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0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1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

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生教育困境突围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38-01

医学生的医术与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其医德的体现形式。而就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内在要求,而对于医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其必然要求。而目前尽管已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的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因此,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更新其观念,注重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对教材课程体系逐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医与仁术相通,大医精诚,只有把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才能充分的融合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出来。近些年,我国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获得显著成就,但所面临的境遇,依然处于尴尬的状态。

(1)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获得长足发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时,医学从业者却没有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应的地位,公众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欠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走入边缘化境地。

(2)教师队伍庞大,但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医学院校教师总体数量较多,师资力量也不足,但在医学院校中,较为严重的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对各自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是基本的状况。而两个学科教师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变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对医学知识不明白,而医学专业教师匮乏人文知识。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文科的,医学知识不足,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融入现代医学是很难的事情,出现文医分离的现象。而医学专业教师多数都是学理科的,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只强调专业学习,造成医文分离。教师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

(3)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

医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求善和求美,要求不仅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尊重,还应对患者的心灵应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在医学中实现人性化。广大医学生把满腔期待都融入到学习中,希望通过医学教育手段,提升自身素养,通过人文活动锻炼自身。然而,目前多数医学生人文精神普遍匮乏,有关文、史、哲、艺术等知识不足;医德和社会责任感匮乏,团结合作精神欠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过于注重钱的作用,蔑视崇高,追求庸俗,他们认为这就是时尚,过于注重钱的作用,是这些学生人文精神异化的表现。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围策略

就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这对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培养极为重要。同时医学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医学人才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给予高度认识;其在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都有给予充分的了解;对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到一体,并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转变学生对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的观念,引导其向综合素质发展。在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时刻重视人文素质的渗透,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创新课程体系

就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来看,其个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与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是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的必要举措,在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纳入人文社会交叉学科课程。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人文教育功能,从而使医学教育更趋于完整。例如:把人文类课程的课时加大,在必修课中纳入人文类核心课程;对学科界限进行弱化,注重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重点抓好交叉学科,对现有课时和上课形式等给予适当调整。这需要学校领导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塑教师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的首要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把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上来。学校应当给予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优惠条件,为其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而把医学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最佳举措,就是把教师医学人文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当重点来抓。

3结语

就总体来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现代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具体做法,是与全面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该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以及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寻找最佳途径,以真正提升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曾.浅议新时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对策与建议

0引言

医学的发展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古人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济世救人”;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医师需要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由此可见,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其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医学教育理所当然包含医学人文教育。伴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医院与市场逐渐接轨,多元文化价值选择的负面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医患矛盾问题,屡屡曝光的医疗丑闻事件,例如,“回扣门事件”、“天价医药费事件”、“徐宝宝事件”敲打着人们的神经,拷问着人们的灵魂,呼唤着医生的医德。这些现象不仅仅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利益,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欠缺正是导致临床医生对一些涉及医学领域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正确的关键因素所在。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要从医院、医务工作者抓起,更要从医学生抓起。大学阶段是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尤为重要。

1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专业课程繁重,人文社科课程短缺,即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医学哲学、医学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等,然而,许多医学院校通常根据师资队伍情况选择其中几门开设,而且一般只是将医学人文课程列为选修或辅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偏低,人文精神缺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层次地认识,因此,医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患者缺乏应有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这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不利于医疗活动的进行。

1.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由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开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医学人文社科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师资队伍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医学院校中讲授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他们或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或对人文社科知识了解不深,有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还有的教师缺少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均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供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培训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1.3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

从教育学基础的角度来讲,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环境熏陶,这种环境的作用无处不在,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重要的影响,能让学生自觉习惯地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自身学习的一部分。而如今我国医学院校只是强调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将人文情怀、人文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校园里;这使得整个高校、医学生都缺乏应有的、和谐的、健康的人文环境。

2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为满足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提高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和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医学高等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改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期,某个过程,而应当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应该增加人文社科学科课程,相关课程应该做到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注重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要打破仅仅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方式,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例如,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调查,具体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医学人文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促进人文知识到人文素质的内化。

2.2加强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医学人文教学,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无法保证医学人文的教学质量。医学人文教师不仅需要相应的学科知识基础,更要有立足于医学的基础,因此,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人文教师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医学人文教师进行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医学人文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中,比如,在建设校园的硬环境时,在校园里建立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上的名医名师的雕塑,在墙壁、宣传栏装饰张贴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等宣传资料;另外,组织建立文明健康的学生社团,带领医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文交流与提升的平台,通过这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医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文化水平,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

3结论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面对当前医疗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修正、丰富和提高自身,才能真正成为适应国家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秋妹,农秀琼,韦延芳,蓝秋玉,方秀娇,吴佳黛,莫碧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04:630-632.

[2]刘姿,刘红,邱仿,任晓丹,方艳兵.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05):522-524.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4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人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lime)在制定面向2l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t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t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t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第3期(总第715期)人文教育环境。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5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之一。因此,在实践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和培养出色的医学人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就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近几年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部分医学院校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学科门类较齐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优势[1]。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2],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由于医学院校物质化人文教育资源处于劣势状态下,于是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两课”、校园文化活动甚至一些人文类选修课就成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渠道,相比之下,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少之又少。事实上,除少量人文学科理论(如哲学)外,“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而校园文化主要是一些文艺活动,在人文教育中只是沧海一粟;人文选修课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种形式下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另外,在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不但学时少、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且教学方法如同医学专业教学一样与分数紧紧挂钩,人文知识以直观化、表面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而不是真正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人文学科教学仅仅取得了拓展人文知识的表层效果,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当然就匮乏薄弱。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3]。因此,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4],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医学的发展为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应当成为具有医学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医学人文教育如同医学教育一样有许多共性的问题要研究,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的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组合起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很好的进行研究,找到其中的规律[1]。

1理论讲授与社会问题、医疗实践相结合

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相结合,即课堂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改变过去那种空谈理论,坐而论道的被动局面,真正使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够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美国是比较成功的先例,“针对现实问题是美国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特点[5]”,值得我们借鉴、尝试。

近几年,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社区共建、职业体验(如一周军人、一周农民、一周医生等)、勤工俭学等活动,利用节假日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工程、成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会。组织学生参观九·一八纪念馆,真实的画面、惨烈的场景深深地教育了每一位大学生,激起了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斗志。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我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飞航空博览园,学生们亲眼看到了祖国航空事业由无到有,进而走向世界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航空人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忘我拼搏的精神使学生们深受鼓舞,激发了为祖国勤奋学习、尽早成才的斗志。

特别是在2005年暑假,我们带领学生到康平贫困地区,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康平县的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同学们了解到农民疾苦,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通过到农村、居民社区搞社会调查,同学们亲眼看到了基层、农村缺乏医疗卫生人才的现实,真切感受到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及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了自身肩上的责任,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农村缺医少药的境况也提示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不仅仅是集中在城市里的大医院,在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工作照样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体现人生价值。只要居民、农民需要就一定能够打出一片天地来。

2006年暑期,我们带来学生来到大连市金州区后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后石村党员干部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着重通过三个维度——干部队伍、经济发展及社会风貌的建设来打造农村新面貌。他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爱民亲民,做农民的贴心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拼搏,终于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今日闻名全国的富裕村,把党的温暖送到农民的心田,使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获益匪浅。时至今日,后石村共获得全国、辽宁省、大连市各类荣誉称号101次,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计划生育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后石村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走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石村的成功道路使同学们更加深刻领会了党中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坚定了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心与信念。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理论所指导的轨迹去思考,才能达到教育效果。人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介绍,仍是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

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而且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以守护人民的健康,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一环。

我院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橱窗,同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体系,在各个层面建立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咨询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加强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让心理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有心理问题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最终能够自立自强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标准将越来越高,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3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客观、量化的考核评价只能达到“知识检测”目的,而人文教学注重的是“思想评估”,因此其评价方式必须是多途径、多维度的[6]。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核心,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将学生的成绩四六开,即在百分制中,日常的道德行为、教学参与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有些人文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如《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事法学》等。在设计试卷时,将试题分为案例分析、判断题、选择题、简述题等,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课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因而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着重检查其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实际上,由于开卷考试对考题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可能从带进考场的有限的教材和笔记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在掌握所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无形中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有助于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创新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人文课程课是一门特别的课,不能只讲点理论,通过考试给个成绩就万事大吉。应充分发挥人文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科学地构建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够从人文课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12):69.

[2]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22(8):10.

[3]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30.

[4]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4(2):19.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6

本文基于对人文、人文教育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内涵的梳理,分析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整体偏低之因,进而给出相应对策。认为:文化断层、市场经济、相应师资水平配备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因。为此,应完善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配备水平,着力抓好临床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断层;市场经济;师资水平;实践教学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日益成为国人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对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渐渐疏离了所应同时对其施行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致使其整体人文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时代的新要求。为此,探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医学研究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何为人文?至今尚无定论。相比较而言,我们倾向于如是的理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1]我们可由此人文的定义,引伸出人文教育以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相关教育途径,使人成为具有完美理性和德行的人。医学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的延伸。而且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医学这一特殊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但与普通的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没有一般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有医学人文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2]可见,医学人文教育与普通的人文教育的内在理念相同。一个具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进入医学领域往往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一旦进入医学领域也往往难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表现。

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整体偏下之原因探析

从整体上讲,我国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较低。比如求学过程中的尸体解剖课上不能表现出对遗体捐献者的应有敬意,在临床的实习过程中缺少对病人的最起码的尊重,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用语粗疏,态度冷漠等。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形呢?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国家的整体大环境以及我们的医学教育体制直接密切相关。具体讲来,可概括如下。

1.文化断层。

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初旨在于:在寻求自强之路上培养人才、开启民智。比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确起到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然而它同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毋庸置疑,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在于把人权从神权、皇权、族长权中解放出来,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恰恰就是在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批判和声讨声中建立起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很像是“在倒洗脚水的同时也将孩子倒掉了。”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遗产,其中包括很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非常吻合。但是,近百年来,不能不说我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甚至有漠视之嫌。因此许多人甚至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已经忘却了。虽然现在从国家层面有所警醒和重视,然而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文化断层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长时间逐渐弥补。

2.市场经济。

这几近共识,市场经济可促使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医学高校也实难独领清高。现在的教育部门很难说是个事业部门,学校更像是或已经成了企业。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弥漫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在理念上往往会埋下为逐利而忘义的“阿赖耶识”。很显然,作为一个医学研究生,其人文素质很难会因读几本医学史、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被动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就能做到对病人的基本尊重和抱以诚挚的关爱之情。就好像按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要庄严宣誓。可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初的誓言其实并没有产生多少约束效用。大家对此种现象或许并不陌生,我国许多高校都热衷于更名大学,而其中的主要动力显然来自经济维度的考量。更名成功了,在我国这个很注重“正名”传统的国家就相对容易有生源保障,而且相应的生均拨款也会有明显增加。名利二字在我国当下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如此氛围烘托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我们怎能去苛求他们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那样的定力实在难觅。

3.师资水平。

大部分医学院校除了专业课之外,其他的课程往往与别的院校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医学院校往往将医学人文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混为一谈。而且即便有相应的医学人文课程,也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双肩挑”,而并非配备专业的医学人文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的,而且一个人的思维往往也有惯性取向。“双肩挑”本身意味着授课人员的杂牌化、非专业化。可以预想,非专业的人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很难讲清讲透相关的道理。最终的格局往往是学生满足于混到相应的学分,老师则采取“稳定压倒一切”的战略,仅仅把授课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所传授的内容缺少专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加之又缺少某种本不可或缺的激情。在这种显然很具负面色彩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提升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提升医药人文教育的师资水平。

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直接与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关。针对许多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弱化市场经济导向,大力培养和配备医学人文师资。其实医学人文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艰难过程。换句话来讲,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文教师,在逻辑上,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很深的人文素养。自己具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背景,亲身体会到要想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搞出些名堂,则需要首先对科学技术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应的哲学底蕴。其实,医学研究生能否对医学人文课程本身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引起本来就应该倾注的足够的重视,这与教师的授课效果直接相关。因此要想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首先应着力落实好相应的医学人文师资的配备。

2.设置好医学人文课程。

有了相应的师资,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好相应的医学人文课程。比如,我们以上提到文化断层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极大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不妨考虑设置这样的一些课程来引导学生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分。比如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王阳明的《传习录》、佛家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等都可试着引导学生来诵读和品味。也许有人说这似乎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我们可开设与医学结合甚密的医学人文课程。比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职业导论、社会医学导论、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但从长远来讲,经典往往更能入心,有后劲,有长效。哈佛医学院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其课程改革没有一项是完全出于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而开设的,但是审阅其所开设的众多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往往都渗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3]当然,我国医学院校有自身具体情况。比如开出高质量的课,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而高质量的师资,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的支撑,同时高质量的学生素质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虽如此,哈佛医学院的整体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3.注重临床实践环节。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各种人文知识和相应的医学技能首先要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展示。也正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包括医学技术、人文知识等)是否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奏效。比如,在理论上医学研究生们或已学到许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就可印证自己的所学是否能够在现实中派上用场。面对鲜活的病人,他们大可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一颗纯善的心真正为患者考虑。其实,那种现实的场景最能够检验一个人的医学人文素养。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欺骗他人,但是最终却欺骗不了自己。因为自己对自身的第一意识的感知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明晰的。关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有这样的看法,“医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均存在人文精神,临床实习阶段更是人文知识转化的最集中场所,是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和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重点在于诊疗实践中的人性化理念培养。”[4]可见要想切实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抓好临床实践环节很是关键。

作者:勾瑞波单位: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4-5.

[2]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4):50.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7

一、医学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

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人的健康、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其本质上就是人学。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重要一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人。

自然属性是指在生物学层面上,人的肌体是由自然元素组成的生命体,属于物质范畴。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学层面上,人是社会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员,人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有直接关系,属于精神范畴。古代医者对医学的人文本质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乃仁术”,“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拉克底在其著名的誓言中说“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为病人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认为医者应该关注人的幸福,不能做有损病人的事情,可见他对医学人文本质的深刻洞见。

然而,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却渐渐背离了医学的本质,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医学的对象是“病”而不是“人”。医学被看作是纯自然科学,导致在整个医疗事业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且遇到了困扰医学发展的伦理问题和难以解释更为复杂的病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不再被单纯看作是“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人。医学是通过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在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时必须把人的躯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既重视人的生物与自然属性,也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对人的生命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全面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是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顺应医学本质和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医学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医学专门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然而,我国医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环节相对薄弱,人文素质本来就有“先天不足”的弊端。另外,受当前我国社会普遍重视实用技术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看重医学实用层面,而往往忽视医学本质是人学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人文科学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无足轻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医学院校长期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只将医学看成是纯粹的科学或技术,在教育中实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伦理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差,缺少创造性思维,思想片面,精神空虚,更有甚者,人格错位,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学生从学校出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匠”,就如同工厂分工合作中的机械操作,对病患缺少人文关怀,医德表现不佳,追求实惠,责任感缺乏。这大都与其在校学习时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失有关。对此,医学院校应当进行认真反思,转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认清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已远远不能体现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要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和渗透,在教育中全面开发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构筑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二、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全面开发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艺术是审美的劳动,是人的精神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生动、感性的形式表达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性,体现人的灵性、尊严和品格,其终极意义是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所以说,艺术最能够理解人性,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因此,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展艺术教育,把它作为开发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主要有三层:

第一层是对医学生艺术技能的开发,是最表层,最具实用性的层面。古希腊时期,医学被理解成是“tech”(技艺),是当作“art”(艺术)来看的。

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医学是一门艺术”。打开艺术史,我们发现,技术与艺术往往是不可分的,我国古代青铜器、瓷器的制造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铸造者是工匠也是艺术家。医学也是如此。加拿大医学教授1.R.mcwhinney认为医学作为艺术的关键在于理解疾病和理解病人。川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临床技术、科学性与技艺、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人和疾病的生物科学是抽象的、非个性的一般的结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艺术性逐渐丧失,并存在较为普遍的失人性化倾向。对此,现代医学家们已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认识到,无论医学如何科学化与技术化,医学并不能改变其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特征。美容医学中“技、艺、人”的结合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诊释。正是医学与艺术之间具有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特征,决定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是医学技术艺术化的过程,使临床治疗手段、医学插图、医学工程设计等方面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知识与经验积累,掌握艺术诊断、艺术治疗、艺术康复等技能,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与精神疾病。因此,艺术教育对医学生艺术技能的开发,使其成为医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技能。艺术技能把人看作是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技艺,是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最具实用性。

第二层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认知层面。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逻辑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而形象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两者是不可分的,如果只重视其中一种,就是不健全的思维,制约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tZ〕因此,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同时人也获得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在教育中常常偏重于科学思维,以至于医学生容易形成习惯的定向思维,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就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开发医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之与科学思维相互渗透,达到和谐的共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艺术教育中,形象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借助于想象和联想,用特殊、生动的个体中去表现一般、抽象的意蕴,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形象思维“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总体把握”的认识规律加强了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深人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最忌雷同,最重创新,所以形象思维往往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形象思维为人们提供新思路,是创造力的源泉。当然,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单一的形象思维,而应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协调统一。体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与训练。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3

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在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医学行业正面临着更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了相互交融的过程,医学中的人文特性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人文素质。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工作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这一课题的解决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1校园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医疗行业工作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医疗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了病患的强烈需求。这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医疗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即高等医学院校不仅承担着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还肩负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简单地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针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而人文素质则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知识及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医德医术以及人文知识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其教育效果,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但其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不仅是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是在一所院校中,教师、学生、员工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体现。它从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师资队伍水平、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入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行为模式,进而也成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在不断加强重视医学专业技术能力的氛围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呈现出发展滞后的特点。然而现阶段医疗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诸多矛盾恰恰是需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进行协调的。

从医学生自身认识层面看,虽然医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这种认同感并没有内化为其自身成长的动力,反而是个人利益得失仍占主要方面。目前,在价值取向上,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其自身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并希望更多的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医学生为了个人未来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就是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的相关内容,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则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从高等医学教育层面来看,在教育理念上,高等医学院校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仍占主流。由于我国在教育政策上实行文理分科,而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所以对于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多于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面,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较弱,缺乏实用性,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类课程,并运用到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过程中;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一方面专业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人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多以笔试为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医学生为了“优秀”自然把主要的学习精力就集中在了专业课程上,人文科学的学习多是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对待。

从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了医疗服务行业更重视的层面,而医学人文素质却逐渐被淡忘。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层面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仅仅是用工作态度医治病患,没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医疗服务越来越商业化。医疗费用逐年增长,病患成为了医疗机构盈利的主要来源。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当下重物质和金钱的环境下,医德医风严重缺失,缺乏对待病患的深层次人文关怀。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出现了异化。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特殊,需要跟随医生在医院进行很长的时间临床实习工作。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价值观念都会间接的受到这种发展需求异化的不良影响。

可见,现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越来越紧迫。

3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2]张金钟.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J].医学教育,2003,(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1-01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文化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医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方面

(1)过去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医学学院与学校和另外的非文科学习机构一样,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替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却把学生处于社会学习生活学习中需求处理的大部分关系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解放在一边,忽略了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智育的特殊性内容。

(2)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务必需要有一股高素养的医学人文师资生力军。现如今,医学这类学院与学校相当多一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能够和学生采取人文素质交流培养的教师。人文社科的老师有的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有关知识、医学科技研究知道的不多,有的对人文社会科学分析不到位,于是在专业学科之间互补融合上有很大的不足。老师的知识框架、学历学位等级水平和对相关专业学科的深层次探究、梯队建设相关项很难满足医学人文学科进步的需求。

1.2医学生自身方面

(1)看重专业学科,轻视人文素质:这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相关多方面的熏陶,引起学子广泛的看重专业学科而轻视了哲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专业的学习。所以,学生最后在其工作岗位工作时,没办法恰当地处理好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在医疗工作中的热情,更甚者某些在临床学习的学生和年纪较轻的医生,在写病人病历和实践报告的时候,常常是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屡见不鲜,同时更严重的是其本人对待这些毫不在意,缺少责任感,经常导致医生或院方的沟通理解阻碍,引起患者或其家属不满意,从而造成医疗纠纷。

(2)价值观趋于功名利禄:处于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中,突出了浓厚的个人主义情感。看重利益轻视情义,更甚者实习的医生学生中发现收病人或者家属的“红包”,还有索取财物的例子。

(3)政治思想不强,信仰不坚定:在近代大学生中,有的人对“政治”无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掌握。于是处于这样的思想状态下加入党派加入团的结果便带有功利原因。

1.3社会正面引导不足

这些年来,社会大多对人文教育不加以看重,于是对一些学院学校和医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很不乐观。

2.改善措施

2.1教育机构的改善措施

2.1.1首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培养,老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人文素质如果得到了培养,那么就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更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目前一些院校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可以鼓励教师去进修学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英。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临床实验,让他们更加熟知医用器材等。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去自主学习。

2.1.2其次,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学习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渲染,环境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在校园里摆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或是假山奇石等,建筑物也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元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培养人文素质。

2.1.3再次,改善医学教学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精神。学生的知识一大部分来自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人文因素,人文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属于意识范畴的,它的加强培养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实现的,所以需要在细节上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课程中。改善医学的教学课程,让教学能够更加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1.4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仅仅只停留在初级的理论方面,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加大对医学机制的完善和改革,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医学生自身完善措施

除了教育机构改善以外医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完善自身的素质。医学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学医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学医是为了从医,从医要面对病人,因此要懂得如何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人文素质。所以医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医生和病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现涛,李培,杜旭.浅析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9)

[2]陈亚军,郭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S1)

[3]董丽华,静香芝,章函.内科临床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