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理疗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32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1

【关键词】肩胛背神经卡压症;鉴别性诊治;局部封闭;手术治疗

临床上,颈肩痛患者占骨科门诊患者的绝大多数,据统计,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人约45%~50%患颈肩痛,60岁以上的人颈肩痛患病率达80%。能够引起颈肩痛的原因较多,但由肩胛背神经卡压所致的颈肩痛却较少见。由于医生对肩胛背神经卡压引起的颈肩痛多认知不够,故常按颈椎病、颈肩背肌筋膜综合征、肩周炎等治疗[1],其既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又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08~2009年笔者所在科收治5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肩胛背神经卡压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2009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肩胛背神经卡压症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5~45岁,平均40岁,病程0.5~2年;其中职业为教师2例、汽车司机1例、电脑操作员1例、工人1例,单侧病变3例、双侧病变2例,右侧病变2例、左侧病变3例;曾被诊断为颈椎病2例、颈部肌筋膜炎1例、肩周炎2例,行颈椎牵引2例、行局部理疗3例。患者均有肩颈背部不适、酸痛等临床表现,且于阴雨天、冬天及劳累后加重;上臂后伸、上举时颈部有牵拉感;颈肩背部酸痛发作时患肢无论处于何均不能缓解,但又不能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查体可见前臂感觉减退,上肢肌力特别是肩外展肌力下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t3和t4棘突旁3cm处、肩胛上角内侧缘有压痛点;adson试验阳性、wright试验阳性;按压t3和t4棘突旁压痛点时,同侧前臂内侧有发麻、不适感,按压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时,有酸痛放射至前臂桡侧;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本组5例行颈椎X线检查示4例无异常,1例颈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颈椎磁共振检查示1例C6~7椎间盘向后膨出,余4例无异常。肌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本组5例患者均依据有两个局限而固定的压痛点,且按压t3和t4棘突旁压痛点时,同侧前臂内侧有发麻、不适感;按压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时,有酸痛放射至前臂桡侧;在压痛点处行局部封闭作鉴别性诊治而有效后被确诊。

1.2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确诊为肩胛背神经卡压症者,首先采用保守疗法。将0.5%布比卡因3~4ml与醋酸曲安舒松3~4ml混合制成6~8ml的混合液,于t3和t4棘突旁3cm压痛点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分别注射3~4ml,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4~6次为1个疗程,2~3个月后再进行2~4次的巩固治疗;同时辅以物理治疗和弥可保1.5mg/d,分3次口服。(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于全身麻醉下做颈根部横形切口或“L”形切口,切断结扎颈横动脉和肩胛舌骨肌,逐层解剖显露臂丛神经根干部及前、中斜角肌下段与止点,在近止点处切断前、中斜角肌,沿C5神经切断包绕C5神经根的纤维组织,并进一步将中斜角肌在C5神经根部的肌性组织横行切断,暴露肩胛背神经并切断神经周围组织,做神经外膜松解。切口闭合前局部注入曲安奈德5ml,术后予泼尼松5mg,3次/天,口服,共7天以消除神经水肿。

2结果

本组5例中,有4例在接受2~4个疗程的局部保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经多次局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遂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肩胛背神经在入中斜角肌处被腱性组织嵌压,腱性组织紧张、肥厚,受压处的神经干变细、两端膨大、色泽晦暗,神经外膜增厚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切除了中斜角肌的腱性部分,解除压迫因素,松解神经外膜及周围组织,术后予常规治疗。本组患者经过9个月~2年的随访,均未复发。

3讨论

颈肩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而肩胛背神经卡压是导致颈肩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其临床表现与颈椎病、肩周围炎等非常相似,故极易导致误诊误治。由于医生对肩胛背神经卡压引起的颈肩痛多认知不够,故常将肩胛背神经卡压症按颈椎病、颈肩背肌筋膜综合征、肩周炎等治疗,其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又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自1993年Kevin[2]报道采用肩胛背神经封闭治疗颈肩痛以来,学者们对肩胛背神经卡压引起的颈肩痛进行了广泛研究[3],现已证实本病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肩胛背神经于起始部受压,肩胛背神经在距椎间孔边缘5~8mm处自C5神经根外侧发出,C5神经根受压常易累及肩胛背神经;二是肩胛背神经在行程中受压,肩胛背神经穿过中斜角肌时,有部分肌腱性纤维从神经表面通过,腱性纤维增厚并与神经粘连可使肩胛背神经受到卡压。现已证实临床上以第一种原因所致者多见[4]。上述两方面原因均可导致颈肩痛的临床表现,但肩胛背神经自C5神经根外侧发出后,有部分神经纤维与胸长神经并干,也有部分神经纤维与副神经、膈神经共干,故肩颈背部不适、酸痛感定位不准确;而由于肩胛背神经没有皮支,故单纯受压时没有感觉缺损区;此外,由于肩胛背神经支配的肩胛提肌、前锯肌、菱形肌位置较深,且附着于肩胛骨部的肌肉较多,故肌电图检测不易进行[5];影像学检查也多无特异性表现。因而造成了临床上对单纯的肩胛背神经卡压症的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诊断肩胛背神经卡压症的关键在于认证,诊断时可依据有两个局限而固定的压痛点,且按压t3和t4棘突旁压痛点时,同侧前臂内侧有发麻、不适感;按压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时,有酸痛放射至前臂桡侧;在压痛点处行局部封闭作鉴别性诊治有效等要点。如能详细追问病史,做细致的体格检查,再加上在压痛点处进行局部封闭作为鉴别性诊治,就能及早发现本病。颈部压痛点封闭是肩胛背神经卡压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的优点;但慢性疼痛或顽固性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行神经松解术,手术疗效可靠、满意。本组5例患者此前被误诊为颈椎病、颈部肌筋膜炎、肩周炎等其他疾病,耽误了治疗,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教训值得汲取。

参考文献

[1]陈德松,顾玉东,劳杰,等.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不典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20(1):28-30.

[2]KevinH,BrunoJU.Dorsalscapularnerveblock:Descriptionoftechniqueandreportofacase.anesthesiology,1993,8:361-361.

[3]陈德松,曹光富.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1-46.

[4]尹望平,邹菊培.肩胛背神经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实用骨科学杂志,2002,8(4):270.

[5]方有生,陈德松.肩胛背神经卡压症32例的临床治疗.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17(4):32-34.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2

从2006-2008年,笔者采用传统按摩疗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7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45-65岁,平均54岁;病程1-6个月27例,7-12个月35例。13-24个月8例,24个月以上4例;静止痛27例,活动痛32例,两者均有16例;刺痛34例,酸胀痛4l例;结节间沟及相对应的肩关节后部、肩峰、喙突等处有明显压痛者56例,仅结节间沟压痛者19例;除4例有轻微外伤史余均无明显诱因。

2治疗方法

2.1传统推拿 患者取坐位,在上述压痛点处,施以轻柔手法按摩提拿以松筋解凝,缓解疼痛。

2.2关节松动 让患者由坐位改为卧位,针对不同方向的运动障碍用分离、牵引、滑动、摆动等手法使粘连松解,对病程较短以疼痛主者施以较轻手法,反之病程较长以关节僵硬为主者施以较重手法。疗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o次为1个疗程。

2.3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坚持晨起做弯腰划圈f即弯腰前倾上半身尽量伸直,患侧上肢作外展内收划圆圈)、摸耳搭背陬坐位,头保持正直,用患侧手摸耳搭背,举手屈肘,用手经头顶摸对侧耳轮即摸耳;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即搭背)、爬墙值者取站立位,举起患侧上肢,用手指在墙壁上由低向高处往上爬行)活动,每日2次,每次10-20下,以松动粘连,滑利关节,巩固治疗效果。

3疗效标准

治愈:肩关节活动均在无外力帮助下独立完成内、外旋、摸耳、搭背等动作,末端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正常;好转:肩关节功能恢复,活动基本正常,偶有末端疼痛;显效:肩关节活动范围有所增加,末端疼痛减轻;无效:肩关节功能及末端疼痛无改善。

4治疗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半年,最长2年。本组1个疗程治愈21例,第2个疗程治愈29例,第3个疗程治愈13例。3个疗程结束共治愈63例,占84%;好转8例,占10.7%;显效3例,占4%;无效l例,占1.3%,总有效98.7%。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3

颈肩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程漫长,临床表现多样化。常将本病按颈椎病、颈肩背肌筋膜综合症、肩周炎等治疗,但部分病例则疗效欠佳。国内陈德松等[1]提出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肩胛背神经卡压)的概念。我院门诊骨伤科自2010年年以来采用神经阻滞加强刺激手法松解对19例肩胛背神经卡压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21-59岁,病程半年-2年。其中单侧16例双侧3例。其临床表现:①症状:颈肩部不适酸痛上臂后伸、上举颈部牵扯感,肩部无力并手麻。②体征t3-4棘突旁3cm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有明显压痛点。特殊试验:wright试验阳性15例,adson试验阳性4例③特殊检查:颈椎片12例正常,4例退行性变,3例C7横突过长;肌电图:11例第一背侧骨间肌及小指外展肌有纤颤点电位。

治疗方法①明确诊断,依据上述症状、体征及特殊检查;②病点阻滞,定点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及患侧t3-4棘突旁3cm;③药物配制,给药量为2%利多卡因2.5ml+地塞米松2.5mg+生理盐水10ml每点3~5ml,每3天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④手法松解治疗,手法推拿松解背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⑤教患者颈部锻炼操。

2结果

13例患者所述症状消失,相应体征消失;5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相应体征大部分消失;1例无效。有效率94.7%。

3讨论

肩胛背神经在距椎间孔边缘5~8mm,自C5外侧生出后进入中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内斜行行走约5~30mm,最后钟末支与胸长神经合干。当C5神经根受压时,起源于颈神经根的肩胛背神经首当其中,产生背部不适、酸痛及从颈部向背部的沿肩胛背神经走行压痛。继之,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C5的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亦受累造成肩外展肌的下降。

周围神经卡压诊断一旦确立,即可选用封闭疗法加手法推拿松解法,其封闭点位肩胛背神经受压的穿中斜角肌及肩胛内上角内缘处,此处也正是压痛最明显的部位,也正好符合解剖学。

选用神经阻滞术将消炎镇痛液直接注入神经外膜下、束间、周围软组织内。加用强刺激手法时由炎症、粘连、卡压致神经病变引起的颈肩痛,起到了有效的治疗作用[2]。19例患者明确诊断后,按上述方法治疗,18例有效,1例无效,劝其手术治疗。

总之,我们认为颈肩病不一定就是颈椎病、肌筋膜综合政、肩周炎,需认真检查,排除神经卡压疾病;肩胛背神经卡压疾病,保守治疗治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患者可门诊救治,在保守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确实治疗,无效应劝其手术。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4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疼痛门诊中并不少见,但因其常易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颈肩肌筋膜炎、冈上肌及冈下肌损害等相混淆,易造成误诊误治,影响疗效。笔者采用推拿法治疗本病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27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年龄32~48岁,男19例,女8例。多数患者表现为肩胛部冈上、冈下及肩胛内上角疼痛,局部按摩、理疗或封闭后疼痛略减轻,过后依然反复发作,病史长、最长者11年,少部分患者伴背部、肩部疼痛,甚至转头时有触电样感觉向肩胛部放射。检查所见:患处肌紧张,触及有压痛感、其压痛点多在冈上肌、冈下肌中点或肩胛内上角处,有的压痛点不明显。颈部向患侧侧后方弯曲时,疼痛加重。检查者以拇指在患侧锁骨上方颈肩交界处外侧,从斜方肌前缘向下后方按压、可复制出患者原有的肩胛部疼痛症状或使疼痛加重,敏感者有放射状痛感向肩胛部放散。

2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根据检查情况,术者在病人患侧斜方肌前缘颈肩交界处外侧,以拇指向下后方向轻轻潜入,以中等强度力量由后下方向前弹拨,如是重复3次、患者可有疼痛感向肩胛部放射。弹拨完后术者在颈肩胛部用轻手法按摩5分钟结束治疗。患者常顿感轻松,肩胛部疼痛明显减轻。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3结果

治疗1~2疗程,颈肩背部疼痛酸困等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正常17例(63%),治疗后肩胛部疼痛、酸困等症状明显改善9例(33%),治疗后肩胛部疼痛酸困略有改善或无效1例(4%)。

4讨论

肩胛上神经常由颈椎神经上干在将分成前后股处发出,由C5或C5、6的纤维组成,在锁骨平面转而向外,随肩胛上血管向后走向肩胛切迹,供应冈上肌、冈下肌⑴。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疼痛门诊中并不少见,常可因局部损伤、颈肋等原因引起,有的病人可因损伤导致肩胛上神经周围的肩胛背神经、锁骨下肌神经、膈神经等受到激惹,形成局部无菌性炎症,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背痛、胸前区放射痛。施术者用同样方法,拇指弹拨范围向前扩大到前斜角肌处。弹拨法可以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⑵,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通络止痛作用。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5

【关键词】肩周炎;疼痛;粘连;推拿;关松术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068-01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2005/2008年本科收治肩周炎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0--74岁。所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要求,确诊为肩周炎。其中16例为观察组,14例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急性期推拿手法(1)患者侧卧,患侧在上,用滚法施术于患肩前部、后部及上臂的前侧、后侧外侧。(2)施揉法于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肩胛部、肩部及上臂部。(3)点按天宗、肩井、肩、肩贞、肩穴。(4)施理筋手法于患肩部、上臂部以结节间沟处为重点。(5)施搓法从肩部到前臂部。

1.2.2粘连期推拿手法(1)患者侧卧,患侧在上,施捏拿法于肩胛部、肩部、上臂部。(2)点按天宗、肩井、肩、肩贞、肩穴。(3)施拨筋手法于患肩部、上臂部以结节间沟处为重点。(4)依次施拨伸法、摇法、扳法于患肩部,活动幅度、力量均要由小到大。(5)用指尖扣击患侧肩部、上臂部。

1.2.3肩关节关松术手法(1)测量肩关节旋前和旋后的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2)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患肩侧靠近床沿(以患肩外展90°时肘关节外沿距床沿5~10cm为治疗位置),让患者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处于中立位,掌心向脚方向,让患者放松肌肉。医师面向患者于床沿,一手固定患者上臂,另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处于中立位,将患者前臂向医师大腿拍击,使肩关节产生旋前的被动运动,幅度以治疗前测量患者肩关节旋前Rom终未为起始度,有节律、有一定力度进行,不应产生明显疼痛,并逐渐增加Rom,每组20~40次,每次2~3组,间隔3~5min。然后治疗医师变换位置,背向患者,用上法进行肩关节的旋后被动运动治疗。

观察组急性期采用急性期推拿手法配合关松术第1、2级技术治疗;粘连期采用粘连期推拿手法配合关松术3、4级技术治疗。对照组急性期采用急性期推拿手法,粘连期采用粘连期推拿手法。均为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

2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肩关节主动及被动前屈达160°以上,内旋后弯手可摸到对侧肩胛骨下角,疼痛消失。好转:主动及被动平均增幅超过15°,疼痛好转。未愈:主动及被动活动平均增幅不满15°,疼痛为见明显减轻。观察组16例,治愈8例,好转6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14例,治愈4例,好转6例,未愈4例。有效率71.4%。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p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07年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病人中,继发肩关节半脱位的共计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8岁,病程均在半年内,经X线检查确诊为肩关节半脱位。

方法:在根据病情予以常规降压、溶栓、营养脑细胞、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代谢等治疗的同时,予以系统综合的康复治疗。

保持良肢位:在坐、卧、站等中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患侧卧位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患侧肩前屈位。仰卧位时,垫软枕于患肩下,同时使肩胛骨处于外展、上旋位。坐位时,将患肢放于前方桌面上,若坐轮椅,则放在轮椅桌上。立位时,软瘫患者用三角巾辅助患肢肩上举,以防重力作用致肩下垂。

运动康复疗法:及早进行患肩的无痛关节活动,可行被动活动或主动-辅助活动,以保持肩关节的正确关节活动,防止关节痉挛。如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坐位时,使患者患侧上肢负重,方法:患手拄床,保持手指伸展位,治疗者一手扶住患者患手,另一手协助患侧躯干伸展,以确保肩胛骨处于正确位置[1]。治疗者一手保持患侧上肢前驱,另一手快速将肱骨向上推,并予以固定。令患者患侧上肢保持肩前屈、肘伸展,治疗者用手握住患手,向肩关节方向反复快速推压,同时让患者保持肩不后退,并前伸对抗推压,以提高三角肌、冈上肌的活动性和肌张力。将肱骨头从掖窝突然上提,可诱发牵张反射。

中医康复疗法:①按摩:按摩肩部起稳定肩关节作用的肌群,如: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可行滚、揉、按、压、推、叩、拍、擦等手法,反射性刺激肌肉的活动,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稳定肩关节,舒缓其拮抗肌如背阔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的张力。②电针或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扶突、肩前、肩、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留针,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物理疗法:中频脉冲电疗法:将两极板置于冈上肌、三角肌部位,输入中频电,每次20分钟,每日1次,刺激肌肉,改善循环,防止关节萎缩、粘连。

红外线疗法:采用红外线照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其温热刺激,改善肩关节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性渗出以止痛。

疗效评定标准[2]:①痊愈:放松坐位下无方肩畸形,X线平片患侧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14mm,但患者主动前屈肩胛带时,上述间隙14mm,前屈肩胛带时无间歇缩小。

结果

其中18例痊愈,2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5%。其中无效的2例患者入院时肩关节已内收痉挛,肩关节不能保持正常活动度。

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是肱骨头的2/3向下处于关节囊外,其机制:中风后,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等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其拮抗肌如背阔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张力增高,使肩胛骨下旋,关节角度改变。肩关节囊本身松弛,如喙肱韧带松弛。悬垂的患肢失去主动运动,在重力作用下被牵拉,而使肱骨头脱离关节盂,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它使患者产生麻木、酸痛感,严重者可引起关节萎缩变形。通过综合康复疗法,能很好地保持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肌张力,稳定关节,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地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7

方法:对在我科就诊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包括住院及门诊患者)行内热式银质针针刺治疗。

结果:大多患者临床治愈,效果理想。

结论:用银质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可,远期预后满意,创伤小,操作不复杂,可以推广。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鉴别银质针骨骼肌松解术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36-01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疼痛科的一种难治病;病人患病时间一般较长,症状反复,影响生活及工作质量。解剖:“肱骨外上髁处6块前臂后群浅层肌以伸肌总腱共同起自此处,骨膜和深筋膜紧密结合,肌肉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以及肘肌,桡神经支配这些肌肉完成伸腕、伸指等主要功能,还参与肘关节内收、伸展以及腕关节外展活动;前臂伸肌牵拉时伸肌总腱附着处受到一定的应力,如果应力过大或过于频繁,皆可造成伸肌总腱附着处损伤,因此,长期从事肩腕部活动的如粉刷工、网球运动员以及搬运工等工种人容易患此病;病理变化主要为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损伤,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如充血水肿、渗出、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粘连等;一部分病人的肌腱、深筋膜纤维严重时可发生撕裂或断裂”[1]。临床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者可以采取理疗、局部外敷、注射治疗、小针刀松解等保守治疗,但易复发,而行骨骼肌手术松解疗效也不确切,且损伤较大,费用较高。笔者近年用内热式银质针行骨骼肌松解术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病人60例,效果明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本科室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病程最长达11年,最短为3个月。大多患者既往已经多次行推拿、药物外敷、局部注射、小针刀、针灸等保守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者疼痛缓解再复发,或者治疗无效,大多数患者有长期从事手工行业的病史。

1.2临床表现:患者诉肘部疼痛,有的向前臂外侧放射,严重时伴肱骨外上髁及前臂肿胀,局部压痛,肘关节屈伸活动稍受限。60例患者都已行患侧肘关节X片,血沉、类分湿因子等血生化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明确诊断。

1.3肱骨外上髁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鉴别诊断:“一手拇指尖压准肱骨外上髁的压痛点不放(按压位置、力度不改变),另一只手在肩胛骨背面肌肉附着处寻找压痛点:①肩胛骨背面肌肉压痛不明显,患者感肘部疼痛无缓解,考虑为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②肩胛骨背面肌肉压痛明显,患者感觉肱骨外上髁处压痛减轻或消失,而去除肩胛骨处压力后肘部疼痛复原,即考虑肩胛骨岗下三肌附着处损害,而肘部暂未形成明显的损害,③按压肩胛骨背面肌肉时疼痛明显,而肘关节压痛没有改善,考虑为肩胛骨背面肌肉损害,引起肘部继发性的损害,就考虑患者肱骨外上髁炎是继发性的”[2]。

1.4具体治疗方法:首先明确诊断,鉴别是原发性的肱骨外上髁炎还是继发性的。原发性的治疗:在患侧的肱骨外上髁、环状韧带、桡骨小头、肱骨外侧缘、屈侧关节囊处寻找压痛点布针,间隔1.0-1.5cm,用银质针直刺或斜刺达骨面。对病情较重、患病时间长的患者4~7天后再刺一次。而继发性肱骨外上髁炎就先在岗下三肌处寻找压痛点布阵,间隔1.0-1.5cm,用银质针直刺或斜刺达骨面,然后,连接导热线,加热20~30分钟。一般3-5天后再行第二次针刺。对病程长、病情反复的患者一般还要在肘部按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的治疗方法行骨骼肌松解,根据需要,3-5天后再行第二次针刺。当患者感觉疼痛消失,检查肩胛岗岗下三肌以及肘部相关压痛点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嘱患者一月后不适随诊,再详细体格检查,针对残留的压痛点行补针针刺,彻底消灭残留压痛点,肱骨外上髁炎就彻底治愈了,且远期预后满意。

1.5分析:临床治愈后半年至1年进行随访以及评估,评估标准:优:疼痛等不适完全消失,从事手部劳动无疼痛等不适;良:患者感觉无疼痛等不适,残留局部压痛点,从事手部高强度工作后感肘部轻微不适;可:感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残留轻微不适,从事手部劳动后感不适加重,需经过理疗等再次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好转不明显;结果:病历属优者有41例,占68%;属良者12例,占20%;属可者有3例,占5%;无效者4例,约占7%;总有效率约为93%。

2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是疼痛科的一种多发病及常见病,也是难治病之一,过去认为此病病因是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损伤,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产生疼痛,有部分患者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向前臂外侧放射,严重时可有肱骨外上髁及前臂肿胀,部分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长期从事肩、腕部活动的如粉刷工、网球运动员以及搬运工等工种的常见。临床症状轻,病程短的患者可以采用理疗、局部外敷和注射、小针刀松解等保守治疗,但易反复,而行骨骼肌手术松解效果也不确切。本人在临床上运用《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诊治软组织相关疾病,在实践基础上对发病机制有新的理解,肱骨外上髁炎有两种发病机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首先要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的肱骨外上髁炎病因是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的慢性损伤、炎症粘连;而继发性的多为长期从事肩、腕部反复活动,造成肩胛骨背面肌肉的无菌炎症损害向下传导所致。本人近年运用内热式银质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可,远期预后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不复杂。笔者采用《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发病机制认识,用银质针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病程时间短的患者常能得到明显的效果,彻底消灭压痛点后,休息一个月左右,让肌肉得到充分恢复,一般远期预后满意。另外肩胛骨背面岗下三肌、斜方肌的无菌性炎症损伤向下传导也可以引起喙突及上肢的疼痛,颈椎病临床上也会引起手指麻木不适以及疼痛,需仔细鉴别。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8

关键词:冈上肌肌腱炎;小针刀

【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1-01

冈上肌肌腱炎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肩关节疾病,即使有肩痛、背痛症状,临床上也往往被误作肩周炎直接治疗,多采用镇痛药物、理疗或封闭等方法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自2006年起,作者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肌腱炎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2年6月间,临床发现冈上肌肌腱炎26例,男10例,女16例;左肩8例,右肩18例;年龄36-79岁,平均55.6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2个月。患肩均有疼痛,15例疼痛剧烈,夜间影响睡眠,肩峰下滑囊、肩袖部位压痛明显;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及旋转均明显受限。口服非甾类消炎药、理疗等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效果不佳。

1.2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

①多由肩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好发于50-60岁中老年人,多数呈缓慢发病,有慢性积累性损伤史多见。

②肩上部及肩外侧渐进性疼痛,活动受限,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有明显压痛,大多数可扪及痛性硬性结节,当肩关节外展至60°~120°出现“疼痛弧”,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③撞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肩胛骨防止旋转,另一手抬起患侧上肢做前屈及外展动作,使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疼痛者为阳性。

④影响学检查:X线片有时可见到冈上肌肌腱钙化,肩峰和喙突骨质增生的表现。

1.3定点: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峰下外方,即肩部外侧面、肱骨上端,肱骨头的前外方突出的骨点为肱骨大结节,由结节的前上至后下有三个压迹,由前向后依次附着有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冈上窝压痛点此处的痛点多在肩胛切迹两侧的骨突上,可定1-3点。

1.4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均可,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施局麻后行针刀术。首先,扪清痛点的骨凸,以手指压住;其次,注射针长轴应与背部平面几乎平行,并直指痛性骨点。针头由指旁刺人,直达冈上窝的骨面上;再次,确认回吸无血、无气,方可注入麻药。①冈上窝点用拇指按住痛性结节的骨面,刀口线与冈上肌纤维平行,即与肩胛冈平行,刀体与背部皮面几乎平行,快速刺入皮肤,直对痛性结节骨面刺入,深度达骨面。先纵行疏通,后横行剥离。若痛点分散,其他定点仍按上述方法操作,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②肱骨大结节上份压痛点刀口线与上肢纵轴平行,刀体与上肢呈135度角,快速刺入皮肤,匀速推进,直达骨面。然后,将刀柄向肢体远端倾斜,使刀体与肱骨头骨面平行,推进针刀,穿过冈上肌腱,有落空感,行纵行疏通,再在肩峰下囊与冈上肌腱及其融合处,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③以肩峰前、后角各向下3cm左右作为穿刺点,作一记号,局部碘伏消毒后,覆盖上无菌小洞巾。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进进针点上,加压分离,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3指托住针体以15°~25°角迅速刺入,当针刀准确到达病灶点后要进行彻底松解,刀下要有松弛感,切忌只针不松,术毕患者应有轻松感。在行小针刀疗法时,必须熟悉疾病临床特点,根据相应的神经定位来确定神经卡压的病灶点进行小针刀术松解。切忌完全以痛为腧进行定点。

1.5小针刀术术后处置:出针刀后针孔如有出血用无菌棉球按压2~3min止血;术毕术野用75%酒精常规消毒,然后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24h后去除,3d内针孔勿沾湿或污染;部分患者术后2d针孔有刺激性痛,可给止痛药物口服2d;深部小针刀术后患者要密切观察1/2~1h,注意是否有术后出血,如有意外要及时妥善处理;要求患者要密切配合,通常术后2d内要严格制动,3d后开始进行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这有利于粘连的松解,促进康复,同时可预防废用性萎缩的发生;7~10d后,待针孔完全愈合后方可进行第二次小针刀术,否则针孔未愈合者,针孔的压痛会误导定点,通常1~3次为1个治疗周期。

2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3例(占11.5%),肩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显效21例(占80.76%),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无效2例(占076%),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3讨论

冈上肌腱炎多因肩关节活动频繁、劳累、感受风寒湿邪、外伤等导致。冈上肌是组成肩袖的一部分,起于肩胛冈上窝,其肌腱在嚎突肩峰处通过,止于胜骨大结节上部。肩峰与冈上肌之间有肩峰下滑囊相隔。当肩关节外展至90°时,肩峰下滑囊完全缩进肩峰下,冈上肌与肩峰摩擦,引起冈上肌腱损伤、炎症变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够十分满意。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效果。小针刀是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取中西医学之长。一方面可以发挥中医针灸经络学说之特点,利用“针”的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通则不痛”;另一方面,又可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对局部粘连、瘢痕等病灶进行切割、剥离、松解.解除了粘连对感觉神经末梢的压迫与牵连,同时切割的刺激还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从而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恢复病变局部的生化和物理平衡;再配合自我康复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本疗法虽然属微创治疗,但应严格无菌操作,而且必须熟悉掌握解剖知识。准确定位,进针手法恰到好处,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本组结果显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有症状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经小针刀治疗、疗效确切,是一种可靠和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9

关键词:肩周炎针刀中药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8-01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关节周围筋膜肌腱发生损伤性、退行性病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的临床表现。2008-2009年,我们采用小针刀松解术配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肩周炎患者,1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42-68岁,平均52.3岁,病程3个月至6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肩周炎诊断依据:①年龄在50岁左右;②肩周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③肩部肌肉萎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④肩关节功能障碍,外展受限明显,出现“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阴性。

2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松解术患者仰卧位,定位患肩喙突、肩峰下缘压痛处、肱骨大小结节、大小圆肌起点、背阔肌肋骨起点、胸大肌、背阔肌止点、肱骨三角肌止点三角肌结节等处得压痛点,并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痛点处用1%利多卡因10ml局部麻醉。按小针刀手术操作规程[2],用4号针刀于上述痛点处将针刀刀口与肌肉或韧带平行刺入,直达骨面,作切开剥离和纵行疏通剥离,出针后用创可贴贴敷。术毕,帮助患者上举、后伸肩关节至最大可忍受的活动范围。

上述疗法,每周一次,三次为1疗程。

2.2中药治疗。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其药物组成:桂枝12g,白芍12g,麻黄10g,生姜10g,防风10g,白术10g,知母15g,制附子10g(先煎熬30分钟)白酒15ml,血瘀重者加乳香、没药、三七,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加适量水先煎熬制附子30分钟(水开计时),然后再加其他药物。其他药物用冷水浸泡(同白酒一起)半小时,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7d为一个疗程。服药后,所有患者均有汗出,汗出后立即更换内衣,汗出较多者,改为一日服药一次,并饮食热稀粥。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自拟)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肩关节上举>120°,外展>90°,好转: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上举

3.2疗效评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按上述标准评定疗效,本组治愈55例,治愈率45.8%,显效60例,显效率50%,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

4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好发于50岁左右。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或僵硬。肩周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气所致。内因是痹症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症的内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邪气后及损伤、淤血阻滞经络,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症。主要病机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止痛。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的发病机理是肩关节周围无菌性炎症,是由于肩关节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致使关节囊挛缩、关节内外软组织粘连、关节间隙变窄,明显影响关节功能。

肩周炎的治疗,通常推荐功能锻练,但患者因疗效太慢往往失去锻炼的信心。小针刀疗法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传统的针刀疗法是在没有麻醉或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甚为痛苦,松解局限,不彻底,因此疗效不够理想。

笔者采用局部麻醉下行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患者痛苦小,肩关节相对放松,小针刀可以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等挛缩组织得到松解。粘连组织的分离相对彻底,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在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内服中药,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止痛。方用《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中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知母、芍药益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白酒为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服药后,所有患者均有汗出,疼痛立即减轻。

综上所述,采用针刀配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肩周炎,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具有治疗简单、疗效好、见效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肩背理疗的好处篇10

肩周炎为临床常见病,古称冻结肩、肩凝症、肩不举,俗名漏肩风。多数患者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故有“五十肩”之称;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小针刀疗法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5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共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0~70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

病因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一般认为,本病主要病理是属于慢性退行性变化,因此与肩部的一些腱鞘﹑滑囊的无菌性炎症以及局部受风寒,反复老损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身体虚鸑﹑气血不足,筋失濡养或因过度疲劳﹑汗出当风﹑漏肩当风﹑感受风寒湿邪等趁虚而入,阻滞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肩部挛急疼痛,活动障碍。在病之后期,甚可出现患肢肌体肌肉萎缩和肩关节严重粘连等病理改变。

3诊断标准

(1)年龄50岁左右,无明显外伤史,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夜间尤为疼痛;

(2)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活动逐渐受限,包括主动与被动:尤以上臂外展,上举及过度内旋手背触腰时更明显僵硬。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如穿衣梳头洗脸等活动。

(3)肩关节功能检查:触耳试验(手指上举不能触同侧耳为重度,过耳不能触头顶为中度,过顶不能触对耳为轻度)、胸前搭肩试验(手经胸前搭对侧肩,肘贴胸壁,肘尖距前正中线10cm以上者为重度,5~10cm为中度,5cm以内为轻度)、后背触肩试验(手从背后触对侧肩,只能触骶尾及髋部为重度,触腰部位为中度,腰带以上为轻度);

(4)压痛点:常见肩周围压痛点为喙突、三角肌中点及前后缘、冈下肌、大小圆肌等,有时颈部及前臂也可出现压痛点。

(5)X线示:无异常

4治疗

(1)小针刀治疗: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定点,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用利多卡因局麻后将针刀按压软组织达一定的深度,刀口线应与软组织的肌纤维线平行,使刀体做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摆动。开始摆动时其弧度应小,按压的力度亦小,此后逐渐增大,摆动刀体时,刀口不离开肌肤。一般一个点摆动20~50次。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分别作切开剥离法或纵行疏通剥离法,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法。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他明显痛点,可在该痛点上作适当针刀松解术。根据病灶范围大小,每次施术3~8个点,每7天治疗1次。

(2)手法治疗:在针刀松解的基础上,运用手法松解肩关节,使肩关节周围的粘连得到较为彻底的松解。具体操作是: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患侧,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弹拨手法5~6次,再弹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等处各5~6次。力量均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接着在肩前、肩后及肩外侧作按、揉、点等手法各10~20次;然后,术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病人的患手,帮助其作牵引前屈、高举过头、外展外旋、内收摸肩、后伸内旋等活动5~6次。最后,医者双手握住患手作牵引抖动10余次,并用搓法由肩至前臂反复搓动5~6次。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推拿治疗至此结束。

5功能锻炼:适当的锻炼对恢复肩部有很大的帮助,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下列方法:

(1)爬墙锻炼

使患肢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

(2)人体后拉手由健手握患肢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3)外旋锻炼

背靠墙而立,双手握着屈肘,做外展外旋动作,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反复进行。

(4)旋转上肢

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环转摇动,幅度有小到大,动作又慢到快。

6疗效标准:

①治愈:肩痛消失,无压痛,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②显效:肩痛基本消失,仅在活动时有轻度酸痛或不舒,压痛轻微,活动范围接近正常;

③好转:肩痛减轻,重按仍有压痛,活动范围有一定改善,不影响工作;

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7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治愈35例(70.0%),显效10例(20%),好转5例(10%),总有效率100.0%。

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6次,平均治疗次数4次。

8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