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36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我国乡村旅游企业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企业才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广大游客的青睐。然而,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如何规避和降低乡村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迫在眉睫[1]。

一、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规避和降低企业因盲目投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风险的评估,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乡村旅游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上,在投资决策前,企业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财务风险的分析和论证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全面详实的财务风险分析,使经营者能准确的判断出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是否全面、真实,所投资金能否按期收回等问题,从而作出较为准确的投资决策。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乡村旅游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坚持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分散和转移,有效的化解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使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可及时化解企业因面临财务风险而带来的财务危机[2]。

二、经营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实地走访了16家乡村旅游企业后发现:所有被调查企业都未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乡村旅游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混乱,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划分,经营者即为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账款不分离,使管理者完全凌驾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上,长此以往,制度就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监督制约功能,给企业带来了财务管理风险。此外,乡村旅游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未编制各类财务计划,使得企业在运作期间无参照和考量的指标,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进而制约了资金的流动,使企业存在财务经营风险[3]。

(二)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

乡村旅游企业在聘用员工时,侧重选择自己信任度较高的亲戚、朋友作为其员工,招聘渠道没有拓展到人才市场,致使有能力,懂服务,会业务的人才进不来。即使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企业吸纳了有实力的人才,也因不适应企业的文化与环境而离开了企业。因此,乡村旅游企业现有员工大多为经营者亲属或当地妇女,这些人员因未接受过专业的服务技能培训,不懂服务技巧,导致游客流失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企业将渐渐失去已有和潜在的游客群,导致企业未来市场存在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入,给企业带来财务经营风险。此外,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担任财务管理者的角色,所聘用的财务从业人员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无法有效的预测和评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低估企业存在的危机,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过于注重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发展速度的提升,忽略了企业自身内涵的建设和品质的提升,企业经营者缺乏危机感,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不注重信息的获取,不主动、积极、系统的评估风险,在投资、筹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将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升到整个企业统筹安排的高度考虑,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预测、评估、控制和管理,致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更多风险和危机。

(四)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

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受外界环境、季节性的影响较大[4]。经济发生波动、市场失去调控、政策发生改变、资源出现调整等都会使乡村旅游企业面临风险。尽管上述因素均来自于企业外部,但由于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且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对于企业而言难以准确预测,也无法进行干预使之发生有利改变,因此,都会对置身在该环境下的企业的内部运作、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五)收益确认缺乏合理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编制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预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有效监控财务的执行情况,期末就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的盈亏,影响乡村旅游企业收益的确认。收益的确认不仅关系员工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企业后期资本价值的增加规模。因此,收益确认不准确致使乡村旅游企业在进行后续投资时面临投资风险。

三、加强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应从乡村旅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成本的控制,确保流动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此外,应明确管理者、经营者权责,强化财务职能部门的监控,确保账款分离、账账相符,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要求和程序,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规范开展,实现乡村旅游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乡村旅游企业应“引进去、走出来”,提高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引进去”要求聘用一批服务意识强,有经验、懂管理、会经营、善业务、知市场的员工,共同经营企业,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走出来”要求加大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员工的业务技能进行量化考核,使企业员工形成竞争意识,居安思危,从而完成“树人”到“树企”的过度,规范企业管理,规避和降低企业各类风险[5]。

(三)规范收益的确认和分配

收益的确认和分配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收益确认时,应结合企业当年的财务预算,准确核算企业的盈亏状况,对盈亏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做好下一年计划。同时,企业应根据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情况,结合相关考量指标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配方案,从而保证利润分配的公正、客观性。

(四)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乡村旅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仅要从管理者入手,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管理层的风险防范能力,还应深入到经营者、财务人员、普通员工,在纵向层面是形成合力,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和识别潜在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确保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性,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乡村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生产经营期间,企业应注重财务的计划、核算、控制和审核,强化财务预算的控制,加大财务执行监管力度。同时,企业应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出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的应急预案。日常经营中,注重企业储备金的提取,有效盘活流动资金,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哲侠.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商界,2013:64.

[2]宁晨希.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3

[3]杨静海.谈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旅游纵览月刊,2014(12)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2

引言

近几年,济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飞速,也存在一些问题。济南乡村的旅游现状如下: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与管理意识;产品同质化,缺少精品创新旅游项目;交通、路面及景区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因此我们分两个阶段对济南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历城区西营镇的水果采摘园等地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00份,收到有效率为95%的问卷结果。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分析问卷结果得出济南城郊乡村旅游提升策略。归纳分析得到的aSeB栅格分析矩阵如下表。

一、提升策略

(一)策划主题突出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根据表一aSeB栅格矩阵,利用济南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的优势,克服同质化、时间固定的劣势,抓住广阔目标市场的机遇,迎接季节性强的威胁,策划主题突出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第一,源于农业基础的旅游体验活动,可以展开如下活动。

1.发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游和老年人养生知识教育游。将传统的农作物栽培历史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策划不一样的知识教育体系。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大的特点,普及知识时,可以倾向于边生动有趣的讲述边让其操作的方法。比如平阴玫瑰副产品(玫瑰酒、玫瑰酱)的制作工艺,可以设计一套工艺模型,便于青少年操作,亲自品尝加深理解。针对老年人,可以多讲述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医养生功能。比如平阴玫瑰副产品(玫瑰酱),就要强调玫瑰酱属温性食品,有滋补健肝脾功能。

2.积极开展农产品购物型旅游。平阴玫瑰、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商河大蒜、唐王四鲜(大豆、花生、地瓜、玉米)等特色农作物资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可以作为地方特产售卖。但是,将地方特产进行细加工或者增添一些体验活动再售卖,价值就会翻倍。比如和家人一起体验制作玫瑰酱的过程,品尝并带走自己和家人的劳动成果。这小小玫瑰酱就升值了,承载着美好的回忆。再比如利用商河彩椒亮丽的色彩,策划家庭彩椒色彩拼图赛。利用现场观众投票或者网上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赢得彩椒拼图以及家庭合照留念。该活动既宣传了商河彩椒,同时也将彩椒的价值翻倍。

第二,源于悠闲乡村生活的旅游体验活动,设计一些悠闲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包括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让游客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比如平阴玫瑰科技示范园。主要建设“四区一中心”,即优质种苗繁育区,主要用于培育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各种优质种苗;高新品种展示区,主要用于展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区,主要建设玫瑰风情园、香草园、大漠风情园、热带雨林园、珍奇瓜果园及玫瑰产品制作作坊和阿胶产品制作作坊;合理利用区,主要建设南国风情生态园、农家乐、开心农场、玫瑰种植园、休闲垂钓园、玫瑰阿胶交易中心及商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设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既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学到知识,提升自己。

第三,源于乡村习俗的旅游体验活动,设计集民俗、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在民族风情区内开展各种旅游体验活动,展示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餐饮和工艺品,使游客充分体验到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比如济南的九顶塔民俗风情园就是近年新兴旅游园区。包括民族风情区、运动娱乐区、文物保护区、古老村落区等园区。还定时有赶秋节、中秋赏月、民族婚礼、篝火狂欢等活动。民族风情园是集各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游乐探险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体验,足不出济南,看遍少数民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民族表演活动重复单一,游客重游率低,体验活动少,淡旺季明显(冬季天冷,演出活动也少)。建议:不断创新策划新的表演活动,应季应节推出不同的表演活动并加强宣传;策划设计不同的纪念品,让游客DiY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增添游客难忘的回忆,提高游客重游率;策划更多的游客体验活动,比如和少数民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游客趣味赛,少数民族美食制作等等;针对冬天淡季天冷的特点,多增添一些室内少数民族美食会宴之类的活动。

第四,源于乡村居民建筑文化的旅游体验活动,规划设计特色旅游项目。以济南朱家峪璀璨的建筑文化为例。朱家峪有大小人文、自然景观数不胜数,因此,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针对朱家峪旅游资源,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入口广场提升、景区道路拓宽、旅游道路绿化、景区景点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闯关东文化主题展馆、闯关东文化互动体验馆、知青之家、水体景观等特色旅游项目。

(二)营造氛围古朴的乡村体验旅游环境

根据表一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济南民风淳朴、魅力十足民俗活动的优势,克服城镇化的劣势,抓住基础设不断完善的机遇,迎接竞争强烈的威胁,营造氛围古朴的乡村体验旅游环境。

济南人文资源种类丰富,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朱家峪古镇、仲宫老街等。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三)提供内涵丰富的乡村体验旅游游客体验

根据表一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济南乡村旅游体验多样的优势,克服体验类型少的劣势,抓住潜在游客和资源居多的机遇,迎接游客体验多变和政策不确定性的的威胁,提供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游客体验。

第一,基于审美体验,开发四季产品和体验农园。春季踏青赏花游,夏季避暑休闲游,秋季红叶谷观赏游,冬季金象山滑雪游。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比如历城区西营镇,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该镇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第二,基于教育体验方面,发展以下旅游。

1.乡村影视文化游。还原当时历史风貌,张子房、终军、秦琼等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实现场景重现,进行电影拍摄。让游客体验电影拍摄过程,领略历史文化,成为电影主角;完善影视拍摄设施,改善拍摄条件,成立自己的电影拍摄团队,推出品牌;出售成熟影片及相关道具;定期举办“乡村影视文化节”,吸收同类影片,扩大品牌影响力。

2.举办乡村写生摄影游,与美术摄影院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济南城郊丰富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以及景观建筑、遗址遗物等人文资源。举办写生摄影大赛,设置相关奖项,通过乡村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布结果,扩大知名度。建一个公共群,群友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相互学习。比如秋天适合写生、摄影的红叶谷,可以策划举办一次红叶谷绘画摄影展,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相聚红叶谷。

3.乡村生态科考游。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比如在蟠龙山森林公园、药山森林公园举办森林探险游活动,顺便普及科普知识。

4.农业科技展示旅游。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第三,基于娱乐体验方面,策划以下项目。

1.体验俱乐部。将共同爱好的人集聚在一起,建立各种体验俱乐部。如运动健身俱乐部,针对对攀岩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建立攀岩体验馆。与其他攀岩、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合作,完善攀岩配套措施如攀岩工具,配备专业指导老师。银发一族怀旧俱乐部,针对老年群体,设计承载老年人年轻时回忆的产品,如戏剧、红歌、踢沙包、摇木马等娱乐项目,让老人们积极参与分享,自编自导戏剧,唱红歌比赛。

2.欢乐世界。比如九顶塔运动娱乐区的欢乐世界,汇集了时尚前卫、惊险刺激的各种娱乐项目--攀岩、速降、蹦极、风靡全球的滑草、滑车,西南少数民族的渡江工具溜索等,将成为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勇士乐园。

第四,基于逃避现实体验,发展以下活动。

1.森林徒步探险游。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2.家庭式农家生活体验游。选择济南城郊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庭院,如九顶塔民族风情,要有庭院文化,让游客们模拟日出而作、宁静舒缓的农家生活,乡村夜景欣赏。暂且抛弃城市烦恼,沉浸在乡村寂静。

3.民俗生活体验游。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四)增加多样快乐的乡村体验旅游游客受益

根据表1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游客旅游收益多样的优势,克服受益人群覆盖面小的劣势,抓住游客收益增加的机遇,迎接保护开发相冲突的威胁,增加多样快乐的乡村旅游游客收益

第一,从都市白领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方面来看,要根据都市白领的休闲时间及特点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旅游体验活动,提高他们的乡村旅游率。比如开展果园采摘、红叶谷赏叶、森林探险游、古城镇体验游、购物狂欢游等活动让这些都市白领短暂的逃逸放松、消遣娱乐,调节一下平时单调繁忙的工作。旅游体验活动使都市白领游客们得到新奇、娱乐、知识、消遣的体验与收益。

第二,提高回城知青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针对老知青们的“乡愁”,可以设计故地重游体验,“重回过去”模拟体验,即让知青们模拟过去日常劳作的场景,在模拟过去中,忆起美好的往事。开办知青畅谈会,让知青们畅所欲言,诉说满满的回忆。设计“回忆过去”老电影观看日,使老知青们在老电影的观看中得到满满的感动和难忘的回忆。回城知青游客们收获到的收益不仅仅是此情此景,还有那份独特而又难忘的记忆。

第三,从家庭出游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方面看,可以多设计一些亲情体验为重点的体验项目,满足家庭出游市场人群的需求。比如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大自然寻求奥秘,劳作增进感情,消遣娱乐,品尝美食等等。在体验项目中,可以增加一些温暖人心的小细节,比如说为家庭共同的体验活动拍照留念,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体验,不同家庭间的友谊赛,“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等家庭成员互相沟通体验。这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家庭出游游客群体收获到比乡村景色更重要的是亲情的体验收益。

第四,提高城市青少年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可以根据城市青少年的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体验活动。如在药山森林公园举办大自然寻求奥秘游、在果园开展水果采摘大赛,在九顶塔举办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等等。这些体验活动定能使城市青少年得到全身心质的飞跃,同时有了更多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分析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038―04

近10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以桂北区域的龙胜和阳朔的乡村旅游为代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统,多数研究是基于广西某处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从大区域大概念人手,缺乏具体数据支持。对于广西广大乡村旅游经营者信息的状况目前研究不多,其具体的存在状态尚不为人所知,这极大地阻碍了政府部门对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与有效管理。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系统调研。旨在揭示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为整个广西区域,主要涉及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总结。

二、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信息分析表主要由性别、婚姻、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籍贯、工作经历、普通话水平、英文水平、个性与家庭收入水平共10个方面组成,依据调查样本统计生成如下表格。

(一)乡村旅游经营者年龄、性别与婚姻状况分析

广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性别上基本没有差异,男性占52.6%,女性占47.4%,说明在广西乡村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员中,男女比例是基本一致的,这可能与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项目相关,多数乡村旅游经营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而且一般都是夫妻店。当然可能也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中男女性别优劣势不明显的原因相关。从婚姻状态来看,未婚的占9.39%,经营者的年龄结构也有类似反映,调查显示经营者中24岁以下所占比例为8.92%,与未婚的比例大致相当,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年轻人创业的比例不高。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未婚年轻人多与父母一起创业,这可能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关,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创业资金多源于或受制于父母。从经营者的年龄结构来看,25―34岁这个年龄段的经营者与35―44岁年龄段的比例基本一致,分别为30%和32.9%,两者之和为62.9%,在整个年龄段中的比例占绝对优势。45―54岁这个年龄段比例也比较高,为17.8%。由此可看出,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年龄在25―54这个年龄段的经营者比例最高,超过总数的80%,其他年龄段的总和占的比例不到20%,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广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以已婚的壮年夫妻为主。

(二)乡村旅游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语言水平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总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没有上过学的文盲占的比例达4.23%,小学文化的占25.4%,初中文化占多数,接近50%,为46.5%,高中(中专)学历的只占20.2%,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仅占3.76%。从数据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学历分布呈典型的抛物线状,没有经过学历教育的文盲与经过高等学历教育的经营者仅占比率的7.99%,小学、初中与高中学历的经营者占总人数比例超过92%,尤其以初中学历为主。这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总体学历水平偏低,这可能会在将来影响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是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从语言水平调研结果来看,懂英文的经营者比例极低,能听懂简单英文的比例仅占5.63%,能说、读和写的比例分别只有4.23%、3.29和2.82%,完全不会的占94.4%。与之相对应的普通话水平表现良好,能说和听普通话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100%,能读和写的比例也分别高达94.8%和93.4%。从调查的区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以方言为主,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经营者是在旅游开发后开始学习普通话,主要是为了经营方便,这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乡村的文化影响也是深刻的。由于在乡村旅游发达的龙胜、阳朔等区域,外国游客比较多,尤其是目前国外自助游客如背包游客的增多,对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中发现,懂得一些英文交流的经营者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不懂英文的经营者也迫切希望学习英语,希望能学会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只是没有就近培训学习的机会。由此看来广西政府管理部门对此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乡村旅游经营者籍贯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以本村人为主,本村人占73.7%,本乡(镇)的占17.4%,本县和本市人只占8.92%,没有本县市以外区域的经营者。这说明在广西村级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外来的资金投入很少,除可进人性外,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投资效益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虽然籍贯不是本村或本乡镇,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大多与本村人有各种关系,如是本村的女婿或媳妇,或是其他亲属关系,真正外来投资也只有在龙胜平安一家。由于其经营是会员制的,不接待一般客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实体,在本次调查中也未能正面接触。从人口籍贯的分布区域来看,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基本是本村人或本村人的

亲属,可见广西的乡村旅游所得利益还是普遍为当地村民所得,当地社区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外来投资户比例很低,也说明了广西目前的乡村旅游在整体上还处于开发初期,乡村旅游开发收益不大,前景不明朗,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同时也可能是广西广大乡村社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外来投资者难以进入或是担心进入后的保障性不高等原因,造成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外来人员的比例很低,这也说明广西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大多是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政进行开发。

(四)乡村旅游经营者工作经历分析

从广西乡村旅游者的工作经历来看,从未外出做过生意的经营者比例为52.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做生意的经验与阅历还比较薄弱,这将会影响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外出做过生意1次和2次及以上的分别占18.8%和占29.1%,合计占47.9%,说明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有过外出做生意的经历,这是他们创造乡村旅游项目的前期基础,这也为其后期的市场竞争提供了积累和保障。有35.2%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曾做过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另有52.6%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有外出工作或生活过1年以上的经历,有24.4%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事过领导或管理工作。从以上数据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多有过一定的前期积累,或经历或阅历或管理的积累,有过前期积累的经营者(可复选)累计达160.1%,这说明平均每个乡村旅游经营者有平均高达1.6次的相关工作经历。从这一点看,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具备一定的开办乡村旅游的阅历素质。

(五)乡村旅游经营者个性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的个性调研我们设置了5个类型,分别是“敢闯爱拼型”、“中间型偏敢闯型”、“中间型”、“中间型偏保守型”和“保守稳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14.6%、7.98%、28.6%、31.5%和7.4%。具有敢闯爱拼精神的经营者比较少,不到总数的15%,与“保守稳重型”的比例相当,68.1%即绝大多数经营者都是“中间型”的,其中“中间型及其偏保守型”所占的比例高达60.1%,加上“保守稳重型”的经营群体,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以“中间型一保守型”群体为主,占总体比例的77.5%,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或投资者开办乡村旅游项目是慎重的,这可能与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有关。因为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可能是投资者一生的积蓄,部分经营者还要加上借贷,另外加上总体文化水平与阅历有限,因此多数开办者的投资是十分谨慎的。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不乏具有一定冒险爱拼精神的群体,这个近15%的比例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者中有一部分具有相当的拼搏精神。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经营者多数阅历比较丰富,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本村的旅游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这个经营群体的创业除依靠自己积蓄外,多数还有不少的借贷,其投资也相对较高,经营档次多属于中上,虽然风险性比较高,但其多数对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前景乐观,加上定位比较正确,投资的回报率也比较高。中间及保守型群体多数年龄偏大与文化偏低,投资以自身积蓄和自有财产为主,投资经营多为中低档项目,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但收益也明显低于中高档的投资项目。

(六)乡村旅游经营者家庭收入分析

从乡村旅游家庭收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事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经营者收入水平在本村来看中等以上的群体比例较高,家庭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的经营户占总比例的82.7%,处于收入状况比较差的只有17.3%,其中属于下等的只有3.29%。虽然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关于收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比较保守,但即使如此,我们纯粹从数字分析也可以得出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收入水平总体比较高,说明乡村旅游为当地居民,尤其是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由于家庭收入调查涉及个人隐私,在中国家庭收入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此项的调查数据是相当保守的。

三、结论

通过对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其性别没有明显的关系,男性与女性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2)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中,已婚的占绝大多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已婚家庭,这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以夫妻店式的“农家乐”为主的状况是一致的,这也折射出广西目前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普遍比较单一,规模不大的现状。

(3)广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偏低和偏高的比例均较少,这暗示了在开发了乡村旅游的乡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少了,有相当一部分壮劳力在家乡创业,这与目前广西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过多,平时只有“儿童村”和“老人村”的状况有很大的差别。广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广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4)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以小学、初高中学历为主,英文水平普遍低下,这说明从学历文化层次上看,广西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忧,可能会造成将来发展的后劲不足。

(5)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上由本地居民构成,外来投资经营者比例极低,这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和比较原始的状态,乡村旅游开发与投资以本地居民原始自发形成为主,整个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6)广西乡村旅游开办者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与阅历,这从另一层面说明了广西开办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是比较慎重和保守的,开办乡村旅游者多是在自己的能力与经历许可的范围内,其经营风险相对较低。

(7)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个性多是中间型偏保守型的,暗示广西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经济基础较薄弱,投资者经受投资失败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对多数经营者来说,投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是非常慎重与重大的事件。

(8)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收入状况总体良好,乡村旅游开发为投资经营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4

abstract:thisarticlefocusedonselectingruraltourismofbusinessentities,employees,tourists,etc.ofShuheancienttownofLijiangasthesurveyobject,obtainedamorecomprehensivefirst-handdata,mademulti-angleanalysisofthesedata,andfoundouttheproblemsofruraltourismofShuheancienttownofLijiang,whichhaveacertainsignificancetoruralurbanizationinruralareasofLijiangandthenewruralconstruction.

关键词:丽江市;束河古镇;乡村旅游

Keywords:Lijiang;Shuheancienttown;rural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1-02

1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大研古镇西北4千米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投资5亿元保护束河古镇风貌,建设茶马驿栈大型主题旅游项目,分流了大研古镇的部分游客,整合丽江民居、民俗、宗教、历史等旅游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出融考察、休闲、探险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由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牵头、投资,与村民合作,保留了纳西村民的菜地、果园、农田,由公司统一部署,村民种上规定的粮食作物,形成规模效应。公司定期给村民发放工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即“企业+农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以束河为代表的开发模式,将为丽江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2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及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本次向乡村旅游经营者发放了90份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96%,由于有的问卷的数据不全,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问卷率99%,同时对一些典型外地经营者和本地经营者作了重点深入的访谈,比较深入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相关情况。

2.1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情况实证分析笔者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水平、曾有工作经历及风险规避倾向等个人情况以及受访者所在经营实体的性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初始投资、融资方式、业务、经营时长、业务开展方式、从业人员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经济地位不高和工作经历不太丰富。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性别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大多数;年龄方面,中青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学历方面,学历较高;家庭收入方面,中等偏上;经济地位较高和工作经历较丰富;风险规避倾向方面,敢闯爱拼型的占的比重较高,中间型和介于保守型与中间型居多。

2.2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实体性质方面,合伙企业居多;经营场所方面,主要是自有财产和花钱购置;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是花钱购置;初始投资方面,1万-5万的最多;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银行贷款和自家积蓄;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店;业务类型方面,单一型占的比重较大,组合型占的比重较小;经营时间方面,经营时间较短;业务管理方面,管理水平较低;员工情况方面,人员较少。

2.3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实体的基本情况,笔者从经营者来源、经营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意识、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和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文化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3.1从经营者来源来看,外地经营者数量与本地经营者数量相当在束河古镇实体经营者中,本地经营者占52%,外地经营者占48%。在经营者中外地人占的比重较大,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2.3.2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重要性重视不够为了了解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笔者对41名外地经营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2.4%的外地经营者认为纳西本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7%的外地经营者认为较重要,51.6%的外地经营者认为不重要,只有39%的外地经营者认为重要,说明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缺乏认识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4%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36%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与普通的观光旅游是有区别的。

2.3.4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6%的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意识强的占25%,意识很强的占9%。

综上所述,外地经营者对深层次纳西本土文化缺乏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和自主开发意识不强。

3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笔者从员工的视觉进行调研分析。本次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发放问卷60份,实际回收59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98%。

3.1员工文化层次低、少数民族多,主要来自于边远山区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经营者会聘请1-12名员工协助处理实体日常工作,打杂、做饭,为客人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从员工来源问卷调查数据来看,75%的员工来自于丽江市一区四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其余25%来自于云南省其他地州市。在与经营者和员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是小学毕业,最高学历是高中。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很差,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经营者的影响,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服务意识不强。

3.2经营者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意识不强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为游客提供各种面对面地服务,因而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乡村旅游客源和美誉度产生了影响,从上文员工来源和学历层次来看,他们来自边远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在语言表达、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经营者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调查表明,45%的经营者为员工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经营者花钱、花时间和花精力培训出一个熟练而优秀的员工,并没有为自己的农家乐创造效益,甚至还没有收回培训成本时,员工就跳槽或被其他经营者“挖走”,经营者普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导致55%的员工没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尽管经营者意识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他们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致使整个农家乐员工的培训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使员工服务技能得到提高存在观念和现实的障碍。

4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客源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客源情况,笔者对到访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9%。调研内容包括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的学历结构、游客的性别与年龄结构、游客出行的选择、游客的职业结构、游客出行时间的选择、游客的收入结构、游客的出行方式、游客的出游动机、游客游览信息获得的渠道和客源地域分布。调查显示,到束河古镇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特点:①学历方面:以高学历的游客为主,专科以上的占95.5%。②性别和年龄方面:17-26岁年龄组的性别有较大差异,男性游客人数是女性游客人数的2倍多;在27-40岁年龄组中,女性游客人数明显高于男性游客人数;其他年龄组中,性别差异不大。③出行组织方式方面:主要以个人出行为主,占50%;其次是家庭出游,占40%;单位组织最少,占10%,但消费能力较强。④职业结构方面:主要以教师、学生、文教工作者、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管理者为主,职业稳定者居多。⑤出行时间方面: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周末出游、十一长假、暑假、春节长假。⑥收入结构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占70%,高收入15%。⑦出行方式方面:主要以旅游巴士、集体用车、私家车为主,出租车及租赁车、公交车占的比重较低。⑧出游动机方面:主要以调整身心、吃农家饭、打麻将、参观农业生产、欣赏农村景色为主,鲜果采摘及其他动机占的比重较低。⑨信息渠道方面:亲友介绍占32%、网络占20%;电视占15%;报刊占15%;印刷品10%,其他营销方式还未发挥优势。⑩客源地域分布方面:主要分布于云南其他地州、省外、丽江市区、古城区、国外。

参考文献:

[1]王成.丽江典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0.

[2]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19-25.

[3]史亚军,黄映晖,董清华等.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8.

[4]王秀红.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农家乐家庭相关目标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4):77-81.

[5]古红梅.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海定区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30-33.

[6]粟维斌,陈尚玲.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16(6):36-38.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5

一、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www.133229.Com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 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4]傅大平.石家庄农业科技园建设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0702-10703.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中国;泰国;旅游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071-04

一、中泰乡村旅游比较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泰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具有相似性和可对比性。乡村旅游在中泰两国都极为重要。乡村旅游对利用居民劳力、提高收入、改善环境、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在2011年wttC旅游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在全球总体排名39位,其中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2.1%,旅游经济对GDp贡献率为9.2%。泰国全球总体排名为41位,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为6.2%,旅游经济对GDp贡献率为13.9%[1]。1998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将该年旅游的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标志着中国现代乡村旅游在国家层面的开端[2]。我国乡村旅游虽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更注重自然资源多于文化资源,靠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我国西南部地区许多景区与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乡村旅游在泰国早已深入民心,在其国内也被称为“基于自然的旅游活动”(nature-basedtourism),或者称为“生态旅游活动”(ecotourism)。中泰两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相似、发展阶段类似,对中泰两国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在乡村旅游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项目营销与国际推广等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泰国较为成功的“黎敦山发展项目—皇太后基金会”的情况,与我国的桂林龙脊景区发展进行对比,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乡村旅游国内外发展比较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新的研究角度。黎敦山山区旅游项目开发与中国桂林的龙脊景区开发,在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相类似的背景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两个地区在项目开发、管理、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情况,总结两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泰两国旅游项目案例分析

本文挑选的两个案例分别为:中国桂林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景区和泰国清莱府黎敦山山区。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村位于龙胜县南部的和平乡境内,距广西桂林市80公里,距龙胜县城27公里,是桂北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海拔约800-1200米,气候宜人,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和瑶族[3]。

泰国黎敦山区(黎敦山)位于泰国清莱府的北部,海拔约900-1300米,气温适宜居住,目前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编织手工艺、纺织工艺、种植珍稀植物、驯养野生动物、种植果木咖啡等农产品、公路直通清莱首府。黎敦山山区目前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手工艺品制造基地和旅游胜地[4]。

(一)旅游产品开发历史与发展现状

黎敦山发展项目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黎敦山山区生活着阿卡族、掸族、伊哥族等泰国少数民族,此处即是著名的金三角地区。站在黎敦山山区高处,可以远眺老挝边境。这里曾是泰、老、缅三国边界,交通闭塞,农业水平低下,三国政府对其控制力不高。当地海拔、温度、湿度等条件很适宜种植罂粟,过去曾是主要的罂粟种植区,山上少数民族大规模毁坏林木,增加罂粟种植面积。到20世纪60年代,这里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山民生活也并未因种植罂粟而改善,反而因染上烟瘾,变得贫困交加,难以维持生计。出于对泰国百姓的关心,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形势受到严峻挑战,同时为根除的控制,协助当地居民改变以往单纯依赖鸦片种植的生存方式,诗纳卡琳皇太后于1986年1月16日亲自发起“黎敦山发展项目—皇太后基金会”项目,覆盖清莱省东北部泰境内金三角地区149.62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27个村庄、2582个家庭、10359人。整个项目规划长达30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8-1993年,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提供教育培训,制止毁林开荒种鸦片的现象。第二阶段为1994-2002年,恢复生态系统,发展替代种植,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培训手工艺生产,谋求发展旅游产业。第三阶段为2002-2017年,着眼于项目结束时,当地村民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推进村民自治[5]。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的肇始及旅游开发则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根据当地村民《迁徙歌》以及口头传说,早在东汉初年,勤劳智慧的红瑶先民就活动在龙胜地区,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目前龙脊景区开发主要集中于平安壮寨梯田、金坑大寨瑶族梯田和龙脊古壮寨梯田三个主要景区。20世纪90年代初,桂林一些旅游公司开始开发及宣传龙脊景区。1994年5月,由摄影师李亚石带领的中央电视台摄影组首次进入龙脊景区采访,拍摄了一组全面反映龙脊梯田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影视及摄影作品,经电视播出和《中国摄影》刊登之后,激起了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创作热情,由此龙脊梯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摄影基地和旅游热点,也开启了龙脊景区的旅游开发之路。随着客人源源不断进入景区,当地村民将自家老房子翻新,改造成酒店。也有外地商人进入景区进行投资,兴建酒店等基础设施。当地居民也以开设各式乡村特色餐厅、贩卖民族特色小商品等方式,融入旅游开发的大潮之中。龙脊景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之前,壮族、瑶族先民世代居住于龙脊山水之间,自给自足。第二阶段为1993-2000年,经过摄影记者、社会公众口碑相传,以及旅游公司进行公私合营,社区参与运作,开发了金竹壮寨、平安壮寨和黄洛瑶寨等民俗旅游村,龙脊景区逐渐为世人所了解。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通过政府系统支持,经过公司化运营,经过系列营销和海外推广,以及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组织,龙脊景区逐渐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俗风情旅游点。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状况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社区、社会公众[6]。表1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两个景区开发状况。

(三)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对比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旅游全球化的冲击和民俗传统的变迁,民族文化面临弱化和消亡的危险。民俗旅游,就是游客在好奇心和求知欲趋使之下,到异国他乡体验与其日常居住和生活环境不同的乡土风光、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7]。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民俗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再美的风景,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缺失了能给游客带来精神愉悦的因子。本文中两个案例都在民俗方面独具特色:泰北各部落都保存了自己传统的部落生活方式、民族风俗、文化、语言与。民众手工技艺精湛且富有特色,在编织、刺绣和银器、珠宝铸造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手艺。桂林龙胜龙脊景区民俗传统丰富多彩,除在民间工艺品、干栏式建筑、饮食和服装等有形文化之外,还在无形的观念文化如建筑艺术、、图腾崇拜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开发乡村旅游应该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整体氛围,必须靠内在文化传承和外在市场宣传,内外结合,以内涵为主,外在宣传为辅。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探寻民俗文化发展的脉络,生活习惯的演变和民俗风情的沿革,并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开发具有浓郁本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旅促农,以开发促保护,传承内在的民俗文化。

(四)旅游项目品牌建设对比分析

作为两个具有同类可比性的项目,黎敦山发展项目和龙脊景区开发项目在项目品牌建设方面各有特点,如表2所示。

根据对比可得知,泰国在旅游产品整体营销、品牌建设、居民参与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定位高端、社会美誉度高的特点,社会效应及品牌效益也比较高。黎敦山发展项目是在泰皇室指导下的慈善性质惠民项目,早在项目实施初期的1993年,就在旅游开发扶贫方面获得亚太旅游协会(pata)金奖的国际认可。在手工艺制品建设方面,申请了黎敦山品牌,发展和传承了泰国传统手工艺品,通过高端设计理念,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协助进行产品开发,面向泰国市场,同时达到国际市场要求,满足高端消费市场。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发了咖啡市场,制作了高档咖啡制品,赢得了黎敦山咖啡的良好口碑,并设立了高级兰花种植基地。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居民收入,减轻了社会压力,开拓了国际市场,树立了泰国旅游品牌。

相比于泰国黎敦山项目,龙脊景区在经过数十年的开发经营、形象营销及口碑营销之后,乡村旅游已有极大发展,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本地区旅游发展的同时,许多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黄洛瑶寨的年轻女孩们不愿留长发,平安壮寨壮族青年不太情愿穿上父辈传统的服饰,不愿传承本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还有的摊贩老板表示商店里的手工制品并不完全是自己手工制作,而主要是从山下批发而来,且产品做工粗糙,同质化明显,经常靠低价竞争。手工艺制品的原创性和设计感都不算太好,更遑论做成品牌,走出山寨,满足国际高端品牌需求。这一点上更需要政府及开发公司作出指导,创造品牌,注重手工艺技艺的传承,注重设计,创造性的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推向市场,走向世界。以期共同进行旅游开发,国家、企业、社区和居民利益共享,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8]。

三、启示

(一)总体规划方面。泰国黎敦山山区从一个没落的毫无希望的鸦片主产区转变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旅游胜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泰国皇室对该地区的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龙脊景区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山小乡村到如今世界瞩目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得益于政府、企业、社区、村民和社会媒体各种力量的推广和口口相传。龙脊景区管理部门可借鉴黎敦山发展项目理念,注重总体规划,将未来10-30年发展规划列入总体发展目标中,以民生发展、村寨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注重整体营销,运用系统的营销战略,不断在国际国内提升景区声誉,扩大良好口碑影响,以谋求更快更均衡的发展。考虑到未来长远发展,龙脊景区应对其数十个村寨进行更详细和更准确的形象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文化内涵挖掘和品牌建设方面。两个地区在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方面都各有优势。黎敦山发展项目非常注重地区的文化因素,尊重泰王国文化的传承。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发展,成为社区旅游文化的源头。泰王室数十年以来,不断向外界弘扬本土文化,尊重社区利益,重视普惠百姓,使本地区文化传统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在提高泰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泰北地区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近年来泰国政坛动荡,而泰王室却一直能够获得99%以上泰国人民支持,施行一系列注重民生、普惠民众的慈善项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泰王室在民生领域的项目可谓相当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龙脊景区本身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通过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产生的极致美景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与此同时,更应该树立品牌的理念,注册龙脊品牌系列商标,协助居民开发高端手工艺制品,申请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开发高端国际市场,树立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典范。

(三)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乡村旅游不仅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还应该包括政治、生态、自然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龙脊景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已存在上千年历史,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必须防范由于过多游客进入景区所带来的路面坍塌和泥石流的风险,以及景区内部的乱搭乱建砖瓦房加重滑坡危险等等破坏自然平衡的开发项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村寨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日渐成为一个重要难题。当旅游业飞速发展,大量游客纷纷涌入这些曾经无比宁静的小山村时,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居民自觉,严格控制无序的不顾后果的旅游开发冲动。

总之,通过中泰两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树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政府上层指导、公司制度运作、社区平等参与、居民公平获益、创建知名品牌”的指导方针,准确定位,合理运作,注重总体规划,构建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进行整体营销,树立高端旅游品牌,以及发挥社区居民在参与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运用“物”的客观资源,发挥“人”的正面力量,那么我国许多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和扶贫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travel&tourismCompetitivenessReport2011[eB/oL].http:///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43.

[3]龙胜县志编撰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2-3.

[4]孙伟.黎敦山的变迁[J].人民日报,2000-11-01.

[5]中国外交部驻泰国使馆.泰国皇太后基金会黎敦发展项目成功经验的启示[eB/oL].http:///mfa_chn/ziliao_611306/zt_611380/ywzt_611452/

wzzt_611670/jjywj_611740/t280835.shtml.

[6]王德刚.权利、利益、道德——关于旅游的本体论思考[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52.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7

陕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了一批数量众多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一直都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却也形成了人们对陕西省旅游形象较为单一的认识和印象,即“帝王之都”、“红色革命圣地”、陕南“小江南”等。

近些年,S着城市周边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陕西省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繁荣发展的趋势和景象。以咸阳市为例,除了传统农家乐形式的吃农家饭菜项目外,一些新的旅游形式如以民俗村落、风土民情、田园生态观光为载体的综合旅游形式发展迅速。

一、以咸阳为代表的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

咸阳地处九山之南、渭河之北,因山水俱阳而得名。全市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497万,辖2区1市10县。在地理位置上,咸阳地处中国几何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九州膏腴,关中粮仓”之美誉。其区位优势也很明显,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与铜川、渭南为邻,西与宝鸡、杨凌接壤,北同甘肃庆阳、平凉毗连,距省会西安仅25公里。为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驿站,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版块,占据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冲,坐拥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咸阳市16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22.9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1个。继礼泉县袁家村之后,兴平县马嵬驿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550万人次,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比较咸阳市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探索,可以看到,当地结合各县市区在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原则,初步探索形成了四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一)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

咸阳市新农村建设从旬邑县“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以大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开端。旬邑县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以整村搬迁为目标,将那些散居在窑洞、地窖、沟边、崖畔的农户集中规划,整体搬迁,走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这种模式适宜当地区域特点。这些地区群众居住分散,多是土窑洞、危漏房屋、地窖或单居独户,土壤贫瘠,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群众有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居住的迫切愿望。

2、休闲观光型模式

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带动新农村建设。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有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这种模式的特点。比如礼泉县袁家村、泾阳县茯茶小镇和龙泉公社等都属于该类型。

3、农村新社区模式

该模式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城乡统筹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执行小村并大村计划,按照“四化”、“四通”、“十有”的标准,规划建设新社区。同时,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融合起来,既要有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又要有产业全域发展规划,来促进农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让农民进社区住得起、住得好、能致富。比如礼泉县白村属于该类型。

4、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比如旬邑县原底社区西头村目前就以苹果作为主要的发展产业。

(二)个案分析

1、礼泉县袁家村

袁家村地处陕西关中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处于西咸半小时经济圈,距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昭陵约10公里,有多条国道、省道从周边经过,关中旅游环线、唐昭陵旅游专线也可到达,交通较为便利。周边有秦琼、敬德、程咬金、徐茂公、房玄灵、魏征等陪葬墓,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袁家村曾是当地有名的经济贫困村,全村共有62户,286人,总耕地面积630亩,土地贫瘠,“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是该村的真实写照。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苦干实干,袁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建起了水泥厂、桂铁厂、海绵厂、水泥预制厂、秦始皇陵模拟地宫、工贸公司等多个不同性质的企业,村里经济飞速发展,已逐渐成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措模。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袁家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于2007年建立了一座投资1500万元,占110地亩,集娱乐、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村史博物馆、唐保宁寺和关色小吃特产一条街,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2012年,在原有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又建成了融入时尚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康庄文化娱乐街,总建筑面积23000多平方米。自2012年国庆试营业以来,吸引了国内外的许多游客,反映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成为袁家村旅游的又一亮点。

2015年全村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最高收入40余万元。人均农家休闲收入4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袁家乡村旅游的首创模式,不仅让村里的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带动周边从业人员近万人。目前在袁家村创业就业的己愈3000人,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贫困户的再就业问题,也为推动精准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

2、泾阳县茯茶小镇

2015年8月,泾阳县泾干镇双赵村的茯茶小镇对外开放运营。茯茶小镇项目以泾阳茯茶文化为依托,打造茯茶文化产业园,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及旅游开发,形成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的茯茶小镇。项目占地约1300亩,由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改造项目四部分构成。建成后,将成为内一流的集茯茶、茯茶文化衍生品研发、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和城乡统筹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据了解,茯茶小镇是泾河新城对双赵村现有村庄的提升和无形改造,采用“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市场运作”的方式,就地实现城镇化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引导家家户户发展农家特色餐饮、茯茶制作与销售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茯茶品牌优势,全力打造茯茶产业和下游产业配套,探索独具特色的建设道路。目的是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最终促成农村环境的改善,使农民增收致富。

3、礼泉县白村

2014年,白村开始整合周边草滩、周邢、刘林三个小村,以白村为中心,实施四村合一、小村并大村。按照“四化”、“四通”、“十有”的标准,规划建设6000人的社区。整合前四个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4700人,土地面积1万亩。利用国家农村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让农民集中居住,同时平整、复耕原来分散的宅基地,把这二者腾出的1500亩左右的土地指标用于交易,换得资金。

同时,在社区建设规划中,一是创办农民技术培训中心,集中解决农村劳动力分流问题,让各个类型的劳力都有事可做,有固定收入。二是建立村镇银行,解决农村扩大生产、发展经济的融资问题,让部分社区农民创办实体,发展微小企业,率先脱离土地。三是建立土地银行,让无力种地、无心种地的农民主动将自己的承包地参与流转,逐步退出土地经营,在园区当职业农民,既有一份土地收入,又有一份工资收入;让想种地的农民放手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加工一体,拉长产业链,激活土地经营。四是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社,解决园区集约生产以及与市场对接问题。五是创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渠道,解决社区公共服务资金问题。上述措施不仅让农民就地实现城镇化,也使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济向产业化、规划化的家庭农场转变。

目前,新建的白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万亩,已建成休闲农耕文化体验农庄100户,作坊一条街招商36户。发展中早熟苹果示范园5000亩,栽植欧洲大樱桃示范园1000亩,推广“果畜沼”示范园5000亩。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休闲采摘区以及人文景观区“三大功能区”。

二、几点思考

(一)如何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好带头人,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问题

中国的农村组织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村组织内部存在定位不明确,职能划分不清等问题,各类组织之间功能交叉、地域重叠、类型繁杂,造成农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二是农村组织的权力范围受到严重制约,许多民间组织受制于农村的行政边界,无法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建立大型农产品流通贸易市场;三是农村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多数农村组织处于一种松散或半松散状态,联合功能几乎丧失。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发挥好老党员的作用,也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的教育培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发挥好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在咸阳的调研中,几个村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好。特别是都有一个优秀的带头人、领头雁,其中很多就是村支书。但村干部队伍仍然面临后继无人、留不住人的问题。以旬邑县西头村为例,村支书今年64岁,当年只因为老支书的一句嘱托,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西头村的未来发展急需一位年富力强的接班人。因此,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两委班子,并强化、用好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各类村组织,是当下新农村建设亟待推进的问题之一。

(二)在可持续发展上,如何避免“产业雷同”和“抵触市场风险能力低”的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筛选出最具特色、最具开发价值的乡村,这是前提和基础,这是防止乡村旅游泛化和旅游产品同质化的保障。

以咸阳礼泉县袁家村乡村旅游为例,它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依托和平台,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了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与产品。但由于促销措施不到位,缺乏整体的旅游规划,且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因此对于市场的冲击力不大。同时,游客主要来自西安市、咸阳市等周边市县以及周边省份如山西、河南,以家庭出游较多,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旅游时间较为集中,导致客源市场单一、市场有限。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品牌的建设和后续有规划的宣传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注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的文化性建设,应充分挖掘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将关中的民俗与民风,关中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融合在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每一个角落,在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发展建设中应保持并传承下去,成为区别于其他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成为关中乃至全国乡村民俗旅游的一张名片,同时加强“名片”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仅辐射周边,更应将其推向全国和海外。

咸阳是一个果业大市,果业既是该市农业的一张名片,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可以说咸阳农民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果业效益决定的。

农业产业化是农户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但是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农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风险、违约风险等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弱化农户面对的各种风险,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必须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以及健全市场法律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并且结合咸阳的具体情况,优化调整果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优生区、稳定适生区、调减次生区、淘汰非适生区,使主要水果向优生区集中。

(三)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下,我国农民从整体上看,政治法律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市场观念与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人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民素质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我国目前应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之一。

在调研中,很多村干部就如何加强村民教育问题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扶贫先扶智”、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贫穷为耻、致富光荣的信念,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靠自己的双手走向富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旬邑县以培训其技能、安排其就业,让其有活干、使其自食其力为基本,并加强全县在城镇及企业劳动人口中,开展“两学两比一争”(学理论、学技术,比奉献、比业绩,争做好职工)主题实践活动,并在全县个体经营户中,开展了星级文明示范户、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了“书香寒假”读书活动,“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等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全民教育正在旬邑各个机关单位、农村社区、厂矿企业、学校家庭如火如荼扎实开展。

三、结语

以咸阳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在转型突破过程中,始终以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致富产业,让农民群众收入有来源、有保障、有支撑;通过创新合作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打造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采取“以长补短”、“以强扶弱”、“以c带面”的方法,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前提下,调整利益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了“富一村带一片”的效果。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城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济南市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其中,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点非常多,已经成为济南市城郊旅游资源的主体组成部分。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也逐渐成长为济南市民周末休闲度假、运动健身的理想去处。

一、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www.133229.Com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

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4]傅大平.石家庄农业科技园建设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0702-10703.

[5]张和敬.乡村旅游正红火[j].江淮,2007,(7):46.

[6]李亚卿.论朱仙镇开发的旅游项目选择[j].开封大学学报,2003,(4):26-28.

[7]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87-117.

[8]付华.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42-446.

[9]京鹏.都市农业类型[j].北京农业,2007,(34):5.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制约因素;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浓郁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乡村民俗、特色的农业经济,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以家庭为依托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其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不断促进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大力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于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战略思路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以及要“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的实施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为探讨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切入点之一。

一、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背景

2011年,我国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微型企业首次有了明确的划分标准。随后各省和自治区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微型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民族地区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发展微型企业确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并提出七大措施鼓励八类人群创办微型企业,成为继重庆市之后,全国第二个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省区。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截至2011年11月29日),广西发展微型企业1.04万户,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统计,广西具备创办微型企业条件的人群数量高达261.9万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发展过程中,将政策资源、创业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以及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必将在全区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

美国国际开发署认为,由当地人拥有、雇员不超过10人,其业主和经营者为贫困人口的小企业属于微型企业;亚洲开发银行也认为,微型企业的雇工不超过10人。从规模上看,雇员不超过10人成为微型企业普遍认可的标准。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超过95%的乡村旅游企业是雇员数少于10人的微小型企业。㈣这些企业虽然有“散”、“小”、“弱”、“差”等先天缺点,但一些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正日益获得广泛认可。首先,开办和经营小企业的门槛比较低,有利于乡村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参与;本地化水平越高,对社区赋权产生的影响无疑会更加积极。其次,小企业与本地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漏损效应也相对较小,有利于扩大旅游开发的受益面,稳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再次,尽管单一小企业规模有限,但由于数量众多,总的就业吸纳量大,对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具有直接贡献。此外,许多学者认为小企业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往往能及时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旅游目的地的正向变迁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处于新生期或衰落期的旅游地而言至关重要。

广西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境内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表现形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广西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规模和阶段上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目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已从桂北扩大到全区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旅游形式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技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转变,成为广西旅游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全广西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221个,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广西“十二五”乡村旅游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十百千万”目标,创建1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示范乡(镇)、1000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1万家农家乐。广西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还包括包括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旅游定点宾馆、饭店、餐馆、商店、车船公司、租赁、手工作坊以及其他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旅游私营企业及未进行注册登记的经营家庭。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不仅能满足旅游者对生活和娱乐的基本需求,而且由于其独有的少数民族经营环境和特色,成为富有特色旅游吸引物而存在。

二、民族地区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经营者素质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较为保守和封闭的观念。在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于经商、开展旅游活动存在一定顾虑。调查发现,广西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业主基本上男女各占一半,以年龄在25~54岁的青壮年已婚人士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为主,业主的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部分人士不能用流利普通话与旅游者交流,仅有少部分人士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社区居民普遍缺少风险投资意识,创办微型企业的家庭数占当地家庭数量的很小比例,而即使创办了微型企业的业主,也有近一半属于比较保守类型,普遍缺乏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和素质,缺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胆识和气魄(见表-1)。

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素质限制,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准,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大多还停留在等客上门阶段。目前经营业务以住宿、餐饮为主,旅游购物为辅,旅游交通、娱乐相对缺乏。由于普遍未形成专业化市场分工,这些业务多以组合业务的形式存在,通常以“住宿+餐饮”,“住宿+餐饮+旅游商店”为主要形式。业务联系方式以电话、名片为主,而利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的较少,可以开展网络预订的就更少(见表-2)。

3经营资源缺乏。乡村微型旅游经济资源缺乏集中表现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目前大量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存在,大部分未履行工商登记手续,无法以合法地位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大部分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是个人或是家人、亲戚一块投资经营的家族式企业,而与不具有血亲关系的人合伙经营并不常见,租赁经营的比例就更低。这种家族经营模式下,基本上靠家族财力、人力维持现有的经营水平,排外经营不利于外部资金、人力资源支持。微型企业所在家庭在当地经济地位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于农村较低的收入水平,加上缺乏其它融资方式,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相当有限。受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对固定,流转权缺乏的影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只能依靠住宅作为经营场所,有限的土地资源使扩大经营面临较大困境。从微型企业业主的创业前的经历来看,虽然相当部分曾具备与旅游、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但面对日益成熟的旅游者,业主仍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见表-3)。

(二)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政策因素。近年来旅游开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观念变化快,对新政策的需求旺盛,而政策的更新变革相对滞后,日益显得僵化、繁琐,缺乏针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合理、明晰、协调、稳定和公平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微型企业的重视不够,直到2叭1年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执行中偏重于批发零售业、特色种养业,在旅游领域尚无实施细则;政策缺乏执行力和稳定性,社区居民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程度较低。另外,对于已出台的政策,落实与否,落实的好坏取决于落实政策的部门和执行者。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转不规范、不协调,办公设备陈旧落后,以及政策执行者由于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方面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已成为政策执行的主要阻力。

2制度因素。制度是确保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微型旅游经济建立和发展。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扶农项目还很少,尚需加强优化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和增强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农民创办企业的准入制度方面,规定的进入门槛较高,申报程度复杂,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少,阻碍社区居民创办正式的微型旅游企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在落后乡村的成功实践,土地制度对企业和个人土地承包优惠方面有待加强;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十分有限,由于经营者缺乏正式的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银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普遍不愿意向乡村微型旅游企业贷款。

3市场因素。乡村旅游市场的良性运行需要深入了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并将其作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目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高度分散经营,常常受制于资金、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经营场所、设施的缺乏,无力承担来自市场竞争和新技术运用的巨大风险。分散经营难以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市场上旅游产品结构性短缺,而在某些领域竞争白热化,大打价格战,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利益,更导致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损,挫伤了农民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信息失灵而出现的旅游产品供需不平衡和旅游产品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惧怕风险的心理,抑制了微型企业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部分经营户被迫退出市场,仅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从事季节性旅游接待活动。

4其他因素。赢得社会各界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是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缺乏主动与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上下游产品供应商、旅游竞争者、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大学人才基地和媒体等相关群体的良好沟通,其生存环境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地区虽然发展较快,但旅游领域的合作社大多数仍停留在“农家乐”协会层面,其运作由政府主导,所提供的服务与加入合作社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的期望偏差较大,合作社后续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三、民族地区促进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扶持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职能

1制定政策和法律,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完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全面清理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微型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取消在用地、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不利于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规定,依法保护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约束和监督,防止违法经营、违章经营,避免破坏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二是制定针对性的优惠税收政策,真正实现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如规定在创立的前几年内享受免税、减税政策,致力于减轻微型经济的税收压力和生存压力。

2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氛围。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针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发挥政府在信息提供、治理商业环境、对微型旅游企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

3加强经营者教育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者大多属于首次创业,其对于创业机会和风险认识不足。由于创业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创业艰难,甚至创业失败的案例在各地较为普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协同高校旅游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业知识培训,向当地群众传播一种正确的创业观,避免盲目创业。同时,解答他们对于创业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提高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存活率。针对已经创办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政府应该关注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技能的提高,建议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帮助创业者获取新的管理、营销和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4改变乡村居民思想观念,创立良好商业文化。通过教育转变当地居民保守观念,促进微型旅游企业发展,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当前开展旅游扶贫的一大重任。政府部门应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使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保障新成长起来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有比较良好教育背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商业文化,宣传发展微型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群众进行学习、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等,从制度、政策、思想等各方面改造整个社会;建立促进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建立社会诚信机制,鼓励诚实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5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解决微型旅游经济融资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服务于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微型旅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减少贷款限制条件,简化申请手续,增加小额信贷的数量,扩大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深入调研微型旅游企业财务状况、还贷能力和信用状况,优先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微型旅游企业开展业务,探讨农村地区以土地、房屋作为抵押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是否给予信贷的依据,以减小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

(二)充分发挥民间旅游组织的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的微型旅游企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行业组织对微型旅游企业提供指导,成立相应的民间旅游组织是规范微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作为沟通微型旅游企业与政府的桥梁,民间组织为微型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提供技术咨询与诊断,代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就政策、法律、市场、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的问题与政府进行沟通,并向政府部门提交议案,供政府部门合理决策。单个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获取行业信息和维护自身权利方面不具有优势,可通过加入民间旅游组织,促进会员之间相互交流行业信息,促进沟通与合作,共同抵御经营风险。

乡村旅游的风险分析篇10

乡村旅游是指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游客在乡村旅游中体验了新的生活方式、缓解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拓展了身心,因此乡村旅游一直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

一、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的模式介绍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现有的资源,如自家房屋、周围的田园风光、新鲜无公害的食材等,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农家乐主要的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景观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的优势在于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因此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该场所内一般设置了住所、参观、景区、表演区、购物区等配套设施。

3.民族民俗风情园模式。我国有很多乡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其特殊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风情园,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如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模式。

5.租赁农园模式。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自己的耕地或家畜出租给旅游者,旅游者通过耕种或养殖动植物体验农村生活,放松身心,而农民则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旅游者租赁农园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通常情况下这些旅游者即租赁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村进行耕种或养殖的作业,平时则由农民代为管理。

6.休闲农场模式。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现在,不少企业在员工聚会或者头脑风暴会议时都选择这样一种方式。

7.乡村俱乐部模式。是指利用天然的地理或环境优势成立相关俱乐部,提供旅游休闲服务。譬如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附近建造“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等。

(二)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乡村旅游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科技推广、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用地效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1.被眼前经济利益牵制,旅游区域建设盲目。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看见有利可图便着手建设。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在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要么缺乏宣传,要么没有针对性,而且普遍缺乏互动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客源一般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差异性。第一,我国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而且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而且还导致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第二,乡村旅游普遍景点多,人情少;看得多,互动少。使得旅游者的用户满意度长期得不到提升。

3.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节假日时客源过于集中,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都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淡季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

4.旅游区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地点在农村,同时依托农村的各种资源,因此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都是以当地农户为主,由于其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一方面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致使游客的满意度不高。实践证明,由企业经营或者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对旅游区经营者的人文素质和经营水平的提升。

二、新环境下我国乡村旅游盈利模式的新探索

(一)乡村旅游的电子商务模式探索

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社会,网络技术已经波及和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技术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重要工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在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电子商务模式。乡村旅游也应该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1.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网站或企业合作,以积分促进景区发展。

比如,乡村旅游景区与某电子商务网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景区为该网站做某种形式的广告,或者为该网站商品提供长期的销售场所,或者长期订购该网站某商品等,作为战略合作条件,该网站同意只有在该景区消费的旅游者均可以获得该网站认可的积分或者兑换券,当旅游者在该网站消费时可以使用积分或兑换券充抵现金。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在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该网站的知名度达到推广自身的效果,有效实现了乡村旅游景点“走出去”,从而有望寻求与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更多的合作机会。

2.与网络游戏企业合作。

比如和某网络游戏企业合作,推出以景区或景区相关项目为原型的网络游戏,同时,旅游景区推出以该网络游戏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模拟游戏等。

3.o2o模式的运用。

o2o即onlineto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

现在很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开始重视o2o的作用和力量,并加以运用了,最常见的就是团购。

4.乡村旅游的品牌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多半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也不重视品牌力量。然而在旅游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如果再不重视品牌的力量,将是自取灭亡。因此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靠品牌来盈利,而不仅仅是产品。