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50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1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命运都跟科技的发展有关。这就要求我国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要有科学的意识,都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如此重要的任务自然而然地会落到学生的教育上,而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都应该在学习阶段有所涉猎。然而,高中教育为高中生进入大学深入学习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理科类的物理学科自然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项重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和树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什么科学素养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到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

1科学素养的定义

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其基本含义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1.1美国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科学素养的概念一直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2年美国教育改革家科南特在他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谈到了普通公民应该具有科学素养,他的定义是:人的经验越广泛,科学素养就越高。同时,斯坦福大学的赫德也是最早提出科学素养的人,他在1958年发表的《科学素养》中在讲到美国学校时使用科学素养来描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到基础教育。1964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给出了科学素养的描述性的定义,包括6个方面:第一、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二、知道科学家工作的论理原则;第三、科学的本质;第四、科学和技术的差异;第五、基本的科学概念;第六、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1985年的时候,美国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一个2061计划,这是一个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该计划认为:美国的下一代必将面临巨大的变革,而科学、数学和技术位居变革的核心,它们导致变革,塑造变革,并且对变革做出反应,他们对今日的儿童适应明日的世界十分重要。这个2061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89年,推出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叫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它定义的科学素养是:熟悉自然界,尊重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以及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问题。这是美国科学基金会在1985年提出的有关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其中强调了数学在科学素养中的重要性。

1.2我国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2000年的时候,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5个部门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内容与目标》。这两份文件对科学素养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它包括了4个方面:一是科学态度;二是科学知识和技能;三是科学方法和能力;四是科学的行为和习惯。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初中生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

虽然科学素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各自涉及的基本要素大体可以归为3个维度:一是科学知识维度;二是科学技能维度,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两个因素;三是科学观念维度,包括科学本质和StS。因此,科学素养就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观念3个维度构成。[1]下文将从这3个方面浅谈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高中物理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兼具多项任务,不仅要讲授高考要求考查的内容,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跟生活紧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不得不由物理教师肩负起。从高中物理教学入手,通过多种途径,能有效实现高中生科学素养3个维度的提升。

2.1科学知识的培养

物理知识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学好物理知识对培养科学素养很有帮助。而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在高中第一年的学习中,接触到牛顿运动定律的相关知识后,很多学生对物理已经失望,甚至是放弃,而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物理知识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利用身边的现象来解释物理知识,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在课堂上经常以生活知识引入,如电梯、火车、汽车等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和人走路、人推桌子、人骑自行车等经常做的事情。除了实验室能看到的演示器具外,我们也可以自制“道具”,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笔者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讲完了惯性的概念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任务:如何用一根普通的水管将矿泉水瓶中的水抽出?不能借助任何道具。其实这就是利用惯性原理的一个例子,学生想不出了,而觉得非常有趣,很期待老师是怎么实现的,当笔者仅用双手三下两下就将瓶中的水抽出时,迎来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物理知识的强大,极大地激起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热情,从此物理课堂不再枯燥。

2.2科学技能的培养

物理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物理中科学探究精神跟科学素养定义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含义如出一辙。因此,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有很好的效果。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受到重视,大都是教师讲实验,连演示实验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过一遍,如此学生自然就对物理提不起兴趣。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实验原理的利用、实验器材的选定、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结果采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理解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时提升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记忆,还让学生以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去学习,培养了他们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科学观念的培养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物理学史作用

一、民办高校物理学教学现状

1.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尤其是物理基础更加薄弱,中学时就听课困难,对物理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物理,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物理学习。进入大学后,在更加宽松的管理环境和自由的学习方式下,很多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更加不努力学习,本着“及格就好”的心态,坐等毕业。再加上民办高校一般没有物理学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物理学并非骨干课程,很多学生轻视物理学的基础作用,没有对物理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

2.教材、教学方法状况

(1)教材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物理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合,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问题。现行高职《物理》教材仍然以经典物理为主,或者只是对专科、本科教材进行一些删减,内容陈旧,课程缺乏实用性。教材脱离实际,导致学生要么害怕物理,要么对物理不感兴趣,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抄作业,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比例偏高。

(2)教材的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明显区别。但目前高职《物理》基本上还是照搬本、专科教材,过分强调系统性、抽象性,未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物理作为一门以基础性为主,工具性为辅的课程,不同专业对它的需求侧重点显然不同,但现行《物理》教材却是基本覆盖了所有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多类别、多层次的选择空间。影响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带来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目前民办高职大学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解式、灌入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懂学习、不会学习;教学互动性不足。教学中,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运用偏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等工作做得不够,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二、物理学史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及作用

目前高职物理教学工作重点仍放在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上,对涉及物理学史的内容提之甚少或根本不提,这导致学生构建的物理学知识体系不完整不全面,因此对整个物理学的理解、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是片面不深刻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物理学史在物理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作用有: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物理思想是人类在创立和发展物理科学理论过程中,对物理知识与方法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科学认识,并对人们在理论创新和问题解决上具有意识导向的作用。物理思想的培养是物理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而物理学史对物理思想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素养,“有追求,没境界”是他们的普遍特点。所以物理教学也不能单纯地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任务,而应肩负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文化内涵的任务。物理学史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介绍了许多物理学家令人敬仰的科学精神,重大物理理论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曲折与反复,重大物理发现的前因和后果,等等,犹如一部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剧本。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献身科学的动力。所以物理学史在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中有着特殊作用。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不仅是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光记住一些物理概念、数据、定律和公式,并不表示真正理解物理学,因为科学的主体并不是它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寡与深浅,更重要的在于探索,对物理学知识实质的全面理解,包含对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和对物理理论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另外,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和研究,掌握物理学认识发展的动态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物理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预测其发展的前景,提高创新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物理学史教学恰恰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不足的问题。

4.物理学史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物理学史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精神价值,主要蕴涵在科学家的科学理想、献身精神、光辉言行和高尚品格中。学习科学史,既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科学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及一些争论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学科发展的本来面目,又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和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科学和科学家的关系,科学和生产、科学和社会的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选择合适的物理学史料

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说:“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但是物理教学中面面俱到地介绍物理学史的全部内容,也是不可能的。教学的目的决定教学的起点,无论是物理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要根据教学目的加以精选和组织,应当从指导今天和明天的意义上选择史料。具体而言,主要选择下面几种史料用于教学,即代表了物理学的历史发展潮流的史料,反映着物理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局限性的史料,富有教育意义的史料。说明物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的史料应当采用,特别是那些在实现物理学的历次大综合与突破中有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很有必要引入物理教学。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还会对整个物理大厦的外观、内部结构和建设过程有完整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的原始文献和资料应该选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可从原始文献中找到清晰而有启发性的说明,富有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生动的史料应当采用。借助物理学史资料,教育学生重视实验和实验的精密度,是很有效的。在实现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中,物理学史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史由于其学科内容的特点及其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因素,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物理学史的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构建全面的物理学知识,而且对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弗・卡约里.物理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2.

[2]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5-6.

[3]吴国盛.科学思想史指南[m].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1994.

[4]张庆华,张逢.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原则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4,9.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3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突破了“学科—单元”模式,改为“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模式,高中教科书的模块化成为课改亮点.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组在西南4省共计12所高中展开调研(各省均选取3个教育发展不同的区县),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访谈发现高中数学教科书和其他理科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衔接性问题,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部分教学内容,填补模块之间的知识空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中国对学科及其教科书的纵向衔接性研究较多,但对不同学科及其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研究较少.p.a.Griffiths教授于2003年10月18日在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新伙伴关系”的大会讲话,认为“数学与其他科学以及商业、金融、安全、管理、决策和复杂系统的建模之间有了更多相互作用,数学与其他科学正在变得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这些作用导致科学中的深刻理解以及数学中的基本进步”[1].因此,重视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衔接是极为重要的;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衔接,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衔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值得重视的.在此,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进行梳理自然而然显得很有必要,进一步对教科书的编写、对学科教学之间的衔接都有积极意义.(以调研区中数学教科书(必修)模块顺序使用最广的“14523”为例)

    一、教科书衔接性的内涵

    教科书衔接性是指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之间的衔接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同一学科内部的衔接性;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性.前者主要基于对不同阶段同一学科之间的衔接性或同一阶段不同板块之间的衔接性进行的研究,例如“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2]、“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之间课程衔接特点研究”[3]、“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4]、“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与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衔接研究”[5]、“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课程衔接教学的研究”[6]、“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研究及实践”[7]等.然而,对后者的研究甚少.这里主要关注后者,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的衔接性展开探讨,主要是指数学教科书与物理、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内容的衔接性,即在各学科教科书使用中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性;数学教科书与物理、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内容上存在的衔接性问题,即各学科教科书使用中所需数学知识的相关课程滞后、表述不一等.

    二、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衔接性现状

    1.数学教科书与物理教科书的衔接性明显改善

    物理离不开数学,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运算和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旧教科书中,数学教科书与物理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力学部分(物理高一上册)所需数学知识的滞后:其一,关于力的表示本质上是向量,但旧教科书中因为向量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未能很好地将力的表示与向量联系(表述为“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其二,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向量运算”,同时相关力的求解问题实际上是解三角函数问题.然而,三角函数和向量部分均属于高一下册的数学内容,因此与物理教科书之间出现衔接性问题.此外,曲线运动(物理高一下册)涉及一部分空间立体几何知识,远远先于数学课程(高二上册).新课程改革,模块课程的编排使得数学教科书与物理教科书的衔接性有了明显改善,例如表1关于高一数学、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

    表1中数学新旧教科书的整体内容前置,但各部分内容编排顺序基本不变;物理教科书的整体内容基本不变,但部分内容的顺序有所调整,并与数学课程相衔接.例如,物理新教科书高一上期的微调就显得非常智慧——将旧教科书中的“力(相互作用)”与“运动”部分交换,使“相互作用”部分置于后半学期展开教学,并与数学新教科书的“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衔接.教科书之间衔接性的改善直接受益于教学,受访的物理教师认为,过去“三角函数”、“向量”等数学知识滞后于物理教学的现象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明显改善.

    

    2.数学教科书与化学教科书的衔接性更为紧密

    高中化学对数学的要求除了运算和思维方法以外,知识方面主要体现于立体几何.旧版本数学教科书与化学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并不明显,主要体现于化学第一册(高一)的naCl、结构示意图,第二册(高二)涉及分子立体结构等,对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的理解及空间思维有一定要求.数学新教科书中,立体几何部分提前至高一下期教学,为学生理解必修三(高二上期)中的化学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打下基础,衔接性得到基本改善.访谈中,化学教师谈到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后,有助于对空间结构模型和部分示意图的理解,如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必修二)、干冰晶胞、金刚石晶体结构和晶胞示意图(选修三)等.

    3.数学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的衔接性存在突出问题

    高中生物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部分.旧教科书中,生物所需的“统计与概率”知识集中体现于必修二的第六章“遗传和变异”,这部分是高二下期的起点;然而,数学教科书中的“概率”是高二下期最后一部分,显然滞后于生物教学的需要.与旧教科书相比,新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生物课程的起点从高二下放至高一,并包含了需要求解概率的相关遗传知识,同时数学教科书的“统计与概率”部分设置于高二上期的必修三中.

    案例1:

    如图是人类某一家庭遗传病甲和乙的遗传系谱图.(设甲病与a、a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乙病与B、b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且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若Ⅲ8与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_,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

    

    以上生物问题在生物必修二遗传部分普遍存在,其本质是概率问题:包含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以及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问题;解题方法包含了概率的加法和乘法公式应用,这均是数学必修二的重点和难点.访谈中,生物教师普遍认为伴随高中生物相对数学概率课程进度的提前,生物教师教学难度有所加大,学生理解难度也相应增加.

    三、影响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衔接性的原因探析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衔接性有所变化:既有衔接性改善的方面,例如数学教科书与物理、化学教科书;也有衔接性问题加剧的方面,例如数学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影响教科书之间衔接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内在关系,学科课程标准间的衔接性,学科课标和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交流与共识,模块课程的使用顺序.

    1.各学科体系的内在关系影响教科书的衔接性

    衔接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教科书不易兼顾各学科体系发展的联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有各自的学科体系,各学科教科书首先保证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然而各学科与数学的联系紧密程度是不同的,例如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较化学、生物学更密切,所以物理教科书与数学教科书的衔接性得到较好改善;生物学作为近现代快速崛起的一门科学,需要应用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支撑,而统计推断思想到18、19世纪才开始萌芽,以概率论为基础、以统计推断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的数理统计学直到20世纪才建立[8].受访数学教师认为,统计与概率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应该置于代数与几何教学之后,不可将其设置为高中数学内容的起点,所以生物教科书与数学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突出.

    2.各学科课标间的衔接性影响教科书的衔接性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主要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性将直接影响学科教科书的衔接.高中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衔接性呈现差异,不甚乐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数学《课标》”)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能力的素材[9],其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与其他学科衔接性的重要性,并出现“物理”10次、“化学”4次,举例指出数学与物理、化学的联系:“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能借助几何直观求出一些几何图形和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简单化学分子模型的对称群”等.但是,数学《课标》对数学与生物的衔接缺少明确要求[10].

    与此同时,物理《课标》中出现“数学”4次[11],化学《课标》中没有出现“数学”[12],并且对同数学之间的衔接性均没有明确指出;生物《课标》略微关注衔接性问题,其中出现“数学”1次,并指出“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13].可见,各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对学科衔接的高度重视,作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南,不利于学科教科书衔接性的改善.

    3.各学科课标和教科书编者的交流影响教科书衔接性

    数学课标、教科书与学科课标、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编者之间的交流影响不同学科课标、教科书之间衔接性.课标与教科书编写过程,往往是由本学科的专家、教授、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等共同完成的,然而却缺乏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系统、深入的认识,缺乏其他学科人员的参与,显然编者主要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容易忽视学科之间的衔接性,尤其是学科之间深层次的兼容与发展.数学教科书编者与学科教科书编者之间的交流,与一线数学教师、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都将影响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

    4.模块课程的使用顺序影响教科书的衔接性

    2007年颁布了新课程标准,模块课程成为新课改的亮点,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一方面,模块课程学习时间短,灵活多样,易于组织实施;另一方面,教科书数量增加,模块顺序选取不易把握,容易造成教科书内部、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模块间的衔接性不仅包括学科内部的模块衔接,也包括学科之间的模块衔接;从结构上讲,包括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可见,模块课程使得教科书的使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模块课程使得新教科书之间衔接性更为复杂,其使用顺序成为影响教科书衔接性的新因素.各省市提出了不同的必修模块教学顺序供学校参考选择,使得衔接性问题情况多样.例如,数学必修模块的不同使用顺序导致教科书衔接性问题的差异性情形中,“14523”与“12345”是较为广泛的两种使用顺序,假如其他理科学科模块使用顺序不变,那么对于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后者比前者的衔接性更好(必修三提前),但同时后者也拉开了与物理教科书的衔接性(必修四后置).这里的衔接性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模块课程从衔接性角度讲,将不具有灵活性;倘若各学科模块因地制宜的搭配,学科衔接性将不同程度地受到严重影响.可见,如何选择各学科教科书模块的使用顺序直接影响教科书的衔接性.

    四、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衔接性改善的建议

    1.加强学科与学科教育的发展与衔接

    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大力加强学科发展,也要关注学科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对学科研究的支持与投入,也应该加强对学科教育的支持与投入.首先,加强学科之间的衔接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学科交叉、兼容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这需要人类意识的提高,例如杨振宁先生对数学与物理的关系认识“真是奇迹,一些数学概念提供了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14].其次,加强对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视,是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学科教育起步较晚,例如发展相对较快的数学教育,直到1982年全国也才只有1本(套)教材(十三院校《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直到1983年全国只有3位教授,目前也尚无专门的学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年,学科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比大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学科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再者,学科研究者应该立足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从理论层面突出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教育研究者应该关注学科研究者的研究,清楚认识学科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意义、作用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理清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学科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科书编写的衔接创造条件.

    2.加强各学科课标和教科书编写的衔接性

    课标编写过程中,需要加强各学科编者之间的交流,加强对学科衔接性的重视,这是教科书编写的标准与指南;各学科教科书编写中也应该体现学科编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学科之间内容的衔接(下面以教科书编写为例).首先,数学教科书编者与其他理科教科书编者之间应该深化交流与认识,促进各学科教科书的相互照应.数学教科书编者应该了解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科书的编写情况,重视一线数学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与学科教科书编者交流,把握学科体系,关注学科衔接.其次,学科教科书应该遵从各自学科体系发展的内在关系,兼顾学科之间的衔接.其中,数学教科书应该遵从数学体系,同时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科书也应该充分兼顾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数学教科书与其他学科教科书之间应该增加必要的关系性提示,使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外显化,促进教科书对教师、学生的导引功能.例如,生物教科书必修二中的“遗传”部分,应该呈现类似于“概率相关知识请查阅数学必修三”的提示;同时,数学必修三中的“统计与概率”部分,也应该呈现类似于“统计与概率普遍应用于生物等学科当中”的提示.与此同时,配套教辅资料可以对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提示做出详细的阐释和引申.

    3.加强各学科模块课程设计与使用的科学性

    新课改将模块化教学引进高中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是模块课程是否适合中国高中教育之水土还有待实践检验,不可轻易断言.尽管有学者认为“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15],但实际上组合方式并非想象的那么多样,传统教育模式及其学科体系等限制使得看似灵活多样的模块课程遇到阻碍.针对数学课程的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要求:首先,加强各学科模块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需要关注各区域教科书的使用情况,需要重视不同模块课程顺序搭配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可将学科模块课程的“混搭”视作“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遵从学科发展规律,设计较为科学、较为全面的学科模块课程.其次,加强各学科模块课程使用顺序的科学性,需要加强模块课程理念的宣传与推广,深入落实对各省、各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的宣传,加大对一线教研人员、教师的培训,在课程模块选取和搭配中,应该尽可能避免学科课程模块的独立性,充分体现学科全局观念,考虑各学科模块之间的联系.

    4.加强数学教师与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知识主要由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一般课程知识组成[16].其中,从学科角度谈教师知识应该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而应该有更为广泛的涉及,加强教师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是改善教科书衔接性的积极措施.此外,加强数学教师与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是改善教科书衔接性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衔接性问题很少,并且有13%的数学教师从未发现有衔接性问题;学科教师均认为衔接性问题存在,并且大部分学科教师认为衔接性问题偶尔存在.与此同时,近乎一半的数学教师认为同学科教师交流衔接性问题的情况很少,但大部分学科教师认为交流情况相对更多.对比可知,学科教师比数学教师更清楚衔接性问题及其影响,数学教师缺乏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学科教科书衔接性问题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改善.因此,需要加强数学教师与学科教师的交流.面对新课标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理科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应该加强学科教师的数学教学意识和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意识,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合作互补,共同改善教科书之间的衔接性.

    另一方面,教师访谈中,学科教师们普遍认为数学知识需要之时予以补充,对于衔接性问题由谁来补充,数学教师与各学科教师表示出了不同的态度.85%的教师都不认同滞后的数学知识由数学教师补充,其中数学教师偏向于双方共同补充,学科教师更偏向于自己去补充:数学教师认为尽管自身教学任务重,但是滞后的数学知识属于自己的学科内容之一,所以只能根据学科教师的需求适当补充;学科教师认为尽管滞后的数学知识属于数学课程内容,但数学教师很难根据学科需要补充知识,所以倾向于自己凭借已有的经验去补充.此外,大多数学科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补充相关数学知识,而学生们表示学科教师讲解匆忙、不具体,甚至不加解释直接应用于解决学科问题.因此,滞后的数学知识不能单凭学科教师补充,需要数学教师的协助,只有数学教师与学科教师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和改善教科书衔接性问题.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4

高中物理教师对教育教研的认识和能力不足,以及对教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教研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很多物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上好课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高中物理教研活动包括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课堂知识的总结,好的教辅材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老师在选择教辅材料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收集相关材料,联系课堂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物理教学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课堂实验、分组实验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活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既分工又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科研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领导只注重高考分数,要求教师花大部分时间为学生多讲知识,往往忽视了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转变观念,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探究精神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打造知识型、智慧型、研究型的新时代高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师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加强,而更应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学校应为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新模式学校。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具有分配师资的能力,所以只要学校支持教育科研,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可以为物理教育科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进行物理教育科研的教师腾出一些时间,使他们减少一些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教育科研中去,创造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物理教育科研成果,把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加完善,学生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矿物分离与富集的依据是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这种物理化学性质指的是矿物比重、磁性、电性、表面化学性质等,与这些性质对应的矿物分离与富集方法分别是重力选矿、磁电选矿、浮选等。利用重力选矿和磁电选矿分离与富集矿物的方法受到矿物比重、磁性和电性难以改变的限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而矿物表面性质可以通过人为改变,对应的浮选在矿物加工工程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所有的矿物都可以通过浮选方法进行分离与富集。正是由于浮选成为矿物分离与富集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而浮选的理论基础又是化学,所以化学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成为公认的事实,浮选作为矿物加工的主要方法,本身就是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中的一种应用,因此,化学教育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矿物和岩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固体化合物,由于成分不同、成矿条件不同,不同的矿物表面性质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组成的矿物,由于成矿地点和成矿条件不同也会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质。对于浮选分离矿物而言,不同的矿物表面性质又有相似之处,矿物与岩石之间、矿物与矿物之间、岩石与岩石之间的表面性质异同,成为浮选分离与富集这些矿物的根本依据。浮选工程中,矿物与岩石的表面性质可以根据需要人为调节和改变,从而扩大需要分离的矿物之间的表面性质差异,实现矿物之间的有效分离。化学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从初中开始,就涉及到化学的学习,直到博士研究生,化学仍然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需要继续学习的课程。甚至作为高层次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教授专家,仍在不间断的学习化学。化学与浮选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无论多么深厚的化学知识,都不能说对于浮选已经足够了。化学有多深奥,浮选就有多深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化学教育是根本之一,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不同程度的化学教育。只有重视化学教育,才能做好矿物加工学科的人才培养。

1浮选是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化学分支学科。浮选的对象为矿物岩石,本身就是无机物,矿物的表面性质决定于矿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矿物表面性质的研究离不开矿物内部组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矿物与岩石的研究将涉及无机化学的所有领域与内容,无机化学成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矿物浮选是通过改变矿物表面的疏水性来实现的,而增加矿物表面疏水性的方法是采用含烃基的异极性分子在矿物表面吸附,含烃基的异极性分子就是典型的有机物质分子,研究捕收剂、起泡剂等浮选药剂,将涉及广泛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物理化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化学体系的宏观平衡性质,以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理论基础,研究宏观化学体系在气态、液态、固态、溶解态以及高分散状态的平衡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化学热力学。溶液、胶体和表面化学。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量子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物体的体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表面相的结构,以及结构与物性的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研究由于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扰动而引起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速率和变化机理。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化学动力学、催化、光化学和电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外延广阔的化学,浮选涉及的矿物岩石、矿浆溶液、有机分子以及泡沫浮选气体介质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都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本科课程设置,占有最多的学时数,分两学期学习,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至关重要的一门化学课程。物理化学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浮选学习。物理化学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是:物质中元素、基团的定性分析;每种成分的数量或物质纯度的定量分析;物质中原子彼此联结而成分子和在空间排列的结构和立体分析。研究对象从单质到复杂的混合物和大分子化合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分子量到高分子量。样品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称样重量可由100克以上以至毫克以下。1931年e.威森伯格提出的残渣测定,只取10微克样品,便属于超微量分析。所用仪器从试管直到附自动化设备并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记录和储存等的高级仪器。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涉及的矿物岩石、溶液、有机和无机药剂、矿物加工原料及产品都需要通过分析检测得以定性或定量的描述,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仪器分析检测,对矿物加工过程中的行为机理也才能进行研究和了解,所以矿物加工也与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中,在本科阶段或者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对分析化学进行系统学习。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络合物化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是比以上四大化学更加细化的化学分支方向,在进行矿物浮选研究中,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程度地将涉及到这些更加深入和细化的内容。为了使化学与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结合的更加紧密,在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了浮选表面化学、浮选药剂化学、浮选电化学、浮选溶液化学等。尽管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不同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化学课程,涉及的化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化学领域的所有内容,但对浮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仍然不够。矿物浮选发展至今,还有大量的浮选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浮选工艺的水平还有待提升,进一步强化化学教育和矿物浮选化学研究对矿物浮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化学教育

以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中专和职业教育,由于生源大多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化学知识非常有限,仅对一些化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初步的化学现象,因此,在进行矿物加工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补充一些学习浮选技术必要的化学知识。这种化学知识的补充,可以贯穿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单独开设简单的化学课程。只有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浮选技术必备的基本化学知识以后,浮选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学生也才能真正理解矿物浮选的技术知识。对于以生产技术管理和技术应为目标的专科和本科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已经考虑了化学对矿物加工工程的重要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都是必修课程,学时数占到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很大的比例,经过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浮选专业课程时,已经能够较深入理解矿物浮选中的化学问题,也能较好掌握浮选理论和浮选工艺专业知识。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基本能根据矿石性质的变化,应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浮选理论,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的技术问题。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生产中发现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分析化学。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以让研究生掌握常规的分析检测技术,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要使用的现代检测手段,发现、分析和研究试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结果,从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是要让他们更深层次理解矿物浮选的机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意识,为此,从电子、原子、分子层面上理解矿物浮选理论是必要的,所以,在已经较好掌握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量子化学的学习和了解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是需要的。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浮选跟化学是不可分的,浮选实际上就是应用化学的一部分。无论是技术操作工人,还是从而浮选理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不同程度都必须将化学作为基础,没有相应的化学基础,从事浮选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及浮选理论研究都是难以想象的。化学是浮选的基础,浮选是矿物加工工程最重要的方法,因而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是极端重要的。

3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资源枯竭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源高效利用成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的原则。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显然矿物加工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资源高效的重要支撑。矿物加工工程中,浮选是最为主要的方法,而化学优势浮选的基础,通过浮选回收和利用矿产资源,实际上就是利用化学或者表面化学方法回收和利用矿产资源。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问题。矿产资源开采出来以后,多种资源共伴生,性质复杂,给资源中各种矿物的分离与富集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只要有价值的矿物,都要进行回收,此时,这种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通过化学的方式改变各种矿物的性质,扩大彼此间性质的差异就成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重要课题,而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化学的方法,所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中的化学,决定着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只有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根本问题。矿产资源天然形成的,其中的组分有的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但同样存在对人类社会有害的组分,在矿产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高效、综合回收有益组分的同时,处理好有害成分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任务。只有解决了有害组分的处理,使得矿物加工过程中和矿物加工以后剩下来无用组分无害于人类和社会,矿产资源才能实现清洁利用。矿产资源中有害组分的处理,首先也必须掌握这些组分的性质,然后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无害化处理等,而这些过程也与化学密切相关,所以,矿产资源的清洁利用也离不开化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也是矿产资源清洁利用所要求的。矿物加工过程大都需要将矿石磨细,使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解离,而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分离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矿物加工工程废水排放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问题。当今的矿物加工工程领域,要求选矿废水零排放,确保废水对环境不造成影响。废水零排放意味着废水必须回用,而废水回用将带来对选矿技术指标产生影响的问题,为了尽可能不是回水影响选矿技术指标,必须对回水进行性质研究,有的还要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无论是回水性质的研究和回水的化学处理,都需要涉及化学知识,所以,矿物加工过程中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废水回用的处理等都直接与化学相关。矿物加工的环境问题也要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重视化学教育。矿物加工过程中,做好了资源高效、综合、清洁利用,做好了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就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而矿产资源高效、综合、清洁利用与废水处理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由此看出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重要性,重视化学教育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必然要求。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学教育新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得到了改善,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学新知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择优汰劣、去粗存精,教给学生有益的知识呢?本人认为,中学生物教学应该体现下列特点。

一、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①未来的生物学家;②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③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④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⑤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①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②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③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2.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

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①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②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二、加强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物教材来看需识记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识记速度快而准确,保持时间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板画、实验、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另外,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向识记的人提出识记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识记的任务和要求,分清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要略记,哪些可以不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内容必须牢记,生长素的发现只需略记,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则可以不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定时进行检查和测试等不同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且相互交融的实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感方面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将看似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将看似教条性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看似经典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的情感性,让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的批改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例如,对审题仔细的学生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上“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请认真些”“要努力”等。实践证明,通过充满情感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认真地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3.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为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物学科中,重点应注意观察力以下“四性”的培养:①技能性。如徒手制作动、植物装片的技能;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等。②敏锐性。它是指人类对瞬息万变的事物能迅速感知,及时把事物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纳入自己的大脑信息库能力。③全面性。要求观察者能运用人体多种感觉器官,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感知,通过“看”、“摸”、“听”、“嗅”、“尝”等感觉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异性、正面和反面、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正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④思维性。观察的思维性的培养。

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总之,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加强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启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水平;途径

物理是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本质挖掘的一门学科,通过物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物理教学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模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所锻炼,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不仅对走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打下有利的基础。

1当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的现状

目前,物理教学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物理教学应该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通过夯实物理基础,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高职院校片面的认为物理教学应该为专业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重视。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物理教学的学时明显减少,相关的配套教材比较匮乏。对于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而言,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而相应的改进教材的编写方向,不要与本科院校采用同等教材,而是更应该考虑到实用性,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材,由此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物理教学的优势。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基本使用的理工类本、专科的教材,不利于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以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物理而言,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实验条件较差,实验设备比较陈旧,根本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方法的引导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缺乏这种联系,物理教学与专业学科衔接不畅,所以没有体现出物理教学的拓展性。在物理教学模式方面没有进行过多的改革,还是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在思维以及各种能力方面的开发,所以应该对物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2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物理教学应该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该明确物理教学的本质意义,并且能够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出高职办学的宗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且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要善于创新教学理念,不要将思维过多的约束在传统的框架下,而是应该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教学需求的课程结构,既能够加深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时应该体现出选择性,设计出多层次的物理课程模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专业性。高职物理在课程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避免与专业课程的重复,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职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加强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3.1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现实验类型由传统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的转变。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并进行探讨性分析等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迫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陌生的仪器,“逼”学生自己动手,敢于实践,真正掌握实验的精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创见,就要支持鼓励,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甚至敢于否定或修改前人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2开放物理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室定期对学生开放,给他们留出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可分为两个模块,一个为基础性实验,一个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前者可以班级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后者为开放性实验。物理实验室定期对全校学生开放,设计性实验可在这段时间进行,时间由学生自己掌握,内容也可自由一些,多准备些仪器设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3.3拓宽思路,完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取“量方法而不是量形式、重能力而不是重结果”的思路。工作重点应转为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处理实验中的问题,自己修改和完善设计。只要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结语

物理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思维型和逻辑性,所以通过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物理教学水平迟迟无法提升。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及时的改进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对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研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模式,以此来提升物理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高桑尼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华强.浅谈如何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9).

[2]王福春.高职物理教学中提高物理学习兴趣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20).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困难对策

生物科学在国民经济及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基础生物教学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教育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型的时期,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正发生着一系列的转变,生物教学将面临新问题、新局面。满洲里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受地域、经济等因素制约,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加上生物在高考分数中所占比例小,高中生物教师感到生物教学存在困难,学生感到生物学习存在困难。笔者针对满洲里市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影响满洲里市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一、满洲里市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因素

1.生物学科的地位较低。生物学科在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与生物科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不相匹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分数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因生物的高考分值比例较低,给人以错误的引导,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生物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大大降低了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2.教师素质偏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道德品质等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及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渗透逐渐深入,不断有新知识扩展到高中生物教材中,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但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较高的教学技能。仅以满洲里市为例,受传统教学理念及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普遍知识结构陈旧、能力素质不高,又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生物课堂上,通常是“知一教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教材和教辅材料影响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实行教材“一纲多本”的政策,学校在选取教材时一定要慎重,既要考虑教材的实用性,又要考虑教材的科学性,还要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保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又要避免更新过于频繁,使教材缺乏稳定性。教辅材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是教师教学生物知识的辅助材料,当前的教辅材料鱼目混珠,质量粮油不齐,因此,教师要慎重选取教辅材料。高质量的教辅材料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满洲里市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

1.更新生物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强化育人观,将教学重点从努力提高升学率转变为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二是更新质量观,改变靠“升学率”评估学校质量、靠高考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高质量的教学应该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三是转变教学观,将原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学方法轻学习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理念,转变为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四是树立现代的学生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中成长。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37-01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高中物理教学作为新时期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任。新时期的学科课程改革也对当下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这里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还有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物理教学策略运用不当等的原因,导致了现阶段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和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善。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有些高中物理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创新教学模式,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以学科为中心、应试教育、重成绩、重分数等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为此,要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被迫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尽量多做题并机械地模仿套用,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只是重复地做功,不但没有效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3.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为了应对高考压力,学生在疲劳轰炸式的题海战术中,渐渐地降低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物理成绩的难度自然也就增加了。

二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的建议

切实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为此,下面就关于如何提高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为改善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赫斯特提出,兴趣是维持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此外,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至关重要。

2.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虽然,教育界许多人士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束缚着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科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导,注重对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阶段高中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效率都相对较低。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因为部分物理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高中生,尤其是文科生,认为物理学科难以理解,学习的难度偏大。因而,缺乏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找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一,分层教学法。由于当下许多高中生的学习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

第二,实验教学法。实验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结论均源于实验的验证而得来,其具备的真实、形象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实验向学生演示物理原理、概念等的由来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三,激励教学法。现阶段,大多数文科学生都觉得物理学科偏难而对物理学习缺乏自信心,进而渐渐地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结束语

新时期,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实现物理高效教学应在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要有科学的物理学习意识

要想使科学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物理研究态度和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进行客观求证

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端正的态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严谨的实验加以验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对规律的不断完善,把感性的想法提升到理性的层面,最终得到最简朴的真理。高中物理学习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基本上遵循的也是物理研究的原理,它们是相通的。所以,要想把物理研究意识贯穿于物理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并逐渐学会设计严谨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注重实事求是

之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就是要学生能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被已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进一步探求物理知识。物理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推理能力,即在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究得出新的物理规律。这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提问和探究。物理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的内在规律,因此它很抽象,都是通过事物外在的变化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细致地观察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切实结合实际现象去进一步思考。

二、概念中的变式教学,内涵外延,多角度理解

物理概念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变化的材料构建变异空间,促进学生对材料本质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纠正或消除前概念对思维造成的影响,搭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呈现概念对象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内涵,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共性;教师还要呈现概念对象所具有的外延,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多样性。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不断变换的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惯性的存在与属性。变式材料:(1)站立在公共汽车上的人们,在急刹车时上半身会向前倾,说明人具有惯性。(2)烧锅炉时,工人用铲子将煤送进煤炉的方法是:当铲子快到炉口时铲子停下来,煤会继续运动而飞进煤炉中,说明了煤有惯性。(3)大人和小孩迎面相撞,小孩往往被撞在地上而大人却几乎不动,说明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其中惯性小的物体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惯性有了全面细致的理解,将材料中的共性集合起来,主动形成了知识的搭建,建立了惯性的概念: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同时掌握了影响惯性的因素――质量。通过这样的变式材料呈现,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了概括性思维。

三、整合教学资源,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外自主学习或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对遇到的问题,积极进行分析、探究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想法及体会。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找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把问题提交给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和讨论,从而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可见,在网络环境下,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可以拓展思路和视野,而且具有独立性、交流性和协作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启发,逐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是取决于速度还是取决于加速度?(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互相探讨,然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并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物体的超重和失重取决于加速度。根据实验的结果可知,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以本实验为例,当砝码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合力向上,则拉力大于砝码重力,弹簧秤示数即视重大于砝码重力,所以砝码处于超重状态;同理可知,向下加速时砝码处于失重状态。学生实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这样教学,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