道德教育、组织参加生产劳动以及进行性病检查、治疗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第三条规定:收容教育工作由公安部主管。第九条规定:收容教育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至此收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二、收容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收容教育制度缺乏合法性

在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这二十几年,收容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合法性。

1.收容教育制度违反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强制法》第十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冻结存款、汇款等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立法法》第九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对部分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律绝对保留的事项。收容教育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专属于立法事项,属于法律绝对保留的范围。因此依据上述上位法的规定,收容教育制度违反法律保留原则。

2.收容教育制度违反新法优于旧法

新法优于旧法是指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例外仅限于新法与旧法属于普通法与特别法的情形。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可理解为广义上的法律,该《决定》与之后2005年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法效力上位属同阶,在法律关系上二者不存在普通法与特别法之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对于卖淫、嫖娼的行为仅有罚款和拘留两种处罚形式,从其立法取向和立法精神看,对卖淫嫖娼者已不再适用收容教育。按照新生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应自动终止,因此国务院依此《决定》制定的《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也应同时丧失法律效力。

3.收容教育制度违反一事不再罚

一事不再罚指行政主体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的行政处罚。收容教育虽然在形式上被定义为行政强制措施,但从收容教育的决定机关、执行机关、被收容教育的期限以及其与劳动教养的相似程度、限制人身自由程度来看其实质上属于行政拘留性质的行政处罚。对于卖淫、嫖娼的违法行为实施罚款、拘留后再处以收容教育这一“类行政拘留”性质的处罚,本质上就是双重处罚。

(二)收容教育制度缺乏合理性

1.收容教育制度在法律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

根据2011年修正后的《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第七条规定:“对卖淫、嫖娼人员,除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处罚外,对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决定收容教育”。由此条规定可以看出,对于卖淫嫖娼严重者可以劳动教养处罚之,对于轻微者则以收容教育处罚之。鉴于劳动教养已被宣告终结,对于卖淫嫖娼者更无收容教育之必要。因此自劳动教养废除后,收容教育在法律逻辑上已然说不通,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

2.收容教育的惩罚性严重超出了合理限度

卖淫嫖娼行为本质上是民事主体处分自己性的行为,鉴于性交易有违社会公序良俗,因此为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所不容。也正是由于这种性交易行为并无直接的受害者,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所以《刑法》未将其认定为犯罪。行政机关对卖淫嫖娼者,应适当予以处罚,如果先拘留,后收容教育6个月乃至2年,其处罚程度甚至比一些轻微刑事犯罪的处罚还重,有违过罚相当。

3.收容教育随意性很大

收容教育随意性很大在处罚程序上难以保证公平、公正,收容教育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且各地对收容教育制度执行标准不一,以北京的H姓演员为例,不仅被行政拘留15日,而且被收容教育6个月,而上海法官招嫖一案仅仅是行政拘留10天。同样的案子,处罚程度大不一样。

安全处罚制度篇10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有效抓手,就必须确保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就必须善用“热炉法则”,有效惩处一切有违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在职工中树立起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意识。

“热炉法则”源自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就在于不管什么人违反了规章制度,都像去碰触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与奖赏之类的正激励手段相反,“热炉法则”强调的是负激励作用,通过惩处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热炉法则”形象地告诉我们:规章制度好比一个火炉,谁要去碰它,就要受到“烫”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具有警示性、必然性、即时性、公平性、有效性等特点。

一、警示性原则:热炉外观火红,不用手去摸,也可知道炉子热得足以灼伤人。为使基层职工能够尽可能多地享受到规章制度的保护,避免因违反制度而受到处罚,从而趋利避害,安全员就要十分重视对职工群众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宣传,通过会议学习、知识竞赛、橱窗宣传、考试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大家熟记制度条文,理解制度内容,使大家对制度是如何规定的,违反了制度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此告诫大家规章制度具有两面性,遵守它、敬畏它就会受到它的保护,违反它、轻视它就会受到它的处罚。以此警示大家不要触犯规章制度,而是要自觉遵守制度。切忌平时不学习、不宣传。而等到职工违反了制度以后才拿出来作为处罚的依据。

二、必然性原则:用手触摸热炉,毫无疑问地会被灼伤。规章制度有如高压线,大家都被告知不得上前触摸,如果有人不听劝告。非要上去摸一摸,结果肯定要被电击中。安全员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要勇于较真。不手软,不回避,不退让,对那些敢于以身试“规”、敢于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出现一个,就要严肃处理一个,绝不能让那些违反规章制度者不受到制度的惩处,绝不能容忍不受规章制度约束的人存在。

三、即时性原则: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安全工作容不得拖延、懈怠,任何一项工作的不及时到位,都可能给安全生产埋下重大事故隐患。安全员要树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一经发现,就必须立即进行处罚。绝不能拖泥带水,绝不能等待观望,绝不能有时间差,要坚决消除“过分容忍、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息事宁人”现象的存在。要强化快速反应,主动迎难而上,促使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避免违反规章制度现象的扩大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